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11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1

数学中存在三种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只有真正明确各种语言的含义,才能顺利将这三种语言互相转化。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导致学生在阅读数学时不会像阅读文学作品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而时间一长,部分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呢?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教材的特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诱发、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习“轴对称”时,让学生阅读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引言和课本内容:“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中:许多建筑都设计成对称形,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也从对称的角度考虑,自然界的许多动植物也按对称形生长,中国的方块字中有些也具有对称性……对称给我们带来多少美的感受!”“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人们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例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轴对称世界,探索它的秘密吧!”这些语言,不仅说明了本章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且用优美、激励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好本章打好基础。

2加强阅读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2.1引导学生读概念。

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明确的理解。碰到多数数学题时出现错误,更多的原因是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理解掌握好。数学是由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组成的确定体系。每一个法则、性质等实际上都是一个判断,而且离不开概念。可以说,学生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的综合判断是基于对相关大量概念的联合及正确理解的结果。因此可以说数学概念的正确、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概念不明确,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可见只有学生对概念清楚了,才能进行合理地分析推理,从而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不断获得提高。

对数学概念必须理解每个字的含义,会用正确的语言叙述,能举出符合含义的例子,对别人所举例子会根据概念的定义判断是否正确。例如,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之后,我就列举了①y=3x②y=x3③y=3x④y=-x⑤y=2x

这样一些函数,结果好多同学认为③是正比例函数,而⑤不是正比例函数。这就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

2.2引导学生读定理、公式。

数学语言是最精炼的语言,要正确阅读定理、公式中的数学专用名词和符号,逐字逐句的分析把握。数学公式和定理中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是数学中的专用术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掌握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如“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和“与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这两个定理,学生在应用时容易混淆,原因就是对两个定理的题设和结论不清楚。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前一个定理是已知“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结论是“距离(两线段)相等”;后一个定理是已知“距离(两线段)相等”,结论是“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数学语言是最准确的语言,阅读公式和定理中数学名词和字母,准确把握其内涵,解决数学名词和字母与数学符号、图形之间的“互译”问题。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需要把公式和定理中的文字或字母转化为符号或图形语言,也就是数学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而这常常是学生学习数学中常常面临的困难。仍以上面的两个定理为例,

文字语言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图形语言,如图;

符号语言:直线mnaB,且ao=oB,点p在直线mn上,那么pa=pB。

数学语言是一种工具性语言,要在阅读中准确把握公式、定理中文字、符号的所指的具体对象,这样在应用时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例如平方差公式a2-b2=(a+b)(a-b),教学时让学生明确字母a、b不仅可以代表具体的数字,而且还可以代表单项式、多项式,只要符合公式的要求与限制,任何整式均可代入公式进行运算,并进行变式教学。如:

782-222=(78+22)(78-22),

(xy)2-1=(xy+1)(xy-1),

(a+b)2-c2=(a+b+c)(a+b-c)

在数学公式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式中字母代表意义的广泛性,引导学生探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2.3引导学生读例题。

课本例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编者将它们选上课本,往往为了揭示一个数学思想,示范一种解题方法,甚至蕴含着丰富的背景。让学生充分阅读例题,挖掘这些例题的潜在功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阅读例题时,要审清题意,自己先尝试解答,而后与课本上的解答作对照,若自己错了,就要找出错误原因;若对了,就要看自己的解答和课本上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方法更好,对一组相关联的例题要相互比较,着力寻找,领悟解题规律,掌握规范书写格式。在例题教学中,如果持之以恒的坚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在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做题时,才能迅速读懂题意,顺利解决问题。

3课外延伸,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19-01

很多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导致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1.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要自学的前提必须要学会阅读,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里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数学不会像阅读文艺小说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对于初中数学来讲,(1)要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2).要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3)要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4)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

例如:在进行相似图形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对相似图形的概念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找准一个核心就是对应关系,两个方面就是边和角。同时拓展了相似三角形和多边形的证明方法。联系了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不同。

让学生通过开展数学阅读活动中,提高理解能力,以利于学生通过数学阅读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阅读可以开阔思路,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注重阅读理念的渗透,让学生通过开展数学阅读活动中,体会数学语言的简炼、精确,体会数学符号的美。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时候,老师为学生准备好充足的阅读素材,让学生逐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当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以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描述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学生归纳描述的语言可能过于复杂,也可能描述得不够准确,在这种基础上,安排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法则,学生就能深刻感悟数学语言的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兴趣。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那些对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的格外重要。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能。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4.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实际上,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国外也是如此。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在进行数学阅读课题实验研究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是进行数学阅读的主阵地,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全等的定义,然后分析用定义判定中有多余的条件,再提出问题:至少需要几个条件?当学生探索到至少需要三个条件时,让学生确定需要哪三个条件,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后,师生共同验证。这种教学设计,对教材重组的目的是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事实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安排去认知。要培养学生随时提笔在手,准备圈点勾画:关键概念、关键字词、关键语句、关键图形、关键数据…把数学教材和阅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课本的知识得到最大挖掘。

5.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细加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

另外,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多数是概念不清,算理不明造成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理提炼归纳,让他们在演算中注意。在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两个步骤,特别是对有些句段的精读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阅读过程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如在阅读时碰到重要的或一时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或是其中的一些字、词,可以作一些具体的记号,以示注意。对于一些遗忘的或不理解的概念时要有自己去查书或问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6.采用读、讲、练三结合的方式

一般地,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要求学生能准确的叙述。阅读公式、法则后,除了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示。阅读公式、法则、例题、概念、定义后应该多练。

7.推荐课外读物

现在的初中生,社会阅历浅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联系现实生活的问题,他们有时解决起来比较费力,主要是难以适应知识、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如"利润问题"、"增长率问题"等等.因此,就应多读一些数学应用方面的数学书,有助于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例如让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但这远远不够.还要通过第二课堂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意识。同时,数学阅读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深度,增加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陌生领域施展才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人生、世界,使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参考文献:

[1]余立峰;;也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1991年10期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3

一、数学阅读的概述

数学阅读是指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调动潜在的思维灵性,通过阅读数学教材、书本提供的文字信息和图片音像资料、个体积累的素材及课外数学读物等相关材料,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

二、数学阅读的分类

(一)阅读教材:(1)阅读前言,新教材的前言描述了各个章节的重点,以及各个章节对生活实际的用处。(2)阅读概念,要正确的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数学符合。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对纵向的和横向的类似的概念进行区分,(3)阅读定理,要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会探究定理的证明方法,要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还要思考定理是否可以逆用、推广引伸变用。(4)阅读公式,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推导过程,并观察其特征把它记住,了解公式应用的条件,才能进一步对公式运用、逆用、变用。(5)阅读例题,先要认真审题,试着自己解题,然后与课本上的解题过程进行对比,还要对照注意自己的书写格式,进一步探索新的解题途径。

三、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实现,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1)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很多学生只是把课本当做习题集,老师让做作业才把课本打开,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样老师很多时候代替了学生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阻碍学生“数学语言”发展,使其数学智力和接受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因为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阅读材料,所以数学阅读必须和思考相结合,不是简单的识记内容,重视数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理念,有助于个别化学习,终身化学习。比如,我在“绝对值”一课中,我让学生阅读绝对值的定义,通过阅读加深学生对重点词“距离”理解,从而绝对值的认识也就更加透切。(2)老师要给于一定的阅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阅读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快乐的读.

四、数学阅读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4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阅读障碍

一、初中生数学阅读障碍的表现

通过本人走访及查阅文献、资料和对学生所做调查的分析,了解到初中生数学阅读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数学阅读中粗心,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漏看或错看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在没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未知、以及各种量之间的关系时就盲目做题,出现审题错误。例如一道很简单的题目,用配方法解方程,但很多同学做错了,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审题,没有用题目要求的配方法,而直接用了公式法求解。

(二)感到数学太抽象,自己无从下手阅读。初中生的感性思维还占很大成分,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在阅读一些较抽象的数学材料时,当他们不能与头脑中已有表象或者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联系起来,就会感到所读的内容特别抽象,难以理解。

(三)对于上下文、上下句之间的较复杂的逻辑关系或句子本身的一些关系看不明白。例如,“甲数比乙数多三分之一,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这道题目中“比乙数多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是甲数的三分之一还是乙数的三分之一,一些学生看不懂。

(四)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材料试图表达的含义不一致。很对学生在阅读时错误地或不全面地理解数学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在三角形面积一节中,很多学生认为三角形的面积只是最下面的底再乘以h/2,而不认为其它两条线段也为底。

二、克服初中生数学阅读障碍的教学对策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激发阅读动机,提高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动机,首先要让学生重视数学阅读。很多学生的数学阅读动机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他们从思想上不重视数学阅读。而教师的数学阅读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很多教师自己不重视数学阅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让学生去了解数学阅读的功能,慢慢的学生就不重视数学阅读。因此,教师应首先认识到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并将数学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学生才可能会重视阅读。

2.开拓学生视野,培养阅读兴趣。

学生长时间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应适时地讲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数学课外读物,如《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杂志》等;在讲课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像陈景润、陈省身,希尔伯特等,让学生了解一些世界著名难题,比如歌德巴赫猜想、歌尼斯堡七桥问题等,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和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重视分析数学语法特点的训练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他有时离我们现实世界的情境有一大段距离。在理解数学内容时,可能会找不到实际的参照标准。要判断是否理解无误,常常只能靠逻辑方法和数学语言理解能力。如果掌握了数学语句的特点,那么对于理解问题就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分析数学句法的特点。数学中句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精炼和简约,试图用较少的词汇来刻画所描述的对象。例如,“有一条边对应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这里“等腰直角三角形”前省略了“两个”一词。

其次,数学中还大量使用了日常语言中较少使用的一种特殊句法,复合句的形式,来描述丰富的信息和特定的内涵。例如,“从点p到直线l的垂线的垂足Q”。复合句中最基本的句法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并列关系,一种是嵌套关系。这两种形式可能结合在一起,组成较长的复合句。准确地把握这两种基本形式,并且恰当地将省略的词语补足,就可理解长句的正确意义了。例如,在复合句“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是斜边的中点”中,“直角三角形”修饰“三条边”,它们在一起又修饰“垂直平分线”,它们又共同修饰“交点”,是逐步修饰,三重嵌套。

(三)重视数学课本的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课本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重视阅读教材,学会阅读教材。

1.教师充分发挥阅读示范作用。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防止回避课本,一讲到底的倾向,要使学生看到教师是怎样钻研课本、发挥其潜在的知识因素。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给学生做读书示范时,教师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题材,特别把那些看起来平淡,读起来易懂,但学生易犯浅尝辄止毛病的内容选出来做读书示范,这样对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说服力。教师还要通过示范,使学生掌握在阅读时如何做记号,画重点,提问题,做笔记,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2.对于教材中的概念、定理、例题要重点阅读。

(1)概念的阅读:概念是反映客观对象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在整个数学学习中处于基础和支配地位。在阅读概念时,应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①概念是如何得来的,有何背景?②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③它有什么作用?该概念的定义是否有其他等价形式?④运用概念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公式、定理的阅读:阅读时要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明确其适用范围,然后尝试自己证明。阅读时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①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②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③是否还有等价变化的形式?(3)例题的阅读:首先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所求,然后试着自己找出解题的思路,并尝试写出解题过程,若能写出,与课本的解法相比较。掌握课本解题的书写格式,每一步的依据。对于“易证”、“同理”等处,要动笔补充完整,同时领会定义、定理、公式在解题中的作用和解题的思想方法,尝试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以培养创新思维。

三、结论

总之,由于本人研究水平有限,本文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有些问题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有些对策也值得进一步推敲,敬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5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简要介绍,说明了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和指导作用;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中的词汇、语法及篇章和文化理解都有着一定的启示。

一、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形成,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投射,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借“它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lakoff&johnson,1980),通常以aisb的形式表现。这里的所说的“该类事物”即a指目标域,一般是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而“它类事物”即b指源域,通常是人们比较熟悉、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概念隐喻具有常规性、任意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前两种特性为隐喻的一般特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为概念隐喻独有的特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词汇的理解与记忆。概念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最容易结合也是应用最广的方面是词汇教学。lakoff认为,我们日常生活在中70%的语言都源于概念隐喻,词汇在外语教学中历来都是难点和重点,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词汇教学认为词语与意义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所以只注重词汇的机械记忆,忽略了词汇间的认知联系。往往出现学生将一个多义词的每个意项分别的、单独的加以记忆的现象,缺乏系统性有效的记忆与理解。隐喻因具有易理解、化难为易、易记忆、易回忆性、生动有趣和具体形象等特点,可以被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词汇,改进词汇教学。以单词cool为例,其最初意义为凉的、凉爽的,后来引申出其他相关联的含义:冷色的凉的、凉爽的冷静的冷淡的孤傲冷漠的教师可以借助图示来解释cool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联系,说明不同词义的扩展和转化是隐喻思维的结果。在词汇教学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推理规则,减轻学习负担,省去了死记硬背和重复记忆的麻烦,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2.语法的习得。传统教学,语法一直被视为中性的或是一套逻辑的形式框(hopper,1998)。大多数人将语法定义为语法书和教科书规定语言的使用规则,从而把学习语法也当作是死被教条和规律的过程。语言作为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一种语言的语法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且与民族特性联接紧密。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中的词一般在作为句首或专有名词时首字母才大写,但第一人称单数“i”无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都以大写形式出现。如果在这里教师可以把英语语言文化中的崇尚个人主义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加以说明,相信学生对此一定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是对词汇和篇章的语义层面和意义层面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检索和推断,教师的重点放在了对词汇、习语和句子的理解。然而,交互式学习理论将阅读视为一种认知的、发展的和社会建构的任务,远远超越仅对书本词汇的理解。阅读理解应该是一种读者从话语信息中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专家katherinemaria对阅读作了以下定义,通过以下三个因素的互动而从书本建构意义的完整过程:(1)读者由语篇激发的知识,如词语辨认能力、世界知识和语言规则;(2)读者对作者用来建构语篇的语言之阐释;(3)语篇阅读的情景。对词汇的隐喻认知方式在大脑中构成了一套信息概念系统,以图式的投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在阅读理解当中要注意词语隐喻形成的系统,帮助更好的形成对篇章结构、内涵的理解。学习者可以通过目标域与源域的不断互动,同过两者之间的相似形形成联想,构建起对篇章文本的生动有效的理解。

4.文化理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方式。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相似性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都找得到共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人类的一般思维有进一步的认识。然而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又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相同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以不同的隐喻来表达,如:汉语中“爱屋及乌”的意思到了英语中变成了“loveme,lovemydog”。处于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人可能会发现难以将对方隐喻中的目标域与源域联系起来,因为隐喻思维能力与文化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要取决于对该种文化的熟悉和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种文化模式下很常见的隐喻,在非本族语看来却相当难以理解。学习文化的过程与学习该文化的隐喻思维能力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dirven,r.&v.marjolijn.cognitiveexplorationoflanguageand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8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6

关键词:概念图;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

G633.41

教育i域应用概念图工具以后,教学效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概念图的广泛应用,不仅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学习效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概念图在初中英语阅读前的教学探究

1.概念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将可利用的资源充分的利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适合的氛围,同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激发出来,就是读前活动最终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各种形式不同的导入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同时也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阅读逐渐的转变为主动阅读。从根本上促进了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利用概念图击破词汇难题

教师在读前阶段可以积极的进行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工作。俗话说,词汇量的多少是阅读理解是否深入的基础,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大量词汇的积累,推动阅读效率的不断提升。初中英语教材中所体现出的词汇已经不再是单一、孤立的表达方式,而是按照语境、内容组合在一起的。教师只需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各个单词之间存在的关系挖掘出来,再将其重新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制作出非常直观的概念图,并以此为基础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利用概念图整体把握阅读本文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预测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在读前阶段,为学生创设有助于预测形成的氛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觉的运用预测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自预测阅读文本的过程,就可以将预测结果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其英语阅读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概念图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教学探究

1.概念图在略读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所说的跳读或者浏览就是略读,这是一种可以提升阅读能力的方法。通过快速阅读文章并了解其大概的内容就是我们所说的略读。在略读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只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picture)、阅读题目(title)或小标题(heading,subheading)、介绍(introduction)、段落的主题句(topicsentence,等就可以了,这种阅读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大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猜测文章的大概意思。比如thegreatestwonderofthenaturalworld这一课,这一课文主要讲述的是自然界中的伟大奇观,将需要讲述的奇观进行概念图的整理,例如theedgeoftheGranCanyon,就要围绕theedgeoftheGranCanyon进行活动,在途中遇到的河流,天气等都可以进行要点的描述,将文章的标题作为概念图的中心,将文章中的小标题作为整体的线索,从而使学生可以清晰地将文章的大致意思用图表示出来。

2.概念图在寻读中的具体应用

寻读就是我们所说的查读,这种方法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迅速提升阅读技能。在寻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迅速的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像:时间、地名、数字、人名等关键信息。而教师则需要在寻读的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迅速发现并锁定关键的信息,以便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概念图在细读中的具体应用

所谓的细读课文,就是深入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而教师在应用这一方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整篇文章的阅读,并根据自己的了解将文章中的细节进行划分,以便于概念图的逐步完善,增加和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绘制的概念图,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文章事实和细节掌握的情况,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归纳信息的能力。

三、概念图在英语阅读后的教学探究

1.通过概念图对文章进行复述

学习英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复述课文,大多数英语教师都喜欢让学生背诵课文,但是却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复述课文。而概念图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一问题,课文学习完成之后,将概念图绘制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复述。

2.通过概念图对文章进行讨论

课堂活动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意义突出的课后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实现了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目的,而学生则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另外积极有效的课堂活动也可以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充分的激发出来。比如在学习Youlikewesternclassicalmusic,don’tyou这篇课文时,如果我们假设现场可以欣赏westernclassicalmusic的话,可以讨论一下我们的感受?通过这样的聆听,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体验到了westernclassicalmusic,真正的体验到西方的艺术之美,而讨论的结果则可以通过图表示出来。

四、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英语概念图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线性思维模式,同时对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和发现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7

关键词:阅读能力;学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3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82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三十年的教育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技能其实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学生“学会”转为“会学”,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的体现。于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在学科中的培养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一、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古代将阅读分开理解,阅是用眼睛看,读是开头朗读;如今阅读是不可分开的。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如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写作能力。同时,阅读能力可以拓展视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在高考中,阅读能力最为重要。这是因为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特别是语文考试,学生要阅读几千字的材料并答题,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在数学考试中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分析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解决问题,能够促进阅读理解类试题的解题能力,提高考试成绩。学生在遇到新的题目时,如果缺乏一定的阅读能力,就无法理解题目中所给予的信息,也就无法掌握解题思路,导致不能获得准确结果。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将“新概念”转化为“老问题”。在高中学科教学中,阅读能力是学生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为了今后的学习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当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现阶段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整体状况并不乐观,并没有得到地方部门、学校领导甚至教师应有的重视。他们为了迎接上级部门的验收可谓费尽心思,竭尽全力,觉得管理不出大事就可以了。当前教师的教育成绩是与荣誉、福利、晋升等相挂钩,一些教师把更多地精力放在学生成绩的提高上,再加上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涉及课本以外的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一度被忽略。而学生对阅读也是提不起兴趣,对于一些较长的文章、段落,他们连翻都不翻,碰到生字词也没有查工具书的习惯。相反,他们只对快餐文学、网络段子、笑话、游戏、网络语言等感兴趣。长期下来,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容乐观,对其学科学习极为不利。经常有一些学生由于受到自身阅读能力的限制,很简单的数学题因为不理解概念内涵而做错。如化参数方程为普通方程,再由直线的普通方程确定直线的方向向量,这涉及了直线方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虽然很简单,但是如果对概念的含糊不清就会导致了解题的错误。因此,只有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己动起来,逐渐进入学习状态,想办法去学,最终会学,才能算得上比较成功的学科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兴奋的时候血液循环加快,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营养,调动各项心理活动,激起饱满的热情,产生克服困难的意志。高中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对此,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对外界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拓展阅读范围,使他们敢读、想读、爱读。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当学生对课内知识不满足时,教师更应该借助这种好奇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提供一些类似文章的阅读,这样不但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还能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外,教师还要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倘若遇到某个让学生喜欢的情节或是数学故事,他们往往会一口气阅读,当然这个阅读过程必然十分粗糙。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几遍,悟出其中的道理,读出其中的韵味。如对于一些经典著作等课外阅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每天、每周、每个学期读几本书,在读的过程中形成阅读技能。同时,教师还要经常鼓励学生,树立阅读信心,这样迈开了第一步,为今后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的指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对学生的多元化要求,但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还要做好阅读内容的推荐,除了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还要及时更新新进图书的内容及特点。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浏览、查阅、摘抄、做笔记等,或者结合具体的书目对常用阅读方法作指导。

(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俄国著名文学家在《艺术论》肯定艺术作品以及各类文章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整体作品,从宏观的层面理解文章、段落的主题思想。只有在形成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能深刻其中的内涵,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在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论是语文等文科教学,还是数学等理科教学都不能忽视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保证学生各科的均衡发展。相信只要经过教师与学生不懈的努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8

一、发挥数学教材的作用,加强数学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阅读,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审准题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金钥匙。

1.读顺序。如:8-24÷8-(-25)×(-6)这个算式,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先算减法,再算除法,除开对基本的算理不明白外,关键是缺乏一个良好的读题目的习惯。这个时候,我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读一遍,说一说运算顺序,同时出示(8-24)÷8-(-25)×(-6)也让学生读一读,看看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提醒他们注意,像这样的关键字“差”,要很好的理解,说明了什么?这样通过读,找两者关键词,比较,学生便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2.读关键词句。文字叙述题也是一样,特别是“和、差、积、商”,诸如这样的字眼,让学生在熟读中体味,用什么计算方法,包括括号的使用,这样整合了计算题和文字题,二者相辅相成,计算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要用到方程,方程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我要求学生按照读――找――想――解答――验证的步骤去完成,如:某种商品每件的进价是250元,按标价的九折销售时,利润率15.2%,这种商品每件标价是多少?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学生读题目,知道条件――标价的九折销售时,利润率15.2%,问题――标价是多少?找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利润率15.2%,分析从问题入手,找到什么条件,怎么解决,这一步至关重要,继续看所需要的条件中是不是还有间接的,如果有就要把它们找出来,阅读解决这些问题后,列式计算、验证就不是问题了。

二、培养阅读意识

1.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形成数学阅读的意识。课堂上除了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同时不可忽略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看”和“划”的基础上,学生难理解或比较拗口的,要给学生一字一字地讲清楚,说明白。

2.学生在学习中,总是认为只要听懂课,会解题就行了,把数学课本当习题集用,公式,定理、公理、运算法则等从来不看,当老师布置了预习“看书”的作业时,大多时候学生总是没有重视,一目十行,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有的甚至解完题都不知题的内容。

三、确定阅读方法

1.培养阅读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数学语言是精炼、枯燥的,所以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语言的兴趣至关重要。为此,学生阅读前,教师应对阅读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给学生指出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疑,质疑探究,有所提升。

2.分类阅读,循序渐进。教师要尽可能安排学生阅读一些简单、易懂、有趣的数学书籍,提供数学阅读材料和阅读时间,让学生慢慢养成数学阅读习惯,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逐步达到愿读、会读、乐读三种境界。

阅读课题课题就是对整节课的一个浓缩的概括。通过阅读课题,让学生大致了解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阅读概念数学概念是抽象化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是反应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模式。在阅读中理解概念的条件,在阅读中理解概念符号的含义。

阅读例题例题数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读懂例题,举一反三呢?读中理解,读中比较。

四、指导阅读,及时讲解

课堂讲授必须和阅读结合起来,学生阅读完后,教师要及时检测阅读质量,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根据反馈信息来进一步调整讲授重点和关键。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有其独特的阅读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阅读教材的选择应由易到难,逐渐加深,且教材中问题明显,易懂、有趣;二是问题的设置要合理,一定要从教材性质、章节特点、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三是要做好现场指导,对于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不当的阅读方法,应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以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9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阅读。阅读是外语学习者吸收信息、提高外语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鲁梅哈特(Rumelhart)等人提出的阅读过程中的“交互作用”(interactive)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加工过程,而且也是读者对已有的背景知识的运用过程,只要读者对所阅读的材料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那么,在加工阅渎材料时,背景知识就能够有效的弥补阅读能力上的不足。“图式”(schema)源于心理学术语,认知心理学家用它来解释人们的心理过程。一个图式抽象地代表了一个事件的特性。这种代表并不是照像似的复制品或者直观的像,而更象是粗略的设计图,并强调一组突出的元素的排列,这些设计图给图式提供了一个事件区别于其他事件的东西。图式是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砖块”。这个心理学理论近些年来被一些语言学家借用并在语言学领域内得到广泛地发展。

2图式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2.1心理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图式”就是人们已有的各种知识的综合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格局和模式。以此为基础,有的学者提出了心理语言学的“图式阅读理论”。该理论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基石,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要调用大脑中的“图式”,依据“图式”来解释、推论、概括、吸收外界的信息。对阅读者来说,外界信息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自下而上”(bottom—up)。就是从下层的各个空位到概括层次去理解某种概念,当人们注意到某种新的概念时,总是先注意到有关这个概念的图式的最下层的最基本的空位,然后归纳分析,直到最后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新的图式。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就是利用低级的字、词、句进行解码,它能使读者敏感地寻找、挑选和组织他头脑中所缺少的新信息。其二是“自上而下”(topdown)。就是从概括层次到下面的各个空位去理解某种概念,如果人们在大脑中已经储存了某种图式,当在某种场合人们去调用这些已有的图式的时候,就会利用背景知识进行观测和判定,它能使读者的头脑迅速地词集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并对其所阅读的内容做出预测,再把已有的知识和新进信息加以比较和综合,通过对所作的预测进行验证,从而采取补充或否定、修正等调整加工的办法来完成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对阅读者来说,每一阶段的知识分析不仅来自更高一级的知识分析,而且也依赖于低一级的知识分析。无论哪个阶段,哪个层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总是同时进行、相互弥补的。“自下而上”的方式帮助读者发现新的信息以及与其相悖的信息,“自上而下”的方式帮助读者消除歧义、做出正确的选择。

2.2已有知识在推测过程中的作用图式理论告诉我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读者不仅要知道一个概念的概括层次的内容,还要了解这个层次下的其他层次。所以,图式理论的另一个主要论点是,在人们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这些背景知识可以看成是已知概念的各个空位,这些空位在理解一个概念时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

阅读过程是读者的已有知识与文章内容(textualmateria1)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推测(利用字、词、句以及背景知识进行)。推测过程与读者的语言知识以及背景知识有较大的相关性,它实际上是读者与读物、文字内容与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推测过程要求渎者具有必要的“图式”,如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等。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题材的了解程度。如果没有相应的“图式”,就不能识别文章中的字、词、句,不能根据语言书写符号来理解字面上的意义(1iteralmeaning),也就无法利用文章中提供的信息和线索去调用大脑中的内容和形式图式。然而,光有语言知识还不够,如果读者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也无法理解语篇的含义,而且有时背景知识的影响还要大于语言知识。根据schema理论,每一条文字信息都寓意着某个背景知识的构件(schema),而该构件各方面的特征也必定与该文字信息相一致。阅读理解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激活(activated)的背景知识与寸章相互作用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缺乏有关的背景知识,就不可能对读物做出合理的推测,因为正确的推测离不开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它们是阅读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读者能否最终达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首先取决于他的认知结构即背景知识的状况。"

3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相互作用的双向心理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先去用眼睛扫描文字,然后激活大脑中对所见文字的表层结构进行了解,从字面上理解所读内容。这是一种由个别、具体到激活大脑中的已有知识结构的过程。然后,学生对此新信息与已有图式进行判断、理解直至最终完成阅读理解这一全过程。所以说,图式对整个阅读过程都产生影响,它对阅读理解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英语教师应当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3.1取舍增补法当前学生使用的阅读材料中,很多材料不具有时代气息,内容陈旧,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和文化背景知识及内容性知识的输入,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首先从阅渎选材人手,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删减一些话题陈1日的文章,增加一些与时代启、息相关的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激情,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丰富了内容的图式知识,语言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3.2课前预习法图式知识的多寡以及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阅凑理解的速度与准确性,广博的知识结构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以原文为中心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充,从而增加和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也带动修辞图式的发展,有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3.3直接理解法当读者的背景知识与文章的背景知识不相吻合时,信息差就产生了,这是学生由于图式知识的不完全或文字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不足引起的阅读理解受阻,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很难进入作者的世界,王就不能按照作者的意图去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应当在学生阅读前,根据学生的需要,有目的地注入一些学生所缺乏的与课文内容及词汇方面相关的背景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对不同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的比较和分析,帮助学生增加内容图式,填补信息差。

3.4关键词语法目前的高中生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于这类话题的材料学生在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应的图式,但是不知道如何去激活它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向学生进行读法指导,指导学生在两种信息处理模式下如何根据文字信息“激活”头脑中存储的知识结构,使新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并融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产生新图式。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10

一、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1.数学语言的特点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2.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质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而一般阅读“理解和感知好像融合为一体,因为这种情况下的阅读,主要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把它与新的印象联系起来,从而掌握阅读的对象”,较少运用逻辑推理思维。

3.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格式、证明思想、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读者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二、小学数学阅读学习的方法与指导

1.咬文嚼字法。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达,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要在阅读的前提下,对他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这样,通过细琢磨、深推敲,不仅能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能使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

2.提纲挈领法。把一组学习材料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纳,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

3.融会贯通法。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数学阅读学习时,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知识,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才能避免只言片语的肤浅印象,减少思维的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所包括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进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进行转变。

三、做与读的结合

数学是一门科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边读边画,边读边写,边读边算。如在教学“垂线画法”时,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画法步骤,使学生对垂线的定义和形状整体感知,再照着书上的步骤画,分析一下自己所画的垂线与书上的垂线有什么不同,多画几次,教师结合全体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画龙点睛,教学生真正学会了阅读。

四、依据教材指导阅读

1.概念、定义的阅读。概念和定义等知识必须准确把握和理解。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