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9:24

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篇1

家校合作创业能力策略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国外的关于以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直接论述这方面的专著也不多。但是对家校合作的研究已经有了很丰富的成果。资料显示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些国家的青少年毕业后都有很强的创业能力。让我们反思一下,这些孩子身上所展示出来的创造能力难道不能说明是家校合作的成果吗?

为了研究更具体的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成果,笔者研读了几本外国人的著作。比如:江本胜著作、猿渡静子翻译的《水知道答案》(日)、坂元良江著作、曹艺翻译的《飞吧,孩子》(日)、a.S.尼尔著作,王克难翻译《夏山学校》(英)、雷夫·艾斯奎斯著作、卞娜娜翻译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和秘籍华人黄全愈著作的《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在美国》等。这些著作都反应了作者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要善于赏识教育孩子积极展示自身的优点,充分展示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积极地大胆实践,平时要主动与人沟通与交流,要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2.国内研究现状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国内的关于以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文章不是很多,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专著。可查阅的相关的研究信息散见于各种理论性论文。其对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性的描述较多,但对于影响中专生创业能力不强的现象及原因分析研究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几乎没有发现有专著明确而系统地论述中专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家校合作的关系。

比较有代表性论述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性的文章有《浅谈中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浅淡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这两篇文章的主旨都强调:“现阶段的创业教育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几方面的共同努力。”

为了更好地研究家校合作,本人开始关注研究更多的家校结合的文献,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策略,以期望从中找到能够提供给我们中专生家长借鉴的家庭教育的“法宝”。确定研究方向后,本人查阅了大量的献资料。其中引发本人深刻思考的国内文献有:《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教程》(顾晓鸣主编)、《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第二版)——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犹太人教子枕边书大全集》(宿春礼主编)、《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著)、《好爸爸胜过好老师——著名父教专家东子的家教新概念》(东子著)、《忠告天下父母: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孙云晓教授谈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孙云晓,张纯颖著)、《忠告天下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孙云晓教授谈现代教育理念)》(孙云晓,王珑玲著)、《忠告天下父母:好习惯是一生的资本(孙云晓教授谈良好的生活方式)》(孙云晓,孙宏艳著)等。

上述文献强化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别让笔者感到很欣慰的是,这些专著中提供了很多针对家庭教育的合理化建议,其中很多策略对培养中专生的创业能力很有意义:比如要指导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信念;培养孩子增强自信心的策略;鼓励孩子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等。

通过中外文献的研究和思考,本人对以家校合作培养中专生创业能力的策略研究就有了很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可供参考的案例。这些都坚定了本人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信心。

二、具体的研究策略

1.组建家校合作领导小组

进一步调查我校中专生创业能力不强的现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家校合作对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制定家校合作的条约、活动安排和计划等。

2.组建家长委员会

探讨家校合作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家长方面可以参与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3.开展教师家长代表座谈会

探讨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方面和家长方面可以实施的具体措施。

4.邀请家校合作的专家开展面向全校教师的讲座

坚定教师参与家校合作促进中专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信心,同时给予相关的经验介绍。

5.邀请家庭教育的专家开展面向全校家长的讲座

鼓励家长进一步重视和开展家庭教育,同时坚定家长对家校合作的信心,同时给予相关的经验介绍。

6.组织一系列的亲子活动

促进中专生和家长的感情沟通,对孩子强化感恩父母,感激社会的教育,增强将来以创业来回报社会,为民服务的责任感。

7.开展针对中专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

邀请专家或本校的优秀毕业生来校做讲座,介绍经验教训,鼓励中专生大胆创业,回报父母和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篇2

〔关键词〕技校生;人际冲突;人际冲突处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2-0013-04

人际冲突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互动行为。由于每个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不同,人格特质、社交技能和行为方式各异,人际关系冲突的处理策略和行为表现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冲突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状况及个体身心健康。技校学生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的需要绝不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他们的需要甚至更强烈。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深切地体会到技校学生人际冲突的存在,也看到冲突给家长、学校及学生自身带来的困惑和压力。因此,开展技校学生人际冲突方面的研究,分析发生在技校学生身边的各种人际冲突及其表现形式,掌握技校学生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特点,不仅能为有效开展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也能更好地引导技校学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际冲突,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当前技校生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为了把握技校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策略,本研究使用托马斯的人际冲突处理策略问卷在广东省中山市技师学院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的57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技校生冲突处理策略的一般特征

从调查结果来看,技校学生较多采用竞争策略和合作策略解决人际冲突,其次是妥协策略和回避策略,迁就策略的运用相对较少。这一结果跟以往的研究所发现的较少使用竞争策略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当代技校生面对人际冲突时采取竞争策略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四种处理策略。这一现象说明如今的青少年越来越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不再沿袭父辈们身上某些传统的东西,诸如“和”“忍”等思想,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自我、个性等意识,因而在处理人际冲突时,他们更多地选择能凸显自我的竞争策略,而不是选择以往父辈们常用的迁就策略或回避策略。

(二)不同自变量对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程度

将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得分作为自变量,以合作策略得分、妥协策略得分、迁就策略得分、竞争策略得分、回避策略得分作为因变量,逐个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1.技校生的性别因素在冲突处理策略中的影响

表2技校生性别因素对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n=574)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五个冲突处理策略因子中,男女学生在合作策略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从男生、女生的平均分上看,女生的平均分高于男生,而男生的标准差却大于女生,这表明在面临冲突时,女生比男生有更多选择合作策略的倾向,而且标准差也说明女生在选择合作策略倾向性上比较集中。在其他四个冲突处理策略因子上男生与女生并没有显著差异。

这种情况可能与男孩和女孩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化过程有关。现在的家长和社会往往对男孩子独立性和果断性品质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教育和关注,而对于女孩,则更多地教育和要求她们学会关心他人以及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因此,女孩在面临冲突时更多地选择合作策略。在其他四个冲突处理策略因子上男生与女生并没有显著差异。

2.技校生年级因素对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

表3技校生年级因素对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n=574)

注:*p

表3的结果表明,在“回避”这一冲突处理策略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一年级的平均数高于二、三年级,说明一年级学生比二、三年级学生更多使用“回避”这一处理方式。这可能跟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对周围环境不熟悉,面临冲突时手足无措,较多地采用消极回避的态度有关。在“迁就策略”上不同年级学生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三年级的平均分高于一年级,说明三年级学生面临冲突时更多选择“迁就”这一策略。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增长,在面临冲突时,学生会较多地关注他人利益。在其他冲突处理策略上,各个年级之间差异并不显著。

3.是否独生子女对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

表4是否独生子女对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n=574)

注:*p

统计结果表明,是否独生子女在合作策略上有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于选择合作策略,在其他四个策略上,是否独生子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因为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易与人和平相处。而独生子女往往成为家庭的中心,处处受到别人的关心、照顾,但他们缺少对别人的理解,体会不到别人对自己的爱护,于是就会出现不合群、不会合作等倾向。

4.家庭所在地对冲突处理策略选择的影响

表5家庭所在地对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n=574)

注:*p

研究表明,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学生在选择迁就策略上有显著差异。出身农村的学生在面临冲突时,较多选择迁就策略。在其他策略上,城镇和农村学生并无显著差异。一般认为,农村学生性格中隐忍的成分较多,由此推测他们在解决冲突时会退让、迁就对方。但是,研究表明在其他策略上,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并无显著差异,如在城镇中生活的被试在解决人际冲突时也会选择迁就策略,而农村学生在面临冲突时也会选择竞争策略。

5.父母文化程度对冲突处理策略的影响

表6父母文化程度对冲突处理策略影响(n=574)

注:*p

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在选择妥协策略上有显著差异,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子女在解决人际冲突时更倾向于选择妥协策略,这说明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低对子女的为人处事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也高,使得这种家庭的孩子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好胜心,喜欢面对挑战,遇到问题时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不会采取妥协的方法向对方低头;而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太高,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冲突时,也一般会采取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

二、技校生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建议

人际冲突处理能力是检测个体社会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冲突问题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适应的主要内容,所以发展学生的冲突处理能力,使学生正确面对冲突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下面重点从学校层面讨论如何缓解和解决学生的人际冲突,提高学生的冲突应对能力和技巧,以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1.开展冲突教育,提高学生解决冲突的能力

学校要积极开展冲突教育,帮助学生辨证地看待冲突及其影响,认识到冲突结果有益还是有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冲突双方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处理得当便能化阻力为动力。帮助学生把握竞争、回避、迁就、妥协、合作等冲突处理策略的优劣及使用情境,最终使学生能够根据冲突情境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处理策略,将冲突导向有建设性意义的方向发展。

调查显示,技校生对于人际冲突处理策略的选择按平均分高低的排序依次是:竞争策略、合作策略、妥协策路、回避策略、迁就策略。由此可见,抗争、合作、折衷、迁就、退避都是大学生可能采取的冲突处理策略,各种处理策略本身没有必然的优劣之别、好坏之分,每种处理策略都有其适宜使用的冲突情境。学生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选用不同的冲突处理策略,审时度势,促使冲突得到有效解决。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和训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展开针对性心理训练及辅导不仅意味着预防心理疾病,而且要着眼于发展。发展性辅导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发展其人际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

本研究发现技校生人际冲突的状况不容忽视,人际冲突与技校生个性品质密切相关,有必要在重视人际交往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如情绪管理训练、移情训练、行为矫正和强化等。

3.优化育人环境,实施冲突管理

育人环境包括物质、制度、文化、心理等多种层次。所谓冲突管理是指从管理的角度对技校生人际冲突的动态过程施加影响,减少冲突的不良影响,提升冲突的建设性作用。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对于技校生的人际冲突有正确的判断,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个人情况的差异,以及学生人格因子之间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措施,一方面避免学生之间的冲突恶化,另一方面避免对学生行为的不恰当干涉。

4.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教学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把冲突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和处理课程内容与课堂活动中出现的冲突,如小说中的冲突事件、社会课中的冲突问题或者在合作学习中发生的冲突等。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冲突观和建设性地处理冲突的技巧和能力。这种方式的具体做法有许多,一般包括如下成分:营造一个合作的课堂氛围;识别教学内容中的冲突;尽可能多地寻找和平解决冲突的途径;讨论找出最合适的方案;总结并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冲突解决技能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凤妹,石秀印,费穗宇.社会心理的认识与调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02-205.

[2]王世成.试论大学生人际冲突、交往障碍及其引导[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0-42.

[3]赵凤娟.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教育浅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61-63.

[4]涂平晖.人际冲突及其解决方法[J].长江论坛,2004(3):55-56.

[5]严婉庄.正确处理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人际冲突[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2):87-90.

[6]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来源及其处理策略[J].青年研究,2003(9):45-49.

[7]彭贵川.论人际沟通中的隐性冲突与控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265-269.

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篇3

关键词高校;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策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80-01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具有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研究目标宏大、申报要求高等特点,它涉及政府管理部门多、领域广、专业面宽,对管理协调的要求高;它着眼于新兴产业的开发,兼顾国家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它是战略性目标产品的开发项目,注重产业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多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开展重点基础研究、高技术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亟待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它能体现国家目标,为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随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推进,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高校处于科研工作第一线,汇集大量的科研人员,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高校获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不仅得到大量的科研经费的投入,改善高校现有科研条件;而且能够提高学校知名度和认知度,提高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进一步整合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对研究型高校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保持和促进学科优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毕竟数量有限,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参与竞争,中标率非常低。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科研实力也很出众,但是在申报中不讲究策略,在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最终导致其申报无果。根据观察,我们将高校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1选题出现偏差,未符合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立项要求,未符合国家战略

高校一些教师选题思路常常依赖国外已经开展过的研究工作,而对具有原创性、开拓性领域的研究较少,而创新性恰恰是决定科研项目能否立项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教师以一般项目的申报套路来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根据自己的研究背景和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开展研究工作,而对于国家的发展需求知之甚少,偏离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还有一些教师为了靠近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指南,申请没有涉足过的研究领域,或缺乏相应研究积累,不具备基本的研究条件,缺乏竞争力,所申请项目也难以获得立项。

1.2闭门造车,不注重学科交叉,不注重联合申报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相比一般项目具有对社会的影响重大、涉及面广、投资经费大、要求的技术水平高、难度高等特征,往往一个团队、一家单位难以独立完成。一些申请者思路狭窄,没有看到学科交叉的巨大力量,不注重学科交叉创新,闭门造车,墨守成规,其提出的申请自然缺乏竞争力;一些高校为了独享项目、独立申报,宁愿投入巨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也不愿与已有基础的单位合作。另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大多以产业化为目的,高校虽然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但也仅仅是在实验室的层面上进行研究,距离产业化还有很大的距离,高校因各种体制原因不愿与企业联合申报,导致无法得到国家支持。

1.3项目团队结构不合理,缺乏人才培养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一般都是跨学科项目,对团队的学术背景要求较高,时间跨度较大,对团队的年龄结构、研究能力要求较高。项目负责人在组织团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团队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一些高校从海外引进了学科带头人,就积极的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然而其手下的相关工作人员却极其缺乏,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又尚需时日,为了申报东拼西凑,看似研究团队实力很强,实则一盘散沙的“雇佣军”,这样盲目申报,即使能够立项,也会引发诸多问题。

1.4科研管理理念落后,科研管理队伍不稳定

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依赖于各个方面的协调、合作,合理有效的科研管理是科研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也有一些高校科研管理充当的只是“传话筒”的作用,科研管理人员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办事员,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科研管理处于一种完全被动服务的状态,制约了管理工作的开展。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有一定知识的、稳定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科研管理队伍不够稳定,经常随意更换科研管理人员,致使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无法科学有效的管理,只会依照传统的管理模式,被动地从事一些简单的管理工作,从而使管理工作不能够连续进行,始终处于低水平的运转,无法真正为科研工作服务。有些科研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重要性,在组织和管理中没有做到充分的重视,而仅仅以一般项目的标准管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导致管理混乱,管理效率不高,甚至影响到项目的顺利进行。

2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策略与创新管理

高校为了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从项目的策划、组织、论证、管理以及前期预研投入等,已经付出很多精力,希望得到国家项目的支持,但由于以上种种问题,中标率很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研究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策略,推进管理体制的创新,对推进申报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1选题瞄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切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常代表国家和社会在某一发展领域未来一段发展时期最为重要的需要,对国计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是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的立项之本。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的发展动态,及时收集整理国家出台的政策信息,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紧跟国家热点,把握国家当前以及未来几年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选题上就瞄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符合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要。

2.2鼓励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加强跨学科、跨单位联合申报

高校应针对国家发展战略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研究,结合学校学科建设规划、队伍建设规划和平台建设规划,制定相关计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针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多学科交叉、研究目标宏大等特点,建立有利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前沿、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优势,建立交叉学科基地,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承担者必须有足够的科研力量、技术水平和资金设备,需要涉及多个学科,多个研究单位的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科研人员参加,需要来自不同科研单位的专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法联合、融合、交叉。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申报,可以有效整合各个学科,各个单位的已有资源,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形成新的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2.3优化研究队伍,构建研究基地,注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关键是人才的投入。高校应构建层次清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制定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到校工作或讲学,带动学科水平的提升,把培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同时要积极探索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凝聚学术队伍的组织模式,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激发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基地,将课题研究长期坚持下去,即使项目结束了,后续工作在此基础上持续展开,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2.4化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稳定管理队伍

科研项目不是孤立的研究,与科研管理密不可分,要树立在科研中渗透管理,在管理下指导科研的理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研管理工作变得非常复杂,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科研管理工作。面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重要性,高校科研管理唯有创新管理模式,把项目、基地、人才结合在一起,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才能科学管理国家重大项目。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要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鼓励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科学管理方法及相关的管理知识。设立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专职管理人员,跟踪项目全过程,做好管理、服务和沟通工作。

3结论

高校申报国家重大科研计划,要充分重视,不仅仅简单的将其当作一个项目来对待,更要作为一次学校发展的难得机会,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的有力促进,作为一次革命性的进程,认真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高校申报课题组要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充分沟通,与联合申报单位充分沟通,与项目主管部门充分沟通,在项目的策划、申请、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的整个过程都要认真对待,认真完成项目要求的技术任务以及成果转化工作。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做好项目组织、管理工作,以及经费管理工作,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参考文献

[1]杨力.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创新互动关系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5).

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篇4

[关键词]黑龙江省;区域经济;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40-03

一、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为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2014年,黑龙江省研究生招生205万人,毕业生207万人,在校生612万人。2015年,黑龙江省研究生招生213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总数为189万人。虽然,黑龙江省研究生招生规模与其他省份相比并不低,但体现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博士研究生人数总量却明显不足。2014年,黑龙江省博士研究生招生025万人,占研究生招生人数的122%;2015年,黑龙江省博士研究生招生024万人,占研究生招生人数的115%,仅占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334%。黑龙江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在待遇、发展空间与环境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导致省内博士生存量与流量都明显低于沿海省份。因此,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博士生总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而制约了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实现。

(二)高校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高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观念上存在种种偏差。这种观念偏差主要包括:第一,认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功利性的短期行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才是才是高校的主要职能;第二,高校扩招后,招生规模迅速增长,而教师规模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学生的增长速度,造成教师短缺,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还要进行科学研究,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社会服务;第三,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对改善高校办学条件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教师从思想观念上对社会服务并不重视,而是更多的关注个人发展与福利改善,多数高校缺少进行社会服务的实验手段与物质条件。思想观念上的偏差,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同时,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越差,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就越弱,甚至会被边缘化,导致地方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扶持力度被继续弱化。如此循环往复,将无法实现高校与地区经济的共生发展。

(三)高校、政府与企业的联动效应较差

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需要考量技术可行性、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依据、行为边界、与市场的关系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高校、政府与企业的联合攻关,共同合作。目前,黑龙江省高校注重建设学科、专业、科技创新平台与创新创业基地,科学研究往往偏重于某一领域,忽略跨专业、跨学科整合学校的优质科研资源,造成了产学研合作缺乏平台与机制,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对政府的重大决策与重大科技创新进行联合攻关,难以使决策建议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对国家战略研究不够深入,培养的人才与提供的政策建议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以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领域实施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为例,国内外学者从大国关系、地缘政治、愿景与行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点、经贸合作等诸多视角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黑龙江省高校学者也开始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大量研究,但由于“一带一路”战略内容涵盖战略框架、路径选择、融资机制设计、贸易促进制度、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等诸多领域,同时又要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实际相联系,多种复杂因素叠加增加了高校学者们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系统研究的难度,导致高校在黑龙江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作用等并不明确。因此,黑龙江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规格、层次与提供的政策建议方面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C制

在高等学校评价体系中,由于科研成果质量容易量化,便于纵向与横向比较,尤其是可以作为衡量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掌握实际情况并将其量化,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更是难以衡量。因而,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略了对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追求数量与层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追大求全,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意识不强,与政府、企业没有真正构建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相互之间缺乏实质性合作,阻碍了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三)政府部门对高校财政支持不足,制约了高校可持续发展

地方所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受地方财政收入影响较大,虽然学杂费收入比较稳定,但仍不能满足地方高校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制约了高校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与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面临着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效应叠加的结果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增长、调结构、稳步推进供给侧改革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方面,虽然政府已逐年增加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黑龙江省高校软硬件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对高水平师资的引进难度更大,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也就无法形成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团队,限制了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能的实现。

三、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国家战略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研究更应注重系统性,特别是不能忽略人才支撑这一核心要素。从目前情况看,各高校还没有明确在国家战略中的战略地位与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发展定位,以服务于黑龙江省区域开发开放举措,融入国家战略,促进本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建议由省级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成员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代表性企业等各个层面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对国家战略及黑龙江省区域开发开放进行系统研究。依托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组建宣讲团与培训班,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宣讲;定期举办面向政府、高校、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培训班,有助于使其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明晰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定位。高校担负着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更要清楚认识到国家战略给高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深化改革,解放思想,以业绩导向为原则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进而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强化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建立产学研合作有效机制

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不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教师更多关注于自身利益的得与失。教师是高等学校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主力军与中坚力量,但依据黑龙江省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设计,注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尤其是容易量化的科学研究,直接导致教师对有利于晋升职称的事情就认真做,与晋升职称无关的事情就少做或者不做,不改变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恐怕将很难激励教师去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校要积极推动教育创新改革,实施人才培养创新。另外,政府应搭建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使政府、高校、企业真正建立合作机制,信息保持畅通,学者的政策建议能够有渠道递交到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参考,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通过制度引导,提高高校教师工作热情与创业热情。

(三)加大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改变传统考核方式,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高校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但吸引高水

平师资单单只靠资金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高校为高水平师资提供良好的工作与发展环境,这就需要高校制定合理的、激励兼容的制度作为保障,而如何督促高校制定出相关制度尤为关键。政府在加大对高校财政支持力度的同r,更应改变传统的高校考核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评估表现好的高校给予财政倾斜,而对于评估表现差的高校给予减少财政支持的惩罚,进而督促高校制定出合理的、激励兼容的制度,从制度上保障高校健康发展,提升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傅大友高校服务地方的瓶颈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3).

[2]龚正华民族地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文化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

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篇5

“一带一路”决定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是“一带一路”战略秉持的理念,目标是全方位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繁荣发展,加强文明交流共享,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此,国家确定了与沿线国家合作的主要内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这“五通”中,虽然几乎没有直接提到“教育”二字,但并不表明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是可有可无的。恰恰是,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基础性作用。教育是“五通”的基础,特别是“民心相通”的基础。“民心相通”既是“五通”的组成部分,又是其他“四通”的基础。没有“民心相通”。其他“四通”不可能实现。沿线国家历史文化不同,各异,政治体制多样,地缘政治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此“五通”首先要“民心相通”。要实现“民心相通”,主要是通过教育,促进沿线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全局性作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交流等多种职能,可以通过其知识优势、智力优势、人才优势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探索和建设新的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贡献宝贵智慧。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不是服务于“五通”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而是全局性、战略性的。

先导性作用。教育不但与“五通”方向和要求相一致,而且一定会优先发展,一定会先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育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既不能滞后,也不能同步,而是先行,还要适度超前,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的人,而人是一切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导向性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教育在“一带一路”中的使命

既然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那么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就相应重大。

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就是人才培养和培训。

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民族、宗教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都需要教育提供专业技能人才支撑。为此,教育将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一大批不同领域的工程技术、项目设计与管理、质量控制与保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为经贸活动培养一大批商贸、金融、交通、物流、能源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为人文交流培养一大批宗教、文化、法律、旅游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小语种人才培养。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与交流的增加,我国将急需大量通晓沿线国家语言,熟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国情的专门人才。“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还会不断有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它们所使用的语言各不相同,我们急需大量英语以外的各种小语种人才,以及一大批适应与沿线国家交流的优秀语言人才。这时,教育的功能又将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技术人员和工人劳务培训。“一带一路”战略不仅需要大批的专业技能人才和语言、文化专门人才,而且需要外派更大数量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对外派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必要的当地国情教育和语言、文化、习俗培训,需要围绕工程项目对当地人员进行技术、技能培训。

高层次青年领袖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高层次人才匮乏。设立高端学历项目,将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一批知华、友华、亲华、爱华的未来领袖人才,为我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营造良好的国际空间,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传统上,我国的国际问题和国别区域研究主要聚焦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研究比较薄弱。虽然2012年教育部设立了一批国别区域问题研究基地,以加强国别区域问题和国际问题的研究,但是由于时间尚短,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研究不足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给“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局限。因此,高等院校如加强对沿线国家的历史、政治体制、地缘政治、法律、文化、语言、宗教、地理、民族、经济、商贸、交通、旅游、外交、能源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将为实现“五通”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一带一路”战略中高等学校的智库作用。一是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高等学校能发挥的作用就是积极配合“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就“一带一路”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政策问题开展研究,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二是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一带一路”战略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际上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和谐的区域治理体系甚至全球治理模式,这种体系和模式不同于现在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和治理模式,应该是平等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体系和新模式。高等学校拥有智力优势、知识优势,可以为新的区域治理体系甚至全球治理模式的建立献计献策;三是协助相关行业制定质量标准。在“五通”之中最核心的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高等学校可尝试与行业企业的专家一道,共同参与制定有关铁路、公路、港口、通信、电力等重要设施和贸易商品的质量标准;四是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高等学校还可以面向社会各界和市场,做好“一带一路”知识普及工作,并就所涉及的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人文交流是人类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是不同文明之间加强对话和交流的渠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文化差异大,存在着文明多样性,因此要推动和扩大双边、多边和地区间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这对促进沿线国家共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至关重要。各级各类学校就会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和深化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担当人文交流的平台和使者。

教育在“一带一路”中的行动策略

为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上述功能,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提高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了解吗?教育能帮你。要实现“民心相通”,就要增进我国人民对沿线国家的了解和兴趣,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就会加强“一带一路”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贯穿于教材之中,或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能培养“一带一路”战略急需的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会达到一个新高度。一是在科类结构上,能培养更多基础设施建设、商贸、金融、交通、物流、能源、宗教、语言、文化、法律、旅游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二是形式结构上,能充分利用我国高等教育的各种在线教育平台,为沿线国家提供在线课程,或创办虚拟大学,为更多人提供廉价、便捷的跨境教育;三是在质量规格上,能培养既掌握了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又熟悉沿线国家语言、文化、宗教、法律和风俗习惯的国际化人才。

设立“一带一路”教育发展基金,可以推进教育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在政府做好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民间力量也不容忽视。如能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多渠道融资,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发展基金,就可资助政府间和民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活动。例如,通过政府奖学金,鼓励和吸引我国学生到沿线国家留学,学习语言、文化、宗教、法律、外交等专业,同时支持和吸引沿线国家优秀学生到中国留学,特别是接受高等学历教育,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未来领袖;中国高水平大学也可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建立大学、院系、研究中心,联合培养人才,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孔子学院办学经验值得研究,办学模式值得创新,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创办海外孔子学院的积极性,根据沿线不同国家的教育需求,开设不同特色的孔子学院;设立“一带一路”研究专项基金,支持高等学校开展沿线国家和区域问题研究,以及新型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模式研究;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在双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基础上开展联合研究;设立“一带一路”教育援助专项基金,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领导管理人才、教师和各级、各类专业技能人才。

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探索教育交流机制建设。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化和区域化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世界其他地区国家教育合作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用来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或者“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区,使教育合作的档次向“高大上”发展,届时,区域内的学分互认、学历互认、学位互授,学生和教师的自由流动,就都是活生生的现实了。

教育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人文交流机制作依托。例如: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双边、多边教育合作机制、教育质量保障协作机制和跨境教育市场监管协作机制等;鼓励和支持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与沿线国家的学校建立友好学校或姊妹校关系,举办沿线国家大中学生“中国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组织我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深入沿线国家宣讲中国故事,增进沿线国家青少年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国际和区域合作组织、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推进沿线国家的实质性合作;建立“一带一路”国家教育部长协商机制,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联盟,拓展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空间。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中教育能做的这些事,无论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归根结底是指向教育对外开放的。为了提高教育行为的有效性,有几点还需引起重视:

以我为中心的“射线”式思维模式要不得。“一带一路”的主要动力来自我国,但如果没有沿线国家的响应与配合,没有考虑到对方的需求,“一带一路”战略不可能取得成效。“线段”式思维模式就好的多,不同国家肯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从匹配双方的需求出发,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互利共赢,而不是居高临下。

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篇6

关键词:建构教学领导行为策略模式教学创新

一、海林杰和墨菲的“三个层面和十项作为”模式

通过评析高校效能的相关文献,并对十所高校的校长、组织成员与行政督导人员进行了深入调查,海林杰(Hallinger)和墨菲(murphy)于1987年提出了教学领导模式,这一模式被学界广为引用。他们的模式包了三个层面和十项作为:

1、界定高校任务:(1)形成目标:拟定近程、中程、长程目标。(2)传达目标:校长能运用各种方式,将高校目标传达给教师及家长。

2、管理教学计划:(1)了解教学计划:校长能确保教师教学符合高校目标。(2)协调课程:校长能积极参与课程教材之检查或班级课程之安排。(3)领导与评估:校长进行教室观察,了解教师教学情形。(4)监控课程:校长注重学生学习评估的结果及进步的情形,并督促教师将学生情况作为教学决策之参考。

3、提升高校气氛:(1)确立并执行较高的学术标准;(2)提出较高的心理期待;(3)保障教学时间,确保教师的教学时间不因外界影响而中断;(4)促进高校的持续改进。

二、墨菲的“四个层面和十六项作为”模式

墨菲于1990年综合以往的研究,发展出一套用以检查教学领导的完整理论架构,要求领导者从四个层面关注十六项作为:

1、发展任务与目标:计划高校目标、传达高校目标。

2、掌控教学过程的运作:促进教学质量、领导与评估教学、分配并保障教学时间、协调课程、督导学生进步。

3、提升校园的学习气氛:建立积极正面的期望标准、保持高度出现率、对师生进行恰当的激励、促进专业成长。

4、发展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创造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参与活动机会、加强教职员的合作与凝聚力、确保可用的资源能支撑教育目标、促进家庭与高校的紧密合作。

以上二种模式都是从教学领导过程中要关注的重要任务入手,来探讨关键的教学领导行为,在内容上有很多交叉以及相近之处。四层面模式的“掌控教学过程的运作"与三层面模式的“管理教学计划”十分接近。四层面模式增加了“发展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强调教学的保障与支援性因素,提出高校的氛围以及资源要支持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视野更为开阔。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一模式渗透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四层面模式强调营造安全、舒适、愉快的环境中,激发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上的创造性,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原则。

三、布雷斯的“反省―成长”模式

教学领导的直接相关者是教师,如果学者们提出的教学领导行为策略,教师们并不赞同,认为对于改进教学工作没有意义,那么观点很可能就是无效的。布雷斯(Blas6)使用开放式问卷调查了800位美国的教师,最后从他们的意见中提炼出融合“谈话策略”与“教师发展策略”的“反省一成长”模式(reflection―growthmodelofinstructionalleadership,简称R―Gmodel)。

“R―Gmodel”的具体内涵包括两大方面:校长使用五种“谈话策略”talkingwithteacherstopromotereflection)与六种“促进教师发展策略”(promotingprofessionalgrowth)。具体行为策略如下:

1、有效的教学领导者要使用五种谈话性策略以促进教师反省:(1)提出建议,建议在本质上应是有意义的、恰当的与不带威胁性的;(2)给予反馈意见;(3)示范教学技巧;(4)询问并征求意见;(5)赞美教师。

2、有效的教学领导者使用六种策略促进教师发展:(1)强调教与学的研究,提供成员发展,满足新的教与学的需求。(2)支持教师之间努力与合作。(3)发展教师间的教练关系。(4)结合教育目标、学生特性、教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鼓励成员进行计划再设计。(5)运用校长的成人发展策略,来从事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实验与反省。(6)实施教学的行动研究。

布雷斯所言的“谈话策略”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其实质是一种沟通策略。因此,“反省一成长”模式从“沟通”与“专业发展”两个角度来建构教学领导的框架。由于这两个方面是基于教师意见归纳而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加强教学领导过程中,教师们最需要的是领导多跟他们沟通以及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此模式一个突出特征是在领导过程中融汇了心理激励策略,重视满足教师的各种需求,激发教师的专业精神。这一点“四个层面和十六项作为”模式有内在一致之处,都体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反省一成长”模式中至少提到了三个层面需求:既涉及到对教学策略进行指导的需求,也包括了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的需求,还囊括了专业自尊感与认同感的需求。例如:把“赞美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的行为策略;在解释校长如何对教师提出建议时,特别强调建议是有意义的、恰当的、不带威胁性,都反映了教师深层的心理需求。

校长加强教学领导,做出积极的教学领导行为,对于提升教师教学效能具有较强的积极意义。台湾学者林明地分析了近三十年来国外与台湾研究校长领导的成果,梳理了“校长领导对教师教学效能影响”的研究后指出:“校长领导特质与行为的改善,有助于提升教师个人教学效能、一般教学效能,提升教师在教材教法、班级经营、研究进修、教学评价、专业服务精神及辅导能力的效能,改善教师教学实际以及师生关系。”

那么,中国高校领导者在加强教学领导时,应该做出哪些行为呢?基于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中国的校长在改进教学领导时,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应该关注以下重要方面:

1、建构高校的教学愿景。从高校的基础与背景出发,在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校长提出新颖、可行的教学理念,通过民主的决策过程形成高校在教学上的愿景。之后,校长在公开场合有效传播这一愿景,在全校形成广泛共识。

2、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校长要明确不同的学科倡导何种教学方法,一个学期或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改革要取得何种具体目标。

3、做一个合格的沟通者,做到高校的教学信息上传下达。校长了解各种与教学有关的反馈信息,监督教师的教学。校长经常出现在会议、校园或教室中,在正式场合主动与教师沟通,在非正式场合积极与师生交谈,获取各种与教学相关的反馈信息,了解本校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4、评估教师的教学。校长要建立高校的教学评估与研讨制度,通过观摩教师的常规课、举办研讨活动等,对教师教学进行诊断,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师进行奖励,以激发教师的动力。根据观课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师教学的意见,督促教师做好教学工作,使教师的教学规范化。在评估本校教师教学时,校长要善于发现与总结本校教师积极的教学经验,鼓励优秀教师介绍其经验并在本校进行推广;同时,校长通过评估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协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引导教师教学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5、为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提供各种资源保障。校长要为教师进行专业学习提供各种学习空间与资料,保障教师有时间进行专业学习,为教师开拓各种专业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篇7

论儿童文学的情感教育意蕴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学相互作用动力与强度初探

重建大学精神——完善人格教育的回归之路

从价值维度看国际理解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加强闽台高职合作服务海西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行政主导作用浅析

试论独立学院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高等职业院校去行政化问题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高校教师工作和谐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包头市部分高校为例

高等师范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应用现状的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浅析

主体性德育的双主体性的协同问题研究

大学劳动文化的凋敝及其重建

对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解析

“学而优则仕”新解及现实意义

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自我学习”核心能力调查与分析

团体箱庭疗法缓解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的效果

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内蒙古地区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

近十年国内高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研究文献综述

困境与出路: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大学教师应有的道德个性

大学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业不良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论实践性知识对钢琴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

金融危机背景下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80后”大学生班级自我管理探讨

aCm/iCpC竞赛中团队精神的培养

中文专业论文写作三级训练模式论探

世界华文文学教学之难与应对策略

“教师口语”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开设汉语典籍英译赏析的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应对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探析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发展脉络研究

反思式教学促进语言教师的发展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策略训练

以人为本是声乐教育发展之本

极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文化价值观与中国教育改革

人性化下的中小学教育审视

教育实习——

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社会成因分析

论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和谐发展

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萧一山教育思想解读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研究回顾

聋生和正常学生心理旋转的眼动比较分析

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缺损成因研究述评

试论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及提升策略

留守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孤独感关系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背景调查及教师的有效指导

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中的问题及改进

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篇8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模型: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2-0030-04

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的主力军,杰出校长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执行力强的校长是引领研究型大学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掌门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为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及其校长执行力的发挥提供了历史机缘。

一、解读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内涵

执行力(theexecutiveability)是执行政策和策略的实际表现能力,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政策和策略的设计与构思、过程展开和延伸的方法途径、过程的监控与评估反馈,以及最终的结果指向水平。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认为,执行力就是竞争力,决定研究型大学成功与否的核心不是资源的多少,而是校长充分整合资源引领师生达成目标的执行力。所谓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就是中国研究型大学校长落实党的高等教育方针政策、按时保质高效完成高校战略决策、决议和工作部署所具有的认知结构、实践能力和运作素养,是把大学理想、信念、愿景、规划转化为人才与科技成果的操作能力和实践素养,它是校长引领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学党委系统体现的是领导力,而校长系统需要的是执行力,领导力是执行力的基础,执行力是领导力的核心,领导力和执行力是考察高校党委书记与校长胜任力的主要指标。探索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模型,对于继续完善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实现教育家治校,进而建立“党政清晰、权责明确、政学分开、治理合理、决策科学”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等价值重大。

二、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特质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巨大变化对研究型大学校长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研究显示,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治理框架内,高校党委系统是大学领导的核心,高校行政团队是大学执行的关键,而校长则是大学发展的灵魂,高校行政团队领导力强弱和校长执行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大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发展潜力的大小、综合实力的强弱。利用“中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的评价模式、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项目提供的平台,通过实证性调查获取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的要素,可为构建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模型做好理论准备。

(一)设计调查问卷与验证特质统计指数

钻石模型(Diamondmodel)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米歇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1980年在其出版的经典著作《竞争战略:分析工业和竞争者的技术》中首次提出,也称菱形理论、国家竞争力理论,20世纪90年代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用于分析一国或地区高等教育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其中,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是其热点。利用钻石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借鉴国内外有关执行力的前期研究,运用等距原则设计出“中国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调查问卷”,采用专家咨询法、个案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指标权重、信效度,经过2论试测,最终确定该问卷由领悟力、决策力、协调力、谋划力、创新力、推动力和凝聚力七种特质的50个题目组合而成,其中10题为反向分、2题为程度分。通过定向随机抽样选定5类研究型取向的高校校长层次的施测对象,总计发放问卷128份,回收128份,32人接受个案访谈,64人接受重测,利用SpSS16.0和DpS9.5进行原始数据处理和分析,显示问卷仅系数、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较为理想(见表1),可确定整个问卷在内容和时间序列上稳定性较好。

(二)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指数

研究型大学系统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其人才与科技贡献力水平,进而提升其社会服务力和经济驱动力,这主要依赖于校长及其行政团队强有力的执行力。在完成从研究型大学综合绩效力(外部、出口取向)的定性维度分析校长执行力的基础上,计算出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指数(executiveabilitiesofResearchUniversitiespresidentindex,简写为epi),有助于从定量的维度分析和评价一定时间段内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的强弱,可为建立研究型大学校长评聘自适应测试系统奠定基础。

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指数epi由7个二级指标构成,即领悟力指数(ComprehendCapabilityindex,CCi)、决策力指数(Decision-makingabiliwindex,Dai)、协调力指数(CoordinateStrengthindex,CSi)、谋划力指数(planningabilityindex,pai)、创新力指数(innovationpowerindex,ipi)、推动力指数(DrivingForceindex,DFi)和凝聚力指数(Cohesionindex,Ci),7个二级指标由11个三级指标构成。通过因子分析和主成分载荷矩阵计算,分别得到7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因此,epi计算方法为:

epi=(0.063CCi+0.062Dai+0.211CSi+0.191pai+0.195ipi+0.150DFi+0.128Ci)×100%

在“万人大学”频出的巨型大学时代,协调力是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的核心,尤其对于一些巨型研究型大学的校长而言,校区分散而师生规模偏大。不同要素部门、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可能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当然,对于一些新合并组建的研究型大学,校长的凝聚力也非常重要。通过对26位研究型大学校长层次问卷的统计分析及其治理高校1999年来发展水平的验证运算,确定epi取值范围为0≤epi≤1,0.3以下为执行力预警阶段(执行力弱)、0.3~0.5为执行力维持阶段(执行力一般)、0.5以上为执行力优化阶段(执行力强)。

三、构建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模型

分析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的核心价值是为了更有效达成高校中长期战略任务,执行力核心特质完备的校长方能有效完成这一核心使命,因此其执行力模型不仅要体现校长行政团队的胜任特征、领导才能及其相互联系方式和策略,而且要能揭示保证这些特质能够有效发

挥的条件或机制,从而采取正确的治理对策提高大学系统的综合执行力,以此构建出基于胜任力的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应重点培育的素质特征模型,即研究型大学校长选拔与执行力评价的“钻石模型”(图-1)。

研究型大学校长需要依托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进行及时、准确、科学的决策,以确保较高决策力基础上的谋划力,也就是决策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由于决策所需信息的不确定性,要求研究型大学校长具备愿景意识、风险意识和全球意识,在科学预断国内外态势和产业科技动向基础上,适当超前谋划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学科建设和科技研发重点。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动态适应和引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功用。根据发展阶段目标和战略任务,创新性地组建领悟力和凝聚力强的工作团队,强化信息沟通,充分用人授权,适当亲和激励,发挥大学内外部要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敢于接纳变革、勇于应对开放、善于开拓进取,不断推进阶段性工作和中长期工作的进度,适时监督、评估并运行独立的反馈渠道,通过执行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适度弹性,最终实现研究型大学全决策的全流程再造、优化和反馈。

四、优化研究型大学校长执行力提升路径

(一)凝聚党务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引领关系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教育家办学、校长治校相互统一。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新中国建国60年来经过长期实践、行之有效的核心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它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一样,都需要不断坚持和完善。同时,要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分工协作的权责体系。建构“房谋杜断”型高校党委与校长动态联席制度,党委书记是高校的班长,是高校这艘大船的船长,对于搭好班子负主要责任,党委管人、管思想、做重大战略决策,而作为副班长的校长,是高校这艘大船的舵手,需要凝聚行政团队成员依托各种专业委员会坚决贯彻执行党委的重大决策。换句话说,高校党委书记与校长是荣辱与共的团队,高校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一把手的战略思维质量,在校长团队的执行力量。

(二)和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作关系

掌握学术权力的教授们与掌管行政权力的校长们完全可以和谐相处,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允许给教授们压“科学担子”,不主张给教授们压“行政担子”。大学需要大楼,也需要大气,更需要大师,我国高教资源投入的有限性决定了高水平大学必须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要允许和鼓励大学治理者、教学者、研究者拥有较充裕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从而一方面充分发挥本土人才的自由创造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也能吸引大批“海归”投身中国教育文化和科技事业,达到内外合力,也符合《纲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的精神。研究型大学校长要有气魄、有度量,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相信教授、信任专家,允许特色、包容个性,恢复和重建教授委员会、学术评议会,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以学术自由的制度留下人、以宽松的学术环境发展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其专业评价归教授,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事务归专家,有了一流教授和激励他们发展的文化空间,才能培育杰出人才、产出卓越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掌握国际化主动权,这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也应是校长感到最欣慰的治校成就。

(三)提升学生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融合关系

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研究型大学,教学育人才是大学永恒的中心工作。以本科教学为核心,以人才培育为己任,专注于通识教育以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的卓越人才。这是西南联大最伟大成就,也是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之所以闻名于世的“秘诀”。大学生是大学的“衣食父母”,校友是大学的“最佳名片”。他们都是大学成其为大学的理由。卓越的大学校长,就是喜欢和尊重学生的校长。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关键在于校长垂范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选择权。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被称为“学生大学”,而剑桥、耶鲁、港大等校的校长遴选,学生亦有一定的投票权,所以,大学校长要尽力为学生、校友成长、成才和成功创造机遇。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所代表的不仅是他本人,更是与他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社会群体,无论是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出发,还是从“顾客至上”的市场理念出发,作为公民的大学生的正当受教育权力、学习权力和接受教育服务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世界一流大学是学生服务、校友工作一流的大学,研究型大学水平高不高、好不好,最终还是要靠校友来展示和评价。欧美顶尖私立大学,其教学、科研、国际化等多方面的良性运行都依靠校友捐助的基金,我国很多研究型大学也成立了类似的教育基金会,因此,能否获得校友高度认可并募来大量促进学校发展的资源,已成为一流大学校长执行力的重要衡量标志,所以,校长要重视发挥学代会、校友会等组织的作用,躬行“在校时学生以学校为荣,毕业后学校以校友为荣”。

研究型大学与普通大学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校长执行力,校长执行力强弱关乎高校能否生存和发展壮大。存于抗日烽火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短短八年时间而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就在于梅贻琦校长及各教授委员会贯彻校训“刚毅坚卓”中的一流执行力。这充分证明,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一流,在于校长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办学理念,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发展目标,校长的使命就是激励大学师生员工在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尽最大努力保持一流的执行水准。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智库建设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4.001

abstractnowadays,Chinaisinthecriticalstageofbuildingamoderatelyprosperoussocietyinall-respects.itneedapowerfulsupportbythinktanksthattorespondchallengesathomeandabroad,tosolvepuzzlesofdevelopment.Duringtheprocessofthink-tanksdeveloping,theuniversitiesneedstodefinecleargoalsandobjectives,toenhancethefosteringtalentofthink-tanks,todeepenthecomprehensivereforms,toinnovatetheresearchmethods,andtoexpandtheconversionoftheirresearchachievements.asaresult,thedecisionserviceabilityofuniversitieswillfurtherenhance.

Keywords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think-tanksdeveloping;keyproblem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同志多次就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为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刘延东副总理在教育部主持召开“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强调了中国特色新型高等学校智库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并就如何推进高等学校智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如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服务国家和地方建设为己任,真正做到“国家有需要,学校有响应,学者有行动”,需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明确主攻方向

发现和找到真正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明确主攻方向是高等学校新型智库建设的首要关键点。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积极引导科研工作者做到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突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驱动,以问题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凝练和明确主攻方向。

一是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紧紧围绕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发现、认识问题)和最终旨归(解决、证明问题),不断聚焦重点,凝练方向。

二是密切跟踪重大决策,建立重大决策跟踪机制。全程紧密跟踪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及时提供动态监测、实时预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

三是加强战略研究,提升预研预判能力。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善于捕捉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课题策划能力、提升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持续开展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政策研究,不断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

四是直接承担重大委托任务。要建立与需求对接的新模式,邀请实际工作部门直接参与选题征集,或接受实务部门的委托项目,共同确定智库的重点任务,联合组建研究团队,从源头上解决科学研究与决策需求脱节的问题。

2汇聚高端人才

人才队伍是智库建设的重要资源和第一生产力,没有人才队伍支撑,智库建设就是空谈。

首先智库首席专家要具备领军人才或战略科学家素质,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该领域公认的代表性人物。

其次要建立智库核心人才库,凝聚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学术功底深厚、研究视野宽广、决策咨询经验丰富、结构稳定合理的专职研究队伍,实现高水平人才的有效集聚。

第三,注重加强青年学术队伍建设,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青年智库人才储备,充实力量。高等学校要善于发现人才,对于基础理论深厚并具有较强社会洞察能力的人才,要有效引导,加强培养,使其较早成为智库研究的高端人才。

第四,实现人才的有效流转。设置兼职岗位,吸引政府、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咨询研究人员到智库工作;推荐智库核心人才到实际部门挂职锻炼,推动智库人才有序流动。

此外,高等学校要努力做到涵养环境育人,创新机制用人,创造条件留人,支持和引导他们围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及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激发优秀人才参与决策咨询的能力和活力。

3深化综合改革

深化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打破现有制度框架对智库建设的约束,激发智库的创造力和活力。

一是明确智库的实体性地位。在高等学校现有的体制机制架构内,理顺高等学校智库与学校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智库的实体性地位,具有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在人、财、物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自限,并给予一些配套性的政策支持,促进高等学校智库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是推动管理和组织形式创新。打破壁垒,建立校府、校部、校校、校所、校企协同合作机制,构建国家部委、高等学校学者、地方政府、企业团队等深度融合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共同参与和指导智库建设,如:成立智库建设指导委员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等,推动各部门、各单位联合共建研究平台,聚力攻关;联合设立研究项目,深度聚焦;与需求紧密对接,拓展渠道落实服务;真正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等等。

三是探索灵活的聘任和薪酬制度。鼓励智库探索实施智库首席专家负责制、团队负责人制、合同聘任制、待遇协议制等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提高创新能力的灵活的聘任和薪酬制度,实现人员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智库机构之间的有序流动,并建立有效的引进及退出机制,完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智库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四是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智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能力,不能完全依赖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保障智库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因此,也鼓励智库探索实行基金化运作模式;同时要规范资金的管理与使用,为智库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五是创新智库建设评价机制。加强绩效评估,建立竞争机制,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智库评价的核心标准;探索建立以政府、国家相关部委、企业行业等服务对象为主的评价机制,并评估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要创新智库成果评价,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采纳、中央和国家部委文件采纳等智库成果,以及基础档案整理挖掘、基础数据采集等工作都要相应地纳入职称评审及年度考核等评价体系中。

4创新研究方法

智库研究一定要走进现实,避免研究活动只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斋”到“书斋”;鼓励智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智库建设和发展水平。

一是搭建智库建设公共支撑平台。优化人文社科实验室及数据库建设,支持智库机构围绕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重点建设一批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和建设若干社会科学实验室,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成果共享,为智库建设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是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加强定量分析能力,突出数据意识,从数据采集、调查指标开发、数据多维使用和深度挖掘、数据可视化处理等多个层面为智库建设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撑;吸收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以模拟仿真和实验计算研究为手段,探索推动大数据条件下智库建设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与研究范式的创新,提高智库决策咨询科学性。

5拓展应用渠道

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打造智库成果平台,这是智库建设最终发挥效用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一是传统成果渠道。通过出版著作,发表期刊论文、研究报告和工作简报等形式,及召开公共专家听证会、举办国内国际高端学术论坛或学术会议等途径,提高智库成果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

二是与国家部委等实务部门直接对接。建立和畅通与需求部门直接对接的新模式,服务于政府决策;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通过承担对政府官员、行业企业等人员培训的任务,间接影响重要决策。

三是提高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推动高等学校智库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和一流智库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深层次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合作研究,谋划设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智库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组织,鼓励学者积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在国际学术组织(研究机构)和国际学术刊物任职,争取国际性科研奖项。同时,鼓励智库积极参与公共外交,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合作,在对外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定期举办“海外学术周等”活动,集中智库成果,提高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

四是拓展智库成果形式,支持智库专家积极参与高水平发展规划制定、法律法规的起草以及高端媒体的访谈等工作,支持智库专家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和社会服务工作,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公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五是运用大众媒体、新媒体策略,加大智库成果的推介力度。以电视、报纸、网络等为媒介,通过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影像等呈现方式向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阐释和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挥智库专家的专业技能,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要善于抓住建设和发展的机遇期,在智库建设中,以厚重的理论基础,多学科的研究视角,依靠高端学术队伍,整合优化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构建高高等学校校智库品牌,最终实现高等学校智库建设“特”“新”“专”“优”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卫红.高校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使命担当.人民日报,2014-02-16:005.

[2]张东刚.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中国教育报,2013-12-30:001.

[3]打造高校教育智库为教育改革发展做贡献――高校智库建设座谈会发言摘要.中国教育报,2013-08-21:004.

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篇10

>>eap在高校青年教师过劳问题中的应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培养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成长中的问题分析与策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及指导策略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阶段性激励策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策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策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问题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压力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青年教师中的宗教渗透问题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听课策略探析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高校青年教师素质培养研究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及其应对策略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于娟.此生未完成[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5:126.

[4]赖铮.国际视野下的英语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81.

[5]DUnHamJ.teacherstress:prevalence,sources,andsymptoms[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78(18):159.

[6]HUBeRmanm.Burnoutinteachingcareers[J].europeaneducation,1993(3):47.

[7]GmeLCHwH,ioRRiCHnp,wiLKepK.anationalstudyofstressamonguniversityfacultymembers[J].phiDeltaKappen,1984(16):367.

[8]FiSHeRS.Stressinacademiclife:thementalassemblyline[m].Buckingham:thesocietyforresearchintohighereducationandopenuniversitypress,1994:235.

[9]LanCaSteRR.Learningtocopewithstresscanmakeyouabetterteacher[J].teachingandlearning,1991(92):5.

[10]BaRYaFarber.Stressandburnoutinsburanteachers[J].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2013(6):325.

[11]杨河清,.北京商务中心区知识工作者过劳状况[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96.

[12]和红,金承刚.亚健康“青睐”知识分子吗?[J].人口研究,2005(6):53.

[13]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5(11):23.

[14]陈秀兰.浅析高校教师过劳死现象及保护措施[J].法制与社会,2007(2):83.

[15]李建军.中青年知识分子“过劳死”在“拷问”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16]王建军.探析高校中青年教师“过劳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1):134.

[17]陈明丽,许明.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3.

[18]朱建平.世卫组织:44岁以下为青年[J].健康博览,2013(6):13.

[19]韩飞雪.我国“过劳”问题研究综述[J].全国商情,2010(7):111.

[20]杨河清.我国适度劳动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4(3):85.

[21]唐婷.更多年轻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科技日报,2015-08-27(03).

[22]谭振江.屠呦呦获奖的启示意义[n].联合早报,2015-1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