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评价监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4:47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篇1

关键字: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监督

内部控制主要由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构成,这种制度也是企业内控的核心内容和重点管理对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内容以及目标是保证企业总资产的安全、以及根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可靠,真实的反映给信息使用者。如果企业不具备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流程,那么就无法去真实的反映财务人员的责任,和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首先要完善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新入职员工的思想教育,始终贯穿企业文化,确保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制度,谨慎行使职权,踏实完成各项任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处理各单位财务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评价与监督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评价及方法

(一)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内容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评价是指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顶层设计和执行程度进行的监督、检验和评定,其评价的内容也应围绕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展开。具体包括:(1)健全企业组织形式,加强会计职能分工(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设计,是否与各部门具体管理相符合;(3)会计实务中对各项具体业务是否严格遵守会计政策;(4)企业财会部门各岗位的职能划分是否符合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5)确保有相应的奖惩制度;(6)关键过程是否均有合理的,具备操作性的控制措施;(7)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影响程度,以及制度设计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定性评价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定性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从整体评价。(1)合法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能否遵循基本规范的基本原则;(2)有效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涉及单位的所有会计和与会计有联系的相关业务范围,是否符合企业本身业务和管理的特点;(3)操作性,为达到控制目标所采用的控制方法、控制程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4)经济可行性,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本与经济效益相比较是否可行;(5)先进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及时对未来经营行为引导和对风险进行评估。

从局部分析。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是否已对关键过程采用了适当的程序和对策,是否配备合理的人员保证实施此措施。

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对所有过程设置的相应措施。

(三)确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定量评价标准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定量评价标准应该作为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沟通的重要参照物。定量评价标准应包括基本评价标准和具体评价标准。

(1)基本评价标准

基本评价标准是评价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否正确运行,基本目标能否及时可靠实现的评价标准,是具体评价标准的基础。针对这类标准,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取样、分类、整合,计算指标,分析目标的实现和指标完成情况。

(2)具体评价标准

具体评价标准是基本评价标准的再细分标准。首先应将内部会计控制项目细分化,然后根据其特点、业务内容制订出完整的标准体系。如将企业的生产成本划分为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间接性成本,针对其特点和内容,制订出具体的材料成本标准、人工成本标准和间接性成本标准。这些标准涉及到每项具体内容,涉及到每项具体指标,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定量评价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定量评价主要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完善性通过每一项控制措施的设置情况来体现,以百分制来表示:经研究,若该项措施已设置应计100分;若该项措施设置不完整应视情况计50-80分;若该项措施没有设置则计0分。有效性及通过每一项控制措施贯彻执行情况来体现,也以百分制来表示:经过仔细测试,如果该项措施执行得很好,则计100分;若该项措施执行任有漏洞,则视情况计50-80分;若该项措完全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则不得分。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定量评价模型建立:假定以控制单位作为控制点的计量标准,一个相应关键控制点为3至5个控制单位,一般控制点为1至2个控制单位。则

式中:xi表示第i个控制点的控制单位数;i表示控制点;x表示控制单位总量;m表示控制措施数;at表示健全性评分(X1+X2+X3+...+Xi);Bt表示有效性评分;f表示所有控制措施的评价结果。

将以上的模型测算结果与定量评价标准相互对照,就能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评价结论。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监督

所有的制度和规定,究其根本,则都是由人来执行的,即便制定再好的制度规定,如果没有很好地去执行,或者存在相互串通,共同作弊的情况,仍然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因此,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应该进行有效的监督。通过监督可以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得到贯彻执行,是否还存在内部管理松懈、控制不足的环节、是否有舞弊、失职行为的发生。为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各企业除对在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作出及时的改进外,还应当建立“违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追责制度”,详细规定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意见,处罚意见应注重内部控制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以达到惩治,防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小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与完善的探讨[J].会计与审计,2012,(8)

[2]陈子松.浅谈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企业经营管理,2011,(12)

[3]屈玉英.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8)

[4]何恩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J]南昌高专学报,2010,(4)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篇2

引言

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相应地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上市公司,不管是出于加强内部管理的自愿还是屈于外部信息需求者的压力,内部控制制度似乎一应俱全,合情合理。然而,这些内部控制制度到底“管”了些什么?谁又来对其负责呢?如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与评价,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这里重点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与评价机制问题,并尝试着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内部控制之监督与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监督机制是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为对公司人的经营行为、过程或决策等经营活动实施客观、及时的监控,所涉及的一系列监督制度的总称。公司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由于我国现实中仅仅注重有关制度的建立而不注重相关制度的执行,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以及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问题

内部审计不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1993年,在国家审计署的推动下,我国的很多企业仓促建立起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将建立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联系起来,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制度的地位虚脱,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有效地实施。

首先,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在我国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中,普遍采取内部设置与其他业务部门平行的内审机构,直接归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分管并向其负责报告工作。在这种内部审计组织体制下,由于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影响,使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独立性不强,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其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现实中,内部审计人员在配置上大多数来自财会人员,存在专业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审计行为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其直接导致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理解不清,所提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内部控制的评估制度问题

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普遍被认为,有利于提高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可信赖程度。其评价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包括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和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

1、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Self-assessment,CSa)”,是指由企业自身不定期或定期地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定期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目标。CSa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布鲁斯•麦克艾格(BrucemcCuaig)提出,而后在海湾公司的子公司加拿大海湾能源公司开展,其特点是易于评价与实施。评价工作由作为被评价对象的个人或由其所组成的小组做出。CSa采用了电子投票装置来对结果进行表决,以确保投票是匿名进行的,从而可以保证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和准确,这点备受支持者推崇。研究表明,实施CSa的方法对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进流程和控制风险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虽然,2001年4月我国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申报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件第59条规定,“发行人应披露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自我评估意见,同时应披露注册会计师关于发行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结论性意见”。但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难以达到内部控制的义务和责任,在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等方面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应当在更宽泛的范围中被应用,并且应当更具强制性、指导性与对外公开性。

2、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外部评估的标准

现实条件下,由于我国并不存在完整的内部控制标准,使得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具有操作方面的障碍。按照陈关亭和李妹所做的比较,我国的规范与美国相关规范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强制性和普遍性的明确规定,对披露形式缺乏统一要求,使得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存在过大的选择性和随意性。

(2)内部控制制度外部评估者的范围过于狭窄

现实中,我国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评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于2002年5月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以指导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业务,指出“本意见所称内部控制审核,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中国证监会提出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所指出的对内部控制的规范,显然注册会计师进行评价的企业内部控制,并不局限于企业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理论上讲,内部控制的所有构成部分都应当是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但由于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经验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范围主要是指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从而导致了内部控制制度外部评估者的范围过于狭窄。

二、完善内部控制之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相关对策

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强化内部审计建设和推行控制评估机制是实现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

(一)加强内部审计的措施

1、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于1999年6月26日通过的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实现目标的职能,内部审计机构需要直接向董事会及管理当局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因此,要解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就应当让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受命于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当局的领导。这种改制可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并且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其职能。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了使上市公司能够拥有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笔者建议了两种可行的改善方法。方法一为:注重对员工职业素质的培养,系统地为每位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规划,为他们提供教育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尽可能地为每位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外包的手段,既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为其操作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由于外包适用于那些以高度重复、高度自动化,或者是两者相结合为特征的工作程序,适用于内部审计。上市公司可以在权衡其成本--效益,包括可能的增值与相应增加的风险后,在可控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形式。但是,需要申明的是:外包并不意味着解除公司对外包业务的责任,这就需要我国制定专门的、完善的针对外包业务的各项问题的法律及规定,以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果单靠外部审计监督,终将引起另一起“世界通信”的悲剧。

一套良好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包括了:规范的审计行为、有效的实质参与活动和有力的审计报告。但是如果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的素质不合格,则内部审计将变为空瓶一个。当然,为了有效地实行监督与纠正机制,仅凭内部审计是不够的,还得依靠有效的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

(二)推行内部控制的评估制度

1、大力推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

目前已有不少关于内部控制的模型和框架。由于中国证监会正在逐步引进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以下简称SoX法案),因此,了解该法案中的重点问题,将对我国正确认识、把握该法案,从而理性地看待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关事件以及相应的对策问题,不无裨益。SoX法案的另一个名称是“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该法案将控制自我评估定义为:“控制自我评估(CSa)是一个主导过程,审计师在此过程中协调一群在专门领域有专长的工作成员。该过程的目标是识别管理层确定的关键营运领域中内部控制的改进机会。”SoX法案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必须包括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陈述,并要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和诚信负责,该法案强制了公司管理层负责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估,明确了其应承担的责任,尤其是对股东所承担的受托责任,同时也加大了对公司管理层及白领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表明,CSa是组织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工具,它将运行和维持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赋予公司管理层,同时使员工、内部审计与管理层一道承担对内部控制评估的责任。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强制执行已成为一种趋势,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报告,将成为衡量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重要参考项目。为此,我国上市公司可试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CSa,以便经常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上市公司来说,建立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有其必要性。

(1)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把出现非对称信息的情况称为信息的不对称性,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委托契约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企业内部出现了委托链条,由于者和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了减少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股东或董事会采取了各种监督和激励机制,其中监督主要是各种制衡机制;激励则主要是各种各样的薪酬制度。但管理层并没有向股东所预期的那样兼顾股东和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是更多的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举措。简而言之,管理层的价值取向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伴随着一些大型公司内幕的曝光,公众越来越失去了对公司管理人员的信任。由于问题的存在,并且管理层负责包括监督在内的内部控制工作,监督就意味着持续地进行自我评估。

(2)从实践角度进行分析:以宝钢国际为例,2004年CSa项目通过在宝钢国际设备工程事业部的若干业务单元尝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三个业务单元分别在采购询价和比价、规范合同文本、供应商的选择和信息维护等方面针对各自的业务特点总结出了相应的风险热力图、关键流程风险认定和改进建议,并落实了具体的责任人和改善时间。宝钢国际管理层在对CSa进行深入研讨,并借鉴CoSo报告具体要求实践后认为:CSa对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公司治理水平是有效的;并且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资源规划(eRp)实施和业务流程优化的保证。由此可见,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推广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是有其必要性的。

在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负责评价的人应当具备胜任能力,应通晓评价主体、控制要素和评价目标;(2)评价应是公正和客观的,并且是完整和可靠的;(3)评价结果应以恰当的方式传达给相关负责人,以此对过度的风险进行控制,并获取改善效率的机会;(4)保存记录以便对所实施的评价进行趋势研究。

2、完善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制度

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外部评估的标准,有利于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责范围、责任承担等细节问题,最终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篇3

内部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以及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均规定监控为其构成要素。监控这一概念实际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作为内部控制基本要素之一的内部监督的概念是一致的。

一、《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控

根据《内部控制框架》使用的监控的概念,是指对内部控制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监控是通过持续监控活动、个别评价或两者的结合实现对内部控制运行进行监控。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的结合,能够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有效性。

(一)持续监控活动

持续监控活动发生在经营活动过程之中,内含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它包括日常管理和监控活动,以及员工在履行其职责时所采用的其他行动。持续监控活动嵌入企业日常的重复的经营活动之中,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实时的监控,能够动态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持续监控活动涉及内部控制各个要素的主要方面。持续监控活动通常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相对于个别评价更为有效。

(二)个别评价

个别评价是从某一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评,它直接关注内部控制的系统有效性。个别评价的范围和频率主要取决于风险评估和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性,对于应对优先考虑的风险的内部控制和对降低风险最为重要的内部控制,一般应当经常地进行评价。在企业主要战略或管理层发生变更、进行重大的收购或处置,或者经营或财务信息处理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此时应当关注企业所有重要活动有关的每一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其评价范围应当根据所需要实现的内部控制目标来确定。

个别评价通常采用自我评价形式,即由负责某一业务或职能的人员负责对其活动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也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的个别评价。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通常将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作为其常规性的职责,或根据企业董事会等上级机构的要求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控制框架》要求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评价者应当了解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以及所针对的内部控制的每个构成要素,掌握内部控制体系实际运行情况,并分析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运行测试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框架》还要求对评价过程进行合理的记录,并强调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编制和保存内部控制相关记录的情况,为有效性评价提供支持。

(三)报告缺陷

对内部控制进行监控所发现的问题应当向上报告,其中严重的问题应当及时上报企业管理层和董事会。《内部控制框架》将内部控制体系中值得注意的一种状态定义为缺陷,明确了报告缺陷的内容,要求不仅要报告特定的交易或事项,更需要报告重新评价可能发生错误的内部控制。

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监控

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控概念相同,监控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之一,在企业风险管理中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以及两者的结合,对风险管理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

持续监控活动存在于企业管理活动过程之中,它实时地、动态地应对企业变化的情况,并植根于企业之中。持续监控活动一般由经营管理人员或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实施。

个别评价是用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而进行的评估活动。持续监控活动有效性越高,则越不需要个别评价。个别评价范围和频率,由管理当局根据本企业的情况作出决定,它取决于企业风险的重大性以及风险应对和管理风险过程中相关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当企业的主要战略或管理当局发生变更、进行收购或外置、经济或政治情况发生变化,以及经营或信息处理方法变更时,则需要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评价。进行全面评价时,应当着眼于风险管理在战略制订以及相关重大活动中的应用。企业风险管理中,个别评价有关的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和方法等内容与《内部控制框架》的内容基本相同。

关于缺陷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缺陷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中值得注意的一种情况,它表示一个发现的、潜在的或实际的缺点,或者一个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以提高企业目标实现可能性的机会。企业风险管理缺陷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企业风险管理本身,来源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个别评价,此外还来源于企业外部。报告的内容包括所有已经识别的影响企业制定和执行战略,以及设定和实现其目标的企业风险管理缺陷;所识别的提高企业实现目标可能性的机会等。报告的渠道既包括向直接的上级报告,也包括越级报告。

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内部监督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作为内部控制构成要素之一的内部监督,实际上等同于上述监控概念。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或者考虑不周等原因,设计出的内部控制不可能完美无缺;在内部控制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或由于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也可能使内部控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实际运行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实施必要的监督检查,发现其不足和问题乃至于缺陷,从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内部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和逐步完善的重要措施。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根据以下要求,结合自身经营活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

(一)建立内部监督制度

内部监督制度是企业指导进行内部监督的规范,也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内部监督的依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的要求,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在内部监督制度中,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等类似其他监督机构的职责,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与和其他内部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开展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等。

(二)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根据《基本规范》,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它实际上就是持续监控活动。日常监督应当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相结合,整合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与日常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

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大致与个别评价的概念相当。企业应当定期拟定内部控制专项监督计划,确定当期专项监督的内容和对象。对于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企业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对于用于控制风险评价结果确认为具有重要性的风险的内部控制以及关键业务的内部控制,应当优先对其进行专项监督。对于专项监督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并监督对内部控制进行完善。

(三)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并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

企业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需要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为此,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另外,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的过程中,根据确定的标准对内部监督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企业还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所谓设计缺陷,是指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内部控制设计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即建立的内部控制不能充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所谓运行缺陷,是指现存设计完好的控制没有按设计意图运行,或执行者没有获得必要授权或缺乏胜任能力以有效实施控制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缺陷,即内部控制不能按照建立阶段的意图运行,或运行中错误很多,或实施内部控制的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和目标等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缺陷。某一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虽然设计得很完善,但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导致内部控制运行缺陷。内部控制的缺陷可以是单项的缺陷,也可以是多项组合的缺陷。

按照内部控制缺陷影响整体控制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可能严重影响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严重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情形。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低于重大缺陷,但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严重程度依然重大,须引起企业管理层关注。除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以外的其他缺陷,则为一般缺陷。

(四)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的评价活动,可以等同于个别评价。企业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前者结合各项业务活动分散进行内部监督,后者针对企业内部某一特定业务或某一特定领域或部门进行局部内部监督。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因此还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整个系统整体进行评价,以论证其有效性。企业应当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篇4

表1列示了国外学者关于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研究的情况。由表1可知,国外学者认为内部审计应当履行监督、评价和咨询的职能,且内部审计实践应密切关注企业的风险,充分利用有利风险或减少不利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从而实现为组织增值的目的。

我国学术界对内部审计功能定位的认识并不统一。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①一职能论

一职能论者认为: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只具有经济监督一种职能。邓桂兰(1994)认为监督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审计监督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要服务于企业的各项经济工作,是企业的制约机制。樊其国(1997)认为内部审计监督是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二职能论

二职能论者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两种职能。监督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评价是其主要职能。李景双、沈行(1995)认为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企业既要筹集资金,又要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逐步将建立内部审计部门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个阶段的内部审计职能就是为决策层服务,进行经济监督。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的根本职能。但是,作者认为在讨论内部审计过程中的“唯监督职能论”的观点是有害的。www.133229.com“唯监督职能论”者摆出的姿态是“钦差大臣”,是监督你来了,这与过去把内部审计人员比作经济警察没有区别。可见,作者不赞同前述的内部审计的“唯监督职能论”,而认为内部审计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还应该履行其他的职能。申香华(2000)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两种职能。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且经济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作者同时认为内部审计不具有经济鉴证和管理职能。理由是内部审计从企业主体来讲,并非第三者,它做出的鉴定只能是一种自我鉴定,其客观公正性极其有限。同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职务,只是为管理服务,因而也不具有管理的职能。

③三职能论

三职能论者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服务三种职能。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经济评价是经济监督职能的派生职能,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内部审计具有服务职能。孙澄生(2002),蔡艳芳、蒋峰(2006)认为我国内部审计建立以来,有关法规明确其职能为内部审计监督,专司对本部门、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因而属于“监督主导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内部审计要求的提高,参照国际内部审计组织有关的材料,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应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和咨询职能。李喜琴(2003)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具有管理职能、经济控制、政策服务三种职能。作者认为内部审计从查错防弊到参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发展到风险管理,一直都是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具有管理职能。同时,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控制,其目的是从经济、效率、效果和公正的观点出发,控制企业的经济事件和过程。此外,内部审计具有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服务的职能。

④多职能论

多职能论者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服务、控制、咨询等职能。张荣荣(2006)认为内部审计首先可以利用其对企业和相关政策较为熟悉的优势,对发现的问题予以披露并提出整改建议,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依据,发挥服务职能。其次,内部审计还具有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督职能、对企业运营体系的控制和鉴证职能。瞿旭在《基于价值增值的治理导向型内部审计研究》一书中认为现代内部审计具备四项职能:控制、监督、评价和咨询。控制职能源于内部审计的本质——一种控制机制。监督职能是由促使内部审计产生的受托责任关系决定的,在监督职能基础上又派生出了评价职能。内部审计机构本身特殊的地位、独特的视角为咨询职能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内部审计职能的研究多而广,得到较广泛认可的观点是“四职能论”:控制、监督、评价和咨询。

二、内部审计基本功能的界定

根据前面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目前关于内部审计功能的说法主要包括控制职能、监督职能、评价职能、保证职能和咨询职能。下面先对这几个职能的概念进行分析,然后梳理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应赋予内部审计的功能。

(一)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源自于内部审计的本质,蔡春(2001)认为审计的本质是经济控制,审计本身就是作为控制手段而产生的,他与控制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亲密无间的血缘关系。作为审计分支的内部审计也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控制活动,正如王光远所说:“内部审计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从另一个角度看,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手段。它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向管理当局反馈这些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为直接或间接纠正内部控制的偏差、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依据。所以,作为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的内部审计,可以看作是对内部控制实施的再控制。内部审计“控制”本质所内含的控制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可不必特别指明。

(二)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是随着受托责任关系的产生而产生的,对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是其基本职能。内部审计师在组织中所拥有的独特位置、熟知企业经营管理的业务能力及对企业经营条件、内部控制环境等因素的熟悉,使其有能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监督。根据监督职能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监督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显性的监督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控制或营运控制所实施的检查,通过检查,发现企业管理控制和营运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及时纠正来避免可能造成的进一步损失。这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监督”。除了这种监督之外,内部审计还能在整个组织中形成一种威慑作用,从而在组织中建立一种隐性的监督气氛。

(三)评价职能

评价职能是指对受托人履行受托责任的行为和结果的评价,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有关受托人各类决策及其执行的科学性、正确性。评价职能是在监督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内部审计职能。在强调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时,需要对两个问题有足够的认识。首先,所需要评价的行为和结果必须是经过审计证实了的,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对虚假的过程、结果所进行的评价,即使评价标准很科学,评价过程很严谨,也不可能得出科学的评价结论;此外,评价必须有一套可以参照的标准或指标体系。这种标准和指标体系必须足以反映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先进性、客观性和可比性,符合本企业的实际,以便通过比较判断,作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对受托人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程度或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四)保证职能

iia《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词汇表(以下简称为《准则》词汇表)中将保证(assurance)界定为:客观检查相关证据以向组织提供有关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方面的独立评价,可以认为是保证项目的业务类型包括:财务审计、业绩审计、遵循性审计、系统安全审计以及审慎性调查审计。由定义可知,iia所定义的保证其实可以理解为“监督+评价”。

(五)咨询职能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监督框架

1. 内部审计在内控控制监督框架中的意义

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企业可运用的监督要素包括内部审计,外部的独立评价、持续性监督等方式。与外部审计和持续性监督的方式相比,内部审计有着最天然的有利条件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首先,对控制进行评价是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与目标之一。和其他部门相比,内部审计更有条件深入内部控制当中,全面监控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做好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的沟通协调,降低这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的方式方法

内部审计通过事后监督、事中控制、事前预防形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发挥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其中,内部控制审计是基础。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全面分析公司的风险点,对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将结果汇报给董事会。董事会听取意见后,召集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1)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企业不断完善经营管理的需要,是现代制度审计的基础。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围绕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全面分析企业的关键风险点,对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得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结论。内部控制审计可运用的方法有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穿行测试法,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了解被审单位经济业务——了解内部控制设计——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通过这四个步骤,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地评价。

实务中,由于内部控制审计涉及的工作量大,难度也比较高,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建议在实务中可以选取某一方面的活动例如资金管理、工程管理等活动,围绕五要素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第二是选取某一单位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的一个或几个进行评审,第三种方法是对某一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全面评价,但在单位的选取上可以选择规模较小,业务较为简单的单位。按照这三种方式进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问题之后,对进行问题分析,区分出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对共性问题再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整改。

(2)参与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让内部审计从检查系统向控制系统转变。事中控制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持续性监督方面,在流程中嵌入内部审计的监督环节。进行招投标业务、合同订立等日常业务监督。开展在线审计,通过设置好的审计模型,及时发现业务数据的异常情况,或是通过系统对异常数据进行预警,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3)审慎进行事前预防

事前预防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咨询”的职能上,内部审计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提出建议,由业务部门决定采纳与否,从而实现为企业价值增值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对现有的内部控制框架提出意见和建议,分析公司每项活动当中存在的风险点,根据风险点查找公司是否有对应的控制手段进行控制。在公司的组织机构体系中,每个组织竖向的联系较多,很多制度都是从自己专业出发进行了制定,忽视了横向联系。内部审计部门却恰恰注重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弥补了横向联系的不足。

3. 构建以内部审计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监督框架的具体步骤

构建以内部审计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监督框架具体步骤,笔者从实践经验出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了解管理层基调——设计——执行——重新设计。

(1)了解管理层基调

管理层关于监督的看法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监督和员工对监督作出的反应。在进行监督之前,内部审计必须和管理层进行商谈,商谈的内容主要围绕对风险的态度、对监督方式的倾向等方面。了解管理层基调的意义在于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设计出最符合管理层期望的监督方式,获得企业最高层的支持,提升监督的效果。

(2)设计环节

在设计环节中,内部审计首先要了解风险并根据组织目标进行风险的排序,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内部审计确定监督的类型、方式、范围。在设计环节中,审计计划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且综合考虑了审计资源以及管理层基调,监督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3)实施环节

在确定好内部审计监督方式、类型和范围后,内部审计就可以实施监督程序。在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将监督结果向管理层汇报,要求被监督单位和部门进行整改。此外,内部审计发现内部控制设计存在的缺陷之后,应致力于帮助企业建立起持续性监督模式,让全体员工承担控制的职责,从而可以降低个别评价的概率,节省监督成本。

(4)重新设计

在监督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内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监督结果推动了整改措施的落实,因此,各类活动的风险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原来高风险的活动由于进行了整改,控制措施进行了完善,控制效果也得到了增强,原来低风险的活动有可能较少受到监督而出现控制失效的情况。因此,内部审计必须隔一段时间就要针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与排序,重新进行监督方式的设计。重新设计让内部审计一直致力于关注风险程度最高的业务活动,并且能够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审计效率和效果得到了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内部控制持续有效。

参考文献:

[1]徐玉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实务.北京: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实务,2009.5,182

[2]曹伟、桂友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研究,2002,1:27-30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篇6

【关键词】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完善

自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相关的人事聘用、机构编制、管理体制、绩效工资、养老保险等改革和试点细水长流般地延宕至今。改制后的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逐渐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力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织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近年来通过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的公益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配合推进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国家对公益科研的经费投入在持续加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人均事业费从过去的不足2万元,提高到目前的8万元左右,2006年以来,国家新增“基本科研业务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修缮购置专项经费”、“研究生培养补助经费”、“增拨离退休人员费”合计19亿元。改革后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的学科结构得到优化,人员层次明显提升,实行了新型的人事和分配等制度。2011年5月,总理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重要讲话,强调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这其中就包括管理制度的革新,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单位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管理制度,也应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不断完善。

一、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

(一)初步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近些年,国家对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年财政收入均达到亿元以上,科技创新能力极大提升,科技研究领域拓展,非财政拨款的协作项目、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技术开发项目的经费来源大大增加。与此同时,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加大了对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经费收支的监控力度,尤其是财政部及科技部的重点专项,要求进行项目中期财务检查和结题财务验收,这些不仅对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更要求单位建立起与之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而现阶段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还仅仅停留于规范单位报销审批手续、会计核算等层面,急需建立科学而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缺乏实质性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没有发挥自身作用

目前,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虽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但内审人员几乎都是非专业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未经过专业培训,审计知识、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正确审计和鉴定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不能对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作为会计监督体系,在工作中也只是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税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从本部门业务角度出发进行单方面监督。会计师事务所受被审计单位委托,一般只重视会计核算资料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轻视甚至忽视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审计。由于各种监督机关尚未形成对单位的整体监督体系,不能有效进行监督,导致单位对内部会计监督也不够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定期有效地开展。相关部门也较少对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及其是否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缺少了监督制约。

(三)尚未建立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机制

现阶段,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多的还是局限于财务管理方面,即资金支付审批、会计基础核算、合同的签订等,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仅仅只是管好国家的财政拨款,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应付国家相关监督机构的稽察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尚未形成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与否的监督与评价。同时,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单位内部成文的管理制度,并没有与单位的绩效工资和考核挂钩,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重制度制定,轻制度执行”的现象。

(四)缺乏内部控制外部监督与评价

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复杂的单位运作保障机制,其制度的完善和贯彻执行决非纯粹的单位内部事务,它与单位外部监督与评价机制密切相关。内部控制的性质是内向型服务,是单位自我约束的重要机制。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单位有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而内部审计部门又由单位的高层所领导,因而其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很大程度上只是按照单位领导的意图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内部控制的政策和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而领导层自身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度的执行情况缺乏监督,因而这样的内部控制监督是不完整的,有必要通过外部监督与评价进行弥补。一般来说,财政、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对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实施外部监督。检查和审计往往针对特定的范围或是指定的专项,很少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情况进行审查,这也导致了内部制度的执行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二、进一步完善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一)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方式之一,可监督业务活动是否符合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并提供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和纠正错误的建议。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应针对自身特点,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重视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具体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使内部审计规范化和制度化。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素质、审计业务素质、审计法规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使其地位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要经常化和制度化,定期审计和实时监控相结合,要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报表、账簿等作为审计对象,以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作为审计的目标,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做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单位领导,以便领导及时改进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使得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法。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防止工作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发生,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二)建立内部控制考核机制,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设计一套完整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把内部控制执行的效益与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利益挂钩,激励与促进有关部门及职工尽职尽责地去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从而保障内部控制的建立、运行都处于科学的评价、监控之下。建立内部控制考核机制,定期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并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指标,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好坏与主要领导的政绩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加强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重视。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和对内部控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和鼓励,对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或执行不好的部门,要责令其整改。对各部门之间的内部会计控制情况进行比较,充分肯定成绩,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客观科学地评价,做到既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更关注其实施的有效性及其评价。

(三)实施内部控制外部监督与评价

对内部控制进行外部监督与评价处于不同的目的,会引发不同的外部监督与评价形式。针对公益性科学事业单位的特点,外部监督与评价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财政、审计部门监督与评价各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主要是为了确保各项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以及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情况。我国目前最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内部控制规范是由财政部制定和颁布的《基本规范》,其中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根据《会计法》和《基本规范》,对本行政区域内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内部控制机构不同,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的主体也会变化,各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其管理的需要单独或联合对各单位内部控制进行监督与评价。

会计师事务所受相关管理部门及单位委托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价,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关注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项基础工作,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同时降低审计风险。

行业主管部门是政府主管部门和各单位之间的桥梁,根据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制定适合本部门、本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也对各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从而保证政府管理部门和本部门制定的各项法规、规章及制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宋蔚蔚编著.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9.

[2]张著.内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

[3]刘金文著.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2.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篇7

关键词:教学监控;实践;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77-02

实行学分制以来,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对学业的进程、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主选择权。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大学应当是自制机构,高校对自己的教学质量负责,需要从强烈的自律意识转变成较为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有效的监控评价机制,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把握住教学质量这个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三峡大学2003年实行学分制,2005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构做了大量工作,运行良好,并不断完善,一个高效的监控评价机制与体系已形成并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组织保障

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长期以来,各高校由教学督导组织完成。教学督导组织由校、院级两级督导组构成。校级督导由学校聘任,负责全校的教学质量督导。院级督导员由学院聘请,负责所在学院的教学督导,由学院管理,对学院主管院长负责。督导员一般由丰富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责任心强,有一定指导权威的教师担任。

校级督导组主要是为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管理人员研究教学、进行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当好参谋,提供教学决策咨询。教学督导组接受学校教学委员会的领导,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院级督导组主要是为学院领导研究教学、进行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当好参谋,为学院提供教学决策咨询。

2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制度体系

在组织机构建立以后,有效构建内部评价与监控体系必须以制度建设为根本。随着学分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制定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评估办法》、《课堂教学基本规范》等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力求更细、更全、更科学,极大增加了督导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除此之外,学校不断完善了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有关规定,使之更加结合本科教学工作实际。在教学督导工作中更加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帮扶。

实行学分制以后,为了进一步将督导工作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学校先后了视导组工作条例,制定以巩固评估成果,健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长效机制等一系列文件。将督导组的工作每年、每学期的工作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制度化,将每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各期检查、试卷调阅等工作列为常规督导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的评价和实践

随着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学督导组的作用日益明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督导组工作仍停留在较为原始的督教状态,很少触及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督导,以及育人环境的教学管理的监督指导。目前而言,仍存在以下较为明显的不足。

(1)定位不准,影响应有作用的发挥。督导组应对学校(院)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监督、指导、检查、评价。及时与相关部门交流信息,为学校(院)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各项教学工作得到不断改进,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由于校视导团为校级非行政权威监督机构,多挂靠在学校的教务处,不仅视导组工作的力度、权威性受到影响,还不利于对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督。视导团应有的参谋、顾问的作用发挥得非常有限。

(2)重督轻导。督导工作只有以督促导,以导为主,才能体现其存在的更高价值,才是督导的最佳效果。目前校(院)级督导能实现对教学活动的监督,建立了完善的监督体制,甚至硬性规定,但对监督结果的利用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未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运用。对教学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后的的意见与建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未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3)督导形式过于单一。听课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基本方法,以此了解教学的基本情况。目前,督导工作以听课为主,校级多采用划院听课,院级采用定向跟踪固定的听课对象为主,这种方式虽然对被跟踪的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形式过于单一,对全校、整体的教学情况无法掌握。对课堂教学以外的其它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掌握不够。

4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健全督导体制和科学运行机制。督导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教学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督导组应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一个指导性、咨询性组织,应该是相对独立的教学督导机构。督导组挂靠于教务处或其它处级行政机构虽然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传递,但极大地影响了督导组的权威性,且不利于对教学管理部门的督导。目前,部分高校实行的由分管校长直接领导,将督导机构列为学校教学委员会的下属机构,极大地提高了督导组的权威性和工作的有效性。督导机构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与校长或相应部门直接沟通,及时处理,及时改进。这种做法是值得许多高校借鉴的。

(2)完善督导内容,督学、督教、督管。“教”、“学”、“管”体现着教学全过程的各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督教”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着,但督学、督管却是督导工作的长期以来的空白。督学,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的督导,指导其在学分制条件下应该学、怎样学、如何学得更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形成良好学风。督管,是对学分制条件下育人环境的管理进行监督与评价,促进教学管理的有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效率化。只有督教、督学、督管三管齐下,方能实现教风、学风、管理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发挥教学监控评价机构的最大作用,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行学分制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校内本科教学工作监控评价,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作为本科教学的长久之策,重内涵,重成效,有力促进了本科教学工作。通过督导组各项工作的不断开展与改进,一个制度化、规范化和高效率的教学监控评价机制和体系已经形成并有效运行。广大师生对本科教学工作的监控评价工作的态度也由不理解变为积极配合,由一种心理负担变为自我激励。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本科教学工作监控评价体系中,今后如何进行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监督评价,值得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评估

一、内部控制之监督与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监督机制是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为对公司人的经营行为、过程或决策等经营活动实施客观、及时的监控,所涉及的一系列监督制度的总称。公司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由于我国现实中仅仅注重有关制度的建立而不注重相关制度的执行,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以及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问题

内部审计不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1993年,在国家审计署的推动下,我国的很多企业仓促建立起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将建立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联系起来,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制度的地位虚脱,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有效地实施。

首先,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在我国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中,普遍采取内部设置与其他业务部门平行的内审机构,直接归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分管并向其负责报告工作。在这种内部审计组织体制下,由于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影响,使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独立性不强,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其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现实中,内部审计人员在配置上大多数来自财会人员,存在专业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审计行为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其直接导致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理解不清,所提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内部控制的评估制度问题

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普遍被认为,有利于提高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可信赖程度。其评价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包括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和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

1、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Self-assessment,CSa)”,是指由企业自身不定期或定期地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定期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目标。CSa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布鲁斯•麦克艾格(BrucemcCuaig)提出,而后在海湾公司的子公司加拿大海湾能源公司开展,其特点是易于评价与实施。评价工作由作为被评价对象的个人或由其所组成的小组做出。CSa采用了电子投票装置来对结果进行表决,以确保投票是匿名进行的,从而可以保证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和准确,这点备受支持者推崇。研究表明,实施CSa的方法对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进流程和控制风险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虽然,2001年4月我国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申报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件第59条规定,“发行人应披露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自我评估意见,同时应披露注册会计师关于发行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结论性意见”。但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难以达到内部控制的义务和责任,在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等方面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应当在更宽泛的范围中被应用,并且应当更具强制性、指导性与对外公开性。

2、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外部评估的标准

现实条件下,由于我国并不存在完整的内部控制标准,使得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具有操作方面的障碍。按照陈关亭和李妹所做的比较,我国的规范与美国相关规范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强制性和普遍性的明确规定,对披露形式缺乏统一要求,使得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存在过大的选择性和随意性。

(2)内部控制制度外部评估者的范围过于狭窄

现实中,我国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评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于2002年5月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以指导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业务,指出“本意见所称内部控制审核,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中国证监会提出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所指出的对内部控制的规范,显然注册会计师进行评价的企业内部控制,并不局限于企业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理论上讲,内部控制的所有构成部分都应当是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但由于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经验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范围主要是指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从而导致了内部控制制度外部评估者的范围过于狭窄。

二、完善内部控制之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相关对策

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强化内部审计建设和推行控制评估机制是实现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

(一)加强内部审计的措施

1、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于1999年6月26日通过的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实现目标的职能,内部审计机构需要直接向董事会及管理当局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因此,要解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就应当让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受命于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当局的领导。这种改制可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并且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其职能。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了使上市公司能够拥有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笔者建议了两种可行的改善方法。方法一为:注重对员工职业素质的培养,系统地为每位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规划,为他们提供教育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尽可能地为每位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外包的手段,既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为其操作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由于外包适用于那些以高度重复、高度自动化,或者是两者相结合为特征的工作程序,适用于内部审计。上市公司可以在权衡其成本--效益,包括可能的增值与相应增加的风险后,在可控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形式。但是,需要申明的是:外包并不意味着解除公司对外包业务的责任,这就需要我国制定专门的、完善的针对外包业务的各项问题的法律及规定,以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果单靠外部审计监督,终将引起另一起“世界通信”的悲剧。

一套良好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包括了:规范的审计行为、有效的实质参与活动和有力的审计报告。但是如果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的素质不合格,则内部审计将变为空瓶一个。当然,为了有效地实行监督与纠正机制,仅凭内部审计是不够的,还得依靠有效的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

(二)推行内部控制的评估制度

1、大力推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

目前已有不少关于内部控制的模型和框架。由于中国证监会正在逐步引进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以下简称SoX法案),因此,了解该法案中的重点问题,将对我国正确认识、把握该法案,从而理性地看待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关事件以及相应的对策问题,不无裨益。SoX法案的另一个名称是“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该法案将控制自我评估定义为:“控制自我评估(CSa)是一个主导过程,审计师在此过程中协调一群在专门领域有专长的工作成员。该过程的目标是识别管理层确定的关键营运领域中内部控制的改进机会。”SoX法案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必须包括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陈述,并要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和诚信负责,该法案强制了公司管理层负责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估,明确了其应承担的责任,尤其是对股东所承担的受托责任,同时也加大了对公司管理层及白领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表明,CSa是组织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工具,它将运行和维持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赋予公司管理层,同时使员工、内部审计与管理层一道承担对内部控制评估的责任。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强制执行已成为一种趋势,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报告,将成为衡量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重要参考项目。为此,我国上市公司可试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CSa,以便经常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上市公司来说,建立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有其必要性。

(1)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把出现非对称信息的情况称为信息的不对称性,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委托契约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企业内部出现了委托链条,由于者和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了减少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股东或董事会采取了各种监督和激励机制,其中监督主要是各种制衡机制;激励则主要是各种各样的薪酬制度。但管理层并没有向股东所预期的那样兼顾股东和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是更多的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举措。简而言之,管理层的价值取向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伴随着一些大型公司内幕的曝光,公众越来越失去了对公司管理人员的信任。由于问题的存在,并且管理层负责包括监督在内的内部控制工作,监督就意味着持续地进行自我评估。

(2)从实践角度进行分析:以宝钢国际为例,2004年CSa项目通过在宝钢国际设备工程事业部的若干业务单元尝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三个业务单元分别在采购询价和比价、规范合同文本、供应商的选择和信息维护等方面针对各自的业务特点总结出了相应的风险热力图、关键流程风险认定和改进建议,并落实了具体的责任人和改善时间。宝钢国际管理层在对CSa进行深入研讨,并借鉴CoSo报告具体要求实践后认为:CSa对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公司治理水平是有效的;并且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资源规划(eRp)实施和业务流程优化的保证。由此可见,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推广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是有其必要性的。

在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负责评价的人应当具备胜任能力,应通晓评价主体、控制要素和评价目标;(2)评价应是公正和客观的,并且是完整和可靠的;(3)评价结果应以恰当的方式传达给相关负责人,以此对过度的风险进行控制,并获取改善效率的机会;(4)保存记录以便对所实施的评价进行趋势研究。

2、完善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估制度

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外部评估的标准,有利于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责范围、责任承担等细节问题,最终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监督要素;持续监督

会计史学家richardbrown曾这样描述:“审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比会计产生稍晚的时期……当社会文明发展到某个人被其他人托付财产具有必要性时,那么对前者忠诚进行某种检查的合理性就显而易见了。”交易复杂性和交易数量的不断增长,企业主/委托人远离交易的源头,对报告主体(人)的潜在偏见,需要外部和内部审计采用独立验证的一些方法,以减少企业及非企业组织内账务记录错误、资产盗用与期诈行为。

内部审计是整个审计组织体系的基础。我国审计组织体系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三部分。不同的审计主体,其基本职能也不一样。国家审计是国家机关对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由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民间审计是接受委托实施的企业财务报告审计、资本验证及法律规定的其他鉴证业务;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服务于管理当局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监督职能为基本职能,同时结合以评价、确认和咨询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职能。

一、内部审计目标的发展

刚开始,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经营职能主要集中在防止工资欺诈、现金和其他资产的损失方面;很快地,内部审计范围扩展到对几乎所有财务事项的验证;随后,其重点逐步从“为管理而审计”发展到“对管理进行审计”上。

iia(国际内审协会)初期公布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将内部审计的定义和目标表述如下:“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设立并服务于组织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它是一种控制,通过检查和评价其他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来发挥作用。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协助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为此,内部审计提供与所审查活动相关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和信息。审计目标包括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的控制。”

然而iia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内部审计仍被视为与外部审计人员工作紧密相关的扩展。人们认为内部审计人员仅在组织内发挥着一般的作用。

由于管理和执行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有必要发展一系列控制行为,使企业得以有效地管理。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每种形式的控制进行现场评估,来完善和完成每一个执行活动。内部审计的职能由最初的单纯的监督发展到监督与评价职能的结合。内部审计的活动范围,已扩展到诸多管理咨询服务,如:检查和评估会计、财务以及业务控制的合理性、适当性和适用性;确定所制定的方针、计划和程序的遵循程度;确定为避免各种损失对公司资产报告和保护的程度;确定组织内部所产生的会计数据及其他数据的可靠程度;评估履行职责的工作质量。

企业环境经历迅速的、革命性的变化,对全世界的组织产生了深远影响。管理层在面对全球激烈竞争时作出反应,主动提高质量,管理风险、结构以及流程,需要为决策提供更及时、可靠、相关的信息,在这种趋势下,内部审计被视为帮助改善治理,支持关键治理程序的最合格的职业团体。“内部审计的范围包括检查和评价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及履行职责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一系列诸如“安然”、“世通”舞弊案的发生,促使《萨班斯—奥克利斯法案》出台,与此前赞助委员会(coso)的报告相结合,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评价和维护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公司持续监督内部控制的主要部门。从而使内部审计成为继高级管理层、董事会、外部审计师之后现代公司治理的第四大基石。iia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关于持续监督

1992年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五要素报告,指出监督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五要素之一,是对内部控制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持续性的监督活动、单独评估或两者并用来实现这个过程。2004年,coso委员会结合《萨班斯—奥克利斯法案》了erm(风险管理)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进行了扩展,监督作为风险管理的八要素之一,是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控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运行是否有效的过程,监督对象在目标、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扩展,但仍坚持持续监督和单独评估方法的使用。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及蔓延,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国aig深陷次贷泥潭和我国中信泰富等公司衍生产品投资巨亏事件纷至沓来,不断暴露出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存在缺陷,反映了许多企业未能充分利用持续监督程序以支持内部控制有效性。coso委员会于2009年了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指南,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理念,以将监督有效地植入公司的持续控制过程为根本目标,从而能最小化内部控制失败并提高决策所需信息的可靠性。

监督程序的实施包括持续监督和单项评估,前者为管理层提供关于控制有效性的日常信念,后者提供定期的确认。持续监督程序植入企业日常的、反复发生的经营活动中。由于持续监督程序被常规性地执行,常常是在实时的基础上,最早识别和纠正控制缺陷。持续监督有效性越高,对单独评估的需要程度就越低,在进行单独评估时也可充分利用在持续监督中所获得的信息。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建设主要强调单独评估,对持续监督重视不够,未将监督纳入企业日常的控制活动中,降低了监督的效果和效率。内部审计作为内部人审计,它所接触的信息是及时可靠的,可以随时根据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的要求行使审计职能,具有经常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又要反过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自然应该承担持续监督组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职能。

三、内部审计如何发挥持续监督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部门设置

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位置虽然极其特殊,但它仍然是组织内的一个职能部门,独立性问题对内部审计总是一个难题。为使内部审计有效运行,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持续监督的授权应该由足够高的组织层次授予。对于内部审计而言,为提升它在组织内的地位,与“那些负责组织治理的人员建立牢固的关系,并且直接与审计委员会进行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往往由董事会制定,而董事会却凌驾于控制制度之上,因此应将审计委员会设置为一个与董事会平行,向股东会负责的独立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较好地实现其独立性。

我国也采用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做法,但其实际适用范围有限,目前主要是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得到较严格的执行,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很多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似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内部审计的工作没有形成常规的经常的活动,而是受命于单位负责人,审与不审,审哪里这样的问题完全成为一种个人行为,内部审计的随意性很大,根本不能满足持续监督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组织负责,鉴于此,在组织内部设置一个内部审计委员会,其成员应由单位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单位内部的参与经营管理常规工作的业务代表组成,内部审计部门应由内部审计委员会领导,对其负责。

(二)在组织内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

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由内部审计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审计业务主要有:财务审计、风险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等项审计业务。但是,企业管理当局对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准确的认识,他们往往在问题发生之后才要求内部审计进行审计,以发现舞弊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如何解决,内部审计部门仅仅是在事后进行审计,起到灭火器的作用。由此看来,其对组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总是滞后的,更谈不上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监督。

要改变上述状况,首先,内部审计的宗旨、权力和责任都应在组织正式的书面文件中做出规定,该书面文件的内容应当包括: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本组织的地位;列席董事会、经理会议及类似权力机构会议;有权接触与审计范围有关的记录、人员和实物资产;明确内部审计活动的范围。机构设置上的高层性,并不能完全保证其工作的有效性。要保持内部审计工作的活力与动力,还应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责任约束机制。

其次,内部审计活动的展开应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使其成为一项长期而稳定开展的工作,将规划以组织最高层次的文件形式下发到各职能部门,明确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一贯重视程度,使组织内各个成员普遍地重视与遵循。

最后,内部审计的职能要求其保持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独立性,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为获得内部审计评价,确认所需的各种信息,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内部审计部门应扭转以前被动工作的局面,主动与其他职能部门加强沟通。由于内部审计往往被视为领导的灭火器,其他职能部门总是对内部审计部门敬而远之,因此,开始时,应制定内部审计定期沟通会议制度,内部审计工作部门不要以监督者自居,而应真诚地为组织各管理层服务,树立为管理服务的宗旨,采用提供咨询、建言献策的工作方法,帮助其他职能部门加深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主动遵循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当管理层切实认识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好处,得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惠之后,管理层自然会主动联系内部审计部门。这种不以监督为目的的工作形式反而形成对各管理层的事前的、持续的监督。

(三)加强内部审计意见的落实

内部审计机构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部门的制约,内部审计能不能发挥为管理服务的职能,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取决于组织的最高管理层能否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内部审计建议应及时向前述的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委员会报告,由其监督管理层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应考虑将内部审计报告在组织内部公开化,加强员工的集体监督,进一步增加组织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篇10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经营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4.015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迅速发展,并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力量。但大部分企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部控制的缺陷,且这些缺陷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负面影响,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其内部控制的问题,最终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了优化措施。

1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采取管理措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可以保障企业规范、科学地运行,还能有效地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有效性,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运转中出现的漏洞或问题,使各项任务顺利开展,形成健康良好的工作环境。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的不断改革,一些企业在内部控制上的问题逐渐凸显,如内控环境较为薄弱、风险意识不强、内控活动不健全、内部监管不完善等问题,对企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功能

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的内控制度较为薄弱,难以实现较为全面的决策能力、业务过程、操作和控制的科学管理与监控,因而企业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各种风险控制,从内部控制的历史演变进程来看,内部控制的发展,也伴随着企业风险控制的发展。早期内部控制的提出,就是为了防范财务失窃、信息失真等风险。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控制的目标在层次与种类上不断地复杂化,而内部控制也沿着风险变化的轨迹而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讲,风险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大重要功能,只有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企业才能够正常的运营并盈利。

2.2价值创造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功能不仅局限于风险控制,还包含价值创造,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应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杨忠智提出,内部控制的核心功能是帮助企业目标的实现,即为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因此,内部控制的价值创造功能是不可忽略的。

总之,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在某种程度上是相统一的。企业的经营发展伴随着无处不在的风险,对风险进行控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且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只有提高对风险的控制力,才能对企业的经营价值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以说,风险控制为价值创造提供了保障,价值创造为风险控制指明了方向。

3国内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个行业的企业的发展十分迅猛,且在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地位。由于我国的经济市场还没有完全的发展成熟,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及内部监督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严重地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企业人员对内部控制缺乏深入的理解

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不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还有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正确,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控制下属而对高层管理者不进行约束,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没有深入理解,因此不注重自我控制。

另一方面,企业员工没有深刻地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能严格落实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内部控制制度沦为一纸空文。还有部分企业内部的权力大多集中在管理者手中,容易忽视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导致企业出现权责不清、岗位职责出现分歧等情况,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展开。

3.2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

目前,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及其员工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也不会使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来处理各种风险。一旦企业遭遇风险危机,就会变得束手无措。由于企业缺乏合理有效的风险调控机制,没有制定风险应对机制与风险处理方案,使管理人员只有在企业遭遇危机时,才亡羊补牢的制定出应对风险的措施。长期如此,便使企业陷入危机中,且企业的发展因此会受到阻碍,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3.3企业控制活动不完善

当前许多企业的控制活动缺乏专业性与全面性,控制活动方法单一、僵化,不够灵活。在实际开展控制活动时,只侧重于企业的某个部门或生产的某个环节中,导致控制活动不能在各部门之间有效地开展,不能深入到生产中的每一环节。除此之外,部分员工对控制活动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认识层面,常会出现“按经验不按制度”办事的不规范行为,导致企业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3.4监管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体系能否正常运行取决于企业的监督管理,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保障,国内的企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内部监督体系不完善,监督部门形同虚设。监督体系不完善,导致内部控制的监督功能发挥不足,员工的监督意识相对薄弱。还有就是,在内审部门中存在侧重审计监督的现象,内审部门就变成了“为了监督而监督”的部门,强调事后查错补救,不重视事前的预防。

4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4.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创建良好健康的内部环境

首先,企业负责人要提高自己的内部控制意识,由上至下的开展宣传、加深内部控制的观念。多开展一些培训交流活动,加强企业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加深其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提高自身内部控制的观念与能力,从企业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其次,企业应根据其长远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企业应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需要的人才层次,建立岗位说明指南,为员工的录用、培训、提拔和晋升提供依据。还应在企业中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定期进行岗位培训,使其适应企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企业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

4.2提升风险意识,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首先,应进一步提升业务人员对企业相关风险的防范意识,尤其要注意提升企业主要领导对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意识。企业各部门的领导应注意加强自己的内部控制意识,并定期对企业人员进行风险意识的培训,由上至下深化风险意识。

其次,企业应在风险目标设定、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评估应对等环节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需加强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的建立,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措施。

4.3加强控制活动的执行

控制活动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创建健全的控制活动才能更好的防范风险的发生。控制活动的强化执行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应在业务环节中,明确岗位的具体权责,明确业务环节的审核批准程序,保障企业有规范、科学的业务开展的环境。

其次,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的标准,确定相关会计处理的具体程序,并建立财产物资方面的清查机制,保证财产物资方面的完整。

最后,注重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的实施,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将风险控制在企业的可承受范围内;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与员工薪资挂钩,提高绩效评价的有效性。

4.4健全内部监督体制

内部控制能不能长期高效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监督控制的手段,在内部控制系统的创建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具体监督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应健全现有的内部控制监督体制,对各个工作岗位、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全面的监督,更加迅速的反馈企业运行管理的状况。企业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建立持续的内部控制监督结果改善制度等措施。根据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结果,对运营系统出现的缺陷进行整改与完善。

4.5重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实施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内部控制评价机制的可行性。企业须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指标及内部控制评价与风险管理整合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增强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效果。考虑职责明确,企业应从全面性、层次性和技术要求三方面合理地界定评价主体;考虑评价的全面性和评价的深度确定评价内容;基于政府指导性和企业自主性确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立足于风险整合进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管理,即由审计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配合,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应用风险管理技术,并以监督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

5结语

企业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积极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要想解决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活动的完善和对内部控制的监督。除此之外,也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内部控制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镇.中小企业控制活动问题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