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生儿常见的护理问题十篇新生儿常见的护理问题十篇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39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篇1

【关键词】产后访视;新生儿;护理干预

新生儿是指出生后未到1个月的婴儿,或者说出生至28d的婴儿。新生儿出生时有足月生产儿,也有早产儿,新生儿出生后其头部、视觉、脏器、感觉、听觉等各项机体能力及发育都不完全,需要出生后逐渐发育才能逐渐健全[1]。因此,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及照顾非常重要,为了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健康照料的能力,医院进行了产后家庭访视,并针对家属出现的问题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对170例新生儿进行产后访视及护理干预的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0月在本院生产的170例新生儿作为本次产后访视的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73例;剖宫产106例,自然分娩64例;早产2例,足月生产168例。

1.2方法

1.2.1访视方法医生在产妇及新生儿出院后的第7、14、28天,分3次进入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医护人员需对新生儿的身体、卫生情况、母乳喂养情况、抚触情况等进行观察,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予正确的护理指导方法并教会产妇。第2次访视,观察产妇在护理指导后对新生儿的照顾情况,对仍有问题的再次进行护理干预;待第3次访视时,观察新生儿通过护理干预后的健康情况。

1.2.2护理干预①黄疸的护理干预。新生儿出生2~3d易发生黄疸,医护人员应先询问婴儿出现黄疸的时间,将婴儿抱至阳光充裕的地方观察黄疸情况,对较轻者需安抚家属一般10d左右会自然消退,同时告知产妇多给予母乳喂养或喂水,促进婴儿排尿从而降低黄疸程度;对黄疸颜色较重并一直不消退者,医生需建议婴儿家属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再采取对症措施处理。②脐部感染护理。婴儿脐部感染会出现脐部及周围肿胀、红晕、渗液等症状,医护人员应先将手清洗干净,使用消毒棉棒蘸取稀碘酊(含量0.75%)[2]给婴儿脐部及周围进行轻轻擦拭,将感染物擦掉并消毒;对脐带脱落的婴儿,从脐窝顺时针方向向外将感染物轻轻擦拭出并消毒;叮嘱家属每天用稀碘酊给婴儿脐部进行擦拭,2次/d至恢复;并告知家属保持婴儿用品的勤洗勤换,保持卫生。③湿疹护理。婴儿多数会出现面部或颈部湿疹,需告知家属应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干燥和通风;发现湿疹后不可用奶水或不正规药物抹擦;较轻者可使用皮炎平等抹擦,对湿疹泡较大者可用稀碘酊进行擦拭消毒;尽量避免给婴儿使用纤化或毛线类衣物;勤给婴儿洗澡并使用刺激性小的爽身浴液,水温保持在36.5~37.5℃为宜;湿疹期间避免食用鱼虾类食物。④母乳喂养干预。访视中发现有很多产妇未给婴儿母乳喂养,而是采用奶粉或糖水等喂养,问其原因,有因乳汁不够者、有因怕身材变形者等,医护人员需耐心给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它可以增强婴儿的免疫能力,促进母婴之间的感情等,建议产妇要坚持母乳喂养至少4~6个月。⑤新生儿抚触干预。医护人员需教会并告知产妇及其家属,适时给婴儿进行抚触可以增强其免疫力,增加体重,减少疾病的感染等,指导家属正确的抚触方法,并叮嘱其不要佩戴首饰避免刮伤孩子。⑥其他护理干预。访视中有的家属将婴儿用被或毯子包裹起来,说是怕长大X型腿或受惊吓,医护人员应告知家属让婴儿自由生长,捆绑会造成其呼吸困难、不利于散热及其神经等发育;对小儿夜啼的情况,医护人员建议产妇应抱其入睡,给婴儿制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减少其离开母体后的不安全感。

2结果

访视中医护人员发现新生儿最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黄疸(98例)、脐部感染(69例)、湿疹(89例)、母乳喂养(67例)和正确抚触(21例)等;护理干预后,发现黄疸(29例)、脐部感染(14例)及湿疹(17例)的婴儿明显减少,母乳喂养(148例)及正确抚触(101例)的明显增多,说明访视及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3小结

产后访视及护理干预是医护人员为了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的照料,而走出医院进入到产妇家中,对新生儿的健康进行观察,针对出现的健康问题进行直接护理指导的一种方式[3]。不仅增进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在访视及护理干预下,也使产妇及其家属了解更多育儿知识,使婴儿在正确抚育下健康成长。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发现,新生儿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黄疸、脐带感染、母乳喂养或正确抚触等,而通过访视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护理干预后,新生儿发生黄疸、脐带感染等数量明显减少,而母乳喂养及正确抚触的数量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进行产后访视及护理干预,可正确指导家属抚育婴儿的方法,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减少病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爱君.产后访视中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4):96-98.

[2]陈小萍.产后访视中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青海医药杂志,2014,44(3):36-37.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篇2

【关键词】新生儿科有效风险管理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2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63-01

1新生儿生理特点

所谓的新生儿指的是出生还不到二十八天婴儿。在生理方面,新生儿存在着许多特点,医护人员想要将新生儿进行更好的护理,一定要对新生儿的生理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

婴儿在出生之后,其皮肤是粉红色的,在三到四天之后,其皮肤会有生理性黄疸出现,所以,在这个时候,婴儿的肤色是略黄的。黄疸的高峰期是婴儿出生一周前后,在两周之后,黄疸会自行消失。新生儿的皮肤非常的细嫩,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而其防御能力不高,很容易产生损伤以及细菌感染、脓疮等的。同儿童的呼吸速度相比,新生儿比较快,一般一分钟可以达到四十到八十次,甚至有些时候会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呼吸中枢发育故完善,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新生儿的成长,将渐渐变得稳定。从脉搏方面来看,每分钟一百二十次到一百四十次是较为正常的。从提问方面来看,正常的新生儿是三十六到三十七度。然而,因为新生儿的体温中枢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健全的控制血管收缩的植物神经功能。他们呢的皮下脂肪比较少,因此非常容易散热,这就造成了他们的体温皮肤会有很大的波动。所以,医护人员要注意对新生儿的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从体重上来看,一般来说,新生儿的平均体重是三千克,出生二到四天内,他们会有一定的体重下降情况产生。在一周之后,体重开始恢复正常。

2常见的护理隐患

2.1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为新生儿进行护理的医护人员,一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道,另一方面还需要拥有一些儿科护士的特殊要求,即富有同情心、爱心以及耐心。在对过去的大多数新生儿案例进行调查发现,产生这些纠纷的原因多是护理人员的工作作风不够严谨,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服务不够,缺乏同新生儿家属之间的交流。

2.2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够

在护理人员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查对不严、不认真进行交接班、操作时违反规定,没有及时进行巡视患儿以及业务不够熟练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造成新生儿病情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延误抢救时机。

2.3环境隐患

在很多医院,新生儿的病区都没有得到严格的区分,非感染病房、感染病房以及早产儿病房都没有得到细致的区分。一旦在呼吸道感染以及肠道感染频发的季节,新生儿患者会大量的增加,这就会造成病房的拥挤,那些处在恢复期的患儿和处在急性期的患儿在一个病房内休息,因为医护人员都在忙着进行诊疗和护理,不能将消毒和隔离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这就会造成交叉感染的产生,一旦早产儿感染,就会对其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

2.4医护人员压力大、风险高

新生儿病房的护理工作有着工作两大、繁琐的特点,不仅如此,很多医院的新生儿病房的工作人员编制还不是很充足。新生儿患者的病情变换很快,并且容易出现反复情况,新生儿不会用语言进行表达,频繁的经脉加药,再加上婴儿的啼哭声以及缺乏良好的休息、心理调节不当等,长久之后会对医护人员的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心情暴躁、容易发怒。

2.5用药不当

在用药方面,新生儿因为体制特殊,其药剂量个体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仅如此,很多情况下还需要进行加药,这也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医药科学不断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新药,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剂量复杂,这些知识是很难掌握的,很容易出现配错药以及换算错剂量的问题。

2.6使用仪器不当

随着医用科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性能复杂的新生儿仪器,例如暖箱、监护仪、推注泵等等。很多护士对这些仪器的性能不甚了解,无法察觉仪器是否出现故障,从而会造成损伤和事故。

3风险预防

3.1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医院要对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护理人员进行讲解。不仅如此,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向护士进行宣传,将他们的法律意识进行提高,进而加强他们心中的风险意识。

3.2护理风险监控

医院应该将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将其进行不断的改善,设立三级护理这样的管理制度。所谓的三级是指护理部、科护士长和质控护士。从护理部方面来看,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从而能够随时对隐患和不规则的操作进行发现,并对其进行纠正,将反馈意见进行总结,并对其他的忽视进行及时的提醒。从科护士长和质控护士方面来看,每日都要进行随时的检查,这样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每个月,都要进行风险事件分析例会,对当前存在和潜在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除此之外,还应该进防范、处理事故的预案的建立。

3.3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

在大多数医院,由于新生儿的护理人员配备不够充分,所以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资历较低的护士加强管理,并且使资历较高的护士对其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在进行排班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新老护士进行搭配。对于新护士,要对其工作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除此之外,还要对护理安全问题进行注意,特别是中午、夜间以及节假日期间的护理安全问题。

3.4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

积极推荐本院护士参加省市的护士培训班,在培训结束之后,让这些护士到科室对其他的护士进行理论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组织护士进行定期的考核,激励护士进行自我提高。对于那些新的科学技术、新的设备,进行定期使用培训,以避免产生设备使用不当而产生医患纠纷,提高他们的急救技能。

4结语

总而言之,新生儿科为了将护理安全提高,因该在对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的隐患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汪丽芳,王慧英,苏宁,桂琳.干部病房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7(02).

[2]李琰.行使知情同意权的有关问题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5(09).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篇3

【关键词】问题情景教学;临床实习;儿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4-0083-02

doi:10.14033/ki.cfmr.2015.04.041

设立“问题”的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可行、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模拟问题场景展开教学,让护生在特定的专业场景中演练体验,遇到问题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习技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1-2]。临床实习是培养护生综合实践技能的重要过程,但由于儿科的护理操作难度大,患儿家属的维权意识强,不接受临床护生护理服务的现象经常发生,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很难得到具体的实践体验,严重影响了护生对临床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为提高护生临床带教效果,笔者设立了问题情景教学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实习护生70名,按入科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名。均为护理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年龄21~23岁,平均(22.4±0.6)岁。两组护生年龄、性别、学习态度、基础教育背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两组护生入科后均由教学组长统一带领介绍儿科病房的的环境、规章制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种及护理流程。然后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入科后跟带教老师上班参与临床学习,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主动传授,护生被动接受的方法完成实纲规定内容。试验组:带教老师根据护生已有的儿科知识,以儿科病房中的常见病及常见急症为基础,以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实习的内容为目标,设置有代表性的问题案例。具体内容如下:(1)案例一般资料。如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及在这些病例中涉及到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理核心制度、健康教育、常见的技术操作流程,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吸氧、婴幼儿灌肠、肌肉注射、头皮静脉注射、留置针单手送管法等。(2)根据各病例特征设立“问题”情境。如:晨间护理发现热水瓶放置在床边桌上,桌面上有牙签、水果刀,患儿床边熟睡却未拉上床档;肺炎合并心衰的处理、坠床、高热惊厥、婴幼儿窒息的急救等。护生入科用1d的时间,由带教老师集中进行儿科相关知识宣教,提出相关要求,告知护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运用模具进行模拟教学,边讲解、边指导儿科常见的技术操作项目如肌肉注射、头皮静脉注射、留置针单手送管法、高热惊厥的急救、新生儿、婴幼儿心肺复苏等。第2~3天由带教老师将所设立的问题情境介绍给护生,对模拟演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估计,并组织护生学习。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护生小组讨论,并通过看书、看录像、网络等形式查阅相关资料,对情景模拟活动做充分的准备。然后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模拟演练,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观察护生是否能察觉到患儿的病情已发生变化,是否能关注到患儿所处的环境不够舒适和安全,如何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护生观察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模拟演练后,将学生分给临床实习老师进行一对一带教,出科时进行操作和理论考核以及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护生的带教效果。

1.3评价指标

出科前对两组实习护生的操作和理论考试成绩、患儿家属及带教老师对护生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带教老师满意度调查方法:护生出科时由其一对一的带教老师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包含服务态度、沟通技巧、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内容,共发放70份,回收70份,回收率100%;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方法:护生出科时随机选择10名患儿家属对护生做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操作熟练度等内容,12组学生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操作与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试验组操作与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实习结束后两组护生操作与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分

组别操作成绩理论成绩

试验组(n=35)92.8±2.389.5±6.6

对照组(n=35)87.2±3.881.3±5.4

t值7.465.69

p值

2.2患儿家属及带教老师对两组护生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儿家属及带教老师对护生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患儿家属及带教老师对两组护生满意度比较%

组别患儿家属满意度

带教老师满意度

满意不满意满意不满意

试验组95.8(115/120)4.2(5/120)100(35/35)0

对照组89.2(107/120)10.8(13/120)82.9(29/35)17.1(6/35)

字2值3.845.52

p值

3讨论

3.1问题情景教学法激发了护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临床带教一般都是护生被动的接受带教老师的传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自觉性、独立性、个性均被淹没,缺乏独立性思维,学习积极性不高[3]。儿科患儿是相对特殊的群体,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儿、小皇帝、小公主,家属对实习护生基本都有抗拒心理,不喜欢护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做治疗性操作,护生动手的机会受到限制,心理受打击,使其学习主动性更加不高。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置各种情境,引入入胜,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查阅资料,策划情景。角色扮演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护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和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潜能[4],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情境教学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缩短了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表1显示,试验组护生出科考试时,操作与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3.2加强了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技巧

沟通能力是护士的核心能力之一,医院对本科护生沟通能力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高[5],而她们在学校多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沟通技巧的培养,进入临床实习前接触的社会关系较为简单,不善于与人们交流,尤其儿科护理工作中,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组织沟通内容,而儿科患儿家长经常对实习护生不予理睬,使护生产生恐惧心理,更不愿意与其交流。问题情境教学法演练过程中,护生经常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提高了语言沟通的能力和掌握非语言沟通技巧,同时通过模拟情境中不同角色的扮演,能够揣摩患儿家属的心理,体验家属的感受,能够大胆地跟患儿及家属去交流;熟悉疾病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护理要点,能够更好地为患儿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在与患儿及家属交流时有了自信心,减轻了恐惧心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3.3问题情境教学提高了护生的临床实践综合能力

问题情景教学以带教老师作为主导、护生为主体,带教老师利用护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结构,以教学大纲所要求完成实习的内容及儿科临床常见病为框架,设置不同的场景,护生在形象、直观的教学环境中对老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推断,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练习临床技术操作技巧。由于提前模拟了临床的工作环境,熟悉了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懂得了沟通技巧,熟练了技术操作,对临床实习产生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及陌生感有所减少。同时通过开展创设问题的情境教学实践使护生的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得到锻炼,在跟随带教老师前已进入角色,增强了自信心,进入临床后不再缩手缩脚[6],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症案例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得到提高。

3.4问题情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护生在一个月内要将四年所学综合运用到临床,时间紧,任务重,有一定的压力。所以带教老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符合教学需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同时也要贴近临床,在注重护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的同时,还要关注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合作创新能力、交流的能力、职业情感体现等都应在“问题”情境中有所设计。只有这样,实施创设问题的情境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红赞,廖少玲,黄娟娟.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3):85-86.

[2]钮美娥,赵鑫,汪小华.问题情境教学法在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3,30(6):67-68.

[3]濮丽萍.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3):96.

[4]寇敏.情境教学法在儿科护患沟通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8):2145-2146.

[5]张雪雁,李军,都美玲.儿科护理见习应用模拟教学法对培养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11):3557-3558.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篇4

“关爱儿童健康护理科学沙龙”

在京举行

你知道儿童护肤的奥秘究竟有多少?皮肤过敏只是“面子问题”吗?“绿色无添加”靠谱吗?12月6日,由北京科技记者协会指导、北京科技报社主办、强生(中国)有限公司支持的“关爱儿童健康护理科学沙龙”在京举行。

此次沙龙是一个面向中国新闻媒体的大型公益活动。活动邀请的演讲嘉宾包括空军总医院皮肤科专家刘玮教授,美国药剂学博士Davidmays,北京儿童医院儿童皮肤科主任马琳教授,美国化妆品专家RobertKwon及北京科技报社总编辑童庆安。演讲内容涵盖中国化妆品行业、婴幼儿皮肤常见问题的预防与护理等。新华社、科技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人民网等60多家中国主流媒体代表来到现场参与活动。

“‘天然原料’一定安全吗?想借原料的来源宣传产品的安全性,不管是天然物质、有机物质,还有一些绿色的,大部分基本上是概念炒作,即便是天然的物质也不代表它是安全的物质。”刘玮教授首先就《中国化妆品行业概述及公众关心热点话题》这一主题进行了陈述。

刘玮教授说:“化妆品不是一用就见效。往往是消费者对其作用期望值过高。化妆品只是起一些美化修饰作用,它的效果没有那么快,不像我们熟悉的药品,你吃点抗生素消消炎很快就好了,所以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化妆品。”

紧接着美国药剂学博士Davidmays又向在座的媒体和专家讲解了关于防腐剂在个人护理产品中的重要作用。他的报告中使用了大量的事实和图表数据,在场的媒体编辑记者表示听得“很过瘾”。

“小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所以不能以缩小的概念去面对他。”北京儿童医院儿童皮肤科主任马琳教授作题为《婴幼儿皮肤常见问题的预防与护理》的报告中说。

她认为,“婴儿皮肤的特殊性跟成人的不一样,所以更需要呵护。婴儿皮肤在结构、组成肌功能方面完全不同于成人,并且在不断发展完善。婴儿的天然免疫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水平,所以皮肤更易受刺激,也更容易感染皮肤病。婴儿需要特殊的呵护,所以护肤产品应该是安全适合孩子的。”

马琳还在讲座中展示了一些患有湿疹的小患者的照片,提示家长一定要在平时恰当及时地给儿童做皮肤护理。她说:“对于治疗儿童常见的湿疹,如果症状较轻,需‘外用治疗+皮肤护理’。护理尤为重要,可以说,治疗占10%,润肤占了90%。”直观的临床照片让在座媒体编辑记者感叹婴儿皮肤护理的重要性,同时对婴儿皮肤常见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来自美国的化妆品专家RobertKwon进一步对国际领先的个人护理产品安全保证体系进行介绍。他说:“事实上,如果不是正确的含量,任何物质都可能是危险的。所以,没有所谓的‘安全物质’,只有‘安全水平’。”

北京科技报社总编辑童庆安在题为《被误读的社会热点》报告中说:“在安全健康领域,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也有一些不理性的思维与误读,这是由几个因素引起的。一是因为媒体在放开、自媒体在出现,好声音多,杂音也多。二是少数媒体在市场竞争下,希望推出更多‘吸引眼球’的内容,以至于断章取义。三是政府等权威部门信息透明化仍不够。”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篇5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内涵上秉承了整体护理的概念,护理人员综合考虑新生儿生理的、心理的、社会和精神各方面的状态和相互关系,通过其父母的全程参与照护新生儿,使新生儿各方面都能到达完善的状态。该模式可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促使父母的情绪和育儿行为改善,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我们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为理论基础,以营养供给、信息刺激、亲子交流为主要干预内容,观察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家庭分布于都匀市市区内的25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男104例,女152例,出生天数7~27d。随机抽取126例新生儿作为干预组,其余130例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从产科出院时均排除其他躯体疾病。两组新生儿性别、出生天数、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1.2操作方法

①干预组新生儿出院后3d,有专业护士按预约时间上门对产妇进行新生儿沐浴、脐、眼、皮肤、口腔等护理技术现场示范、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纠正认识和操作上的错误,每户15min左右,并设立咨询电话,解答产妇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专业授课内容包括:新生儿特点,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采用一对一操作示范,然后调查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情况。②对照组新生儿出院后采用传统的育儿方法,未进行家庭护理干预。

1.3观察指标

①从沐浴、脐部护理、眼部护理和皮肤护理4个方面观察家庭护理前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情况;②从呼吸道感染、皮肤脓疱、结膜炎和脐炎4种疾病观察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新生儿的发病情况。③发育指标、体格测量指标包括体质量、身长、头围,测量者为经过培训的护士。④智能测量标准,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检查过程由经过专业培训、具有测量资格证书的护士进行。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用SpSS8.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干预前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比较

由表1可见,126例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后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比例显著提高,且与干预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表1产妇家庭护理干预前后新生儿护理知识与干预前比较,*p<0.01

2.2两组新生儿发病情况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皮肤脓疱、结膜炎、脐炎发病率除结膜炎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表2两组新生儿发病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格增长情况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质量增长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对新生儿体格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表3两组新生儿日平均体格增长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01

2.4两组新生儿nBna神经行为评分

由表4可见,两组新生儿行为能力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提高新生儿的行为能力水平。表4两组新生儿nBna神经行为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由专业护士上门示范新生儿护理操作,用一种直观的、手把手的指导方法把知识传授给产妇,易被产妇接受和掌握,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产妇。为新生儿沐浴是产妇难以掌握的操作,通过专业护士的示范和讲解,使产妇明白沐浴能更好地清洁皮肤污垢,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进行新生儿抚触等,纠正了以往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使皮炎、红臀的发生率大大减少。另外,传统的坐月子房间紧闭门窗,喂奶后不拍背,也得到了纠正。从表1可见,干预后126例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

现在多数产妇虽然知识层次较以往有所提高,但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教条地沿用书本上或传统的育儿方法,常因喂养或护理不当而导致疾病。因此,适时开展新生儿护理干预,因人而异地向产妇及家属传授有关产后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满足产妇的求知欲,确保母婴健康。如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因处理不当继发其他疾病。专业护士入户向产妇、家属宣教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知识,让他们主动参与、配合脐部皮肤护理,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从表2可见,开展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篇6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人民群众医疗安全意识的提高促进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同时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项目的开展,多数孕妇选择在医院进行分挽,增加了产科护理工作量,医院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妇产科服务对象特殊,不安全因素复杂。本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总结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分析相应的对策,旨在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具体如下。

1不安全因素

1.1环境因素主要是病床问题。在院分娩人数不断增加,对床位要求越来越多。大多数医院采取扩大病区方式来缓解床位压力,但这也使得病区不集中,增加了管理困难。院内感染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不安全因素[1]。院内病原体种类多,构成复杂,容易引发交叉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弱,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及在出生时体征过低的新生儿,对常见病菌的抵抗力非常低,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

其次还包括设备问题等,妇产科仪器设备密集,且人员集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较多,都可能成为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2人员因素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涉及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新生儿及其家属。医护人员因素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综合素质欠缺,操作不规范,仪器使用不当,工作不到位,不认真,责任心不强,等。新生儿无语言表达能力,没有意志支配行为能力,护理对象这一特殊特征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家属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对护理知识了解欠缺,护理不科学等。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交叉,都使得新生儿护理工作变得复杂。任何一方工作做的不好,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如果医护人员之间工作分工不明确,协作能力差,对新生儿检查及护理工作不到位,新生儿即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住院过程中家属对于新生儿护理和管理意识淡薄,单纯依靠医护人员进行护理,不重视辅助工作也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其家属沟通不足,进行某些护理操作,如新生儿疫苗接种时未告知产妇及家属,易引起医疗纠纷。

1.3管理因素妇产科护理人员不足,无法满足新生儿安全及生活护理和严格实施等级护理的需要。长期高强度工作容易引发精神紧张,如果心理调节不良,可能导致护理工作出现差错,给医患关系埋下隐患。

对护理工作的管理和监察也非常重要。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并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测。责任是否明确到个人,分级护理制度执行是否到位,监控及修正是否及时都影响护理质量[2]。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责权不清、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对护理安全标准认识不统一、交接班和护理记录不规范,管理人员对上述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处理方式不得当、修正不及时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1.4技术因素科技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仪器逐渐应用于临床,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大,多数医院也引进了最新的电子管理系统。要求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新生儿进行护理,且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按规程在电脑上做护理记录。这就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程度和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或经验不足都对影响新生儿护理产生影响。

2防范对策

首先,医院应加强病房巡视采以尽量保证病区安全。做好病区的清洁卫生和新生儿物品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规范医疗行为,应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禁止探视人员随意进入,以防止院内感染[3]。

其次,医护人员应做好本职工作,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责任心,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护理操作,定期开展对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训,加强业务能力,了解新生儿相关疾病基本知识和临床表现,掌握操作技能及常规急救技术,熟悉新仪器新设备和抢救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明白护理记录、护理交接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重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和信息学知识的培训,完善医护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同时要做好产妇及家属的教育工作,多与其进行沟通,加强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保护意识,共同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4]。

再次,规范入院、住院及出院流程。入院时必须和家属一起对新生儿进行细致检查,当面给新生儿佩戴腕带,注明基本信息并签字;住院期间护理时应严格按照等级护理制度进行护理,检查并核对腕带,告知产妇及家属关于新生儿的基本注意事项;出院时再次严格核对、查看新生儿基本资料情况,向家属进行育儿知识指导[5]。完善管理和监察制度。尽可能增加医护人员数量,注意对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监察,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照护理分级制度进行巡视,责任到人,权责明细[6]。规范交接班流程,在床头进行交接,认真核对新生儿基本资料和特别注意事项,详细填写交接班记录和护理记录。定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快速处理问题[7]。

3小结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较复杂,定期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有助于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8]。另外,医护人员与新生儿家属的共同努力是保障新生儿护理安全的关键因素。要重视护理流程、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要重视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的分析[9]。注意观察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方法和表现,收集医护人员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的规范,从而不断改进新生儿护理工作[10]。

参考文献

[1]孙春花,张鑫.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1):103-104,

[2]戚琳,武建岭.浅谈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11,6(6):268-269

[3]赵化林.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与防范对策.当代医学,2010,16(19):143-144.

[4]王德智.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急救.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16(1):23.

[5]赵时敏,徐景秦,籍孝诚,等.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10,1(22):233.

[6]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右江民族医院院学报,2012,34(2):185-187.

[7]邓翠芳,李葵兴.预见性护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效果.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7(12):57-58.

[8]王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护理管理.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2):75-76.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篇7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的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儿科是必须轮转的科室。我科作为一家三级医院的儿科,每年接收实习护生几十至百余人,其中中专占大部分,大专及大本约5%,针对儿科临床带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并实践,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存在问题

1.1教师自身素质的因素随着我院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卫生部的要求,近年来我院招收了大量的合同护士,学历相对偏低,许多护士临床经验尚浅,而一些高年资的带教老师,知识结构欠完善,致使临床带教能力参差不齐。

1.2教学方式欠妥一部分教师注重操作的能力而忽略了理论,使护生对很多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部分教师教学方式一成不变,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护生的潜能不能更好地发挥。

1.3护生动手机会少儿科护理工作琐碎、繁杂、重复、患儿周转率快,带教老师常常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将时间浪费在指派护生跑腿打杂的过程中,而儿科病人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一看见是护生帮拔针、打针或进行一些基础护理操作,总是心存疑虑,甚至拒绝。一部分教师担心护生会出错或觉得动作慢,凡事亲力亲为,使得护生动手机会减少,独立操作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发挥。

1.4授课效果不满意每月进行一次的护理专题讲课和教学查房,许多老师都是走过场,备课不认真或所讲的内容与护生的需求不相符或在讲课过程中不能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大部分照着书本一字不漏的念下来,护生听起来感到乏味,这些都没有起到授课的意义。

1.5护生自身的因素当今社会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宠爱且长期依赖父母,特别是中专生,年龄小,缺乏责任心,一进入社会,对于接人待物,应变能力、适应能力都力不从心。加之工作岗位竞争激烈,工作繁琐,责任重大,甚至有的护生对护理工作会产生抵触心理。

2对策

2.1严格选拔带教老师在带教老师的选拔上,除重视带教老师的学历职称、工作经历外,还应重视带教老师的心理品质,要求责任心强,服务态度良好,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操作娴熟,热爱教学工作,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师担任带教老师。

2.2完善带教老师知识结构要求掌握科内新开展的新技术、新知识,熟练掌握儿科的专科操作及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医疗水平,相关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不断丰富自己,积极参加院内及科内的理论学习及专家教授授课,护士自身通过参加函授、夜大、自考等途径获得大专、本科学历。转贴于

2.3针对护生和儿科临床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根据因材施教与可接受原则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1]。结合教员的带教能力、教学要求、儿科的工作特点,护生不同的学历、实习时间、适应能力、工作态度等,针对护生的薄弱环节,以未见过的专科操作为重点,制定因人而异的个体带教计划表及量化指标,并制定预期目标[1]。

2.4重视技术操作训练及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除了加强基础护理训练外,还应重点对护生进行专科护理操作的培训。通过预习-讲解-示教-提问-练习-再复习的方法,使护生的理论知识融汇于临床的操作工作中。

2.5着重培养护生的沟通技巧,培养护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教学秘书对每批轮转护生组织专题讲课,鼓励护生通过语言与非语言形式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并及时给予指导与讲评。让护生参与开展整体护理,提高护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的技巧,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带教方法能够加强对患儿的情感交流,人性关怀,并满足其需要[2],从而也使患儿及家属更好地配合护生的实习,为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

2.6实行教与学的监控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带教秘书-带教老师层层管理。护理部每月组织召开带教秘书及护生会议,及时听取教学反馈及实习反馈,在每月的护士例会上,科护士长及带教秘书就反馈意见向全科护士反馈,对好的予以表扬,对被护生投诉的意见进行讨论、跟踪,直到教师纠正偏差。带教老师随时向带教秘书及护士长反映学生学习进度及思想变化,及时调整班次,争取全面掌握学习内容。出科前对护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护理表格书写、体温单绘制等进行考核,并评出优秀实习生。

3体会

通过对临床护生的带教工作,使我们体会到,要提高儿科带教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针对儿科的工作特点制定带教计划,重视技术操作的培训及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护生的沟通技巧,在教学中实行教与学的监控,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她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她们顺利完成实习,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篇8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级1班、2班共100名护生为观察组,3班、4班护生10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为统招生,在年龄、性别及平均成绩等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传统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教学。根据改革后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实施观察组教学,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调整教学学时,以护士职业资格证为方向开展教学,重点培养护生就业能力。

1.2.1教学内容模块化

按照临床护理任务,将儿科护理学划分为4个模块,即生命发展保健模块、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护理模块、患病儿童护理模块及儿科常见疾病护理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相应内容,明确护理内容与护生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的目标性,进而提升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

1.2.2调整学时

儿科护理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培养,提高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将总学时调整至60学时,实训15学时、护理理论教学45学时,并按照适度原则,适当增加儿科常见病讨论课。为提升护士职业资格通过率,增加6学时职业资格理论课,以考试题形式发放给学生,期末考试时检验学习效果。

1.2.3教学方法选择

在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问题导向教学为常用方法,该方法是指呈现以为案例或事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同时,也可实施一体化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实训室、带教老师与学生一体化,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也是常用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提升护生解决问题能力。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用均数(%)形式表示,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考试及技能大赛成绩比较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观察组为(88.14±5.14)分,对照组为(76.45±2.34)分;技能大赛成绩,观察组(95.12±2.11)分、对照组(80.34±1.24)分,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

2.2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就业情况

观察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差异明显(p

2.3观察组对模块化教学评价

本研究对观察组100名护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内容包括模块化教学是否有助于顺利完成临床任务、是否有助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是否可增加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的联系、是否可提高自身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有助于增强团队意识、是否提高了自身沟通能力、是否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等,各项内容学生认可率均超过97.0%,说明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效果良好。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篇9

关键词: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研究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把“能力本位”课程建设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心。国内高职院校大多数在护生实习前安排了时间不等的综合实训课程,但很多院校仅局限于前期课程的单项操作重复练习[1],缺乏贴近临床的综合训练,护生顶岗实习时机械模仿多,不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培养护理核心能力,缩短学校与医院的距离,我院于2012年开始在护理专业第4学期开设护理综合实训课程,围绕典型岗位任务设计综合案例创设护理工作情境,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采用任务引领的模式来解决护理领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3级护理专业(三年制)472名护生,其中男生22人,女生450人,年龄20岁~22岁,均已完成基础护理学、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救护理等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于第4学期(1周~10周)、护生实习前开设《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共60学时。

1.2方法

1.2.1岗位分析序化高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应首先从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入手,将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整合到课程中去,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明确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我院通过广泛调研、邀请省内护理专家分析,将护理工作岗位序化为5大护理岗位群(门诊、病区、手术室、产科门诊及产房、急救中心及iCU护理岗位群)及28个护理岗位(导医台、输液室、注射室、换药室、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烧伤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传染科、妇产科、儿科、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产科门诊、待产室、产房、母婴同室、急救中心、iCU)。1.2.2任务归纳目标设计根据调研及各岗位的护理工作特点,总结该岗位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胜任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以儿科护理岗位为例。儿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入院患儿的评估、处理;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运用医院信息系统处理医嘱;书写病室交班报告;无菌物品的使用及管理;对各类用物的终末处理。胜任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儿科病房各班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熟悉新生儿温箱、蓝光箱使用的目的、适应证、禁忌证;熟悉更换尿布的目的、注意事项、臀红的表现、预防及护理;熟悉小儿约束法的目的、注意事项;掌握小儿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目的、注射部位及注意事项;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掌握小儿心肺复苏术的目的、步骤、操作及复苏评价指标。②技能目标。准确采集患儿健康史,对儿科常见疾病体征进行评估;正确对儿科常见病实施护理和健康教育;正确更换尿布,及时正确处理臀红;正确实施小儿约束;准确执行小儿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采血法;正确给小儿实施温箱保温、蓝光疗法;能成功实施小儿心肺复苏、评价复苏效果。③素质目标。具备与不同年龄患儿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对患儿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具有评判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病情观察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具备“慎独”的职业素质。1.2.3学习任务设计参考2010年1月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各个岗位的实训项目。将一个护理工作岗位的多个实训项目综合为一个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如将采集健康史、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法、蓝光疗法、脐部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整合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评估、护理工作任务。课前通过综合案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导,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准备后,带着见习任务到医院(行业一线)课间见习。课堂实训采用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情境,学生将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展现出来。1.2.4典型案例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课程总课时60学时,实训场所为仿真模拟病房。实施时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采用高职校院合作项目化教材《护理专业岗位能力综合实训》组织教学,综合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小组讨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以儿科护理工作岗位为例介绍如下。1.2.4.1课前任务准备以5人~7人(单数)组成1个小组,提前1周进行课前准备。①参考《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教材熟悉儿科护理岗位的岗位设置、工作任务;②按照教材提示,完成本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的准备;③复习本岗位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④回顾本岗位重点实训项目的职业标准及安全事项;⑤根据老师给出的见习任务在学习附属医院完成课前见习,比如用一段视频记录下儿科护士的一天,为婴儿更换一次尿布,制作一个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路径的ppt汇报、完成一次对缺铁性贫血小儿家长的健康教育等。1.2.4.2课堂任务实训21人左右小班授课,授课地点为仿真模拟病房。具体实施:①各小组汇报见习情况,视频、护理方案呈现;②教师设计仿真工作过程的综合案例,案例包括一组工作任务,每组抽签决定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抽签后小组讨论决定解决问题方案,最后采用角色扮演法演示工作任务完成过程;③自我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上一步骤的不足,并调整;④分小组情境实训练习。1.2.4.3课后任务总结护生利用护理实训室仿真病房,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实训,完成解决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案,并完成实训日志。1.2.4.4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占50%(出勤、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语言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训日志、课堂提问等),终结性评价占50%(完成典型案例为载体的工作任务,对其完成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2结果(见表1、表2)

3讨论

3.1有助于高职教育理念的实现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方法手段上,与传统的课程不同。我校前期广泛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将临床护理岗位序化,归纳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总结胜任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再以临床真实案例为背景设计工作任务,根据认知规律,设计由点到面、由单一模块到综合实训的若干学习性任务。该课程更能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无缝对接”,体现高职教育服务于行业发展的特色,更好更快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3.2有助于提高护生的理论成绩和临床综合技能

传统实训授课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学生在实训课上往往只关注操作本身,而不能理解在哪种情况下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病情变化后又该采用哪种操作等,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改变以往理论和实训分开教学的方式,将理论内容与实训项目相结合,通过任务引领、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操作过程中要明确目的理解原理,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专科护理知识去理解、思考、分析,学生不再拘泥于教材的操作步骤,操作不是简单的模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技能的应用[2]。

3.3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护理综合实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沟通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其模拟临床工作的环境,充分地应用综合实训将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贴近岗位,贴近临床,贴近学生,尽量缩小教学与临床的距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教学活动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专业知识,实践专业技能,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3]。在未来的护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应用软件、网络空间化、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护理核心能力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因此,对护理核心能力的内涵我们要不断挖掘、探索。

参考文献:

[1]冯蓉,夏立平,许红,等.《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护理研究,2014,28(1B):108-110.

[2]周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儿童护理》课程教学设计及应用[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1.

新生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篇10

【关键词】剖宫产术;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41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38-02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行子宫下段剖宫产118例,年龄19-41岁,急诊剖宫产56例,择期剖宫产62例。对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的观察,进行总结,得出更加细致规范的护理方法,通过这种方法降低了,因护理失误而发生的并发症。2剖宫产术中常见的问题以及相关原因分析

2.1大多数剖宫产患者都会有恐惧,焦虑,导致血压高,心脏速率。手术及麻醉想象的很可怕,担心麻醉,会影响胎儿的智力。进入手术室,陌生的环境,不适和手术器械的碰撞躺在手术床,会产生恐惧和紧张感母性。原因分析:剖宫产相关知识的缺乏,恐惧,不能耐受手术疼痛,陌生的环境,恐惧,怕胎儿畸形。

2.2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几率是50%,麻醉后的发病率较高。产妇大部分发生在麻醉成功,麻醉注射到患者取仰卧位,几分钟后,患者表现为降血压,恶心,呕吐,精神恍惚。原因分析:孕妇仰卧。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增加,血容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孕妇血压下降,尤其是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交感神经被阻断,血管扩张剂,直接影响胎盘和胎儿的血液供应,造成胎儿窘迫[1]。

2.3寒颤,表现为患者全身肌肉不自主收缩,也是最明显的,经常发生在手术区皮肤消毒和胎儿娩出后。畏寒可以提高代谢率,产妇心脏负荷增加,也将影响液体的输入和操作流程。原因分析:①热损失。羊水液,失血在该地区的热损失;麻醉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增加了散热;③医源性因素,如环境温度,冷却液静脉滴注,冷刺激消毒剂,麻醉剂应用。

2.4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和残疾的一个重要原因。原因分析:①胎儿窘迫,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脐带绕在脖子上,胎膜早破;②伴有产妇仰卧位,仰卧位,子宫体的机械压缩下腔静脉,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压下降,导致仰卧综合征,使胎盘缺血。③子宫切口,主要是因为巨大儿,胎儿娩出困难的,医务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④和新生儿姿势不当,如平卧位头部前屈羊水吸入,相关性和分娩方式,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因为没有产道挤压鼻,咽和肺内积聚流体是不易排出。

2.5剖宫产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治疗不及时或措施不当,可能危及产妇生命。其病因分析:造成胎儿多由子宫肥大,弹性下降,保留胎盘,结扎是不完整的,子宫收缩乏力等。3术前、术中、术后常见问题的护理措施

3.1术前由责任护士针对孕妇家庭及个人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然后进行心理疏导,让孕妇了解手术过程,鼓励患者。对恐惧焦虑患者的由妇产科护理人员送入手术室,并一直陪伴至手术结束,使患者减少陌生感。安全、准确、迅速地将患者安置于手术床上,静脉输液前告知患者输液的必要性,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减轻其疼痛,以免其恐惧心理加剧。医护人员时刻注意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变化,从而使产妇放心,手术开始可适当与产妇交谈与手术无关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降低其恐惧焦虑程度。

3.2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护理在麻醉置管后迅速协助患者平躺手术床的同时将手术床呈左侧倾斜30度,并加快输液速度。以减少患者低血压的发生。并随时观察患者有无心慌,呛咳,呼吸困难,血压有无下降等异常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和麻醉师共同处理。如有呕吐,立即使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3.3寒战的护理,手术日提前将手术室内的温湿度调至适宜,室温为24-26℃,湿度在40%-60%。术前30分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术中冲洗腹腔所使用的液体应提前预热至35-37℃,以免不必要的热交换所引起的体热散失,有效地预防体温降低、热量丢失,减少寒战的发生率,同时缩短术前消毒时间。避免胎儿、胎盘娩出时羊水及血液流入手术床,术中及时吸净羊水,保持无菌布类及手术床铺的干燥。器械护士与手术医师密切配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立即擦干血迹,协助医师包好切口,及时盖好被褥,必要时预热水袋。

3.4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和护理,对疑有胎儿宫内窘迫的产妇入室后,立即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从而改善胎儿供氧、母血循环;新生儿娩出前应备好用氧、新生儿辐射台、低压吸引器、复苏器具及药品等;麻醉后产妇取仰卧位,手术床左倾2o-30度,并用约束带固定,使子宫左移,免除对下腔静脉的压迫,防止胎儿缺氧;提高手术技能,洗手护士熟练手术步骤,做到正确、主动、敏捷传递器械,缩短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间隔;新生儿出头后拭净口鼻粘液,再娩出儿身,以免吸入羊水;娩出后立即取平卧头后仰、倒置位,用一次性吸痰管将口鼻部粘液吸净,同时给予面罩吸氧,注意保暖,尽快擦干皮肤,必要时刺激足底、气管内吸引、吸氧等新生儿复苏的抢救。

3.5术中出血的护理术,中出血应根据出血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胎儿娩出后立即在宫底注射缩宫素20u,必要时静脉注射缩官素20u,迅速细致结扎子宫血管;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胎盘的完整性,用大纱布条清理官腔;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变化,胎儿娩出后安抚产妇情绪不要太激动,以免影响子宫收缩引起出血;需输血者做好输血护理。

3.6术后没15分钟监测Bp、p、R、阴道流血、记录流血量,子宫收缩情况。一旦出血超过100ml,及时报告医生,使产后出血控制在萌芽状态。

3.7注意护理,每天会阴冲洗2次,3-5天,拔出尿管后注意尿道口有无红肿。

3.8护理,指导并帮助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查房时注意有无红肿,发育。4讨论

剖腹产就是通过手术的方式将胎儿分娩,是为了解救难产而行的一种开腹手术,即在麻醉的情况下,切开腹壁及子宫壁,从子宫中取出胎儿,再将子宫壁、腹壁各层进行缝合。手术时间大约为30-60分钟2。一般适应于:胎儿窘迫;脐带脱垂,胎儿正常,估计短时间内不能自阴道分娩者;头盆不称、先兆子宫破裂;软产道异常,有疤痕组织或盆腔肿瘤阻碍先露下降者,或宫颈水肿,坚硬不宜扩张者;宫缩乏力,经处理无效,伴有产程延长者;胎位异常如横位,颏后位不能行阴道分娩者;严重的产前出血,如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等。一般来说,进行剖腹产的母亲比顺产的母亲需要在医院多护理两天才能回家。由于剖腹产是在小腹部做一条长10厘米的切口,剖开肚子,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然后缝合。手术伤口很大,创面广,又和藏有细菌的阴道相通连,所以剖腹产后如果护理不当的话会有很多并发症和后症,其常见的并发症有发热、子宫出血、尿潴留、肠粘连;最严重的并发症有肺栓塞、羊水栓塞,可导致猝死;无期后遗症有慢性输卵管炎及由此导致的宫外孕,另有子宫内膜异下等。我们在护理中总结到,产后2小时,要十分重视,有专人负责监护,并详细告知家属出现的异常情况。

要加强的护理剖宫产妇女的常见问题,缓解紧张的情绪,以确保孕产妇,儿童的安全,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尽量避免剖宫产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满意度。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