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十篇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十篇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40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篇1

一、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分别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尝试,教学中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首先,根据学科研究对象指导学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对象的性质和规律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学科的学习应联系不同的实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哲学研究的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上去学习和理解哲学常识的理论知识。

其次,根据学科研究方法指导学法。学科研究对象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研究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了解了学科研究方法,有利于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阶级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的,因此,政治常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

最后,根据学科表达术语指导学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决定了学科的表述方式和表达术语不相同。有时虽然不同学科用了一个词语,但其含义往往也是不相同的。例如,经济学中的“价值”和哲学中的“价值”的含义就不一样。因此,掌握一个学科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术语的特点,也是学好该门学科的一个前提条件。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区别掌握不同学科的术语。

二、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中学教材要根据基础教育的需要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第一,根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指导学习法。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实现了教材观的更新,确立了着眼于素质教育,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崭新教材观。在这一教材观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着眼于素质教育,力图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教育。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体验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各种能力的变化。

第二,根据教材的体系结构指导学法。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根据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编写的,形成了自身的结构体系。例如,经济常识的教材结构体系是从市场经济一般入手,揭示市场经济特殊;又通过市场经济特殊体现市场经济一般。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了解教材的这一体系结构特点,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

第三,根据教材的叙述方式指导学法。课程标准中规定:课本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工具,应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新教材都较好的贯彻了这一要求,采用了从基本事实引出基本结论,对基本结论进行分析,从基本结论过渡到基本应用的编写体例。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了解这一叙述方式,以促进学生顺利理解教材。

三、根据教材编序指导学习方法

利用标题掌握教材知识体系。高中思想政治的各册教材都列出了大大小小的标题。例如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高三教材还在每一框题中列出了不同层次的小标题。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标题构成的教材提纲来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

利用学习前的附加问题指导学习。教材中的“学习前的附加问题”主要有每课课前的序言和部分框题正文前的引文。这些序言和引文在教材中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还都以问题的形式指出了本课或本节、本框索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把注意力引导到教材的重点上去。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互动模式;大学生;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256-02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了一个重要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中提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理念。2005年以来,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便开始了新一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研究,而互动式教学方法,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笔者试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相关概念、具体方式、使用该教学方法的意义等进行相对全面的阐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模式概念阐释

互动教学模式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其指导思想的不同,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之所以说互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本质区别为指导思想,是因为指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且这样定义互动教学模式具有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双重意义。其意义表现为,首先是该概念明确了互动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只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才属于互动教学模式的范畴,而讨论、辩论、情境设置、案例分析、多媒体以及课外实践等教学方法,如果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也不属于互动教学模式。其次是该概念可以有效地区别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再次是该概念基本上可以概括目前互动教学模式的所有具体操作方式,比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情境设置教学法等等。总之,之所以笔者将教学互动模式的概念阐释放在首位,就是希望学术界和理论界在讨论互动式教学法时能首先有一个明确的边界和共识,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交流和研究相关问题,否则将会陷入各说各话的境地,不利于相关理论水平和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模式类型与方法介绍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过程中,互动模式的类型与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各有自己的内涵,尽管二者都属于教学互动领域,但方法是隶属于模式类型,为模式类型服务,因此绝对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其政治性更强的这一特质,尤其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年龄段所赋予的特征,使得硬性单调地灌输理论根本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广大一线教师更加积极努力地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很多大家所熟悉的“案例教学”、“中心发言”、“情感交流”、“生生互动”、“小组讨论”、“辩论”、“调查总结”等等一系列的方法,但这些仅仅是教学互动模式的具体实现方法,从根本上说如果将教学互动模式与方法混为一谈则不是理论上明晰的体现,这样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科和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篇3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69-02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在社会、家庭等多方面教育主体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既丰富和完善了一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根据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地开创了许多新方法,但从实践层面总结来看,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从教育者主观方面看

一是重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宣教中的灌输作用不容置疑,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太注重灌输教育也存在许多不足,产生一些弊端。理论宣教的内容存在理论与社会现实、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形式相对单调,往往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对象,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主体的一面。二是重整齐划一,轻分类指导。在现实教育者眼中,所有学生认知结构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任何差异,他们往往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群体而忽视个体,搞“一刀切”,未能做到因材施教。三是重传统轻现代和重现代轻传统现象并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倾向,或是惯用传统方法对现代方法利用不充分,或是现代方法被过度应用,使传统方法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排挤,这都不同程度地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功能。

2.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层面看

从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层面来看,一些新方法、新举措、新主张在实际运用中上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中缺乏可操作的规范和指导。长期以来,很多教育者虽然熟知各种方法的内涵,但却对如何实施这些方法、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方法的实效,缺乏必要的和具有操作性的规范及指导。以至出现教育者“满脑方法,却无从下手”的尴尬现象。由于实施层面的这些限制,使得许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概念或假设,而不是现实可行的实施举措。

3.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身的结构和内容方面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应用时而使用的特定方法。在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上都完全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相关内容。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已形成了自身完备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框架,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身在结构和内容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理论性过强,不实用,脱离学生实际过远;呆板、生硬,缺乏生机,没体现“人情味”;一些借鉴其他学科而来的方法专业性过强,缺少衔接性的理论和实际指导等等。总之,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可以适用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缘于“人学的空场”

“人学空场”是萨特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空场”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不是以人,特别是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所传授的是剥离了主体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在实施中脱离了实际生活。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会放弃“教育”角色,以日常行为和活动的管理工作来代替教育的职能,思想教育的对象由此从“人”到“事”,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转到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了错位。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大学生视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价值伦理规范的容器,而忽视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忽视了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的重要作用,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人学空场”现象。由于“人学空场”,使得“以人为本”的科学指导思想没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体现,教育者缺乏了“人本”的理念,受教育者没体会到“人本”的地位,方法自身因缺乏“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而成了丧失“人情味儿”的生硬理论。所以说,缺乏“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才是造成前面所有问题的最根本的源头所在。从此意义上讲,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把握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在实施过程中从大学生的角度切入,根据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即根据大学生内在思想的知、情、意、信、行,发展建立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在新的方法体系中,每一具体方法的方方面面,都要全面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人本化的思路去完善、优化、整合乃至创新各项具体方法,除包括现有的各项具体方法之外,特别要补充以下几种最能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实施方法。

1.体现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传统疏导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主动借鉴和引入心理学领域的心理疏导方法,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紧密结合,探索出了适应“以人为本”要求的心理疏导的新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是将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心理疏导手段和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疏导教育法有机结合,引导人疏泄不满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恢复正常心理和健康身心状态的一种思想工作方法。“疏”主要是指疏通思想渠道,广开言路,创造宽松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之间充分互动,让受教育者敞开思想,把各种意见和观点、思想问题的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导”是指在疏通系统了解的基础上,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启发思考,把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引向正常的轨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要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方式:一是宣泄疏导法。宣泄疏导法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中,教育者利用或创造某种条件、情境,提供合理的宣泄渠道,帮助受教育者把压抑的情绪或想法倾诉和表达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压力,稳定其思想情绪的心理疏导方式。二是认知疏导法。认知疏导法是借鉴了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的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受教育者重新建构认知结构,进而重新审视自己,建立自信,改正自己错误认知的一种心理疏导方法。三是心理危机干预法。心理危机干预就是通过有效措施及时帮助处于心理危机境遇中的人们恢复心理平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是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所面临的成长危机(新生入学适应、重大考试失败、学习生活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恋爱关系破裂、就业困难等)、心理危机(身体或心理疾病、精神抑郁、自杀念头等)等,积极采取救助措施,帮助其改善心理状态,摆脱危机而形成的工作方式。

2.以情感人的情感教育方法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是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情感陶冶和感化的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意义上来说,也离不开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能否打动学生的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但长期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在教育方法上也体现为情感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感情,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发自内心对学生付诸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和赏识的美好情感,才能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3.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实践教育方法

实践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受教育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和考验的教育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自觉接受教育,从而既开阔眼界、改造客观世界又提升能力、改造主观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教育特点,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纳入学校的总体教学计划,教师和学生作为主客体共同参加,并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尊重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并结合各项活动主旨激发他们的综合潜能,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平台,融汇学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只有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体现人文关怀,注重情感投入,并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推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引导人的人本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康玉.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2.

[2]孟维伟.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D].合肥:安徽大学,2010.

[3]向宇婷,董娅.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人学化发展及取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篇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开启学生的思维,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高中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特征,在几年的教改实验中,我探索总结出了“四步一环”教学法。“四步一环”教学法以“三主”原则即“以学生装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作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以读书、讲述、思考质疑、反馈练习四步为主,其间始终贯穿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教学目标。

简言之,“四步一环”教学法概括为五个字:读、说、思、练、导。

读,即读教科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中的政治教材。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首先必须认真阅读好教材。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在阅读前教师要编拟知识性和思想性比较强、能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导读提纲,将本节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和思考的主体。

说,就是让学生把自己从课本上读到和领会到的内容进行讲解。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知识或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应由学生来讲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包括知识、心理、思想等)对教材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说明,或复述,或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对教材中的观点做进一步的论证和阐述,或在讲台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小结整堂课的内容,进一步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就使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思,即思考质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企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质疑并要求教师解惑的过程。谁也不能包办代替。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学生在阅读教材、体验教学内容的活动中,一方面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他还要主动求索,寻找问题,向老师提出质疑。人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同时,要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一旦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他就会自觉地去思考,主动求知求真。练,即练习反馈。这是教师为检测教学效果、了解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而设置的一个环节。通过练习反馈,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各种信息反馈,把握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时查漏、补缺、纠错。教师要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及时补充,把学生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澄清学生思想上容易出现的一些模糊认识。

如果说“读、说、思、练”四步侧重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导”这一环则重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是否及时、得当,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和觉悟的提高程度。导,即教师组织教学,指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讲解,诱导学生思维,精讲重点,疏导难点,加强学法指导。具体地讲,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上。课堂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思想实际,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组织并指导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并注意指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讲解,启发学生思维,进行反馈练习,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课堂45分钟里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精讲重点、疏导难点、把握热点等方面。教师要吃透教学重点和难点,抓住学生思想上的疑惑点和分歧争论的焦点,及时恰当地予以点拨疏导。对教学重点则要精心讲述,多讲多练,帮助学生调整思维、理顺思路,扫除思维障碍。同时要优化教学内容,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其在相应的教学中得到及时反映,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透析热点。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篇5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空前激烈。21世纪国际竞争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说到底就是人才的较量。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而教育最重要的领域是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民族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教学上。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过:“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上个世纪末开始美国、英国、日本等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为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都进行了课程改革。看看我国现在正面临着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才缺乏、技术落后、国家竞争力不强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此,江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又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使我们的教育能不断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国家从2004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海南、广东、山东、宁夏为首批实验区。2007年秋季新学期起,我省进入新课程实施,至此,全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正式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脉时展潮流,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这样的大改革中,广大政治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与时俱进的意识,勇于实践在拼闯中走出一条高中政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道路来。

二、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分别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尝试。教学中应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根据学科研究对象指导学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对象的性质和规律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学科的学习应联系不同的实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哲学研究的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上去学习和理解哲学常识的理论知识。

根据学科研究方法指导学法。学科研究对象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研究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了解了学科研究方法,有利于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阶级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的,因此,政治常识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根据学科表达术语指导学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决定了学科的表述方式和表达术语不相同。有时虽然不同学科用了一个词语,但其含义往往也是不相同的。例如,经济学中的“价值”和哲学中的“价值”的含义就不一样。因此,掌握一个学科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术语的特点,也是学好该门学科的一个前提条件。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区别掌握不同学科的术语。

三、根据教材编写指导学习方法

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中学教材要根据基础教育的需要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根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指导学习法。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实现了教材观的更新,确立了着眼于素质教育,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崭新教材观。在这一教材观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着眼于素质教育,力图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教育。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体验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各种能力的变化。

根据教材的体系结构指导学法。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根据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编写的,形成了自身的结构体系。例如,经济常识的教材结构体系是从市场经济一般入手,揭示市场经济特殊;又通过市场经济特殊体现市场经济一般。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了解教材的这一体系结构特点,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当好一堂课的设计者,要学会挖掘素材。政治教师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

五、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篇6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170-04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得到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众对象——学生基本上都是“网络一族”。面对这种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度实施网络教学,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参与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以改进教学方式、考试模式、师资结构为重点,组织部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试点工作的探索与实践①,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开放、即时、便捷等特点,不断对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什么是教学模式?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在我国,也有学者对教学模式给予阐述,如认为“教学模式是指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反映,是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融合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尽管学者们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同,但无论是哪一种描述,都体现了其宏观上要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微观上要反映出学科、课程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根据教学模式的定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应该是利用网络技术的环境和资源,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一个目标、两个模块、三个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一个目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是以网络平台为教学支撑,形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接关系。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有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其《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应是科学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认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网络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并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渠道。因此,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适当实施网络教学,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补充学习资源,使师生互动与教学场景由课堂内延伸到网络,同时,网络话题又可以聚焦于课堂内,网上网下教学互动,而且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两个模块:课程资料模块和课程交流模块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就是教师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设置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模块,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思考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利用网络平台,阅读教学内容、参与讨论、扩充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内容设置为两大模块:课程资料模块和课程交流模块。

(一)课程资料模块

课程资料模块是一个大的集合模块,根据对教学内容作用不同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

1 课程基本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来制定,包括课程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进度。“教学方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考核与评分、教学进度和学生须知等信息。“教学课件”是指教材各章节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2 课程辅助内容。包括“案例分析”、“经典文稿”、“音像资料”和“参考书目”。“案例分析”是以教材章节为序,包括案例名称、内容、适用的知识点及点评。通过阅读“案例分析”,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经典文稿”中,摘录汇总了各章内容中涉及的经典原文。“参考书目”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可参阅的文献资料的全文。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音像资料”是采用小视频、纪录片形式,讲述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

3 课程自学内容。包括“知识重点”、“知识要点”、“练习题库”和“自测题库”。通过学生自学内容以及自测题库,可以检验其学习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篇7

关键字:“三个代表”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措施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三个代表”思想最早是有同志提出来的。2000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切实加强党的建设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70多年的基本经验,指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三个代表”),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在同志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讲话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用十六个部分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论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这些内容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的。在这些内容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是核心内容。其他内容是这个核心内容的展开和延伸。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是党的建设的重要阵地,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新发展,凝聚着全党智慧和时代精神,展示了我党与时俱进和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把它理解透,吃透并最终转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作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专业的大学生尤应认识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教授我们如何更有效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理论武器。无论是农村的干部群众还是老一辈革命家在座谈中都勉励当代大学生要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先进性及其本质、并在学习中把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

二、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性

(一)是指导我们如何正确掌握和理解抽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棒子

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要实现对人思想的教育,这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初级目标是相同的。“三个代表”思想解决的如何建设党,建设一个怎样的党的问题,旨在对全体党员的思想和认识进行指导和统一,教育全体党员要时时刻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坚定不移的以“三个代表”思想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过程中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才能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的内涵和精髓。

(二)是指导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活动的根本准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最终还需要高校学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来规范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我们在对他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求我们自己的行为模式是以科学、系统、完整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为进行实践活动的根本准则,否则我们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说服教育别人遵守和认可思想教育理论的有关精神,因为你自己都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如何让别人心服口服并做出实质性的、根本的改变呢?

(三)是时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基本途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是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党的“生命线”,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系统规范的理论作为理论指导,而且这个理论不能是抽象的、模棱两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说通俗点就是我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至今所形成的科学方法论,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途径、新方法,从某种角度上说明了这一学科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三、我们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位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篇8

   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本质特征

   1.质性研究是舶来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吸纳的理论与方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既不等于质性研究,也不是有名无实的质性研究的翻版,它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它与质性研究有着显着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如下:(1)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前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扎根理论为主的中观理论为基础,具有宏观理论与中观理论结合的特征;后者以现象学、解释学、扎根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女权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多种理论为基础,具有中观理论特征。(2)二者的目标不同。前者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政治性特征,按照一定社会统治集团的目标,为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操作方法的支撑;后者没有党性和社会目标,只是一系列的操作方法系统。(3)二者的功能不同。前者除了客观揭示和解释人的思想现状之外,主要是为思想育人的目的服务,具有教育功能,具体表现在:一是教育者在与受教育者的对话中进行思想引导;二是对思想资料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是为后续的教育活动作准备或作参考,是后面思想教育干预活动的前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之一。后者不具有教育功能,只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描述和解释,不进行干预和实质性教育活动。(4)二者的应用学科领域不同。前者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部分,只应用于具有鲜明党性和政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后者是独立的学科,可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由上述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不是单一的具体操作方法,而是为具有鲜明政治性、政党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达成目标而提供方法依托,这是与质性研究的最大区别所在。然而,这一区别也提出一个难题,即质性研究是一套成熟的方法系统,主张中立立场,而思想政治教育主张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中立与政治立场是一对矛盾,如何使其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之中呢?立场是确定目标方向与任务,中立是手段与途径,二者缺一不可。没有立场,中立的方法无所适从;没有中立的方法与手段,立场难以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因此,中立与立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是由有着鲜明党性的育人目标和科学中立的方法系统构成的。2.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吸纳了质性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最新成果,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质性研究的中观理论为操作方法基础,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动,进行思想教育、资料收集、分析归纳、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方法系统。(1)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性研究的主要微观方法内容包括:通过访谈,收集和归纳思想文本资料,并将其提升为微观理论模型,用以解释思想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方法。(2)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性研究的具体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自然状态下的平等互动中,收集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资料和思想意识的文本资料;从中归纳出资料间的概念和关系,构建理论模型并用于解释受教育者的思想现状,发现和分析其中的思想问题及其背后隐含的根源;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依据与建议。该育人过程的关键点在于:一是在教育对象的自然生活情景中,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合作互动下,影响受教育者产生新的认知,改变思想;二是对于思想资料的分析结果作为教育活动的依据,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本质特征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的微观操作程序和方法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观理论对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实践活动的操作过程具有独到的价值,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由于中观理论源自于人类所面临的任务和生活现实,是有关从现实资料中生成的一套互相关联的命题,为事件的发生方式提供说明,而最平常的日常事务是生产理论的沃土[10],因此,中观理论最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如果缺失中观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只凭经验,而没有中观理论的具体指导的话,难以收集到真实的思想资料,容易陷入主观臆断、先入为主等误区,也难以从现实生活资料中产生新的理论,宏观理论也难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中观理论主要是指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一种研究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风格”,其主要宗旨是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该理论最早源于格拉斯和施特劳斯(1965,1968),其特点十分注重经验和对经验的解释,但是,注重经验的目的不是固守经验本身,而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抽象出新的概念、思想和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就是对经验的解释,每个研究者都可以发现新的理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理论的建筑师。”[11]这也是质性研究的目的和发展性所在。扎根理论提出了理论何以从资料中产生的路径,它与以往的实证研究不同之处在于:不追求以研究者设计的研究假设作为研究的前提和验证假设真伪为目的;而是把假设变为研究的结果和发现的结果;它不是为了检验某个或某几个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假设,尽可能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其结果只是在特定试验环境下的结果,远离人的现实生活,而是增加变量,归复原有人的丰富的生活场景和关系,在已有的文本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实现从概念到理论的构建,“一个扎根理论是从构建类别开始的。但除了类别之外,一个理论还包括其他两个因素:特性和假设。”[12]特性是描述一个概念的向度,假设是类别和特性之间尝试性的联结[13]。通过不断比较的方法发展类别、特性和尝试性假设是一个把数据逐渐纳入正在出现的理论核心的过程。这个核心是一个指导进一步收集数据的理论框架。从数据中生发理论,需要对类别、特性和假设进行合并和精细化[14]。从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上可以看到概念到理论是如何建构的:从资料中产生概念,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论性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构建理论,获得力求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例如:在二次编码中,研究者要对各种概念进行种属关系、类属关系内的主次关系的分析以及概念背后所代表的被研究者的意图和动机意义[15]。因此,理论的价值表现在:第一,理论为资料解释提供了模型;第二,理论把研究彼此关联起来;第三,理论为概念和变量配备了框架,从而使之获得实质意义。理论使我们能向自己和他人解释我们的发现的深远意义[16]。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不是简单地吸纳扎根理论,而是遵循“实践性、全面性、开发性和创新性原则”[17]以及本学科的开放性、兼容性特质,有创造性地吸纳扎根理论的精华,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扎根理论结合的理论架构特色。前者具有内容、方向价值,后者具有途径、操作价值。具体而言,扎根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操作理论工具,它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为服务方向,在进行了解、收集和分析人的思想道德、政治意识等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解释人的思想状况、提出教育对策,为当下和后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施依据和策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扎根理论为操作理论工具的综合理论架构,是目标与方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属于宏观理论,也是形式理论,扎根理论属于中观理论,也是实质理论。形式理论、实质理论和人的思想意识现状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结构要素,其运行路径是不断从现存的思想意识、思想形式的事实到实质理论,再上升到形式理论的演化过程,推进形式理论的发展。实质理论主要是从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理论,不排除建立有普世性特征的形式理论,形式理论需建立在实质理论基础上[18],实质理论是形式理论的基础,实质理论来源于实践,是从实践中升华的理论,是理论的原生过程。形式理论有宏观理论之特征,实质理论有中观理论特征,中观理论是宏观理论与微观现实生活的过度。将扎根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的中观理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质性研究理论与方法现代化的具体实现,也是深度认识人的思想和改变人的思想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影响因素

1.引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就是要努力改变传统体育课教学中的种种弊端,真正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广大体育教师要深入了解“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的内涵,并不是要忽略运动技术的传授,也不是什么都依着学生,放任学生发展,而是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兼顾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两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摸索出更多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从体育课中体会到快乐,慢慢喜欢上体育课,热爱上体育课。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方法根源于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体育教学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总是同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同步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仅取决于人们对方法理论的了解程度,而且取决于人们业已形成的教学指导思想及科学性。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对运动技术的系统传授和掌握,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个性发展。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肯定是围绕完成运动技术的掌握这一单一的教学目标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几乎无视学生们的需求和感受。长此以往,学生不但没有掌握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而且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甚至对体育课产生厌烦的情绪。因为在体育课上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运动的快乐,体育课变得枯燥乏味,他们宁愿在教室待着也不愿到操场上去。其实学生从内心是喜欢体育活动的,但是他们却不喜欢上体育课。

2.2体育教学的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它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影响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选择,同时也提供了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体育教学有学期的、单元的、课时的目标,体育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新课程改革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层次(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课程目标体系,并提出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这种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如果教学目标强调对体育知识的接受,则可相应注重采取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解的方法;如果以发展学生的体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就可以采用以实际操作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学习领域目标选择与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

2.3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和各种运动动作,它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体育教学方法因体育教学内容而存在,它的创新和选择运用受体育教学内容的制约。如器械体操基本上要使用分解教学法;游泳、独轮车、滑冰必须使用分解教学法;一些跑步、跳跃、投掷的教学应该使用完整教学法;很多球类项目都可以使用“领会教学法”。另外,还有一些集体项目很适合采用“小群体教学法”;一些枯燥的项目很适合采用“游戏教学法”;一些锻炼性项目很适合采用“循环教学法”;一些含有重要科学原理的运动项目很适合采用“发现教学法”,等等。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在仔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具体内容的特点,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加工,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在体育教学方法上获得选择与创新的自。

2.4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小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与客体的载体,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变量,他们除了有年龄、性别等差别以外,还存在许多个体差异。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的思维水平和兴趣、需要、情感、态度等都会有所不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对教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宜采用生动的直观方法,并采用游戏法来进行教学。

2.5体育教学的设备条件。体育教学的设备条件主要是指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等。体育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得以展开的最根本的物质保证,也是现阶段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就会限制某些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体育教学设备条件对体育教学方法功能的全面发挥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会更进一步地拓展教学方法的功能和范围。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体育教学设备的功能与作用。

2.6教师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主导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体育教师要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创新和提高,在创新和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创造出与自己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注意了解自己,善于发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丰富和改造现有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3.结论与建议

3.1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体育教学方法创新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打破习惯的传统教学方式,更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并加强教学方法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篇10

关键词学法指导政治课堂指导学生

既然学法指导很重要,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学法的指导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要使课堂高效,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耐心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结构,了解编者意图,了解所学知识在所在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提取重点与难点的能力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和各种渠道,指导学生自学、自练、自改作业及自我评价学习效果。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并给学生以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生的自学不仅在课外进行,还应在课内进行,且以后者为主要形式。

例如,在学习“事物是普遍联系”这一内容时,我以一首歌“说句心里话”,导入新课。听完歌曲后,我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为什么想家?“我”为什么还要出来当兵?“我”和妈妈、她之间,家与国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这样可以将抽象的哲学原理具体生动化,同时又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这种渴望自主学习教材,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要使课堂高效,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学生认知过程中,思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理解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实践表明,只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获取的知识,才是最深刻的,才是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依法维护劳动的合法权益”这一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回家的机会,进行次调查问卷,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指导学生学会置疑

要使课堂高效,还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学会善于置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学生来说,质疑意味着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不丢失自我,学会思考,表达见解,探求新知。只有学会质疑习以为常的现象、理所当然的解释和信以为真的知识,学生才能领悟质疑精神,养成质疑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种问题,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认识某一事物必须理解的三个方面,更是我们思想政治教材所遵循的基本思维过程。例如在进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时,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从这三个方面提出问题。

四、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要使课堂高效,还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加强交流与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也是现代竞争社会对我们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领域不断扩大,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只靠个体难以适应知识的急剧变化,必须随时加强合作交流,通过集体研究、探讨、探索,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问题为载体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展示精心设计真实具体的有意义的问题,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自主选择,可以兵兵结合,可以多兵结合,可以一兵带多兵组成小组进行探究。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领悟知识、学习方法、感受思想,发挥集众家之长补一己之短的作用。同进还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