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的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6:52

绿色环保的总结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评级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8-0037-03

一、绿色信贷的概念

虽然绿色信贷已经实施了三年多,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对绿色信贷概念的解释。政府和行业监管者、业界和学界对绿色信贷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解读。

从政府和行业监管者角度来看,普遍将绿色信贷作为信贷政策的一种政策工具。这一信贷政策工具的目的在于商业银行通过执行绿色信贷政策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发展;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多数银行认为绿色信贷是一种信贷理念,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原则,施行严格的准入政策,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提供绿色信贷、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结合产业调整目录,严格控制限制进入类行业和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信贷,不断完善绿色信贷体系;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很多学者认为绿色信贷是国内商业银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和向赤道原则迈进的重要手段,实现对产业结构升级项目、重大科技产业项目、环保项目和自主创新项目的信贷支持。

绿色信贷无论是作为一种工具、理念还是手段,其核心要义是一致的,即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投放中,加入对贷款申请者的环境保护信息、节能减排状况等环保风险审查评价,以求发放的信贷能够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发挥对绿色环保的支持作用。

二、现行的项目贷款评级模型

(一)信贷评级模型的定义

商业银行通过对借款人和项目有关资料的审查,根据经验等对项目贷款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按照各行的规定进行汇总得出总分,每一个得分均能够通过各行内部的评级表进行信用定级,从而进行信贷决策。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流程和外延的数学化模型,即是本文中所称的信贷评级模型。

(二)信贷评价的内容

现有的项目贷款评估模型虽然略有差别,但主要都是从项目可行性、经济性和发展性、借款人资信、市场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一评价模型需要大量的基础信息输入,根据评价模型的要求进行加工并输入模型进行评价,最终得出的结果代表着信用评级结果。所以,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可信性和权威性非常重要。

(三)信贷评价的方法

传统的信贷评级模型下,除了财务分析等部分指标是定量指标外,绝大多数指标是定性指标。众所周知,定性分析非常依赖信用评级者的经验,也更依赖于基础资料提供者的诚信,经济学意义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难以避免。所以,多数商业银行一直在改进信贷评级模型,尽量增加定量指标,对定性指标进行削减。

(四)绿色信贷对现行评级模型的挑战

绿色信贷这一理念的产生,对现有项目贷款的评级模型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挑战。一是虽然现有项目贷款评级模型能够实现环保一票否决制,将已经发生环境违法事件的借款人拒之于银行门外,但对于尚未暴露环境风险的借款人的风险无法充分评价,甚至很多情况下束手无策;二是环境危险型企业、环境合格型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在现有项目信贷评估模型下进行评级,其评级结果可能毫无差别;三是由于评级结果无法涵盖环境风险,绿色信贷的决策也将无法体现利率差别。

造成上述难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项目贷款评级模型中环境风险审查评价指标匮乏,模型设计不合理。商业银行现有的项目贷款评级模型中,一般将项目工艺评价指标设为二级指标,环保指标作为三级指标。同时,由于其为定性指标,造成以环境风险合规评价取代了环境风险定量评价,造成评级模型的输出结果无法体现出差别。面对绿色信贷的要求,现有的项目贷款评价模型仍有不小的差距。

三、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构建

(一)绿色信贷评级模型指标的选取

在现有的项目贷款评级模型基础上,增加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为一级指标。于是,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一级指标包括环境风险、偿债能力、经营绩效、盈利能力四个评价指标,其下属的二级指标也得以确定。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指标体系如下表:

由表可见,在现有项目贷款评级模型的基础上,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最大特点是增加了环境风险评价一级指标,并对其二级指标进行了设置。从“噪音、固废、液废、废气”排放四个方面,设置了噪音控制指标、固体废物排放指标、液体废物排放指标、废气控制指标4个二级指标。国家有权部门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分别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环境污染防控标准,均为数量化的硬性指标约束。所以,绿色信贷评价模型中所有的指标均为定量分析指标。

(二)绿色信贷模型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虽然各层级指标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但其在评级模型中的重要性却并不相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绿色信贷评级模型各指标的权重。首先,邀请了秦皇岛市部分商业银行的信贷评级专家,请他们就绿色信贷评级模型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之后,将重要性排序赋予数值,根据每个专家的排序结果进行汇总计算。然后,建立成对比较矩阵并进行权重向量计算,这样各指标的权重逐步得以确定。

(三)绿色信贷评级模型指标权重分解结果

首先,四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得以确定:环境风险评价指标在模型中的权重为0.24、偿债能力评级指标的权重为0.33、经营绩效评价指标权重为0.21、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为0.22。之后,各二级指标的权重也得以确定。最后,绿色信贷评级模型各指标体系的权重如下表:

(四)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使用方法

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各级指标的满分均为10分。首先,请模型使用者按照“非常差,较差,一般,较好,非常好”的五级评价标准对二级指标进行打分,分数为“0-2,2-4,4-6,6-8,8-10”中的分数。然后,将打分结果与其对应的权重相乘,即可得出其上一级指标的分数。在得出各一级指标的得分之后,再分别与各一级指标的权重相乘,即可得出模型的总得分。在计算出评级得分后,与原有的各行信贷评级分数对照表进行比对,即可得出该笔项目贷款的评级结果。

四、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应用

本文选择秦皇岛市某热电厂投资的三期电热联动项目贷款来进行检验绿色信贷评级模型。

(一)秦皇岛市某热电厂三期电热联动项目简介

该项目由某市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该公司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东部工业区,项目总投资29亿元,注册资本金5.8亿元。2011年6月初,因其三期电热联动项目建设资金紧缺,向某商业银行提出了固定资产项目贷款2亿元的申请。显然,这笔项目贷款评级适用绿色信贷评级模型。

(二)绿色信贷评级模型对其的评级

1.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方面。打分情况如下:(1)该公司的噪音控制指标达到了国家的要求和标准,适用该二级指标的“较好”级别,打分为7分;(2)该公司固体废物排放技术达到了环保部门要求,有环保部门的排污许可证,适用该二级指标的“较好”级别,打分为7分;(3)该项目的液体排放技术达到了环保部门要求,且该公司利用海水进行生产,减少了对淡水资源的占用,适用该二级指标的“非常好”级别,打分为9分;(4)对劣质煤的燃烧度大幅度提高促进了节能减排和废气排放,脱硫设备的使用也促进了废气排放情况的改善,适用该二级指标“非常好”的级别,打分为9分。由三个二级指标得分汇总,环境影响评价得分为:7*0.241+7*0.234+9*0.261+9*0.264=8.05分。

2.偿债能力评价。偿债能力打分如下:(1)该公司的流动比率为1.45,位于“较好”级别,打分为7分;(2)该公司的速动比率为0.52,位于“一般”级别,打分为5分;(3)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58%,位于“较好”级别,打分为7分。由上述三个二级指标得分汇总,偿债能力评价得分6.34分。

3.经营绩效评价。经营绩效小组打分如下:(1)该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为0.39,位于“较好”级别,打分为7分;(2)该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为11.2,位于“一般”级别,打分为5分;(3)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6.79,位于“一般”级别,打分为5分。由上述三个二级指标得分汇总,经营绩效评价得分为6.03分。

4.盈利能力评价。盈利能力打分如下:(1)该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为7.91,位于“较好”的级别,打分为7分;(2)该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为3.32,位于“较好”的级别,打分为7分;(3)该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8.63,处于“非常好”的级别,打分为9分。这样由上述三个二级指标得分汇总,盈利能力评价得分为8.1分。

(三)根据模型评价结果进行信贷决策

按照上述评价得分进行加总,计算该笔贷款应用绿色信贷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的总得分为7.08分。

对照该行的信贷评级对照表,总分为7-8分之间的贷款客户属于优良级别客户。这类群体的信用评级属于基本正常的水平,各项指标的评级整体良好。但是对比评价标准来说,有较多的指标评级处于一般级别以下,部分指标需要继续观察,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偿贷能力。对于这个得分群体的贷款项目,商业银行原则上可以发放贷款,但是在利率定价上需要争取基准利率上浮,并要求申请者提供担保和保证措施,比如增加抵押、提高相关指标的表现等。于是,某商业银行决定对秦皇岛某热电厂的三期项目发放贷款,主要细节包括: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的贷款合同利率,贷款期限12个月。某热电厂得以用这笔贷款资金支付了原材料款项,有力的保障了该厂三期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模型实际应用的措施建议

(一)加大绿色信贷政策督导评估力度

一是注重研究、总结和推动各商业银行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将实施信贷、绿色金融作为商业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责任来加以实施;二是要根据绿色信贷的要求,引导各商业银行结合实际情况开发研究各自的具体实施措施和建议;三是对现有金融统计制度进行改革,争取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尽早出台,便于对绿色信贷实施提供统一的口径;四是继续积极与财政部门、环保部门协商,建立绿色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推动绿色信贷尽职免责机制的建设。

(二)以实施绿色信贷战略作为建设绿色银行的良好机遇

商业银行应注意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同时,规范自身经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加大绿色信贷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努力促成全社会良好的绿色信贷实施风气,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加快建设绿色银行的步伐。

(三)完善环保部门与银行的信息沟通机制

各商业银行应与当地环保部门建立长期的信息沟通共享协议,与环境保护局、环境检测站、环境保护协会以及nGo环保组织等进行战略合作,争取环评专业机构对于绿色信贷的理解和技术支持,实现金融、环保、产业的多方共赢。

(四)加强绿色信贷人才培养力度

商业银行应积极同国内相关教育机构、环保部门联手打造相关专业人才,注重外部人才的引入和内部挖潜,加大绿色信贷培训和教育力度。

课题组组长:杨明

绿色环保的总结篇2

【关键词】广东;绿色贸易;绿色贸易壁垒;环保产品

绿色贸易是指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节约经济、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等理念贯穿于贸易活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随着世界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已普遍意识到实行绿色贸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促进绿色贸易的蓬勃发展。绿色贸易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1]。

一、绿色贸易浪潮的发展现状

(一)环保意识增强,绿色贸易蔚然兴起

近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贸易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一些环境问题的频繁出现,如:气候变暖、河流湖泊污染、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等,也逐渐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维护的关注。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随之提高,对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发达国家消费者绿色价值观的形成,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偏好,也促进了绿色贸易的兴起和发展[2]。

(二)绿色贸易市场前景广阔

现在,“绿色是金”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随着绿色革命的兴起,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绿色消费将成为今后消费方向的主流。有调查表明,89%的美国公民对其购买产品的环境影响十分关心,大约有78%的人愿为购买绿色产品多支付5%的费用;在荷兰,大约70%的人在购物时会选择有绿色标志的产品[3]。绿色需求正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并不断增长的需求热点,它必然推动绿色市场的不断成长。

当前,国际市场上形形的绿色产品层出不穷,从“绿色食品”到“绿色用品”,从“生态玩具”到“生态时装”,从“绿色汽车”到“生态住宅”等无所不有。绿色产品的发展十分迅速。1985年全球开发的绿色产品仅占新产品总数的0.5%,到1990年上半年已上升到9.2%,增长了18倍[4]。据统计,1992年全球环保贸易额仅为12560亿美元,2004年则上升为4000亿美元。目前,全球每年约有5000亿美元以上的环保贸易额。可见,环保产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伴随绿色贸易,绿色贸易壁垒盛行

在国际贸易领域,提高环境标准,加强环境管理,是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个新动向,反映了各国对环境的普遍重视,有着合理性。然而,环境规制的制定与实施日益成为限制自由贸易的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绿色贸易壁垒”或“环境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或某地区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和生态环境为由,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成为贸易壁垒的环境保护制度与正常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同之处在于:以进行环境保护为名义,限制自由贸易的发展,成为出口产品市场准入的一个障碍。

二、绿色贸易浪潮给广东产品出口创造了机遇

(一)促进广东环保产品的出口

绿色贸易浪潮的到来,给广东省环保产品的出口,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广东省环保产业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呈现出市场需求大、技术储备和企业实力较强的发展趋势。目前已形成包括环保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环保服务业、资源综合利用等跨领域、跨行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一个综合性新兴产业[5]。同时,据世界银行资料统计,全球的环保产业产值自1992年以来平均增长率达7.5%,大大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增速,亚洲市场更是不容忽视,增长率达16%左右。因此,在广东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作为保障的基础上,加以世界绿色贸易浪潮的推动,广东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出口将会稳步增长。

(二)利于广东出口产品结构调整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广东外贸出口总额为53194186万美元,其中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4271025万美元、35972097万美元[6];占比分别为8.029%、67.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广东出口产品结构已经实现从以纺织服装为主向机电高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但不可忽视的是,出口产品结构还有待提高。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例:2009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1393.74亿美元,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1170.28亿美元、电子技术122.38亿美元、光电技术72.1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2521.62亿美元,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303.46亿美元、电子技术621.45亿美元、光电技术138.03亿美元[7]。可以看出,虽然广东出口商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但总体上还是呈现出逆差的趋势,也就是说出口结构的技术产品比例还有待提高。而绿色产品的出口增长将带动出口结构中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例提升,进一步完善出口结构。

(三)有助提高广东出口产品附加值

经典的“微笑曲线”体现出产业链与产品附加值之间的关系。在微笑曲线中,广东的产品出口总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也就是处在加工生产这一环节,附加值非常低。加工贸易在广东省的贸易方式中占据半壁江山,通过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广东出口总额的大幅度提高。但依靠加工贸易的方式由于两头在外,营销渠道和品牌都是属于国外企业,因此出口产品附加值非常低。这也是广东外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环保产品是世界公认的高附加值的产品,生物、微电子、计算机、新材料技术广泛应用于环保产业,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环保产业已不仅局限于服务污染治理,而将在推动技术创新、实现清洁生产、引领广东省各行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等方面起到更积极的作用[5]。因此,借助绿色贸易浪潮,广东可以大力促进绿色产品的出口,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绿色贸易浪潮给广东产品出口形成了挑战

(一)提高出口产品环境成本

目前,广东不少企业还是凭借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促进出口。绿色贸易浪潮的到来,消费者更为青睐绿色产品,因此企业在考虑生产成本、营销成本、物流成本的同时,还要将环境成本考虑在内。

首先,增加企业生产制造成本。出口企业为了达到贸易对象国的环保标准,有时需要改造生产工艺流程,更换环保设备,用环保材料取代原有材料等。这些都必定会造成企业生产制造成本上的负担。其次,许多中小企业为了达到一些国家苛刻的环保要求,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测、认证和鉴定手续,这势必会增加企业成本[8]。

(二)出口产品市场准入难度提高

随着绿色贸易的发展,一些贸易对象国以环保作为借口,通过制定苛刻的、繁琐的环境保护标准及要求,以达到限制别国商品进口的目的,称之为绿色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盛行,已经给广东出口产品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广东作为外贸易出口大省,在向外贸强省转变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均已经或即将受“绿色壁垒”影响,其中机电类产品、纺织服装类产品、玩具类产品、茶叶、水产品、蔬菜等主要出口产品所遭受的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反倾销[9]。

以机电产品为例:2010年广东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9.9%,而欧盟一直是广东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自2003年以来,欧盟陆续实行了与环保相关的“三绿”指令,即《关于报废电气电子设备的指令》(weee)、《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RoHS)、《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Up)。“三绿”指令实施后,广东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为了达到三指令的标准,必须找到环保型的替代品,同时,企业也必须考虑回收废弃电器电子垃圾的高昂费用。无疑,对广东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设立了一道“绿色门槛”,市场准入度不断提高。

四、对策

(一)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发展最密切的“契合点”。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环保事业,而且有利于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相应的产业激励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如提供优惠贷款,对企业进行环境投资项目,以及少污染、低能耗、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特别是绿色产品和技术的研发项目,在贷款利率、还款条件等方面实行优惠;绿色补贴,对积极进行清洁生产的绿色企业以及环保产业内的企业,应给予补贴资金。或者实行“以奖代补”,用排污费资金或专项环保资金对这些企业的清洁生产行为进行奖励;税收优惠,对于经营环境公共物品的企业,如生产环保技术和环保设备的企业,以及一些对环境保护作出有益贡献的企业,减免或降低税负,给予税收优惠。

(二)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贸易伙伴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给广东许多外贸企业设置了障碍。对于一些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合理要求,企业应该肯定,积极想方设法使得出口产品满足环保要求;而对于一些明显的、不合理的环境要求,则需要企业、行业、政府积极与贸易伙伴磋商,寻求对策。

以环境标志为例:目前,广东出口企业进行环境标志认证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虽然大多数环境标志是自愿性的,但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通向国际市场的一盏绿灯。很多企业产品就是因为缺少相关产品的环境标志而被国际市场拒之门外。随着绿色产品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主导产品,获得绿色标志的企业,就有可能进入绿色产品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三)促进企业更新绿色观念

广东许多企业对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绿色贸易的意识还有待提高。应该充分把握住绿色贸易浪潮给我们创造的庞大的市场前景。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绿色消费逐渐成为时尚,企业只有强化环保技术创新,才能吸引顾客,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不难想象,在绿色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中,环保技术将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技术。谁拥有环保技术,谁就能抢先占有市场,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毫无疑问,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会,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增加对环保技术的研发与投资。

参考文献

[1]刘梦婷.绿色贸易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08):58-60.

[2]绿色讲坛.绿色贸易――国际贸易的新趋势[J].绿色视野,2008(12):33-34.

[3]钟晖,王建锋.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机制[J].生态经济,2000(3):41-44.

[4]任建兰.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m].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王刚,解贺林.发展环保产业建设绿色广东――广东省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J]环境保护,2007(18):16-18.

[6]数据来源: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网站().

[7]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0》.

绿色环保的总结篇3

1.1绿色施工的定义

2007年,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明确定义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1.2绿色施工的重要作用

1.2.1绿色施工是可持续思想在建筑业的应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各国政府和舆论的极大重视,成为生产和生活的指导性思想,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可持续思想应用于建筑业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和建筑垃圾的处理三大方面。

1.2.2绿色施工是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建筑业的经济规模、产业关联度、技术发展水平和市场发展前景等决定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同时,建筑业也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污染的行业。施工过程是建筑业中投入量最大、最集中的阶段,也是形成建筑产品、完成产值最主要的阶段。实施绿色施工能够改善建筑业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高效率的集约型转变,将建造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达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并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实施绿色施工是响应国家的积极政策,也是增强施工企业的重要措施,更是施工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

1.2.3绿色施工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绿色施工的根本宗旨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在施工企业履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时,也促使了工程项目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达到节约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素质等目标,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企业在绿色施工过程中,既产生经济效益,也会派生出社会效益,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1.3绿色施工在施丁企业的推行现状

目前,绿色施工在施工企业中推行缓慢。大多数施工企业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面对绿色施工,将绿色施工作为孤立的目标,孤立地为实现这一目标配置资源、衡量投入,甚至采取“务虚”的行为,以应对相关的检查和审核。此外,绿色施工在推行中形式主义较重,深度、广度不足。大多数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仅限于文明施工、现场管理和安全施工等范围,仅是做到实施封闭施工、减少扬尘噪声、现场栽花种草等内容,而《绿色施工导则》中要求的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和_丁程验收阶段的控制,对土地保护、建筑垃圾控制、可再利用水的收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工作内容,目前的施工企业几乎是没有涉及到。总体说来,我国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实际推广中,形式重于内容,存在深度、广度不足,系统化、规范化差,口头赞同多、实际行动少等现象。

2绿色施工在施工企业难以推行的原因

2.1绿色施工意识严重缺乏

2.1.1施工人员对绿色施工认识的不足与误区

1)一线从业人员缺乏环保和节约意识。由于建筑施工作业特点、受教育水平低、传统错误操作方法的传承等原因,导致一线从业人员缺乏环保和节约意识,对噪声、浪费以及其它不良做法习以为常。

2)经验导向”观点阻碍绿色施工意识的渗透。我国广泛认为建筑施工是一种经验导向性的行业,主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指导工作。这种认识误区片面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忽视了理论知识、技术的重要作用,导致施工企业并不积极地了解和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甚至消极应对国家出台的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政策,包括绿色施工。

3)施工人员对绿色施工的内涵认识不足。目前,绝大多数施工企业未能掌握绿色施工的实施方法、管理与技术要点、目标和意义。片面的认为绿色施工是弊大于利、费时费钱的工作。对绿色施工的实施也仅限于文明施:和安全施等范畴,深度广度不足。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作为执行绿色施工的主体,严重缺乏绿色施工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其内涵、管理与技术知识掌握不够,致使绿色施工不能被积极推行。

2.1.2社会公众对绿色施工意识的缺乏

1)公众严重缺乏绿色施工意识。与治安、教育、就业、经济等社会问题相比,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不够,且环保意识具有强烈的依赖政府感。对建筑行业的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等可持续措施,社会公众更是严重缺乏认识。

2)公众容易忽略建筑产品的绿色施工过程。在房地产市场上,开发商关心的是如何用绿色外表掩饰其收益最;~-lt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渲染楼盘的环保性、生态性,而忽视施工过程的环保与节约;社会公众只关心建筑产品的舒适度和便利度,在施工过程中无任何参与。社会公众对环保意识、绿色施工意识的极度缺乏,造成了绿色施工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2.2现行绿色施管理机制不健全

2.2.1标准体系尚未制定出台

1)绿色施工实施指南尚未颁布。目前,全国范围印发的《绿色施工导则》仅限于对绿色施工要点的列举,缺乏系统的实施指南,未结合施工全过程编制绿色施工的实施步骤和细节。此外,只有少数地方政府出台了绿色施lt相关文件,但其指导性仍有待提高。如《北京市绿色施丁管理规程》,仅限于x,-J-“四节一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两大方面的要点列举,缺乏施1=全过程的绿色指导。

2)绿色施工技术规范尚未制定。绿色施工与非绿色施工的最大区别在于节能减排措施的采取,以及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目前,关于绿色施工的技术规范没有形成,同时缺少试点和示范工程,致使绿色施_丁缺乏参照标准。

3)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已于2011年lo月1日开始实施《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尚需完善。《绿色施工导则》中规定绿色施工管理中包含评价管理,须进行自评估和综合评估,也列出了施工管理和“四节一环保”六方面所涵盖的27个指标体系。但目前为止,没有规定评价方法、形成评价体系,无法衡量施工企业对绿色施工的实施绩效、反应绿色施工的执行水平。综上所述,实施指南、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三大标准体系的缺失及不完善致使绿色施工裹足不前+难以发展。

2.2.2法律规范体系尚不完善

1)环境立法不完善,造成绿色施工无法可依。在某些重点领域,如环境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未制定出相应的法律,造成了法规体系的空白;现有法规过于原则,缺乏配套和实施细则等,法律责任较模糊,可操作性差;环境立法与其它立法衔接不足等。

2)环境执法不严,造成绿色施工难以为继。如行政干预影响环保部门执法、环境执法的强制手段少等,由于执法不力,使遵守法规的绿色施工企业和违法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起点上,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而守法成本高。环境法的立法与执行是改变环境,包括建筑工艺和建筑环境的最主要驱动力。然而,环境法规作为绿色施工最大的约束力,由于其不完善性,导致了绿色施工约束机制的不健全。

2.2.3激励性政策的缺失

1)现行奖项评比机制未能反映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在建筑业的各类奖项设置中,x,l施工企业扩大知名度、提升竞争力以及申请资质等级等有重大影响的“鲁班奖”、“詹天佑奖”和“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等的评比未考虑到绿色施工因素。

2)缺乏鼓励性经济政策。在绿色施工的初步阶段,x,l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采用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成本更高。目前,政府未出台相应政策,如绿色补贴、差别化税收等,以平衡绿色施工与非绿色施工的成本差别,不能提高绿色施工的经济可行性。激励性政策的缺失挫败了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积极性。德阳重装基地建设主持:赵彩云

2.3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水平不足

2.3.1我国建筑行业结构不合理

现行建筑行业结构不合理,阻碍t绿色施工的推行。建筑行业结构主要是指建筑业大、中、小型企业的数量比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可以衡量建筑行业的竞争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建筑行业内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我国的建筑企业基本属于大而全和中而全,没有形成分层的有效竞争机制,导致了大、中、小型建筑企业进入一般建筑市场的层次和可能扮演的角色基本相同,人为地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使行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有效竞争严重不足,从而形成建筑业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进而引发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导致市场混乱无序、增加交易费用、阻碍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同在恶劣的行业环境中,因大企业无法实施有效引导、中型企业不能实现技术创新、小型企业无暇顾及社会责任,致使绿色施工在呼吁声中搁浅。

2.3.2总承包模式与企业结构亟待调整

现行总承包模式与企业结构不能满足绿色施t要求。绿色施_丁原则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并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目前,只有少数总承包模式能满足绿色施_t要求,如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设计一采购一施工总承包模式。然而,我国工程总承包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总承包组织结构不合理、法律地位不明确、政策不配套、社会认可度低、市场发育不完善、企业资质不适应总承包要求、人才缺乏等。川现行的大多数总承包模式致使建筑产品产业链存在着投资、设训一、施丁、供应多个环节上的纵向分割局面,总承包商要想依据施工情况进行调整和变更极为困难,涉及多方利益关系,协调成本高,优化组合难以实现,严重违背绿色施工原则,制约绿色施工的推行。另外,大型企业的横向联合结构不适合总承包模式,急需调整。如图内最大的建筑企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由若干个具有独立法人的子公司横向联合而成,施工工程由每个子公司分别承包。集团的成员企业业务相同,常常互为竞争对手。中建总公司作为母公司,不是集团内集中大部分承包业务的核心企业,而是任由下属工程局和企业根据各自的实力自行发展。总公司虽然从统计上看资产、人员规模很大,但缺乏相应的总承包能力,工程承包的基本单位分散在下级的公司,无法达到规模集约的效应,在技术开发及管理能力上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媲美。[61企业结构的不合理致使施工企业缺乏绿色施工能力,并且,其与总承包模式的不适应将直接导致绿色施t无法实现。

2.3.3我国绿色施工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受现阶段技术水平所限,绿色施工进展缓慢。建筑业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诸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的生产装备制造技术等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的横向转移和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建筑施t的技术水平。[81目前,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单项生态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研究方面均有较大差距,符合绿色施工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和材料更是相当缺乏。我国相x,l落后的绿色施工技术水平导致现行的绿色施工浮于表面、深度不够。

2.4实施绿色施工的经济效益不能凸显

绿色施t往往意味着可供选材的范围更小、材料成本更高,可供选择的工艺更加受限。如节能低碳材料价格一般相对较高,据估计,做节能低碳装修的前期投人要高}n普通装修的20%一30%,节能低碳全装修的住宅价格也比同类地段的住宅溢价30%一50%。㈣虽然绿色施工也会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目前的行业背景和施技术水平下,社会效益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激励机制的不成熟,“绿色税收”尚未形成,不能降低绿色施t的成本,最终的结果是经济效益不能得以凸。施t企业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经济效益的缺失使绿色施工的推行的最大动力因素未能形成,严重制约其发展。

3促使施工企业积极推行绿色施工的措施建议

由于上述制约因素的存在,使绿色施工在施t企业中推行起来进度缓慢、效果甚微、浮于表面。针x,l-以上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促使施工企业积极推行绿色施工,达到深化改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1通过宣传和培训,强化绿色施工意识

通过大力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绿色施工了解,让其认识到绿色施工的重要性与积极意义。通过强化社会公众的绿色施工、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等环保意思,能够形成对绿色施工的支持和监督作用。通过对施工企业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工作人员正确认识绿色施工的内涵、原则、总体框架和要点,提高绿色施工意识,改变其传统观念。同时,提升施工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达到绿色施工对工作人员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3.2通过新增和修订,完善绿色施工管理体制

首先,对环境法应进行修订,将绿色施:J二所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环境法相结合,并明确环境法与其它立法的衔接;在立法中应x,l-污染结果的量化进行规定、建立相应的配套法规与实施细则、明确法律责任和操作流程;在执法中应保证公平公正、落实到位,严防行政干预环保部门执法。其次,加快制定并出台实施指南、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三大标准。实施指南的出台能够指导施工企业按照绿色施t的程序与要求,有迹可循地完成绿色施工;技术规范的制定则让施工企业在绿色施工中,x,l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_丁艺的采用有相应的参照与目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则对绿色施工的成果能起到公正的反映,对施li企业推行绿色施t有检测、反馈、监督、改进等重要作用。然后,制定对绿色施ji_=的各类激励性政策。包括设立与绿色施工有关的新奖项,促使施工企业积极建设绿色施r:项目;实行对绿色施工项目的补贴、征收绿色税收、差别化税收等措施,降低绿色施工成本,积极诱导施工企业推行绿色施工。

3.3通过整合和分工,改进建筑行业结构、提升行业水平

首先,调整建筑行业结构,实现以施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专业承包为依托、以劳务分包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体系,建立分层的有效竞争机制。通过整合,形成一批在规模和实力上均遥遥领先的大型企业,起到集约和综合的作用;通过专业化分t,形成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专业化、地区化服务。参照冈外建筑业产业结构及生产力组合的实际经验,大、中、小三类企业在企业总数中的比例应分别为0.1%,1%,98.9%是适当的。嗵过行业结构的整合,肃清行业环境,保障施_t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为绿色施_[的推行创造可行基础。其次,应调整上述占比0.1%的大型建筑企业的组织结构,以适应不断改进的212程总承包模式。通~x,-t建筑企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以一个大型企业为核心、外延连接若干小型子公司和关联公司的纵向联合的企业集团,工程主要由核心企业的母公司来承包,而那些关联公司和小公司服务于集团内的施工企业。最终提高其技术和管理水平,达到集约、规模经济的效果,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满足绿色施_t要求的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和各阶段控制的原则。通过对总承包模式的优化改进,为绿色施工提供更有利的管理环境,增强绿色施工过程中的统一协调性。然后,针对绿色施:i=导则中所提到的管理和技术六大要点进行创新和研发,并加大x,-J-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力度,综合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为绿色施工提供技术保障,实现绿色施丁的综合效益。

绿色环保的总结篇4

【关键词】保定市;绿色GDp;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污染损失成本

一、绿色GDp的概念、内涵和核算方法

绿色GDp概念在1993年联合国统计署(UnSD)正式出版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中正式提出的。绿色GDp的含义有:一是产品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要在一个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下进行,要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符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求;二是产品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应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保障生存环境的良好循环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这一定义,联合国统计署开发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中绿色GDp的核算方法为:绿色GDp是在传统GDp的基础上扣除GDp的获得对当年度自然资源损耗成本和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值等两项负面数值后所得。

二、保定市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

目前在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时,普遍都以Seea的核算体系为框架,将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成本作为扣减项目计算的主要出发点,对具体扣减项目略加调整。结合保定市的环境资源特点,笔者认为保定市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应该合理地选择针对性较强的优先领域进行,不必单纯追求完整全面的绿色GDp核算数据。根据上述指导思想,考虑到保定市自然和环境的特点,结合保定市现有统计核算体系,笔者得出保定市绿色GDp的核算公式:绿色GDp=传统GDp―自然资源损耗成本―环境污染损失成本。

三、保定市2010年绿色GDp核算

(1)自然资源消耗成本。自然资源耗竭损失价值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消费和耕地损失、水资源消耗、鱼类资源过度捕捞所造成资源损失。对地下矿产耗竭损失价值的计算采用雷明中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矩阵及估算中自然资源价值估算方法―净价法。取各类资源实际恢复费用和理论恢复费用的平均值进行计算。耕地资源耗竭损失价值是当年耕地损失量与耕地单位面积净收益乘积与当年一年期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的比值(2010年保定市耕地单位面积净收益为2.87万元/公顷,年期存款利率2.5%,通货膨胀率4.9%)。2010年保定市煤炭消费总量为988.25万t,包括燃料煤消费量和原料煤消费量。石油、天然气消耗量分别为8.09万t和10344万m3。渔业产值67301万元,渔业中间消耗为31466万元。耕地面积减少300公顷。结合上述数据可得保定市2010年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为120012.8万元,其中地下矿产资源损失71192.7万元,占资源耗竭损失的59.32%。(2)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对环境污染损失成本核算方法采用恢复费用法,得到废水(仅工业废水)的治理成本是4.2元/吨;废气单位治理成本,即工业So2的治理成本是1262.64元/吨,工业烟尘的治理成本是272.2元/吨;一般工业固废的治理成本是50元/吨,危险固废的治理成本是1150元/吨,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成本是30元/吨。2010年保定市工业污水排放量17866万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107765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53984吨,工业二氧化硫产生量161749吨。工业烟尘去除量1384577吨,工业烟尘排放量14652吨,工业烟尘产生量1399229吨。一般工业固体固废产生量为446.85万吨,危险固废产生量为1.29万吨,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6.00万吨。综上,在环境污染损失成本核算中,环境污染损失成本为158453.3万元,废水治理成本75037.2万元,占污染治理总成本的47.36%,废气治理成本58510.09万元,占污染治理总成本的36.96%,固体废弃物治理成本24906万元,占污染治理总成本的15.72%。(3)保定市绿色GDp计算结果。保定市绿色GDp=GDp-(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其中自然资源耗减成本120012.8万元,环境污染损失成本158453.3万元,保定市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2050.3亿元,根据公式计算得到绿色GDp为2020.5亿元。2010年保定市国内生产总值中有1.4%的部分是以牺牲自身生存环境取得的,属“虚增值”。

本文针对当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对保定市2010年的资源环境损失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知,虽然保定市绿色GDp指数为98.6%,指数较高,但其量化的资源环境损失为29.80亿元,表明2010年保定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资源环境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环境污染损失较严重,废水和废气的治理的成本占到近八成。自然资源耗减量较大,表现为地下矿产资源消耗过度,鱼类过度捕捞。

参考文献

[1]高敏雪,许健.资源环境统计[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绿色环保的总结篇5

【关键词】绿色施工;规范;标准;标杆项目

1.住宅小区工程面积大,要求高,在建设工程过程中大量消耗资源,对环境有严重的影响。

国家为了使建筑领域逐渐绿色施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部了《绿色施工导则》,积极推广绿色施工,逐步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转变为建造施工管理的常态将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辽阳京都城a组团项目工程开工伊始就着力做好项目绿色施工的策划、部署、实施、改进。

2.特点及难点

绿色施工对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来说,指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达到保护环境,从而取得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的“双赢”的目标结果。

由于本工程是公司的重点工程。作为直接展示公司在辽阳项目管理的窗口,为了达到公司及当地建筑行业的要求,项目积极推广绿色环保施工。

3.管理难点

(1)辽阳京都城a组团项目工程为群体性住宅工程,由五栋小高层、三栋多层、二栋沿街综合楼构成,结构造型多变,楼层变化大,当地气候冬季易形成难于开挖的冻土层,施工难度大。外部装饰复杂,界面交接多,材料品种繁多。

(2)项目围绕“四节一环保”这个中心理念,不断更新项目管理思维,提前策划,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着力实现绿色施工的过程控制。

4.管理过程与方法

(1)绿色施工管理策划

策划制定绿色施工样板工地实施方案,制定全体作业人员绿色施工教育培训计划,并确定相应的费用支出计划,文明施工与绿色施工的款项专款专用。力图突破过去仅局限于选用环保型施工机具和实施降噪、降尘等简单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以及保护环境和施工人员健康与安全的绿色施工项目目标。

(2)组织管理

公司成立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指导委员会,公司总经理担任主任委员,由公司总工程师和副总经理担任具体负责,公司工程部、安设部、技术中心、物资部是具体的管理与控制部门,项目部是具体的执行和实施部门。

(3)绿色施工的实施举措

a.绿色施工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这个阶段对绿色施工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要求做总体规划。实现绿色施工,项目经理是第一责任人。一是单独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内容包含《绿色施工导则》的要求的绿色施工方案的内容。二是考虑施工组织管理,目标设立,监督管理,宣传培训,考核评价。三是技术措施符合绿色施工。四是重视不同施工阶段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与管理。

b.对绿色施工目标进行量化,因地制宜统筹节材节能措施。

考虑西侧有高压电线杆,安全通道从中间留设,沿街综合楼中间有高支模900mm高的悬挑梁板,做好安全通道的设计方案至关重要。通过验算,改变用方钢或槽钢的原有设想,确立用双立管支撑及顶部钢管桁架支撑体系,达到了节材降本的目的,又便于混凝土泵车的进出。现场东北角,设立办公生活区域,在楼与楼之间设置钢筋,模板加工场。做好材料供应计划,保证衔接,减少临时周转区占用,充分利用已完成结构面堆放材料,并优化设置。

c.节水举措

现场所有水龙头全部采用节能水龙头,避免长流水现象,在现场设立两个用水收集池,冲洗车辆、混凝土泵等施工用水必须经过二次沉淀后用于洒水、降尘使用。卫生间进水管用水利用施工现场的小河流水,采用自吸泵,排污管排入化粪池。

d.环保举措

施工道路全面硬化,定时洒水、压尘。在路的围墙一侧,设有明沟排水,排水沟上盖铁栅盖,并设有专用沉淀池,在进门口处分别设有冲洗汽车场地,清洁出场车辆轮胎,清理剩余混凝土和杂物,防止出场遗撤。对施工现场周边的封土方及时进行覆盖或进行绿化,所有木工棚场作隔声处理,进行环境美化。

e.节材措施

充分利用彩钢板可拆卸的周转性建筑作为临时办公、生活区用房。原有拆除的旧砖用在临时道路中。围墙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钢管和彩钢板进行美化,沿街部分设计标准的支撑体系,以适合房地产广告宣传的配套围墙体系。结构施工期间,动态控制混凝土计划,减少浪费,钢材,木材专用场地集中加工。装饰材料、石材、玻璃等各种板材在工厂定制加工,不在现场加工。充分统计实际施工材料与预算材料的差异,加强损耗控制。

f.节能措施

现场照明除低压照明外,一律采用节能灯具,办公区和生活区分别安设节能空调和油汀,确保控制在26度左右。屋面外墙加强保温隔热,御冷防署,做好围护结构节点处理,降低热桥效应。施工配电,进行计量管理,均采用节能环保型施工设备。

g.资源节约与可再生利用

Ⅰ.利用公司的推荐工艺,废钢筋焊接后形成可拆支架替代混凝土垫块。钢管脚手架部分采用租赁方式,减少一次性投资。Ⅱ土方临时存放,再利用。充分计算挖土、回土用量,基坑西北角设置临时堆放区,用于基础回填及房心土回填,这不仅减少了部分土方的往返运输,而且回收再利用原土方,减少了施工弃土。

h.保安值守与电子眼监控相结合

工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在施工区、办公区、生活区分别设置了电子眼监控体系,使现场管理不出现盲区,避免了长明灯、长流水现象,个别农民工随地大小便得到了有效遏制。保安轮班值守更好了实现了防火防盗,进出人员安全,使得绿色施工实施起来更加井然有序。

5.应用经验与结论

绿色施工技术管理并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运行、设备维修和竣工后场地的生态复原。绿色施工的重点在于减少施工过程对环境、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在于鼓励项目部不断探寻新的办法,促进绿色和文明施工的实现,作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潮流,施工过程中能为人们提供健康、低耗、无害空间,又对环境危害降低到最低,诚然值得项目部倡导,当下绿色施工与安全文明工地的施工理念并不矛盾,经过对项目部实现“四节一环保”各种因素的分析,结合项目部的实际情况,研究了绿色施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包括了人员、工艺技术、现场条件等,结论是绿色施工是可行的。其不单提高了项目综合管理水平,也被当地建设行业列为标杆项目进行推介和观摩,同时满足了建设单位对质量、进度、安全的要求,也为项目部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2007

[2]吴涛,《建设工程项目经理执业导则》实施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张希黔,林琳,王军.绿色建筑及绿色施工现状及展望[J].施工技术,2011

绿色环保的总结篇6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转型中国经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球绿色经济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与发展领域重要的趋势和潮流。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意图促进经济转型,使国家经济竞争力在全球占据制高点和领先地位,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梳理全球绿色经济兴起的原由,总结借鉴其在理论、政策和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和改革,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和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球绿色经济的兴起与进展

一般认为,“绿色经济”的表述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及其同事在1989年为英国政府撰写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报告中提出。①但是彼时,这一提法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爆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下简称“环境署”)发起了在全球开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②“绿色经济”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迅速地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经济绿色转型的浪潮。

环境署倡议的绿色经济,其意图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背景下,促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和其他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绿色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贫的贡献,并将这种意识体现到经济危机重建的经济政策中;同时,通过绿色投资等引导世界产业转型、推动国家经济的绿化、创造新的绿色工作机会,从而复苏和升级世界经济。其秉承的宗旨和理念是:经济的绿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③

环境署之所以提出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是因为过去几十年间,环境在经济决策中实际上受到的关注和考虑很少,一直处于边缘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有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对环境的投资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环境署的研究认为,如果将全球1%到2%的GDp用于发展绿色经济,将产生重要的多重收益,不仅有助于缓解当时的经济危机,而且从长远看也能够帮助人类应对粮食短缺、自然资源匮乏、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其将会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④

环境署提出的绿色经济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并不断发酵。2009年召开的第2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会议以及2010年召开的第11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特别会议均以“绿色经济”为主题,就在当时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推动国家和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如何从概念到行动、从政策到执行、从引起国家关注到形成国际共识等进行了讨论。其时,各方对在全球多重危机下,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推动国家经济转型与复苏以及可持续发展存在普遍共识,表示支持发展绿色经济,认为发展绿色经济是一个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长期战略。

不仅如此,一些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当时的经济刺激计划中纷纷加大了绿色投资。欧盟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在其82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提出,在未来两年将用1000亿美元,约合美国GDp的0.7%用于绿色经济恢复计划,在未来10年进行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使整个社会经济加快向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转型,带动整体经济增长;韩国在其绿色新政计划中提出,在未来4年将投资约360亿美元用于一系列生态友好型项目;日本在其绿色经济方案中提出,要扩大绿色经济市场,创造100万个新的绿色就业机会。截至2009年底,全球3100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的约15%,相当于4450亿美元,被分配到了可以被粗略地划定为绿色的部门,如可再生能源、绿色公交和建筑、水资源管理等。⑤

虽然绿色经济在全球得到广泛响应,但是随着讨论和实践的日渐深入,国际社会对绿色经济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首先是“绿色经济”的定义问题。环境署最初并未对绿色经济进行概念界定,但国际社会对其内涵和外延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分歧。为此,环境署给出了关于绿色经济的官方定义:“绿色经济是一种改善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性的经济”。这是一个比较笼统、宽泛甚至模糊的定义,并未止住人们的争论,也在具体政策操作上存在难度。从可操作的政策角度出发,有观点认为,绿色经济可以理解为一种经济形态,指的是以绿色产品和服务为主的经济;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经济手段,指的是针对关键的环境制约因素,通过调整总需求(即总投资、总消费和政府开支),创建并积累新一代资本。⑥也有观点认为,绿色经济就是经济的绿色化和绿色的产业化。其次是对“绿色经济”可能带来消极影响的担忧。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发达国家会借助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来提高进口产品的环保要求,实施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同时也担心发达国家会以绿色经济为由在开发援助中附加环保方面的条件,压缩其发展空间。也有一些拉美的左翼国家和民间团体反对把自然当作一种资本,并认为绿色经济是资本主义扩张的新阶段。

201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会议)历史性地将绿色经济真正纳入了全球政治议程,确立了绿色经济的地位。本次大会不仅将“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作为两大主题之一,而且会议成果文件《我们希望的未来》明确指出,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鼓励各国向绿色经济转型。⑦

应该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为绿色经济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绿色转型的潮流提供了契机,因为危机中以及危机后的全球经济重建和复苏需要大量的投资,各国领导者和决策者也在寻求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重塑国家经济竞争力的良方,环境署绿色经济倡议的目标正好是识别和改进这些未来的投资,可以说,环境署倡议的绿色经济恰逢其时、恰逢其需。总的来看,绿色经济本身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却是环境署在当时全球能源、粮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机背景下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具有时机的恰当性、倡议的政治性和影响的广泛性,也就此应运而生、因势而起。

绿色经济对传统思维和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环境署倡议的绿色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思维和实践不同的特征。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开放性在于任何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活动都可以纳入到绿色经济的范畴;它本身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断螺旋向上的变化过程,在经济规模不突破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的前提条件下,经济再生产各环节的“绿色化”程度没有绝对的、固定的和静止的指标数值和界限;它具有多维性,不仅是经济系统内部的优化和改善,而且是由多系统、多部门和多个行动者参与的多维的、非线性的复杂结构和系统,其结果也是多维的,包括经济增长、环境改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就业增加、贫困减少、制度政策改进、社会福利改善等。因此,绿色经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思维和实践的改革与创新也是系统的、多元的、复杂的,主要体现在理念、理论、政策和技术等不同层面。

理念革新。环境署倡议的绿色经济在理念上的革新是其成为环境与发展领域新潮流的重要基础,这些革新的理念在新的全球经济形势和条件下适合和满足了各国发展的需求,从而为各国领导者和决策者广泛接受。

一是更加强调了环境和经济之间的正向关系。在以往的研究和国家实践中,环境与经济的关系通常被认为是相互矛盾的,特别是在经济体的初始和中间发展阶段,即经济增长会破坏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可能会阻碍经济增长等。绿色经济并不否认现实中存在这种矛盾关系,但是其强调在合适的投资特别是绿色投资等政策驱动下,通过新的方式可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协同或者“共赢”,可以帮助实现政府的基本经济目标,这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描绘了可实现的前景,从而提供了方向和信心支持。

二是从宏观层面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绿色经济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的整体绿化,它的着眼点更侧重于从宏观经济部门如生产、消费、投资、贸易等环节入手,通过引导和调整经济、产业、消费、投资和贸易结构等,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也更偏重于运用绿色经济导向型的宏观政策,如公共投资、产业、财政、贸易、金融等宏观经济类政策。但是绿色经济也不排斥传统的微观政策,如市场、价格、补贴、环境管控等。这更利于决策者在宏观层面上把握经济绿色转型的方向和实现的程度。

三是利用投资驱动实现经济的绿化。绿色经济的一个重要理念革新是倡导利用投资搭建起环境和经济之间的桥梁。通过减少对“褐色部门”的投资、增加对“绿色部门”的投资,改变投资方向和方式,可以促使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增殖,增加社会总福利。这为决策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宏观政策工具和手段。

理论革新。环境署专家对绿色经济的理论革新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绿色经济在强弱可持续性理论基础上向前迈了一步,其理论框架有三个支柱,包括“地球边界”理论、扩大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以及宏观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理论。⑧

一是绿色经济不能突破地球边界或者说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阈值。绿色经济出发点和落脚点――自然资本中那些对人类生活和生存具有关键意义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国际上所谓的“地球边界”(包括诸如碳制约、空气和水污染、水资源、废弃物等问题)。

二是绿色经济运用了扩大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提出了“创造新一代资本”的概念。即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于清洁低碳的人造资本或简称清洁资本;关键的自然资本;受过良好教育,健康的,具有现代化绿色技能的人力资本;以及重要的但难以量化的社会资本。

三是绿色经济依据宏观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理论,提出了主要通过调整总需求(包括总投资、总消费和政府开支)结构来激励上述新一代资本的创建和积累。以此拓展了“地球边界”新的发展空间,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的经济增长,兼顾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政策革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涉及的领域很多,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等。这里主要强调宏观经济类的主要相关政策在引导绿色投资、从而推动绿色经济过程中的运用。

一是绿色投资政策。如前所述,绿色投资是推动绿色经济的核心手段。绿色投资政策就是要通过各种政策工具促使公共和多种资本流向低碳、清洁、资源节约高效的经济部门,如制定国家绿色投资指南和产业目录、鼓励绿色投资的财政贴息和金融信贷担保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的特许经营政策等。

二是绿色贸易政策。普遍认为,绿色贸易对于推动一国经济和产业转型,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贸易领域的政策革新包括:制定实行以征收出口环节的环境关税为主导的绿色贸易政策;绿化海关进出口产品目录,进行产品环境分类管理;对生态标志产品实施出口退税差别税率政策;推行鼓励进口替代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健全进口废物贸易政策,有效防范废物贸易环境风险;加强和鼓励环境产品和服务贸易,推动国内环保产业发展等。

三是绿色消费政策。绿色消费政策是通过消费和需求端的政策和行为调整,引导经济链条上生产和供给端的绿色化。绿色消费政策革新包括:在国家层面,建立绿色消费法律框架,为促进绿色消费提供法律保障;在政府层面,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引导全社会绿色消费;在企业和消费者层面,构建生产商―供应商―物流商―销售商―消费者等全环节的绿色产品供应链和废物回收利用循环体系;对于企业,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标准,促进绿色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推广绿色生态设计,制定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包装回收和垃圾处理产业化政策等;对于消费者,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费征收政策和抵押金返还政策,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等。

四是绿色财政政策。财政是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石。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体现之一就是国家财政收支及相关政策的绿色化。绿色财政政策革新主要体现在: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扣除其中的资源消耗、生态退化、环境污染成本等,反映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国民财富的真实水平;扩大绿色财政公共支出和投资,通过财政直接投入、财政补贴、设立专项基金、发放风险补偿金、给予贷款贴息等支持和鼓励绿色产业部门发展及技术改造,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进行绿色投资;增加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直接投资,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加快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在生态补偿中的作用等。

五是绿色税收政策。绿色税收对于调整生产者、消费者、贸易商的经济行为,内在化环境外部成本,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杠杆作用。绿色税收政策革新包括:现行税制整体的“生态化”改造,如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消费税、出口退税等税收制度和政策不断朝着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调整和完善;推动环境税费改革,适时开征环境税和碳税等,促进节能减排;改革资源税,加大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扩大消费税范围,遏制“两高一资”产品消费以及奢侈浪费型消费等。

六是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的作用是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绿色金融政策革新主要包括:建立基于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的绿色信贷体系、企业绿色信用评估和征信体系等;建立企业投保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建立多部门沟通合作机制和污染事故理赔机制,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发行银行或企业绿色债券,扩大绿色融资渠道;建立上市公司环保信息披露机制,将企业环境绩效作为上市融资的前置条件;建立排污权交易和碳交易市场,探索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机制等。

七是绿色产业政策。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支撑与核心。要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在宏观层面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绿色化的调整,而在微观层面,则需要推动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由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的转移。绿色产业政策革新主要体现在:通过行政命令手段淘汰和关停落后产能;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从源头调整产业结构,运用价格和补贴等手段促进资源节约、调整能源结构,引导新兴产业发展等。

八是绿色行业政策。行业的绿色化程度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特征和结果之一。这里主要选择建筑、交通和能源行业作为代表讨论相关政策革新。在建筑行业,制定和推广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新开发的城市新区、新建建筑等必须全部满足绿色建筑技术标准。通过制定绿色建筑财税激励政策,扶持鼓励建设绿色生态小城镇;在交通行业,政府投资优先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交通和出行系统。通过经济手段如收取交通拥堵费、差异化停车费等调节控制私人汽车的保有和使用,以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降低交通污染排放的目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提高汽车燃油标准和排放标准;在能源行业,通过财政公共投入和补贴等政策,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电、生物能、核能、地热能和海洋资源等新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逐步降低一次性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通过提高能源价格,调节能源消费行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

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可以为经济和生活等带来难以想象的改变。绿色科技创新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世界主要国家都将绿色科技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竞相争夺科技创新人才,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在碳捕获、清洁煤、智能电网、低碳汽车、智慧城市等领域不断研发创新绿色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的发展需求也进一步激励了绿色科技创新的供给。一是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包括研发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工艺、绿色新材料、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等。二是环境治理技术创新。包括灰霾、光化学烟雾、有毒有害气体、有机物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治理技术。三是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包括化石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技术、清洁煤技术、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页岩气开发技术等。四是信息技术创新。如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未来世界科技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不断加快,创新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速,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绿色科技正孕育着新的突破,将进一步推动世界进入绿色、清洁、低碳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方向与道路

从绿色经济的内涵和目标角度来审视中国发展的当前状况和未来,可以确信,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更需要发展绿色经济,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政治、国际以及实践基础。

首先,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和繁荣。中国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约10%,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提高到目前的6800美元左右。但是必须看到,中国当前主要的发展模式和状况也面临着不可持续的现实危机。由于中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的阶段,而且经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比例偏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可以说,中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环境要素已经无法再继续承载和负荷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

其次,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强烈的政治意愿和战略方向。实际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并没有关于绿色经济的直接提法,更多的是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政策。但是中国政府和决策者在若干年前就已经意识到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制约和不可持续性。因此,中国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部署,这都与绿色经济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在近几年提出的这些新思维和新战略,就是重构发展模式,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国政府发展绿色经济的强烈政治意愿和战略方向。

再次,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和政治关系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世界产业分工和产品链的低端,中国不仅向贸易伙伴输出实物,而且为这些贸易对象提供了巨大的价值补贴和资源环境补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资源的需求和消耗急剧增加,使得中国对全球的资源和环境影响在短短几年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中国自身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耦合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市场配置自然资源而引发的国际资源环境问题被广为诟病。正是以上这些问题,使得中国承受了巨大的国际社会压力,特别是政治、道义和国际形象上的压力,中国环境资源此起彼伏,中国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国需要改变粗放的经济和贸易增长模式,发展绿色经济,改善中国在国际经济、环境和政治关系方面的形象和地位。

最后,发展绿色经济在中国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实际上,中国近几年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也采取了很多具体行动,如节能减排等。应该说,这些行动和实践等都蕴含着绿色经济的基本内容,二者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正是因为这些蕴含绿色经济的行动和实践等对中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矫正和修补,才使得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突破资源环境的极限,并能够在自然禀赋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基础上承载如此大的人口负荷和物质需求。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轨迹和经验以及中国的实际状况看,中国发展绿色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需要从根源性问题入手,系统思考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路线和方向。

一是在意识层面,进一步深化中央和地方决策者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要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这需要不断提高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绿色经济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在当前体制框架下,中央政府决策者发展绿色经济的政治意愿和决心尤为重要,需要从中央层次改革政绩考核体系,改变以经济总量和速度指标为中心的考核方法,从对GDp的简单考核,转变为对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就业等综合指标的考核,促进地方和各部门朝着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的方向制定政策和行动计划。

二是在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国家的经济、贸易和产业结构。要努力推动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促进国家和地方向绿色经济转型。要调整依赖出口拉动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使其转变为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的经济结构,改变“世界加工厂”的低级状态,努力占据世界产业分工和全球产品链的高端;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在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中避免污染产业简单的空间转移;改造和“绿化”传统制造业,包括钢铁、化工、冶炼、造纸、纺织等传统的污染和能耗密集型企业,推动这些产业的技术和工艺升级,逐步合理地降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在经济和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促进节能减排;培育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等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在战略和规划方面,将绿色经济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以及执行中,要融入绿色经济的理念、措施和行动,真正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快制订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各部门、各领域的发展规划,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全面“绿色化”。同时积极推动各产业部门的绿色投资规划的制定。

四是在技术方面,加快绿色科技创新与应用。应当对绿色科技创新与研发应用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加强绿色科技研发应用试点示范,进一步加快环境友好型技术包括传统产业的改造技术、新兴产业技术以及环保产业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首先要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我国绿色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服务标准和行为规范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关键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装备制造核心技术,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关键技术等研究,使重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要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衔接,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五是在消费方面,倡导绿色消费,引导绿色投资。要促进绿色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在原材料采购以及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方面坚持绿色标准,加大绿色产品的供给。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绿色消费,如在国家层面,建立法律框架,为制订绿色消费发展政策提供法律保障基础,进一步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消费的政策宣传等;在企业层面,推广绿色生态设计、制定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包装回收和垃圾处理产业化政策等;在消费者层面,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

六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强化环境管理,助推经济绿色转型。从绿色经济的内涵和使命目标看,环境保护既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助推器。首先要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在源头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其次是完善环境准入,从上游和末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第三是加强环境监察执法,严格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第四是推动环境产品认证,引导绿色消费。第五是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引导传统企业“绿化”,培育新兴和环保产业。第六是提高环境信息公开程度,引导公众参与到绿色经济发展中。第七是加强环境科技和政策创新与应用能力,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注释

pearce,D.etal,BlueprintforaGreeneconomy,1989,London,UK:earthscanpublicationsLtd.

Unep,aGlobalGreennewDeal,2009.

俞海、周国梅:《绿色经济: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道路》,《环境经济》,2010年1~2月,第58~61页。

Unep,towardsaGreeneconomy:pathwaysto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povertyeradication,2011.

盛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迈向绿色经济,共赢全球未来》,《低碳世界》,2012年6月。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我们希望的未来》,2012。

绿色环保的总结篇7

一、县域经济绿色发展面临严峻的生态负面清单挑战

(一)城镇化建设中生态负面清单

一些县域城镇化发展“三轮驱动”,同步推进大城关、小城镇和新村建设,对国土空间布局进行了改天换地,大规模的征地拆迁、移山填海、毁林断水,虽然城镇新村规模扩大了,但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生产生活环境被硬化,沿江造城既占用河道河滩、破坏水系,也使河床窄了、河岸硬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下降了。同时,高楼林立封闭了城市通风口,加重了城市温室效应和雾霾天气。

(二)工业化过程中的生态负面清单

县域工业化不少地方走了“劳动密集型”“梯度转移型”的弯道、“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和“牺牲环境换取眼前发展”的歪路,成片占用农地搞开发、大量引进低端企业,虽然解决了部分劳动就业,创造了一定规模GDp,但不少企业“小作坊大占地”“小产值大排污”“小效益大包袱”,让不少工业企业骑虎难下,产能过剩化解难,实现转型升级更难。

(三)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负面清单

在一些地方存在大面积毁林栽果种茶的现象,如毁掉生态林种上了速生林,不仅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还破坏土壤环境和水环境;一些地方在河湖中过密过度搞网箱养殖,在河岸周边发展养猪养鸡养鸭场,对河流造成污染;一些地方农业种植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对水源的污染等。

(四)资源开发中的生态负面清单

不少县域大量占用海滩、河滩、湿地,搞围海、围湖造地开发建设,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有的项目投资少、效益低,却大量占用国土资源,有的甚至只是面子工程或政绩工程;一些地方县镇村级竞相出让当地的矿产资源,有的急功近利低价出让,粗放o序开发,大量废弃矿渣随意堆放,覆盖植被,冲刷河流,造成一些黑河、红河、白河等有色河流;有的地方无序开发水能,一些小水电站无序布局,既影响流域生态,也影响了正常行洪。

二、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县域绿色发展的基石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进入新常态的关键阶段,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新经济。绿色产业正以其旺盛的社会需求、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新经济的标志性产业和业态,迅速填补了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空档”。从经济发展的外部约束看,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达到了历史“峰值”,资源、环境状况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矛盾空前激化。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以其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正的外部性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产业载体和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刻调整,绿色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国际竞争力的新重点。绿色产业以其新技术、新工艺的高比例研发应用和新要素的高效率整合,日益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条件和路径。从绿色发展的要素结构看,绿色产业作为绿色生产的核心载体,是形成绿色消费和绿色文化的决定性因素。绿色产业以其完整的产业链、绿色产品的生产者、价值分配的引导者,不仅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而且有利于推动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进节能减排、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市容美化绿化、土地利用、大气治理、垃圾处理、水生态治理建设,最终实现绿色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化路径

(一)技术绿色化

技术绿色化是指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节约资源和能源,消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污染以及生态负效应最小化为目标,运用“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的技术、工艺对传统的生产环节进行改良的过程。技术绿色化包括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加强重大绿色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

(二)产品绿色化

产品绿色化是指创新、生产新的绿色产品或对原有产品的生产流程、加工工艺进行绿色化改良,使其具有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利于回收的特征。产品绿色化是绿色科技应用的最终体现,可以避免或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产品用后的回收处理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服务绿色化

服务绿色化是针对绿色营销而开展的,是绿色营销最终价值实现必不可少的营销功能。随着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及企业服务意识的加强,绿色服务已经超越了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的本质任务,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之举。绿色服务不仅能有效地传播绿色消费观念,指导消费者正确地解决在绿色消费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误区,还有助于减少环保成本,节约能源消耗,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绿色产品价值再造,实现绿色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四)管理绿色化

管理绿色化是指将环境保护的观念推行融于产业管理之中,它涉及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要求在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管理的绿色化促进了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强化了产业的运营效率,规范了产业主体的经营行为,提升了产业市场形象及品牌竞争力。绿色管理的原则可概括为“5R”原则:一是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环境对策;二是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三是再使用(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用“绿色标志”;四是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五是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治活动,对内、外部公众进行绿色宣传,树立绿色形象。

四、县域经济发展绿色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绿色产业研究和宣传引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的理论,就没有领先的行动。针对绿色产业基础性研究薄弱的实际,应加强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对绿色产业的内涵、标准、边界、评价和绿色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路径和产业体系、政策体系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二是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为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信息基础、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三是加强对绿色产业发展指数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以利于政府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同时,着力抓好全民众动员、全社会参与的绿色发展宣传教育引导机制建设,加大绿色发展宣传力度,力求把各个行业、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干部、群众生产生活的思想观念引导到绿色发展上来,真正实现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绿色发展。

(二)大力鼓励绿色产业的技术创新

要发挥技术高地优势,完善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机制、平台和政策,引导企业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重点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研发、示范、推广一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使科学技术在绿色产业发展中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三)建立反映绿色发展理念和原则的市场机制

继续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创新推广模式,扩大项目规模和范围。探索推进水权交易、林权交易,探索市场化节能环保新模式。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污染治理项目的建设运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进一步理顺资源能源价格。出台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扶持政策,完善市场服务平台,培育打造一批实力雄厚、具有核心技术的服务机构,壮大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构建绿色财政金融体系,加快发展绿色补贴、税收减免、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支持项目财政贴息、绿色保险,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在绿色产业中引入ppp模式,积极利用国家绿色债券政策和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产品,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

(四)建立政府绿色发展考核决策引导与协调联动机制

完善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根据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发展定位,实行“共同但有差别”的绿色政绩考核机制,加重生态涵养、低碳循环、节能降耗、产业培育考核比重,建立领导离任生态负债资产审核制度,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完善绿色决策审核机制,规范重大发展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透明化,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完善政府G色采购机制,加快建立绿色技术进步的绿色新产品和服务的动态信息调整系统,确保政府绿色采购有序、科学、公平、高效、透明。建立完善的职能部门和各区域的协调机制,促进各部门和各区域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有机协调和统一。

(五)完善绿色产业发展监督制约机制

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绿色产业发展实施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有效约束各区域和企业行为。建立受企业和环保局双重领导的驻厂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开展重点污染企业环境行为和污染减排情况定期巡视报告制度的试点工作。对企业按达标型、风险管理型和领先型区别管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赋予一切单位和个人以环境公益诉讼权。完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促进社会企业、环保组织、社会大众的有效有序监督。

(六)构建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是构建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产业发展规划体系。科学制定县域绿色产业发展总规划,明确绿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政策举措。根据总规划,就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制定具体的专项规划,形成一总多专的科学规划体系。二是构建绿色化产业发展法治体系。在原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省市绿色化发展要求,修订完善和制定县域更加科学务实管用的文件规章,推进严格执法、依法治绿。三是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体系。根据绿色化发展的需求,制定完善一系列有利于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实现有效激励和约束。四是构建绿色化发展科学治理体系。坚持依法推进绿色化发展,教育引导社会各方和全民参与支持绿色化,建立起更加科学有效的现代治理体系。

(七)搭建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载体

绿色环保的总结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其中,生态文明强调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因此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均要以生态文明为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建筑行业中,基本体现为发展绿色建筑经济。

一、绿色建筑经济的基本内涵

绿色建筑指的是一种广义上的环保节能建筑,这种建筑不仅可以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同时还具有节能环保的特质,在建筑的各个环节均实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绿色建筑是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在建筑的前期设计、选址施工、管理运营等方面都体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精神。在倡导环保的现代社会,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类型,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不仅将建筑行业的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有机统一结合,而且还会从多方面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建筑经济的优势可以从两方面来阐明。首先,绿色建筑经济在建筑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前期的规划、选材、施工、管理等方面,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其次从空间角度而言,绿色建筑对于周边环境也要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影响,例如对于自然环境、居民的居住环境等等。总而言之绿色建筑经济就是一种生态环保经济,以节能为核心,倡导经济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国际上一些发国家早已引入绿色建筑经济的概念,例如欧洲、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以全球经济的发展为契机,打开国际市场,在现代化的发展中逐步施行节能减排,将环保理念推行到建筑行业,以此带动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努力发展低能耗的绿色产业,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特色经济的必经之路,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途径。

二、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有益性评价

1.节约能源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优势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就是节约能源。绿色建筑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低能耗,例如通过优化建筑的热功能结构,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经过数据统计,可以节约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电能。在建筑内部的热能调节方面,通过控温材料的使用,减少热量的扩散,有效保证室内温度的恒定,并减少空调设备的使用,采取更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节约基本资源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还可以有效节约基本资源,例如水资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而且人均水资源数量较少。我国工业用水量较多,节约水资源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效益。绿色建筑经济中,通过节水设备的使用,提高水的利用率,并设立污水循环利用系统,最大程度实现水的节约利用。除此之外,绿色建筑还可以有效节约建筑材料。近些年我国建筑产业的高速发展,建筑材料的消耗量巨大,建筑经济的发展模式一直较为粗放,在施工的过程中也造成了许多浪费。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通过采用先进技术以及环保材料,提高建材的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行业发展对于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3.节约土地资源

节约土地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遵循的基本理念就是最大程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尽量利用已有的建筑进行重新的规划,避免浪费土地资源,其次要保护生态环境,建筑行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时,将建筑的总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探索科学合理的用地结构,不占用生态土地,并努力实现废弃土地的重新开发利用,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三、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性

1.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世界工业飞速发展,同时各个国家也面领着全球变暖的环境危机。因此,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在我国的发展之路上,要持续减持低碳环保的路线,以低能耗为基本核心,发展低碳经济,而不要一味关注GDp的增长速度,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的保护。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掀起了低碳革命,以各个行业的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为基本内容,实现产业的升级,并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因此我国要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在建筑行业坚持低碳发展,走绿色建筑经济的路线,这也是我国国际责任的基本体现。

2.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经之路

科学发展观最早由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其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推行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一场绿色经济革命已经展开。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一些产业的能源消耗仍然较大,因此在建筑行业首先进行绿色GDp的推行,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向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上前进。

3.实现建筑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在一些能耗较大的行业上,经济增长方式仍是传统的粗放式,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通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实现产业的升级。

结束语:

建筑行业作为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要实现产业的升级与效益的提升,就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致力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进而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最终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玲玲.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J].中国外资.2012(05)

[2]杜少夫.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发展趋势探讨[J].广东建材.2012(09)

[3]刘建军,张.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对策[J].人民论坛.2011(07)

[4]黄云敦.浅谈绿色建筑经济研究.商机.2013(08)

[5]白洋.浅析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必要性与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1)

[6]高泉平.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08)

绿色环保的总结篇9

关键词:绿色湖南;优势;问题;路径

作者简介:廖小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湖南长沙410004)

建设“绿色湖南”,是湖南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四化两型”和“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建设“绿色湖南”,必须突出优势,直面问题,明确路径。

一、建设“绿色湖南”具有的突出优势

1.绿色资源是建设“绿色湖南”的自然优势

湖南区位地理优势明显,境内水系发达,日照、气温、降雨等都很适合人居与动植物生长。湖南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7.1%(均居全国第5位),森林公园104个(居全国第1位),森林、湿地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1.81%,森林蓄积量4.02亿立方米,城市绿化率36.59%。湖南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科5000种左右(居全国第7位)。湖南总体生态环境优良,“十一五”期间,全省森林固碳、制氧、储能、蓄水、保土保肥等生态总价值达8492亿元。绿色资源的优势,使湖南率先实现绿色发展具备了很好的自然基础。

2.持续发展是建设“绿色湖南”的经济优势

在“四化两型”战略指引下,湖南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2011年,湖南全省GDp增长12.8%,已达1.9万多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733.66亿元,涨幅为4.2%;第二产业增长9324.73亿元,涨幅为17%;第三产业增长7576.8亿元,涨幅为11%。2011年湖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31.48亿元,同比增长27.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9.03亿元,涨幅为17.9%,其中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3.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2.9%;金银珠宝类增长41.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6.6%。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为加快“绿色湖南”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实力。

3.湖湘文化是建设“绿色湖南”的人文优势

湖湘文化的精髓与“绿色湖南”的理念息息相通。流淌在湖南人血液中的天人合一、敢为人先、心忧天下、敢于担当、经世致用等湖湘文化精神和湖南精神,为提出“四化两型”、“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战略和建设“绿色湖南”提供了坚实的哲学文化基础和丰富的思想文化养料;与湖湘文化相得益彰的绿色哲学和绿色文化必将伴随着“绿色湖南”建设的不断推进而流淌在三湘四水。同时,既体现了优良传统又孕育了时代精神的湖湘文化还成就了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化湘军”,而文化湘军又发展成为了包括广播电视、出版、报业、动漫、文娱演艺、文博会展、文化旅游、网络与广告等绿色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湖湘文化已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湖南”建设的重要推手。

4.发展战略是建设“绿色湖南”的政策优势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和高瞻远瞩、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着眼,从湖南科学发展的实际着手,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了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四个湖南”和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等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绿色湖南”建设提供了战略优势、政策保障、目标导向和路径走向,进而使建设“绿色湖南”成为我省科学发展颇具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的一项重大战略。

二、建设“绿色湖南”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建设“绿色湖南”,既要充分挖掘、发挥和利用好优势,又要着力解决建设和发展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

1.要解决关键自然资源的“瓶颈”问题

从2008年至2011年,湖南GDp分别为11555亿元、12930.69亿元、15902.12亿元、19635.19亿元,涨幅均超12%。但是,湖南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产出的“三高两低”问题和生态资源环境能源约束仍然突出,作为现代工业产业必需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气严重短缺。因此,湖南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绿色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绿色产业,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并加快推进原有产业的“绿色化”。

2.要解决污染物过度排放与环境恶化的问题

与经济快速发展相伴的是,湖南环境污染仍然严重。湖南目前环境污染主要是农村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农业污染源污染,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污染,特别是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的重金属污染,这些已严重影响湖南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水位下降,也反映了湖南环境恶化的趋势。在近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湖南在“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推进洞庭湖污染整治、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生态林工程,提升森林质量,统筹推进城乡绿化,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及湖南环境总容量。

3.要解决产业及能源转型发展的问题

2010年和2011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4.7:46.0:39.3和13.9:47.5:38.6,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62.3%、34.2%和4.8%、61.1%、34.1%。在“四化两型”战略引领下,我省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水平还不高。在煤、石油、天然气作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情况下,湖南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绿色转型仍然艰巨,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只有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能源转型之路,才能将“四化两型”战略和绿色湖南建设落到实处。

4.要解决区域绿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011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8320.62亿元,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15499.08亿元,湘南地区生产总值4055.10亿元,大湘西地区生产总值2499.57亿元。目前,湖南的经济中心仍然集中在泛长株潭地区,同时这一地区也是环境污染,特别是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湘南和大湘西地区生态环境总体要好,但经济却相对落后,而落后的经济则可能助长“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解决区域绿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先以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绿心”和武陵山这个中国的“绿心”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继而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进而实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点相连、面面相接,最终推进湖南全面绿色崛起。

三、建设“绿色湖南”的可行进路

建设“绿色湖南”,夯实绿色自然是基础,发展绿色经济是重点,重塑绿色人文是方向,加强绿色管理是保障。因此,建设“绿色湖南”应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1.实施绿色治理,构建“生态人”政府和绿色管理体系

加快建设“绿色湖南”,政府是主导,管理是关键。各级政府应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坚持生态规律优先、生态资本优先和生态效益优先原则,建设“生态人”政府。

第一,科学决策,搞好绿色规划。建设“绿色湖南”,绿色规划要先行。湖南要在加大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先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规划。因此,制定与实施生态保护的绿色规划是建设“绿色湖南”的前提。建设“绿色湖南”的绿色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区域范围内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格局进行深入调查,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科学测算资金、土地、能源、环境等各种要素的供给平衡,科学衡量环境的承载能力;结合自然条件、城乡建设条件,制定“绿色湖南”的空间规划,在省域范围内合理布置自然生态功能区;同时,对各生态功能区作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尤其要注重生态产业园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重点发展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结合城乡规划制定生态空间管制规划;结合城乡近期建设规划作出近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工程建设规划;颁布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管理条例,并将其作为城乡规划管理强制性内容,如为了保护好绿色,长沙大河西先导区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先确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再确定开发区域”的“反规划”建设理念,保证大河西近2/3的面积被保护起来,让绿地、山体等良好生态不会因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因素遭到破坏。这种绿色规划理念可在逐步试点后,向全省各级政府推广。

第二,完善制度,建立绿色标准。绿色发展需要绿色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只有转变管理思维,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消解“久推难转”、“转而不快”的障碍,使地方和企业要转、真转、持续转。

一是制定“绿色湖南”建设指标评价体系。根据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性和主导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分解“绿色湖南”建设的目标与主要内容,确定评价体系的框架和选择指标,尽快研制“绿色湖南”指标评价体系。研制“绿色湖南”指标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是:绿色自然、绿色经济、绿色人文和绿色管理为目标层,其下分别设置准则层、指标层和指标指向。尽快研制“绿色湖南”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发挥四大作用,即指明“绿色湖南”建设方向的作用,规范“绿色湖南”建设行为的作用,衡量“绿色湖南”建设程度的作用,引导“绿色湖南”健康发展的作用。基于“绿色湖南”涵盖的绿色自然、绿色经济、绿色人文和绿色管理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制定绿色环境指标体系,包括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活立木总蓄积量、耕地保有量、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垃圾无害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等;绿色生产指标体系,包括绿色GDp、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工业生产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战略性新型产业贡献率等;绿色消费指标,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率、“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产品)认证率、绿色建筑节能执行率等;绿色文化指标体系,包括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社区生态文明宣传率、文明城市创建率、文明村镇创建率等;绿色管理指标体系,包括绿色GDp核算普及率、生态补偿指标等。

二是制定“绿色湖南”建设的政绩考核体系。包括“绿色湖南”建设在内的一切建设,归根到底是由党委、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加以领导、规划、组织和落实的,因此,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绩考核决定着公共管理者的前程和命运,因此追求政绩是一切政府及其官员的本能驱力。鉴于此,为了使“绿色湖南”建设能得到顺利而快速的推进,应尽快出台以绿色政绩为导向的“绿色湖南”建设政绩考核制度和体系,以规范他们的行政行为,真正促进绿色发展,尽快实现“绿色湖南”的宏伟愿景。“绿色湖南”建设政绩考核制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是:以绿色GDp体现政绩;以绿色制度规范政绩;以绿色发展引领政绩;以人民利益衡量政绩。

2.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整个湖南经济结构中,产业偏“重”,呈现以“重化工企业”为主导、资源消耗型为特征的“两高”的经济结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都有一定的压力。发展绿色经济必须走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着力发展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低碳产业,重点培育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低碳产业,大力扶持环境友好、绿色驱动的低碳产业,积极引导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服务驱动的低碳产业,努力将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9.5:50:40.5。调整产业结构,可从以下四大举措入手:

一是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结合我省产业特点,我们应优先重点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型产业。

二是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湘南地区应积极承接沿海转移产业,长株潭城市群应进一步引进高端、高新产业,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则应大力发展旅游、矿产等优势产业。

三是推进工业产业规模化、绿色化,实现产业的高产能、高效益。湖南绿色崛起必须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养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大集群、大园区,推进境内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和品牌化。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应大力推广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建立和完善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避免出现“工业集中、人口集中、污染集中”等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使所有的企业得到整合,形成产业关联度高、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少量排放、绿化覆盖率高的生态工业园。

四是积极引导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结合湖南绿色资源优势,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土壤有红壤、黄壤、潮土、水稻土、石灰土和紫色土等,皆适宜植物生长,绿色资源丰富,经监测,全省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达8492亿元。因此,建设“绿色湖南”必须发挥这种绿色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绿色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延长绿色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集群,提升绿色产业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竹材产业。我省的木材、竹子不仅可以为国内、国际市场许多工业产业提供原材料,也可以自主深化加工,发展壮大人造板、竹木家具、竹木浆造纸及木制品加工等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特种经济作物产业。各地应该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经济作物产业,并通过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的形式推进产业链的延伸,着重发展茶油、松香、单宁酸、山苍子油和松节油等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苗木和花卉产业。在建设“绿色湖南”过程中,可以加强苗木花卉工程的建设,运用新技术加快新品种的培育,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湖南丰富的乡土树种及野生兰花、红檵木等花卉苗木资源,培育具有特色的国际竞争力的名特优新品种,重点发展高档盆花及观叶植物和绿化种苗产业,全面提高苗木花卉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

大力发展森林和湿地生态旅游业。建设“绿色湖南”,要加大湖南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工程的建设,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打造湖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以龙头企业带动其他旅游景区,形成、壮大森林、湿地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3.优化能源发展,推动能源体系绿色化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均为高碳能源,对大气变暖影响极大,而且这种有限资源会越用越少以至枯竭,难以维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实现“绿色”的一大主要障碍就是石化能源的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碳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绿色湖南”能否真正建成,湖南省能源结构的转变是关键。从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来看,改变湖南的能源消费结构,必须走能源结构多元化的道路。

首先,必须节能减排,降低石化能源的使用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政府、企业、公众都要自觉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

其次,必须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效率。有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石化、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资源浪费严重。湖南的能源利用情况亦存在这种问题。可见,提高湖南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从分析湖南省能源结构入手,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湖南全省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城市采暖消费、电能消费三种,其中大部分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一要淘汰传统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降低石化能源消耗的原有级数,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约束公众节约资源能源;二要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创新环境,包括完善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组建技术联盟和搭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要素,利用市场手段吸引新能源产业投资,壮大地方产业。

再次,必须加强研究开发新能源,建立新能源的产业体系。事实上,湖南拥有丰富的水电、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能,湖南的电动客车研发技术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清洁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因此,要加大研究建立生物能源产业的力度,特别是建立第二代生物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湖南省光热条件好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沼气、生物燃料油和木质煤发电等新兴生物能源产业;重点研制开发、建立、扩大风电、水电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风力资源、水资源,提高风电、水电在电能中的比重;要进一步发展核能,加快研制开发太阳能产业。

4.保绿创绿两手抓,不断提高环境容量

加快建设绿色湖南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保绿,一手抓创绿。保绿必须在环境治理上下狠功夫。

第一,树立环保理念,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于政府,要鼓励绿色采购,使用小排量汽车,还要鼓励公共行政人员进行绿色消费,对公众起到榜样、引导作用。政府还必须实施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战略,大力发展地铁、城市轻轨、快速交通、公交专用道,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对于公众,大力开展低碳、绿色宣传,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绿色生活方式。

第二,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要加强江河湖的治理。湖南拥有一湖四水,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尤显重要。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湖南的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一蹴而就,只能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由洞庭湖治理到湘江治理,再到全省水域全面治理。抓住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机遇,湖南要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和水利改革发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洞庭湖、“四水”流域水资源保护及水环境综合治理,以清水塘、竹埠港、水口山等工矿区为重点,全面治理湘江重金属污染。要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充分发挥垃圾处理厂的作用,提倡垃圾分类,处理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建立和执行在用车检测保养制度、尾气超标车处罚和淘汰等制度,并大力倡导城市公交车、出租车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建设城市烟控区,改造烟控区内燃煤锅炉;监督和治理噪声达标区内声环境污染现象等等。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统筹城乡环保工作,环保主战场向农村延伸,环保体系向农村覆盖。加强农村环保理念的宣传,提高农民整体环保意识;同时在农村有序开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供必要保障。

创绿就是广泛开展增绿、造绿行动。

一是要着力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继续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适当布局一部分珍贵稀有林木育种,确保生态永续和发展可持续。可以依照湖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林科院共同完成的《湖南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一湖三群五片多点”的现代林业空间格局力保青山。“一湖”即洞庭湖区,突出保护湿地资源和开展林业血防工程建设。“三群”是指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城市群、湘南盆地城市群,以发展城市林业为核心。“五片”是以武陵山为中心的湘西片和以幕阜山、罗霄山为中心的湘东片,建设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林;以雪峰山为中心的湘西南片和以南岭为中心的湘南片,着力培育用材林;以衡阳、邵阳、永州盆地丘岗为中心的湘中片,大力发展经济林。依据湖南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优势,形成一个“一湖三群五片多点”的绿色空间格局;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森林质量;通过建设“宜居城市”、“宜居乡镇”、“宜居村庄”,将造绿行动在全省铺开,让绿色更接近民生。

二是要加大城市、农村绿化力度,夯实“绿色湖南”优良“硬”环境。根据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发现,林地具有碳汇功能,每增加1公顷林地可吸收5.77万吨碳,相当于每公顷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的85.34%。另据研究表明,我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0.7亿吨碳。为此,建设“绿色湖南”要从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更加重视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绿化工程,以增强林地的碳汇能力,降低碳污染。政府要安排必要的资金保证城市、农村绿化工作的需要,尤其要加大城市绿化隔离林带和大型公园绿地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增加管理维护资金。

同时,政府的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加强绿化行业管理与执法工作,坚决查处侵占绿地、乱伐树木和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对违法砍伐树木、侵占绿地的要严厉处罚。城市、农村绿化工作还可以通过公建民助、民建公助或捐资建绿、认养认管绿地、出让绿化设施冠名权或经营权和广告权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绿化建设和管理;还可以鼓励和支持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建设城市绿化项目。

5.发挥人文优势,以生态文化促绿化美化

建设“绿色湖南”,实质上也是在建设一种生态文化。要促进生态文化与湖湘文化的有机契合,使具有鲜明湖湘文化特色的生态文化成为“绿色湖南”建设的文化软实力。

第一,通过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发展壮大绿色文化产业。要整合文化产业优势,打造文化企业航母,搭建湖湘文化资本平台,着力打造以广播电视、出版、报业、动漫、文娱演艺、文博会展、网络与广告、文化旅游为内涵的文化资本综合体。要开发、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出台有利于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新政策。要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渠道,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促成湖南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普及湖湘文化优良传统,提升民众的人文素质。充分利用大众舆论媒体,加大对湖湘文化的宣传,逐步强化公众的绿色意识,为“绿色湖南”建设培养成千上万的生态公民。要加强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与科技、产业的融合创新,同时加大对湖湘文化再创作的知识产权保护,保障文化资本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绿色技术领军人才和建设“绿色湖南”的高级管理人才,使绿色产业和绿色领域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的洼地,从而为湖南的绿化和美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加快建设“绿色湖南”所需的绿色专业人才的取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外向型的人才获得机制,即向外引进;二是内生型的人才获得机制,即自主培养。从省外、国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固然可以为“绿色湖南”的建设添砖加瓦,但这种人才获得机制对外依赖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绿色湖南”建设的持续性。因此,除引进人才以外,湖南亟需自主培养一大批绿色专业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绿色专业人才的最有效途径。

运用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绿色专业人才,首先可以构建校内产学研联合体——校办企业。通过校办企业直接将高校、科研院所的绿色技术转化为绿色产业,实现科研与产业的结合;还能通过校办企业把课堂传授的知识用于实践活动,并从生产实践中学习新的经验型知识,实现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产业的结合。其次,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发展绿色产业所需的专业、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组织教学,教学计划按企业生产规律不断进行修订,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工作;通过企业在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在高校、科研机构成立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加快绿色技术的攻关,加强绿色科研与绿色产业的联系;或者通过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研究队伍的方式,在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绿色科技创新平台,直接将绿色技术投入绿色生产中。

第三,大力加强公民的生态文化教育,强化公民的绿色意识,提升公民人文素质和生态素养,使全体公民成为自觉崇尚绿色价值、积极投身“绿色湖南”建设的生态公民。

首先,充分利用媒体,加大绿色宣传。政府应当充分有效地利用影视广播、报刊杂志、学术活动、博物展览、街头板报、戏剧小品等多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绿色观念,逐步强化公众的绿色意识,向企业决策者宣传绿色生产营销观念,推广绿色产品技术,向广大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观念,引导绿色消费行为,为启动和加速我国的绿色产业发展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

绿色环保的总结篇10

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墙边的一个玻璃水缸上,缸中几条红色金鱼不时轻触缸壁,水面顿时浮起几个小气泡。

“这水里可没有水葫芦。”北京工商大学教授、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院长季铸指了指鱼缸。他说,干净的水里是不长水葫芦的。

刚从无锡回来的季铸,发现太湖的水还臭着,而且水里长满了水葫芦。“太湖属于劣五类水,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长水葫芦,就是劣五类水。”季铸说,按水质分,最差的水就是劣五类水。还有上海的苏州河富营养化严重,从水里捞出了几十万吨的水藻和水葫芦。按照他的说法,无锡、上海的GDp是黑色的。

季铸眼中的“黑色”,是指工业经济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黑色能源,生产钢铁、汽车等黑色产品,排放污水、烟尘等黑色污染。季铸形容这些受污染的城市GDp时,通常称之为“黑色GDp”。

“好”的经济增长和“坏”的经济增长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2005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就启动了绿色GDp试点工作,试图统计中国经济的“绿色成本”。然而,这份绿色报告却在了一次后,无限期延迟。

在等待官方报告中,季铸教授带领他的学生一起用自己的计算方式了有别于官方的《绿色GDp报告》。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季铸采用资源环境效率测算编制的第二个《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出炉。报告统计的273个城市中,显示中国只有5个城市的GDp是绿色的。

事实上,在国外有一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

在中国,无论是采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的核算方法,还是季铸的资源环境效率测算,环境资源问题都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绿色成本”的核算可谓一波三折,但环境保护和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却已经开始了它在中国的征程。

绿色试点起步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许多城市湛蓝的天空变成了长年的灰霾,原本清冽秀美的太湖水,爆发了一场危及到无锡市民饮用水的蓝藻危机。在GDp(国内生产总值)超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赖以生存的水和空气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环境危机。

“了解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总量,都要看这个国家的GDp。”季铸说,GDp代表着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通常人们从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收入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开始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出了绿色GDp。

2005年国家绿色GDp试点前,有人说绿色GDp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乌托邦”,太难。这次试点选取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共10个省市,各省都有自己侧重的关注点。这项工作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标志着绿色GDp在中国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

浙江省当年接到试点通知后积极要求参加试点,2005年3月正式获批。浙江试点对象仅选取了生态环境领域的“三废”,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但没有涉及耕地、森林等资源保护以及生态破坏等内容。浙江省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处长,浙江省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之一朱天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于浙江来说,‘三废’污染的重点在生产领域。”朱天福认为,浙江省进行的只是局部的绿色GDp研究,最多只能称之为“浅绿色”GDp。

四川则首次调查了全省所有工业污染源,并依据调查数据,建立工业污染源统计动态数据库。

官方的绿色GDp报告艰难出炉

“GDp减去污染环境成本这种减法式计算在发达国家是行得通的。”季铸认为,绿色GDp的统计核算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政府的这种计算方法让他产生了疑问。

10省市的试点工作全面开启后,看似简单的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背后有着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一些问题相继暴露出来。

在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向媒体通报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两个多月后,2008年5月24日,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中国循环经济高峰论坛上对“绿色GDp”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李德水认为,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开放性”,对于资源和环境损失的估算很难像产值统计那样,严格按照属地原则进行。他说,以淮河的污染为例,是给上游的河南省在传统GDp上“扣分”?还是给中游的安徽省“扣分”?并没有一个合理的核算体系。

他认为,对一些资源进行定价,几乎不可能。确定资源和环境的价格,是开展“绿色GDp”试点的一个主要障碍。更为主要的是,目前是否有对“绿色GDp”进行核算的必要。

一些统计专家认为,由于各种基础数据的严重缺乏,在还没有做好环境资源实物量的统计数据之前,“绿色GDp”的核算几乎也无从谈起。

绿色GDp核算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土资源、水利、环境、统计等多个部门,需要多部门共同合作才能有序展开。而两家部委在“绿色GDp”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让当年的采访者遭遇环保与统计部门互相推诿的情况。绿色GDp后来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看来此前并非全无征兆。

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当年也透露,由于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强硬地表示,环保总局一定会坚持到底。“就算只剩下一个省,我们也要把它算完。”

2006年9月7日,中国首个绿色GDp核算报告经过两年多努力终于出台。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向媒体联合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标志着2004年3月启动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这份报告称,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

3.05%意味着经济发展下的环境债。而这份2004年的绿色报告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份官方的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

草根报告的“绿色心愿”

在官方第二份绿色GDp夭折之时,季铸教授带领他的三个研究生于2007年了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来的中国绿色GDp指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第二次。

2006年9月7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第一份官方绿色报告。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会上与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指出,由于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已计算出的损失成本只是实际资源环境成本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绿色GDp还需要更为艰苦的工作。

仅正式过一次报告的“绿色GDp”项目,原定2007年春节进行第二次公布的计划,后被“无限期推迟”。

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的主持者兼首席专家王金南认为,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危机,已使得绿色GDp核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谈及第二份绿色GDp核算报告不能按期公布的原因,有专家表示,表面原因是两大机构――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对公布报告有分歧,后者以技术不成熟和国际上尚未有先例为由不主张公布。事后分析,实际上是绿色GDp核算遭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反对,他们怕自己一年的劳动成果经绿色GDp一核算,变成负的。

季铸教授认为,政府这套绿色GDp行不通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计算出来的结果为负数,与常理相悖;另一方面,这种负数结果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你说,哪个干部辛苦干了一年,到头让成绩变成负的?”季铸说,这正是他认为政府这套核算方法行不通的原因之一。

在季铸看来,国家环保局和统计局的绿色GDp核算是在做减法。但从中国来看,GDp的定义是附加值,附加值就应该是正的。一个国家的生产,GDp应该是不断在增加。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结果,特别是累计计算的结果应该也是正的,社会才发展。

“按这个方法,在中国永远都不可能计算出绿色GDp。”季铸教授举了个例子,一个投资300万元就可以建成的造纸厂,你要处理它产生的污水,需要建个污水处理厂,投资可能需要3000万。运行一年1000万。算笔帐,这个投资300万的造纸厂运行一年的GDp可能才100万,运行费用却用了1000万。他认为这种计算方法是行不通的,逻辑上和定义是反的。

季铸教授表示,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算法,大体花了两个月时间把这个难题给攻破了。季铸教授采用的是环境科学效率法,以GDp做分子,以资源环境消耗的水和气作分母。这样就可以知道单位的资源环境消耗生产了多少GDp。很显然,生产得越多,效率就越高。

“我们的算法克服了两个问题,我告诉你是正的,但你的效率比北京差很多。”季铸说,在北京,每立方米水可以创造3.4元的GDp,山西不是0.05元,就是0.07元。北京的资源效率比山西高得多,山西的省长得服气。你排的污水和烟尘是摆在这儿的,你的GDp也是摆在这儿的,你的效率就是低了。我承认你还没干成负的。

这套新算法在季铸的眼中,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而计算依据则是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我对计算的逻辑和规则负责,对计算结果负责。但对数据本身的准确性,是不负责任的。”季铸教授说,自己研究这个绿色GDp意义在于通过自己的方法,中国人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经济是好是坏。另外,终于知道了中国绿色GDp的量有多大,哪个城市的绿色水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