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能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6:20

教学技能的概念篇1

摘要单元教学计划不仅是水平教学计划的细化,也是课时教学计划制定的依据,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变课堂教学,分解技术教学过程,抓住动作的重点难点,创新教学新思路,引领高效课堂,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践中要不断改进单元教学计划制订的方法;而组合技能是将原有的单一练习,逐步优化,在实践、反思、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组合,让更多的体育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新内容融入课堂,打造更完美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组合技能单元教学新概念新方法技术与体能

体育单元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对每一技术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特点、学校实际等等,并将其细化分解,为了更好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在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中是这样表述的:单元教学计划不仅是水平教学计划的细化,也是课时教学计划制定的依据,是水平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的桥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单元教学计划,集中体现对教材的分析与实施,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如何制订出更科学合理、更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策略。

一、按部就班的梯进教学组合法

按部就班的梯进教学就是按每一技术的动作技术过程,一步一步地往前教。以跨越式跳高为例,助跑、踏跳、过杠、落地,这就是完成跨越式跳高的四个过程,那么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时就应首先从这四个过程来分析。

(一)助跑

是高重心的弹性助跑,便于向上起跳的倒数第二步的区别,与身体姿势变化的相互协调,探索各种练习的方法。在制订计划时,采用走几步―慢跑几步―快速跑几步―限制步幅的最后几步―向上起跳的教学组合练习,让学生体验从静止开始到最后的高重心跑的感受。其实一般不会将此单一练习,与起跳练习紧密结合。

(二)起跳

一般与助跑相衔接,如何将水平速度直接作用于向上的起跳,因此,起跳脚的脚跟着地迅速过渡到前脚掌,摆动腿迅速上摆与两臂的后摆经体侧夹紧上摆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在脚跟制动与迅速上摆的技术教学中,寻找更恰当的练习手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如限制标志3-5步跑―踏地面标志物有力起跳―两脚尖依次踢悬挂球。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向上踏跳。

(三)过杆

过杆技术是在摆动腿勾脚尖上摆,内旋起跳脚迅速的摆越横杆,身体前压并内转,两臂为了平衡杆上动作,做出相协调的摆臂,使身体的各部位均相应提高,并迅速跨越横杆,因此在制定这一部分的单元教学计划时,首先应克服学生的心理困难,利用橡皮筋等进行练习,而且人人斜杠练习,然后再到低杆练习,这样由易到难,逐步实施。如助跑3-5步踏跳―用头顶悬挂物―过斜杆―再助跑3-5步踏跳―过底横杆(器械必须斜线放置)。

(四)落地

两腿依次摆越之后,身体内倾,两脚依次落地。在制定这一组合计划时,往往不可忽视各种起跳落地,并引导学生如何缓冲,其意义,特别强调,起跨腿落地之后向前的惯性移动一定要自然流畅,既不要生硬,又不能太软。如跑跳步―跨越地面标志―跑跳步―依次上摆腿―依次落地。

二、着重关键技术的组合法

所谓关键技术,就是动作技术过程中,最难掌握或最容易出错的部分。如分腿腾越的上板提臀技术,跨栏跑的攻栏技术,蹲踞式跳远的助跑踏跳技术。跨越式跳高的技术动作重点,是踏跳过杆技术。这个技术最难也是最重点的部分。

那么单元计划的制定时,可以就从这一关键部分入手,如助跑1-3步踏跳―跨越地面标志―助跑3-5步过斜杆―助跑5-7步过中等高度横杆的组合练习;也可由单腿前摆―单换跳―单脚起跳起跳―跨越障碍。又如按“梯”型放置标志,每个标志之间根据学生需要控制好适当距离,可以选择合适的高度,让学生反复练习;当这一部分练习到位了,每个学生的心理就会轻松了许多,这就使得学习目标成功了一半。在这一技术相对稳定成熟之后,还可以选择竞赛性的组合方式;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根据学生人数而定,采取助跑踏跳过杆的“S”型追逐比赛,进一步加强助跑踏跳的衔接技术练习,整个跨越式跳高技术基本形成。再结合落地技术的完整性练习,让学生轻松体验其完整技术形成的成功愉悦的心情;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兴趣,挑战不同的高度,让学生的学习欲望,再通过展示与评价,其战胜困难之后的自信心。

关键技术组合时,还要注重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跨越式跳高技术教学时,四个技术动作过程有不同重点难点。过杆技术教学时,建议采用两手抱小腿做脚的滚动,两腿依次前提腿―右脚勾脚尖上外摆击打右手―左直腿向右侧摆击打右手―助跑3-5步起跳过杆。这样既解决技术难题,又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对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腿部柔韧有促进作用。

三、同类技术组合法

同类技术,是在动作过程中有一些技术相似之处;如投掷垒球与投掷标枪的助跑与出手技术,可将一些专项练习内容相互组合。在比如小学跳的技术动作可以分为单脚跳、双脚跳、原地跳,向上跳、向前跳等有机组合。但根据教材的特点、学习目标,从探索技术共同发展的角度,仔细分析其跳跃的用力过程可以分为前平跳、前上跳、向前跳,也可将其有机地选择进行组合;如单脚跳、双脚跳教学时可将原地跳―单脚跳―双脚跳―屈腿跳―直腿跳相组合(各跳的次数可因人而异);又如半蹲跳―左右前后跳―双脚并腿跳―单脚跳,也可以与立定跳远技术结合起来,单脚前跳,交换跳,跳左跳右,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可以与蹲踞式跳相结合。以跨越式跳高与篮球跨步上篮为例,最后三步变节奏的助跑―拿固定球―跳起之后放入活动篮筐;也可以由变节奏的助跑―用手触悬挂球―过一定高度的横绳(斜杠)结合练习。多次反复地练习,从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和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有利于技术动作相互提高,形成正迁移,起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四、异类技术的同向发展的组合法

不同技术动作发展其要求有着本质区别,但练习中有共同发展方向,提高练习质量,促进运动技术水平及身体素质不断发展。例如跨越式跳高技术与蹲踞式跳远技术有着本质区别,但同样有着助跑,有着从腾空后下落着地的相同点。因此在制订单元教学计划时是否将高重心助跑的组合结合在一起练习。如在地上放置海绵砖、标志物(也可用跳绳),让学生在等距离的标志物之间快速通过,再通过不同的踏跳方式向上跳起,用头触悬挂物,跳过前面一定高度的横绳,两腿依次落入沙坑或松软地。又如前滚翻和后滚翻技术,有着很大的区别,但身体的团身翻滚是有着相似之处,可以将在海绵垫上的各种滚动、翻滚、团身跳、兔跳等练习相互组合。通过相互的发散思维形成相对固定的动力定型,形成技术的正迁移,促进技术的更加完善,起到异曲同工之效。

五、技术与体能的同步组合法

不管在制订什么技术学习计划时,不可忽视学生体能发展,制定计划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全面科学发展角度去考虑;确保让学生的技术与体能得到同步发展。以跨越式跳高为例,因为踏跳技术与摆动腿的技术是紧密相连的,而摆动腿上摆的要求与两臂的夹肘上摆不可分割的,所以在练习中强调技术熟练的同时,加强直腿前摆,左摆右摆,以及手持哑铃的摆相结合,切不可忽视后摆与侧摆等组合练习;还有,只有在大腿前后大小肌群的力量、腰腹力量等都提高了,那么杆上剪交动作完成率就会明显提升。又如,助跑踏跳,在助跑过程中加大连续助跑并踩在地面带脚印的标志板(包装箱、泡沫地板),让学生有节奏的连续上跳,用手触悬挂物的同时,跨越前面的障碍等组合性的练习,这样不但使单调枯燥的技术练习,变成助跑跨越障碍的组合动作,在让学生学习技术时,激发兴趣,增加难度,发展技能增强体能,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组合式单元教学计划制订,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让体育教学的目标更完美地实现,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实践中需要一线体育教学工作者,在平时教学中多注意实践,有效去探索研究,去反思,去积累,才能让体育课堂教学更有效,更精彩,让学生体质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教学》教材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2005.6:154-157.

教学技能的概念篇2

关键词:概念教学;信息技术;做中学

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其中的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教学中教师通过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小学高年段实施最有效的数学教学,是笔者教学的目标。下面就小学高段数学概念教学的探索进行阐述。

一、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课堂教学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但是,很多时候只是在公开课和示范课上才应用。教师应该勇于挑重担,经常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可以建立正确的视觉动态表象,有效提高运动技能的掌握,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教学,教师反复讲解,多次演示,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技术镜头定格在屏幕上,依次展现动作的全过程,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数学教学面对的是枯燥的数字和单调的应用题,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机械地讲解,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调动起来,学习效率很高。

二、采取科学的方法实施数学概念的意义建构

数学知识的产生源自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数学知识是通过人的思维形成的。而数学概念则是指引人们认识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路牌。学生要经过观察、分析、思考、类比等途径实现知识的图示建构。比如在分数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剪一剪、画一画的“做中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数学概念的意义构建。分数是小学高段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我让学生对一张圆形的硬纸板进行剪裁,分别剪成相等的两份、四份、八份,然后揭示分数的意义。学生通过做中学的方法,明确了分数的基本意义以及这个概念的形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注概念的关键一举攻破

小学高段的数学教学,尤其是概念教学要实现高效,就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带领学生一举攻破教学的难点。避免常规教学中将概念教学繁杂化的教学形式,将教学简单化,利用实物进行感官强的教学。如在对重量单位“吨”的认识时,可以选择实物测量法,教师选择一个十公斤重的物体,让学生提一下,感受其重量,然后再告诉学生100个这样的物体重量就是一吨重。利用这种方法,让那个学生对吨的概念有一个直观和具体的感知,形成深刻烙印,实现教学目的。另外1立方米的水也是一吨重,让学生想象1立方米的具象认识。这样教学就将概念知识简单化了,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

概念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教师要认真探讨概念教学的核心问题,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采用信息技术的措施,明晰概念的含义。采用做中学的方法,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个更加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教学技能的概念篇3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中国。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初中物理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教学技能的概念篇4

【关键词】核心概念;创设情景;探究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以一系列核心概念作为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等逻辑思维过程的依据来揭示本学科的基本规律。《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效的核心概念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点理解问题、用科学的精神探索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生物的核心概念教学呢?笔者认为在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应注重情景的创设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一、创设各种情景,进行核心概念教学

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最常用的是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它既方便快捷,又能引入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中。

1.创设实验演示,得出核心概念

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这一概念时,它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学生来说,能将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一开始我们不急于出示光合作用的概念,而是学生先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个演示实验,让他们在实验及观察过程中已对有关的产物和原料等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自然而然他们就得出了光合作用的核心概念。

学生在得出核心概念的同时,也训练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布鲁纳说:“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给学生,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得出概念的能力也是一种发现真理的能力。

2.创设实践与观察,归纳出核心概念

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时,可先引导学生课前通过观察田野、池塘、山林及大自然的一切景物,再分析这些生物的种类、生物之间的关系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教学目的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再把这些感性的形象转变成语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经过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较完整而科学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3.创设问题,获得核心概念

在教学核心概念时,教师有时可能通过真观手段,如利用课件,实物或演示实验等,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观察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较为感性,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蒸腾作用”这一课时,先通过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先提出问题: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这样一来,学生能形象直观的了解和掌握了蒸腾作用的核心概念,知道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二、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核心概念的构建

(1)建构理论教学时,要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核心概念,只能让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这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这时,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模型建构、探究与实验、社会调查、野外实地考察(调查)、搜集资料、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活动,通过这些多样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促进核心概念的全面构建。

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化验单都告诉了我们些什么”,讨论“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等问题;在奥运赛场上,为什么奥运会上要禁止使用兴奋剂――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利与弊;讨论“有氧运动与减肥”等问题;在这样的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中落实核心概念的构建。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领悟并尝试应用这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关键性事件对概念的构建至关重要。例如组织学生调查“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从揭示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分析因果间的逻辑关系,尽可能探求表面上未直接关联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亲自调查或广泛搜集资料,再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提高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公众决策的能力。

三、利用探究教学,深刻地掌握核心概念

以探究的方式讲授核心概念,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以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感知,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基因这一核心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教学策略。如:①提出探究问题:基因是否等于Dna?②推理与设计分析:一个Dna分子就是一个基因吗?③取证:通过对资料数据分析出全部基因的碱基对数>Dna分子的碱基对数,得出结论:基因只是Dna中的一个片段。④解释证据: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到小鼠体内,我们就发现了小鼠竟然能发出光,证明海蜇的发光基因不仅传给小鼠,而且从它的身体中表现出来,起到控制小鼠的特定性状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应”。因此就顺利地从Dna水平上给基因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

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直观核心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逐渐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现代辅助教学手段有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最广泛的是多媒体技术,它是以计算机为基础,以交互方式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技术。此项技术具有声、图、文并茂,形成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渲染理想的教学环境等优点。如在讲授“细胞增殖”、“减数分裂”、“神经调节”等抽象、复杂知识时,教师可以用动画来演示这些过程性知识。

教学技能的概念篇5

【关键词】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46-03

综观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有纯理论课、操作课和理论操作混合课三大类。其中,纯理论课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安全与使用道德、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图像处理和动画基础知识七节课,大约占整个课程的17%。有一部分课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但大多数以操作为主。为此,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学习信息技术就是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课堂上只重视让学生练习操作步骤,却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对于理论课的知识,采用自学或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效率很低。其实,学生如果不理解信息技术概念、操作原理等理论性知识,不明白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只是机械地记住操作步骤,他们很容易遗忘。学生只有在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操作技能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高效地上好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呢?在知识的分类上,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普遍将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性知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陈述性知识学习分为三类: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针对符号、概念、命题三类理论知识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

符号类知识教学策略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即把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如等图标的学习、等一组符号的学习、CpU单词所表示的实物等都属于符号类理论知识学习。

符号类理论知识的学习,关键在于对符号意义的获得,即学习者能够从实物与认知内容的联系,过渡到符号与认知内容的等值关系的建立。如此看来,符号类理论知识的学习属于机械学习,对于这类理论知识,我们可采用以下教w策略。

1.直接告知策略

对于符号这类比较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师可采用直接告知学生这一符号所代表的实物,不需要让学生探究。教师若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或实物来呈现,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去感受,则效果更佳。如当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符号时,教师可先直接告诉学生此符号是excel软件图标,引起学生的注意,再通过多次复述,让学生将此符号与excel软件建立关系,最后可通过图标与软件的连线题,检测学生是否熟记了excel软件图标这一符号。又如学习CpU这一符号,教师可以用实物投影仪直接展示实物,告诉学生这就是符号CpU所对应的实物。

2.游戏类练习策略

符号类知识的学习,除了机械学习外,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机械学习变得有意义。利用游戏软件来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些游戏的内容包括填图、拼图或连线等,如在学习excel界面时,配合填图的游戏进行学习是不错的选择,如上图所示。

概念类知识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认为,从机械学习到意义学习的学习连续体上,概念学习是较符号学习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形式。概念学习的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如对于硬件、软件等概念的学习,就是掌握硬件、软件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对于概念类的理论知识,我们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新旧知识联结策略

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出,新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新的意义才能习得。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是概念学习的核心,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示学生激活原有知识,理清与该概念相关的上位概念、并列概念、下位概念,通过上位、并列、下位概念来优化其认知结构。

如进行软件概念这一理论知识学习时,教师自己先应知道软件的上位概念为数据概念和指令概念,并列概念为硬件概念,下位概念为系统软件概念和应用软件概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关于windows、word、QQ软件的使用体验,而windows就是软件的下位概念“系统软件”所包含的一个具体实例,word、QQ是软件下位概念“应用软件”所包含的一个具体实例。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具有同化软件概念的知识,通过梳理这些相关知识来有效促进学生对软件概念的学习和记忆。

2.类比策略

在初中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中,像协议、数字图像等概念是很抽象和专业化的,若教师照本宣科地解释这些名词,学生就会难以理解,感觉枯燥无味。有些新旧概念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由于有相似的一些特性,因此教师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类比教学策略,把新、旧概念联系起来,降低新概念的学习难度。如在学习ip地址这一概念时,教师可把ip地址与身份证号码这一概念类比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快地理解了ip地址的作用及其唯一性。又如在学习主板等功能时,把主板类比为人的“神经中枢”。通过这样类比,学生就极易理解主板是连接计算机中各个部件的桥梁这一功能。

命题类知识教学策略

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是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如“操作系统的作用”这一命题包含三个概念:操作系统为用户和计算机提供接口的作用,操作系统具有管理计算机软件的作用,操作系统具有管理计算机硬件的作用。这三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就是“操作系统的作用”这一命题。如果学生对一个命题中的有关概念没有掌握,他就不可能理解这一命题,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为前提,且其复杂程度一般要高于概念学习。对于命题类的理论知识,我们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适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操作课,还适用于命题类理论知识学习。教师巧妙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精心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任务,把命题所包含的几个概念串联起来,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个个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理论知识点罗列出来,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掌握相关概念,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一命题时,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个“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电脑打印一份放在移动硬盘上的文稿”的总任务来展开命题学习。在总任务下又设三个子任务,分别是:安装操作系统,正常启动计算机(子任务一);安装office软件,打开文稿(子任务二);安装打印机驱动程序,成功打印文稿(子任务三)。通过完成子任务一,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为用户和计算机提供接口的作用这一概念,通过完成子任务二、三,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能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这两个概念。此处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命题学习不再以知识点作为线索,而是改用任务为线索串联起来,通过让学生完成子任务,制造其不断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激发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欲望。

又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这一命题时,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个虚拟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若父母给你4000元,你会怎么配置一台性价比高的电脑?学生若想合理配置一台电脑,势必需要学习“认识组成电脑的各个部件”这一命题知识,此处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学习计算机各个部件的理论知识。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策略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且初中生也是乐于动手操作的,故教师在处理理论性知识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印象、掌握知识,充分凸显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特色。

如在学习Dos、windows操作系统特性这一命题时,要想让学生理解Dos的字符操作界面和windows的图形操作界面,教师可设置实践环节,通过实践任务让学生分别在Dos、windows下新建一个文件夹,学生很容易体验到字符操作界面和图形操作界面的含义。又如学习“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资源管理”这一命题,教师可安排“安装、卸载office软件”“网卡的禁用和启用”等实践环节。通过安装、卸载office软件,网卡的禁用和启用实践,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对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留时间给学生实践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从而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与前沿知识相结合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其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因此教师在讲解命题等理论知识时一定要将与该知识相关的前沿资讯带到教学中,通过充分展示信息技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效率。如在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这一命题时加入目前人工智能应用、3D打印机、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知识。

教学技能的概念篇6

关键词:概念和规则;信息技术;效果;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规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把智慧技能分成五种分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并提出这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中学物理学习,其实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的基础上,应用物理规律。物理规律也就是加涅智慧技能理论提到的规则。按照科学取向教学论的研究我们教学的基本步骤包括:1.引起注意,告知目标;2.提示回忆原有知识3.呈现概念、原理的例子,引导学生辨别;4.阐明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理解;5.呈现变式练习材料,提供反馈;6.智慧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迁移与运用。笔者认为物理概念规则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情景现象,这些情景现象只通过说教和演示展示往往达不到所要求的效果,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示回忆、总结现象,得出原理结论,还可以帮助学生迁移运用。

在学习物理概念规则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学生得到学习概念规则所需要的诸多感性现象和例子,起到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物理规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模拟的日食和月食现象,通过清晰而生动的动画演示,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整个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并直观地认识到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规律。这样学生对于规律规则的学习自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学生在学习电流、电压概念时,由于电流、电压看不见、摸不着,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课本中虽然有几幅相关的插图,但都是静止的。单凭教师说教,学生也很难想象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如果教师制成相应的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电流强度的大小等用不同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类比法将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信息技术辅助物理教学,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提供帮助,呈现常规实验不能呈现的现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规则。

物理概念规则的学习,需要实验活动呈现有组织的信息,但有时候,实验可视度不够,可以利用实物展示仪,呈现良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在教学《磁场》这节课时,需要利用磁铁、铁屑和玻璃板演示磁场的分布情况。传统的演示方法是: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将铁屑均匀的撒在玻璃板上,轻轻敲动玻璃板,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磁感线分布形状。但因玻璃板是平面放置,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玻璃板走到台下,巡回让学生观察,这需要不少时间,必然影响教学进度。而利用实物投影技术,只须将实物放在展示台上,演示结果便清晰地呈显在大屏幕上,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便能清楚的看到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学生容易理解磁场的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超脱了具体的现象而说明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有些老师觉得向学生解释,太浪费时间了,倒不如节省多点时间给学生做练习,所以干脆让学生背熟这些概念。结果学生做题时就一窍不通,所以我们必须要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和规则的构建过程,学生才真正的理解概念的本质,老师和学生才不会浪费了时间做无用功。在学生学习物理原理规则时,需要呈现一些例子,这些例子的呈现最好借助多媒体技术,这样例子呈现的具体形象,可以挖掘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从而准确掌握概念和规则。例如在学习压强和功等物理概念时,利用视频播放骆驼在沙漠中行走的镜头和蚊子吸血的镜头,使学生感悟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利用视频播放吊车吊起重物,踢足球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做功需要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两个必要条件。通过呈现现象和例子,通过学生思考,摒弃头脑中错误的前概念,有助于学生真正找到物理的原理和规则,防止错误概念的生成,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有效的,相比没有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来说是高效的。

教学技能的概念篇7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归纳和总结,任何事物科学认识的进步和变化,都是通过各种概念来总结和概括的。我们知道,概念本身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武术概念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武术概念的称谓不尽相同,但是它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一直以技击为主线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延续和发展。武术概念是武术理论的基石,是武术理论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是做出正确判断、推理的重要环节,对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武术学科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通过收集近二十年的著作,检索、查阅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数据库(1990—2014)、万方数据库(1993—2014)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查阅《全国中文体育期刊名篇目录》(1980—2014),将与武术概念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

1上世纪30~40年代对武术概念的表述(1930—1949)

1932年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提到,国术原为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技能,一方面可以作锻炼体格之工具〔1〕。1949年10月26日至27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武术名家张文广等代表武术界参加会议。在会上,他发言:“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强身自卫的特点。”〔2〕从以上对武术概念的定义可以看出,1932年的概念指出了武术属于体育范畴,但是没有界定为我国的传统体育,也没有界定其技击技术,而是界定为“我国民族固有的身体活动方法”且具有技击、防身的价值,但没有明确其内容和形式,且在武术概念中延续了以前的看法,把民族体育看成武术,有所偏颇。而在1949年提出的武术概念中肯定了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虽然以上概述对武术概念认识有些不足,缺乏应有的理论规范,但这些概念的出现对人们加深对武术的了解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上世纪50~60年代对武术概念的表述(1950—1969)

1957年3月16日,张之江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作了“不要忽视国术的研究整理工作”的发言,指出: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重要的体育活动方式,这个体育活动方式,在民族健康、民族自卫以及民族医学治疗上,都曾发挥过很大的作用〔3〕。1961年《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中提出: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体育形式,它具有强筋壮骨、增强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文化遗产〔4〕。从上世纪50~60年代的概念可以看出,由30~40年代属于体育范畴发展成为属于体育属性,强调了武术的健身功能,如“强筋壮骨、增强健康、锻炼意志”。在1957年的概念中提到了武术健身功能,未提及武术的运动形式,在1961年的《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中就提及了武术的运动形式,还涉及武术的民族性、文化性,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当时的“左倾”思想的影响,武术界对“唯技击论”的批判,淡化了武术的技击特点,所有在概念中对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性并没有提及,这也是当时武术发展的一个烙印,是武术在当时开展的实际情况的反映。

3上世纪70~80年代对武术概念的表述(1970—1989)

1978年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中认为: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它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体育运动〔5〕。1983年出版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中定义为: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两人斗智角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6〕。1989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武术》中,武术定义为:是以技击为内容,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体育〔7〕。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再受上世纪50~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淡化武术技击特点的观点,人们重新认识到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性,于是在概念中都突出了武术的技击性,提到了武术的编排规律、表现形式,同时提到了武术的健身作用、培养人的意志品质,肯定了武术的多样性,同时强调了武术的民族性。

490年代至20世纪末对武术概念的表述(1990—1999)

1992年,《关于武术概念的探讨》一文提出: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劈、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组成的套路,对抗和单式练习的民族体育运动〔8〕。1997年,《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一文认为:武术是一种社会存在方式,是民族文化载体之一〔9〕。1997年《体育院校函授教材·武术》中把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中国传统技击术,归属于传统的民族体育,又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广义的武术,是一种包含实用技击的人体文化;狭义的武术,应称为武术运动,是一种体育运动,主要包含套路和搏斗两种形式〔10〕。1997年,《体育院校专业教材·武术理论基础》一文认为: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书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是由套路到散打,以接触性技术攻防进行的技击类体育项目〔11〕。在这一时期,既有教材对武术概念的表述,又有专家、学者对武术概念的研究,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表述更加精确,基本上包括了武术概念的内容,为人们以后研究武术概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既是武术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是专家、学者研究的见证,如在1997年武术专业教材中强调了武术的两种运动形式,同时注重内外兼修,修身养性,也体现了武术的德。但是在表述上还存在一些逻辑性的问题,且概念中“注重内外兼修”是具体性语言,不具有抽象性。

521世纪初至北京奥运会对武术概念的表述(2000—2008)

2004年,在《武术概念之研究》一文中,李印东认为:武术是以技击为练习内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追求个人安全和保卫个人利益为目的的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军事实践活动〔12〕。2005年温力在《中国武术概论》中提到:武术是由中国古代的技击术发展而成的,以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为运动形式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13〕。2007年《武术概念新论》一文提出:武术中应该也包括军事武术现在余绪的试用武术和明清传统武术产生前的过渡形态民间武术〔14〕。2007年季电力在《武术概念新探》一文提出:武术是以中国哲学为主导,兵法、医学为理论基础;锻炼身心,防御自卫为目的;以多种手段训练攻防格斗、擒拿跌摔、点穴击要、比技斗智本领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搏击体育运动〔15〕。2008年杨建营在《武术概念之研究》一文中认为:武术是源于中国的一种围绕技击而展开的徒手和持械的运动技术体系〔16〕。在这一时期,基本上都是一些专家、学者在期刊论文上对武术概念的论述,基本上所有的学者都按照“属性种差”给武术概念定义,既找出武术的上位概念,又找出武术等其他种概念的差别,即本质属性,遗憾的是还有一些学者仍把武术的概念局限于技击为核心来进行简单的填充,仅仅把武术限制在体育的范畴,限制了武术概念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文化性的发展。

6后奥运时代至今对武术概念的表述(2009—2014)

2009年7月在“武术定义和礼仪标准化研讨会”上对武术这样描述: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17〕。2009年邱丕相在《武术概念研究的新视野》中这样定义:武术是源于中国的一种围绕技击而展开的徒手和持械的身体运动〔18〕。2010年崔文学在《论武术的概念及其分类》一文中认为:武术是以具有攻防技击特点的动作为主要内容,以体育形态、军警形态、艺术形态为主要存在方式,以保持和发展人的身心潜能、杀伤和制伏敌人以及反映实战技击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19〕。2010年《武术概念新论》一文认为:武术是以套路、格斗及其功法为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技击之道的传统体育活动〔20〕。2011年《寻觅武术产生的历史足迹——兼谈中国武术的概念问题》一文这样认为:武术是以身法、步法、手法、眼法等为基本元素,以套路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虚拟(或称假想)和自我体验为主要特征,以身心双休为主要目的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21〕。2013年廖钰珊在《中国武术概念的评析》中提出:武术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增强健康为主要目的,以技击为主要内容,起源于中国的体育项目〔22〕。在这一时期,有关武术概念的问题仍然是武术理论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在不同的期刊、著作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如2009年7月在“武术定义和礼仪标准化研讨会”上对武术概念的描述是至今比较权威的武术概念。相对以前的概念,尤其是具有权威性的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会上的概念有了新的见解,1.在表现形式上增加了功法运动,弥补了原概念中的不足,2.在传统体育中去掉了“项目”,使武术的文化性归属于社会性。但是即使是这一权威性的概念,仍然不能概括当今武术的全部内容,如在概念中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表述就不能很好地涵盖武术的发展现状,因为当今的武术不仅仅是中华文化,如竞技武术就是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另外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不同的学者在对武术概念的定义上同样不能全面涵盖当今武术的全部内容,而是从某个层面来表述,同样具有片面性。

7结语

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武术概念也一样,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武术概念有不同的认识,即使在同一时代,由于视角、方法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对武术的概念到底准不准确,是否符合各种武术现象存在的客观事实,应该用实践去衡量,武术作为一个包括现行的各种形式的武术总概念,它应该达到既能排除非武术的内容,又能包括现在的各种形式的武术。如果仅仅站在某一角度、层面来定义武术的概念,是值得探讨研究的。而现行的各种武术概念,包括权威性的教材对武术概念的定义,同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很好地把现在社会上客观存在的武术形式表现出来,笔者认为应该把现行的各种表现形式都融入进去,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武术。

参考文献

〔1〕北平市国术馆?郾体育〔J〕?郾1932(1)?郾

〔2〕中央国术馆史编辑委员会.中央国术馆史〔m〕?郾合肥:黄山书社,1996,6:75?郾

〔3〕周伟良?郾中国武术史〔m〕?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郾

〔4〕体育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m〕?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1,10:1-10?郾

〔5〕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武术》编写组?郾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m〕?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9:2-8?郾

〔6〕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武术》编写组?郾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m〕?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1-5?郾

〔7〕高师武术教材编写组编写?郾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武术〔m〕?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5:1-10?郾

〔8〕汤庆华?郾关于武术概念的探讨〔J〕?郾岳阳大学学报,1992,5(1):74-76?郾

〔9〕邱丕相?郾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2):7-9?郾

〔10〕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武术》教材编写组?郾体育院校函授教材·武术〔m〕?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10?郾

〔1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郾体育院校专业教材·武术基础理论〔m〕?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7:1-10?郾

教学技能的概念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小学课程相比,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增多,内容渐深,难度加大,仅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中即可窥见一斑。所有这些,对于还是以形象化感性思维为主的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挑战。为有效突破这一难题,笔者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取得化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促难懂为易学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较好地理解、把握、接受和巩固,并较为准确地运用数学概念。

一、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古语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大于一个人的责任心。实践表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求知的内在动力,只有当他们对数学概念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意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以其音、像、形、文等形式构成生动可感的立体化形象,综合作用于初中生的感知器官,形成课堂教学的直观效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有效激活数学学习的思维,从而激活数学学习状态。

如在数学轴对称图形概念教学中,有些学生尤其是成绩落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一时难以全部掌握其准确含义,此时如果仅仅依赖于一般的数学图形和教师的语言讲述,肯定难以奏效。对此,笔者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青蛙、蜜蜂、树叶”等具有轴对称图形特点的物体形象,再借助电教媒体技术手段,对其作了形象直观的演示。再辅之以轻音乐的配合,“轴对称”这一抽象而又理性的概念知识被有效地转化为直观记忆。再如,在教学“图形相似”概念时,笔者针对部分学生掌握不准,尤其是难以准确理解“形状相同,大小可以不等”的含义,采取动画设计和幻灯等形式,将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学生从中看到了这样一组活泼有趣的动画:在保持图形形状不变的前提下,几只可爱的小动物对一组完全相同的图形分别进行了拉扯和挤压,直观演示了“图形相似”这一概念,使学生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强化学生直观认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往往让人难以理解和把握,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在社会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原型,如果学生掌握得不好,就无法成功运用这些数学概念。对此,教师可以发挥电教媒体的功效和作用,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把眼前的抽象化概念演变为脑海中的形象概念,增强感观认识,强化数学概念的学用效果。

如在关于“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制作这样一种宜动宜静的教学课件:先是在屏幕上显示一条弯弯曲曲的线,然后拉紧以曲衬直,以此显示直线就是“直的线”;接着把拉直的线又向外慢慢延长,显示了“延伸”的动态过程,一直拉到屏幕尽头,说明直线是“无限长”的,让学生从中获得“直线无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的数学认识。在教学射线时,可将一端延伸,另一端始终不动,使学生获得“有一个端点,另一端可无限延伸”的认识。在教学“线段”内容时,只需简单演示“把弯曲的线拉直而不能延伸”即能说明问题。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又使得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准确更深刻。再如,在教学图形中心对称概念时,笔者意识到其中的复杂性,尤其是学生对于“旋转、重合、180度”等重点词汇理解上肯定会存在理解上的困惑。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动画:首先选择两个中心对称图形,通过鼠标操作,让它们沿着一点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180度分别旋转,学生既产生了学习兴趣,加强了对“中心对称”概念的深刻理解,又从中明白了数学概念中的几个重点知识。

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巩固数学概念学习

教学技能的概念篇9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影响因素;存在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49-001

数学概念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总结与概括而得出的。在正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先提出关于某一教学内容的具体概念,然后引出相关的定理、公式、例题等等,从而给学生呈现整个授课内容。因为概念往往先于其他重要知识点出现,所以不难看出,概念是数学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来源。

一、数学概念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1.数学概念的特点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化、简明化和逻辑化的特点。所谓抽象化是指数学概念的形式上的特点。概念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抽象而总结出的形式或数量关系上的本质属性。所谓简明化是指数学概念语言上的特点。简洁是数学关系的本质,加之相关符号的使用,使得概念能便于在短时间内被掌握并应用。所谓逻辑化是指数学概念结构上的特点。在一个特定的数学结构体系中,单一的概念是不存在的,概念与概念之间是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并由此联结成概念系统。

2.数学概念教学的影响因素

学生已有的经验、理解和概括能力以及被理解材料本身的特点都是影响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是与其智力和经验发展程度紧密联系的,充分发展的智力水平以及丰富的经验背景是理解概念的必要条件。如果忽略了这个条件,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概念的字面定义而不能领悟其内涵,与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相关的还有概念材料本身的抽象性。因为抽象性这个本质,数学概念教学要注意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要防止学生被概念的一些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所影响,概念本身也是影响学生理解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概念里,如果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的数量太少,学生对概念的感知自然就不充分;如果概念的本质属性明显,学习时就容易,非本质属性越多、越突出,学习就越困难。

二、当前数学概念教学存疑

1.重技能的训练而轻概念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忽视了概念的重要性,对概念的引入浮光掠影,对定义的讲解也是简洁明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被放到了相关题型的解答技巧上。这种偏重技能与技巧的训练而轻视概念理论的教学方法,就会导致学生一遇到题目条件变化或者生僻题型便会手足无措。

2.重“形”的机械记忆而轻“义”的理解把握

对于数学概念来说,任何抽象本质的背后都有其物质的支持,正是所谓的“形”“义”相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概念的讲解仅仅只是让学生记住相关的定义与结论,而忽视学生的客观经验。这种“形”与“义”的脱离不仅不利于概念的深入理解,长远来说也不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

3.重孤立教学而轻结构同化

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对概念的学习和掌握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同一体系内的概念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若此时教师仍以孤立的方式进行概念教学,一方面不利于新概念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会阻碍先前所获得的概念形成体系。

三、中学数学概念教学探析

1.以合理定义和数形结合的方式促进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对于概念的定义应该充分揭示其来源与合理性,既让学生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对于由基本概念而引出的新概念,大都也存在揭示定义的合理性的问题,因为一个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是确定的,也是要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例如,关于指数这个概念,经历了从正整数指数,零指数和负整数指数,又扩充了分数指数而发展到有理数指数的过程,其每一步演变都包含着合理性的问题。

数形结合的方式也是中学数学概念教学中一个事半功倍的工具。教师要根据概念本身的特征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例如:在讲述实数概念时运用数形结合方法,抓住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这个关系,避开实数概念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2.注重数学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概念中关键字词不易被学生理解或容易被忽视;有些概念因为涉及的条件较多,学生常常顾此失彼;有些概念则与它的相关概念相似度较高,学生不易区分或界限模糊等。遇到这些问题,就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的难点进行认真分析,并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因此对于数学概念教学,要在掌握概念核心的基础上加强对概念外延的理解和扩展,同时对于概念中的各项规定与条件,都要逐一认识并综合理解,从而掌握的更加牢固。

3.以体系化的教学方式促进概念的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于一定体系中的数学概念往往都不是孤立的,因此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既是新概念学习的关键,也是加深对已学概念的理解及整个概念体系构成的促进。在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有着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体系的观念。这种体系可能是一种网络一样的结构——各个节点代表着不同的概念,而各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他们之间的关联,处于网络中心或主干位置的概念可以被认为是这个概念体系的核心,而边缘的则是非核心概念,是由核心概念发散放射出去的分支概念,等等。因此,在中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找出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联系成概念网络,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并能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发散思维,进而不断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开志.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J]才智,2010,32

[2]刘学才.中学数学概念教学探析[J]成功,2011,1

教学技能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形成运用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小学数学是由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组成的确定体系。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才能理解运算概念,而运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数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涉及数学概念的教学内容比较普遍,应用非常广泛。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水平,起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好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一、如何确定或选择应教的数学概念

在小学如何确定或选择应教的数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在选定数学概念时既要考虑教学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1.选择数学概念时应适应各方面的需要。(1)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选择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中有广泛应用的数学概念。绝大部分的数、量和形的概念是具有广泛应用的。但是社会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常变化的。因此小学的数学概念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当有所变化。(2)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有些数学概念在实际中并不是广泛应用的,但是对于进一步学习是重要的。(3)发展的需要:这里主要是指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身心的需要。

2.选择数学概念时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般地说,数学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水平。在确定教学某一概念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其抽象水平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为此,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措施:(1)学生容易理解的一些概念,可以采取定义的方式出现。(2)当有些概念以定义的方式出现时,学生不好理解,可以采取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出现。(3)当有些概念不易描述其基本特征时,可以采取举例说明其含义或基本特征的方法。

二、概念形成的教学

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形成概念的一般方法有:比较发现、类比发现、归纳发现、操作发现、尝试发现等。在概念形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有:

1要适当运用对比。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找出两个概念,而不会产生混淆。

2.要及时做出言语概括。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已被给予了科学的定义,而有些概念则没有给出定义,因此要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进行言语概括要注意适时,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后,顺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在进行言语概括时,注意要让学生动脑总结,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对总结准确的要予以肯定,予以表扬,对不准确的要及时纠正,并予以鼓励。

三、概念运用的教学

概念形面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般地说,概念运用的方法有:复述概念或根据概念填空、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等。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设计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设计对比练习,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设计综合性练习,帮助学生沟通新概念与其他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练习的层次要递进。小学生认识事物是逐步深化和提高的,需要有一个过程。概念练习设计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难度。一般可以安排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这是刚学完新课之后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发展练习,这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技能之后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综合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概念,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3.要注意引导学生整合概念,形成系统。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并与其他有关概念有着区别与联系。在运用概念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每一个概念及时地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这样新旧概念才能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新概念,使相关联的概念形成系统。

概念虽然是枯燥的、乏味的,却是很重要的。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概念,使之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让概念深入学生心中,为数学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