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监督总结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9:37

财务监督总结报告篇1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中国

中图分类号:F2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181-02

中国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实行以宏观经济为基础的预算会计监督模式。目前,中国预算会计的现状,导致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模式存在会计核算主体不合理、会计核算基础不科学、会计报告不完整等问题,再加上基层会计人员学历低、素质差、培训机会少,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处于亟待完善的境地。

一、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模式的含义

“模式”一词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使用相当广泛,正是因为其应用的广泛性,将其作为一个学术术语给出标准定义的例子还不常见。但通俗的来说,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

会计为了给核算与监督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必然要使用特定的计价单位。依据一定的计价标准,运用相关方法和程序,将这些标准、程序和方法科学地结合起来的固定程序,就是会计监督模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会计监督模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如按照会计监督的经济基础可以分为以微观经济为基础的会计监督模式和以宏观经济为基础的会计监督模式;按照税务会计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财税完全独立的税务会计监督模式、财税完全统一的税务会计监督模式和财税相互协调的税务会计监督模式,等等。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主体为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结合会计监督模式的分类,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模式可以概括为是以宏观经济为基础的预算会计监督模式。

二、中国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模式的现状

(一)中国预算会计体系的现状

目前,中国预算会计体系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部分组成。

1.预算会计的支出口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除了基建支出按照建设银行的银行支出数列报外,其他各项支出统一以财政拨款数列报;对于个别未实行经费包干办法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也先按照财政拨款数列报,单位的财政拨款结余可以在对单位支出收回时再取消财政总预算会计以列报的财政拨款支出。实行国库集中制度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

2.预算会计核算基础。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除事业单位之外,财政部规定,自2001年11月19日起,中央财政总预算会计对以下五类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1)预算已经安排,由于政策性因素,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2)预算已经安排,由于用款进度等原因,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3)动支中央预备费安排,因国务院审批较晚,当年未能及时拟付的支出。(4)为平衡预算需要,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5)其他。财政部同时规定,中央财政总预算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仅限于上述事项,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事项均不得采用权责发生制,地方各级财政也不得比照执行。对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时,平时不作账务处理,待年终结账,经确认当年确实无法实现财政拨款,需要结转下一年度支出时,应借记“一般预算支出”等科目,贷记“暂存款”等科目,下年度实际支付时,借记“暂存款”等科目,贷记“国库存款”等科目。由此可见,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在中国预算会计中的使用还是非常有限的。

3.预算会计主体。中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总则第三条规定:总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总则第二条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第四条规定:根据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行政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二条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总说明第三条规定: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

由此可见,预算会计的主体就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

4.预算会计报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六十二条规定:总预算会计报表有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财政周转金收支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他附表。其他附表有基本数字表、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汇总表以及所附会计报表。各级总预算会计报表按旬、按月、按年编报。旬报、月报和年报的报送期限及编报内容应根据上级财政部门具体要求和本行政区域预算管理的需要办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五十四条规定:会计报表是反映行政单位财务会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表和报告说明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四部分“会计报表的编审”中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可见,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不能提供有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等的详细会计信息,只能获取行政、事业单位的汇总收支情况信息。

(二)中国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模式的总体评价

对财政支农资金的运作而言,预算会计模式的基本功能是追踪财政支农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向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预算会计对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预算会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预算会计的对象是财政资金的运动,预算会计的三个核算与报告主体——政府财政部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各自记录自身职责权限范围内的财政支农资金收付款业务,核算内容涵盖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款及付款过程,通过记录和报告财政支农资金收付流转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支农资金的会计监督。

2.预算会计核算与财政预算之间保持较高程度的一致。在财政支农方面,预算会计科目与财政预算的分类是高度一致的,有什么样的财政预算分类,就有什么样的预算会计科目。如支农资金中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应的财政总预算会计科目为“农发资金支出”。若有贷款贴息项目,则在该科目下增设“贴息资金”二级明细科目,单独反映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贷款贴息资金;若有不计入工程成本的项目管理费,则直接在“农发资金支出”科目下增设“项目管理费”二级明细科目单独反映。这样,通过预算会计核算所反映的信息可以直观地了解财政支农资金预算执行情况。

三、中国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模式存在的问题

结合中国现行预算会计模式和实地调查的结果,从核算与监督财政支农资金运动的基本要求和发达国家成熟的政府会计监督理论体系来分析,中国现行的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模式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弱点,这些弱点在宏观层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1.会计核算没有确立财政支农资金为主体。中国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体系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分支: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三种会计主体均没有一个完整记录财政支农资金运动的账户体系,不以支农资金作为一个核算与报告的主体来系统反映财政支农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各自仅记录自身有关财政支农资金的划拨或者付款事项,对流转出预算单位之后的支农资金的使用情况没有或很少有核算,甚至没有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信息。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角度看,此类财政支农资金只有支出核算,没有结果核算,这就使财政支农资金运作失去会计监督。对财政支农资金运作的负债没有考虑核算问题,财政支农资金给政府带来的财务风险自然就不去反映,由于核算范围有限,不能覆盖财政支农资金的全部业务。三种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各自相对独立,进行信息汇总时只是按照行政级别对财政资金的总体情况进行汇总,没有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专项汇总的制度安排,因此,没有一个会计主体能够完整反映支农资金的分配及使用情况。信息使用者无法及时获得支农资金分配与使用的会计信息,无法对支农资金支出全过程进行监督,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控制。财政总预算会计不核算财政支农资金拨款以下的各阶段的经济业务,信息使用者无法在微观层面上及时获取财政支农资金后续的分配与使用情况的信息,也无法在宏观层面上及时了解政府整体的会计信息,以致对财政支农资金投资效果的分析非常困难。三种会计主体采用不同的会计科目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会计核算,记录的会计信息的口径不统一,缺乏可比性,信息使用者也很难从三种主体的会计信息中把财政支农资金的信息分离出来加以分析和使用。

2.会计核算基础没有按照财政支农资金的性质选择。财政支农资金会计监督模式不是以资金的性质不同来选择会计确认基础,而是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三种主体采用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大多使用收付实现制,只有很少的事业单位会计和部分财政总预算会计事项使用权责发生制,使财政支农资金的会计核算在不同的主体中运作采用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进行确认与计量,造成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谨慎性等质量特征要求遭到损害,会计核算难以实现其目标。

3.会计核算的财务报告体系不完善。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提供财政支农资金的专门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报告和现金流量报告,而中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设置无力提供这类报告。虽然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各有一套会计报告,并提供汇总的会计报告,但无法在任何一个报告中包含财政支农资金的全面信息,结果导致财政支农资金报告不充分。

参考文献:

[1]孙少茹,石峰.如何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管[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8):29-30.

[2]王红梅.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审计月刊,2009,(9):35-36.

财务监督总结报告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舞弊;对策

中小企业财务报告是中小企业的最终输出信息,是企业会计披露的重要载体,是企业管理者、企业投资者、企业债权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沟通方式。中小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中小企业不遵循中小财务会计报告标准,人为地、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伪造或篡改某一财务数据,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真实的进行报告,以期能够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来使自己获利。其具体的表现为:编制虚假的会计分录;伪造会计凭证;虚增收入,虚增利润;变更会计政策还有就是隐瞒能够影响财务报告金额的交易额等等。

一、财务报告舞弊的类型主要有两种:

1.人为编造财务报告数据。人为编造的财务报告,也就是企业会计人员根据财务报告的使用对象,实行“差别财务报告”来使企业获利。这也是一种比较低级的舞弊手段,主要通过增加收入,虚增或虚减利润、费用等方式。但低级的舞弊手段也容易被发现,其财务报告往往不平衡,账表也做不到相符合。

2.利用会计方法的有选择的调整财务报告的有关数据,此种舞弊手段更为高级。会计人员利用会计方法选择性的利用部分数据进行作假,手段更为隐蔽,更不易被发现。此种舞弊方法往往能够做到,账证相符,账表相符,账账相符。

因此,本文针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面向中小企业相关工作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份,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减少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对策。

二、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状

从以上两个表格的问卷数据可知,部分中小企业对财务报告还不够重视,认为其有用的企业只占调查数据的67%;而且有53.41%的中小企业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现象。

从表3的调查数据来看,人们对于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原因的看法各不相同,主要集中在以下3种:

一是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够强,职业道德意识低,这种想法的人数有2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2.73%。人们认为会计职业人员因为职业道德素质过低、法律意识过于单薄等都会造成会计人员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特别是会计人员对企业管理者的天然从属性,使得企业更容易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现象。

二是会计监督处罚力度不到位,调查数据显示,有34人如此认为,占调查总人数的38.64%。他们认为相比于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问题,造成企业出现财务报告舞弊现象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企业的监督处罚力度不够,不仅是外部监督,还有企业内部监督。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但还是存在着不足,譬如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对违法人员的惩罚力度也不够,而且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准则的制定缺乏了前瞻性,使得企业会计人员的参与性不够;内部监督在中小企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的内部监督也没有得以发挥其监督职能。

三是会计人员的职业环境不理想,有24人如此认为,占调查总人数的27.27%。随着“万福生科”、“胜景山河”、“紫光古汉”等国内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案件的曝光,不仅仅是企业外部监督不力的原因,还有就是企业的职业环境不理想。政府对中小企业监督分工不明确、标准不一,监督人也是疏忽大意,相互之间相互勾结,串通舞弊,使企业不能形成有效的会计监督,更何况良好的会计职业环境。

三、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分析

针对以上问卷调查数据,对于财务报告舞弊的现象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1.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

据表4,在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中,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因占了25%。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的信用记录,而财务报告上漂亮的财务数据就是这一切的基础。一些经济实力差又需要资金支持的的中小企业,为了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很容易产生操纵会计信息的现象。还有就是为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因为企业规模较小,采购的原材料等都是比较零星的,而且这些采购行为都不能通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来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导致企业多交税费,所以企业常会通过少计收入、多计成本等方式来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而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大多数,作为中小企业,它本身对会计制度没有过多重视,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也不够,加上外部监督的短期性和不全面性,中小企业很难保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2.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

据表4,在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中,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因占了19.32%。较之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是很高,它们更多的是关注会计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是否足够高,而且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认知不够,他们很容易进行一些违法的交易并且要求本企业的会计人员为其所作违法事件进行掩饰,再者因企业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对会计法律法规的自觉度不够高,为了工作,会计人员也会伪造、变更会计数据,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就算有些会计人员能够坚持,但最终还是经不起或权利或金钱的诱惑,违背会计职业道德,帮助他人钻法律的空子。

3.外部监督机制力度不够

据表4,在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中,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因占了22.73%。中小企业正在迅猛发展,而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外部监督力度还不够持久和全面。虽然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一些相对模糊的法规也给了企业空子可钻。正是因为对企业的“纵容”,不重罚违法企业及其相关责任人,其结果是在客观上包容了舞弊行为,才使得企业中的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再加上一些会计师事务对企业进行审计,揭露舞弊不仅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还要承担揭露舞弊的成本。面对市场的恶性竞争,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迫于生存与发展,不得不与企业管理者“合作”,为企业粉饰财务报告,高估业绩,以此让企业从中获利。

4.内部控制体制的缺乏

据表4,在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中,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因占了32.95%。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中小企业的管理效能和诚信。然而很多中小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也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付诸于实际。在很多中小企业中,企业责任人忽略内部控制体制,认不清内部控制体制对企业的重要性,所谓上行下效,使得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制形同虚设。而且,由于企业的不重视,内部控制体制的缺乏会导致企业的资金管理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对企业资金管理不够谨慎,使得大额现金报销现象频频出现;另一方面应收账款方面的周转时间过长,使得资金回收工作面临困境,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作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数量不多,导致企业内部会计岗位设置不明确,有人身兼数职,在担任出纳的同时还兼职会计,很容易导致会计信息虚假情况发生,进而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现象。

四、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解决对策

针对问卷调查数据,对于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可提出以下对策:

1.25%的人认为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法律法规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现有的与财务报告有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违法人员的惩罚力度还不够,所以,政府要制定符合中小企业现状的法律法规,使得政府在对中小企业会计进行监督执法时有章有循、有法可依;且在政府执法过程中,政府对于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现象要进行严惩,对违法的相关责任人要追究其责任,严格执法,使其不敢再犯。对那些通过操纵财务数据来获得利益的企业和相关责任人也要进行处理,严查企业的偷税漏税现象。加大财务舞弊的风险的成本,未尝不是一个减少财务舞弊好办法。

2.21.59%的人认为应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

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水平是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取决因素。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人员的时候,一方面,不仅要注重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更要注重其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之后,企业还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定期对其进行考核,以此来保证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对会计人员的制约监督作用,使法律法规对会计人员的行为有真正地制约作用,能够严格规范会计人员的职权范围,对于各种违法现象,要依据法律规定对其进行严惩,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会计人员的违法成本大于违法收益时,会计人员的违违法行为会大大减少。而作为中小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来说,既然身处这个岗位,就必须要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加强法治观念和会计职业道德,不断学习会计业务相关知识,确保自身的工作能力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

3.20.45%的人认为应加强外部监督机制的力度

加强外部监督机制力度对减少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至关重要,外部监督机制可分为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对于政府监督来说,政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政府需要认清其对于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监督的重要意义;第二,政府需要强化财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督力度;第三,政府需要完善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督机制;第四,政府需要加强对企业财务报告人员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对于社会监督,要真正地发挥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监督职能,注册会计师需要依法诚信执业,要坚持原则,不做假账,树立公正客观的注册会计师形象。

4.32.95%的人认为应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制

完善内部控制体制,可以保证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有效减少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的现象。再者,明确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按需分配,能够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以及建立主动的职业判断思维模式,从而对会计事项进行更正确的判断。所以全面改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会计制度。加强会计账簿的监管,加快财务电算化建设,是减少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有效措施。

五、总结

如今,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市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推力。对于中小企业的财务舞弊现象,我们不仅需要完善中小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注重其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的完善,提高会计职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也是必须的。我们要注重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舞弊这一问题,从中小企业的根本出发,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舞弊现象进行研究,解决问题其问题,才能使中小企业在未来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李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状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4,33(9):86-87.

[2]李清如.中小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硕博论文库,2010.

财务监督总结报告篇3

关键词:目的现实性步骤关系方法

目前,我国许多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都实行了财务总监委派制。这是由集团公司董事会向下属全资或控股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组织和监控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一种经济监督制度。探讨这一制度在实施中的制度安排与存在的问题,对于强化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实行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

企业集团委派到下属全资与控股子公司的财务总监,是指由集团母公司董事会聘任的,对下属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的高级管理人员,代表了总公司的利益,接受总公司的委派,而相对超脱于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的利益机制。

(一)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来源于基层实践,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当前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明确利益关系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在社会生活种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企业有与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制度不健全,导致资金管理失控,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一些企业负责人干扰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权,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收,甚至贪污受贿,侵吞公款的现象仍然存在等等,为此,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会计人员不受企业利益机制的羁绊,实行财务委派制度就势在必行。

(二)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能充分发挥财务总监的监督职能和制约职能,避免或减少违法、违纪时间的发生。

会计监督是否有效,关键在于会计人员的独立性。所谓独立性包括经济上的独立和工作上的独立,即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能够不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和支配。如果缺乏这种独立性,则会计监督就会形同虚设,而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财务总监委派制”为下属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善性、可靠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委派制目标及现实性

在现代产权制度及公司制度条件下,国有公司所有者有必要对经营者实施适当的监督,这种监督主要体现在两大环节上:一是对经营者的选择;二是对经营者重大经济决策、财务决策(包括对国有资产调配与处置)的审定和制约。委派财务总监既可以解决经营者的选择,也解决了所有者对经营者重大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的制衡,从而最终解决所有者缺位和经营者行为失控现象。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我国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与改进。这种所有权监督制度对于控制企业内部的败德行为,保证资产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一新型监管模式通过试行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委派制具体实施的步骤

(一)根据公司实际,在总部成立财务证券部,对基层单位的人事、财务管理权,使其为委派人员的对口管理部门,负责对派出人员进行遴选和管理。

(二)按“责、权、利”三统一原则,赋予委派人员与职责相匹配的权力。

(三)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保障。

(四)建立、健全与委派配套的制度措施。委派制要落到实处、收到成效,必须不断加强该项制度体系建设,健全机制,提供保障。需要制定的制度应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资格确认制度。委派人员必须符合《会计法》规定的任职资格,德才兼备,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还应具备较强的临机处置能力。

2、业绩考核制度。由委派人员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对委派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可分为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年度考核后必须形成书面考核结论,对委派人员的工作业绩作定性评价,并以此作为对其奖惩和续聘、解聘的依据。

3、奖惩制度。由委派人员管理机构制定明确的奖惩条例,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和财务、审计情况对委派人员进行奖惩。考核不及格及财务审计发现的问题的,要根据规定分别给予不予续聘、解聘、下岗或经济处罚,表现出色的进行提拔或进行精神、物质奖励。

4、报告制度。具体可分为定期报告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报告制规定委派人员按季或半年向委派人员管理机构作书面报告;重大事项报告制规定委派人员对所在单位发生的重大问题必须及时报告。委派人员管理机构针对报告者反应的问题及请示,应根据情况及时作出口头或书面答复。对委派人言知情不报或故意隐瞒、遮掩的,委派人员管理机构应根据有关规定严厉处罚。

5、述职制度。委派人员在年度终了或离职时,要向委派人员管理机构详细报告工作情况。述职报告经派入单位企业负责人和委派人员管理机构签署意见后存入本人业务档案。

6、培训制度。公司应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委派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促使委派人员积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7、轮换制度。对于委派到各单位的财务负责人,委派人员管理机构在考虑业务连续的前提下,必须进行定期轮换或不定期的调整,以至于派出人员不会和被委派单位形成利益链条,这是保证委派制富于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四、如何处理好与被监督企业的关系

在企业集团内部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是加强财务控制和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而且通过理论的探讨和实际工作中的不断摸索和总结、完善,财务总监委派制必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助于解决当前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如何处理好与被监督企业的关系,调动起所有者与经营者两方面积极性,这样是目前财务总监面临的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财务监督总结报告篇4

贵州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

(2017年3月30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预算的审查监督,强化预算约束,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乡、民族乡、镇(以下称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的审查监督。

第三条预算审查监督应当按照完整、规范、公开、注重公平和效率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预算审查监督的范围包括: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以及预算的执行、调整和备案等;本级人民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决定和命令;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决议、决定;本行政区域内有关预算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级和下级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协助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开展预算审查监督的工作,负责对本级预算草案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方案、决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协助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依法进行预算审查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未设立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其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权负责预算审查监督的具体工作。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设立预算审查小组,在大会主席团领导下,承担预算草案、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方案、决算草案审查的具体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预算审查监督机构队伍建设,可以聘请预算审查监督顾问或者邀请相关专家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应当邀请本级人大的其他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其他工作机构共同参与预算审查工作。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部门依法对预算执行、决算、其他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逐步建立完善预算执行联网监督系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财政、税务、国库、审计等部门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实现网络联通、信息共享。

第十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违反预算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依法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者其他有关国家机关进行检举、控告。接受检举、控告的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进行处理,并为检举人、控告人保密。

第二章 预算审查和批准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编制预算草案,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第十二条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应当纳入预算。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确定预算收入的预期目标,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

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应当注重绩效管理,预算支出安排应当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第十三条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将政府债务纳入本级预算,建立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布置预算编制工作之前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通报预算草案编制的原则、依据、标准、重大政策调整等有关情况,并提供相关资料。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30日前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提交本级预算草案(含部门预算)初步方案以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主要内容。

本级预算草案初步方案应当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收入预算表、支出预算表和收支平衡表,并对预算编制原则、收支政策、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预算安排、政府债务、对下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目录管理以及与预算有关的重大事项等做出重点说明。

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

第十六条预算草案的初步审查及相关调研应当邀请部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采取多种形式听取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县级、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审查预算草案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听取选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应当在收到预算草案初步方案之日起15日内完成初审或者研究,提出初审意见或者研究意见交由财政部门研究处理。财政部门应当在7日内反馈处理情况。

第十八条在预算草案初审过程中,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可以就本级预算草案及部门预算编制情况提出询问、组织调研,开展部门预算草案重点审查等,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7日前将预算草案及报告正式文本送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草案及其报告、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符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要求;

(二)预算安排是否符合预算法和本条例的规定;

(三)预算安排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是否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收支政策是否切实可行;

(四)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安排是否适当;

(五)预算的编制是否完整、细化;

(六)上级人民政府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预计数是否编入本级预算,对下级人民政府的转移性支出预算提前下达数是否符合规定,一般性转移支付测算是否公开透明,专项转移支付分配适用项目法、因素法是否规范、适当及作必要说明;

(七)扶贫资金及其他涉农资金等民生专项资金安排是否有利于统筹整合使用及提高绩效;

(八)预算安排举借的债务是否合法、合理,使用和管理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

(九)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衔接情况;

(十)预算法规定可以在预算批准前安排的支出情况,是否在报告中作出说明;

(十一)与预算有关重要事项的说明是否清晰。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期间,应当保证审查预算报告及草案的时间。财政部门应当派人到会听取代表关于预算的意见和建议,回答代表的询问。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应当根据代表、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并结合初审意见,对预算草案进行审查,提出审查结果报告,向大会主席团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未成立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可以成立临时的大会预算审查委员会,由其向大会主席团提出关于本级预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审查结果报告。

预算草案审查结果报告经大会主席团通过后,印发全体代表。

第二十三条下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及其决议应当报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的有关预算的决议、决定应当报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的关于预算的决定、命令以及财政方面的重大政策,下一级人民政府报送备案的汇总预算、决算,按年度编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等,应当及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章 预算执行监督

第二十四条预算执行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执行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的决议、决定情况;

(二)财政部门批复预算和实现预算措施的落实情况;

(三)预算收支执行的情况;

(四)国库按规定收纳、划分、留解、退付预算收入和拨付预算支出的情况;

(五)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六)专项资金、预备费、预算周转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转资金使用情况;

(七)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八)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对下级转移支付情况;

(九)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有无违反规定为单位和个人提供财政担保和举借债务情况;

(十)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值、增值情况;

(十一)与预算相关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可以采取听取汇报、专题调研、查阅或者调阅有关资料、询问等方式,加强对本级预算执行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有关政府部门和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税务、金融、统计、国资、人社等部门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报送预算执行情况、国库资金运行情况等相关资料,共同建立预算执行的分析制度。

第二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上一年度本级总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6月至9月期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省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11月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1至10月预算执行情况。市州、县级人大常委会根据财政运行情况可以要求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其他时段的预算执行情况。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对重点收支、重大投资项目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政府债务和部门预算的监督,必要时听取政府的有关专项报告或者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每半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书面报告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情况。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将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本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并按照时间、内容的要求将研究处理情况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

第三十条在预算执行中,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以要求本级政府责成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并报告办理结果。

审计部门应当征求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对制定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计划的意见,其后应将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计划正式文本抄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

审计部门应当将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影响预算执行真实、合法、效益的重要情况及预算执行中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通报。

第四章 预算调整审查和批准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预算执行中,确需对预算进行调整的,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列明调整预算的原因、项目、数额、措施及有关说明。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人民政府的预算调整方案进行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本级人民政府不得调整预算。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30日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初步审查、征求意见。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应在收到预算调整初步方案之日起7日内提出审查结果报告或者初步审查意见。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的7日前,将预算调整方案的正式文本送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7日前,将预算调整方案的正式文本送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第三十四条预算调整方案审查的重点内容:

(一)调整的理由;

(二)调整的项目、数额;

(三)收支结构调整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四)收支平衡情况。

第三十五条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省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者项目间的预算资金的调剂使用。由于上级政府增加不需要本级政府提供配套资金的专项资金、预算资金调剂以及行政区划、行政事业单位隶属关系的变动等引起不属于预算调整的预算支出变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汇总报告有关情况,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总报告有关情况。

第五章 决算审查和批准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编制的本级决算草案,经本级人民政府审计部门审计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定。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6月至9月期间,将上一年本级决算草案和决算草案的报告提交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乡镇人民政府编制的上一年度本级决算草案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

决算草案应当与预算相对应,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所列科目编制,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或者变更数以及决算数分别列出,变化大的应当作出说明。

决算草案及决算草案的报告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预算收支执行总体情况;

(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决议和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的预算调整方案决议落实情况;

(三)支出政策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

(四)分地区、分项目转移支付安排执行情况;

(五)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资金的统筹使用情况及本年结转结余资金情况;

(六)政府债务的限额、余额,结构及使用情况,当年新增和偿还债务情况,债务风险防范情况;

(七)预算周转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预备费的规模和使用情况;

(八)超收收入安排情况;

(九)本级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及实施情况;

(十)其他与决算有关的重要情况。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举行的30日前,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通报本级决算草案编制情况、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以及决算草案审计情况,并提交决算草案及审计工作报告有关材料。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有关工作机构收到本级决算草案之日起7日内提出审查结果报告或者初步审查意见。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批准本级决算前,应当听取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同期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

审计工作报告应当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审计查出突出问题,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根据需要附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等资料。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关于审计工作报告的决议或者提出审议意见的6个月内,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时,本级政府负责人、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回答询问。

第六章 预算决算公开

第四十一条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以及报表,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在批准后20日内依法向社会公开。政府预算、决算按功能分类公开到项;按经济性质分类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公开到款;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公开到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公开到地区和项目。同时,应当重点说明举借债务、重点支出、政府采购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本级政府确定的有关重大事项。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的关于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专项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报告,由本级政府审计部门在人大常委会会议结束后20日内依法向社会公开。

第四十二条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决算以及报表,由各部门在批复后20日内依法向社会公开,并依照规定公开基本支出、项目支出、机关运行经费,以及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相关政策、程序和绩效情况等。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预算调整、决算的审查结果报告和决议、决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会议结束后20日内依法向社会公开。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相关信息由其大会主席团于会议结束后20日内依法向社会公开。

第四十四条预算决算公开应当选择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和官方网站。官方网站应当建立专栏,并做到统一规范、便于查询,持续公开。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镇人大主席团给予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一)故意隐瞒事实,造成预算、决算失实的;

(二)未按规定程序、时限和内容报送或者提交预算草案、决算草案、预算调整方案、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整改情况报告以及相关资料的;

(三)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决算、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提出的审议意见不按要求研究处理的;

(四)未按本条例规定向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备案的;

(五)对检举、控告者进行压制和打击报复的;

(六)其他妨碍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

第四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镇人大主席团给予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任命的,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责令其作出检查,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或者罢免职务:

(一)违反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预算调整的决议或者决定的;

(二)未经法定程序调整预算的;

(三)项目支出预算的执行未实现绩效目标,并造成重大损失的。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八章 附则

财务监督总结报告篇5

关键词:国企;下属公司;财务;总监

1财务总监委派的基本模式

(1)董事会委派方式。对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较为健全的国有控股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其财务总监(或财务会计主管)由公司董事会向公司管理当局委派,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以加强对企业经理层的监督与指导,使董事会的各项重大决策得以有效实施,确保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

(2)母公司委派方式。对于各控股(集团)公司,根据资产纽带关系,由母公司向其全资和控股的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确保母公司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运作情况的掌握和监控。

(3)政府授权财政部门委派方式。对于政府出资的投资公司、政策性亏损财政补贴的公司、使用财政性资金数额较大的重要企事业单位和基建项目由政府授权财政部门委派财务总监,确保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安全运行。

2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的重要作用

(1)实施实时监控。子公司财务总监最基本的作用是实施实时监控。一般年度审计是根据账务资料实施实质性测试及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性复核来发现问题,通过实时监控往往能更有效地发现采购、收入、费用等环节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防止资产流失。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省内各地市店的内控意识还较薄弱,使得会计监督只能是企业内部对自身经济活动进行自上而下或自我监督约束的一种内部监督,不能发挥监管经营者的功能。有鉴于此,被委派往子公司的财务总监应针对该子公司的实际情况,考虑管理成本和业务操作的可行性对子公司设计出一套科学的内控制度予以施行,同时由于财务总监的介入,控制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利于内控的执行,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降低经营投资风险和防止资产流失。财务总监往往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通过参与子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对子公司经营情况、投资环境及其成长性了解得比较清楚,由其设计子公司的投融方案将更具参考价值,集团公司可参考各子公司财务总监设计的投融方案,评估各子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和风险,以制定整个集团的投融、预算方案和各子公司之间的资金优化调配方案。

(3)督促子公司与集团保持一致性。财务总监在督促子公司和集团保持一致性方面能发挥重大作用。集团可通过子公司财务总监了解子公司执行股东大会通过的年度经营计划、财务预算的情况,确保子公司执行、遵循相关政策,与集团保持一致性。

(4)进一步完善现行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总监作为产权代表派驻企业,赋予其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权的使命,实际上就是承担监事会的有关监督职责,解决了国企所有者监督缺位的问题,这无疑是对现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3我国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1)财务总监委派制导致新的委托问题的产生。委派财务总监的做法产生了新的委托关系,即财务总监与委派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财务总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财务总监也有其自身的效用目标,而这一效用目标与委派者的效用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财务总监并不能百分之百地代表所有者的利益行使监督权和决策权。

(2)财务总监的责权不够明确具体。依照目前有关的文件规定,财务总监享受企业行政副职待遇,在实际操作中,虽然财务总监一般都能享受相应的待遇,但其职责与权力不明确、不具体,其权责在实际运行中也常常出现偏差。如有的提出财务总监要对企业总经理行使经济监督权,有权采取措施制止企业总经理滥用职权和决策失误行为,但是只派一名财务总监到企业,根本不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其工作更难以落到实处。

(3)财务总监的业绩难以衡量与考核。用企业的经济指标衡量财务总监工作业绩,会加大财务总监与经营者共同造假的可能性。在实践中,财务总监的业绩衡量和考核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财务总监素质不高。委派财务总监作为企业高层次的财务监督及管理人员,必然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对企业财务总监的任职资格除了政治思想和身体、年龄方面做出要求外,还按照企业分类对学历、职称、专业工作经历及实绩作了具体明确规定。但有些企业集团对委派财务总监素质要求偏低,影响了委派财务总监作用的发挥。

(5)财务总监委派制法规欠缺。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一份类似《总会计师条例》一样的具有普遍指导性的关于财务总监地位、职权、任职资格的法规条例,因而使得各企业对国有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认识和操作上差别很大,无法可依。

4完善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的措施

(1)明确财务总监的职权,防止政企不分。财务总监的职能应与企业的经营分离,不能阻碍企业经营者自主权的正常实施。财务总监的职权主要包括:及时发现和制止、纠正企业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和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活动,必要时可向委派机构报告;督促、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监督制度;审核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参与审定企业重大经营计划、预算、方案并监督其执行情况;定期向委派机构报告企业的国有资产运作和财务状况等。

(2)做好财务总监的选派工作。被派出财务总监能否坚持原则、廉洁自律,是否具备必要的政策、法律、财务、管理知识与战略财务管理、沟通协调、信息技术能力等,直接关系到财务总监在参与企业管理过程中能否有效发挥监督作用。这就要求选派的财务总监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具体选派时,应依照“德才兼备、择优委派”的原则,采用内部选拔和社会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加强对财务总监的相关考核。为保证财务总监委派制目标的实现,须加强财务总监的后期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财务总监除了应具有坚持原则、奉公守法、客观公正、光明磊落、清正廉明、严以律己等基本素质外,还应具有熟练的财会技能、丰富的法规知识和较强的组织能力;二是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对委派的财务总监进行考核是建立高素质会计队伍的有效措施,建立业务考核档案,作为其被任用、晋升的依据之一;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和岗位责任制,规范财务总监工作行为,使其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四是建立委派财务总监的定期轮换制度、报告制度、述职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监督制度等,并制定内部管理办法,以保证财务总监委派制的顺利实施。

财务监督总结报告篇6

【关键词】军队财务监督逻辑起点理论结构

一、引言

军队财务监督是对军队单位发生的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性进行的监督。它贯穿于军队财务管理活动整个过程,以提高军费效益为中心,在军队财务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对军队财务监督研究的人,多数是从实务的角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很少有人对军队财务监督理论进行系统性地深入研究。本文试图构建一套完整的军队财务监督理论结构,以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对军队财务监督理论展开深入研究。

二、军队财务监督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所谓逻辑起点,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的抽象范畴,是构建该学科体系的出发点或建基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要素。它是一个理论结构的起始和首要范畴,对本结构中其他理论要素的构建、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决定性作用。

(一)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

逻辑起点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简单性。逻辑起点必须是理论结构中最基本、最简单的概念,并且它必须清晰可知,能够被人们认识和了解。二是抽象性。逻辑起点必须是关于对象的适度抽象,它不能很具体,但是也不能抽象过度。三是与历史起点的一致性。任何事物在其历史起点上总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形态,并且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历史起点的特点正是对逻辑起点的深刻体现,所以二者具有一致性。

(二)军队财务监督理论的逻辑起点

军队财务监督作为军队财务的基本职能之一和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于维护军队财务法规,保证军事经济活动正常进行,合理、合法使用军费具有重要作用。其本质是军队财务监督理论的逻辑起点,决定着军队财务监督理论的其他要素。

(三)军队财务监督本质作为其逻辑起点的原因

军队财务监督本质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决定着军队财务监督的主体、客体和目标等其他要素。军队财务监督本质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它是军队财务监督理论结构最基本的概念,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

三、军队财务监督理论结构的构成要素

军队财务监督的理论结构由军队财务监督的主体、客体、方法、程序、内容和报告等要素构成,并且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一)军队财务监督主体

军队财务监督的主体是本单位财务部门。党委理财是我军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军队财务监督也不例外。各级党委是军队财务监督体制运行的指挥者,而各级财务部门则是军队财务监督体制运行的执行者。这个主体,具有组织上的独立地位,工作上他人不得干涉,经费上有专项保障渠道,专职从事军事经济监督,主体是独立的。

(二)军队财务监督客体

军队财务监督的客体是军队系统的财务活动。这里的财务活动包括军费的取得、分配、使用过程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具体包括预算经费的请领、分配、供应、报销、结算等行为,预算外经费的收入、支出等行为,库存物资的管理和使用等行为。

(三)军队财务监督方法

军队财务监督的方法是实现军队财务监督目标的手段,是实施军队财务监督的基本方式。军队财务监督的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监督方法。按照监督的时机分类,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四)军队财务监督程序

监督程序是进行军队财务监督活动时必须循序的操作规程,是由军队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而不同的监督方式有不同的监督程序。

(五)军队财务监督内容

一是收入监督,指军队财务部门依据财务法规对军队各项资金收入的监督活动,重点是对预算外收入的监督。二是支出监督,指财务部门对各项经费支出的监督,重点是监督各项建设性支出、维持性支出和代管经费支出等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

(六)军队财务监督报告

军队财务监督报告,指财务监督人员在监督工作完成后向有关军队财务管理负责人提供的关于单位财务监督结果的书面文件。它是军队财务监督理论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监督工作的最终成果和体现。

四、军队财务监督理论结构各要素逻辑关系

(一)基本理论部分

本部分包括军队财务监督的本质、目标、主体和客体,是整个理论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能深刻反映军队财务监督的实质。

军队财务监督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是理论结构要素的最高层次,统领和驾驭结构中的其他要素,对其他要素的构建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理论结构的核心内容。军队财务监督的目标是本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监督目标,它受到本质的约束和控制,也因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军队财务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属于基本理论部分的第三层次,只有确定目标,才能确定主体和客体,搞清楚谁来监督,以及对什么监督。

(二)应用理论部分

应用理论部分应是基本理论部分的直观体现,直接指导军队财务监督的实践工作。本部分包括军队财务监督的程序、方法、内容和报告。

军队财务监督程序、方法、内容应属于一个层次,三者都是对军队财务监督工作的具体指导。军队财务监督报告应属于整个理论结构的终点,与逻辑起点遥相呼应。军队财务监督的逻辑起点即本质要求监督人员完成监督工作,就是通过最终报告的生成,实现这一目标。

(三)军队财务监督环境部分

军队财务监督环境是游离于基本理论和实务理论之外的部分,但它是军队财务监督理论结构构成要素。军队财务监督人员应善于利用可控环境中的有利部分,排除不可控环境不利部分,更好的实现军队财务监督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媛.健全军队财务监督体制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4,2.

财务监督总结报告篇7

一、会计监督检查有关工作介绍

(一)会计监督检查工作的内涵

该项工作2012年以前称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2012年财政部改称为会计监督检查工作。

会计监督检查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督职责,是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其实施监督检查的对象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检查内容是其执行《中华人名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对违反规定的会计行为实施处罚。会计监督检查工作主要分为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按照厅里的分工,监督检查局负责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工作,注册会计师管理处负责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工作。

(二)会计监督检查的主要工作程序

每年会计监督检查工作,财政部、省财政厅都会下发文件对检点、检查内容、检查单位做统一部署,确定全国、全省的上下联动检查行业及名单,并下发联动检查指导方案。如,2014年全国联动检查的是医药行业、全省联动检查的是公共交通行业。财政厅通过政府部门网站和《黑龙江日报》等新闻媒体,将行政和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检查名单、检点、检查目的、检查内容和联系方式等向社会公开。全省13个地市及所属县级财政部门也按要求对有关事项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并在检查全部结束后进行查后公告,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了监督检查的透明度,扩大了财政监督检查的社会影响。检查工作结束后每年财政部、财政厅对检查工作进行考核评比,评比结果在系统内通报。财政部还对全国检查处理处罚结果进行汇总,对社会进行公告。

(三)我省会计监督工作的成效

我省会计监督工作严格按照财政部的部署要求开展工作,在强化会计监督理念,完善会计监督内容,探索会计监督方法,规范检查程序、完善检查内容、实现检查方式方法创新、保证检查成果有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对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经济环境、保障各项政策贯彻落实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近几年财政部对地方会计监督的综合考评中,我省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多次得到“整体工作质量较高”的评价,哈尔滨、鸡西、七台河、密山等市县在检查工作中注重调研总结,形成了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案例等经验交流材料,提升了会计监督检查工作成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坚持“一个贴近、二个结合、四个精准”的工作思路,即坚持贴近全省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建设改革发展任务需要;坚持检查和培训相结合、检查和调研帮扶相结合;坚持单位选得准、问题找得准、处罚定得准、目标成果准。针对政府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和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出现的新形势,以及工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事务所面临的新问题,省厅不断改进专项监督检查方式方法,一是注册会计师管理处与监督检查局建立保持联动机制,对问题线索双向延伸检查;二是联合省注协分片分组检查,并且保持密切沟通,信息共享。同时,结合事务所业务特点,重点引导和督促事务所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四)现阶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全省会计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呈现出省好于市,市好于县,县市之间发展不够平衡的情况。一是部分市县对会计监督工作重视程度还不高,在检查人员、检查时间、检查经费上投入不够,检查中存在走过场现象、应付交差思想,表现为检查户数较多,查出问题较少,与检查预期差距较大。少部分市、县、区会计监督检查问题零申报,还有的申报问题较少,与当前会计核算基本形势不适应。二是处理处罚力度不大。检查数据分析表明:近年会计监督呈现出检查内容多,发现问题少;检查资金多,违规资金少;检查单位多,处理处罚少;浅层次问题多,深层次问题少;问题资金多,追缴资金少的情况;会计监督社会效益体现不够,规范震慑作用不明显。三是部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近年来,各级监督检查人员调整变动较大,特别是新会计准则颁发后,检查人员还没有很好消化理解,工作中思路少、方法少、不懂不会问题时有发生,给检查工作带来被动。四是部分市县上报材料不及时、质量不高。每年都有个别单位不按时限和内容要求上报材料,甚至应付了事,影响向国家上报。五是公示公告情况不到位,按要求,查前公示、查后公告应在报纸、政府网站上,意在扩大社会影响,但个别县只是将公告贴在财政局的公示板上,不敢向社会扩大监督检查的宣传面。六是检查手段落后,电脑、检查软件在检查工作中应用程度不高,检查效率较低。

二、改进工作的办法

(一)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

工作开展不够均衡,主要原因之一是个别财政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省厅要继续修改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制度,加大对市县财政局的考核力度,促进市县会计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一是要逐步扩大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处理的会计监管项目和内容,二市要对零报告市县和单位进行调研,必要时进行抽检或复检,真正弄清会计监督检查问题零报告的具体原因。三是要进一步健全综合考评体系,通报考核结果,公布先进和落后单位名单,完善上下联动监督工作机制,提高全省会计监督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

人员素质是提高检查业务质量的重要因素,现阶段部分业务人员年龄偏大,业务知识陈旧,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省厅有必要对全体业务人员做一次系统的、全方位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内控制度,部分企业会计准则、有关法律、法规,查账方法和技巧等等。培训方式可以多样化,包括:进行现场集中培训、不定期的视频培训,利用微信进行指导等等方式。

财务监督总结报告篇8

财力报告粉饰一直是证券市场的“痼疾”,极大危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以及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因而各国政府、学界均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我国会计学者近年来也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黄世忠,1999;陆建桥,1999;刘杰,19995等),这些研究侧重于证实这一问题的存在,分析其表现形式。本文拟对如何构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防范体系谈点粗浅认识。防范财务报告粉饰,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投资者素质,造就有效的财务报告供给、需求主体、是其中的一条根本性措施;与此同时,也必须实施如加强对财务报告编报的监督、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以及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等配套措施。

一、造就有效的财务报告供给、需求主体

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财务报告是消除这一不对称的主要方式之一,或者说,财务报告是这两者之间围绕财务信息相互博弈的结果(Scott,1997)。因此,防范财务报告粉饰的根本性出路在于从这二者入手:造就恰当的主体,让它们拥有足够的理性、适度的手段。

1.打造有效的财务报告需求主体。当前上市公司存在财务报告粉饰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在于需求主体缺位,即尚未形成有效的财务信息需求市场。因此,治理财务报告粉饰,必须侧重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性的举措包括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提升投资者素质。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应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为此必须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完善的产权制度是股东等市场主体根据真实财务报告进行交易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只有完善的产权制度,才能使得胜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其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进而形成真实财务报告的需求主体。而产权制度的完善必须达到;形成以财产所有权分散化为前提的多元所有者的产权结构;形成具有民主程序特征的集体产权结构;形成剩余索取权与控制管理权相分离的产权结构;形成剩余索取权可转让的产权结构。对于上市公司的产权现状而言,主要问题表现为国有股股东实际缺位,以及股权的过分集中。相应地,应采取如下措施:(1)设立纯经济性而非行政性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解决上市公司国有股股东实际缺位问题。该机构不直接从事国有资产的具体经营活动,其身份只如同拥有众多企业股份的股东,依靠投资所获得的法律认可的股权对上市公司享有监督权、收益权,通过行使国有股股东表决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实施有效的监督。对于该机构所发生的行为失当,应严格运用有关的法律及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等手段予以纠正。(2)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以营造其有效运作机制。这一问题的解决,既有助于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有效地行使“用脚股票”等监督方式,增强其参与上市公司监控的动机;也利于上市公司股权的分散化。上市公司股权的分散化即社会性是其最大的特征之一,因为股权的分散能够在股东间形成制约,保证公司的利益得到充分尊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当前国有股、法人股占到上市公司总殷本的70%,这一现状显然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保障。

其次,应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监控机制,以加强监控者对公司管理层行为的了解,提高其信息收集、评判能力,以及增加其监控手段。上市公司在这一方面所出现的问题通常表现为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为此注重如下措施:(1)健全董事会。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并负责对董事提名、高级管理层的聘用与报酬、审计以及重大关联交易等事项表示意见。(2)建立审计委员或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引入审计委员会这一机构,它主要由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负责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并拥有聘用注册会计师的决定权等。或者将这一权力赋予监事会。(3)建立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一种基于合约的委托关系,明文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这些措施将得以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监控工作的客观性,使其更能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

第三,应完善外部监控机制。当前在这一方面应采取的主要举措如下:(1)培育公司间购并市场。出台有关法规,鼓励涉及上市公司的购并行为,促使股东的“用脚投票”机制得以充分发挥功能。换言之,若公司出现经营状况不佳,或被发现财务信息披露虚假等,可能陷入被收购的境地。(2)形成经理人的权竞争机制,逐步培育经理市场,使得股东能够及时在经理市场挑选合理的人选取代不称职的管理人员。根据信号显示理论(Fama,1980)等,这类市场的发育将有力地推动公司管理层重视真实财务信息的披露。

第四,提升投资者品质,打造有效财务信息需求主体。唯此,才能形成对真实财务信息的有效需求与解读,以及对上市公司的有效约束。为此:(1)必须发展机构投资者,让成为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主体。在真实财务信息的需求与吸收上,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是不同的,机构投资者更注重投资而不是投机,因此对上市公司真实财务信息的需求度更高,而且对财务信息的解读、反馈能力更强。美国等资本市场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当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力”,才能形成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需求主体。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开户数至2000年7月末只占总开数的0.44%,因而大力发展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已是当务之急。(2)应提高个人投资者的素质。个人投资者无疑也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主要构成之一,我国当前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个人投资者现为5000多万户,占投资者开户总数和99.56%。但这些投资者的整体素质尚有待提高,以学历结构来看,其中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11.5%。因此,必须推动这些个体投资者的不断成熟,例如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使其就整体而言逐步走上理性投资之路。

2.打造有效的财务信息供给主体。由于财务报告由上市公司提供,因而防范财务报告粉饰的关键之一亦在于健全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籍此才能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等。但遗憾的是,当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普遍比较薄弱,例如有些公司与母公司之间人员、资产、财务尚未分开。新近修订的《会计法》已明确规定各公司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这无疑对扭转这一局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一问题若得不到解决,相关规定往往会难以遵守。因此,有关部门应注意制定各种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式或指引,以供公司参考。

二、改革相关制度,减少财务报告粉饰的动机

财务监督总结报告篇9

【关键词】财务重述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财务重述是指上市公司对前期财务报告差错进行更正的行为,其本意在于更加真实地反映财务状况,从而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然而,国内上市公司往往基于特定的自利目的进行财务重述行为,加上层出不穷的舞弊事件,这就难免让公众质疑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同时也贬低了上市公司的形象和价值。公司内部治理对财务重述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视角对财务重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理论分析

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公司治理的起源。公司内部治理可以看成是上市公司的自我约束机制,目的是在维护股东利益的同时保证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美国审计总署曾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发生财务重述意味着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我国a股市场2001―2009年有683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财务重述,占2009年底a股市场上市公司总数的39.43%(李弘,2011),说明财务重述行为在国内上市公司中具有普遍性。

财务重述行为既包括无意的行为(如财务计算错误),也包括有意的机会主义行为(如盈余管理)。财务重述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治理层为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公司治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基于资本市场动机的盈余管理,包括股票发行、配股、退市、并购、财务预期等;二是基于契约动机的盈余管理,包括报酬契约、债务契约、管理层更迭等(周晓苏、周琦,2011)。

1.股权结构对财务重述的影响。在绝对控股情况下,国有股“一股独大”和所有权缺位的问题导致管理者出于自利操纵盈余,对财务重述的项目和幅度都存在随意调节的情况;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者更有可能通过财务重述来实现盈余操纵的目的。控股程度与控股股东性质对财务重述有重要影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与未完全控股的上市公司相比,不易于发生财务重述;在绝对控股条件下,国有公司比非国有公司更易于发生财务重述(于鹏,2007)。

2.董事会对财务重述的影响。董事会的独立性越强,监督财务报告的能力就越强。如果董事会成员中存在高管兼职、独立董事人数不足、审计委员会流于形式时,委托下的管理者就更有可能利用财务重述来实现盈余管理,所以,高质量的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有利于降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可能性(陈婵、王思妍,2013)。

3.管理层对财务重述的影响。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所有者与管理者的目标经常不一致,薪酬契约使两者利益趋同,但管理者出于获得更高的报酬可能采用非正常手段实现自身利益。此外,绩效考核和证券市场的压力也可能导致管理者通过美化财务报表掩盖糟糕的经营实绩。

二、存在问题

(一)董事会功能弱化

1.“少数人”代言“多数人”。董事会就其职责而言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既要谋求公司的发展,又要满足股东的诉求,同时还要履行对管理层的监督职能。从程序上讲,由董事会对财务重述公告作出更正说明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当前国内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比较高,往往是少数大股东实际控制着董事会。中小股东虽然人数众多,但由于太分散,加之持股比重低,一般没有办法获得董事会的席位,也不能对董事会成员的人选产生影响。在监督乏力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以按自己的意图选择董事会成员并使之成为其利益代表。这样,就产生了“少数人”代言“多数人”利益的不合理现象。董事会对财务重述行为的说明,在很多时候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在a股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大约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四分之一①,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客观上有利于掌握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缩短决策时间。但与此同时,董事会的职能被削弱,董事会制约管理层的作用弱化,甚至丧失对管理层的监督职能或反被管理层所制约。在“内部人控制”效应下,董事会对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督就大打折扣,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表重述体现的只是少数控股股东的意志,这就可能损害中小股东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3.独立董事不独立。第一,提名和选聘有缺陷。独立董事基本由控股股东和董事会提名,中小股东参与提名情况很少见,使独立董事与内部人利益高度关联。第二,具体职责和定位模糊。对独立董事的履职能力、规模比例等缺乏明文规定。监管机构希望独立董事起到监督的作用,但公司更希望独立董事发挥咨询的作用,提供专业支持。第三,激励机制比较单一。缺乏动态长期的激励机制,独立董事往往会选择服从内部人的要求而得到报酬。独立董事不独立,对财务重述的监督很难到位。

(二)监事会功能虚化

1.监督职权缺位。在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公告中,监事会也需要对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事项进行说明。《公司法》虽然规定了监事会拥有财务检查权、对董事和经理等高管的监督等职权,但在实际工作中,监事会成员是由董事会和管理层推选和指定的,且监事的报酬、职位等也由董事会和管理层决定,这就使监事会在地位上明显低于董事会。让地位低的机构去监督地位高的机构,监督效果可想而知。

2.独立董事客观上弱化了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独立董事制度是为了弥补监事会的不足而引入的,两种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作用,但是两者在职能划分上界限不清,部分功能交叉。在当前的法律体制和公司治理水平下,两种机制的交叉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财务重述行为的监督作用。具体来说,独立董事至少在以下方面比监事会更有优势:一是独立董事是董事会成员,可以影响高管的选任、薪酬等,具有明显监督优势;二是监事只能列席董事会,对决策并无表决权,而独立董事则对董事会决策有表决权;三是独立董事大多具有专业技术特长,有助于公司科学决策,而监事住住缺乏检查公司财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三)审计委员会缺乏独立性

美国在安然事件等一系列财务丑闻发生后,于2002年7月26日颁布了《萨班斯法案》,此后发达国家对审计委员会建设格外重视,对其成员有很高的专业准入门槛,一般由独立董事担任,并充分保证其独立性。可以说,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的灵魂,包括自身的地位、人员等。只有真正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才能切实保证财务重述信息真实可靠,在较大程度上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并保证外部审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设置审计委员会在国内上市公司并非强制,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直接选派内部人员组成审计委员会,其待遇和升迁一般由董事会决定,有些上市公司出于提高公司形象的目的设立审计委员会,其独立性就得不到保证,监督作用也很有限。审计委员会缺乏独立性、董事会应付了事、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质疑时,发表意见的报告程序也没有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审计委员会对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监督作用难免流于形式。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董事会的作用

1.完善董事会制度。其目的在于防止大股东或关键人等“少数人”控制董事会,使董事会能代表“多数人”的利益。第一,完善董事资格、组成等具体制度。对董事资格坚持专业、经验、背景等多样化配置,使不同经历、不同群体的董事能够优势互补,规定董事会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流通股股东提名的代表,同时鉴于职工代表董事事实上的弱势地位,应从制度上加以保障。第二,完善强制性累积投票制度。在累积投票制度下,股东可以集中自己的投票权,选举一人或数人,有利于广大中小股东选举利益代言人进入董事会,防止大股东操纵董事会,矫正“一股一票”表决的弊端。第三,完善董事权利行使机制。降低少数股东的行权条件,规定董事具有远程投票的权利,完善董事制度,规范条件和程序。

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关键在于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第一,保证独立董事个体的独立性。禁止与公司、公司高管等存在特定关系或利益的人员担任独立董事,选聘时要公开透明;限制独立董事兼职公司的数量,保证履责的时间;明确独立董事的权利和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将独立董事的薪酬与绩效、风险等挂钩,实行优胜劣汰。第二,保证独立董事整体的独立性。增加独立董事成员在董事会中的所占比例,可提高至50%以上;改变独立董事一般由公司董事会提名的现状,增加中小股东、单独或合并持股1%以上的股东的提名数量,并实行累积投票制。

(二)强化监事会的监督

在当前制度环境下,应正视监事会与独立董事之间职能的冲突问题,关键是使两者兼容和协调,从而充分发挥监事会对财务重述的监督作用。

1.明确独立董事与监事的职责。在相关法律中明确两者职责,避免在对财务重述的内部监督过程中出现同时授权、监督混乱,提高财务监督效率。独立董事侧重于对重大经营决策、经理聘任、董事任免、重大关联交易、高管薪酬等发表自己的独立意见,对管理者形成约束和监督。同时,加强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弥补监事会事后监督的不足。监事会侧重于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及经理财务行为的合法性。

2.扩大监事会规模,提高监事的素质。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平均规模为3人,也就是法律规定的下限,人数配备过少限制了其监督作用的发挥。监事会应由债权人代表、大股东代表、中小股东代表与职工代表联合组成,尤其是职工代表应由全体员工选举产生,此前不得担任过经理以上的职务。为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国有上市公司大股东应选派产权代表进驻监事会,加强监督职能。另外,目前监事素质较低也是不争的事实,缺乏财务、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因此,在监事会成员的选拔条件上,应设置专业知识、学历等方面的条件,提高财务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3.强化监事会监督职权。其日常经费的保障应与董事会保持独立,监事会至少应享有对董事、经理人等人事任免建议权,并对不恰当的任免拥有否决权。监事的权利和职责应进一步完善,如细化监事对上市公司的知情权,让其全面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状况;设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监事进行考评,优胜劣汰。此外,监事会有权依法依规监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向管理层质询,并向股东大会和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三)将审计委员会改设在监事会

在监事会行使公司财务监督权的情况下,独立董事不再行使财务监督权。需要说明的是,独立董事查阅公司财务会计资料、聘请中介机构出具财务报告等职权照常行使,但不以财务监督为目的。鉴于目前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并未有效发挥,而董事会设置的审计委员会主要成员为独立董事,如果如前文所述,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有保证,其在董事会的作用理应得到充分发挥,再设置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就没有必要。因此,可以借鉴日本和德国等成功经验,将原设在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改设在监事会,强化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功能。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可以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并在监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监督经营者的履职情况,领导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向监事会报告工作,并向董事会通报。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主要包括:检查公司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程序、评价内部财务控制、主持外部审计事务、评价公司风险等。

(作者为硕士、经济师)

参考文献

[1]黄娇.试论财务重述与管理层盈余预测[J].新会计,2011(10).

[2]周晓苏,周琦.国外财务重述研究述评及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5).

[3]李弘.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财务重述文献综述[J].现代商业,2011(14).

[4]梁洪学.完善监事会对公司控制权监督功能的对策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9(10).

[5]卫金金.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财务重述行为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2(5).

[6]王聪,陈亮.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制度[J].新西部,2009(22).

[7]孟南,苏宁.财务重述影响因素的中外研究比较[J].财会月刊,2012(7).

财务监督总结报告篇10

[关键词]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粉饰制度

财务报告粉饰一直是证券市场的"痼疾",极大危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以及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因而各国政府、学界均将其作为的重点。我国会计学者近年来也对这一间题展开了研究(黄世忠,1999;陆建桥,1999;刘杰,1999;等),这些研究侧重于证实这一问题的存在,分析其表现形式。本文拟对如何构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防范体系谈点粗浅认识。防范财务报告粉饰,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投资者素质,造就有效的财务报告供给、需求主体,是其中的一条根本性措施;与此同时,也必须实施如加强对财务报告编报的监督、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以及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等配套措施。

一、造就有效的财务报告供给、需求主体

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财务报告是消除这一不对称的主要方式之一,或者说,财务报告是这两者之间围绕财务信息相互博弈的结果(Scott,1997)。因此,防范财务报告粉饰的根本性出路在于从这二者人手:造就恰当的主体,让它们拥有足够的理性、适度的手段。

1.打造有效的财务报告需求主体。当前上市公司存在财务报告粉饰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在于需求主体缺位,即尚未形成有效的财务信息需求市场。因此,治理财务报告粉饰,必须侧重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性的举措包括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提升投资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