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职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5:19

电气自动化职业方向篇1

关键词:职业标准;维修电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已成为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将职业资格研究(包括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分析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维修电工的考证及学习是重要项目之一,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对应的职业是维修电工。因此,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为标准、以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有机地融合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以项目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重建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以解决专业教学与“维修电工”考证相互脱节的问题。

一、确立专业及其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企业调研,维修电工在不同工业部门如机械与设备制造、汽车与配件工业、电子工业,从事自动化生产。除操作自动化生产设备以外,这些设备的维护成为其专业工作的重点。此外,维修电工参加生产设备的建造和改造,进行电子维修,在车间维修并制造电子、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组件和仪器。符合专业要求的工具、测量仪器和测试材料、旨在有效完成任务的工作和工作岗位设计以及与同事进行符合专业要求的交流,都属于维修电工的任务要求。同时,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不同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对职业行动的要求。维修电工能对任务进行整体性观察并在完整性的工作过程背景下对其进行组织,也就是说,借助其企业关联知识关注过程的衔接并与其他部门(机械保养、物流、制造计划等)合作。

二、提取、划分、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以电气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及营销服务等职业岗位为导向,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提炼难度1-4级的典型工作任务。

(一)职业定向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1)

工厂车间照明设备的安装与维修、普通机床电气设备的安装与维修、电机的安装与维修、小型电子设备的调整与改装、工厂供电系统的计划与实施、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计划与实施、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的构建与维护。

(二)系统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2)

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设备运行的检测与控制、电气设备控制的安装于调试、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三)蕴含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3)

电气设备的调整与改装、数控设备的维护。

(四)无法预测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4)

生产设备的调整及生产质量保障。

三、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方向教学计划

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提炼支撑课程,形成了12门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编号学习领域课程基准学时

小计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

1电工基本技能2周2周

2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4周4周

3电子技术应用实训4周4周

4电气绘图技术实训8周8周

5pLC应用技术5周5周

6组态控制技术2周2周

7传感器技术及应用4周4周

8交直流调速系统与应用3周3周

9集散控制与现场总线3周3周

10单片机应用技术4周4周

11自动化课程综合实训5周5周

12自动化课程设计2周2周

合计学时1196468286442

四、建立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举例)

以《自动化课程综合实训》学习领域课程为例,建立讲授单元和行动单元学习任务和内容。讲授单元主要对pLC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pLC的编程软件及编号范围;基本逻辑指令表示方法及其应用方法;掌握梯形图的绘制原则及pLC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对典型生产线工业控制对象进行系统的意见设计、系统的软件设计、安装调试设计,共计150课时。

行动单元中建立五个子学习领域课程:

1、控制方案的初步设计(学时:12),学生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对现有自动化生产线及需改造的生产线进行调查,并据此形成初步控制方案,讨论并完善,最后提交具体可操作性的控制方案。

2、交流电机的pLC变频控制(学时:48),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对交流电机的控制所需器件进行选型,了解并掌握器件使用完成交流电机的pLC变频控制子系统,并进行系统测试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3、物料分控系统的pLC控制(学时:24),根据控制方案要求对物料分控所需器件进行选型,了解并掌握器件的使用方法,完成物料分控子系统,并进行系统测试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4、机械手的pLC控制(学时:30),根据控制方案要求,了解并掌握机械手的使用方法,完成机械手控制子系统,并进行测试与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5、系统综合计划与调试(学时:36),根据控制方案要求,对全系统进行联合调试,分析并找出其中的问题,完成全系统了,并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融合到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进行课程开发中,解构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架构课程,重构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架构课程,凝练工作过程要素,在现实的职业资格基础上,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资格,为未来的职业资格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通过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研究,可有效的优化学校课程资源,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课程最大的作用;可优化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为相关专业的课程结构的改革提供思路,使之更加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平均,王伟,韩宝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以高职维修电工实训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5):49-51.

[2]刘勇,段保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11(6):85-89.

电气自动化职业方向篇2

关键词:课程体系电气自动化国家职业标准衔接

自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实施以来,许多地方将中高职衔接列为重要改革项目。中高职衔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课程体系衔接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探索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

一、中高职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高职教育的层次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职与高职是同一类型、两个层次的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或规格上有独立性和差异性。我国高职教育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高职从中职升级而来,对办学层次的提高,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到位,部分高职院校片面、盲目追求升本科的倾向,很多都是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简单复制,高职教育“职”的类型特色并不明显;相对于中职而言,高职教育的“高”又无处体现,学生动手能力没有比中职学生强,这必将制约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高职的文化素养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

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学时和教学内容普遍偏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偏低,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进入高职后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中职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职业基本操作规范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培养,对于文化素养课程,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达不到高中毕业生的水平。高职的文化基础课程以高中所学知识为起点,导致对口单招班的高职学生大多认为高职的文化基础课难、跟不上。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对口单招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的数学、英语、物理课时少,进入高职后,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时很困难[1]。

(三)中高职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

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专业课程相同,这可以理解,因为专业涉及的职业能力一样,但是中高职作为不同层次的教育,二者在课程内容的升度、难度和能力要求上应是有区别的,就像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区别一样。本学院的对口单招班学生,来自省内44所中职院校,重复的课程主要有:电工、电子、电机电控、液压、气动、电气绘图。对中职生来讲,课程重复浪费学生时间,浪费学校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高职院校老师组织教学带来较大难度。

(四)中高职学校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具有独特功能与价值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形式,是高职教育类型特色的一个重要体现。有的中高职学校过分注重技能训练,轻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培养,造成学生毕业后职业提升困难,终身教育理念未得到落实和体现。只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是不对的,我们既要培养一个职业技术人才,更要培养一个公民。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一)坚持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是一种以社会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念。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教育责任除了为社会培养良好的熟练劳动力外,还有人的发展。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过程中,新技术不断涌现,掌握单一劳动技能的、不能及时更新的人必将被社会淘汰。相对市场而言,教育有滞后性,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人才的培养规模上,这就意味着有一些人才是超出市场需求的,而有些是远低于市场需求的,这种情况下,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他们要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最终在社会上立足。

(二)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世界各国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都证明:职业教育需要企业的参与。在德国,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利用现成的生产设备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减少了学校的设备投入。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其培养环境的开放性。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国内也探索出了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这种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打破传统职教的封闭状态,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环境开放性的有效途径。

(三)课程体系改革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接。

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就是预期的工作岗位的层次衔接。工作岗位的科学定位的依据是基于国家职业分类基础上的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提出规范性要求[2]。由此可见,国家职业标准是中高职衔接中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南针。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是五个等级的,分别是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分别对应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不同,中职和高职学生毕业时应获得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和三级证书。

三、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对口单招班开始,运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组成、重复课程及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与建议等。本院的对口单招班学生,来自省内44所中职院校,重复的课程主要有:电工、电子、电机电控、液压、气动、电气绘图、英语、数学、物理课程与中职衔接不上,学生学习困难。由于涉及的学校多,而且中职院校有统一的考试范围,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就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因此中职的课程体系改革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进行。高职院校对课程体系的定位于选择有较大的自,所以本文从实际出发,讨论如何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构建针对对口单招班学生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对口职业有10个,分别是: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电气设备安装工、变电设备安装工、变配电室值班电工、高低压电器装配工、变压器、互感器装配工、维修电工、电子设备装接工、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根据以上职业的三级鉴定标准和市场调研情况,确定电气自动化专业16项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要求,分别如下:

(1)典型电气线路与电子线路图的识读和绘图能力;

(2)电气电子机柜、机箱结构图识读与绘图能力;

(3)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

(4)低压电气电路的装配与分析测试能力;

(5)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

(6)典型电子线路的分析与测试能力;

(7)一般电子产品初步设计、组装、调试能力;

(8)常规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能力;

(9)常规电气控制柜的接线、安装、调试与故障检修能力;

(10)典型电气设备pLC控制系统的选型设计能力;

(11)典型电气设备pLC控制程序的编制能力;

(12)典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力;

(13)典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程序编制、调试能力;

(14)弱电工程图纸识图、绘图能力;

(15)弱电工程基本施工、调试、维护能力;

(16)工程项目文件整理与撰写能力。

根据以上专业能力,制定了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平台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体系。

(一)公共课基础课

在传统课程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技术物理、体育等课的基础上,增加了职场交流与沟通、心理健康、职业观与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等课程,拓宽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和宽度,使其在具有可变性和流动性的职业生涯中有转换的能力,提高自我适应的普遍性,使其在未来面临转换时有更强的职业才能自生力。英语课程要根据中职生的英语水平编写合适的教材,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力争中职生源能通过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的考试,毕业后与高中生源有相当的英语能力。

(二)技术平台课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紧紧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16家企业,构建面向电气自动化专业群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下的核心课程模块及综合能力训练模块,加4个面向职业岗位(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照明自动化、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的专业方向专项能力训练及半年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在技术平台课的安排上,去除学习内容重复的电工、电子、电机电控、液压、气动、电气绘图课程,但是相关的内容在实训项目中均有体现。比如电气绘图,我们不教绘图软件的简单使用,但是在电气控制综合项目实训中,指导同学根据国家绘图标准绘制电气原理图、接线图等。采取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实训课程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教学。比如电工技术项目设计实训,同学们既有校内设计项目,又到企业参与光伏发电汇流箱的安装与调试工作,或者参与电控柜的安装,这样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工作,了解企业行业的规范标准,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并且把平时所学的一个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对专业有了直接的认识。

图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

(三)专业方向课程

为了突出专业性,开设与电气自动化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供配电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照明及其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以上专业方向课程均采用与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项目教学法,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作准备。顶岗实习项目,放在课程体系的最后进行安排,时间是半年。把学生放到真正的工作环境、真实的职场情景中学习、工作。学生在顶岗实习的时候,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企业用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从而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获得完全真实的职业情景,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电气自动化职业方向篇3

[关键词]协同创新;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现代制造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面向生产、管理、维护与服务一线的电气自动化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使命。为了破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这一关系到国家竞争力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问题,政府、教育界、企业界及社会人士纷纷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与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协同创新是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难题有效途径的观念与认识现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实际上,“协同”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被德国学者Heken提出,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以期产生1+1大于2的协同效应。随后,这一概念被用于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与教育合作等领域,用以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机制与模式。当前对协同创新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以自然科学为主体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面向文化创新与传承的协同创新、以工程技术为主体面向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及以政府为主导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创新。

2、校企协同创新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内涵与实践探索

2.1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的学生与企业与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没有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二是在电气工程教育与电气自动化工程界脱节,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或流于形式,实训实践场地不足或简陋,达不到技能训练的水平和要求;三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接受对口的专业培训少,缺乏“真刀真枪”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的训练及相关的科技攻关实践,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四是电气专业课程体系陈旧,没有跟上电气自动化控制主流技术发展步伐,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还是偏向学科型课程体系,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的项目化、理论与实操一体化及案例教学不足,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果;五是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着力不多,对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及团队合作等教育不足,对严谨、认真、细致、安全等的工作作风与科学态度教育缺乏真实的企业氛围。

2.2校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及服务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就存在面向行业宽口径就业与面向企业窄口径岗位的“度”的把握问题。

2.3校企协同共建共管共享实训场所

高职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区别除了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外,主要还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与标准等方面。学科教育以知识作为起点来确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掌握专业知识,从而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2.4校企协同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

科技的现代化关键在于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现代化的关键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本校在完成首批国家示范性建设任务之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提出了学校的“一二三发展战略”,其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教师不仅需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在过去近二十年的高职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相当多的高职教师源于从(本科学校)校门到(高职学校)校门,没有经过工程项目的具体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2.5校企协同共建教学资源库

专业与教学的改革最终落实在课程上。对专业而言,它是由一系统课程组合而成的,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所要用到的资源就构成了专业的教学资源库。课程开发主要就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教材、案例、图纸、程序、实验实训方案及项目等。

2.6校企协同立德树人

高职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它的教育性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改革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切实可行的立德树人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使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企业文化建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企业文化的缺失表现在管理层和员工缺乏职业理想和行业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部门和领域直接导致了许多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其根本原因是员工企业文化素养不高,遵纪守法的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淡薄,团队合作的氛围不浓,诚实守信的职业价值观缺失。

3、结语

针对现代高职工科类专业培养人才存在的吸引力不强与认可度低、实践硬件教学条件不硬、“双师型”教师欠缺、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在本文中我们以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详细介绍了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实践与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表明,校企协同创新是破解现代高职教育发展道路上了种种困难的方法论和有力武器之一。

参考文献

[1]谢忠志.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2013,53

[2]朱方来,李正国,李武钢,张强,张凯.协同产业联盟共育创新人才―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产品检测与鉴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5

本课题受广州市创新学术团队项目(13C17)、广州市“羊城学者”学术带头人项目(10B010D)、广州市教育局科技项目(10B001)、广州市番禺区产学项目(2010-D-09-1103004)、广东省高职教育机电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14)及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0201065)资助。

电气自动化职业方向篇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实训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a)-0039-01

高职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高职必须根据职业的需要设置专业。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应该是维修电工职业,作为职业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因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理论上要求也比较高,那么,如何处理好理论和实训的关系呢?下面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展开讨论。

我院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就业情况和教育部专业设置目录等,在社会上涉及较多应用较广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方面的专业,因该专业具有理论基础要求较高、抽象难学等特点。所以在理论基础课上要占用很大时间和精力,但实训方面也要进行专业的强化训练,时间长、难度大,所以要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实训的关系尤为重要。现在出现这二方面课不平衡,在上实训课时理论课有的没学过,有的学了可基础不实,给上实训课带来一定困难。另外,从实训课题开发上也要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专业的适应性,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经常变化。而且在现代社会,人们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适应岗位变动的职业迁移能力也是高职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社会需求量大、适应面广的专业,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专业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尚有差距。鉴于此,电气自动化专业,必须在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际竞争和现代化系统以及其它工业发展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育人过程需要各种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性教学环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是面向工程实际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其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应该得到重视。

高职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高职必须根据职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对实训环节应以满足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能力培养的需要开展。从我院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是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实训教学环主要是围绕这个核心能力开展的。主要是以强电为主,如:维修电工实训等。但在现在控制技术和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还比较欠缺,我认为把这些内容加入到其中,现在的培养主要以考等级为主,但要使学生要有真才实学才是我们的目的。主要问题有:

1、实训课的专业理论课不能很好衔接,有的专业理论课实训无法实现,如自控原理,所以学生不能很好掌握;还有只能实现一半,如交直流调速等。

2、专业理论课的实验比较少,所以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加深印象。有的实训课可以用实验课解决就可以了,如电机系统实训、电机控制系统综合实训,因为这个实训室里的设备本身就是实验实备,并台套数也较少,如上到理论课时及时做实验,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因为在后面的交直流调速用到这些就可以了。

3、缺乏合适的实训教材,并实训内容要不断更新。

4、实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为了提高自动化专业实训环节的教学效果与效率,实训环节和专业基础课之间需要统筹安排,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把与实训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充实到纯实训教学里,尽快编写合适的实训教材,并不断更新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有效解决理论、实训之间的配合问题,平时多做实验。在实训时,对于学生来说:在每次实训前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就是把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训,当堂检验与巩固。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有着较强的市场适应性,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训课题进行整合,可用实验课可以解决的就不做实训,在实训课中加入一定量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践项目内容;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等。采取的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安排上提出“2+3”的教学思路,就是前二个学期以理论基础课为主,打下结实基础,后三个学期以实训为主,有的课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如《pLC应用技术》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并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并逐步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注重核心能力、核心技能的培养,是培养社会所需的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管理人才的有效办法。同时,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共同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职业迁移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反映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学习资源丰富,为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采用的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pLC应用技术》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成果中所研究并实践的基于“工作岗位群和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在全院已经作为典范全面地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

电气自动化职业方向篇5

关键词: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双证融通”指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中学历教育(以学历证书为标志)与职业培训(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之间的一种融合、互认和沟通,其实质就是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

近年来,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实现双证融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教材研发、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本文先就实施双证融通的意义简要作一阐述。

一、实施“双证融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社会职业结构和岗位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技术岗位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越来越高,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适应学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适应职业岗位的快速变化。单一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都不能满足现场对人才的需求,故而,双证书培养制度逐渐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浮出了水面。

二、实施“双证融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在功能和结构上实现转型的有力保证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实施双证融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取得学历证书,还取得作为电工作业执业资格的“特种作业电工证”“电工进网许可证”“维修电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双证融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一个“支点”,实现双证融通的课程建设,使课程的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达到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职业教育结构上实现转型,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

三、实施“双证融通”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是电工作业(高压、低压)。电工作业在我国属于特种作业,特种作业在我国一共有17种,电工作业位列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书方可上岗作业,故而特种作业电工操作证的获取对于从业人员具有法律强制性,也就是说,没有“特种作业电工操作证”的操作人员,不管其专业背景如何,电工理论实践水平多高,其上岗行为均属违法行为。所以,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第一个需求就是要有特种作业电工操作证,使聘用人员能够合法上岗。如果学生毕业前即取得了特种作业电工操作证、电工进网许可证这两个全国通用、终身有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合法上岗的职业资格证书,又取得维修电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等技术等级证书,进入企业后不用培训或经过很短的时间就能上岗,缩短了大学生岗位适应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从我院已获得该证的电气2009级学生的反馈来看,特种作业电工操作证和进网许可证的获取,有效地促进了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因此,我们应该在学校、职业培训(劳动技能培训系统)和用人单位三者之间找到一种有效沟通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使职业教育与技能鉴定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与创新。

需要说明的是,“双证融通”并非简单的学历教育加上考一两个职业资格证书的叠加,而是高职院校通过与职业培训技能鉴定部门,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探讨,通过师资、资源与资质三方面的共享,在专业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等方面,探讨一种合理而可行的、有推广价值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引导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2]刘继芳.基于项目课程的《社会调查方法》教学设计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3]刘玉梅.自动化专业“双证融通”教学方案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电气自动化职业方向篇6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问题要突出职业信息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中小企业可以举办高质量职业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探索中国文化特色学徒制。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学院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推行“1+X”证书制度[1]。职业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利于让职业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市场,让理论贴合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快适应社会,让职业教育有所作为。

2面向“1+X”证书制度的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关于“1”的学历证书

为了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学历证书和管理者的作用,需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现阶段,必须让学生学习良好的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常用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写作知识、基本的电气识图知识、电路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包括工作中的安全用电以及急救知识,常用集成器件、电子元器件及基于单片机的应用基本知识,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基本知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使用,基本电路的维修等。

2.2关于“X”的职业证书

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现代化工业控制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维护和维修可促进电气控制系统的维护和技术改造[2]。该专业毕业生可以考取维修电工认证、电气制图师(aUtoCaD认证、pRoteL)、嵌入式系统工程师、可编程控制器(pLC)应用工程师、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装置修理工、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师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电气智能技术应用工程师、CeaC-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工程师。职业中学虽然是以劳动为导向,但是也必须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需要综合考量如何将职业证书与学校课程相融合,能够让学生既能就业也能兼顾好未来的学历提升与职业提升的需求。“1+X”制度不仅能够让学生受益,而且也能够让学校更快适应好产业结构的调整。

2.3课程设置

进行课程设置时需了解学生未来从事的主要行业,电气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是机械加工、食品生产线维护以及电气行业等。电气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岗位是电气设备操作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管理、电气控制系统维护与维修。确定好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后,中职学校需根据岗位要求与企业行业一起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好培养计划后进行课程的设置。确定好课程后,制定课程标准制度时需要结合企业与行业的需求。

3设计原则

3.1课程与证书相互融合

需在“1+X”认证体系框架内了解学校的主要责任。将学历教育与电气职业培训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的同时获得电气职业资格,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兼顾职业技能的考核标准和专业的教学标准,将电气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优化专业课程内容,从而打破分科对课程设置的束缚,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的技能等级证书,改革人才评价与培养方式,最终促进“1”和“X”的融合。

3.2职业与实践性

中职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必须意识到培养中职学生必须坚持职业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是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所以在确定培养计划之前,学校需要通过大量的企业调查去分析目前制造业相关企业对电气人才的需求现状,综合考虑行业专家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同时关注电气行业未来方向,深入研究电气行业的职业标准,将职业标准的要求融入到教学组织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确保学生所学符合企业要求,同时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电气工程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技术领域,电气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应加强和突出实践性连接的设计,最好利用公司项目进行直接培训和实践,这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3.3校企合作双元育人

实施“1+X”认证制度,必须坚持落实、加强教育合作和双元教育机制,这也是职业教育培训的必要前提,职业培训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企业的需要,鼓励企业在制定课程、改革教材、开发教材的全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培训基础,交流师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还为公司节省了培训员工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学校还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培训,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4目前存在的问题

4.1校企合作缺乏通道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校企合作缺乏通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校部分的信息反馈机制不足。职业院校和高校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无法被及时反馈到上级职能部门。政府制定的规则往往与实际的差距比较大,一线教师总结出的经验无法被准确反馈到社会上。②产业反馈链机制缺失。行业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基本不存在的职能管理,使得企业的信息根本无法被反馈到政府,企业向行业反馈信息的机制形同虚设。③教育产业链获得的融资反馈较少,合作单位的对接较单一化,并没达到产教融合的理想状态。

4.2缺少足够的双师型教师

学校很少有有工程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学术型的教师往往会受限于自己的经历,他们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被会分配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上,这样会导致最终培养的学生和就业导向相背离。目前,中职学校迫切需要配备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或企业导师,在确保通识课程的基础上突出实践,这是确保受教育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而且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唯一途径。

4.3学校的实训基地不配套

目前大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规模较小,学生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但是机器的数量有限,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而且设备型号老旧与市场脱节问题很严重,有些甚至无法使用。所以学生就算得到训练大多也是无效的训练。这些经验不能给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参考,整个的实训与市场脱节。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适应,企业也需要花费高昂的培训费用。

4.4课程与教材落后

职业中学的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跟上市场变化和时代的步伐。而且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单调,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导向。他们参加工作后会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工作也不能很好满足企业的要求与期望,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5建议与对策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反馈不很流畅,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平台来促进校企融合,政府应该放手部分权利给行会,让行会成为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相信更多的中小企业和行业也会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反馈更加流畅的状态。中国必须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管理体系,减少校企合作的制度交易成本。需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划清楚校企双方的边界;明确校企合作的细则,合作的细则一定要细化到学院和公司部门;制定校企合作中可以参考的细则,这样使得校企合作具有很强的可执行性。政府要积极促成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企业进行办学并且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并积极促成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对接和交流,大幅提高学校实践教学的水平。学院与省内外优秀施工企业达成合作,通过兼职、引进、培训等多种方式,实现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努力实现双师型教师共同打造的专业培训体系,知名企业、知名专家[3]。同时鼓励教师坚持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坚持对传统电气教育进行改革,将课程与岗位、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可让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技能证书的认定培训,这样学校能够拥有企业的先进设备,企业也能够获得一定的盈利。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学院还应该注重根据虚拟技术实验实训条件来开发建设,以内涵发展建设问题为着力点,使基地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实训、技能鉴定、企业产品生产等多种不同功能。“1+X”认证体系下的教学和培训并不意味着必须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新的课程体系和培训体系。新体系下的课程体系结构应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职业培训为重点,以专业岗位为重点,引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例如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利用企业真实的项目让学生对以后的工作有更多的感知。同时利用项目教学法也会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点,锻炼他们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6总结

“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统筹兼顾好以上各方面的工作,培养出具备较强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和一定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掌握现代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在电气自动化工程领域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设计研发,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及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由于其本身的工科属性,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中高职学校未来在这个专业的培养上更加应该注重拓展与社会性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建立生产性的培训基地,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张小娟,高蕊.电气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信息系统工程,2018(3):163,166.

电气自动化职业方向篇7

高职航海类学生的专业思想、业务技能等方面相对较好,是未来中国海员队伍中的主力军,因此基于以上背景,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舶电子电气员,实现我国成为船员强国的目标,有必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优化。

1.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有待重新认识

我国的航海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制,虽然高职航海类院校的定位是职业教育很明确,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只有两年半,而培养高级船员的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是相同的,要和本科学生参加同样的资格考试和评估,因此高职航海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还是有点定位不清,尚未形成既有特色又能与普通高等航海教育相互衔接的体系。此外教育部2011年10月发出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提法,因此我们需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研究优化。

1.2课程设置不太合理

我国航海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按学科体系建构的,课程设置方面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必须满足海事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通识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岗位与本科院校相同,学生要和本科院校的学生通过同样的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评估,拿到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而学制比本科院校少一年,因此课程体系基本上属于本科压缩型,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是相同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是将本科的教学计划斩头去尾。

另外随着船舶朝着大型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船舶电气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船舶,这就要求船舶电子电气人员的业务知识必须跨通信、导航、电气、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部分技术内容以前不属于船舶电机员的职务范畴,但是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将它们划归船舶电子电气员管理,如船舶通信技术、导航技术等,这部分内容在过去的课程体系里也没有涉及到,所以我国船舶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内海上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和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需要对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优化。

1.3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相当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船舶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船舶电气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以前还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已逐渐被淘汰,而被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所代替,而以前部分课程还在讲授这些比较陈旧的内容;有些新技术在以前的课程体系中没有涉及到,但是目前已经在船舶上广泛应用,如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电力推118进技术等,这就使得部分船员对于船上的新设备不会保养、不会管理、不会维修等,严重影响了船舶的航行安全。此外船舶电子电气员和以前的电机员相比增加了通信导航技术和船上人员的沟通与管理等内容,因此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能跟上这些航海新技术的变化和满足公约的最新变化,培养出符合高科技时代要求的航海类高端技能型人才。

1.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由于高职教育比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在教学上教师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阶段,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授,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理论不能有效地联系实际。

1.5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为了培养与用人单位岗位要求能有效对接的高技能人才,我院自2004年起在省内率先推行“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邀请订单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聘请一些与学院联系密切的航运企业的电机员作为兼职教师。由于定位准确、措施有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办学体制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航运企业对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参与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面还需进一步扩大,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1.6师资力量配备不尽合理

高职船舶电气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总体上来看师资结构还是不尽合理,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年龄结构上,老教师偏少、新教师偏多;双师素质结构上,高校毕业生多、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学历结构上,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职称结构上,中低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另外个别核心专业课程还未形成具有一定纵深和发展潜力的教学梯队,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

1.7实验实训设备需要进一步完善

高职船舶电气学生毕业后在远洋船舶上负责船舶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动手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因而需要特殊的专业训练设施和实习训练船。但是目前高职船舶电气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着没有学生专用实习训练船,实验室设备比较陈旧,有些设备不够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为了主动适应国际海事组织全面审查和修改后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家海事局有关海事法规的要求,适应航海事业发展和航海科技进步的需要,提高我国船舶电子电气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针对以上培养方案的不足或不太合理的地方对我院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

2.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定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邀请航运企业参与进行职业分析,对岗位进行能力分析和分解,描绘出职业能力的整体构架以及维持这些能力的支撑知识,确定该专业的素质、知识与能力结构,从而制定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满足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内海事机关的有关规定要求,着重考虑船舶电气专业的国际通用性和行业准入性,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船舶电气人才,因此高职船舶电气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和国际化特征,除了如道德品质、身心素质等最基本的大学生素质要求外,还要紧密结合船舶电子电气岗位的需要,体现出该岗位的特定需求,如具备专业英文资料和业务函电的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会话能力;掌握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规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无限航区主推进动力装置3000Kw及以上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评估和考试,获得船舶电子电气员证书;掌握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的专业技能,并通过相应的考试和评估,获得各项专业证书;具备相关的海运法规和船舶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等。

2.2优化调整课程体系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船舶电子电气员必须具备“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维护和修理”、“船舶操作控制和船上人员管理”三个功能模块,因此我们根据这些岗位功能的能力要求,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强调整体功能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优化、重组课程,建立与职能要求、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

制订课程体系时以适应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的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线,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突出高职特色,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育和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覆盖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3000Kw及以上船舶电子电气员的适任标准。

船舶电气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因此对船舶电气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在培养时应坚持突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他们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程体系优化调整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实训的时间和内容,以使学生扎实掌握船舶电气设备管、养、修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2.3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更新紧跟行业发展和国际公约及国内法规修订,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新要求,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由于船舶新技术已大量使用,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多年来变化不大,造成船员的知识陈旧;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也对船舶电子电气员提出了一些新的职务要求,因此高职航海类院校应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人才培养能够符合公约要求和航海技术发展的需西。

在课程内容设计时,一方面我们以“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减少传授理论知识的比重,增大实操训练的比重,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例如《船舶电机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而在实际船舶电气管理方面应用又很少,所以我们将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大幅度删除,增加大量的电机维护与保养实训内容;对专业课程如《船舶电站》、《机舱自动化控制》、《船舶通信与导航系统》、《船舶电机与电力拖动控制》等,均设置了较多学时的相应实践课程,加大学生的实训力度,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我们大幅度更新课程内容。船舶电气技术更新换代很快,许多以前还算是比较先进的设备已逐渐被淘汰,而被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所代替,我们就将以前部分课程中这些已不太适合的教学内容删减掉,及时将船舶电气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引进课堂,比如《船舶电站》课程,以前的教学内容还涵盖着一些晶体管控制设备,而目前船舶已大量采用微机、pLC等控制技术,我们就将以前的这些已淘汰设备的内容删除,引进比较先进的微机控制设备。有些新技术目前已经在船舶上广泛应用,但是在以前的课程体系中没有涉及到,如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电力推进技术等,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也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增加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LC及现场总线》、《计算机网络应用》和《船舶电力推进技术》四门课程。还有部分技术内容属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新划归船舶电子电气员职务范畴的,如船舶通信技术、导航技术等,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时也增加了这部分内容,因此我们增设了《船舶通讯与导航系统》、《电航仪器》两门理论课程和《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维护》实训课程。船舶作为一个对外交流活动很频繁的行业领域,目前设备的技术资料基本上都是英文版,对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要求很高,所以我们在《船舶电气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也增加了船舶导航系统、通信技术以及相应技术手册等资料。

我们在调整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进行了必要的课程整合,例如《船舶电机学》的内容我们将其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删减后将其与《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合为一门课程;《将自动化理论》和《机舱自动化控制设备》合为《船舶机舱自动控制》一门课程。

2.4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模拟器和现代化模拟机舱,推行“教、学、做体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练并重,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目前我院已经建设了包括现代化模拟机舱、轮机模拟器电站模拟器等多套大型模拟器,正在建设电力推进和高压电力系统模拟器,并大力提倡模拟器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教师120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院现代化模拟机舱和模拟器等实训设备,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实物教学等多种方式方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开展角色模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情景、场景及仿真环境中学习、操练以提前适应工作岗位。二是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船舶电气专业课程规划和制作了大量的课件、音视频教学资料等,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与模拟器紧密结合、互为补充,能从根本上改变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三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我院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校园千兆互联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实现办公、教学、管理的电子化和现代化,能够满足本专业进行网络教育的教学需要。本专业教师除了完成了部分专业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外,还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进行了部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这些课程在网上建立了包含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实习大纲及实习指导书、教案文本、多媒体课件、学习指导、习题集及习题解答、在线测试、网络互动等在内的课程教学平台。

2.5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以“适任技能为本位、创新深化并重、多种模式共行”的思路,在继续深化“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效果最优化。我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过程中针对航海行业的特点,以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两个专业为试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创新并形成了基于生产性实习船的“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高端技能型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时间。“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形式为“校?船”双向和“学院—生产性教学船—学院—实船”四个阶段,我们也考虑下一步将“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引进船舶电气专业的人才培养中。

2.6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保障,我们采取“内培外引、校企合作培养、专兼结合”的原则,努力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我们大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国内外航运公司的先进远洋船舶上上顶岗工作或到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生产一线进行锻炼,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方面大力加强教师的引进工作,从企业中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电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在航运企业中广泛遴选兼职师资,聘为兼职教师,但是由于船员的流动性比较强,兼职教师的稳定性不够,因此我们还积极探索与合作企业联合招聘人才的模式,合作企业招聘的船员在公休期间可以到学校任教、利用他们的丰富实践经验现场指导学生实践和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比赛等,学校则在船员的职务晋升培训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倾斜,这样既能保证船员能够顺利晋级,又能加强学院双师队伍的建设,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

2.7完善实训设备

船舶电气专业作为我院的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一直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已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已经建成了“现代化模拟机舱”、“船舶电力拖动实训室”、“船舶主机遥控实训室”、“船舶电站实训室”、“主机遥控实训室”等大型实训室。但是由于以前的船舶电气是以强电为主,电力拖动及电站这方面的设备一般较多,但是网络、导航、雷达、无线电话等设备则相对较少,这方面的实训设备需加强。因此我们在现有教学设备的基础上,通过新建与扩建,建设融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以满足船舶电气学生培养的需要。

3.结语

电气自动化职业方向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气专业分层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6.030

VocationalCollegeelectricalengineeringprofessionalLevel

teachingandCurriculumReform

HaSihua

(Departmentofmechanicalandautomation,

Chifengindustry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Chifeng,innermongolia024005)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electricalengineeringrelatedpersonnelincreasingsocialdemand.BasedontheanalysisofthecurrentVocationalCollegeselectricalproblemonthebasissetforththepurposeandsignificanceofreformandmakerecommendationsaccordinglyrespectively,forthelayeredteachingandcurriculumreform.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electricalengineeringprofessional;levelteaching;curriculumreform

1现状分析――电气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当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电气专业综合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课程内容应该是多学科的融合产物,而实际教学不能紧随电气专业发展趋,有些知识正逐步被时代所淘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课时数严重不足,教学内容重复较多,无法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深度不够,缺少整体规划;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不能因材施教,部分学生的优势被掩盖,潜力不能得到开发。

1.2教学设备不达标

诸多高职学校会因为资金不足或规模太小原因导致教学设备不达标,只有少数资金充足或者成规模的的院校具有少量设施(数控车床、铣床等)。设备少,学生实际操作的次数少,加上教学设备随时展趋于落后,学生对新技能的学习受到很大制约。

1.3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当然不能离专业师资力量。我国的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年轻教师热情充足,但教学经验不足,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新知识速度慢,知识结构陈旧,都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对前沿知识的学习。

除此之外,电气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而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少,理论和实践脱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导致毕业生因为实践能力很差,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电气专业照本宣科的讲解加上考前划重点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够,不能够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和引导式的方式进行教学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存在的困境。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技术的浸透,电气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学科融合、国外先进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pLC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压力倍增,对相关技术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学生毕业后,不仅需要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证明,还要有劳动部颁发的电工证。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会出现学生理论精通,但实际技能缺失的情况,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

大批电气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从事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或工矿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技术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教学体系改革是培养实用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改变传统电气专业的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分层教学,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注重培养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研究、设备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解决长期以来高职教学内容难以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加强高职教育中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推行,把职业认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把教育和就业联系在一起,个人和联系在一起;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业教育体系起到引导作用。

总之,课程的选择及培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3因材施教及分层教学

3.1科学分层

对于成绩优异、能力较强的优等生,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和理论探究方面的引导,完善他们对于电气学科的理解,使他们最终朝着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干力量;理论水平较弱,操作能力强中等生,教师要监督他们的课堂理论学习,在课堂上重点提问这类学生。相反,对理论学习比较擅长,实践方面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有效的引导,多组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机会,通过重点培养提高中等生的实践水平;学困生一般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即从电气方面的基础知识入手,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基础的理论与技能性知识。为了能让学困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实现积极教育,教师平时多鼓励性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信。

3.2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分层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制订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分层教学紧密相连。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争取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培养。

3.3分层备课,分类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参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备课,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区别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设计分层教学的过程,落实分层教学目标;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基础上,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做好知识衔接过程,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也可以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尤其照顾好学困生,促进学生由学困生向学优生的转化,整体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特长得以发挥。

3.4制定不同教学目标

对准备深造的学生,依据升学考试制度和考试大纲,加强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准备就业的学生,教师需要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试标准,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让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作出客观认识。

3.5动态管理

为了保证学生最佳发展,学生层次确定好后,不能让学生一直停留在一个层次上,因为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把握不准确。学校可通过适时调整,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合适的阶段重新定位,最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课程改革的探讨

4.1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

电气专业高职教育培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使课程内容符合社会的发展,结合生产,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的学生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创新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拿到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4.2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主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相关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也得以加强。应对现有的电气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梳理,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依据职业技能来确定课程内容,即根据课程内容改革的需要将核心课程体系划分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三大模块。校方和企业共同确立电气专业专门化方向,开发相应岗位的模块课程,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围绕工作需要进行。例如电气核心课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恒压供水系统为教学载体,将控制对象分为九个学习模块。

4.3确定课程改革的后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要求更注重应用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同时满足教育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征;从岗位需求出发,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在必修课设置实用性强的课程,强化学以致用的思想,如电气CaD、电机与拖动、pLC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4.4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实践,联系实际,保证教学向健康的建设方向发展,了解当前社会对电气专业的需求,根据需求重新结合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理论联系实际。为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可以重点引进电气专业知识扎实且精通实际操作的人才,并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对其进行教学培训。

4.5考核方式的改革

电气专业可以制定理论与实践成绩考核表,教师依据理论、实验和实习考核细则,评定出学生综合成绩。理论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将平时、其中、期末综合考核三个阶段相结合,考虑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因素,考核会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两个方面进行评定,并按一定权重计入课业考核成绩;实践考核以实训成果、报告质量、设备操作按一定比例相加计算。考核工种有电工和无线电装接工,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和自身实际选择1~2个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计为满分,未通过或者不参加的不计分。

5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若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现状,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在分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理论扎实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电气自动化职业方向篇9

[关键词]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建设目标

中图分类号:X5-4;G642.3;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202-01

一、船舶电气专业方向概况及专业特色

山东交通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船舶电气方向)于2003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方向是在StCw78/95公约生效后众多海事类高校纷纷取消船舶电气专业形势下设置的,是当时国内唯一设置船舶电气方向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

跨入新世纪,海洋经济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船舶工业和海洋航运业的发展是规划中的支柱产业,规划到2015年成为造船大省,到2020年成为造船强省,造船工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然而当前的情况是,无论是国家还是山东省,由于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不能满足船舶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制约了船舶工业的发展。

船舶行业的飞速发展,使高质量船舶电气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也为我院航运人才的培养和船舶电气专业方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顺应国内和山东省造船工业及航运业对船舶电气人才的特殊需求设置了船舶电气方向,是国内最早设置船舶电气方向的本科专业,同时也为学院船舶及海洋工程学科配套建设填补了一项空白。经过近10年的专业建设发展,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行业特色,船舶电气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开设了与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船舶电气学生培养规模和质量日益扩大不提高。船舶电气方向就业率连续6年来一直达到100%,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2011年10月,船舶电子电气方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山东交通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六个方向的试点之一,2012年船舶电气开始招收“船舶电子电气与轮机工程”方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建设目标

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依托我校在交通领域行业的领先优势,紧紧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制定“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校内培养标准,通过和省内造船企业、电气设备制造企业、航运企业等的密切合作,探索创立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与合作企业达成联合培养协议,采取“3+1”模式,即在校累计学习3年,在企业累计实习和实践1年,并依据船舶行业专业培养标准与联合培养企业共同协商制定具体的校内和企业培养方案,构建以“项目驱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综合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创立我校“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专业与船舶类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建立“卓越计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船舶类企业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主体之一,担负着至少一年的“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深度介入“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直接参与专业培养标准、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并重点负责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保证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完成;努力构建内部和社会对实施“卓越计划”培养质量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2.优化“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结合“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坚持校企联合制定的原则;以船舶行业实际需求与工程技术发展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突出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最终确定“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校内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构建以“项目驱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综合课程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电子大赛引领教学内容改革;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工程项目驱动”,建设“训练式课堂”,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4.建设高水平专兼职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建立鼓励专职教师到船舶类企业挂职和顶岗工作的激励机制;制定鼓励专职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制度;设立“工程型”教师系列,建立相应的技术职务标准;建立满足“卓越计划”要求的教师考核与评价标准;学校将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制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以充分发挥他们在“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的重要作用。

5.制定“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

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通过在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满足船舶企业对电气工程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培养造就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背景,掌握船舶电气工程技术领域宽厚基础、科学思维方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事船舶电气产品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是:①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②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③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④能综合应用学科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船舶类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船舶类工程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⑤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⑥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⑦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初步具有一定学术交流、行业协作与竞争能力。

电气自动化职业方向篇10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着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是我国经济社会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中等职业教学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电气自动化相关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习模式走向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应当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更新先进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加强职业竞技校企合作来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

论文关键词:自我发展;树立目标;教学质量;校企合作

中等职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自动化相关的系统运行、设备检修、自动控制、实验分析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以及为了提高专业水平进行入职前短期培训的系统职工。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中职生电气专业教学的一些思考。

中职生大多是初、高中毕业生,这些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反应灵敏、记忆好、兴趣爱好广泛,任何事情都觉得新鲜好奇,都想去尝试,但却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由于填报志愿大多是由父母代替,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对于专业的学习仅仅是浮于表层,缺乏深入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个别学生还可能因为缺乏兴趣而产生应付心理,容易产生迷茫的情绪,因而影响到专业思想的稳固性,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

电力行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要求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劳动者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教育服务于电力行业,主要设置电工、电机、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和高电压技术等课程,这些是使学生能够转变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能够从事电气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该专业授课内容包括各种常用电气设备结构的认识、工作原理的理解及运行条件参数计算等,这些专业课程不乏有很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专业术语、繁琐枯燥的原理公式推导,这对于本身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与之不同的文学类课程则能引入很多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教师可以将课堂进行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因此很多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不能及时解决,便逐渐失去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失去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这对于专业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习模式走向信息化的今天,专业教学是否仅仅就是多次重复的简单劳动呢?如何才能将专业教学工作做好,成为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好教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建筑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优良的心理品质、一定的审美能力、独特的教学风格、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由于该专业工作本身就具有严谨性和高要求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知识,博学多才。尤其是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我,加强进修和不断学习,参加研究项目,跟踪电气专业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新技能和新设备,不断更新知识,让现代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与教学接轨,这样才不会将专业知识讲死,才能适应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启发式教育,反对注入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他认为治学应以兴趣为主。我国古代教育学家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对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气专业教学中,不能整堂课面无表情从头到尾讲原理、讲推导、讲公式、讲计算,一味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样会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脱节,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找不到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让他们知道电气专业属于“朝阳产业”,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在未来几十年里具有过硬技术的电气人才将会有更加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了解电力系统中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以及重要性,知道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才会在工作中胜任其职;引导他们去发觉现在所学习的这些电气专业知识,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从事电气相关职业,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能力,不会被快速发展的电力行业所淘汰。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就可以发现学习的乐趣。作为专业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短期、中期以及长期学习目标,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前途,规划自己的人生,使自我价值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这样,教学带有了目的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比较强。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堂通常是一张嘴,一本书,学生们被动接受着知识,现在看起来不免有点枯燥。特别对于电气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内部结构复杂的设备运行转动原理等问题,例如三相交流电动机的运动原理,光凭老师讲,让学生在脑袋里构成电动机内部磁场运动产生动力驱使绕组转动的动画,这除了要求老师有很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外,还需要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百分之百集中的注意力,但这通常很难同时达到,因此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视听结合可以有更大的信息量、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保持率。因此,在电气专业教学课堂中,可以引入多媒体、电气设备模型和实验设备等。多媒体的引入,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设备运动原理制作成动画,通过彩色的画面,再加上教师恰当的解说,能帮助学生有效观察和透彻理解动态教学内容、相关运动原理,还可以代替危险现场的参观和观察,比如高压断路器的拉弧现象,增加学生的现场经验,加强电力安全意识。模型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对大型电气设备进行近距离直观的了解,而实验设备的引入则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操作动手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中职生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突出中职生的优势。

四、开展专项综合专业实训,加强职业竞技校企合作

在电气专业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教学外,专业实训也占有很大比例,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实训、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训、工厂供电实训、登杆作业实训等。这些实训的开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其基本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唤起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探求欲望,在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在实践中还能及时发现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熟练的地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达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而专业技能竞赛的举办,采用正确的比赛规则和多样化的比赛内容,例如钳工比赛、焊接比赛等,则给学生一个展示积极向上风貌、熟练专业技能的平台,让他们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己、肯定自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热情,让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乐趣中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