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智慧交通的现状和发展十篇智慧交通的现状和发展十篇

智慧交通的现状和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0:46

智慧交通的现状和发展篇1

根据《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湖南湘江新区2021年城乡规划编制计划》的相关要求,围绕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定位和规划发展需求,结合“交通强国”、“新基建”国家指导政策,有必要构建交通设施管理精细化、交通治理精准化、出行服务品质化以及具备新城特色的智慧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区域交通运行安全和效率、用户出行体验和管理效率,将梅溪湖国际新城打造成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智慧交通示范科技创新城。为更好地开展本项目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设计任务书,具体内容如下:

二、编制依据

(一)《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通知》

(四)《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创建要求》

(五)《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六)《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在编)

(七)《长沙市2050战略规划》

(八)《长沙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

(九)《长沙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湘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十一)《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三)《长沙高新区枫林路以南片(含智慧产业城)控制性详性规划》

(十四)规划范围内其他相关已编规划、研究成果以及交通年报数据

(十五)规划范围相关道路施工图及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数据等资料

(十六)湘江新区核心区智慧交通专项任务书

三、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对湘江新区核心区交通进行统筹分析、研究,重点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枫林路以南片(智慧产业城)区域,面积约为38km2。

规划范围: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二期(东南片),面积约为28km2。

规划年限:2021年作为规划基年,规划期限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四、编制内容和深度

(一)形势研判

结合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态势,分析梅溪湖片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发展思路。

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解读

开展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交通、交通信息化等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解读,开展大数据、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交通融合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总结其优缺点、行业壁垒,以及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思路、有关政策支持等内容。

2、梅溪湖片区交通情况分析

开展梅溪湖国际新城交通运行现状调研,梳理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

梳理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软硬件设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情况,从规划到实施、管控运营模式全方位梳理动态交通运行、静态交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总结片区智慧交通的控制要素,并提出片区智慧交通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传统“重建设,轻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思路下,现有智慧交通系统缺少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产品应用。本次规划须以保障项目未来运营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运营思路引导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式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二)具体方案内容

1、规划分析

梳理相关上位规划,考虑片区交通需运行实际需求,确定片区智慧交通规划定位,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确定智慧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2、明确功能定位及对象

研究片区智慧交通在路网及停车中的功能、作用、服务对象。

3、片区智慧交通系统设计

根据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的服务领域,将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分解为(1)区域智慧交通需求分析;(2)智慧交通总体框架设计;(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4)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设计;(5)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设计;(6)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7)交通信息及服务系统设计;(8)、交通标识标牌系统设计;(9)智慧公交系统设计;(10)智慧停车及诱导系统设计、(11)数据传输及通信系统设计、(12)交通信息平台设计等相关系统设计。

4、建设标准与规模

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领先并且成熟的技术路线,最终选定适合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的各个子系统选型和技术路线,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2021年-2025年按时序详细铺排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

5、运营及维护

充分考虑智慧交通系统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互通性,提出各系统运营维护方案、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体制管理建议。并提供可实施的运营方案,涵盖建设、运营主体,运营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

6、投资匡算

对片区智慧交通实施方案进行投资匡算,评估对应的交通效益。

7、智慧交通规划管控措施及建议

(1)提出片区智慧交通详细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后续资金保障与管理、健全智慧交通培训制度、健全新型技术研发应用保障机制等,有序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2)提出行业指导政策建议,对标全国先进,突出片区特色,推动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本地智慧交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监控、管理、服务等核心关键数据,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3)提出智慧交通规划条件核发、方案审批等规划环节管控措施建议,确保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深度

规划文本的编制深度达到详细规划深度,指导具体项目方案设计。

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提交成果

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本任务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次规划研究成果应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文本应当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说明书应当对规划文本做出详细解释,并需要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以及规划结论的推导依据。图集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本规划提供最终成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详细规划》成果,纸质报告各10份,光盘刻录电子文档1份。

(二)编制时间安排

本规划计划实施周期为2021年7月15日-2021年11月14日。

序号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及实地调研,完成现状调研资料收集、问题与需求分析、规划目标、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工作

7月15日—8月5日

2

初稿编制阶段

智慧交通顶层设计与框架体系

8月8日—8月12日

3

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及汇报

8月16日—9月30日

4

补充调研

10月1日—10月10日

5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编制

10月12日—10月20日

6

征求并收集各相关单位意见

10月21日—10月25日

7

专家评审阶段

规划设计(送审稿)编制

10月26日—11月4日

8

项目专家评审会

11月5日—11月11日

9

规划设计(终稿)编制并提交

智慧交通的现状和发展篇2

关键词:低碳:环保:智慧城市:智能交通

“智慧武汉”规划近日公布,透漏武汉经过3年时间,实施八项智慧应用体系,发展七个支撑性智慧产业,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城市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上突破,建成高度信息化、全面网络化的智能互联武汉,使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智慧低碳环保经济体系现代社会强调可持续发展,智慧的环保经济体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促进节能降耗,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的运用。比如农业精细管理中,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养分、作物生长状态等数据信息,再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和自组网技术进行数据传输汇总,并通过专家系统运算和决策自动进行通风、滴灌、通知管理单位等操作,实现精准化和智能化农业生产。

智慧商业服务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把生产商、商品、商场、消费者有机联接,实施虚拟产业链项目,推行手机支付、网上交易,促进重点行业电子交易中心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

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构。智能化管理城市基础设施,自动化安防系统等。大幅度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优化市民生活体验,让一切变得更加便捷。

智慧交通体系在主要交通节点实施交能流控制,电视监控和交通诱导,均衡全市交通流,建设交通信息互动平台,向社会提供实时交通流量信息和出行建设,为市场提供点到点服务,优化交通状况。

智慧环境监测体系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产环境监测中,重点推进水资源、地下管网监测和森林生态安全监测试点示范。

智慧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将物联网技术与食品、药品等生产企业原有的生产、供应链管理系统融合,实现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定时安全的食品药品信息,对不合格者提出警告,从源头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智慧生活服务体系提供智慧政务服务,采用“网上虚拟大厅与实体大厅相结合”的公共服务模式,实现市民、企业需要行政审批的“一站式”办理。建智慧小区,集成多元服务、物业管理、安防、住宅智能化系统,实现动态交互、在线监控等。

智慧交通的现状和发展篇3

【关键词】智慧会展杭州发展现状对策

一、引言

智慧会展是会展业发展过程的高级形态:会展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伴随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会展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即增长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会展业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而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会展业的智能应用和智慧管理,打破会展活动时空的限制,将会展服务质量和运作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从而有了智慧会展这一概念。

二、智慧会展的概述

(一)智慧会展的概念

智慧会展这一理念,属于新兴概念,在我国关于智慧会展的研究实践,以及智慧会展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较少,至今学界没有确切的统一定义。结合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和智慧会展本身的特点,我们对智慧会展进行了探索性的界定:智慧会展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企业提供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产品品牌推广方式,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会展。究其实质,智慧会展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思维服务会展行业,进而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平台,促进智慧城市的和谐、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会展的架构

智慧会展通过互联网的驱动,对包括策展、组展、场馆管理和运营、设计和工程、服务和运营,以及公共安全、环保、配套服务、相关活动等在内的全产业链上的各种资源作出智慧配置,对公众、组委会以及参展商作出智慧响应,进而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会展服务的对象是从互联网的高度,重新激发会展价值,为业主方、主办方、参展商、参观者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从会展行业的构成和信息服务方面来看,智慧会展可分为展馆智能运营、信息化组展服务以及展会增值信息服务。

展馆智能运营(公众):通过全方位wifi覆盖场馆,为参展商增加观众人流量以及宣传推广,为参观者提供快速上网了解展会以及定位导航,为广告商提供线上广告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服务。

信息化组展服务(组委会):为各类专业展会提供信息化服务,提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实现会展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筛选和运用采集器等设备提升参展体验、门禁、报道等物联网技术服务。

展会增值信息服务(参展商):除了提供展示产品的平台,还提供展会统计分析、展后追踪、多渠道线上营销、企业微信公众号代运营以及线上沟通、线上推广等增值服务。

三、杭州发展智慧会展的意义

(一)推动杭州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杭州经济发展

会展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智慧会展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需要。从“智慧会展”视角探讨杭州会展的服务创新,对推动杭州“智慧城市”,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理论的角度看,智慧经济为杭州会展业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而智慧会展也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会展促进智慧的产业化,智慧提升会展的品牌化。智慧会展是智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杭州朔造会展城市的优势所在。从技术层面上说,根据智能化信息网络掌握展位布置、人群分布、配套需求,对信息具有安全、高效的处理和整合能力,并能科学地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决策以及处理会展区域的观众数量、交通状况、安保状况等情况,为会展活动主体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推动智慧会展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对接,从而推动杭州“智慧城市”建设,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杭州智慧经济发展。

(二)推进杭州会展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球信息协同化大背景下,展会供应链上的各方参与者对资源管理协同和信息化管理需求日渐强烈。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会展业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会展产业转型升级的进度,推进了杭州会展的创新发展。一方面,移动应用的开发使用,改变了人们参展时对传统会展的观念以及创建、使用和共享信息的方式,为智慧型展会提供了更多的推广机会;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即时化、场景化等特点,使主办方、参展商和观众等会展主体通过手中的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参与会展活动,提高会展信息化水平以及会展服务水平。

(三)提升杭州会展服务质量,增加客人满意度

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会展组织管理、参展参观以及营销推广中,推进杭州会展服务创新发展,使展览会的服务功能获得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成果创新服务方式,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更优质、更完善、更便捷的配套服务,以满足会展客人对杭州各展会越来越高的需要和期望,从而提高杭州展会的服务质量,增加客人满意度。

四、杭州智慧型展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一)杭州智慧型展会的发展现状

杭州的智慧会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智慧会展的模式大多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参与建设。市政府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完善与创新,为杭州智慧型展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会数量增多。如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电商博览会、阿里巴巴杭州网货交易会等,都拥有了自己的网上展会,增添了展品展示和展品销售的渠道,促进了杭州智慧型展会的发展。一年一度在杭州举办的文化创意博览会,2014年推出文易网(网上文博会),展会通过智慧票证、智慧交易、智慧服务、智慧数据等四大智慧应用系统来实现智慧展会,让参展商和参观者能在手机上也可以玩转文博会。

政府对智慧型展会发展意识逐渐加强。杭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会展业创新发展,2006年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杭州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会展对发展会展经济的重要性;在《杭州市“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期间重点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电子信息博览会、休闲产业博览会、物联网产业高峰论坛、生物医药高峰论坛、环保产业博览会等一批产业类会展活动项目,通过不断引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杭州会展业智慧化水平。

展会中展示手段智慧化。杭州在全力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杭州会展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文档与图片资料数字化处理等各种信息技术,提高展会组织效率,增强展会可看性。如将展览的官方网站建设成为专业的服务平台,利用网络预登记功能,简化参展参观的流程,便于参展商和参展观众。2014年第十六届杭州人居展,有一半的参展商策划了微信活动来提升展位人气。在办展办会过程中,增加体验式、互动式设备和项目。

(二)杭州智慧型展会发展的不足

目前,杭州发展智慧会展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无论是在智慧运营还是智慧管理或者是智慧服务上,都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因此在建设智慧型展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杭州市智慧型展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会展行业组织管理体制尚未完善。杭州虽成立了专门的会展办,但协调权限不足,会展业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问题仍较突出,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不高,无法适应当下由物联网时代带领的会展产业。原本领先的杭州会展业逐渐落后于已建立统筹管理机构的厦门、成都、西安等城市,以至于有可能被省内兄弟城市宁波所超越。就杭州而言,智慧会展产业市场化的相关条件还不成熟,市场主体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于会展业统筹管理机构没有完善,各会展项目、会展资源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形成不了合力,使用信息化管理就无法完成,这就影响了杭州发展智慧会展的建设。

2.会展场馆设施建设滞后,跟不上信息时代。会展场馆是实现智慧会展的基础,智慧型展馆不仅包含智能化展馆的数字化、自动化、节能化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展示内容”与“人”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无论是对展馆本身的掌控上,还是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上,都能呈现出一个“完整个体”的特性。目前,杭州有7个展馆,但没有一个展馆是符合智慧型场馆的全部要求的。杭州虽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免费开放公共区域wifi网络的城市,但是在参展过程中各展馆还是会出现覆盖面不够大、网络差等问题。除此之外,各场馆的数据库也并没有完善统一,还处于建设当中。会展场馆周边的国际性银行、商业、娱乐、酒店等服务配套设施也远远跟不上智慧会展场馆的信息化建设。

3.线上会展与线下会展未实现真正的有机融合。2014年中国超过90%的展览会都拥有了线上平台,杭州也不例外。从线上方面来看,大部分展会中都运用了互联网技术、官方网站、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在信息服务方面以信息为主,缺少参展商、嘉宾和普通参观者之间的即时互动功能,未真正的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进行数据统计以及分析。从线下方面来看,在实体展会中,大部分参展商以及主办方并没有鼓励观众拿出手机将资源引流到线上,则线上展会与线下展会不能实现同步服务,观众不能体验更多的智慧化应用技术。所以将线下资源转化为线上展会的流量则是杭州展会实现线上展会与线下展会融合的一大难题。

五、推进杭州智慧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智慧型展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和思路,发挥系统化能力和智慧技术应用,从而达到各个部分整合后的几何增长价值。因此,我们针对杭州市发展智慧型展会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建设智慧型场馆

通过物联网技术以及现有科技改善杭州现有场馆,实现场馆智慧化。杭州目前比较大的场馆是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会展中心和马上投入使用的奥体国际博览中心。可以适当参照国内外政府投资建设智慧会展中心的管理模式以及建设智慧型场馆的经验:覆盖场馆的wiFi等基础硬件,定位导航和数据收集系统,以及信息嵌入的“智慧场馆”平台,如开发会展场馆app,观展者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应用,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预订餐饮、酒店、旅游、飞机票、等服务;客户除了可享受在线预订、路径导航等一系列便捷服务。通过智慧化管理与服务,把杭州会展场馆建设成为国内外都瞩目的智慧型展馆,为杭州发展智慧型展会提供良好的智慧会展环境。

(二)打造综合性的智慧会展服务平台

结合杭州智慧城市建设,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会展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搭建会展项目信息化平台,如开发杭州会展app,使展会参与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不断获取信息和服务;不断提升杭州会展网、西博会官方网站的建设水平,通过网上西博会平台延伸展会内涵,努力实现网上会展与实体会展的整合化运作。通过丰富服务功能、提供更多的展示交流平台等方式,融入在线展览的理念,开发更多的宣传功能,扩展展会影响力。二是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将政府资讯网站升级成为交易平台,鼓励杭州会展企业开发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政府与企业宣传推广功能以及政府会展政务协同功能。三是将智慧场馆与智慧会展服务平台有机结合,不断加强专业场馆信息化建设,整合场馆数据化,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

(三)建设会展大数据中心

建设会展大数据是杭州提升会展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为促进会展上、下游产业间的合作,致力建设杭州会展大数据中心,该中心可以杭州会展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为需求,以大数据库为基础,确立切实可行的数据采集机制,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可视化等先进技术,完成会展数据的筛选、运用与展示。通过大数据中心的建设,能够便利地对杭州会展行业整体数据进行收集、管理和分析,完成对杭州市会展业整体发展水平的科学化评估与决策,有效推进对公众的宣传、推广及成果展示,进一步增强未来在智慧化应用方面的扩展,做到全市会展信息的共享与互联互通,从而提高杭州市会展办智慧化办公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培养智慧信息化会展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任何产业竞争中的核心因素,只有优秀的会展人才才能打造优秀的品牌会展项目。针对智慧信息化人才缺乏的现状,一方面加强政府、协会、高校三方合作,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校培养懂宏观管理、懂经济、懂策划的高级会展人才,运用信息、网络和物联网等技术建设智慧型会展组织,逐步形成“资源建设有特色、关键应用有创新、优化服务有突破”的信息化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以薪金、福利、教育等为手段,引进外地会展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吸收各地会展业的成功经验,将其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创新机制带入杭州,促进杭州发展智慧会展业的长久发展。

六、总结

总之,杭州发展智慧会展为杭州的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它成为杭州智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分析好现状,发现不足,弘扬杭州品牌展会的优势所在,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代信息技术引入展会,相信杭州的智慧会展经济的步伐会迈得更快、更好、更健康。智慧会展业的联动性亦会日益显现,并与杭州智慧城市发展互为促进、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樊蓉.物联网催生智慧会展新模式[J].2013年17期.

[2]黎菲.智慧会展移动应用服务[J].2013年4期.

[3]蓝星.中国会展业前沿问题研究上海[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王永刚,郭砺.中国会展业集群化演进趋势及发展路径研究Ⅱ[J].2011年8期

[5]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2011年5期.

[6]施永胜,沈杨根.杭州市发展智慧会展的实践与思考[J].2015年1期.

[7]叶敏.明确新方向加快新转型推进新发展[J].2015年3期.

智慧交通的现状和发展篇4

自从“互联网+”这一新业态产生以来,很多行业都因此得到了改造与影响,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互联网+”的新生产因素,大数据可以大幅度提升数据的加工和处理能力,给智慧交通产业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需要相关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一、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创新

就目前智慧交通系统运行的现状来看,可供使用的数据采集方式有很多,但效率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的则要属视频图像采集方法。近年来,随着智慧交通系统的持续完善,视频图像采集方法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比如说,电子警察、违法停车监测、交通事件视频监测系统以及公交专用车道违法监测等。可以说,在未来的时间里,视频化采集必将成为了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的一大趋势,采集质量也会逐步提升。但是,就目前视频图像采集的应用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受到早期硬件设备的限制,从而导致数据准确率不高、信息种类少、数据利用率低,无法将数据本身蕴藏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在未来对智慧交通大数据进行创新的时候,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发生,首先要确保视频图像的清晰度满足用户需求,同时要进一步拓宽设备功能,使其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设备发展。其次,要根据智慧交通系统的需求,实现碎片化数据的聚合,并将其作为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有效连接和共享,这也是智慧交通大数据采集创新的核心内容。

二、智慧交通大数据共享创新

就目前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结构来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交通基础数据、交通图像数据和交通流量数据等。在交通大数据时代下,公众、企业和政府对大数据的使用效率给予了高度重视。基于此,做好智慧交通大数据共享创新至关重要。目前,交通大数据的表现形式正朝着图片、视频、音频等多个方面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传统数据管理模式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问题有效解决,提高数据利用价值成为了大数据共享创新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公众、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交通指挥大数据的具体需求来看,对于大数据共享的创新,我们可以采用自动化采集手段、基础数据库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有效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类数据的处理工作,满足社会各方面的根本需求。

比如说以Hadoop基础平台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不仅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而且还具有高性能和高容错性,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交通情况的综合监测、统筹、协调联动与信息服务。

三、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创新

尽管当前智慧交通大数据系统得到了持续优化与完善,但交通大数据的自身价值却并没有完全被开发,仍有很多有待挖掘的地方。如果想要使交通大数据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首要任务就是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应用创新。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政府部门在智慧交通应用项目中起主导作用,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应用虽然有明显的定制化和时效化特征,但自增长性和耦合性却较差,导致应用适用期短且拓展性差。此外,由于整个智慧交通系统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致使信息之后得不到公众的信息反馈,无法形成信息的闭环。这些问题都是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创新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实际情况来看,相关部门若想实现智慧交通系统的应用创新,首要任务就是将系统与互联网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开放的数据服务平台,并将其应用到各类交通服务系统中,以此来构建一个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的智慧交通系统,实现应用创新。

四、智慧交通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交通大数据若想实现进一步优化与完善,除了上述创新内容之外,还应做好服务模式方面的创新工作。在过去的时间里,智慧交通大数据系统的运营模式主要以政府管理为主,而在“互联网+”背景下,该服务模式应转变为人人治理,让公众、企业和政府三者可以联动起来,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科学化管理。实践证明,创新服务模式之后,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数据资源的传递与共享,提高数据资源使用效率,而且还可以避免重复管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增加了业务的灵活性。除此之外,服务模式的创新还实现了管理内容模块化,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方便、快速的获取到所需的服务信息。这种服务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现有智慧交通设备和平台的作用,实现数据汇聚并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可以大幅度提高全社会智慧交通的管理效率。

智慧交通的现状和发展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物联网网络机制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6.018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为上海转型发展、接轨国际创造更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后续产业升级、新区开发、民生改善增加强大的科技支撑,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上海市企业科技管理协会承办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国际比较与上海践行专家论坛”,2012年10月31日在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举行。

论坛盛邀了在战略规划、建设管理、交通通信等领域的智慧城市理论与践行的专家学者,就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传感等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理论,及其在城市网络、交通、医疗、教育、商贸、生产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多视角的论证与展示,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学术对策。同时,论坛也为专家学者营造了学术理论与实践案例共享的交互平台。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以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委、上海市交通港口局、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党校、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市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上海城市管理杂志社等的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有6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就智慧城市及其建设的理论与践行路径发表了演讲。

一、架构智慧平台,实现城管变革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戴伟辉副教授作了题为《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链》的演讲,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其困境、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链、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与驱动机制等三个角度阐释了智慧城市的综合建设问题。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依据本地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地方特色,针对城市社会未来所面临的各类矛盾与问题,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和系统性创新,实现城市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新生活。戴教授还通过生态群落的演替引申阐释了数字社区的发展趋势,认为,新型社区应构建突发事件预警和舆情引导机制、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协商机制、公众学习教育机制、居民情感交流机制等五大网络机制。

二、建设智慧城市,通信网络先导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现代通信研究所的何晨教授作了题为《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的演讲,并就物联网的基本内涵、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物联网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以及物联网在中国发展的现状等议题作了阐述。他认为,从技术层面看,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互联网等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多种信息的智能共享,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体现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何教授还介绍了我国四大产业空间格局的物联网发展现状,认为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水利、智能旅游、智慧校园等,因此,在技术上将呈现融合化、嵌入化、可信化、智能化的特征,在管理上将呈现标准化、服务化、开放化、系统化的特征。

三、规划智慧城市,聚焦紧迫问题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蒋力群处长作了题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前瞻》的演讲,他认为,智慧城市的着眼点必须聚焦紧迫问题,诸如交通保障、安全威胁、土地紧缺、生态失衡、规划滞后、社会维稳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城市管理能力。他指出,各地政府在倡导智慧城市建设时,必须着力于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智能化的专项工程、工作生活的创新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牵领效应、相关信息产业和产业信息化的水平、优化信息化的发展环境等六个方面;而规划构建智慧城市、确立城市的国际领先地位,必须优先保证四方面的措施落实,即:宽带城市、无线城市的基本建成,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效能的初步显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信息安全总体实现可信、可靠、可控。

四、打造智慧城市,重视系统工程

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委高级工程师唐定富作了题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点思考》的演讲,他认为,“智慧城市”是一种导向,是新时期的一个口号,目的是推进技术、产业和应用更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只是it行业所能完全承担,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努力和实践的系统工程。同时他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完全是各种新、老技术的集大成,更应重视各项应用结果是否便捷、有效,以及适用性的验证和评价。据他介绍,上海城乡建设和交通领域,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不断提升信息化在本领域的应用水平,更好地服务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战略、新需求,并为安全、有序、适宜的城市运行环境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五、发展智能交通,官产学研并进

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朱昊作了题为《上海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对策研究》的演讲,他介绍,目前智能交通正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面向个体的主动管理转变、追求绿色低碳环保、安全与应急更受关注、更侧重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的提高、交通信息成为生活资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网络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交通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以及无缝多模式的交通换乘衔接等。他认为,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是上海交通运输行业深化管理、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未来10年上海各部门将通力协作,“官产学研”并进,全力推进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同时,依照“掌握现状、找出规律、科学诱导、辅助决策”的思路,贯彻落实“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并以交通智能化为契机,创建一体化、网络化、枢纽型的综合交通体系,智能交通系统将全面进入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的工作领域,也将快步走进我们每一位市民的生活。

六、智慧虹桥枢纽,依托信息技术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陈洪作了题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化系统——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尝试》的学术演讲,就交通枢纽信息化系统的实施作了五点阐述。一是研究先行:对于特定的区域需要有前期的研究课题作为支撑,重点研究需求、体系、运行模式等关键技术;二是全面规划:信息化的重点是规划,一定要在前期工作中考虑全面,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三是理顺需求:有关信息需求的内容和相互关系一定要理顺,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系统架构;四是注重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架构与管理模式的拟合是该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五是专人负责:信息化系统牵涉的面较广,应该独立列项后由专门人才负责建设、设计、管理。

智慧交通的现状和发展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创新不足;碎片化;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010

智慧城市,从理论上讲是通过物联网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进行深度、有效地融合,并建立一个可视化的、可测量的、可控制的、可感知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行机制。通俗理解,就是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时空信息控制平台。但建设中却需要注意很多实际存在的问题。

1顶层设计的缺位

一个以城市为单位的项目,毫无疑问,其复杂性、交叉性等难度都是前无古人。简单点说,交通、教育、环保、通信、旅游、工商业活动等维系城市运转的子系统,向来各司其职、各自为政,而智慧城市所要做到的基本,是在子环节具象化的智能之外,将这些子系统之间进行打通,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更好地预测民众需求,做出高效决策,提供相应服务。

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意味着执行之前,必须要有一个高屋建瓴式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具体构想、项目的执行和评估标准、子系统的配合执行、各环节的互联互通、交叉信息的处理等――它们才是指导智慧城市落地执行的纲领性文件。

而可以注意到,恰恰这样重要的环节,在风起云涌的智慧城市热潮中,是缺位的。许多所谓的智慧城市规划,是一时的盲目跟风而非深思熟虑的结果。没有磨刀便开始砍柴,最后的处境就是在建设中不停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再发现问题、再处理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导致效率低下,士气大杀;而一些本可预见的情况依旧不能避免,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另一方面,由于对智慧城市的认知不够,使得众多城市的所谓“智慧”流于各种具体应用,譬如手环公交卡、微信生活、支付宝钱包。这种单纯的硬件投入,使得城市生活的改善仅仅停留于“智能”层面。尽管人们的生活更方便了,但是明明可以进一步的方便――智慧城市的精髓――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则无法得到真正的激发。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打车软件如此盛行的前提下,依然没有基于软件上的大数据,为部分市民的出行做出良好引导,以解决相应程度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电子政务全面普及,为了办个二胎证,依然还要跑好几十个部门,甚至要证明“我是我”。

2信息孤岛的形成

在信息化的今天,数据的社会价值愈发凸显。解决交通拥堵需要车辆和道路数据;提高政务服务水平需要民生反馈数据;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医疗和人口数据;一项新政策的实施,甚至需要多行业的数据配合;而这些与市民息息相关的金融、医疗、教育、交通、个人档案、水电煤气等大量行业数据,则被掌握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平台手里。换句话说,它们呈零散状,各自为政,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这些数据绝大部分被束之高阁,处于被存储状态。如不能被盘活为人所用,与死尸无异。

智慧城市需要着手解决的正是这些问题。遗憾的是,过去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部分企业技术欠缺以及高层的思考不够等原因,使得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愈发突兀。不少人甚至认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最大难题,便是如何打通各部门、各领域的数据通道,形成信息的互联互享互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高效与灵活运转。

但这种难题并非不可逾越。此前提出“智慧国家2025”10年计划的新加坡,则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日本早稻田大学一项调查指出,“新加坡近98%的公共服务已经同时通过在线方式提供,其中大部分都是民众需要办理的事务。”2015年,新加坡已经通过遍布全国的通讯基础设施和传感器网络完成了连接和实时数据的收集工作,并计划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通过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和分析,更好地预测民众需求并提供服务。

曾将“智能城市”计划提升为“智慧国家”计划的新加坡认为,智能与智慧,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智能”侧重于硬件的智能化,用意在于以智能机器取代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的作用;而“智慧”则强调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同事,更加注重数据的共享,并以之为依据,实现更科学的决策。

3结语

数据共享之于智慧城市,正如任督二脉之于人之身体,如不能打通,智慧城市只能流于“智能城市”,这种“仙女散花”式的进步,不仅浪费现有的技术资源,也于智慧城市的积极推进无益。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的现状和发展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实践创新;实例分析

目前,全球都努力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指导方向和重要依据,应将智慧城市概念融入具体的规划策略当中,指引下一阶段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以某智慧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探索智慧城市规划中相关要点。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是指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实际上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智慧式的管理和运营。

2智慧城市规划的实践创新

2.1智慧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主要包括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等方面,可以将智慧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不同层面的规划,构建智慧城市的规划体系。在城市战略规划中,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建设重点以及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层面,确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与规模、落实智慧生产、智慧生活、智慧生态等空间布局,按照"宜居城市"、"生态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等要求,进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智慧产业等专项规划,并且与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等相协调,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实际社会生活需要;按照因地制宜、技术适用的原则进行智慧城市的近期建设规划。

2.2智慧城市协同规划设计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数据与信息平台、资源环境、社会文化、设施布局、空间结构、城市管理等众多内容,以及政府、企业、市民等不同主体,因此需要进行协同规划与设计,实现基础平台共享、不同主体协作规划、多元功能复合、空间融合建设和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构建城市基础数据和信息平台,满足不同主体的平等使用和信息共享要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参与者,包括政府、社会、市场间的沟通和协同努力,不同层级、类型的规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及区域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协同互动,将有助于解决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城市的重要节点、有线和无线的流动要素,以及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复合和融合建设,将大大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

2.3智慧城市规划的创新

智慧城市规划的创新,可以从规划公众参与、基础数据调查与获取手段、城市空间模拟和空间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如微博)、电子政务等信息时代的互动平台和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满足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要求,进行规划的反馈和评价,增加城市规划的社会透明度。利用大数据应用等技术手段,获取居民活动、交通流量、生态环境等时空间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基础数据。同时,通过位置服务LBS、GpS等技术方法对城市系统的时空动态规律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居民行为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由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强调社会生活的综合性空间规划;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演变趋势进行模拟与可视化。

3智慧城市规划实例分析

3.1城市概况

广东某智慧新城,位于城市中部生态廊道上。规划主将智慧城打造成为智慧产业示范区、智慧城市先行区,实现园区向新城、普通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的目标。结合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从智慧产业、智慧生态、智慧交通和智慧设施四个方面诠释智慧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探索实践。

3.2打造新一代信息产业城市

该智慧新城已初步形成了以南方基地为核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但产业发展动力有待增强,发展方向也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应发挥软件园的产业基础作用,增强周边高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打造全国最高端、以高端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智慧产业集聚园区,见图1。规划以资本、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为主导,"升级存量、引入增量";积极融入地区间的竞争,吸引国内外主要"大数据"企业入驻,推动信息产业全面发展,拓展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移动通信和电子商务等产业。

图1产城融合整体规划图

3.3构建复合型产城融合城市模式

规划以组团为单元,构建功能复合的产城融合城市模式,实现职住平衡、配套完善。根据智慧城现状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选型,结合现状企业布局,规划将其划分为五个园区,每个园区都是由一个核心主导产业、居住社区、商服中心和湖区构成,人口约为2万~3万。商服中心结合公交站点和湖区布置,满足人们的日常购物、休闲等生活需求。居住社区结合规划区内的城中村改造进行布置,利用城中村富余的居住面积出租给园区企业职工,少量商品住宅可用于出售,这样既能满足科技园居住配套的需求,又能为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4打造生态型城市

规划将自然引入城市,让自然环境为城市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实现生态对城市的哺育和城市对生态的反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廊道和湿地形成雨洪调蓄系统网络,逐级拦蓄、净化雨水,从建筑到建设地块、从地块到水系构建微观生态雨洪管理体系;2)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贯穿水系,沿河形成绿道,串联起具有滞洪调蓄功能的农田和湿地;3)建立山体之间的生态廊道,建设桥式通道,预留野生动物通道;4)结合生态廊道、游憩线路和开放社区的街道,规划慢行线路,使其成为休闲、通勤的绿色廊道;5)保留良种场现状试验农田和苗圃,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3.5建立智能、低碳的交通网络

(1)建立公交优先的低碳交通网络。规划倡导公交优先的原则,打造以城市地铁和新型有轨电车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基础,以公共自行车为辅助的低碳公交网络体系。规划加密新型交通网络,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提升中大运量公交服务能力;高标准配套公交换乘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结合生态廊道串联各景观节点和交通枢纽,建立自行车网,实现30分钟内自行车可到达各组团内部任一点。

(2)发展智能交通示范区。该城市智能交通指挥中心位于规划区范围内,是根据国际流行的"数据中心"模型设计建成的,已拥有较高水平的智能交通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规划利用指挥中心将智慧新城打造成为智能交通示范区,大力加强城市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交通行为、缓解交通拥堵为出发点,建成城市交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重点建设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时道路交通信息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和智能化公交信息服务系统五大系统。同时,以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和基础,加快交通行业信息技术的改造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智能交通相关产业。

4结语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应用。如何将理想中快捷、方便、低碳、科技的城市科学有效地落实到空间上是一项长期的研究任务。本文阐述了智慧城市规划的实践创新,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智慧城市规划要点,旨在为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人员提供参考与指导。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的现状和发展篇8

关键词:智慧交通;研究视角;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智慧城市建设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009-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05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涉及交通、安防、政务管理、安全应急、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系统。其中智慧交通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政府有效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也成为我国城市交通治理和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梳理,归纳近五年智慧交通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当前针对智慧交通研究的成果加以总结评价,指出其不足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智慧交通研究的发展和促进智慧交通建设的完善。

1智慧交通的概念

智慧交通系统(SmatrtransportationSystem,简称StS)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是整合能源、环境、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曹小曙、杨文跃等,2015)。目前,我国对StS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未形成标准的定义。王庆滨提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简称itS)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信息监控数据导入地面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王庆滨、钟荣华,2015)。然而,陈琨提出,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智能交通是通过非常先进的通信和控制技术,以解决各种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运用,而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发展的更高阶段(陈琨、杨建国,2014)。智慧交通与原来意义上的交通管理与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蔡翠,2013)。智慧交通更强调如何将交通系统全面融合到城市总体发展和建设中,不局限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现有功能,而是将海量交通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强调系统的实时性、人机交互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张盈盈、陈燕凌等,2014),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化决策分析(李础⑼跗缴等,2014),促进交通向更先进和谐的方向发展(张轮、杨文臣等,2014)。

从上述文献所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智慧交通的概念主要是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包含所应用的技术、提供的服务和服务对象。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智慧交通所要运用的技术概念理解不清,将不同层次的技术归并在一起,理论知识体系较混乱;二是服务对象不全面,受益主体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智能化、智慧化无严格界定,客观上造成概念混淆。

2智慧交通研究的重点领域

智慧交通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涉及:一是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执行层,如客货、交通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装备以及智能公路、车辆的运营管理等;二是政府的宏观决策层,如综合统计、规划与设计、建设、市场秩序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票务与支付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和安全应急等。

2.1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业务

治理超限超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张新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科技治理超限超载的6大系统:监督考评监测系统、源头末端监测系统、重点路面监测系统、检测站监测系统、行政执法及电子监察系统、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张新,2014)。

陈向东、杨斌分析了智慧轨道交通中“更透彻的感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从“敏锐”“快捷”“可靠”“高效”“全面”和“智能”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在智慧轨道交通行业运作和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实现“更透彻的感知”(陈向东、杨斌,2012)。曾华觥⒅旎撤继岢隽恕爸腔酃斓澜煌ㄏ低臣芄埂保对智慧轨道交通系统理念、技术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探索和概括(曾华觥⒅旎撤迹2012)。王健通过分析公共交通现状,对智慧巴士系统的运用和推广进行了介绍(王健,2012)。石文先提出了智慧空管系统总体框架,该系统主要由感知层、基础设施网络层、应用服务平台层、专业应用与决策支持层组成,并对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石文先、朱新平,2013)。杨静指出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地铁,在发挥地铁载客、聚客功能的同时,让乘客在运动中与城市各类信息交流、互动,为乘客呈现运动中的城市全景图,另外实现轨道交通媒体价值增值、转型,是轨道交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杨静,2015)。史晓平、李华光以上海为例,分析了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史晓平、李华光,2015)。

黄敏以深圳为例,提出要以大交通为依托,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大监管为主线,以大信息为核心,推动智慧型、效能型、服务型交通运输部门的建设(黄敏,2015)。陆荧洲等对道路监控系统在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陆荧洲等,2015)。

2.2政府宏观决策层面的研究

智慧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智慧交通顶层规划上,我国主要是独立建设模式和数据大集中模式两种(李吹龋2015)。赵俊钰等提出了一种可落地的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思路(赵俊钰、刘芳玉等,2013)。

在智慧交通系统开发与设计上,徐蔓青、张滔、尹克坚、王雅琼等对智慧交通所依托的大数据平台的开发进行了研究,谭晓琳、顾慧、梁展凡等对智慧交通应用软件技术进行了研究,王峰、韩丽、徐波、马士玲等则从物联网角度对智慧交通系统设计进行了探究。

在公共信息服务上,信息安全应是智慧交通建设的前提(陈楠坪)。目前,我国智慧交通信息服务主要有四种模式:针对政府的交通管理系统平台,用户车联网(企业及个人),导航地图、打车软件等app(企业及个人用户),智能汽车制造(个人及企业级用户)。但是,信息如何与业务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发挥信息服务核心价值(阮晓东)。因此,孙斌提出了利用三维业务模型来促进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刘源设计出“智慧出行”系统架构,并可实现GpS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信息推送与语音播报、动态信息融合实时处理以及车辆协同交互优化,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提升城市智能交通的水平。张志宇、阮永华提出利用号牌识别技术、RFiD电子车牌技术相结合的交通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方案,对城市交通信息采集点的布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在安全应急管理上,陈龙、樊博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和管理学中相关理念相结合,提出了智慧城市交通安全监控管理的构架。

3其他领域的研究

在其他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广州、南宁、镇江、扬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实证研究,对二、三线城市如何推进智慧交通平台的搭建甚少,另外对国外智慧交通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研究也还不多。

另外,在对智慧交通人才培养方面,赵竹以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为例,就专业如何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丰富了高职课程理论体系和智慧交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向。

4评价和启示

综上所述,近五年,交通运输业界和学术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的研发与设计领域:一是交通信息网络平台,如地址匹配技术、车联网技术、交通传感网;二是动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车辆识别系统、行车引导系统、智能停车与诱导系统技术、智能公交系统、智能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三是静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智能停车场、位置服务等。但对智慧交通建设的相关技术研究未形成鲜明的层次结构。总之,目前对智慧交通概念体系和应用价值体系的研究较少,缺乏全面、标准的理论体系。

另外,从研究的领域来看,目前对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公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关注较多,而对航空、海运交通智慧化管理研究较少;对政府宏观规划与建设、信息服务、交通秩序管理关注较密切,而对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综合统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的管理、票务和支付服务、安全应急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不多。从人本管理角度,目前对技术应用研究较多,对居民的出行需求、法律环境等的研究甚少。

因此,未来对智慧交通的研究还可进一步开拓和深化:一是强化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对智慧交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更深入的探讨,为智慧交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二是加强对智慧交通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探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扩大智慧交通研究视角,关注居民出行需求;四是加强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研究,重视跨学科人才教育。

参考文献

[1]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

[2]王庆滨,钟荣华.智慧交通与城市发展研究[J].城市道路与防洪,2015,(6).

[3]陈琨,杨建国.智慧交通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4]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

[5]张盈盈,陈燕凌,关积珍,等.智慧交通的定义、内涵与外延[a].2014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4.

[6]李矗王平莎,张春辉,等.国内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模式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4,(2).

[7]张轮,杨文臣,张孟.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J].科学,2014,(66).

[8]张新.基于智慧交通的治超模式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9]陈向东,杨斌.智慧轨道交通――更透彻的感知[J].计算机应用,2012,32(5).

智慧交通的现状和发展篇9

abstract:Chinaurbanizationhasenteredacriticalperiodof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andtopromotethesmallandmedium-sizedcityurbanizationdevelopment,totaketheroadofurbanization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todevelopsmartcity,andtoimprovethequalityofurbanization.takingSuqianasanexample,thispaperreviewstheprocessofurbanizationinSuqian,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intheprocessofurbanization,andbasedontheconceptofsmartcityputsforwardthemeasure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inSuqian.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镇化;宿迁

Keywords:wisdomcity;urbanization;Suqian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67-03

0引言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两会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发展智慧城市,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在城市中建立一个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体系,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为解决城市发展的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本文基于智慧城市理念,对宿迁建市以来城镇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宿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推进宿迁市城镇化发展提出建议。

1智慧城市的理念

智慧城市是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全面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并对城市管理和服务等各层次要求做出智能响应,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高效的城市管理手段,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广阔的创新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城市实现智慧化的管理和运行,同时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并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宿迁市城镇化发展状况分析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也是淮海经济圈、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宿迁市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现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和宿城区,市域面积为8555平方公里,至2015年年底,市域常驻人口为485.38万,生产总值达2126.19亿元,位列全国前百强。

2.1宿迁市人口城镇化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曾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宿迁市自建市以来,城镇化发展速度在逐步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也相对提高。由2010年至2015年宿迁市常驻人口变化显示,宿迁市总人口在逐步增加,城镇人口比率更是发展迅速。2010年宿迁市总人口约为472.28万人,城镇人口只有227.97万人左右,属于江苏省发展较慢的城市。但截至到2015年末,宿迁市常驻总人口约为485.38万人,城镇人口增加到269.53万人左右,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5.53%,逐步跟上国家城镇化发展进程。

2.2宿迁市城镇规模的扩大

截止到2014年宿迁市城镇面积已达到201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为75平方千米,而沭阳县、泗阳县和泗洪县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60平方千米,35平方千米和31平方千米,分别是2001年的3倍、2.5倍和2.5倍。小城镇镇区的面积也显著扩大,不仅新建了街区和居民集中居住区,同时还将一些临近镇区的村委会改成了居委会。

2.3宿迁市工业化对城镇化影响

工业化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丰富的物质基础,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另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工业化的发展是决定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划分,2010-2012年宿迁市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1.35个百分点;2013-2015年宿迁市处于工业化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1.585个百分点,明显大于之前的三年。

从城镇化率对二三产业比重的弹性系数表来看,2010-2015年,二三产业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1.076个百分点,其中,2010-2012年,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就提高0.928个百分点,2013-2015年,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就提高1.86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10-2012年的0.928。

因此,通过上述表格数据显示,宿迁市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高度相关的,且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呈正相关。

3宿迁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宿迁市建市较晚,城镇化起步晚。近十年来,随着宿迁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发展速度更快,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高速度,低质量的城镇化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

3.1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承载能力不足

由于宿迁属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经济总量相对较小,政府财力不足,城镇化基础建设资金缺乏,投入不足,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3.1.1交通基础设施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是城镇化l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宿迁市自建市以来,已修建了一套良好的道路交通体系,但是由于本身经济落后,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的限制,宿迁市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中心城市交通便捷,但城郊和农村地区,交通通达度较低,使得农村和城市的联系不方便。第二,宿迁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投资不足,公交站点设置不均匀,很多公交车和出租车只能借用狭小的公共道路暂时停车,而且有的公交车停车时只能占道停车,容易造成路口拥堵,影响城市的整体交通,还埋下安全隐患。

3.1.2医疗健康得不到保障

宿迁地方财政不富裕,医疗资产置换获得的资金有限,公共卫生缺乏长效的投入机制。再加上医院对医生培养积极性不高,高水平医疗队伍发展持续性不足,乡镇、村卫生院(室)医疗水平下降。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3.2城镇之间缺乏合作,城市和农村发展差距大

宿迁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区域城镇发展规划,而且各县域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发展目标上缺乏明确的区域合作与分工,导致城镇发展不均衡,难以发挥联结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近几年来,宿迁市中心城区发展较快,发展质量也相对较高,但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之间缺乏联系与合作,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尤其缓慢,导致城市中心和农村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3.3缺乏产业支撑,主导产业不突出

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已建立的多数企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但产业结构十分单一,特色产业不明显,缺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难形成强大的主导产业。在产业转移方面,转移至宿迁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污染型产业,使得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加大农村和城市的贫富差距。污染型产业还会带来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在旅游规划产业方面,尚未结合区域特色形成优势产业,规模效益难以体现。再加上技术的缺乏,对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影响产业的发展。

4促进宿迁市城镇化发展建设智慧城市的措施

就宿迁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建设智慧城市,更好地促进宿迁城镇化发展。

4.1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

4.1.1构建高效、安全、现代化的智慧交通系统

宿迁市现阶段的道路网是比较好的,但是其交通系统还不完善,堵车拥挤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基于智慧城市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法去更好地发展宿迁交通,促进城市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的公共交通体系。根据宿迁还未建立铁路、水路等交通系统,可以推行适合宿迁发展的快速公交系统。增加农村公交数量,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将所有的公交通过网络全部联系起来,再将公交信息实时传输到掌上公交。

二是建立高清电子警察系统,加大监视力度。虽然宿迁采取“礼让行人”的有效措施,但交通违章行为依然存在,而交通违章行为是造成交通事故、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也是交通管理的重点之一。高清电子警察系统由前端闯红灯电子警察设备、数据网络和中心闯红灯违法管理软件组成,可对机动车闯红灯行为进行实时自动检测并抓拍取证,通过网络自动将信息提交给交警部门处理。

4.1.2建设智慧健康保障体系

宿迁医疗服务比较欠缺,一方面可以建立公共卫生专网和社会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与市政府信息网的互联互通,保障卫生基础数据和各种应用系统的安全,监控医疗服务方面的不正当行为,为居民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推行电子医生的医疗系统。根据宿迁不具备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可以通过电子医生的医疗系统与南京等大城市医院连接起来,既方便居民使用,也可以帮助宿迁医疗人员学习,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4.2建立网络化、信息化的政府主导运营模式

建立完善网络化、信息化的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力度。政府是主导智慧城市建设的最主要执行者,一个城市任何一项建设工程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对于宿迁管理不全面,不彻底的特点,建立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包括基础数据库、智慧政务、城市投资建设等方面的智慧系统,保障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安全和发展。通过智慧网络,加强中心与周边联系和发展,建立智慧服务系统,加强宿迁市区与周边乡镇的联系,促进宿迁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宿迁市中心市区集聚辐射程度。

4.3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智慧新兴产业发展

以智慧技术创新为依托,结合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拓展宿迁相关市场,推动产业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减少污染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引进,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智慧新兴产业。充分调动智慧知识和技术的力量推动宿迁产业融合以及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宿迁市智慧产业的建立。

5结语

智慧城市的发展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实现城市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要义就是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重要支撑。现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已呈燎原星火之势,宿迁市应该抓住机遇,发展适合自己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有效解决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助力城市智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4,24(12):117-124.

[2]王辉,吴越,等.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邵志强,臧淑敏.宿迁市城镇化进程分析[J].宿迁市统计局,2013(8):42-44.

[4]葛小抱.对苏北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4(4):99-100.

[5]丁锐锋.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思考――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J].中共宿迁市委党校,2015(39):95-96.

[6]李爱民.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建议[J].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3,20(7):104-116.

智慧交通的现状和发展篇10

关键词:智慧交通;物联网;体系架构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带来的能耗、污染和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而智慧交通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安全性、快捷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物联网技术与交通运输各组成部分的有效结合,是交通运输行业向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可见发展智慧交通已成为大势所趋。

1.物联网与智慧交通

1.1物联网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物联网(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1]。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传感网、射频识别(RFiD)、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技术实现物品之间的自动识别、信息互联以及智能化处理等。在物联网中,物体可以无需人的干预直接就行彼此“交流”,通过RFiD、传感器等的全面感知和存储信息,通过传感网、通信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网融合技术把它们传送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信息交换和共享、物品的“透明”管理以及智能化的加工、处理与管理。

1.2智慧交通

我国交通能耗、污染和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出现,人们提出了智慧交通的概念。智慧交通与智能交通都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的产物,二者在建设内容、关键技术、应用方向等方面拥有共同点。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智能交通主要侧重于各类交通应用的信息化,而智慧交通则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有效集成运用,侧重于追求系统功能的自动化和决策的智能化[2]。

智慧交通是将自动控制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集成运用到交通系统的各个节点,形成高效利用交通设施、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尽力减小环境污染的智能化交通新格局,可见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新方向。

智慧交通系统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指导,建成"髙效、安全、环保、舒适、文明"的智慧交通与运输体系;大幅度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出行者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和便利、高效、快捷、经济、安全、人性、智能的交通运输服务;为交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高及时、准确、全面和充分的信息支持和信息化决策支持。

2.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

将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通信传输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并运用到整个交通系统,是智慧交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个网络中,各要素能彼此进行交流,实现所有交通信息的综合处理,并为各要素提供所需的要素信息,将汽车、驾驶员、出行者、道路及相关的服务部门相互连接起来,使整个交通体系智能化。

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1、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智慧交通的重要领域,可以建立城市交通“一卡通”信息系统,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多种城市交通消费一体化;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利用GpS、RFiD、人像识别、车内视频监控等技术掌握实时信息;站台车辆信息平台建设,方便乘客查询相关乘车信息,合理制定乘车方式。

2、物流信息化:物流领域是物联网相关技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通过道路运输GiS系统定位跟踪与运输导航、RFiD、3G网络提供广域移动车载通信手段实现货物状态位置实时管理;通过电子标签及识别自动收集货物信息,从而缩短作业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3、电子收费:etC(electronictollCollection)即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路桥收费方式,它可以加快路桥收费站车辆通车速度,加快效率、减轻或避免车辆在收费用站口拥堵问题。

4、电子证照:iC卡电子证件嵌入了RFiD逻辑加密芯片,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性价比等特点,使得iC卡电子证件成为一张智能卡;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汽车电子牌照等对于防止假牌假证具有积极作用。

5、设施监测:在智能交通物联网中,道路基础设施被赋予电子标签,并有特定的信息传输通道和平台,能够实时掌握对象实体的状态信息,并将有强大的后台数据挖掘分析功能及丰富的展示平台,用于提高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

3.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架构

智能交通系统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分析和利用,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但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等技术难题渐渐显现出来,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交通”的理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通过移动计算、智能识别、数据融合、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形成智慧交通系统。智慧交通系统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图2智慧交通整体框架

智慧交通系统从整体架构上可以从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四个层次来进行划分。

(1)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运用RFiD、二维码、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和实时定位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与收集,及时、准确监测交通信息。

(2)传输层

传输层主要通过移动网络、无线网络、internet、卫星等通信设施将感知层所采集信息运输到数据中心,供支撑层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支撑层

支撑层是在智能处理、云计算、管理系统及数据库等资源下,实现海量信息并行处理和优化以及存储资源动态配置和部署。

(4)应用层

通过信息存贮与处理系统、综合控制系统对信息进行管理,将信息以多样的方式展现到使用者面前,供决策、服务、业务开展。

智慧交通主要系统模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采集与收集系统

随着射频识别采集器、雷达检测器、GpS导航等新科技的运用,城市交通信息的采集更加便捷,为交通调度和智慧交通控制系统提供了更加准确、及时、实时的信息数据。

所有交通信息采集装置构成交通信息采集系统。由于采集的信息包括视频信息、位置信息、车辆速度信息、车辆流通量信息等多种模式,因此信息的收集、融合和处理是智慧交通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信息传输系统

将交通信息采集起来,运用有线信息传输和无线信息传输方式,根据已有条件,如电视网、通讯网、计算机网等,实现交通信息传输,此过程中保证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安全性。

(3)交通信息存贮、处理系统

信息采集并传输过来后,必须建立相应的存储系统,并运用相关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整理,并做出相应决策。

(4)信息和控制系统

根据信息收集、传输、处理、分析后的决策,提提供交通出行的各种信息安全服务,如交通信息系统、最佳交通导引系统、停车库空位信息系统、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交通安全控制系统、紧急事故处理系统等[4]。

可以充分利用收集的信息,及时相应的交通拥堵情况,疏导最佳线路信息,为出行者提供参考;对于各交通要道的车流量信息,合理控制交通灯的长短,减少交通拥堵的状况;对于车辆故障,及时路况信息,并通知事故处理机构等。

4.总结

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是当今世界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它能够更加及时准确的收集各种交通信息,通过信息传输、分析和处理,为出行者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交通信息,使人们出行更加方面和快捷。

参考文献:

[1]李鹤艺,熊燕舞.交通在行动[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0,(7):16-20.

[2]徐波.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思考[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3):27-31.

[3]张海亮.智能交通物联网发展展望[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0(1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