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安全防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7:07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1

关键词:核电站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tm623文献标识码:a

某核电站经过二十年来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相继确立了以“全员培训、全员参加、和全过程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高效辐射防护和最优化的(aLaRa)管理系统,不断的完善了该体系的运作平台。本文主要对该核电站的防辐措施和优化管理内容以及优化管理特点、实施的效果等进行了论述,深入解析了最优化(aLaRa)管理体系二十年的实践和经验发展。

一、优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该核电站在这二十年的发展中非常重视并努力研究核电站的辐射防护措施和优化的管理,不断的借鉴国外的领先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是在学习国际辐射防护的新成果新经验方面,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该核电站通过结合本国的发展国情和核电站自身特点,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措施,确立了以全员培训为主导的、以全体职工参与为基础的、以及对控制高风险操作的管理制度。在二十年来不断的总结优化完善下,基本形成了一套该电站辐射防护标准化管理。

(一)全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根据该核电站的培训和授权的相关规定,要进入核电站控制区域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接受电站统一安排的辐射防护的有关培训;并在培训过后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得到相应的授权,才能进入电站控制区域工作。进行辐射防护以及培训的一般时间规定在3~5天,主要培训的内容包括:个人的安全防护、核电站防护安全的有关规定、辐射防护的基础操作知识、辐射的检测仪表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规范;工作负责人要进行辐射防护二级培训及其授权,培训的时间为4天,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负责人的安全责任、进行现场防护的基本要求和集体人员防护的基本方法。如果没有进行一级的培训和授权,任何人都不能擅自进入电站的控制区域进行操作和观看;如果没有经过二级的辐射防护培训,就不能担任工作负责人资格。

(二)全员参与的主要内容

全体参与源自核电站的基本安全规范,并且依赖于电站有效的管理机制。电站自建成运行以来就有规定:相关人员在进行人身安全防护时,不能使他人的安全受到影响;在电站进行集体的现场安全防护时,工作负责人要负责安全防护的全部内容;辐射防护的专业人员要掌握核电站的专业防护知识,并要支持与指导工作组的防护工作。在核电站的相关领导的领导下由电站的安全监督负责人对电站安全进行管理;专业的辐射防护人员以及涉及的相关职业性的工作人员要提供技术支持和操作监督,主要工作职责包括:规范辐射防护的安全管理;进行辐射防护的培训以及再培训;对职业照射活动的工作策划和实施总结方面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对有辐射的水源进行检查,不断对电站辐射防护的水平趋势进行分析评估。

(三)全过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全过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强调策划以及周到的管理准备,强调严格的执行手段和团队的重要作用,加强防护人员和操作管理人员的有效沟通。核电站在全员的管理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辐射管理制度。在策划时期,管理的关键是做好项目的评估工作,要对辐射现场的人员和物品进行评估管理,对辐射现场的水源污染程度进行检验评估,对潜在的辐射风险进行发现分析,最后要选择合适的工作人员并确定进行策划实施的时间。在准备过程中,要落实好防护的方案,对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的落实,做好工作人员的工作培训,有时间还可以加强现场演练;做好工作文件和防护器具的准备,并对相关的设施进行检查,确保没有问题才能进行工作。

(四)对于控制区内的标识的管理

控制区的标识就是指在控制区内摆放的各种放射性的物品上面的标签,标签的填写人是电站的工作人员,标签的主要颜色有蓝色、红色和黄色,每种颜色的说明都不相同。蓝色标签的说明:具有蓝色标签的物品大多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物品,但是这类物品的表面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因此要充分的清洗过后才能使用,比如,控制区内放射性设备的某部件(如阀芯)就是带有蓝色说明的物品,表面有放射性热点,去除污染后才可以使用。为了有效的区别物品是否去污,在蓝色标签上有三个白色的方框,会说明去污情况。此外,工作人员要在蓝色标签上填写物品说明,接触剂量率和表面污染水平,并签字。

红色标签的说明:具有红色标签的物品大多是高放废物。就是指表面接触剂量率大于2mSv/h的废物。标签工作人员人应填写接触剂量率和距表面1米处的剂量值,还要填上废物说明,比如制作的材料等,最后工作人员签字。值得注意的是,高放废物不能长期在工作现场摆放,工作人员要及时将其转移到指定地点。

黄色标签主要用于中、低放废物,是指其表面接触剂量率小于2mSv/h的废物。工作人员要在标签上填写接触剂量率和废物说明,最后要签字。中、低放的废物要由工作人员送到指定废物收集点存储。

二、控制区内人员的防护要求

(一)穿戴防护用品要求

控制区内存在很大的辐射风险和一般工业安全风险,因此只要进入控制区的人员都必须穿戴基本防护衣具。要根据现场条件,取得防护工作人员同意,在基本服装外加穿特殊防护用品。基本的着装是:在进入控制区热更衣间后,要穿戴的基本防护衣具有汗衫、连体工作服、工作袜、安全鞋、、安全帽以及白纱手套等衣物。一般规定如下:辐射工作人员穿蓝色连体服戴兰色安全帽;现场人员穿黄色连体服戴黄色安全帽;其他工作人员穿白色连体服戴白色安全帽。

三、固体放射性废物管理要求

(一)关于固体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放射性的废物排放对环境会产生污染,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费用非常高。此外,世界各国核电站都在采取各种措施,以降低放射性废物产量。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已成为衡量核电站运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1)固体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处置方法: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特性会受理化状态和外界条件改变,放射性固体废物不能按照工业废物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一般处理和处置方法是:减容(压缩)密封暂存处置场永久存放

(2)固体放射性废物的分类标准:固体放射性废物在处理和处置分为可压缩与不可压缩。国家标准规定放射性废物桶表面接触剂量率要小于2mSv/h,接触剂量率大于2mSv/h的废物用水泥桶固化处理;接触剂量率小于2mSv/h的废物用金属桶封装处理。

综上所述,该核电站的高效辐射防护和最优化的(aLaRa)管理体系的实践方法主要是:管理优化、、全员参与、控制区标识的管理、控制区着装要求和放射性废物处理。通过这些有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实践后,使核电站近二十年来未发生辐射防护方面的安全事故。

结语:

本文对该电站的最优化的(aLaRa)管理系统的实践经验进行了论述,对核电站的各种实践方法进行了分析。相信电站在以后的发展中会乘风破浪,找到更健全的管理方法,为我国的核电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2

一、核子秤装置概况

我公司目前拥有核技术应用项目1台DF5500型核子秤,安装于一期选矿厂磨选车间,主要用来对皮带输送带上的铁矿入磨量进行计量。此台核子秤由丹东东方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其中含有1枚铯-137放射源,源的出厂活度为1.48GBq(2018年8月22日出厂)。该项目的总投资为25万元,于2018年9月13日通过福建省环保局审批,项目于2018年12月投产试运行,2018年2月13日取得福建省环保局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证书编号:闽环辐证[00036]).

二、辐射安全防护设施方面

137Cs属于密封放射源,放射源安放在铅罐内,使用方式为非接触式测量,放射源(包壳)没有与被测物料直接接触,也不会造成放射源损伤。在铅罐表面和磨选车间传输带均已放置了醒目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三、管理措施方面

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1号令)的要求,公司已配备一名具有本科学历的安全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核子秤工作人员均参加了省环保厅举办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并持证上岗;定期监测辐射防护效果,确保核子秤安全运行。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上岗前健康体检,上岗后定期体检。

与此同时,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核子秤安全管理制度,其中包含了《放射防护人员岗位职责》、《核子秤维修制度》、《核子秤安全操作规程》、《环保标准、放射性同位素装置安全防范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四、应急救援方面

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放射事故,确保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事故和紧急情况造成的影响,避免事故蔓延和扩大,制订了《核子秤放射源泄漏应急预案》,明确了可能发生事故应急处理的职责、组织指挥、工作程序,做好各项预防措施,做到安全与操作并行。

五、档案管理方面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3

泰安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核医学诊疗中辐射剂量的研究,探索核医疗安全管理和辐射防护的具体方法,以保障患者、医疗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方法针对最为常见的核医疗方法131i治疗,选取68例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由一名医师和两名护士负责治疗工作,一组采用常规治疗防护措施进行治疗,一组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并记录两组患者服用131i后的有效剂量和医护人员1年所受的总辐射剂量,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1年的治疗之后,采用常规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受辐射剂量为(59.63±0.56)mSv,医生和护士受辐射剂量为(4.692±0.056)mSv;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受辐射剂量为(50.21±0.69)mSv,医生和护士受辐射剂量为(1.216±0.037)mSv。结论患者接受131i治疗所受到的辐射量大于公众照射年剂量限值,但比职业照射的年剂量限值低,但通过综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131i治疗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剂量,能够保障接受临床核医学诊疗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健康。

[

关键词]临床核医学;辐射剂量;辐射安全与防护

[中图分类号]R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7(a)-0001-02

核医学又被称为原子医学,它是指放射性同位素、由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束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核辐射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2]。在医疗上,核医学可以被用于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等多方面;在药学上,它可以用来研究药物作用原理、测定药物活性、分析药物成分以及对药物进行辐射消毒等。核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在医疗检查和诊治上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3-4]。但在实际应用中,临床核医学检测或治疗对患者、核医疗工作人员甚至社会大众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让他们有可能遭到辐射的威胁。当今,临床核医学高速发展,在我国各大医院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对核医疗安全的管理和辐射防治是医院和医学研究者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3]。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临床核医学诊疗中辐射剂量的研究,探索核医疗安全管理和辐射防护的具体方法,以保障患者、医疗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针对最为常见的核医疗方法131i治疗,选取68例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34例,包括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在29~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75±2.56)岁,体重范围在46~72kg之间;观察组接受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34例,包括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在32~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2±3.34)岁,体重范围在49~70kg。所有患者都经过了本院专科医生的详细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患者,适合并同意接受口服131i治疗。每组患者配备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的对比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仪器和药物:采用合肥众成机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DFm-96的放射免疫r计数器;将99mtc-Dtpa溶液(批号为:S10950009,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3mL注入喷雾器中,使患者只经口含通气道管端呼吸,在安静状态下吸入雾化的放射性气雾,

将接受常规治疗防护措施的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每一组分别由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负责治疗和护理工作。通过一年的观察和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经过131i治疗后全身有效剂量和甲状腺有效剂量。同时,对负责两组患者的医生和护士1年所受辐射剂量予以记录。

有效剂量(effectivedose)是指在患者全身受到非均匀性照射的情况下,受照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Ht)与相应的组织权重因子(wt)乘积的总和。它是对福射效应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反应了核辐射对人体的随机效应几率[4]。其表达式为:

e=∑wt·Ht

对患者全身有效剂量的测量要依据成人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来进行估算。甲状腺辐射剂量估算先根据由nai晶体和光电倍增管组成的甲状腺功能测定仪和石蜡人体颈部模型检测的甲状腺吸碘率计算甲状腺内131i的放射性活度,根据文献提供的内照射剂量估算办法计算出甲状腺辐射当量剂量[5-6]。对患者外照射辐射吸收剂量的测量的主要通过451p-De-Si型电离室巡测仪,在患者颈部1m处进行测量。对临床医护人员所受辐射量的检查可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和FJ-377型热释光剂量读数器进行检测。医护人员工作时将计量器放在工作服左胸前口袋内,累计一年所受到的辐射量。

1.3治疗的防护措施

1.3.1常规治疗防护措施常规治疗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医护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穿戴防护设备,并携带报警式辐射测量仪;②操作结束后要对个人表体和防护用品进行辐射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③出现相关工作人员辐射超标现象应予以详细调查,并及时向卫生部门通告[7]。

1.3.2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综合治疗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内照射的防护,其主要方法是要减少进入患者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在辐射治疗前要做好室内通风;②对外照射的防护主要包括屏蔽防护(安装防护屏,穿戴防护装备)、时间防护(缩短查房时间)和距离防护(与患者距离保持1m以上);③医护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在工作期间不仅要穿好防护设备,还禁止饮食、吸烟等;④食用蘑菇、木耳等防辐射食品进行防护;第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发生辐射超标引起身体疾病的情况要及时治疗。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x±s)表示,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甲状腺有效计量和全身有效剂量的检测结果

对照组患者有效剂量的使用量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甲状腺有效剂量使用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医护人员工作一年所受辐射剂量检测结果

见表2。

经对比,患者所受甲状腺有效剂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全身有效剂量和医护人员所受辐射剂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核医学诊疗技术在各大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131i治疗法,它是核医学治疗的典型代表之一[5-7]。131i是一种口服的同位素,患者通过口服的方式,使131i进入人体,随着时间流逝,131i会在人体内发生衰变,发射出射线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射线。131i具有较大的活度、能量和组织穿透力,能很好地对甲状腺细胞起到抑制作用,是甲状腺疾病的主要临床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清楚地观察患者在1年时间内受辐射的全身有效剂量,以及医护人员在一年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

本文通过两组观察对象的数据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全身有效剂量为(59.63±0.56)mSv,医护人员1年所受辐射剂量为(4.692±0.056)mSv;观察组患者的全身有效剂量为(50.21±0.69)mSv,医护人员1年所受辐射剂量为(1.216±0.037)mSv。在治疗中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的患者及医护人员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采用常规防护措施的患者及随组的医疗人员。本次研究结果与柳朴[8]在“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Ⅰ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中的结论基本相同,表明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所受的辐射剂量,保障其安全。但是,在本次研究中,医护人员工作1年接受的辐射剂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差异幅度明显高于陈新悌[9]“福建省部分临床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分析”在中的研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工作年限和所选取的随想数量有限,存在一定的弊端。

综上所述,患者接受131i治疗时,为了保障患者和临床工作人员的安全,应该采取积极的防辐射措施,尽可能的降低辐射使用剂量,保障其生命安全。

[

参考文献]

[1]贾会.浅谈临床核医学辐射[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0):960.

[2]易艳玲.临床核医学诊疗中的辐射剂量与防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2.

[3]邬仁会.临床核医学辐射的防护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5-936.

[4]赵进沛,刘志鹏,许泽.热释光辐射剂量探测技术在医疗照射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13,29(16).

[5]张永锦.一起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污染事故的教训[J].科技致富向导,2013(13):56.

[6]张晓懿.甲状腺疾病131i治疗中患者受照剂量及其防护的研究[D].2013:45-50.

[7]李雪.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i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J].现代养生B,2013(8):51.

[8]柳朴,卢建祥.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Ⅰ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70.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4

abstract:theapplicationofnucleartechnologymainlyreferstotheuseofradioisotopesandradiationdevicesinthefieldofmedical,industrial,agricultural,geologicalsurvey,scientificresearchandteaching.thistechnicalrequiresthestandardsofacceptancemonitoringofapplicationofnuclearradiationprotectionfacilitiesproject,monitoringcondition,monitoringmethods,thepointarrangement,monitoringresults,evaluationofradiationsafetyverificationprincipleandmonitoringprojectapproval,monitoringreportcontentapprovalandsoon.thus,thistopicisofgreatsignificance.

关键词:核技术;辐射防护;验收监测

Keywords:nucleartechnology;radiationprotection;acceptance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tL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065-02

1验收监测结果报告形式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相关要求,核技术应用项目的竣工辐射防护设施验收监测报告形式: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核技术应用项目,对于监测结果,通常情况下,通过收集有关技术资料、现场勘察和监测,以核技术应用项目竣工辐射防护设施验收监测报告表的形式进行报告。

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的核技术应用项目,检查结果可以通过现场监测,以核技术应用项目竣工辐射防护设施验收登记卡的形式进行报告。

2编制验收监测方案的基本要求

验收监测方案通常情况下其内容主要包括:

2.1阐述监测任务的由来、依据等,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要详细阐明结论意见、辐射防护、辐射安全管理措施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对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文件的要求进行明确;

2.2工程项目的实施概况:工程概况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的基本信息,生产过程射线、放射性“三废”的排放流程,以及辐射防护设施建设和辐射安全措施试运行情况;

2.3验收监测执行标准:包括应执行的国家标准,以及射线和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标准的名称、执行标准中规定的限值,在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复中有关特殊限值方面的要求等;

2.4验收监测的内容:按照射线、放射性废液、废气、废物等进行分类以及其它非放射性污染物,全面简要地阐述监测因子、频次、点位的布设情况等,附示意图;

2.5在现场监测时的操作安全注意事项;

2.6辐射防护安全措施、管理核查的相关内容。

3编制验收监测报告的基本要求

3.1在验收监测报告中,有关现场核查和现场监测的实际情况需要如实地反映。如果发现问题,需要进行实际分析。对于射线、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浓度、工作人员和公众照射剂量达标情况,以及辐射安全管理措施核查情况等给出明确的结论。

3.2验收监测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②监测期间工况;③验收监测执行标准及参考标准;④监测方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⑤验收监测的结果及与国家标准分析评价;⑥出现超标或不符合环评中提出的指标要求时的原因分析;⑦公众及工作人员照射剂量评价;⑧辐射安全管理措施核查结果;⑨验收监测结论与建议。

4验收监测

4.1验收监测的内容所谓验收监测就是全面监测和核查核技术应用项目辐射防护设施建设、运行及其效果、放射性“三废”处理及排放、辐射安全管理措施等情况。

通常情况下,对核技术应用项目竣工辐射防护设施进行监测,同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相应的验收监测,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批复中对项目周边区域和环境敏感保护目标。核技术应用项目投入运行后,需要对项目周边区域和环境敏感保护目标进行监测,检测其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标准。

4.2确定验收监测放射性污染因子确定验收监测因子的原则主要包括:①“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确定的需要监测的射线及放射性流出物;②核技术应用项目投产后,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运行产生特征污染物和一般性污染物;③现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有关污染物;④“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确定的其它非放射性污染物。

4.3验收监测的工况要求①核技术应用项目验收监测一般在工况稳定、放射性同位素活度及射线装置管电压使用达到额定负荷的75%以上情况下进行。②对放射性同位素活度及射线装置管电压工况无法达到额定负荷的75%以上的项目,可以采用实际使用中的最大工况,并附企业相关使用说明。③对于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涉及核素生产、使用,现场验收时核素操作量应不低于该场所日最大操作量的75%;病人给药或注射药物量不低于该类诊断或治疗项目一次最大药物量的75%。④对于整体项目短期无法达到(如放射性同位素活度、数量或射线装置数量)环评及环评批复中的最大负荷能力,可采用分批(分阶段)验收监测形式。

4.4验收监测结果评价对验收监测结果的评价,一般按以下原则进行评价:①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及其批复的要求中采用的标准进行评价;②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公众和工作人员照射剂量限值和环评及环评批复中对工作人员、公众剂量约束值进行评价;③参考当地的天然辐射本底水平或项目建设前天然辐射本底水平进行评价;④新颁布的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射线照射或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标准值进行评价。

5验收监测采用标准

5.1确定验收监测执行标准执行标准需要依据:评价环境影响时,采用的各种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及其批复的要求,在确定验收监测执行标准的过程中,需要考虑:①在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标准需要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行文确认;②在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时,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需要执行辐射防护、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保护所规定的特殊标准限值;③根据保护环境的新要求,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可采用现行的国家或地方标准;④根据项目管理目标规定,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对工作人员、公众照射剂量约束值。

5.2确定验收监测参照标准①新颁布的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或射线照射标准值;②由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认可的当地的天然辐射本底水平或项目建设前天然辐射本底水平;③对国家和地方标准中尚无规定的污染因子,或参考国内其他行业标准和国外标准,但应附加必要说明。

参考文献:

[1]谈成龙.环境核辐射的检测与评估[J].铀矿地质,2004(02).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核技术、射线装置和电磁辐射设备设施已在我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确保辐射环境安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的监督管理,防止发生辐射污染事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现提出如下要求:

一、提高对加强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县辐射环境安全状况总体情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近年对辖区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环境安全状况的专项检查中发现部分单位存在辐射污染防治和事故防范、应急处置措施不到位,辐射从业人员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不到位,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部分医疗单位不具备许可条件违法使用射线装置,(到现在为止,还有几家使用射线装置的医院没有进行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申报工作,甚至没有进行辐射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此,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使用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辐射环境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严格防止发生辐射污染事故,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万无一失。

二、加强能力建设

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使用单位要按照整合职能、完善机制、设立机构、健全队伍和提高能力的要求加强辐射环境安全管理机构队伍的建设,将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

三、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辐射环境事件的能力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制订相应的辐射安全管理计划和切实可行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并将预案整合到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国共产党同落实。发生辐射事故时,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四、建立健全辐射从业人员档案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关于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对直接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确保依法持证使用射线装置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已有辐射项目按照规定补办环境影响评价许可手续和环保"三同时"验收许可手续,及时申请核(换)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工作,确保依法持证使用射线装置。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6

关键词:消防部队;核与辐射;辐射防护;核突发事故;放射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

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46-02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我国核电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放射性物质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经有6个投入运营的核电站、12个在建的核电站、25个筹建中的核电站;辐射与同位素技术在食品加工、消毒灭菌、无损探伤、物件在线检测、医学诊断及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形成较大市场规模;医用加速器及医用影像设备已经形成标准化系列产品;医用微型反应堆技术已经成熟并即将投放市场;等离子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环保、化工及加工制造业;核电发展除直接带动核燃料产业链外,还带动了相关的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仪器仪表业等。如此大规模的核技术应用,必然导致核辐射事故发生几率逐渐增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稳定。面对如此严峻的核与辐射形势,作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主力军的公安消防队伍如何面对这种挑战,如何提升自身的应急处突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课题。

1核与辐射事故的特点

1.1危害性大

人体组织吸收辐射后,除了与组织烧伤有关的并发症外,白细胞的破坏会使受到辐射的人失去免疫力;辐射会对遗传密码造成影响,突变的生殖细胞有可能把畸形染色体遗传给后代;如果在怀孕期间受到辐射,胎儿某些细胞的染色体就会受到伤害,有产生畸形胎儿的危险。

1.2隐蔽性强

核事故的危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的辐射照射引起的,而辐射无色、无嗅、无味,听不见、摸不着,这些放射性物质只有借助专门的仪器才能够检测得到,直接影响到人们采取防护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放射性伤害后果可能在受照几小时、几天、几星期,甚至几年后表现出来,所以它的破坏作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1.3社会影响大

通过国外发生的几次重大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其所致后果的综合分析,充分证明核事故对人群的社会心理影响很大,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可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造成严重干扰和破坏。由它造成的公众社会心理影响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损失,远比核辐射所致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要大。核与辐射事故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社会混乱,对政治方面及国家政权造成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造成重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2核与辐射事故的类型

2.1核突发事故

核突发事故是指核电站或其他核设施(如铀富集设施,铀、钚加工厂与燃料制造设施、研究堆,核燃料后处理厂,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等)发生的意外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工作人员、公众受到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亦即为核泄漏事故。

2.2放射突发事故

放射突发事故包括,由于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使放射源丧失屏障,导致工作人员或公众受到意外照射;放射性物质的意外泄漏、外溢或释放,使人员和环境受到污染及人员受照;放射源或放射性同位素被误放、丢失或被盗,捡拾或盗窃放射源者将装源容器拆卸,使放射源失去屏障,造成其本人和他人受照。

2.3核恐怖事件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我国在谋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矛盾亦纷至沓来,接踵出现。因此,在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种恐怖事件也明显增加,恐怖分子有可能通过制造放射性扩散装置、袭击核设施、制造核武器的方式制造恐怖事件,可以说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其危害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我们应当做好防范和处置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准备。

3核与辐射事故处置中的防护

3.1辐射防护的目的

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救援人员及公众的健康。辐射防护的出发点是,确定性效应是有阈的,应避免发生,而随机性效应是无阈的,要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可以说,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3.2辐射防护的原则

3.2.1辐射实践的正当化原则。在进行涉及辐射的任何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先权衡其利弊得失,只有当这一实践活动对人群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远远小于个人和社会从中获得的利益时,才能认为具有值得进行的正当理由;反之,不应该采取这种实践。

3.2.2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也称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原则,即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条件下,所有辐射照射都应该保持在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但是过于要求低的辐射,必将提高防护费用,而带来好处的只不过把已经很低的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再降低一点,这样不能认为是合理的。从最优化原则出发,应该这样选择,首先把辐射降低到一点水平以下,然后在有可能做到的情况下把必须的照射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一直到为降低单位集体剂量当量所花费的代价抵不上因减少危害所带来的好处为止。

3.3辐射防护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外照射是体外的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主要是γ射线的照射。内照射是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而造成的照射,主要是食入、吸入或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的α核素和β核素。照射方式不同,其防护方法也不同。

3.4辐射防护装备

核辐射的危害巨大,因此在处置此类事故时我们应进行严格的防护。对于处于安全区域的救援人员以及疏散出来的群众,可以佩戴防尘口罩防止吸入放射性粉尘;对于处于轻危区的救援人员可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口罩、护目镜、轻型防化服、铅服等,防止放射性粉尘从呼吸道、眼睛、皮肤进入人体内;对于处于重危区参与事故处置的人员应着空气呼吸器、铅服、全套防核服、核生化防护服等防护装备。

4核与辐射的监测

消防部队到场处置核与辐射事故时,首先要进行侦察,通过询问知情人员,了解放射源的性质、用途、事故原因以及现场周围单位情况等,成立侦察小组,做好充分的个人防护,携带相应的仪器,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现场侦察情况。

5结语

面对日趋繁重的应急救援任务,作为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消防部队,需制订核与辐射事故有效的应对处置程序,加强核与辐射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核辐射救援装备的配备,完善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处置预案,开展相应的专业训练及演练,提高处置核生化恐怖事件的组织指挥水平和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潘自强,陈竹舟,叶长青.核和辐射恐怖事件后果的防护及其防范[J].核科学与工程,2005,25(1):1-13.

[2]王善强.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及其应对策略[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4,24(1):97-103.

[3]陈肖华,聂岁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J].军事医学,2011,35(3):161-164.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7

——浅谈西南地区核安全文化建设在辐射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为贯彻“理性、协调、并重”的核安全观,强化核与辐射从业者安全意识,国家核安全局决定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活动。作为监督站的监督员,笔者参与了西南站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宣贯和核与辐射安全大检查工作,结合对两次专项行动以及以往监督检查的经验,就西南地区核技术利用单位核安全文化现状和核安全文化在辐射安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对核安全文化的认识

   核安全是指对核设施、核活动、核材料和放射性物质采取必要和充分的监控、保护、预防和缓解等安全措施,防止由于任何技术原因、人为原因或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发生,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情况下的放射性后果,从而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不当的辐射危害。而核安全文化是指各有关组织和个人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特性的总和,它以“安全第一”为根本方针,以维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最终的目标。

   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总结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基于“核安全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的进步基础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必须”的这一国际共识,提出的超越国家、组织和员工传统的保证核安全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核安全文化的提出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层次的组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有了一个为核安全做贡献的统一行为准则。

   在国家核安全局发表的《中国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庄严声明:中国奉行“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它是现阶段中国倡导的核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国际社会和中国核安全发展经验的总结。

   核安全文化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安全高于一切的核安全观成为全体从业者的自觉行动;建立一套以安全和质量保证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工作作风严谨、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培育核安全文化是核安全的本质要求,是核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减少人因失误的有力措施。核安全文化缺失和弱化,将增加辐射事故发生的概率。

   核安全文化建设包括八大内容:一是决策层的安全观和承诺;二是管理层的态度和表率;三是全员的参与和责任意识;四是培育学习型组织;五是构建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六是营造适宜的公众环境;七是建立对安全问题的质疑、报告和经验反馈机制;八是创建和谐的公共关系。要搞好核安全文化建设就要从这八个方面去着手。

   二、西南地区核技术利用单位核安全文化取得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辐射安全逐步得到强化

   西南地区21家环保部发证核技术利用单位中,辐照装置11家、放射源生产单位1家、放药生产单位2家、收贮单位5家、刻度用源单位2家。以往检查发现,部分单位领导层辐射安全意识淡薄,相关防护知识有所欠缺,通过以核安全文化宣贯专项行动为契机,各单位都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由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领导层了解核与辐射基本知识,树立了正确的核安全观,逐渐认同了“发展和安全并重”的理念,辐射安全在单位内部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二)人人参与,安全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核技术利用单位通过加大核安全文化宣传力度,完善辐射安全教育内容,丰富企业安全文化内涵,增强核安全文化的浓厚氛围,使全体员工学安全、懂安全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安全意识、核安全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同时,核技术利用单位进一步细化了辐射安全责任,拟定了相应的奖惩办法,使得全体员工开始理解和认识各自的辐射安全责任,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责,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三)主动改进,辐射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核安全文化的深入,核技术单位的思想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主动提高,主动改进。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单位以核安全文化宣贯为契机,对关键系统设备进行了深入的检查、改造;二是重新梳理、补充和修订了一些管理制度,将核安全文化纳入到核心管理理念之中;三是针对自查及检查发现的问题,一些单位制定了整改计划,对影响安全的问题立即进行了整改;四是员工主动参与,部分单位一线员工为辐射安全管理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通过以上工作,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管理由被动转向主动,不断弥补安全短板,有效的提升了自身安全管理的水平。

   三、几点体会

   (一)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核安全观

   经过两次专项行动后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管理情况的对比发现,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使核技术利用单位重视安全培训,强化宣传教育,从而发掘出蕴藏在全员中推动企业安全管理的强大力量,把“发展和安全并重”的理念贯穿到日常活动之中,树立了正确的核安全观,使辐射安全管理与核安全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良好核安全文化日渐融入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辐射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二)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从业人员辐射安全意识

   核技术利用单位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主动意识。搞好辐射安全,具有主动的安全防范意识,营造出“人人主动加以完善”,预防准备并付诸实际行动,防范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二是长远意识。根据核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核技术利用单位认真研究辐射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步建立了长远的辐射安全管理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强化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辐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三是人本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辐射安全的宣传教育,营造相互尊重、高度信任、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让广大员工参与辐射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安全目标、安全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建立长效的辐射安全管理机制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8

关键词:辐射环境监测现状展望

一、前言

辐射,在辐射防护领域中是电离辐射的简称,定义为能在生物物质中产生离子对的辐射[1]。辐射环境监测是指对工作人员和公众所处环境的辐射水平进行测量,估算公众及工作人员所受照射剂量,从而控制照射。辐射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区域辐射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评价区域辐射环境质量和国民公众剂量提供基础资料;监控核设施和伴有辐射设施的辐射污染排放,为环境执法和辐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预警核与辐射事故(事件),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在事故情况下及时开展应急监测,为应急防护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公众提供环境安全信息,促进核与辐射设施与周围公众的和谐相处。辐射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全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组织建立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

二、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现状

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核工业建立初期,当时主要由核设施营运者自行监测,监测范围局限于核设施周围地区。我国环保系统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1983年开始的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自1983年至1990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依据环境保护法所赋予的职责,结合我国核工业、核技术利用和核电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摸清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及其分布为主要目的“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

经过多年发展,现我国国控网辐射环境监测共有城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136个;重点核设施周围核环境安全预警监测站点28个;重要江河流域,国际河流,以及重要饮用水、地下水水源和海水等水体的监测点108个;陆地γ辐射监测点328个;土壤,生物样品的采样点175个;电磁辐射监测点84个;覆盖我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江河(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钱塘江)、五大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镜泊湖)和重要的国际河流等。

三、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展望

辐射环境监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涉及许多科学技术领域,要真正做好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力量支持,目前我国环保部门正逐步加快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和辐射环境监测技术支持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辐射监测技术研究,以适应当前核电全面发展的局面。未来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健全法规及标准体系。制定辐射环境监测管理、运行管理、监测方法、人员培训等规章制度,加快出台配套的职业资格、机构资格、监测专用设备监管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推进辐射环境监测的统一管理。

(2)完善辐射监测网络布点。填平补齐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辐射环境监测国控点,开展江河、五大重点湖泊以及大型水库、近岸海域水体监测点监测,设区市全面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新增981个辐射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其中新建410个辐射监测自动监测站(40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10个水体自动监测站)以及31个电磁环境车载自动监测站。

(3)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健全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建设质量控制实验室,具备配制标准物质的能力。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督)站通过实验室计量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出具监测数据所用的仪器合格率达100%,核电厂连续监测系统的数据获取率90%以上。建立全国辐射环境样品库,建立全国和省级样品库建设和管理模式,统一标准物质。

(4)大力推进标准化建站工作,建设省级辐射监测重点实验室。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标准,通过验收。加强重点省级辐射监测机构建设,补充国家在应急监测、质量保证以及培训方面的需要。

(5)加强地市级辐射监测能力。150个地级市配置现场快速响应监测设备,具备快速到达现场,开展初步测量的能力;67个地级市建设监测业务用房,配置相应设备。

(6)完成运行核电厂、核燃料循环设施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的建设,开展拟建核电厂周围的本底监测。

(7)建立“平战结合”的国家、重点省以及省级标准化的应急辐射监测队伍,完成省级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建设。

(8)加强部级辐射监测实验室能力建设。开展航空、近岸海域、地下水等监测能力建设,强化质量保证和培训能力,建设超低本底实验室。

(9)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辐射环境监测培训体系。统一培训项目、教材、师资等,建设培训基地,建立监测培训长效工作机制。辐射监测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监测部门负责人、质量保证负责人的轮训率达到100%,新上岗的监测技术人员培训率达到100%,在岗监测技术人员80%以上培训上岗,实现人员数量、素质适应先进的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需要。

(10)开展重大专项研究,支持科研技术发展。做好核基地与核设施的现状调查与评价,开展天然本底调查的前期工作,抓紧开展天然放射性物质(naturallyoccurringRadioactivematerials,简称noRm)水平调查工作。

(11)建立辐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现状、辐射污染源及其环境污染状况的动态数据库,并定期向社会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198.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9

那么,核辐射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危害,要如何防护呢?

什么是核辐射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谈核色变。事实上,辐射分为两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比如,我们所说的电脑辐射属于后者,而核辐射则属前者。

核辐射是指原子核转变过程中放出的粒子流(通常仅指α粒子、β粒子和中子)与电磁辐射(γ辐射)。核辐射主要包括α、β、γ三种射线。其中,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γ射线则是一种短波长的电磁波。α及β射线的穿透力较弱,一块普通的砖可以有效地阻挡β射线,而一张纸就可以挡住α射线。因此,这两种作用距离比较近的射线只要避免其辐射源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的穿透力则比前两种射线强得多,其可以穿透厚达几十厘米的水泥墙,一般防护γ射线时需要采用吸收能力很强的铅块。目前,用于衡量辐射对生物体组织伤害的是吸收剂量,其单位为SV(希弗),一个Sv相当于每千克物体吸收1焦耳的辐射能量,Sv是个很大的单位,实际通用单位一般采用mSv(千分之一SV,毫希弗),或是μSv(千分之一mSV,微希弗)。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核辐射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的实践和应用发现,少量的辐射照射(小于100mSv)并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暴露于天然的辐射环境中,例如我们每天喝的水、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里面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如碳-14、氡等),因此,我们体内就有相当量的放射性元素;另外,来自外太空的各种宇宙射线也在不断地对地球生物进行照射。人们受到的这部分核辐射一般称为天然辐射或自然辐射,完全隔绝这些辐射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据观测,每人每年平均所接受的天然辐射剂量约为2.4mSv。此外,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活动也会导致我们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根据国家原子能机构的数据,我国某些高本底地区每年3.7mSv,砖房每年0.75mSV,宇宙射线每年0.45mSv,水、粮食、蔬菜、空气每年0.25mSv,土壤每年0.15mSv。胸肺透视一次0.02mSv。

核辐射的危害

核辐射之所以会对人体产生辐射损伤,一方面是因为射线照射产生热效应,导致热损伤;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损伤途径,是核辐射与人体作用时,通过辐射物理化学作用,损伤人体中的某些生物分子,使之失去生理活性,诱导相应的组织产生病变,导致人体调节机能的紊乱。

核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外照射是指放射性物质直接照射在人体上;而内照射是放射性物质进入空气、水、植物,通过呼吸、饮水、吃饭等方式进入人体。大剂量的核辐射致人患病、死亡,辐射也是癌症发病率增加的潜在诱因。核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是接受的辐射剂量超过一定阈值才会出现的效应,其临床表现是呕吐、脱发、白内障、降低,白细胞降低、各种类型放射病,直至死亡。随机性效应是指辐射剂量引起的癌症发病率增加,没有剂量阈值。原则上接受任何小剂量的辐射,都会引起癌症发病率增加。一旦诱发癌症,其严重程度就与接受的辐射量无关了。

核辐射对人体的损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急性核辐射损伤

急性损伤多见于核辐射事故。

2 慢性核辐射损伤

全身长期超剂量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病。局部大剂量照射,可产生局部慢性损伤,如慢性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白内障等。慢性损伤常见于核辐射工作的职业人群。

3 胚胎与胎儿的损伤

胚胎和胎儿对辐射比较敏感,接触辐射可能使死胎率或胎儿畸形率升高,新生儿死亡率也相应升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胎儿期受核辐射照射的儿童中,白血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为高。

4 远期效应

在中等或大剂量范围内,核辐射致癌已为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在受到急慢性照射的人群中,白细胞严重下降,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等各种癌症的发生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高。

5 受核辐射污染后的后遗症问题

受辐射污染后6个月会发生的机体变化,包括晶状体浑浊,白内障,男性和女性卵巢受影响导致永久不育,骨髓受损出现造血功能障碍,以及出现各种癌症。另外也会有遗传效应,令生殖细胞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异,导致畸胎等问题。

当然,这些危害虽然可怕,但要造成这些危害,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行。当辐射剂量小于100mSv时,对人体基本没有影响;100~500mSv之间时,人体也不会产生明显的疾病感觉,但血液中对人体免疫非常关键的白细胞数量会减少;1000~2000mSv时,会发生轻微的射线疾病,产生疲劳、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脱发等,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且不可恢复;2000~4000mSv时。则会发生严重的射线疾病,如骨骼和骨密度遭到破坏,血液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极度减少,并伴随内出血,呕吐,腹泻等症状;当辐射剂量大于4000mSv时。将直接导致人的死亡。目前,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对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有明确规定,对于从事辐射相关行业人员,所受职业照射为5年平均剂量不超过20mSv/年,一年内不超过50mSv;对于普通公众,要求一年内不超过5mSv。

具体到日本核泄漏事件,由于其泄露的辐射量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大,所以对于千里之外的我国来说,后果并没有那么严重。经过有关部门估算,尽快吃下数百公斤不清洗、不加热的“核辐射”菠菜才等于做一次胸透;喝一千多升直接排出的“核污水”才能达到可能致癌的剂量;浇“辐射雨”还没吃普通香蕉受的辐射高。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谈“核”色变。

核辐射如何防护

我们在正确认识核辐射的基础上,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辐射防护知识。一是减少射线对人体的外照射,这主要通过控制照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采用适当的屏蔽措施来实现。二是要尽量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内照射会对人体产生长期的危害,因此在辐射较高的场所,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护具,避免饮食。这两点对于直接从事放射及辐射性行业的人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普通民众应对核事故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三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加强自身防护,例如,如无必要,尽量避免频繁X线检查,减少吸烟,远离煤矿粉尘,家居装修时要注意检测大理石类地板是否放射性超标等。具体的防护措施举例如下:

1 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 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3 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 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5 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辐射污染

比起几千公里以外来的核物质,我们更应该警惕身边的核辐射。既然核辐射无处不在,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核辐射伤害。简单举例如下

1 “辐射蔬菜”能吃,但是要注意清洗及加热

“辐射蔬菜”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危险,那些辐射物质大部分都是绕了地球一周后才到达我国,由于空气的流通及降水,辐射物质已经被稀释得很少了。被保留下来的部分碘-131是新释放出来的,它们的污染时间不会持续很久,所以不必担心未来我国的食品及空气安全。据了解,目前检测出来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大部分是叶类菜。不过,发现的“辐射蔬菜”其表面附带的辐射剂量极其微少而且都是集中在蔬菜的叶表,而并非被蔬菜吸收进去。所以只要清洗干净,处理得当,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建议大家在食用前都要经过三次以上清洗。只要做好清洗,就不会将辐射物质带入体内。还可以通过剥皮以及丢弃外侧的菜叶等方法来减轻放射性物质可能带来的影响。而且,碘-131的熔点很低,它在加热时会升华,所以只要保证蔬菜洗干净、煮熟了,就不会影响健康。

2 注意居室中的放射性污染

实际上,在我们的家中也要注意放射性污染,某些建筑材料由于原料的放射性本底较高,而存在放射性污染物。比如,氡是一种天然放射性气体,无色无味,就像“无形烟”,它的主要藏身之所是花岗岩以及瓷砖和洁具等陶瓷产品。平均每立方米空间内氡含量升高100贝克,肺癌风险就增加16%。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氡已成为仅次于吸烟的肺癌第二大诱因。

3 尽量减少吸烟

香烟中含有极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210”,如果每天抽1.5包香烟,这些香烟在肺部释放出的“钋210”,一年后累积的辐射相当于300次胸透的辐射,相当于参观了3月12日下午的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6次。

4 要防燃煤的放射性污染

燃煤中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铀(U)、钍(th)、镭(Ra)、钋210(210po)和铅210(pb210)。大多数情况下,尽管这些物质含量稀少,但如长期聚集,其放射性物质亦会随空气及烘烤的食物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的慢性损害。平时生活使用燃煤,要注意通风排气,警惕煤烟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禁止使用煤炭直接烘烤食物,尤其是茶叶、烟叶、肉类和饼干等。如果必须使用燃煤(碳)烘烤食物时也要注意屏蔽,不要让食物与煤烟直接接触。

5 莫要长期佩戴金银首饰

一般来讲,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要掺入少量钢、铬、镍等材质,这些首饰制品的材质成分更加复杂,对人的皮肤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更大。据报道,美国专家在检验了几千件首饰后发现,其中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严重的损害,如果长期佩戴,有可能诱发皮肤病或皮肤癌。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常戴的首饰制品,最好进行含放射性物质测定。

核辐射安全防护篇10

摘要:[目的]有效识别核医学检查的病人,减少受检者对门诊周围人群的辐射。[方法]安装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当辐射剂量超过设定的报警值时报警装置启动,发出警报声音。[结果]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能有效帮助识别核医学受检者,及时发现辐射源。[结论]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解决了发现核医学受检者的困难,利于管控现场辐射场所,提高了对周围人群的保护。

关键词:辐射源;辐射剂量;报警装置;门诊;周围人群

为了有效识别核医学检查的病人,减少受检者对门诊周围人群的辐射,安装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非常有必要,现将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在门诊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安装报警装置的必要性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下面简称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随着肿瘤病人逐年增加,为满足病人治疗和复查的需要,我院核医学检查病人数量也呈逐年增加之势。据核医学科数据统计,2016年核医学检查病人总数约2.3万人次,相对2012年的约1.2万人次增长接近1倍。核医学显像与其他医学检查相比,辐射源主要来自于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核医学诊断过程中不仅会产生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同时滞留在病人体内的放射性同位素,还会给病人、医务人员、家属及公众带来额外的辐射照射,存在一定的辐射危害风险。我院核医学科是以诊断核医学为主的科室,检查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和全身骨扫描(eCt)两个项目为主。在进行上述两项检查时需要给病人注射放射性核素造影剂,分别是18F标记的氟脱氧葡萄(18F-FDG)和99mtc标记的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病人注射放射性核素后不仅对病人自身造成内照射,同时作为移动的辐射源,又不可避免地对周围人群带来外照射。典型照射条件下18F-FDG和99mtc-mDp检查所致周围人员受照剂量。注射造影剂后通常需等候1h~2h才接受检查,等候期间核医学科护士会以口头或文字告知留在候诊区,不得任意走动,但无法真正控制受检者的随意行动,经常出现部分受检者注射造影剂后或者检查后到其他门诊窗口进行治疗或就诊,对门诊的广大人群造成潜在辐射的危险。门诊作为医院服务窗口单位,每日接待病人及家属人数大约15000人次,人员密集,流动性快,导致受检者对周围人群辐射的人数增多。而受检者缺乏独有的特征表现,很难从人群中被识别出来,因此,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的应用,帮助解决了这一难题。该装置通过检测某距离范围内的辐射剂量,若超过设定的危险值就自动发出报警声,医护人员便能获悉该区域内有辐射源病人,及时提醒其离开,保护周围人群。

2报警装置的应用

2014年12月我院在门诊多个区域安装了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实现对受检者的现场剂量监测和讯响报警,下面分享一下报警装置的应用。我院统一安装的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是陕西卫峰核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wF-1000γ射线检测仪,由主机、探测器、外置报警灯组成,就地壁挂安装。主机的功能主要是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编号、测量值、单位、状态、时间,测量值范围为0.01mSv/h~100.00mSv/h。探测器主要将场所辐射剂量经探头并转换成电流,电流的大小正比于辐射剂量水平,经a/D转换后显示于主机LCD屏幕,当辐射剂量超过剂量仪预设的限值时发出讯响提示音,探测器与主机之间的有效传输距离为0m~10m。外置报警灯呈红绿双色报警灯,内置高分贝蜂鸣器,报警阈值共设低值、高值、故障(失效)3种报警,在测量范围内可任意设置,并在界面有运行状态指示灯,当检测辐射剂量超过设定的辐射浓度时触发报警装置启动,红色报警灯闪亮并发出报警声音[4]。根据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规定,放射工作场所划分区域标准为2.5μSv/h,因此门诊设置报警值通常为0.5μSv/h~2.0μSv/h。若设置报警值过低可能受手机、电脑等干扰因素影响,报警次数频繁;若设置报警值过高则可能忽略了部分受检者或者较迟发现受检者。

3报警装置的应用效果

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旨在解决现行核医学科对受检者管控中存在的不足。核医学检查病人注射放射性核素造影剂后,护士会统一在受检者左侧手臂显眼处贴上特制的红色纸花,但除了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极少人知道这个特殊标志的存在和意义。尽管知道,由于受距离、衣服色差、障碍物等因素影响,识别病人的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有个别护士自行购买了个人辐射剂量报警仪,监测剂量率为0.01mSv/h~50.00mSv/h,感应距离为5m内,如果测量值大于设定值,5s发出报警声音,识别效果比人工识别明显提高,但由于仅供个人使用,没有使用该检测仪的其他人群,仍然无法避开辐射源,保护人群范围具有局限性。使用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后联动可靠,灵敏度高,控制响应快,提示语音清晰,实用性强,根据人工登记统计,最多单天报警次数17次,监测最高辐射剂量为47.73μSv/h。门诊所有安装了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的区域,都会在装置旁贴上提示内容“报警铃响,请做了核医学检查人员自动离开”。听到报警铃响,门诊护士也会通过麦克风告知所有病人及家属,报警铃响是因为人群当中有病人身上辐射剂量过大,不适宜在当天进行诊疗,请改期再来。如果发现受检者病情危急,需做紧急处理,护士则应该单独安置病人,并穿上防辐射的铅衣为其护理。

4使用报警装置存在的问题

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的应用给门诊各区域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使用过程中发现由于病人和家属对报警装置不了解,对报警声音突然响起容易引起病人和家属的恐慌,甚至引发部分工作人员的恐慌。因此,警报发生后工作人员应表现冷静,及时通过麦克风扩音器,对警报给予解释说明,并劝导受检者离开现场,安定病人和家属的恐慌情绪。发现病人和家属的恐慌情绪与警报次数、警报声音有关。报警值设置过低导致报警频率增多;或者报警声音设置过高,导致报警声音刺耳,都更容易引发病人和家属的恐慌。因此,合理设置报警浓度值和报警声音大小;在门诊宣传栏推出辐射剂量监控报警装置专栏,为病人和家属提供核辐射知识和报警装置的介绍;加强工作人员核辐射相关知识培训,更加从容地应对辐射警报,稳定病人和家属的恐慌情绪。

参考文献:

[1]曹瑛,邱小平,葛双,等.放射性核素在核医学应用中的辐射剂量估算[J].同位素,2015,28(3):171-177.

[2]王春梅,郑海亮.辐射防护在核医学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实践分析[J].环境影响评价,2016,38(2):82-85.

[3]易艳玲.临床核医学诊疗中的辐射剂量与防护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1.

[4]区域放射性监测设备[eB/0L].[2016-11-19].

[5]陈渝,向逾.核医学辐射场所剂量监控及语音提示报警装置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7):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