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的服务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6:33

养老院的服务理念篇1

关键词:民营养老院共给与服务发展问题

据最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亿人,占总人口的8.87%。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2025年将达到3亿,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4.37亿,约占总人口30%。

《2010年九江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4728763人。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53371人,占总人口的7.47%。[1]

据2013年数据表明,九江市老年人口65.1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81%。[2]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国际标准,江西九江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1.江西九江市养老院情况

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35家、入住老人达到1.4万余人。[2]入住养老院人口占本市老人人口比为2.1%。本市民营养老院规模较小,数量少,一般一家入住几十人,也有的入住百人左右。

近年来,九江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2011年,市政府出台了《九江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仅2012年,我市投入养老项目建设资金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8550万元,公益金569.17万元,社会资金1844万元,全市新改(扩、建)敬老院49所,新增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改扩建面积2.8万平方米,新增床位2120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床位不足的问题。[2]

在九江市政府统一管理下,九江市各地区养老机构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仍表现出现有养老院很难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政府主要对公办养老院投入资金,民办养老院建设在资金来源上问题尤其困难。民营养老院费用高、床位一床难求,正成为影响老年人养老的难题。

2.民营养老院发展中的问题

2.1由于政府未调查与预测,导致市区养老院供给与需求脱节

政府部门没有事先的调查九江市现有养老院提供的养老服务是否满足目前老人的需求。政府也没有预测未来十年老人有多少人入养老院,这些情形是未知也是动态变化的,也没有进行估计与摸底,导致九江市政府部门规划建设养老院时,有一定的盲目性。现在和将来一定时间内养老院实际的需求与现有及将来的供给存在着不对应就不可避免。

2.2城市建设时未考虑留地用于养老院的发展

目前城市建设布局包括道路、商铺与住宅的规划与建设,未考虑到为公办与民办养老院预留建设用地。各地块一旦被开发成基础建设、商铺或民用住宅,今后这片地块就很难安排养老院建设。在老城区建筑物密集,很难有空地用来建设养老院。

2.3当地政府财力及社会力量对民营养老院缺乏各项支持

民营养老院是一个投入期长,投入资金多,回收慢的行业。房屋建设、院内配套设施、员工成本、税费等开支,入住老人数不确定,收费太高无人来住。许多的投资者微利经营。政府在财政补贴或资助、税费减免、服务提供方面也帮助得少。民营养老机构难找到合作参股人。另外,医疗机构平常自己业务繁忙,没有什么时间提供医疗帮扶服务。社会其它单位或群体对民营养老院捐赠也非常有限。这样一个社会需求很大的行业,许多社会资本不敢轻易进入本行业。

2.4民营养老院管理制度未完善

民营养老院食堂饭菜可能不太合口或是菜的质量有等提高。宿舍存在一定的安全与卫生隐患。

养老院对员工的管理制度比较松散。员工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与薪酬没有很大的关联。偶尔员工对老人的态度恶劣,责备老人、虐待老人。比如,不喂饱老人、不及时更换尿布和衣服。员工与老人无法沟通。

2.5民营养老院专业欠缺

民营养老院设施简陋,主要为老人提供吃住服务,其他服务少。大部分民营养老院内无医疗室和医护人员,医药用品短缺。许多员工来自农民,没有文化,无法对老人医务护理,很少能提供心理咨询,也很少提供念书读报之类的服务。养老院老人娱乐方式单一,经常看到老人只有看电视、聊天打发时间。民营养老院为了节省成本,没有安装呼叫系统。老人有突发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支持。

2.6中国传统居家养老观念限制民营养老院发展

中国人民养儿以防老,观念深入大多数老人的心。进养老院养老是一件丢人的事。一边是子女在外地或是在本地工作没有那么多时间照顾老人,一方面是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那些半失能老人或全失能老人让子女非常不放心,老人自己没有亲人照顾在家也很危险。这些传统观念制约了养老院进一步发展。

3.江西九江民营养老院发展的对策

3.1政府摸清家底以解决市区养老院供给与需求脱节问题

民政局应建立本地区民办养老院信息系统,及时公布养老服务情况。同时,也应建立本地区有入院需求的老人信息系统,掌握当地入院需求情况。根据潜在的需求情况,市政府和民政局规划本地区养老院的建设并进行管理。同时,也让养老院了解到百姓的需求,加强养老院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3.2从长远角度规划本地区养老院的布局工作。[4]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居民个人房产出租,由于怕老年人在房内终老带来不吉利,所以一般情况下房东不愿意把房子出租给年迈的老人,更不用说出租整栋私房给私人办养老院了。目前面临一个问题,未来民营养老院的房子到哪落地?这就要求从现在开始,政府在进行新城区布局时,片区规划时要留土地用于未来民营养老院的建设。

3.3加大政府宣传与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民营养老院发展

市政府牵头,督促各区、县和乡政府建立公共财政投资机制,增加财政投入,带动社会投入,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养老资金,为养老服务提供公共资金支持。政府对待民营养老院与公办养老院要一视同仁,如在基本生活设施配备和申请安装水、电、管道工程等方面,民营养老院应享受与公办养老院同等的待遇。[3]

对于承办民营养老院的经营者,在建设用地审批、购买、在土地租用上,降低土地出让费或是划拨以减少经营者负担。国家发改委近日的《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提出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途径,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参与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公立机构改革。[5]通知为民营养老院资本运作提供了行政许可。

市民政局对本区发展民营养老院要统筹规划。提供项目建设与运营、服务指导与规范管理。办得好的给予表扬、奖励,评选先进,以资鼓励。对于不好的要及时监管。

政府部门适当做好公益事业宣传,动员行政、事业、企业单位或个人加入民营养老院服务中来。动员社会提供捐赠或免费义工服务。对做出大力支持财力的单位或个人,政府要给予荣誉称号或物质奖励或是对企业进行税费优惠。

3.4完善养老院管理制度

对养老院食堂、住所、厕所、娱乐场加固安保设施,适时消毒。饭菜要卫生。做到让老人、家属及社会放心。

一是建立员工管理制度。如考勤、员工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与薪酬相关联的考核制度。二是建立养老社会监督系统。比如,从有条件的院先试行视频实时监督、开展养老院开放日或是意见反馈系统。只有做好服务,经得起全民监督,获得大家好评,才能改变社会公民对民营养老院的评价,也会增进民营养老院的良好形象,使它获得源源不断的客源,促进它长久良性发展。

3.5提供专业

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一是生活照料。根据老人的胃口,稀饭与软饭、辣菜与不辣菜搭配、荤素菜搭配合理。特别是对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员工要贴心照顾,与老人聊天,进行精神安慰。二是医疗护理服务。是对现有员工进行基本医疗护理知识培训。在老人有小病时,养老院能提供基本医疗护理。三是提供娱乐服务。民营养老院根据自己经济条件有选择地配备阅览室、电视室、室、麻将室,以留住更多老人长期在院内生活。四是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员工要提供情感关心,多陪老人聊他们开心的话题,转移老人伤感的情绪。

3.6改变养老观念

随着老龄化到来,民办养老院未来将会取得进一步发展,设施条件会更好,管理会更规范。上世纪50年代的人,到2030年他们已70多岁,当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到年老时,四二一家庭结构,靠家庭养老不太现实,老人们也要随时代变化调整自己的看法,许多的老人到养老院养老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http://.2011-6-10.

[2]http://.cn/jiujiang.

[3]侯宇科,盈利低.风险大民办养老院在困境中突围[J].中国社会工作,2013(14).

养老院的服务理念篇2

福利院由4做楼体组成,分别是1号楼、2号楼、3号楼和综合楼及办公楼,综合楼1层是体育馆和水疗馆,2层是活动中心,3层是歌厅;1号楼是健康老人的居住区;2号楼1层是医务室,2、3层是老人的活动场所,4、5层是儿童居住房间;3号楼1层是洗衣房,2、3层是特护老人的居住区;办公楼1层是老人餐厅,2层是办公区和职工餐厅,3层是会议室和多功能厅。

福利院通过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完善了制度化、标准化的运行体系;通过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引进及培养,打造了专业化管理服务的团队;曾荣获“关注民生服务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典范单位”、“十佳养老机构”、“黑龙江省百姓好口碑荣誉单位”等荣誉称号。在赢得声誉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大庆在打造现代化城市进程中社会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

福利院现有职工41人,分别在机关、业务护理、餐厅后勤保障、康乐健身等部门,打破了传统的用人机制,本着高素质、高效益、高待遇的用人理念,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

第二福利院功能场所有:体育馆、水疗馆、健身中心、歌厅、阅览室、乒乓球室、剪纸室、台球室、微机教学室、室、书画室、多功厅、阶梯教室、怀旧室、音乐治疗室、康复室、作业功能治疗室、按摩室、理疗室、医疗服务站、餐厅等,其中音乐治疗室、作业功能治疗室、怀旧室在同行业中该院是首创。第二福利院配套保障设施符合智能化、科学化、人性化管理要求,将居住、娱乐、康复、医疗等功能融为一体,整体构思集中体现人性化的理念。

福利院对被服务对象及其家属认真负责,珍惜他们的信任,以老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全面考虑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精神状态,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让老人在第二福利院能够老有所养,安享晚年。

第二福利院对社会的信任和福彩基金的投入高度负责,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树立公办福利养老机构的良好形象,为大庆养老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提高了大庆地区的养老水平,造福了一方百姓。

第二福利院对所有工作人员也特别负责,逐步形成养老及后续服务工作体系,从人才的招录、培训以及上岗,一切以现代养老、人为基准,为老人服务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团队素质,维护福利院院的声誉和地位。在日常工作中,第二福利院认真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议,始终遵循中华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以服务老人为天职,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和创新养老服务理念,提高全院的服务水平,做好养老服务工作。

“孝心、真情和服务”是大庆市第二福利院每一个护理员心中铭记的一句话,做到“孝心、真情和服务”就是要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完成本职工作,履行护理员的职责,坚持“老人无小事,老人无大错”的原则,树立“小事之中有大局”的思想,每个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集体、单位和护理行业的素质。

在日常工作中,福利院注重了解和掌握老人的喜好和习惯,把老人的要求和愿望作为第一信号,对老人反映的任何意见都不能怠慢,要及时妥善处理,自己处理不了,马上上报领导,切实做到将心比心,把老人关心的、在意的每件小事都办好,维护第二福利院和谐大家庭的良好局面。

做到“孝心、真情、服务”,就要注重护理员的培训工作。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才能良好与老人沟通,才能做好老人的工作,因此,该院特别注重日常工作中的细节,通过与老人相处和细心留意,注重掌握每个老人的脾气秉性,以便在老人满意的情况下更好地完成工作。

要尊重老人的意见,把老人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即使老人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在思想和阅历上,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在保证工作原则的情况下,虚心听取老人的批评和意见,把老人当做大家庭的家长,不断提高参与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养老院的服务理念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并且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619万,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3067万。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我国家庭的类型、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4—2—1”的家庭结构难以担当居家养老的重任。

作为补充力量的老年机构服务体系,为满足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和为年轻人解决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既弥补了国家和集体照顾的不足,也为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回馈社会的平台,进一步造福老年人。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政府扶持政策的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处境艰难。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不仅要求解决代养问题、医疗问题,同时还要求解决护理照料问题,对社会提出的特殊服务要求更加迫切。

一、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城乡共有养老院、社会福利院、老年人乐园、养老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39546所,床位数达到了149.7万张,其中农村的仅在农村的乡镇敬老院就有29681所,总床位89.5万张[1]。但我国的家庭结构转型也很快,核心家庭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今天已不适用,社会养老已成为必然,并且,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有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的意愿。所以,养老服务机构及其所能提供的床位远远不够。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多是为那些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或者子女不在时的空巢老人而设的。但是事实显示,我国这类老年人的收养比例也很低,甚至很多孤独老人,都因无人照看而导致死亡。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社会性收养覆盖率只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敬老院供养的有13.6%,还有114万人即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寡残幼约150万人,他们大部分靠低保救助,仅有13%左右由福利机构供养[2]。

这些现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住院老人达到5%—7%的社会供养比例,同时机构总量却没能满足社会需要。

(二)问题

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自身问题。第一,养老服务机构本身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造成很少有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资,而且在我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新兴事物,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第二,机构拥有者对社会福利、福利市场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国内有部分机构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的,这与国外通常由社会热心人士承担民间慈善事业情况不同,动机和发展方向上的差别容易将举办人的社会公益精神置于危险境地;第三,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和偏好的灵活服务形式供给缺乏,尤以就近方便的、以居家养老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严重匮乏,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支柱的专业工作人员太少,截止2005年底,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专业工作人员不足2万人,相比较1400万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来说,这个数字相去甚远,并且志愿者随意性大,且绝大部分缺乏护理老年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志愿者在这些服务机构一般打扫卫生或者跟健康的老人聊天、娱乐,真正日常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帮助的老人需要的还是专业的工作人员。

2、社会观念原因。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旧为多数人信守,很多老人无法接受进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随着“4—2—1”家庭结构的到来,养老功能慢慢外移,社会养老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也应当同步向社会养老转变,但是,现在中国很多老人甚至年轻人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不能接受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水平较低的老人,仍旧持有“养儿防老”的想法。他们认为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自己有儿有女的,自然应该有子女们负责自己的晚年生活。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农村,认为将自己的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这种行为在外人眼里可能与虐待老人的性质无异。还有一些老人,不相信养老机构里的服务质量,即使花了钱,也认为无亲无故的人不可能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因此,即便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多数还是选择了自己独自待在家里,坚决不去社会上的养老服务机构。

3、相关法规政策支持度不足和政府培育不到位。1999年12月民政部颁布和施行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19至21条指出民办养老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应当是分离的。2004年由财政部通过并且于2005年施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这些法律不仅限制了举办者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权,而且对这些机构的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却很少论及其应有的权利;即是说举办者既不能从组织运行活动中受益,也不能在组织解体时分得财产,一旦民办非企业单位出现了某些问题,这些举办者往往还要承担无限连带民事责任。现在我国政府扶持、税收优惠、社会捐助等外部因素对民办养老机构所起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个人出资、自我经营仍然是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样一来,私人力量推动下的民间养老机构的举办者为了逐利,有时营利性目的会不符合社会公益的精神,从而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很多时候会徘徊在营利与公益的性质之间。政府几乎不给予直接资助,间接资助刚刚进入起步阶段,除免税之外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养老服务机构在实际用途上类似于一个大家庭,住院老人及机构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很多社会资源,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19号文件就明确规定了社会福利机构的水电和通信费要给予优惠,但有关部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借口认识上的差异和工作中的互相推诿,导致政策没有落到实处,这笔开支虽然绝对数额并不大,但相对于整个机构运行的费用也不可小视。

二、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意义

随着社会和家庭结构转型的加快,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施加给社会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家庭养老的可承受范围,因此,机构养老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潮流。促进老年群体与其它群体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老年养老服务业,建设一个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制的同时,还可拉动经济全面增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鉴于养老机构在分担年轻人压力和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帮助等方面研究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最终点落脚于提高住院老人的福利服务水平,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意义明显。(一)可以有效地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之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住院老人享受的福利水平,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二)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建议。

三、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对策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逐步转向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上各种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质和量的需求都会迅速增加。但现实是,无论是在人们的心理上,还是社会设施的设置和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的构件上都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较为薄弱,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大规模的养老保障需要。

针对以上的困难,为了促进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发挥它们的养老保障作用,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一)大力培养职业工作者,稳固志愿者队伍。发展老年服务业应该首先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士走进来。目前,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已经施行3年,方便了高效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福利服务机构工作,国家还通过多种形式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提高职业培训。我国志愿者队伍庞大,但考虑其随意性大,可以通过与高校相关专业建立合作关系,教学实习的方式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对长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设置一些荣誉激励。

(二)政府积极制定民间养老机构的激励优惠政策并落到实处。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社会化养老的主要责任,通过一些列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划拨、资金支持、配套指标建设等,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合理制定民办养老机构资金补助政策。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按机构住院老人数量,对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实际收住老人的运营成本给予这些机构定量的资助。

(三)转变社会养老观念。发挥媒体以及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水平人士的作用,向尚未转变养老观念的人介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提供养老保障功能方面的作用。国家和政府利用自身渠道,普及养老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优势,打消人们对进养老院的猜忌和有色眼光。养老机构作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应该以身作则,用优良的服务向老年人及年轻人展示进养老院也可以安享晚年,并且借助机构内老年人聚居的优势,宣传老年同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四)政府对民间养老机构合理定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社会作用上是公益服务的提供单位,但在资源投入上却是私人投资,在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间养老机构也在经历着市场化运作,也就同企业一样面临着市场风险,为此,政府应该对机构举办者设置一些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的正社会外部效应做出相应的补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z].2006.

[2]朱庆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eb/ol].中国社会学网,2007,(10).

养老院的服务理念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并且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619万,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3067万。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我国家庭的类型、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4—2—1”的家庭结构难以担当居家养老的重任。

作为补充力量的老年机构服务体系,为满足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和为年轻人解决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既弥补了国家和集体照顾的不足,也为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回馈社会的平台,进一步造福老年人。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政府扶持政策的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处境艰难。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不仅要求解决代养问题、医疗问题,同时还要求解决护理照料问题,对社会提出的特殊服务要求更加迫切。

一、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城乡共有养老院、社会福利院、老年人乐园、养老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39546所,床位数达到了149.7万张,其中农村的仅在农村的乡镇敬老院就有29681所,总床位89.5万张[1]。但我国的家庭结构转型也很快,核心家庭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今天已不适用,社会养老已成为必然,并且,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有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的意愿。所以,养老服务机构及其所能提供的床位远远不够。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多是为那些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或者子女不在时的空巢老人而设的。但是事实显示,我国这类老年人的收养比例也很低,甚至很多孤独老人,都因无人照看而导致死亡。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社会性收养覆盖率只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敬老院供养的有13.6%,还有114万人即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寡残幼约150万人,他们大部分靠低保救助,仅有13%左右由福利机构供养[2]。

这些现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住院老人达到5%—7%的社会供养比例,同时机构总量却没能满足社会需要。

(二)问题

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自身问题。第一,养老服务机构本身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造成很少有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资,而且在我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新兴事物,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第二,机构拥有者对社会福利、福利市场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国内有部分机构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的,这与国外通常由社会热心人士承担民间慈善事业情况不同,动机和发展方向上的差别容易将举办人的社会公益精神置于危险境地;第三,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和偏好的灵活服务形式供给缺乏,尤以就近方便的、以居家养老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严重匮乏,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支柱的专业工作人员太少,截止2005年底,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专业工作人员不足2万人,相比较1400万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来说,这个数字相去甚远,并且志愿者随意性大,且绝大部分缺乏护理老年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志愿者在这些服务机构一般打扫卫生或者跟健康的老人聊天、娱乐,真正日常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帮助的老人需要的还是专业的工作人员。

2、社会观念原因。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旧为多数人信守,很多老人无法接受进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随着“4—2—1”家庭结构的到来,养老功能慢慢外移,社会养老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也应当同步向社会养老转变,但是,现在中国很多老人甚至年轻人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不能接受进

养老院的服务理念篇5

【关键词】留守老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大院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62-2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吉林省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出现很多空巢老人,老人养老服务问题日渐突出。现在吉林省农村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而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实现是需要子女在身边,但现在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这种养老模式已经不成立。客观上需要政府或社会来补位,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来满足这些群体的需要。

一、吉林省农村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困境

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吉林省养老服务社会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在政府的推行下开始,时至今日,养老服务社会化还没有真正完成。原因有两点:一是养老服务需求不足,真正到养老机构去寻求服务的都是“三无”老人、孤寡老人、残疾老人,养老服务的规模较小。尽管有些社会力量进入,但由于市场小,导致过度竞争,收费价格上不去,服务也无保障,发展不起来。二是政府或明或暗采取退出方式,希望把这个责任抛向社会转移财政压力,从而加剧了这个问题。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原因,老百姓更加不信任养老机构。

基础设施问题。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按国家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要求,乡乡镇镇办起了农村敬老院,几十年来,部分敬老院仍然是阵旧、简陋、陕小,没有得到改善和发展,有的经济困难镇的敬老院目前已经成了危房。只有少数经济状况好的镇敬老院的规模、档次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部级、省级模范敬老院标准。正因为这样,农村敬老院只能满足五保对象的供养,多一点的也只供养了40多人,少的只有10多人。在当今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农村敬老院的状况已经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地步。

思想观念的问题。从群众的层面来看,传统观念的影响,使老年人不能从家庭中“走出去”,也不愿将服务“请进来”。东北农村有一个几千年的老传统。有子女的年老长者,不管家庭条件有多么好,子女也不愿将自己的长辈送到养老机构去,长者本身更不会要求去养老机构寄养,如果这样,会让人们议论为“不孝”。在农村请“钟点工”、“保姆”来照料照顾老人,也会被视之为奢侈和小辈不孝。虽然老年人需要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但总认为自己有子女,不是五保户,入院或请人回家服务在脸面上很过不去。从干部的层面来看,部分地方干部认为,养老是家庭的事,只要把农村五保户、城市“三无”对象供养好就可以了,所以对设立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就不是很重视。

管理机制问题。由于土地、建设、规划等部门侧重于城区重大项目的考虑,民办养老机构的申批、立项、规划建设受到一定的制约,社会福利社会办,大力发展和鼓励民办福利机构建设的空间小,投资环境和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仍有障碍。

农村养老保险收效低,难以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农村居民中失地农民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没有了生产资料,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今后的生活就要依靠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具备劳动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多数也只能维持家庭生活。老了以后怎么办?养老的费用从何而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农村养老保险,需要个人支付的部分经费有的农民拿不出,政府承担的部分经费,有的困难地区政府承担不起。农民的养老问题仍然有后顾之忧。现在实施的新农保政策虽然基本实现全覆盖了,但收效也低,很难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有一个好的迹象是吉林省率先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工作,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就是在全省最基层的村屯,利用闲置的校舍或农房,经过适当改造建成的集老年人生活、学习、照料、医疗、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为老服务场所。旨在以最小的投资,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目前已在珲春松原等地农村开展试点工作,计划在2011年底有60%的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大院,2012年底全省所有的村都将建有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居家养老服务大院是一条做好农村居家养老工作的崭新的、有效的途径。

二、发达国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经验分析

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就陆续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发达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22%。在长期应对老龄化的实践中,西方国家形成了许多养老模式。

(一)家庭养老

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养老模式。由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家庭成员的独立意识比较强,老人大多不采用家庭养老方式,法律也不规定子女对老人负有赡养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以东方文化为底蕴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家庭养老仍占主体地位。该种模式适合不愿意脱离熟悉环境且子女有经济能力、闲暇时间、照顾精力和照顾意愿的老年人。

(二)居家养老

即老人居住在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与家庭养老的区别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依托社区而建立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而家庭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家庭成员。居家养老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免除后顾之忧。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生活照料、休闲娱乐设施支持等。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托老所、志愿者。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是与其他养老模式相结合的产物。该种模式适合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熟悉环境的老年人。

(三)机构养老

即将老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该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集中管理,能够使老年人得到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无障碍的居住环境设计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缺点在于容易造成老人与子女、亲朋好友间情感的缺失,而且成本较高。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及社会交往能力,老年人可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级,从半自理到完全不能自理再分级,日、德分成六级。不同级别的老年人入住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养老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

三、吉林省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探讨和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从家庭养老模式向多样性社会养老模式发展是必然趋势。人口老龄化加剧,给传统养老模式带来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四二一”,甚至“四二二”式家庭(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允许生两个孩子)日益增多,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工作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也使一些子女对老人无暇顾及。同时,生活观念的转变,一些老年人也不再和子女住在一起,许多老年人家庭变成了空巢家庭或独居家庭。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沿用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养老的需求,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刻不容缓。

(一)转变农村的养老观念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成为核心家庭,单纯依靠子女们去养老已经很不现实,所以在积极广泛地开展对青年和子女尊老、爱老、养老教育的同时,也要对老人进行相关养老观念转变的教育。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从思想上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从主观上减少对子女的期待。在思想上、精神上树立起不依赖子女的观念;在行动上养成并形成一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来完成老年生活中的各项任务的习惯,逐步形成一种“自养”和老伴间的“互养”的养老方式。同时,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提高老年人自养能力提供各种制度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化服务。

(二)逐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能有效地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老人养老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往往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老人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比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新农保只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在不远的将来,农村留守的老人就会逐渐从中受益。

(三)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

如果实行社区养老、福利机构养老,就必须有养老服务设施。可以利用当前乡镇企业闲置的厂房,特别是乡镇教育资源整合后完全空置的乡村小学等房产,改造成适合农村老年人居住、生活、医疗保健、娱乐的老年服务设施机构。让大量的留守老人多一个家庭养老之外的栖身之处、人际交流的场所、休闲娱乐的平台,给予农村老人在家庭之外的精神慰藉和文体生活,提高老年的生活质量。

(四)对高龄或行动不便的低龄留守老人,政府要提供不同的服务

1.大力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工作。根据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居家养老服务大院是目前最为经济、最为可行的一种社会化养老形式,老年人既不用离开家又可以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实现了就近养老,而且,居家养老服务大院集养护与娱乐为一体,颇受广大老年人的欢迎。

对于居家养老院的经费,一部分由入住老人支付,有条件的地方由村集体出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由政府支出,这个政府不仅指乡政府,还包括县、市、省甚至是中央政府,养老问题不仅是村和乡的责任,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另外,还可以通过以老养老的方式,解决部分经费问题。在农村,60-70岁的健康老人仍然存在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以从事基本的劳动,进行日常的生活照料。基于这种情况,可以在养老院内部选择部分这样的老人进行以老养老方式的看护,这既促进了老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消除生活习惯等日常差异带来的影响。

养老院的服务理念篇6

论文摘要: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逐步向社会养老转变,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养老保障功能也得到了社会普遍共识,对这类机构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然而,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即供不应求,服务质量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国应禾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整体建设,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要。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己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 , 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 % ; 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 %,呈加速增长之势。并且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己达1619万,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3067万。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我国家庭的类型、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4-2-1”的家庭结构难以担当居家养老的重任。

    作为补充力量的老年机构服务体系,为满足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和为年轻人解决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既弥补了国家和集体照顾的不足,也为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回馈社会的平台,进一步造福老年人。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政府扶持政策的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处境艰难。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午人不仅要求解决代养问题、医疗问题,同时还要求解决护理照料问题,对社会提出的特殊服务要求更加迫切。

    一、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城乡共有养老院、社会福利院、老年人乐园、养老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39546所,床位数达到了149.7万张,其中农村的仅在农村的乡镇敬老院就有29681所,总床位89.5万张。但我国的家庭结构转型也很快,核心家庭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今天己不适用,社会养老已成为必然,并且,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有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的意愿。所以,养老服务机构及其所能提供的床位远远不够。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多是为那些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或者子女不在时的空巢老人而设的。但是事实显示,我国这类老年人的收养比例也很低,甚至很多孤独老人,都因无人照看而导致死亡。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社会性收养覆盖率只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敬老院供养的有13.6%,还有114万人即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寡残幼约150万人,他们大部分靠低保救助,仅有13%左右由福利机构供养。

    这些现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住院老人达到5 %-7%的社会供养比例,同时机构总量却没能满足社会需要。

    (二)问题

    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养老院的服务理念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并且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619万,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3067万。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我国家庭的类型、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4—2—1”的家庭结构难以担当居家养老的重任。

作为补充力量的老年机构服务体系,为满足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和为年轻人解决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既弥补了国家和集体照顾的不足,也为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回馈社会的平台,进一步造福老年人。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政府扶持政策的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处境艰难。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不仅要求解决代养问题、医疗问题,同时还要求解决护理照料问题,对社会提出的特殊服务要求更加迫切。

一、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城乡共有养老院、社会福利院、老年人乐园、养老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39546所,床位数达到了149.7万张,其中农村的仅在农村的乡镇敬老院就有29681所,总床位89.5万张[1]。但我国的家庭结构转型也很快,核心家庭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今天已不适用,社会养老已成为必然,并且,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有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的意愿。所以,养老服务机构及其所能提供的床位远远不够。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多是为那些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或者子女不在时的空巢老人而设的。但是事实显示,我国这类老年人的收养比例也很低,甚至很多孤独老人,都因无人照看而导致死亡。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社会性收养覆盖率只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敬老院供养的有13.6%,还有114万人即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寡残幼约150万人,他们大部分靠低保救助,仅有13%左右由福利机构供养[2]。

这些现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住院老人达到5%—7%的社会供养比例,同时机构总量却没能满足社会需要。

(二)问题

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自身问题。第一,养老服务机构本身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造成很少有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资,而且在我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新兴事物,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第二,机构拥有者对社会福利、福利市场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国内有部分机构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的,这与国外通常由社会热心人士承担民间慈善事业情况不同,动机和发展方向上的差别容易将举办人的社会公益精神置于危险境地;第三,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和偏好的灵活服务形式供给缺乏,尤以就近方便的、以居家养老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严重匮乏,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支柱的专业工作人员太少,截止2005年底,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专业工作人员不足2万人,相比较1400万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来说,这个数字相去甚远,并且志愿者随意性大,且绝大部分缺乏护理老年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志愿者在这些服务机构一般打扫卫生或者跟健康的老人聊天、娱乐,真正日常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帮助的老人需要的还是专业的工作人员。

2、社会观念原因。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旧为多数人信守,很多老人无法接受进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随着“4—2—1”家庭结构的到来,养老功能慢慢外移,社会养老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也应当同步向社会养老转变,但是,现在中国很多老人

[1] [2] [3] 

甚至年轻人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不能接受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水平较低的老人,仍旧持有“养儿防老”的想法。他们认为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自己有儿有女的,自然应该有子女们负责自己的晚年生活。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农村,认为将自己的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这种行为在外人眼里可能与虐待老人的性质无异。还有一些老人,不相信养老机构里的服务质量,即使花了钱,也认为无亲无故的人不可能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因此,即便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多数还是选择了自己独自待在家里,坚决不去社会上的养老服务机构。

、相关法规政策支持度不足和政府培育不到位。年月民政部颁布和施行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至条指出民办养老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应当是分离的。年由财政部通过并且于年施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这些法律不仅限制了举办者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权,而且对这些机构的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却很少论及其应有的权利;即是说举办者既不能从组织运行活动中受益,也不能在组织解体时分得财产,一旦民办非企业单位出现了某些问题,这些举办者往往还要承担无限连带民事责任。现在我国政府扶持、税收优惠、社会捐助等外部因素对民办养老机构所起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个人出资、自我经营仍然是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样一来,私人力量推动下的民间养老机构的举办者为了逐利,有时营利性目的会不符合社会公益的精神,从而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很多时候会徘徊在营利与公益的性质之间。政府几乎不给予直接资助,间接资助刚刚进入起步阶段,除免税之外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养老服务机构在实际用途上类似于一个大家庭,住院老人及机构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很多社会资源,早在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号文件就明确规定了社会福利机构的水电和通信费要给予优惠,但有关部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借口认识上的差异和工作中的互相推诿,导致政策没有落到实处,这笔开支虽然绝对数额并不大,但相对于整个机构运行的费用也不可小视。

二、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意义

随着社会和家庭结构转型的加快,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施加给社会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家庭养老的可承受范围,因此,机构养老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潮流。促进老年群体与其它群体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老年养老服务业,建设一个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制的同时,还可拉动经济全面增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鉴于养老机构在分担年轻人压力和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帮助等方面研究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最终点落脚于提高住院老人的福利服务水平,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意义明显。(一)可以有效地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之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住院老人享受的福利水平,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二)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建议。

三、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对策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逐步转向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上各种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质和量的需求都会迅速增加。但现实是,无论是在人们的心理上,还是社会设施的设置和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的构件上都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较为薄弱,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大规模的养老保障需要。

针对以上的困难,为了促进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发挥它们的养老保障作用,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一)大力培养职业工作者,稳固志愿者队伍。发展老年服务业应该首先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士走进来。目前,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已经施行年,方便了高效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福利服务机构工作,国家还通过多种形式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提高职业培训。我国志愿者队伍庞大,但考虑其随意性大,可以通过与高校相关专业建立合作关系,教学实习的方式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对长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设置一些荣誉激励。

养老院的服务理念篇8

我院是一家省属疗养院,主要接待省市级机关的在职及离退休老干部前来疗养。他们来院疗养的时间基本为半个月。我们把“金钥匙”服务理念贯穿在整个疗养过程中,落实到每个环节。

1充分准备,营造和谐温馨环境

在疗养员到来之前,充分做好客房清洁卫生工作。调节适宜的室温,检查客房设施,主要是水电及电视机、电话机、传呼系统等的完好状态。考虑到离退休老干部大多高龄,卫生间要配备防滑垫,防滑拖鞋。另外根据需要为他们准备一些生活必需品,如晾衣架、洗衣盆、小凳子等等。

2热情接待,制造宾至如归的氛围

当接到疗养员即将到来的信息,责任护士精神饱满地来到疗区门口迎接,帮助他们搬运行李并迎入客房,详细介绍客房内的设施及联系方式,同时通过交流了解疗养员的健康状况、心理状况、有无特殊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对带有贵重物品的疗养员要做好安全宣教,必要时代为保管。当天带领疗养员熟悉院内环境,详细介绍在疗养期间可能要去的地方。要与餐厅营养师做好交接工作,有特殊饮食的如糖尿病、痛风等疾病者应与营养师说明情况。

3体贴入微,提供便捷舒心的服务

1)疗养员在院期间要做各种检查和治疗,各科室比较分散,为了方便疗养人员,我们采取预约的形式,提前安排好具体检查和治疗的时间,无需等待,到时间有专门人员陪同前往,并对所做的检查和治疗做相关说明,消除疗养员顾虑和紧张情绪,使其能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

2)餐厅配有营养师,可根据医嘱或通过营养师查房,为每一位疗养员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提供个性化的营养食谱,为疗养员设立专门餐厅,并固定餐位。对一些年老体弱者,餐厅要提供送餐服务。

3)疗养员在整个疗养过程中,随时可以得到帮助。我们提供总台服务和医务人员24h值班制的服务模式。疗养员如有需要可通过房内电话或传呼系统,随时随地都可得到帮助。2次/d的护士查房使我们对每一位疗养员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并做到想疗养员所想,急疗养员所急。

4)在疗养员整个疗养期间除了提供优质的检查和理疗服务外,我们还十分注重疗养员的身心健康,安排丰富多彩的娱乐和体育活动,康娱中心设有阅览室、图书馆、书画室、室、乒乓球房、游泳池,均免费开放。体疗室有专职人员教授拳、操、剑。整个疗养期间我们还组织疗养员去市区及风景区游玩,并安排看电影、舞会等活动。同时还为他们提供美容美发、足疗等服务。

4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在疗养员出院前5d,责任护士对每一位疗养员做满意度调查,认真听取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有需要的疗养员订购返程票。出院前提供详细的出院指导,帮助疗养员收拾行李,办理退房手续,并热情相送,让他们踏上愉快的归程。

养老院的服务理念篇9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照护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227-01

世界卫生组织将长期照护定义为“保证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人,能继续得到满足其个人喜欢及较舒适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资助、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1]。长期照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且以患有慢性病的孤寡和伤残老年人为主[2]。在家庭、社区、养老院和福利院等机构中,为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长期照料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解决特定的医疗问题,用于满足基本需求而非特殊需求,是介于老年养老服务于医疗服务之间的一种中间照料服务,一般可达半年或数年以上,甚至在生命存续期内都需要他人给予各种帮助。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迅速推进,“如何养老”已成为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这需要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完善养老照护模式,整合全社会各种资源,合力应对老龄化问题,实施长期照护模式。为此,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的类型及实施现状研究综述如下。

1我国长期照护模式的应用现状

根据服务提供对象、服务发生场所和所实施服务的专业化程度,目前我国国内长期照护主要实施的模式有家庭式、养老机构式和社区-居家式三大类。

1.1家庭式长期照护模式

以单个家庭作为长期照护的基本单元,家庭成员独立进行和完成长期照护。鉴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要求和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的需求,它成为目前我国老年长期照护的基本模式,此种模式为: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庭中,由家庭成员对老年人承担经济、生活和社会心理支持的全部责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居住方式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家庭结构小型化,“4-2-1”的倒三角格局,使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不断升高,居家养老功能弱化,“空巢家庭”的出现、人口流动性增加和住房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老年人越来越难以得到足够的舒适的照料,家庭在提供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方面的负担也日益加剧。因此,寻求家庭之外的,对家庭长期照护起辅助支撑作用的的长期照护模式势在必行。

1.2养老机构式长期照护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多种性质和形式的老年长期照护机构相继涌现,如老年公寓、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老人服务中心等。然而,长期照护机构对服务对象的照护不规范化不专业化、分级制度不规范也备受人们的诟病。国家行业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根据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同性和需要,将机构中的照护对象分为自理老人(一般照顾护理)、介助老人(半照顾护理)、介护老人(全照顾护理),现状却是部分机构执行自定分级标准或根本没有分级。长期照护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分为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专业服务和特别照顾服务三大类,一些机构往往只实施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康复、日常保健等服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机构内的专业护理人员只占少数,大部分照料人员以一般的护工为主。杨建军指出机构式养老虽可以减轻老年人家庭负担;有能力提供专业化、科学、及时的护理,但却使得政府和社会财政负担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且目前老年人观念上不太接受,不愿远离自己居住的家庭和社区去机构接受长期照护。这些都严重影响并削弱了长期照护机构服务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不高,没有实现机构和服务对象的“双赢”。

1.3社区-居家式长期照护模式

社区作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和照料护理服务的基础平台,往往起着承接公共服务、提供便利服务、组织教育培训、进行健康教育和实行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杨建军指出居家-社区式长期照护模式使得老年人可以不离开居住的家庭和熟悉的社区,又能得到相对专业化和多方面全方位较完整的养老照护服务,老年人的服务满意度非常高。由于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念和中国老龄化的基本特点,对居家养老非常偏爱,使该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社区-居家式长期照护模式应该是适合国情且被社会接受的最主要的长期养老照护模式。

2影响老年人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因素

2.1多数老年人对长期照护费用承受能力有限

田申在其调查中指出,老年人由于退休、自身劳动能力减弱等原因,退休工资和自身存款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经济来源单一,收入欠佳,经济承受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机构高昂的护理和服务费用。现行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明确规定不予支付特别护理和日常护理等服务性项目的费用,明确将长期照护费用排除在外,这无疑阻碍了老年人对长期照护服务的利用。

2.2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些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心里秉承“养老归根”的理念,不愿去服务较好的养老机构,宁愿呆在家中接受不正规不专业的护理或者缺少照料,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此外老年人之所以不把养老照护机构当作首要选择,还因为家里感觉温馨热闹,而养老机构没有亲人的陪伴与呵护,老人感觉失落与寂寞,心理满意度与愉悦度不高,这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恢复和精神慰藉。也有部分子女认为送老人去养老院是不孝行为,极不体面,宁愿置老人于家中,自己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担当照顾老人的责任,让家里的老人在晚年生活可以感受家的温馨温暖。

3结语

老年长期照护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已经完善得比较成熟,而在我国目前正处于不断探索之中。综合三种模式的优缺点,评估我国的基本国情,分析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式照护模式既符合国情,又能迎合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念,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要,能被社会广泛接受,应该成为我国社会首选的长期照护模式。

参考文献

养老院的服务理念篇10

关键词:虚拟养老院政府企业社会力量推进策略

在突破养老服务瓶颈探索过程中,苏州市沧浪区区政府、区民政局最早提出了虚拟养老院的概念,在运行过程中得到了广泛赞誉并逐渐为其他省市区所借鉴、推广和试行。

一、虚拟养老院内涵和特点

虚拟养老院是指政府建设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一个电话给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1]这一模式由政府牵头,企业运行,兼顾社会效益和积极效益。虚拟养老院利用其信息化系统进行个性化管理和服务,通过服务专线与老年人取得服务关系。

由于在虚拟养老院推动、创建与运营过程中,政府只是扮演者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真正管理和运作的主体是企业,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可以说虚拟养老院是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体系的典型模式。这样一种创建、运作模式就赋予了虚拟养老院整合国家、企业和社区资源、吸收民营资本等优势。

二、虚拟养老院服务模式推进策略

(一)做好自身定位,拓展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结构

虚拟养老院是在政府、社区、市场和老年人之间架构起来的服务网络,是信息交流的平台。借助于发达的信息技术,通过老年群体和市场的各取所需来完成政府的社会管理目标。因而虚拟养老院的运作方式将不同于其他养老模式,走的会是一条市场化的实现路径,不仅受到政府宏观上的引导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因素。此外,虚拟养老院是由加盟企业运行,企业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等将直接影响到虚拟养老院的整体水平,由此需尽快建构专业严格的准入机制,于众多企业中选择兼具实力、品质和声誉的企业,从源头把关虚拟养老服务的质量。

虚拟养老院在设计之初便是考虑到突破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局限性,迎合老年人需求的特殊性,将生活护理、精神慰藉、情感等因素充分考虑在内,让老年人不离开家也可以享受到生活照料和不改变生活习惯。但是因为虚拟养老院施行时间不长,服务上的结合程度不高,服务内容较单一,生活护理仍旧占据主要地位,然精神方面的需求较少顾及到,为有效满足老年人各方面需求营造生活的幸福感,有必要丰富服务的内容和注重生理同心理上服务的结合、群体性和个别的结合,让老年人可以在居家之外通过接触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避免与集体和社会的脱节,创造老年群体间的互动机会,满足老年人交流的需要和渴望。[2]

现有的许多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较多局限在特定的享有政府补贴的弱势老年群体,服务对象单一。要使虚拟养老院长远发展,需要对其他老年群体开放,针对老年群体结构制定不同的服务方案,同时注重提高其产业化程度和完善该产业链以拓宽资金来源,维持其养老服务的长久发展。

(二)提高社区、家庭、社会力量等资源的整合程度、提升资源利用率

在一些养老机构曾看到某些低龄老人为中高龄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有的子女考虑到其老人在养老院中孤独寂寞,也会在机构内找寻一些有经济需求的老人照顾自家老人而付与报酬。那么在社区的老年群体中也有不同的年龄结构。充分利用老年群体的时间、精力、特点和意愿可以建立老年互助机制以降低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成本。例如低龄老人可以自愿为高龄老人服务,由相应人员记录其服务时长,待日后其自理能力下降,根据之前的服务时长享受其他低龄老人的服务。另外,也可以通过社区的中介,架构起社区老人的经济和服务需求信息传递渠道,让有服务意愿和能力并有经济方面需求的老人到中介处登记,中介根据此处记录的有服务需求并愿付与一定经济报酬的老人信息给予分配,使双方各取所需。

虚拟养老院服务网络下的该社区设施等资源分布不平衡、服务实力不均,需要架构起社区间资源共享机制、信息交流平台,依赖于已有的娱乐设施、文化活动、老年中心等资源有效降低养老服务成本,规避养老服务设施再建的成本,最大限度实现同一虚拟养老院服务网络下各社区间高效的资源配置状况和使用效率。[3]

尽管虚拟养老服务网络的运作主体在于加盟企业,当在其成长过程中社会力量诸如非营利机构、社会组织等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企业由于追逐利益的天性,面对虚拟养老院的投资收益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加盟企业的参与力度并不乐观,主要还是从事于料理家政类的服务中心来承担。因而虚拟养老院作为一个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兼顾、整合来自各方面资源的服务平台,需要在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其协调各方利益,并将社会力量所掌握的资源譬如资金、服务和管理经验、人才、理念等融入虚拟养老院的运作,帮助虚拟养老院走出困境。

(三)加强相关财政补助项目审查及规范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

当前一些企业在政策支持项目和能够拿到财政补贴的项目,盲目进行投资而忽视了自身是否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如此导致了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补助资金的滥用和浪费,也助长了企业投机的行为。在此相关部门理当出台相应的虚拟养老院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办法,让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透明,规范各项专用资金的使用。同时还需加强对项目的审查工作,严格把关企业进入虚拟养老院服务领域。政府对于养老机构建设等财政补助资金,需避免放在养老机构经营者的口袋里,而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护理人员的补助上,如购买公益性护理岗位,给护理人员购买社保等,投入到迫切需要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郭林.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