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40

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篇1

二、活动目的

1、通过该活动的实施扎实地促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加强书香校园建设。

2、形成进取、互学的氛围,积极建构学习型教研组。

3、实现教师有效知识积累,补充教育理论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丰富教学语言,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4、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将读书所得运用于实践,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活动措施

1、精选书籍。

要求教师精读三类书籍:一类是教育专著与期刊杂志,了解教改动态,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一类是儿童文学与经典名著,提升内在文学修养,感受儿童丰富的情感世界;另一类是儒学作品,领略儒文化之精髓,学做儒雅大气之士。

2、提供条件。

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一本读书笔记本,图书室添置一定数量的书籍,保证教师学习用书。阅览室配备一定数量的教育刊物,保证教师借阅。校园网每天开通,保证教师上网阅读。

3、组建团队。

以每一个教研组为单位成立读书活动小组,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坚持不懈,不断交流分享读书经验,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促进教师自能发展。

4、搭建平台。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读书的激情之中。学校将尝试开展以下活动:

①在校园网上创办读书论坛,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人才资源和网络资源,为教师搭建一个读书、交流的平台。

②以“读经典书,行文明事,做大气人”为主题,举办读书节活动。组织开展全校性的读书讲座、读书心得交流、读书征文、展示以及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促使全体教师和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与读书能力。

③举办教师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对优秀的读书笔记给予奖励。

5、树立典型。

学校及时对读书活动进行认真全面总结,树立读书典型,推广先进。出台相应制度,对多读多思、以读促教卓有成效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并予以表彰。

四、实施过程

1、宣传发动阶段(5月份)。

在全校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营造出好的读书氛围,同时图书室添置理论书籍。

2、学习交流阶段(5~9月份)

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在认真阅读学校推荐的重点篇目的同时,要加强个人自学,每天确保学习20分钟以上,并做好读书笔记的记录。

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篇2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阅读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认识与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也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找到并正确运用了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小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阅读环境,敲响读书之门

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优化阅读环境,让生活弥漫书香气息是我们做教师的追求。我在教学中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带领学生敲响读书之门。

首先,着力打造书香班级。在我们班教室外的走廊墙壁,张贴着温馨的阅读暗示:“与书为友,走向优秀!”“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在教室前面挂着彩色警示牌:“今天,你读书了吗?”还在教室里张贴着永久性名言警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其次,将书香气息带给家庭。我们通过告家长书、开家长会等一切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将书香信息传递给家庭。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推动家庭阅读正常化、持久化,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二、名人故事,榜样激励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他在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将军“吃墨水”的故事,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语,无不激励着一代人孜孜以求,刻苦功读。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老师爱阅读也是对学生最好的垂范。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能让学生“爱乌及乌”。我们要以入神入情的阅读为学生们作出榜样,教师的这种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教师的阅读对学生有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学生从中能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之令人陶醉,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

三、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充分掌握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儿童体验成功。在教学实践中要灵活应用表扬和批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信任崇拜教师的心理特点,适时批评、表扬,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哪怕是很小很小的进步,一小点闪光点,教师也要给予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树立一种“我能行”、“我很棒”的自信心,从而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四、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1.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的知识。”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读记相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要“养成记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

3.抓住重点精读。在阅读中,要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书。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篇3

语文组吴孝梅

用“仰望星空,脚踩大地”来形容新教育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新教育致力于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课堂、理想的学生……同时,新教育又是一种扎根实践,用行动来实现理想的教育创新。这种教育理想,正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点燃了广大教师的热情,成为众多教师创造教育、享受教育、提升生命质量的动力。读新教育,我的心灵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众所周知,近年中国正在全方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一些教育探索如“主体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等实验也方兴未艾。其实无论哪种教育,它们的指向都是教育的本原和终极关怀,愿景都是理想而美好的,关键是怎样找到一条通往理想教育的适宜的实践路径。

在这方面,新教育的六大行动是值得我们关注与实践的: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在这六项行动中,我们可以实践与探索的还有很多很多,怎样才是有效的?怎样才是成功的?在不断的解构与重组中,我们提升的是自己的教育生活品质。

1、营造书香校园

我们语文老师也常有这样的苦恼:在复习的时候,[莲山课件]生怕漏掉某篇课文、某个知识点,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可是考试总有遗漏,还考察课外的东西。我们也清楚“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应教给学生一些受益终身的东西,尤其是在他们的宝贵的青春岁月里。我想,读书就是最好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学校即使什么都没有,只有书,也可以成为一个学校。足可见,营造书香校园是一种终极追求。

我们可以尝试的行动有:

⑴推荐阅读书目。新教育推荐了张中行先生审定的《中华经典名篇诵读本》,还有《英文名篇诵读本》,这些都是很好的借鉴。我们学校也可以推出《古诗文一百篇》、《散文一百篇》等等。在新生入学前和毕业生毕业时,我们应该发送推荐阅读倡议,做好衔接,宣传学校。周六可以开放学校图书馆,让学生自发到校读书。

⑵开读书课程。仅仅依靠家庭读书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将读书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语文课程可以压缩,可以调整。另外,中午的时间,也可以开发利用。开放学校图书馆,或者增设读书自修室,都是一种环境的创设。晚上睡前半小时,也应该配合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的习惯。

⑶开展读书节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节活动,为期可以是一个月,发读书倡议,搞诵读、演讲、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评选读书明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

⑷创办文学社。文学社,可以展开读书指导活动,可以邀请名家入校交流,可以创办刊物等,成为文学爱好者的活动。

2、师生共写随笔

优秀教师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优质课上、领导的表扬上,而是在学生身上,从孩子身上找到的成就感、幸福感,和他们一起相互编织有意义的教于生活,才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这也正如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日常的工作中,自认为整天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可是很多时候,自己只是激动一下,兴奋一刻,难过一阵,后悔一回……也没有付诸笔端,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现在想来,真为曾经流逝的岁月而感慨,真为逐渐模糊的记忆而惋惜。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成为新教育实践中的“有心人”,要及时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等。因为,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成功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我们真的应该从原点——学生出发,践行作为教师的理想。无尽的岁月不会给我们无言的结局,我们的教师一定会书写着自己的生命传奇,我们的教室也一定会诞生出卓越的学生。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班级博客、班级日记、个性随笔、学生成长记录、课堂叙事、班主任笔记等,只要我们的老师拿出火热的激情,铭记下我们的教育历程,我想一定会留下丰厚的痕迹。

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篇4

【关键词】教学随笔专业成长注意事项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学校、家庭迫切需要高素质教师,教学随笔对教师素质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教学随笔来源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每一次与学生的成功谈话、每一次对教学失败与教训的总结、每一堂精彩课程设计与探索都是教师教育教学成长不可缺少的方面。新教育试验认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当教师将撰写教学随笔、心得形成习惯以后,将会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一种生活需要,进而会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我的启蒙老师说:如果你每天坚持写教学反思,三年后你绝对是同龄人里的佼佼者;如果你每天坚持写教学反思,十年后绝对是你所在县区的学科骨干教师。这里的教学反思就是随笔的一种,随笔,又叫随感、笔记。教学随笔形式自由,教学笔记、教学后记、读书笔记、教学札记、教育教学随感录、备课笔记等等,这些都属于教学随笔的范畴。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对上课过程中某个闪光点、某次处理校园网的点滴经验、学生某次上机时学得高效的缘由等记载都对自身专业发展尤为重要。

教学随笔记录着教师的生命价值,钟情于教学随笔的教师,对一次创新、一次感悟、一次反思经过的思索,都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帮助,因此教学随笔是一线教师特有而实用的教育科研资料。中职学校的教师们每天接触新的教学内容,每天都与思想开放的90后打交道,沸腾的生活必将燃起心灵之火,把那耀眼的一瞬记下来,就是随笔。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真心实意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随时都会发现值得写、值得反思的东西。

一、对计算机教师撰写教学随笔的建议

1.加强理论学习,为教师撰写随笔打好理论基础

一些教师对于撰写教学随笔非常赞同,在实践中积极落实,每节课都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可是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问题的积累,缺少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办法。所以一线教师要多阅读教育教学类文章,多注重教育理论的积累,才是提高撰写教学随笔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教育教学刊物加大自己的积累,在写随笔时可以及时应用上去,提高独立撰写教学随笔的质量;在撰写教学随笔反思课堂教学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有针对性地阅读,及时解决教学困惑,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反思,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

2.教研组要加大督查力度,为教师撰写随笔做好制度保障

教研组要充分认识到撰写教学随笔的重要性,需要从业务上加强指导,教研组每月要集中学习一次,教会教师如何去撰写教学随笔;从制度上约束老师,要求教师每节课后及时撰写教学随笔;从评价上督促老师,每次教学检查不能只看次数,应该注重教学随笔的质量;从活动中引导,积极开展备课组的教学随笔撰写评比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师撰写随笔的积极性。

3.可以尝试让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弱化备课量,重点反思

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机械的抄教案深有体会,特别是我们专业课教师,教材变化不大,有些教材我都上了几十遍了,但还要面临抄旧教案的现实。所以对教材非常熟的教师,可以弱化其备课量,重点放在教学反思上,将反思写成日记,反思以前写的“反思”,以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教师反思时还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1.随笔和教学“两张皮”

部分教师把撰写教学随笔作为学校压下来的任务,没有真正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反思,课后即使有一点感触也没有及时记录下来,有时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有到学校检查之前再从去网上抄一些补充完善,和课堂教学没有契合,写出来的内容没有价值。

2.教学随笔无从下笔

一部分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撰写教学随笔是好的,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可是不知道如何去撰写教学随笔,往往是泛泛而谈,不能做到理论和课堂实际相结合。只是记录了本节课的失误,却没有想如何去改进,第二轮上课时问题照出不误。

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篇5

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均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春秋后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分国别、种族招收弟子,对于传播华夏进步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于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办学之风,为当时造就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为后世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他的这一教育主张,对我们今天来说,就是不应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谁都有一视同仁地享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我们这一课题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不管年龄性别,不管智力好差,实验班级学生全员参与,在三年的研究期间从没有放弃过一个学生。

二、因材施教,展现特长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大有启示,对我们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也有不少启发。我们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安排、成果的提取等方面做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第一,以趣为导,分层实验。

只有在以兴趣为动力的条件下,才谈得上教育的效果;不讲兴趣的教育,造就出的不是庸才便是蠢材。因此,课题组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挑选感兴趣的阅读内容。有的挑选国学经典,有的挑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有的喜欢诗词,有的喜欢国外作品……题材广泛,丰富多彩。

第二,根据特征,区别对待。

对不同的受教者给以不同的活动安排,因生制宜,区别对待,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这一思想得以落实的保障。它既应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质,也应该是学生才能有效培养的捷径。在课题实施中,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提供不同的读本:七年级上学期以《初中经典读本》中的《弟子规》《二十四史格言选》《人文上杭》《孟子》《中国历代文赋选》(上)《中国历代诗、词、曲选》(上)为主;八年级上学期以《初中经典读本》中的《弟子规》《二十四史格言选》《人文上杭》《孟子》《中国历代文赋选》(下)《中国历代诗、词、曲选》(下)为主;九年级上学期以《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下)《格列佛游记》《简・爱》《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及巴金“三部曲”之《家》为主。

第三,注意方法,扬长避短

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在发现其兴趣、优势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在学生自由选择读本阅读后,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要求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写读书心得,阅读水平一般或更差的学生做读书笔记或者手抄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学习锻炼,得到了提升发展,这样既完成了阅读目标,更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第四,讲求实效,灵活多变。

在目的明确的情况下,教学或者检测的手段、方法、内容可不拘一格,无论作怎样的探索都是有益的。在课题实施中,成果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知识竞赛、读书心得、手抄报、校刊、黑板报、演讲比赛、诗词朗诵……通过这些方式的呈现,调动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也使课题研究提高了一个层次。

三、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孔子“教学相长”思想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相长”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其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师生活动,学生向教师学习,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理念,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三年来,课题组师生本着边探索边实践的原则,课题实验在结出理论硕果的同时,在实践中更是成效显著。

第一,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年下来,课题实验使阅读成为学生酷爱的生活方式,阅读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实验不仅使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于课堂,更多地自发地延伸到了课外,书写了厚厚的阅读笔记,背诵积累了大量名篇名段。学校处处可见由阅读而呈现的各种活动:手抄报展、名著阅读论坛、读书汇报会、演讲比赛、随笔交流会……阅读已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过程和酷爱的生活方式,这是课题实验带来的最大成效。

第二,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也比过去大大增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和自觉要求。与此同时,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等都有所进步。学生在读读、写写、画画、背背、抄抄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背诵经典诗文提高了记忆力、注意力,提高了学习阅读、写作的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在相关的语文知识或征文比赛中,实验班学生多人多次获得市、县、校奖项。

第三,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研究水平。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师生们少了些浮躁,多了些书香,群体素质悄然提高。实验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学校语文组,经典阅读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老师们通过参加培训、开展实验、上研讨课、写实验心得体会、交流经验等途径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教学的骨干力量。课题组还收集、整理了不少研究过程中的其它物化成果。

第四,推动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结合校本教研,定期举办各种研讨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带动了学校的整体教研。每位教师都在教研中学习着、反思着、培养着自己科研的热情和严谨态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

第五,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

课题研究使学校的语文学科在县统考和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验班的学生整体语文成绩优于非实验班。在课题组带动下,全校研讨“经典阅读”的书香氛围异常浓厚,带动了全校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学校语文成绩在县统考及中考中连续三年居同类学校排名前茅,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行为规范、教育理念、学习方法、修身养性、治国安民以及历史、经济、为政、礼仪等等各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在今天,我们应推陈出新、取其精华,使这一宝贵财富对现代人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应有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篇6

关键词:自学能力;自觉;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204-01

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教育应成为科学—技术—生产的基础,特别是理科教学更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内容。

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通过读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通过查找资料,提高理论;会用工具书,查找所需资料,都是自学的基本要求和培养自学的基本途径。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学基础的时候,学生对自学后的成果得到满足,对自学感到兴趣,自学的劲头也就更大。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们能够不断的发现问题,这就是使学生把现在的学习和将来学习的东西,变成了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了,他们对周围世界不懂的东西越多,求知愿望就表现的越明显,这样的学生思维就越敏锐。依据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研究目标,根据本学期的教学特点,我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使学生有自学的心理准备

根据高二、高三的教材特点,在开学初对学生提出的化学课要求时就明确指出,高二《醛》、《酯》、《石油和煤》四节为自学的内容,高三的《中和滴定》、《化学反应速率》两节为自学的内容。把自学的内容公布后,使学生心理有了自学的准备,在自学这些节前采取了布置自学作业,如《醛》一节布置的作业是:

1、醛基与羟基的不同点;

2、醛基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醛基的检验方法;

4、乙醛的性质,制法,用途;

5、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醛类结构特征及分类;

7、通过实验证明醛基的特征;

8、醛类的通性,命名;

9、小结或网络图。

学生们根据布置的自学作业与自己亲手做探索性实验(教师精心的布置好探索性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准确的结论,然后选择三组学生上讲台,分别写出本节的笔记,用投影片打出实验报告,本节的小结及注意事项、网络图及规律。最后由教师评价,表扬自学好的和笔记认真的及能够总结出规律的学生,并把本节知识点及与其他节的知识联系加以说明,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延伸。这样自学后,对本节进行反馈测验,经统计学生的成绩都在80~90分以上,学生们自己也感到自学的乐趣,好像长了本事,不用老师讲课,自己也能学到、学懂新的知识,表现出喜悦。有些学生学习完本节知识后说:有些章节教给我们的方法和自学提纲让我们自己学后,再给我们总结归纳一下,收获很大。由于学生有自学的心理准备,配合教师的自学提纲,学有目的,学有兴趣,学有成果,所以,后面的几节自学效果较为理想。

二、读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之一

学生读书已经十多年,但真正会读书的学生并不很多,因此,在读书方面我下了些功夫对学生进行了培养。

1、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和步骤,在高三的复习自学过程中,以高一课本为范例带学生们一起读书,从心理学说,模仿是一种学习结果,更是一种学习手段,它的基本特点是对行动的有效刺激,可以引起同别人相似的同样反映,因此,我的做法是让学生:

①模仿教师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模仿中学到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②模仿教师在读书时大量的提出问题的方式,边读书边思考,提出一些相关的知识及知识点间的联系。

③模仿教师的联想和知识的大量提取,检查所输入的知识信息提取的准确程度(检查以前头脑中输入的知识信息的精确性)。

④模仿教师的读书与常见的习题的联系,高考26个必考点的常见习题与课本的字里行间紧密联系,易错的题型要常见,且常联系。

⑤模仿教师的读书的方式:粗—精;浅—深;读—思;读—记;读—联;读—总。

2、教给他们用几种方式读书。

①眼看,②脑想,③笔写,④卡片,也就是经常所说的“眼读书”,“笔读书”,“脑读书”,读书后把不会的记录在卡片上;把知识的网络记录在卡片上;把必会的知识点记录在卡片上,就可以在第二遍复习时有的放矢(为第二遍复习做好准备)。我让学生把记录的不会的知识内容随时反馈给我,在上课时由教师统一解决或由学生讲解,使课时节省了,重点也突出,学生反映也好。

三、培养自学能力的低起点与高落点

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篇7

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通过读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通过查找资料,提高理论;会用工具书,查找所需资料,都是自学的基本要求和培养自学的基本途径。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自学基础的时候,学生对自学后的成果得到满足,对自学感到兴趣,自学的劲头也就更大。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们能够不断的发现问题,这就是使学生把现在的学习和将来学习的东西,变成了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了,他们对周围世界不懂的东西越多,求知愿望就表现的越明显,这样的学生思维就越敏锐。依据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研究目标,根据本学期的教学特点,我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使学生有自学的心理准备根据高二、高三的教材特点,在开学初对学生提出的化学课要求时就明确指出,高二《醛》、《酯》、《石油和煤》四节为自学的内容,高三的《中和滴定》、《化学反应速率》两节为自学的内容。把自学的内容公布后,使学生心理有了自学的准备,在自学这些节前采取了布置自学作业,如《醛》一节布置的作业是:

1.醛基与羟基的不同点;

2.醛基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醛基的检验方法;

4.乙醛的性质,制法,用途;

5.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醛类结构特征及分类;

7.通过实验证明醛基的特征;

8.醛类的通性,命名;

9.小结或网络图。

学生们根据布置的自学作业与自己亲手做探索性实验(教师精心的布置好探索性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准确的结论,然后选择三组学生上讲台,分别写出本节的笔记,用投影片打出实验报告,本节的小结及注意事项、网络图及规律。最后由教师评价,表扬自学好的和笔记认真的及能够总结出规律的学生,并把本节知识点及与其他节的知识联系加以说明,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延伸。这样自学后,对本节进行反馈测验,经统计学生的成绩都在80~90分以上,学生们自己也感到自学的乐趣,好像长了本事,不用老师讲课,自己也能学到、学懂新的知识,表现出喜悦。有些学生学习完本节知识后说:有些章节教给我们的方法和自学提纲让我们自己学后,再给我们总结归纳一下,收获很大。由于学生有自学的心理准备,配合教师的自学提纲,学有目的,学有兴趣,学有成果,所以,后面的几节自学效果较为理想。

二、读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之一学生读书已经十多年,但真正会读书的学生并不很多,因此,在读书方面我下了些功夫对学生进行了培养。

1.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和步骤,在高三的复习自学过程中,以高一课本为范例带学生们一起读书,从心理学说,模仿是一种学习结果,更是一种学习手段,它的基本特点是对行动的有效刺激,可以引起同别人相似的同样反映,因此,我的做法是让学生——

①模仿教师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模仿中学到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②模仿教师在读书时大量的提出问题的方式,边读书边思考,提出一些相关的知识及知识点间的联系。

③模仿教师的联想和知识的大量提取,检查所输入的知识信息提取的准确程度(检查以前头脑中输入的知识信息的精确性)。

④模仿教师的读书与常见的习题的联系,高考26个必考点的常见习题与课本的字里行间紧密联系,易错的题型要常见,且常联系。

⑤模仿教师的读书的方式:粗—精;浅—深;读—思;读—记;读—联;读—总。

2.教给他们用几种方式读书。

①眼看,②脑想,③笔写,④卡片,也就是经常所说的“眼读书”,“笔读书”,“脑读书”,读书后把不会的记录在卡片上;把知识的网络记录在卡片上;把必会的知识点记录在卡片上,就可以在第二遍复习时有的放矢(为第二遍复习做好准备)。我让学生把记录的不会的知识内容随时反馈给我,在上课时由教师统一解决或由学生讲解,使课时节省了,重点也突出,学生反映也好。

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篇8

那么,我们的小学生阅读现状又是如何呢?

最近《少年日报》对上海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这样一组数字:只有不到48.6%的被调查者在课余时间会阅读课外书籍,其中阅读作文书、教辅书的比例高达51.4%以上,课余时间里,各种和学习有关的书籍“唱主角”,一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仍然没有成为少年儿童阅读的主流。

北京地区曾经进行过一项调研,从中发现了一些发人深省的现象。首先是阅读兴趣,小学生最爱读的课外读物依次是幽默故事、童话、侦探故事、科幻故事和儿童小说;而家长推荐的读物排名为作文辅导、历史故事、科普文章、名人传记,孩子们并不热衷。

从上述现象中不难看出,当前小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其一,应试教育作祟,功利主义色彩浓烈,在读书选择上辅导性的书籍看得多,科普类的书看得少;其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缺少协调;其三,读书的有效性不高,走马观花,随意性大;其四,阅读方法缺乏,相当一些学生不会看,单调,未养成习惯;其五,读书氛围不够,缺少活动跟进。

针对小学生阅读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对的策略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是培养诵读的习惯。诵读即反复朗读、自然成诵,适宜于儿歌、童谣和抒情性诗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有助于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是培养圈、点、批注的习惯。在阅读时,可边读边在文章中圈点加注,圈点你最感兴趣、最喜欢之处,圈点不理解之处,加注你的见解与心得。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写一些读书笔记,可积累词汇、阅读经验,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好的阅读习惯显然还不够,还需要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这把金钥匙。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实际:

1、背诵法。

通过背诵,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词汇和句子,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文章的表达方式。

2、默读法。利用默读加快阅读速度,能集中精力理解,理解的速度、质量比朗读要快、要高。

3、卡片笔记法。要用卡片摘抄名言警句,常记读书笔记,积累重要知识点,便于以后查阅。

三、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创设参与情境策略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1、创设民主情境——使学生有参与的机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教学有效的最好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即:对平时不爱参与的学生要多鼓励诱导,不要强迫点将;对参与不顺的学生要期待盼望,不要粗暴呵斥;对参与有误的学生要积极激励引导,不要批评指责。

2、创设乐学的情境——使学生有乐于参与的心情。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创设空白情境——使学生有参与的时空。高明的画家作画时,常常在画面上煞费苦心地留下一处或几处空白,以显示绘画艺术的布局美、含蓄美。

4、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想再次参与。“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

柳斌同志说过,一个不尚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有为孩子开启阅读之门,让生命在阅读中闪光,中国才会真正步入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6月。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张必稳《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3版。

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篇9

一、激发兴趣,感知阅读

有了儿童文学阅读兴趣,小学生就会像采蜜的蜜蜂一样,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阅读中得到阅读满足,进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低年级――主要采用故事悬念法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二、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1.上好“三课”。(1)读物推荐课:为学生推荐好的书目,做到好书共享。(2)读书方法指导课:教师根据本年段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方法。(3)读书笔记交流课:针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经老师的批阅后,班级整理成册,让学生享受到阅读成功的喜悦。

2.建立班级图书角。建议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大家交换阅读,安排专人管理图书,定期在班级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能力。

3.开放学校图书室。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图书进行分类,并下发到各个班级,供学生阅读,真正发挥图书室为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服务的作用。

4.借助网络辅助阅读。鼓励学生多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优化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保证阅读时间。每星期我们都要求语文教师安排一节课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6.营造家庭环境。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三、授之以渔,学会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要有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读。

1.圈点摘录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即在读书的时候用笔作一些记号,并且利用自己的积累本,做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加深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

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去粗取精。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写作技巧;然后,让学生阅读作品,做读书笔记,写读书体会;最后进行班级讨论,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四、搭建平台,坚持阅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经常督促学生,学生就容易失去阅读兴趣。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了读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例如,组织“儿童诗歌朗诵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组织“故事表演会”“课本剧表演会”,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

五、读书明理,升华阅读

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篇10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900字左右

  《爱心与教育》是一本值得精读的书籍,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李镇西老师还谈到要多读书,多写作,尤其是读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如,陶行之,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得不好,有时候是想读书,总是抱怨没时间,一直没付诸行动。李镇西老师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还经常要外出讲学,每天还要看上万字的书籍,写上千字的教育日记。和李老师相比我们的时间应该是相当充足,应该善于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写点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对待后进生更应该如此,李老师向后进生伸出了温暖的双手,献出了真情和爱心,帮助他们一步步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了爱,教育将永远是艳丽的春天!多年的教学也证明了这一点,你只要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再顽皮的学生也会和你真心相对,和你交朋友,我愿在今后的教学中把真爱奉献给每个孩子,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900字左右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当整个教育体制并不特别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能够与整个制度对抗,从而一步步地落实自己的理想?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900字左右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对学生充满了爱,他的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不同。老师对学生表达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镇西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此书中我引以为然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