地质灾害工程施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1:21

地质灾害工程施工篇1

【关键词】岩石工程施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1、岩石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含义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石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地质灾害,并且成逐年增多的趋势,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人们生活也带来了很多不便,而这些地质灾害中大多是由于人们不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等人为原因所引起的。由此可见,当务之急我国应该积极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产生,从而减少经济的巨额损失。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与种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农业大国,然而我国经济还处于发展中,造成我国抵抗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再加上我国地大物博、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多样、生态环境多变等特点,形成了我国地质灾害独有的特征: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发生的频率高、灾害发生的种类多、灾害产生的强度大、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严重。根据我国近些年发生地质灾害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崩塌、地面沉降等种类。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是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一半。而在分布的位置和区域上来看,我国发生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地质灾害主要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指自然产生的地质灾害,可称为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因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的变化,这类灾害往往不以人类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第二类是人为性的地质性灾害,是由于人类的行为对地质造成的影响而的地质灾害,可称第二环境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滥挖滥开现象,对地质环境赞成了很大的影响,据相关资料分析,人类行为是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占一半以上。

2.1泥石流。

泥石流实质就是大量的固液混合物以非常快的速度从上到下冲下来,主要是由于暴雨、暴雪、积雪大面积融化成水等量大速度快的的降水而引起的山体滑坡并且夹杂着大量的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产生的原因:乱垦滥伐、滥挖滥开、乱扔乱放废土和废石。

2.2崩塌。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石由于直立的裂缝作用,与母体突然分离、失去根基和稳定,向下滚动、翻转,最后在山坡脚下堆积的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剧烈的震荡、堆放废置的填土、矿产资源的挖掘、道路工程时造成的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

2.3滑坡。

滑坡实质是指处于斜坡的山土或者岩石,受到外力因素如地震、地下水运动、河流的冲刷等作用下,顺着特有的软弱带或者是软弱面,亦或散落地亦或整体地沿着破顺势下滑的自然现象。产生原因:滑坡的诱因:滥砍滥伐、地震、不合理的蓄水排水、地表水不断冲刷斜坡坡脚、河流等形式地表水的浸泡和冲击、地面的降水、对坡脚的开挖、加载堆填。

2.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主要表现为地裂缝、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三种形式。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受到地面沉降影响的地区涉及70余个,已经形成灾害损失的达到30多个,并且沉降量最大的地方已经快达到3米。但是这些地区并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有的是成片的灾害密集区形成面积广大的地面沉降活动区域,而有的则是独立的发生的。

2.5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的大前提下,很多人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的数量和危害程度远远高于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

3、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措施

3.1施工技术标准的总结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三大特点:复杂性、隐蔽性和多样性,同时以地下施工为主。复杂性如冠梁性+锚拉+抗滑桩+挡板,隐蔽性如抗滑桩,多样性指防滑坡可采取挡土墙,也可以采取桩的形式。由此可见,岩石工程的施工流程、工艺方法和工程顺序和基础工程与地基十分的相似甚至相同。

3.2做好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3.2.1工程防治措施。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工程防治措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适用的环境和方法如下:针对于大中型的滑坡灾害,可以参考工程相关的地质勘探资料来选择适当的工程防治措施;而针对于小型的土体滑坡灾害,也是最易发生的滑坡现象,应该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

3.2.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合理规划耕牧、种草护坡和植树造林的方式来减少灾害的发生。生物防治的措施具有投资少、防治范围大、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生态的平衡、而且持续防治的时间长,但是这个方法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发挥效果。对于一些特定的地质灾害区域,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采取合适的生物防治措施,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地面塌陷区以及泥石流频发区应该采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减少类似地质灾害的频发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

3.2.3避让措施。

①雨天临时避让预案。对于一些在雨天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和已经开始变形的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预案。也就是在雨天对于受到安全威胁的住户采取逐一转移到安全地带的方法,采取转移地不受地质灾害影响以及就近便民的原则。②搬离原住处避让措施。对于一些危害性大、危险系数高的地质灾害,防治的费用往往高于搬迁费用或者通过再建重建无法摆脱地质灾害的,应该采取搬离原住处,重新规划生活区域的避让措施。

4、结语

岩石工程施工中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和坚持的工作。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不断的引进一些国内外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将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韩佐东,唐智勇.岩石工程地质灾害相关问题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4(20):7.

地质灾害工程施工篇2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1.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是欧美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在土木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岩土工程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2.地质灾害

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活动和现象。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3.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着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分类比较复杂。就其成因而论,我们将地质灾害分两大类:一是主要由自然变异而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一是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开发资源、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4.地质灾害的危害

我国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人口众多,总体承灾能力比较弱。这些国情决定了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特点。近年来,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时有发生。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分布范围占据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以西南、西北地区灾害最为严重。据统计每年由这类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达80~90亿元。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诱因及防治措施

1.主要自然地质灾害的诱因

上文中已经提到,我国自然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的诱因主要是:造成滑坡的诱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开挖坡脚;蓄水排水;堆填加载;劈山放炮,乱砍乱伐。崩塌的诱因: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振动。泥石流的诱因:不合理开挖;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多个,最大沉降量已近3m。这些城市有的是孤立存在的,有的是密集成群相连的地面沉降带(区)。

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变形的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2.人为地质灾害的诱因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例如: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也经常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比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导致水土流失,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据统计,有50%以上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要防治地质灾害,首先要了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特点。地

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

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

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

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方

法。

其次,防治地质灾害要坚持三项原则:

一是以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的原则。

大量的地质灾害属于自然灾害,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随着科

学技术不断发展和防灾经验的不断积累,一些地质灾害的先兆是可

以被人们捕捉到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预报预警地灾,或者采

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是区分地质灾害类型,明确责任划分

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治理,人为

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灾害治理投

入大、工期长,相关条例明确自然灾害治理由的治理责任。

三是坚持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相关部门要做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分工协作,

指导和监管工作。

最后,还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工程实践,包括以下几点:

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等灾害的成因特点、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来制定。

(1)根据灾害的类型和成因,确定灾害的主要防治途径和方

法;(2)根据灾害的发展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量与度。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和方法有:支(拦)挡工程、护坡工程、排(截)水工程、加固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灾害,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避让措施

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三、结束语

总之,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检测,居安思危,要主动预防,不要灾后治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相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徐丹,曲海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2]黄金荣;浅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J].科技与企业.

2012年第7期

[3]张小飞,徐林荣;岩土工程灾害分析及防治对策[J].山西建

地质灾害工程施工篇3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23;p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28-01

一、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1.滑坡

滑坡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是由于地下水活动、河流运动、地震、雨水侵蚀等原因让土壤或岩体在重力下出现整体或部分顺坡下滑的现象。出现滑坡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一是由于斜坡处的土壤由于长期受到地表水的冲刷造成的,二是人为乱伐树木,导致植被破坏,土壤无法被植物根系所涵养,导致土体松散,发生滑动现象,三是地震影响了斜坡的稳定性。造成滑坡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而对于不同地区的滑坡现象,就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江河湖泊多的地区,要对易发生滑坡灾害的岸坡进行加固防护,对于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或者位于地形断裂带的地区,都要根据地质构造开展防治措施。

2.崩塌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土由于出现裂缝或者裂缝严重,根部失去支撑,而出现垂直下滑或折断的情况,由于岩体失去了支撑,从母体脱落下来,沿陡坡翻滚到坡脚,一般也成为土崩,而如果出现的规模巨大,也成为山崩,大量岩块凌乱的堆积在山脚下,就叫做石堆或岩堆。

产生崩塌的原因一般都是人为因素居多,人们对矿产资源开采的过程中会出现岩土体的强烈震动,或者开采过程中需要运用炸药爆破等,都会破坏岩土体的稳定性,而水库发生渗漏后对岩土内部不断地软化也是造成崩塌发生的原因,总之就是,岩土体不正常的荷载破坏了自身的稳定性。

3.泥石流

当前人们不合理的开采挖掘让土坡表面破坏严重,或者修筑铁路、公路的过程中,不合理的开挖破坏了土层自身的稳定,山体滑坡最容易形成泥石流,特别是一些地势险峻复杂、沟谷相并的地区,在经历连续降雨后,时常随山体滑坡泻下大量泥沙,形成特殊的泥沙洪流,泥石流由于速度快、破坏力大、冲击强对村落和公路破坏巨大,一旦发生就会严重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同样也是有两种因素促成的,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地面裂缝以及地面塌陷的问题,地面的开裂、下沉对于城镇安全和人民生命有严重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的城镇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全国有70多个城镇都出现了此种问题,有些城市地面沉降问题达到了3米。造成地面变形塌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人们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土层支撑能力下降导致了地面沉降,而是矿产资源的开采导致土层空缺引发的发现,另一种是自然导致的可溶岩孔隙引起的塌陷。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

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自身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因此对于其施工工艺的选择通常都是地下施工,其工艺流程、施工工法和施工工序都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十分相似。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有:

1)现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和规范有《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2)各类交通建设中的对于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有《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各类水利电工程的土石方和岩石工程的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有《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也可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的参考。

4)各类市政和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处理、高切坡、深基坑等涉及到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也可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的参考。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1.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主要是指在更多的改善自然环境上采取积极措施,比如退耕还林,植树护坡或者合理规划放牧的方式都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措施,总结一下生物防治有许多优点,比如投入的资金较少,且防治效果好,可以应用的范围较广,虽然投入的治理资金少,但是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并且对于保持生态平衡有长远作用,但是这种方法也优缺点,就是收到效果的周期长。所以地质灾害的生物防治措施要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比如当地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的情况严重,那么就必须采用封山育林、合理耕牧的方式。

2.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很直接并且效果明显,但是同样工程防治措施是要根据地区具体情况来开展的,比如由于房后切坡出现了轻度的滑坡,那么就要采用支护挡板或者对滑坡后缘进行排水,而如果出现的滑坡问题严重,出现了大型现象,那就不能在使用消方减载的方式进行治理,而是要进行具体的工程勘探获得资料再防治。

3.避让措施

避让措施也是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主要有两种措施,一是雨天避让,二是搬迁避让,雨天避让的措施就是指对于一些常年雨水丰,且非常容易收到雨水侵蚀带来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当进入雨水密集时期,就要帮助居民避开这段易发生灾害的时期,比如转移居民到邻近地区,雨天避让的原则就在于转移居民到安全地带,不让灾害威胁到群众生命和财产。搬迁避让是雨天避让的进一步措施,同时也需要花费的大量的防治资金,如果当地受灾严重,那么就要将居民搬迁安置到安全的地区,在这方面要进行详细的资金考察,就是如果防治的资金已经远远大于居民搬迁的资金,那么就应当考虑此种措施。

四、结束语

地质灾害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我国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对人民造成的损害,这是一项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做的工作。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就一定能做好,为确保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峰,娄方旭.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今日科苑,2010,12:33-34.

地质灾害工程施工篇4

关键字:滑坡治理;施工组织;施工技术;监测;资料整理

1.工程概况

金钟山滑坡治理工程位于广西隆林县金钟山乡,山体滑坡迹象比较明显,已发现有山体滑动出现的裂缝带,如果遇到连续的暴雨,造成岩土蠕动变形,滑坡体稳定性进一步降低,就有可能造成滑坡失稳滑移而危及乡小学师生和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滑坡防治的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采用锚杆格构(滑坡西侧布设在975~1001m高程一带,滑坡东侧布设在981~994高程一带)+削坡(西侧滑坡体基本削完,东侧滑坡体削坡范围为997.64~960.16m高程一带)+排水+挡土墙的治理方案。

2.施工部署

2.1.施工组织机构的建立

为了高速、优质、安全地完成隆林金钟山滑坡治理工程,本单位调配精兵良将,组建该工程施工组织机构,按项目法组织施工,组建现场项目经理部。项目部配备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施工员、质检员、专职安全员、资料员各一名对该工程全面负责。项目经理系岩土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师;项目副经理系土木建筑专业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项目总工系岩土专业高级工程师;其他各大员均为专业技术人员并持证上岗。本施工单位总工室、各科室、物资供应部各自履行职责,按《质量管理手册》、《安全生产管理手册》的有关要求,积极配合项目部的施工。

2.2.施工顺序

本滑坡治理工程主要由锚杆格构、挡土墙、削坡工程及地表排水四个分部组成。根据地质灾害工程的特点和《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及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已往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经验的总结,采取先地面后地下,先上部后下部的施工顺序,采用逆作法进行分段施工和动态控制。具体施工顺序如下:

(1)施工准备工作,实现“三通一平”。

(2)测量定位,建立滑坡监测点,定期观测。

(3)削坡区以外的截排水沟的施工,并和乡政府配合做好现有街道排水系统的改造、修复等工程建设。

(4)马道以上削坡土石方的施工,进行清方减载。

(5)锚杆搭脚手架、钻孔、灌浆。

(6)钢筋混凝土格构梁施工。

(7)马道以下削坡土石方施工。

(8)挡土墙、滑坡区内排水沟的施工。

(9)坡面回填土,植草,恢复植被。

3.施工技术要求

3.1.削坡工程

削坡总面积为10975m2,总体积约为82310m3,其中土方量为61810m3,石方量为20500m3,平均削坡深度约7.5m。由于削坡区马道以上有锚杆和格构梁,为保证锚杆和格构梁有足够的施工场地和施工其间的安全,将削坡工程分为马道以上和马道以下两个施工段分阶段进行,马道以下部分在锚杆格构梁工程完成后再施工。削坡土石方采用机械(1m3反铲挖掘机)开挖,自卸汽车运土。施工过程注意以下控制点:

(1)严格按设计要求用全站仪对削坡面设计控制点(X1~X55)进行坐标和高程的控制。

(2)施工过程有专人指挥,用地质罗盘控制坡面倾角,每完成10米斜长用经纬仪修正。

(3)严格控制坡面平整度,实践证明这对后续锚杆和格构梁的施工起很关键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整个治理工程的观感效果。

(4)注意观察原有的滑坡裂缝,施工前用φ6钢筋插入裂缝处作标记,发现土质岩性及裂缝深度与原设计不符必须与设计部门取得联系,对原设计进行补充或变更。

(5)开挖时,经常注意山坡的稳定情况。每天开工、收工前均对坡面、坡顶附近进行检查,发现有裂缝开口坍方迹象或危土立即处理。凡不能处理且对施工安全有威胁时,要暂停施工。

3.2.锚杆格构梁施工

(1)锚杆施工前在斜坡面上统一放样,水平方向用水准仪控制,竖直方向自上而下拉通线以确保每根锚杆均位于格构梁交接处。造孔采用锚杆工程钻机,钻进过程中应及时对地质情况进行编录,以利于反馈设计,采用信息化施工方法。钻孔结束后应复核孔深。钻孔成孔采用干作业法,严禁用水钻,严格执行灌浆施工工艺要求,孔内残渣采用高压风吹净。锚杆组装:锚杆组装前应对钢筋进行检查,凡有损伤的钢筋应剔除。1.0~2.0m设置一个锚杆对中支承架,普通锚杆支承架φ8钢筋加工而成,采用焊接连接,并标明锚杆编号。锚杆孔注浆材料采用m30水泥砂浆,注浆压力不宜小于0.5~1.0mpa,水泥砂浆灌注必须饱满密实,第一次注浆完毕,水泥砂浆凝固收缩后,孔口应进行补浆。

(2)格构梁嵌置于边坡中且要保证坡面平整、夯实,无溜滑体、蠕滑体和松动岩块。应对边坡开挖的岩性及结构进行编录和综合分析,将开挖的岩性与设计对比,当存在较大差异时,应进行设计变更。混凝土的浇注应架设模板,模板应加支撑固定。与岩石接触处不架设模板,混凝土紧贴岩体浇注。对已浇注完毕的格构梁,应及时派专人进行养护,养护期应在7天以上。

(3)格构梁整体应达到横向水平,纵向成一线,各方格网大小基本一致,混凝土表面平整无蜂窝麻面。

3.3、浆砌毛石挡土墙的砌筑技术要求:

挡土墙基础采用分段开挖,基底必须进入中风化层500mm以上;先开挖一段,浆砌、回填后再开挖下一段;挡土墙基础必须在开挖验收合格后,并经监理单位同意后方可砌筑。石砌体采用的石材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削落和裂纹。表面如有泥土、水锈应清洗干净。石砌体的灰缝厚度,毛石料和粗料石砌体不宜大于20mm,细料石砌体不宜大于5mm。砂浆初凝后,如移动已砌筑的石块,应将原砂浆清理干净,重新铺浆砌筑。每砌3~4皮为一个分层高度,每个分层高度应找一平一次;外露面的灰缝厚度不得大于40mm,两层分层高度间分层处的错缝不得小于80mm。当中间部分用毛石砌时,丁砌料石深入毛石的长度不应小于200mm。挡土墙内侧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填,分层松土厚度应为300mm。墙顶上面应有适当的坡度使流水流向挡土墙外测面。

3.4、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1)砌石宜用坐浆法砌,石料使用前应洗刷干净,石料要求为不易风化、强度高的灰岩、砂岩毛石,毛石粒径应大于15cm。砌石时,基础敷设5~8cm砂浆垫层,第一层宜选用较大石料,分层砌筑,每层由外向里,先砌面石,再灌浆充实,铺灰坐浆要牢实。砌毛石时,应注意纵横缝互相错开,每层横缝厚度保持均匀,未凝固的砌层,避免震动。

(2)重要的大落差跌水、陡坡地基,可用夯压加固处理。沟两侧开挖部分用粘性土回填夯实地面。砌筑工艺总的要求为:砌筑层面大体平整、安放稳定、石块间必须靠紧、石缝要以砂浆填满捣实,不留空隙。沟底、沟顶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抹面厚度2cm,沟壁采用m10水泥砂浆勾缝。

4.滑坡变形监测

滑坡监测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施工期间的临时动态监测,在滑坡区范围内共设六个临时变形监测点,在滑坡区范围以外设四个监测控制点,采用全站仪每天对监测点进行坐标和高程的监测,并做好记录和变形的增量统计。在施工过程中对原滑坡区裂缝宽度和变形情况进行专人全程跟踪观测,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反馈设计部门和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以确保施工其间的安全生产。第二阶段为竣工后的滑坡体永久性变形监测,按设计要求设八个永久性的监测点,分别位于削坡区和挡土墙顶面。监测控制点与施工其间的控制点相同,位于滑坡区外的乡卫生院和小学宿舍楼顶。监测时间除按设计要求外,雨季其间不定期增加观测次数。监测成果整理成册做为资料存档。

5.施工资料的收集整理

根据《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以及《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对整个施工过程的技术资料进行了严格和细致的编制、收集和整理,共分五册。第一册为质量保证资料,主要为验槽记录和各种隐蔽工程的验收记录;第二册为施工验收资料,主要记录施工过程中各分项工程和各施工段(检验批)的验收和评定记录;第三册为锚杆施工记录,主要记录锚杆的钻孔灌浆施工过程和验收情况;第四册为材料及试块检验报告,主要为进场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抽样复检报告、工程各部位的混凝土和砂浆试验配合比、工程各部位的混凝土和砂浆试块试压报告;第五册为施工影像资料,主要为各工序施工现场和工程隐蔽部位的图像资料。其它资料:滑坡监测成果报告、锚杆抗拔试验报告、竣工图等。

6.总结

滑坡治理工程的施工具有多专业、多工种相互配合,设计与施工相互搭接进行动态管理的特点。该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在各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互相配合,及时沟通,使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得到优化和改进。现场施工人员整体素质高,责任心强。工程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所投入的人、财、物都得到了充分合理的使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工程质量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益.昆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a].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C].2006

地质灾害工程施工篇5

【关键词】地质灾害;施工监测;分段施工;施工进度;控制

1、前言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的施工进度是体现工程项目机构能否控制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一个合理的可实施性施工进度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该次工程管理、质量、安全等项目投入力度以及衔接情况,从而衡量一个工程的施工能力以及综合效率。施工进度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中犹为显得重要。本篇文章就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施工经验,主要介绍下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施工进度对工程产生的作用、影响以及特点和要素作一些简单阐述。

2、施工前的准备

不同的工程类型必然有很多不同之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已一样有着独自的特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地点多属于现状工程,且工作面狭窄,工程所在区域大部分为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如: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复杂不易施工。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因工作面狭窄细长,所以涉及的区域就比较广泛。施工前准备工作工作量很大,尤其涉及到村民的房屋征用、征地等较多,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的出错都能影响到工程的顺利进行,更甚着导致工程直接停工,若在工程已经开始施工过程中,因征地等问题使施工现场遭到村门阻挠无法正常进行,既影响了进度,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成本投入。所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征地工作,已经成为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施工场地的安排、布局也非常重要。该类型工程地貌特点多为成狭长地段,地质灾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高,地质条件也多不稳定,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要比一般工程高出很多,这也是地质灾害类工程明显不同于其他工程的地方。所以,在施工现场的布置中,因充分考虑工程对施工现场的利用程度、施工中能够发挥的最大效率、工程项目组织机构对工程的管理控制、工程安全防护等。如果在施工现场布置中考虑不到位,就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人员、设备的损失也会加大,不利于工程的正常开展。同时,还应合理安排工程用水、用电等设施的布置,才能使工程顺利进行。

3、施工中人员、设备、工作面的安排

好无疑问,任何一个工程的施工主体都是人员,在施工中若能合理的对各种工种进行调配和安排,让施工人员长久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造成人员浪费、闲置,也是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的关键所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因施工单个工作面通常狭窄,涉及区域广泛,人员的合理安排更加显得重要。同一个工作面施工人员过少,则难以保证工程任务的完成以及进度目标的实现,若施工人员过多,则容易造成人员拥挤,不利于发挥施工人员的最高效率,造成人员浪费,还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不能达到工程的预期目标和进度要求。在各种类型的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人力消耗最大的工程。施工中的每一道工序都依靠大量的人力来完成,在犹豫地灾工程地貌的特点为狭长的特点,许多重大机械很难进入施工现场,无法使工程机械化。所以,人员投入就显得非常重要,若投入人力过少,施工中的很多工序就不能正常进行,直接影响了工程进度。因此,根据施工场所合理的安排人员是保证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另外,在施工人员安排中还应充分考虑到管理资源、设备资源的利用。根据现有条件,提高这些宝贵资源的利用率,对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工程质量的控制都很有帮助。反之,若是无视这些资源的利用,将会大大增加工程的投入成本,也不利用工程的顺利进行。

4、施工的安全和监测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中,施工安全是重点考虑和注意的方面,此类工程的普遍地形都显得非常复杂,并且都比较稳定。一旦在疏忽了安全问题,势必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常常需要在施工的地段进行必要的监测工作,根据这些监测数据形成的资料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合理准确的判断,以便提前或及时做好应对方案和措施。从而保证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

在地质灾害纺织工程的安全保证工作中,施工监测作为一个有效的措施得以在工程中广泛应用。施工监测的手段通常有仪器监测和人工监测两种。在施工地段比较危险或地质复杂不稳定的地段适合用仪器监测法,一般做法是在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安置观测点,将控制点设在比较稳定的地方,采用全站仪等精密测量仪器进行观测,观测频率可为几天一次,详细记录其地段变化的幅度和变化的速度,从而准确的判断该部位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概率。施工常用的有效的监测手段多是仪器监测。

5、工程的质量保证

工程中,质量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重中之重,一个不能保证质量的工程,其他一切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工程进度更是无根之说。地质灾害工程的质量产生的影响更加严重,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将对国家以及人民的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直接危害到生命,后果非常严重。所以,工程质量能够保证才是工程其他任务的前提,也是加快工程进度的前提。工程进度和工程工程质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国家的工程建设越来越规范,有了业主、监理以及质检部门的重点监督,工程的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都需要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如果质量上不能达到标准,则会增加返工、窝工、误工的次数,即增加了工程的成本,也严重耽误了工期,影响了进度。与其忽视质量返工误工,倒不如一开始就在质量上严格把关,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要求施工,保证满足工程质量要求,这样才能使工程按照制定的工程进度顺利进行。同时也就不会存在忙于进度忽视质量的问题了。两者相辅相成,即保证了工程质量,也保障了工程进度,这样工程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唐辉明.长江三峡工程水库塌岸与工程治理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3:23(6)

地质灾害工程施工篇6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案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崛起,并逐步渗入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中来,不仅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水利水电工程所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密切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连接在一起,也关系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将会是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相关单位和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二.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1.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必然举措。近些年来,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更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安全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则必须加强对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探究各种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措施。如此,可以更好的促进安全生产。

2.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有助于保护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从而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员的切身利益将会直接关系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保护施工安全,实现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发生是原因分析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各种基础工程的建设,周边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等都在发生着改变,因而,会很大程度的引发一些诸如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导致的,比如:特大洪水、地震等;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比如:大规模开挖、维护不到位、预防措施不完善等,其中人为的因素占主要部分。很多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缩短了工程的使用年限,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其实大部分地质灾害通过有效地预防措施,是可以避免或者减小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区域自然地质环境较差

我国的地质灾害情况比较严重,其中一部分的地质灾害是由于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活动造成和诱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加,很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体灾害时有发生,自然生态环境本来就严峻。不少开发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发展理念陈旧,急功近利,

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掠夺式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和环境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山势险峻,坡度较大,而且很多地方岩体破碎程度严重,生态环境也必将脆弱,在进行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大程度的让一些破碎的岩体变得更为松动,同时,区域的植被也一定程度的遭到破会,当遇到一些暴雨等气象因素时候,很可能引发诸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另外就是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工程大量开挖坡脚、随意堆放废弃的土渣等,对水流的排放和疏通都造成了影响,从而引发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

2.人类活动可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主要是指由于工程建设形成高边坡和开挖坡脚、在坡体中开挖水渠、在坡体上部加载、修建水池又不做有效防渗而诱发滑坡,还有在沟谷中堆砌工程废弃物诱发的危险性等。这里强调的主要是工程建设加剧诱发滑坡、泥石流等而对其他工程设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在岩质边坡开挖的时候,一定要对松动的岩石或岩体破碎的边坡进行严格的处理,避免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一定程度上使得边坡的抗滑力减小,从而容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在施工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范处理开挖、填埋,尽量减小人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四.加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措施探讨

1.加强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明确责任

加强对水利工程维护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地方的水利技术部门应加大对乡镇技术人员、水利工程业主及水利工程建设承包者的技术培训,同时也要加大对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在建设水利工程之前,要找有相关设计经验和资质的单位进行实地勘测、设计,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施工、保养,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之后再投入使用。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应明确城市防洪、重点湖泊、小型水库及在建水利工程的防汛责任,并将责任人名单予以公布,以接受社会监督。

2.加强对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监测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监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保持通信的顺畅,部门之间加强协作,实行群测群控。水库值班和管理人员等直接管理者应该对大坝、溢洪道、输水道等主要建筑物进行检查和巡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基层监测部门应该与国土、交通、建设、气象等部门加强联系,按照各部门的分工职责,切实做好水利工程设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

同时,上级管理人员也应该对水利工程的监管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汛期来临的时候,更应该加大对库塘的监控力度,科学调度,依法防汛,确保安全度汛。这期间要随时掌握降雨引起的蓄水变化情况,严格防洪调度,分月控制蓄水,将地质灾害控制在萌芽阶段,如果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排除。

3.制定相关的灾害防治预案

进行灾害预防首先应该制定相关的城市防洪紧急预案、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预案、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等。在对有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的水利工程周边进行检查之后,应迅速制定相应的度汛抢险方案,尤其是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方及重点部位要设置明显的警示牌。

4.做好物资、通讯、抢险应急队等各项工作

为了保证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可以进行及时的救援,首先要做好物资、抢险、通讯等各项工作。一旦灾情发生,能够立即调动使用,应急抢险队要随时处于战备状态,力保灾害能够得到最有效、最及时的控制。另外就是要加强对通讯施设的维护。在汛期,各县区中继站和各水库无线通讯设施必须正常运行,电信部门应该确保水库通讯线路通畅,使各站之间能够及时保持联系。

5.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单位获得中标之后,要坚持多级安全控制,多层次的安全负责原则,加强对施工企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体制。设置项目经理职位,坚持项目经理的第一责任,坚持施工质量检测部门进行质量安全自检,同时,要建立起施工的相关工程试验基地,建立健全各种资料的管理体制,设置专门的施工资料整理人员,并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分工,明确职责,加强对施工各个环节的工序质量检测记录,做好各种资料的送检工作,并严格各种文件的存档管理,为各种安全管理措施的出台提供决策依据。

五.结束语

水利工程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施工过程中,水利工程所面临的各种地质灾害都有着不同的原因,要结合工程施工状况,结合地质地貌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从而促进整个水利工程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巨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史鉴汤宝澍关于陕西省水利工程抗震防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期刊论文]《陕西水利》-2012年1期

[2]刘广润徐开祥三峡水库沿岸移民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年4期

[3]唐春李波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pKU-2007年2期

[4]田东升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Ⅳ段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会议论文]2007-中国地质学会2007年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

[5]杨玉堂刘清德聊城市主要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工作进展[期刊论文]《山东国土资源》-2008年7期

地质灾害工程施工篇7

【关键字】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措施

当今时代,保护环境,维护公共资源,避免自然灾害已经逐渐成为全世界人们的共同梦想。但我国近些年来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且灾情严重,并且以地质灾害为主要灾害类型,严重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我国百姓平安生活受到冲击。所以如何针对资源开发以及工程建设所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防治,也成为当今时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概念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实际上均属于地质环境工程学的研究范畴。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对岩土本身进行开挖与加固。而地质灾害则存在人为或者自然两种可能,无论是哪一种作用,最终都会出现有害于地质的现象。所以一般而言地质灾害的出现会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等,而这些灾害大多数都与人为因素有关。

对岩土的不合理开挖以及对岩土工程的保护欠佳都很容易导致地质遭到重创,进而接踵而至的就是各类自然灾害。只有本着预防的原则,并且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现象进行及时地预防和根治,才能尽可能减少我国每年面临的自然灾害现象。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表现与特点

(一)滑坡

针对我国普遍存在的地质灾害来看,其分类与表现首先则体现在滑坡上。所谓滑坡。就是沿着斜坡的土体或者岩体,因为受到了河流的冲刷以及地下水活动或者是地质变化,如地震的影响,使得其本身会沿着相对较软的面滑落,而这也会导致整体顺着坡度的方向向下自然滑动,这个过程也就称之为滑坡。诱发滑坡的原因有许多,而这大多数因素都与岩土工程的建设密切相关。比如经常开挖坡脚就容易导致坡体整体下滑,同时还因为劈山的过程中放炮或者乱砍乱伐,必然会导致整个山体因为长期震动而出现松动。所以岩土工程施工很容易导致滑坡这类地质灾害的出现,并且其经常出现在岸坡地带。

(二)泥石流

泥石流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表现,其主要是因为长期的降水,比如降雪、暴雨、积雪等原因,产生了一种携带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固体洪流,从而形成了一种固液混合的状态,从山坡的上方逐渐流下来。而造成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合理的开挖以及不合理的弃土,均会造成泥石流这类灾害的出现。如果因为岩土工程施工而过分开挖山体,必然会导致山体松动,加之乱砍乱伐,泥石流出现的可能性就逐渐加大。

(三)崩塌

崩塌出现的原因包括采矿挖掘资源的过程中对山体以及地表造成了影响,或者道路开挖的过程中,影响到了边坡。再或者就是堆砌了较多的废石渣,从而导致山体以及坡体出现了强烈震动,进而造成崩塌现象。崩塌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岩土体的根部是空的,故而其本身的稳定性较差。一旦脱离母体出现瞎话,则会导致坡地的地表出现崩塌现象。这相比其他两点,其成因更靠近人为因素。也正是人们对岩土工程施工过程的不合理开挖,从而导致崩塌现象的产生。

(四)地面变形

除了上述提到的三种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之外,地面变形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岩土层地质灾害。其主要体现为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以及地面裂缝。而其定义主要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之下,长时间的人为因素导致岩土体出现了压缩或者相对位移现象,这就很容易导致地面出现一系列的变形。一旦在这样的地面上进行工程建设,那么将会对该地区的工程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同时该地区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也将受到挑战。

造成地面变形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矿产资源的过度挖掘导致相关人员大量无休止开采地下矿产,从而使得地质呈现一种中空的状态,进而不利于其稳定性建立。

其二,地表的岩溶活动过于强烈,也会引起地表塌陷,这主要归结为自然因素造成的。

其三,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得地面同样呈现中空状态,地下水数量减少就必然会引起地面的沉降。

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对策

(一)技术要求

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来看,其并不是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只要针对其技术进行严格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必然会对当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现象进行有效解决。

首先从技术层面分析,其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其一,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相关岩土工程施工工作。比如常见的技术规范章程为《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相关人员通过对这类章程的解读,从内心对该类型施工要求有所明晰,必然会在未来的施工作业过程中,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引。

其二,对工用、民用以及相关市政工程建设中,地基的建设、处理以及高坡修建方式,均需要参考相关技术规范要求,避免出现错误施工的现象,更不可以违背岩土层的特点,贸然开工。

其三,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或者相关工程的过程中,土石方建设、地基建设、沿途建设等也需要参照相关要求和参数,避免施工无科学性可言。

(二)对策要求

1、工程防治措施

面对当前我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特点,也可以分别从工程、生物以及避让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将所有地质灾害扼杀在摇篮里。首先工程防治也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方法,其适用条件比较广泛,比如一些房屋后面的切坡造成的小型土坡,就可以选择滑坡后的地表排水法。而对于一些中型滑坡,则可以依据该地区岩土工程调查与勘测之后获得的相关数据客观分析,从而选择最为恰当的工程防治办法。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方法也可以解决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现象,一般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植树造林、合理开垦、合理放牧、合理耕种以及爱护草坡。生物防治的方法相对而言需要较长的时间投入,但是其本身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最为主要的是可以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平衡,最终达成改善自然条件的目的。

3、避让措施

避让措施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雨天避让措施,第二类为搬迁避让措施。雨天灾害隐患点大多出现在斜坡上,而采取避让措施则可以避免在这样的天气遭遇到泥石流这类受降水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影响。而搬迁避让措施则是面对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时,通过转移群众,可以使得群众避免遭遇危险,进而实现了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

结束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本身是相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其不仅仅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更需要将新的技术与思路引入到现代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这样才能确保地质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减少人为地质灾害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峰,娄方旭.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今日科苑,2010,12:33-34.

[2]韩广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中华建设,2013,12:150-151.

[3]徐丹,曲海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223.

[4]陈迎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探析[J].硅谷,2015,03:145-146.

作者简介:

王贺(1994―),男,江苏徐州人,地质工程专业。

地质灾害工程施工篇8

关键词: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预防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43-02

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大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必然趋势,地下车库、地下商城、地下通道、地下铁路、各种地下设施将会越来越多,地基处理问题也会非常突出,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地质环境问题,引发突发性的地质灾害。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指出,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1特殊地质构造列举

我国地域辽阔,从东到西距离约5200km,从南到北约5500km;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最低的盆地是新疆东部天山脚下的吐鲁番盆地,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其中低于海平面的陆地和水面就有4050平方公里,位于“盆底”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4m。在全国约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中,山地占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地理位置的差异不但造成气候变化悬殊,而且地质构造千差万别,因此,在地下工程建设遇到地质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稍有不慎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例如,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系江、河、湖、海动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堆积平原,上海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下50m的范围内,该区段内地层主要是软弱的黏性土和饱和的砂性土,这种特殊的地质条件在工程建设中易引发地面沉降、砂土液化、边坡失稳、地下水引起的基坑突涌及软土地基变形等地质灾害。

再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八条主要河流所堆积形成的洪积、冲积扇联合而成。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土层中多存在淤泥、淤泥质土和冲填土等饱和黏性土等软弱下卧层,常见的地质灾害大体上分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再如,西安市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关中平原中部,其地貌南起秦岭北至渭河主要划分为五个分区:秦岭山地、山前洪积平原区、黄土塬区、洪积湖积台地区和渭河阶地区。主城区主要位于洪积湖积台地区,其地质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地裂缝、饱和软黄土和黄土湿陷。地裂缝是过量开采承压水,产生不均匀地面沉降条件,在地表形成的破裂。饱和软黄土也是西安城区内的一个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发生在西安市东郊附近,由于兴庆湖渗漏潜水位上升使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侵入水中形成的,其工程性质很差。综上,西安市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面塌陷的成因为地下水位下降、黄土湿陷等。

2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有时是二者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由气温、降雨、融雪、雷电、风暴、火山、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毁山造田、毁坏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自然地质灾害是因地质作用而形成,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不受或基本不受人类活动的控制;人为地质灾害是因工程建设和其他人类活动引发的,其发生、发展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据统计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占到全部地质灾害的50%以上,因此,要认真研究,并加以控制。

3基础工程引发的地基灾害的预防

基础工程引发的地基灾害属于认为地基灾害,常见表现形式为边坡失稳、地面沉降、砂土液化等。因此,要从地基处理、基坑开挖入手做好每一步工作。

3.1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及适用条件

(1)换填垫层法。用足够厚度的垫层置换可能发生剪切破坏的软土层,以使垫层下部的软弱下卧层满足承载力要求。垫层材料通常为:砂石、粉质粘土、灰土、无害工业废渣等,小型建筑和构筑物也可采用粉煤灰和矿渣作为垫层材料。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

(2)预压法。在建筑物建造前在场地先行加载预压,使土体中的空隙水排出,逐渐固结,地基发生沉降,同时强度逐步提高的方法。包括砂井堆载预压法、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等,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和冲填土等饱和黏性土地基。

(3)强夯法。在极短时间内对地基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这种突然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土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使一定范围内土体空隙挤密,地基强度提高。适合处理碎石、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

(4)强夯置换法。利用强夯能将碎石、矿渣等物理力学性能较好的粗料强行夯入地基中,在地基中形成碎石墩,由碎石墩、墩间土和碎石垫层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承载力、减少沉降。适于处理人工填土、砂土、黏性土、黄土和淤泥及淤泥质土等地基。

(5)挤密法。利用成孔时的侧向挤压作用,使桩间土得以挤密,随后将桩孔用填料分层夯填密实。包括灰土挤密桩法、土挤密桩法、砂石挤密桩法等。灰土(土)挤密桩法适应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砂石桩用于处理松散砂土、粉土、黏性土、素填土及杂填土地基。

(6)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简称CFG桩)。由碎石、石屑、粉煤灰掺适量水泥加水拌和,用成桩机具制成的高黏结强度桩。适用于处理黏土、粉土、砂土和正常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对承载力较高但变形不能满足要求的地基,也可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以减少地基变形。

(7)高压喷射注浆法。利用钻机将带有喷嘴的注浆管送入预定土层深度,通过高压设备使浆液以高压流从喷嘴中射出,高压流冲击破坏土体,使浆液与土体搅拌混合,待浆液凝固后便在土中形成固结体。喷射注浆的主要材料为水泥,水泥浆的水灰比通常取1.0。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流塑、软塑或可塑黏性土、粉土、砂土、黄土、素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效果良好。

地基处理通常采用建筑场地所在地区常用的且技术成熟的处理方法,新方法用于无工程经验的地区时,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3.2基坑支护方法及开挖主要事项

(1)基坑支护方法及适用条件。

1)排桩。排桩是以某种桩型按队列式布置组成的基坑支护结构。最常用的桩型是灌注桩、预制桩、板桩等类型,此外还有工字钢桩或H型钢桩。排桩支护结构具有结构刚度大,抗弯强度高、变形相对较小,安全度好,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需要工作场地不大,施工噪声低、振动小等优点,但一次性投资较大,采用灌注桩,预制桩作支护,不能回收利用。

适用条件:①适于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一、二、三级;②悬臂式结构在软土场地中不宜大于5m;③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宜采用降水、排桩加截水帷幕。

2)地下连续墙。地下连续墙是用机械施工方法成槽浇灌钢筋混凝土形成的地下墙体,用于支承建筑物荷载、截水防渗或挡土支护。地下连续墙施工振动小、噪声低,对周围地基扰动小;墙体刚度大耐久性好,防渗性能好。但工程造价高,在城市施工废泥浆处理麻烦,易造成新的污染。

适用条件:①适于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一、二、三级;②适于各种土层,但最适合软弱地基或沙土地基;③基坑深度大于10m;④周围有密集建筑物或重要地下管线,对周围地面沉降和建筑物沉降要求需严格控制时宜采用;⑤可作为主体结构或结构基础的一部分,对抗渗有较严格要求时宜采用;⑥采用逆作法施工,地上和地下同步施工时宜采用。

3)水泥土桩墙。水泥土桩墙是用水泥土桩相互搭接形成的格栅状、壁状等形式的重力式结构。水泥土墙有深层搅拌水泥土桩墙、高压旋喷桩墙等类型。水泥土桩墙造价低、挡水性好、对周围建筑及地下管线影响小,施工振动小、噪声低,对土体扰动小、无排污。

适用条件:①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宜为二、三级;②水泥土桩施工范围内地基土承载力不宜大于150kpa;③基坑深度不宜大于6m。

4)土钉墙。土钉墙是由土钉群、被加固的原位土体、钢筋网混凝土面层等构成的基坑支护体系。土钉是通过钻孔、插筋、注浆来设置的,一般称砂浆锚杆,也可以直接打入角钢、粗钢筋形成土钉。土钉墙的做法与矿山加固坑道用的喷锚网加固岩体的做法类似,故也称为喷锚网加固边坡或喷锚网挡墙。土钉墙墙面坡度不宜大于1∶0.2。

适用条件:①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宜为二、三级的非软土场地;②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2m;③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应采取降水或截水措施。

5)逆作拱墙。逆作拱墙结构是将基坑开挖成圆形、椭圆形等弧形平面,并沿基坑侧壁分层逆作钢筋混凝土拱墙,利用拱的作用将垂直于墙体的土压力转化为拱墙内的切向力,以充分利用墙体混凝土的受压强度。

适用条件:①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宜为三级;②淤泥和淤泥质土场地不宜采用;③拱墙轴线的矢跨比不宜小于1/8;④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2m;⑤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时,应采取降水或截水措施。

6)放坡开挖。通过选择并确定安全合理的基坑边坡坡度,使基坑开挖后的土体在无加固及无支撑的条件下,依靠土体自身的强度获得稳定的边坡并维持基坑的稳定状态。放坡开挖放坡开挖是基坑开挖常用的一种形式,适用于硬质、可塑性黏土和良好的砂性土,周围场地开阔,并且无重要建筑物。

适用条件:①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宜为三级;②施工现场应满足放坡条件;③当地下水位高与坡脚时,应采取降水措施。

(2)基坑开挖注意事项。

①基坑开挖应根据支护结构设计、降排水要求,确定开挖方案。支撑结构的施工与拆除顺序,应与支护结构的设计工况相一致,必须遵循先撑后挖的原则,应尽量缩短基坑无支撑暴露时间。

开挖深度不超过3m的基坑且当场地条件允许,并经验算能保证土坡稳定性时,可采用放坡开挖;开挖深度超过3m的基坑,有条件采用放坡开挖时设置多级平台分层开挖,每级平台的宽度不宜小于1.5m;

②基坑边界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且应避免漏水、渗水进入坑内;放坡开挖时,应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

③基坑土方开挖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不得超挖。土方开挖完成后应立即施工垫层,对基坑进行封闭,防止水浸和暴露,并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施工。采用机械挖土,坑底应保留200~300mm厚基土,用人工平整,并防止坑底土体扰动。

④基坑周边堆载不得超过设计规定。

⑤软土基坑必须分层均衡开挖,层高不宜超过1m。

⑥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挖土机械碰撞支护结构、井点管、工程桩或扰动基底原状土。除设计允许外,挖土机械和车辆不得直接在支撑上行走操作。

⑦发生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挖土,查清原因并采取措施后,方能继续挖土。

⑧对面积较大的一级基坑,土方宜采用分块、分区对称开挖和分区安装支撑的施工方法。

⑨基坑中有局部加深的电梯井、水池等,土方开挖前应对其边坡做必要的加固处理。

⑩地下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夯实回填土施工。

4结语

工程建筑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坑壁崩塌、边坡失稳、坑道突水突泥、地面塌陷等,具有突发性特点,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突然,前兆现象一般不明显,常使人猝不及防,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预防就显得特别重要。必须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把勘察、设计、施工、监测一体化管理作为防灾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工程施工篇9

关键词:地质灾害;项目管理;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引言

所谓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是为了达到某一具体减灾目的而组织实施的一项相对独立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包括勘查、监测、评估、防治和科研等类型,项目管理贯穿于立项、实施至终结的全过程,而这里我们所讲的是地质灾害管理具体实施阶段的治理工程施工的项目管理。该阶段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工程现场人员管理、组织实施管理、技术质量管理、资金控制管理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是地质灾害管理的具体体现和实施过程,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地质灾害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组织实施防治工程,保障取得预期的减灾成果。

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是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效益而进行的有效减灾工程,针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粗浅的分析和对策探讨。

1目前现状和研究的实际意义

以前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规模较小,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破坏山体平衡、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人为不良工程也越来越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引起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才逐渐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项目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模式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还不完善。而且在全国来讲,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项目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能够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质量,能够节省治理资金,增加工程效益、社会效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能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最大限度的受到保护。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专业招投标机构的不健全

招标投标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它有利于控制工程投资,打破行业、地区的分部切割和垄断,保护竞争,清除惰性,从而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地控制。

实行公平合理的招投标,是通过竞争后,使承担的工程造价更加合理,并合理的安排项目计划,进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所以在招投标过程中,要有明确的透明度,就需要有专门的、公正的地质灾害招标机构,使投标单位对招投标工作放心,从而选择真正有技术力量和质量意识、整体素质和信誉比较好的施工单位。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现行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属于国土资源系统相应的招投标机构和机构。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方面,无论是工程勘查、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施工,还是工程决算审计,全国各地实行的招投标制度都不一样,但也是借助于建设系统的一整套招投标平台,这个过程中存在许多协调问题:领导体制、图纸审查、质量监管、专家选取、方案优选、过程监督、合同执行等方面。在这个方面存在着多个系统规范和惯例相冲突和交错的地方,这也就是地质灾害治理没有相应的招投标机构所带来的弊端的充分反映。

2.2相应的现代化管理工具缺乏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中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使得项目管理者在面对着项目复杂性地增加、项目设计范围地扩大化、地质变化因素多样化、治理措施结构复杂化等一系列挑战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特长,不能充分利用并节省有限资源,特别是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缺乏相应的现代化管理工具,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缺乏综合性的管理软件: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特殊工作例如项目评估和设计、项目分析和成图分析等的it系统软件,但它们一般都是单独应用的,而且是没有相互关连的独立软件包,比如map―Gis、surfer、autocad等相关软件之间没有一个可以使它们相互转换、相互嵌融的关联软件包或者是独立软件系统,所以,工程领域缺少综合性的管理软件系统,从而项目不同阶段信息流动的缺乏平滑性。

②缺乏信息交换的标准平台:硬件和软件的不相容性导致了“技术”问题,它使得项目管理者不能轻松地获取和管理项目信息。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能使不相容的硬件和软件之间的信息流动变得相容的项目信息标准。因此,现在我们能找到的it系统都没能考虑到大型工程项目中分散很广的参与者的要求,也没有考虑到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业主方的主管要求,缺少信息交换的标准平台。

③缺少项目管理的标准程序:一般来讲,管理项目依据的是被支派作这项工作的项目管理者的经验。每个项目管理人都有自己的相应经验,这就导致了管理工程中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多样性,变化因素较大,因此也就给协调和控制项目信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工具也只是属于单纯的、传统的管理工具,比如说手工操作、计算机管理和极个别的软件管理,而缺乏相应的治理项目现场管理的组织指挥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现场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等现代化的管理工具,进而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现场组织指挥协调难度加大。施工项目管理要从组织指挥、信息传输、高新技术、设备配置、物资供应、质量跟踪、进度控制、合同管理等许多方面进行同步管理。这就要求项目管理系统既精干、高效,又灵活、畅通。

2.3排除干扰因素困难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困难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过程中排除干扰因素能力不足所造成,可以分为以下3个方面。

①排除项目业主内部干扰因素困难;②排除施工方干扰因素困难;③排除施工场地周边环境干扰因素困难。

项目业主内部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不懂技术的现场乱点头、乱表态,造成不负责任的后果由现场管理人员来处理;②项目造价控制中其他部门不配合或者配合不积极,造成现场管理人员心理的压力增大。

施工方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②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程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进行交错咬合等。③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锚杆锚固段当作成自由段,端承桩按摩擦桩进行施工。④施工管理水平较差。

施工场地周边环境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居民干扰因素;②场地干扰因素;③相关部门干扰因素。

2.4沟通体系不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

目前的项目管理手段基本上都比较孤立,而且只注重项目的每个阶段的管理问题。重复性工作而造成的额外支出就是这个原因造成,而重复性工作问题的发生是由于信息的冲突和不及时造成的,也就是说工程项目不同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流动的连贯性。信息透明度不高,说明许多信息需要公开的而没有公开,比如项目实施成本控制信息、施工进度与付款进度等,负责工程实施的部门与财务部门、纪律监察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等沟通缺乏完善的体制,例如工程决策前的会商制度、施工中的财务审计跟踪制度和纪律监督制度、施工后的工程质量验收和材料整理归档制度等。

2.5风险管理的评价机制缺乏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国际上较为前沿的问题。我国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仍处于早期阶段,国外在这一领域已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一套较规范化的工作方法,但是一般都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管理,包括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估以及政府编制防治预案、应急方案等,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中的风险管理却涉及较少,一个治理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对工程实施中各种风险的预测、控制和防范,项目业主对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决定了这个项目的质量水平、社会效益水平,对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动程度、节省有效的社会资源有很大的作用。而现行阶段,我们缺乏对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评价机制,尤其是针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对作为具体项目管理的人员来讲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指导性。笔者认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包括工程风险灾害评估、工程设计方案确定、施工现场质量控制、项目过程监理跟踪以及工程竣工维护保养等方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周而复始的管理过程。

3管理方法

3.1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招投标机构

为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的透明性,对所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全过程实行阳光操作,应当建立属于国土资源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招投标机构以及机构,制定招投标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完善招投标程序,确保各灾害点治理工程施工队伍选择的公开、公平、公正性,确保信誉好、实力强的施工队伍进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际运作,这样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和效果,节省费用,又能规范项目管理人员的廉政行为,使地质灾害治理秩序得到规范。

3.2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平台的研究

应当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的研究,研究开发综合性的管理软件,包括工程组织指挥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网络项目管理系统和组织人员设备管理系统等。解决地质灾害项目管理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internet及时有效地针对当前发生并急于解决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处理意见和实施方案,通过电子邮件和无线应用协议可以及时通知工程的变动情况,减少文件传输的时间,使每个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决策领导能及时了解图纸工程的进度、工程的变更,及时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工期的延误。由于工程建设中复杂的特性,项目参与方要承担大量风险。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环境力量影响到项目管理体系,并将此类力量转化为风险信号,而我们也应当加强对项目管理系统(图1)中风险信号和各种反应行为的研究,结合技术和组织结构研究对项目管理过程中决策的影响。

图1项目管理系统示意图

3.3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

为了排除治理工程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应当建立决策领导――项目业主代表――工程监理的项目管理体系,明确领导、业主代表和工程监理的职责,并建立集体会商制度。属于工程协调因素的,由业主代表向决策领导汇报,决策领导进行协调或给定范围内的相关政策,集体商议与达成一致,共同解决相关因素的干扰,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属于施工现场因素的,特别是工程技术有关的问题,由业主代表会同工程监理,必要时邀请工程勘察、设计人员参加,实行现场会审,共同把关,排除相关干扰因素;属于项目业主内部的因素,由决策领导主持,邀请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种项目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排除干扰因素,确保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益。

3.4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工程监督体系

建立内部流通性的信息公开制度,增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透明度,建立相关部门完善的沟通体制,完善工程监督体系,包括工程决策前的会商制度、施工中的财务审计跟踪制度和纪律监督制度、施工后的工程质量验收和材料整理归档制度等,确保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公开性、廉洁性、及时性”。

3.5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

风险管理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是否能以最小风险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同时还要考虑与整体管理目标是否一致以及具体实施的可能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地点,研究地质灾害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有的放矢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收到有效的社会经济效益。建立应从项目的源头着手,比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机制、工程勘察设计风险评价机制、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风险评价机制等。

地质灾害工程施工篇10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策略

引言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广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借助水利工程可以实现对矿产资源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而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其会对整个水利工程的后期使用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本文在分析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现状以及地质环境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一些策略,可供参考。

1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现状

水工环地质工作牵涉到诸多领域,但本文着重对水利工程方面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进行研究。为了保证顺利、有序地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应对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勘测工作加以高度重视,编制具有针对性且合理的施工计划,以保证施工计划能够与当地的施工环境相符合,为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的正常使用奠定基础。从当前情况来看,尽管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均能做到对所建造的水利工程实施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然而,由于某些作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再加上某些设备和勘测技术非常有限,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由于当前我国缺乏技术创新,致使勘测技术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因为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如果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不足,则必定无法准确地对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进行划分和评估,无法对工程地质环境及岩土体工程的地质特点进行精准的划分,这样必定会大大降低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此外,施工水平也是影响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一个主要因素,倘若施工水平偏低,则有可能增加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2地质环境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的影响

2.1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

地形地貌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指水工环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给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1]。而施工技术及施工方案与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关联,而且与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密切相关,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的减少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降低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因此,在开展斜坡等地形施工时,应先对地形条件加以充分考虑,编制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再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开展施工,这样可以防止因施工操作不当而增加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在编制水工环施工方案及施工预案的过程中,应对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加以充分考虑,不断地优化应急预案,落实好施工现场的监督、指导工作,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形地貌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影响。

2.2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地质灾害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指以往施工现场出现的地质灾害给水利工程施工带来的影响,技术人员在勘测施工现场时,应尽量做到合理地制定施工方案的合理性、科学地划分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2]。譬如,在勘测水利工程对应的水工环施工项目的施工现场时,应认真勘测施工现场的所有施工项目,以免影响施工方案的编制,影响水利工程后期的正常使用。另外,在勘测施工现场的地质灾害时,应科学地划分地质灾害较为突出的地区,以便施工人员及时地采取对应的防范对策,为顺利、有序地开展水利工程施工奠定基础。

3优化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策略

3.1加强对水文环境的勘测

在评估水工不地质灾害危险性时,应重视对水文环境的勘测,科学地分析水文条件,恰当地使用水文因素来评估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提升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奠定基础。在优化水文环境勘测的过程中,应对评估依据及参考数据进行科学地设定,合理地分析现有的水文条件,一般来说,应将地下岩溶的发育状况作为主要的评估依据,通过对危险等级和岩溶发育状况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来得出危险评估结果,再根据危险评估结果来编制处理对策及防范对策,以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3]。

3.2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勘测

通过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勘测,可以有效的减少地质环境给水工环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为科学地评估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奠定基础。在勘测地质环境的过程中,应先对地质环境现有状态、施工设备及技术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来编制出防范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措施,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施工顺利开展的目的。同时,还应对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进行全面优化,以便更好地监管工程施工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3.3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勘测

在勘测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时,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地划分,严格落实好每个区域的勘测工作,严密监控施工现场四周的环境条件,同时,必须对各种可能造成地质灾害危险的因素加以全面考虑,认真落实好对施工现场的勘测工作,为提升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精准性奠定基础。譬如,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均建造在山区,所以,在开展施工前,应加强对山区的勘测,尽可能详尽地掌握施工现场情况,再根据勘测结果来编制施工方案,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提升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4结语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已步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也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评估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地质环境、水文环境及施工现场的勘测,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为顺利、有序开展水利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雪,黄娓.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分析[J].低碳技术,2017(20).

[2]罗升华,陈宇超.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分析[J].矿山工程与建设,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