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消毒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5:09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篇1

一、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消毒工作是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中心内容和保障,有少数养殖户认为消毒工作是一项可有可无和无关紧要的工作。部分养殖户认为消毒工作只是养殖场发生疫病时才采取的一项措施,没有必要长期坚持,主观认为它是一项浪费钱财而不见效益的工作。有极少数养殖场设立消毒池的目的只为单纯性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或是为争取项目经费或补助不得已采取的措施,场主本身对消毒工作并不重视,毫无疑义。

2.技术操作不规范

2.1消毒设施不齐全

在实践中,虽然绝大多数养殖场都建有消毒池,但真正能达到消毒效果的只有少数。有的消毒池设计不科学,过或过深,少数养殖场消毒池形同虚设,只有清水无消毒药,有的养殖场只有脚跳消毒池而无车辆消毒池,有的只在场区入口的消毒池,而在各生产区却没的消毒池或消毒消毒垫,绝大多数养殖场没有设更衣消毒室。有的养殖场未考虑动物存栏数量大小,在选择消毒器械时图便宜,用小型喷雾器或农用小型农药喷雾器进行消毒。有些养殖场在大门口设有紫外线照射装置,其实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对人产生副作用(如对人的眼结膜和皮肤造成伤害),主要原因是紫外线消毒仅为直射,且穿透力很小,只适合使用在无人员的实验室。

2.2消毒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养殖场没有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有的建立了制度也未按制度执行。主要表现在无消毒记录,无专人消毒,消毒池药液没有及时更换,消毒的随意性很大。

2.3消毒程序不合理

大多数养殖场都没有制定严格的科学消毒程序,主要表现在重视仔猪及育肥猪圈舍的消毒,忽视对母猪及母猪舍的消毒,没有在空舍期进行全方位的消毒,或空舍期消毒时间过短,消毒前缺乏必要的机械清扫和冲洗工作,消毒过程杂乱无章,没有先后秩序。

2.4消毒方法不全面

如只有圈舍消毒而无场院区环境消毒,无空气消毒,无饮水消毒,没有实施畜禽带畜消毒,粪便没有进行无害化消处理,这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和病源扩散,大大降低消毒的整体效果。

2.5消毒剂使用不当

有些养殖场在场区或场外道路上铺撒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药物进行消毒。有的长期使用单一消毒药,没有定期更换消毒药品,致使病菌产生耐性而影响消毒效果。消毒药配合使用为不科学,由于不懂得消毒药的配伍禁忌而发生意外事故,或导致失去消毒作用,甚至有的养殖场为省钱而只使用开水消毒,寒冷季节没有提高消毒液温度,消毒药发挥作用不足,如有的场区喷洒完消毒药立即用清水冲洗,没有保证足够有消毒时间,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对象,没的使用具有针对性、敏感性消毒药,对消毒使用剂量和稀释浓度把握不准,长期使用单一化学消毒剂,不重视配方消毒剂的推广使用等,由于消毒药使用不当,从而大大降低消毒的实际效果。

二、建议

1.提高认识,重视消毒工作

传染病的流行和发生是由于病原体的存在,而要消灭和根除病原体,最的效的方法就是消毒,消毒工作是兽医防疫中的工项重要工作,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特别在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舍内高密度饲养的条件下,消毒工作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成为养殖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缺陷的补充。因此,规模养殖场对消毒工作须引起高度重视,自觉克服消毒中存在的盲目性、应急性、应付性,真正将预防高于一切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管理的每个环节和每天的工作中。

2.完善消毒设施,提高消毒效果

做好消毒布局和设备的配置。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长4m,深0.3m以上的消毒池,车辆流动性大的需安装车辆消毒系统;生产区入口处设置消毒更衣室,安装自动喷雾消毒系统;各养殖舍栋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消毒垫;生产区清洁道、污染道分设,场院区入口处配置消毒设备;圈舍地面和墙壁选用适宜材料,以便清洗消毒。

3.建立健全科学的的消毒技术规范

3.1选择合格的消毒剂

畜禽养殖场选择消毒剂要在兽医人员指导下,根据场内不同的消毒对象、以及消毒环境条件等,有针对性地选购经兽药监察部门批准生产的消毒剂,或是选购经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推荐的适宜本地使用的消毒剂。选购时要检查消毒剂的标签和说明书,看是否是合格产品,是否在有效使用期内;要选用价格抵、易容于硬水、无残毒、对被消毒物无损伤、在空气中较稳定、使用方便、对要预防和扑灭的疫病有广谱、快速、高效消毒作用的消毒剂品种;注意不要经常性的选择单一品种的消毒剂,以防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应定期及时更换使用过的消毒剂,以保证良好的消毒效果。

3.2按要求科学配制消毒剂

有些化学消毒药品,因其规格、剂型、含量不同,往往不能直接用于消毒工作,因此在使用前要按说明书要求准确配制实际所需的浓度。配制时,要注意选择稀释后对消毒效果影响最小的水,以及稀释后适宜的浓度和温度等。还要注意,有些消毒药品要现配现用,配好的药液不宜久贮;有的消毒药液可一次配制,多次使用;有些消毒药品〔如漂白粉等〕在久贮后使用时,要先测定有效含量,然后根据测定结果进行配制。做好这些工作,都可以提高消毒效果。

3.3设计科学的消毒程序

有些畜禽养殖场消毒效果差,主要是执行的消毒程序不科学。生产中,常采用二次消毒法,第一次是使用稀释好的消毒药剂直接进行消毒,待一定作用时间后清洁被消毒物质或其障碍物质,再用消毒药剂重复消毒一次。经过这种二次消毒,既科学、彻底,又消毒效果好。

3.4科学消毒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篇2

关键词基层畜牧养殖;场地消毒;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1-0269-01

农牧业是青海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青海省农牧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经济增长模式。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禽产品的流通渠道也愈发的畅通,在方便广大人民的同时,也给畜禽的传染病流行创造了条件。畜牧养殖业场地的消毒,是防止疾病传播的安全措施之一。及时、适时地消毒对于防止病原体扩散、避免流行病的发生具备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4]。防止牲畜出现再次的感染,引起并发症更是畜牧养殖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畜牧养殖业场地的消毒对于疾病防治和公共安全2个方面都具备着很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对现今基层养殖业场地的消毒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对策。

1基层畜牧养殖场地消毒存在的误区

1.1无疾病不消毒

无疾病不消毒,这是大多数养殖户的一个通病,他们普遍认为只要是未发生疾病,就无需对场地进行消毒。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消毒的目的是为了消灭传染源的病原体。在畜牧养殖的过程当中,大多数未看到外界疾病发生的时候,病原体就可能已经存在于外部的环境当中了。在此时若不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病原体就有可能通过牲畜的饲料、饮水或是空气传播,造成疾病入侵感染,引起疫病。

1.2不更换消毒剂,只进行1次消毒

畜牧养殖户因为习惯或者是价格原因,只使用1种单一的消毒剂,并且只进行1次消毒,就认为不会再发生或传染疾病。这种想法也是不可取的,如果长期的使用1种消毒剂,就会增强病原体的抗药性,甚至可能引起病原体的异变,导致这种消毒剂对于病原体的效用减弱。当进行1次消毒之后,并不能起到完全、彻底的消毒效果,对于养殖场地的定期消毒是必不可少的。

1.3消毒剂选择上有误区

很多养殖户简单地认为,消毒剂味道越大消毒效果就一定越好。其实消毒剂的气味和消毒剂所产生的效用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有很多的消毒剂是没有气味的,但是消毒效果也很不错。

2对策

2.1慎重选择消毒药剂

消毒药剂的选择上一定要因时因地制宜。因此,某些养殖户使用单一的消毒剂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在选择消毒剂的时候一定要事先了解消毒的对象、目的和病原体的种类,充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做出选择。配备出最佳的使用方法,不能对人畜造成危害,又要把病原体及时的消灭。

2.2正确选择消毒时间

消毒时间的选择是在消毒过程中一件很容易被忽视的事情。很多的养殖户都是随心所欲地选择时间,这种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在消毒时间的选择上更要根据消毒的对象、目的还有消毒剂的产品特性来确定消毒的时间。对于挥发性比较强的消毒剂不应该在夏季或者是中午时段喷洒。一般消毒时间多是应该在早晨和晚上,以此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2.3注重新型消毒剂的使用

泡沫清洁剂是目前消毒剂行列中应用的相对广泛的一种新型产品。相对于传统的消毒剂来讲,泡沫型清洁剂具备着劳动强度较小、使用成本较低、易于操作等很多传统消毒剂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的消毒剂由于消毒时间长,导致劳动强度过大,清洁时间较长且不彻底。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传统的消毒剂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生产发展的要求,因此选择新型的消毒剂势在必行。泡沫消毒剂是通过相关的发泡装置,将液态的消毒剂转化成泡沫喷出,泡沫同需要清洁的场地表面进行接触后通过润湿、渗透、分化等方式,对于去除待清洁物表面的油脂、蛋白质、污垢等等具备着很好的作用。

3结语

根据畜牧养殖户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消毒策略,完善消毒措施是当前畜牧养殖业的重要工作。首先,需要做好知识普及工作,彻底转变大部分畜牧养殖户的错误思想,提高养殖户的消毒知识储备,从而促进养殖业的生产发展。其次,要建立健全基层的兽医服务网络,使之帮助养殖户确定消毒所需的必要环节,使消毒工作做得更好。最后,发展“饲料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牲畜,调整畜种结构,适度增加藏绵羊比例,积极发展肉乳用牛和猪、禽,适当减少山羊和马属畜类,努力提高牲畜繁殖成活率,加快畜群出栏周期,从而大幅度提高肉类和酥油等畜产品产量,从而不断提高高原食物安全的保障程度。

4参考文献

[1] 李宇.基层畜牧养殖业场地消毒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0):245-246.

[2] 绳峰.如何把握畜禽养殖场消毒的关键环节[J].新农村,2011(5):170.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篇3

生物安全在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当前,生物安全已经涉及到人和动物的生存与健康,养殖业的生物安全是全球生物安全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众所周知,疾病是影响畜禽生产性能和限制畜牧业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后,新的畜禽疾病不断出现,同时多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亦日趋普遍,依传统方式通过药物来控制疾病变得越来越困难,效果越来越差,费用也越来越高,所以规模养殖场自觉执行一套严格的生物安全制度就显得更加迫切,并通过综合控制实现预期目的——最大限度地防止疾病传入和在畜牧场内发生与传播。因为生物安全的制定是根据传染病的3个重要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来制定的,并且生物安全体系已经和药物防治、疫苗接种等共同组成了疫病控制的三角形体系,所以在实际畜牧生产中应用生物安全措施,可以达到尽可能减少引入致病性病原的可能性,并且从现有环境中去除病原体,为药物治疗和疫苗接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防止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保证畜禽的生产安全性及畜禽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总之,生物安全是规模养殖场目前乃至今后最有效、最经济的控制疫病发生和传播的根本保障。

当前规模养殖场在生物安全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观念纵观现实,许多规模场至今仍按传统方式进行饲养管理,一直认为养殖场要做的防控措施就是消毒和打防疫针,头脑中根本没有生物安全的观念。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了解到某奶牛养殖小区,其车辆消毒池并未设在大门口,而是建在了入场50m远的位置,已基本丧失了阻击外来病原侵入的第一屏障功能。类似的明显错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也有极个别情况,将养殖场直接设在屠宰加工场内,其卫生防疫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又比如,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规定,规模养殖场必须要有相对独立的患病动物隔离观察室,但事实上多数养殖场直接就把养殖栋舍中的个别空圈当做病畜隔离治疗间使用,经常导致疫情传播等不良后果。总而言之,对规模场来讲,健全生物安全制度已经到了迫不急待、非抓不可的地步。

2意识淡薄有的场主对生物安全有一定了解,但对生物安全制度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性却持怀疑态度,片面认为养殖场只要不从外面乱引种,抓好场内消毒与免疫工作,有病才治,不让外人入场就差不多了,而对发病控制、生物防疫等重要环节没看上眼,并没有把生物安全制度作为规模场的头等大事来抓牢抓实。有的场主为图方便、少开支,直接把养殖场建在主要交通干线旁边,而且也未设置任何防疫屏障。又如,有个别家禽养殖场主为增加收入,利用空余时间到别的家禽宰杀点从事兼职服务。另外,也有少数业主在1个养殖场内从事不同畜禽类别的混合养殖,如猪鸡混养、鸭鸽混养等。种种情况,不一而足。很明显,这类养殖场依然存在很大风险,一旦发生疫情,片面执行生物安全制度往往会导致规模场难以挽回的损失。

3投机取巧从现实来看,类似情况还比较普遍。例如,有的养殖业主为了节省投资,直接把养殖场建在河滩上,或者就建在自己住房的底层或下面,也有相当部份养殖场是直接建在居民住宅区内。再如,绝大多数规模场都没有修建单独的围墙作为必须的生物隔离措施,往往是直接就将圈舍的外墙当作隔离设施。实际上,通过上述生物安全制度的阐述,可以看出很多规模场不仅非常欠缺生物安全措施,而且严重违背了《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有关规定。殊不知,一旦发生疫病则难逃厄运,甚至导致大型养殖场的覆灭。

规模养殖场健全和完善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议

养殖场应当依据《动物防疫法》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要求,切实抓好生物安全体系规范健全工作。

1畜禽养殖场的选址与建设

总的来说,场址的选择必须符合公共卫生安全和兽医卫生防疫要求。然而,一些养殖场由于选址不当、场内布局不合理及舍内外环境控制不好,造成疾病屡屡发生,损失惨重。所以,科学建造养殖场能带来无形的效益。

场址的选择(1)符合当地城镇建设综合规范和环保功能区划要求,应远离铁路、城市规划区、畜产品加工厂、化工厂1000m以上,距离公路、学校、居民区500m以上,安全和水源无污染的位置;(2)养殖场应建在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空气流通舒畅的位置上,畜禽舍最好从北朝南或坐西北朝东南;(3)要有充足的水电、交通方便,符合三通的要求。

养殖场主体布局养殖场周围应有围墙或其他有效屏障,内部布局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要求。有条件的推行办公区、生活区与生产区异地建设的布局,这样有利于信息交流、生活便利和养殖场安全。没有条件的养殖场也必须做到分设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粪尿堆贮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各区之间相互隔离。

场内畜禽舍的布局(1)养殖场内部各生产区之间要有一定距离的缓冲防疫隔离带;(2)四周需砌围墙或绿色隔离带与外界隔离,有条件的做一个防疫沟;(3)生产区门口设有消毒池,生产区外应配有检疫隔离间和解剖室;(4)生产区应位于办公区和生活区的下风向;(5)场内道路布局合理,净道和污道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感染;(6)各个区尽量做到全进全出,便于空栏消毒;(7)生产区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合理的细分,如猪场生产区由上风向到下风向,各段依次安排为配种—妊娠—产房—仔培—育肥—出猪台。

2畜禽养殖场管理制度

入场人员管理制度(1)养殖场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到场人员需做好登记,以便追踪来宾和他们的接触史;(2)不准接触和携带染疫的相关物品;(3)不准养殖其他类动物;(4)饲养员进入畜禽舍需进行沐浴、换衣、消毒方可进入。所有车辆进入畜禽舍必须经过消毒池消毒后方可进入;(5)在场技术员严禁对外服务;(6)管理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应沐浴、穿好工作服和戴好工作帽,更换鞋子方可进入;(7)凡涉及到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如奶牛饲管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并参加年检。

饲料安全管理制度(1)采用无病原污染的原料加工饲料;(2)配制全价配合饲料;(3)采用新鲜、优质、不发霉、不变质的配合饲料;(4)不得使用禁用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

生产安全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出售或迁移畜禽,应提前向当地乡镇(街道)畜牧兽站或其动物报检点进行检疫申报,并取得合法动物检疫合格证明;(2)实行全进全出制,严禁出栏的畜禽再运回场内,防止带入其他疾病;(3)坚持自繁自养,采用繁殖、培育和育成分开的分点生产模式;(4)外来畜禽必须隔离1个潜伏期以上时间,一般要求在1个月以上,经检疫合格后,再在每群畜禽中混入1头(只)本场畜禽,使外来的畜禽适应本场的微生物群体后,再放入正式饲养栏或圈;(5)不同的品种、批次、日龄的畜禽禁止混养。#p#分页标题#e#

3科学的疫病防控体系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要做到头头免疫,防止免疫空白,并健全有关免疫、养殖档案,使全场畜禽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常年处于有效免疫期内,避免疫苗注射的盲目性。

提高疾病监测,做好疾病防控要加强疫病监测水平,提高检疫技术,使检疫方法逐步达到简便、快速、准确、敏感、廉价和自动化要求。利用畜禽疾病有效控制理论,坚持净化疫病,逐步建立无规定疫病养殖场。同时,及时做好病畜治疗工作。4.3.3强化隔离意识,控制疫病扩散完善动物疫情报告制度,业主应当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向当地乡镇(街道)畜牧兽医站报告本场突发动物疫情,并按月上报本场动物发病死亡情况。在发生疫病或受疫情威胁时,及时宣传自卫封锁,隔离畜禽舍,淘汰处理病畜禽须严格遵守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并采取紧急防疫措施在舍内严禁解剖病死畜禽,一旦发生传染病,场内各类畜禽禁止出场,防止疫源扩散,以达到控制疫病流行的目的。

4严格的消毒制度

养殖场疫病的发生与消毒水平及消毒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重视消毒灭原工作,既可用很小的投入换取很大的回报,也是构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养殖场必须自觉树立“抓好消毒灭原工作,就是抓好畜牧业安全发展”的理念。消毒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门口设立消毒池,旁边建有人员消毒设施,进入生产区入口处再设立消毒池;(2)全场大环境每周消毒1次,走道及场内主要道路每周消毒2次;(3)空栏后需清洗干净、全面消毒、通风空一段时间后,再消毒方可重新养殖;(4)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药物,要做到定期更换,防止产生抗药性,影响消毒效果。(5)认真做好带畜(禽)消毒、饮水消毒及圈舍空气消毒等有关细节工作。

5建立健全养殖场的治污机制

规模养殖场的禽畜粪便和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也极大地威胁着禽畜饲养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养殖场本身的卫生防疫,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因此,规模养殖场应遵循循环经济的3化(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建立完善粪便处理措施和污水处理机制,进行无废物无污染的畜牧业生产,实现畜牧业的快速、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篇4

关键词:鱼类;病毒病;病原种类;防控

危害养殖鱼类的病原性疾病主要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等。其中病毒病由于其病原体微小,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所以难以采用药物进行控制,一旦爆发病毒病将损失惨重,农业部新的《鱼类产地检疫规程》也将病毒性疾病作为重点检疫对象;同时北京市水产养殖主要是在静水池塘条件下养殖鲤、鲫、草鱼、鲟、观赏鱼以及在流水条件下养殖鲑鳟等鱼类为主,因此作者重点探讨北京市静水池塘和流水养殖条件下鱼类病毒病的防控技术措施。

1鱼类病毒病的主要特点

1.1鱼类病毒病发病与品种和水温有关鱼类病毒病发病与养殖品种和水温密切相关。例如鲤春病毒血症主要在鲤中发生,发病温度为11~17℃,超过22℃不发病[1];锦鲤疱疹病毒病在鲤和锦鲤中发生,发病温度为23~28℃,低于18℃或高于30℃不发病[2];草鱼出血病在草鱼、青鱼中发生,在水温20~30℃特别是25~28℃时为流行高峰[3]。

1.2鱼类病毒病难以用药物控制病毒性疾病不同于细菌性疾病,由于病毒不能自身增殖,必须依靠宿主细胞内的能量和物质增殖,是专性的细胞内寄生生物。因此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等药物对病毒性疾病基本没有作用。鱼类一旦感染病毒性疾病,大多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主要是以预防为主。

1.3隔离和控制难度大鱼类生活在水中,病毒以水体为媒介传播,一条鱼发病后整个池塘的鱼很快都会感染,因此鱼类病毒病发病后很难控制。也只能隔离整个养殖池塘,而不能隔离单条发病鱼。

2鱼类病毒病的主要病原种类鱼类病毒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能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迄今已报道可引起鱼类病毒病的病原有上百种,常见的也有20余种,大多数属于弹状病毒科、虹彩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少数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双节段rna病毒科、腺病毒科、反转录病毒科、野田病毒科和正黏病毒科等。弹状病毒科主要包括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鳜鱼弹状病毒、胭脂鱼弹状病毒和白斑狗鱼幼鱼弹状病毒等;虹彩病毒科主要包括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淋巴囊肿病毒、日本鳗鲡虹彩病毒、鲈鱼虹彩病毒、真鲷虹彩病毒和白鲟虹彩病毒等;疱疹病毒科主要包括锦鲤疱疹病毒、鲤鱼痘疮病毒、斑点叉尾?病毒、鲑鱼疱疹病毒和马苏大马哈鱼病毒等;呼肠孤病毒科常见的有草鱼呼肠孤病毒;双节段rna病毒科常见的有传染性胰腺坏死症病毒;腺病毒科常见的有鳕鱼腺病毒;反转录病毒科常见的有鲑鱼鳔肉瘤病毒;野田病毒科常见的有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正黏病毒科常见的有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4]。

3北京市需要重点防范的鱼类病毒病种类

3.1主要鱼类病毒病的宿主范围2008年农业部对《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进行修订,涉及到水生动物疫病的有36种,其中鱼类病毒病有9种。鲤春病毒血症定为一类动物疫病,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斑点叉尾?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定为二类动物疫病。这些病毒病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中防范的重点疫病对象。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宿主范围很广,能感染各种鲤科鱼类,包括鲤、锦鲤、鳙、草鱼、鲢、鲫、丁?和欧鲶等,其中鲤和锦鲤是最敏感的宿主[1]。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引起的,该病毒可感染草鱼、青鱼、麦穗鱼、鲢、鳙、鲫和鲤等常见的淡水养殖品种,但主要是体长2.5~15.0cm的草鱼和1足龄青鱼易发病[3]。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感染鳜鱼。锦鲤疱疹病毒(khv)仅感染锦鲤、鲤和剃刀鱼,其鱼苗、幼鱼、成鱼均可感染[2]。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nnv)感染至少11科22种鱼,常发生在尖吻鲈、赤点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巨石斑鱼、红鳍多纪、条斑星鲽、牙鲆和大菱鲆等海水鱼。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可通过水体接触传染赤鲈、虹鳟、澳大利亚河鲈、食蚊鱼、金尾贝氏石首鱼和南乳鱼等种类,其中赤鲈对ehnv极为敏感,幼鱼

和成鱼都可受ehnv感染,幼鱼对该病毒更易感。斑点叉尾?病毒(ccv)主要感染宿主为斑点叉尾?稚鱼和幼鱼,带有病毒的成鱼是传染源,病鱼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感染虹鳟、硬头鳟、鲟、几种大马哈鱼属包括大鳞大马哈鱼、红大马哈鱼、大马哈鱼、马苏大马哈鱼、玫瑰大马哈鱼,以及银鳟和大西洋鲑[5]。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可感染虹鳟、褐鳟、茴鱼、白鲑、白斑狗鱼和大菱鲆等。

3.2北京市需要重点防范的鱼类病毒病种类北京市的东部和南部是平原地带,也是北京市水产养殖重点区域,主要以静水池塘养殖为主,多数分散经营,养殖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养殖品种主要集中在鲤、鲫、鲂、草鱼等食用鱼以及金鱼、锦鲤等观赏鱼。在北部和西部山区有流水养殖资源,重点养殖鲑鳟鱼和鲟鱼。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苗种在国内外以及市内外的大量引进和流通,一些病毒病病原进入北京市的风险较高。结合北京市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特点以及鱼类病毒病感染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未来北京市静水池塘养殖主要应防控鲤春病毒血症、锦鲤疱疹病毒病和草鱼出血病;流水养殖区域主要防控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重点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4应采取的主要防控技术措施

基于北京市水产养殖的基本特点,对养殖鱼类病毒病防控提出以下几点防控措施以作探讨。

4.1建立一批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无规定疫病场是参考陆生动物建立无规定疫病区的想法而提出。是指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某种或几种疾病,同时在该养殖场及其连接水域内,对水产动物和水产动物产品、动物源性饲料、遗传材料、水产动物病料、兽

药(包括生物制品)的流通实施有效控制的特定水产养殖场。由于北京市鱼类养殖场(商品鱼养殖场)大多规模较小且分散,不利于全面监管,因此重点是建立一批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控制住水产苗种,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控制住了病毒的传染源头,能够遏制病毒病的大规模爆发。

具体做法是选取一部分养殖规模较大的苗种场,通过在发病季节和产卵季节对其连续两年的监测,确保无规定疫病,从而建立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例如建立无鲤春病毒血症和锦鲤疱疹病毒病的鲤鱼、锦鲤苗种场,建立无草鱼出血病的草鱼苗种场,建立无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鲑鳟鱼苗种场。

除此之外这些场还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保证水源无特定病原,北京市的静水池塘养殖用水大部分来自地下水,基本认为是无特定病原的;如果水源不是来自地下水,应该经过有效消毒处理后方可作为养殖用水,在流水养殖区域无规定疫病场只能建立在最上游,确保在其上游没有其他养殖场造成的病原污染。第二,保证饲料的安全可靠,不使用带病鱼加工饲料,应选用质量好、信誉高的生产厂家生产的饲料。第三,在苗种的转移方面做好记录,严格控制外来苗种。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引入易感动物及其产品只能来自于相应的其他无规定疫病场。对进入无规定疫病场的苗种,应先在监测区实施隔离监控,在病毒适宜增殖的温度下隔离养殖一定时间,经检测确定无规定疫病后方可进入养殖区域。第四,建立防鸟的有效设施,防止鸟类间接传播病原。

4.2重视渔场消毒工作由于某些病毒可在水或泥中存活数年,因此对于那些已经发过病的渔场,要采取严格措施进行消毒。消毒的重点是养殖池和养殖工具,可以将水排干后进行养殖池消毒。在流水养殖区域进行消毒时,应从上游消毒开始,逐步消毒到下游。虽然工作量大,但该项工作必不可少,否则尽管有无规定疫病的苗种也难避免不发生鱼类病毒病。

4.3加强宣传疫病防控知识第一,引导养殖户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主动索取鱼类健康证明,确保所购买苗种不带有特定病原。第二,引导农户正确处理死亡的鱼,不要随便丢弃,一定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或深埋,防止病死鱼再次成为疫病传播的源头。第三,定期对养殖用水和渔用器具进行消毒处理,尤其是发病池的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如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都是很好的消毒剂。第四,不同池塘之间的渔具不要混用,以免造成疫病在池塘之间传播。第五,防止通过生物媒介造成传播,如某些食鱼的鸟类通过食用病鱼造成疫病在不同池塘或不同渔场之间传播。

4.4尽快启动水生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产地检疫是指水产动物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派员所进行的到现场或指定地点实施的检疫。该项工作是控制水产动物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2011年农业部已经下发了《鱼类产地检疫规程》,但目前该项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切实深入的开展。目前应尽快依照《鱼类产地检疫规程》的要求,明确各相关部门责任

,开展水生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尤其是那些未列入无规定疫病场的渔场更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出场前必须经过水生动物检疫,并且要在特定的发病季节监测,例如鲤春病毒血症应该在每年4-5月和10月-11月(水温8~15℃)监测,锦鲤疱疹病毒病应在每年6-9月(水温20~30℃)监测。

5小结

目前,水生动物病毒病的治疗还存在很大难度,尽管国内外已经研发和生产了少数鱼类病毒性疾病的疫苗,但仍存在免疫效果差、血清型差异等问题,难以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因此鱼类病毒病主要以预防为主,首先并从源头管理抓起,如保证水源和饲料不带病原、禁止引进染疫苗种和卵;其次要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如重视渔场日常消毒工作和病鱼无害化处理;再次应增强渔民的疫病防控意识;最后尽快开展产地检疫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爱平,江育林,钱东,等.鲤春病毒血症.中国水产,2010(9):63-64.

[2]陈爱平,江育林,钱东,等.锦鲤疱疹病毒病.中国水产,2010(11):58.

[3]陈爱平,江育林,钱东,等.草鱼出血病.中国水产,2010(11):56.

[4]张奇亚,桂建芳.水生病毒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3-84.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篇5

关键词:水产养殖;鱼病;用药;防治

在水产养殖生产中,鱼类的病害防治是困扰养殖户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减少鱼病的发生,促进养殖鱼类健康生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切实加强鱼类病害的防治工作。

1目前水产养殖用药存在的问题

1.1盲目加大药量

对于池塘环境来讲,无论是杀虫药物还是杀菌药物都会杀死养殖水体内的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下降,容易造成缺氧泛塘或是亚硝酸盐、氨态氮含量上升,鱼类不摄食甚至中毒死亡。一些渔民在鱼病发生初期不够重视,认为随便泼一些药就行了,到了鱼病暴发时慌了神,以为加大药量就能把病菌杀死得更快。

1.2使用过期、违禁药物

过期药物往往会失效或变质,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延误治疗时间,甚至引起中毒死亡。有些不法商贩还在偷偷地卖违禁药品。不可否认这些药品的疗效的确明显,但是因为它们的残留量大且易产生耐药性,甚至有致癌作用,所以列入禁用药物。如果渔民还是继续使用,最后吃亏的只有自己。其他违禁药物还有痢特灵、红霉素、孔雀石绿、亚甲基蓝等。

1.3水质调控问题

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池塘水质也非常容易变黑变浊变臭、有毒物质增加等。在水源不变的情况下,大多数渔民都是一味地追求各种各样的调水药、解毒药、底质改良剂等药物,而不少渔民都反映这类药物效果都不那么明显,收效甚微。使用光合细菌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水质调控药物,但是因为它的成本偏高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2改善养殖环境,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鱼病

2.1改良水质水是病原生物传入的途径之一,因此水源要清洁,不带病原生物和人为污染物,理化指标必须适合养殖鱼类的生活要求。经常通过注入清水稀释养殖池塘中的有害代谢,在高温季节高产池塘定期施入水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定期泼洒生石灰,合理使用增氧机,改善池水溶解氧状况。

2.2严格检疫检疫是对养殖的苗种、亲鱼进行传染病原生物的查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防止传染性病原的输入、传播和扩散,保护养殖鱼类安全和健康的生长。

2.3严格消毒在养殖生产全过程中,为防止传染性病源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应进行“五消”,即吃糖消毒、工具消毒、苗种消毒、饲料消毒、(投喂鲜活饵料)、食场消毒。消毒方式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工具、饵料和鱼池消毒可用氯制剂(漂白粉、强氯精等)、甲醛液、氯化剂(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等),鱼种消毒通常采用入池时用药液浸泡鱼体,可有效杀灭鱼体表和鳃上的寄生虫和细菌。在高温季节采取料台挂带或定期泼洒杀菌药或定期投喂杀菌药饵,可有效防治细菌性鱼病。

2.4降低应激反应应激反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都能引起养殖鱼类的能量消耗,使肌体的抵抗力下降,为水中某些病原生物的侵袭创造有利条件,最终引起疾病感染甚至发生大量死鱼。因此创造条件降低应激反应是维护和提高抗病力的措施之一。

3优化养殖环境,提高鱼体抗病力

3.1合理放养根据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3.2投喂优质适口饵料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生长活动情况定时定量投喂全价颗粒食料,保证鱼儿吃饱吃好。

3.3保证溶解氧充足溶解氧不仅是鱼类呼吸的直接需要,更是环境需要。溶解氧丰富,微生物可将一些有毒代谢产物(如氨氮、硫化氢、甲烷等)转化为无毒或毒性小的硝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二氧化碳等。

3.4适时适量使用水质改良剂常用的水质改良剂有生石灰、过氧化钙、光合细菌、益菌素等。正确使用水质改良剂,既有利于净化水质,抑制有毒物质的产生,又补充氧气增强鱼类摄食促进生长,并且控制有害细菌繁殖,减少感染疾病。

4消灭敌害生物,控制竞食种群

4.1控制凶猛鱼类少量的凶猛鱼类对捕食与养殖鱼类竞食的野杂鱼或病弱鱼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凶猛鱼类一旦成为优势种群则危害养殖鱼类。因此在放养苗种前一定要对凶猛鱼类进行有效清除。

4.2消灭水生昆虫养鱼池常见的害虫有剑水蚤、水蜈蚣、水蛭、红娘华等。这些害虫有的残杀和扑食鱼卵、鱼苗,有的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和养料,危害鱼苗生长。对付这些害虫应在放苗前全池泼洒生石灰以消灭敌害生物。鱼苗放养后,则针对具体害虫分别泼洒敌百虫、硫酸铜和灭虫精等,予以杀灭。

4.3捕杀危害鱼类和鸟兽等敌害一些鸟兽及两栖类等敌害不仅捕食养殖鱼类,并且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病毒携带者。对于这些敌害,应采取诱捕、猎捕等方式予以驱赶或杀灭。

5保护养殖环境,适时进行药物防治

5.1对症下药首先要正确诊断,查明病因,科学选药,通过正确施药杀死有害生物,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2合理施药在施药过程中,要严格掌握用药方法、用药剂量和用药范围,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问题以及水体中的pH值、水的温度、肥度、硬度和溶解氧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施肥。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篇6

[关键词]水生生物健康养殖降低发病率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4-0289-01

近年来,临沧市渔业快速发展。但因池塘老化,品种退化,饲养不规范,防病不科学,外来病害入侵等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日趋频繁。据统计,全市范围内各种水产养殖方式及各养殖种类都受到了水产养殖病害的侵袭。年均发病率为10-20%,平均死亡率8%,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占养殖总产值的5-10%。笔者据自2001年以来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实践经验,现将降低水生动物发病率的健康养殖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一、以水选鱼,以鱼选水

建立“以水选鱼,以鱼选水”理念。即:通过对水资源诸多因子的考察和监测,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养殖,以获得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养殖前,深入了解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的养殖品种对水温、溶氧、水质、pH值等的因子要求都不相同,因此,务必考察监测养殖地点的以上因子是否符合养殖的所需条件,将地址选择在对养殖有利的地区。

二、制定方案,建立档案

首先在进行养殖生产前,结合养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条件、生产实际和技术水平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殖方案,计划好和指导好整个养殖生产,保障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做好生产记录包括每天的水温、水质管理、饲料投喂、、养殖品种的投放数量、规格、用药及捕捞等情况,建立起详尽的养殖档案,对病害的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便于总结经验指导日后生产实践。

三、规范操程,强化措施

1.建设标准化池塘

对长年使用的池塘埂坍塌、淤泥沉积的老化池塘要进行科学的清淤,修善改造,使建成标准化池塘,提供鱼类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消除了病菌滋生的温床。

2.清塘

养殖前一定要认真对池塘或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养殖的水环境清洁,无病原。对养殖水体消毒是预防和减少流行病暴发的关键技术措施,清淤后每亩池塘用100-200kg生石灰进行消毒,为养殖水生动物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3.培育和放养健壮苗种

投放健壮、不带病原的苗种是养殖生产成功的先决条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到苗种场实地查看检测种苗的质量,选择的种苗一定要种质纯正,游泳能力强、活跃,规格整齐,无畸形。

4.采取消毒措施

4.1种苗消毒。即使是无病害的种苗,也会潜伏有病原,在合适的条件下暴发。不管是本地繁育的种苗或是从外地区引进的种苗,投放以前一定要先进行消毒,通常用2-4%的食盐溶液浸泡10-15分钟,杀菌消毒,从根本上防止病害的发生。

4.2工具消毒。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渔具,往往是病原传染的媒介,因此在使用前要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后在太阳下暴晒后备用。

4.3食场消毒。食场周围残饵和粪便集中,是病菌滋生的绝佳场所,容易引发疫病,因此,要经常对该区域用生石灰等药物进行泼洒,或挂药袋消毒。

4.4饲料消毒。在饲养过程中,投喂鲜活饵料要先检测和消毒,保证鲜活,不变质。

5.合理的放养密度

首先放养同一品种密度要合理,其次混养不同品种的搭配比例要合理。实践证明,合理放养的密度对提高单位水体经济效益,维持生态平衡,保持养殖水体中正常菌群,预防传染性流行病的很好的促进作用。

6.疫苗接种

免疫接种是对水产养殖动物控制其暴发性流行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7.科学的运输

运输之前,要对运距、运输时间作出精确计算,结合运输的规格、品种、运输季节,气温和水温,运输工具和方式等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输方案,以获得高成活率,减少病害发生。

四、加强管理,科学饲养

1.饲养管理

1.1严格按照“四定”投喂。整个饲养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当,饵料不足,不均匀,时饥时饱,饲料质量差都会导致鱼体质下降,免疫力差等,大量投放过多未经发酵的粪肥,易使水质恶化诱发暴发性传染病。

1.2技术操作不当也是病害发生的诱因之一。如机械损伤将导致水霉病及炎症的发生。

1.3坚持每天早晚巡塘,做好“三查三勤”工作,晴好天气中午开动增氧机。认真观察活动、摄食、疾病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水质管理

2.1建立独立的进水和排水系统,进排水口用40目以上的网布拦截,防止水蛇、凶猛性鱼类及带病原的水生生物进入池塘,侵害养殖鱼类。

2.2生产中,要结合实际,科学合理的使用底质改良剂,光合细菌等,改善水质条件,有效的降低疫病的发生。

2.3结合水质情况,定期不定期的加注新水,换除部分老水,保持水质的清新、鲜活。

2.4利用科学仪器,全面的掌握养殖水体中的pH值、水温、氨氮、硫化物、溶氧量等因子,对超标、不达标的因子要结全生产实际,及时调节,以满足鱼类生长发育需要的条件。

五、建立体系,切断病原

建立配套的水生动物检疫检验机构和体系,首先强化对渔民群众对科学健康养殖技术知识培训和宣传,提高病害防治技术;其次加强对疫病病原的检查,全面掌握病害和种类和区域,流行特点等,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大量引进异地优良种苗,调整养殖结构,屏蔽外来病害,杜绝病原的传播和流行,保护渔业生产和群众身体健康,有关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六、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疾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疾病防治要从种苗质量、水质调控入手,加强日常管理,定期对养殖水体消毒,使池塘保持良好的水质,投喂符合质量标准的优质饲料,防止病害的发生。一旦发生病害,及时对症下药。

七、结论

综上所述,以“以水选鱼、以鱼选水”的科学理念,通过采取科学的选址,改善优化养殖环境,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加强饲养管理等健康养殖技术措施,建立检疫防疫体系,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把好每一关,将有效的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降低水生生物发病率、减少损失、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保证获取理想产量,为群众提供优质健康的水产品。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篇7

唐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林业局广西河池530800

【摘要】本文就竹狸养殖技术和竹狸养殖相关疾病防治措施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竹狸养殖者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关键词】竹狸;养殖技术;疾病;防治措施

竹狸又名竹鼠,是我国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广西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我国野生竹狸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随着气候的变化与环境的破坏,该野生资源正在急剧减少,我国自1990年开始研究人工竹狸养殖,并获得成功,这为野生竹狸资源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竹狸养殖技术

竹狸是一种野生的特种经济动物。在野生状态下,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作用,竹狸逐渐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生活习性,掌握这些特性对竹狸养殖有重要意义。竹狸是草食性动物,以植物的根茎和农作物的秸秆为主,专吃牛、猪、羊、鸡不能为食的物品,如竹子、玉米秆、鸭脚木、芒草根等,其食性广泛,不与其他动物抢粮。竹狸属夜行性动物,且生性懒惰,白天一般都在睡觉,晚上出来采食,所以人工养殖只要在入夜后投放足够多的食物就不需要照管。因此,养殖竹狸不需要很多的劳动力,留守老人、儿童均可养殖。

竹狸喜凉怕热,所以在建造竹狸栏舍时应选择坐北朝南及周边有植被遮阴的地方最为适宜。养殖竹狸应建造不同功能的池子,如小池可供竹狸生仔与小鼠断奶后的护理,建造大小以50cm×60cm×50cm为宜;中池适合种鼠的配种及公母鼠的合群,一般以80cm×100cm×50cm为宜;大池适合小鼠的群养商品鼠的饲养,一般在2m2左右为宜。鼠栏应通风避光,干燥防雨,三种池建造比例为3:2:1。

竹狸的繁殖是养殖竹狸获得效益的关键。竹狸的抗病能力很强,一般健康的公母鼠都可以作种,母鼠达到八月龄时就可繁殖。竹狸后会自动,不需要人工配种;确认母鼠怀孕后把公鼠拿开,给予母鼠足够多的食物,并保障好母鼠营养;待母鼠分娩后,母鼠会自主照顾仔鼠,30~35d龄后把仔鼠拿走断奶后就可把公鼠放回重新繁育下一胎。

竹狸以草食为主,主要吃竹子、玉米秆、玉米粒、甘蔗、红薯等,随着季节的不同,投喂的食物也应适当调整。如春天温湿多雨,细菌繁殖较快,应多投喂竹子、玉米粒、榕树、地桃花等水分较少且抗菌消炎的中草药,少喂甘蔗、红薯等水分多的食物;夏季与秋季炎热高温,为防止竹狸中暑,应多投喂甘蔗、红薯、木薯秆、茅草根、绿豆等水分较多且具有清凉消暑的食物;到冬季天气较冷时,竹狸消耗的热量较大,在冬季应多喂花生麸、黄豆、鸭脚木、枇杷树等高热能且预防感冒发烧的食物。在季节变化时多注意食物的调整,则竹狸就很难生病。

竹狸因其抗病力强而得到很多养殖户的青睐,但这并不代表其不会有疾病,但预防得当其发病的概率就很小。竹狸常见疾病一般为胃肠炎和感冒,胃肠炎一般发生在春季,侵害对象以刚断奶仔鼠与怀孕母鼠较多,一般胃肠炎用土霉素或鱼腥草就可治疗;竹狸出现感冒时可以用板兰根、鸭脚木、柴胡等进行预防和治疗。

2竹狸的疾病治疗与预防

2.1竹狸外伤

竹狸常常因为相互抢食、受惊吓、争窝而相互咬伤,或运输时被铁笼钩伤,或捉拿方法不当而造成人为误伤。

治疗方法:发现外伤要及时涂搽碘酒、锅底灰、万花油等,人用的外伤止血药均可使用;创口较大、较深、出血较多时,要撒敷云南白药以止血消炎。创口不能用纱布包扎,也不能涂药膏或胶布,否则竹狸会将包扎物撕掉。

2.2竹狸感冒

症状: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打喷嚏,流鼻涕,尾巴和四肢冰凉,如伴发肺部感染,则会出现有咳嗽或者听见“风箱”声。

治疗:先用第1方,如用两天后仍然无效,则采取第2方。

(1)口服柴胡、板兰根各1ml,如有肺炎加利巴韦林0.3ml;

(2)青霉素20iU(大鼠20iU,小鼠15iU),0.5ml地塞米松,用0.5~1ml(大鼠1ml,小鼠0.5ml)左右的中草药注射液稀释(如双黄连,北斗胆素等清热解毒中草药),后腿肌肉注射(大鼠1d1次,小鼠1d1次),注射2~3d。

2.3感冒的预防

(1)在潮湿寒冷或者昼夜温差过大的气候下,应该加强保暖工作,保证鼠栏有足够的垫草,防止“贼风”对老鼠的侵袭;

(2)在潮湿寒冷或者昼夜温差过大的天气来临前,应该用一定药物进行预防,最好是中草药制剂(板蓝根或者黄芪多糖等);

(3)只要空气新鲜,并非炎热天气,窗户应该关闭。驯化前的竹狸是冬居生活,对冷风比较敏感,冬天和春天冷风是老鼠感冒的主要原因。

2.4竹狸中暑

夏天运输竹狸,如气温高达32℃以上,车厢里通风不畅,或暴晒20~30min后,加上缺乏饲料,竹狸体内水分得不到补充就会发生中暑。

急救方法:将病鼠移到阴凉处,用湿沙将其身体埋住,只露出头部,经10~15min后竹狸就会苏醒。如找不到湿沙,可将竹狸放到冷水中浸泡,让其头部露出水面,防止大量饮水,否则即使中暑解除,该鼠也难养活。另外,也可以在竹狸鼻孔涂擦清凉油。

2.5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春夏季。各年龄竹狸都易感,主要对断乳至2个月龄小竹狸的威胁最大。病鼠腹大,触摸有波动感,母鼠常被误认为怀孕,解剖可见腹中有大量凉粉状浸出物。

治疗方法:(1)预防:土霉素或恩诺沙星、璜胺咪拌料;(2)采用庆大霉素、氯霉素、头孢等交叉治疗,每次大鼠注射0.6ml,幼鼠0.3ml。

2.6竹狸消化不良

本病是由幼鼠吃进过多的粗饲料引起的,病鼠腹腔积满没有消化的食物,涨腹、坚硬。

治疗方法:幼鼠停食1d,然后用乳酶生片、酵母片1~2片投喂,连喂3d。

2.7竹狸胃肠炎

竹狸胃肠炎主要是由于饲料不洁和发霉变质而引起。病鼠精神沉郁,减食或不吃,周围沾有稀粪,晚间窝内,日渐消瘦,最终脱水而死亡。

治疗方法:停食1~2餐后,将土霉素1片(0.5g)研成粉末拌精料喂服(如使用人用药物的话,用量为该用量1/4~1/6),每天2次;或肌肉注射土霉素注射液,每次0.4~0.5ml,每天1次,连续用药3d;严重时可在大腿肌肉内侧注射氯霉素,每次0.5~0.6ml,每天1次,连续注射2d可痊愈。

注意:此病到中后期比较难治疗,故大家在喂养的过程注意经常性的细致观察,前期可使用1~2d的烧木柴的锅底灰掺精料喂食。

2.8竹狸发烧

症状:竹狸拒食,蜷缩一隅,慢慢消瘦而死,这是竹狸发烧的一种病状。发病时,竹狸的粪粒变小变圆,粪粒上有黏液。

治疗:可用柴胡(或双黄连)加安乃近治疗,每次肌肉注射0.5ml,每天2次,在竹狸肌内注射,同时投喂鲜嫩竹枝和地桃花根茎等中草饲料。

参考文献

[1]刘军.竹鼠高效养殖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邓发清,吴昌禧.竹鼠驯化饲养与疾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陈梦林,韦永梅.竹鼠养殖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李梅萍,唐凌.野生竹鼠的驯化与繁殖[J].南宁:广西畜牧兽医,2008,24(6):373-374.

浅谈规模化养猪场的消毒

贺丽芬

河北省抚宁县财政局农业开发办河北抚宁066300

【摘要】消毒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其目的就在于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本文就当前规模化养猪场的消毒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笔者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养猪场;规模化;消毒

1非生产区消毒

1.1人员消毒

1.1.1体表消毒

一切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必须走专用消毒通道。在大门人员出入口通道应设置汽化喷雾消毒装置,在人员进入通道前先进行汽化喷雾,使通道内充满消毒剂汽雾,人员进入后全身黏附一层薄薄的消毒剂气溶胶,能有效地阻断外来人员携带的各种病源微生物。可用碘酸1:500稀释、全安1:500稀释或绿力消1:800稀释消毒,3种消毒剂1~2月轮换1次。

1.1.2鞋底消毒

人员通道地面应做成浅池型,池中垫入有弹性的室外型塑料地毯,并加入消毒威1:500稀释或菌毒灭1:300稀释消毒,每天适量添加,每周更换1次。两种消毒剂1~2月互换1次。

1.1.3人手消毒

可用碘酸混合溶液1:300稀释消毒,菌敌1:300稀释(即每升水添加菌敌3ml)涂擦手部即可,无需用水冲洗。

1.2大门口消毒池

消毒池的长度为进出车辆车轮2个周长以上,消毒池上方最好建顶棚,防止日晒雨淋,同时设置喷雾消毒装置,可用消毒威1:800稀释或菌毒灭1:300稀释消毒,每天添加1~2盖消毒剂,7d更换1次,1~2月互换1次。

1.3车辆(包括客车、饲料运输车、装猪车等)

所有进入养殖场(非生产区、或生产区)的车辆必须严格消毒,特别是车辆的挡泥板和底盘必须充分喷透,驾驶室等也要必须严格消毒,可用消毒威1:800稀释或菌毒灭1:300稀释消毒,每天添加,7d更换1次,1~2月互换1次(与大门消毒池所用的消毒剂一致)。

1.4办公区与生活区环境消毒

正常情况下,办公室、宿舍、厨房、冰箱等必须每周消毒一次,卫生间、食堂餐厅等必须每周消毒两次,疫情暴发期间每天必须消毒1~2次。可用消毒威1:1000稀释或绿力消1:1200稀释消毒,1~2月互换1次。

2生产区消毒

2.1更衣沐浴

设置喷雾消毒室,可用消毒威1:1800稀释或绿力消1:1200稀释消毒,每天适量添加,每周更换1次,1~2月互换1次。

2.2脚踏消毒池(消毒桶)

工作人员应穿上生产区的胶鞋或其他专用鞋,通过脚踏消毒池(消毒桶)进入生产区。可用消毒威1:800稀释或菌毒灭1:300稀释消毒,每天适量添加,每周更换1次,两种消毒剂1~2月互换1次。

2.3生产区入口消毒池

可用消毒威1:800稀释或菌毒灭1:300稀释消毒,每天适量添加,每周更换1次,两种消毒剂1~2月互换1次。

2.4生产区道路、空地、运动场等消毒

应做好厂区环境卫生工作,经常使用高压水清洗,每周用消毒威1:1200对厂区环境进行1~2次消毒。

2.5排污沟消毒

定期将排污沟中污物、杂物等清除干净,并用高压水枪冲洗,每周至少用菌毒灭1:300消毒1次,对蚊蝇繁殖有抑制作用。

2.6赶猪通道、装猪台消毒

有条件的应将种猪台和肉猪台分开,每次使用前后都必须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可用消毒威1:800稀释或绿力消1:1000稀释消毒,1~2月互换1次。

2.7产房消毒

产前在产房内放置缓释消毒盆,即在塑料盆中加2~3盖的碘酸或全安,再加适量的水稀释,每10~20㎡放置1个缓释消毒盆。

2.8仔猪出生后消毒

仔猪出生10d后,可用碘酸1:500或全安1:500喷雾消毒,夏天可直接对仔猪喷雾消毒,冬天气温较低时,向上喷雾,水雾(滴)要细,慢慢下降,仔猪就不会感到冷。每天1次,用量15~30ml。这样猪只还可通过吸入聚维酮碘细雾,直接作用于肺泡,可有效控制和改善仔猪呼吸道疾病。

2.9保育室消毒

在保育舍进猪前一天,对高床、地面、保温垫板充分喷洒,可杀菌消毒、驱赶蚊蝇、防止擦伤等,同时让仔猪保育室跟产房的气味一致,降低断奶仔猪对变更环境的应激,干燥后再进猪。可用碘酸1:500或全安1:500或消毒威1:1000稀释消毒,用量100ml/㎡。

2.10后备及怀孕母猪室与公猪室的消毒

无论是后备、怀孕母猪还是公猪的生活环境都必须保持卫生、干燥,并严格消毒,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各种传染病的感染概率,同时可以减少生殖系统被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避免不孕、流产、死胎、少精、死精等的发生。可用消毒威1:1000稀释消毒,3d1次。暴发疾病时,用消毒威1:800稀释消毒,每天消毒1次。

2.11育肥猪室(中、大)消毒

用专用汽化喷雾消毒机喷雾消毒,喷雾水滴直径80~100μm,使消毒剂水滴慢慢下降时与空气粉尘充分接触,杀灭粉尘中的病原微生物。日常隔天消毒1次,可用消毒威1:1200稀释或绿力消1:1500稀释,每周2次;暴发疾病时,消毒威1:800稀释,每天消毒1次。

2.12病猪(病猪隔离室)的消毒

每天用消毒威1:800或菌毒灭1:300稀释,如发生呼吸道疾病,可用碘酸1:300汽化喷雾消毒,10min后再开窗通风。

2.13饮用水消毒

无论水质本身或二次污染,猪饮用污染的水都会引起很多疾病的发生。饮用水消毒是为了杀灭和控制饮用水中致病微生物的浓度,应该将饮用水和冲洗用水分开,一方面饮用水必须消毒,而冲洗水一般无需消毒,这样不仅成本低,而且还可以很方便地在饮用水中添加各种保健和治疗药物。饮用水消毒,可用消毒威2~15g/t水或绿力消4~15g/t水消毒,暴发急病时加大用量(日常用量加倍),特别是发生肠道疾病,如病毒性腹泻等,饮水中以0.8kg/t水添加碘酸,连续使用3d,可有效控制病情。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篇8

论文摘要规模化养殖是我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加强环境控制,进行绿色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对促进我国规模化养殖的健康发展显得特别重要。认为规模化养殖应做到养殖场要合理选址与建造、加强饲养管理、规范用药、综合防病等,以实现对环境的有效控制。

规模化养殖是养殖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的养殖业在规模化上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疾病的流行难以控制;二是产品质量较差;三是养殖效益不理想;四是环境污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科学养殖的认识不够;二是养殖技术含量差;三是养殖环境控制措施不到位。本文针对规模化养殖的现状,就加强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的环境控制,促进绿色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养殖场的合理选址与建设

1.1养殖场的选址要求

畜禽养殖场选址时应根据经营方式、生产特点、饲养管理方式、集约化程度等基本特点,对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饲料、能源、交通与工厂和居民的关系,特别是畜牧场废丢物处理等社会条件综合考虑。因此,养殖场应选择在空气较好、水量充足、水源和土地未受到污染,且远离村庄、城区、居民点(不少于300m,离交通道要有一定距离,如100m以上),但有支路相通的地方。

1.2养殖场的建筑设计要求

一是合理的功能分区;二是建筑物的合理布局;三是不同种群畜舍的合理设计;四是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公共卫生设施主要包括:运动场、场内道路、粪尿沟、防疫设施、排水设施、贮粪池、兽医室、病畜隔离间、粪尿污物处理设施、场地绿化等内容。具体设计中要做到:①各功能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要便于生产和管理;②畜舍间保证合理的间距,有利于采光、通风、防疫。舍内设计应根据不同畜种、不同生理阶段的畜禽类别分别设计;③场内道路应净、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净道的功能是人行和饲料、产品的运输通道,污道为运输粪便、病猪和废弃设备的专用道;④病猪隔离间及粪便堆存处这些建筑物应远离生产区,设在下风向、地势较低的地方,以免影响生产猪群;⑤生产区进出口应设消毒池和消毒室,进出人员、车辆和畜禽都必需消毒;⑥养殖场周围应建围墙,以防兽害和避免闲杂人员进入场区。

2科学饲养管理

2.1科学的饲粮配合

一是采用“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制符合畜禽生理需要的平衡日粮,能够降低饲料粗蛋白水平,提高日粮中氮的利用率,减少粪尿中氮的排泄量;二是应用有机微量元素代替无机微量元素,提高微量元素的利用效率,降低微量元素的排出量,减少微量元素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应用植酸酶,提高畜禽对蛋白质、钙、磷、铜、锌等矿物微量元素的利用率;四是应用微生态制剂,在动物体内创造有利于畜禽生长的微生态环境,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促进动物肠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同时,还能抑制腐败菌的繁殖,降低肠道和血液中内毒素及尿素酶的含量,有效减少有害气体产生。

2.2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控制畜牧场环境,既能保证良好的舍内环境条件,又能有效防止畜牧场内外的相互污染。为此,一要加强饲料卫生质量监测,严禁使用被污染的饲料原料;二要加强水源卫生质量监测,严禁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最好采用自动饮水器;三要保持畜舍清洁、卫生、干燥、通风,维持良好的生存和生产小环境;四是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包括进出人员消毒、环境消毒、畜舍消毒、用具消毒、带畜消毒、贮粪场消毒、病尸消毒等;五要严格执行病畜隔离制度,加强对病死畜禽的处理措施;六要采取合理的粪尿、污物处理措施,降低环境污染,消除循环污染。目前粪尿、污物的主要处理措施有:堆肥利用、用作饲料、制作沼气、污水净化等,尽量避免将粪尿、污物直接用作饲料和肥料。

3强调规范用药

为保证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必须规范用药措施。一要根据国家出台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和《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等文件,严格限制或禁止使用对人体有害药物添加剂(如抗生素、镇静剂类药物),提倡使用益生素、酶制剂、天然中草药等;二要合理使用消毒药,尽量少用或不用对环境易造成污染的消毒药物(如强碱、强酸、醛类等药物),尽量采用高效、低毒、广谱的消毒药物;三要合理使用治疗药物,严格按照不同药物在不同畜种、不同生理状态的用药规定用药,严格执行用药安全期制度,不要造成药物在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而危及人类健康和造成环境污染。

4实施畜禽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良好的畜牧场疫病防治措施能显著降低畜禽疾病的发生率,既可提高生产效益,又可减少畜禽患病用药,进而降低因药物残留造成的产品和环境污染。疫病综合防治措施包括:①建设好牧场防疫设施,可有效阻止一些疫病传播途径,如消毒池、消毒室、防疫沟、绿化带的建设等;②严格实施畜禽进出场的检疫制度,强调场内畜禽定期检疫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③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对环境、畜舍、畜体进行消毒,降低感染机会。为保证消毒效果,消毒药物要定期更换品种,交叉使用;④全进全出制能够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尽量减少畜禽的进出频率,可减少降低畜禽疾病的传播机会;⑤提供标准的营养需要,搞好清洁卫生,创造适宜的各种环境条件,增强畜禽的适应性和抵抗力;⑥建设粪尿、污物处理设施,降低或消除环境污染;⑦苍蝇是某些疾病的传播者,在夏天应采取有效方法消灭苍蝇;⑧鼠既消耗饲料,又损耗设备,同时又传播疾病。因此,应随时注意防止鼠害。

5参考资料

[1]张雪萍.浅谈西部可持续畜牧业之发展[J].甘肃畜牧兽医,2006(1):44-46.

[2]冯春霞.家畜环境卫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篇9

论文摘要介绍了推广蛋鸡绿色养殖和生态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的管理措施,如合理选择场地、科学饲养管理、提高鸡群体质和防止污染,以期指导养殖户规避养殖环境对蛋鸡生产的负面影响。

随着养鸡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家庭式家禽业生产已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方面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一旦发生疫情难以控制。现就推广蛋鸡生态养殖和绿色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的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1鸡场的选址

鸡场如果选址设计不合理,再好的品种和饲料也达不到应有的生产水平。目前农村养殖户的鸡舍多采用塑料大棚或简易鸡舍,冬不保温,夏不防暑,通风差,空间小,密度大,鸡的成活率无法保障。建造鸡场时应选择在远离交通要道、地势较高、背风向阳、靠近农田的地方,要有利于禽舍内空气环境的控制。鸡舍最好选择东西走向排列,应充分考虑地势、气候、环境条件等对鸡群的影响。

2科学饲养管理

2.1nH3和Co

冬季为了保暖,饲养员常常紧闭门窗,舍内换气不良,大量nH3滞留,对人和鸡造成危害。nH3会直接危害呼吸道,在nH3较浓的条件下,会引起鸡免疫机能的下降。当鸡舍内nH3的浓度大于20mg/L时,鸡最易感染新城疫,也可引起中枢神经麻痹。

冬季在使用煤球取暖时,特别是燃烧不全的煤炭,紧闭门窗会发生Co中毒,Co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有毒害作用。为防止nH3和Co中毒,应保障鸡舍内空气新鲜、流通。

2.2致病微生物

鸡舍内病原微生物是导致传染病的祸首,通过直接接触、空气和污染物传播疾病。为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应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是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关键措施,消毒的方式可采取空气消毒、饮水消毒、用具消毒和饲料消毒。

2.3光照与噪声

雏鸡可采用23h光照、1h黑暗的方法,育成鸡可采用自然光照法,进入18周龄时,每2周增加光照30min,直到产蛋高峰时光照总时数达到每天15~16h为止。总的原则是,在产蛋期间光照时间不能减少,强度不能减弱,合理的光照能促进母鸡正常排卵、产蛋、饮水、采食及休息。光照太强,鸡的活动量加大,神经兴奋,易相互斗殴;光照不足,则影响采食及饮水,起不到作用。须注意的是,光照必须均匀。

蛋鸡对突发性的噪声非常敏感,突发的噪声使鸡群受惊,会出现坠蛋现象,应保持鸡舍安静。

2.4温度

温度过高会导致鸡生产缓慢,死亡率增加;气温低会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产蛋明显减少。温度应保持在13~23℃之间,冬季最好保持在10℃以上,夏季最好保持在28℃以下。不适宜的环境温度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2.5安全措施

要根据鸡的生理特点,科学饲养,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减少疫病的发生。注意给鸡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经常打扫鸡舍的卫生,消毒药品合理配比,交替使用,外来人员、外来车辆不能随意进场,确需进场的应严格消毒。保持饮水卫生、新鲜,用具经常消毒,防止污染,阻断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农户小批量养殖必须注意科学性,保证家禽生活环境的需要。要做到通风透气,方便管理,发展绿色畜牧业,保证人类食用安全,身体健康。

3提高鸡群体质

在整个饲养过程中,一是提供均衡的全价饲料;二是产蛋高峰期及产蛋后期,使用免疫力高的疫苗;三是鸡舍内常通风换气,密闭式鸡舍可打开所有门窗,促进空气流通,开放式鸡舍可安装吊扇;四是密度适中;五是尽量减少应激反应,高温季节,接种疫苗应选择在早、晚进行;六是不同批次的鸡群不能由同一名饲养员饲养,避免交叉感染。

4防止污染

鸡场的扩建和改造,应注意饲养区远离居住区,减少人畜禽的相互接触,鸡场千万不能靠近交通干道和主要江河支流,以避免污水排入江河,污染水体。新进的鸡群必须隔离一段时间,确认健康后方可入群饲养。粪便应作无害化处理,如果作肥料使用,一定要曝晒处理。防止野禽侵入,同时做好灭蝇、灭鼠、灭蚊工作,防止疫病传播;病死或不明原因死亡的鸡,应作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乱扔。

5参考文献

[1]霍长江.养鸡环境与设施的缺陷是疾病发生的隐患[J].中国养鸡,2003(11):39.

[2]周旭东,仇明生.病毒病与养殖环境[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1(9):41.

[3]严甦,林开.简易设施养鸡的环境评估内容建议[J].中国禽业导刊,2006,23(9):27.

水产养殖消毒方法篇10

关键词: 水产养殖;病害预防;鱼塘清整与消毒;药浴;食场消毒

 

1鱼塘清整与消毒 

1.1鱼塘清淤 

鱼、虾、蟹等经1年的饲养后,池底往往沉积着大量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这些有机废物经腐烂、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细菌很好的培养基。因此,当淤泥沉积到一定厚度时,必须及时清除。银鲫类的出血病及罗氏沼虾、青虾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病率的上升与池底淤泥不及时清理有一定的关系。按国外对虾养殖经验来看,高密度虾类养殖,最好每年将池底的1层浮泥予以清除,其目的也是去除细菌滋生所需的营养源。另外,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及孢子等,挖除多余的淤泥亦可大大减低侵袭性病害的发生率。一般来讲,池底淤泥厚度只需15cm左右即可。这样既使水体有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满足水产养殖类对天然饵料的需求,又可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场所和细菌密度。因此,每年对鱼池清整时,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 

1.2池底曝晒与冰冻 

池底每年需经15d左右的曝晒和冰冻,一是改良池底的土质,二是使池底淤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及孢子的密度下降。池底经曝晒和冰冻的鱼池,养殖病害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池底干枯时间过长则易引起草荒。 

1.3药物清塘 

生石灰清塘可有效地杀灭致病菌、寄生虫及孢子等,同时可改善池底土质。 

2放养健壮苗种 

选择的标准:体质健壮,无畸型苗,且规格均匀。体表、鳍条或附肢无炎症,无烂鳃、白肝等异常病症。苗种游动(或爬行)灵活,无病态。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用显微镜对体表、鳃、肝等部位取样进行镜检,应无寄生虫或致病菌。对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来讲,应选购经过检疫不带病毒的虾苗。 

3种苗放养前药浴 

对鱼类可用15~20mg/kg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20min,具体视鱼类对药物的忍受力而定。蟹种放养前,在水温5~8℃时,用高锰酸钾20g/m3浸洗3~5min,或用3%~5%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用来杀灭河蟹体表上的细菌和寄生虫。虾苗进池后即用二溴海因等(浓度达0.3mg/kg)进行全池泼洒

4食台或食场消毒 

用250g左右的漂白粉对水,泼洒在食台或食场的周围,一般从4~9月每月2次;石灰轻消可有效地抑制致病菌,并可及时补充水体中的钙质,使水体常年呈偏碱性。这对养特种品甲壳类尤为重要。生石灰轻消方法:常规养鱼池一般每米水深为225kg/hm2,特种水产品(如鳜鱼、虾、蟹等)一般每米水深为75~105kg/hm2。 

5选购优质配合饵料 

要求颗粒均匀、水中稳定性好、营养全面、饵料系数低等,并添加诱食剂及稳定维生素C等,促进养殖品种的摄食、消化和吸收,促进其生长,增强抗病力,提高成活率。要注意投喂饲料的科学性,不要投喂单一饲料,避免缺少某种营养元素而引起营养性疾病。如虾、蟹养殖中,除投喂动物性饵料和全价配合饲料外,还应保证充足的植物性饲料。 

6采用生物调控水质 

采用生物调控水质,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鱼、虾、蟹等水产品的体质和抗病力。生物调控水质可采用种植水草、放养螺蛳、添加有益菌和培育浮游生物(如施肥)等。可根据养殖品种选择相应的生物调控法。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水体富含氧气,减少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定期用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剂施放光合细菌、复合型活菌生物净水剂(如西菲利)等,它们在水体中能快速将有机物质彻底分解成单细胞藻类可利用的无机营养盐,减轻有机废弃物的污染,而本身对养殖品种无害,同时自身在水体中能迅速繁殖生长形成优势菌群,通过食物、场所竞争及分泌类抗生素物质,直接或间接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长。生物调控水质的方法可减少池水排换量,从而减少从外界水源带来的污染。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大排大灌换水的方法改善底质,效果不佳,会造成南美白对虾生长不适,应激生病。

7配套增氧机械 

通过增氧机的打水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使底质中的有机物和水中鱼、虾、蟹的排泄物及残饵等充分氧化分解成单细胞藻类所需的无机营养盐,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污染,保持水质条件良好,从而避免诱发疾病的应激条件产生。 

8掌握病害发病规律 

掌握某些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病规律,定期在水体中施用药物或投喂药饵,杀灭病菌,减少致病因素,但需注意药物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并且不能与微生物制剂同时使用。如银鲫的出血症,在发病季节每隔15~20d对水体消毒1次,并投喂药饵2~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