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十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十篇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8:57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1

三种核心素养比较

分析三种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容维度,可发现:三种素养体系都兼顾了传统素养(如“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与文本的能力”)和现代素养(如“全球意识”),但具有以下三点不同。

分类上的不同从分类上看,三大核心素养体系基本上都从文化知识、自我发展、社会发展出发分为三大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只不过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五个对应于oeCD、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体系中“与自我有关的素养”被分别划入了“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中,两个对应于oeCD、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体系中“与文化知识有关的素养”被分别划入了“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中。

例如,在中国核心素养体系中,对应于美国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创造力与创新”素养的“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素养被划入文化基础方面,对应于oeCD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在复杂大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素养以及美国核心素养体系中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素养的“问题解决”素养被划入社会参与方面。这可能体现了中国核心素养体系明显地致力于将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利用个体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此外,一些中国核心素养体系的素养内容(例如“问题解决”“社会责任”)重复出现对应另外两种素养体系的不同素养内容,说明中国核心素养体系对“问题解决”和“社会责任”的内涵解读更为宽广。

增加内容上的不同从增加内容来看,中国核心素养体系比oeCD、美国核心素养体系多了“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三个文化基础方面的素养内容以及“国家认同”“劳动意识”两个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内容,体现了中国对培养兼具民族精神、本土文化特质以及人文审美能力的人才的重视。

减少内容上的不同从减少内容来看,中国核心素养体系比oeCD、美国核心素养体系少了对应于“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与文本的能力”“交流沟通与合作”的素养内容,在中国核心素养体系中与“沟通”明显相关的描述只有“国际理解”中的“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隐含了“沟通合作”意思的描述有“社会责任”中的“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说明中国核心素养体系并没有把“沟通”作为一项单独外显的素养内容,而是把它内化融入到其他素养内容中;中国核心素养体系还缺少对应“维护权力、权益、限制与需求的能力”“理财素养”的素养内容,唯一可能与“利益财富”相关的描述只有“劳动意R”中的“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说明中国核心素养体系对“劳动”的重视多于对“财富、利益”的重视。

结束语

三种素养体系都兼顾了传统素养和现代素养,其中中国核心素养体系明显地致力于利用个体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服务,重视培养具有民族精神、本土文化特质以及人文审美能力的人才;重视“劳动”多于重视“财富、利益”。在中国核心素养体系中,“沟通”素养被内化融入到其他素养内容中,“问题解决”素养和“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解读更为宽广。

参考文献

[1]林崇.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2

[关键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校落实;矛盾冲突与解决

自教育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掀起了学习和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热潮,大家都在考虑如何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生根。但是,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校也遇到了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行动上的困难,产生了一些矛盾。笔者认为,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直面各种新旧矛盾,寻求解决之道,热点问题需要冷思考。

核心素养的新提法

与旧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教育目标的问题。我国的教育目标一直以来的提法是全面发展教育,后来又提出素质教育。现在提出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教育目标。这是否意味着教育目标导向变化了,过去的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目标不需要再提了?

笔者认为,全面发展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之间不完全是一回事。三者的共性在于都是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但是,在学生发展的内容和方向上却存在差异。全面发展教育针对的是旧式分工造成的体脑分离或片面发展,强调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教育针对的是应试教育过于偏向文化知识的学习,强调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在发展内容上强调先天和后天的结合,身心和社会文化要求的结合,以及发展要素之间的综合关系。核心素养教育针对的是全面发展教育、综合素质教育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强调教育要着眼于适应每个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共同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侧重在学生发展的本体方面,核心素养侧重学生发展的功用方面,突出了学生发展的价值选择性和共同性。三者之间是体和用的关系。

认清全面发展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三者之间的异同,在实践过程中同时培养才不会冲突。因为个体身心需要全面发展,也需要综合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但是,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为了发展本身,而是把个体引向自我、人类文明、社会生活和宇宙自然,要考虑个体与之打交道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个体身心发展要有重点取舍和具体情境导向,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有两种成分,一是使学生具有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养或素质,二是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前者涉及到学生发展的内容,后者涉及到学生发展的方向。如果说核心素养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那么,核心素养具体化了全面发展教育的什么?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全面发展教育质量标准和人的规格要求的具体化。全面发展教育要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建设,接谁的班,能否顺利参加建设和接班?这些问题都需要具体思考。目前,社会上批评我们的教育整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结果却把学生培养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结果培养的学生却缺乏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都说明,我们以往对学生的期望过于笼统,需要随着时展具体化。同时,核心素养教育目的的提出不仅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深化和发展。因为,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侧重为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服务,相对忽视了教育对个人、群体、社会、自然的责任和价值,窄化了教育的目的。核心素养提出教育要为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并且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具体分为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等三个维度六个方面若干具体发展指标,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统一,体现了个体面对自我、社会、文化等多重环境的需要,能够更全面地体现教育的功能。

弄清核心素养与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关系,意味着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着眼学生身心全面综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要考虑学生面对的自我、社会、自然环境变化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生的身心结构,真正做到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社会奠基。

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教育部文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其中没有提到知识,有的学者据此提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目标要从知识本位转到素养本位,把知识和素养对立起来。这就不免让人疑惑。新课程改革不是强调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吗?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否意味着课程改革目标导向又要变化了?核心素养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否意味着知识不重要了?过去的三维目标的提法还合适吗?

Υ耍笔者的理解是,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核心素养的基本成分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是三者的合金。这是国外核心素养的通行说法或共识。教育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中把核心素养概化为品格和能力,不知道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发团队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提到核心素养的成分时一般也是知识、能力和态度并提。由此来看,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意味着知识不重要了。相反,我们需要更新知识观,不是让学生为知识而知识,而是要思考获取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

就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而言,它更明确和突出了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内容成分,同时,突出了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真实情境中的运用。核心素养不仅强调学生通过具体过程方法来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正确态度,还强调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功能价值。

认识到这一点,笔者建议,学校在用核心素养指导课程目标改革时,要注意深化每门课程所蕴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成分,同时,把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和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考虑,做到活化知识。

国外核心素养与本土化的关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制起源于西方,传入中国后,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在对核心素养的热议中,也有一种质疑声音,认为核心素养的提法从西方引入,反应了西方社会发展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到了中国后,会不会不符合国情,水土不服?对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团队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不是照搬国外,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做了调整。除了从国际视角下探寻核心素养外,还从传统文化和现实需求中去发掘和归纳核心素养[1]。

笔者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矛盾,实际上是全球共同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国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实更多地考虑到发达地区、国家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要求。欧盟、经合组织和美国等地区和国家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为了保持区域或国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先地位。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在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中国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真实需要,提高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但是,强调核心素养的中国立场和利益,并不意味着要用中国国情和特色做借口,割断了与世界教育的联系。随着中国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路线和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越来越成为命运共同体,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关联也越来越密切。因此,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教育,要通过比较,认识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不足。近年来,大家感受到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双基”上效果显著,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熟练劳动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学生的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自我认识与调控、创造性与问题解决、沟通与合作等方面还有相当差距,在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领导力等方面还有很多短板。而这些素养或者是中国人走向全球竞争舞台必备的素养,或者是个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归结起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本土化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认识到这一点,学校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该以我为主,而不是培养世界公民或单纯追求个人自由自在的人,而是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或与世界打交道的中国公民;不是培养单纯追求局部利益的自私人,而是具有家国情怀,积极为世界做贡献的中国人。

国家核心素养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

国家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必备或共同的品格和能力,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每个学生的共同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国外之所以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为了解决地方和学校在学生培养上权力过大,过于追求个性化或多样化带来的学生发展质量下降的问题,提出学生发展的国家标准。从中国的国情来看,我们过去中央过度集权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培养的质量规格过度一致,学生培养千人一面。因此,我们提出学校要办出特色,满足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要求。现在提出学生发展应注重共同要求,这是否意味着学校特色发展不再值得追求了?对此,一些学校的校长们表示出了困惑。

笔者认为,国家层面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般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对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具有的共同素养的统一要求,着眼于各级各类教育,指向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学校培养目标是学生在某一学段学业完成后应达到的培养要求。学校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因此,在每个学生的培养上要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共同要求和学校特色发展要求之间不矛盾。

认识到这一点,意味着学校可以在国家核心素养的框架基础上,基于学生发展需求调查,了解本校学生在核心素养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确定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侧重点和特色培养目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在学生发展核心素B研制的同时,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研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两套素养体系由不同的人分工完成,最终却都要落实到学校课程和学生身上。如果这两种核心素养发生冲突怎么办?事实上,有研究者的报告显示,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更关注学科本质,学科之间缺乏内在关联,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要求;在学科本位的课程组织框架下,有可能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落空[2]。那么,学校如何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矛盾?

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学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段对学生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某一学科后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应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掌握程度上进行具体化和细化。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应根据学生面临的个体、文化和社会情境的需求,定位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内容与程度要求,体现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联,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同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制也要考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经验教训,提炼学生共同的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落实有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两条路径。

认识到这一点,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发生冲突的时候,学校应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审视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对学生未来幸福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不以知识的系统性、独特性来压制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整体性。同时,积极发展综合实践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真实的情境和挑战性任务,打通学校知识和复杂世界之间的联系。

学生核心素养学校落实与校外培养的关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现了复杂的社会情境需要,因此,它的培养需要通过真实情境。为了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北京市出台的教学指导文件中提出学校应“教宽、学宽和考宽”,要教出、学出和考出所学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一些学校因此提出了学校课程要拓展边界,有的甚至提出无边界课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校内学习和校外的关系更密切了,学生学得更灵活了,但是学生和老师也感觉到没底了,负担也更重了。有的老师甚至在课堂上说,学习没有边界了,不知道将来中高考的题目会从哪里出。学校学习和校外生活的脱节是现代学校的最大弊端,建立二者的有机联系是现代教育的理想追求。但是,这是否意味学校机构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不重要了?校外场所和机构是否会取代学校、学科、教室,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阵地?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真实的情境来进行,这意味着学校要打破边界,建立起正规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新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不再成为学生发展的主阵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每一个学生都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不是少数学生才能具有的高层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必须由学校来完成。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交给社会和家长,这将导致不同人群的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大,引发更大程度上的教育不公平。校外生活在培养学生素养上有直接性的优势,但是,也有偶发随意性的劣势。学校环境具有脱离生活实际的劣势,也有对社会环境进行简化、净化、平衡化和一致化的优势。另外,倡导学生情景化学习、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科不存在了,学科认识的边界消失了。世界是不可分的整体,但是,我们对整体世界的认识是由各学科分门别类地进行的。跨学科学习建立在分学科学习基础上。学科和活动是认识的两极。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无分化的整体世界走向有边界的学科世界,达到对世界的具体认识,而不是无边界的笼统感知。

认识到这一点,意味着学校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学科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世界走向科学世界,和世界建立更广泛多样的联系。而不是整天搞各种活动,让学生在肤浅的学习中迷失发展方向。

以上是当前学校在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过程中遇到的六对突出的矛盾。学校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临的矛盾当然不止上述六个方面。不管遇到什么矛盾,只要我们不持新旧二元对立的立场,积极寻找统一的基础和矛盾解决之道,积极稳妥地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学生就会发展在健康的轨道上。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3

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才刚起步,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了探索与研究。鲁子问提出:“一直以来英语学科关注方向多在于语言学习,未来应更关心学生素养的养成。就教师角度而言,建构核心素养的中心是从重言传到重身教。”王蔷认为:“英语学习使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程晓堂、赵思奇指出,“中小学的英语学科和英语课程,除了使学生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来学习之外,还具有多重的育人价值”,“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就不能理解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梳理专家学者们的观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根据修订中的新课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对文化意识进行渗入式培养,让学生可以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吸收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和批判接受外国文化,能够顺利进行跨文化沟通。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与英语学习过程紧密相关,以辨析、分类、概括、推断、分析等方式呈现,并体现其在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特点。学习能力指学习者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学习能力体现在对学习能始终保持较高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并选择适当策略进行合理学习。

二、教师要改变观念与发展自身能力

教师应该认识到,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帮助学生提高全面素养。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不能只以语言能力和考试分数为最终目标,而需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目标。英语教师要正确理解英语学科对培养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转变观念,改变局限于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设计。此外,教师还需要学习更多的先进教学方式方法,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接触不同的文化,开阔视野,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修订中的英语新课标明确,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是“课堂教育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同时,要以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延伸,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相互交流,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英语解决问题。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4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美术是一门将视觉形象通过有技巧的绘画技术将之以二维或三维形象呈现出来的一门艺术学科。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学生会更容易形成空间意识和形象意识,这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然后想象并构思整个过程和图像,创作出蕴含自己个性、情感、意图的视觉形象,这就是美术的创作过程。学生能够将美术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自觉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自己特有的美术表达传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美术学科中蕴含的文化理解素养,创造过程蕴含了审美情趣,体现了学生个人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和印象。

一、高中美术教学对文化理解的促进作用

1.引导学生建立文化理解认知

高中美术教学的开展可以实现学生不同兴趣的转移,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学习兴趣,在美术学习中建立对文化理解的认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阻碍了他们观察现实世界。高中美术教学是唤起学生重新认识世界兴趣的重要途径,开展美术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不同兴趣的转移,从而使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兴趣,发挥想象,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美术表达中慢慢建立对文化理解的认知,实现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2.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每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审美感受都是不同的,受审美能力的影响,学生对同一对象的审美往往会出现差异。此外,仅仅停留在审美欣赏阶段是不够的,学校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审美和欣赏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尝试做文化艺术的传播者。

3.促进学生全面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学段的美术教学,其更像是对零散知识的系统归纳。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形成对美术的认知,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部分高中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忽视了开展美术教学的意义。实际上,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理解能够让学生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因此,学校必须重视美术教学工作,将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体,也是掌握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主体。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通过了解,能够形成对美术形象完整、系统的理解,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美。同时,美术是一种利用各种介质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通过一定的美术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建立对艺术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学会尊重美术作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化理解与其他素养的关系

1.文化理解与艺术感知

文化理解是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章探讨的重点内容之一。文化理解就是从文化角度赏析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学会尊重、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文化理解建立在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基础之上,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美术为人们提供了鉴赏美和求同存异的基础与途径。艺术感知是让学生从艺术角度分析美术作品的关键,文化理解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需求之上,是让学生学会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出现差异是必然的,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才能增强对世界艺术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尊重、理解、珍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通过美术学习,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文化差异中学会尊重、理解自己国家及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

2.文化理解与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艺术涵养的体现,是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审美情趣离不开美术学习,高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但往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一些特殊的文化仍然不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化理解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位,使其在审美中修身养性,体会艺术的美。审美中的“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学识,因为每件美术作品都蕴含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也反映了创作者所属国家的文化。因此,审美建立在“审”识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学生能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把握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通过作品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校通过对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独立地认识、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

3.文化理解与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是学生表达自身构思和联想的途径,也是展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文化理解是学生创意表达的基础,学会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创意实践,发挥创作想象。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联想、想象以及实践,明确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创意实践的产生基于人类认知世界的需要,通过创意实践,学生能够完成对想象和联想的现实化转变,化虚为实。这也是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三、培养高中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情境,以美术体验为基础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是培养其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以美术体验为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体验中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美术作品鉴赏的情境,多开展实践教学,组织户外教学活动,春暖花开之季、落叶纷飞之时都是开展户外绘画学习活动的良好时机。如,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前一天走访适合户外学习的地方,提前通知学生和学校,第二天带领学生在指定地点进行户外写生。高中生的纪律性比较强,便于管理。不同学生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学生会对自然有自己的理解,并将之呈现在画纸上。同时,这种体验式教学也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然之美,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美术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的。教师要想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就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尊重和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美术课堂。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运用多媒体等教辅材料,在课堂上分析、鉴赏不同国家美术作品。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然后大胆创作,以最大限度地探索美术作品的文化意义,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意蕴,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此外,学生要在鉴赏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打开眼界,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如,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东西方文化碰撞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第二,了解中国美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第三,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代表作品和概念。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从传统到现代,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碰撞带来的成果。在第2课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与塞尚的《静物》,比较两幅作品,从色彩和图形切割中找到二者的共性。此外,学生需要分组再一次观察蒙克《呐喊》、马蒂斯《舞蹈》等作品,从作品流派、内容、特点等方面赏析,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在该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融,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差异并珍视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在此基础之上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

3.教师引领,以课堂为重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美术课堂是让学生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欣赏美的重要阵地,美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开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收集、整理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美术作品的美,在赏析作品的同时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并形成能够体现自身创意的创作方法。这种欣赏、激发、创造的过程被称为培养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发挥课堂重心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不同时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发现不同时代文化的闪光点,如原始社会的制陶文化、奴隶社会的青铜文化、秦汉以后到清朝的文化以及现当代百花齐放的艺术成果,进而让学生真正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自然风貌与美术作品的关系、地域风貌与艺术流派的关系,领略民间美术中各异的风土人情,对民族艺术文化形成具体的认知和感悟[2]。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赏析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多元的艺术美、感受多元的文化美,让学生通过比较客观地认识美、评价美。这些都是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平等的目光、包容的心态尊重和理解美术作品的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美,认识到美术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结语

高中是学生发挥想象、实现创意的最佳表现阶段,建立在文化理解基础上的高中美术课程是富有文化传承意义的课程,是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创意、想象结合的绝佳途径。艺术创造需要新鲜的活力,文化理解与传承需要新鲜的血液,教师要将二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传承文化,让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美术教师应把握教学中的关键节点,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探讨美术无限可能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祺.新课改下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7):20.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

二十一世纪,知识就是竞争力,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未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该思索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为此,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5所高校的96名研究人员,开展了为期三年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所谓核心素养,意味着每个个体都必须养成的不可或缺的素养,它代表了中国学生都应该拥有的基础能力[1]。其中,责任担当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部分,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意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中包括了文化、发展与社会三个方面六大项,每项细分为三个指标一共18项[2]。

1.文化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从秦汉时代起,经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明推进,中华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特征的一部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大方向上,夯实文化基础是重中之重。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化素养中人文底蕴这一项包括了人文积淀、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等要点,学生通过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知识和成果,才能做到心怀天下、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

2.自主发展

核心素养中提出的自主发展,提倡的是教育要面对真实的学生,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自主发展里面包含了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两个方面。学会学习对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健康的生活方式则是个人发展的基石,两者缺一不可。学会学习强调的是教育要处理好“鱼”与“渔”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自省的习惯,时时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健康生活这一核心素养包含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三个方面,珍爱生命是关键,健全人格是核心,自我管理是终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3.社会参与

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的,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他人的合作、交流。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这一项,分为责任担当与社会实践两大方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中包含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三个具体指标。作为承载国家未来发展的脊梁,青少年需要承担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能明辨是非,能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对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

二、责任担当素养的基本特征与时代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指南针、风向标,是学校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从提出到落地生根,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各学校一起,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走出独具特色的核心素养之路。具体到“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面对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究竟需要培养他们什么样的责任担当呢?

1.责任担当素养的基本特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责任担当作为核心素养的六大模块之一,主要指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它具有社会性、时代性与主动性。

(1)社会性。马克思说,“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性动物,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核心素养中提到的责任担当,对象是承载国家未来发展潜力的中小学生,体现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要求。不同于核心素养的其他内容,责任担当强调学生能清楚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清楚自己的社会使命与社会责任,并且懂得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该履行的各种义务。

(2)时代性。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责任担当新的时代内涵。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军备竞赛转变为经济、文化交织渗透,而无孔不入的网络则给各种腐朽落后文化的侵入提供了便捷。培養学生的责任担当,重点是培养当代学生面对纷繁复杂问题的国家意识,能够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尊重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突破自身所在时空的局限,参与跨文化交流。

(3)主动性。责任担当,重在担当二字。担当是个人的主动行为,是一个人内在意志的外在体现,体现的是个体主动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展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的个人涵养。它既要求学生能自尊自律,懂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又要求学生能明辨是非、判断对错,理性面对社会事件,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重点培养学生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愿意履行社会义务和完成社会使命而努力的主体意识。

2.责任担当素养的重要意义

(1)责任担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一不在诠释中国人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责任担当被赋予了时代新的内涵,无论是当年的延安精神还是现在的航天精神,无论是当年的长征精神还是现在的改革开放精神,都深刻诠释了责任担当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责任担当的精神领域。

(2)责任担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责任担当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其中爱国是核心,要求个人发展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結合,具备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敬业是关键,指向的是热爱工作,勤勉付出。诚信与友善是待人处事的标准,指向的是待人平等、待人如已、待人宽厚与助人为乐。

(3)责任担当是教育实现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重要途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人才。面对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以及公民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等问题,国家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等教育理念,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列入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无疑是对教育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重要创新。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就是教育规划中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呈现。

三、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具体途径

核心素养与以往素质要求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生长性,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任务目标。因此,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需要我们结合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同时通过校园文化熏陶、社会风气影响、家庭言传身教等方面积极引导。

1.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

教师作为教学一线工作者,是教育改革的实际操作者与实践者。教师队伍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掌握,直接影响核心素养的实施效果。第一,学校应从多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核心素养概念。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会,帮助教师真正把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项要求;同时充分发动广大教职工的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切实讨论如何结合本校的特色落实核心素养改革工作。第二,教师应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核心素养改革措施的效果。因此,广大教师除了积极参加学校及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进修培训外,还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及碎片化时间,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创新自己的教学工作,让教育真正面向学生,面向未来。

2.从学校层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学校担负着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重任,理应成为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重要阵地。从学校层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应该从教育理念角度入手,转变传统教育“唯分数论”的理念,认识到学校不光要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必须掌握的科学文化素养,还需要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法治观等人文素养。学校领导层必须认识到,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品质,不是一个大而空的口号,不是“运动式”的搞过场,而是需要每所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科渗透等方式将责任担当纳入学生培养框架。其中,学生德育课程当然应承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国家观念的大部分内容。学校应思考如何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应考虑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紧跟时代脚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建立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让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课程贯穿教育全过程。

3.从家庭层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从心理学的观念来看:个人的发展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的影响,其中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小觑。若家庭能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协同学校共同做好子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从家庭层面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要求家长秉持家校协同共同教育的教育理念,摒弃过度保护孩子、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专制等错误观念,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的待人接物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同时,家长要敏锐发现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悖之事,教会学生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当学生做错事情时,家长要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正确育儿理念,教育学生知错必改,主动承担责任,养成“知耻近乎勇”的责任担当意识。此外,家庭教育中还应有意识引导学生“胸怀天下”,用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态度看待社会问题。

4.从社会层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密切结合,形成育人合力。加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不光需要教师、家长、学校的正确引导,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具体来说:社会首先要树立正确道德规范,通过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把抽象的说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教育内容,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同时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以互联网、网络平台、手机、卫星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纷至沓来,将各种海量网络信息迅速传播,突破了传统的学校围墙的局限,深刻影响了学生的思想世界和情感世界。我们要努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使社会舆论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加有力的作用。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文化,弘扬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在相信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我道德品质的生成。

参考文献 

[1]赵婀娜.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10-13.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6

一、核心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技能更广,它不仅仅有能力上的要求,还包括品德上的要求。

二、作文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1.作文教学现状。

在关于作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讨论中,一些教师指出,尽管近年来各地都在m行课程改革,但高考的指挥棒功能依然强劲,只不过是旧的指挥棒换成了新的指挥棒,甚至有人认为只要考试还在,核心素养就只是一纸空文。由于时下许多教师的作文指导都是“请君入瓮型”,三段论盛行后便成了令人生厌的模式化高考体,导致很多高中生写作模式化倾向严重,有很多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思维僵化,作文内容空洞,分析问题不透彻。

2.核心素养与作文写作的关系。

广东省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评卷组有关负责人根据去年广东考生在作文方面出现的问题,提醒广大教师:“思维训练很重要,审题需要有思维能力。”由近几年的作文写作要求来看,材料作文已成为作文写作趋势,尤其是这两年尤其注重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这就要求考生能看懂作文材料内容并理解含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作文写作不仅是积累一些名篇名句及典型事例那么简单,作文质量的优劣反映出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言为心声,素养不同的人,写出的文章就水平不同。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了,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好文章,反之则无法写出好文章。

三、核心素养是衡量作文写作的标准

1.核心素养是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标准。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的基础素养,是其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的核心素养建构其基本品格、修养及能力,它的意义在于指导、引领、辐射作文教学,是确保作文写作中万变不离其宗的“Dna”,它是衡量学生写作水平的标准。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2.通过提高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

高考作文分为两个等级,分别从基础和发展提出要求。发展等级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深刻;(2)丰富;(3)有文采;(4)有创新。核心素养包括的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正是高考作文要求学生必备的素养。因此,通过提高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了,就有了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够透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应以身作则,起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责任心、人文底蕴、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核心素养高的教师在举手投足之间能带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感受。所以,教师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增强自身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文教学两分技巧,八分思想;两分课堂,八分课外。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经典著作感受语言的魅力。在阅读中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启迪,提高其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7

经过分析历年的高考历史真题发现,高考历史命题的立意变化了四次。即高考历史命题立意从最初的历史知识命题立意,到历史学科能力命题立意,再到历史学科素养命题立意,最后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立意。如下页图所示。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1.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是跟时间紧密相连的,过去发生的事实是历史,现在发生的事实就能成为未来的历史。同时,历史也跟空间有联系。目前,人类的活动主要分布在地球上。地球上又可分为许多国家,每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活动不同,故每个国家的历史也不同。实际上,这一核心素养与全球史观相联系,要求同学们用全球观念、整体的观念来认识历史。对某一具体历史事实进行认识时,同学们要将历史事实放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

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我们研究的历史事实都是在过去发生的,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转性。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对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缜密的逻辑推理来努力再现历史事实。所以,这就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资料,另一个是逻辑推理。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注重在引用可靠历史资料的同时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这一核心素养与认真、严肃、求实的科学研究态度相对应,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历史事实。要想正确理解历史事实,同学们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突破时空界限,感悟和理解历史事实。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是以历史理解为基础的,因此要想正确地解释历史事实应先正确地理解历史事实。

5.历史价值观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8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职业英语教学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促使英语成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龚亚夫(2014)认为,英语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交流工具,更在于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英语教学活动除了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实现学校教育价值和确立人才质量标准的基础和核心,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常珊珊,李家清,2015)。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科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都要结合学科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英语学科亦不例外。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围绕英语学科特征,聚焦核心素养体系,英语教育专家们厘定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能力四个维度。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将成为各阶段英语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解和教学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方式来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它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基本维度,包含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意识等内容。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升语言意识,达到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2.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它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认知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价值取向。未来社会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学生需要树立全球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兼收并蓄的文化素养观。

3.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不断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

4.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思维品质维度着重培养学生辨析现象、分类信息、概括概念、总结规律和评判观点的能力。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发展其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品质。

张连仲教授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形象地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ofenglish”,即英语学科教学必须做的事情,包括听说读写译、语音语法词汇等;第二层次为“withenglish”,指通过英语学习获得的素养和能力,如良好的跨文化意识、面向未来的国际视野、自如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层次为“beyondenglish”,意指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职教英语教学体系建构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需探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可能。笔者基于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在职业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诸多尝试,挖掘职教英语教学实践路径中具有发展核心素养的特性因子,力图使英语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方天地。

1.语言能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除语言专业能力,英语教学还应提升学生的语言职业能力。职业英语教学承接了专业化英语与职业化英语融合的任务,涵盖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变化的关联性更大,涉猎范围更广。因此职教英语教学要整合教育思想,对语言进行建构与运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实践应用时,根据不同对象和职业需求,延展、丰富内容信息。除日常交际话题(如购物、就餐)之外,还应增加各类相关专业性和功能性较强的语言知识,如3D打印机的使用、酒店前台预定房间、空乘服务、银行业务办理、服务软件运用(如airbnb)等等。

比如在谈论交通工具这一话题时,除了学习基础词汇bus,taxi,bicycle,subway之外,针对所带的轨道交通专业学生,我适当地进行专业知识拓展,如地铁自动售票机的使用步骤:?choosethecorrectline(选择正确线路);?pressthestationonthescreen(在屏幕上点击站点);?insertthecoinsorbillsintothemachine(放入硬币或纸币);?taketheticketandchange(取走车票和零钱)。知识层面还可以增加有关将来的就业方向的词汇,如站务员(stationoperator),票务员(ticketclerk),安检员(securityinspector),综控员(integratedcontroller)等。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实现了英语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文化品格: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不尽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文化品格可通过课堂教学加以实践。我们要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于英语教学,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文化知识、吸收文化精髓、理解文化内涵、包容文化差异,加深对中外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应挖掘教学内容的文化信息,通过英语词汇进行文化比较,基于绘本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理解文化价值,通过节日习俗介绍文化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国文化,也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传播交流,这也是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培养所肩负的应有使命。

英语课堂是塑造学生文化品格的重要舞台。以开篇的打招呼为例,我们只教会学生说nicetomeetyou.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这里还可以拓展文化信息,如世界各地常见的问候方式(thewaysofgreeting),如handshake握手礼,cheekkissing吻面礼,bowing鞠躬礼,hug拥抱礼,pressingnoses碰鼻礼,nodding点头礼等。教师可概括每种见面礼的使用范围和国家,利用视频展示具体动作,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示范性操作演练,让他们更直观地体会文化差异。

3.思维品质:独创性与批判性

英语课程有助于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教育所体现的双语性和跨文化性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艺术、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鉴赏力。基于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多样的形式,英Z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发散思维和判断能力,最终为培养学生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大胆在课堂教学中,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比如在学习旅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制定旅行计划(travelitinerary),包括choosethedestination(选择旅行目的地);booktheflight(订机票);bookthehotel(定宾馆)和packupthebags(打包行李)等,培养学生做事前的准备意识及理性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angry时可提问学生平时生气了是怎么做的,出现的后果是什么,给他人造成了哪些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等。

4.学习能力:信息化与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作为数码原住民(digitalnatives)的当代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网络软件成为重要的手段。云平台教学(如UmU)和微课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了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素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笔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UmU平台上进行注册创建班课,并邀请学生扫码加入。教师上传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和任务练习,学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电脑)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翻转课堂上,教师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微课内容掌握情况,提取学生的疑难点和困惑点加以讲解并辅以各种小组活动,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完美融合,符合现代教育因材施教,差异教学的理念。

四、结语

英语教育教学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发展学生探求新知,形成能力,体验情感,感受文化的过程,更是发展关键能力和思维品格的过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由英语教学向英语教育转变。

参考文献

[1]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9):29-35.

[2]陈艳君,刘德军.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本土英语教学理论建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3):50-57.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9-85.

[4]龚亚夫.教育多元化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4-4-24(009).

[5]冀晓婷.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途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7):49-51.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策略探析

前言

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界的热门名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想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加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满足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需求

目前,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教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以应付应试教育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将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阳光的心态和创新意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根据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所提出的,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得到更好的身心发展。

(三)实现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是初中a段重要的课程之一,数学人才也是当今国家建设紧缺的人才类型,因此,实现数学教学的意义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包含了数学理论与数学应用方法。还包括了数学思想以及通过数学建立的价值观,对于学生体会数学情感,形成数学意识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引导学生注重数学知识的联系性

数学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老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的概念来理解数学知识,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版帮助学生通过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的将知识充分掌握。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能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所讲解的内容上,也更方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直观的认识。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方程”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应该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交代给学生,方程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很多种类型,比如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方程等。学生在了解了方程的整体概念后,对接下来学习各种各样的方程类型时就会更加容易理解。

(二)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数学课程是一门典型的理科课程,很多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老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的理论知识与数学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让学生不仅能将数学知识深刻记在头脑中,还能了解到更多的数学背景和文化,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文化中蕴含的数学情感与数学意识,另外,很多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可以将数学作为桥梁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圆周率”这一章节的知识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圆周率的发展背景,比如现代数学计算中用到的圆周率是由南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的后7位,体现了古代数学家的探索精神。老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数学背景,引导学生向数学家学习这种坚持探索知识的精神。

(三)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课程中有一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学生对这样的知识难免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变换教学的方法,通过一些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情景教学以及通过一些小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数学思维。

例如,老师在讲解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概率”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扔硬币和扔骰子,每一轮规定一个朝上的面,哪个学生扔到这个面就算赢一次,通过这个游戏计算获胜的概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为蹙额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还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高,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结论

核心素养是当代初中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有效渠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内容是教育发展的方向。通过本文对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的探讨,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崔春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5+26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在2014年启动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中,将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根本指针,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和加强培养学生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两大热点话题。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生在学习了英语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以及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活动中,具有的感知语言和领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指的是人的思维个性特点,能够反映出个人在思维方面的辑性、批判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和水平。思维能力是认知因素,包括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方面的技能。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包括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方面。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学生能够树立世界眼光,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主动拓宽学习渠道,逐步形成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意识潜能和品质。

二、英语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

阅读课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课型,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在发展核心素养的阅读课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四个环节的设计。

1.阅读环节

读是语言输入的过程,分为默读、诵读和朗读等形式。阅读课教学应重视深层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并领悟文本语言的结构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学生在阅读中可以积累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异国文化。阅读课堂活动的设计应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默读文章,以读的方式理解社会情境中的语言表达意义。

例如,在学习外研版第一册module3myFirstRideonatrain这篇阅读文章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阅读活动:学生阅读第二段并回答问题:whatdidalicethompsonsee?whatdidalicethompsondo?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所看到的景色和所做的事情,感受作者语言描述的美。

2.探究环节

探究有助于语言的内化。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可以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等,查询生词的词义,分解长难句。通过探究,学生可以理解跨文化差异的表达方式。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可以训练思维技能,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外研版第一册module4aLivelyCity这篇阅读文章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阅读探究活动:学生阅读并探究以下问题:Shouldweputupalotofhigh-risebuildingsinallcities?探究环节可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分享环节

分享可以促进语言的内化和强化。在探究环节,教师通过设计对话和小组活动,让学生了解语言意义和语法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增强交际经验。

例如,在学习anighttheearthDidn’tSleep这篇阅读文章时,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组,设计以下阅读小组分享活动:设计小组活动,合作讨论问题:whatcanwedotoreducethedamageofanearthquake?whatcanwedobeforeanearthquake?whatcanwedoduringanearthquake?

4.表达环节

表达是语言学习的输出环节。表达活动包括梳理故事情节、勾勒文章脉络等。人物表演和文本改写也是表达的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在活动中提出观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力和解释力。

例如,在学习inSearchoftheamberRoom这篇阅读文章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阅读表达活动:isYuanmingyuanworthrebuildinginBeijing?Giveyourreasons.

总之,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外,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设计系统化的教学活动,建立并完善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