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十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十篇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08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1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崩塌;走向;坡度;截排水;安全系数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072-05

1工程概况

广州市从化区某边坡近年来出现多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属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坡脚建筑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为减灾、防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拟对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工作。

该边坡总长度约350m,整体呈北西―南东走向,最大坡高约47m,系人工切坡形成。在修建坡脚的某粉体厂时曾在坡脚修筑了约3.0m高的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并在山坡坡腰和坡顶处各设置了一道长约160m、深约40cm、宽约25cm的截排水沟。但由于截排水沟仅是在原山坡上就地挖土修筑,没有采取抹面或浇筑混凝土等措施,坡腰处的截排水沟被坡面上集中下来的雨水严重冲毁,并没有起到截排水作用,相反起到了汇水作用,使坡面冲刷严重。同时,原坡面没有采取护面措施,而是处于状态,在雨水、高温等交替作用下,坡面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2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该边坡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自2006年以来曾经发生多处小型崩塌,崩塌总方量约100m3。坡面植被不发育,雨水冲刷形成5处比较大的冲沟,水土流失严重,最大冲沟深度约5m、长约4m、宽约0.6m。坡面时有崩塌发生、冲沟纵横分布,坡脚挡土墙顶部泥砂淤积严重。根据边坡的地形地质情况和已发地质灾害的情况,将需要治理的边坡分为6段,分别编号aB、BC、CD、De、eF、FG。现场调查发现,勘查区已发地质灾害仅崩塌一种类型,共5处,均发生在坡段De。各坡段的具体情况如下:

坡段aB:位于北西端,走向n71°w,长约21m,高1~3m,坡度45~60°,为坡脚建房时切坡形成。坡面植被弱发育,有水土流失的迹象。坡脚距离建筑仅0.5~1.0m,目前未见因边坡失稳造成建构筑物破坏现象。

坡段BC:走向n66°e,长约28.7m,高约8m,坡度75~88°,为新近开挖切坡形成。坡面,暂无崩塌现象发生。坡脚为空地,暂无建构筑物分布。

坡段CD:呈“∨”形,走向分布为n43°w和n66°e,长约48.3m,高约8~14m,坡度55~65°,为新近开挖切坡形成。坡面,暂无崩塌现象发生。坡脚为空地,暂无建构筑物分布。

坡段De:为此次边坡治理的主体部分,总体走向n47°w,长约175m,坡度40~60°,坡高15~45m。坡面冲沟发育,坡体支离破碎,目前发育有5处较大规模的崩塌。虽尚未造成人员及建筑物损失,但在暴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更大规模的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坡脚的厂房和建筑物;

坡段eF:走向接近正北方向,长约58.8m,高约40m,上陡下缓。上部坡度55~65°,坡面植被弱发育,高24~32m;下部坡段25~38°,高10~26m,植被发育。目前暂未有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发生。

坡段FG:总体走向n80°w,长约36.8m,坡高1~16m,上陡下缓。上部坡度55~70°,坡面植被弱发育,高1~16m;下部坡段15~30°,高0~5m,植被发育。目前暂未有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发生。

勘查边坡已发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一种,主要有5处,其主要特征如下。

Bt1位于坡段De南东部,崩塌后形成一条平均深约0.4m、宽约1.2m、顺坡长约20m的沟壑(图1)。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体积约9.6m3,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坡体体表面植被少。崩塌成因主要是坡度陡峭且坡面土质较松散,利于雨水入渗,强降雨触发失稳。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Bt2位于坡段De中部,发育于高程约为77.5m的平台上,崩塌后形成一条倒“7”形的沟壑(图2)。平台上形成长约15m、宽约0.5m、深约1.0m的裂缝,顺坡形成长约22m、宽约0.6m、平均深约1.2m的沟壑。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体积约32.0m3,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坡体表面植被不发育。崩塌成因主要是:高程约为77.5m的平台上有一条长约110m、宽约0.4m、深约0.3m的土质截排水沟,在强降雨时该平台之上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聚于冲沟内,在水的冲力下,土质截排水沟不断被冲刷、侵蚀,先形成较小的渗流通道,之后不断的冲刷形成现在规模较大的冲沟。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Bt3位于坡段De中部,发育于高程约为77.5m的平台上,崩塌后形成一条长约38m、宽约0.5m、深约0.3~2.5m的沟壑(图3)。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推断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土,体积约50.0m3,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坡体体表面植被不发育。崩塌成因主要是:高程约为77.5m的平台上有一条长约110m、宽约0.4m、深约0.3m的土质截排水沟,在强降雨时该平台之上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聚于冲沟内,在水的冲力下,土质截排水沟不断被冲刷、侵蚀,先形成较小的渗流通道,之后不断的冲刷形成现在规模较大的冲沟。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Bt4位于坡段De中部,呈心形,起始点高程约为80.5m,崩塌后缘宽0.3~3.0m,长约59m、深约0.3~2.0m的沟壑(图4)。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推断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体积约85.0m3,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坡体体表面植被不发育。崩塌成因主要是:高程约为80.5m的平台上有一条宽约0.4m、深约0.3m的土质截排水沟,在强降雨时坡顶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聚于冲沟内,在水的冲力下,土质截排水沟不断被冲刷、侵蚀,先形成较小的渗流通道,之后不断的冲刷形成现在规模较大的崩塌。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Bt5位于坡段De中部,呈圆锥瓶形,起始点高程约为65.1m,崩塌后缘宽0.3~1.0m,长约13m、深约0.3~1.5m的沟壑(图5)。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推断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体积约12.6m3,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坡体体表面植被不发育。崩塌成因主要是:在强降雨时坡顶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聚于高程约为65.1m处的裂缝处,经雨水不断被冲刷、侵蚀,最后形成现在的崩塌。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3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3.1岩土体工程性质

残积砂质粘性土、强风化岩虽然具有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的特点,但同时具有孔隙率较大、粘性较差和遇水容易软化、崩解的特性,在旱季期间,边坡的稳定性通常较好,而雨季期间坡体长时间受水浸润导致重度增大、抗剪强度降低,容易造成土坡失稳。雨水入渗坡面土体后,在强风化~中风化岩界面处易产生积水,由于岩石中长石含量较高,风化强烈,地下水汇集地段造成结构面泥化程度较高,抗剪强度降低,力学性质变差,在动、静水压力等不利因素作用下,边坡易沿软弱结构面产生崩塌、滑坡。因此,坡体岩土层不良的水理性能、软弱结构面是土坡失稳的主要内因。

3.2岩土体结构面条件

通过对边坡失稳的调查分析认为,岩土体中的残留结构面仍然是土质边坡局部失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岩土体残留结构面是指强风化岩中仍然保留有次生的结构面(主要是节理裂隙面),这些结构面与周围岩土体的力学差异虽然远小于岩质边坡,但依然是边坡失稳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虽然边坡的这些残留结构面在边坡开挖前是难以查明的,但客观上这些残余结构面将岩土体分割为不同的块体,岩土体在残余结构面上的不连续性是较明显的,因此边坡局部失稳通常是控制陡坡的稳定性和失稳规模,对陡坡影响相对较大,且通常是造互成土岩质组合边坡局部大规模失稳的因素。

3.3气象条件

该区全年总雨量在1400~2200mm之间,4~9月为雨季,总降雨量占全年的八成。月降雨量最大值为662.0mm(1959年6月),日最大降雨量279.8mm(2006年8月4日)。故本区可直接诱发边坡失稳的强降雨较多,故雨季连续暴雨将是土岩质组合边坡失稳的主要触发因素。

3.4水文地质条件

低山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旱季丘顶无水(埋深较大),潜水面位于坡脚附近,雨季潜水面则明显抬升。潜水面的抬升将明显改变边坡岩土体的应力状态。地下水位线下岩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增加,从而降低其有效应力,而水位线上的岩土体则不受水的影响。随着有效应力的减小,也会致使岩土体本身的强度降低。此外,雨季期间降水入渗量增加,地下水径流随之增强,土中的细小颗粒流失量加大,从而降低岩土体抗剪强度,诱发边坡失稳滑动。

3.5坡形及支护形式

边坡的坡形、截排水系统及支护措施的有效性对边坡的稳定性显然是决定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该边坡在主要地段设置了挡土墙,对边坡的稳定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坡体中设置的排水设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汇入坡体的雨水并不能及时排出,并且雨水顺流直接冲刷土质边坡,使坡体岩土层流失严重,坡体变松软,地表水易入渗。

4边坡失稳的形成机制及失稳模式

勘查区强降雨时间较长,且坡面岩土层,有利于雨水入渗,地下水位上升。由于该边坡的残积土层总厚度稍大,风化岩层极破碎且厚度较大,雨水入渗后使其产生软化、崩解,因此坡体将出现重度增大、抗剪强度降低现象,在坡高较大、坡度较陡地段便可能出现边坡失稳。强降雨期间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加大,同时地下水对结构面有作用并一定程度上造成结构面软化,不利的水文地质条件可能触发边坡失稳。

预测该边坡主要的失稳形式是崩塌,且崩塌失稳易出现在潜在不利结构面或坡体岩土层松散的陡坡地段。滑坡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小,可是在极端的雨期间(或者雨后期),边坡也可能以滑坡的形式失稳,预测滑坡型式以牵引式为主,且滑坡一旦出现,规模较大,后果严重。

5边坡稳定性评价

5.1工况及岩土参数

勘查边坡划分为6个坡段,下面将分别对6个坡段所潜在的失稳形式和稳定性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叙述,这里首先将稳定性计算中的计算工况和主要岩土参数作统一说明:评价时分别选取两种工况进行计算,工况1:自重+地下水;工况2:自重+暴雨+地下水。其中工况1实际上就是一般平水期的条件,工况2是连续暴雨的工况。计算过程中将地下水位以下的岩土体取浮重度来计算坡体自重,岩土体的强度取饱和抗剪强度,同时计算地下水的渗透压力;水位以上取天然重度,并取岩土体的天然抗剪强度。

根据本次勘查室内试验,结合现场调查,提供岩土体的力学参数,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见表1。

5.2稳定性分析方法

为了科学准确的评价边坡的稳定性,防止边坡地质灾害的再次发生,本节对勘查区坡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对6个剖面进行滑动稳定性演算分析。本次计算采用[3]推荐的剩余推力传递法(push法),在理正边坡稳定分析软件上实施。

该方法适用于滑面为任意形状的稳定性计算,它考虑了滑体自重、坡面荷载、动水压力、静水压力、滑动面处的浮托力、暴雨、地震和不同条块滑面段抗剪强度参数差异对滑坡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作用力符号规定:垂直作用力向下为正,向上为负;水平作用力向坡下为正,向坡上为负。

5.3计算结果与评价

经理正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计算,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2。该边坡的6个剖面在工况一条件下的安全系数为1.474、1.358、1.320、1.021、1.143和1.095,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降雨条件下,安全系数分别降为1.339、1.201、1.118、0.966、1.094和1.023。

本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现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第5.3条规定,边坡圆弧滑动安全系数应大于1.30。因此,边坡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且对降雨较为敏感。若坡面长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风化加剧,加上雨水的不断侵蚀冲刷,边坡将朝不稳定方向发展,容易引发崩塌地质灾害。而坡腰处出现的长而深的裂缝以及坡面上遍布的冲沟是坡段发生崩塌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边坡防护措施中,应特别注意做好截排水工作,且治水措施应重点考虑快速排泄坡面及坡顶的雨水,减少坡体浸润范围,减轻雨水对边坡的影响。

6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边坡的稳定状态,有关防治方案的建议如下。

(1)方案一:“挡墙+截排水”。

在坡脚修筑挡土墙,同时做好坡面的截排水工作。

(2)方案二:“削坡+截排水+绿化护坡”。

对坡体进行整体开挖、分级放坡,减小坡体坡度,然后在坡脚修建挡土墙(有挡土墙的坡段就不必再修),在边坡每一级马道、挡土墙顶部及墙脚布设素混凝土排水沟,同时设置若干纵向排水沟。支护治理后坡面进行植草绿化。

(3)方案三:“锚杆(索)+格构梁+削坡+截排水+绿化护坡”。

采用坡脚修建挡土墙(有挡土墙的坡段就不必再修),坡面表面清坡后进行锚杆格构梁支护,同时坡面采取截排水和绿化护坡治理方法。在挡土墙顶部及墙脚布设排水沟,马道上进行植树绿化。

(4)方案四:“截排水+挡土墙+绿化”。

采用坡脚修建挡土墙(有挡土墙的坡段就不必再修),在挡土墙顶部及墙脚布设排水沟。在挡土墙顶部和坡顶种植爬藤类植物进行坡面绿化。

上述治理方案可根据不同坡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潜在的失稳形式和边坡稳定性等因素综合选择。aB、BC坡段建议采用方案四;CD、De、eF、FG坡段建议采用方案三。

7结语

(1)勘查区岩性岩相变化不大,但地形起伏较大,岩体风化裂隙发育,风化层厚度大,岩土层的水理性能较差,坡面植被不发育。边坡坡体主要由残积砂质粘性土、全~中风化花岗岩构成,坡体表层的残积层及全风化层较厚,属岩土混合质边坡。

(2)已发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一种,共5处,规模均为小型,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目前没有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但若不及时治理,则其规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本边坡失稳的主要因素为自然因素即坡体岩土性质;激发因素为雨季连续暴雨。坡体岩土层不良的水理性能、存在软弱结构面是土坡失稳的主要内因。

(4)本边坡失稳的主要形式是崩塌。边坡在自然状态下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或安全储备小,在降雨条件下,安全系数进一步降低,会处于不稳定阶段,应尽快治理。

(5)De坡段的稳定性差,建议尽早治理,以确保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边坡治理工作中,截排水措施是确保治理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应确实做好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

[4]赵其华,彭社琴.岩土支挡与锚固工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5]顾晓强.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6]唐栋,李典庆,周创兵,等.考虑前期降雨过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岩土力学,2013(11):3239~3248.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2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资源勘查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5.016

GeologicalDisastersandpreventiontechnologyCurriculumSystem

BuildingBasedonworkprocessSystematization

CHenGXianfeng[1],Heping[2]

([1]YunnanLandandResourcesVocationalCollege,Kunming,Yunnan652501;

[2]Kunming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214)

abstractUnlikemainlystudents'motorskills"basedprofessional,vocationalresourceexplorationisthemainprofessionaltrainingclassstudents'mentalskills"intheprocessofbuildingworkonasystematiccurriculummoredifficult.takingGeologicalHazardandControltechnology,forexample,onthebasisofmarketdemandfortalentresearch,analysisbyoccupationalstatus,typicaltasksandworkprocessanalysis,buildingontheworkoftheprofessionalcurriculumsystematicprocess,designedtohighspecialtygraderesourceexploration"basedonworkprocesssystematization"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conceptofreference.

Keywordscurriculum;workprocesssystematization;GeologicalDisastersandpreventiontechnology;resourceexplorationmajors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课程理念与设计方法由德国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2003年我国教育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目前,在加工制造类、建筑类甚至农业类、服务类专业中,已经较好地体现和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不同于主要以培养学生“动作技能”为主的专业,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心智技能”,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时困难较多。

1专业概况及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型发展时期,基础建设和资源开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调查、矿产勘探开发等项目开展初期和进行中都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地质灾害条件的评价和调查工作。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工程建设引起地质环境条件的强烈改变,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在各类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及自然环境评价等工程的开展过程中,懂专业、会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也有了更大的需求,特别是生产第一线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管理人员普遍不足。

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一方面,勘察行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却是大量高职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就业困难,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嫌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上手慢、基本技能掌握不够。造成社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其中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合理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具体表现有:(1)以往专业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培养高等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具备“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的“双师”能力;(2)以往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这就要求时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开发课程;(3)以往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机械分段排列之间越来越缺乏内在的有机衔接与灵活配合,这就要求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应“理论实践一体化”。

2课题体系开发流程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可以用图1表示:

图1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图

3职业岗位分析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职业(群)从事的是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勘察与防治、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等方面工作。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入职岗位有工程地质技术员、水文地质技术员和灾害地质技术员。

工程地质技术员岗位:从事工程地质编录、采样,岩土体参数统计分析、工程地质资料整理、工程地质图件编绘和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等业务。

水文地质技术员岗位:从事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水文地质资料整理,水文地质图编绘,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制等业务。

灾害地质技术员岗位:从事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勘察及防治施工监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业务。

通过上述岗位分析可知,该专业是以地质学与灾害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培养具有地质灾害调查、勘察与评价等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适应21世纪工程建设发展需要,爱岗敬业,能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评价、基础设施勘查设计等单位从事地质灾害调查、勘察与评价、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防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高职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应以上述职业岗位作为课程开发的平台,其中,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技术员岗位业务是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地质灾害技术员岗位业务是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

4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

各职业(群)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及总结出的工作过程见表1。

5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础,是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行动领域可归纳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制、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编制、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报告编制、地质灾害专项勘察报告编制等六大行动领域。

表1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

6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

与多家企业联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岗位群特征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由两类三块构成:两类即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三块即专业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

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思路,构建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地质灾害勘察)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该体系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符合该专业职业岗位要求具备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

6.1首先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通过调研,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共同论证,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完成相应典型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能力,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提炼为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共计14门课程。

专业学习领域包括理实一体课程、仿真实训、野外实习、校外顶岗实习。

理实一体课程(7门):(1)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2)地质灾害勘察;(3)地质灾害治理;(4)地质灾害监测;(5)地质灾害灾情评估;(6)地基勘察与基础选型;(7)水文地质勘察与评价。

仿真实训(4门):(8)岩土工程勘察;(9)地质灾害勘察;(1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野外实习课程(2门):(12)地质认识实习;(13)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校外顶岗实习(1门):(14)校外顶岗实习。

6.2其次开发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直接面向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该领域课程的实施需要基础学习领域等课程的支撑。根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的需要,来开发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文化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和思想政治学习领域课程,共计19门。其中,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而开发的、学生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课程,计9门;文化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根据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和知识开发,培养的是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计5门;思想政治学习领域课程严格按国家教育部和云南省教育厅的精神和相关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设置,计5门。

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9门):(1)地质学基础;(2)测量与地图;(3)矿物岩石肉眼鉴定;(4)地质构造识别与分析;(5)地貌与第四系识别;(6)地质信息处理;(7)工程岩土鉴别与评价;(8)工程地质分析与应用;(9)水文地质分析与计算。

文化基础学习领域课程(5门):(10)交流与表达;(11)高职英语;(12)高等应用数学;(13)计算机文化基础;(14)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学习领域课程(5门):(15)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7)形势与政策;(18)入学教育;(19)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6.3最后开发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根据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主要是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和职业目标的实现需具备的能力。最后开发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共计4门,设为选修课。

选修课(4门):(1)工程建筑概论;(2)工程力学;(3)遥感地质解译;(4)气象与水文。

另外,通过选修课、专题课、讲座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设置体育课、三生教育、地质安全规程等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图2。

7结语

本文以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为例,尝试构建该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期为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飞,曾宪均,侯江丽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6):120-12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3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一、提高认识

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和破坏。我国的矿产开采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矿产开采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这种条件下的矿产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矿山地质灾害事故频发。危及生命的矿难和环境灾害时有发生,近年来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根据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发生及发展规律、特点,将矿山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分类,并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防治灾害的措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二、勘查方法

由于矿山的地质灾害都在深部发生,勘查多采用遥感信息技术与物理勘查方法。

(1)地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目前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遥感集合“3S”技术,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可能的分布、发生地点与区域。如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危点位精确定位,并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叠加分析,预测灾变发生趋势。

(2)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主要指应用物理手段,探测岩土圈层相关信息,确定采空区、断层位移、磁场变化等可能的灾害伴发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提前分析与预测。地球物理勘查矿山地质灾害的方法主要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视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浅层地震法等。这些方法是预测潜在矿山地质灾害重要技术手段。

(3)环境化学勘测方法。在矿山地质灾害预防过程中,人们也常常使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例如对矿区环境污染的监测,化学探测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确定污染因素、预测污染趋势、追溯污染源、划分污染区,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由于时空特点与产生条件各有特点,随着矿山地质勘查的手段逐步应用,我们应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才能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有些矿山地质灾害我们能从主观上加以预防,有些地质灾害由自然诱因引起,我们不可能有效预防,因此我们制定具体的防治手段应包括如措施:

(1)建立和完善矿山开采前的风险评估与环境评估,并制定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体系。做到开采前严格评估,开产中积极防范,开采后积极恢复,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土地复恳纳入法规,强制推行。

(2)加强宣传,普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矿山开采人员素质,增强其对地质灾害的危机感与警觉性。提高矿山生产过程中全员防灾、减灾技能与手段,强化矿山地质灾害的防、险避险、抢险培训。

(3)开发与应用先进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学勘查手段,对矿山地质进行严密监视,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灾害施行实时监测、动态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矿山地质与环境生态动态跟踪与管理体系,避免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4)加强矿坑、矿井边坡设计,进行边坡监测,坚固挡墙稳固边坡地质构造,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及时做地质勘察,并做好预防措施。合理建设尾矿矿坝,形成稳定矿场与尾矿库,降低滑坡和塌方风险。

(5)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做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同时做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

(6)加强矿山环境监督与检查,进行全面、系统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影响评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矿、低产能矿场进行坚决关停。对于污染型采矿区,制定科学开采和“三废”排放方案,减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矿场开采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对于可回填的废矿进行积极回填。

(7)对于闭坑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生态环境恢复,应该及时进行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复垦,提高土地复垦率,结合生态措施实施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通过上述地质环境恢复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恢复矿山的生态功能,达到生态恢复和维护人类与环境和谐的目的。

(8)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按一定比例安排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如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政府资助矿山环保、地质灾害调查防治等基金。

(9)在矿山开采区应严格禁止私采乱挖和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积极推行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及措施为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监督与制止开采弃渣胡乱堆弃和不加处理排放,强制其必须统一堆放到开采境界线以外的矿山弃渣场内。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4

[关键词]地质灾害;必要性;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048-01

引言

随着当前阶段我国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大力宣传,再加上经济建设以及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在最近的几年之中我国在相关地质灾害的治理与预防工作当中投入也随之而不断增加,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为地质灾害的处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改变。地质针对灾害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还会严重的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在很大程度之上限制了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的发展。因此,针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还需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运用科学化的手段和技术做好相应的工作,增进对地质灾害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方位的提升灾害处理水准。

1.地质滑坡调查的必要性

明确地质滑坡灾害调查与研究分析的重要性,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开展相关的应急调查工作,可以在灾害发生之时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对策,对灾害进行专业性的、科学性的诊断,进而对灾害的发展趋势以及灾害基本性质有着细致的分析,加强对地质滑坡的认识,为制定出恰当的处理对策和应急措施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因此,应急调查处理是地质滑坡灾害防治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需要工作人员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对灾害的浅部特性等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分析,需要工作人员具备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强调工作的务实性,可以根据灾害的基本状况提出相应的应急方案,并且制定出最为可靠的应急安全保障措施,避免灾害进一步扩大造成巨大损失,减少灾害治理的资金投入,全面的提升地质滑坡处理水平。

2.地质滑坡勘察的重点问题

在地质滑坡勘察之中应当注重测绘范围、勘察方式的选取以及样品的采集等几个重点环节,合理的把控勘察质量,力求为相关灾害的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可靠资料。

2.1地质滑坡测绘范围由于地质滑坡的形成一般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而在地面的表层则会表现出一定的变形状况,所以地质测绘工作的基本目的往往是针对地面表层的线、点、面变化特征来对地质滑坡进行追踪和分析,并且进行综合调查,得出滑坡的基本性质和特征。针对测绘基本范围的确定,不能够仅局限在已经变形的破体周边,还需要对滑体附近部位相对较为稳定的地面表层进行谨慎的调查和分析。在实践的测绘工作当中经常出现没有对未出现显著变形的山体进行测绘而导致更严重地质灾害的状况。由于滑体变形存在有较多的影响因素、隐蔽性较强、季节性较强,所以测绘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力求测绘工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升地质滑坡灾害测绘工作的真实意义。

2.2地质滑坡灾害勘察技术

针对勘察方法和技术的选取也是一个重点步骤。一般的来讲针对地质滑坡灾害的内部结构勘察方式目前比较常用的有物探法、钻探法以及槽探法等,而根据实践的工程勘察所得出的经验,钻探技术工艺在样品采集以及寻找滑面等方面存在有一定局限性,因为钻探法仅仅能够对地面的表层起到一定分析作用,但是针对地质滑坡灾害的勘察,不能够仅仅局限在表层的分析;同时,勘察的技术方式不能够单一化,所以还需要配合原位测试,提升勘察效率。在岩石地质地带附近的地质滑坡灾害一般比较难找寻出较为明轩的软层,所以还需要结合岩石和地质分析来进行综合探讨。在此情况下,应采取双管单动钻探技术工艺进行样品采集,有助于提升滑坡灾害勘察工作的准确性。物探技术术语无损勘察探测技术,相关的弹性波法、电法以及磁法等在不同的地质勘察工作之中均有着广泛的运用,在实践的工作当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滑坡灾害性质选择最佳的技术方式。最后,槽探技术工艺在直观性存在有一定有事,但是整个技术流程成本较高、安全性较差、风险大,所以在实践勘察工作之中采用并不广泛。

2.3地质滑坡勘察样品采集

在针对地质滑坡灾害进行勘察的过程之中,样品的采集是一项重要工作,样品分析实验所得出的数据结果是针对滑坡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评价分析滑坡稳定性的重要前提依据,而按照常规的样品采集方式,往往很难从钻孔之中选取合适的样品,而干钻技术工艺会进一步的导致岩石中心部位失水并且固结,进而难以达到实验分析的目的。另外,在样品分析的计算工作当中运用大量的力学参数以及经验数据进行结果的分析,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治理的风险,但是会增加治理工作的成本,不利于实践工作的开展。常规的技术方式诸如探槽技术和浅井技术等,则需要针对滑体的滑动面进行大量揭露,造成安全风险的增加,并且也进一步增加工作项目成本。因此,应当选取一槽多采以及槽侧壁采样的工作方式,合理的减少样品采集的数量;与此同时,降低工作成本,确保最为准确的数据分析计算结果。

3.地质滑坡灾害治理对策

常用的分析方法多为极限平衡法,其假设条件为:土质均匀、材料的强度变化小大、工程尺度小,应当考虑土体的压缩性,滑坡体沿着滑面滑动,滑坡体各个部位同时达到最大强度,而实际中的地层滑坡并小如此,也并非简单折线或弧线滑面所能完全控制的。有限元、离散元法虽然较先进,但他必须建立在监测数据的取得上才能有效反分析。因此,在滑坡体的控制模型及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认真对待。在设计前应重新进行现场核查这一过程,对新增或后期出现的异常情况要加以综合整理分析,必要时需进行验证性补勘工作。另外,针对桩距的选取,一般需要结合地质的含水情况、滑体的密实程度、推力的大小以及桩距的横截面积尺寸等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一般的状况之下,当滑体较为完整且密实之时,桩距的取值可以偏大,反之则取值需偏小。

一般滑坡的活动强度与降雨量的大小成正比,成因分析中多指出了滑坡体的诱发因素主要为大气降雨,而在工程治理中应用最多的却是主动或被动工程抗滑为主,工程抗滑固然重要,但其成本较高。只有根据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有效地进行防治。笔者偏重于把滑体地下水的防控及监测工作作为一般中小型地质滑坡或无特殊建筑要求滑坡体的首选方案。

4.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地质滑坡灾害的相关治理对策和治理的具体方案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一个更加清晰的视角对现代化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深刻的探究;同时,针对地质勘察范围的确定、地质勘察技术方式的选取以及样品采集等重要工作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探讨,旨在促进灾害防治工作的进步,提升地质勘察工作的水准,力求使得地质勘察工作可以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昌.浅议现代化的地质勘察工作以及地质滑坡灾害的相关治理对策[J].地质工程研究,2013(4)

[2]刘军俊.试论滑坡的识别以及地质滑坡灾害治理对策[J].陕西地质工作,2011(10)

[3]程清华.浅议地质勘察工作当中的滑坡的防治措施[J].岩土工程,2013(5)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5

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防治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湖南省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起伏大,降雨时空变化大,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高中易发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7%。同时,发灾时段集中、突发性强,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截止2012年底,全省已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12229处,直接威胁人口数量达91.5万,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从2005年到2012年底,全省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12199起,因灾伤亡485人,直接经济损失29.6亿元。同期,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成功预报避让地质灾害317起,避免人员伤亡22727人,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土资源部的关心支持下,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加强防治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完善相关政策体系。2011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下发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相继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切实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省政府迅速下发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2012年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湘政发〔2011〕51号文件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以及《湖南省“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三个重要文件,初步确立了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框架体系,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分工,提出了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1358”工作目标。

二是狠抓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2007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8.46亿元,实施了一批地质灾害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和应急补助项目,为近50万人解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威胁,配套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应比较强烈的地质环境问题。从2010年开始,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了30个重点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查项目,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将为地方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还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等偏远落后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避险解困。

三是进一步强化应急体系建设。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了定期联席会商机制,做到密切配合,信息共享。组建了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正在加快构建省、市、县三级,覆盖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的预警预报信息共享平台,年内将实现省市两级及重点县市区的互联互通,形成了以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和属地化地勘队伍为技术支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网络。

四是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作用。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湖南省1.8万余名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承担着全省1.2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防范任务,近五年成功预报了突发地质灾害182起,避让人员伤亡10413人,避免财产损失3.34亿元。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湖南省提前完成了94个县市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今年,湖南省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浏阳市等14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县创建活动。

进一步分析形势,认真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近年来,受极端气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除自然因素外,一些企业和单位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防治意识薄弱、防治措施不落实,对人们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一定要进一步细化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扎实搞好调查评价。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调查评价要先行。只有在查明灾害成因、危害程度,掌握灾害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采取各种灾害防治措施才具有科学依据和针对性。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完成100个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开展500处以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勘查,推进重要矿区1∶1万矿山地质环境普查,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市州中心城市及重要城镇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

切实强化监测预警。成功避让地质灾害的实践经验告诉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监测严密、信息准确、预警及时,是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只有坚持预防为主,切实强化监测预警,及时掌握汛情灾情,才能做到科学应对。要严格执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值班值守和灾情速报等各项制度,将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强化信息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紧急预警信息能力建设,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灾害威胁群众,避免人员伤亡事件。

注重应急体系建设。各地要及时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逐点制定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逐人逐户发放防灾责任卡和明白卡,做到防治方案编制到乡、应急预案制定到点、防灾责任落实到人。中型以上的隐患点在汛前或汛期要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要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确保省市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之间,以及和气象、防汛抗旱、应急管理等部门应急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提供技术支撑。各地要认真做好应急准备的各项工作,确保一旦出现突况,能快速高效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落实各项保障措施。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组织实施一批地质灾害勘查、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项目,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效益。各地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巡查排查、勘查治理、搬迁避让、宣传培训、群测群防员经费补助、装备购置与能力建设。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评估等专业技术队伍与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培育骨干队伍,加强资质管理,强化诚信考核,充分发挥属地化地勘单位在所在地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险情分析、抢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6

【关键词】地质灾害;环境;现状分析;防治措施

四川省的特殊地理结构,形成四川没有川的特殊地势,但是辽阔的山势地貌也给当地的矿藏开采带来了优势,因为山脉延绵下就是矿产资源的集聚地,四川独特的风景面貌再加上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当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推动作用,而且对技术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打好了基础,例如:对于专业岩土的勘查和设计、咨询、监理等项目的建设都有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就以为何重视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和防治措施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给地质勘探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1研究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分析的重要性

1.1是对当地经济发展切合实际的主要保证

四川属于我国的西南地区,而且四川的生态环境脆弱,经常性的地质灾害就有: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结构特殊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例如:四川08年的5.12地震,所引发的灾害促使当地的经济环境极近终断。所以要把握当地经济建设的有序性,必须把当地的环境生产状况掌握到位,而且只有掌握住环境才能够把地质灾害的损害程度和预防措施,有针对性的总结出来并进行全面的预防甚至营救。

本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就决定了必须要把地质灾害的现状和防治措施细分到位,而且本地的经济发展只能依助于本地的特殊地质来进行发展和建设,因为特殊的地质构造促使本地的地质探测单位增多,而且引进了外地的先进科学技术,促使专业的地理勘探组织不断成立,同时各组织都具有专业的研究手段,例如:岩土工程勘察、工程测量、水文地质、地质灾害评估、设计、施工手段针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的不良地质灾害进行技术性的研究和治理,从而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促进本地经济的稳步发展。

1.2促使地质勘探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针对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就要求相关的本地所在的地质矿藏研究单位必须要把本地特殊的地理情况考虑在内,把本地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作为研究地理特殊情况的首位,从而推进地质勘探工作的实际价值被更多的推广,所以专业化的分析本地的地质灾害现状和防治措施,及时对本地经济的全方面保护,又是对探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的依据。

实力就是影响力,就代表了工程勘察公司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壮大自己,就必须把和自己经营范围的一系列工作手段做到位,例如: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技术手段、各类勘探设备和施工设备、工作经验的积累程度,甚至是相关的先进仪器的购进、相应的工程开发建设的软硬件设施配备,以及应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所采用的应急预案,地质勘探企业要进一步的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就是要把以上要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在对进一步预防环境地质灾害做好准备的同时,把对地质灾害的环境分析到位,从而把自然灾害的危害降至最低,促使地质勘探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

2解决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分析的主要方法

2.1尊重科学技术,利用高科技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当代的社会是尊重科学技术的社会,而且利用科技带来社会进步。本地的不良地质特点,不仅对勘探工程的主要地质勘查工作带来影响,同时也会对城市的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因为特殊的地理地质结构直接制约城市的发展建设,即使是在具有良好工程地质特性的岩石中,如果地质结构的空间结构区域缺失,仍然会对建筑构造产生不良影响。任何时候都要以科学技术作为实际建设的参考标准,而且利用好科学技术就是勘探企业现代化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在不断引进先进设备时,只有把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到位,再与理论和实际经验相结合,一定会使勘探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推动力,尊重科学技术才能够对地质中潜在的地质灾害做好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才是当代地质研究机构最应该重视和研究的地方,才会凸显地质探测单位的建设意义,从而促使地质探测单位的实际竞争力也不断地提高。

2.2分析地质掌握核心制约因素

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四川城市的建设中是相当普遍的,而且四川的城市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和威胁,主要是本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大气降水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建设,都会对当地的地质结构产生影响。德阳市处于四川成都平原东北边缘,其发生的地质灾害和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相关,所要做的工作主要就是把地质结构中的岩石圈结构分析总结。例如:地质结构会产生地质灾害的原因、四川盆地边缘平缓开阔褶皱带分布的范围、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和面貌特征、以及岩层褶皱、断层等地壳发生运动时所产生的水平或者垂直运动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变化,就必须把本地的特殊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产生的直接原因进行分析,掌握住环境地质灾害发生和防治的主要措施。

在现代的经济建设中只有把地质的特殊结构和易发生危害的原因调查清楚,才能够对社会经济建设产生长远的影响,而且内部的地质是决定该地区进一步发展经济构造建筑的主要原因,地质结构的密度是决定地壳稳定性的关键,高层建筑的发展都需要了解地质的构造,分析地质情况,把最真实的地质特征分析出来,才能保证本地经济建设的有序性,而且地质内部隐藏着可能发生危害的不稳定性因素,掌握好环境地质才能把灾害和防治措施预案,总结准备到位。

2.3重视人才作用减少事故危害

因为人是各种经济发展建设的基本单位主体,地质勘探单位所面临的特殊情况就必须要求专业的技术人员加入该队伍,因为地质中各微小的岩石构造,都会隐藏着该地区环境中的地质灾害情况,如果忽略了就会导致环境灾害突然发生时,没有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从而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所以人才是对一个勘探单位存在意义的直接保障,而且人才才会把勘探单位建设得更加的全面和科学化,因此人才是一个组织存在和竞争的核心。

地质灾害不仅会破坏本地建筑的基本形态,而且还破坏农业、工业等更多的产业,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在研究地质环境灾害现状和防治措施中,必须把专业的人才放在地质勘探单位的中心位置,因为地质勘探不光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有序进行,而且是为了把更多的矿物质资源能够全面的探测开发出来,充实国家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的资源,人才的存在才会做好对地质灾害工作前期的调查预防安排,能够统筹的部署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因此人才在当下被重视和利用,就是对本身单位进一步发展的重视。

3结束语

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分析,就是对地质探查单位存在意义的直接表现,天灾难免,但是我们可以从环境地质中及早发现灾情隐患,将更多的生命财产安全置于首要位置,而且分析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对潜在的危害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做好预防措施,才能体现出地质勘探工作的实际意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对地质环境进行分析和防止地质灾害的时候,还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绿色植被的增多,对于滑坡泥石流的灾害减少有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邴国林.“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映汶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7

关键词:公路滑坡;处治对策;全面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前言:我国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公路滑坡灾害,特别是在山区公路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该现象尤为显著。因此掌握科学合理的处治对策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本文将进一步阐述。

公路滑坡原因分析及防治现状

1.1边坡稳定性分析

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3类: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非确定性分析方法。此外,现场监测评判具有直观、有效等特点,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坡体变形演变过程,它做为以上3类评价方法的依据、参考和补充,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西部的大开发,人类工程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滑坡地质灾害有越来越频繁之趋势,滑坡治理研究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由于滑坡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加上不同地段滑坡地质体特征不同。公路滑坡的产生与公路沿线斜坡的岩土性质最为密切,最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层必须具有受水结构、聚水条件和软弱结构面。因此,公路沿线斜坡内软弱结构层面的存在,是滑坡产生的内在条件,当该软弱层因自然作用或工程活动而处于临空状态,且受水软化,则其上覆地层就很可能发生滑动而产生滑坡。

1.2国内公路滑坡防治

国内对公路滑坡灾害已有较多的研究。例如广州地理研究所的刘瑞华等人指出了广东省近年公路出现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成因机制和触发因素,提出在道路选线和施工时,应重视地质环境调查,必须对路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场地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提高防灾意识。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张长安等人对公路滑坡机理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山区高等级公路不可避免地会频繁出现高填、深挖方路段,相伴而来地出现了较多的高填方路堤边坡滑坡及路堑边坡坍塌等地质灾害现象,并给出了公路滑坡稳定性计算和评价方法。东华理工大学周龙茂、合肥工业大学的施小平等人。对武宁至吉安高速公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导致公路滑坡的因素很多,其中边坡岩土类型和性质、构造特征、风化作用、地貌特征以及水的作用是主要因素。

1.3国外公路滑坡防治

国外对公路滑坡灾害问题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1971年,Hewitt和Borton提出了“一地多灾”的研究计划。即针对某一地区公路地质灾害的种类可能有多种。应找出每种公路地质灾害的强度、轮回周期和过去造成的损失。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80年代Radbruch-Hall绘制了1:750万全美大陆环境地质评价图系。选择了滑坡、火山灾害等地质问题作为评价指标。mario和ellen在分析地区滑坡等不稳定性引起的公路地质灾害敏感性和土地及生命易损性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将二者合成。产生了风险评价分区图。伴随着各种公路地质灾害评价系统的建立。为公路滑坡灾害的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2.公路滑坡处治设计与治理措施

2.1高速公路滑坡处治设计

(1)勘察设计阶段重视地质勘察。滑坡处治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地质勘察成果,因此,应从人力、物力上要给予充分保证,安排合理的勘察周期,工作中应提倡按照地质勘察规范进行地质勘察,对违反规范的行为应坚决杜绝。

(2)滑坡的初勘和详勘各有侧重点,工作思路要清晰。初勘阶段重点是滑坡数量、规模的调查,辅助少量勘探工作,提出一些路线调整的意见;详勘阶段重点对确定的滑坡体进行有效勘探、测试、试验工作,提取相关参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为工程处治提供可靠依据。

(3)编制滑坡勘察成果文件应及时。地质勘察成果资料是指导设计的依据,资料严重滞后将影响滑坡处治(防治)设计工作,更影响到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因此,确保在设计之前提出勘察成果至关重要。

(4)总体设计原则确定之后,对于具体的滑坡灾害,做好安全可靠的处治设计必不可少。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大动脉,功能要求比较高,按照相关规范规定,其安全可靠度级别应为一级;滑坡处治不当,造成高速公路功能缺陷,或者经常中断,这种问题是不容出现的。因此,高速公路滑坡灾害防治的设计必须做到安全可靠。

2.2公路滑坡处治对策

引起公路滑坡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土性、岩性、风化、降雨和地震等因素。在实际工程中,滑坡往往是发生在暴雨过后。因此试验时需要测试试样饱水后的物理力学参数;提出滑坡的常规评价分析方法的技术流程。从外业调查、室内外试验、滑坡稳定性评价分析、加固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指导工程实践的操作;公路在选线过程中应重视地质环境的调查和评估。避免将路线选在滑坡体上,同时在施工时应尽量避免频繁出现高填、深挖方路段。在山区公路中对填挖交界的路段须重点处理。避免产生公路滑坡灾害;滑坡治理和维护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滑坡的动态检测和监测。及时掌握滑体的位移变形情况。为滑坡的治理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目前关于滑坡评价分析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

2.3公路边坡失稳治理依据和方法

(1)滑坡勘察成果结论要科学,并且要实事求是

滑坡勘察成果结论是处治设计的依据,设计的合理性主要是基于滑坡勘察资料的准确性之上的。因此,滑坡勘察成果结论要科学,就是勘察要按规范规程进行,质量要点要控制好,比如说,滑坡周界范围要划分准确,判定滑动面要深思熟虑;资料分析有理有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相互佐证结论。滑坡勘察结论实事求是,就是不要人为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做起来比较复杂,应该尽力克服各个方面的干扰因素。

(2)高速公路滑坡处治设计应以稳妥为原则

正如前面所讲,高速公路滑坡灾害处治要达到一级的可靠度。滑坡一旦造成路基!桥梁!隧道等损坏后,修复工程量大,时间长,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比较大,设计处置工作应该做到万无一失。因此,高速公路滑坡处治设计应以稳妥为原则,加大一定的安全储备是上策,相反,冒险的结果可想而知,对于建设的任何一方都是得不偿失的。

公路滑坡处治效果评价

公路滑坡处治效果评价是对已经完成支护治理后的公路滑坡工程项目所达成的目标、施工过程、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通过分析防治目标、功效是否达到、防治工程措施是否经济、合理,以便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为以后滑坡防治工程的勘察和设计提供依据,使滑坡处治更为科学、经济、合理。

公路滑坡处治前稳定性分析评价大多数是在极限平衡法基础上,计算设计出一定数量的某种支护结构,分析其治理后的稳定性和工程造价,通过建立设计参数与稳定性及加固方案造价之间的映射关系,利用某些方法来选择出最优的设计参数,优化选择合理滑坡加固方案。随着我国目前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规模逐渐增大,对公路滑坡灾害防治的要求更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更加重视区域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建立公路地质灾害数据库,创建息系统,合理选线,综合治理,使我们的公路工程建设,更大程度地造福于人类,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安全、便捷的环境。

结语

公路的滑坡现象是公路交通的重要安全隐患,通过对效果的准确分析和对外国经验的借鉴和思考,完善国内公路滑坡的防和治,这种研究与实践结合必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欢欢《公路滑坡处治效果评价研究》,科技与企业,2009,10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8

1、进一步加强我市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严防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2、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确保汛期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检查时间

年4月15日至5月31日。

三、重点范围

1、重点镇办:镇、镇。

2、重点矿山:地下开采、勘查的矿山企业,特别是具有采空区和尾矿库的矿山企业。

四、工作步骤

(一)矿山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检查和隐患点排查阶段

1、扎实开展“打非”工作,推进安全生产执法行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安全监管,规范安全生产经营秩序。对下列行为依法进行打击或查处:

(1)无勘查许可证进行矿产资源勘查的;

(2)无采矿许可证进行矿产资源开采的;

(3)有采矿许可证但其他证照不全(主要指安全生产合格证、营业执照等)从事矿产资源开采的;

(4)已整合关闭矿山企业或采矿许可证到期后未延续,现仍在进行矿产资源开采的;

(5)乱采滥挖、超层越界开采的;

(6)瞒报事故的;

(7)重大隐患隐瞒不报或不按规定期限予以整治的;

(8)其他非法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的。

2、认真开展“治违”工作,我局将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对有井下生产施工的矿山企业进行矿区范围核查,并以这次核查为契机,重点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以下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1)加强开采环节的监管和治理,对不按照开采设计方案组织生产,开采现状与设计技术资料和图纸不相符的坚决予以治理。

(2)所有地下开采的矿山企业,其井下工程设计必须通过安监部门的审查批准,并严格按照批准的设计进行施工,同时实行机械通风。对作业地点的风量、风质等要定期检测,确保符合安全规程要求。

(3)地下开采矿山要重点治理影响安全生产的大面积采空区隐患,凡是能够充填的要充填处理,能够放顶的要放顶处理,一时不能充填或放顶的,要采取专门措施,严密监控;治理透水事故隐患,落实矿井各项防治水措施,排查治理可能引发事故灾难的地表水患。

(4)地下矿山要落实《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有关防排水的规定,制订和落实防洪、防透水及排水措施及应急预案。

(5)露天矿山要按设计方案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排土场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排土作业,同时,要落实截洪、防洪和排水设施及防止泥石流措施。

(6)尾矿库要针对去年整治中发现的问题,抓好督办工作。对没有安全生产许可证、没有办理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手续仍在使用的尾矿库,各所要及时上报所在地的镇政府(办事处)和安监部门,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关停工作。

(7)有井探、坑探工程的探矿权人必须凭勘查设计进行坑探工程设计,到市安监局办理安全批复备案手续,然后到市公安局办理爆炸物品使用许可手续,方可进行勘查工程施工,施工现场应设置安全标志和信号,以防意外发生。对未按勘查设计或勘查工作施工方案进行勘查施工的,特别是擅自实施坑探工程的,各所要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并上报局执法队依法进行查处。

对在探矿过程中遗留的钻孔、探槽、探井、巷道或者形成的危岩、危坡,探矿权人应及时进行回填、封闭,或者采取其他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措施。避免造成地质环境破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否则,按国务院安全责任追究制度追究责任。

3、切实开展地质隐患排查工作,消除地质灾害隐患。6~9月期间是我市的主汛期。汛后一定时间内,在台风和强降雨等突发气象条件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很大。汛期特别是台风期间,当降雨达到一定强度时,可能发生以风化残坡积岩土山体和人工边坡崩塌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一些崩塌滑坡和矿山的尾砂、废渣在山洪作用下易形成泥石流。个别地区在降雨、排灌水或加载振动等外力作用下可能发生地面塌陷。各国土所和矿山企业应加强重点区段、重要灾害点的防范,必要时应采取临时紧急避让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见附页)

各国土所要协调当地镇办,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对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比照已有的“两卡”确定责任人,确定撤离路线和撤离方案,确保发生地质灾害时能够及时安全地组织人员撤离。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三查”制度、“两卡”发放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和灾情报告制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集中整改阶段

1、各矿山企业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对安全生产的有关情况认真进行自查,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并于5月10日前将自查情况及时报送当地国土所。

2、各国土所对排查出的违法违规采矿的问题,要逐一登记、汇总,并及时上报局执法大队。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9

一、梧州市地质灾害治理的基本做法

(一)领导挂帅,把地质灾害治理列为民生一号工程

2002年,广西在全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就已将梧州市列为地质灾害高发区。2003年,梧州市便开始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004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把地质灾害整治作为今后几年工作的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指挥、协调和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同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整治的日常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市人大、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等部门人员组成,并设立了工程项目组、工程技术组、项目资金组、房屋拆迁组、房源安置组、综合信息组等6个小组,按其职能分别开展工作。3个城区也相应成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二)强化责任,严格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1、制定“6.8”灾害治理方案。“6·8”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及时组织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及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等有地质灾害防治勘探、设计、施工资质的专业队伍,对市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勘测,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并编制了《梧州市区“6·8”灾害治理方案》,根据灾情及分布情况,按照“统筹安排、连片治理、方便工作”的原则,将210个地质灾害点列为急需治理的灾害点。该治理方案于2006年7月28日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对210个灾害点的治理工程措施有2种,一是采取截水渠、重力挡土墙、锚杆挡墙、抗滑板桩、锚杆格构、挂网喷砼护坡等永久治理工程措施;二是采用绿化护坡、筑拦沙坝、建沉沙池、修排水渠等临时防护措施。所有治理工程项目均由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委托广西3家有甲级地灾勘查设计资质的单位和市内3家有地质灾害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设计,将项目分门别类,相对重大、危险的工程项目由广西设计单位负责,相对中型及小型工程项目由梧州市内设计单位分城区限时完成。

2、明确地质灾害治理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要求210个治理点必须赶在2007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主体工程,以发挥防灾抗灾作用。在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不少治理点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市政府进一步落实责任,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使210个治理项目均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包括项目责任人、技术责任人、行政责任人)和具体工作目标,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问责制度,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2月出台了《梧州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问责暂行办法》,明确了问责对象在整治地质灾害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或者在整治过程中措施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行为将被问责,并规定了问责方式和程序。

(三)积极筹集地质灾害整治项目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该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面广量多,所需投资巨大。为解决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梧州市除了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资金外,市政府自筹部分资金。同时,还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的整治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210个急需整治的灾害点中,有50个灾害点确定了整治责任单位,如公路局后山边坡,全部由公路局自筹资金实施整治;有38个灾害点由市直、区直、中直机关共56个部门单位捐助资金进行治理。由于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地灾治理工作,从而有效缓解了资金的压力,确保治理工作的推进。

地质灾害治理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执行资金的支付程序,每月下旬由分管财政的副市长主持召开资金调度会,审定各城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业主的资金支付额度,然后按规定代扣税金并经财务总监复核后,直接支付给施工队伍(业主),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又防止资金被积压、挪用。

(四)严把工程质量关

该市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办法对治理工程质量实施监督。一方面从市内各设计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检查组对各项目进行实时跟踪检查,尤其是在施工中不定期深入工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报市地灾办,由市地灾办项目联系人加强督促落实。质量检查组经常同各项目的监理、设计和施工队伍及时沟通、协调,尽量在施工现场将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推进。另一方面,根据国土资源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及重庆市的做法,由市地灾办请示市政府同意,下发了《关于市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统一了验收的资料,明确了各类地质灾害治理的验收标准、程序。并委托广西两家有检验资质的单位对各治理项目的关键工序如抗滑桩、锚杆、锚索、挡土墙等进行随机抽样检验,出具检验报告书。经过检验,目前治理工程绝大部分项目都达到设计要求,对个别不达设计要求的,则由设计单位提出意见,施工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补充完善并验收合格后方可通过验收。

二、有效整治地质灾害的几点思考

梧州市大规模整治地质灾害是近几年的新工作,没有更多经验可循。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梧州市目前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责、权、利尚需进一步明确

梧州市“6.8”治理方案按“谁受益,谁治理,谁引发,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原则去实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市区山多平地少,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居民建房不断自山脚向山顶扩展,房屋依山而建,且无规无序,造成大量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之房屋密集,边坡支护及排水设施不到位,每逢暴雨季节,山体经常崩塌塌坡而引发地质灾害,危及周边房屋的安全,其责任认定难度较大。如“6·8”灾害是属自然因素造成还是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很难确定,因为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建设的房屋,完全认定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治理责任难度大。另一方面,一些确需治理的边坡,在实施工程治理时必须拆除部分周边房屋,需要给予拆迁补偿,这部分资金若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有难度,若由政府全部出资治理和补偿,又会使群众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地质灾害治理是政府的责任。因此,目前梧州市规定,近几年房地产公司建设的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在地的边坡治理责任,由这些房地产单位、部门承担;而私人住宅及原单位(部门)70~80年代建设项目和学校的边坡需进行地灾治理的都由政府实施治理。今后,必须进一步明确治理责任主体,居民房屋等所有受益者,应该有一份治理责任,也就是要担负一定比例的治理费用;对于需搬迁避让的,政府只给予经济补助,而不能作为房屋拆迁补偿全额补足,也就是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二)必须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梧州市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威胁人口多,且很多房屋建在山上,如何保证老百姓不被地质灾害威胁需要全市统一规划,全盘考虑,科学治理。一方面地质灾害的整治不能为治理而治理,应与城市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如对石鼓冲、平民冲、冰泉冲等万秀区河东片80年代前建在山上的房屋实行搬迁,进行集中安置,并对河东片的土地进行城市建设,既可以进行旧城改造,又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彻底消除地质隐患,让居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治理必须与城市景观改造相结合。梧州市属于一个山城,应利用山来点缀、装饰城市,使之更漂亮、美观。因此,工程措施必须结合山坡以及周边环境、建设物的特点,有些植被、建筑物和设施能保留的,应尽量保留,对景观有影响则在设计时就应考虑拆除,根据山坡的不同景观而采取不同治理措施,以达到既消除地灾隐患,又改善城市景观的效果。由于地灾点多且广,要全面彻底整治,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目前只是实施近期整治,而中期、远期整治必须严格按照《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年)全面分步实施。

(三)解决好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根据《梧州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20年),梧州市区近、中、远期整治地质灾害的勘查和治理经费估算需3亿元,搬迁避让费用2.5亿元,共计需5.5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2亿元,资金不足还需要多方筹措解决。目前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支持外,还尝试通过地质灾害治理产生的效益以及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的不足。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篇10

[关键词]物探方法地质灾害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275-01

1概述

物探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物探工作中,要遵循相关的原则,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明确了物探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原则,并了解了其在,地质灾害调查各个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对地质灾害调查中常用的物探方法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发挥物探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作用,有效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地质灾害多发区的人身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物探是当前地质工作中的一项现代化勘查技术,在灾害地质调查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它的特点是快速、全面、准确、省时、经济,尤其是在一些较敏感地区,它可以做到无损检测。为有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提供了科学的基础资料。

2地质灾害调查中物探方法的任务

物探工作是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并贯穿于其始终,它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任务可分阶段综合概括如下:

2.1事前预测

2.1.1充分利用区域物探资料,研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了解地质灾害事件可能形成的地质背景、条件和类型,初步预测并圈定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的靶区;

2.1.2在初步预测、圈定的靶区内,分析目标地质体的地层物性特征和发育规律,选用合理的方法技术和先进的物探仪器对目标地质体进行数据采集,并尽量多地获取其他的地质信息和物理参数。

2.1.3通过计算机的精确计算与科学分析,显示目标地质体的赋存形态、地层产状、构造规模、埋藏深度等地质特征,为资料解译提供必要的剖面、平面或三维图形;

2.1.4结合区内已有的钻探、岩土力学参数和地质环境条件,加强综合研究,对探测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作出客观评估,并提出下一步工作部署或治理对策。

2.2事中监测

2.2.1依据地质灾害已发区的地层物性特征和发育规律,选用先进的物探方法技术和高精度的物探仪器,对灾害地质体及其周边地区实施应急探测或长期监测,获取真实数据;

2.2.2通过计算机的精确处理并输出可供地质解译的各种图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背景和条件,综合其它地质资料,对灾害地质体的分布现状、灾害是否还会形成、延续甚至扩大的可能性作出迅速判断,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如何控制或防治的措施与对策;

2.2.3对地质灾害治理实施全过程监测。

2.3事后检测和监测

对已完成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依据其内部结构的物性差异,选用合适的物探方法和检测仪器,对工程质量实施无损检测,为治理工程竣工验收提供科学数据。同时,还可以针对工程需要选用专门的检测仪器,对地质灾害发生区或常发区实施定期或长期监测。

3物探的主要方法

物探方法的种类较多,下面介绍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常用的几种物探方法。

3.1电法

以自然界的岩(土)层由于其种类、成分、结构、温度和湿度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电性差异为前提,通过获取的电参数来解决相关地质问题。该方法由于装置的变换可以导出多种解决不同地质问题的方法。目前,地质灾害调查中使用较多的是电测深法和在其基础上利用多路电极转换器来实现对供电与测量电极自动转换的高密度测量系统,它们在岩溶、土洞、塌陷、滑坡、堤坝渗漏等地质灾害勘查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除反映灾害地质体与周围介质的电性差异外,往往由于溶洞或断裂破碎带充水(泥)而引起了低阻变异,在电测深曲线和断面图上均呈现电阻率曲线扭曲和梯度变化,这些信息很容易被人们捕捉,它是勘查岩溶、土洞、塌陷和滑坡的主要异常标志;尤其是高密度测量系统,其分辨率和效果均优于其他方法,它具有较好的分层和探测细小目标的能力,非常适合于堤防隐患探测和浅部岩溶、采空区、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探测。

3.2浅层地震

浅层地震是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层中传播的规律来解决浅层地质问题的方法。在地质灾害勘查中,地震波的激发方式一般为敲击法或落锤法,当敲击或落锤能量弱时,在确认不引起或不诱发地质灾害时可考虑采用小药量爆炸法。

3.2.1折射波法

折射波法在地质灾害勘查中,常用于研究地下不同介质的分界面(如覆盖层的厚度、目标界面的埋藏深度、展布形态)、断层位置等,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

3.2.2横波反射法

横波又称剪切波,其传播速度与介质所能承受的剪切力以及各种弹性参数密切相关,在浅层勘查中它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精确度。因此,利用横波反射技术来探测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地下构造和地层界面,划分岩土性质,判断地基是否存在砂土液化,预防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横波的速度值与地层的松散固结程度、承载力、切变模量等紧密相关,它更能反映覆盖层在地下水潜蚀作用下原状结构被破坏的特征。因此,横波波场异常又是判断潜在岩溶塌陷危险区的重要标志。

3.2.3瑞雷波法

瑞雷波是一种沿自由表面传播的振动波,它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有关,所能达到的有效勘查深度与振动波长、频率有关。通过测量不同频率成份瑞雷波的传播速度就可以确定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结构情况,这是因为传播速度的变化反映了振动波经过一定范围内介质密度的变化情况,而振动频率可以确定探测目标物的深度。

浅部岩溶发育带、破碎带、裂隙带、采空区、地基松软层以及滑坡软弱层等,由于其与周围介质的密度不同,瑞雷波的传播速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利用这一特征,我们可以较容易识别这些灾害性的波速异常。

3.3地质雷达探测技术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主要是利用脉冲电磁波来对目标物及隐蔽介质进行探测,通过仪器向地下发射的高频宽频带脉冲电磁波随介质的电特性及几何形态变化,来进行介质内部结构及目标物埋藏深度、形态的判断。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如今的地质灾害调查中经常被用到,尤其是当地下有介电或介磁特性分界面的时候,选择的采集参数合适,便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这一探测技术的速度快且精度高,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3.4瞬变电磁法

瞬变电磁法实际上是感应类电法中的一种,它以勘查低阻良导体为对象,主要是观测目标地质体受感应产生的二次涡流讯号。一般来说,只要探测目标与围岩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通过研究区内地下电性分布结构,就可以圈定目标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及几何形态。在高阻覆盖区具有较大的探测深度,也有较好效果。主要适用于充水断裂破碎带、溶洞、滑脱面及水源地勘查等。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整个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物探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地质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在缩短营救周期的同时,还能及时、准确的体现出物探的经济价值。由此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加快物探技术的研究,使其性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明,张林生.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