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十篇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十篇

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9:28

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篇1

1.改革家长会,让合作更全面。

首先,根据学校和家庭实际,安排适当的会议内容,介绍学校概况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爱的艺术、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及家庭急救、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怎样看待学生的学习成绩等。

其次,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形式。在新学期开学的一个月内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汇报新学期班级的工作目标和班级的活动计划;向诸位家长介绍每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个全面的了解;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就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探讨;就今后孩子的教育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并让家庭教育有方的家长作经验介绍,让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谈学习方法。

2.发放“征求意见信”,让合作更坦诚。

为了能听到家长真正的呼声,定期向家长发放“征求意见信”,请家长就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老师的教育教学的方法、态度、学校的校风、校纪问题、学生的习惯培养问题等各方面畅所欲言。因为“征求意见信”家长可以不署名,解除了后顾之忧,所以他们可以开诚布公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回收意见信后,我对家长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聆听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心声,“从家长满意之处做起,从家长不满意之处改起”,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公开电话号码,让合作更快捷。

为了能及时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以调动家长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我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向家长公开。这样,通过一个电话,老师和家长便可以得以沟通,在电话里向家长反映情况,交换意见。这样的交流省时、省心又省力,即使家长在外地,老师照样能和家长进行即时交流、沟通,且弥补了不足,从而促使家长及时地掌握孩子在哪些方面有所进步,准确及时地找到他们最需要的额外帮助;也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从而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4.进行家访活动,让合作更贴心。

为了让家校沟通的桥梁架得更结实,每学期,我配合学校通过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家访活动。对要家访的学生的在校表现、各科学习、兴趣爱好、习惯、优缺点等方面一一进行了解,做到了如指掌。家访后老师们及时建立家访档案,将家访的情况作以记录,就家访中发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以后工作中作以借鉴。实践证明,家访不仅能使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学生的在校表现,也可以取得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理解。同时,可以让老师读懂每个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充分调动学生、老师和家长三者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促使学生进步。

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篇2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夯实法制教育的实践基础,所以在创新探索过程中也应有所传承。目前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包括如下内容。

(一)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即能成就的事业,必须在实践中方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因如此,需要耗费巨大资源的法制教育,仅仅依靠一两个高职院校的单薄力量,难以整体上提升法制教育的水平。所以,笔者提出各大高职院校可以围绕法制教育展开校际间的合作,即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硬件乃至资金支持方面,携手共创,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整体法制教育质量的实质飞跃,还能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二)师生联合,营造法治氛围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有途径中已经提及师资队伍的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完善等内容。但又如何链接优质师资,顺利将完善后的教学方式得以真正落实,获得当代高职生群体的内心认可,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心需求,实现畅通无阻的师生交流,并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两者实施效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法制教育创新探索成功与否。

(三)授人以渔,发挥网络威力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生大都精通网络,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不容小觑。因循守旧、固步不前的法制教育,极易触犯到高职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恶性循环。充分利用当今高职生群体强烈的猎奇心理及爱好网络的特质,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网络化建设左手,并引导学生从信息庞大的网络中搜寻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激发其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爱好,授人以渔。换而言之,充分利用网络威力,能使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变得切实可行。

二、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创新途径实施措施

承前所述,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三大创新探索若能在现有基础上加以贯彻施行,必能充分发挥“依法治国”的积极作用,在秩序、人权、正义及效益方面大获其效。因此,切实贯彻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三大创新途径作为关键所在,必须予以重视。首先,要想实现校际合作、达到资源共享,必须加强各大高职院校对于法制教育的统一认识。众所周知,如今“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又因“能力是素质的外显,素质是能力的保证”,因此,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所以,只有各大高职院校对此有着深刻而一致的认识,才能积极展开校际合作、坦诚布公地接受资源共享。其次,师生联合离不开校方的搭桥引导,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更离不开校方的大力支持。就师生联合而言,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场地条件的配合,校方“搭桥”角色的支持不容忽略。而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则是校方持续推行法制教育的效果见证,如每年的法制宣传月,定期的模拟法庭、法院旁听及法律知识竞赛等,都是校方努力引导的体现。再次,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应以“授人以渔”为核心理念,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令高职生虚心接受,这也是法制教育途径创新探索的最终归宿。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高职生为例,在讲解食品监督管理内容时,可适当穿插有关《食品安全法》、《刑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同时在《法律基础》的限定课时中,演示案例全过程,教会学生运用法律的方法,即“授人以渔”。在这过程中,利用高职生热衷网络的特质,激发学生兴趣,发挥网络威力,从权利义务角度优化课程评价基准。唯此,法制教育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三、结语

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篇3

[关键词]家校协同现代教育新课改要求途径问题

家校协同是指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对教育对象实施同步教育,以求使教育效果实现最大化的教育模式。家校协同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新课改对家校协同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也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新的途径,笔者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一、新课改对家校协同提出的新要求

1.新课改要求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具有完善个性、乐于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生活化”的个人,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家庭和学校不仅是学生最重要的两个生活场所,而且是对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影响者,双方只有积极沟通、协调,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新课改要求学校与家庭共同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落实基本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可是在现实教育中,在对待学生价值体系的问题上,学校与家庭往往不太一致。比如,当学校希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候,一部分家长却可能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可以不管。在目前全社会价值体系异常复杂的情况下,这种方向上的错位,必将大大降低教育的整体功能。所以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

3.新课改期望通过家校协同保障改革顺利进行。从操作层面上看,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面有许多新的方式,这些方式能不能顺利实施,取决于家庭能不能积极配合。比如,在新课程改革展开以后,学生需要完成许多活动性课程教学,单纯在学校范围内不可能完成这些活动性的教学任务,家长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还比如有些课程试验区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减少或者不留家庭作业,这时家长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家长希望老师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以充分安排孩子们的课外时间,这样他们才觉得放心,才觉得老师尽到了应尽的责任,这种理解上的差异,需要通过协调、沟通来消除。

二、新课改背景下家校协同的新途径

家校协同的具体途径很多,传统的方式主要是家长会、家访等,新课程实施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又摸索出许多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育走向民主和开放的必然要求,它标志着学校教育形态的变化。它主要是由学校聘请关心学校,热心教育事业,在教育方面有经验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不但适时地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参与学校规划决策的讨论,日常的教学管理,并且随时可以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

2.家长开放日。学校定期向家长开放,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校,也是家校协同的新途径。在家长开放日中,学校和老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机会给家长选择。家长可以进入课堂听课,也可以参观学校的校情展览。

3.教育沙龙。学校和家长通过“沙龙”的形式,定期在一起聚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交流,也是家校协同的一种新途径。由于沙龙交流具有休闲、宽松的特征,家长和老师可以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畅所欲言,有利于家长和老师平等地交流,有利于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共同提高教育能力。浙江杭州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就定期举办这样的教育沙龙,深受家长的欢迎,并已渐渐成为家校协同的重要方式。

4.互动短信。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公司合作,利用短信平台与家长交流,也是家校协同的一种新途径。学校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用短信方式将学生的个人情况,学生所在班级的情况,学校的情况以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发给家长,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回复短信向学校和班主任反映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样,家长在百忙之中可以轻松掌握学生的基本动态,学校也可以通过短信了解家长的看法和建议,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

浙江嘉兴市实验小学使用这种“家校互联”短信平台,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每天阅读渗透着老师们浓浓爱生之意的短信已经成为家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家长甚至将老师们发送过来的短信每一条都保存了下来,记录孩子的成长史。同时,家长们也积极回复老师们的短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目前,这种“互动短信”式的协同方式已经向其他学校推广开来。

5.网络论坛。新课程实施中,一些学校利用互联网创建论坛,并把论坛地址告知家长,家长和学校可以通过在论坛留言进行交流,也成为家校协同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通过论坛留言,向学校反映意见和建议,并且可以在论坛上与可以与其他家长教育经验进行交流;学校可以通过论坛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另外,可以通过论坛把众多家长的观点收集起来,集中人力、精力进行分析和解答,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超级秘书网

三、新课改背景下家校协同应注意的问题

1.学校和教师应掌握与家长合作交流的技巧,坚持主动、公正、平等和求同存异的原则,与家长和谐交流。另外,对特殊家庭和特殊人群的子女的协同教育,应给予更多关注。

2.家长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同时,要对自己的孩子做出合理的评价,不能期望过高,眼高手低,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计划和学习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

3.“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学生才是教育真正的主体。在协同教育中,家长和老师都要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本人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参与到家校协同的活动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新课程实施中,只有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协调一致,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篇4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www.133229.com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篇5

[关键词]日本高校;创业教育;创业计划竞赛;校内外师资;国际创业教育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4?0099?04

高校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创业人才的前沿阵地,实施创业教育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时代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和必然趋势。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创业教育的内容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对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的涉猎很少。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实施途径呈现出单一化、滞后性、盲目性等特点,严重阻碍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日本高校的多管齐下、多方培养、注重主要渠道和辅助渠道的实施途径保证了日本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研究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对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创业教育实施途径的内涵

目前,世界各国高校普遍认为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高校创业教育实施途径的选择,目前很多国家高校对于创业教育实施途径的定义、特点及开展途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急需提高和探索。

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是指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以及落实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的各种渠道。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社会性、丰富性等特点,是推进创业教育进展的重要保证。从宏观层面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分为“自下而上”的个人自发模式和“自上而下”的学校策略模式。“自上而下”的学校策略模式被普遍采用,这一模式当中,高校是创业实践的具体策划者和实施者,具有规模大、系统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主要通过创业课程、创业项目、创业活动等途径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将创业教育理念转变为高校教育实践,其关键是需要高校按照创业教育目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平台,创建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完整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体系,高校创业教育实施途径是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纽带,具有多样化、全面化的创业教育实施途径是创业教育发展的根本。

二、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1.培养灵活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有两部分构成:校内师资和校外师资,校内师资主要有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理工科和创业教育专业部门,而校外师资主要是风险企业家、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律师、经营顾问、校友毕业生等[1](68-69)。校内老师主要是进行创业教育理论的讲授,包括市场营销、经济学、mBa课程等,主要是为学生创业打下理论的基础;校外师资主要参与正式课程、讲座、讨论、创业计划制定指导及经营理念、战略销售策论等,从实践的角度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

日本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是比较灵活的,围绕教师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开展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主要方式是:社会人讲师派遣制度、教员企业研修制度、企业参观会制度等。教员企业研修制度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教师对创业机会的理解;而企业参观制度主要是创造能到地方企业参观和优秀风险企业经营者对话的机会,主要方法是选取实施“企业家教育交流促进会”的地区,在工商部门、教育委员会、工业会等部门的协助指导下,以社团法人商业协会为实施主体,派遣教师到风险企业参观,开展风险企业宣讲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认真学习企业创业的过程、经营方式、理念等,进一步来研究创业者所要具备的素质,并将学到的经验反馈给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时间主要是利用长期的假期时间,所以参与的教师人数比较多。此外,为了加强交流与学校,学校之间通过教师互访、经验交流的等方式。针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交流学习,大大提高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

2.全方位的创业实践实习机会

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篇6

关键词:就业途径;招聘途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

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874万人,比2019年增长40万,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检验,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国家、省、市及省教育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途径的解决方式。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我们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在2020年期间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和企业的招聘工作,进而分析出毕业生的有效就业途径。

一、毕业生的就业途径的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下发了1800份,有效填写1256份,分别从就业途径,以及通过选择就业途径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做出了调查和研究得出以下数据通过此项数据的调查显示出,有将近80%的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是采通过互联网的形式。通过此项调查数据,有84%的毕业生通过58同城等类似的招聘网站,而地方政府人才网站所占比例偏低,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站所占比例极低。所以对于高校就业部门的工作是将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好,及时更新招聘信息。而相对于政府机构,则应做好扬州企业的招聘信息的收集和工作,增大对毕业生宣传留扬的力度,毕竟企业是留毕业生的主体。通过此项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排除通过互联网选择就业的途径外,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主要集中于社会实践和认识实习以及就业服务机构。因此,对于高校应该深化校企合作的力度,将校企实习逐步转变为校企就业,对于政府来讲,可以推动扬州企业与扬州本地高校的校企合作的进程,加大吸引毕业生留扬的力度。根据提高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分析得出,薪资和公司文化和谐占了主要选择方向,其次是专业对口和晋升机会。因此要想留住毕业生在扬州发展,企业的招聘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相对满足毕业生的薪资欲望,加大公司文化建设,以吸引毕业生留扬。通过对于互联网上找到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毕业生对于通过互联网上找到的工作达到做出满意选择的占91.48%。通过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未来毕业生的就业会逐步转移到互联网寻找就业机会。通过调查互联网找工作遇到的问题显示,主要集中于招聘信息虚假和信息不完整,其次遇到诈骗信息所占比重不大,但是也需要关注此类问题。通过哪种途径可以有效减少互联网就业问题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倾向于政府加强管理,出台政策引导就业和加强个人自身建设,提高个人分辨真假能力。其次,毕业生也希望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平台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教育。综上所述,在2020年期间,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互联网寻找就业机会,另一种是通过线下的实践和认知实习、就业服务机构。因此对于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该做好学校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及时更新企业招聘信息,满足毕业生的就业信息需求。对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化校企合作从表面实习实践层次,逐步深化到就业层次。对于企业而言,应积极参与高校的校企合作,从简单解决企业的用工需求,逐步深化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加强高校毕业生对于企业的认同感,让毕业生能够安心地留在企业。对于政府而言,应积极推动在扬企业与在扬高校的校企合作,帮助高校和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已达到将人才留在扬州的目的。

二、企业招聘途径的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选择了在扬8家企业,下发了8份,有效填写8份,分别从招聘途径,以及新员工表现和流失率,新员工质量等方面做出了调查和研究得出以下数据。通过招聘途径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招聘的主要途径为网络招聘,其次为内部推荐或自荐,而校园招聘和人才招聘会位列第三,且比例差不多。因此对于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逐步引导学生关注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同时也进一步要求高校做好校园招聘网站的信息更新,确保学生的就业安全。由于企业第二大招聘途径是内部推荐或自荐,也要求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以便利学生和企业相互认可,以增加高校毕业生留扬比例。通过部门领导对新员工满意度调查显示,部门领导对新员工的工作还是满意的,说明企业对于员工质量与招聘规划的一致性,得到的满意度。同时也反映企业部门领导对新员工的工作表现是认可的。通过对新员工流失率的调查显示新员工流失率在各企业比例还是偏高,其主要流失率来自于网络招聘,离职的主要原因在于与期望职位不符。其主要是在于员工和企业之间的磨合为能够达到一致。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可度和了解度偏低,企业对于招聘对象的要求不够精准。因此对高校而言,应积极深化产教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企业,认可企业,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地参与高校产教融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发现认可企业的,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政府应积极推动在扬企业和在扬高校的深度融合,达到挽留人才在扬州工作和发展,为扬州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通过对招聘途径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的调查显示,企业招聘途径主要集中于网络招聘。同时,网络招聘途径的单一性和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导致企业的新员工流失率的偏高,使得招聘有效性受到了影响。也最终导致企业在提高招聘有效性的措施中更倾向于优化内部招聘晋升途径。

三、高职院校推荐就业单位的途径分析

2020年,在扬高职院校坚持“就业服务不打烊”,以优质的线上就业课堂、就业指导和便捷的线上手续办理,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为让“闭门不出”的高职毕业生快速找准定位与准确就业,在扬高职院校从政策解读、思想指导、拓宽求职途径、加强就业指导,深入开展精准就业帮扶、鼓励指导学生自主创业等6个方面做出应对。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空中宣传。以线上为主,开展线上宣讲会、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生涯规划讲座等,并及时推送招聘信息;此种方式受众较广,但是由于招聘信息来源的局限性,导致学生获得信息量有限。(2)线上线下相结合。9月以后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带学生看扬州企业,了解扬州历史,为学生留扬提供就业机会;此种方式,受众较窄,但是能实现精准就业,且招聘单位较少。(3)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将赴企业实习穿插于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推荐学生就业。此种方式能够保证企业招到合适的人才,并能稳定毕业生留在企业。但是由于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较少,无法大量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只有当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方是解决毕业生就业、企业招聘的最佳渠道。(4)点对点帮扶。2020年,高职院校积极主动联系毕业生,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已经离职或待就业的毕业生推送就业信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面相对较窄,但是能精准帮助毕业生的就业,非常用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渠道。通过三个不同主体的调查研究表明,企业的招聘途径和毕业生就业的途径,在目前还是倾向于网络招聘。但是由于网络招聘各种弊端,也会导致企业招聘更倾向于内部晋升和正确评估招聘途径两方面,所以从长远方面来看,只有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方能既满足企业的招聘需求,同时也能满足毕业生的薪资和职业发展期望。同时政府应帮助在扬企业和在扬高校达成深度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已达到吸引人才留在扬州发展,为扬州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助力。

四、结语

毕业生就业的途径主要集中于线上网络招聘和通过线下的实践和认知实习、就业服务机构;企业的招聘途径主要集中于网络招聘、校园招聘会以及内部推荐和自荐的方式;高校推进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集中于除以上几种方式外,还有一个就是校企合作的方式。根据对比分析,只有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方能既满足企业的招聘需求,同时也能满足毕业生的薪资和职业发展期望。但是,对于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则需要企业、政府和高校共同解决合作和融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爱民.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路径选择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02):171-173.

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篇7

[关键词]高校廉洁教育方法途径

高校通过讲授知识和传播文化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其所传授的知识文化的方向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价值取向,其所传授的知识文化的广度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视野大小,其所传授的知识文化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未来人才的质量高低。可以说,今日之高校学子即为明日之社会主角,今日之高校状态即为明日之社会状态。因此,在当前构建廉洁社会的现实要求下,高校勇挑廉洁教育重任,承担反腐倡廉使命义不容辞。而要担好重担不负重托,廉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关键。于是,全国各方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展开了对高校廉洁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探究,综合借鉴各方研究成果后,现将当前我国廉洁教育的主要方法和基本途径归纳如下:

一、课堂教育作为廉洁教育的主要途径

首先,将廉洁教育与相关学科课堂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职前教育等课程资源,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主流意识,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强化廉洁自律思想,打牢廉洁教育理论基础,加固拒腐防变心理防线,真正做到廉洁教育进校园,入课堂,并为学生所掌握、所运用。其次,在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目标明确、内容充实的教育方案,使得廉洁教育贴近校园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融入学生学习,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确保廉洁教育发挥实际功效。再次,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因清正廉洁受到群众拥护,舆论支持,社会认可的先进事例和个案,在学生潜意识中树立起廉洁光荣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因而遭到民众反对,舆论声讨,社会唾弃,最终身败名裂的案例,在学生心中确立腐败可耻的意识。最后,加强廉洁教育教材建设。唯有编制针对性强的廉洁教育系列教材,才能保证课堂教育有章可循,保证廉洁教育更全面、更专业、更深入。

二、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在校园中积极开展廉洁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利用报纸、广播、宣传栏等传播媒介定期、定时、定量的将廉洁文化知识以文字、音频、图片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全方位、多渠道的展现在校园里,传播到学生中。二是将廉洁文化元素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中。举办以廉洁文化教育为主题的辩论赛,排练廉洁文化教育相关的文艺演出,创作倡导廉洁文化教育的小品,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寓教于乐。三是倡导儒家文化中的廉洁教育经典。宣传学习《大学》中“德本财末”价值观,弘扬正确的德财观,宣传学习“絜矩之道”,确立正确的修身观等。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廉洁教育效果

一要按照廉洁理念组织实践活动。可组织学生通过“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艰苦朴素的精神。同时活动组织、活动开展都遵循廉洁自律,大公无私,公私分明,诚实守信原则,并以此原则作为考评活动成功以否的依据之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廉洁意识,通过廉洁意识培养提升实践活动效果。二是开展廉洁教育进社区、下基层活动。既可让学生进社区、下基层宣传廉洁教育知识,通过服务别人加深自身对廉洁文化的理解。也可鼓励学生在社区、基层调查群众对廉洁文化的认知状况、对廉洁社会的期待程度,从而切身感受廉洁教育的不可或缺性,进而从身边开始,从小事做起,加强自身廉洁修养。如此,引导大学生将廉洁理论具体运用到实践中,接受实践检验,去除糟粕,保留精华,树立正确的廉洁意识,正确的践行廉洁精神。三是参观革命纪念地、法庭旁听、参观监狱。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让学生充分理解廉洁重要性,并自觉树立起廉洁意识。

四、廉洁教育制度化

第一,强化制约激励机制。一是建立诚信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经济、择业活动等纳入诚信考核范围,并定期进行诚信等级评分、分级,高分高级,低分低级。同时,将诚信等级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评优、评奖的主要依据,诚信等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评优、评奖可能性的大小。如此一来,既激励了学生加强自身廉洁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腐败发生的可能性,杜绝从事腐败活动的侥幸心理。第二,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廉洁教育本质上是阳光教育。除信息外,大学校园内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学校层面实行校务公开、政务公开、收费公示、党风廉政建设公开、晋职晋级公开、基建维修公开、招标投标公开、招生就业公开;学生层面实行考试考核公开、评优公开、免试推荐研究生公开、入党入团公开、奖学金评定公开、荣誉称号评选公开等,以此营造良好的廉洁教育氛围。第三,完善评估体系。一个可信、有效的评估体系的建立可全程跟踪廉洁教育进展情况,客观评价廉洁教育的现实效果,科学预测廉洁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能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为惩罚腐败现象提供有力证据,为提升廉洁教育效果提供决策依据。也能为表彰廉洁教育先进提供客观证明,提升廉洁教育信心。

五、廉洁教育相关主体廉洁化

一是教师、辅导员廉洁化。在大学中教师、辅导员与学生接触多、交往频繁,他们的一言一行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并在无声无息中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辅导员廉洁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廉洁与否。于是,为使教师、辅导员成为学校廉洁教育的示范者和引导者,应对其加强廉洁教育,做到廉洁做事,清白做人,真正成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廉洁示范者,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高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化。作为高校的决策者和决策执行者,他们的行为作风往往影响着学校的风气。因此,也应对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廉洁教育,力争在他们的带领下在高校建立起清正廉洁的校园风气。三是一般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廉洁化。这些工作人员在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和学生接触,他们的行为方式也为学生所见,也应对他们的廉洁教育,保证其服务工作廉洁化。四是学生干部及党员廉洁化。一定程度上讲学生干部、党员是高校中的学生精英,他们的个人能力、影响力也高于一般同学,因此对他们的廉洁教育绝不放松,以便其能充分利用个人影响力在有意无意间充分辐射周围同学,增强廉洁教育时效性。

六、优化廉洁教育环境

高校廉洁教育脱离不了现实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如鱼之不可脱于渊。或者说社会环境及学生家庭环境对学校的廉洁教育会产生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当社会、家庭方面与学校层面保持一致,重视廉洁教育,则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相、家庭只要有一方忽略或轻视廉洁教育,那么高校廉洁教育将受阻,力量变小,效果变淡。因此,要切实有效的推进高校廉洁文化教育需要有机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形成合力。在学校自身努力的同时,一方面要依靠党和政府,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法制,保持反腐斗争的高压态势,弘扬正气,优化社会宏观环境;另一方面还学重视学生家庭的廉洁氛围营造。

总体而言,当前学界专家、学者对高校廉洁文化教育的方法及途径研究较为重视,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盛:几乎面面俱到,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学生到教师再到家长,从高校内部制度到外部环境,从组织建设到文化建设皆一一提及,皆有条有理,有理有据。但也并非完美没缺,还存在一定缺陷及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广而不深。大部分学者都追求大而全,追求完美,以至于在广度上无可挑剔,但在深度上,在某一具体方法、途径的阐述上浅尝辄止,漏洞明显。二是重研究轻实践。学者们在方法、途径的研究上可谓头头是道,但对于具体实施或执行的效果却避而不谈,或者说大部分方法、途径还停留在纸上谈兵上,成效如何仍有待实践检验。三是理论研究不足。查阅大部分学者所做的有关高校廉洁教育的方法或途径的论述大都对具体操作方法大幅介绍,但至于相关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则避而不谈。四是高校网络廉洁文化教育研究不足。当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最为常用的学习、交流媒介,但至于如何通过网络途径很好的进行廉洁教育,只有少部分专家、学者少量篇幅提及,专门论述则极为稀少。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开展廉洁教育方法、途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0JDSZ2043

[参考文献]

[1]朱丹,谈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2]田小凤,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课程建构体系[J].科技信息,2011,(22).

[3]张亮,高校学生干部廉洁教育探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8).

[4]黄耀元,黎平,熊一兵,余文婷,.大学生廉洁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6).

[5]李凤姝,大学生廉洁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J].管理观察,2009,(9).

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篇8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治;法律素质;依法治校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作为这一系统基本要素的教育内容,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素质提高而不断地吐故纳新,保守的、甚至反动的教育内容将逐渐地排除出系统之外,科学的、进步的教育内容又会被系统主动吸收。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蔡枢衡)。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难以实现。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而所有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尽管自1986年开始的三次全国性的普法宣传和正在进行的“四五”普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最富有实效的途径仍然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

第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同志在2000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举的几个实例,更让我们对在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充满忧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个体受教育年限的逐渐增长,学校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经环节。法制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提高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1.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大学有专门的法律教材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孰不知,“道德人”与“法律人”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敢犯法。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时,也是把有道德和有纪律(合理理解就是有法纪)并提的,而且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丝毫没有把纪律纳入道德范畴之意。同时,德育概念本身也没有包括法制教育,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狭义理解仅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以及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仅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而品德教育旨在培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的三大组成部分本身并不涵盖法制教育内容。另外,比较美国、德国与瑞士等国的学校教育,尽管也强调道德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却是这些国家学校教育的传统,它与道德或宗教教育无论从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还是教师配备上都有区别。可见,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同样,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实践本身就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杠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面前毫无地位可言,再把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无疑于彻底否定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如前所述,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即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现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二是反侦查,比如作案时带手套,伪造证件,破坏现场等等。所以,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法制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功用与现代学校教育忽视法制教育、不重视法律素质培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现代学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革那些与民主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当前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必须着手以下几方面的构建。

(一)完善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加以研究。九十年代初期,国家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大力倡导“改革人才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在全国形成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高潮。从实质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诠释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而“全面发展教育”是它的基本实现途径。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全部途径,80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大力推行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三)努力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法制教育与学校德育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对多所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调查和思考,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包括:1.利用学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智力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2.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3.组织青少年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4.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等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丰富了校园生活,减少了违法违纪行为,对建设良好校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实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田克勤:《邓小平理论概论》,高考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童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处版;

[6]赵洪海:《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一)中等职业学校家庭教育现状

1、学生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被淘汰的群体,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通过中考直接升入中职学校,这些学生存在着学习基础薄弱;行为有偏差或者心理有偏差,更有甚者是思想品德存在缺陷。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职业学校担负着教育的重任――要将他们转化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合格建设者。但在转化“后进生”上,我们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而往往教育效果令人失望,我们也常常反思,如何有效教育这些“特殊”的学生。

2、家庭教育现状

家长普遍缺乏家庭教育指导。在高一新生入学初期,我们分别在学生和家长两个层面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大部分缺乏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

3、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困惑

困惑一:学生生源区域广。我校是一所市属职业学校,面向全省招生,也有少部分为外省学生,学生生源分布广而杂的特点,给我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制约。困惑二:家长层次差异大。职业学校学生家长的素质和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家庭环境、家长教养方式及家长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意识观念淡薄。

二、研究策略: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途径与实践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家庭教育指导与研究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如果方法不当,后果往往很严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因此家校沟通是教育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原则

实施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中实施的原则主要为:(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生发展观,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树立教育信心;(3)帮助家长学习家教知识,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4)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5)建立密切的家校联系制度,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6)“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家长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作出良好示范;

(三)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与实践

途径一:学校重视――办好“家长学校”,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关键。“家长学校”是职业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关键,我校在郑州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下,近几年来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从学校、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开展实施家庭教育指导途径。途径二:发挥家长教育资源――实施“家长委员会”制度,成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载体。和谐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合力协作,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是家长和老师交流的纽带。它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网络化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教育教学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各方面的作用是构建和谐教育最为有利的举措,注重学生专业发展,更要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一直以来学校积极推行家长委员会制度,使之成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载体。途径三:个案帮扶――坚持开展特殊家庭学生家庭教育跟踪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在行为规范上,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何指导家庭特殊的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成为一直困扰和丞待研究的课题,经验和研究表明,特殊学生的成长与其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班主任在开展帮扶教育前,充分做好个案研究,了解特殊家庭在家庭教育环境、观念、方式、途径等存在的问题,了解家庭教育对问题学生出现心理行为异常起到何种程度的消极作用,分析并形成学校教育帮扶优化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对策。在具体操作中坚持做到以下六个环节――认定明确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现状;收集整理该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详细信息,进行家庭教育追踪指导;进行家庭教育现状诊断分析,理清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寻找帮扶教育跟踪的切入口和问题的焦点;形成帮扶优化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策略和具体操作途径;实施特殊家庭学生个案帮扶跟踪的策略指导;及时总结与反馈评价实施帮扶效果,对特殊学生的成长变化进行科学评价分析,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效果做好客观评价。

三、研究与实践后记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工作,是通过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的工作。孩子、家长和家教指导者是构成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基本要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因为我们面对的孩子和家长的不同,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指导;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也因为其工作对象与工作性质而成为职业学校中一种特殊的教育工作,可见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意义重大,在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反思有以下二点:

(一)面对一群“特殊”的学生,我们需要付出爱心

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旨在教育帮助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中从“动荡不安”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们不仅生理发育走向成熟,而且思维方式、人格特征、道德品质逐渐形成,世界观、人生观逐渐树立,他们要在这一时期为独立步入社会大量吸收和储备知识和技能,完成社会化并选定职业发展方向。发展心理学指出高中时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困难时期,因为经常会有一次又一次的转折发生。”职业学校学生与其他同龄的学生也有不同。因为个人发展不是很顺利,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业不很成功,许多人反而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和不良行为。

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篇10

1.1校内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传统的以班级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广大教师正在努力尝试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优质课程资源的需求空前高涨。但是,毋庸讳言,目前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授课的高等院校仍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在校内所获取的优质课程资源与其所在院校及任课教师密切相关。一方面,任课教师在授课时提供给学生的教材、教学参考书、辅导资料是学生最易于获取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以任课教师或课程群为主体构建的课程教学网站为学生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除此之外,校园网、电子阅览室也成为高校师生获得优质课程资源的重要渠道。

1.2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校外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途径。通过对现有教学过程和课程资源的研究,将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归纳为5种。

1.2.1学校共同体

这种方式是由若干高校相结合而成,是以地理位置相近为基础,以资源共享为途径,以专业优势互补为特色,以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所形成的有机整体,为学生提供学习高质量共享课程的环境与机会。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等。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成立于1999年,至2012年已扩展到21所高校,建设了包含跨校选修课、跨校辅修专业、共同体辅修专业的多层次一体化的“一校式”素质教学课程体系。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成立于1994年8月,目前包括19所在沪高校,采取了师资互聘、开设本科生跨校副修专业学士学位、跨校第二专业、研究生跨校选课、各校实验设备共享等项举措,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办学途径,提高办学水平。

1.2.2各类精品课程

从2003年至今,我国已建成各级精品课程2万余门。这些精品课程通过其所在高校的网站,或者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线。对于第一种方式,精品课程的呈现形式基本上是以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为基础,具备比较完善的各功能子系统,便于教师维护、学生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来源于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一般不能非授权进入和浏览,其注册信息往往由各高校网管部门和教务处共同管理,校外访客则没有相应的权限,无法进入。对于第二种方式,各级精品课程集中汇集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通过课程中心、资源中心、教材中心、视频专区等版块分门别类地呈现,涵盖学科范围广泛,来源高校众多,是各类优质课程资源的集大成者。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注册非常简单,登录后即可浏览网站的课程、资源、资讯和教材,上传、下载课程和资源,并具有发表提问、评论、纠错等获取积分的权限,使用非常方便。

1.2.3著名教育、资源类网站

在教育部人事司组编的《高等教育学》一书中,高等教育的概念被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高级和专业特色,这就决定了其教育和学习的范围更为广泛,研究的问题更加专业、深入。因此,除了上述的各高校网站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外,还有大量的各类资源网站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加以利用。例如,图书馆的中外文数据库、电子图书资源、软件资源,以及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科学网、国家统计局网站、各专业著名网站等,都提供一些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值得广大高校师生进行学习和研究借鉴。

1.2.4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计划建设5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通过“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及网易等平台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及“资源共享课”形式免费向社会开放。教育部将对每门上线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并对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授予相应的优秀教育资源称号。这一举措对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相比较,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共享及推广利用,更加注重统筹设计及整体规划,其课程建设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截至2013年11月8日,教育部共确定了4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第一批43门、第二批62门、第三批139门、第四批121门,总计365门。截至2013年12月26日,教育部公布了“教师教育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课程名单”、“入选第二批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以及“第三批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其中前者涉及到资源共享课程200门,其内容主要是幼儿教师培养课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中学教师培养课程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课程;第二批、第三批涉及到资源共享课程2631门,其中本科课程1775门、高职课程776门、网络教育课程80门。毫无疑问,这些优质的开放资源既为高校师生,同时也为社会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学习途径和支持。

1.2.5mooCmooC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2011年秋在美国兴起,2012年随着美国3个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与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和机构合作,迅速席卷全球。mooC在网上提供范围极为广泛的免费课程,供全球学习者使用。例如通过Coursera提供的大学课程,涵盖了从人文学科,到医学、生物学、社会科学、数学、商业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与上述各种获得优质课程资源的途径不同,mooC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更加充分地体现出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因此受到了世界范围内广大学习者的喜爱。通过mooC,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观看教学大师给其他学生上课,而是自己也置身其中。如果需要,学习者可以注册课程,定期学习,参与讨论,提交作业,完成穿插在学习过程中的小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合格者将获得“成就报告”(statementofaccomplishment)或其他相关的证明材料。例如Coursera的“成就报告”由课程讲师签署,包含Coursera标志、学生姓名、课程标题及课程简介。有些课程还可以通过“签名踪迹”(signaturetrack)计划获得“验证证书”(verifiedcertificate)。mooC的魅力在于其通过强调完整的在线教学过程和学习体验对学习者加以引导和适当约束。学习者不再是一个人孤身奋战,而是通过主讲教师、助教、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广大学友形成一个庞大的学习支持和交流社区,既可获得其他人的无私帮助,也可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贡献给他人。这种新型学习和交流模式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时代“众包”的思想和精神。另外,为了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mooC中的每一门课程几乎均被划分为若干个10~20min的知识点,并提供视频讲解。在这一过程中,还会不时弹出与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学习者只有回答了问题才能继续往下进行,这就会从某种程度上提醒学习者要保持注意力集中,通过有效的过程管理来保证学习质量。

2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的比较分析

2.1校内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的比较分析

上文研究的3种在校内获取优质课程资源的途径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区别,其可获得性以及对教学的价值也不尽相同,校内获取优质课程资源的3种途径中,教材、教参是最传统的,其可获得性、可利用率以及对教学的价值都很高,对教学问题的解释与论述也非常集中。因此,目前仍然是许多国内高校,尤其是非重点大学开展课程教学的首选。但是在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教材、教参的内容不能反映出最新的学科进展,对前沿问题的关注也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这就影响了一些专业课程对学科前沿知识的追踪和学习。另一方面,有些专业课程的教材和教参文字冗长,可读性差,对于读图时代成长起来的广大的“数字原生代”学生而言,不太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因此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接受教材、教参等传统教学资源的倾向。关于课程教学网站和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由于其主要由任课教师进行建设或推荐,因此其对于教学具有极高的补充和拓展作用。由于隶属关系的问题,高校师生一般对本校的此类资源无须注册即可使用,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设置和发放,因此对本校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而言,其资源的可获得性、可利用率以及对教学的价值都是比较高的。但是,缘于同样的原因,师生要想获得本校其他课程及其他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则存在较大的障碍,严重影响了这些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及利用。

2.2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的比较分析

高校师生从校外获得优质课程资源的途径非常多。其中学校共同体所涵盖的区域范围最小,但因其具有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及管理更加相似的真实感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多的是采取面对面的授课和交流讨论,因而受到了学校共同体成员学生的喜爱。对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尤其是其中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由于其来源和基础是原国家精品课程,所以其和高校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结合紧密,且起点较高。在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上网监管、使用评价、年度检查”等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办法形成了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运行、维护和更新的良好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只有那些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才会被给予“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称号,且具有5年的有效期。这些举措对于课程的动态更新、师生互动以及课程应用情况提出了要求和保障措施,因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其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能得到更加及时的帮助和指导。2013年持续升温的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世界上任何一所学校的学生、任何一个角落的学习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世界范围内著名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范围和实际共享程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尤其是mooC给学习者带来的真实、深刻且丰富的学习体验,更是成为其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与前面几种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相比较,mooC不仅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观、学习观的新的认知和思考。

3总结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