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4:26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篇1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社区建设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237-01

社区建设最早出现于欧美国家。而我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社区建设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从以往的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构建和谐社区,加强社区建设,离不开档案工作,尤其是离不开高校档案工作。因为,高校档案馆(室)保存了高校党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诸多资源,它们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等特点。通过档案这种最为原始的信息资源,高校档案部门不仅可以面向社区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而且可以通过对馆藏资源的有效开发,对社区居民进行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宣传教育,从而极大地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实现服务功能和自身价值的同步增值。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已成为国家信息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同其他信息资源一起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社区建设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为社区建设服务是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逐步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进行转变,信息一时间成为社会各领域最为活跃、最具贡献力的资源。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及手段,给社会诸多领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高校档案工作领域在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也产生了较为显著地变化,如:(1)高校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已不能局限于仅为高校党政宏观决策服务、为高校历届毕业生服务,还应进一步扩展到为现代各类企业、每一位普通公民服务,努力构建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社会化档案利用服务模式;(2)随着信息社会这一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公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程度与日俱增。而高校档案作为一种记录高等院校在党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的原始记录,其在各领域中的价值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为推崇,而且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利用空间等。

2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为社区建设服务是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2.1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为社区建设服务是高校档案部门创新的主要渠道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档案部门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而只有勇于创新,才能真正满足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开发和利用所面临的客观需要。但是,如果不积极寻求创新,就会导致高校档案工作落后于当前形势的发展。从高校档案部门自身来讲,高校档案馆(室)要想发展,就必须改革和创新,同时在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更要有勇于冒进的思想,努力探索出一条更加有效的模式和方法,以求得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而为社区建设服务也就成为了高校档案部门创新服务的一个重要渠道。高校档案部门通过向社区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有效地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实现价值增值;另一方面还可以从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馆藏结构和管理方法,更好地提升自己。可以说,为社区建设服务是高校档案部门创新思想的集中体现。

2.2社区经济建设急需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拉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各项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来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统管的各项社会职能已逐步向人类共同生活的表现形式——社会和社区发生了转化,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而言还比较低,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也不尽合理,这样就给我国的社区建设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对此,我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因为信息资源是国家各项事业中最具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投入,不仅可以辅助领导决策、降低物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还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发展的目的。而这也就成为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在社区建设中的立足所在。

高校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档案的形式而存在。这些档案真实地记录了高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而高校的档案部门如果能够合理地对这些成果进行开发和利用,服务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必将对社区的经济建设起到较好地促进作用。如各类高等院校作为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每年进行的科研课题、取得的科研成果不胜枚举,而且还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而这些科研档案作为新时期较具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如果能够被社区企业有效利用,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必将极大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整个社区的建设也可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社区的经济建设需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拉动和引导。

2.3社区文化建设需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有效的支持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和基础。社区文化既包括建筑、风貌等有形的实体,也包括价值观、信仰等无形的意识形态。社区的文化建设需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有效的支持。因为,高校档案是高校文化积累和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的档案工作是传承高校文化记忆,再现历史面貌的重要文化事业。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具有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与信息的作用、具有社会文化教育的作用。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唯一性和稀缺性是高校档案部门能够在城市文化领域内大展身手的依托和后盾。为此,高校档案部门在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时,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对其进行充分挖掘,并以实力通过打造高校档案文化精品为社区开展科普教育、群众娱乐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从而有效引导社区居民在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方面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从更高层面帮助社区居民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努力使他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并指导他们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最终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为和谐社区建设发挥自己应有的贡献。总之,社区文化建设需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

综上所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为社区建设服务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高校档案部门的服务质量,有利用推动社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社区文化的构建,更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篇2

频频出现的大学生投毒案、大学生自杀或他杀案让人对现行教育制度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感到无比担忧。要减少和消除这类案件,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如今,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渗透作用日益增强,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单凭传统家长式、说教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力,已经很难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社会工作就是联合家庭、社区的力量,充分整合家庭、社区、学校教育资源,促进三者之间协作互动,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共同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心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和导行。

(二)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协助学校改善校园环境,对于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的背景作深入而客观地了解,给予适当的接纳、支持与鼓励,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使学生获得适当的心智与行为发展,克服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形成“家庭一学校一社区”三者的良好协调关系,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得到更好发展的一种专业服务项目。

二、我国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及现状

在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通过社工的介入,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而在内地,20世纪20年代初社会工作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一些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的相关专业,但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团体,与实际生活结合不多,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专门化的社会事业。

2002年,上海浦东新区在社会发展局教育处的推动下,在38所学校开始试行学校社会工作。试点推行“一校一社工”的制度,但学校社会工作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有益补充”而添入现有的学校体系中的。浦东38所学校开展的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掀开了学校社会工作研究新的一页。但和香港、台湾以及国外的学校社会工作相比,浦东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推行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是一种从上而下的推行过程。这就使得学校社会工作的出现一开始就被界定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定位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并且,在其介入心育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困难,如社工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培训、交流,与其它相关教师之间权责不明确,缺乏民间团体支持等等,致使其实施几年以来,并没有对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从根本上产生真正的影响。在有的高校则是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虽然发展起来还存在很多困难,步履维艰,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们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使人们再一次重新认识并重视学校社会工作。2006年7月20日,国家人事部和民政部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这是我国第一次关于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认定的文件,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工作将逐步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如今,学校社会工作为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也必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以实践性研究为主,注重为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直接指导,其研究主要有以下取向。

(一)以增权的形式提高个体自助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一项共同目标就是帮助人们提高自己应对和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增权就是达成该目标的一个重要方式。所谓增权就是社会工作者伴同支持无力响应环境挑战的服务使用者,学习、练习动员自己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消极摆脱无能为力,积极控制有效资源,取得自我实现的过程。增权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心育来说有较大作用的有两种方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干预模式和弹性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干预强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假定学生及其家庭已经具备解决问题的相应资源,而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资源、技能和意志力。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减轻了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压力,因为学生和家庭也要担负起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责任。弹性模式则强调培养大学生在高危环境中生活却健康成长的特质,比如有些儿童学生曾生活在贫穷、艰难的环境中,却没有出现心理问题,这样的学生都具备一些共有的特质。该模式认为那些健康成长的大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素质,如认知能力方面就涉及到思维的抽象性、反向性和灵活性,社会能力方面涉及的特质有懂得变通、移情、幽默、有同情心、独立、努力控制环境等。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和发展这样的素质。

(二)倡导与主动来访大学生的沟通与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等帮助的相对较少。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就是要提高大学生应对自身心理问题时的主动性,由“劝导教育”转变为“沟通合作”,使其通过自身努力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大学生在咨询过程中的转变受四种因素的影响:第一种因素来自他们自己带人治疗的力量、天分、技能、资源和社会支持;第二种因素是来访者对治疗关系中的移情、热情、关心、真诚和接受的理解;第三种来自于对治疗结果导致转变的可能性的积极期待,最后一种则是使用正确的技术和模式来帮助其解决问题的结果。因此,要想获得干预的成功,调动来访大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将个案学校社会工作与个案心理辅导相结合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在治疗学生心理问题、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各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在校学生提供无偿心理咨询与辅导。但心理咨询与辅导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较为注重个人心理层面的疏导和治疗,而忽视了大学生案主社会资源的运用和成长环境的改善。

个案学校社会工作,是指以单个大学生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方法,协调可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面对面的一对一的服务,目的在于协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自我,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与社会和环境的良好适应。综合个案心理辅导与个案社会工作的优点,可以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潜能,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从而自己解决其心理问题,恢复身心健康。

(二)小组学校社会工作与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他认为,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了满足,他就会产生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希望自己能被团体所接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欧美国家,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得到大力提倡。有关专家认为,团体辅导比传统的个体辅导更有成效。目前,随着发展性辅导的提出与认可,使得团体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小组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团体的经验和在团体中形成的动力,协助参与团体的大学生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达成团体的目标,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成长。

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小组社会工作,按其性质可分为任务小组、成长小组、治疗小组、社交小组、教育小组、兴趣小组、社会化小组、意识提升小组、服务或志愿者小组、自主和互助小组、社会行动小组等,社会工作者可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与之相应的小组。在小组工作中引入团体咨询的一些方法与技巧.小组成员在彼此互动中通过小组动力达到改变的目的,其改变的结果是持久而有效的。如北京大学曾开展的“大学体验成长小组”,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开展的“欢乐同心圆”、“朋辈辅导”、“大学生成长小组”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展示了小组学校社会工作的魅力和成效。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篇3

 

一、招生对象

招生范围内年满6周岁的适龄儿童(即2015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儿童)。

二、招生计划及流程

6个班270人。招生流程:公布政策→网上报名(网址:zjjz.91rxbm.cn/)→材料审核→安排学位→录取通知→注册入学。  

三、招生范围

(一)第一类

1、父母、法定监护人或招生对象本人的户籍或合法房产权证在学区内(海东广场、启达东海岸、万象凯旋湾、旦黎村、三柏西公寓小区)的适龄儿童。

2、父母、法定监护人或招生对象本人有户籍或合法房产权证在学区,即海东新区起步区内还没有配建学位的新增楼盘或住宅区(申蓝宝邸、碧海金岸)的适龄儿童。

3、海东新区起步区范围内(南调河以北,海东快线以西,湛江湾以东,龙王湾以南)住房拆迁户房子拆迁后至回迁之前期间的适龄儿童。

(二)第二类

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本学区内同一居住地连续居住并持有在公安部门办理的坡头区居住证满5年以上,且在此期间居住证持证人依法连续缴纳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费满5年以上、有稳定职业的适龄儿童。

(三)第三类

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适龄子女。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本校学区内连续居住满半年以上不满5年的,并持有工商营业执照(经营场所或企业在本校学区内,下同)和税务登记证(在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并在坡头区税务机关纳税)或在坡头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依法连续缴纳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费均需满半年以上。

(四)第四类

对高层次人才、重点项目技能人才、军人、消防救援人员、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警察、赴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因公殉职基层干部等群体子女就学优待工作,参照《关于统筹做好我市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湛教〔2019〕10号)和《转发省委组织部等七个部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因公殉职基层干部家属关爱帮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湛组通〔2017〕17号)、《关于进一步关心关爱援派干部人才的意见》(粤组通〔2019〕1号)、《湛江市教育局湛江市卫生健康局关于做好赴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医务人员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湛教〔2020〕3号)、《关于印发湛江市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优待实施办法(修订)的通知》(湛教〔2021〕3号)等文件执行。

四、报名时间及资料

(一)报名时间

网上报名时间为:2021年6月12日至6月20日。

(二)报名资料

1、符合学校招生方案中户籍类条件的,需上传户主(主页)、父母及儿童户口簿、出生证原件照片;

2、符合学校招生方案中房产类条件的,需上传户主、父母及儿童户口簿、出生证、房产权证和1个月电费清单原件照片。

3、符合学校招生方案中社保类条件的,需上传户主(主页)、父母及儿童户口簿、出生证及居住证(本市户籍不用)、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证明、工作单位证明原件照片。

4、符合学校招生方案中工商类条件的,需上传户主(主页)、父母及儿童户口簿、出生证及居住证(本市户籍不用)、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原件照片。

5、符合优待政策类条件的提交户口簿、出生证、优待政策文件和证明等资料的原件和复印件。

五、录取办法

根据招生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学区学校直接录取和抽签录取方式进行录取。

(一)对符合招生范围内第一类按条款的顺序直接录取(学位不足的用抽签方式录取)。

(二)在招生范围内第一类招生结束后,如还有学位,对第二类的招生对象进行录取,如学位充足,直接录取,如学位不足,采用抽签方式录取。

(三)在招生范围内第二类招生结束后,如还有学位,对第三类的招生对象进行录取,如学位充足,直接录取,如学位不足,采用抽签方式录取。

(四)对符合招生范围第四类的适龄儿童,由家长向坡头区教育局提供具体的政策依据和有效的证明材料,由坡头区教育局审核后,按相关规定办理。

六、其它

(一)本暂行办法需提供的工商、税务、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和居住证等材料期限计算截止日期为2021年5月30日。

(二)对学校公布的参加抽签或录取的招生对象名单有异议的,可在公布之日起7日内向坡头区教育局(教育股)反映,由坡头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核实处理。

(三)招生对象自愿放弃我校录取资格的(不按时报名、不按时领取《入学通知书》或办理入学注册手续),我校不再安排其入学事宜。

(四)家长或其他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坡头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可取消儿童的录取资格,并视情况将有关人员移交公安部门依法查处:

1、虚报儿童年龄等报名信息的。

2、提供虚假的户口簿、居住证、房地产权证、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出生证等材料的。

3、采取其他手段骗取入学资格的。

(五)本方案适用于2021年秋季一年级招生,由湛江市第三十二中学负责解释。 

咨询电话:15816062348,联系人:麦老师

投诉监督电话:3950800(坡头区教育局教育股)

附:坡头区2021年秋季一年级招生报名指引

 

 

湛江市第三十二中学

2021年6月4日

 

 

 

 

 

坡头区2021年秋季一年级招生报名指引

 

根据市招生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我区各校今年秋季一年级招生方案已公布,报名办法与去年相同,分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两个类别,具体做法如下:

一、报名类别划分(分两类)。

(一)网上报名类:具有户籍、合法房产、社保及工商类条件的适龄儿童实行网上自行报名。

(二)现场报名类:具有固定居所条件的适龄儿童实行到报到学校报名。

(一)网上报名时间为:2021年6月12日至6月20日。

(二)现场报名时间为:2021年6月19日。

三、报名办法。

(一)网上报名办法。

属网上报名类的适龄儿童,登录湛江市招生平台(网址:zjjz.91rxbm.cn/),按招生平台的指引和要求填报相关信息,并上传相关材料扫描件。学生家庭不具备网上报名条件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可在报名时段内向拟报名的学校提出申请,有关学校安排专人提供网上报名服务。报读的学生只可以选择1所学校报名。

网上报名时需上传资料有:

6、符合学校招生方案中户籍类条件的,需上传户主(主页)、父母及儿童户口簿、出生证原件照片;

7、符合学校招生方案中房产类条件的,需上传户主、父母及儿童户口簿、出生证、房产权证和1个月电费清单原件照片。

8、符合学校招生方案中社保类条件的,需上传户主(主页)、父母及儿童户口簿、出生证及居住证(本市户籍不用)、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证明、工作单位证明原件照片。

9、符合学校招生方案中工商类条件的,需上传户主(主页)、父母及儿童户口簿、出生证及居住证(本市户籍不用)、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原件照片。

(二)现场报名办法。

符合学校招生方案中固定居所类条件的,到报读学校现场报名,报名时需提交户主、父母及儿童户口簿、出生证、固定居所合作建房合同(协议书)或租房协议、1个月水电单的原件及复印件,按规定的时间到报读学校进行报名。

 

坡头区招生领导小组办公室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篇4

[关键词]政校关系;教育议事会;权力平衡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3-0010-03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是沿海开放城市的中心城区,教育备受大众的关注。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冲突、问题、矛盾不期而至地摆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面前。基于人们对于海曙教育的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海曙区教育局认为必须在两个层面着手建设现代学校管理新制度:第一是在学校层面推进多方利益主体的参与,第二是在政府层面推进政府与学校和社会的协作,逐步营造和谐的区域教育生态。

那么,从哪个层面着手更好呢?海曙区教育局认识到,在当前的环境下,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如果先在学校层面解决问题,那么,将更有利于政校关系改革的深入推进。从2004年起,海曙区作为中国公办中小学民主管理委员会建设实验区,在教育议事会组织建设上做了探索性的实验与研究。

一、缘起:矛盾冲突――为什么要成立教育议事会?

过去,海曙区的学校管理者经常要面对来自家长、社区等各方面带来的矛盾。例如:

冲突一:学生中餐成为许多家长的“心病”,家长经常上访反映。

冲突二:针对早晨列队仪式上教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学生家长的要求是:要么学校换老师,要么孩子换班级,要么孩子换到另一校区。

冲突三:个别学校家长集体上访,要罢免教师。

冲突四:许多学校的附近都有一些小店,家长吃惊地发现,孩子居然已经赊账到百元了。“小店真坏!我恨不得砸了这个小店!”

学校、教师难以调解这类矛盾,造成矛盾不断激化,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海曙区教育局和学校管理者认为,应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建立一种桥梁性组织,让大家共同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沟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这些矛盾的发生,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建构:开放民主――教育议事会如何设计?

2004年2月,海曙区出台“基于互动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行动研究”课题方案,成立区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的启动阶段,选择了广济中心小学实验校区和达敏学校作为推行教育议事会制度的试点,分别代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

按照教育议事会制度建设的要求,首先由学校、社区、家庭共同制订教育议事会章程,明确教育议事会的宗旨、构成、成员的资格条件及产生方式、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议事会的运行规则等,缔约各方必须接受章程的约束。

教育议事会的成员必须包括:学校领导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上述人员缺一不可,比例结构分配必须均衡。一般设计学校议事会成员为15人~20人,其中学校代表至多4人,家长至少8人,社区干部1人~3人,教育专家1人~2人,高年级学生代表1人~2人。议事会一般设会长(或主席、理事长)1人,秘书长1人,可根据学校的特点与实际需要设若干个部门,各部设部长履行职能。其中提案部是比较重要的部门,负责及时收集、准确筛选各方合理的意见,递交议事会讨论、通过和执行。

议事会成员的产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法理性程序,从而获得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一般采用选举和协商相结合的方式,使构成的成员具有相当的民意基础。

2005年2月,海曙区正式成为“全国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广济中心小学和达敏学校的教育议事会制度成效显著,日臻成熟。海曙区教育局在全区隆重推广实施教育议事会制度。目前,全区19所学校已经成立了教育议事会。

三、探索:沟通平台――教育议事会能干哪些事?

教育议事会成立以来,无论是在出面协调家校冲突,还是在促进学校改善管理方式,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通过这个平台,原先家长们零星的想法被整合,有益的建议被放大,学校与家庭、社区的互动,从临时、杂乱、形式化的阶段,进入了经常、有序、实质性的阶段。

实例一:关于中餐问题。议事会先与学校洽谈,了解到市里对公众饮食安全领域的硬性规定;然后到送餐公司实地考察,促进F公司改进了服务。家长担心和不满的学生营养午餐问题被教育议事会平静顺利地解决了。

实例二:某校面对家长提出的“要么换老师、要么换班级、要么换学校”的要求,在无奈之下,向教育议事会发出了“SoS”。教育议事会决定由主席(教育专家)、秘书长(家长代表)、对外联络部长(社区代表)组成解围小组,一起与家长进行沟通,会谈的地点选择在一家西式的咖啡厅。经过耐心开导,家长平静下来,最后收回了“三换”要求。解围小组又选择在社区办公室与当事教师做了一次深刻的谈话,让该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失误给学生及其家长带来的伤害,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要求。特殊的地点、特殊的谈话,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触颇多。这一矛盾解决了,教育议事会仍没有歇手,他们针对与家长交流中发现的家庭教育问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除协调家校关系外,教育议事会还组织开展学校自我诊断与调整,组织家长、社区居民、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选择教育的最佳议题建议等,营造学校、家庭、社区和谐的教育环境,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功能:和谐教育――教育议事会到底有哪些作用?

从实际运行的效果看,其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利益表达、沟通与协调的功能

教育议事会为学校、社区和家长三者的有效沟通搭建了平台,各方利益可以在此得以充分表达。教育议事会设立提案部,专门负责收集各方提案。按照章程规定,凡预备议案均应由家长5人(或以上)联合书面提出,或班级家委会成员3人(或以上)提出,或教育议事会成员2人(或以上)提出,由主要提案人书面填写《教育议事会提案表》,并递交提案部,或者上传到教育议事会网站。提案部收到书面议案后,要组织调研。如果经过调研认为是合理的议案,就要递交教育议事会成员大会讨论通过,得到议事会成员总人数的2/3表决同意,方可成为提案,学校必须给予办理。

2.建议与参谋的功能

教育议事会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学校工作、优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的意见,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家长、教师素质的提高,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教育议事会能对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学校管理和发展提供“金点子”,还能作为主角付诸实施,不仅起到“智囊团”的作用,而且直接参与学校管理。

3.权力制约、监督与评价的功能

教育议事会通过章程赋予的权力,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实现“政协”功能,促使学校管理进一步走向民主,从而建立学校权力平衡机制。例如:教育议事会设立定期例会制度、议事会成员轮值制度、家长接待日制度等,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动态的、经常的监督。教育议事会的监督结果,一部分被转化为校务委员会的决定,实现对学校事务的约束。

在定期例会方面,教育议事会在学期初的全员例会上,审议学校工作计划;在每月的部长例会上针对校区工作计划的实施细节作出评议;在期末全员例会上听取校方工作总结。学校的学期工作计划、总结要报议事会备案。而轮值制度使教育议事会成员能够深入学校,参与管理,对轮值期间学校发生的各种问题填写“轮值记录册”,学校必须及时进行处理,并将整改措施向议事会反馈。

4.资源整合与提升的功能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篇5

一、统一了认识,明确了研究方向

“八五”、“九五”、“十五”以来,我校通过德育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提高了德育的整体水平,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校德育工作仍然不适应改革新形势,存在着针对性不足,实践性不强的问题。青少年中是非混淆,法纪观念淡薄,行为习惯不良,甚至犯罪的状况时有发生。尤其是我们城区初中学校更具有挑战性。因此,开展社区德育的整合与运用研究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完善了方案,得到了专家指导

在开题初制定了《社区德育的整合与运用研究方案》,对我校德育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理论,提出了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内容实践意义。课题方案成功通过州教科所的专业评审,成为州教科所的德育研究项目之一。州教科所陈泽奠所长,市教研室冉研君主任成为我校课题研究的指导专家,并就我校课题研究的方向与方式作了专业指导。

三、启动了研究,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08年5月,作为州德育科研项目的子课题,拟定了研究方向和课题方案初稿。

08年7月,确定学校研究方案的定稿、申报课题项目。

08年8月,通过州教科所的立项申请。

08年9月,课题组核心组成立学习课题方案、课题开题。

08年10月,派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市周边课题学校交流会,听取专家报告。

08年11月,课题负责人接受专家指导,调整研究落脚点。

08年12月,全体教职工接受了科研开展的常规指导,全面了解整个德育研究的开展情况。

09年1月至4月,按照课题组要求开展德育活动实录和教学软件制作,撰写论文、研究报告。

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申请验收、结题。

四、注重积累、初步见成果

因为准备充分,注意宣传发动,全体教师都能自觉投入到课题研究实践中去,都能自觉运用德育手段。课题负责人注意引导并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现阶段研究成果有:

1、汇编了社区德育整合与运用研究的方案论文集。

2、汇编了五个子课题的课题方案与课题小结。

五、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1、课题组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社区德育的实践需进一步加强。

3、争取市民宗局的课题经费需进一步落实。

总之,我校德育课题组按照课题方案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我们将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有步骤、有秩序进

行,力争圆满完成课题任务,务求德育实效。

附:子课题项目

1、整合城区文化场所的开掘与运用研究

2、整合教场村委的德育资源运用研究

3、整合城区旅游资源的开掘与运用研究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篇6

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监督管理和帮助保护。监督管理是指矫正管理者必须对矫正对象的活动依法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社区矫正作为刑罚的执行方式能够体现一定的惩罚性,这既有利于促使矫正对象反省,也有利于通过惩罚实现矫正对象与社区以及被害人的和解,还有利于实现一定的预防功能。帮助保护是指矫正工作者应当对矫正对象的生活困难给予一定的帮助,对其思想改造给予一定的启迪教育,对其脆弱的心理给予适当的调治,对侵害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事件帮助其维护等。

其次是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家属担保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定期走访制度、监督考察制度、考核奖罚制度和参加学习和劳动制度。社会组织主要参与定期走访环节,通过走访摸清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及时为他们解决困难,提供帮助。

非政府组织在参与青少年社区矫正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主体在青少年社区矫正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具体是:公民团体是青少年社区矫正的主力军,志愿者与社区工作者是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守护者”,社会工作者是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社会工程师”。非政府组织参与青少年社区矫正具有三个重要的功能,即有利于积极培育社区矫正的社会力量、促进公众广泛参与,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教育服务社会化”,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实际上,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具有很深的渊源。社区矫正是从法学中产生的一种刑罚方式,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的方式的总称。虽然系属不同学科,但是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却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使用目的上,两者都是为了让矫正对象回归社会;在实施流程上,两者都具有矫正关系建立、资料收集、干预介入和矫正评估四个步骤。矫正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在司法程序进行的各个环节,为偏差行为提供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等,使其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一种服务。因此,在宏观的司法体制之下,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来研究社区矫正能使研究更加深入,也符合当下政府提倡的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方向。

国外在青少年社区矫正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特别是社工介入开展相关工作。美国有专门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管理模式,社会工作者的功能通常包括心理评估、法院调查、法庭作证、保护管束、社区服务等内容。英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违法青少年社区矫正管理监督机制,在矫正人员的配备上也非常注重专业矫正人员的参与,心理治疗和个案工作方法得到很大的重视。香港的青少年社区矫正中,社工是主要的力量。社工的角色是通过社会服务计划或项目的实施而发挥作用,这些计划或项目中社工的角色和工作存在很大不同,包括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等。上海是通过政府购买专业社工机构的服务来实现社区矫正人员的专职化,先后成立了新航总站、中致社等团体,组织社工为矫正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主要包括专业化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团体训练及相关政策咨询等职业化帮教服务。

社工介入青少年网瘾矫正主要依赖四种模式开展工作,分别是家庭治疗模式、社会支持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和行为治疗模式。

家庭治疗模式强调家庭是个体成长的载体,对青少年来说影响举足轻重,同时家庭关系对其成员的影响是巨大的,和睦的家庭与冲突的家庭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能引发相反的功效,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从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具体环境着手介入网瘾少年。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主要假设内容是:个人问题与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有密切的关系;改变家庭动力和家庭组织的过程,可以改变个人及家庭。针对网瘾少年的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介入,首先是对案主的分析过程注意到网瘾原因这一点,随后进一步了解网瘾少年家庭因素成为案主养成网瘾习惯的原因,如判定其家庭结构出现不协调现象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适当选择家庭结构治疗模式。

社会支持模式强调个人社会关系网在必要时可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一般而言,当个人身处困境时,亲人、朋友的热忱相助、慷慨解囊等就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支持模式就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给予生活和精神支持以帮助案主克服困难,形成新的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根据林楠关于社会支持的定义可以操作为社会层面和支持层面两个方面,社会层面按照关系的重要程度分为亲密伴侣(父母、配偶、子女等亲属)、社会网络(朋友、亲戚、同事等)和社区(学校、社团等);支持层面包括物质性支持(借钱、介绍工作等)和情感性支持(鼓励、肯定、发泄等)。

任务中心模式的关键是对核心问题的界定。任务中心模式是以改变案主为主要改变媒介,社会工作者只提供建议及资源。它的基本假设是:个人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中心模式主要适于解决具体问题,如情绪困扰、人际冲突、角色失调、资源不足、社会变迁等。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本身的能力可以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而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不应该把遇到问题的案主作为病态处理。它认为问题的产生是个体能力的暂时缺失的结果。任务中心模式强调存在问题是环境的原因或者资源不足引起的,工作者只需要帮助案主认清问题,案主的改变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大动力。

行为治疗模式在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中,尤其是在介入网瘾少年的服务过程中,具有更明显的效果性。它本身援引于心理学的治疗的方法,目的性明确。主要是在具体操作中非常强调它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行为治疗模式的原则和过程都有比较严格的界定。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一是个体通过学习获得不适应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可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变化都通过学习进行;二是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不适应行为,获得适应。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而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子女却并没有随之迁入城市学习和生活,而是继续留在农村,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多个层面对农村辍学青少年开展服务。

首先,社工可以为农村辍学青少年提供专业性的社会工作辅导。这涉及到一整套专业的工作流程:

(1)主动提供帮助。社会工作者接触案主时首先必须以平等、接纳的原则,与案主进行沟通,建立专业关系,切入点可选取其兴趣,逐步取得对方的认可和信任。其次,在获得案主的接纳和认可以后,需要进一步了解其思想观念、心理和情绪问题。随后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案主做出全面的评估,确定其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与辅导并拟定介入方案。

(2)给予专业辅导。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为基础,在征得案主同意的前提下,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社工技巧和方法对案主进行一对一的人际交往、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等服务。通过这些辅导,使案主更好地适应身边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消除其一些偏差思想、观念与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秉承和运用接纳、不批判、尊重、保密、个别化和当事人自决等社会工作价值原则。

(3)扩大介入层面优化服务方案。家庭环境是影响农村青少年问题的关键因素,除了与案主保持联系之外,社工还应该与其家人达成目标上的一致,必要时甚至改变其家人一些认知偏见,为农村辍学青少年争取来自于家庭内部的正确支持力量与方法。同时,社工也应寻求案主所在社区的协助,为案主建立一些良好的朋辈关系,以此让案主在发展自我认识时有一个良好的楷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结案与跟踪服务。与案主进行会谈,比较案主接受服务前和接受服务后的情况,如辍学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则可进入结案阶段。考虑到农村青少年辍学可能出现反复及不稳定的情况,因此社会工作者还需要通过观察案主日常生活和工作,及其周围人的反馈等方式了解案主目前情况,以判定案主问题是否真正得打解决。

其次,扩大农村辍学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社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拓宽助学资金筹措渠道。虽然国家施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并开展社会救助互助活动,建立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基金。但是由于覆盖面不够广,补助标准偏低等问题,解决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还需要广泛发动社会、企业、单位、个人参与贫困助学,以筹措更多的资金,让更多的贫困学生享受到救助。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在一线的先锋,应该主动呼吁社会各界为农村辍学青年尽一份力,并以实际工作经验提高社会大众对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的认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助学为荣的良好风尚;二是促进社会各界加大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社会工作者应该促进社会各界加大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书籍、新闻媒介、网络等各种形式,广泛地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使之家喻户晓。同时,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压力,促使企业自觉做到不聘用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童工;三是制定共享机制整合资源。研究制定农村青少年辍学行业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社会资源开发整合及共享机制。设立农村青少年辍学行业社会工作者协会,联系与教育行业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ngo等,整合全社会可利用资源为辍学农村青少年弱势群体服务。

针对留守青少年群体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从政策上、制度上、学校教育上和社会支持网络上已给予了正向关注。但是相关学者认为,已经建立的社会支持系统,只是充当一个临时倾述者的角色,没有成为留守青少年成长危机解决的核心监护和持久导向力量。缺乏留守青少年积极主动的配合的应对策略其效果是很有限的。可以尝试引入学校社工,通过专业的方法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成长中的危机和问题。

就介入方法而言,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成为学生成长问题解决的有利支持。可以针对留守青少年的不同需求和问题类型,采取适当的方法。

第一,个案工作方法。针对心理和行为等有突出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最近遭遇重大危机如丧失亲人、单亲家庭的学生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作为一种专业的服务活动,学校个案工作主要帮助留守学生解决造成其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从而帮助他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并发挥其潜能,在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让其体验认知价值,促进其全面发展。学校社会工作通过个案工作理论和方法为留守青少年提供成长指导、学业指导、社会交往指导,等等,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身资源来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并发挥自己的潜能。学校个案工作,能利用人本治疗法、理性情绪治疗法、心理社会治疗法,一方面要促进留守青少年生理健康的发展,这包括对不良饮食观念和习惯的矫治、现代生活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常见疾病的防治、对自己作为自然人的正确认识等;另一方面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正常社会化辅导。包括“留守儿童”自我同一性辅导、认知技巧的辅导(了解和接纳别人的观点!保持正面的人生观以及自觉等)、交际行为的辅导、自我管理的辅导、社会角色定位和人生理想教育与规划,引导留守青少年自测、自控、自我调节,科学认识自己。

第二,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通过问卷分析,对具有同类需求的留守学生,如学生希望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自我控制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则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学校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组员的相互沟通和影响的方式解决留守青少年的成长问题。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可以使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归属感,通过集体环境给他们注入希望,给儿童以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同时可以让他们在团体中了解组员的共性,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帮助留守青少年正确处理同伴友谊和人际关系。另外,学校小组工作可以把因家长或家庭原因引起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组成小组。

第三,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社区介入。学校社会工作就是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而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可以把学校和社区联结起来,把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方法从学校延伸到社区,协助社区建设、完善教育环境,以及增进学校和社区的沟通。

此外,在留守青少年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设立学校社会工作者,不

仅仅能弥补班级教育的缺陷,个别化地解决留守学生成长过程的情绪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还能同学校教师一起,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解决教师多角色的混乱与压力。此外,通过“一校一社会工作者”也能增加新的工作岗位,缓解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引入学校教育体制,终究还是需要政府的观念创新和政策支持。随着我国离婚率逐年提高,离异家庭数量越来越多,离异家庭青少年也日益受到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其中,家庭社会工作是处理这一领域问题的主要专业方法。对于离婚家庭青少年困境的介入,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值得实践的选择。在实际介入家庭问题时,家庭社会工作主要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政策等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传统方法,以及家庭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种特定方法——家庭治疗。

(1)个案工作法个案工作法对于了解离婚家庭青少年并与之建立信任关系是非常有效的。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一对一的辅导,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踏实和信赖。在进行心理辅导或个案访谈时,作为一名忠实倾听者,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运用同感和鼓励的技巧,引导离婚家庭青少年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一方面,这些青少年渴望获得别人的关爱,甚至会不自觉地吐露自己心底的感受;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关爱感到不信任。因此,社会工作者无论是在接案或结案时,都要处理好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及时关注其情绪变化,避免给服务对象造成“二次伤害”。

(2)小组工作法在部分离婚家庭的青少年看来,社会工作者来自双亲家庭,难以理解和体会他们的想法与遭遇。此时,小组工作法便非常适用。将具有相似境遇的家庭组成小组,通过组员畅谈、家庭游戏等方法,既让青少年宣泄内心的痛苦,又让父母看到平时被孩子“掩藏”起来的另一面,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找到同辈群体中的朋友,拓宽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

(3)社区工作法运用较少。基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水平,在目前的实际生活中,社区在解决家庭问题尤其是那些看似不突出、不尖锐的问题方面,作用并不明显,但不可否认社区工作法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价值和重要性。社区能以多种手段将社区内的家庭、学校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资源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社区资源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资源间的信任感较高,资源问的沟通、协调更加便捷,资源间的支持也更具针对性。

(4)社会政策。社会政策的制定与社会资源的流动、媒体舆论的导向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社会工作者扮演着政府与人民之间联络人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可以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群众的意见向相关的政策制定部门传达,使其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社会工作者也能为政策的制定、宣传、落实发挥专业性的作用。因此,社会政策应当有重点地向离婚家庭倾斜,为离婚家庭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精神支持、资源支持,并正确引导媒体舆论,避免新闻报道将离婚家庭的青少年“问题化”“污名化”。

(5)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治疗模式,是把整个家庭作为治疗的单位,重点在家庭成员问的互动关系和沟通问题,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它将个人的问题与整个家庭联系起来,依靠家庭的力量来解决个人面临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沟通游戏、模拟家庭会议、家庭重塑和家庭雕塑等治疗模式来加强离婚家庭的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这些模式的运用,既有利于让青少年感受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也能让他们明白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的。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明白孩子的真实感受,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青少年也要看到父母为他们所做的努力。

针对社工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1)以增权的方式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会化的发展困境。首先,提高离异家庭家长的教育水平。离异家庭的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往往容易形成两个极端。要么放任不管,要么过分溺爱,这两种教育方式其实都是不可取的。离异家庭青少年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抚慰,家长要给予他们一份充分的、包容的爱,平时多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一些正确想法。

其次,离异家庭青少年要提高自我认可意识。某些离异家庭的青少年长期处于一种自卑状态,认为自己家庭不完满,学校、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社会舆论对其有偏见,这样一来他们就无法认可自己本身所具备的优点和能力,严重缺乏自信,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对于这些离异家庭的青少年,他们自身要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认可的意识,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正确应对心理辅导,保持健康心态。

(2)密切关注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强化对策方法研究。社会工作者在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会化的介入工作结束之后,还要有一个后续的观察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比较漫长,但是又十分重要,是社会工作介入从实践再升华到理论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工作结束后,要密切留意离异家庭青少年在物质和心理上是否得到合理的满足,从而促进他们正确的社会化进展。

(3)调集家庭、学校、社区力量为离异家庭青少年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者以个案研究的方式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要让离异家庭青少年真正健康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全社会力量进行配合。社会的可用资源运用其中,通过家长、同辈群体、老师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给予离异家庭青少年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这对于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将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青少年面对众多的压力和冲突,面对逐渐失调的心理,他们显得既脆弱又无助,家庭、学校、社区或者说全社会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走出阴影,纠正他们的偏差行为,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能力,来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障碍的产生,防止心理变异而导致偏差行为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虽然好奇心理、虚荣心理、盲从心理、争强好胜心理、逆反心理、利己心理、报复心理以及寻求刺激心理等都可能诱发青少年偏差行为,但偏差行为的养成是长期处在不健康心理状态下的结果。可以这样说,偏差行为倾向不只存在于不良少年身上,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会存在“有可能”导致偏差行为的先天因素,也都会接触“有可能”导致偏差行为的社会环境,因此,几乎每个人都存在偏差行为,只是这一倾向的强弱会因人而有所不同。社会工作者只有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时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动向,并且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才能防患于未然,对青少年偏差行为加以预防或纠正。

1.辅导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心理

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的言行应该有充分的了解,由此掌握当下青少年的发展状况,只有了解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帮助他们在充分了解自己能力和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学习、工作或其他方面的奋斗目标。首先,社会工作者要引导青少年不要仅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盲目地确定一些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要盲目参加不切合实际的竞争,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否则目标落空,遭受挫折,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其次要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难免会遇到不良刺激而出现负性情绪,考试挫折后的苦恼,同学吵嘴后的生气,工作中的不如意……对于这些,社会工作者要及时提醒和告诫他们学会自己调控情绪。最后要辅导他们学会人际交往。青少年在正常交往中,能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从中得到启迪、疏导和帮助,增强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地增强学习、工作、生活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困惑,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

2.利用文化传承工作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作为信息社会的主体,他们所具有的文化与其父辈所拥有的文化已经有着很大的不同,呈现出一种断裂性变化的局面。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青少年的价值观与其父母长辈的价值观有很大不同,

有时甚至对立,从而造成双方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矛盾或者沟通困难,给家庭带来代际之间的冲突,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社会工作者有必要扎根在中国社会,着力于治疗中国文化断裂的“硬伤”,继承与借鉴双管齐下。为了极大的发挥社会工作者实践服务的作用,有学者对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存在的组织结构做了研究,并倡议通过政府,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及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结成三方合作关系,致力于我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在继承我国传统社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理论及经验。

3.社工需积极纠偏扶正青少年偏差行为

青少年偏差行为有一个过程,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发生之时必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表露。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不良言行出现,社会工作者就应高度重视。如社区青少年有模仿凶杀、侠客的行径,任意毁坏财物,经常结识不良朋友,或者看录相,接触,或者大吃大喝,出入娱乐场所,大把花钱等不良行为出现时,社会工作者就应该一方面教育引导,另一方面通知家长配合教育,让孩子逐渐从不懂事变得懂事,就能从根本上阻止孩子偏差行为的产生。总的看来,要纠正青少年偏差行为,靠某一部分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这需要青少年群体、家庭、学校、社会构成“四位一体”的有机体系,在实践中共同服务青少年,才能解决这一世界难题。

大量研究表明,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得贫困、流浪、失业、犯罪等“社会排斥”现象正日益困扰着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发展问题既包括国家在青少年福利和服务提供等方面的政策问题,又包括青少年教育和人格形成问题,还要关注对有情绪障碍和行为偏差的青少年的补救等。因此,构建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支持网络势在必行。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发展的社会支持网由微观社会支持网、中观社会支持网、宏观社会支持网三个层面构成。微观层面的社会支持网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给青少年提供支持与帮助的个体与群体,主要是家庭、邻里、朋友、青少年工作志愿者;中观层面上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指参与青少年工作并且在不同程度上给予青少年以支持与帮助的相关组织,主要包括参与青少年工作的相关职能单位支持网络、青少年工作单位与学校的支持网络和第三部门的支持网络;宏观层面上包括社会支持网络、政策支持网络、社会文化支持网络、经济支持网络、大众传媒支持网络。其中,社区民间组织是青少年社会支持网中的一个重要主体。

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尤其是随着“单位人”迅速向“社会人”、“社区人”的转变,社区民间组织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将更加明显。社区民间组织在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和社区优势、积极消除对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排斥”现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社区民间组织对贫困青少年群体的救济是由有经验的、专业性的社会工作者承担,而非政府官员,因此有助于消除受益对象对公共援助的潜在政治恐惧感以及由于社会排斥而形成的剥夺感。

其次,社区民间组织对青少年福利的供给直接面对服务对象,因而对受益人的需求反应灵敏、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优于政府机构,且更加专业化、人性化。

再次,社区民间组织本身具有“非分配约束”的特性。这使其在提供青少年福利服务商品时只能将他们所获得的利润作为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基金而不能参与分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组织成员在提供服务时牟取私利的动机,从而最大化地维护了受益对象的利益。

最后,社区民间组织项目化的运作机制和模式,使得处于各种生存背景下的青少年群体都有可能接受到服务项目。比如,对贫困青少年可提供家庭救济、医疗补助、教育资助等救助项目;对残障青少年可提供医疗护理、特殊教育、爱心奉献等治疗项目;对一般青少年可提供健康文娱、生活教育、安全教育、科学普及等发展项目,帮助犯罪青少年“再社会化”等等。

参考文献:

赵海林、金钊:《推进青少年社区矫正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9期

张芝芳:《非政府组织参与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功能分析》,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闫一石:《系统视角下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

荣云:《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介入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李振鹏:《青少年网瘾矫正中的社工介入》,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赵秀娟:《社会工作介入“网瘾”青少年的服务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陈秀云:《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介入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个案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黄娌:《社工介入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论文,2012年

袁桂林:《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2月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冯寿林等:《农村留守青少年成长问题及社会工作应对策略分析》,《学理论》2011年7月

王文晶、李卉、王瑞娟:《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

刘念:《离婚家庭青少年成长困境与家庭社会工作介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10月

葛轶蒙:《离异家庭青少年的社会介入工作探讨》,《新西部》2014年第2期

屈智勇、邹泓:《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轨迹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1月

李瑞霞;《浅析社会工作者如何应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理论月刊》2008年4月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篇7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团学工作体系;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共青团工作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共青团作为共青团的重要方面军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团学工作体系,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共青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国内的宏观形势急剧变化发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环境和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传统高校团学工作体系与模式表现出部分的不适应。党的十和团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一方面明确了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团学工作中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特别是为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将在团学工作中发挥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现行高校团学工作体系概述

1.我国现行高校团学工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根据各阶段的形势特点,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要求。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公开发表,标志着我国高校团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高校团学工作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试行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全面系统地规定了高等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原则等,同时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团工作、社会实践等方面也作了明确的规定。2004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共中央审时度势,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开展。

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从更加重视政治性发展到兼顾业务功能与政治性,促进学生综合提高、全面发展;从更加重视社会需要发展到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兼顾;从强调学生服从国家需要发展到强调学生将国家需要与自身发展需要结合;从消极限制发展到积极发展,在微观上拓展到学生个体心理层面,在宏观上将社会、家庭和社会实践教育三结合引入学校教育领域,增强社会教育的作用。

2.我国现行高校团学工作体系的架构及内容

现在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体系已形成一套相对固定和规范的框架系统,该系统是由各高校党委领导,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统筹安排,学院分团委具体实施,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体系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完善和发展成“覆盖学生在校期间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所有生活领域”的高校团学工作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要求。在30多年的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这一体系和内容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对高校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1.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

“学校社会工作”泛指在学校中实行的社会工作实务。国际上定义不一,《中国社会工作大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克服成长中的难题,协助学校改善学习环境”等,以此“调整家庭、学校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及学生自身的潜能,以实现教育目的”。

2.学校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学科,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纽约和波士顿等地,最初是由市政单位工作人员和非公立的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担任此职,来加强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与联系。台湾地区早在1960年就开设了“学校社会工作”的系列课程,20世纪70年代在特殊教育学校里设立了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最初是由非政府组织推行的集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为一体的专业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一校一社工的局面。

在我国,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正式专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还处于萌芽与起步阶段。直到2004年,“社会工作者”才首次被收入中国职业标准目录,社会工作正式成为一个新兴行业,开始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3.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模式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在校学生,同时也包括学校教职员工、学生的家长和学生生活所在的社区。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多的是借鉴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具体而言,有以下4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一是传统临床模式,此模式视学校为社会中的一种体系,将焦点放在被认定有社会适应困难和情绪困扰的问题学生身上;二是学校变迁模式,此模式针对学校功能欠佳提供补救除弊服务;三是社区学校模式,此模式将工作焦点放在社区组织阻挡或不利于学校发展的情况;四是社会互动模式,将学生视为学校、家庭、社团和社区体系的一部分,系统地调整学生与每一个关系体系之间的交流关系。

三、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与理念对高校团学工作的新建构

1.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团学工作的可行性

第一,在育人理念上,学校社会工作同团学工作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基础,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渗透于团学工作原则中,确定团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影响着团学工作的效益。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工作和团学工作的价值理念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这就使得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团学工作中有现实可能性。

第二,在功能目标上,学校社会工作和团学工作具有一致性。在高校推行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主要体现了其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功能,侧重于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从而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相对而言,团学工作以“育人”为方向,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塑造,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三,在方法手段上,学校社会工作和团学工作具有相通性。两者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很多方法和技术具有相通性。学校社会工作的许多方法、技术和手段都可以在团学工作中借鉴利用,这种借鉴可以改进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高校团学工作的实效性。

2.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团学工作的必要性

第一,帮助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化,促进其健康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强调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运用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等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服务,帮助学生脱离困境,适应社会发展。

第二,学校社会工作是对现行团学工作模式的有益补充。传统的高校团学工作注重对学生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而学校社会工作能够从个体出发,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三,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有效服务。学校社会工作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基本工作方法,将校内教育、家庭教育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促成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与联系,从而整合各方资源,全面构建高校育人平台。

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团学工作的路径

一是借鉴学校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优化团学工作理念,从制度层面推动学校社会工作与团学工作的融合。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有三大价值理念,即助人自助的理念、平等和尊重的理念以及服务学生的理念。首先,我们需要将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于团学工作育人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参与团学工作的热情。其次,转变教师与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主、学生是客”的模式为主客体互为宾主、互相交流的模式,让学生切实受益于团学工作,切实感受到团学工作教师“为人师表、实践育人”的品格和风范。再次,强调服务是社会工作的一大特色,引入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强化团学工作的服务意识,既要照顾到育人和理论武装等团学工作日常的服务,也要顾及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

二是借鉴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建设专业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发展高校团学工作体系。专业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建设上可以分为三步走。首先,对现有的团委工作教师、辅导员等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团学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巧;其次,积极聘用具有学校社会工作资质的专业人员,做好队伍充实工作,形成团学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者并存的局面;再次,加强专业化训练,同时积极推行相应的配套措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社会工作监督、评估体系。

三是借鉴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依托学生社团和社区巩固团学工作的阵地。学校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三大工作方法,即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团体)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强调的是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以科学知识和技巧为基础,通过与案主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关系,“协助案主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增强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帮助案主很好地适应环境。小组(团体)工作方法是利用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互动获得“经验、行为的改变及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使组员态度与行为发生良性变化。社区工作方法将社会工作的理念运用到社区范围内开展团学工作,强调将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相结合,实现学生自我成长。

当然,高校团学工作的开展可以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三种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模式与方法。当前高校团学工作面临新时期改革、发展和创新的新任务,学校社会工作也需要解决本土化、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的问题。在高校新的团学工作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借鉴和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模式,能够很好地促进现行团学工作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也可推动学校社会的工作本土化发展。

通过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我国高校团学工作体系能够做到既注重对学生的管理,又能给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支持;既注重对学生问题的应急处理,又注重学生的发展式服务;既注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又注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既发挥辅导员的优势,又促进他们与专业学校社会工作者共同工作;既利用学校内资源,又能连接学校外资源。通过多方资源整合与努力,共同提升高校团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出符合时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佘双好.论高校工作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兼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

[2]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篇8

关键词:大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社会工作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社会的迅速变迁过程中,原来的社会规范在松动,社会的约束体系也有弱化和解构的趋势,这会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社会目标的达成。而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的变化尤为敏感,许多大学生由于思想上的困惑、观念上的冲突和心理上的失衡而产生了偏差行为。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偏差行为是指一定的人(个体)或社会组织(群体)在主观意识的支配下,偏离或违反社会主导行为规范的行为,或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非常态的表现。大学生偏差行为主要是在青春期出现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一、大学生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1.价值观的偏离。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一个人的价值观与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价值观作为一种认知,它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外界事物的输入总是通过认知(主要是价值观)的转换,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意义。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俗话说:“世事无好坏,心境使其然。”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他对事物的归因,从而影响他的心境,因此,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预防大学生发生偏差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社会支持的缺乏。大学生作为社会支持的受者之一,获得的有形物质支持(可以是金钱、实物等经济方面的支援及学业、就业方面的实际帮助)和无形精神支持(可以是心理支持、社交和尊重等相互关系的支持、成就支持组成的多层次结构体系)主要由家庭、学校、社区、国家(政府)来加以实施。因此,广义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由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社区支持、国家(政府)支持这四个子系统组成的综合体。

大学生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产生偏差行为。尤其是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人获得来自家庭、朋辈等方面的社会支持越多,他的精神健康状况就越好,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方式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发生偏差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当他们有心理压力时,如果能通过有效地社会支持系统得到及时地、合理地疏导,压力能够得到有效地释放,将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偏差行为的发生。

3.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相对于报纸和期刊,电视和网络对未成年人最具吸引力,影响力更大。由于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电子媒体对许多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耗费大量时间看电视,甚至痴迷上网,容易导致大学生迷上电视、网络等媒体所营造的虚幻空间,而越来越拒绝与父母和老师同学的沟通、与外界交往。他们把自己封闭在媒体的“自我”之中,成为所谓的“容器人”,思想、感情沉浸于传媒内容,容易对未来漠不关心,导致视野狭窄或极端自我内化。同时,传媒暴力产生令大学生无法抗拒的偏差行为示范作用。大学生自身的可塑性高,被传媒暴力侵害的可能性加大,有些大学生自制力差,面对传媒暴力时反抗能力弱。面对传媒暴力下越来越多的偏差行为,电影电视及网络等大众传媒应该加以重视,承担起大众传媒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避免传媒暴力,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二、大学生偏差行为矫正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

大学生偏差行为产生有一个过程,大学生的偏差行为发生之前必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表露。如果发现大学生有不良言行出现,比如有模仿凶杀、侠客的行径,任意毁坏财物,经常结识不良朋友,或者看淫秽录像,接触毒品,或者大吃大喝,出入娱乐场所,大把花钱等不良行为出现时,除了学校政治辅导员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加强教育之外,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大学生偏差行为的产生。

1.弥补班级教学制度的缺陷。与私塾、家庭教学等传统教育相比,现代学校的大量班级教学制尽管符合经济原则,但是忽视了教育中重要的个别需要与生活指导。忽视个别需要导致了天才贻误和低能等的现象;忽视生活指导可能导致社会不适应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服务和体系下展开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完善教育功能,协助学生在大量班级教学制度中得到一些个别化与生活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2.增强学校与家庭联系,统一教育方向。现代教育制度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学校内教师与行政人员各司其职,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行政人员在校内管理学生与教师,政治辅导员要同时面对几百个学生,往往力不从心,而且,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确立统一的教育目标。

3.适应现代社会分工合作的需要。现代社会的职业分工越来越细,服务所需的技术也越来越精。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教师除传授专业知识外,很少能给予学生心理上、生活上和社会关系上的专业指导。为此,完善的现代学校不仅需要任课教师与行政人员,还需要专业心理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配合和服务,在工作中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学校,家庭和社区齐抓共管,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使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潜能和专长,成为社会的建设性力量。

三、大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社会工作是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理论、方法和技巧,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恢复和改善其功能,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服务活动。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偏差行为的介入,不是单纯地注重治疗问题,而是强调治疗性服务和发展性服务并重,以大学生为中心,注重大学生本身的进一步发展,挖掘其潜能,协助其共同解决问题,以增强其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即由“他助”到“自助”,再到“自我实现”。

1.个案工作模式。个案工作就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案主,运用各种科学的助人知识及活动,通过面对面的沟通来帮助个人或家庭,其目的在于协助案主充分认识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对社会的良好适应,促进案主的改变和成长。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调查来发现在出现了偏差行为的、有较大负面影响的大学生,对其进行个案辅导。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学习和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和相处方式对其成长是极为有利的。所以,在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发现并承认案主的能力与才干,并将这种正面的评价在与案主的互动中正面反馈出来,从而使案主形成较好的自我认同。同时,精确与敏感地理解案主内心的感受,并用语言去反馈对这种感受的了解,以真正分享案主的经验与感受。设身处地地站在案主的立场,思考其出现行为偏差的多方面原因,并将这种感受与案主分享,从而得到其心理上对社工的认同和接纳,共同寻求解决方法,实现“自助”。

2.小组工作模式。小组工作就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去协助案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以增强案主的社会功能。小组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同伴接触的机会,小组的规范对规范小组组员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制约作用,大学生在小组中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组员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行为习惯。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治疗模式、互动模式等帮助行为偏差大学生掌握良好的同辈社交方式,并尽可能建立同辈正向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可以把有偏差行为的大学生集合在一起,成立成长小组,争取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小组活动上,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共同分享彼此的快乐,在参与中逐渐了解和接触社会。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可以调整心态,提升能力,特别是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3.社区工作模式。社区工作就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开发、利用社区资源,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培养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以达到更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的社会。从地域社区的角度看,社会工作者可以将社区内的大学生组织起来,整合社区内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为行为偏差大学生提供服务。社区层面的社会工作主要是要加强社区的教育功能,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鼓励创造良好的社会气氛,同时,对已经有偏差行为的大学生,要以学校为基础,以社区为平台,把两者的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社区工作的有效载体:社区绿色网吧、社区书屋、社区文艺剧社、心理咨询室等,监督他们的行为,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促进偏差行为大学生的转化,完成再社会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怀德.大学生行为偏差的产生与防范[j].思想教育研究,1997,(5).

[2]陈健.论大学生的行为偏差及矫正[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

[3]王文.大学生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及矫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7).

[4]巨东红.流动人口子女偏差行为矫正的介入研究——基于厦门市j社区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5]闫磊.浅析问题青少年行为矫治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4).

[6]邓欣.青少年偏差行为及其预防措施[j].咸宁学院学报,2010,(4).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篇9

二、北京市档案局作为北京市党的文献编审委员会办公机构开展工作。北京市成立了由市委秘书长任主任的党的文献编审委员会,《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成为党的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了1966年至1976年编辑工作。

三、着力打造档案文化品牌。北京胡同四合院历史文化展、故事爷爷孙敬修史料展、档案见证北京文化系列讲座、第四届“档案馆日”活动等项工作纳入《“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2年度折子工程》,成为人文北京建设的重要内容。

北京市档案局(馆)与市教委联合举办“故事爷爷孙敬修”展览,展览再现了孙敬修爷爷生前给儿童讲故事的声音和场景,共接待观众5100余人;与首都博物馆联合推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宣传北京传统文化,立体生动地展示了胡同四合院厚重的历史文化,吸引观众达55万,同步推出10场主题文化讲座、与北京电视台合作推出10集系列片《老胡同的尘封档案》。

北京市档案学会以“打开尘封记忆,解读史实真相”为主题,推出40场文化讲座,拓展了档案工作服务社会的新内容,使尘封的档案文献走出档案馆,走进社会,贴近百姓。

北京市18家国家档案馆联合推出以“弘扬档案文化,践行北京精神”为主题的第四届“档案馆日”系列活动,向市民提供了80多个档案展览、100多项富有档案特色的活动以及10多场档案文化论坛和讲座,使公众近距离了解了档案和档案工作,感受了档案文化魅力,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活动当天共接待公众2.7万余人。

四、在市委党校举办党史档案展览,成为市委党校学员的“必修课”。北京市档案局(馆)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党校,在市委党校举办了北京地区党的建设和发展历程的“党旗飘扬——党史档案进党校”展览。展览主要通过图片和实物档案结合的形式,全面介绍了北京党组织从1920年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到2012年第十一届党代会90余年间建设和发展的历程。展览成为党校学习班开班仪式的重要环节,丰富了学习内容,达到了党史展览育人心的目的。

五、建立长效机制,将考核转化为工作标准。建立涉农区县互评互验长效机制,北京市档案局与市民政局、市农委联合制发《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测评办法》,采取各郊区县之间互测互评的方式开展农村档案工作检查,推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提高整体水平。北京市档案局制发《北京市区县机关档案工作测评办法》,建立区县机关档案工作测评长效机制,从保障条件、基础业务、利用与服务、对下属单位监督指导四个方面组织开展区县机关档案工作测评工作,成为推动区县机关档案工作的新抓手。

六、档案数字化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北京市质监局《档案数字化规范》第5、6部分,至此《档案数字化规范》已1至6部分,为北京市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标准保障。

七、综合档案馆重要档案备份工作取得进展。全面启动北京市综合档案馆重要档案同城、异地备份工作,市和区县档案馆备份数据全部制作完成。11月27日,同城备份数据移送北京市信息安全容灾备份中心,完成同城备份工作。

八、实施校政合作发展战略,完善档案科研及人才培养机制。北京市档案局(馆)与北京联合大学签订《校政合作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书》协议,推动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信息化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赢、共同发展。北京市教委认定北京市档案局(馆)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1月16日举行挂牌仪式,标志着北京市档案部门与高校的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家校及社区合作方案篇10

(一)地方化学习是公开的

好的学习方式一旦公开,便会传播开来,影响到学校、社区、城镇的学业活动和社会关系。走进运用这些理念的学校,人们会很清楚地方化学习的内容。因为,在短时间内,就可对社区的自然、文化、历史遗产有很多了解。在教室里、门厅里、墙画上、学习交流中都可以得到学习的指导。

(二)与明确的学业标准并行

学业标准使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在农场,学生的方案从独特的角度组织活动,学生充当所有人的组织者。并且,每个方案都根据各州的经济、科学、数学的学业标准构建对农场饮食、农业机械、历史图片、谷仓设计的学习。比如,朱丽叶(Julie)的农场饮食方案详尽地研究早期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以自制为主的饮食过渡到当代的全球性超市销售蔬菜对贸易有何影响;布赖恩(Brain)和朱丽叶的农业机械方案将调查内燃机械代替简单或复杂机械及人力的原因,然后解释某种劳动力被哪种机械替代、为什么被替代。很明显,在方案选择中,学生是思维活动的向导,将难懂的、由老师指导的学业标准变成学生在方案中运用的工具。

(三)积累

这正是良好的地方化学习经历对学生的益处:有助于他们以某种方式积累经验,再回到学习中。比如,当学生了解农场的建筑时,他们在识别、分类、分析的过程中打好了学业基础。地方化方案常应用于许多小组、全班甚至全校。然而,像上述那些扩大了学习范围并结合了学术理念的独具风格的方案,往往是最有影响力、最有成效的。

(四)为父母、监护人、社区所理解

有价值的地方化学习方案在学校、家庭和社区间搭起了桥梁。除了问及“你今天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外,父母或监护人对学生的学习也有所帮助。“我怎样才能对我的社区有所贡献”,这个问题界定了地方化学习的范围。作为结果,测量的结果和完成的方案以知识的形式回报给社区,地方化学习方案要考虑父母、监护人和社区的需要,这就是他们的全部。

(五)反思

做中学与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同样对学生起作用。自然科学家杂志、飞行员的飞行日志、同事间的信件都能加深人们对所进行的活动的理解。同样,深入地研究地方化学习方案需要反思的时间。

(六)实例是明确的、可信的、令人感兴趣的,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未来的成功

实例意味着:就是那样。你怎样向我证明你对某事有所了解?呈现给我,并能证明、解释,这样我才会明白。最重要的是,让我相信在地方化学习方案中你所做的一切加深了你对世界的理解。最后,一个完整的方案引发的问题要远远多于已经解答的问题。因此,实例的学习应为一个全新的方案提供帮助。

二、美国农村中小学地方化学习的含义和原则

美国农村中小学的地方化学习是一种植根于某一特定地区独特的历史、环境、文化、经济、文学、艺术的学习。社区提供学习内容,学生的工作集中于社区的需要和利益,社区成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全方位地充当资源的合作者。这种适用于地方的教学能使学生专心于学术,将现实生活与严谨的治学联系起来,同时能真正提高人的品行,并有助于人们在他们选择的任何社区互相尊重,愉快地生活。

地方化学习有六个原则:1)学校与社区积极合作,使地方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好场所。2)学生所做的持久不变的学术作业来自于并奉献给他们所生活的社区,他们练习新技能、承担新职责,在社区担当学者、工人、农民。3)学校教育反映了他们试图灌输的民主价值观,合理地安排资源,这样能很好地了解每个学生,不管学生的能力如何,老师都需要、希望他们参与。4)校内外的专家共同对本社区的学生教育做出决策。5)包括教师、学生、社区成员在内的所有参与者都希望每个人做出努力,并且能经常深入地评价他们的共同成果,许多措施和公共投入加大了对学生行为的评价。6)学校和社区支持学生、教师和他们的成年朋友发挥这些新作用。

三、美国农村中小学地方化学习的作用

美国农村中小学地方化学习已经在十几个州推行,一些机构和组织专门研究、改进地方化学习,并将成功的学习方案编辑成册,供各校、教育机构参考、学习,充分发挥了地方化学习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美国的教育机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的颁布,给教师和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不得不“为考试而教”。而在实施地方化学习的农村,学习植根于现实的问题和需要,学生在达到最严格的学业标准的同时,还能有助于改善社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地方化学习的推行者认为,学生的成绩与学生对他们所生活的地方的了解密切相关,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使本土的和西方的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阿拉斯加的一所学校,一个教育组织和老人、教师一起开发了特殊的数学和科学课程,这些课程将基础科学和数学概念的教学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俄罗斯管理学校(RussianmissionSchool)三年前是所在学区成绩最差的一所学校,12-16岁孩子中1/3没有上学。现在,每个学龄儿童都上学,考试成绩也大幅度提高,在最后一学年中,3年级的所有学生在阿拉斯加州都是最好的,6名高中生通过了阿拉斯加高中毕业质量考试的所有三部分。在该校,老师和社区成员根据阿拉斯加农村每个季节传统生活活动的特点,开发了一门新课程。在秋天,学生在帐篷里生活两周,学习钓鱼、识别药用植物、打猎。这门课程延伸到教室里,在这里,学生可以读写当地的历史,学生每周去拜访当地的专家,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仅仅五个月的时间,一些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到一年才可以达到的水平。此外,学生还被邀请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一次国际专题研讨会。

(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实施地方化学习的农村学校和社区,学生不再仅仅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特殊群体,而是普普通通的“公民”,学生需要参与社区建设和公民活动,视社区发展为自己的责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期间就已经被培养起来,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可以作为社区委员会的成员,和其他成年人成员并肩工作,这真的让他们感觉自己很重要,在做值得做的事情。美国研究农村教育的重要组织农村信任(theRuraltrust)召集内布拉斯加、南卡罗莱那、佛蒙特、俄亥俄和威斯康星五个州的学生、教师、校长和社区官员,策划怎样使农村学生参与到公共事物中并将其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第一学年,在该组织的帮助下,这些人制订了一个公民教育方案,将重要的农村社区事务和学校课程联系起来。学生要学会如何影响决策者,改变与他们的事务相关的政策,争取支持者。学生和他们的积极合作者提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俄亥俄州的教育基本问题,通过对废弃建筑的整修翻新实现内布拉斯加州的经济复苏,在威斯康星农村社区为年轻人和老人的社区集会提供场所。老师们将记录下这些方案,作为开发新公民课程的素材。

(三)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施地方化学习的农村,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做书面作业,还得到了许多实践的机会,练习了新技能。每个地方化学习方案都要求学生调查、探究、解决问题。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俄勒冈州一所高中八年级的学生实施了一个新方案:为俄勒冈森林部铺了一条小路。这条小路用水泥浇注的动物脚印铺成,直通到办公楼大门口。为了完成这一方案,学生认识了不同动物的脚印,运用测量技巧测量出每种动物的步幅,然后,按比例在纸上画出动物的脚印,再计算出浇注动物脚印所需要的水泥量,计算所出花费,将动物脚印的水泥图案粘在小路上。这个方案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将数学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运用数据和测量技巧,如何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

四、启示

美国农村中小学地方化学习有鲜明的特色,可为我国的农村教育提供一些启示。首先,在学习内容上,美国农村学校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学生需要了解社区的历史、环境、文化、经济、文学、艺术,这些内容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了在课本上无法了解到的知识。而我国农村学校地方化学习内容就较为单一,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技能为农村学校基本的特色学习内容。其次,在学习目的上,美国农村学校实施的地方化学习是为了能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等。我国农村学校开设地方性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个人收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在我国农村地方性课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再次,在社区成员的参与度上,美国农村地方化学习有众多的参与者,除教师、学生之外,还有社区的老人、专家、家长、社区官员等,这些人的参与为地方化学习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人力保障。我国农村地方化学习在教师、学生中都遇到一些阻力,家长、专家给予的支持就更少了。

摘要:美国农村中小学的地方化学习是一种植根于某一特定地区独特的历史、环境、文化、经济、文学、艺术的学习。社区提供学习内容,学生的工作集中于社区的需要和利益,社区成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全方位地充当资源的合作者。这种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