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十篇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十篇

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8:44

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篇1

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业务,不仅是财政分配和财政监督的物质规定,而且也是分配及其监督范畴的一般物质规定,这并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意识范畴。只要有财政收支管理,就有内在财政收支业务流程并与财政管理难以明确区分的财政监督。即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及管理的基本属性,决定财政监管密不可分、融为一体。这正是现代国家监督中,财政监督区别于议会、审计等外生性监督的主要特质,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财政监督机制体系健全、层次完备、结构多样的基本原因。

(一)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制度构架

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的地位,在代议制政体下具体表现为并列于议会监督、司法监督和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具有地位高、深入业务、派驻或派出制体系完善的制度构架及特征。

1、财政监督是并列于议会、司法、审计等监督的重要国家行政监督。这一制度构架表明,财政监督以突出的内在性专业监管优势,区别于议会、司法和审计等监督,并能支持、辅助议会、司法和审计及其他国家监督,是不可替代的相对独立特殊的国家经济监督。如荷兰(财政部财政监督司)、巴西(联邦监控总局)等财政监督与议会监督相结合;比利时、西班牙(国家行政预算监督总署)、意大利(国家拨款总署)、匈牙利(财政监督司、国家资金与资本市场监管局、税务和财政监管局)、希腊(行政和财政审计总局)等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一样,都各自向部门、地方派驻人员,财政监督与国家审计监督并列执行。法国财政监督具有国家监察署、财政监督总署、财政监察专员等多元化系统构架,财政日常业务监督与议会预算审查监督、审计法院事后监督并列。个人以为,法国财政监督体制及其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基本可视为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监督制度顶层设计的代表。如下图

2、财政监督实行相对独立和高于同级部门级别的专管监督和报告制。财政监督内在并高于财政分配,是监督与分配的具体定位和“居上察看”的基本要求。要实现合理、有效的财政分配,就必须有高一级别的财政监督。因此,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实行财政专管监督和相应的报告制度。具体如:美国联邦财政部设由总统任命的财政总监,直接对总统和国会负责,监督财政政策执行和检查中的重大问题;同时总统任命派驻联邦用款部门财政总监,对总统和财政部负责部门支出签字及支付拨款。法国在财政经济部设立直属财政部长管理的财政监察总署(设立于1816年),被称为财政部长“别动队”,根据财政部长命令以不事先通知方式,实行对内、对外检查,检查结果直接报财政部长。同时,国家监察员可以向企业主管部门部长提出发现问题及建议,并写出报告直接或通过部长办公室、国库司向财政部长报告。巴西联邦监控总局(1994年从国库总局分出)负责监督联邦部门预算项目和预算资金执行,汇总、审核编制联邦部门支出预算执行报告,经财政部长提交总统,再由总统提交议会。西班牙财政监督结果,一是否定被检查部门的预算;二是检查结果报财政监督总署裁定,总署通常同意财政监督员的检查结果,如否定检查报告,需通过经济财政大臣提交部际委员会(有关经济部长组成的政府最高组织)裁决。意大利国家拨款总署的专项检查报告,交总署协调办公室审核定案,然后检查结论告知被检单位和有关部门,重大问题则移交审计法院审理。荷兰财政监督司监督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及内部财务制度合理性,评价财务状况,为制定和修订制度提供参考。捷克财政监督检查结果一般不公开,但要报送被检查行政区首长,要求地方政府整改。

3、财政监督普遍实行派驻派出制。分级财政体制下,各级地方通常都有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各国大多对地方的中央财政分配,实行跟随性派驻派出财政监督。派驻派出制和专管制都是垂直性财政监督,不同的是专管制是将监督升级为上级专管或专员,而派驻派出制则是向下级政府或单位派驻派出机构或人员。具体如:法国财政监察员制度为1922年议会议案确立,由预算司管理并派驻财政监察专员至中央各部,被誉为“财政部在部门的眼睛”。1970年后财政监察员制度推广到地方,实行22个大区财政监察专员派驻制,以监管中央在地方的公共支出。国家监察署(经济财政监察总署)拥有被派驻国家控股50%以上国有企业的50多名国家监察员。德国财政监督是财政部派驻各州的高级财政管理署,主要负责联邦、州财政政策贯彻执行和组织协调财政预算执行。比利时财政部通过向部门派驻财政监督员和支出控制员来监控预算,财政监督员派驻三大区和联邦政府重要部门,支出控制员派驻联邦政府重要部门。

西班牙国家行政预算监督总署约3000人,1500人为派驻各地方、16个经济主管部门和30个国有大型企业(公司)的财政监督员,并加派公共工程部负责全国工程开支项目,派驻人员最多的部门约300人,少的如卫生部约20人,30家国有大企业派驻监督员约500人。意大利国家拨款总署在中央部门、大区、省、市,有国家拨款的医院、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非经济机构和国家控股超过50%的企业,派设直属机构或派驻监督代表,其中20个部委派驻监督代表800人。派驻机构和人员主要负责监督中央拨款执行情况,审核批准开支及执行,监督检查中央拨款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希腊财政部在各部门、公共机构和大区地方政府派驻公共财政审计机构,全国共派驻约850人,负责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审核上报。巴西联邦监控总局人员1800人,派驻联邦部门700人,州600人,总局本部500人。并在部门、州设立由财政部长任命并垂直领导的分局。

(二)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监管一体化体制及实践

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监督通常都有相对独立的监管业务范围,监督“居上察看”和监管一体化本质属性及实践,充分完备地体现于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监督制度建设中。具体如:

1、明确监督对象和监督方式。从业务及制度上明确界定财政监管对象,不同监管对象采用不同监管方式,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常做法。如:法国对部门、大区、国家持股大于50%企业、费税征收行业及机构、工商性公共事业单位、政府批准的全国性社保机构、受国家资助的全资私有企业、法定接受国家监察的机构控股子公司等实行派驻监督。比利时对大区和重要部门派驻财政监督员,重要部门派驻支出控制员。巴西联邦监控总局直接监督使用联邦预算资金的4300多个单位。匈牙利财政监督司负责监督政府支出数额较大的13个中央部门及下属单位的预算执行。市场经济国家派驻监督所产生的直接和就地监督效果,使中央财政的监控功能延伸到主要用款单位。

2、直接监管财政资金业务全流程。即直接参与被监督对象的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及相关监管审检业务工作,具体如:(1)直接参与部门、机构、地方的预算编审与上报业务。财政监督直接参与部门、机构、地方预算编审的国家,如法国、比利时、希腊等。法国财政监察员要与派驻部门、大区讨论制定分预算;比利时财政监督员监督与预算有关事项,包括初审预算,研究草案,以及评估预算支出等;希腊财政部派驻各部门、公共机构和地方大区的公共财政审计机构,负责按财政部指令初审并协助部门、大区和州的预算编制与上报。(2)直接参与财政收支执行事中监管。财政监督直接参与部门、地方和机构预算执行监管,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具体如:法国财政监督贯穿财政资金业务全过程,具有监督层次多、监管同步和监督执法严格等特征;如财政监察员事前核准支出承诺、结算、支付指令,代表财政部就地监督各部长、大区首脑使用财政拨付的人员工资和机构运转经费,签字受理各项支出;按月接受部门、大区预算执行报告;监督检查各部长、大区首脑每笔开支决策是否有法律依据,支出是否列入预算,决策程序是否合规等,如发现问题有权拒绝签字或冻结预算。国家监察署监督国有领域的经济财政和公共管理咨询等,从财政角度监控企业日常决策,并直接对财政部长负责。德国高级财政管理署下设财税局,具体负责税收征收、财政拨款支付,监督财政资金的收入及使用,并承担公共资产管理。比利时的财政支出控制员主要监督部门日常支出及会计核算等。意大利国家拨款总署派驻机构和人员,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监督中央拨款执行,具体如审核批准开支及执行,监督检查中央拨款使用是否合规等。荷兰财政监督司负责监督检查部门财政政策实施和预算资金使用,通过与部门组成正式或非正式、临时或长期的监督委员会,监督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及内部财务制度合理性。希腊财政部派驻公共财政审计机构,负责审核部门、大区和州日常财务收支和预算资金拨付。巴西联邦监控总局主要监督联邦部门预算项目和预算资金执行,监督地方政府获取、使用联邦预算或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与联邦政府签订的合同及执行等。利用网络跟踪监督计划预算部的预算安排、税务总局税收征管、国库总局拨付资金等;利用网络实地检查或调查取证,监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资金增减变动和实际使用联邦预算资金情况。匈牙利财政监督司负责监督政府支出数额较大的中央部门及下属单位预算执行,宏观监管财务和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执行,侧重检查机构运行是否正常,大额资金使用是否经济有效。巴西联邦监控总局监控联邦部门会计工作并由派驻人员直接制作部门会计报表。(3)直接参与财政收支执行事后监督检查。财政监督直接参与部门、地方和机构预算执行事后审查监督,也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具体如:法国财政监察总署负责监督检查包括公共会计、国家预算支出决策者、所有使用公共资金的各种机构的公共开支,设财政总监和财政监督员对内检查财政部长领导的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及国库司、预算司等,有关账目、执法质量、工作效率和人员廉洁等;对外根据财政部长决定,除检查部门财政收支外,还专项检查或调查涉及威胁国家财政收支的活动及其他事项。近年财政监察总署已延伸检查对外援助和资本输出效益等国外业务。德国高级财政管理署及下属各财税局负责监督财政收入及时性,支出合规性、安全性、有效性,并考核财政内各职能部门工作业绩。

西班牙国家行政预算监督总署,日常监督主要是监督会计、年度账目及其他财政状况的合规性、真实性;完成情况监督是核查经营管理执行和程序的合规性。专项监督包括经济效率监督、计划监督和制度程序监督,目的是独立评估计划、活动或公共职能执行,评估经济效率水平和可利用资源使用程度。希腊财政部派驻公共财政审计机构,负责审查审计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及付款计划等的合规性、合法性和程序性。巴西联邦监控总局主要通过汇总、审核编制联邦部门预算项目和预算资金执行报告,监督联邦部门预算项目和预算资金执行。捷克财政部内设部长分管的行政区域监督司,专门负责审计监督地方政府使用的中央资金,州和其他行政区定期向财政部报送有关会计报表,财政部定期审计检查州和其他行政区的中央财政资金使用。

二、我国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化制度建设实践

我国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与监管一体化制度建设,是我党在战争时期就确立并始终坚持的。建国后国家经济管理受意识形态影响,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与监管一体化制度建设,虽几经曲折,但仍保持正确方向逐步发展。

(一)战争时期,军政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化制度建设

我国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制度建设,源于革命战争时的财政经济管理工作。自井冈山根据地建立起,就有“打土豪筹款子”和各种军队支出的财政收支日常分配及监管业务,当时财政监督是完全内在财政分配的。1、战争时期,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实践。1931年11月《地方苏维埃政府暂行组织条例》规定建立财政审计制度,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财政监督,地方各级政府和红军中也设政府直接领导的审计委员会和稽查员,专门负责审核各单位预决算和签发拨款通知书,检查各单位账目及收支等。这一制度表明,组织上独立的审计监督是非内在财政分配的“居上察看”,但业务上却内在财政分配且监管一体。1932年8月《财政部暂行组织纲要》规定,财政人民委员部下暂设审计处,各省财政设审计科,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化制度确立。1933年9月实行独立审计制,撤销财政审计处,成立中央政府直接领导的独立于财政的审计委员会,财政监督再次转为审计监督。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从边区政府到各根据地(或县)都先后设立健全审计及财政监督制度,出现政府审计监督再次转为财政监督。如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设置直属审计处。1939年12月边区成立财政部,下设审计处,撤销边区政府直属审计处。1942年后边区政府审计由边区财政厅主管,政府审计监督再次转为财政监督。1946年边区政府颁布《建立县财政自治大纲》,规定实施统一审计制度,县财政最高监督机关是政府委员会,日常财政监督则由县财政科负责。2、战争时期,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评述。战争时期,我军政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化制度建设,至少揭示以下特征:第一,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化具有客观性。即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及其簿记活动,如自井冈山根据地起就有严格财政纪律,对打土豪筹集款和缴获物要交上报备案并实行专人管理、登记造册,以满足政权建设和军事行动的支出需求。正是这种与收支一致的簿记业务,保障了根据地建设时期的军政收支监管。第二,财政监督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组织上财政监督要相对独立于财政分配,实现“居上察看”。第三,财政监督既内在又相对独立于财政分配,是财政监督不能回避的矛盾。“内在财政分配”是监督执行的必然,“相对独立财政分配”是“居上察看”监督的必然。这也是从苏区到边区十多年间,财政监督组织上在财政审计和政府审计间不断转变的缘由,而1946年边区县财政自治,财政负责日常业务监督、政府负责财政监督,则是一种分类处理。

(二)建设时期,我国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化制度建设

建国后,尽管财政监督存废受意识形态影响几经周折,但财政监督仍凭借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和监管一体的本质属性,以根植于业务为基础,顽强艰难地向前发展。使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得以巩固,财政监管一体化制度建设得以强化。概括大致如下:1、建国初,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制度建设。1950年11月政务院颁布《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设置财政检查机构办法》,规定财政部设财政检查司,大行政区设检查处,省市财政厅、局设检查处(科),专署及省直辖市财政局设检查科或股,县财政局设检查员。应当说,这既是战争时期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与监管一体制度的保持,也是建设时期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与监管一体制度的开始。2、“”后,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制度建设。“”时期,财政监督被视为阻碍经济发展。1958年11月财政部结合精简机构,报请中央同意后撤销财政监察司,全国各地财政监察机构随之陆续撤销。1962年4月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财政管理的决定》,要求各级财政切实担负起经济监督职责,加强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等,据此一些地区开始陆续恢复财政监察机构。1964年1月财政部制发《关于大力开展1964年财政监察工作的通知》,3月《中央国营企业财政驻厂员工作施行办法(草案)》,实施央企财政驻厂员制度。可见,“”后不仅恢复原有财政监察制度,而且还创新性地推出央企驻厂员监督。不仅巩固了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的地位,而且拓展了财政监管一体化业务范围,创新了财政监管一体化制度。3、“”后,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制度建设。1978年财政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再次恢复建立财政监察司,各地也陆续开始恢复建立财政监察机构。1981年国务院授权财政部筹建审计机构,因部内机构职责重叠,1982年财政部撤销财政监察司,监督职能交审计机构筹备组。1983年成立国家审计署,财政监察机构及业务全移交各级审计。1984年冀、闽等地逐渐恢复建立财政监察机构,1986年9月财政部再次恢复设立财政监察司,1988年国务院批准财政部设置财政监察司。显然,1980年代初审计监督替代财政监督,表明对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财政分配需要内在监督,财政监管一体等认识仍不到位。而1984年地方因工作需要恢复财政监督,则再次表明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的地位及监管一体化,的确是人的意志不能改变的客观现实。4、市场经济建设时期,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制度建设。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我国制度改革明确进入市场经济建设时期。1994年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批准由财政监察司、央企驻厂员管理处和税收、财务、物价大检办合并成立财政监督司。此次调整通过扩大财政监督业务范围和派驻监督、年度性财政经济检查转为日常财政监督,为我国市场经济下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化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1995年为加强地方的中央财政收支日常监督,财政部在除外的30个省区市及5个计划单列市分设垂直领导的财政监察专员办,全国编制3000人,初步构建我国市场经济和分级财政下的财政监督派驻制度的主框架。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压缩削减财政监察专员办机构建制职能,全国编制减为1000人;除加强中央财政收支事前、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稽核日常监督外,央企监督交由国务院稽查特派员和社会审计承担和具体审批事务减少。此次调整与明确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以来流行的“议会、立法监督”、“财政监督是自己监督自己”等观点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财政监督必要性的质疑。

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各级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的地位及监管一体化,在实际工作中仍逐渐加强。财政监督秉承强化财政管理、服务财政改革的大局,逐渐形成专项监督与派驻监督、日常监督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监管一体工作制度。特别是2000年以来,财政监督紧紧围绕财政业务过程,全面监督收支、金融、会计等环节,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有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特点的财政监督机制。具体包括:第一,中央财政监督增加管理业务服务财政改革。如2001年起服务国库单一账户改革,专员办开始审核各地粮库建设资金、车辆购置税专项资金及部分中央直接支付资金等;清理各地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2004年实行年检制;服务部门预算改革,参与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海关等部门预决算编审;强化金融监管,实现金融机构资产监管和财务监管并重等。第二,财政监管一体化趋于完善。如实行多种“三位一体”监管,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位一体”,资金审核、调查、跟踪管理监督“三位一体”,资金使用、跟踪问效、合规性监督“三位一体”等;重点全面监控公检法、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等,实行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监督检查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第三,地方财政派驻监督建立健全。如1997年山西省改财政驻厂员制为财政监察员制,设立财政监察组14个,编制100人,2000年湖北省财政驻部分市州“财政监督办事组”(1997年成立)改为“财政监督办事处”,机构增加到12个,编制65人;1999年陕西探索财政监督新方式,陆续向贫困县派驻58名财政督查员,以工资发放为切入点,逐步开展财政支出监督;2003年山东省改各市财政驻厂员机构为财政派驻各市财政检查办事处,编制100人;2005年河北正式启动财政监察委派制度试点,成立财政监察组负责教育、交通、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监督,2006年颁布《河北省财政监督规定》,财政监察委派制度列入政府规章;2009年河南省财政向地市设立6个派出机构,监督检查机构人员占比1/3。财政监管一体化业务制度的建立,在巩固财政监督的内在地位,促进财政改革、落实财政政策、维护财税法规、规范财经秩序、查处违法违纪、保障财政运行和国家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财政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服务保障。正如一地方财政领导所言“财政部门作为一个分配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就是‘分配和监督’,从这种意义上说,财政监督工作撑起财政部门工作的‘半壁河山’”(李志友,2003)。

三、我国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的地位及监管一体化制度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下的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化制度建设,与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存在较大差距。根据财政监督内在地位及监管一体化本质属性,在我国现有财政监督制度及实践基础上,参照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做法,提出我国财政监督内在财政分配地位及监管一体化制度建设建议如下:

(一)坚持“财政监督服务财政改革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坚持“财政监督服务财政改革和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财政监督存在的必要性及价值决定的。财政监督完善强化财政分配及管理、甚至财政改革的服务和作用,具体体现为财政监督内在于财政分配的地位和与财政管理一体化的业务方式。强化财政监督内在地位、完善财政监管一体化业务制度,紧扣财政监督服务财政管理与当前财政改革的中心,才能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提升财政监督服务质量,展示财政监督存在的必要性及价值。长期以来,我国财政监督制度设计上明确“紧紧围绕促进财政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关于加强地方财政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财办监【2008】15号))的指导思想,探索建立主动参与财政改革管理的工作方式。如1960年代的驻厂员派驻监督,1995年的专员办派驻监督,2000年后参与国库单一账户、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金融管理,以及“营改增”等,都充分体现了财政监督紧紧围绕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展开工作的基本方针。

(二)明确“财政监督融入财政管理”的基本方法

监督融入管理,并通过管理发挥作用是监督的基本属性。财政监督的基本特征是内在并融入财政管理,财政监督只有与财政管理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才能发挥职能作用。近年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地方财政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财政部门监督办法》(财政部令第69号<2012>)等制度明确规定,财政监督观念要由检查型转向管理型,监督内容要由注重收入查补转向收支管理并重,监督方式由事后检查转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查处全程监督,监督目的由查处纠错转向内控、预防机制监督,安全、合规性监督转向绩效监督等。从监督对象(财政管理对象和本部门财务收支)、监督工作原则(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覆盖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监督方式(监控、督促、调查、核查、检查、审查、评价)等方面,突出强调财政监督贯穿财政管理全过程的基本工作方法。实际工作中,财政监督坚持体现财政管理特色,选择紧密联系财政改革、财政管理相对薄弱、社会关注度高的事项展开监督,如积极参与“三公支出”监控、财政闲置资金优化利用、财政内部监管等,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三)探索建立财政监管一体化工作制度

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篇2

一、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重要意义

1、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有助于科学地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监督,准确把握二者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在表面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二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独立工作,有各自不同的工作职能和职责范围,正确认识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从本质上对两种不同性质的监督加以区分,在业务监督领域,对于充分发挥两者的职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2、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有助于从宏观方面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推动国有资金监管工作的贯彻执行。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来看,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自身的业务工作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管理的依据,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加强两种监督的相互协调配合,更好的服务于国有资金的监督管理。

3、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有助于分清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之间的责任,从不同角度客观分析评价各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监督责任是监督主体在监督过程中应负有的相应责任,会计监督的责任是指会计监督过程中产生由会计主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审计监督责任是指审计监督过程中由国家审计机关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各自享有的权利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对于国有财政资金的财务运行状况,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能够通过不同的执法手段、依据不同的业务标准进行分析评价,以揭示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就产生了分析评价的责任应该由会计负责还是由审计负责的问题。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便于分清两种监督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有利于对各单位资金运行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

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

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监督,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的主体不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监督的主体不同,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监督主体是以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为主的会计机构及其相关人员,从这一点看,会计监督具有监督范围的局部性和监督人员的复杂性,也就是说,会计监督仅指单位内部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内部控制形式。而与此不同的是,审计监督则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人民政府由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具体实施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因而审计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法定的审计机关,相对于会计主体而言,审计监督主体具有权威性和相对独立性,它是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之下工作的,是为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

2、监督的内容不同。无论会计监督还是审计监督,监督内容都与其职能密切相关,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不同,集中体现在二者所具有的职能不同。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就明确指出了会计的两大职能:反映和监督。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会计职能直至今天演变为集核算、监督、分析、考核、预测等多种职能于一身的重要经济管理活动,与此相适应,会计监督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监督除了履行自身的监督职能外,同时还蕴含着会计服务的功能,会计监督作为单位内部经济监督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不仅存在于机关、企业、事业等使用国有资金的单位,也广泛存在于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非国有资金单位,可以说,凡是有资金运动的企业或组织,就必然存在着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且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会计监督在整个会计工作中的地位必将快速提升,会计监督的内容将越来越深刻,监督的覆盖面也将越来越大。审计监督的内容同样是审计职能的反映,受审计工作特点的制约,审计具有监督、评价、鉴证三项职能,其中审计监督是审计最主要的职能,国家审计机关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其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结果必然要与国家相关政策法令保持一致,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因此,审计监督的内容就目前来看主要局限于使用国有资金的单位,民营经济的发展短期内不会对审计监督内容的拓展产生太大的影响,但随着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集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税收纳入审计监督的范畴也是完全可能的。

3、监督的方式方法不同。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中的一种专门技术方法,它的方式方法体现在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方面,而会计核算又分为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试算平衡、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七个组成部分,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也就是说,在会计核算中,处处体现着会计监督的内容:设置账户是通过账户分类对单位发生的会计事项进行会计监督,其目的是将本单位所有的资金运动均纳入会计核算,以保证会计记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复式记账要求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并通过“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监督和控制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直接监督;登记账簿是对会计凭证加工整理后的综合反映,其实质上是为日后的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提供依据,做到有据可查;试算平衡是对会计业务处理结果实施的一种会计监督,某一会计事项处理完毕后如果不能够做到试算平衡,或者说试算后不平衡,则说明该项业务处理已经发生了错误;财产清查是会计监督最直观的一种方式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盘点现金实物、核对银行存款和往来账项进行;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也是会计监督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编制会计报表可以验证会计核算是否正确,会计要素是否完备。由此可见,会计核算的每一种方式方法中无不体现着会计监督的职能。审计监督的方式方法与会计监督的方式方法不同,审计监督的方式方法不是与会计处理相融合,而是凌驾于会计处理之上独立于会计核算之外的体现政府监督行为的方式和方法。由于审计监督的职能不同于会计监督的职能,因而审计监督有其独特的方式方法,一般而言,审计监督实施前先要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前调查,下发审计通知书,审计过程中要编写审计日记,对查出的问题要进行审计取证,审计完毕后还要向有关部门出具审计报告,有违规问题的要下发审计决定书。就审计监督的具体方式方法来看,审计方式有就地审计和送达审计,审计方法有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见审计署6号令),正确的审计方式方法是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和合理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

4、监督的后果和各自承担的责任不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后果和承担的责任是各不相同的,首先,从监督的后果来看,会计监督只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手段,对会计监督的结果,会计主体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或者说,会计监督是在本单位领导之下实施的监督,其监督的程度和结果受本单位行政管理的制约;而审计监督是独立于会计主体的外部监督,它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利益,对于政府审计机关下达的已经生效的审计决定书,被审计单位除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外,必须无条件执行,否则就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受到相应的制裁。其次,从承担的责任来看,1999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根据权利责任对等的理论,会计工作中的责任也必然归属于会计主体,也就是说,对于会计监督产生的责任应由本单位自行承担。而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代表政府实施的监督,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九条也同样作出了明确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这一规定表明,审计监督及其产生的责任应由人民政府或负责审计监督的审计机关负责,这是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又一明显区别。

三、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相互联系

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尽管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区别,但作为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控制手段,两者在某些方面又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是资金运动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监督手段,二者不可偏废。如果把资金运动的监督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则会计监督是这一过程的前哨,审计监督则是这一过程的继续。在资金运动过程中,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般来说,最先介入监督的是会计监督,会计监督要通过会计记录和会计核算等手段完整地反映资金运动的全貌,掌握着大量资金运动的原始信息,会计核算和反映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会计监督的过程,就监督的本身而言,会计监督的经常性、系统性和重要性,是其他任何监督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审计监督就其事后监督内容来看,它不是一种日常性的原始监督,而是依据会计资料在会计监督之上实施的一种再监督,或者说是一种二次监督。此外,审计监督明显带有政策性监督的痕迹,它既是会计监督的延续,也是会计监督的补充,如果说会计监督是资金运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那么审计监督就是资金运动安全的坚强后盾和最终屏障。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完美结合,增强了资金运动过程中的防控能力,起到了资金监督的合力作用。

2、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使经济监督更加全面和完善。会计监督离不开审计监督,离开了审计监督,会计监督就会陷入孤军奋战孤立无援的境地,同样,审计监督也离不开会计监督,离开了会计监督,审计监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会计监督过程中形成的会计资料,要搞好审计监督工作是不可能的。会计监督需要审计监督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需要在审计监督的约束下把握正确的监督方向,审计监督则需要以会计监督为前提,以会计监督成果为依据,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是经济监督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任何一种监督,经济监督都是不完整的。从这一点上看,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确实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关系,两者的共同作用使经济监督更加全面和完善。

3、监督的对象和目标相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目标也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对财务过程的控制和监管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正因为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对象和目标具有同一性,业务实践中往往造成一种错觉,把会计监督看作是审计监督,或者用审计监督代替会计监督,以致混淆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其实,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对象和目标的一致性,并不能表明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内容性质以及方式方法完全等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象相同起点的两名运动员向同一目标冲剌时速度不同一样。用联系的观点对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对象和目标进行分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衡量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关系,就能够在两种监督手段相互区别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促进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完美结合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

4、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相互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为市场经济有序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国有资金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事项发生前必须通过会计监督进行预测和控制,在会计事项发生时必须根据会计监督的要求正确反映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貌,以备日后的审计监督和检查,同样,国有资金运动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审计监督在加强政府调控管理中的必要性。如果只进行会计监督不进行审计监督,资金运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就无法得以证明,反之,如果单纯依赖审计监督而不注重会计监督,就无法从源头上堵塞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只有将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完美的法制环境,才能保证国有资金健康有序地运行,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

四、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在实践中的运用

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在实践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国有财政资金的监督是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是国有财政资金监督过程中必须分清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各自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三是国家审计监督的超前性问题。

1、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完美结合构成了统一完整的国有财政资金监督。首先,通过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对国有财政资金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严格的会计监督控制可以促使资金使用单位把握政策方向,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其次,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实施的审计监督也是非常必要的,审计以国家和政府的身份参与资金监督,不受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个人的影响,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够起到在会计监督之上再监督的作用。上述两种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会计监督偏重于资金的使用,审计监督偏重于资金的监管,对资金运动的监督不能没有会计监督,也不能没有审计监督,缺少任何一种监督,资金运动的监督都是不完整的,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会计监督的基础上进行审计监督,才能使国有财政资金的监督更加完整统一,监督制度建设更加趋于完善协调。

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篇3

(山西省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山西·太原)

摘要:随着社会大众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不断重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气象建设资金的投入,同时随着气象部门改革和发展的深化,加强对部门财务收支状况、资金使用效益情况等的监督,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区别、联系等方面的介绍,引中出网络财务监控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提高财务监控效果提出了些许意见。

关键词:会计与审计;监督;网络监控

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是监督相同经济业务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两者互为补充,构成资金全方位一体化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监督的范围、方法和内容有所不同,但从意义的角度来看,监管的目标是一致的。网络财务监控是相对独立的一种介于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之间的部门内的单位外部监督,是二次会计监督或初次审计监督。因此我们必须对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固有的监督职能、作用等进行更详尽的认识,以此来思考网络财务监控工作。

一、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区别

1.监督的主体不同

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主要环节,监督的主体是单位领导人、会计机构负责人及相关会计人员,监督的范围和人员存在局部性。审计监督是国家法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信息的真空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它们只是负责审计报告的质量,不负责会计工作。这是会计和审计监督之间的主要区别。

2.监督的内容不同

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不单单的是记帐功能,已演变成集核算、监督、分析、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一个重要的经管活动。会计监督广泛存在于有资金运动的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其监督的内容越来越深刻,覆盖面也越来越大。审计有三个功能,分别是监督、评估和验证,其中审计监督是最重要的功能,各级审计机关目前主要是对各级预算单位进行审计。

3.监督的方式方法不同

会计监督是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其效能高低通常决定财务管理质量的高低,它的方式方法贯穿于整个财务工作中。例如,会计具有服务与监督两大职能,而财务核算又由建立账套、审核凭证、复式记账、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部分组成,在核算的每一个环节巾都体现着会计监督的职能。审计监督的方式方法不是与会计处理相融合,而是凌驾于会计处理之上。

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相互联系

1.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会计监督是资金运动过程中的前哨,具有经常性、系统性和重要性的特点,是其他任何监督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审计监督为事后监督,是依托原始会计资料在会计监督上实施的一种再监督,它既是会计监督的延续,也是会计监督的补充。两者都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会计监督离不开审计监督,审计监督离不开会计监督,双管齐下,各自担负各自的职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为各服务单位保驾护航。

2.监督的对象和目标相同

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二者的目的也是相同的,都是基于财务控制和监督的过程,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因为监督的对象和目标的一致性,在实践工作中,不能混淆概念,把会计监督看作是审计监督,或者用审计监督代替会计监督。

3.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相互结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目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下,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紧密协作配合。国有资金流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事件发生时必须根据会计监督的要求正确反映整个经济运动过程,为以后审计监督检查做好准备。同样,国有资金流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监督在加强国家调控监管中的必要性,它不受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影响,必须维护审计的严肃性,它可以帮助各单位在改进和加强财务管理上下功夫,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现状及建议

1.会计监督工作处于被动监督状态,客观环境有待改善

很多财务经济活动,往往是“集体研究决定”或“一把手”说了算,会计人员在本单位对于单位负责人是没有监督职能的,充其量只能是对财务经济活动提出遵纪、守法、合规的一些建议,至于财务处理那就更是会计人员自己的事了,再加上部分会计人员本身的业务技能不熟悉,对政策、制度不熟悉,无法正确的执行会计监督。因此,各级财务核算中心要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的政治修养、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统一核算口径,针对预算、决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集中支付等各项财务活动建立全面的系统的制度和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做到依法理财,决不允许任何资金游离于核算中心监管之外。此外,还要加强财经纪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廉政建设,加大对单位领导人“以权代法”的法律约束力。要建立群众举报制度,把专业检查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杜绝个人说了算和违反财经纪律的不良现象。

2.审计监督应逐渐摆脱单纯的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及事前监督发展

当前气象部门内审部门与本单位所处的财务监督和资产监管的环境相同,对本单位的管理环境和财务运行环境比较熟悉,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针对财务监督和资产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容易造成损失的重点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经常性的、连续性的审计监督,有利于全面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财务监督和资产监管能力,逐步形成长效的约束制衡机制。

四、加强财务网络监控工作

1.财务监控应遵循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财务监控人员在监控工作中要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办事,以事实为依据,对不符合规定的票据要坚决给予退回。

(2)客观公正性原则。财务监控人员应处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排除种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不能只看领导眼色行事,不敢履行“监督”职能。要依据事实,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进行监控、分析和判断,为领导和服务单位把好关,服好务。

(3)持久性原则。单位财务活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对单位财务活动的监控也不应是一种临时性或断断续续的,必须贯穿于财务活动的始终。财务监控工作不能时松时紧,时有时无,应做到时时有监控,处处有监控。

(4)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在从事监控工作时,不仅要严格按照方针政策办事,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发现的问题视实际情况把握好分寸,灵活处理。

2.财务监控的内容

对单位财务监控应贯穿于单位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监控的内容应该是单位的整个财务活动,概况起来主要就是对在会计监督实施后的单位预算管理、收支情况、决算管理等的监控。

(1)预算管理监控。单位预算是各单位编制并经财务主管部门核准的计划期内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的基础,也是单位开展各项财务活动的基本依据。主要关注:预算执行是否按下达的计划执行,预算进度是否达到进度,有无超预算或无预算执行,专款是否专用,有无各项资金相互挪用情况。

(2)收入监督。气象部门的财务收入名目繁多,既有中央预算,又有地方预算,还有单位创收资金收入,监督其是否按规定划清了各项收入的界限;是否将收入全部纳入了预算;有无帐外帐;有无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3)支出监督。各单位的支出是为完成工作任务,履行职责的必要保障,加强支出监控,是保证资金安全,防止不良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主要监控:各项支出预算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是否按国家法律及财务制度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办理各项开支;有无相互挤占挪用的情况。

3.加强财务联网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网络监控效果

财务联网是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成一个统一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与传统的财务管理监督方式相比,人员、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应地都减少,管理力度却大大增强,这是未来财务监管模式发展的新趋势。2007年中国气象局开始了全国气象部门财务联网的试点工作,2009年已全面完成了财务联网工作。2011年中国气象局根据部门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了用友a++6.0系统,此软件集报账系统、会计核算、预算执行、工资发放、报表取数模块于一体,将所有,操作环节流水化、公开化、透明化,便于财务管理部门对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定期或实时监控,有也利于开展计算机财务数据联网审计,此信息化系统的上线运行,既是气象部门预防腐败的有力工具,又是监督腐败的有效手段。目前应用的模块有报账系统、会计核算、预算执行三个模块,今后将陆续上线工资发放、报表取数模块,这种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可以大大降低监督管理成本,克服了下属机构分散、异地跟踪管理不利等因素,为财务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及时反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后期值得各单位深入完善开发的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家成.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思路.财经界,2010(24).

2.徐美红等.基于网络技术的气象部门财务信息监管查询系统.广东气象,2008(2).

3.米天明.加强新时期气象部门财务管理与监督的思考,陕西气象,2010(7).

4.何保定,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规范和创新,现代商业,2013(8).

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篇4

关键词:内部审计会计监督联系区别

随着我国市场的经济发展,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有着重要的关系,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节省会计监督成本,并扩大企业的会计监督收益。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在企业的管理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企业的管理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没有内部审计企业发展也较为缓慢。因此,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以及会计监督就非常的重要。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

内部审计是独立的经济监督,主要是指通过审计、督促和监察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运行。审计的工作主要表现为审计监察,通过审计来了解被审查单位的经济活动,然后给出一定的标准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

内部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单位或者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的提高,因此,内部审计是单位或者部门经营的监督者,同时也是单位或者部门管理的咨询者。内部审计的服务主要特征为内向性。内部审计的进行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来进行的,是只向本单位的领导负责的。

内部审计的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必须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在审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独立的进行,要独立的评价部门和单位以及单位和部门的财务信息和经营活动,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另外,内部审计部门是单位的机构,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是单位的员工,这样会让内部审计的工作独立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国家利益和单位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都可能让内部审计的独立受到影响。

二、会计监督的相关内容

会计监督主要是会计机构和人员凭借授权的职权,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特定经济活动的主体来进行全方面的、持续的、综合的监督,来保证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理的运作,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会计监督主要表现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另外是对会计本身的监督。

会计监督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合理性。合理性主要是指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单位中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现象,会计监督要能及时的制止和监督。同时会计人员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及时和完整,对于不符合规定的有权拒绝。及时性。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控、预算和决策。单位有效的会计监督要做到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制止。这是其他的经济监督做不到的,会计监督可以较早的发现问题,并利用问题的解决来避免损失。综合性。会计监督是贯穿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从经济活动的计划到实施,从资金使用到利益的分配都需要到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全面的,例如国家的经济发展、税收、物价等都是反映在会计工作中的。相对于其他的监督活动,会计监督涉及面更加综合和全面。双重性。会计工作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是作为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经济活动中的,并进行核算、管理和监督。因此会计人员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具有双重性。

三、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联系

首先,两者都具有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经济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监督的工具。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两者在功能上各有侧重,但是目标基本是一致的,主要为通过监督和执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法规,来维护法律和保护财务安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其次,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两者在内容上有相似性。两者都是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内部审计是按照制度和法规来进行的,一般为定期的和不定期的,通过查账以及检查会计的工作来进行的。会计监督的内容同样是按照会计核算的相关程序,在日常工作中来进行的,因此,两者都是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

再者,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是互为基础的。内部审计职能为监督,监督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效益性和合法性,监督的范围是包括财务会计活动的。内部审计能否正常的发挥作用是依据会计核算及时和准确的。另外,财会部门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做好会计监督,也是依赖内部审计来进行的。因此,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两者是互为基础,都不能缺少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区别

首先表现为业务内容和地位的不同。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内部独立的机构,在负责人的领导下依照法律法规对单位的财务状况以及经济效益来进行的。内部审计不参与核算,也不管理财务,是相对公正和独立的部门。会计监督是和单位资金运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会计分析、监察和核算。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是审计和被审计的关系。其次,监督对象不同。会计监督的对象主要是结合日常的工作来进行,主要是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行为。而内部审计的对象范围更加广泛,是独立于单位经济活动之外的部门,是高层次的监督,也是对会计监督的再一次监督。最后,监督方法不同。会计监督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日常的会计工作来进行,对不合法、不真实的收支拒绝,对不完善的凭据不报销等来进行的监督,是更为直接的监督,而且没有相应的系统程序。而审计监督是相对间接的监督,也是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审计工作: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长期的审计计划,在过程中一般是先听取单位负责人的介绍,然后集中资料来进行监督,并向单位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最后出具相关的审计报告,在由单位的负责人批准后下达决定,被审计单位是必须要执行的。

四、结束语

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是经济监督体系中不能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两者之间各有特点,同时在经济监督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两者,要重视经济监督对企业单位的作用,让两者较好的结合来为单位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篇5

一、紧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查监督预决算内容的完整性

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的审查监督”,并将其作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这种规定相对比较原则,新法首次从法律层面科学界定了全口径预算体系框架。其第五条明确规定了,预算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同时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保持完整、独立。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新法第四条更是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新法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实现4本账的全口径预决算审查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预算编制的内容不完整、方法不科学,大量财政收支还没有纳入预算编制之中。特别是在县级,由于国有资本经营规模小、比重轻,基本都没纳入全口径预算编制内,还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人大对预算监督的信息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紧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坚持审查监督预决算编制的完整性,这是全面贯彻新法精神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规范对编制细目的审查监督,确保预决算编制的科学性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一般情况下,每年人代会上审议的预算都过于粗放,人代会常常授权常委会在下一年对预算以及部门预算编制细目再做进一步的审查,审议通过后,再由政府批复执行,以此强化对预算编制细目的精细化审查监督,这种做法在县市级尤为常见。新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报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新法已对预算编制细目作出了具体的细化要求,人代会要规范和强化对预算编制细目审查,不宜再授权常委会对编制细目进行审查。

三、重视预决算初步审查监督,确保预决算编制的规范性

新法明确要求人大要加强对预决算的初步审查监督。其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初步审查,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对本级预算调整初步方案和本级决算草案研究提出意见”。如何贯彻新法精神,对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来说,加强和改进预决算初步审查监督,重点需要把握三点:

一是严格初步审查监督的时间。新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三十日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新法第六十九条也明确规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三十日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预决算初步审查监督时,必须不折不扣严格执行30日的时间规定。

二是加强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的力量建设。县级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和预算工委机构建设普遍都比较薄弱,日常工作基本都是二人一室,甚至一人一室在维持运转,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可考虑采取经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单位推荐的方式,由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审核并聘请包括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预算工委)、财政、审计、发改、部分精通财经工作的人大代表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相关专业人员,组建县级预算审查监督咨询专家库。充分借助咨询专家库的专业智力,为人大对预决算草案进行审查提供信息参考。

三要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新法并没有规定县级人大常委会进行预算初审时可以邀请人大代表参加,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邀请人大代表参加。相反,由于县级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初审力量比较薄弱,更应借助代表力量,规范化、常态化邀请懂预算的代表参与到初审中来,补强力量,提升初审质量,确保预算编制的规范性。

四、推进预决算审查的公开透明,确保预算活动的公开性

新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应当在批准后二十日内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的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应当在批复后二十日内由各部门向社会公开,并对部门预算、决算中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将政府采购的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从以上规定可以明显看出,新法对预算公开的内容、时间、主体等都作了比较全面具体的要求,县级人大在推进预决算公开中大有可为。一方面在常委会对预算草案进行初审时,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库的作用,并广泛邀请本级人大代表参与初审,预决算草案要在本级人大代表这一层面进行公开,扩大代表参政权、知情权和表达权。另一方面常委会要监督“20日”后财政部门是否真正公开人大批准的预决算报告及报表,并重点监督公开的方式、内容和范围。同时,要大力推进审计查出情况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预决算公开的实质是财政的公开透明,财政资金的使用要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群众监督,根本就是要求财政资金使用必须按照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当然,对县级来说,推进预决算公开,特别是全过程公开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促进预决算信息公开的规范化、常态化。

五、增强绩效性审查监督,确保预算执行的合理性

新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关于总预算草案及上一年总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结果报告。审查结果报告应当包括对改进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绩效、加强预算监督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些规定对各级人大推进绩效审查监督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大不仅要审查监督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合法、合规,更要审查监督其合理、效率、效益和效果。人大要牢固树立“要钱受监督、用钱即问效”的监督原则,全面加强绩效预算审查监督,使绩效观念融入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各个环节,实现从预算编制、执行到决算审查监督的全程控制链条,切实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要推动政府内控和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设。重点是推动政府健全内部财政监督,编制中长期计划,构建滚动预算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等,这些制度的构建将为人大绩效审查监督提供坚强的基石。

二要强化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绩效审查。人大应重点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项目建设规模、资金来源、建设周期、年度投资额、建设内容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审查监督,对重点项目的计划、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决算全过程进行监督。

三要推动政府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体系。政府向人代会提交的财政预算报告必须附加对资金分配、资金使用的效益情况有一个理性的分析报告,以供代表审查。政府性重大投资项目以及预算如有调整,政府必须向人大常委会说明项目投资以及预算调整的原因、资金来源、用途、使用方向以及使用效益,推动财政资金的优化配置。着力改变目前人大只重视对预算资金安排程序合法性审查,忽视对资金安排合理性和使用效益的评价,防止用正确的方法办错事。

六、强化责任追究,确保预决算审查监督的严肃性

一直以来,法律对预算行为的责任追究方面是缺乏具体规定的。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必须建立在政府可问责的基础之上,没有政府可问责压力体制的约束,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既监督不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也关注不了资金的使用方向,只能是流于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新法第九十二条至第九十五条对法律责任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问责和责任追究,这为人大预决算问责监督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对此,县级人大要在两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应发挥审计监督力量,强化问责。审计部门依靠强大的专业审计力量,通过财政审计和延伸审计能够彻底摸清各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查出具体问题。人大应督促审计部门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质量。同时,支持审计部门开展专项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及绩效审计,并要求将审计结果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充分利用审计监督力量强化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能力。

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篇6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农牧民的核心权益,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内容,也维护农村发展和稳定的基石。通过查阅权威文献,本文梳理了从九十年代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体制的沿革,通过对比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新疆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水平进行区域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本文结合现有学术理论和自治区农村实际情况,提出了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职能发挥上的局限以及内部监督机制的缺乏,并提出了一部分解决对策,以期能够对完善和改进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学术上的建议。

关键词:

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村账乡管”模式

众所周知,村级财务管理是村级事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要环节,有效的村级财务管理能够维护农牧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提高和促进农村事务管理民主化,能调动农牧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农牧民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进而提高农区和牧区治理水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地处西北边陲,是西部大开发重要省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辐射区,但是新疆经济发展相对内地落后,并且农牧区人口比重较大,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大力提高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的水平应该成为自治区农村和农牧区建设的当务之急。农村和农牧区工作是自治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自治区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会对自治区在“十三五”期间顺利完成各项规划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疆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概况

(一)新疆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沿革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由来已久,其具体形式随着国家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变化而不断丰富。据文献记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自治区全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以“统分结合”为特征的双层经营体制,自治区政府也同时开展农牧区审计工作,审计内容从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农业和牧业承包合同、财产物资、结算资金、固定资产管理、村(组)干部离任、农牧民负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多项审计。可以说,最早自治区农牧业村级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来自外部的自上而下的财务监督。针对农牧区财务混乱现象,1997年自治区各级农经部门结合贯彻执行新的财会制度,相继实施清产核资工作、“两公开一监督”和“双代管”制度、凭证上岗制度、以及会计工作日制度,有效地遏制了农牧民上访的趋势,得到了农牧民的拥护。1998年5月5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农牧区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新疆各地区政府部门根据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农村财务管理办法》、《集体资金管理办法》、《农牧民承包土地管理办法》、《农村财务审计制度》、《村干部误工补贴管理规定》等相关制度和规章,为全面实行村务公开制度以及民主管理建设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村级财务管理中农牧民参与最深入和广泛的两项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由此开始建立。2000年部分乡镇实行了“村账乡管”的管理制度,村账村管的村也建立了会计集中办公制度,提高了财务公开的实际效果,规范了村组财务,有效地防止了村组干部贪污侵占集体资产的行为。2001年部分县(市)逐步开展农村会计电算化工作,提高了财务公开的实际效果,规范了村财务管理,有效地防止了村组干部贪污侵占集体财产的行为。2004年,自治区政府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公开村范围内“一事一议”筹资情况;新疆政府各部门结合清理涉农收费项目工作,对农牧区涉农收费进行公示;结合整顿乡村债务,公开村级债务债权状况,逐步实施和实现农村经济事务的全方位公开。2006年,自治区开始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农村“一事一议”、以及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等专项审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重点审计,丰富了村级审计监督途径,村级财务外部监督作用得到加强。2011年,自治区开始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8月19日,自治区纪委在特克斯县召开全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现场会,总结特克斯县的先进工作经验,自治区开始全面推进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截至2015年底,自治区实行财务公开村数8500个以上,占全区总村数的97%以上。建立村民主理财小组的村8000个以上,占总村数的九成以上;实行“村账乡管”的乡镇数接近700个,占全区乡镇的80%以上。综上所述,自治区自治区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是随着农村和农牧区经济制度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从最初单一的来自外部的财务监督发展到对农牧区集体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督,制度上包括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小组、“村账乡管”、专项审计和重点审计等内容,人员管理上实施财会人员培训持证上岗制度,科技领域推进会计电算化制度等,这一系列措施在制度上、人事上、设备上丰富和发展了村级财务管理内涵,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自治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各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水平测度分析

目前学术领域公认的是,村级财务管理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村级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农牧业生产力发展程度相关。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当地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同,自治区不同地区财务管理水平差异很大,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村级财务公开和“村账乡管”以及村财务监督上这几个方面上。

1.部分地区实现完全的村级财务公开和“村账乡管”模式

从村级财务公开程度上和“村账乡管”实施的程度上看,截至2013年底,只有克拉玛依、吐鲁番、哈密、昌吉、阿克苏等地州实现完全的村级财务公开。截至2013年底,克拉玛依市、博尔塔拉州、阿克苏地区等地实行完全的“村账乡管”模式。

2.不同地区村级财务监督水平差异较大

从村级财务监督内容上来看,来自上级的外部财务审计监督是村级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阿克苏、和田、阿勒泰等地州村级财务管理外部监督实行的比较到位。阿克苏、和田和阿勒泰地区在2009年以来较全面较及时地实行了村级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审计监督内容包括村干部专项审计、农村集体经济常规审计和村资金项目清查三类审计工作。其中阿克苏和阿勒泰地区率先实施村干部任期内专项审计工作。从村级财务监督效率上来,外部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结果作为村级财务监督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村级财务监督效率不同。本文选择阿克苏和和田作为对比地区,由于不同地区实施外部监督的时间不同,再加上资料不完全的原因,和田地区选择2010、2011和2012年份三年的统计数据,阿勒泰地区只有2013年、2011年和2009年的统计数据以作对比。虽然年份不完全相同,但是考虑到年份差异只有一年,且不同地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惯性,短时间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不会发生较大变大,所以认为差异造成的影响可以接受,不会影响对比结论。对比结果显示,和田地区违纪金额占审计金额比例远高于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违纪金额比例三年来看每年均大于百分之一,而阿克苏地区最高的违纪比例不到千分之三,因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和田地区外部监督效率很高,查出许多违法违纪行为,有效地抑制住了村干部腐败、填补了财务漏洞,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村民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违法违纪金额比例较高也间接反映出和田地区村级财务监督有很多漏洞,监督机制仍需要改善。综上所述,大体上看,阿克苏地区和自治区北部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水平较高,其他地区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二、自治区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账乡管”模式存在的缺陷

“村账乡管”模式是我国较为普遍的村会计模式,有助于规范农村财务收支行为,有效遏制村干部腐败,是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必须认识到,“村账乡管”模式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实施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财务成本、会计信息质量和村民自治权利的行使这三个方面上。

1.村组织与乡机构路途远造成乡成本增加

首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由于地处干旱地带,面积广大但是人口数量少,村落分布相对分散不集中,这就导致村组织与乡机构之间的地理距离较大,再加上路途遥远,交通工具相对落后,这会很大程度上造成财务管理工作上的延迟滞后。在村会计制的背景下,会计费用由自治区村委会和村民承担,因此地理距离的不便会加大会计的成本,进而增添村委会和村民的经济负担。

2.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及时性被削弱

其次,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机构只是村级财务会计业务,就相当于市场上的“代账公司”,机构的财会人员对村里发生的经济业务并不十分熟悉,大多时候不知道整个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这也使得财务会计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会受到困扰,无法判断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进而使得“村账乡管”在监督和财务管理上的作用无法发挥。会计原始凭证的取得和入账存在时间和空间的人为分离,这就使得机构不能第一时间获得准确的会计信息,导致村委会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决策的时间不得不发生延迟,进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3.村民自治权利的行使受到限制

“村账乡管”在一定程度上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1998年我国施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而“村账乡管”模式将村级财务分离,会计记账权利转移到乡级,这就不同程度地干预了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使得村民自治权利的的行使受到一定约束。

(二)村级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受到限制

广义上的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的作用除了体现在对财务活动的控制和监督作用外,还有财务预算、资本运营和财务决算的职能。村级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一,村民相当于企业的股东,拥有村集体财产的所有权。第二,村委会类似于企业的管理层,负责村集体财产的经营和管理。第三,村级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理论基础都是理论,由于村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所有者需要借助财务管理这种手段来进行行为监督,以防止自身利益受损。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村级财务管理与企业层面上的财务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从组织形式到理论基础都有共性。因此,村级财务管理除了对村财务活动具有监督和控制的作用外,村委会还可以利用村级财务管理进行项目的投融资决策,利用财务管理知识进行村财务预算和决算,以及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项目进行评估等财务活动,从而帮助提升村集体财产的价值。遗憾的是,目前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的主要作用只体现在监督和控制农村经济活动、保证农村经济业务合法合规上面,村级财务管理其他方面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发挥。再加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起步较晚,大部分地区仍未实现100%的村级财务公开和“村账乡管”,因此,政府把资源主要投入在建立村级财务管理基本制度上,对于更高层次的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并未投入资源,从而导致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难以再上一个台阶。

(三)村级财务的监督力度较弱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监督主要来自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主体是县乡两级农经部门,由农经部门组织审计人员到农村财务审计。这种监督主要来自外部,自上而下发起的监督,这就会导致村级财务人员和农牧民缺乏主动监督意识,过分依赖外部组织的监督。外部监督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外部监督不可避免地具有时滞性,因为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分属于两个组织范围:主体是农经部门,是村委会的上级组织;客体是村级财务管理,本质上是村委会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审计的主体和客体空间的分离使得当财务问题发生时,村民没有办法要求外部审计部门立刻来对问题进行核查,使得不良影响无法得到立即遏制,这就减弱了监督的效力。其次,农经部门派出的审计监督人员只对农经部门负责,不对村民负责,这就使得审计监督难以完全从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审计监督人员有可能会偏袒责任人来达到的目的。由于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使得村民无法及时地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力,这是新疆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有一大问题。

三、完善新疆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新疆自治区政府应充分了解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持续提高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改进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软硬件设施,重视完善通信网络设备,扩大互联网和通信信号覆盖率,并对电子设备及时进行更新换代;调动各相关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改进进行严格督导,并且从法规制度上为村级财务管理的提高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二)提升村级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新疆自治区有关部门应该定期对村级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重点进行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除了知晓财务的基本流程外,还应该学会利用财务管理进行村项目投融资决策以及财务预算和决算等财务活动,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资金保值增值上的作用,提高村集体资金的利用率,力图最大限度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

(三)健全财务监督机制

除了来自外部的监督外,村委会还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村委会应通过全体村民共同决策的方式制定具体措施,赋予村民进行内部监督的权力。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扩大村级财务管理监督范围,丰富村级财务管理控制手段,以此来保障农牧民村级财务知情权,并且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危害。

(四)继续推进村务公开

村务公开是保障村民知情权的重要举措,新疆自治区政府应该继续推进村级财务公开,力求尽快在全疆范围内实现村级财务全公开。特别是在村级财务管理相对较弱的南疆地区,更要加快实施村务公开,促进社会发展。

作者:姚天竹单位: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篇7

【关键词】审计,会计,区别,联系

正确认识“关系”的性质,不仅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十分有益的。审计与会计这两种社会活动,有着其各自不同的职责、职能,但又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联系。

一、关于审计。

(一)审计的定义: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进行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的特征: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征。

(三)审计的主体:审计的主体是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机构或专职的人员,是独立的第三者,如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

(四)审计的对象: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

(五)审计的工作方式: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审查和评价,也即是搜集证据,查明事实,对照标准,做出好坏优劣的判断。

(六)审计的主要目标:审计的主要目标:1、要审查评价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2、还要审查评价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

(七)审计的类型:1、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2、内部审计。是指部门、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查和评价的活动。3、社会审计。是指依法成立的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公证、评价的服务活动。

(八)审计的职能:1、审计的经济监督作用。是指通过审计,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而审计要发挥其监督职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监督必须是权力机关实施的;二是要有严格的客观标准和明确的是非界限。2、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是指通审计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决策,计划和方案等是否先进,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是滞切实可行,财政财务收支是否按计划,预算和有关规定执行,各项资金的使用不是否合理,有效,经济效益是否较优,会计资料是滞真实,正确。在评价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往往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促使被审计单位克服缺点,改正错误。3、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是指通过鉴别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和有关的资料的性质,然后作出相应的出面证明。

(九)审计的任务:1,审核检查是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披露打击经济领域中犯罪活动,以巩固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财产。2,监督财政预算和财务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保证国民经济稳步和协调发展。3,审核检查会计和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为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提供有用的信息。4,审核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5,评价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性,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6,鉴证经济活动和有关资料,为改革和开放服务。

(十)审计的作用:

1、审计的制约作用。2、审计的促进作用。3、审计的证明作用。

二、关于会计。

(一)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的地位:由于会计部门和其他的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发生广泛、直接、连续的关系,因此,会计部门在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部门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这是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

(三)会计的作用:1、提供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2、满足企业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管理的需要。3、满足有关各方了解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需要。

(四)会计原则:1、真实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4、可比性原则。5、一致性原则。6、及时性原则。7、明晰性原则。8、重要性原则。9、权责发生制原则。10、配比原则。11、谨慎原则。12、实际成本原则。1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五)会计的职能:1、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2、会计的监督职能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控制,使之达到预期限的目标的功能。现代会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指利用会计反映职能所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并在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进行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3、参与制定经济决策的决策职能指利用责任会计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强化管理的事中控制职能,通过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变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考核企业,单位的经营业绩的评价职能等等。

审计与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有人认为审计是从会计中派生出来的,其本质还是与会计有关。事实上,审计与会计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社会活动。

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历史上的联系,审计与会计均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2、目标上的联系,审计与会计在目标上有一致的地方。3、作用上的联系,①维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证各种经济法规的贯彻执行,②维护财经法纪;保证财政、财务计划的顺利执行和国家财政收支平衡,③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4、体现各自职能方法运用时存在的联系,审计和会计在进行相应的审查监督上都必须借助会计方法和会计技巧。因而会计方法,同时是审计和会计的工具。5、体现在审计与会计工作对象上的联系,审计与会计工作对象都是相关的会计资料。6、工作范围同样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7、同样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篇8

一、提高对预算审查监督意义的认识,强化预算监督的重要性。

结合党的报告和全国“两会”精神的领会贯彻,常委会坚持深入学习《监督法》,切实深化了对人大依法履行预算审查监督职能的重要性认识。

(一)开展预算审查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步骤。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民的监督。开展预算审查监督,督促政府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预算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和作用,也正是推进民主政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我国的预算审查监督不同于西方议会的监督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督模式。在西方国家,议会制约政府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财政预算上设卡。而在我国,人大对政府的财政预算进行审查监督,是宪法赋予的一项重要权力,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更是支持和促进,必须从这个意义上来提升依法监督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二)开展预算审查监督是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

《监督法》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预算的审查监督单列一章,并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预算监督作了专门的规定,十分明确地列出了人大常委会必须审查的重点内容,充分凸现了预算审查监督在人大监督工作中的重要性。学习贯彻《监督法》,就是要抓住这一人大对政府工作监督的“牛鼻子”,牢固树立监督意识,坚持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预算监督管理工作,理直气壮地督促政府有效解决在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政府的行政行为始终朝着坚持依法、规范、有序的方向前进,维护人大预算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开展预算审查监督是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课题。

党的提出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等任务。按照《监督法》的要求,区人大常委会加强预算审查监督,有利于推进政府采取措施,确保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实现科学决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加强预算审查监督,也有利于促进财政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和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作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合理调整支出结构,统筹资金,促进教科文卫、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事业和工作的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城区的加快构建。

二、完善预算审查监督的制度程序,强化预算监督的规范性。

《监督法》不仅明确列出预算审查的重点内容,同时对有关审查监督的程序也作出了明晰的规定。按照这些要求,我区人大常委会在完善和规范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制度、程序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坚持和完善原有的预算审查监督制度。

《监督法》出台之前,区人大常委会对预算审查监督的法律依据主要是《预算法》,但《预算法》由于制定时间较早,已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因此我区人大常委会较早就先后制定通过了《徐汇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区级预算审查监督办法》和《关于强化部门预算和重点项目资金审查监督的实施意见》,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对财政预算的监督管理。实践证明,上述两个办法和意见的制定和实施,从制度上拓展了区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覆盖面。《监督法》颁布实施后,经过学习对照,也感到这些制度是与法的精神实质相符合的。一年多来,我们继续在监督工作中加以实施,并根据法定要求和形势的发展,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使之更具操作性。

(二)规范和细化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程序。

《监督法》从时间安排和编制执行等方面都对预算审查监督提出了严格的程序规定,为人大常委会的具体预算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区人大常委会严格按照这些程序,进一步规范和细化预算审查监督,努力实现预算的全过程监督。

一是提前介入预算编制。每年在预算草案编制前,常委会相关工委及时深入财税部门,了解预算草案编制的进度、影响本级财政收入的增减因素、财政支出安排的合理要求等有关情况;积极参与由财政部门牵头,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绩效评估工作;并站在较全面客观和冷静超脱的角度,提前提出意见建议。

二是突出重点开展经常性监督。如根据《监督法》的要求和区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两个文件规定,每年对区财政超收收入的安排使用方案进行审议批准,并要求超收收入更多地向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倾斜。又如从去年起,常委会每季度听取区政府领导关于本区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通过了解前一季度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能级提升等相关情况,及时把握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从而更具针对性地对财政预算收支情况实施有效监督,并积极建言献策。

三是认真做好跟踪监督。对常委会通过审议形成的审议意见,会后常委会相关工作委员会积极做好跟踪调研和督办。对审议意见中提出的重点问题,敦促政府及财政部门及时提出整改方案,限时改进工作。对一些特定问题,适时组织人大代表进行视察检查,帮助政府分析问题、研究对策,规范政府及财政部门预算行为,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工作水平。同时,按照《监督法》的规定,要求政府按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整改结果。

(三)开拓和创新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举措。

在继承和坚持原有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的基础上,常委会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预算监督工作的新途径,积极创造预算监督新举措。

首先是明确清晰的预算监督范围和重点。为使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益,常委会根据区情实际,注重将预算监督的视角转到重点工程项目,重点选择资金需求量大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侧重在预算绩效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典型案例剖析等方式,以点带面,督促区财政和建设部门严格预算管理,加快建立长效机制,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为改变多年以来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人大审查批准范围之外的状况,保持预算监督的完整性,这两年,依据《监督法》的要求,常委会进一步规范了预算审查监督的范围,逐步加强对非税收入、国有资产经营、国有土地出让金等预算外资金的监督力度,改善了预算内外资金“两本账”、“两张皮”的状况。针对近年来街道财力快速增长,现代化社区建设等支出比重日益加大的特点,常委会及时督促区政府于去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完善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了街道财政支出的范围和标准。

其次是创新联手互动的监督模式。预算审查监督若只是停留于账面数字,难免流于形式。为改变这一状况,常委会积极探索联手互动的监督模式,通过常委会不同工作委员会之间的联手互动,将预算审查监督从账面延伸到对具体项目的实地踏勘,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聚分散为合力,使预算监督做到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监督的深度。

再次是探索和谐顺畅的沟通和监督机制。常委会更多地注重寓监督与支持之中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努力探索与政府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和互动合力,并取得初步成效。《监督法》出台后,区财政局对其中涉及财政的内容逐条进行认真学习和对照,并主动就财政决算、调整预算、执行报告和预算公开等工作提出了调整完善的贯彻意见。又如每年年初,区人大财经工委及时将常委会年度预算监督的重点工作与取审计局沟通,借助审计部门的专业力量来深化预算监督工作。从去年开始,常委会年终都要听取审计部门对由人大任命的国家行政机关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汇总情况报告,促进这些部门领导不断增强人大意识和依法当家理财、严格部门预算管理的自觉性。

三、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透明度,强化预算监督的公开性。

公开性原则是《监督法》的显著特点之一。在《监督法》中多次提及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必须向全社会公开,尤其是第二十条中关于“常务委员会听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人民政府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报并向社会公布”的规定,把政府编制预算和人大监督预算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不仅增加了政府编制、执行预算的责任感、压力感,也增强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预算的责任感,解决了以往预算编制执行只是少数人知晓的尴尬现象。根据这一规定,我区人大常委在强化预算监督的公开性方面,从以下环节入手,努力增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透明度。

(一)监督项目的公开与征询。根据《监督法》的要求,在年初常委会工作要点通过之后,常委会办公室将全年度包括财政预算监督审查所有监督工作项目均在区级报刊和人大网站上公开,征询公众意见。今年常委会公开的监督项目包括科技创新资金安排到位及使用效益情况、落实国有土地出让收支预决算管理制度情况、部门预算申报后的评估审议和财政重大项目评估、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等。工作中,常委会还结合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监督项目,如今年新增了国有资产经营预决算等项目,使预算监督更具针对性。

(二)资金总量与来源的及时通报。为保障预算信息的知情权,常委会通过每季度的经济运行分析通报,在人大和政府之间搭建起公开、透明而且正常运转的定期信息交换平台。在“迎世博”重大工程建设、旧住房综合改造等事关全局和民生工作的通报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也会及时将所需公共资金的预算编制、运行和管理的详情及有关政策执行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汇报,让政府的“钱柜子”更透明,使人大能及时掌握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此外,常委会还要求政府财政税务等部门报送相关信息资料,并建立起对口联系单位档案库,定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这些资料到相关代表邮箱中,有效地强化了人大对预算的动态监督,增强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三)人代会审议的会前沟通。多年来,人代会预算报告看不清、看不懂一直是干扰人大代表履职的一个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的透明度,使代表们能更全面地了解预算收支情况,更好地监督公共财力的使用,常委会要求政府逐年增强提交人代会审查的报告或附表的透明度。最初向人代会详细报告部门预算的单位只占所有一级预算部门的4%,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去年这个数字已经扩大至50%。今年的人代会上,100%的一级预算单位都提交了部门预算,并在预算报告附表备注栏中详细列出用途说明,便于代表审议。今年人代会前,区人大常委会还组织财政局领导专门向财经工委委员、各代表大组组长介绍了预算草案报告起草和预算编制的有关情况和重点内容,便于他们在本组代表会议审议期间提出异议时及时作出解释说明,有效改观了以往人代会预算报告因看不懂而难以审查的状况。

(四)审议意见与监督效果的社会公布。本着依法、及时的原则,在每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预算报告之后,都注意充分发挥各种公开载体的作用,借助会刊、简报、报纸、电视、网站等多种形式,及时向区域内的人大代表、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审议意见和监督结果,并适时向全社会公布,进一步增强了预算审查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五)部门预算执行信息的及时公开。在自身履行预算监督情况向社会公开的同时,常委会还积极敦促相关部门在网上公开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信息。如在区人大常委会连续十年对区教育经费安排和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审查的基础上,区教育局进一步推进了教育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公开性,将系统内所有一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在徐汇政务网站上公开,并将其下属的二级预算单位执行预算信息在徐汇教育网站上,接受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也为政府部门进一步打造“阳光财政”树立了典范。

四、发挥人大代表在预算监督中的作用,强化预算监督的参与性。

党的提出依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环节上也同样不能忽视公众的话语权。公共财政资金用于提供公共服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出发点必须来自于群众,提高预算审查监督的实效必须问计于代表。在学习贯彻《监督法》,加强预算审查监督过程中,区人大常委会注意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发挥那些工作在财政金融系统、具有专业知识、敢于发表意见的代表的优势,为本区的预算执行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真知灼见。

(一)视察调研活动的双向选择。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通过后,立即将全年工作项目细化列表,征询每位代表的参与意向。特别是针对与财政预算审查监督有关的视察调研活动,相关工委在细化年度工作目标的基础上,排出工作重点和具体时间安排表,发放给工委委员和部分来自财经系统的代表,听取意见,让委员和代表对常委会全年工作心中有数,便于早作准备。通过双向选择,将常委会邀请代表参加与代表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起代表参与人大预算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篇9

今天召开的全市人大财经工作座谈会,是本届市人大换届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市性人大财经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市、县(区)人大财经工委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交流人大财经工作经验。参加这次会议,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刚才听了各县(区)的发言,觉得各县(区)人大财经工委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和体会,对于我市各级人大财经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会议,加强了市与县(区)人大财经工委之间及各县(区)人大财经工委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共同探讨了做好新形势下人大财经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对我们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财经工作,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下面,我就如何更好地履行法定职责、加强预算审查监督谈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宪法和法律赋予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很多也很重要的职责。按《组织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有15项职权,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有14项职权。具体到我们财经工委来说,主要是对计划预算的审查监督和经济工作监督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这些任务将更加繁重,人大财经工作大有可为。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或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要更好地完成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我们的工作水平、工作质量还要不断提高。因此,在认识上、思想上,我们要克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伤感情,怕影响关系,怕越权等不正确思想,积极主动做好工作。我们要依法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进一步体现人大财经监督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就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回避矛盾,不含糊敷衍,敢于监督,理直气壮地依法行使监督权。

财经工作是人大工作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涵盖了经济工作的主要方面。财经工委作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在常委会的领导下协助处理具体事宜,既是法律赋予的职责,也是人民的重托。财经工委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要努力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保障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大财经工作,只有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大局,才能切实履行好职责。当前做好人大财经工作,有利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有法律的保障和党委的支持。因此,我们对做好人大财经工作应该充满信心。只要我们努力工作,依法行事,有理有据,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是会支持我们的。因而,我们不但要有信心,而且要有所作为,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二、积极开展具有实质意义的人大预算监督

近年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把预算监督作为经济监督工作的重点,积极探索运用多种监督形式,支持和促进政府及其财政、审计部门等多元监督主体的预算监督。随着预算监督的不断深入,预算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如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可用财力增长不快、分配的透明度不高、管理的约束力不强、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现象不同程度地发生等。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既有法治意识淡薄、法律法规不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等条件性因素,更有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监督与宪法、法律要求有较大差距,作用发挥得不够、其他预算监督主体协调配合不够的因素。具体来说,一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监督不够到位。对预算监督还偏重于履行法定程序。对预算收支总体执行情况监督多,对具体支出项目监督少;对预算内资金监督多,对预算外资金监督少;对本级财政拨款监督多,对上级财政的专项拨款监督少;对经常性支出情况监督多,对重大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监督少。审查审议时间短,代表准备不足,就要仓促发言表决,往往是预算草案或者是决算报什么,就审什么、批什么,表态性语言较多,实质性探讨较少,缺乏针对性和主动性,难于进行全面而有深度的审查。二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的预算监督不够严格,预算管理监督职能片面化、非规范化。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拥有预算编制权,但编制预算的方法不科学,缺乏民主程序;预算编制迟、编制时间短;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提交人大审查批准的预、决算报告在时间上不符合法律要求,不便于人大审查和批准预算。政府及其财政部门享有预算执行权,但在预算执行中,预算不统一,层层切块,层层留机动;预算不透明,缺乏规范的分配规则,很大一部分精力往往用于预算的调整和追加,对预算资金拨出后的管理相对弱化;同级预算部门和下级政府热衷于争取较多的预算资金,资金使用上存在擅自安排、挤占挪用、摆脱监督等问题。由于预算执行中随意性大,造成预算执行状态和人大批准的预算决议相偏离,不仅损害了人大预算监督的严肃性和法律效力,也难以保证人大预算监督必须的强有力的基础监督支持。三是政府及其审计部门的预算监督不够超脱。审计监督主体依法行使监督权,其范围的广泛性和监督的超脱性可以弥补财政部门监督存在的不足,也为人大监督提供必要的依据。但实际上,审计部门作为监督主体,在审计范围、深度及处理意见等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同级财政本身作为一种政府行为,由政府审计部门来审计政府本身,提供的审计报告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加强和改善预算监督已成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府、乃至社会各方面关心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一难题,关键是要完善以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主导,人大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的日常监督及审计部门的业务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监督相结合的预算监督体系。也就是要依托人大预算监督的主导地位,调动各个预算监督主体的积极性,协调配合,创造预算监督的良好条件和环境,推进人大预算监督从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

首先,要充分认识人大预算监督的主导地位。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重要的预算监督主体,在预算监督方面居于主导地位。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预算的监督,从广义上讲,属于经济监督。经济监督的第一层次是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经济管理行为的监督,包括预决算方案、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的监督;第二层次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及经济监察部门对其下级机构和相关企业的监督。依次下推,还有第三、第四层次。据此,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处于经济监督的最高层次。人大及其常委会把财政预算作为监督的重要对象,从监督的意义上来讲也是最高层次的。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就是审查政府的施政方针是否正确、妥当、可行;人大对预算的批准,就是从法律效力上对政府施政方针的赞同和承认。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对预算的监督,实质上是抓住了对政府监督的关键。因为预算里面反映着政府的政策,体现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预算形式上记载的是政府的收支,实际上反映着政府的施政方针。预算监督的过程可分为事前的决策性监督、事中的参与性监督、事后的跟踪性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行使监督权、决定权,把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的每个环节,以及政府财政、审计等行政部门均置于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之中。人大及其常委会这种全程性的预算监督职能是其他监督主体都不具备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预算的审查和批准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手段。预算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其制定过程是一种立法过程,必须遵照特定的程序;预算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非经法律程序不得变更;预算的执行过程也就成为一种执法过程。人大实施预算监督,行使决定权、监督权,具有唯一性、合法性、至上性,对实现党的意图、促进行政部门依法理财、提高全社会监督意识等都是带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单向监督。其他预算监督主体则不具备这一特点。其次,要坚持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相结合。要从加强预算监督的大局出发,结合人大预算监督工作方向,发挥人大监督的优势,围绕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社会团体等监督主体共同关心的问题,善于监督,不断提高监督实效,逐步加大监督力度。在加强监督、选准切入点方面,积极摸索经验,诸如通过专项审计,突出监督重点;选择监督试点,以点带面;规范基础管理,稳步推进监督深化等。第三,要加强预算监督的法制建设。要建立健全预算执法责任制,将执法者的预算责任和义务转为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加大执法监督制约力度。完善相适应的预算监督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充实专业工作力量,以适应预算制度改革的需要,为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预算监督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服务。第四,要进一步促进预算编制的改进和规范。要加快预算制度改革,将政府的所有收支纳入预算。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支出。提前编制预算、细化预算内容、编制部门预算,这是实现“人大按预算监督、政府按预算执行、审计部门按预算审计”的需要,是加强和改善预算监督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大和政府搞好预算监督的共同责任。要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综合平衡的民主程序,编制部门预算。要抓紧完善预算编制的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核定预算支出标准,摸清预算单位基本情况,更公平、公开分配资金等。要按照人大批准的预算,及时批复预算,集中力量开展预算执行的日常监督,加强对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第五,要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要大力支持和促进审计部门依法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审计监督。要确立按预算进行审计的观念,集中力量审计财政部门是否及时批复预算并按预算进行管理、用钱部门和单位是否按预算支出、是否存在不同预算科目的资金调剂问题等,以减少预算的随意性,严格预算约束。同时,也要突出专项审计监督工作,注意把专项审计和“同级审”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审计中发现和揭露违纪违规问题,严格依法提出整改意见,加强跟踪督办,巩固审计监督的效果。为了扩大审计监督的影响,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督促同级政府及其审计部门依法向社会公布有关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第六,要引导和扩大社会监督的作用。社会监督是不可忽视的预算监督力量,是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的重要补充。政协的民主监督对财政预算监督具有较大影响,社会中介机构的会计监督也担负着重要的预算监督职能,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是促进预算领域廉政建设和政府自我监督的必要形式,司法监督是保护国有资本的重要措施。人大发挥预算监督的主导作用,就要在监督方法、方式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动员各种社会监督力量协调一致,参与和支持预算监督工作,共同沿着依法理财、依法治财、振兴财政的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三、抓住重点、注重实效是有效监督的关键所在

预算审批监督要做的工作很多,如果不抓住重点,就难于抓出成效。选择监督的重点,要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来考虑。要将预算审查监督与重大事项的讨论决定结合起来,与议案办理、述职评议和干部任免结合起来。对重点的监督一定要深入,充分发挥各种监督方式、方法的作用,充分发挥人大工作机构的力量和作用,互相支持和配合,切实提高监督实效。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件事:第一是财政风险的防范。人大和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地方金融情况和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控,抑制盲目举债冲动,加强地方财政风险控制,防微杜渐,努力减少由地方金融风险衍生成地方财政风险,避免产生新的财政包袱。这个问题,我想多说两句。具体说,有两个方面我们必须注意。一方面是要抑制盲目举债的冲动。所谓“盲目”,是不顾财政或国有资本(金)的承受能力,过度举债。或者是举债投入的项目不切合实际,效益差或根本没有经济效益,大多指的是“形象工程”。另一方面是要严密注视或有负债。所谓或有负债,是相对于直接负债而言的另一种债务。其特点,或有债务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多发生,也可能少发生的债务,往往因某一或某些条件、因素触发而形成的支付要求。如前几年的城信社问题。一般地说,或有债务变成由政府及财政来“兜底”的债务,大都是基于政府道义责任、公众期望和政治压力而产生。或有债务大致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一是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最后需财政核销冲帐的部分;二是国有企业潜亏部分;三是地方政府、企业“统借自还”“自借自还”外债及地方政府担保债、变相担保债的财政兜底部分;四是农信社、供销社系统及农村互助合作基金(农金会)坏帐需财政兜底部分;五是Bot项目所形成的政府或有债务等。我们必须考察公共部门全部债务的累积情况及其结构状况,特别要防止和控制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对财政的倒逼。第二是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监督。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监督是开展预算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审查监督预算内资金的同时要力求加大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督力度,以促进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规范预算外资金的收支行为。据审计部门反映,我们有的县区还存在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这是一个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要采取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的原则,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预算内、外各项财政性资金和其他收入,实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调剂使用。第三是政府资源的管理运作。要提高认识,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推动政府资源、城市资源市场化。要把政府资源、城市资源市场化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增长点来抓,积极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产权、专营权的市场化运作,实行有偿使用。对政府资源、城市资源市场化运作问题要进行专项调研,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第四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要通过加强对财政支出管理的监督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特别是要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评价使用效果,监督用好每一笔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可结合部门预算的推广,重点选择使用资金量大的单位开展绩效监督。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行职责能力

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篇10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监督;财务制度;对策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含义及其特点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产物,是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由农民自愿的把各自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力投入到集体组织中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农业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点如下:一是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二是它独立的民事法律主体,拥有自主生产经营的权力,同时也需要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三是它与基层村民委员会等组织是相对重合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法律性质,有别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形式的经济组织。

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监督现状

1.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工作中,有些地区财务制度没有落实到位,会计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在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宗族势力过大,经济业务的决策权由村干部或者指定的负责人掌控,有些农村地区甚至形成了集体企业或组织私有化,特别是利用村干部换届选举、发放福利费及举办大型活动、会议等作为掩饰,从中捞取利益,财务工作缺乏监管约束机制,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遭受损失。

2.我国农村地区的财务人员大多是村里的两委会成员,上岗时都是被直接指定的,没有接受过正式的上岗培训,有些甚至从未接触过财务管理,这些人员缺乏会计专业知识、没有足够的职业素养,加上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思想相对封闭,思维相对固化,导致不能准确、客观地进行相关会计核算。对于农村财务监管机构而言,由于未能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也变得非常困难。

3.财务公开制度没有发挥作用,相关权力和责任没有落实到位。我国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虽然已经设立了公开制度,但大多流于形式,在实际经济事项的处理过程中,许多群众真正关心的事项没有公布出来,而那些无关紧要的资料却是一大片,分散了群众的注意力。一些地区不及时甚至不公布规定的财务公开事项,导致干群关系紧张。部分地区农村财务未实际将管理与监督职责分离落实到位,民主理财监督机构因为利益驱动而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逐渐失去了监督的积极性。监督机构依法依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未被重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监管的基本思路

1.我国农村会计监督制度应始终以建立科学、规范的会计监督机制为目标,业务范围和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比如分离互不相容的职位,层级审批制度标准化等。各项经济业务要制定规范化的流程,并对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予以充分把控。

2.注重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专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监督夯实人才基础。

3.摒弃落后的会计核算方式及松散管理模式,与时俱进,推进管理手段和模式。一是要改变农村财务落后的手工记账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现农村财务会计电算化。二是创新财务管理模式。设立统一的会计服务站或农村财务服务大厅等管理模式将对会计监督制度的改革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监督机制的对策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是依据相关法律制度来制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如《会计法》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监督管理制度,填补权力监管真空地带。二是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工作的基本流程,推行按层级和流程办事制度。比如,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经办人员应先取得正规有效的原始凭证,在报销单或付款单据上注明用途并由经手人、证明人、审核人签章后,交由相关负责人审批并签字,再由民主理财监督机构审核同意,方可由财务人员记账。这些流程应按相应的审批层级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并在群众的监督下完成。

2.注重专业人才培养。要想解决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就应逐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委托制度,通过对会计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后委派或选聘等形式,为农村地区输送大量会计人才。通过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对已经上岗的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对还没有上岗的人员加强专业化指导等方式,丰富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在注重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着重提升其法律意识和专业素养,使其更符合现代化会计从业人员的发展要求。

3.运用科学管理手段。我国农村地区实行会计电算化、网络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当代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但有助于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解决人工计算造成的计算繁杂、标准不统一及流程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只有通过改变落后的管理手段,使会计核算方式由手工记账变为电算化、网络化操作,使相关经济业务的监督模式由事后监督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事后、事中和事前多种模式并存,农村财务监督的执行力度才能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4.创新监督管理模式。摒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往松散的、各自为政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在乡镇(街)设立统一的会计服务站或农村财务服务大厅等方式落实相关经济业务公开化、规范化,在确保村民民主理财权利和村财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审批权不变的基础上,以村民自愿为前提,协助其执行科学的审核程序和规范的记账方式,让会计监督进一步深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业务活动中,帮助建立完整、统一、标准的审核审批管理制度,规范经济业务的一整套流程,规避由于个体认知差异导致的误差及舞弊等现象。监管工作应主要从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手续的完整性,项目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同时,在资产管理方面,要实行台账登记管理制度,并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进行实地盘点,确保账实相符。通过创新监管模式达到强化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利益的目的,并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对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强村致富目标的促进作用。

5.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我国审计的组成部分,是落实农村财务会计监督工作重要一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自主管理的权力,应执行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农村审计对象主要应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下属各经济实体单位的经济活动,形式包括年度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需着重审查集体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资金资产的使用管理以及保值增值、经济效益等情况。审计完毕后,审计部门需出具书面审计报告和意见书,做出综合评价,审计结果应予以及时公布,相关监管部门应根据审计意见,提出整改建议并督促落实整改。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监督机制的建立能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地区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缓解村级干部与群众的紧张关系,对维护农村基层社会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面落实农村会计监督理念,有助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创新监督管理模式,改变松散管理模式,规范了经济业务操作流程,保障了群众对农村财务状况的知情权,使其积极参与本村经济事务,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主人,为进一步深化贯彻落实我国农村地区的民主管理和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农村经济组织会计监管研究课题组.农村经济组织会计监管研究[R].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