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病害防治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6:51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篇1

设施栽培连作障碍产生因素

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是土壤、植物与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多年的研究报道,可归纳为几方面的原因:土壤传染性病虫害蔓延,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以及植物的自毒作用[5-6]。土壤病原菌富积,传染性病虫害蔓延设施栽培土壤中土壤病原菌富积是引起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与有害微生物之间本来保持着一定的生态平衡关系,但由于多年连作,同一作物吸收单一养分,使某些物质不断累积,加之设施土壤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病原菌生长繁殖,作物根系分泌物和病残体又提供了病原菌赖以生存的条件,使土壤中的植物病原菌得到富积,而过多使用化肥及杀菌剂可能会杀死土壤中有益拮抗菌,打破土壤微生物的平衡,以致从土壤到作物表现出一系列的连作障碍[7-8]。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土壤盐类积聚设施栽培土壤盐类积聚现象在我国普遍发生,是设施土壤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连栋大棚和温室最为明显。该现象是由于化肥施用量大,且长年覆盖,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分平衡,降低了土壤的淋洗作用,加之环境长期保持高温,显着增强了土壤水分蒸发量,土壤盐分通过毛细作用随水分的蒸发上升,在地表形成薄层盐分结晶。设施土壤盐类积累后,加大了土壤溶液中盐类浓度,使土壤渗透势加大,导致根系水分外流,影响蔬菜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造成蔬菜营养失调,而且随着土壤盐类浓度的增加,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显着增强,某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受阻,出现植株矮小、发育不良、叶片卷曲枯死等典型的缺素症状,最终导致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9-10]。土壤酸化导致设施栽培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和使用未经过安全处理的有机肥料。多年的研究发现,随着种植年限及复种指数的增加,设施栽培土壤pH值逐年降低,有些土壤pH值甚至已降至6以下,致使土壤某些养分的有效性降低,导致Ca,mg,B,mo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缺乏,进而促使作物脐腐病、畸形果、茎裂、华而不实等生理病害多发,尤其是茄科蔬菜的青枯病和疫病等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11-12]。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土壤物理性状是重要的肥力因素,主要包括孔隙度、结构性、水分含量及通透性等,严重影响着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研究表明,设施栽培土壤连续栽培5a以后,土壤板结严重、容重增大、非活性孔隙比例相对降低,耕层变浅,通气性、透水性变差,物理性状恶化[13],需氧微生物的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致使根际缺氧诱发多种根部病害,同时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缓冲能力降低,导致作物抗逆能力降低和残留超标。植物的自毒作用自毒作用是植物种内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也是长期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因素[14]。连作条件下,植物残体、病原物及作物根系等向周围环境中分泌酚酸类、萜类、生物碱、酶等化学物质,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导致自毒作用发生。茄科、葫芦科、豆科、菊科等是极易产生自毒作用的植物,这些植物从根系中分泌出许多酚酸类化合物,通过损伤细胞膜、破坏酶活性、使蛋白质失活等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而西瓜、丝瓜、南瓜、瓠瓜和黑籽南瓜等的根系分泌物会促进瓜类的生长,不易产生自毒作用[15]。

设施栽培连作障碍的综合防治措施

连作障碍防治是现今设施蔬菜栽培产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主要从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的优化以及利用抗病品种和嫁接技术、土壤消毒和土壤管理、生物防治、优化施肥等方面来解决此问题。优化种植制度不同蔬菜间或蔬菜与粮食作物之间进行合理的轮作或间作是国内外通用的预防土传病害的措施之一,也是有效防治连作障碍最为简单、省工、高效的措施。合理轮作或间作可以使病原菌失去寄主或改变其正常生长繁殖环境,从而消灭或减少土壤中致病菌,减轻病害;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调节土壤肥力;减少杂草的滋生,破坏杂草与蔬菜的伴生关系[15-16]。设施蔬菜栽培一般采用深根性蔬菜(茄果类、瓜类、豆类等)与浅根性速生蔬菜(白菜、绿叶菜类、葱蒜类等)轮作倒茬,或行间套种,其中,浅根性蔬菜有吸盐洗盐的作用,葱蒜类对预防根部病害和根结线虫的危害非常有效。应用抗病品种和嫁接技术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专家培育出如抗枯萎病的番茄、抗黑腐病的甘蓝等大量抗土传病害的蔬菜新品种。选用这些蔬菜新品种,可以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增加蔬菜经济效益。目前,黄瓜、西瓜、茄子等采用的嫁接技术充分证明[17],利用丰产高抗性的砧木进行嫁接栽培是防治土传病害及设施蔬菜栽培连作障碍、提高经济产量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进行土壤消毒采用土壤消毒,可高效快速抑制土壤有害微生物、害虫、残茬及根系分泌物的毒害作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作物重茬问题,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设施栽培中,土壤消毒方法主要包括药剂消毒、太阳能消毒、蒸汽消毒等。药剂消毒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通过喷淋、浇灌、拌土、熏蒸等手段对土壤进行消毒。目前,生产上使用最多的药剂有氯化苦、绿宝清(苦参碱)、多菌灵、土菌消、菌线威、绿亨1号和2号等杀虫杀菌剂。通过蒸汽、热水或太阳能提高土壤温度,从而起到消毒灭菌作用的物理方法被国外经常采用,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措施,如日本的太阳能高温消毒。该方法对蔬菜无副作用,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的蔬菜生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其杀菌原理有2种:一是直接热力(热水或蒸汽)消毒杀菌。如50℃处理10min即可杀死十字花科作物的软腐病菌。二是间接作用(高温闷棚)。在一年中的高温时期,前茬作物收获后,清除残枝枯叶,施入有机肥和灌水,在覆膜封闭条件下,土壤湿度增加、棚室内的温度达到60~70℃以上,闷棚时间一般掌握在15~20d,致使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逐渐消耗土壤中的氧气,使土壤呈缺氧还原状态,多数植物病原菌在高温和缺氧条件下死亡。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闷棚使连作大棚设施内10cm左右的土壤形成55℃持续高温,大部分病原菌被杀死,对土传病害灰霉病病原菌有很好的灭菌效果[18]。合理的土壤管理土壤管理的目的是使土壤生态始终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设施栽培中为了减轻连作障碍,常采用的措施为:集中烧毁或深埋中心病株、作物病残体及周围杂草,防止病害蔓延;加强耕作管理,增加中耕松土次数,提高地温,加速病残体的分解腐烂,使部分病原菌和害虫失去活力,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提高下层土壤通透性,控制土壤盐分上升;改变作物栽培时间,避开作物发病期进行种植,例如易感染枯萎病的蔬菜,应避开高温期种植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高温季节大水漫灌,使土壤温度提高,不仅可洗盐,还可杀死或减少土壤中病原微生物和害虫。采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狭义上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对土壤定病原菌产生毒素,或通过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途径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从而减轻根系感染、减少病害发生的一种方法。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治已逐步成为防治作物病虫害、减轻连作障碍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拮抗微生物拮抗作用是衡量生物防治效果的指标之一。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作物病虫害,就是将培养好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有益微生物以特定方式施入土壤中,或是通过向土壤中加入营养物质,提高土壤原有拮抗菌的数量及活性,从而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活动,降低病原菌的数量,减轻病害发生的几率。张丽萍等[19]通过土壤微生物制剂防治草莓连作病害,结果表明,对于由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草莓连作病害,木霉t42与枯草芽孢杆菌Bs-6的拮抗作用很明显,能显着促进连作草莓的生长发育,连作草莓的死苗率由52.9%降至8.2%,产量增加111%,果实品质显着提高。接种有益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如制作微生物有机肥、种衣剂防治作物病虫害等。在设施蔬菜栽培中,常通过使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有机肥来分解连作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另外,还可以向土壤中接种一些有益菌群,在根系形成生物屏障,减少根际病原菌的侵染,或接种致病菌弱毒菌株,促使作物产生免疫机能,增强抗逆性,提高其产量及品质。郝永娟等[20]在生物土壤添加剂减轻黄瓜连作障碍的研究中提出,使用生物土壤添加剂,可明显增加具有拮抗作用的木霉、青霉等的数量,有效控制土传病害,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连作障碍。利用他感作用原理德国学者H.molisch于1937年提出植物的他感作用,认为许多植物可通过向周围环境释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来促进或抑制同种或异种植物生长。他感作用涉及微生物、植物、动物等所有的种群,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化学他感作用原理使植物之间、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合理组合,不仅可有效地降低作物之间、微生物之间的负效应,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且在控制病虫害方面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些植物根系分泌的化学物质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如黄瓜根系分泌物中的丝氨酸、精氨酸可以有效抑制黄瓜枯萎病病菌的生长繁殖[21]。进行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是防治连作障碍的一项重要措施。针对目前设施蔬菜栽培中化肥过量施用、肥料种类不平衡等问题,在施肥原则上,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再配合施用微生物肥料。施用有机肥(进行无害化处理,即完全腐熟)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土壤盐分积累及病原菌繁殖,减轻连作障碍和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必须根据肥料的性质、设施土壤养分状况、作物的营养特性及需肥规律,因地制宜地选择施用化肥,同时应确定合理的施用时间、施用量、施用方法;选择施用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作用的微生物肥料,分解土壤中被固定的磷、钾元素,使化学肥料得到充分利用,在施用微生物肥料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施用。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篇2

1轮作与休耕

多个品种轮作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态,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并能有效防治病、虫、草害。

1.1合理轮作,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

合理轮作可调节土壤酸碱性、改善土壤环境,进而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深根性蔬菜和浅根性蔬菜轮作,土壤中各层次的养分可得到充分利用;玉米、南瓜可以降低土壤酸度,对土壤酸性敏感的葱类蔬菜可以当作玉米、南瓜的下茬作物,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加产量。豆类蔬菜会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氮含量,豆类蔬菜与需氮较多的叶菜类蔬菜轮作,可改善蔬菜品质、增加产量。

1.2合理轮作,减少病、虫、草害

合理轮作可致使部分病原菌失去寄主或者改变其生活环境,进而起到减少或者是杀灭病虫害的效果。比如葱蒜采收后种植大白菜,能够减少软腐疾病发生的几率。与粮食轮作、水旱轮作,对防治病害效果更明显,还可有效解决土壤盐渍化,解除作物生长障碍。

1.3适当休耕,恢复土壤生产力

土壤长期高强度承载生产,会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适当的休耕有利于土壤生产力的恢复与微生态的平衡,有利于降低土壤有害微生物的侵染水平。

2使用生物有机肥

生物有机肥具有生态综合效应。生物有机肥兼具生物防治、补充土壤有机质、调节土壤碳氮比、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有机质的增加,可调节土壤理化性质,有效缓解土壤板结、质地下降等问题,有利于恢复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以达到土壤中微生态的平衡,促进蔬菜的生长,提高作物的白身抗性。

微生物有机肥可以调控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态环境。有益微生物的介入,一是分解动植物残体,增加土壤有机质;二是抑制病源微生物,缓解化感物质(化感物质: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并对其他生物产生有害作用)积累;三是降解农药,减少残留。

3调节土壤pH值

土壤pH值(酸碱度)的高低对土壤养分的有效利用、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病虫害的发生影响较大,合理调节土壤pH值,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创造蔬菜健壮生长的有利条件。解决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土壤pH值小于5.5时,就应通过施用石灰来进行改良。当土壤pH值恢复到7.0以上时,应停止石灰施用。施用碱性肥料也是有效措施之一。碱性土壤可通过施用硫磺粉或生理酸性肥料来调节。另外,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也是调节土壤pH值非常有效的方法。

4清园、深耕、熏蒸加闷棚

4.1清园

蔬菜病虫害的载体有作物病残体,杂草,土壤等。作物病残体和杂草在作物采收后要及时清理,清园后的有机残体进行集中处理,一些可以进行焚烧,一些容易降解的有机残体可投入沼气池或化粪池进行处理。

4.2深耕

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合理深耕(一般为30-40cm)能疏松土壤、加厚耕层、改善土壤水气热状况,同时还可以熟化土壤、改善土壤营养条件、提高土壤有效肥力、建立良好土壤构造。

4.3熏蒸

土壤药剂熏蒸是防治根结线虫和土传病害的一种有效方法。闷棚后,熏棚一昼夜,杀死存活的致病真菌和害虫,此法对已使用过2-3年的老棚尤为必要。土壤药剂熏蒸应注意以下几点:

4.3.1熏蒸时间要及时。土壤熏蒸要选择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效果最好,此时根结线虫大多聚集在土表,更容易集中杀灭。

4.3.2药剂选择要得当。土壤熏蒸剂应选择高效低毒环保的复配型液体,如:地乐尔、阿巴撒等。

4.3.3环境条件要适宜。土壤环境条件要做到以下3条:一是土壤的通透性要好。土壤熏蒸前将待处理的地块翻土20-30Cm。二是土壤湿度适宜。一般情况下土壤含水量在40%-70%时土壤熏蒸效果最好。三是土壤温度合理。通常理想的土温是15cm地温15-20℃。

4.3.4熏蒸后要防再传染。熏蒸后要尽量切断棚外线虫传人棚内的渠道。

4.3.5熏后翻土不要过深。以防止把深层没熏死的线虫等病虫害翻上来。

4.4高温闷棚

大棚蔬菜高温闷棚是根据作物和病菌致死的温度差异,选择晴天上午,密闭棚室,利用太阳能经温室效应,将棚内温度提高到一定的限度,持续一定的时间,达到杀死病菌,而又不致于使蔬菜正常生长受到影响的农业生态防治病害措施。主要方法是:在前茬蔬菜收获后,选择晴朗天气完全密闭棚室进行闷棚处理,使棚室温度达到50℃以上,在夏季高温季节6月中下旬或定植前的7月份进行,封闭大棚8-10天进行高温消毒。

5选择抗性品种

5.1选择抗性品种

选择那些具有较好商品性能的抗性品种,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蔬菜的安全性。

5.2提高苗木抗性

常见方法有:苗木嫁接、脱毒苗生产、幼苗炼苗等。

5.2.1苗木嫁接。苗木嫁接是利用砧木的某些性状来增强嫁接苗的抗性和适应性。例如:黄瓜、茄子等的枯萎病、青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就可采用嫁接换根来进行有效防治。

5.2.2脱毒苗生产。通过组织培养生产无病毒苗木,即脱毒苗木,从种苗源头预防病害。

5.2.3幼苗炼苗。育苗期可根据具体天气对幼苗进行炼苗,提高菜苗的表观抗性,增强抵抗力。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篇3

一、发病症状

大豆根腐病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不同的病原菌引起大豆根腐病的症状不同。镰刀菌危害大豆时,根部从根尖开始变色,水浸状,主根下半部先出现褐色条斑,以后逐渐扩大,表皮及皮层变黑腐烂,严重时主根下半部烂掉。叶片由下而上逐渐变黄,植株矮化,结荚少,严重时植株死亡。丝核菌引起的症状,自种子出芽即可发病,引起烂种,出苗后几天出现立枯病状,幼苗茎基部及地表下的根部出现坏死斑。病斑初始褐色、暗褐色或红色,以后病斑扩大引起茎环割。茎及主根髓部变色,病株生长减弱,生长中期出现猝到或死亡,病株结荚少。马汇泉研究表明,镰刀菌引起大豆根部产生黑褐色病斑,病斑多为长条形,不凹陷,病斑两端有延伸坏死线。立枯丝核菌引起大豆根部产生褐色至红褐色病斑,病斑呈不规则形,常连片形成,病斑凹陷。

二、防治措施

1.采用合理的化学除草剂。大豆田化学除草剂应用得好,可以对大豆田灭草起到良好作用,但某些化学除草剂因施用方法和剂量不当,可造成大豆幼苗药害,使幼苗生长受阻,同时也加重了根腐病的发生。

2.选择适宜的播种深度。大豆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幼苗出土速度,播种过深,加之地温低,幼苗生长慢,组织柔嫩,地下根部延长,根易被病菌侵染,使病情加重。

3.避免连作,科学轮作。由于根腐病菌属土壤习居菌,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在连作的条件下,病菌生育良好,繁殖快,土壤中菌源数量增多,发病重。加之大豆连作地块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使土壤环境恶化,破坏了大豆根部的正常生理活动,降低了根系生理活力,破坏了共生固氮系统,抑制了根的吸收能力,使植株代谢减弱,植株生育缓慢。因此,大豆连作年限越长,块根腐病发病越重。解决大豆重、迎茬危害的根本途径是坚持3年以上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的制度。但是,在当前以农户为生产经营单位的条件下,大豆重、迎茬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把重茬和迎茬区别开来,尽量减少重茬,适当迎茬。

4.防治害虫,减少病菌从虫口侵入的机会。一般根部有潜根蝇危害,有利根腐病害发生,虫株率越高发病越重,反之则轻。

5.根据土壤理化性质科学选地。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如沙壤土、轻壤土、黑土较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黏土地发病轻,土壤肥沃地较土壤瘠薄地发病轻。

6.采用科学的栽培耕作方式。一般垄作栽培的大豆比平作栽培的发病轻,大垄栽培的大豆比小垄栽培的大豆发病轻。其原因是垄作栽培可以进行中耕培土,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土壤含水量低;平地由于土壤板结并易发生涝害,使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病菌繁殖及侵染根部,发病较重。

7.根据土壤温湿度调节播期。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适温为20~25℃,温度低于9℃出苗就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播期土壤温度低、发病重。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潮湿地,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差,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

8.采用平衡施肥方法。施肥水平对根腐病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黑龙江省普遍重视磷肥,而忽视氮肥、钾肥以及微量元素的施用,很少使用农家肥,重迎茬地块土壤速效氮、钾养分含量下降,硼、锌、钼等微量元素含量减少,营养失调,使作物抗病性下降。通过科学的测土配方技术进行平衡施肥,合理补充氮、磷、钾肥以及微量元素肥料可显著提高大豆对根腐病害的抵抗能力。每667平方米施入1000kg有机肥,可增产大豆10%以上。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篇4

论文摘要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猖獗,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蔬菜病虫害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

蔬菜种类多,栽培制度复杂,作物营养条件好,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猖獗,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据调查,黄山区10种主栽蔬菜中有40余种主要病虫害,绝大多数病虫害为害造成蔬菜减产5%以上,一般年份损失10%~30%,流行年份减产50%~70%。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把化学农药使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把蔬菜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使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达到生产安全、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目的。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病、专用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不同的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很大,根据不同的气候重点防治对象,有针对性地引进良种。由于抗性品种的表现因地而异,应用时需对其抗性和丰产性能综合评价,因地制宜选用品种;同时掌握新品种的栽培特性,充分发挥其抗性和丰产的综合性能。并注意品种的抗性变化,一旦抗性丧失,要及时更新品种。

1.2应用“三新”技术培育无病虫壮苗

一是苗棚内应避免混栽,防止原有病虫侵染幼苗。二是更新传统育苗方法。应用育苗盘育苗,降低苗期病害的发生,提高秧苗素质。三是做好种子消毒。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种子消毒方式。温汤浸种有消毒、增加种皮透性和加速种子吸胀的作用,早春茄果类和瓜类育苗采用此方法较好。化学消毒:用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15min,捞出洗净,有钝化和杀灭病毒的效果,在反季节辣椒、茄子、番茄和迟熟辣椒上使用,能明显抑制病毒病发生;白菜类育苗常用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3%。四是苗床消毒。在育苗床土上用敌克松或苗菌敌等消毒以防止立枯病的发生。五是加强苗期管理,注意增光、保温和通风降湿,及时间苗定位,保证幼苗齐、匀、壮。六是发现病虫,及时拔除病苗并进行处理。

1.3针对栽培特点,配套良好的耕作制度

定植前铲除田边杂草,在蔬菜生长季节要结合整枝及时拔除病株,摘掉病叶;蔬菜收获后,清理田间残株、败叶和杂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不给病虫生活的寄主,这些都是防止病虫害传播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病原菌和昆虫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寄居,使得蔬菜作物在连作条件下的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因此,可根据不同病原菌和昆虫对寄主作物种类的选择性,通过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有效控制病虫害,如在不同科、属作物之间进行轮作。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不仅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且可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恶化害虫的食料条件,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一项基本措施,或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佳。同时利用作物之间的化学他感作用原理,进行间作和套作,对于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可改善蔬菜生态条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1.4强根固本,增强蔬菜机体抗性

根是作物之本,只有根生长健康,才能吸收更多更全面的营养,使植株生长强壮,整个蔬菜机体抗性增强。要想根生长健康,必须创造适合蔬菜根系生长发育的环境。一是消灭土壤病原菌和虫卵。菜地大田土壤和苗床床土,常常会因病原菌和虫卵的残留而成为病虫害潜伏的场所,特别是对于土壤传播性病害更是如此。对土壤进行处理,杀死部分病原菌和虫卵是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方法为深翻与晒土,可促进病残株、虫原物如菌核、卵蛹、落叶在土下腐烂,并能使潜伏在病残体或土中的病虫原物加速死亡,减少田间病源和虫口基数。二是清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蔬菜根系对水分要求较严,特别是大棚蔬菜生产,高的地下水位,不仅土壤湿度大,而且影响大棚湿度的控制,冬天还影响大棚内的温度,极易引发各种病害。三是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土壤耕作层不能少于30cm,否则不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长;要增施有机肥,如马来大壮有机无机肥、农丰田有机肥,这2种肥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还有多种微生物菌,对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非常有利,最终使植株生长快、长势强、病虫害少、产量高、不易早衰。但农家肥和有机肥必须腐熟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病菌带入农田。转贴于

1.5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能创造一种适合于作物生长发育且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是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措施。改善菜田内小气候,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如控制温度、湿度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期、改善田间小气候和设施内的环境调节措施,创造一种既有利于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又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繁衍的环境。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调整播种期可以使作物的发病盛期与病虫原物侵染的高发期错开,达到避开病虫为害的目的。如为控制病毒病的发生,秋延茄果类蔬菜育苗不能早于7月15日;又如白菜苔软腐病的危害程度与播种期有显着关系,适当迟播可减轻危害程度。茄子、番茄适当的稀植,可以使植株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还能提高品质。田间管理得当不仅可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而且还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及受害后的补偿能力。推广深沟窄畦、高畦,雨停畦干,避免田间积水,可减轻病害发生。合理密植辣椒,在高温季节到来前封行,避免土壤曝晒,利于根系发育,病毒病明显减轻。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定植适龄番茄,可提前番茄生育期,减轻病毒病、青枯病为害。通过以上农业措施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物理因子和机械作用对病虫的生长发育等进行干扰,减轻或避免其对作物的危害。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治:一是高温闷棚。夏季高温,利用7~8月的高温对土壤深翻闷棚,每隔10~15d翻耕1次,可有效地杀灭病原菌和虫卵。每年在越山蔬菜基地大力推广春菜结束后,进行高温闷棚。二是利用银灰膜防治蚜虫和病毒病。三是机械阻隔。大棚覆盖不仅用于高效的蔬菜生产,还可用于5~8月的小白菜生产,可减少雨水的冲刷,减轻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发生,有效解决伏缺问题。

3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之间的相克性进行防治或应用天然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些化学成分,有效抑制病原菌和害虫的活动,如苦参碱防治菜青虫、豆野螟等,菜丰宁防治大白菜软腐病等。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篇5

论文摘要 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猖獗,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蔬菜病虫害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

蔬菜种类多,栽培制度复杂,作物营养条件好,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猖獗,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据调查,黄山区10种主栽蔬菜中有40余种主要病虫害,绝大多数病虫害为害造成蔬菜减产5%以上,一般年份损失10%~30%,流行年份减产50%~70%。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把化学农药使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把蔬菜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使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达到生产安全、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目的。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病、专用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不同的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很大,根据不同的气候重点防治对象,有针对性地引进良种。由于抗性品种的表现因地而异,应用时需对其抗性和丰产性能综合评价,因地制宜选用品种;同时掌握新品种的栽培特性,充分发挥其抗性和丰产的综合性能。并注意品种的抗性变化,一旦抗性丧失,要及时更新品种。

1.2应用“三新”技术培育无病虫壮苗

一是苗棚内应避免混栽,防止原有病虫侵染幼苗。二是更新传统育苗方法。应用育苗盘育苗,降低苗期病害的发生,提高秧苗素质。三是做好种子消毒。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种子消毒方式。温汤浸种有消毒、增加种皮透性和加速种子吸胀的作用,早春茄果类和瓜类育苗采用此方法较好。化学消毒:用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15min,捞出洗净,有钝化和杀灭病毒的效果,在反季节辣椒、茄子、番茄和迟熟辣椒上使用,能明显抑制病毒病发生;白菜类育苗常用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3%。四是苗床消毒。在育苗床土上用敌克松或苗菌敌等消毒以防止立枯病的发生。五是加强苗期管理,注意增光、保温和通风降湿,及时间苗定位,保证幼苗齐、匀、壮。六是发现病虫,及时拔除病苗并进行处理。

1.3针对栽培特点,配套良好的耕作制度

定植前铲除田边杂草,在蔬菜生长季节要结合整枝及时拔除病株,摘掉病叶;蔬菜收获后,清理田间残株、败叶和杂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不给病虫生活的寄主,这些都是防止病虫害传播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病原菌和昆虫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寄居,使得蔬菜作物在连作条件下的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因此,可根据不同病原菌和昆虫对寄主作物种类的选择性,通过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有效控制病虫害,如在不同科、属作物之间进行轮作。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不仅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且可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恶化害虫的食料条件,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一项基本措施,或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佳。同时利用作物之间的化学他感作用原理,进行间作和套作,对于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可改善蔬菜生态条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1.4强根固本,增强蔬菜机体抗性

根是作物之本,只有根生长健康,才能吸收更多更全面的营养,使植株生长强壮,整个蔬菜机体抗性增强。要想根生长健康,必须创造适合蔬菜根系生长发育的环境。一是消灭土壤病原菌和虫卵。菜地大田土壤和苗床床土,常常会因病原菌和虫卵的残留而成为病虫害潜伏的场所,特别是对于土壤传播性病害更是如此。对土壤进行处理,杀死部分病原菌和虫卵是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方法为深翻与晒土,可促进病残株、虫原物如菌核、卵蛹、落叶在土下腐烂,并能使潜伏在病残体或土中的病虫原物加速死亡,减少田间病源和虫口基数。二是清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蔬菜根系对水分要求较严,特别是大棚蔬菜生产,高的地下水位,不仅土壤湿度大,而且影响大棚湿度的控制,冬天还影响大棚内的温度,极易引发各种病害。三是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土壤耕作层不能少于30cm,否则不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长;要增施有机肥,如马来大壮有机无机肥、农丰田有机肥,这2种肥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还有多种微生物菌,对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非常有利,最终使植株生长快、长势强、病虫害少、产量高、不易早衰。但农家肥和有机肥必须腐熟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病菌带入农田。

1.5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能创造一种适合于作物生长发育且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是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措施。改善菜田内小气候,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如控制温度、湿度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期、改善田间小气候和设施内的环境调节措施,创造一种既有利于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又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繁衍的环境。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调整播种期可以使作物的发病盛期与病虫原物侵染的高发期错开,达到避开病虫为害的目的。如为控制病毒病的发生,秋延茄果类蔬菜育苗不能早于7月15日;又如白菜苔软腐病的危害程度与播种期有显著关系,适当迟播可减轻危害程度。茄子、番茄适当的稀植,可以使植株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还能提高品质。田间管理得当不仅可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而且还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及受害后的补偿能力。推广深沟窄畦、高畦,雨停畦干,避免田间积水,可减轻病害发生。合理密植辣椒,在高温季节到来前封行,避免土壤曝晒,利于根系发育,病毒病明显减轻。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定植适龄番茄,可提前番茄生育期,减轻病毒病、青枯病为害。通过以上农业措施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物理因子和机械作用对病虫的生长发育等进行干扰,减轻或避免其对作物的危害。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治:一是高温闷棚。夏季高温,利用7~8月的高温对土壤深翻闷棚,每隔10~15d翻耕1次,可有效地杀灭病原菌和虫卵。每年在越山蔬菜基地大力推广春菜结束后,进行高温闷棚。二是利用银灰膜防治蚜虫和病毒病。三是机械阻隔。大棚覆盖不仅用于高效的蔬菜生产,还可用于5~8月的小白菜生产,可减少雨水的冲刷,减轻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发生,有效解决伏缺问题。

3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之间的相克性进行防治或应用天然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些化学成分,有效抑制病原菌和害虫的活动,如苦参碱防治菜青虫、豆野螟等,菜丰宁防治大白菜软腐病等。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篇6

[关键词]温室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5-0075-01

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不仅能降低蔬菜产量,而且还会使农户经济利益受到影响[1]。为了能使蔬菜的质量得到保障,防治工作的落实是非常必不可少的。土壤消毒、高温闷棚消毒等,是温室蔬菜常见的消毒处理方法,针对此方法,简要探讨综合防治技术的效果。

1温室消毒处理方法

1.1土壤消毒

在定植蔬菜前,农户需要先耕翻土壤与清棚灭茬,这样可使病虫源残留在土壤中的基数降低。对土壤实施消毒,是农户耕翻土壤前的必备工作[2]。在防治过程中,农户可按照病虫害的特性,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其中包括1.5kg/667m2辛硫磷颗粒剂5%,1.5kg/667m2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以及2kg/667m2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等。将适量的细土添加到农户所选好的药剂中,经过搅拌后均匀的撒在土壤的表面,然后再进行耕翻入土,这样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现象的发生。

1.2高温闷棚消毒

农户可选一个晴天进行7至10天的密闭闷棚工作,这样可以使棚内的温度达到60℃以上,此方法可有效杀死墙体和土壤表面的虫卵以及病菌孢子,从而降低病原的侵入。农户可选用1g敌敌畏烟剂、4.5g锯末以及2.4g硫磺粉等,经过混合后,在每平方米的土壤中进行密闭烟熏,以及暗火点燃。待烟熏两至三天后,农户方可给予放风,处理完毕后,再给土壤实施整地定植。

2温室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2.1生物防治技术的实施

由于蔬菜病虫害的种类较多,使其农户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病虫害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虫害:比如防治食叶害虫时,农户可使用仰太保5%,或者Bt(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等喷雾;防治小菜蛾、螟虫以及青菜虫等害虫时,农户可使用苦参碱药剂;防治甜菜夜蛾或者斜纹夜蛾时,农户可使用天然除虫菊素5%药剂等。病害:比如防治疫病、茎腐病以及白粉病时,农户可选用南宁霉素药剂;防治细菌性角斑病或者炭疽病时,农户可选用井冈霉素药剂等。

2.2化学防治技术的实施

带药移栽和应用低毒及高效药剂,是温室蔬菜实施化学防治技术的主要两种防治方法。(1)带药移栽:农户在移栽茄果类蔬菜的一至两天前,需选用1:1000倍液腐霉利50%或者甲霜灵锰锌72%,添加1:2000倍液阿维菌素2%进行喷洒防治,这样既能保证菜苗的健康,同时也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2)实施低毒及高效药剂。采用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或者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防治患有菌核病及灰霉病等发病初期的蔬菜效果显著。采用2000-3000倍液阿维菌素乳油1.8%,防治患有螨类、蚜虫以及斑潜蝇等虫害的蔬菜,其防治效果明显。此外,农户需要注意的是,在防治喷洒药物时,可将助剂添加进配制好的药液中,这样能使药液的利用率提高,还能有效使叶面上的药液覆盖面提高,从而降低药剂的流失。

总结

综上所述,蔬菜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防治措施的实施。由于蔬菜病虫害的种类较多,使得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性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蔬菜的产量与质量,而且还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篇7

关键词大棚蔬菜;连作障碍;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土传病害、土壤虫害、土壤养分失衡等连作障碍一直是设施农业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残留、剧毒农药已被禁用,高温焖晒等措施又只能有限度地解决病虫害问题,且对养分失衡不起作用,瓜菜主产区连作障碍已经给当地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

1连作障碍的发生原因

1.1土壤化学性质变差

大棚连作蔬菜土壤,在施用大量的化肥,尤其是化学氮肥的情况下,因土壤得不到雨水淋洗,且浅耕、土表施肥、排灌系统不配套等栽培措施不当,导致土壤产生盐分积累。而且由于同一种蔬菜的根系分布范围及深浅一致,吸收的养分相同,极易导致某种养分消耗量增加,造成该养分缺乏。大棚土壤缺钾、钙、镁、硼的情况均有出现。

1.2病虫危害加重

由于大棚菜地难以实行有效轮作,导致病虫大量积聚,容易加剧病虫害发生。同时,土壤和蔬菜的关系相对稳定,极易产生相同病虫的危害。尤其是土传病害更为严重。

1.3土壤酸化加重

由于未按各作物需肥规律科学施肥,有机肥施用减少,化学氮肥用量增加,尤其是在大棚栽培的特定条件下,导致土壤酸化严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和导致作物品质下降。同时,施用酸性及生理酸性肥料都会降低土壤的pH值,如过磷酸钙,本身就含有5%的游离酸,施到土壤中,会使土壤pH值降低。生理酸性肥料如氯化铵、氯化钾、硫酸钾等,施到土壤后因蔬菜选择性吸收铵(nH4+)和钾(K+),从而把蔬菜根胶体上氢(H+)代换出来,使土壤酸度增加,长期大量偏施这些肥料,常导致土壤酸化。

2连作障碍的综合防治

2.1提倡合理轮作,减轻作物病虫危害及土壤酸化

2.1.1水旱轮作。水旱轮作既可防治土壤病害、草害,又可防治土壤酸化、盐化。如冬春种蔬菜,夏秋种水稻(大棚茄子―单季杂交稻),由于土壤经过长期淹水,既可使土壤病害及草害受到有效控制,还可以水洗酸,以水淋盐,以水调节微生物群落,防治土壤酸化、盐化。

2.1.2旱地轮作。旱地轮作可使病菌失去寄主或改变生活环境,达到减轻或消灭病虫害的目的,同时可改善土壤结构,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和养分。

2.2直接改良土壤法

2.2.1换土法。即用大田优质肥沃土更换日光温室地表3~4cm土层,可有效减轻连作障碍。

2.2.2高温消毒法。在6~8月于前茬作物拔秧后,施石灰氮1050~1200kg/hm2、粉碎麦秸7.5~15t/hm2,旋耕、耙平。封严温室薄膜,盖严地膜后灌水,日晒高温处理15~20d后,温室通风并揭去地膜晾晒5~7d,再施肥、整地。如能在作物定植缓苗后每株用500~1000倍阿维菌素200mL灌根,防治土传病虫害的效果更好。

2.2.3揭膜淋溶休闲法。夏季揭去棚膜,进行休田或种植露地作物,让阳光充分曝晒温室土壤,让暴雨充分淋洗土壤中的盐分,可有效恢复地力。

2.2.4灌溉洗盐法。换茬休闲时,在温室内灌满淡水,形成3~5cm深的积水,待土壤盐分充分溶解后将水从排水沟排出,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盐分。

2.3增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肥、保水、供肥、透气、调温功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效能和土壤蓄肥性能,减少化肥流失,增强土壤对酸碱的缓冲能力,提高难溶性磷酸盐和微量元素的有效性,还可消除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促进光合作用,提高蔬菜品质。

2.4合理施用氮磷钾,实行科学用肥

实践证明,氮肥用量过高,土壤可溶性盐和硝酸盐明显增加,病虫危害加重,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因此,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料,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各种蔬菜作物需肥规律及土壤供肥能力,确定肥料种类及数量,尽量减少土壤障碍。

2.5调整pH值

根据土壤的pH值,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使其逐步达到或接近多数蔬菜所适宜的中性或偏酸性范围。一是对pH值≤6的土壤,全面推行施用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如草木灰、钙镁磷肥等,以中和部分酸性,提高pH值。二是对pH值≤5.5的土壤,施生石灰750kg/hm2中和酸性,及时控制氮肥用量,降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三是对少数pH值>7.5的碱性土壤,可适量施用酸性肥料,使其接近或达到中性范围。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篇8

关键词蔬菜;根结线虫;症状;病原;发生条件;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4-0142-01

蔬菜根结线虫病又称瘤子病、癞皮病,具有分布广、寄主广、危害大、难预防的特点。不仅在蔬菜上发生,花生、烟草上发生也非常严重,且大蒜、大葱以及无花果、葡萄和桃等果树上也存在根结线虫。根结线虫可寄生在39个科近3000种植物上。主要危害瓜类、茄果类(主要是番茄)、豆类、萝卜、胡萝卜、芹菜、生菜、苋菜和香菜等。一般可使蔬菜减产20%~50%,严重者可造成绝收。为了科学、有效地控制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危害,笔者具体研究了此种病害的危害症状、主要病原、发生条件、发生过程,总结提出了一套蔬菜根结线虫综合防治技术,以有效控制根结线虫的发生,现将有关结果总结报告如下,供广大菜农参考。

1危害症状

蔬菜根结线虫主要侵害蔬菜根部,在侧根和须根上形成大量瘤状根结,根结大小和在根上分布取决于不同蔬菜寄主种类和不同根结线虫种类:葫芦科、豆科蔬菜染病,侧根和须根可形成大小不等成串瘤状根结,根结初为白色,质地柔软,后变为浅黄褐色或深褐色,表面粗糙,有时龟裂。剖视较大根结内部,可见白色梨形粒状物即线虫雌成虫。1个根节中可看到一至多个雌虫,小根上根节多为1个。茄科或十字花科蔬菜受害时,侧根与须根细胞增生畸形,形成瘤状结较肥大,有时根结上生出细弱新根,染病后生有根结。剖视根结或瘤状物,内有乳白色粒状物,为雌成虫。重病株后期根部腐烂,地上部生长不良,外观表现为植株矮小,叶色暗淡发黄,呈点片缺肥状,叶片变小,不结实或结实不良,但病株很少提前死亡。轻病株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但干旱或水分供应不足时,中午前后地上部常呈现萎焉现象,或提早枯死。

2主要病原

根结线虫病由根结线虫属几种线虫侵染所致。主要种类有4种:南方根结线虫、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根结线虫主要以病土、病根、浇灌水、带病幼苗以及人、畜、农机具等携带传播[1]。存活在发病植株的根部和土壤中,初期发病是病秧子,或带虫卵的肥料或病土、病残体是重要的传染源[2]。

3发生条件

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土壤质地有一定关系,一般砂土重,黏土轻[3]。主要发生在10cm左右土壤中,30cm以下很少。与土壤环境条件也有一定关系,旱、涝均不发生。一般适宜蔬菜生长的环境条件,也是适宜线虫生长的环境条件。土温25~28℃,土壤相对湿度40%~70%时根结线虫繁殖快,一般20~30d繁殖1代。土温10℃以下线虫停止活动,大于40℃线虫大量死亡,55℃条件下10min线虫即死亡。

4发生过程

根结线虫发育阶段经历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其中幼虫1~4龄,成虫包括雌虫和雄虫。雌成虫产于卵囊内,有300~500粒。病原线虫主要以卵,少数以2龄幼虫或雌虫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第2年3月以后,当气温上升至10℃时,在寄主根分泌物引诱下,2龄幼虫从近根冠的部位侵入。在24~30℃时完成1代需25~30d,一般在保护地内1年可发生4~6代。

5综合防治技术

5.1加强检疫[4]

加强检疫是防治蔬菜根结线虫随种苗远距离传播的有效手段。

5.2农业防治

5.2.1清除初侵染来源。前茬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根、残根、田间杂草和蔬菜拉秧等,集中销毁,并翻晒土壤,以减少土壤中的越冬虫量。

5.2.2施肥控制病害。重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培肥改良地力,增强蔬菜生长势,可有效降低根结线虫的危害。基肥中增施石灰,叶面喷施过磷酸钙浸出液,可明显控制和减轻根结线虫的发生[5]。

5.2.3轮作。一般实行2~3年轮作。轻病田种植抗耐病蔬菜品种如大葱、大蒜、韭菜和辣椒等;重病田采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是防治根结线虫的有效措施。

5.2.4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根结线虫的抗性程度不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线虫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番茄抗线虫品种有罗曼娜、耐莫尼塔、千禧等;丝瓜有五叶香丝瓜、江蔬1号丝瓜等。

5.2.5嫁接换根。嫁接换根,不仅防治根结线虫,还可改良品质。如茄子用托鲁巴姆,西瓜用“红籽”、“绿籽”等野生西瓜及强力南瓜作砧木,采用插接和靠接方法。此外,培育无病壮苗最好采用基质无土育苗;采用无土栽培,即有机生态无土栽培,可从栽培环境上杜绝根结线虫发生。

5.3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速生蔬菜,在发病田地或温室大棚中,5—10月种

植,30~45d后收获,诱使土壤中大部分根结线虫2龄幼虫侵入被捕捉。

5.4生态防治

夏季高温天气,利用太阳进行土壤消毒。也可用碎麦秸3600kg/hm2、碳铵1200kg/hm2、腐熟鸡粪3600kg/hm2,将三者混合,撒匀、耕翻、做畦、灌水、覆膜,闷棚15~20d,起垄移栽,结束后施菌肥。条件允许时,也可在蔬菜收获后,灌水浇地几个月。

5.5化学防治

可用阿维菌素、乐斯本(毒死脾)、10%噻唑磷(福会多)、棉隆(大扫灭)喷洒处理土壤进行防治。具体方法:用10%福气多颗粒剂1500~3000kg/hm2,结合整地施入土壤;也可用棉隆30kg/hm2,掺入细土,撒入定植畦6cm土层下方,通过毒气熏蒸杀死线虫;还可以用1.8%阿维菌素2500倍液灌根;若在生长期间发现线虫危害,可用50%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4]。

5.6其他防治方法

可采用叶面喷洒石灰氮或土施石灰氮,土施腐熟鸡粪或碳酸氢铵的措施进行防治。其中,土施石灰氮的具体方法是每年5月下旬至8月下旬,温室大棚闲置时期,蔬菜定植前,耕层土壤中施入石灰氮1125~1500kg/hm2、麦草15~30t/hm2。做畦后灌透水,覆盖透明塑料薄膜,薄膜四周盖紧、盖严,并让薄膜与土壤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间。也可利用高温杀菌灭虫,效果很好。

6参考文献

[1]白全江,张庆平,席先梅,等.蔬菜根结线虫病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2):70-72,94.

[2]蔡锐.蔬菜大棚根结线虫病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2012(2):21-22.

[3]王怡,王志强.蔬菜根结线虫病发生特点及控制措施[J].现代农业,2011(8):27.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篇9

关键词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85-0095-02

黑山县地处辽宁西部,现有耕地面积220万亩,是农业大县。近年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迅速,截止到2012年底全县设施蔬菜栽培面积接近20万亩,主要品种有番茄、茄子、辣椒、黄瓜、甜瓜、西葫芦、韭菜、芹菜等,每年设施蔬菜总产量60余万吨,产值超过150万元,设施蔬菜已成为黑山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由于连作等原因,设施蔬菜土传病害发生严重,对设施蔬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控制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确保黑山县设施蔬菜生产安全。

1土传病害发生状况

据统计,黑山县每年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发病面积约10万亩,占总面积的40%,平均发病率在20%~25%之间,产量损失约占20%左右。黑山县设施蔬菜常见土传病害有:十字花科的软腐病;茄果类、瓜类的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根腐病、枯(黄)萎病;番茄、辣椒的青枯病及线虫。其中番茄枯萎病、根腐病、茄子枯黄萎病、黄瓜枯萎病、疫病等最为普遍,一般棚室在栽培2~3年后,会出现植株生长缓慢,矮化,叶片黄化等较明显的土传病害症状。其中甜瓜、西瓜对土传病害枯萎病最敏感,如果连茬三年发病率可达20%以上,连茬五年发病率可达60%~70%,结瓜后全部枯死。其它作物茄子、辣椒连茬5年以下的发病率在20%~30%之间,产量损失达到30%,如果连茬5年以上发病率达到50%~60%,产量损失达到60%。

2土传病害的特点

土传病害的病原菌主要依赖土壤腐殖质或残枝败叶在土壤里越冬(夏),存活时间较长,最多在土壤内可存活5~6年之久。土传病害的病原菌一般通过土壤、有机肥、灌溉水等进行传播,主要危害植株地下部位的根、茎,通过侵染寄主植物的维管束,并在维管束内大量繁殖,从而阻塞营养物质的输送,导致植株在短期内枯萎死亡。连作重茬为病原菌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寄主,使有益微生物受到抑制,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根区土壤微生物生态失衡,同种类蔬菜互相传播病虫害,随着连作年限增加,土传病害发生为害逐年加重。

3综合防治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采用科学、安全、合理、有效的防治手段,有效抑制和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3.1实行土壤消毒

生产上常用方法有化学药剂消毒、高温消毒、大水浸泡和石灰消毒等,对土传病害预防和控制均有明显效果。

3.1.1化学药剂消毒法

常用土壤消毒剂有绿化苦、棉隆、威百亩、甲醛,敌克松、申嗪霉素等。一般在保护地翻耕、整畦前或移栽秧苗前进行。利用棉隆进行土壤消毒要注意以下要点:第一步,要清地浇水,把保护地上茬蔬菜的残茬清除干净,浇透水,目的使病原物充分萌发;第二步,要深翻土整细,翻土深度要达到20cm以上,没有直径2cm以上大土块;第三步,撒药混土,按照剂量,均匀施药,混匀,同时要喷洒反应水;第四步覆膜闷土,可采取反埋法,挖沟法进行,要保持气密性,一般闷10天即可;最后,是撤膜放气,放气一定要放透,避免药害发生。

3.1.2高温消毒法

选择高温季节(一般在每年7~8月份),将温室大棚的土壤翻耕后,密闭棚膜,使地面温度达到50℃以上,从而达到杀死土壤中部分病菌的目的。

3.1.3大水浸泡法

利用作物休闲季节,用大水漫灌,对土壤进行长时间的浸泡,可显著地消灭土壤中有害杂菌与害虫。

3.1.4石灰消毒法

大部分土传病害的病原菌具有喜酸性土壤的习性,因此,翻耕前在土壤耕作层每亩撒施石灰80kg~100kg,可以起到杀菌和调节土壤酸碱度的作用,对青枯病、枯萎病、黄萎病、软腐病和根腐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3.2合理轮作倒茬

据试验调查,轮作一茬防效可达到60%~70%,因此大力推广和提倡轮作,有条件地区最好实行水、旱轮作。如茄科、葫芦科作物与十字花科或豆科作物实施轮作;十字花科作物与葱、韭、蒜类轮作等。

3.3选用抗病品种或嫁接栽培

在生产中,重点推广选用抗病品种和嫁接栽培技术。目前,嫁接在黑山地区的黄瓜、茄子、甜瓜生产上得到普遍认可,通过采用高抗或免疫的砧木嫁接,在控制瓜类枯萎病、茄子枯黄萎病的发生方面效果明显。

3.4生物防治

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菌肥,生物农药,引入拮抗性微生物或提高原有拮抗微生物的活性,通过营养和空间竞争等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密度,抑制病原菌的活动。

3.5改进栽培方式

重点推广高畦定植、覆地膜、膜下滴灌等栽培措施,降低棚内湿度,增强植株抗性,减轻土传病害的为害。改变栽培时期,错过病害发生期也能减轻土传病害发生为害。如在栽培上错过高温期,或在高温前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或减轻枯萎病、青枯病、蔓枯病、苗立枯病等病害发生。

3.6科学施肥

在增施腐熟有机肥的基础上,按各类蔬菜对养分的需求比例,进行科学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不仅能改善土壤营养状况,还可促进蔬菜作物茁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

3.7植物残茬病茬的安全处理

为避免前茬蔬菜病菌附在蔬菜残体上,成为后茬蔬菜的侵染源,在每茬蔬菜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侵染病株和残茬,有效预防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植物保护站主编.植物医生实用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土壤病害防治方法篇10

关键词:大豆根腐病;症状;原因;防治

1危害及症状

大豆根腐病主要是苗期发生,病苗的主根和靠地面的茎基部形成红褐色,略凹陷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幼苗被害严重时,茎基部变褐细缩折倒枯死,幼株被害严重时,植株变黄,生长迟缓矮小。

2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2.1侵染循环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大多数病原菌属于土壤习居菌,除了能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上越冬外,还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因此,土壤和病残体(病根)是大豆根腐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大豆种子萌发后4~7d即可侵染胚茎和胚根,虫伤和其他自然伤口有利于多种病菌侵入。

2.2发病条件

2.2.1种植制度由于根腐病菌属于土壤习居菌,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在适宜寄主植物的条件下,病菌生长发育好、繁殖快,从而土壤中的菌源数量增多,发病重,所以大豆连作地根腐病重,连作年限越久,发病越重。总的发病趋势是重三年>重二年>重一年>迎茬>正茬。正茬明显小于迎茬和重茬,而迎茬和重茬之间差异不大,说明两年轮作对大豆根腐病基本没有防治效果。

2.2.2土壤温、湿度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适温为20℃~25℃,低于9℃出苗就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播种早,由于播种期土壤温度低,发病重。另外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潮湿地,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差,也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土壤含水量过低,旱情时间长或久旱后突然连续降雨,使大豆幼苗迅速生长,根部表皮易纵裂,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加重。

2.2.3耕作方式一般垄作比平作发病轻,大垄比小垄尤其平作栽培发病轻。其原因是垄作可进行中耕培土,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土壤含水量降低;而平地由于土壤板结并易发生涝害,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根部,发病常重。

2.2.4施肥施肥水平和施肥种类对根腐病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氮肥用量大,使幼苗组织柔嫩,病害重,增施磷肥可减轻病害发生。

2.2.5害虫一般根部有潜根蝇为害,有利于病害发生,虫株率愈高发病愈重,反之则轻。

3防治策略

大豆根腐病目前在世界大豆主产区病害种类中属最难防治病害之一,单一的防治办法效果都非常有限,在防治上采取防治结合、有的放矢、灵活多样的办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1合理轮作、加强栽培管理

3.1.1合理轮作换茬大豆根腐病属土传病害,只有进行合理的轮作,如进行麦一豆一麦一玉米,麦一麦一豆一杂轮作体系,可彻底改变土壤通透性,减少病残体越冬,从根本上解决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但考虑到轮作制度推广的不现实性,应该在发病率超过70%乃至绝产的低洼易涝地块推广实施是切实可行的。

3.1.2施肥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n、p、K配比要适当,避免过量施用n肥,防止倒伏及晚熟,适量的增施K肥,提高大豆抗病能力,使大豆在整个生育期间均能健壮发育。

3.1.3中耕管理大豆根腐病严重地块要根据苗情及旱情进行中耕,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沮,促使豆苗新生根大量形成。对重迎茬严重的地块,一定要抓住机会多铲趟、多培土以增加次生根的形成。

3.2化学防治措施

3.2.1种子药剂处理

通过药剂拌种,推迟病、虫的侵染危害时间,保主根、保幼苗。目前使用的福克多类大豆种衣剂,由于用药量少,加之是通过内吸作用进入大豆种子体内,有效防治的药量和药效时间都非常有限,药效时间短,当大豆根腐病的高发时间7月上旬时,种衣剂的药效期早已经过时,对大豆根腐病防效非常有限;多菌灵含量高(有效含量超过15%)的大豆种衣剂在防大豆苗期立枯病(以后遇湿极易转化成根腐病)有明显效果;克百威含量高的(有效含量超过10%)大豆种衣剂在防大豆孢囊线虫病(其造成的伤口根腐病菌及易浸染)的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我们主张在通透性比较好、大豆根腐病发病率低于40%的岗地、坡地使用大豆种衣剂进行预防。

地下害虫发病严重的地块,可以使用辛硫磷水剂或甲拌磷颗粒剂拌肥的办法防治地下虫,从而达到防治大豆根腐病的效果。通过实践表明,其防效明显优于大豆种衣剂,尤其是辛硫磷水剂,每公顷用辛硫磷1000mL拌肥效果最佳。

多年重迎茬、低洼易涝大豆根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可采取专门灭真菌性的药剂(因疫霉菌、腐霉菌、镰刀菌均为真菌)如可杀得2000、菌克毒克、杜帮克露、甲双灵等每公顷超3倍~5倍药量用水1000mL拌肥或者结合耙地用800倍药液进行土壤消毒,通过试验表明,这两种办法因为在土壤中的含药空间大,因此防效明显,大多在65%以上。

3.2.2结合使用大豆叶面肥进行药剂防治

大豆根腐病突发的机率很大,如长期干旱后遇暴雨之后或连雨天都能造成大豆根腐病的大面积突发。因此合理的选择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成为大豆根腐病补救治疗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