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8:15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篇1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对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四类课程的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可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增设特色课程。对比注册考试分析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专业认证标准重理论基础、宽就业口径,符合注册考试的要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34学分,包括了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四大化学及其实验以及物理的基础知识。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16学分,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制图与信息技术基础类、机械基础类、电工电子及自控基础类课程。使学生学习工程设计、施工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了解生产安全与环保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系统评价技术等。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中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基本包含在内。此外,建设部勘察设计类其他一些注册工程师考试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中与环境工程专业为相近专业的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也大致与之相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完全有能力参加并考试通过,可为工科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拓展就业空间。

(二)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较全面,但对比注册考试还需完善“标准”明确将环境科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为专业必修课程,改变了环境工程专业一贯以来重工程设计、忽视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学习的现状,培养学生不仅仅从工程设计的角度,而是从更全面的角度解决实际中的环境问题[3]。例如垃圾焚烧厂的设计不仅应从工程设计角度分析考虑,还应当作为一个建设项目考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否符合当地环境规划,对当地环境影响如何应进行评价,并且应按照环评法规定进行公众参与等程序,是否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局政策、法规,对区域环境质量是否有改善等[4]。全面考虑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规划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是避免出现环境纠纷的重要途径,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制度强调的方面。此外,专业基础课中环境监测与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作为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课程列为必修,相关内容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程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对比专业标准,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知识考试内容除包含以上内容外,还包括环境管理法规和标准、工程经济与管理、安全等。对比注册考试内容,专业课程体系还需设置选修安全类课程、工程经济学等以更全面准备注册环保工程师所需知识。尤其是安全类课程,目前工科类课程体系普遍缺乏此类课程,工程实践过程中安全保障完全依靠短时间的上岗培训,知识不系统不牢固,可认为这是工程施工和工程运营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注册工程师考试的这部分内容正是为规避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设置的,因此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中拟增设安全类课程以契合实际需要。建议工程认证标准中的通用标准应将安全类课程作为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以提高工程从业人员整体安全知识水平。

(三)专业认证标准中核心课程设置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分方向考试基本一致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考试合格后进行的专业考试分五个方向: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物理污染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相应的,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以上前4个方向课程,一般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均设置此4个方向课程,而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设置的第5个方向生态恢复工程需要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基础,推测仅限于有此类学科基础的高校如林业科技大学开设有相关基础课程及生态恢复课程。因此专业认证标准考虑了各高校已有学科基础,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对于生态恢复工程考试方向,其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缺乏指导性要求,建议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应考虑注册考试的实际需求,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要求。

(四)专业认证标准中实践环节有较高要求,符合注册考试的需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实践环节至少20学分,包含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此外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要求13学分。通过实验与实习,加深对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了解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管理等基本内容,通过环境污染控制工艺操作及运营管理的训练,运用和巩固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环境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了解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设计能力。而注册考试最难的考试就是专业知识考试与案例分析,靠的是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积累,考的是规范标准的运用,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理想的结果。标准中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要求正符合了注册考试的要求,当然学校的学习仅仅是基础,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学习和积累5年后才有资格参加专业考试,这是注册考试的规定。

二、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篇2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篇3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篇4

论文摘要:随着可持续教育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社会适应性及科技创新性,这就对专业教育的社会实践及实验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习环节并结合以往的经验,提出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基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相统筹,产学研相结合,深化学生的实习内容,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化,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如何有效解决经济、资源与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主流问题。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要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国家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环保类人才的需求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必将持续增加。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的发展及拓展对专业教育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育改革必须紧密联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环境保护不仅要与经济发展相联系,还必须与社会文化的保存与发展联系起来,创造性地展开“可持续发展教育”,促使教育改革从理念到模式的转型与变革,同时也对学生专业教育中的实用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1]。

实习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实习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实习,学生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帮助学生获得对环境污染治理工艺、流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及组织管理等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环境污染治理工艺及原理的理解,增强对专业业务的认识和兴趣,形成初步的工程概念。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社会实习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社会实习单位少,实习单位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实习内容简单,一般只限于参观学习和了解,很难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认识,社会实践内容不能很好地与理论知识相融合等。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院多年实习经验,认为在实习中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2]。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教育融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向看,未来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的必然是以可持续成长为最高目标和最高追求的现代企业。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必然是“可持续成长”。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要求人力资本的不断培养、吸收、和转化。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即学校的教育必是在可持续发展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即现代的教育必然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输送满足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是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联系,让学校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及需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熟悉实际的业务操作和业务技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效结合,了解社会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企业也能够及时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了解现阶段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择优选择,为我所用,为企业将来的发展储备后备人才力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环境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紧密联系的,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融合,脱离了社会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必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服务。因此,通过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模式现状

环境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实习可以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熟悉环境污染治理的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等,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但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目前的实习实践经验并结合其他院校的实习情况看,很多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都是基于参观等表面形式,学生大多通过现场参观及工作人员的现场介绍,了解某污染治理单位采用了哪种处理工艺,现场需要哪些具体的处理设备等,很少深入污染治理及企业管理的实际中去。从我校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看,主要有两方面内容——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各为两周时间。认识实习设在大三的下学期末,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入学习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之际通过现场参观认识并了解相应的污染治理工艺和流程、设备构筑物及相应的操作方式方法等[3]。我校目前的认识实习安排在多家污染治理单位完成,与相应的课程学习很好的结合,起到了应有的效果。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初、进入毕业设计之前。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完专业理论课后,通过实践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整合,为后期的毕业设计打下工程基础和铺垫。毕业实习通常也是以参观的形式完成的,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主要也涉及到一些水污染处理、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及废气处理等单位进行。但总结以往的毕业实习经验,认为毕业实习最好与后期的毕业设计充分结合,脱离毕业设计进行单纯的毕业实习,很容易造成实习流于形式而不能深入实际,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三、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实习的性质和任务,毕业实习是在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之后、毕业设计之前,目的是让学生从深层次掌握并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统一,为后续毕业设计做铺垫。但以往的经验表明,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脱离,即没有实践目的指导下的实习很难真正做到对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层实践认识[4]。因此,如果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有机结合,就可以从内容上进行深化,且可以产学研结合有效结合。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以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课题可以来源于企业和科研机构或学校指导教师,学生可以结合毕业设计课题进行毕业实习,这样可以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构思毕业设计,充分发挥产学研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作用,强化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性,将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环节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加强其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业务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性和科研参与性及科技创新性,提高学生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的质量[5-6]。

产学研指导模式下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结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结合个人兴趣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跟企业的实际业务结合,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增前学生的社会阅历和信心,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此模式下可以很容易地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操作实际相联系,以科研指导实际,在实际中检验科研的效果,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同时,通过教师与企业的联合,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程中去,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促进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和科研业务能力的初步培养,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7]。

四、结语

依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校学生的培养不仅要其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以社会为课堂,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目标,有计划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社会实践途径,寓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创新性。

丰富的社会阅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高等教育做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然要与社会相结合,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也要不断变革,理论教育必需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脱离实际的理论教育综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环境工程专业是强实践性专业,因此,专业的实践环节必须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参与性,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有助于可持续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力,康宁.中国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17卷).科学出版社.2008.

[2]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王云燕.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47-49.

[3]刘元元,高俊敏,赵春平,王涛,吉方英.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14-117.

[4]郭新超.环境工程专业三类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66-69.

[5]史永芳,王海涌.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科技创新导报.2008,8:217-218.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篇5

关键词:信息架构;图表设计;空间规划;空间认知;环境导视;互联网移动终端交互设计

1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及发展

1.1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

环境图形设计(eGD)是一门亲源关系复杂的交叉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平面、建筑、室内、景观和工业设计。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环境图形设计师协会(SeGD)将环境图形设计定义为:在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中规划、设计指示系统以及其他视觉传达形式并制作成型的职能活动。专业杂志SegdDesign的定义是:环境图形设计与寻路(wayfinding)的视觉层面有关,属于传播识别性和信息塑造场所概念。

从环境图形的定义来看,不难发掘其概念之宽泛、体系之模糊。也不难理解尽管其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在众多艺术设计专业中这一概念也并不陌生,都曾开设过类似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却至今没有较为明晰、稳定和成熟的体系。笔者尝试通过本次课题项目的机会整理概念来源、发展,通过与教学课程结合建立较为合理、饱满的学科体系。

1.2学科的发展

1.2.1建筑指引系统

从19到20世纪,西方建筑与城市开始发展起作为城市公共环境指引系统的环境标识设计。从21世纪初,建筑标识标志设计项目也在此影响下开始在国内发展起来。起初这部分的设计主要由一些平面广告公司和传统标牌制作公司承担,设计任务多是环境指引中差漏补缺性质的零散标牌设计,这些就是最初非正式的环境图形设计项目。此时国内部分高校开始研究环境导视与信息设计、环境心理相关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建筑规模、城市区域规划以及城市信息逐步开放的意识越来越强,此类型的建造项目、改造项目越来越多,规模随之越来越大。建筑指引项目也开始进入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公司,作为其中一种新旧项目的配套业务类型被固定下来。

1.2.2场所营造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方,随着建筑表皮材料与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环境图形设计也逐渐超越起初独立与环境的方向指引与识别标牌单体,开始与整体环境空间融合,创造本身即极具个性化和场所感的空间图形。1984年,设计师苏斯曼(DeborahSussman)为洛杉矶奥运会设计了彩色的大型场地图形,成功示范了以图形为主体视觉特征创造三维空间、塑造场所感的设计尝试。

自此,新艺术运动之后运用图形塑造空间形式的装饰风格再次兴盛起来。环境图形结合材质、灯光、建筑构件甚至空间错觉,将场所特征结合导视特征对环境进行分区、标注、引导。“环境图形”这一概念也更加饱满,图形设计师开始加入到空间设计的团队中,形成了真正意义的跨界合作。

1.2.3数字媒体交互设计

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终端产品逐渐大面积普及,西方城市中的重要公共性建筑与环境均引入了网络导航系统。包括机场、火车站等主要交通枢纽建筑;包括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场馆成为数字媒体导航系统的主要对象。对于大型空间中如何快速、实时的进行空间认知与识别通过新的载体形成新的工具。

环境图形在实体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虚拟平台拓展,图形元素完成了从平面向空间的扩展之后再如何创造性的回到平面?这也成为了图形设计师、环境设计师、交互媒体设计师共同参与的课题。

2教学案例

2.1国外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据相关院校网站上的课程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开设环境图形设计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下与建筑、景观、室内并列开设,共同构成空间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art&DesignCollege)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就有“室内/环境图形”这样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工作室课程。其二是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环境图形设计选修课或高级图形设计(advancedGraphicDesign)课程,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理论、观念技巧及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属于专业特色课程。

2.2国际机构、培训及国际大赛

环境图形国际权威机构―――SeGD的全称是SocietyFor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为在环境图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师们提供资源,致力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推进。SeGD协会有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他们都是在环境标识设计、展台设计、主题环境设计等方面非常优秀的设计师。

从1998年开始,SeGD每年都会举办环境图形设计大赛,并评选出SeGD大奖,评选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春季召开的成员会议上宣布,作品也将在随后的展览中展出。SeGD大奖是该领域唯一的国际级设计奖,也是传达设计届的5大赛事之一。从2013年开始,该奖正式在中国区进行推广。

SeGD在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之前20余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指导环境图形与建筑传达在无障碍方面的设计。法案之后,SeGD协同aDa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无数关于无障碍方面的workshop培训课程。除此之外,SeGD还有许多以交通枢纽建筑导向、品牌商业建筑场所感图形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专题workshop培训课程。

2.3国内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目前为止,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部分将环境图形归属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专业下较高年级的实验性课程―――导视设计。比如广州美院的《导向设计》既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3年级的实验性必修课程。课程中以空间环境为背景,讲解图形的公共信息传达机能及导向标识系统的建立模式,形成对公共环境图形设计的认识和导向标识的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城市景观、城市结构、信息传达以及人体工学标准。

相比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系统教育中所强调的环境认知、空间序列等基本设计理念对于导入环境图形识别非常有力。但是,环境图形设计在国内艺术院校归属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情况却实属少见。这也直接导致从事空间设计的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缺少图形与环境结合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观念,使得许多空间存在导视设计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

从环境图形的学科性质不难看出其包含平面图形、空间设计、环境心理以及人机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交叉学科特征,非常适合跨专业公共选修或工作室课程。然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国内高等院校几乎没有。

3《环境信息设计》教学实例

笔者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已开展关于环境导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外学术著作以及实际项目操作中环境导视的概念与方法,并撰写《寻路行为与导视设计》硕士论文。从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学校和专业开明的课程设置中,有幸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取得《环境信息设计》的课程教学机会。同样面对没有相关教学先例的情况下,经过近5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逐渐合理化,教学成果也逐渐现现。

3.1课程介绍

环境信息设计课程自开课以来已有五年时间,就课程内容的探讨和设定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课程是面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为期两个多月。

开课之初即设定课程将信息论作为课程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初期阶段,如同国内大部分类似课程一样,主要关注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但环境设计学生在图形设计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让课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课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引入运用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方法对设计概念进行策划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进入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第三阶段加入信息媒体和载体,将互联网手机终端app交互设计与环境导视中的图形设计配合。这一改革将信息设计不仅仅作为图形表现的方法,更增强了信息化的逻辑思维对设计前期、中期相对严谨的控制,甚至将信息技术直接引入设计成果中。在课程之后同学们的其他项目实践运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3.2课程特点

考虑到信息学、交互媒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交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结合课程阶段加入了多次图书管理学、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导视设计等行业专家的讲座,在课程后期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与交互设计师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边体验边指导。课程让多个不曾有交往的学科和企业集合在一起,学校图书管理团队、思科中国网讯交互设计团队、腾讯CDC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中心团队、现代设计集团环境图形所、复旦尚科交互设计机构因为环境信息课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学科指导专家组。

3.3课程在过程中的关注

3.3.1信息组织、用户研究与图表设计

信息学(台湾称资讯学),又称信息科学、资讯科学,旧称情报学,主要是指以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及其程序设计等技术为研究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问,是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能在信息学中“信息架构”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与空间设计之间有趣的关联。探究两者不难发现,其中“信息组织”的方法在空间设计前期策划、空间序列与组织方法中隐约可见。

信息组织方法中的“分类法、聚类法、主题法、标签法、本体法”结合用户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类法”的操作形式将空间规划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的形式、事件、情境、时间、用户等等形成各种发散性的策划方案。一个设计项目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众多条件,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设计角度、方案概念层出不穷,通过概念拼图帮助理清项目条件和设计思路。

这一阶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设计中已有些发展的“图表设计”(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数据统计的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国也常被称为文档设计(documentdesign)。这种通过视觉图形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快速清晰的表达方法目前已经深入国内不少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类似“信息设计”课程。这种手法对于环境设计前期策划与概念构思阶段大量“无特征”数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甚至更为实际有效,但类似的教学训练却少有看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清晰明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关系密切。3.3.2寻路、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

根据经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归纳―――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结合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中对建筑空间认知的归纳―――分区、通道、节点、标志物,基本能够了解人们对空间认知从点到线到面的学习过程。passini的专著中还提出寻路动线的概念,也就是在执行到达目标场所的任务前,人们需要制定预先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寻找目标地的过程恰恰是空间认知过程的倒序―――从面到线到点。

能够通过清晰的寻路(事件―――路径模型)分析产生空间导视信息标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间规划层次清晰、动线明确。这一先天条件的优劣对导视设计成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换句话说,空间规划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环境。因此不论建筑内部、户外环境还是城市区域的设计者都必需了解这一过程,明确的区分区域、醒目的标志物、综合信息中心的节点、流畅清晰的路径、内外一致的边界形式,同时了解事件―――路径模型,这些是第二阶段课程的重点。根据空间认知特征及寻路模型理清空间层次、序列关系,最终产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3互联网交互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app运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区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导航系统,数字导航与空间导航的虚拟与现实将成为一个新的结合点。同样基于信息架构技术的建筑规划与互联网app程序设计在这里很容易相互对接。

通过思科网讯的技术支持,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CenteredDesign)设计流程―――确定人物与情境、确定需求、解决方案、评估设计。同时引入程序设计流程中线框图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这些流程与方法与空间导视规划与设计流程如出一辙,也验证了两种设计类型来自同一根源的事实,也让环境图形设计在空间与虚拟平台通过这一课程对接顺利。

4总结与更多尝试

环境图形设计对应的课程名称从开始的“界面设计”到“环境图形设计”到近来的“环境信息设计”。变化的过程并非盲目,而是越来越清晰于空间规划与图形的关系以及新技术载体对空间图形的转换。课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课程性质定位跨专业合作课程,虽然通过课程设置避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图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完整课题来说仍是很大的不足。

课程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关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探讨却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术对环境图形的影响仅仅只是载体的变化么?或许新技术在图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产生空前的影响。正如当下参数化设计以及分形技术对图形语言、空间形式语言甚至空间概念设计思维方式的影响令人刮目相看。这是否会是环境图形设计的新方向,笔者也正在这个领域中与相关的专家和设计师共同探索,希望在“现代技术下环境图形设计”的题目下继续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petraSchmidt,Birkhauser.patternsinDesign,artandarchitecture[m].2007.

[2]Space&environmentalGraphicsYasuhikotaguchi[m].株式会社六耀社,2010.

[3]莫洛根.信息架构学:21世纪的专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岳小莉,曹存根.信息设计和知识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斯宾塞.卡片分类:可用类别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赫什伯格.建筑策划与前期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黄维达.寻路行为与导视系统设计[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5.

[8]markSmiciklas.thepowerofinfographics[m].

[9]JasonLankow.inforgraphics,thepowerofvisualstorytelling[m].

[10]新图表设计,国际知名设计公司的新方案[m].李鸿杰,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1]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平,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

[13]Romedi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m].1992.

[14]隆格.城市导视,城市公共指引系统[m].王婧,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5]UCDChina.UCD火花集2,有效的互联网产品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6]徐卫国.数字建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创新

导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在室内设计基础上诞生出来的一门学科,涉及课程众多但是学生学习起来效果却不是很理想。有的学生毕业之后对其中的每门课程都不是很擅长,软件使用也显得很生疏,自然毕业之后工作状态也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但另一面我们的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开始试图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角度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法与意见。

1、环境芝术设计理念

环境芝术设计作为研究人居环境的新型学科,所涉及的专业内容非常广大,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概念具有很多的行业模糊地带和专业争议性,对其定义也有很多理解。

环境艺术就是创造良好的人与场所关系的艺术。环境设计的范畴始终是围绕人的生活所展开的,其设计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设计内容也会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拓展调整。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正是由于人类对环境肆无忌样的征服行为,以及现代设计活动所带来的各种弊端,才使得环境设计理论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建筑设计师与城市设计师逐渐认识到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本质是不同尺度、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人工环境设计,相互之间是协调统一的整体关系。美国学者理查德.多伯认为“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是比建筑范围更大,比规划的意义更综合,比工程技术更敏感的艺术。”

2、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设置与人才素质的培养相脱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高校新设立的艺术专业之一,是一门新兴专业课程,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对该课程的重要性仍旧缺乏深入认识,在课程设置方面过多效仿专业艺术院校,没有设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自身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相脱节现象日益凸显。再加上,随着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部分大学开始把教学改革重点转投专业建设和学校知名度的提升上,由此引发了大学把重点落实到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准确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教育内涵,这对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2.2施教者主体性缺位,理论素养和认识存在差距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同样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需要依靠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教师,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成效。然而,就目前的一些高校教师而言,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各类设计知识缺乏深入的认识,对社会的发展需求也缺乏客观全面的了解,更谈不上切实体验和实践了。虽然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实打实的专业实践,这使得他们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无可避免地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忽略了对学生的针对性教育。此外,教师也需要在课下进行教学反思,进行教学总结。在现在高校师资缺少的状况当中,教师常年忙于教学,缺少到实际环境艺术项目中去完善专业经验,缺少去知名高校和出国的进修机会,忽略对自身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的的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教学成效低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也大受影响。

3、基于创新视阈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策略

3.1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应用型专业,其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特征决定了在设立课程时要遵循科学性、特色性和灵活性的原则,突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在此过程中,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采用六分“设计”四分“艺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性的深层次培养,以实现对传统美学的延伸。此外,在教学活动中,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以“设计”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避免出现重“表现技法”轻“设计思路”的教学倾向。而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结合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要想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要增强专业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扩展性,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需要注意把艺术里面的设计语言运用到设计活动中去,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学会创作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艺术作品。用于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三维或二维等数字化软件所涉及的内容概念大多相似,教师要从整体出发,把握好艺术类软件的架构,理解当中的名词概念,做到化繁为简,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深入,层层细化,学会采用数字化手段完成学习任务。

3.2以就业为导向,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结合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要想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要完善教学条件,以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扩展性,发展学生的设计技能。而校内实训室作为学生进行仿真实践教学的场所,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它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凸显高校特色,把学生培养成受用人单位青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学校应根据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态势,增设相应的设施、设备,提高校内实训室的功能,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结论

为适应创新教育的发展潮流,高校必须要依据社会的客观规律和学校的客观基础进行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才能紧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才能进一步提高艺术设计教育质量,才能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韶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创新论[J].美术教育研究,2012,07:146-147.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篇7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计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94-02

1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标

1.1研究背景

(1)环境设计专业自1984年创办至今已27年从当时的4所院校,发展为680所(2007年教育部公布招生专业目录),直到目前该专业基本遍布所有普通高校及艺术类高校。

(2)环境设计专业自创办以来,虽然一直处于在夹缝中生存,无可否认,还是为国家的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表现为:为社会各领域输送了大量设计人才,活跃在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等设计行业,成为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补充、深化了建筑学所较少涵盖的设计领域,如专业的细部设计,围绕建筑的综合设计,提升了建筑与环境品质。

(3)由于环境设计自创立以来的模糊性质决定其本身缺乏相对明晰的教育体系。环境设计游走于规划、建筑、景观、室内各专业之间,其定位,教学主体始终是百家争鸣,各执一词,国际上也鲜有类似专业门类。

1.2研究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为1984年在中国首创环境艺术专业,随后,1987年原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了环境艺术系。在至今发展的27年间,环境设计专业已发展为680多个(2007年教育部公布招生专业目录),中国的改革发展成就证明,环境设计专业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分工的不断细化,环境设计专业方向作为美术类院校中的综合建筑环境设计学科,受学科环境以及艺术类生源的知识结构所限,自身定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探索美术类院校中的综合建筑环境设计学科的特色发展以及与未来美术院校设计类学科目录完善和发展的接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亦为我国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更为明晰,加深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3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艺术学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直接隶属于一级学科设计学,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本课题研究对于探索接轨国家美术院校设计学学科目录的完善和发展趋势有着重大意义。

1.3研究目标

1.3.1创新性

(1)鲜明的创新性为重塑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地位奠定扎实基础。

(2)系统的创新性,通过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课程的系列实践研究,创立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完整的系统性。

(3)对相关学科的变革及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创新意义。

1.3.2示范性

(1)在全国同类学科相关专业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及实践意义。

(2)在环境设计教育的系列课程中具有示范意义和极大的实际运用价值。

(3)为国家的环境设计教育及设计体系的完善具有引领的示范意义。

1.3.3原创性

(1)对充分研析中国本土地域建筑环境特征,传承中国人文精神是一种原创性的教育研究。

(2)对环境设计教育与国际相关学科建立平等交流平台,树立中国环境设计教育国际地位具有原创性。

(3)对于培养具有强烈的构建和谐生活环境的建筑环境设计人才的教育体系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意义。

2研究的内容及预期发展

2.1环境设计教育思想研究

(1)在当代遍存破坏甚至丧失中国本土地域特征建设的危机之时,以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为己任,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科学生态观为指导思想,研究如何将现代建筑科学技术与动手营造的心智思维方式相结合,科学协调人与建筑空间的和谐关系,重塑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提高现代人类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

(2)在新的历史境遇条件下,回溯现代设计思想的成长历程,以批评的态度重新审视现代设计思想的源发地――“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自觉传承中国人文精神,并努力将人类的需要与运用设计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训练积极对应。培养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并切实解决问题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专业设计人才。

(3)强化艺术感染力的知识训练,将艺术作为思想培育的重要手段,充分结合当代艺术,努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知觉能力并使其自觉应用在专业技能的塑造过程中,从而培养有自觉审美鉴赏力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2.2环境设计教育方法研究

(1)将传统美的知识论的培养方法与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达到创造美的心智感化过程相结合,自觉进行美的知识训练,提高专业审美鉴赏力。

(2)研究动手营造的劳作方式,贯穿教学始终,作为学生心智训练的重要手段,并籍此训练学生自觉将二维的平面空间构想落实到实际的三维空间感知中,同时,在三维的空间模型中研究人与空间的实质关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3)重新认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将学习融化在系列的实践课程中,通过实际感受、科学分析、文化追思等阶段剖析,使学生将以往机械地学习传统历史知识转化为自觉地感知与发问的学习行为。在今天社会发展和经济技术条件下,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发展,结合当代人类生活需求,提出设计反思。

(4)研究材料与技术的认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在以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时,学习材料与技术的应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5)将现代较封闭、独立的教育方式,转化为较开放、融通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类学习、讲座的形式,培养学生直面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设计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与国际前沿学科相对应进行平等交流,提出自我原创性教育方式,树立环境设计教育的国际地位。

(6)将设计教育与设计的现实生活引领意义相结合。通过建立研究中心及研发室验中心为媒介,运用设计为提高现实生活水平提出探索性实验研究,从而真正起到设计是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3环境设计教育体系课程模块综述

课程模块是落实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实质性,也是验证与校正思想与方法的终极手段。环境设计教育的课程模块包括两个学制阶段,分别为基础段(这里所指的基础并不是绝对意义的基础而是为专业段学习所准备的专业素养基础及专业设计基础)和专业段。[1]

(1)基础段:基础段要解决的是五大问题:较高的审美素养与习惯;动手营造的心智训练习惯;过渡到专业设计的“前设计”训练;专业学习所需的知识素养自我学习习惯;培养传承中国人文精神的自觉意识。

围绕以上所需解决的问题,基础段课程可具体落实为制图、绘画、采风、设计造型基础、动手基础及限制条件设计课程。

①制图。

制图课程包括平面制图及三维制图。该课程学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形成三维物体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快速转换思维,空间图形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习规范工程制图。

②绘画。

直面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环境美。经典美学的感受与熏陶。实现手段为素描环境、色彩环境、速写环境。作为环境设计基础的绘画课程不仅仅是技法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的过程,捕捉环境中的设计要素,环境中设计要素构成的环境美;通过绘画的手段,重构、解析、设计对象环境。

③采风。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课程,如中国书法、传统民居田野考察。使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习,提高传统人文素养;通过实地考察体验传统环境空间,运用测绘、绘画等手段,学习、记录、了解传统环境文化精神。

④动手基础。

以金属、木、土、混凝土等为材料,进行制作、营造训练,使学生掌握对于这些材料加工的技艺及对实验室设备的运用,养成学生自觉运用动手的习惯并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群体合作力求将呆板简单的思想方法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与创造力的培养。

⑤“反”设计。

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分析,对设计过程进行反向思考,其间对大师名作设计思想进行深层次思考,在制作作品模型的过程中融入了对大师作品阅读后的二次设计或写意解读。学生通过“反”设计过程学习逆向的用自己的思想来对建筑作品进行设计思考。[2]

⑥设计造型基础。

通过“平面积聚、平面切割”,学习利用基本形通过简单的加减法产生造型。其中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设计单位,常常比较单纯、简练,而它们又是构成建筑平面、空间造型的基本形体元素,学生利用它们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进行排列组合训练,逐步形成对于建筑形式、空间、秩序的认识及把控基础。

⑦限制条件设计。

10m×10m×10m立方体到院宅。在规定的尺度,规定的形状内进行空间组织训练,这项训练事实上是将设计影响因素充分剥离,或者说是将设计条件简化,使学生能够专注于在给定空间内进行建筑、庭院空间的组织,通过这项训练,学生能够初步形成对于“空间”的概念认识,在开始专业设计课题前形成设计思考基础。

(2)专业段:专业段学习又分专业基础段与专业学习段。

专业基础段解决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但并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将设计课题置于实际的境遇中整合建筑、景观、室内的三者关系,在这种整合的知识学习下,逐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徒手草图构思,模型构想等设计心智训练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知识感知的过程中,伴以读史的理论学习,这里理论传授亦不是简单的知识告知而是通过实地考察分析,图文解读学习相关专业历史。如中西方建筑史、中国园林赏读,景观史学、读史的目的为了唤发学生对于传承中国人文精神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并从传统的优秀范例中汲取养分,经过理性分析,作用于今日人类生活实践,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事实上,专业基础段所教授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观,作为指导专业设计的思想基础,它以传统文化为纲,贯穿整个专业设计学习阶段。

专业学习段是一个专业知识融通和应用设计实践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有两个重要手段:

第一,开放性教学,通过大量的学习讲座、“workshop”、国际竞赛的参与,教导学生运用现代建筑科学技术成果,面对设计问题,结合现实进行作业训练,同时仍然强化动手的心智训练过程为培养在生活中自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这里交流是其关键词。

第二,专业化方面的学习。面对未来社会需要,加强更专门的专业化方向学习,专业化方向学习的重点是如何将融通的专业基础学习知识,以及对于生活的体验,人生观的形成运用于设计的专业化方向,这里的融通是关键词。

专业学习段的课程为整个学习阶段的核心课程,环境设计专业一般学制为四年,专业学习段的课程课时有限,我们在设置的过程中应避免成为建筑学专业的简化版,或者是规划、建筑、景观、室内专业的糅合简化版。我们对于课题的设置强调“遭遇”这一体验方式,课题的选择不以功能分类形成罗列,而是选择不同尺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周遭环境、不同设计强度的课题,使学生学习以全局观的视野来应对这些设计场所。尺度可以是单体建筑及建筑群落,生活方式可以是公共生活或居住生活,周遭环境可以是城市、乡村或者自然环境设计强度可以是保护、更新或者新建。

典型课程包括院宅建筑设计,风景建筑设计、城市街区及建筑设计。

院宅和风景建筑场地均为自然环境,院宅为小体量建筑,其容纳的生活可以是居住、展示、办公等,院宅设计一般为学生第一次真正的专业设计课程,之所以强调“院”的概念,可以使学生在专业设计之初,就开始理解、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元素――“院落”,同时也通过院落这一元素,训练建筑内外空间之“图底关系”的处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对话。风景区建筑是处于自然环境中的较大体量的建筑群落,其功能可以使酒店、餐饮、博览等,其功能及流线趋于复杂,学生在该课程中开始熟悉及掌握公共建筑的一些基本设计原理,同时也强调较大体量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已经经历民居考察、民居测绘等对于中国传统聚落的认识,在该课程中鼓励学生汲取中国传统聚落的营造思想。

“城市街区及建筑设计”课程场地选自功能混合,新老建筑共存的老城区,以课题的形式探讨如何以全局观视野有机更新承载各种城市生活的本土城市空间[3],以设计的手段实现城市活动的传统人文空间模式的创建。该课程中,学生将面临更复杂的问题,学生开始对设计课题进行全面思考――通过广域的研究、分析,探讨所要营造的城市生活空间或生活方式,随之确定其设计功能。设计手段涵盖了建筑设计,旧建筑保护、更新,景观设计等专业知识点。该课程一般设于高年级,是对于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一项高强度训练。

参考文献

[1]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2009:115-117.

[2]孙科峰.美术院校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建筑分析”教学模式研究[J].新建筑,2010(3):122-125.

[3]孙科峰.关于艺术院校建筑学专业本科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世界建筑导报,2006(12):15.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篇8

论文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空间 功能与形式 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发展历程较短,正处在蓬勃向上的成长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广阔,专业结构上是由多种学科领域交叉构成的复合体,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大知识组团”,而且有领域扩大化的趋势。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资源结构特点,在环艺专业的内容设置上突出重点,抓中心领域的构成研究,或围绕中心领域开辟新的专业知识增长点,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将环艺专业的发展建设依附于某个学科,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哪个学科的分支。应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保持专业良性发展的趋势,共同努力,形成专业发展的合力,完善专业体系建设。在分析构成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要素时,应以视觉艺术要素为切入点,对涉及到艺术表现且与环境相关的领域和专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使之更有针对性和连贯性,而不能只是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内容简单相加。只有构成内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有机整体。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对各中心要素内容的整合研究、学习,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对人们所处的生活空间环境进行有序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是使自然环境生态化、社会环境艺术化、人工环境和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大环境”的改善和创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活动空间范围日趋扩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应包括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此正确地评价建筑应该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两个发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的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所进行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后者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应以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应从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升华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自然十分关键。小住宅建筑设计(或称别墅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初始的课题。针对环艺专业的特点,将其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使之成为环艺专业认知建筑空间与设计原理的主要起点课程。

首先,通过对小住宅建筑历史的回顾,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建筑艺术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向大师学习,现代许多建筑大师都曾对小住宅(别墅)的设计情有独钟。感悟他们在小住宅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可以从中解读世界现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变、发展、兴盛与更迭的历史轨迹。如,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中体现了他倡导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建造出与以往的石砌结构形式的建筑彻底决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语)同样、密斯·凡·德·罗在其设计的图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将钢和玻璃的组合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流水别墅”的设计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更是具有深远影响。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建筑史上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称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这其中的许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设计中最先体现出各自对建筑空间建构、材料的表现性等建筑语言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设计者对建筑人性化的关注和对建筑的时代性与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留下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足迹,如设计cctv新楼座的库哈斯,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的设计者矶崎新,自学成才的安滕忠雄,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来华讲学的文图里等,这使我们近距离、多方面体会名家的作品成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课,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构成特点而设立的。目前环艺专业的学生以造型为专业基础,对形式的感受力强,但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并且在设计时常有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因此,培养未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课题内容的确定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形态意识,并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与色彩,建筑与环境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更需关注建筑与人文精神、与经济技术、与所服务的对象的关系这些建筑设计中的本质问题。

二、课题的定义和特点

小住宅建筑涵盖了别墅的定义,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别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别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带,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独户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处闹市,环境条件并不一定优美,但它有别墅的特点,它不在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也不是用富丽堂皇来衡量,而是讲求独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适和美观。这种单独设计、个体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学的目的与方向

1.小住宅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对建筑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2.一个好的小住宅设计应当解决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将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3.解决好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人为本合理细化功能组织,使空间布局自由流畅、富于变化,同时各空间元素具有内在的有机衔接,且比例、尺度人性化。

4.学习掌握建筑形态构成的一般原理,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对形式美感的独特感应能力和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将生活的感受、知识的积累通过艺术的知觉提炼,浓缩为抽象化和空间化的形态构成。

5.通过学习小住宅建筑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语言与技巧,提高设计方案从概念至全面深化的能力。培养从平面草图至立体模型表现的设计能力,以及规范运用制图正确表述方案的能力,为日后环境艺术设计中正确处理好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开端。

四、小住宅建筑设计的内容与主要步骤

一是由教师选定一个基地环境并设立功能任务书,如,在依山傍水之地设计建筑面积300平米左右的单层或多层小住宅建筑(别墅)。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模拟客户。根据要求选择基地环境,参照任务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和调研活动,然后写出调研报告,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对小住宅建筑的形式、功能、景观、车流和人流等做出全面规划,并选择自己最为理想的构思创意方案,最终完成住宅的设计。

五、难点分析

1.在空间的认识问题上,应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对人感知空间时的心理影响。“功能性”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满足实用需求,应强调居住者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应(由视觉引起),唤起人们在空间中的情感与联想,所以设计时应始终关注实用与立意的结合,并将其作为创作的目标。要创造首先能感动你自己的有意义的空间与形态,并且能将功能有机地贯穿组织起来,使空间兼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2.艺术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初学建筑设计时,对潮流和时尚感觉敏锐,且有较好的形式感和表现力,欠缺的是通过理性思维和推理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能力。设计初始,往往形成一个或多个构思,但只停留在对形式的直观感受层面,缺少系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时只形成一个概念性方案但深入不进去,使最终的方案得不到升华。应当注意的是,设计方案的构思立意明确以后,各环节问题的处理没有一个既定的程序模式,更不是一个问题完全解决之后再考虑下一个问题,因为毕竟方案设计不是加工标准件的过程,方案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一个互动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应同时关注几个环节和环节的各个方面。这期间的反复推敲,“一步一停、一步二晃”,都在所难免,应把握立意这条主线,统筹兼顾,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弄清问题的相互作用点,并进行整理归纳,在衔接中解决矛盾。

设计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两个课题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积累,并且有赖于教育者经常性的正确引导,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文明进步成果,打破专业界限,培养起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参考文献:

[1]《别墅建筑设计》,邹颖、卞洪滨编著,中国建筑出版社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6-07-02

在目前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普遍突出实践育人的大方向、大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可以总结为“宽口径、淡方向,重基础、强课程”。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拓宽口径、夯实基础、精练专业、注重实践”,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理念应当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化及时调整方案设置、教学组织、授课实施、社会实践、课程反馈、目标考核等方面,构建“宽、实、精、重”的多维课程体系。

要以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化为前提,以学生专业素质提升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抓手,将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教学、专业科学、实践教学三大类课程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优化各系列课程布局,以课程建设为内生动力,形成统一开放式课程教学管理的新格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

在确定基本课程框架之后,要对教学内容、手段方式和考核评价机制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分析。

对于专业性与实践性突出并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完全可以赋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和足够的条件,使其通过对不同课程的自主选择来建构符合自身发展规划需求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结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应当灵活开放并充满活力,课程间的逻辑关系较为清晰、衔接紧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也应处于自主自觉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课程教学要求应当简洁明了、有针对性,尽量避免以往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模糊随意、繁冗低效、重叠无序等问题,要努力做到课程方向、教学内容、授课导向三个明确,合理设计课程名称、学时学分配置、教学大纲与教案、教材教参以及课后要求。

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评估和课程设置评价的参考标准和有效依据。

所谓“拓宽口径”,就是要在课程模块设置中放宽教学口径,将专业细化后置,基于艺术学一级学科大类强化基础知识积累,拓宽艺术类专业素养学习,做到“先面后点,点面结合”。要使学生广泛掌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领域的各课程知识,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今后细化方向、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中提高艺术修养、拓宽创意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夯实基础”是强调艺术学一级学科和设计学二级学科下不同专业和方向下的艺术类基础课程,应当作为教学模块中的重点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比如在环境设计专业本科阶段的基础学习部分,可以和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统一进行基础课程学习,提高对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的自主性,营造“以基础促专业、以专业强基础”的良好氛围。

所谓“精练专业”,是鉴于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需要在具备艺术学、设计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扎实基础上进行讲授,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与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课程设置中的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是要介绍环境设计专业领域中的一个专门问题,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技能,各个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又应有紧密联系,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最终与毕业设计合理衔接。

“注重实践”意味着科学的培养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订单式的培养方法拓展专业素养,让学生很好地完成设计采风、专业实习等实践任务,有能力主动参与专业社会实践,有能力承担设计类作品创意竞赛活动,真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实用性专业设计人才。

因此专业核心类课程设置上应突出一个“特”字理念。

专业核心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专业导向性地位。一方面,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充分尊重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上也应该更加突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方向。

在独立学院这类院校中,环境设计专业当然也包括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其课程体系应当突出强调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即对学生所进行的关于语言文化、社会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借此实现个性品质的培养和公民意识的陶冶,用适应时代的文化内涵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应丰富自己的生活意义及人生价值,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自主并范围开阔的内涵塑造,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上不致过分受制于专业思维的束缚,成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心理健康、视野开阔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独立学院完全可以通过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中素质教育及其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来实现优化三本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目标,丰富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共同的知识背景和文化底蕴,减少应试教育和功利性学习对学生心智发展的损害,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开阔的视野、开朗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迎接新的人生挑战。

环境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是环境设计专业中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要实现做大做强,独树一帜,就更应当注重对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是知识与能力的积累过程,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不断循环和螺旋上升的。要通过认知实践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岗位见习等方式来了解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际状况。

培养院校应当改善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开展实验室模拟实践和实际操作制图等具体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施制图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技巧,提高处理设计制图的实际动手能力。

与此同时,环境设计专业要注重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把实习基地真正用起来,提升学生岗位适应力。

参考文献:

[1]金日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艺术教育,2012(6).

[2]罗中霞.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评《环境艺术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6(1).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篇10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涉及美术、雕塑、园林、心理、材料、建筑以及装饰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一体的综合型专业,而对于目前各大高职院校来说,“岗位、能力”已经成为了该科目教学的目标,所以实践课程的改革就是要体现出岗位能力这个核心。而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用人需求情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方向以及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必要性四个方面,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实践性课程的改革方向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这门科目起源于工艺美术教育,直到20世纪70年代,国家才将其确定为一门特色课程,80年代以来这门专业则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这也导致了众多综合性高等院校及艺术院校趋之若鹜的争相开设此专业。目前环境艺术专业招生可以分为综合类(包含文、理两类)和艺术类(美术生),其中艺术类教学方向主要是以设计教学为主,侧重于设计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创意与效果的表现;而综合类则以逻辑思维为主,注重文案与设计的严谨性。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生源招生有利于保证专业发展的互补性,两类生源毕业后都有其明显的优势,但是环境艺术设计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纸上谈兵的设计是无法付诸实施的;要求项目的设计者有生活积累、材料认识、空间的把控以及对施工工艺了解,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一不可[1],而实践环节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行业现状与用人需求情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我国目前环艺设计从业人员可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一)工科毕业生如建筑学、工民建等专业人员兼职或者转行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二)经过高等院校环艺设计专业学习的毕业生;(三)美术班或者效果图表现等培训班后大约经历一年的培训后上岗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市场本身存在就业门槛低、职业准入性低、职业鉴定混乱等问题;再加上近年来开设环境设计类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生数量远远大于企业实际需求,学生低水平实习、低水平就业就业现象严重;企业真正需求的实践性强,有经验的设计人才严重匮乏,从而导致了设计类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年年招人、年年缺人的尴尬局面。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出具有实操能力高素质的毕业生是当务之急,而高等职业院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专业发展过于盲目,课程体系僵硬,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国内诸多高职院校开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课程体系设置仍旧来源于本科三段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落后,学生所学知识内容陈旧,学生所学内容远远赶不上市场需求与变化;(二)存在课程标准滞后,学生所学知识难以适应企业实际岗位操作需要的客观现实情况,急需采取校企合作形式引入行业企业技术规范作为课程标准;(三)在教学条件上,由于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众多院校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同时上课,班容量巨大,大班教学不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特征,导致教师难以逐个精细化辅导,学生设计作品普遍质量粗糙;(四)由于存在对高职教师学历的要求,教学师资队伍普遍实践经验欠缺,多数教师存在“出校门―进校门”的怪圈,没有企业行业等一线设计经验,对设计标准、施工规范知之甚少,难以对学生进行岗位化训练指导;(五)各高职院校虽重视学生毕业实习,但存在学生实习时间长,实习规范性差,实习处于无序性状态,实习期间无底薪、无待遇、实习内容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融入企业,造成学生后续从本专业离职率高的现象。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急需在课程体系中(学生实习前)增加校企合作岗位实践性的综合实训课程,从而能够对学生进行行业岗位性引导,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岗位知识与实践经验,以便于其能够融入未来企业的职业环境中。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提出与探索

(一)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提出。“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是在高职专科学生完成两年通识基础课及专业课之后,在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前插入的一个周期为三个月,由学院教师及企业管理者(或设计师)共同教学管理的课程组,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从学校环境下的课本内容对接到企业环境下进行岗位性(任务)项目训练,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及管理运作方式,熟悉企业行业规范,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在专业就读期间即可直接获取相关经验、熟悉了解岗位性质、特点及技术要点,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与岗位能力。

(二)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体系的构建。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开设在高职专科的第五学期,周期三个月,学时约为200学时;分为“专业岗位认知课程”(60学时)与“专业综合性实践训练”(140学时)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主要课程任务是行业企业认知,了解企业的组成,公司文化与背景,设计公司的运作与管理模式,企业日常工作性质与内容,设计企业的设计规范与施工工艺等行业基本情况。后一阶段则主要进入企业采取轮换制岗位实践,分别在制图员、设计师、监理等岗位充当助理工作,从而积累一线工作经验。

(三)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管理与组织体系的完善。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企业,因此在课程的管理与组织上,企业不但要全程参与而且要扮演主要角色。基于课程的两个阶段的特点,在管理与组织模式上也采取“a+B”双负责制的模式,其中a代表校方,B代表企业,各方在教学过程与实践管理中各派出一名教工/员工,共同管理一个20~30人的自然班,“a+B”的模式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始终。企业员工是主要角色,负责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分配岗位与任务等工作;校方指导教师则负责学生的出勤、组织、协同考核等工作,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通过“a+B”双负责制的模式发挥出了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企业可以从繁重的教学组织中解脱出来,直接对学生进行技术性培训,而校方则可以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在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使学生深入到岗位一线进行实践性训练;同时也迫使教师由课堂走入企业,接受企业环境的熏陶,推动专业教师从只具备单项教学能力向综合专业性能力转变,进而达到具备岗位性教学指导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