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十篇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十篇

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8:31

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前言

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库和创新成果积聚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各高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办法。但归根结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而且应该是有一批这样的教师,也不仅仅在某一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能力,而是将该培养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当前,各大专院校所普遍推行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就能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案例教学与创新性思维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三类:一是问题评审型,就是给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二是分析决策型,就是没有给出方案,需要学生讨论分析以提出决策方案;三是发展理论型,就是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发展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

创新性思维,是指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是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对问题系统的阐述;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成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概念、原理、方法、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不盲从。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概念、原理、策略等。

2.案例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创新能力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就表现形式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就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的行为。创新思维有三种主要类型:一是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类型;二是逆向思维:是指针对既定的结论进行反向的推想,提出相反判断的思维类型;三是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型的思维,指不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顿悟的思维。

案例教学法将教师单方灌输知识转变为以互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则由被动听课转为积极主动地将吸收的知识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案例教学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相比,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概念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新性思维。其次,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技能。同时,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运用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这样经过反复多次的积淀后,学生就会逐步具备创新意识,进行创新思维,开展创新性活动。

3.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教学可以采取三种教学方式:一是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可以是结果开放的题型,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也可以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是思路开放的题型,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二是活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教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从这些活动进行中及活动的结果中,获得理性的认识,得到理论上的提高。三是探索式教学。通常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不论开展那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理论为先导的原则:教师给出的案例往往是有针对性的,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因此讨论时不能如“天女散花”,撒出去而收不拢。目前学生对有些实行案例教学的课程就有这样的反映:课堂上主要进行案例讨论,老师很少讲解具体的理论体系,由学生自己看书学习,虽然当时热热闹闹,但学过以后对最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却很茫然,感觉上收获并不是很大。因此,教师不能因为案例教学而摒弃理论的传授,而应该事先系统地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出案例的讨论方向,并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消化理论、阅读案例、讨论并形成自己的思想。而这就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案例讨论,与目前高校的小课程设置(每门课课时很少)有一定的矛盾,因此,每一个案例讨论,都应该是教师头一次课讲述理论、提出案例,学生课后讨论,下一次课即可直接由学生进行演讲,教师点评,然后再讲述理论、提出案例,…,如此循环进行。

二是参与原则:案例教学应该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不能总是个别活跃学生的表演。可以采取分组的方法,每次的案例讨论,由每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发表该小组的见解,同时规定每次的代表必须不同,尽量使每个同学都有上台演说的机会,同时,由于有小组全体同学在台下的支持且关系到小组的整体成绩,并直接与个人期末总成绩挂钩,即时平时胆小的学生,这时也会争先恐后、信心十足地上台。

三是鼓励原则:由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的片面性,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全面、错误甚至完全跑题的现象,教师如果在讨论过程中强行打断甚至批评,可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案例讨论中机械地照搬课本,照本宣科,甚至有可能造成个别偏激学生的对立情绪,直接影响后续的案例教学效果。这时只能稍加提示、引导;对提出新观点、新办法的学生,不管其观点对错,均予以表扬,并在其课程期末总成绩中加分以体现教师鼓励的态度。同时,对有争议的结论,不应该武断地判定谁对谁错,而是客观地予以点评,否则将会失去案例教学的意义。

四是时效性原则:多用生动的实例,最好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实例或有代表性的企业、行业、人物的成功或失败的实例,这其中又以失败的实例更好。因为实例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同时因为没有结果或者是失败的结果,减少了学生的仰慕、敬畏情绪,增加了思考的自由空间。

结束语

继哈佛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被广泛推崇以来,我国高校越来越多的课程已经开始实行案例教学。但案例教学的效果却未见得理想。案例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既要有教师精心编排案例和恰当引导,也要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达到不仅“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的效果,在传授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改项目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梁凤霞.论案例教学[m].《管理科学文摘》2006.7.

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篇2

深入开展解题活动的前提保证.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贴近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能够显著推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进程,提高教学质量.可见,创设丰富、生动、典型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动意识和情感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设计理想的问题情境,引发、推动学生深入开展创新思维活动,成为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现围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主题,对设计理想问题情境,开展创新思维教学进行简要论述.

一、情景交融,设计生动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情感

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活动不是简单的思考、分析活动,而是对知识点的要义、内涵进行创新、加工、综合的复杂过程.如果缺乏学习情感的支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开展和推进.教育学认为,适宜的问题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探知的兴趣,增强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新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更丰富、案例更生动、趣味性更显著、编排更科学.这些情感资源,为教师设置生动性、趣味性问题情境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成为促发学生创新思维情感的有效抓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历史悠久和现实应用的特点,选取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一道题目,为学生创设“一百马,一百瓦,大马一拖三,小马三拖一.问多少大马,多少小马”的趣味性问题情境,展示出数学知识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趣味特性,使学生在生动的问题情境中,带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创新思维活动.

二、求特创新,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知识点众多,内在关联紧密的基础学科.这就为培养学生求特创新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抓住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问题案例的发散特性,设置出具有思维活动灵活性、解题方法多样性的开放性问题案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将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作为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抓手,利用开放性问题形式表现的多样性、解题思路的灵活性、内在条件的紧密性等特点,指导学生思考、探寻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勇于挑战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案例讲解中,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案例情境:

“如右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Ca=CB,CDeF是正方形,此时连结aF和BD.如果现在将正方形CDeF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使正方形CDeF的一边落在aBC的内部,请你画出一个变换后的图形,并对照已知图形标记字母.aF与BD之间成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开展探寻解题思路和归纳解题策略的活动.学生在探析问题条件及要求的思考、分析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的解答方法是“线段关系主要有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该问题中aF与DB是相等且垂直的关系;证明时,可以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正方形的性质构造全等条件,证明aCF与BCD全等,然后借助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内容进行解决等”.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评析,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感知该问题所具有的灵活性,从而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实践,设计应用性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篇3

1.什么是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创新思维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属于以案例内容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实践中,应用这种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是:在学生学习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提前准备不同会计知识点对应的案例素材。教师与学生在课前有效沟通,共同选取有价值的、易于学生理解的引导案例。引导案例选定后,学生自主查找并整理引导案例涉及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对引导案例进行初步采编;在课堂上,由学生讲述案例内容,教师则深入解读案例中涵盖的会计知识点,从而引出每节课相应的教学内容。课后,教师让学生借助网络公开信息查找某些上市公司近期发生的与会计处理相关的新闻报道,基于这些报道发表的评述或观点,让学生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尤其是附注说明中查找线索,判断网评观点是否正确或论据是否充分,即“执果索因”。由于这种模式体现了从实务到理论再回归到实务的独特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

2.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优点:①案例内容丰富,解析透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一章节的教学都是通过对引导案例的解析引出相应的会计教学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会计教学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与企业经营实际密切相关;课后案例的分析,则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的教学内容并强化其应用。学生由此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会计学对其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作用,领悟到会计的实际应用价值。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案例采编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从网络公开渠道收集、整理资料,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课后案例的分析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经过这些过程的锻炼,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显著提高。

3.创新思维下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要点:①案例采编过程要由师生共同完成。整个过程包括两个环节:其一是案例的选取。尽量选取社会上的典型真实事件,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案例。选定案例的过程需要有学生的参与,确认案例适合学生理解后方可使用。其二是案例的采编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依托于网络公开信息,查找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将所获信息整理归类,一般可分成公司简介、事件概述、案例描述、报表分析、案例启示等。在采编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与教师进行反复沟通,提升了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及其分析理解能力。课后案例的选定亦需师生共同配合,但与引导案例不同的是,课后案例的分析要由学生根据已学理论知识自主完成,教师仅用少部分时间对其进行反馈、答疑。②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创新思维下的教学模式中,案例内容丰富,涵盖知识点多,这就需要教师有侧重地介绍案例要点和理论知识,良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大部分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与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对案例的分析思考。最后要做好总结归纳工作,对精彩的发言予以鼓励,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概念及理论错误进行讲解,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无论是高效的课堂互动,还是课后自觉地完成课后案例的解读,都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由于课堂上引导案例占用时间较多,知识点的介绍只能侧重于重点,更加系统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课后加以归纳总结,同时完成课后案例的阅读与思考。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学生需要跳出填鸭式的牢笼,逐步探索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方式。创新思维下的教学模式为此提供了机会。

二、创新思维下会计教学模式的应用举例

下面介绍创新思维下围绕公允价值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会计教学模式。

1.教学过程。(1)课前选取引导案例。针对公允价值这一知识点,教师和学生依托于网络公开信息,共同选定与其相关的两篇典型案例,涉及的上市公司分别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和昆明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百大a)。学生根据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对案例进行初步采编。以下是两篇案例的简介:①中国人寿巧用公允价值。本案例通过分析中国人寿财务报表主要资产与负债使用的计量属性可得出,中国人寿对证券投资的计量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公允价值对于公司财务报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此案例难度较浅,易于理解,因此将其作为引导案例。②昆百大a。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拯救财报。本案例通过昆百大a通过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财务报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转换计量模式之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对投资性房地产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并需对前5个月已提折旧及摊销进行相应调整,主要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司财务报表的作用。由于此案例难度相对较大,适合已具备理论知识的学生阅读分析,因此将其作为课后案例。(2)课堂上教师应用引导案例进行分析并讲解其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对于引导案例“中国人寿公允价值的利用”,学生陈述公司简介、事件概述、案例描述、报表分析等内容,教师以此为基础,引出理论知识点,提出思考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加深对公允价值的了解。其中报表分析是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通过基础知识点的讲解,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股东权益”等报表项目的了解。③课后案例反馈与巩固。教师可将师生共同选定的课后案例“昆百大a: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拯救财报”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目的是加深对公允价值的理解。由于学生在学习了引导案例和理论知识后,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师不必给出具体的分析要点,只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大体方向即可。具体来说,课后案例叙述了昆百大a通过计量模式的变更使其财务报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的事件,因此学生可以对公允价值计量具体如何影响公司财务报表这个问题展开分析。教师可利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进行点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完成教学反馈过程。

2.教学效果。根据创新思维下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该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公允价值这一章节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经济视野,达到了案例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了案例内容对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检索信息、归纳整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反馈的能力。同时,师生间充分沟通,高效互动。

三、结论

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篇4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教学;案例-任务驱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曹文泉(1968-),女,上海人,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甘肃?兰州?73007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23-02

西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西部师范大学,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办学方向,承担着为甘肃及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农村教育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现代计算机教育技能的中小学教师的重任,而对于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责任更为重大,因为他们毕业后还担负着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因此,在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笔者致力于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提出:一方面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实验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这一独特优势,改革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案例-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注重文科学生逻辑思维及理科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策略,以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建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西北师范大学的公共计算机系列课程中,按照知识结构将教学内容化分为若干模块,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分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操作系统基础、数据结构基础、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等知识的学习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软件,如office、photoShop、Flash、access、Cool3D、信息检索技术、网络配置与调试、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等,则主要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学习及应用。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非常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的激发,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非常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这一独特优势,渗透创新教育思想观念,在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改革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案例-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为突破口,通过适切案例,体现知识的新颖性、时代性,围绕案例功能,组织学生研究、讨论,使学生能从应用的角度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具体应用过程、方法,随着学生对知识的逐步深入理解,激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对案例的解剖,在动手动脑的实验过程中可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获得认识上的飞跃,并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学生能运用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时,再对案例功能进行组合与拓展,形成新的任务驱动,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通过与专业或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任务的解决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与创新能力。从该模式的运用效果来看,已证明是一种与公共计算机实验教学相适应的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好地发挥,使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篇5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新的要求。本文从教学逻辑的角度出发,依托大数据提供的众多优势,研究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教学逻辑的创新与实践方法。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逻辑;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16-03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各行各业,一定程度上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却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国内高校亟需变革教学培养模式、创新教学逻辑与教学实践方可培育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尤其是一些刚升本的本科院校,更是需要在教学方面实现积极的转型。

二、基本概念介绍

(一)大数据

大数据概念在近几年才刚刚提出便以飞快的速度席卷而来。根据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我们可将大数据理解为:运用全新的模式以及多元化的处理手段,对高速增长和实时变化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决策、处理及优化后形成的庞大数据集合。“大数据时代”正在多个领域充当颠覆者,即使颠覆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

(二)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起源于平面设计。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视觉传达设计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如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这些形式均是通过人眼所能看到的表现事物特性的符号,即视觉符号,来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因此,我们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理解为:是设计者借助可视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视觉感官刺激来实现信息传播目的的各种方式的总称。经研究发现,如能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将试图宣教或传播给观众的影像辅助以文字表现形式,图文并茂将会对受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三)创意课程

创意课程,主要是指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开设的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其创意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在平面设计时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一门课程。

(四)教学逻辑

教学逻辑是一种应用性的逻辑,所反映的是教学主体对于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研究思考后发现的一些客观规律,最终形成的是规律性的认识及某种固化的形式结果。由此可见,教学逻辑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选择、设计以及组织教学活动实施的依据。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我们可将教学逻辑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层次结构从宏观到微观来区分,教学逻辑可分为:课程的教学逻辑,学段的教学逻辑,单元的教学逻辑,课堂的教学逻辑;而从教学逻辑的结构上讲,又可分为:基本逻辑,辅助逻辑,子逻辑,同时又有逻辑的主线和副线之分;如果从形式上进行区分,教学逻辑则可以分为:强概括的逻辑,中概括的逻辑,弱概括的逻辑,这些内容将成为理念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逻辑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沿用传统的平面设计教学逻辑,不大重视学生创新设计理念的培养。例如,在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课堂上,如果老师要求“要讲究人物的五官比例,画面布局,线条不能乱等等”,然后提供“范例”,那么学生通常会交出一份和“范例”几乎无二的绘画作品。这令许多老师感到十分无奈,“真不知道该不该给学生提供‘范例’。如果不提供,学生就会抱怨不知道画什么好;而提供了‘范例’,班里的很多学生就会‘照抄’,个性化的绘画实在是太少了……当然,这仅仅是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幕而已。经过总结发现,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见表1)。

四、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教学逻辑创新思路

在大数据背景下,笔者通过互联网海量案例的分析调研,结合长期从事视觉传达教学经验,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教学逻辑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如图1),具体展开如下。

(一)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

人类一般思维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几个环节。而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一般是在经过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具体的活动之后升华实现的。思维的形式,不外乎就是概念、判断以及推理这三种形式。因此,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应当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应当注意多给学生讲授一些有效的思维[1]方式,如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移植思维、分解思维、质疑思维等等;其次,可以补充一些实用的思维方式,如:增值思维、立体思维、极限思维、动态思维、超前思维、形象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互动思维等;再次,应该倡导学生熟悉和探索各种创意思维的方式,如可借助大数据时代海量资讯和案例等各方面的有利l件,通过思维方式的培养开阔学生思路。

(二)增加创意思维案例的讲解

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那么就意味着实践技能将日益被强调。因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背景发掘更多的案例,用数据案例去引导学生开发和锻炼创新思维。对此,本研究通过网络资源截取了若干优秀的创意设计(见表2)。

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视觉传达专业创意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将技术的教学从课堂转移到课下。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展示更多更好的创意案例,摒弃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技术讲解的做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比如,在photoshop的课堂,老师通常情况下是带着学生做一个例子,在此过程中重点为学生讲解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技术。

(三)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大数据时代,如果给出一个关键词,我们很容易引伸出大量的相关数据,也更容易获取数据、图片、文字和案例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也将变得更有针对性。例如,在广告课上,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做个游戏,然后在黑板上写下“狗”这个单词。接着让大家轮流上来写下尽可能多的跟狗有关联的词,最后再让每个人选出几个关键词来编故事。很神奇的是无数狗粮的广告就出来了。这样发散思维比对着屏幕生硬的想狗粮广告要容易很多。这就是发现思维的力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的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力,你能想出多少种设计方案?

2.多向思维,淡化标准答案。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3.打破常规,你能想出别人没想到的吗?

4.跳跃思维。大胆质疑。

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给出发散思维的培养思路如下图所示:

(四)激发学生课堂上的无限创意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丰沛、获取途径便捷,我们在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把握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去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无限创意。

1.提供创新的沃土――构建宽松平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想象丰富;相反,学生思路阻塞,心灵闭塞,就无创意可言。如果一位老教授面带微笑授课,讲话幽默风趣,及时对学生鼓励和表扬,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

2.汇集创新的活泉――敢于质疑,拓宽视野。在创意课堂,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动脑筋小组[2]或团队,采取合作与竞争的方法激发学生创意。让动脑筋小组在相同时间内对同一问题做创意方案,然后进行评比。在评比过程中,首先让小组成员分别展示自己的方案,接着由组内和组间对方案互相评议,要求只讲缺点不讲优点。而被评议的人员只能记下缺点,不能解释和申辩。随后设计方案的修改要遵循“没有提到的不动,提到的地方必须修改”的基本原则进行。如此几轮之后便能形成好几套设计方案。这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的设计创意更具深度和成效,在课堂逻辑上也能大大激发学生创意与视野。

五、创意课堂要注重教学逻辑理论和实践

创意是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核心和亮点。我们除了要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在创意思想的培养方面狠下功夫。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进行设计专题理论讲授,既涉及平面设计常见领域,如招贴设计、字体设计、书籍封面设计等,也包括平面设计专业领域,如多媒体课件画面设计专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所学设计知识将会在哪些方面产生效果,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但需注意的是,教师的审美观点和偏好客观上存在局限性,因此,在某位教师单独看完学生设计作业后,最好能由本教研室的其他教师辅助进行评判;如有机会,还可以找几名优秀的学生来发表观点,协助评判。其次,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安排风格不同的专题讲座,讲授诸如简约风格、传统文化风格等不同风格的源流、特点和设计关键,有针对性地进行作品分析并布置作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此,笔者总结出实现教学逻辑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八点要求:(1)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才会生动;(2)把联系引入课堂,教材才会鲜活;(3)把观点引入课堂,思想才会碰撞;(4)把比较引入课堂,理解才会深刻;(5)把体验引入课堂,情感才会共鸣;(6)把方法引入课堂,能力才会落实;(7)把用心引入课堂,领悟才会生成;(8)把自由引入课堂,学习才会自觉。

六、结论

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人才竞争激烈程度与日俱增,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随着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堂教学中来[3]。只要能理清教学逻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大数据时代下的各种数字化技术,就能让平面设计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逻辑的创新,可以有以下几点改进方向:(1)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讲解经典的思维方式以培养创新思维。(2)大量运用各类平面设计创意思维案例以拓展学生思维。(3)注重并加强学生设计发散思维的训练。(4)充分利用课堂去激发学生创意。(5)关注并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增强互动。

总之,学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方面必须加紧改革步伐,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时代特色与优势,通过现代化的多种途径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将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出有发展潜力的精英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向春宇.激发中职学生平面设计课堂创意思维的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2014,(22):22.

[2]易娇.《平面设计》课程中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15):166.

[3]何婷.论数字化背景下中职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35.

收稿日期:2016-11-25

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篇6

一、从案例说起

据统计资料显示,许多书店一年中不到1/3的节假日,创造了超过1/2的营业额,双休日的营业额一般是平日的1~3倍。如何利用节假日搭配促销?返券、签售、书展、赠礼、抽奖等什么促销手段都用上了。而一般的手段效果微乎其微,进行组合搭配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2008年五一节期限,某书店开展了菜谱书展,同时配合两场与烹饪相关的签售等活动,使得五一期间菜谱销售比同期上涨30%。书店是如何搭配的呢?就是你到书店参加活动,买了书,得到的是可以到购买厨房用具的专卖场去购买实用厨房工具的折扣和优惠政策。买书解决的是认识论问题,买厨房用具解决的是工具问题,回到家自己动手执行解决的是方法论和执行问题,一个完成的链条,效果显著(参考:沈宗南、张京宏《蓝彻斯特战略在中国》第二版,2008)。

同样的一个案例,到一些大的百货商场,一些羊绒衫企业在五一天将要热的时候喊着卖羊绒衫,还搭配送东西。在鄂尔多斯、荣仕雅、群工、帝高、米梭等多家羊绒企业中,有不少在营销思维上确实棋高一招,进行了创造性的市场思维,好比小品《卖拐》中的思维方式一样,能把梳子卖给和尚的,那才是高人。以鄂尔多斯为例,其重点打团购和传统渠道的牌,出了一些政策;以荣仕雅为例,其思维已经跳出了羊绒产品本身,搭送衬衫,在款式,颜色,风格,产品主题方面等形成了系列的组合拳,效果显著(参考:张京宏、沈宗南《五行唯心主义营销广告学》,上海世新,2007)。

二、搭配促销案例中的创造性营销思维

上述两个案例,均是跳出了逻辑思维的圈,运用了创造性的思维。第一个案例中,买书的和买厨房用具的扯到了一起;第二个案例中,卖羊绒衫的和卖衬衫的闹到了一起。无招胜有招,能逮到老鼠就是合格的职业猫。因为都逮到了,所以就行。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和逻辑思维并列的一种思维方式,包括发散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跳跃思维,等等多种。其应用在思维过程中,可以出现对逻辑思维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组合,包括聚合思维,还原思维,逆反思维,变性思维,移植思维,迂回思维,完满思维和群体思维等。上述两个案例中应用的,就是聚合思维中的组合思维,属于组合思维中的异类组合创造的一种。

逻辑思维是比较程序化的东西,结构也很标准:概念,判断,推理,结论。逻辑思维要的是结论,而创造性思维要的是可能性。对市场营销和经营人员来说,思维决不能局限在一种逻辑里面,要发散出来,去论证和分析各种可能性,这才是“创造市场”。当然,严格意义上的市场是无法创造的,只能通过创新思维去发现,去发现逻辑思维和常规市场计划无法触及的蓝海市场。

组合创新的案例在自然界也有。比如石墨和金刚石,是同素异型体。就是同样的东西,组合排列不同,结果性质上就完全两样了。在这一点上,大自然是最好的导师,跟着琢磨就是了。当有灵感的时候不妨去拍脑袋,然后寻找数据支持,实在找不着数据支持,如果宏观论证可以的话,也可以干。路是走出来的,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你要走,那就是创造,就是新的市场。这有个前提,成本核算和风险评估,要自己心理抗的住,真正成功的人,都是能接受最失败情况的心理承受者。

三、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是要不断琢磨。特别是对市场人员来说,思维必须跳跃,必须发散,没事情就琢磨着你现在干的产品,市场和促销如何闹,如何能闹出更好的效益。

第二是要心态。特别是态度要好。凡是创造,那有一次直接就成的,在市场环境千变万化的今天,你如何去面对,态度很重要。成了也不嚣张,挫折也不沮丧,这才是大将。

第三是不断进行一些案例和资料的研究分析。其实创造性思维的成功,一般是由四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知识因素,二是能力因素,三是人格因素,四是环境因素。而知识因素中,就包括对以往资料和案例的积累与分析,那是硬知识,绝对含金量高的。

第四是没事情要和人吹牛聊天。这里的吹牛聊天,是指对产品和市场问题进行的吹牛聊天,这个东西说大了就是头脑风暴,在互动和交流中往往能产生智慧和创新的火花(参考:张京宏、沈宗南《五行唯心主义营销广告学》,上海世新,2007)。

第五是可以经常使用一些实用的方法进行创新。比如说系统提问法,联想组合法,列举法,等等。自己可以设计一些表格,进行评估和分析。

四、结束语

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篇7

作为平面设计教育工作者,教学内容不能太过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如果仅仅关注软件功能,讲解工具、菜单及面板的使用方法,学生便体会不到软件的综合应用,也不会有学习及创作的欲望。尤其是在案例制作方面,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基础案例,学生依葫芦画瓢,远远没有迈上“设计”这个台阶。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关注软件的商业应用功能,精心设计与企业就业相关的发散型大项目,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引入软件的新功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创作欲。设计的项目如产品形象设计、企业Logo、名片等;印刷品设计如企业宣传册、招贴、海报等;照片处理如照片合成、上色、美化、旧照片翻新等;建筑效果图后期处理如配景和调色等;产品包装设计如立体外包装、包装展开图、产品包装袋等;其他类设计如喷绘广告、灯箱广告和web图像等。这些项目只给予主题和要求,完全由学生自行设计与制作,学生还可以通过调研和走访相关企业完成一些真实的项目;在制作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以和同学讨论或由教师指导解决;这样的自主学习、自主设计的过程才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专业技能。

2重视培养方案设计,科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在学习中有所创造,能够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说,创新正是平面设计生命的源泉,是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作为一个教学的重点。

(1)欣赏与领悟

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平面设计的基础,例如色彩的搭配、构图布局的方式,并带领学生欣赏一系列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例如:麦当劳海报采用m为标识造型,采用弧形、圆润的形式配以金黄色,就像两扇打开的黄金双拱门,象征着欢乐与美味;并拟人化地表现了“麦当劳大叔”和蔼可亲的笑容,充分体现了高品质的产品、亲切友善的服务,这正是麦当劳的经营理念:物有所值。这样优秀作品的创意欣赏与领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每堂课都应该凸显该重点:带领学生欣赏,让学生自己来说出作品的优秀之处:令人称奇的创意或是画面特效的特别之处?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还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创意?

(2)引导与练习

在欣赏与领悟之后,便是引导与练习。准备与企业要求联系紧密的案例,分析案例要求与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贴合主题的创意。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出别出心裁的创意?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丰富和拓展平面设计的思路。

①侧向思维的培养: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侧向思维:平中见奇。也就是学会从常见的事物中去发现美感。通常常见的事物并没有那么特别和具有吸引力,然而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和感受,就会发现其中不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侧向思维。灵活运用侧向思维去表现事物异乎寻常的一面是平面设计创意设计的一个极好方式。例如:设计冰淇淋广告海报。冰淇淋广告中最常见的元素是冰淇淋和勺子,本身并无令人印象深刻之处。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勺子,发现其形状特征,把一个个的小勺子制作成类似蝌蚪的形态,一起游向冰淇淋,那么这些平平无奇的元素立马活了起来,充满了新奇的吸引力,也十分切合冰淇淋美味诱人的主题。这便是在平面设计中“平中见奇”侧向思维的成功运用。

②反向思维培养:其次,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反向思维,以求得迥然不同的效果。这种思维方式在平面设计中灵活运用,就会出现别开洞天的艺术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例如,化妆品广告的制作:画面上出现的主题不是必然的联想结果:光滑的肌肤,而是出现了相反的粗糙黝黑的肌肤;画面中间制作了拉链,拉链滑到一半,一边是粗糙黝黑的肌肤,一边是洁白光滑的肌肤。这样运用完全相反的表达方式,得到了强烈的对比,视觉感染力强,耐人寻味。创意的获得是平面设计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打开想象、拓展思路,从而获得独特的创意;接着是练习阶段,此时学生具体使用photoshop软件来完成各个案例,通过这些案例一点一点的实现,带入photoshop软件各种工具的操作及命令的使用,这时教学重点转为怎样使用软件实现自己的创意,将创意与技术结合,做出自己的完美作品。

3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就业市场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在校的学习和工作岗位能够实现零距离。

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篇8

 

设计方法学是研究产品设计规律、设计程序及设计中思维和工作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强调产品设计中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分析创新思维规律,研究并促进各种创新技法在设计中的应用。由此可见,设计方法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创新教育的特点。

 

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贯穿于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就学校教育而言,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各种课程教学环节,应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起到最积极的主导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注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我们在设计方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一、树立功能观点

 

产品是功能的载体,是功能的实现方式,功能是产品的本质,满足产品的功能要求是设计的核心,“功能”思想是设计方法学最重要的概念。

 

在设计方法学课程教学中,强调产品功能,要求学生逐步树立功能的观点。告诉学生,设计产品不是着眼于产品的本身,而是通过某种物理形态体现用户所需要的功能,不要首先从产品结构着手,而应从系统功能出发设计产品,这是一种设计方法的转变。

 

产品设计采用功能分析的方法,可以把常规设计时首先从产品具体结构的思考转化为对产品功能的思考,从而可以摆脱产品现有结构形式对思维的束缚,寻求一切能满足产品功能要求的工作原理,探索满足这些工作原理的技术装置——功能载体,并且通过对各种功能载体的组合和选优,找到能实现产品功能要求并具有创新的设计方案。这种紧紧围绕产品功能进行分析、分解、求解、组合和选优的方案设计方法称为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的重点在于提出创新构思,使思维尽量“发散”,力求提出较多的解法供比较选优。对构件的具体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则不一定要有成熟的考虑。

 

引导学生在设计产品时,从产品的功能入手,运用功能分析法进行功能原理设计,以期获得好的原理方案。例如在讨论减速装置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定轴式圆柱齿轮减速器,这是他们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设计对象,大家都很熟悉。通过采用“黑箱法”分析减速装置的总功能,即降速增矩,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使学生豁然开朗,明确了凡是能够实现降速增矩功能的装置都可以视为减速装置,于是他们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还列举出行星齿轮减速器、圆锥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链传动和带传动等减速装置。

 

强调产品功能,树立功能的观点,有利于抓住问题本质,拓宽思路,摆脱传统的旧框框,获得新颖的较高水平的设计方案;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活动首先来自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才应善于发现矛盾,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设计方法学是关于设计的科学,它认为创新是开发技术产品的灵魂。在解释设计的含义时,强调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在设计过程中,总有新事物被创造出来,这个“新”字,可以指过去从未出现过的东西,也可以指已知事物的不同组合,但这种组合结果不是简单的已知事物的重复,而是总有某种新的成分出现。设计中必须突出创新的原则,通过创新思维,探求创新的原理方案和结构,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同时也指出,没有任何创新的模仿和测绘不能够算是设计。这样,在课程一开始就使学生认识到无创新就无设计。

 

课堂上结合创新设计实例,打破学生对创新设计的神秘感,使学生明白,创新设计并非少数杰出人才的专利,相信每个正常的人都有创新能力,人人都可以进行创新,创新能力无时不在,创新能力无人不有。如果具有挑战精神,冲破思想上的束缚,并掌握科学的方法,便能调动创造性而获得出乎意料的创新成果。同时教育学生,创新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不能幻想囊中取物、轻而易举,不要有消极的思想,害怕失败;要有坚定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创新设计的案例,组织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各抒己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开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并注重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兴趣广泛、充满好奇、勇于探索、意志坚强、敢于质疑、有信心和责任心的优良创造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在整个创新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创新活动前半期,是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创新活动后半期,是把创新思维付诸实现。许多创新技法都是由创新思维发展演化而来。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源泉,创新的关键是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二者的统一。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力图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其特点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信息输出,看到一样,想到多样;看到一样,想到异样,并由此导致思路的转移和跃进。收敛思维是将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汇集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其特点是将众多的思路和信息汇集起来,通过比较、筛选、组合、论证,得出现有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创新活动中,光有发散思维的活动并不能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因为创新活动的最终结果只需少数或唯一的结果,所以发散思维之后尚需进行收敛思维,这两种思维的有效结合组成了创新活动的一个循环过程。基于此,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式,注重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与具体化、归纳与演绎法的思维素质培养。从问题的多样性,可以产生大量新的假设;从问题的伸缩性,可以改变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事物;从问题的新颖性,可以去探索不同于传统方式的解决方法。

 

功能原理设计是设计方法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功能原理设计是针对产品主要功能提出原理性构思,对产品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工作,因此特别需要创新思维。课堂教学中,可鼓励学生表达思想和思维过程,精心设计问题,反复引导学生应用“抽象——发散——收敛”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按照这一思维模式寻求各种物理原理,通过原理组合并进行评价找出最优的原理方案。

 

例如在课堂上探讨纸张分离的原理方案中,运用发散思维,学生提出了多种物理原理:切向力、摩擦力、离心力、重力、粘着力、气吹力、负压吸力和静电力。经过方案组合,得到若干种原理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收敛思维,经过评价选择确定最佳方案。在启发式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维活跃,讨论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篇9

摘要:iSeC项目的国际教学理念逐步引入包头师范学院,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合iSeC项目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积极思维能力的多样化的会计教学方法在不断改进和探索。

关键词:iSeC项目;会计教学;积极思维能力

传统的会计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灌输给学生的是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讲授的内容基本围绕一本教课书展开。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以学生是否记住课本内容为学习评价的标准。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思维不积极,甚至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反感和惰性的产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缺乏,实践能力也很差。在新形势下,为适应符合社会化、国际化的会计人才的需要,我校引入了国际学术本科互认项目(iSeC),在会计教学中融入国际教学理念,教师要对传统会计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将学生的主动性放在首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专业知识的传授要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应用了几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用脑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一、引导教学法

引导教学法是指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来促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会计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达到教学目的,实践证明,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掌握的很不好,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给学生灌输,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先思考,再进行发言、讨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引导,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有研究表明,学生通过听获得的知识最容易忘记,而通过亲身参与获得的知识记忆最深刻。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会计课程的兴趣。

在《财务会计》教学中,讲到外购原材料的核算时,可以提前给学生购买材料的业务题,然后教师通过列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努力发言,教师可以给表现积极的学生加分的奖励,激励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深刻理解并能熟练掌握这一知识点。经常的运用引导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

二、案例教学法

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处理,实践证明,将具体事例呈现出来,找出其中的问题,比起直接告诉学生会计处理方法,效果要好的多。因此,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经常用到。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一定会计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案例呈现,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教学法避免直接接触高深的理论,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总结,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思索、判断、调整、归纳找到问题所在。探索问题的过程即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多种答案的寻找,促进多种思维的发展。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斟选合适案例,iSeC项目外文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案例的难度、范围既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要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合理答案。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经过分析讨论,然后让学生陈述自己的答案。

在会计教学中讲到现金管理时,教师首先呈现给学生一个“某出纳人员贪污公款获刑”的案例。学生看到案例时,首先就激发了研究的兴趣,积极的思维能力被调动起来。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讨论到现金管理、现金应用范围、现金管理的内控制度、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监管、法律公正等问题。学生在探索中归纳出现金管理的内容。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是iSeC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思维方式。

三、质疑教学法

为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思想,在教学中精心设置问题,有目的地设障立疑,通过学生不断的质疑,不断的否定,最后找到最优的答案。质疑才能创新、质疑才能深思、质疑才能感悟。质疑是指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问题,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而且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其丧失了质疑的意识,质疑是iSeC国际教学理念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培养这种能力的情境和途径,养成质疑的意识和习惯。

质疑教学从最简单的“为什么”开始。在会计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告诉学生如何做。质疑教学首先要从教师做起,一项业务出现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逐渐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直到学生自己对新业务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更要鼓励那种新、奇、异的问题。比如,《财务会计》教学中讲到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资本化的涵义,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资本化,哪些项目要资本化,资本化后对资产负债利润有什么影响,经过仔细的思考,学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学生质疑资本化的必要性,借款费用根本不需要资本化。教师应欣赏这种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通过分析讨论,在明辨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

四、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和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设置实际工作情景,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情境设计由教师先做好准备,提供情景。根据情景出现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处理,最后得出结论。对于创新的想法、思维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会计教学中,设计一个购买材料的场景。将学生分成多个不同的组,进行比赛,最后给予评比、记分。每个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演绎从购买材料的审批,出差借差旅费,支付运输费,到最后材料入库的环节。要求学生自己准备要用到的各种凭据,每个学生要明确自己的权限。情境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解决。通过练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强烈的专业兴趣。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表现作出总结思考。

iSeC教学理念的引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思考,教师不仅熟知国内会计专业方面的知识,更要深入了解国际会计发展形势。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应用英语的能力。iSeC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懂会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依赖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培养。iSeC教学方法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莉.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

[2]张前.论“学生为本”理念下的高校会计教学改革[J].会计之友,2007.7.

创新思维能力现实案例篇10

关键词:案例项目驱动创新能力交互提升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引言

机械类专业学生是较为典型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理论知识、计算机绘图、创新设计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当前机械类学生培养模式基本还停留在以理论学习为主、校内外实践为辅,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强调对已有知识掌握,缺少面向职业所需的创新性能力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仍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1,2]。虽然该模式能较好保证所授知识系统性,但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自主性和其年龄段所特有创新性,学生“自我创新”更少,师生交互也少,从而导致老师这个需要与时俱进的群体不能从学生这个庞大、散发着异常创新性火花群体中吸取养分,减少了教师自我提高和发展机会,也磨灭了学生创新性灵感和火花。基于此种情况,探索一种符合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实际需求培养模式。

1“案例+项目驱动”模式提出

传统的案例培养模式是老师自己根据培养目的和要求,找出一个典型的案例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以及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协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识别、分析的能力。这种案例优势主要表现在能较好配合所学知识,但是也存在不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案例主要来源于老师自己的检索,导致检索范围不够宽广经典案例来源不足;二是案例更换速度慢易陈旧难以与时代同步[3,4]。项目驱动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或多个项目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把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各个环节,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办法,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5,6]。而本文中“案例+项目驱动”模式所提出的案例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项目需求,由学生自己选择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这个案例开展较为有针对性探讨和分析,且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并研究该案例的主要知识点和创新点是否能够运用到所研究项目,不同同学针对相同或不同的案例得出不同结论,对不同结论做出评估、选优,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完成项目。由于学生这个大群体参与,大量的相关案例得到检索,案例来源具有明显多样性和新颖性,并以这些案例为原材料构建相应案例库作为后人学习参考资料。

2“案例+项目驱动”模式基本要素

在此模式下,主要包含项目案例、项目、学生和老师等四个基本组成要素。基本阐述如下:

1)案例

根据所选择项目的需要,将该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可以具体执行研究小项目或个体任务,师生共同探讨每个小项目或个体任务所应用到知识点有哪些,了解当前针对这些知识点有哪些前沿性的研究进展。学生以这些知识点为核心检索相关案例并加以收集整理,形成案例数据库,所选案例具有宽泛性、前沿性和经典性,且具有可再现性和可模拟型,比如设计某个机械装备的结构,可以用到哪些软件,设计后达到什么样效果,学生均可以按照案例所述自己动手操作达到再现的目的。

2)项目

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有一定技术含量,创新性和挑战性较强,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较为领先地位,根据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以实际科技类应用性课题、机械创新大赛或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等创新类设计项目为主,该类项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生

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来源于机械类相关专业学生,该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本知识,如工程计算、二维或三维绘图及基本设计等能力,该阶段的学生也对本专业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好奇心和兴趣,急于想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创造一些新东西,自身具备良好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批判性、独立思考、拒绝复制思维方式和多侧面思维方式。

4)老师

老师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起到具体指导和亲身参与作用,自身具有充分把握整个过程能力,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及时解决学生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新问题,并乐于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老师不仅立足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前沿阵地,了解科学技术新成就和把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还应熟悉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密切联系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这是因为,一方面要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辩证的思维,这是在各学科相互联系基础上形成的,老师具有比较广博知识,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另一方面,它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且又高度分化与综合,不断出现新学科。要求高等教育在注重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同时注意相互渗透,课程综合化,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

3模式实施过程

1)案例收集

老师根据所选择项目与学生共同探讨项目主要难点所在,并根据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分配具体工作任务,由1-2名学生负责每个分解后小项目或工作任务,围绕各自小项目或工作任务展开案例的收集。案例的收集主要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如百度等)、中国知网、外文检索(如ei、SCi论文)以及图书馆相关资料。及时跟踪学生在收集过程中遇到问题,防止出现查阅的资料与所负责任务或项目需求信息差距过大情况发生。学生定期反馈案例收集情况,并根据案例的发表时间、

图1案例收集过程

1)

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分类,以便于案例库的建立。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始终保持相互交流。

1)案例模拟

由于机械类专业学生所选项目主要以实际科技类应用性课题、机械创新大赛或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设计项目为主,因此其对应案例也应具备较强再现性,在案例查询收集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案例有针对性进行再现模拟,在模拟这些案例时,学生运用已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工具(如autoCaD、pro/e、ansys等)进行训练,同时体会该案例知识点、创新点以及与项目结合点。定期了解学生进行案例模拟进展情况,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出各自解决方案,找出该案例中哪些知识点可以直接运动或间接运用到项目中来,或者通过变换这些知识点思路或思维方式产生新的创新性想法,这个过程是老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过程,基本过程如图2所示。

3)案例分析

召集所有参与项目学生,每个人均将在案例模拟过程中所获得知识、创新点及与项目结合点等做

图2师生案例模拟互学过程图3师生共同参与案例分析过程

成ppt形式,面向全体项目参与人员以报告形式进行讲解,将自己所遇难题进行阐述并与老师及其他参与人员进行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找出难题突破点及解决办法,老师和其他项目参与人员根据ppt报告人所讲案例提出自己对案例看法以进一步优化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老师从学生那里学习到他们创新点和创新思维,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能更好的把握住与项目有关知识点并加以创新,基本过程如图3所示。

4)项目驱动过程

以需要完成项目为主线,以提高项目创新性为目的,将各学生在案例模拟分析获得知识点、创新点和项目结合点应用于需要完成具体项目中。在具体实施中,学生为参与项目完成的主体,学生之间及时交流沟通做好配合、衔接工作,使得各个学生所负责的项目任务进展基本保持同步,以提高学生之间合作性和协调一致性,并以小组会议形式定期报告自己所负责的项目进度。老师全程指导、全程参与,协调各个学生之间步调及与学生共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困难,师生随时交流讨论,达到共同提升创新能力、知识共享共赢目的。项目实施不仅巩固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结论

本文根据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培养目标和预期工作特点,以案例收集模拟分析和完成具体实际项目并交互提高师生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学生,提出了“案例+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性及其他综合素养进行培养和训练。在此模式下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案例收集模拟分析和完成项目等具体工作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老师作为全程指导和实际参与者,时时刻刻与学生保持沟通和交流,提升了学生和老师创新能力,该培养模式的提出不仅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对老师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成江荣.“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模式下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策略[J].软件导刊.2015.(2):190-192

[2]金炜,周亚训.“数字图像处理”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7):82-83

[3]刘家友.“土木工程CaD”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5(5):61-64

[4]陈伟,刘军,谷凌雁.以案例驱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课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