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十篇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十篇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8:40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1

关键词雕通捏花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

潮州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潮州陶瓷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全国陶瓷产值和出口量第一的陶瓷产区,2004年4月国家正式授予潮州“中国瓷都”的荣誉称号。雕通捏花陶瓷(俗称通花瓷)堪称全国独一无二的陶瓷特色艺术,主要特点是集造型,镂空,捏花,寄花于一体。其视觉感受是精巧,玲珑,剔透,质白如玉,薄如纸,可谓是独树一帜的陶瓷艺术品种。做为新一代的陶瓷艺术设计者,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雕通捏花这一艺术陶瓷门类,的确需要认真地加以思考探索。

1必须研究学习先辈们的创造精神

潮州雕通捏花瓷产品,是受到抽纱钩织镂空产品“通花”的启示,得其效果而取名“通花瓷器”。早期产品只在较简单的器型上进行粗犷的镂空(没有捏花寄花),其纹理也以竹叶、团圆图纹做为主体,主要作用仅做为一般传统建筑物的护栏或围墙透窗的一种实用装饰物品,其艺术欣赏价值不高。新中国成立后,陶瓷产业所有职工的工作和生活都得到了正常的保证,心情愉快,劳动积极,干劲足,生产热情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陶瓷行业创作人员的创作热情。所以,在较短时间内,陶瓷行业的科学技术,器型设计,装饰设计,雕塑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且种类繁多,并明显地产生了因地域习俗因素,地域文化差异的陶瓷产区的产品特色与特点。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潮州陶瓷彻底结束了半陶半瓷的粗犷生产形式,进入了高、精、细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中高档陶瓷生产初盛时期。雕通捏花艺术瓷同样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俗到高雅,从单一艺术层面到多元艺术层面及功能相配套的过程。而且涌现了一大批很有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大型三层友谊通花瓶,作为代表国家陶瓷文化的国礼瓷赠送给友好国家,成为国宝;白玉通花瓶图片成为潮州名片的宣传封面;春色大花篮作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陈设瓷,这无疑是数代陶瓷艺术家的敬业精神和长期呕心沥血探索研究的硕果。今天,因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思维,新的市场意识,陶瓷艺术创作,陶瓷科技,陶瓷生产形式都进入全盛时期,很多观众参观陶瓷陈列馆时,对潮州陶瓷产品都极为赞赏。尤其是对雕通捏花艺术的器型简练,花瓣薄如蝉翼,细如游丝,声如馨,白如玉的艺术造诣留下了赞叹不已的深刻印象,这就是激发新一代陶瓷艺术设计人员创作热情的最好动力。

2必须提高综合素质,才能继承发展雕通捏花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从陶到瓷的很长历史进程中,都以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思想上埋下了根深蒂固的“做缶”简单概念,从根本上去认知日用陶瓷器皿的实用价值,忽略其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随着历史科学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发展,陶瓷艺术创作繁荣,丰富多彩,千变万化,陶瓷产品既是实用品,也是艺术品,使之逐渐改变人们对陶瓷的单一认识观念。并感受认识从朴拙的陶器发明至现代多彩多姿的陶瓷产品,都是伴随着历史的科学技术,现代生活的进步发展的。从单一的器型到完整的配套产品,从单调的陶饰到各种色釉,各类彩绘技术与表现形式。无一是孤立而不与人文背景相联系的,而是蕴藏着深厚的科学文化内涵和功用美学价值。因而,做为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人员,在学习欣赏历代辉煌的陶瓷文化的同时,必须吸其精华,剔其糟粕,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和设计审美观念,做到厚积薄发,才能在继承优秀的古陶瓷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更加灿烂的现代陶瓷文化。其必须具备的要素是:

(1)创作雕通捏花陶瓷艺术作品,必须研究一般造型艺术的发展规律和它的形式美的规律。也应该研究实用美术发展规律和实用美术形式美的规律;更需研究陶瓷造型发展规律和陶瓷造型的形式美的规律;陶瓷造型是主体的造型艺术,也是体量空间的艺术塑造。一件成功的雕通捏花陶瓷作品,凝聚着设计者的心血和思想内涵,与平面的艺术造型有着很多不同的视觉美感,作品本身体现了体量、体积、空间三方面要素,而且受到材料、烧成等诸多制约,既要有艺术表现形式,又要达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才能带给人们具有创造与创新的欣赏价值。随着科学,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用功能与艺术欣赏品位在同步提高,这就是对雕通捏花陶瓷艺术设计者的综合素质,思维方向,创作水平,艺术境界提出新的要求。

(2)创作雕通捏花陶瓷艺术作品,必须研究线条运用与形体构成的美学关系。其一:尽管陶瓷器型品种繁多,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线结构的组合,就其性质和方向而言,是各不尽相同的,而且能够引起不同视觉感受;水平线安全、庄严、稳定;垂直线高耸、端庄、雄伟;弧线饱满、柔和、圆润、光滑。其二:线的这种或那种性质存在,是由线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的不同存在的形式反映。当线条附丽于具体造型形象的时候,借助联想是能够表达出安全,恬静,端庄,流畅,圆润,柔和,挺秀等形式感觉。其三:通过研究分析线的性质、运动方向,是加深理解造型线型语言在陶瓷造型上的可能性。而且善于运用这种可能性,借以找出较充分地表现作品最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形式。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2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浩瀚的历史文明更是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可以说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史,而陶瓷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它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屹立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焕发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下面我要谈的是对这门独特装饰艺术的审美与创作。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审美活动中,我们首先要知道的就是什么是美。古人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的祖先在认定什么是美的问题中认为和谐为美,这些观点和西方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黑格尔美学不谋而合。可见和谐美在美学中的重要位置。其实美学就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要处理好这种审美关系,这就要我们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创作活动中严格遵循美学规律。合理运用这门科学,使得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

陶瓷装饰艺术,它是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虽然它的主要表现对象是陶瓷,但它与中国画、油画等其他艺术门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并以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形成了自身的文化艺术。陶瓷制品在艺术再现形式上有着双重性,它既是日用品也是一件工艺品,它是工艺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体,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使陶瓷艺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故它有着自己的审美要求。在陶瓷艺术审美活动中,人们在谋求美与美感互相对应,共生共存的愉悦中,多出了一个对陶瓷制品的工艺造型美、瓷质材料美、装饰内容与形式美的审美内容。而这些客观存在因素,都有一种特殊的审美行为。人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客观存在的美,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家园,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由于陶瓷制品的自身特点,他在表现美与绘画艺术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首先是材质不同,而就陶瓷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美,陶瓷制品它是以一种造型形式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而造型又是运用其极具生命力的线条来表现的,细细品味,一件无任何装饰画面的陶瓷制品在审美活动中,由于造型点、线、面的结合符合美学规律,它也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陶瓷艺术审美活动有它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平面展开在人们面前,能一目了然地对作品进行审美活动。陶瓷制品它是以一个立体状态的形式呈现在审美主体面前,在这些千变万化的造型中,有的造型由于其造型特点,它并不适合装饰任何画面,于是就有了别具一格的颜色釉装饰。这就是陶瓷装饰艺术的魅力。陶瓷艺术的绘画装饰极为丰富复杂,首先陶瓷艺术工作者要根据陶瓷的造型特点,进行装饰部位的选择,再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画面大小、部位选择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人的审美享受,过大则观其头不见其尾,不能使人产生审美。过小则不能得其势,不能产生其艺术效果,这也就不能谓之于和谐,更不能在审美主、客体之间产生美感。

我们前面谈到陶瓷艺术属工艺美术范畴,由于陶瓷艺术有着特定的自然属性,从而不难理解在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它有着自己的美学规律,陶瓷装饰创作活动其形式极为丰富,不但要表现装饰内容与形式美,还要兼顾工艺美、材料美。如何使陶瓷制品能吸引人的眼球,它离不开审美对象(客观存在)对人主观能动的反应(审美活动)。要使陶瓷艺术作品在人们审美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就要激发人们的情感愉悦,这就要求陶瓷艺术创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美术功底,更重要的是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就陶瓷的自然属性来说,还要求作者要掌握更多的有关陶瓷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工艺学、装饰材料学、美学等等,这是因为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主体会用自己本来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参加到审美对象中去,和它的内容,形式联系起来,这种内容和形式我们叫它“艺术语言”,要使这种艺术语言能打动人,震撼人的心灵,陶瓷艺术工作者就必须把陶瓷的自然科学知识和陶瓷的艺术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陶瓷自然科学知识和陶瓷艺术语言中找到美,即和谐与统一。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3

[关键词]包装设计品牌意识陶瓷艺术商品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市场竞争的全面展开,同时由于市场的开放,国外产品的大规模涌入以及国外产品品牌攻势的长趋直入,品牌意识开始逐步为人们所接受。随着人们品牌消费意识的日渐形成,产品生产企业开始从单纯的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而作为现代企业“品牌战略”的一种重要手段和载体,商品的最为直接的广告媒介就是它自身的包装设计。从现代观点看,包装不仅有保护商品和便于储运的基本功能,更具有吸引消费、促进销售、传播理念、提高商品价值等功能。精心的设计,使产品包装充分显示出一种非凡的视觉美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紧紧吸引购物者的“眼球”,并抓住其购物心理,使其从心理上产生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和依赖,最终达到促销的作用。就全球化视野看,日本及欧美诸多国家的包装就非常注重以企业标志为主题,再结合各种图案纹样、文字等进行精心设计,加以精美的印刷,从而不仅保护了商品,也宣传了商品,同时对该企业的形象更是起到了流动广告的作用。鉴于此,下面仅就陶瓷艺术商品包装设计的品牌化问题,谈谈个人意见。

二、陶瓷艺术商品包装设计的现实意义

陶瓷艺术商品是指具有很强观赏性的艺术陶瓷品,能带给观者美的享受,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极具收藏价值,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品。它的主要功能在于摆设装饰、传承民族文化,是人类智慧象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如今,陶瓷艺术品不再是少数高雅之士的玩赏之物,已从个别大师或小作坊制作走向大众化的企业规模生产,装饰着人们的家居,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是品味生活的又一亮点。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从事陶瓷艺术行业的企业不断增多,国有的、集体的、个体的陶瓷企业纷纷组建,其中不免鱼龙混杂,由于陶瓷生产技术、制度、政策等原因,严重冲击着陶瓷艺术商品的市场秩序,造成有实力和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树立企业的品牌意识,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品牌意识外化表现为商品的包装设计。作为企业形象代表的商标标志,是代表特定事物或机构,具有某种特殊含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因此,既是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社会承诺和保证,又是消费者识别商品的资讯和依据。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就不能不认真研究如何去创造能够在市场中取胜的各项条件,企业需要设计和包装自己,商标标志是其重要部分,它代表一种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商标既可以区分各企业的不同产品与服务,树立企业的自身形象和信誉,又是进行广告宣传促销,开展行业竞争的有力武器。因此,陶瓷艺术商品的品质影响到企业形象的建立,企业形象的建立也将影响陶瓷艺术商品的销售。

三、陶瓷艺术商品的包装设计思维

1.要寻求企业商标标识与陶瓷艺术商品之间的和谐统一

现代商标标识不仅起到商品的记号作用,还要通过商标表达一定的含义,传达明确信息,给公众留下美好而独特的印象。一个好的标志应当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空间,让观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对标志的内涵进行再创造。这就要求设计师对企业各方面要深入了解,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规模历史和产品的性能、用途、销售对象、价格、生产工艺等,选取最具企业特色的一点加以夸张、强化、提炼、比喻、暗示等手法,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要具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便使用者或信息接受者在产生舒适、方便和愉悦感受的基础上达到较深层次的感动。这个艺术形象要在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达到招徕的目的。陶瓷艺术商品虽为主体性,若有好的企业标识就能让顾客认知企业的经营理念,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企业标识的设计应与陶瓷艺术品及企业的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和谐统一、相映成趣。

2.要寻求对企业广告性的进一步延伸

品牌是同类商品中用以区别个性和功能特点的商品品种及其牌号。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品牌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标签,任何商品,如无一个品牌及相应的商标,在剧烈市场竞争中是很难站住脚跟的。一种品牌的商品,必须依靠广告与其它品牌的商品进行竞争,才能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在品牌战略的实施中,广告能最直接有效地提高商品的知名度,成功的广告能使商品的品牌在最短时间内成为畅销的名牌。这是企业家们梦寐以求的目标。企业标志是企业的代表性符号,让其紧随于陶瓷艺术品,让顾客在购买该商品中建立起对企业的信任,认知该品牌,这也是企业在潜移默化中宣传自己,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所以,在包装设计中,陶瓷艺术商品与企业形象的紧密联系,就能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要有好的品质、好的经营理念,就能创造出好的品牌;好的品牌就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在购买商品时也认知了企业。企业标识附身于商品,或内包装,就能有效地将企业广告进一步延伸。

3.着眼于陶瓷艺术商品的延续性保护功能,并发挥环保作用

陶瓷艺术商品的包装一般分为外包装和内包装,外包装以保证商品在存储、运输中的安全为主要目的,因此必须具有良好的抗冲击力、抗摔打力的强度和良好的防潮、防水性;内包装是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基本包装,也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包装形体,是包装设计中最关键的部分,我们称其为“销售包装”。内包装在用材量方面比外包装多,也最容易产生环保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将内包装设计成艺术陶瓷品的小展柜,这样既解决了由于顾客购买商品后,容易抛弃包装物所带来的环保问题,也能为易损的陶瓷艺术品提供一个安全、谐调美观的展柜式包装。

四、陶瓷艺术商品包装设计的实际要素

理论的研究最终目的是要指导实践,应用到实践中的。一个陶瓷企业有了品牌意识,有了包装设计思维,有了包装设计理念,如果没有具体应用在生产实践中,一切都将成为空谈。所以,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陶瓷企业要想成为真正的品牌,其包装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包装符合陶瓷艺术商品的基本功能;

2.包装与陶瓷艺术商品的价值关系;

3.包装与陶瓷艺术商品和与环境亲和性相协调。

五、结论

陶瓷艺术商品的包装设计,就是该企业的“形象工程”,是该企业的“形象代言人”。一方面,追求包装与商品的整体和谐,体现陶瓷艺术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包装展示企业的形象,使客户通过标识认同商品,通过商品认同企业,从而达到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宇,杜跃春.现代标志设计技法实例.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1):8.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4

引言

对于传统陶瓷艺术,一部分现代陶艺家并不是机械地继承,而是去挖掘生产陶瓷的文化记忆陶瓷重建,以及充满时代和艺术作品的感觉。在现代陶瓷体的视觉强化阵容,另一部分投入更多的思考,进行干预,目前有关陶瓷文化理念和情感的工作在形成更深入创建你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化艺术语言传达的美感和思想。

本文试图从泥性的角度,试图谈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研究人员在建立现代陶瓷的创作和泥性的控制,在实践中,探索最合适的,最直接的,在某些语言中最具影响力和泥塑作品,并展示我们的新想法和更富有创造性的性质。这是本文的初衷。

建立现代陶瓷意识

中国现代陶艺时间虽短,却发展迅速,已明显区别于传统陶艺。它的魅力来自泥性的不同美感和它的手语痕迹;来自泥土、釉色、烧成之美;来自于作陶过程中的期待和惊喜;更来自泥、釉、火与个性情怀浑然天成般的融合。陶艺家在进行陶艺创作时,在采用盘筑、粘接、堆砌、挤压、叠加、切割乃至爆破等各种对泥性本身进行探讨的手法时,都对陶艺家所要表达的审美意象的实现起到关键的作用。如不同粘土的粗细、湿燥、手感、可塑性、肌理、色彩都各有不同,所影射的表情也各个相异。在现代陶艺创作中,陶艺家的思想个性情坏论现代陶艺创作中对泥性的驾驭能否得到实现,和对泥性的谙熟和驾驭息息相关。

中国在90年代中期,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有一个“纯艺术”的陶瓷艺术。从传统到现代,创新和深化意识的过程。传统与现代,注重理念和技术,与美国没有提出异议的回答“应该是什么现代陶瓷”,现代陶艺创作需要技巧,更重要的是支持的概念。

建立现代陶瓷艺术的泥解释

什么是“泥”?最常见的是概念是“水和土的融合”。从“地球”的定义,以及水,柔软的可塑性,而且还因为混合土显示“流”,“乱”和“呼吸”等感官的方式。从历史上看,地球是最亲密的朋友。

和传统陶工比起来,现代陶艺家从全新的认识角度来再度认识粘土,并意识到把握泥性是现代陶艺创作的基石。陶艺创作必须借助泥料,来实现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个性和审美价值,因此,陶艺家非常重视泥性,并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勃土的自然特质。

在现代陶艺创作对泥的控制

众所周知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配料、制坯成型,施釉,最后经高温烧制而成。在窑炉中的厉炼使泥在火焰的炼狱中再生而凝固;含蓄而张扬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符号肌理;强烈的形式意味和激活力的表现.将其进行充分挖掘,摆脱室内陈设的架土形式,在现代艺术的大背景下进行重新审视定位。

1.创意理念的形成和确立

泥浆控制的成功,不仅在泥地或污垢,或泥浆干湿度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形成和建立创意。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反映了什么样的性格,给观众什么样的感受和同情的,这一系列的创作考虑的问题之前,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短期的困难和内部处理。

工业的发达,机械化生产风行,泥的本真的味道缺失了,我们得到的是几乎雷同的标准的产品,不带任何的情绪和体温。在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里,人们处在精神焦虑和空虚的状态,现代陶艺提出回归泥土,回归陶瓷本原的号召,要求陶艺家们参与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这其实是对泥性的重新审读和强调。

技术给陶艺家提供了更多可借鉴可创新的对象和方法,刺激陶艺家创造新的语言形式。在陶艺创作中究竟采用何种成型方法,这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如使用的泥料、构思的造型,欲表现的效果,个人的喜好等等。各个国家,各个地方的泥料都不太一样,有的泥料适合手捏成型,有的适合拉坯,有的泥料适合翻模,有的泥料适合泥条盘筑或泥片成型。

2.保持湿度

无论什么样的成型方法,泥干湿度把握好是最重要的一步。不论是哪一个成功的陶艺家,都必定是对泥的干湿度把握得非常准确。陶瓷烧制过程中存在以确定传统或现代陶瓷艺术是否必须是中空结构。

结论

爱迪生曾说:“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科学是这样,艺术也是这样的。随着西方现当代艺术的介入,中国现代陶艺呈现了新的气象,中国陶艺家积极参与国际性陶艺交流,展示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新面貌。从偶然发生,到必然掌握,要有机缘,更要有锲而不舍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5

关键词:陶瓷艺术;素质教育;教学

陶瓷艺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是人类利用泥土与火所赋予的物质的伟大创造。陶器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通过素质教育,让学生了解陶瓷文化,丰富学生文化视野,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国陶瓷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不仅在于制瓷工艺。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好的陶瓷艺术作品,可以启发人们的觉悟,鼓励人们热爱生活,追求崇高的理想。通过优美的形象打动和启发欣赏者的心灵。

陶瓷文化是一门综合性的文化,极富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而且学生操作起来非常安全。陶瓷是水和泥的艺术,火与土的结合。它包含有人类学、心理学、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美学等成分。随着我国改革形式的深入发展,中外频繁的文化艺术交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陶瓷文化的藩篱纷纷被打破。世界各国的陶瓷互相影响,抽象的形体美已成为现代陶瓷艺术的象征之一。

中国陶瓷是中华民族审美思想、审美情感、审美心理的形象化、具体化的凝聚。尽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貌与把握美、创造美的能力方法与方式。陶瓷艺术造型制作,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之一。通过陶艺的设计与制作,让学生从朴实的泥惊人的美。这是一个脑力与体力并重的活动过程。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塑造,不仅有利于增加个性的深度,启发大脑的敏感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以锻炼身体的灵巧。比起传统的美术课,它更有具体性、可比性和创造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从中获得创造的乐趣和审美的愉悦。

陶瓷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区局限性,景德镇是闻名于世的瓷都,有很好的条件。随着交通目趋发达,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它成本低、投资小。在全国各地上陶艺课也不会成为困难的事。

陶瓷美术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辨能力、表现能力、并激发其创造能力陶瓷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有:

主要通过教师理论的讲授法:现场演示法、实地观察法、实习作业法等方面展开。另外针对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及智力特点,提出不同的需求。“应用型人才”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目标,其核心是在专业设计活动中,培养学生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陶瓷美术设计教育,面临着三大重要课题:①要继承优秀的民族遗产,并发扬光大。②要吸收世界各国的现代艺术和设计的优秀成果。③要立路我国现代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根基上,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去培养“三高人才”(即眼高、手高、心高)并了解和掌握绘画基础。文学、美学、中外美术史、艺术市场学、计算机操作、工艺材料学、人体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求学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教学必须应时展的潮流,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低效率、脱离实际、窒息创造的弊端。由过去的单一的传授知识,改为教育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培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多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能力。根据他们的认识规律,有层次、有梯变地确定教育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能力。在确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接受能力,使学生易于听懂、学会、练熟。

教学是科学是艺术。简练、生动、准确、富有条理性、启发性的教学,自会受到学生欢迎。教师在课堂上应始终保持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时时体现对所从事的工作,对学生及所教授专业,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耐心解答学舌功能各种疑难问题,热情鼓励和扶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师生见才会有感情融洽。教师在教学艺术才会最大限度地接受并不断变化,充满旺盛的活力。教学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非常重要。只有两者很好的协调、结合,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陶艺课程,一定要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还有对陶瓷进行烧制的培养,了解化学材料对陶瓷的影响,加入不同的化学金属原料,所烧制出来的陶瓷呈现的色釉画面。以及陶瓷在烧制前不同窑位的摆放,所烧制出不同的效果,明白陶瓷烧制的偶然性。

陶瓷美术同纯美术相比,既有相同处,又有相异处。陶瓷是一种特殊工艺,有时受材料、工艺的限制注重美性与工艺性的统一。其要在特定的舞台上方能演出各种精彩的戏剧。土、火、水是构成陶瓷的三个基本要素,由于泥的可塑性,火的神秘性,使得陶瓷艺术颇具魅力而引人入胜。中国陶瓷有一套独特的创造方法,民族形式,及表现技法和艺术风格。并且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这些很值得我们好好品位,认真掌握。

在教学思想上,首先,要以坚实的美术基础作为陶艺专业的基础,这种坚实的美术基础,不仅只体现在“画”的造型、能力上,更重要、更内在、更深入的体现在对其他诸多艺术思维能力,对学生进入陶瓷领域之后,提高其陶瓷创作,设计的审美,判断能力上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甚至可终身受用。其次,确立艺术创作和产品设计并重的陶艺思想,要求已愈来愈朝个性化,独创性方面发展。因此,设计中对艺术品款,风格特征,审美情趣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培养学生陶瓷艺术综合创作设计能力。其三,要学习运用并发展我国优秀的陶瓷艺术传统、民族文化,应该是我们的灵魂。若不在前人的累积中寻觅现代艺术的根源,其探究必将成为缺乏生命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艺术中的一切有益的、富有生气的部分,要为我所用。我们的陶瓷美术教育才能即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又具有普遍的意义。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6

一、现代陶艺本质特征

现代陶艺,一般也称之为“陶艺”。现代陶瓷艺术,不同于以前,蕴含着现代人的审美和情感需要。陶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往今来,几千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这个过程中,陶艺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自身体系,牢牢地屹立在文化艺术的宫殿中,熠熠生辉。说它现代,是因为在之前的基础上,我们要推陈出新,创造出当下这个时代的陶艺文化,要求它要与这个时代的背景、文化、潮流相吻合,这样才能开辟出它的另一番繁华景象。

传统的陶瓷可能偏向于它的实用性,比如用来盛放东西,或做做低端的装饰。工匠在做好了陶瓷的原型之后,放入炉窑中简单地加热至相应的温度,陶瓷就出来了。但是这样的作品充其量也就是个”半成品”。而现代陶瓷就不一样了,它着重强调的就是它的精神属性,以半成品的形式很难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它需要在艺术家烧制前进行大量的创作、修饰、设计工作,试图制作出能陶冶情操、表达思想、表现心理意识的艺术品。当然,它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也是一大亮点,令传统陶艺望尘莫及。正是因为它的表现力强,所以艺术家常常在陶瓷作品中针砭时弊,表达自己的若干看法,具有批判现实的功能。

现代陶艺是当代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陶艺家既可以在作品中宣泄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当代社会环境中出现的种种事件进行批判、引导,以求引起观者共鸣,促使大众进行反思。总之,现代陶艺就是把创作者的感情承载在陶土中,是一种变相的与大众交流的形式。其创作和欣赏的本质特征,是人性、泥性、水性、火性的自然有机融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也恰恰是现代陶艺的灵魂。

二、现代陶艺材质语言形态

现代陶艺通过物质生产手段对材料进行审美加工,充分利用陶土、水、火这些材料。陶艺家始终有意识地利用材质的各种语言形态,力图发挥现代陶艺极限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性

我们都清楚,陶瓷的原料主要就是陶土、水、火。这些原料是纯天然的,具有环保的意义。因此,在当今这个工业化时代,现代陶瓷就更容易被大众所认可。除了陶土之外,一些工业废料,如工业粉煤灰、高岭矿尾沙也都是很好的材料,能够变废为宝,变腐朽为神奇。

(二)可塑性

我们知道,经过陶艺家的自由、随性的加工,同样的陶土可以创作出完全不同风格、颜色、款式的作品,这就源于陶瓷的可塑性。陶艺家在创作一个作品前要对自己想要的作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是要婀娜多姿,还是时尚前卫;是要凌乱美,还是对称的协调;是要小众化的狂野,还是中规中矩的常态;是要古朴、自然,还是浓妆艳抹。经过适当的手法和构思,这些都是可以达到的。然后选材,搭配材料,当然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难题还是如何构思,这对陶艺家灵活掌控作品效果和作品在脑海中呈现的能力就有要求了。其实,设计的精髓就在于此,也是作品的灵魂之所在。往往作品的秉性就体现在陶艺家如何拿捏它的可塑性上面了。

(三)稳定性

现代陶艺经火烧成后性质发生了变化,形状永久固定,变得坚硬。陶瓷外表的釉层是十分坚硬的,就像牙齿外面的牙釉质。有了这层保护膜,水就渗不进去。此外,它还有防辐射、耐腐蚀、耐热、耐风化等特性。这些性质可以使得陶瓷存放很久的时间,利于收藏和装饰,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看上去还是那么鲜艳,摸上去依然光滑如初。

(四)文化性

现代陶艺具有精神层面属性,可以反映的内容很多。当然,也可以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以及文化,这样的陶瓷作品,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也是一种继承和发扬,有助于让更多人知道本土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具有相当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有的本地传说和本地独有的故事也可以通过陶瓷艺术来呈现并传播出去。当然,通过“走出去”,其他地方的文化精髓我们也可以学习、归纳和借鉴,从而达到古代文化现代化,区域文化全国化。

(五)时代性

一个时代会有它相应的独特审美标准和样式,现代陶瓷也是如此,也在不断出新以便满足人们的需求。其设计体现人性审美需求,表现形式与内容更多地融入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气息和国际化艺术的多元思想,具有这个时代的印记和标记。通过长期不断的调整,陶瓷文化得到了自身积淀和发展,慢慢地经历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丰富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现代艺术里面的内容和外在的样式、风格因此得到延续和发展。这是历史趋势向前的发展使然,也是陶瓷艺术演变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轨迹。

三、现代陶艺肌理语言形态

陶瓷艺术美或体现在独特的构思上面,或体现在五颜六色的色彩配比上面,或在描素的内容里面,当然,也可以体现在陶艺的肌理语言形态方面。不可否认,肌理效果的表达帮助陶瓷艺术更好地介入现代生活,丰富了陶艺的表现方式,更好地服务于现代陶瓷。肌理效果和形状体态,可以在制作时通过压印、刻划、手捏等方式轻易地制作。所以,有经验的陶艺家总是能在纹理烧制前,控制泥料的组成成分、颗粒的粗细和放入金属氧化物的不同,轻而易举地完成调整,已期达到理想效果,产生粗细、疏密、交叉、韵律、连续、重叠、错综的肌理美感。要是经验不足的工匠师傅,烧出来的陶瓷质感会不佳,以及会发生一些异样的肌理变化,像龟裂、气泡、粗糙、挤压等。所以,肌理语言的运用恰当与否很有学问,直接关系到陶瓷艺术的成就和审美特征。

所谓肌理,词典上释义为皮肤的纹理。在陶瓷装饰上则被认为是陶艺家运用物质材料质感在造型上留下的操作痕迹。在运用肌理语言形态方面,还有其原则性。首先,陶艺家们更多关注的是陶瓷的质地个性。质地的好坏很难与材料的粗细、优劣构成必然关系,但和陶艺家们经验与技巧却有紧密相连。同时,肌理效果的好坏与技巧也有内在联系,这里就不详细解释。此外,肌理效果在彩妆里面也有很大的运用,会随着挤压、手捏、刻画等改变出炉的颜色效果,力求达到肌理效果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掌握这种技艺,可以更加灵活多维地丰富肌理语言环境,并且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陶瓷艺术的视觉盛宴。

现代陶艺使用的物质媒材都源自大自然,如土、水、火等,在我们生活中都是最常见的。其中最有灵性的就是陶艺家的构思,加上与釉料的完美结合,在火的加工下,完成绚丽的碰撞。陶艺家可以把天马行空的意象具体化,自由飞翔般表现在陶瓷釉面上,最终将对泥与火的理解,运用在材质创作的各种痕迹和肌理中,并通过高温火的作用,体现主体精神创造和再现物质性记录活动的全过程,产生艺术之美。

陶艺制品没有了釉色将黯然无光,变得无比的单调和突兀。陶瓷制品带给人们的美感是不可替代的,光滑的质地,独特的肌理,当然最为良好的视觉感受还离不开陶艺的另一方面――釉色的丰富性,即釉色美。首先,一个作品的感染力,还是来自直观的视觉感受。陶艺家熟练运用各种的釉来修饰釉面,真如鬼斧神工般的神奇。加上火的作用,在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斑驳、裂纹、开片的效果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令人叹为观止。单是釉就多种多样,常见的像裂纹釉、无光釉、颜色釉、透明釉以及釉上、釉下的彩料装饰。各种原料的运用,创造出了符合人们要求的陶艺佳品。

四、现代陶艺肌理语言形式要素

我们上面说了,陶艺就是运用土、水、火这些最原始的材料制作出来的高雅艺术。制作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陶艺家。陶艺家可以灵活运用肌理语言的形式要素,能够改变肌理的形态,控制图案的节奏、韵律和对称。同样是那些土、那些釉、那些金属氧化物,运用不同的手法技能就是能形成不同的点、线、面,线条之间的对比、节奏和均衡。当然,这些具体的搭配和运用,还得根据作品的主题来确定。当作品表达的是柔和、缓慢的主题时,这个时候就形成对称和均衡的状态,用疏密差异大或太强烈的对比都不太适合。一般这种情况下,人的情绪波动变化都比较大,比较紧张。这和色彩上的色差是一个道理。不规则的图案就给人一种动荡、不安、活跃、神秘,反正就是非常态的感觉。陶艺家正是运用这个原理,得心应手地制作各式各样的富有美感的作品。

现代陶艺肌理语言形态,不仅是传达现代陶艺理念的逻辑工具,还是现代陶艺理念美丽的化身。现代陶艺作品表达和所使用的肌理语言形态符号,不仅在传递着某种超越陶艺物象功能本身的信息,更传递着某种在话语之外的声音。不同的现代陶艺肌理语言形态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其间蕴含的理念魅力和主体自由精神的创造力量。

结语

“美就是生活――使人想起生活”,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述艺术美时的一句名言。所有的一切艺术活动都是以实物为载体,艺术家以受众为主体对象,运用陶瓷这一载体,注入自己的个性、思想、情感、看法,传递给受众,唤醒受众的精神共鸣,给予受众美的享受和思想的震撼,或心灵的抚慰。现代陶艺已逐渐走出传统陶艺的局限,用现代审美的手段为现代人提供“感情和思想的魔力”,又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去创造”人类灵魂的微笑”。

现代陶艺也是一样的,正在不断创新,结合这个时代的潮流观念和特有的科技技巧。它更为注重表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从而使陶艺创作成为了一门真正的艺术,艺术风格也正向多元化发展。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现代陶艺这种艺术价值追求的转化表现形式,远比传统陶艺要自由得多,也必将给陶瓷装饰艺术领域,带来更为丰富的美感和表现力,产生更大的辉煌,从而达到迎合受众的精神需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迪安.关于中国现代陶艺的思考[J].美术文献.1997(10).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7

一、激趣

师:你们知道“中国”的英文是什么吗?生:China!师:很好,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国被叫做“China”呢?生:因为“china”是瓷器的意思,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师:恩,同学们回答得简单明了。以陶瓷(china)的闻名世界而得名,这是被公认的原因。此外中国被称为“China”还有不少的其他来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一下。那么同学们,听了我刚才的提问和课桌上的这件作品,可以猜到我们今天学什么了吧。就是陶艺创作!

(学生活动:由“中国”展开对陶瓷的联想)

二、解疑

师: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追其根源也有近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我国在商明了瓷器。中国被世界誉为陶瓷的故乡。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问题,还提供艺术的享受。现在,陶瓷器具仍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

三、实践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8

陶瓷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个种类,也是最有代表性、影响颇广的类型,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承载着巨大的中国文化内涵,品种繁多的陶瓷造型,又通过其功能来展现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之间的关联。

一、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意识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世界陶瓷艺术发展史上,以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工艺特点著称于世,并获得一致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是因为中国传统陶瓷有其独特的整体风貌和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地区的风格特点,并且都有着新的形式和特定的艺术内涵。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陶瓷不论从技术到艺术,还是从造型样式到装饰纹样,都具备一种独立的特质,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形成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的交融和凝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所说的“造型”是单指人们所创造的陶瓷器物的形态和样式,区别于广义的“造型”,主要说的是具有一定抽象特征的陶瓷器型。

从陶瓷艺术的本质特征来说,陶瓷造型是第一性的,陶瓷装饰是第二性的,陶瓷造型在整体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从新石器时代出现陶器开始,继而到商代中期烧造出原始瓷器,进一步发展到东汉后期烧制出真正的瓷器,中国的陶瓷不断发展,从陶到瓷,然后陶与瓷并行发展,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陶瓷艺术品,构成了中国的陶瓷艺术传统。从陶瓷造型的产生起,推动其发展演进的因素就不是单方面的:首要的是生活水平、条件、方式;其次是科学技术水平、工艺制作能力;再就是审美习尚与爱好。

从物质和技术方面来说,陶瓷造型则是运用不同材料和不同技术而构成的,直观地展示着当时创造者对工艺材料的认识,对工艺技术的掌握,表现出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整个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和文化发展分不开。尽管陶瓷造型所包含的并不全都是造型艺术的成分,尽管陶瓷造型较之装饰纹样更具抽象特征,但是造型意识方面却表现着潜在的丰富的文化内蕴。

二、中国传统陶瓷造型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中国艺术思想产生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数千年来,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统一的和持续的传统,深深渗透到中华民族的心理、意识、趣味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无可否认的重要地位。

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角度来认识中国陶瓷艺术,冷静深入地去分析和认识潜存在传统陶瓷造型中的创造意识和影响,以至支持这种创造意识的哲学思想与审美心理特征,将有助于认识传统陶瓷造型的特点。

(一)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艺术思想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表现在理论上,便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通观整个中国艺术思想史,美善统一始终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艺术思潮中,对善的实质、内容的理解,以及美善如何获得统一的看法有所不同,在儒家美学中这一点最为清楚。汉代“中和之美”、“中庸之道”成为中国文人的最高审美标准,汉陶瓷的矩形体现了实用功能与审美外观的结合。比如:壶、鼓腹、长颈、盘口,通常壶肩有铺首衔环,非常优美。壶是饮酒器,腹部呈圆形可使容量增加。博山炉,呈豆形,盖高而尖,雕镂成山形,象征海上的仙山“博山”,这和宗教意义联系起来,烟雾飘渺、宛如仙境。这些陶瓷造型都体现功能与形式统一的思想。

尽管中国美学一开始就十分注意美同感官愉悦、情感满足的重要联系,并不否定这种联系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但它同时强调这种联系必须符合伦理道德。从中国传统陶瓷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留下古代哲学思想深深的烙印。

(二)情与理的统一

中国艺术思想远比西方古典艺术思想更为强调艺术的情感方面,它总是以情感的表现和感染作用去说明艺术的起源和本质。这种不同,也分别表现在东西方艺术的发展上。在古希腊,得到充分发展的艺术大都是再现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如史诗、雕塑、戏剧。而在中国古代,则以乐为中心,充分地发展了艺术表现情感的功能。而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和以乐为中心这一古老深厚的传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中国美学强调情感表现,同时又十分强调“情”与“理”的统一,即要求艺术表现的情感是合乎伦理道德之善的情感,而不是无节制,非理性的情感。中国艺术思想也讲艺术真实,但不是对外界事物的模拟再现的真实,而是情感表现的合理的真实。中国美学极少如西方美学那样讨论美与真的关系,真就包含在善之中,善必定同时真。

以宋代哲学思想为例,宋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设计思想,天理就是受天命的封建伦理纲常,是永恒不变的,而享受生活是伤天害理的人欲。理学家提出“言理而不言情”,精绝的宋瓷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当时的主流审美取向是追求淡泊含蓄、平淡天真的风格。宋瓷以质朴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有许多独创性的成就,丰富性远远超过前代,造型风格简洁优美,比例尺度恰到好处,达到完美的境地,充分体现了宋人崇尚的典雅风度和独特的审美意趣。例如:梅瓶,口小颈短、肩以下逐渐内敛,线条简洁、流畅、形象端庄妩媚,宛若亭亭少女,很好的表达了宋人的理学审美观念。玉壶春,口沿微微外展,颈部修长,腹部微鼓,形成优美的S线形,使人感到增一分显胖,减一分则瘦。那完美的比例尺度、含蓄优雅的身姿浑然天成,令人浮想万千、叹为观止。“理”与“情”应当融为一体,不可分离。

(三)人与自然的统一

基于中国哲学中重要的天人合一观念,中国艺术思想总是强调人与自然、生命的欲望与实现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两者统一。外在自然物的美根源于它同人的生命发展有密切关系,它的运动节奏、韵律同人的内在的伦理道德情感要求之间存在着某种吻合、统一。

南北朝的思想家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人们崇尚自然,追求清闲,超然物外。六朝已进入陶器时代,瓷器烧制成功并取代了传统的铜器、漆器,成为生活用品的主要品种。为了避战乱,各民族不断迁徙,战争的痛苦,残酷的剥削压迫,精神的苦闷使佛教兴起,许多陶瓷造型也体现了这种宗教色彩。比如仰复莲花尊就是与佛教文化结合的产物。另外,各种陶瓷造型,比如罐、鸡首壶、盘口、壶、碗、唾盂都逐渐显得高耸,这种清瘦体现了一种追求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之美。中国艺术思想高度重视形式美,但又总是把形式与情感的表现相联系,从来不用纯自然的规律去解释形式美。再从人对自然的关系来看,中国美学高度肯定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力量,在空间时间上的宏伟、永恒、无限,但并不出于宗教崇拜,而恰好意识到了人类不被自然束缚的伟大力量,并高扬了这种伟大。而且,这种思想也并没有认为人可以脱离自然、摈弃自然,而是强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强调在两者合一中获得审美最高境界。

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特征来研究中国传统陶瓷造型的方法和技巧,将有助于揭示形成中国陶瓷造型特点的内在因素。陶瓷造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几千年来曾获得过辉煌的成就。从几千年的陶瓷造型中可以看到,几千年的陶瓷发展史,留下灿烂辉煌的陶瓷艺术,也留下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深的烙印。继承传统才能开拓未来,哲学思想发展至今,创造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陶瓷艺术是重要的时代命题。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2.樊皓、吴乃基:《科学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杨永善:《说陶论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9

关键词:当代陶艺;亲和力

人的情感产生于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及其所渴望的满足感,而这种情感的满足需要一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具体的物或由物产生的现象。人最为亲近的是饥饿时的食欲满足,寒冷时的衣物满足,恐惧时的安全满足。而人类对艺术审美满足是在这些物质基础得到解决并逐步提高之后产生的一种纯粹精神需要。当代陶艺越来越趋向于满足人的这种心理需要。

第一,当代陶艺思潮及其行为的显著特征表现在人的心理需要之上,即满足人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富条件下所缺乏的精神匮乏的需要。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认为,“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1]因此,最初对人最为有用的就是食物、衣物、住房等物质生活条件。换句话说,食物、衣物和住房等是与人最有亲和力的物质。随着物质条件的满足,人们在认识事物中便将精神提升上来,提升到具有较大亲和力的高度。艺术从劳动、模仿、游戏、崇拜等各种活动中凝聚出来,形成了对人具有巨大亲和力的事物,不论内容、形式,还是内涵等,都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并越来越同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从人造物的历史看,陶瓷是最先与人类建立亲密关系人造物质,随后,它在功能上的不断扩大越发加强了这种亲和关系。现代陶艺从精神方面与人建立了陶瓷文化史上空前的亲和关系。现代陶艺是出现在20世纪工业化繁荣时代的陶瓷表达,它从理念上彻底打破了陶瓷实用化而转向精神层面,为人的精神愉悦服务。而当代陶艺又在此基础上向前推进了巨大的一步。

“激进的现代陶艺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新的艺术主张,即‘瓶罐既艺术’的理论,用后现代观念去重新审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罐,赋予陶瓷‘器皿’以新的艺术生命。”[2]如果这样给当代陶艺下个定义,未免有点笼统。当代陶艺有着广泛的语义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仅从表达文化的总特特征上说,它企图设法与人建立一种亲和关系,――但是,这种亲和关系已经不是历史上任何时代的那种关系。以往的不论是陶瓷为人们生活实际需要和审美需要做了多少,现在都被搁置在一边。它一反过去不曾有过的将制陶行为看成是一种广泛的群众性观照行为,体现的是大众化的心理反应。这种与过去孑然不同的做法是直截了当地与人(大众化的人)的心理结下了关系。由于现代社会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从物质生活需求上满足了审理与心理需要,但是,在精神需要上却倍感失落,为此,精神匮乏的需要达到了一种迫切的不满足感。而,现代陶艺发展的趋向就是设法消除这种不满足感。

第二,当代陶艺从现代陶艺发展而来,在表现人的心理行为方面鲜明的与现代陶艺有别,它不仅展现了人的心理需要,是人心理需要的显露与行为表达的统一,而且,从陶瓷艺术创作的主体上也做了无限衍生。

一般地,一种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延续与更迁,现代陶艺到当代陶艺是人们在生产及利用陶瓷为自身服务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延续与转化。从陶瓷材料上看,物质基本材料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得到创新,也因新材料的发现与利用,新式工艺方法与制作方法不断涌现,这便构成制作陶艺基本的物质技术基础。当然,这个基础在相当长久的过去就早已同人类结下了彼此不可分离的关系。从表达的思维与方式上看,从室内到室外,陶瓷以据各种形式排列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姑且不论这种形式起着何等作用,它们总是与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亲疏关系。当然,所有的关系都与人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干系,其中,还极大地渗透着各种生命的力量,这种无法用具体物质形态体现的力量,就是陶瓷与人类所具有的亲和力。

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为上极大发展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现时的人们生活的具体物质形态绝大多数为这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所取代。然而,陶瓷留给人的眷恋却丝毫未减。

随着世界工业步伐的加快,工业发展较快地区或国家率先将现念附加给传统的陶瓷物质形态,并使之携带了具有纯粹审美意义文化因素。于是,在陶瓷文化世界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思维与表达,这就是对现代陶艺的高度概括。就在现代陶艺方兴未艾之际,新的思潮在不断涌现,人们对陶瓷表达的内容、形式,以及文化语义都在循序渐进。在此,人们不仅将过去用的陶罐瓷瓶看艺术品并加以创作之外,还在创作队伍上扩大了,――以前,作为欣赏者的部分或大部分受众,而现在却成为陶瓷艺术家,最起码他们也在履行陶瓷艺术家的职责,尽管他们的创作是为了自己的欣赏。在现代艺术思潮中,有人形象地将之称为“行为艺术”。这里,姑且不论它属于何种行为的艺术,单从过去陶瓷文化产品的参与主体上说,它扩大了这个陶瓷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或者从现代陶艺创作的主体看,它也无限扩大了这个主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陶艺的创作,不仅在思维上突破了以往艺术的界限,就是在艺术创作主体上也无限延伸了“陶瓷艺术家”这个主体。这个延伸实质上是陶瓷艺术家或现代陶艺家的衍生,――尽管他们的行为是艺术的行为,可是,他们的创造却与陶瓷艺术家的创造有十分鲜明的区别:他们甚至不了解陶瓷材料及其工艺,不熟悉陶瓷艺术表达语言及其风格,不理解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等诸多的不了解,他们却创作出属于陶瓷艺术领域的文化产品。

第三,当代陶艺与人的亲和力虽然以物的形式出现,但其最终归宿于精神需要层面的陶瓷制作行为,从而加强了人类与陶瓷表达的亲和力。

针对当代陶艺思潮衍生下的陶艺家群体及其创作的陶艺作品而言,与其说他们是陶瓷艺术文化活动,他们创作的作品是陶艺作品,还不如说,他们的活动和结果执行着宣传陶瓷文化与传播陶瓷文化的职能。这样,十分合理的理解,是他们的行为扩大了陶瓷文化在非物质领域的影响力,即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与扩大了陶瓷文化在人们非物质文化方面与人的亲和力。

原本在历史上,人们与陶瓷所形成的亲和力是发生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这不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奠定了人们喜欢利用陶瓷进行生产与生活的浓厚兴趣。后来,随着陶瓷文化的逐步分工,一种精神上的产品从陶瓷物质文化效应中分离出来,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体系。仅从这个独立并形成的陶瓷文化新体系而言,它与人所形成与维系的亲和力,无论如何都是缩小了。其一,人们广泛地利用陶瓷的物质功能来达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的这种亲和力,无论受众群体的数量,还是对受众群体所产生的影响力上,与从前相比都趋于下降;其二,由于生产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过去由陶瓷参与的人们的文化活动,现在越来越多被其他物质所取代,诸如,“新型”的钢铁、铝材等金属材料,塑料、玻璃以及化学纤维材料接踵而至地进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不仅取代了陶瓷的作用,也削弱了陶瓷与人们所结下的原有亲和力。这样,陶瓷参与人们文化活动的机会在日益减少,毋庸置疑,它与的亲和力也在日趋削弱。

除了陶瓷与人原有的物质关系之外,现代陶艺从某种意义上扩大了陶瓷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也就是在世界工业革命逐渐向纵深发展的时候,也就是在东方陶瓷传向西方逐渐被认知的时候,一种新型的审视陶瓷功能的思维在西方世界率先发展起来,――在陶瓷文化创造及其利用中一种纯粹的艺术观诞生。尽管现代陶艺方兴未艾,――毕竟它所产生的影响及社会效应与古老陶瓷文化在东方世界的影响相比,相差甚远。不论东方文明,还是西方世界,陶瓷文化的影响力都随着现代陶艺的发展而衍生。现代陶艺从根本突破了陶瓷文化的原有界限,从意识思维到表达方式及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树立自己的规范:它与人的亲和力是建立在纯粹精神上的,是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一种“普遍”观照。随着人们认识这种普遍观照的发展,从广度上普遍产生了一种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意识,而对于这种意识的践行,成功地突破了现代陶艺创作的界限,即由陶艺家参与践行行为而转化成普遍的大众化的践行行为。

因此,当代陶艺思潮及其行为与人所形成的亲和力是在现代陶艺基础上所形成的亲和力的进一步扩大,――这种亲和力以物的形式出现,其最终归宿,归属于精神需要层面并且是一种陶瓷制作行为,它加强了人类与陶瓷文化亲密感,扩大了陶瓷文化与人所形成的固有的亲和力。

综上所述,人类在陶瓷文化上的需要及需求之满足,不论在物质文化方面还是在非物质文化方面,皆与之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人们对陶瓷艺术审美的满足是在陶瓷物质基础作用得到展现并逐步提高而生成的一种非物质基础的,即纯粹精神的需要。当代陶艺越来越趋向于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需要,它从精神上发展并日益扩大着与人类群体的关系,这种非物质文化效益所具有的与人的亲和力远远超出了历史的界限。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6.

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感受篇10

关键词陶瓷创作泥性肌理写意性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

1泥性肌理

1.1关于泥性肌理的认识

肌理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属性,但是对于肌理的认识要通过人的主观地意识对其进行感知。不同的材料本质上式呈现出不同的肌理的,这样一来可以通过不同的肌理所传达出的感觉对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审美的感觉。陶瓷艺术作为一门基于泥土的艺术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泥土在创作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纹理,也可称为肌理进行美感和意境的表达的。艺术家主要是在泥土在较高温度的情况下,使得材料的塑成自然地产生了纹路来展示陶瓷的美。并且,泥性肌理的产生也与泥土的选择和处理的手法有很大的关系,寻找烧造泥釉的合适的策略,才会达到意想的效果。

1.2泥性肌理在陶瓷创作中的意义

陶瓷作品在成型的过程中形成的肌理会给艺术家不同的感觉,比如说不同的肌理会给人或柔和温婉、细致精巧、粗糙豁达、湿润灵气的感觉。此外,陶艺家也对泥性进行触觉性的感知,通过对其与肢体的接触,来感受较为确切而具体的组成成分,让在后来处理所要达成的理想中的肌理过程中更加的游刃有余,对泥土的表达更加的准确,实现了更加投入的感觉。同时,泥性的肌理也是对艺术家灵感的一个激发。越有较高艺术造诣的艺术家会对自然界中的“美”有一种独特的认识,他们可能会通过现有的最客观的东西,去挖掘出潜在的更加抽象的东西,这也是陶瓷在利用泥性肌理在表达意境的过程中的手法。在烧制陶瓷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理想的肌理的状况,但是在艺术家的手里,他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联想,将出现的瑕疵进行重新定义。可以是新的意境,比如说联想成一幅新的风景,一幅新的情景图……由于肌理给人的感觉是随机的没有规律,所以会给人很大的想象的空间。

通过随意的拿、捏,会让艺术家有很多的出色的创作的灵感,从而造就优秀的陶瓷作品。但是有时候出现的肌理的瑕疵也会阻碍艺术家的思路,会误导性地让艺术家放错了重点,不能使现有的物质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艺术表现。所以陶瓷中出现的肌理也要经过合理的处理,更深一层对于本质的挖掘。这就要应用转业的技术方法进行处理,对所出现的瑕疵进行修正和合理的舍去,进行更加有效的审美元素的构建。具体的就要“因地制宜”的对瑕疵进行预见和出现后的控制。比如由于泥土的成分的问题而导致的陶瓷表面的不光滑,我们可以顺应这种现状,在烧制的过程中结合成相关的纹理,增加成品的韵味和艺术感。

2写意性

2.1对于写意性的认识

写意主要是通过现有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艺术表现,更深一层的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写意”这种表现手法在很多是艺术表现形式中都有应用,比如绘画、构图,当然在陶瓷的艺术创作中主要是通过泥性物质所传达出的肌理的具体的内容进行表达的。在陶瓷烧制的过程中会出现创造性的形态的塑造,而正是这种塑造,产生了陶艺的创作中所独有的写意美感的传达。“写意”就是“泥性肌理”的第二种存在,或者说“写意”依赖于“泥性肌理”的塑造。

2.2写意性给陶瓷创造的意义

中国陶瓷中的写意性区别于其他国家地区的精致感情的表达,是很独特的中国艺术的审美的点。将写意的想法与陶瓷的烧制形成的纹理进行结合,实质上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同时文化的艺术也为陶瓷的发展不断地提供更加开阔的空间,让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灵感和艺术创作的素材。由于在泥土的烧制的过程中不能很精确的烧制成我们所洗希望的风景的图案,所以加上艺术家的想象而形成了写意。陶瓷在写意中的表现主要通过泥性、釉色、窑火等进行写意。

通过釉色的写意主要是通过釉在陶瓷的外层进行一层玻璃质层的涂抹,利用釉的不固定性、互相融合并且较为持久的特点,进行写意的表达。具体的是通过上釉,可以通过釉色表现出理想的风景的效果,或恢弘大气,或颜色的深浅大不相同。并且通过局部和整体的调整,混合多种不同的釉色种类,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特色。而釉彩在烧制的过程中没有规律的进行流动,这种较为随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上釉后的陶瓷表现出很大的想象的张力,实现写意的效果。

通过窑火的写意主要是利用陶瓷在烧制的过程中泥土所制成的土坯和所上的釉色在烧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最终给人呈现出的颜色和接触时感觉的不同而达到写意的效果。在烧制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陶瓷的损坏等状况,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是可能给最终的作品带来意外的效果展示。

3泥性肌理与写意

通过泥性肌理对于写意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泥这一物质作为载体的。陶瓷产品主要是有泥烧制而成的,一定程度上让作品有了很大的灵气。泥也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同时伴随着古老的神话故事、最早的人对于泥制品的利用,都让陶瓷展现出了较为广泛的实用价值。同时也由于人们对于泥土的较早的接触,也使得艺术家能更好地驾驭通过泥对写意的传达。主要的写意通过在烧制的过程中泥土的块状结构或者线条性的结构进行表达。线性的泥,可以勾勒出较为流畅的情景,显示出较为柔和的感觉。同时线条在较粗较细、较长较短之间的变换,也会让变现的已经更加的有姿态。而对于泥块,泥块的厚度、大小、具体的形状都是在不确定和确定之间徘徊的,所以这种较为随意的手法恰恰是写意的精髓所在。这样给足了艺术家们更多的创作的空间,利用这种随意展现的形式更加的能够表达理想中的效果。

4总结

陶瓷作品的写意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的写意有所不同,这也是其独特之处。通过泥性肌理对于写意性的表达,充分融入了泥土特质和艺术的美。

参考文献

[1]刘爽.现代陶艺创作中的泥性肌理与写意性[J].装饰,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