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信息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6:37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篇1

论文摘要:以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步入中国工业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中。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作用,从而使其更好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末,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互连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都日趋成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系统的大规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理论基础。信息己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社会发生着一场变革,随着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信息化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和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是其主要内容,信息化管理则是利用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系统所进行的管理。西方发达国家的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市场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完全打开,现在LimS已经成为一个标准词汇为大家广为接受,在美国每年要召开一次LimS大会,讨论LmiS的有关问题。在国内,LimS在九十年代开始为人们所知道,并在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了一些初步推广,但总的来说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这当然也受到了各种条件的制约:体制、观念、经费等等,但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硬件基础条件和人们的观念[1]。

二、信息管理系统的起源、定义及发展

(一)信息管理系统的起源

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起源很早。早在30年代,柏纳德就写书强调了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50年代,西蒙提出了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概念;同一时代维纳发表了控制论和管理,他把管理过程当作一个控制过程。50年代计算机已用于会计工作。1958年盖尔写到“管理将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做到较好的控制”这时数据处理一词已经出现。

信息管理系统一词最早正式出现在1970年,由walert.tKeunvena定义为:“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很明显这个定义是出自管理而不是计算机。他虽强调了用信息支持决策,但没有强调应用模型,也没有强调一定要用计算机。所有这些均显示了这个定义的初始性。直到1985年,出现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的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一一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个定义全面说明了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功能和组成,而且反映了信息管理系统当时达到的水平。它说明了信息管理系统在高、中、基三个档次上支持管理活动。但

人们对信息管理系统的理解尚未完全统一,一般认为:“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企业(或部门)过去和当前运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来获得所需信息,从而达到控制企业行为并对企业的未来状况提供预测资料,从整体上辅助企业的领导进行决策的目的[3]”。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企业管理的理念、方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的有效手段之一。企业获取信息是否及时、信息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已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intranet网络,并且利用internet/intranet实现企业信息的快速采集、、存储、处理和交流,从而有效的管理企业。人员和设备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企业人员流动频繁,设备更新速度快,人员和设备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实现人员、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无疑将给企业管理部门带来很大的方便。

(二)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

信息管理系统在80年代即在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广泛的开发与应用,以美国公司为代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已大量应用于生产、生活、通讯、交通、运输、商业、建筑等各个行业,通常被称为无纸化、无笔化管理工程。由于我国计算机硬件发展相对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经济发展过程相对滞后,计算机软件开发市场疲软,缺乏安全性,再加上软件开发人才稀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目前我国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引进消化国外产品,对国外一些产品加以汉化、改造,但这些产品适应性差,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的应用于我国各行业生产的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对miS系统的开发来探索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思路。

三、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一)辅助分析

企业等对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决策的时候,需要以各种数据作为依据。在人工的数据处理方式下,只能提供定期的报表,难以根据需要提供各种综合分析的数据,使得企业的决策活动只能是依靠经验,往往带有盲目性。这种经营方式是一种低水平的运作,会造成大量的浪费,而通过计算机系统将数据组织起来,可以随时提供各种所需的数据,能保证决策的准确、及时。

(二)规范化管理

企业等组织中的许多数据管理并不像财务管理那样有严格的制度,常常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数据采集的时间、格式和计算方式等往往是根据经验和公式完成的,而且又不便于审核,容易引起混乱和错误。计算机系统则能为数据处理提供明确的尺度使之标准化、规范化[6]。转贴于

(三)节省人力

不仅大量的重复计算能由计算机处理,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在输入数据以后,所有的处理都由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可以免去人工方式下许多中问的处理环节,达到减员的效果。

(四)信息管理系统可促进组织管理职能、结构优化

信息管理系统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我国一般组织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必然会涉及到企业或各种组织原有管理职能分配、工程程序等是否科学、合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恰当等问题,因而需要进行管理职能、工程程序,乃至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

(五)信息管理系统能大大的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企业等各种组织的管理的工作量很大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但以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造成管理人员的时间与精力都只能放在大量的分类、登记和计算机等工作中,因而在很多场合只能简化管理。但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调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使工作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细化管理内容,扩大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这有利于各层次管理者全面、深入地把握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决策,进一步提管理水平。

(六)信息管理系统可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随着职能、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管理深度的提高,各机构之间的联系也随之越来越复杂,要使各机构有机的联系起来,依靠的是以责任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传递等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可使信息这一重要的资源在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七)信息管理系统能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其速度是人的几百倍、几千倍,将使管理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管理内部网络的建立,使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更加紧密,大大加快了业务办理的程度,从而为提高工作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建设促进管理人员素质提高

在目前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计算机专业人员数量少,而且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奇缺;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主力军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不了解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就不能建成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中,要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人才培养必须同步进行,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以及其作用、意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仅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项重大变革,而且是时代的需要,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随着应用的不断推广和深人,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计算机必将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迈进,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7]。

参考文献

[1]周先涛.有状态的webServices的研究与实现[D].成都: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2006

[2]杨静.基于net平台的XmLwebServices研究与实现[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05

[3]洪应.基于net平台web服务的实现[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报,2004,5:48-51

[4]万亮.基于Soa与eDa的综合架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

[5]朱明磊,黄磊.基于Soa模式的企业级应用程序的架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7):71-74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篇2

摘要:随着互联网使用范围的扩大,信息系统对现代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积极引进信息系统,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对信息技术的管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对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信息不断增多,而且这些信息名目繁多复杂又难以统计,这就要求需要有一个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来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

一、信息系统在管理中的特点

1.面向管理支持决策。该系统是管理学的思想方法、管理与决策的行为理论之后的一个重要发展,通过量化方法、预测、计划优化支持管理、调节和控制。为管理决策服务,必须能根据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需要的信息,帮助决策者作出决策。

2.有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其使用数学模型,如运筹学模型和数理统计模型,来分析数据和信息,以便预测未来,提供决策支持。

3.人机系统。机关机器占的大部分,但人始终是管理系统建设的主体,它涉及到多方面的人员群体。所以管理信息系统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各级管理人员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其开发过程中,要根据这一特点,正确界定人和计算机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各自的长处,使系统的整体性能达到最优。

二、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1.一些信息数据存在误差,而且信息的共享性较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覆盖了城镇、农村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各种保障性质的工作,并覆盖了城乡、城镇从业人员等各种人群的工作,因此,对数据的精确性的要求就非常高。但是由于各部门之间在数据共享方面存在漏洞,致使对同一个事物出现好几种不同的数据,并且信息的重复现象也比较严重,这严重制约了数据的准确性。

2.当前的信息系统缺乏稳定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数据保存复杂的系统,要想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长期顺利发展下去,就要保证该系统的稳定性。但是该系统又是一项比较复杂、完善起来比较困难的系统,并且近年来国家对社会保障实施的政策不同,使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系统要经常发生改变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数据信息。但是经常对系统进行改变会造成了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因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运行。

3.技术的发展尚不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并且主要以互联网作为传播的路径,各项工作都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但是运用互联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企业的信息和客户的信息可能会泄露并且系统可能会遭到不法分子的袭击,这就需要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三、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应用

1.对数据进行整合,并进行统一管理。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好各部门之间在数据信息共享方面的问题,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观念,优化管理体制,避免重复录入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整合各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关系,对数据信息进行共享;最后,还要对所有的数据信息进行核对和检查,对不完整的信息要及时补充,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扩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的覆盖范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进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网络信息技术建设的范围和数据信息的覆盖范围,并不断适应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变化,将信息系统覆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逐渐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和数据信息共享,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建设发展提供各种力量支持。

3.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有着巨大的人员信息和资料,对每一个相关人员来说,这些信息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由于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数据的传递。这就使系统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风险,任何信息的泄露都会给企业和客户的安全造成损害。因此,要加强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力度,采用多种加密手段对客户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保护。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管理是一项内容广泛、信息量大的工程建设,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管理建设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蕴林.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

[2]陈科,李大港.基于系统观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J].科技与管理,2008(2)

[3]孙战海.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企业,2010(6)

[4]杨久义.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9)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篇3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深沪镇私营经济发达、渔业捕捞产业兴盛、人财物流动密集,近年来治安状况日趋复杂。福建省泉州支队深沪边防派出所认真贯彻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部署,紧密结合实施爱民固边战略,深化应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行一体化管控、精确化执法和人性化服务,取得了成效,为打造“平安深沪”作出了贡献。

一、抓技术手段,实施一体化管控。该所针对辖区治安热点分布情况,建立了监控指挥室―摄像探头―街面巡警“三级一体化”管控模式。一是集约指挥。为实时掌握辖区治安动态、船舶渔船民情况、收集信息、指挥警务活动,该所将值班室改建成治安管控指挥室,设立“电视墙”及对讲机基地台,24小时值守,对接处警、路面巡逻、案件办理、案件监督、治安监控等工作进行集约调度、指挥。充分应用船舶渔船民管理系统,将所有安装aiS系统的船舶数据信息导入,接收辖区进出港船舶、渔船民信息,从而实现出海船舶及渔船民动态管理,有效提升海上治安管控能力。该所还在镇直机关、金融单位、行业场所内部安装动态监控系统和远红外自动报警“商铺管理”系统,建立以派出所指挥使为信息枢纽的协作联动机制。二是实时监控。为提高辖区管控能力,该所对辖区内的监控系统进行了更新和扩建,将小倍率摄像头跟换成大倍率摄像头,在辖区内主要街道路面、复杂路段和重点部位安装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还增加远红外夜视功能。为进一步强化沿海管防和船舶动态管理,该所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在港区码头安装了三路视频远程实时海防监控系统,在港区和交通出口安装3个红外线云台电子监控,对沿海一线和海域实行不间断监控。初步形成了辖区口岸监控网络,24小时对发生在辖区及口岸进行巡防监控,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共协破故意杀人案件1起,破获其他案件65起。

二、抓科技监督,实施精确化执法。该所注重提高执法办案科技含量,狠抓执法监督环节,先后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执法示范科所队、全省公安边防部队执法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市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一是技术手段“还原现场”。为进一步监督民警执勤执法过程,规范民警执勤执法行为,该所配备了3台“数码鹰”多功能执法记录仪。每次出警时,民警随身携带“数码鹰”,全程记录接处警现场情况,从办案源头抓起,规范了执法执勤行为。二是办案场所“全程监控”。为确保执法办案场所整洁有序、规范统一,该所合理规划,将营区划分为办案区、办事区、办公区、生活区四大区域,在重要部位安装门禁系统。在办案区内设立了物证室、信息采集室、人身安全检查室、待审室、法制室等五大库室,率先建成了集民警办公、信息采集、讯(询)问、辨认为一体的“数字讯问室”,并安装6个带夜视功能的监控探头,实现案件审讯全程录像录音,所领导可以通过网络对审讯和办案工作视频指挥。

三、抓细节管理,实施人性化服务。针对群众需求,该所建立了智能排队管理系统、船舶渔船民电子签证系统和网上社区警务室等,使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一是建立智能排队管理系统。为方便群众来所办理户籍业务,该所率先在户籍室安装了智能排队管理系统,做到了“三个一”(“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综合受理、“一次性”快捷服务)、“五个公开”(公开办理程序、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办结时间和办事结果),既方便了群众,也提高了办事效率。该系统运行以来,共接受群众评价6000余次,满意率达95%以上。二是建立船舶渔船民电子签证系统。为克服警力不足、方便船舶渔船民出入港签证,该所研发应用了全省首个集船舶自动识别、报警、进出港签证三大功能于一体的船舶渔船民电子签证系统,对出海船舶及渔船民实行动态管理,并全面简化渔船民办证手续,大力推行外来渔船民证件“一站式”办理等便民利民措施,提升渔船民服务管理水平。该所还在深沪船管站安装了LeD显示屏,及时向群众天气预报、台风警报和办证指南等信息1150条,提高了渔船民自我防范能力,该站被总队、省海洋与渔业厅联合评为“先进船管站”。三是建立“网上警务室”。该所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公共资源,开通“网上警务室”、创建警民QQ群。并安排专人负责,及时更新相关数据和信息,对群众网上求助、报警等事务,第一时间出警解决,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反馈”。同时将“网上警务室”主页设为网吧电脑的主页,方便了群众浏览。“网上警务室”开通以来,总点击率达到47万次,受理群众咨询服务58人次、警情线索提供24人次、网上互动240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6条、网上为群众提供服务36人次,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查处治安案件8起。(肖必文)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篇4

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意义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质量、水平。

一是形势的宏观需要。随着互联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事实上已经不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走不走信息化之路,而是怎么走、如何走的选择。在信息化全面渗透的宏观形势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二是管理的微观需要。无论对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还是社会组织个体自身,从管理这一微观角度讲均离不开信息化。前者需要信息化手段提高行政效率、提升管理质量,后者需要信息化方式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增强组织体系的运行能力与水平。

三是服务的现实需要。登记管理机关在管理的同时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社会组织个体有海量行业业务信息需求,这是社会组织服务最现实也是最紧迫的工作内容,离开网络信息技术载体,不广泛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业务信息的深加工推送,精准、个性化服务就无法有效实现。

四是创新的发展需要。创新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作为工作手段还是工作内容,信息化都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提供了求新动能和创新可能。从实践看,要顺应法律与制度建设新变革、顺应社会发展与治理新趋势,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是保障。

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任务。但信息化作为先进技术支撑及现代手段服务,也并非万能,不可能一劳永逸。若偏离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本质需求,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不仅不会提高效率,而且会加大社会治理成本以至积重难返。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业务主导。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一定要以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业务为核心,紧紧围绕业务发展开展信息化应用基础设施设计、应用系统设计、传输网络设计及安全保障设计,紧密结合业务需求进行诸如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社会组织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等系统建设。

二要统筹规划。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顶层设计、分步实施阶段,因此无论从登记管理机关还是社会组织个体角度讲,必须对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系统开发部署等各环节进行不同层次、因地制宜的统筹和规划,切实避免分散建设、重复建设,确保设计、建设、应用科学高效。

三要注重应用。与所有信息化项目建设一样,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是一项技术、资金密集型工程,涉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尤其在应用系统开发方面,必须坚持应用促发展统一设计、集中开发、多层应用的基本原则,避免多头开发、自行应用,确保事半功倍。

四要确保安全。无论从设计层面还是应用层面,安全都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要件,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充分实现应用目标前提下,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明确统一安全标准,建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应用系统安全。

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环节和主要内容

从业务发展中长期整体需要研究,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要突出的环节及强化的内容很多,但从业务推进阶段性多向需求角度分析,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实际上着重需要做好以下五个平台建设。

一是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平台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展示性工程,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即通过门户网站的要闻信息、政策法规、业务办理、理论研究、通知公告、信息公开、统计调查、服务公示、失信惩戒、社会评价、投诉举报等栏目板块建设,建立形成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披露机制。一方面动态即时登记管理机关的指导信息、行业信息;另一方面全面整合各社会组织的信息资源,搭建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社会监督,引导社会组织规范发展。

二是互动交流平台建设。以互动交流为核心,借助门户网站互动栏目板块、网络社区论坛、微博、微信、QQ群集合形成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互动交流平台,是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建设内容。通过设计、搭建、管理、维护论坛,整合社会组织官方微信和微博账号,一键登录微博、QQ账号并与手机客户端实时同步,多形式全面实现社会组织管理系统从业人员及社会公众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一对一或一对多信息精准快速推送及多对多广泛传播,为互通有无、学习培训提供载体支撑。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篇5

关键词:信用社 信息管理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079-021信用社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信用社管理中,信息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利用各种信息的相互交换,来实现各种信息的监测、反馈和调节,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总的来说,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过程其实就是各种信息的流动过程,而信用社开展信息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整套信用社信息的搜集、整理、储存、加工和传递的管理控制系统。

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应该具备必要的开放式的特点,也就是说,信用社内部控制系统应该根据外部反馈的信息不断进行内部的控制和调节,从而使整个信用社内部控制系统更好的运转和工作。而各种及时、可靠的内外部信息都可以看做是外部对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的一种正常反馈,只有这种反馈机制处于一种正常顺利的情况下,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正常的形式其功能和作用。

2构成信用社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

通常来讲,信用社信息管理系统是由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传递系统组成的。信用社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基础上的,通过对信用社经营过程中的各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计算、报告等,从而为相关的管理层或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面向的是信用社的管理层,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以及决策信息等。信息传递系统主要是指信用社通过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或组织职能等手段,将信用社内部的各种会计、管理等信息在信用社内部进行相互间的传递和交流。

信用社信息管理系统组成的三个要素之间相关联系、不可分割。其中会计信息系统是三者的基础和条件,它是信用社财务状况真实反映的基础,没有会计信息系统就不可能存在管理信息系统。而管理信息系统则是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中心部分,其信息来源有会计信息系统和外部信息,所获得的信息较之会计信息系统更为全面和深奥,并通过这些全面信息的获得、处理和加工来为管理层的决策、控制等进行调节和影响。信息传递系统就像是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桥梁,没有信息传递系统,其他二者之间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更谈不上二者功能的实现。

3改进信用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内部控制效果的建议

3.1加强信息交流渠道的建设

在信用社的经营过程中,各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以及相关信息的反馈都需要信息的交流,因此,加强信用社信息交流渠道的建设对于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

(1)在信用社的经营过程中,应该重视相关信息渠道的建设,从而更加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获得的有效、准确、畅通。不断强化全体信用社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加强信用社不同层次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强化部门间信息的流通和交流。

(2)信用社应该建立相关的定期报告和重大事件快速报告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各个信用社组成部门应该想上级管理层进行相关工作的进展报告,对于一些重大事件、存在经营风险的事件建立相应的直接报告制度,保证其快速有效的通知管理层。

(3)加强信息反馈制度的建设。信用社的各个组成部门应该加强相关监管工作的报告制度,从横向和纵向上,对部门中的各种监管工作和制度建设进行交流,加强不同部门间的相互合作交流。

(4)注重基层员工意见的倾听。信用社的管理层应该积极主动的听取基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信用社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各种业务的熟悉程度更高,所以管理者应该更加注意鼓励基层员工参与到内部控制中来,将他们的以及和建议进行细致的思考,积极采纳有效的意见,并对相应员工进行奖励,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

3.2不断完善信用社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1)从信用社会计操作的规范流程出发,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对信用社的会计业务操作进行统一规范化的制度管理。这一制度管理应该细化到会计业务操作中的各个细节,实现精细化的业务操作管理制度,使相关人员在进行工作时都能够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业务操作流程化,工作方式定型化。此外,相关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操作时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流程进行,保证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化。

(2)严格按照岗位分工和授权分责的制度。在信用社会计业务工作中,应该对工作进行精细的岗位分工,根据岗位的不同,制定这一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和权限,并由特定人员进行特定岗位的工作。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更应该实行岗位分工制度,严禁一个人完成整个业务流程的现象出现,应该定期对岗位进行调整,实现人员的岗位轮换。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会计人员应该实行逐级授权制,每一项操作都应该在取得授权的条件下进行,超出授权范围的应该由上一级进行审批操作,而且上级授权需要按照相关的授权流程进行,取得相应的授权手续后方可进行。

(3)在信用社会计业务中实行内部牵制制度。这一制度应该包括职务牵制、实物牵制等多方面。在会计账务处理中,一些必要的有效依据比方说专用章、空白凭证等都要设置专人进行看管,需要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控制。此外,信用社内部的资金和实物应该进行单独的核算管理,会计人员对空白凭证等重要单证应该在规定的使用登记条件下,设立单独的使用登记记录,现金和实物等需要由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4)不断强化信用社会计业务处理中的监管力度。对信用社会计账务的处理过程应该实行全面的监管,在业务受理时,除业务受力人员外,相近的其他业务人员应该对业务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查,而且对于凭证的传递过程应该严格按照记账的顺序进行,保证手续的准确和及时。在会计对业务进行处理时,各种相关的凭证、数据等都需要进行仔细的复核审查,对于那些较为重大的业务应该由会计的主管进行复核审查。此外,在会计业务处理完成后,还应该对业务的重点部分如会计凭证的要素、处理手续、综合核算等进行最后的审查监管,需要指出的是,业务完成后的审查应该与柜台业务处理想分离,时间、地点以及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分离审查。

3.3加强电子化建设

(1)信用社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实现信息采集、处理、传输的自动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要通过建立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实行准确、快速的分析和预测,为内部控制提供信息来源和决策支持。加强内部控制软件的开发,并改善计算机风险内部控制。

(2)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为加强会计内控服务。计算机技术改变一些原会计制度的基本规定,减少相应操作程序,变实时复核监督为事后集中监督,变制度规定软约束为按部就班操作的硬约束。要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明确程序开发员、系统管理员和会计操作员三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禁止程序员直接上机操作,所有会计业务操作都应记录日志文件。

(3)利用电子技术,优化内控方式。具体来说,一是实施电子化监控方式。对一线网点业务人员的操作行为实行电子录像监控,依靠设计的电脑程序自动拒绝非法违规操作,将操作的每一笔业务通过电子网络输送到幕后进行监督。二是实施集中远程监控方式,依靠电子网络将事后监督、审贷分离、现场稽核等传统的分散的监控转变为集中监控,通过电子网络的程序,实行远距离集中监控。

总之,在当前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信息管理对于信用社的经营和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加强信息管理水平可以有效的提升信用社的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于信用社的长就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应该充分的引起信用社管理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谢云天.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完善[J].商场现代化,2009,(1).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篇6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 资源体制 模式

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1.1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

目前,公共信息资源尚无一个公认的概念,纵观国内外学者及行政机构等对于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狭义的观点认为公共信息资源即是政府信息资源,而另一种更加广义的观点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内涵应大于政府信息资源,即包含政府信息资源在内的任何产生并作用于公共领域的信息资源都可视为公共信息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仅靠政府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广泛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乃至私人企业开始为公众提供信息。显然,单从政府角度来定义公共信息资源是不够全面的。我们认为,公共信息资源是产生于社会领域并能为公众所享用的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信息资源。这里所说的公共物品特性,是指它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除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点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公共信息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工作、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娱乐等方方面面,政府十分有必要公开这些信息来满足公众对其的需求。

因此,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公开性。其次,公共信息涉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为社会各项事务提供信息支持,具有十分广泛的适用面。所以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基础性。再次,公共信息资源还具有公益性特征。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社会组织要免费或者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为公众提供,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1.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鉴于人们对于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不同界定,对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一部分人仍从政府的角度理解,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即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但是由于公共信息资源产生主体范围的扩大,数量的急剧增加,显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已经不能单纯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来解释。结合公共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的特性,文本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理解为:政府或第三部门等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组织,为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以及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而对其进行的收集,加工,整理,组织,提供等活动的过程。

1.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客体

管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必定有它实施管理的一方与接受管理的一方。也就是说必然具备管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很明显,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客体无疑是公共信息资源本身。而我们主要要讨论的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活动不仅仅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也不仅仅将公共管理活动等同于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而是将公共管理看成是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由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复杂网络的治理,是由公共部门、准公共部门及部分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私人部门共同对公共事务的处理。

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政府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与产生领域中占据着龙头地位。但我们所认同的这项管理活动的主体不再是单一性的,它应包括一切产生公共信息资源的组织或机构等。也就是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应由政府、第三部门以及企业这三方共同组成,而在其中,以三者所占比重来区分其主次。

2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的管理活动,其管理体制应当是多元化的,而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政府、第三部门以及企业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第三部f3辅助,企业参与的管理体制十分有利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

2.1政府主导

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政府信息资源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信息资源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一些法律法规条例,医疗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等,都是社会公众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公共信息,对于此类信息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有效地管理好政府信息资源,及时地为公众提供所需信息,都是衡量一个政府能力的关键指标,而政府对于其所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也是责无旁贷的。

政府作为公共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势必要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在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总揽全局。政府在其中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作统一合理的管理、规划和配置。这一机构应当聘用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负责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提供等活动。

(2)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规范社会各个领域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与获取,防止出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浪费、不公开等社会问题,尤其要注重金融保险、教育、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等信息问题比较严重的公共领域的管理。

(3)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方便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查找和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提供与获取要做到规范化,政府设立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作为公众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窗口,通过建立信息中心或官方网站等途径,为公众搭建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平台,以便更好地进行信息服务。

2.2第三部门辅助

第三部门,亦称非营利性组织,是指除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企业)之外的组织或部门。第三部门包括慈善组织、民间社团等,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研究会、学校、医院、福利院、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当代社会协调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部门在其自身的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相关信息,而其作为一种公共组织以及它的非营利性则决定了这些信息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其自身所产生这些的可公开、可供公众利用的信息也属公共信息资源范畴。第三部门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参差不齐、分布分散,加强第三部门对其自身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也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完全可以并且有理由加入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帮助政府进行管理。

2.3企业参与

科斯的经典论文《经济学的灯塔》中的研究表明,一向认为必须由政府经营的公共产品也是可以由私人提供和经营的。同时,私人部门的一些信息也内在的具有公共信息的性质,例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市场交易信息等都属于公共信息资源。可见,公共信息资源并不是与企业毫无关系的。

但是,企业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其对于信息的公开程度是非常小的。有些企业的信息是政府强制规定要求公开的,如食品的原料、配料,药品的成分、副作用等,但涉及企业内部技术等的商业信息则不属于公共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产生的一些公共信息,这些公共信息仅是以“副产品”的形式被顺带生产出来,而企业可能也没有多少兴趣来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这部分信息资源。我们所说的企业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来,是说企业作为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一类主体管理好其自身所产生的公共信息。

3构建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3.1分散式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是一种微观的管理模式。简言之,就是社会各部门、各机构对自己所生产的公共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保存与提供等活动。就政府而言,各个政府部门、机构在日常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活动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公共信息,而这种分散式管理就是各部门自行管理其所产生的那一部分信息。

第三部门所涉及的社会组织是十分庞杂的,它们在社会活动中也会生产出繁杂的公共信息,对于这些公共信息,各部门则要配备专人来进行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公共信息有时作为一种“副产品”被生产出来,这些信息中的一部分是公众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比如药物的成分与副作用的这一类重要的信息。可见,企业也完全有必要将自己的这一部分信息管理起来。

可见,分散式管理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但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范与监督下,这种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才可以顺利实施。

3.2集中式管理模式

集中式管理是一种宏观的管理模式,在整个社会领域中,主要在政府和第三部门两个领域中完成。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政府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各个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一机构除了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外,最主要的是要对各政府部门中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各政府部门将其所产生出来的公共信息上传到这一集中管理机构,由该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加工后,通过官方网站提供给社会公众。

在第三部门中,公共图书馆相对于其他机构而言,在信息的管理上,具有人员、技术、设备、环境等一系列的优势,因此,由各地区的省级图书馆管理第三部门其他组织的公共信息资源是十分适合的。各地区省级图书馆作为第三部门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导,定期收集、整理、加工第三部门中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这些庞杂的公共信息就不会再另我们感到头疼,同时,对于企业中所产生的那一少部分公共信息也可以由当地的省级图书馆进行集中管理,这样也可以克服企业中的公共信息太过分散而不便管理的难题。各地区图书馆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管理机构,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查询网站或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为公众进行信息服务。

3.3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模式与集中式管理模式分别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管理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我们同样也可以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篇7

关键词:现代网络;安全;信息管理

在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内容。网络信息管理已成为一个凸显问题。在发展中,信息技术设计到多个行业。使得网络信息管理变得越来越不容易进行处理。从网络信息以及个人隐私保护的环节上,更需要对其加大力度。信息安全的处理还要与国际接轨,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的安全以及隐私做到相应程度的保护。

1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及突破小议

网络的管理中,信息安全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家庭以及金融和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进一步信息安全还涉及到国家的隐私以及国家的利益等各个方面。在技术方面进行分析,信息技术涉及到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和密码技术等多个技术。在信息管理工作中,需要结合多元化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在网络信息安全中,网络信息不仅是单纯的自我循环与合作,再加上具有很强的社会作用。在信息制作中以及传输的过程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社会的管理以及运行。从而对信息安全进行更加严密的处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信息的安全管理中,涉及到方方面面。在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使得信息中的计算机数据得到保护。从而保护信息安全隐私不被泄露以及篡改。信息技术不被恶意篡改以及使用,就要加大对计算机系统安全的保护措施以及力度。在传输过程中要对传输文件进行保护以及加强。从而使得计算机硬件具有可靠的性能以及安全正常的运行。技术上要对计算机网络运行软件以及硬件和运行等三个方面进行处理。在相应的问题上,也要对计算机的密码技术以及信息控制等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使得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得到全面的管理。在计算机的目标要求上讲,计算机的首要目标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在信息的生成以及信息的传输使用中要不被恶意篡改。即使被恶意进行篡改后,也能根据相关的数据和软件进行恢复。信息的准确性关键是信息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解以及确保信息表达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概念。信息安全管理中实现的目标是使得信息不易被泄露,保护信息的隐私和安全性能。在信息管理中,保证用户的重要数据不会丢失,在信息丢失后能够通过安全可靠的软件进行恢复,在信息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能够保证信息有效的进行输送,保证信息在安全的系统下进行,人为破坏时,能够进行及时的拦截以及技术处理。

2技术管理与社会管理存在的技术分歧

信息网络安全中,并非拥有技术控制以及在技术控制前提上的综合性技术装置就能解决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进行进一步的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系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有着相对重要的意义。网络信息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综合一体实现的功能。在技术方面,同科学技术相仿,是综合性的社会功能实现以及运用的过程。在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提供中,都需要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来进行实现以及保障。在技术的实现以及技术综合来讲,信息技术具有相对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及传输和使用的海量性,在网络的开放性能以及互动性能中,对社会的管理以及稳定性的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信息技术进行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信息安全管理中,很可能会出现与社会管理相冲突以及一致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求同存异的关系,也在相应的程度上产生冲突和相互的不一致。原因是由于两者的不同环境以及不同的形式所造成。技术管理与社会管理中,社会管理的要求目标更为明确。在相应程度上,社会管理相对于技术管理显得更加有力度。使得技术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附于社会管理的相关要求。网络信息管理技术与社会管理在基本能源上都是相同的。在信息网络管理与社会管理中,其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服务的。对管理的充分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对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认识。有助于人们能有效的避免网络技术给人带来的科技异化问题。即人制造的科学在使用中会对人进行控制。在控制中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产生了影响。在信息管理以及社会管理中,要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区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存在的内在纠纷。使得其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还具有相应的动态性以及互动性,在使用中容易受到现实社会的阻力。究其根本来讲,网络信息的动态性以及互动性有助于更好的实现社会管理。在网络技术管理与社会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在相互互动的过程中,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程度上对社会管理要处于弱势。在一方面使得网络信息管理在管理的权限中会相对增大,网络信息管理在相应程度上使得社会管理的服务所引导以及限制的可能。从而会使得网络信息管理中存在着弱化以及影响。

3网络信息管理的国际合作探讨

国际网络服务为用户服务已持续将近20年。在20年里,在用户数量以及信息的容量上都存在着飞速的跨越发展。在相应的程度上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信息和安全管理变得尤为重要。现阶段,网络的安全管理以及发展仍旧是一个新的事物。网络信息安全是国际性的问题,因此加强信息管理十分重要。

4结语

网络信息管理是当今的重要问题。在进行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的管理过程中,要致力于消除网络管理主体之间的相对分歧。增加其相互的信任,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网络安全管理要与社会管理相适应。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其能发挥良好的效益。进行网络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的研究其数据以及安全信息保护功能,从而促进信息管理的加速发展。

作者:王广磊单位:河南警察学院信息安全系

参考文献

[1]何悦,郑文娟.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研究[J].科技与法律,2011(1):747.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篇8

关键词:公平效率结构政府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改革已进入关键性时期,从广度上看,我们已经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到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由单纯追求经济方面的GDp转向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深度上看,改革不仅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且已经影响到人们的切身经济利益。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时候,就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我国已进入了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经济和社会矛盾,是关系到全局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信息化的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解决公平、效率、结构问题。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无公平就无所谓和谐;效率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没有发展就失去了和谐社会存在的意义;结构是和谐社会的保证,公平的实现和效率的获取都依赖于一个良好的秩序,而结构正是秩序的基石。由于我国政治、社会领域等各种条件的约束,社会有序运行所需的法律、体制、机制、秩序、规范、组织、管理等还存在许多问题,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社会流动性差、利益分配失当等因素制约着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改变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

推进政府信息化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传递速度及方式的改变,为拓宽人们的视野、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公平原则的实现有了可靠的社会基础;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提高经济、社会、文化的运行效率创造了条件;网络的特征在于程序和规范,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规范的过程,其结果是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建立。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以社会主义的平等、民主、法治原则来规范政府行为,而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正是规范政府行为最有效的手段。

政府信息化的积极作用

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政府信息化就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从发达国家政府信息化的进程来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有效地推进传统的行政组织的改革,使行政组织趋向精干、高效。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行政组织的重构,使传统的金字塔型的行政组织扁平化。在政府的管理体系中,中间管理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容易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信息技术使决策层与执行层直接沟通,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中间管理层的减少和撤销也可以减少同样的工作量所需要的行政人员。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立全新的行政模式奠定了基础,决策支持系统(DSS)、电子会议系统(emS)、远距离控制等信息技术,为行政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

其次,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行政运作效率。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政府文件、公告、通知等,使公众能迅速地得到政府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安全技术,将政府内部的信息在网上传输,政府机构或其他组织也可以通过网络传送或反馈信息。政府部门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大大降低信息的传递成本。

第三,降低了政府的行政运作成本,解决政务边际成本递增问题。公众对政府的要求是公正、高效和廉洁。降低政府的行政运作成本,是政府信息化要实现的首要目标之一。在政府信息化的进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得以优化,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得以提高,因而会大大减少行政的运作成本,以至致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政务边际成本递增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中各个社会层面的核心管理领域,而政府的信息资源也已经成为了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资源和依据。因此,政府有责任向社会开放信息资源,包括统计数据、计划数据、政策、法规、国际协议数据、管理统计数据,等等。应该通过建立一个稳定、可靠、规范的政府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渠道,让大量的政府信息资源能为社会所用,成为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和提高全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工具,顺应政府公开施政的国际趋势。

推进政府信息化的相关策略

我国政府信息化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重点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金字系列工程,一个是政府上网工程。在金字系列工程方面,主要包括:金桥工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和金税工程。这几项工程在政府的推动下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上网工程是由信息产业部和相关部委信息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建设的。目前,国务院几乎所有部委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各省市区政府也建立了政府网络系统。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说,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概括而言,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对政府信息化认识层面的问题、体制层面的问题和技术层面的问题。

关于对政府信息化的认识问题

政府部门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即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服务将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必须以政务信息化的推行为契机,进行政府职能的重塑。目前,在这个方面比较突出的主要问题是观念滞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向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应该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可是很多干部并没有这种服务意识。同时,政府的工作程序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政府的工作条例中,只有信息保密制度,却无信息资源开放的制度和规定,这种政策上的不协调也在严重地制约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与服务的进程。

关于现存体制对政府信息化的影响

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无不是以法律、法规作为对信息化进程的规范和保障。以美国为例,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书削减法》(paperworkReductionact)。该法案是一部完整的有关现代政府信息收集、维护、利用和传播的法律,它明确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制定了对政府信息资源实施管理的具体框架,要求将政府信息管理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文书削减法特别提出了“制定和推行统一、连贯的信息资源管理政策”,要求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局长监督这一过程,促进信息管理原则、方针和标准的运用。由于我国在政府信息化进程中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这直接影响到政府信息化的规范化进程。

关于政府信息化中技术层面的问题

对于现有的信息资源而言,如果能够推进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既可以有效整合原有资源,又能及时开发更新的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的关键是树立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理念,摆脱只注重局部应用或以网络为核心的观念,将各个政府部门信息资源进行后台集中和统一管理。一个完善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整合政府的内、外网资源,提高政府面向公众的服务能力,形成具有高度互动与协作能力的政府对外办公环境。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是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重点是解决好对分布在政府内网、外网和因特网上的多源异构数据源的整合;二是建立灵活的信息资源的管理机制,使数据获取源、信息管理数量以及信息输出接口等都具备可扩展性。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关键;三是建立迅捷、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机制。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信息的安全保障系统举足轻重,安全机制是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保障。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资源管理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没有确立子系统之间的有效组合结构和形式。这个问题需要权威部门的统一管理和规划来加以解决。

以上三个层面问题的解决,必将大大推进政府信息化的进程。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的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而不是现代化的内容。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是发展中国家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极好机遇。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高效率,要依靠信息化来实现。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信息化就是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同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过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式。我们现在面临着精神文明、道德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因此,通过政府信息化进程逐步规范和重塑人们的社会行为准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结论

综上所述,政府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信息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性环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公平、效率、结构问题,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效率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结构是和谐社会的保证。针对我国的国情,研究政府信息化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的影响,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篇9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15-02

一、印象管理和社会责任报告概述

所谓印象管理,是指人们用来控制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形象的过程(Leary&Kowalski,1990)。任何人对于别人是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总是十分关注的。人们有时为了在他人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形象,而自觉地按一定的方式行事。在会计研究领域,印象管理被用于对企业操纵和控制财务报告语言信息的描述所反映出来的管理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就是公司通过对财务报告文字描述的操纵与控制影响人们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看法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简称CSR报告)指的是企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的方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桥梁。2011年中国社科院撰写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水平尚属起步阶段七成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近半数国企处于旁观。甚至有26家企业得分是0分甚至是负数分。企业社会责任得分平均为19.7分,满分为100分。可想而知,中国社会责任报告存在很多问题。接下来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介绍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内容。

二、印象管理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历史不长,有关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社会责任报告的格式、披露的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大部分内容是非财务信息,加上公司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印象管理有了可乘之机。

1.印象管理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可靠性的解释为“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企业是否进行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以及披露的内容多少,都是由企业的管理层决定的。人们的行为都存在自利性倾向,因此管理层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进行印象管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很可能夸大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编造一些不存在的活动,来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赢得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因此,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信息没有事实基础,没有真实反映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

2.印象管理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对相关性的解释为“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利益相关者依据社会责任信息做出的决策可能会有失公允、有失全面。因为利益相关者获得的社会责任信息是经过印象管理包装之后的信息,这些信息加入了管理层的主观意识,可能放大了企业某些社会责任事项、隐匿了一些不好的事项,还可能披露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目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侧重于环境保护,而与劳动者切身利益有关的薪酬等方面的信息披露的不多甚至不披露。此外,当公司绩效好并且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时候,管理层充分披露各方面的信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可能会运用印象管理夸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当公司绩效不好的,无力履行社会责任,管理层运用印象管理消除一些不利信息,尽可能维持公司的形象。管理层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时,这种有选择的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不利于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得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大打折扣。

3.印象管理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清晰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清晰性的解释为“清晰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目的是为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提供依据,所以前提是管理层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简单明了。管理层在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应将与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充分披露,语言应通俗明了。从理论上看,社会责任报告的清晰性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无关。但事实上,社会责任报告的清晰性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紧密相关。当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较好时,管理层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这种利好信息传递给报告使用者,相应的报告的清晰性相应提高;当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较差时,管理层为了掩盖一些问题,运用印象管理来包装报告,同时会刻意运用难理解的专业术语,增大阅读者的阅读难度。运用印象管理会影响社会责任报告的清晰性,尤其是在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不佳时。

4.印象管理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可比性的解释为“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和不同企业同一时期可比”。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内容,格式和时间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企业管理层根据自身的需要来编制报告,严重影响了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信息使用者可能依据该企业不同时期的报告进行纵向比较和不同企业的同一时期的报告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经过印象管理包装后的社会责任报告,使得企业披露的信息前后各期不可比或者是不同企业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都可能严重影响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

三、规范印象管理,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

公司运用印象管理包装社会责任报告,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还不利于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企业进行印象管理,短期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是从长远看来,长期的印象管理对企业某个方面的影响是很大的。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管理层通过印象管理来转嫁自己在管理上的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影响企业的业绩;从外部利益相关者来看,长时间来投资者或者是债权人察觉到企业披露的信息不真实或者是有诸如此类的担心,这样会影响企业的长久以来树立的良好形象,这种不利的影响会远远超过短期的利益。因此,不管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我们都要严格控制企业的印象管理,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

1.完善社会责任报告的法律法规。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和披露是自愿性的,同时中国目前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所以给企业运用印象管理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具体准则,缩小印象管理的操作空间,使得社会责任报告更加规范化。政府在制定信息披露准则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其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应符合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信息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在制定制度准则时,首先要分行业来调查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具体操作,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经营收益、产品服务和公司治理结构)、持续发展责任(环境保护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法律责任(税收责任)、道德责任(内部道德责任和外部道德责任)和公益事业贡献五个方面,依据这五个方面来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行业的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侧重点,为进一步制定具体准则奠定基础。其二,区分行业来制定不同的信息披露准则。根据利益相关者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不同行业信息披露的侧重点的不同分别确定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列举出不同行业强制披露的内容和自愿披露的内容,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都要披露,披露的时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于利益相关者需求强度高、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规定企业进行强制披露,并同时披露定性、定量信息,而对于需求强度不高的信息,建议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附注的形式披露,但一定要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其三,行业内具有统一的标准。在列示每个行业应披露的具体内容后,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对社会责任内容进行指标设计,统一指标口径。根据指标来编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并且规定报告公布时间,要求企业必须定期公布,前后期的报告应具有可比性。

2.建立印象管理的外部监督机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企业的印象管理行为。但要使得制定的准则得到有效的执行还离不开监督机制的作用。其一,鼓励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充分的企业,严惩披露虚假信息的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充分的企业,政府给予奖励,激励其他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虚假披露行为,相关监管部门应给予严厉的处罚,一方面起到警示管理层的作用,对其他企业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醒利益相关者,在参考社会责任信息做出决策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以防误解。其二,加强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专业知识有限,加上信息不对称,利益相关者辨别企业的印象管理行为的效果不好,所以加强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从更加专业、独立的角度对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进行审核和监督。监督部门严格按照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准则,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的培训,在对社会责任报告审计过程中加强制度和监督,提高设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孙蔓莉.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04,(3).

[2]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3).

[3]赵敏.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分析[J].当代财经,2007,(3).

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篇10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管理层信任度;投资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abstract:thispaperexperimentallyexaminestheeffectofCSR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disclosure)oninvestors’decision-makingandthemoderatingroleofmanagementcredibility.wefoundthatCSRDhasapositivesignificanteffectoninvestors’expectationsonlong-termperformanceofcompany,thepossibilityandtheamountofinvestors’investment.whenCSRDisatahighlevel,investors’expectationsonlong-termperformanceofcompanywillbehigherthanshort-termone;andmanagementcredibilitymoderatestheeffectofCSRDonthepossibilityandtheamountofinvestors’investment.

Keywords: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disclosure;managementcredibility;investordecision-making

相对于财务信息的历史性特征,非财务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一种有潜在价值的信息来源,能够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盈利状况,做出投资决策,但前提是投资者必须认为这些信息披露是可信的,对于决策是有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信息可信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传递者的可信度[1]。近年来,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社会责任披露的质量,提高披露的可信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在我国开始出现。但是从鉴证的提供者、采用的鉴证标准等方面来看,我国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还无法达到提高社会责任披露可信度和增强社会责任报告决策有用性的目标[2]。

管理层可信度是指投资者对于管理层的信任度感知,是投资者的一种主观感知,而是基于他们感知到的信任度来判断其可靠性和质量[3]。本文通过使用量表的方式提问实验参与者测量管理层可信度,从个体投资者的角度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以及管理层信任度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贡献主要如下:(1)检验并发现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对投资者长期业绩预期、投资可能性和投资额的影响;(2)发现了管理层信任度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从管理层信任度的视角探讨了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有用性;(3)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以及管理层信任度的调节作用,避免了档案研究中变量只能间接反映理论构念之间关系的缺陷。

1文献回顾

已有研究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研究结论表明较高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会提高公司的经济绩效,如提高公司股价和股票收益率、降低资本成本。从股票收益率来看,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具有决策价值,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数量和质量与股票收益率之间显著正相关[4]。也有学者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理论分析了社会责任信息对资本成本可能产生的影响[5]。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够降低资本成本的原因在于,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资本成本的影响机制中,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够消除投资者产生市场恐惧的疑虑,降低因风险溢价而导致的融资成本[6]。此外,提高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将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7]。即使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会减少公司目前的现金流量,企业也应进行社会责任活动,因为它能将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8]。

最近也有学者开始从投资者的角度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对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能够影响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较清晰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会使投资者对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和股票价值做出较高评价,并提高个体投资者对公司投资的可能性[9]。机构投资者则非常关注重污染企业的环境表现和企业重大的社会责任缺失,且尤其重视企业对消费者、供应商、客户等对企业投资价值有影响的社会责任缺失[10]。此外,进行社会责任投资的投资者还具有一定的人口统计特征,年轻的投资者和女性投资者更倾向于认为企业的社会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同等重要,高收入的女性投资者认为公司应该对其股东和社会负有同样重要的责任[11]。

当投资者认为企业披露的信息可信时,企业社会责任才具有决策有用性,才能影响投资者决策。张继勋(2011)研究发现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的风险提示信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盈利潜力的估计和投资者投资可能性的判断,但这一影响机制依赖于公司管理层诚信度的高低[12]。此外,投资者对管理层的信任度与投资者愿意承担的投资风险之间也存在联系,并最终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在决定承担投资某一公司的风险前,必然会感知到对管理者可信度的水平;而增加管理层信任度便会降低投资者对投资风险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投资的可能性[13]。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信息与经济绩效关系的研究较多,而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个体投资者投资决策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且主要从第三方鉴证的角度研究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缺乏从管理层信任度的视角探讨社会责任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研究。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投资者业绩预期的影响

投资者决策行为包含投资者对企业短期和长期业绩的预期,当投资者对企业业绩预期较高时,投资可能性较大。长远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效益是均衡的,根据关键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14]。首先,企业社会责任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有重要影响,会使企业因顾客的青睐而获得丰厚的利润[15]。其次,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声誉测量的重要内容,对企业声誉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6],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行为虽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会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也为企业获取长期利润准备了条件。由此提出:

假设1a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越高,投资者对企业长期业绩预期越高。

假设1b: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高时,投资者对企业的长期业绩预期高于短期业绩预期。

2.2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当信息披露较为详细时,投资者能够较好地理解信息表达的含义,并更容易获取其决策所需信息;有信息含量的披露也可以使投资者对公司经营风险有一个较好的理解,从而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此外,详细披露中的许多支持性说明包含了一些私有性信息,投资者会认为含有私有信息的披露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这些补充性说明也给投资者提供了对披露进行验证的依据,从而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17]。当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高时,投资者更可能因此判断企业社会声誉良好,经营风险较低,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做出较高预期,进而提高投资意愿和投资可能性。由此提出:

假设2a/b: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越高,投资者的投资可能性(投资额)越高。

2.3管理层信任度的调节作用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2011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提出了可靠性是保证报告质量的原则之一。社会信息学研究发现,信息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信息传递者的可信度,信息使用者对信息传递者的信任度越高,其认为的信息可信度越高,越有可能接收并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此外,信息传递者还能够通过可信的披露建立声誉,获得信息使用者的信任,从而提高他们后来的信息披露可信度[18]。因此,管理层信任度可以增加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保证程度。投资者对管理层的信任度越高,投资者越有可能接受并利用社会责任信息做出投资决策。由此提出:

假设3a:“高信任度”的投资者的长期业绩预期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更为敏感。

假设3b/c:“高信任度”的投资者的投资可能性(投资额)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更为敏感。

3研究方法

3.1实验设计

研究采用2×2实验设计,社会责任信息披露(CSR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disclosure)(水平高水平,低水平)和管理层信任度(高信任,低信任)作为交互作用的两个变量。因变量是投资者决策行为。

两个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在披露程度上有较大区别,披露水平较高的公司既有定性披露又有定量披露,信息也较为详细;披露水平较低的公司以定性披露为主,信息较为粗略。管理层信任度则通过向被试提供管理层信息进行操控,衡量管理层可信任度的两个基本因素是管理层竞争力和可信赖程度。

3.2被试

研究以国内某重点大学管理学院的mBa学生和取得金融、证券、投资及财务等资格证书的会计专业学生为被试。实验设计采用多因素组间测试,参加实验的被试共146人,其中mBa学员47人,会计专业研究生64人,随机分配在4个实验组中,4组被试除了所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及管理层信息不同以外,其他信息均相同。

3.3实验过程

被试阅读的实验材料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两个公司的背景信息和近两年财务信息;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主要实验任务,包括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管理层信息及投资者决策实验设计;第三部分是被试个人基本信息。

在第一部分中,被试会阅读两个公司的背景信息。两个公司均为中国知名的食品行业,利润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提供类似的产品和服务。

在第二部分中,被试需要在两个公司中做出投资决策。被试首先要阅读两个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并对两个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分别做出评价。随后,被试需要阅读两个公司的管理层信息,然后对管理层信任度分别做出评价。接着,被试需要对两家公司的短、长期业绩做出价值判断,我们分别用收入和股价两个指标作为企业短、长期业绩的变量。被试对以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管理层信任度及公司业绩评价均使用11点量表。最后,被试需要对投资可能性和投资额进行决策。

在第三部分中,被试需要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其中包括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从业经历、是否修读过会计、金融等相关课程、是否使用财务分析方法分析过公司财务报表、具备哪些会计、金融等相关考试资格证书等等。

4实验结果及分析

4.1随机化检查

为了排除被试的工作年限、年龄和投资经验等特征这些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我们对被试的随机化分组的效果进行确认,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2)表明各组被试的工作年限、年龄、投资经验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对被试有效地实现了随机化分组。

4.2操纵检验

为了检验被试是否感受到了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管理层信任度的操纵,在被试阅读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及管理层信息后,均要求被试在11点量表中对分别对两个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对该公司管理层的信任度”做出评价。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高时,被试评价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均值为7.98,显著高于披露水平较低时的3.76;管理层信任度较高时,被试评价的管理层信任度均值为7.92,也显著高于信任度较低时的3.36。本次实验共发放146份问卷,共35位被试未通过操纵检验,最终包含在实验中的有效问卷111份(见表3)。

4.3主效应检验

表4结果显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的投资者对公司长期业绩预期的均值分别为6.21和4.40,且投资者长期业绩预期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存在显著差异,假设1a得到验证。此外,高水平组投资者的长期业绩预期均值为6.21,高于短期业绩预期的均值6.04,因此假设1b成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的投资者投资可能性的均值分别为0.64和0.27,且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的投资者投资可能性存在显著差异,假设2a得到验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投资者投资额的均值分别为5883.93和3818.18,且投资者投资额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存在显著差异,假设2b成立。

4.4调节效应检验

进一步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管理层信任度与投资者决策行为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管理层信任度的调节效应(如表5所示)。

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信任度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投资可能性及投资额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假设3b和假设3c得到验证;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投资者长期业绩预期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显著地调节效应,假设3a没有得到验证。这可能是由于投资者对企业的长期经济业绩的判断更多地依赖于企业财务信息,因此管理层信任度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为了确定管理层信任度调节效应的方向,本文采取了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即绘制调节效应示意图(图2)。

图2管理层信任度调节效应示意图

(a)管理层信任度对CSRD和投资可能性的调节效应(b)管理层信任度对CSRD和投资额的调节效应

图2(a)中,无论是高信任组还是低信任组,在面对较高水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时,均表现出更高的投资可能性。然而两组投资者的投资可能性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响应程度却有所不同。在低信任水平下,投资者投资可能性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相对不敏感;而在高信任水平下,投资者投资可能性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敏感程度显著提高。这表明管理层信任度的调节作用方向为正,从而假设3b得到支持。

图2(b)中,无论是高信任组还是低信任组,在面对较高水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时,均表现出更高的投资额。两组投资者的投资额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响应程度显著地收到管理层信任度的调节。在低信任度水平下,投资者投资额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相对不敏感;而在高信任度水平下,投资者投资额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敏感程度显著提高。这表明管理层信任度的调节作用方向为正,从而假设3c得到支持。

4.5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在本次实验的最后部分,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消费者责任、投资者责任、环境责任、员工责任、公益责任这五类社会责任信息对您最终投资决策的重要性”)来测试社会责任信息的细分项目对投资者形成最终投资决策的重要性。每个问题按总分100分计算,需要被试按照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对各类信息赋予权重。结果显示,投资者责任、消费者责任、环境责任、员工责任、及公益责任的均值分别为26.18、26.18、18.94、16.56和12.13,表明投资者对食品企业的消费者责任信息与投资者责任信息较为关注。

5结论与启示

本文用实验方法研究检验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对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以及管理层信任度对这一影响机制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表明:(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对投资者对企业长期业绩预期和投资可能性、投资金额有显著影响。此外,在5类主要社会责任信息中,投资者决策时最看重的是消费者责任信息和投资者责任信息,这说明企业的食品安全、投资回报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2)管理层信任度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有调节作用。这一结论表明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同时取决于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投资者对管理层的信任度。(3)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投资者长期业绩预期影响高于其对投资者短期业绩预期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要付出成本,收益却不能在短期内体现出来,因此并不一定能增加企业当期的现金流量,但却可以通过“声誉效应”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

在食品行业出现严重信任危机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对投资者决策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企业能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进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成为影响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食品企业应该在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重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高披露质量,加强与投资者的信息沟通,减少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投资者投资可能性和投资额,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支持,达到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双赢。其次,鉴于管理层信任度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与投资者决策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公司管理层在提高企业信息披露水平的同时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诚信度,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管理层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建立融洽的投资者关系,赢得投资者信任,其披露的信息才能为投资者所用,从而真正实现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效应。

参考文献

[1]Bimbaum,m,andStegnerS.Sourcecredibilityinsocialjudgment:Bias,expertiseandthejudges'pointofview[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79,37:48-74.

[2]沈洪涛,王立彦,万拓.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能够传递有效信号?―基于企业声誉理论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1(4):87-93.

[3]Jennings,R.Unsystematicsecuritypricemovements,managementearningsforecasts,andrevisionsinconsensusanalystearningsforecast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7,25(1):90-110.

[4]沈洪涛,杨熠.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当代财经,2008(3):103-107.

[5]Richardson,aJ,michaelw,HutchinsoniR.managingCapitalmarketReactionsto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Reviews,1999,1(1):17-27.

[6]曹亚勇,刘计含,王建琼.企业社会责任与融资效率.软科学,2013(9):51-54.

[7]袁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价值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09(1):63-65.

[8]mackeya,mackeytB,BarneyJB.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firmperformance:investorpreferencesandcorporatestrategie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7,32(3):817-835.

[9]孙岩.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清晰性、第三方鉴证与个体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一项实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2(4):97-104.

[10]何丽梅,朱红.机构投资者视角的社会责任信息决策有用性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5):114-120.

[11]JohnsonJeV,Cheahet.Drivers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ttitudes:theDemographyofSociallyResponsibleinvestors[J].BritishJournalofmanagement,2011,22(2):305-323.

[12]张继勋.内部控制披露、审计意见、投资者的风险感知和投资决策:一项实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1(9):51-56.

[14]RyanRV,BuchholtzaK.trust,Risk,andShareholderDecisionmaking:aninvestorperspectiveonCorporateGovernance[J].BusinessethicsQuarterly,2011,11(1):177-193.

[15]马龙龙.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愿的影响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1(5):120-126

[16]汪凤贵,戴朝旭.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声誉关系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23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