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44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1

   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这里我们粗略探讨一下英语国家的人(或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以美国人为代表)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我们只围绕语言交际这一方面进行考察。至于其他,如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性等等与语言交际无关的差异,则不赘述。即使在语言交际范围内,我们也只能探讨一些最常见的差别。

   比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在中国农村有许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此外,还有其他区别。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如同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样。

   这个例子说明,切不可以为双语词典上的注释都是词义完全对应的同义词,不要以为在不同的语言中总能找到对应词来表示同一事物。

   一般而言英语词和汉语词的语义差别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2.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

   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即在另一种语言里,这种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

   4.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

   (一)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没有对应词的例子

   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threefu和threenine。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他只要说insummerkeepexercisingduringthehottestdays;inwinterdothesamethingduringthecoldestweather就可以了。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itwaspapkedlike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

   例如,汉语中“干部”这个词译成英语时往往用cadre。但是英语中的cadre与汉语中的“干部”不同。而且cadre不是常用词,许多讲英语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即使认识它的人,在说到它时,发音也不一样——有三四种读法。因此有人建议用official(官员;行政人员;高级职员人functionary(机关工作人员;官员),administrator(行政官员)等代替cadre,但这些词没有一个与汉语中的“干部”完全相同。

   同样,汉语中没有表达cowboy和hippie(或hippy)的意思的对应词。这两个词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cowboy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地区有关,关于他们的传说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在汉语中译为“牧童”或“牛仔”,反映不出这些意义。汉语中把hippie音译成“希比士”或“希比派”也没反映出60年代那些中国人觉得行为古怪的美国青年的特点。译成“嬉皮士”可能稍好一些,不过这个词也会造成误解,因为那批青年并不都是“嬉皮笑脸”的人,其中有不少人对待社会问题很严肃,对社会怀有某种不满情绪,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往往蓄长发,身穿奇装异服,甚至行为颓废,染上吸毒恶习,等等。这就要在词典上或译文中加解释性说明了。

   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方面的用语中也可以举出不少例子。例如汉语中的“斗争会”这个词可以译成strugglemeeting,但这种译法说明不了这种会的内容。反过来,美国的revivalmeeting是什么样的活动,中国人很难猜测,除非亲自到现场看过这种宗教气氛极浓、歇斯底里般的信仰复兴集会。同样,中国人对bingoparty和bingogame往往一无所知,有些词典中bingo的汉语注释是:“一种用纸牌搭成方块的”(《新英汉词典》),“排五点一种性游戏”(《英华大辞典》),读者查到此词仍然不得要领。

   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也有类似现象。多数英美人从来投有睡过中国的“炕”(kang,aheatablebricked),没有吃过“冰糖葫芦”,(candiedhawsonastick),也没有用过中国的“秤”(steelyard)。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住过美国的motel(专为开汽车的游客开设的、有停车场的旅馆),没有吃过hamburger(牛肉饼;汉堡牛排;汉堡包),也不需要在上班时由timeclock,(出勤记录钟)证明他们是否按时上班。类似这样的英语词在汉语中都找不到对应词,连词义相近的词也没有,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这种情况十分普遍,无需在此多说。

   一在表示自然现象的语言中,汉语中“节气”的概念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应当指出,把“节气”译成solarterms,大部分西方人仍然不懂。)如一部常用的现代《汉英词典》中,把“雨水”译成Rainwater(2ndSolarterm),把“惊蛰”译成wakingofinsects(3rdSolarterm),把“清明”译成,pureandBrightness(5thSolarterm)。这些名称不另加解释就没有什么意义。但有些“节气”的名称在英语中确实有对应词:春分=Springequinox;夏至=SummerSolstice;秋分=autumnalequinox;冬至=winterSolstice。

   在表示自然力和宇宙方面,汉语里有些传统的古老的词,如“阴”“阳”,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词,《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对“阴”和“阳”的解释是:“按道教的宇宙观,‘阴’和‘阳’是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的本质产生了宇宙,保持宇宙和谐。‘阴’表示黑暗、雌性、消极的。‘阳’表示光明、雄性、积极的。”

   “阴”和“阳”的概念作为中医治疗基本原理的一部分已沿用了许多世纪,然而,这些原理却很难对西方人讲清楚。中医理论里所说的“寒”、“上火”等概念,也很难用英语词表达,只能做些解释。如“上火”,就说是“内热过多”,然后再描写一下症状。在《汉英词典》中“阴”、“阳”两词只好分别注释为:(inChinesephilosophy,medicine,etc.)yin,thefeminineornegativeprincipleinnature;yang,themasculineorpositiveprincipleinnature.与《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一致,但西方人还是不易明白。

   以上例证足以说明差别之大。造成这些差别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由于环境和传统有所不同,或是由于工业和技术发展的水平有差异,或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不一样,等等。

   (二)有些概念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但它们又不是完全同义的

   有些懂一点英语的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用lover一词,外国人对此颇为惊讶(因为lover表示信夫或情妇的意思)。外国人不理解,一向在这类问题上谨慎小心的中国人,为何公开声明自己有lover呢?应该记住,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英语词就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frience(未婚夫)或fiancee(未婚妻)。

   美国总统的夫人和州长的夫人常称为FirstLady,有时译作“第一夫人”,但一些中国人看到“第一夫人”字样会发生误解,以为既然有“第一夫人”就有“第二夫人”甚至有“第三夫人”、“第四夫人”等,从而得出一种错误的印象:“白宫的主人居然搞了好几个老婆!”

   中国人问别人的“籍贯”时,可能指placeofbirth或whereapersonisfrom(本人的出生地或来自某地),也往往指whereaperson’sparentsorancestorscamefromoriginally(父母或祖先来自何地)。有时候两个地方是相同的,但也常常不同。在英语中没有与“籍贯”对应的词。placeofbirth只表示本人出生的地方,与祖先的任何情况无关。这种差别有时会造成混乱,填写身份证、个人履历表、护照等时尤其如此。

   下面再举一些英汉两种语言中“貌合神主”的词语的例子。

   1、指“处所”、“机构”等的词语:

   highschool≠高等学校highschool是美国的中学。英国的中学叫secondaryschool,

   servicestation≠服务站servicestation是给汽车加油及进行简单维修的地方。

   Restroom≠休息室在美国英语中,restroom是剧院、大商店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这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汉语中的“休息室”应译为英语中的lounge或lobby。

   2、指“人”的词语:

   busboy≠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或司机busboy与公共汽车没有任何关系,它指的是在餐馆中收拾的碗碟,擦桌子的杂工。(美国英语)

   goldbrick≠金锭goldbrick不是用以称赞人的词,它是美国英语中的俚语,指逃避工作的人,尤其是爱偷懒的士兵、懒汉。

   大忙人≠busybody英语的busybody相当于汉语的“爱管闲事的人”。汉语中为“大忙人”可译为averybusyperson,也可以直接说:He/Sheisalwaysbusy.He/Sheisalwaysbusywithsomething.

   从词的组成看,人们会认为goldbrick和busybody是褒义词,其实都是贬义词。指“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等的词语:

   politicalcampaign≠政治运动politicalcampaign指英美政府职务的候选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争取选票而组织的活动,即竟选活动。

   改善生活≠improveone’sstandardofliving在英语中improveone’sstandardofliving表示“提高生活水平”的意思,而汉语中的“改善生活”则不然;《人民日报》一则新闻中说:“我的邻居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隔三差五,到街头饭馆改善一次生活。但每次都是去一家私人饭馆。她说,原因不是别的,就是这家小饭馆服务态度好,总听到一声‘里边请’。”按中国的习惯用法,“改善生活”在一般情况下指吃一顿或几顿比常吃的伙食较好的饭菜等。

   3、成语,谚语,常用语法:

   令人发指≠tomakeone’shairstandonend前者用于看到或听到某种暴行等而十分“气愤”的场合,后者用于看到或听到某种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的场合,相当于“令人毛骨惊然。”例如:thesightmadehishairstandonend—hethoughtitwashisdeadbrother'sghost.(这个景象使他毛骨谏然,他以为这是他哥哥[或弟弟]的鬼魂出现了.)英语中有tobristlewithanger一语,表示“气得毛发竖起来”,但多用于动物,不用干人,除非用作比喻。

   自食其言≠toeatone’sownwords前者指说了话不算数,答应了的事不去做。后者指收回自己说的话,一般多用于强迫别人收回所说的话,使他丢脸。例如:Hetoldeveryonehewasabsolutelycertainthathisarticlewouldbepublishedbythetimes,butwhentheletterofrejectioncame,hehadtoeathisownwords.(他逢人就说《泰晤士报》必将发表他的文章。退稿之后,他只好收回自己的话。)

   togetakickoutofsomething≠被踢出去前者是非常道地的英语成语,多用于口语,意思是“欣赏…或从…中得到极大愉快”。如:igotakickoutofwatchingthosekidsperform;theirplaymademerealizehowstrangeandfunnywegrown-upsmustseemtothem.(我非常欣赏孩子们的表演。他们演的戏使我意识到。在他们看来,我们这些成人多么古怪和可笑。)这与“踢”这一动作本身毫无关系。

   toblowone'sownhorn(ortrumpet)≠各吹各的号前者是个成语,表示“自吹自擂”,一般用来形容某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技能、智力等。很象汉语中的“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如:ifhe’ssosuccessful,whydoeshehavetokeepblowinghisowntrumpet?(既然他干得很出色,干吗要整天自我吹嘘呢?)汉语中的“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号”则表示两个或几个人各于各的事或各自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协调一致,与英语中的eachdoinghisownthing相近。

   (三)同一个事物、生物或概念,在某些语言中可能只用一个词来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有几个或更多的词来表达。

   一般地说,表示同一概念的词越多,词义就区分得越细。如汉语中只有“骆驼”一个词,它相当于英语中的camel,可细分为dromedary(单峰骆驼)和Bactriancamel(双峰骆驼)。但据说,阿拉伯语中有400多个词来表示“骆驼”,因为骆驼曾是大多数阿拉伯人的重要交通工具。这400多个词可以区分骆驼的年龄、性别、品种、大小等,甚至还可以区分骆驼能否驮重物。据说最少有一个词指怀了孕的骆驼。

   在用汉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表示亲属的词语常常在彼此理解对方的意思方面会造成很大困难,因为不是所有的称呼都可以找到令人满意的对应词。英语中Linda'sbrothermarriedmichael'ssister这句话就和很难译成汉语,因为不知道brother是指Linda的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是指michael的姐姐还是妹妹。在汉语中,则有许多称呼来指各种具体的关系。请看下表:

   汉语词

   英语词

   必要的英语解释

   祖父(母)

   grandfatherpaternalgrandfather(mother)

   外祖父(母)

   grandmothermaternalgrandfather(mother0

   父亲

   father

   母亲

   mother

   兄(姐)

   brotherelderbrother(sister)

   弟(妹)

   (sister)Younger

   brother(sister)

   伯父

   elderbrother

   叔父

   youngerbrother

   姑父

   Husbandoffather’ssister

   舅父

   mother’sbrother

   姨父

   Husbandofmother’ssister

   姐夫

   husbandofeldersister

   妹夫

   husbandofyoungersister

   上表仅列出部分亲属关系,至于“姨公(婆)”、“堂(表)兄弟(姐妹)”、“嫂子”、“弟妹”、“小舅子”、“侄”、“外甥”等用更细致的方式来区分的亲属关系,在交际中所造成的困难更大。西方人对这些汉语称呼束手无策。Relative(亲戚)一词简单得多,就用它来表示一切亲戚关系。

   应该指出,在不用名字而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称呼长辈时,按英语习惯,往往降一辈来称呼。例如:granduncle(指与祖父同辈的男亲属)可称Uncle或UncleJim,UncleHenny等。实际上,用GranduncleLiu,GranduncleChen这类来称呼一个人,听起来不太顺耳,而且许多西方人也不喜欢别人用grand-之类来强调自己上了年纪。

   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和“雄”)二字来区分禽兽的性别。在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名称,小动物也另有名称。见下表:

   总称

   雄性名称

   雌性名称

   小动物名称

   chicken

   鸡

   cock,rooster

   hen

   chick

   duck

   鸭

   drake

   duck

   duckling

   goose

   鹅

   gander

   goose

   gosling

   horse

   马

   stallion

   mare

   foal

   cattle

   (cow)

   pig

   猪

   boar

   sow

   shoat

   dog

   狗

   dog

   bitch

   puppy

   sheep

   羊

   ram

   ewe

   lamb

   deer

   鹿

   stag

   doe

   fawn

   并非所有禽兽都要用特殊名称来区分雌雄。人们对某些特殊名称并不熟悉。要用不常见的区分禽兽雌雄的词时,常用bull或cow,cock或hen来代替。如bullseal(公海豹),cowseal(母海豹);bullelephant(公象),cowelephant(母象);cockpheasant(公野鸡),henpheasant(母野鸡);cocksparrow(公麻雀),hensparrow(母麻雀)。也可用male和female或she再加上原名。如:maleleopard(公豹),femalepanda(母熊猫),shewolf(母狼)。

   (四)词的不同文化内涵会使使人产生的联想

   首先,idealist和materialist这两个英语词常常被人误解。如果没有具体的上下文,前者通常译作“唯心主义者”,后者通常译作“唯物主义者”。在哲学着作中,这种译法可能是对的。不过,这两个词常常用来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请看下面在实际对话中引出的一段:

   “Shehasalwaysbeenanidealist.SoyoucanunderstandwhysheturneddownagoodJoboffertoworkamongrefugeeimmigrantsandlow-incomegroupsaftershegotherdegreeinsocialsindies.”(“她一向追求自己的理想。因此,可以理解,她得到社会学学位之后,拒绝了一项很不错的工作,却到达难来美国的移民中和低收入的阶层中去工作。”)

   显然,这段话中的“她”是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人,不是一味追求高新工作、追求金钱或物质享受的人。可以把“她”叫做“理想主义者”或“追求理想的人”,但不是“唯心主义者”。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说“她”是个脱离实际的“不现实的人”,因为英语中的idealist这个词也有这种涵义。

   英语中的materialist也有同样的问题。请看下面这段话:

   “Quitefrankly,i’mamaterialist.i’vegotagood-payingjobandiwanttokeepit.i’veboughtahomenearwestlake,andmeandmywifewanttoenjoythecomfortsoflife.ihadahardtimewheniwasakidandidon’twanttogothroughallthatagain.”

   (老实说,我是个讲究实际的人。我有一个收入不错的工作,希望能干下去。我在西湖买了一所房子,我和我的老伴儿要享受享受了。我年轻的时候很苦,我不想再过那种日子了。)

   这番话代表了许多美国男人的心理。它充分体现了materialist这个词的意义。汉语译成“唯物主义者”显然不妥。中国现在所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概念与上段引文中的意义坦然不同,所以应译作“讲究物质利益的人”,“实利主义者”。

   再看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政治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知英语的学生把它译作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他们不知道politician这个词的涵义。在美国英语中politician这个词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意,指一个人做事或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politician(政客,政治贩子)所在多有,而statesman(政治家,国务活动家)却寥寥无几。有些英汉词典注释politician一词时,把“政治家”作为第一义项,往往引起误解。

   汉语中的“政治”一词也难于译成适当的英语。在多数情况下,译成politics不能确切表述原意,因为politics的涵义之一是:“采取欺诈和不正当的手段搞政治活动”(《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在一个集团中进行策划,搞阴谋”(《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在选择合适的英语词时,可以根据汉语上下文的意思,把“政治”这个词译为politicalactivities(政治活动),politicalwork(政治工作)或politicalstudy(政治学习)等。

   再举liberal和liberalism为例。把Liberalparty译为“自由党”是合适的。不过,自由党主张什么呢?可以说自由党主张liberalism,但liberalism又是什么呢?在汉语中把liberalism译为“自由主义”。中国人常说的“自由主义”与自由党的政治主张究竟有多大关系?就“自由主义”这个汉语词的最广泛的意义来讲也说明不了这个问题。

   我们有时说:“他犯了自由主义(的错误)。”意思不过是说此人做了令人不满的事——也许有点违反纪律,也许没有出席应该

   读者可能会注意到,本节所举例词大部分来自社会科学,这是很自然的,这不仅反映了文化上的差别,还体现了政治上的一些差别。

   其实,英语中的socialsciences一词本身也值得注意。在汉语中这个词语的用法,“社会科学”包括除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以外的一切学科,也包括英语所称的,thehumanities(人文学科)——语言、文学、哲学等学科。英语中的socialsciences一词概括的范围较小,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历史学有时列入人文学科)、社会学等,即一切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二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

   (一)打招呼和告别

   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Hello或Hi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youeatenyet?或Haveyouhadyourlunch?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或者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areyougoing?和wherehaveyou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着吗!)

   幸好,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evening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Goodnoon。而Good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i’mpleasedtomeetyou(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nicemeetingyou或it’snicetohavemetyou(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Good-bye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语很有意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部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here,听起来十分别扭。如果说Goslowly,walkslowly或Rideslowly,也很不自然。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二)各种称呼

   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Summers,mrsHoward,missJones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mary或Uncle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应当指出,BrotherJoseph或Sistermary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Director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Jackson杰克逊经理),principalmorris(莫里斯校长)。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或mayor,省去其名;professor一词也有类似用法。

   应该指出,对军官的称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所不同。在汉语中用姓加职务,如“陈司令”、“郝团长”、“梁排长”等。在英语中则用姓加军衔,不用另加职务,如可以说CaptainJohnson(约翰逊上尉),却不说companyCommanderJohnson(约翰逊连长);可以说admiralBenjamin(本杰明海军上将),却不说FleetCommanderBenjamin(本杰明舰队司令官)。

   汉语作品译成英语时,常常将某些称呼直译成英语词,如把“爷爷”译成Grandpa,“姑姑”译成annti,“嫂子”译成Sister-in-law,讲英语的人听起来不顺耳,实际上也不完全对应。有些人用英语写中国的事情时,用这些称呼使文字带有中国色彩,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过,有些称呼使人为难。例如,如何称呼教师,就一直是个问题,是直接叫teacher老师),还是叫teacherZhang(张老师)?这两种叫法都不符合英语习惯。称老师为Comrade(同志)或ComradeLi(李同志),合适吗?Comrade一词在非社会主义国家不大用。如果让中小学生就按英语习惯,称教师为mrwang(王先生)mrsYang(杨太太)或missFei(费小姐),中国人又觉得有些刺耳。

   再有就是“师傅”、“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等称呼。把师傅”译成master,就带有“主仆关系”的味道,不是目前汉语“师傅”二字所表达的意思。更难办的是,原来“师傅”只用来称呼老手艺人、工人、厨师、汽车司机等。现在却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称呼,不问职业,不分男女,都可以称“师傅”。把“解放军叔叔”译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译成Unclepoliceman都不妥。第一,很多外国人不知道p.L.a.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在西方,军队和警察与人民的关系不象在中国这样亲密,不明白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叔叔”。

   还有一种现象也很有趣。英语中没有一个笼统的称呼用来引起陌生人或不知姓名的人注意。汉语则很方便,用“同志”就可以了,现在更时髦的是叫“师傅”。碰到这种情况要用英语时怎么办?这要根据情况而定。按英语习惯,有时可以说excuseme,pardonme,isaythere(英国英语)等用语,显得比较客气。有时说Hey;或Here;或you,there等用语,但不大客气。实际上,人们常常不用任何称呼,不用任何语言,就靠清清嗓子,或随便哼一声,或做个手势,以引起对方注意。

   (三)祝贺和赞扬

   听到别人赞扬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

   关于这种差别,可以再多谈几句。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1.一位中国青年妇女在美国,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服装。当别人对她说:这件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这位中国青年妇女很高兴,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国习惯回答说:“这是件普通的衣服,我在中国国内买的。”

   2.一位中国学者刚到美国,到一所大学去参加招待。女主人是他的老朋友。两个人正在谈话,女主人的一个熟人走过来。她对那个人说:“罗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陈先生,他是杰出的物理学家,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陈先生同刚走过来的人握手,看看女主人,笑着说:“叫我脸红呢,还是跟他说您只是开个玩笑呢?”

   在这两个例子里,两位中国人的回答都可能被人误解。别人也许以为青年妇女的回答是说对方不识货,对一件普通衣服如此大惊小怪,可见美国妇女鉴赏能力有问题。那位姓陈的物理学家的回答,如果不是带着笑,别人可能认为他的意思是:“你这么说,不过是表示客气,不是真心话。”第一例中说对方鉴别能力差,第二例中说女主人言不由衷。二者都有责备赞扬者的意味,说话人的意图和所传达的信息之间有很大差距。

   在称赞什么人的问题上,也反映文化方面的差异。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她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样出色,历次提级,得到奖励,等等。她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学习成绩怎样好,在集邮小组里多么积极,在什么地方的音乐会上演出过,等等。在中国,人们就会认为这样做未免太俗气。他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自己家里的人。

   中国人还忌讳夸别人的妻子长得漂亮。许多中国人认为说“你的妻子真漂亮”这样的话近乎下流,对中、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然而,对西方人来说,却很自然,被夸奖的人颇为欣赏。

   (四)其他社交礼节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汉语里“谢谢”、“对不起”、“请…”,英语里的thankyou,i’msorry,excuseme等。总的来说,这些表达方式十分相近,不会造成什么麻烦。但是,尽管相近,仍有差异。

   英语里的thankyou和please比汉语的“谢谢”和“请…”用得更加广泛。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铅笔,问个路,传个话,叫人来接电话等,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更不用这样客气。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thankyou和please,没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烦。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

   对方说了thankyou或“谢谢”之后,英语的回答是notatall,Don’tmentionit或You’rewelcome;汉语的回答是“没什么”或“不用谢”。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为外宾做了什么事,外宾说thankyou后怎么回答呢?有人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把这句话直译为it’smyduty,就会含有下列意思:服务员或导游本人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或她)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所委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是i’mgladtobeofhelp或it’sa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人们往往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场会却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afteryou。(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go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叶,一般用Helpyourself(tosomething),也不用please。

   在求人办事或打断别人的话时,先得笼统地说一声excuseme(对不起)。但汉语中这个笼统说法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求别人办事时,一般用“劳驾”;请别人让路时一般用“借光”或“请让一让”;询问某事时一般加“请问”。不懂这些区别的外国人常常在一切场合中都用“对不起”。

   汉语中的“辛苦了”是一句很热情的话,表示对别人的关心。有时用“辛苦了”来肯定别人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所做出的成绩,并表示慰问。用英语表示这种意思时要十分注意。“辛苦了”这句话适用范围很广,而英语却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把它直译成You’vehadahardtime或You’vegonethroughalotofhardships都是不贴切的,有时还会引起误解。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刚刚到达中国的外国人,可以说Youmusthavehadatiringjourney或Youmustbetiredfromsuchalongtrip或Didyouhaveagood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客套话。对正在进行或刚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done.thatwas(You’vegot)ahardjob.(干得不错,你辛苦了。)不过这几种英语说法都表达不出汉语中“辛苦了”的意味和感情。

   有人打了个喷嚏,旁边的人有时会说点什么。中国人可能会说“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blessyou(上帝保佑你)。

   三成语、谚语和格言

   成语(或习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语言,尤其是成语,不仅难于理解,更难于运用得当。然而能否正确使用成语、谚语、格言,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标志。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如果完全不使用成语、谚语和格言,就会显得语言文字枯燥无味,缺乏文采,用得过多或使用不当,就会使语言文字显得矫揉造作,不大自然。据说,使用外国语的人(如中国人用英语,美国人用汉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成语、谚语用得过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坐在窗前看书。她听见有人喊Lookout!(当心!)她以为人家说“往外留”呢,就把头伸到窗外去看。上面掉下一块板子,差点儿砸着她。她又生气,又害怕,在上一看,见一个人在修屋顶。那个人说:Didn’tyouhearmecall‘lookout?’(你没有听见我喊‘lookout’吗?)她回答说:Yes,andthat’swhatidid.(听见了,所以我才向外看呢。)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它说明了学习成语的困难。从字面上看,成语的意义简直体现不出来。成语中的每个词可能都认识,但组成成语之后,词义就变了。就英语成语而言,同样几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思不一样。除上面举的lookout(在外看;把头伸到窗看;当心;留神)外,象makeup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表示“弥补”、“赔偿”、“拼凑”、“配制”、“编排”、“编制”、“虚构”、“捏造”、“组成”、“调解”、“化妆”等几十种意思。setoff可以表示“出发”、“动身”、“使爆炸”、“引起”、“使开始(做某事)”、“衬托”等十几种意思。同样,turnout也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如:turnoutthelight.(关灯)turnouttheguard.(派出警卫)thewholetownturnedoutfortheevent.(为此全城人都出动了。)thisma-chinecanturnout3oocopiesaminute,(这台机器每分钟能复制300份。)itturnedouttobeamistake.(结果证明是个错误/误会。)

   在各种英语成语中最难学的可能是40来个最常用动词和10来个介词或副词(如:up,down,in,out,on,off)组成的成语了。这种成语也可以叫做动词短语。这些词搭配起来可以表示好几百种不同的意义,使学生感到十分困难,弄不清它们的意思。

   因此,学生首先不要因为这些成语是由简单、容易学的词组成的而轻视它们。学生应在文章里注意找出这些具有各种不同意义的短语,若无把握,就查词典。在头几次使用这些成语时,必然会碰到不少困难,但应继续学习,不要退缩。坚持学习一段时间,就一定可以弄懂,可以准确地掌握它们。

   除动词短语外,还有一些成语,学生也感到难于理解,但也许并不难记。学生在熟知这些成语的用法前,一定会犯不少错误。有些错误会使人发笑。但不必着急,对这种种事要有耐性。可以说,学好外语,就得这样。

   Beforehegetsthehangofhowtousethemhe’llmakealotormistakes.Somemistakeswillcausepeopletoholdtheirsideswithlaughter,butthatshouldn’tputhiminastew.Heshouldlearntoputupwithsuchthings.Youmightsaythat’spartofthegame.

   在这一段英语说明文中有下列成语:

   getthehangof熟悉;得知

   holdone’ssideswithlaughter捧腹大笑

   putsomeoneinastew使某人烦恼(或为难,着急)

   putupwithsomething忍受(某事)

   partofthegame事情就是这样

   再谈谈汉语成语。汉语成语同其他语言的成语一样,也不能按其中一个一个的字的意思而望文生义。外国人学汉语时,在成语方面,同样困难,说错了同样闹笑话,出洋相。

   一所美国大学开办汉语口语训练班,由一男一女两位教师来教。他们的本族语都不是汉语。在初学阶段,教师用实物来教某些用语,他们用各种实物演示来教“这是什么?——这是书桌(椅子等)”之类的句子后,就着手教“这是东西吗”——是,这是东西“这样的句子。随后他们又教否定式的回答。这位男教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是东西。”男教师又指指女教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又摇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

   当时有个中国人在教室里听课,他几乎忍不住笑起来。事过后,当事人告诉两位教师汉语中说人“不是东西”是什么意思时,他们的脸马上红了,很难为情。

   成语的翻译问题素来十分复杂,如果两种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距甚远,更是如此。在编写《汉英词典》(CeD)时,编泽人员对此深有体会。许多人认为此部词典是迄今为止同类中最好的。主编之一王佐良教授在《一部词典的编后感》一文中写道:

   “翻译者的任务首先是理解原文之意。不懂原文当然就找不到对等词语。林语堂把‘吃软不吃硬’译为bullytheweakbutyieldtoonewhofightsback,不仅英译文晦涩,而且说明他根本不懂这个短语的真正含义。……正确理解原文之后,就看译者的外语水平了,看他的英语底子是否雄厚,是否了解当今英语国家的发展变化。例如,把‘布衣蔬食’直接译为wearcottonclothesandeatvegetablefood,在今天就会引起误解。布衣蔬食在中国标志着生活检朴。但在英、美也是如此吗?现在,蔬食远非穷人所专用,已是西方医生给饮食过量的百万富翁们开的药方了。”

   这部词典最后把“布衣蔬食”译为coarseclothesandsimplefare。这种译法“不仅保持了原义,而且fare一词略带古色,正好反映出原文的风格。

   王佐良教授说,词典经过三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都是漫长、艰苦的过程,每次都使译文有所改进”。文章中,他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修改的过程,每次都使译文有所改进。下面引用三例:

   害人虫:anevilperson/anevilcreature修改虽小,但意义却大;它保持了汉语原文的风格,英语译文也更地道。

   自投罗网:throwoneselfintothetrap/walkrightintothetrap第一种译法比较符合原文;第二种译法比较符合英语习惯。

   奇花异木:rareflowersandtrees/exoticflowersandraretrees第二种译法在语体上有所改进,也更加符合原文的语气。

   谚言和格言就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学生喜欢学习谚语。初学外语的人能用上一两句谚语会感到很得意。

   谚语往往多少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比如,有些民族住在沿海一带,靠海为生,他们的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蟹。象阿拉伯人这样的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羊、马、骆驼和豺狼。尊敬老人的社会就会有颂扬老人足智多谋的谚语。妇女地位不高的社会就有许多轻视、贬低妇女的谚语。

   人们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因此,尽管中国人和讲英语的人文化背景不同,但在英语和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谚语却很多。请看下列谚语:

   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

   manyhandsmakelightwork.人多好办事。

   Hastemakeswaste.欲速则不达。

   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烦。

   Birdsofafeatherfleck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Lookbeforeyouleap.三思而后行。

   wherethere’ssmokethere’sfire.无风不起浪。

   wherethere’sawillthere’saway.有志者事竟成。

   Giveapersonadoseofhisownmedicine.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allgoodthingsmustcometoanend.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四比喻

   动物比喻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比喻,然而,理解另一种语言的比喻往往并不容易。学习英语的学生可能碰上这样的句子:

   “Youchicken!”hecriedlookingattomwithcontempt.

   (“你这个胆小鬼!”他轻蔑地看着汤姆道。)(不是“你这只鸡”。)

   thestorkvisitedtheHowardJohnstonsyesterday.(霍华德·约翰斯顿家昨天添了一个孩子。)(不是“有鹳鸟做客”。)学生遇到这样的句子,如果不知道chicken指“懦夫”或“胆小鬼”,不知道avisitbythestork指“孩子诞生”,就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讲英语的人学汉语时也会对下面的句子感到费解:“你真熊!”“那个家伙简直象条泥瞅!”

   讲英语的人和中国人对于熊的联想很不一样。他们认为熊是很凶猛、危险的动物,也可能认为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林里的熊调皮淘气,滑稽可爱;但决不会象中国人那样,认为熊愚笨、无能、无用。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你真熊”可能相当于“你真笨”、“你真没用”、“你真软弱”、“你真窝囊”等义。’

   大部分英语国家里都没有泥锹,人们不过把泥鳅看作是一种鱼,不会认为它很清,并理解“滑”的转义:“圆滑”、“狡猾”、“不老实”、“不可靠”等。不过,在英语中的确有一种说法跟汉语中的“滑得象泥锻”这种比喻在意义上和感情上完全一样:slipperyasaneel(滑得象鳝鱼)。

   从上列论述可以看出,人们时常把某些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或物体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往往能使人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尽管这种联想很少或根本没有什么科学根据。联想到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民族不同而各异。在本章中,我们只讨论一些与禽兽有关的比喻,以及在不同文化的环境中这些比喻所引起人们的相同或不同的联想。

   先举几个联想相似的例子。

   He’sasslyasafox.He’sfoxy.You’vegottowatch

   him.(他滑得象个狐狸。他很狡猾。对他你可要当心点儿。)

   Youass!Youstupidass!Howcouldyoudoathinglikethat?!(你这头驴!你这头蠢驴!怎么会干出那种事儿来?!)

   Hedoesn’thaveanideaofhisown.Hejustparrotswhatotherpeoplesay.(他没有自己的观点,只会鹦鹉学舌.)

   theChildrenwereasbusyasbees,makingpreparationsforthefestival.(孩子们准备过节忙得象蜜蜂一样。)

   中国人对上述动物的联想同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一样。实际上,在汉语中也有“蠢驴”、“鹦鹉学舌”、“家狐狸一样狡猾”等说法。

   在这两种文化中,联想相似的其他动物还有:鹿是胆小温顺的,小羊是讨人喜欢的,猪是肮脏贪吃的,猴子是顽皮淘气的,豺是贪婪卑鄙的,粮是凶残好杀的。

   现在谈一下联想不同的情况。这种情况可分为两类:第一,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些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特征,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第二,有些动物在两种文化中人们会联想到某种特征,但所联想的特征却不同。

   第一类举bull(公牛),beaver(河狸,海狸),crane(仙鹤)和tortoise(乌龟)为例。

   对中国人来说,公牛和河狸不会引起什么联想,不论是否常见,有用无用,无非是动物而已。中国人也许猜得出abullinachinashop(瓷器店里的公牛)是什么意思,但想象不出说英语的人心目中的形象;一头喷着鼻息、怒气冲冲的公牛闯进摆满精致瓷器的店里。因此中国人对这个说法的生动性体会不深。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细致周密的场合闯进一个行为粗鲁、手脚笨拙、会惹麻烦的人。

   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在中国很少见。河狸经常积极活动,有啮树筑巢的习性,在筑巢这一方面,河狸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h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在喻义方面eagerbeaver则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这个比喻有时略带贬义,则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因此父母常常给孩子起名为“鹤年”、“鹤龄”,说明他们希望孩子长大成人,长命百岁。鹤常与象征坚定长寿的松联在一起。绘画和图案常以松鹤为题材,并以“松鹤延年”题词。上年岁的人在过生日的时候,喜欢人们赠送画有松鹤图案的礼物。但对西方人来说,鹤不会引起这种联想。如果有的话,大概同《伊索寓言》中的鹤有点关系吧。

   在中国文化中,龟有两种象征意义。一方面龟象征长寿。古代的府第、庙宇、宫殿等建筑物前常有石龟,作为祈求长寿的象征。另一方面。龟也用来比作有外遇者的丈夫。骂人“王八”或“王八蛋”是极大的侮辱。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这种联想,乌龟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中国人听说英语词turtle-necksweater(龟脖式毛衣,即翻领毛衣)时,往往克不了作个鬼脸。;

   第一类举owl(猫头鹰),bat(编蝠),doz(狗),tiger(虎),petrel(海燕)为例。

   英语中有aswiseasanowl(象猫头鹰一样聪明)这样的说法,表明讲英语的人把猫头鹰当做智慧的象征。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猫头鹰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禽兽间的争端要猫头鹰来裁判,紧急关头找猫头鹰求教。有时人们认为猫头鹰不实际,有点蠢,但基本上是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国人对猫头鹰的看法不同,有些人很迷信,怕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以为碰上它要倒霉。汉语中的“夜猫子进宅”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夜猫子就是猫头鹰。

   有个美国妇女刚到中国来,不了解中国人对猫头鹰的留法,常戴着她喜爱的猫头鹰别针。她发现人们常停下来看着或指着她的别针,有好几次还问她为什么戴这种别针,她觉得很奇怪;后来有人告诉她中国人对猫头鹰的看法,她才知道戴猫头鹰别针不太合适。

   西方人对bat(编幅〕无好感,通常联想到坏特征。英语中有asblindasabat(瞎得跟编幅一样,眼力不行,有眼无珠),craziesabat(疯得象编幅),he’sabitbatty(他有点反常),havebatsinthebelfry(发痴;异想天开)。有时还有更坏的比喻。提到蝙蝠,人们就会想到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这也许因为吸血蝙蝠的缘故。所以,西方人对蝙蝠的感情很象中国人对猫头鹰的感情,又怕它,又讨厌它。

   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很可能来自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有些图画或图案把蝙蝠和鹿画在一起,颇受欢迎,因为“福鹿”读起来同“福禄”一样,象征吉祥、幸福、有钱、有势。英语中有man'sbestfriend(人之良友)的说法。有多少中国人知道指的是什么动物呢?说“人之良友”指狗,许多人会感到奇怪,想不到狗会有这样的荣誉。在中国,狗往往使人们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东西”、“狗娘养的”、“狗改不了吃屎”等。当然,西方人所喜欢的狗的某些品质,中国人也喜欢,如狗忠实、可靠、勇敢、聪明等。但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不是供玩赏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并非因为它是个好伴儿。就是说,狗是有用的动物,但并不可爱。

   不过,应该指出,讲英语的人也并非总说狗的好话:Youdog!(你这狗东西!)thatdog!(那个狗东西!)Sonofabitch!(狗娘养的!)这些都是常说的骂人话。不过这些骂人话并不影响狗的地位。在英国和美国狗仍然是:“人之良友”。

   对英国人和大部分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从regalasalion(狮子般庄严),majesticasalion(象狮子一样雄伟)等用语可以看出,狮子享有很高的声誉。12世纪后期英王理查一世因勇武大胆而被誉为lion-hearted(狮心理查)。难怪英国人选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了。

   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对狮子一般没有那么多的联想。狮子不过是一种凶猛强大的动物,不见得庄严雄伟,倒是老虎往往会引起类似的联想。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虎的联想有好坏两个方面。从好的方面说,虎英勇大胆,健壮有力,坚决果断。如。“虎将”、“干起活来象小老虎”、“虎老雄心在”、“虎虎有生气”等词语和男人的名字“大虎”、“二虎”、“小虎”等。从坏的方面说,虎凶猛残忍,冷酷无情。如:“拦路虎”、“狐假虎威”、“苛政猛于虎’等。

   最后讲一讲传说或神话中的禽兽。在中国封建是朝时代人们把龙(dragon)和凤(phoenix)作为皇权的传统象征。龙代表帝王,凤代表后妃,毫无贬义。时至今日,这两种传说中的动物仍偶尔在传统的中国图案中出现。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常说家长“望子成龙”,即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给男孩子起名字也常用“龙”字,如“龙翔”、“一龙”等。

   西方人却认为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在一些描写圣徒和英雄的传说中讲到和龙这种怪物作斗争的事迹,多以怪物被杀为结局。最有名的也许是公元700年左右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关于贝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诗中主人公贝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伦代尔后,与恶龙搏斗,两者同归于尽。有趣的是,中国画上的龙没有翅膀,西洋画上的龙却是有翅膀的怪物。

   在西方神话中,phoenix(凤)与复活、再生有关、根据希腊传说,民能活许多年——有一种说法是500年。在这一时期结束时,凤筑一巢,唱支挽歌,拍着翅膀扇起火来,把巢烧掉,凤烧成灰烬,灰烬中又飞出一只新凤。因此,当一个城镇、一个场所或某团体的主要建筑物失火或因其他原因而毁坏时,好心人会祝愿它“象传说中的凤凰那样,以崭新的面貌从废墟中升起”。

   在中国神话中,凤凰被看作是鸟中之王。雄性称“凤”,雌性称“凰”。虽然中国没有象古希腊那样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凤凰却是吉祥的动物。因此,中国女性的名字中常有“凤”字,如:“凤莲”、“金凤”。凤凰还比喻某物罕见、珍贵,例如:“凤毛麟角”。

   (二)颜色的比喻和联想

   英语中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睑色真的变绿或发有吗?

   英语中说paulwasinabluemood;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蓝)都不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withenvy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护忌”而且。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调连用体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如:paulwasinabluemood。(保尔情绪低落)

   本章将以汉语和英语如何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为例,讨论某些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

   red(红色):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red-letter的转义就是“可纪念的”、“喜庆的”。(普通的日子印的是黑色,但black-letterday却不是“平常的日子”,而表示“倒霉的一天”。)又如topaintthetownred表示“狂欢”、“痛饮”、“胡闹”,多指夜生活中的狂欢作乐,饮酒胡闹,不是“把全城染红”。此外,rollouttheredcarpetforsb.的意思是:“(铺展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如:Hewasthefirsteuropeanheadofstatetovisittheircountry,andtheyrolledouttheredcarpetforhim.(他是第一个访问该国的欧洲首脑,他们用隆重的礼仪来欢迎他。)

   以汉语中“红双喜”为例——这是传统的喜庆象征,原指举行婚礼时在门窗或墙上贴的“喜”字。,“开门红”中的“红”代表好运气。不过“开门红”这个用语不能按字面意义译成英语,、应释义为tobeginwell,tomakeagoodstart,表示“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有时相当于汉语中的“旗开得胜”的转义:winvictoryinthefirstbattle——winspeedysuccess.

   红色也用来表达某些感情。英语中的becomered-faced或Herfaceturnedred同汉语中的“脸红”一样,表示“不好意思”、“难为情”或“为难”、“困窘”。不过,英语中有些包含“红色”字样的说法就不那么容易为中国人所理解。如toseered,wavingaredflag到底是什么意思,就不好懂。二者都与“生气”、“发怒”有关。前者的意思是:“使人生气”或“发怒”、“冒火”。后者中的redflag指“使人生气的东西”,wavingaredflag指“做惹别人生气的事”,如;themerementionofhishateccousin’snamewaslikewavingaredflaginfrontofhim;(只要一提他那个讨厌的表兄弟的名字,他就生气。)

   怎样把汉语中的“你红光满面”译成英语呢?显然不是Youfaceisveryred(你脸红了),否则表示对方“不好意思”或“处于窘境”。如果译成aruddycomplexion,虽带有“身体健康,面色红润”,但不表示汉语含有的困“精力充沛”(energyandvigor)而“红光满面”之义。可以说:Youlooksohealthyandfullofpep或Youlooktheverypictureofhealthandenergy.两者都表示“你红光满面”之义。根本不必把“红”字译出来。有的词典上把“红光满面”译作(oneface)glowingwithhealth;或inruddyhealth都是从“身体健康而面色红润”这个角度来考虑的。

   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用red(红)表示这种意义的词语,如:redguard(红卫兵)。英语中的Red(大写R)一词本身常用作“共产主义者”或“共产党员”的同义词,但有贬义。不过,有些带“红”字的汉语词语译成英语的red并表达原有的含义。例如,把“又红又专”译作redandexpert表达不出汉语词语的原义,不如译为bothsocialist-mindedandprofessionallyqualified。同样,把“一颗红心”译为aredheart,不好懂,除非再解释一下,如loyaltotheparty,havingsocialistvirtues(忠于党,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

   white(白色):对多数中国人和西方人来说,白色所引起的联想有一些是相近的:purity(洁白),innocence(清白无辜)。但英语中的whitelie这个短语是什么意思呢?谎言还能“清白”、“无罪”、“天真”或“单纯”吗?回答是:awhitelie指“不怀恶意的谎言”。例如,姐姐会对妹妹和妹妹的男朋友说:“你们俩去看电影吧。今天晚上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谢谢”。她知道他们两个人想单独去;邀请她不过出于礼貌,所以她以有事要做为借口。这就是whitelie,说这个谎毫无恶意,也没有骗人的意思。

   多数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里的“白”字感到费解。最好根本不把“红”、“白”这两种颜色译出,只说weddingsandfunerals(喜事和丧事;婚礼和葬礼),因为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总穿白色服装。把白色与丧事联系起来,会引起反感;而把funerals(丧事)说成是happyoccasions(喜事),会使西方人感得吃惊,尽管这种说法反映了中国人对待死亡的达观态度。

   应当指出,在汉译英时,应注意有“白”字的汉语词语。在某些场合汉语的的“白”字指的是颜色,但在英语对应词中并无white一词:“白菜(Chinesecabbage),“白熊”(polarbear),“白蚁”(termite)。在另一些场合,“白”字与颜色毫无关系,表示“待劳、(invain),如:“白费事”(allinvain,awasteoftimeandenergy),“白送”(giveaway,freeofcharge,fornothing)。此外,“白”字还可以表示“单纯的,不掺杂的”(plain,unadulterated),如:“白开水”(boiledwater),“白肉”(plainboiledpork)。在某些场合甚至很难概括出某种函义。如:“坦白”(toconfess,tomakeacleanbreastofsomething),“白痴”(idiot),“白话”(vernacular)等等。应当记住的是:“白”字并不总是white。

   Black(黑色):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少词语表明black(黑)与“不好的”、“坏的”、“邪恶的”特征相联系。如:blacklist(黑名单),blackmarket(黑市),black-hearted(黑心的)等。

   有趣的是,在商业英语的intheblack有好的意思,即“经营一项企业盈利”。如:Sincehewasmademanager,thecompanyhasbeenrunninginheblack.(自从他当了经理以后,公司一直盈利。)beintheblack(赢利)的反义词是beinred(亏损,负债),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帐时所用墨水的颜色。inthered显然已被汉语借用,即“赤字”。

   Blue(蓝色):在英语中蓝色通常表示不快。除上述inabluemood或havingtheblues表示“情绪低沉”、“忧郁”、“沮丧”、“烦闷”外,在abluemonday(倒霉的星期一)中,blue也表示类似的意思——过了愉快、幸福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或上学了,所以情绪不佳。如:itwasbluemondayandhejustdidn'tfeellikegoingbacktowork.(又是倒霉的星期一,该上班了,他可真不愿意。)

   蓝色还常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于贵族或王族。He'sarealblueblood。(他是真正的贵族。)在美国英语中bluebook(蓝皮书)是刊载知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级官员的名字的书。

   Green(绿色):除了前面提到的greenwithenvy,英语中还有green-eyedmonster和green-eyed,都表示“嫉妒”。可是,常用来表示“嫉妒”的汉语却是“眼红”(或“害了红眼病”),英语直译为red-eyed,恰好与英语green-eyed相反。有趣的是,过去汉语有“戴绿帽子”(towearagreenhat)或“戴绿头巾”(wearagreenheadban)的说法,如说“某人戴了绿帽子”,即指其人之妻与他人私通。

   英语中还常用绿色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如:Youareexpectingtoomuchofhim。He’sstillgreen,youknow.(你对他要求太高。他还没经验嘛)greenhorn则表示“没有经验的人”或“新到个地方不了解当地习惯的人”,这一词语经常用于移民并带有轻微的贬义色彩。

   yellow(黄色):汉语中有“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音乐”等说法,译成英语怎么说呢?不能译为yellowmovies;yellowbooks,yellowmusic,这种词语没人懂,因为英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把“黄色”译成英语可用pornographic(色情的),trashy(无聊的,低级的),obscene(秽的,猥亵的),filthy(淫猥的)或vulgar(庸俗的;下流的),所以“黄色电影”可译为pornographicpictures,obscenemovies,“黄色书刊”可译为filthybooks,“黄色音乐”可译为vulgarmusic。

   但yellow(黄色)这个词却用于英语yellowjournalism这一短语中,指不择手段地夸张、渲染以招揽或影响读者的黄色新闻编辑作风,如突出社会丑闻,把普通新闻写得耸人听闻,有时甚至歪曲事实以引起轰动等。

   许多美国商店和家里都有一本厚厚的Yellowpages(黄页电话查号簿),这是按不同的商店、企业、事业、机关分类的电话簿。如按所有的食品商店、电子器材商店、娱乐场所,航空公司及医院等分类,列出电话号码。这是一本很有用的书,全书用黄纸印刷,所以称Yellowpages,与汉语中的“黄色书”(filthybooks)意思完全不同。

   其他颜色也可以引起某种联想,这里就不谈了。

   应当指出,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多年来一直有人在研究这一问题,看来一切语言都有表示黑色和白色的词,大多数语言有表示红色的词,但也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有。其次,最普遍的可能是黄色和绿色,然后是蓝色和褐色。有些语言表示颜色名称似乎是相同的,但显示在色谱上相邻颜色的划分却有所不同。汉语和英语中的主要颜色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但也有区别。例如:

   青[qing]:可以指绿色(green),如“青椒”(greenpeppe);可以指蓝色,如“青天”(blueSky);也可以指黑色,如“青布”(blackcloth)。

   黄[huang]上一般是指黄色,但也可以指褐色,如“黄酱”(soybeanpaste);可以指金色,如“黄金”(gold)。

   有趣的是,在不同的语言中对同一物体或现象却用不同颜色来加以描述。英国人喝的black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而叫“红茶”。美国人谈到皮肉受伤时说bebrisedblackandblue,而中国人则说“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直译为:bebeatenblueandpurple,当然应译为地道的英语bebeatenblackandblue)。

   五典故

   几乎所有的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运用典故不仅可润饰语言,使之丰富多采,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汉语中的“你这个人真阿Q”和“她是林黛玉式的人物”这样的话的含义十分明显,无需多加解释。象“原来是空城计呀”和“真没意思,让我们来跑龙套”这样的句子把说话人的感情表现得多么充分!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口头流传和文字记载下来的典故,反映操这两种语言的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不过,这些典故往往不易理解,也就难于欣赏。没有读过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thetrueStoryofahQ)就不可能理解上面提到阿Q的那句话,仅仅知道《红楼梦》(Dream,Redmansions)DreamoftheRedChamber)的大致情节,也不会懂得涉及林黛玉的那句话。英语中的典故也是这样。

   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宝库,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讲英语的人每天都在引用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但往往是不自觉的。尽管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于300多年以前,但是他的剧本中的许多台词流传至今。有些话已经成了日常英语口语的一部分。例如:forgiveandforget(不念旧恶,不记仇),that’sallGreektome(我对此一窍不通)all’swellthatendswell(结果好就一切都好),allisnotgoldthatglitters(发亮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好看的东西不一定都有用),discretionisthebetterpartofvalour)小心即大勇;考虑周到胜过勇敢——此语常作为胆怯者解嘲的借口)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上了年纪的英国人,从未看过莎士比亚的剧本。有一次,别人请他去看《汉姆莱特》(Hamlet)。事后,人家问他:“您觉得怎么样?”他摇摇头说:“哎,不就是一大堆引文嘛!”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些“引文”来自《汉姆莱特》这个剧本。莎士比亚正是这些格言的作者。莎士比亚对人类的洞察力、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他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天赋在英语方面和全世界讲英语的民族的思想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已成为具有类似特征的人的代名词。这很象汉语中说某人是猪八戒,就是说他很象《西游记》里那个粗疏鲁莽、贪图享乐、性情乖僻,有时又满可爱的猪八戒。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人叫做罗密欧,就是说他象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俊、多情、潇洒、对女入颇有一套的青年。

   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的人物或名称也已家喻户晓:

   aCleopatra(克娄巴特拉),指绝代佳人——这是莎士比亚戏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中的人物。

   aShylock(夏洛克),指贪婪、残忍、追求钱财、不择手段的守财权——这是另一个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

   aDr.Jekyllandmr.Hyde(吉基尔医生和海德先生),指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善良、温和(吉基尔医生),另一方面凶恶、残暴(海德先生)——这是史蒂文生的小说《吉基尔医生和海德先生传》中的人物。

   aFrankenstein(弗兰金斯坦;人们常说“制造一个弗兰金斯坦”),指杀伤原制造者的怪物或东西,也指制造这种东西的人以及可伯的怪物或人——这是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金斯坦》中的人物。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医学院的学生。他把尸体中的骨头取来,制造了一个似人的怪物,最后自己被这个怪物杀害。

   aSherlockHolmes(歇洛克·福尔摩斯),指有非凡才能的侦探或敏锐精明的人,这种人善于通过仔细观察、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进行追捕或解决疑难问题——歇洛克·福尔摩斯是阿瑟·柯南道尔着名侦探。

   六语言中的禁忌

   在许多语言里都忌讳诅咒、骂人的话。英语和汉语都是这样的,但还要说明一下:第一,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鄙、难听,所以受到社会更严格的限制。英语中的JesusChrist,Holymary,SonofabitCh就是这种话;而Damn,Damnit,Hell这样的话在语气上就稍微轻一些。请注意,在英语中,大部分诅咒、骂人的话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有关。在汉语中这种固定的咒骂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引起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巳转化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第二,诅咒、骂人的话受到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孩子骂人马上会受到大人责备。妇女骂人会被人认为粗俗失礼。教师骂人被认为有失体统。第三,这种话也受环境和场合的限制。在当众发言、课堂教学或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一起时,人们就不大会说诅咒、骂人的话。在家里、在劳动场合、在办公室、在公共汽车上或市场上,说的人就比较多。

   应当指出,人们对诅咒、骂人的话反应并不始终如一。有些这样的话听得多了,也就不那么刺耳。现在人们常听到年轻人用骂人活。不过,对非本族人还是少讲祖活为妙。现在谈一下英语和汉语在禁忌方面的不同处,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50来岁的美国妇女在中国任教。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同事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吃饭。一进门。女主人就把4岁的女儿介绍给客人。小姑娘用英语说:“阿姨好”!她妈妈跟她说过,见了成年妇女要这样问好。

   “不对,不能叫阿姨”,妈妈连忙纠正说,“要叫奶奶。”

   “不要叫奶奶。就叫我阿姨好了。”

   “那太没有礼貌了。您比我年纪大多了。”

   美国妇女脸红了,笑笑说:“就叫我阿姨吧。我喜欢这样”。

   为什么美国妇女在这种场合会感到尬尴呢?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得体的。此外,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除非对方表示不大意,这些情况也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因此,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避免提下列问题,尽管中国人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Howoldareyou?(你多大年纪?)

   what’syourage?(你多大年纪?)

   Howmuchdoyoumake?(你挣多少钱?)

   what’syourincome?(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muchdidthatdresscostyou?(你的连衣裙花多少钱买的?)

   Howmuchdidyoupayforthatcar?(你的汽车是多少钱买的?)

   areyoumarriedorsingle?(你结婚了吗?)

   Howcomeyou’restillsingle?(你怎么还没结婚呢?)

   Soyou’redivorced.whatwasthereason?Couldn’tyoutwogetalong?(唉,你离婚了。什么原因呢?两人合不来吗?)

   areyouaRepublicanoraDemocrat,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ydidyouvotefor——(你为什么投……的票?)

   Doyougot0Church?(你信教吗?)

   what’syourreligion?(你信什么教?)

   areyouCatholic?(你信天主教吗?)

   如必须了解这类情况,可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例如,在旅馆里、在医院里或者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可以这样说:

   “为了登记,我要了解一些情况,您能告诉我您的——(年龄、是否已婚等)吗?”

   “这些人想了解您的情况,您能告诉我——吗?”

   有时,我们想了解别人的情况,并非出于好奇,也不是为了登记注册,而是想知道怎样对待他,怎样和他相处,这时应处理得比较得体,可以先谈谈自己的情况,然后再引对方谈出他的情况,这样做往往会得到预期的结果。如采用以下方式:

   “我结婚了,我们有一个孩子,是女儿。全家相处得很融洽,可我觉得跟妻子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太少,有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对方可能会接下去说:“我也有同样的问题。我的孩子们常抱怨说……”

   这样就可以知道他已经结婚,有孩子。

   如果想知道别人的政治观点,可以用一种比较随便的态度一般地谈起来:

   “最近报上有不少关于美国总统选举的报道,我觉得很有意思,可有时又有点搞不清楚,特别是我听说美国人不大关心政治。我也许想错了.

   美国人对这种事是怎么看的?多数美国人都参加政党吗?”

   对方多半会回答这样的问题,或发表一些意见,在此过程中可能谈到自己:

   “嗯,不一定。他们在登记的时候可能注明自己是民主党人或共和党人,但并不认为自己属于那个党。实际上,在选举时,他们投谁的票都行。比如说,我一般认为自己是民主党人,但在上届选举中,我投了共和党人的票,因为……”

   这样就了解到所想知道的情况了。

   讲英语的人很重视privacy,所以不愿别人过问个人的事。privacy这个词含有“秘密”、“隐私”、“私下”、“隐退”、“独处”、“不愿别人干涉”、“不希望别人过问”等义。“个人的事”包括“个人事务”(privatebusiness)、“私事”privateaffairs)、“个人所关切的事”(privateconcerns)等。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man’shomeishis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也是这样,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一提上列问题就会被认为是在打听别人的私事,即用另一种方式侵犯了别人的“城堡”。

   许多中国人对西方人所理解的privacy的全部概念非常陌生,汉语中也没有与privacy相当的词语。部分原因可能是:中国人各家住得很近。千百年来,中国农村居民往往几十户、几百户住在一个村庄,挤在一小块地方生活。在中国北方大小城镇的“四合院”或“大杂院”里,人们住得近,接触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这种情况和西方很不一样。在西方国家,直到不久以前,典型的家庭还是独门独户,住宅周围有相当大的院子或花园”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人民之间长期以来有团结友爱精神,住得近,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机会多,就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个人的事也就是一家的事、邻居的事,甚至是更大的集体的事。这种情况与西方重视privacy的条件完全不同。

   还有二三个问题与此有关:英语中有些表达方式是故意含糊其辞。如果人家说:i’mgoingout.(我要出去。)那就不要再问他到哪儿去。如果他(她)说:ihaveanappointment.(我有个约会。)再问跟谁约会,是什么约会,就不合适。同样,如果一位妇女说她头疼,别人也不必过于担心,不要问:到底怎么不舒服,要不要吃点什么药之类。她真不舒服,多半会跟你说的。应该明白,当人们不愿意做什么事、不参加某种活动或拒绝别人的邀请时,往往用上列说法来推托,以免别人再问什么话。

   英语中的禁忌语近来有所发展,已包括那些鄙视社会上某些人的词汇和用语。人们尤其注意那些被称为性别歧视语言和种族歧视语言,对此比较敏感。现就这两方面略加说明。

   目前,性别歧视语言主要指轻视妇女的语言。在某些社会中,妇女用的语言和男人用的语言有区别。在另一些社会中。语言有高级、低级之分,妇女只能用低级语言。美国妇女首先研究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她们发现:语言可以影响人们对妇女的态度,而英语是以男子为中心的语言,偏袒男性,贬低女性。比如说,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提到性别不明的人时,一律用he而不用she。主持会议的人,即使是妇女,都叫chairman,以致出现madamchairman这样的称呼。在一“世界的历史是人类的历史”这句话里,“人类”一调用mankind,不用womankind。表示在两性关系上行为不拉的妇女的贬义词远较表示乱搞男女关系的男子的贬义词为多。同样,prostitute(妓女)的同义词也远比whoremon-ger(嫖客)的同义词多。这些现象表明,在男女关系方面,人们对男子比较宽容。如果男孩子或男人有女相,就称之为略带贬义的sissy(女孩子气的男孩子,女人气的男人),如果女孩子或姑娘的行为举止象男孩子或小伙子,就称之为带有褒义的tomboy(男孩子,小伙子似的顽皮姑娘)。

   汉语中也有歧视妇女现象。从前,人们认为妇女愚昧无知、地位低下,比如“妇人之见”、“男子汉不同妇人一般见识”之类的话就反映了人们瞧不起妇女的态度。丈夫把妻子叫做“家里的”、“内人”等,表明妻子无非是在家里干点家务活儿的人而已。此外,妻子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完全取决于丈夫。俗话说:“夫唱妇随”,就反映了这种依附关系。

   汉字的写法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现象。许多汉语贬义章都有“女”字偏旁(或部首),数目多得惊人.这里只举几个例子,如:“奸”,“婪”,“嫉”,“媚”等。连指女性的“阴”字也常用来构成贬义词。如;“阴毒”,“阴森”,“阴谋”等。

   近几十年来,中国妇女的地位提高了,在汉语中对妇女的称谓也有相应的变化。象“家里的”;“内人”这样的称谓不大用了。已婚妇女仍用原来的姓,不用丈夫的姓,也不象在旧社会那样,被人称为“刘太太”、“张太太”。妇女和男人一样称“同志”,既表示男女平等,又含有志同道合等积极意义。使用公然嘲笑或轻视妇女的词语或说法会招致不满或受到批评。

   种族主义认为,有些人种天生低劣,素质不如其他人种(见Light和Keller干1985年发表的着作)。种族歧视语言就是显示对某些种族带有偏见的词语和说法。在英语中,不管有意无意,多数这类词语显示对黑人有种族偏见或无意中会使他们不快。上文提到,“白”表示“清白”、“纯洁”、“干净”、“慈善”等——这些都是有积极含义的褒义词。另一方面,“黑”则与“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如:blackguard(恶棍),blacklist(黑名单),blackmark(污点)等。全家引以为耻的“败家子”叫blacksheep,不叫whitesheep。无恶意的谎言叫whitelie,不象ordinarylie(一般的谎言)或blacklie(用心险恶的谎言)那么坏。难怪有些黑人抱怨说,连语义学也使“黑”字显得又丑又贱。此外,用nigger,boy之类的词来称呼成年黑人男子有明显的轻蔑意味。如今,除持种族歧视观点的人故意用以侮辱黑人外,这些词已很少有人使用了。

   不过,在美国,不仅黑人有蔑称,某些其他国家或种族的人也有蔑称。如把意大利人叫做dagos,把犹太人叫做kikes,把波兰人叫做polacks,把中国人叫做chinks;把日本人叫做iaps等。这些都是带有诬蔑性的名称,反映强烈的种族偏见。

   人们有时会听到带有污辱性的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议论,或意在嘲笑某些种族愚味无知、行为古怪的所谓“种族笑话”。有些笑话也许听起来滑稽可笑,但还是令人不快的。

   汉语中也有种族歧视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巳大有变化,在此之前,轻视或贬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词语不少,如“蛮人”一词实际上把某些少数民族看作野蛮人。又如“蒙古大夫”(指不称职的医生)这个带嘲弄意味的说法显然有贬低少数民族的意味。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宪法已明文规定各族人民一律平等这一政策。在汉语中,这类种族歧视的词语和说法大部分已经消失,但并不彻底。至今仍有人把外国人叫做“鬼子”或“洋鬼子”,把外国人叫做“大鼻子”可能并无明显的贬义,但也不是尊敬之词。

   在汉语中,许多贬义词有“黑”字。如:“黑心”,“黑帮”,“黑话”等。这当然不表明中国人对黑人怀有偏见,对白人有所偏爱。在中国,“白”字也常构成贬义词。如京剧中的好臣或小人画“白脸”,“白脸”就转义为“坏蛋”(villain)。在社会主义的术语中,“白区”指反动派统治的地区,“白色恐怖”指反动派制造的恐怖。然而,在中国的懂汉语的黑人对带有“黑”字的贬义词很敏感,据说他们对此有怨言。人们应当了解他们的感情,尽管说话的人并无冒犯之意,在使用这些词语也应审慎从事。

   虽说发生了上述变化,而且在某些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不论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都仍有轻视妇女和歧视少数民族的痕迹。说话时一不小心,就会无意中得罪了对方,因而有必要及时了解语言在这一方面的变化;更要紧的是,应善干体会被歧视者的感情,切不可对此麻木不仁,掉以轻心。只要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非正义性有所了解,就可能避免说出歧视妇女或其他种族的话,不论有意还是无意。

   七敬辞和谦辞

   一天早晨,一位英国妇女在中国公园里遇见了一位上了年纪的中国人,看见他长长的白胡子,就走上前用汉语客气地问道:“爷爷,你几岁啦?”老人诧异地看看她,转身对周围的人有点生气地说:“您瞧,她问我几岁啦!几岁啦!”这位年轻的英国妇女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话会引起对方这样的反应。后来她才知道产生误会的原因:她用这句话问一个小孩的年龄是对的,对上了年纪的人应当问”您高寿?”或“您多大年纪啦?”

   这个有趣的事说明,讲英语的人和中国人交谈时,要注意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差异之一: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与同辈或下级说话时不一样,往往要使用某些尊称或敬辞。如果使用同样的词语,会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另一方面,在眼长辈谈话或给长辈写信提到自己时,要用谦辞或单辞,否则也会被人认为失礼。近二三十年来,这种情况虽有变化,但未消失激辞和谦辞仍在使用,但不象从前那样普遍。

   讲英语人在用汉语交谈时,对敬辞和谦辞问题感到特别困难。因为在英语中敬辞和谦辞很少,目前一般还在用的就更少了。在英语中,同自己的上级说话或写信时也许需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词语。不论对方年龄多大,级别或地位多高,“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没有象汉语中的“您”这样的称呼。

   八英语的各种变体

   (据说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欧洲国家的女王前往美国访问,到达芝加哥时,人们以接待君主的隆重的礼仪表示欢迎,一切顺利。访问圆满结束,女王一行即将离开该市,芝加哥市长当然在场,在举行欢送仪式时,市长致颂辞,与会者倾听,市长热情洋溢,为表示友好,他说:thenexttimeyoucome,bringthekidsalong.(下次来时把孩子带上。)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2

1.思维方式不同

每个国家的环境背景、生活习惯、地域观念的不同,造成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具体体现在语言表达中。例如火车这个词,在英文中叫做“railwaytrain”,这个其中包括了“rail”、“way”、“train”这三个单词,“rail”代表的是铁轨,而“way”主要是指途径、道路的意思,“train”按照西方的习惯可以翻译为连接的车厢或者是一系列的,这表明在英文中对“railwaytrain”的理解是铁轨上的交通工具。而在汉语中火车这一词,主要是解释为采用蒸汽或者关于火,更加注重本身的材质和特性。这就说明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着不同的语言表达,这种思维模式在语言领域有着一定的影响。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体系,以及对事物不同的解释方式。在语言表达中,猫这个词可以形容动物,也可以形容人,不同的用法有着不同的表达含义,汉语中常常会说夜猫子、小馋猫,这些都是中国对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的不同,而在国外对猫的理解只是单方面的动物或者是定义为某种商标;还有中国文化的象征-龙,在中国龙是一种民族象征,代表着权威和正义,中国古代统治者把自己称作真龙天子,在百姓中都希望自己家人能够飞龙在天,望子成龙,这都是中国文化中美好的词语和对生活的寄托。在国外对龙的理解是“dragon”一般都是指邪恶的恶魔,通常用作贬义词,而且在英语词典中很少出现与龙有关的名词。除了我们能够想象的动物名词,对于一些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名词如牛,我们可以用来形容人壮硕,而西方只是单单的指帮助人们进行农业活动的助手,思维方式的不同对语言的表达和语言的解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2.词义的理解和结构不同

东西方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生成特定的词语,而这种词语在另外的语言中是不存在的,或者是不能直接从字面意思上进行翻译,如中国的成语,囫囵吞枣在西方中的翻译则是“Readhastilyandwithoutthinking”改变了整个词义的理解和结构。还有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如惊蛰、雨水和清明,被翻译成wakingofinsects、Rainwater和pureandBrightness。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翻译成“Springequinox,SummerSolstice,autumnalequinox,winterSolstice”。这些翻译如果不进行更多的补充说明的话,那么西方国家根本不知道这些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有可能还会认为这是中国词语中的病句,在西方国家没有像中国这样具体的天气变化的单词,一般只是宽泛的指代,如下雨就是rainwater,然后根据气象的不同加上不同的形容词,进行描述。在中国医学中,对于病症的解释和现象可以分为多种,上火、体寒、气虚、阴阳不调,这些都是表现我国身体状况的名词,而在英语中对人体的病症主要是病症的综合体现,如Cowboy、Hippie等这些词翻译成中文就会觉得非常的不合适,直接的翻译就是放牧的儿童或者是牛仔。这种语言的词义理解和结构的不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在日常生活中交际语的变化不同。

3.结语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3

关键词:东西方艺术表现文学体裁和文学理论差异语言文化差异

引言

东西方文学在观念和表述上,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一直成为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影响长达数千年。这种影响也辐射到周边一些国家,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行为中,成为具有东方特色的思想文化。西方的文化是建立在宗教和历史文化上,在两种不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思维的运用,使得东西方文学领域中语言的表现各不相同。虽然同一种事物在表达思想上意思相近,但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各具特色,呈现出不一样的体现。

一、中西方文学体裁和文学理论之间的差异表现

中国语言和文字流传下来的文学名篇及典籍浩如烟海,不论数量还是种类,都令西方世界叹为观止。从文学起源上看,中国文学是从最初民谣、俚曲、诗歌形式出现的,最初的这些文学形式短小通俗,表达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诗歌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五言诗、七言诗、词牌、歌赋等艺术形式。诗的长度和种类也在增多,表达的意思也更加精湛和富有神韵。戏剧和长篇小说,直到明清时期才有大范围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学表述上,一直重视意境的体现,这也成为我国文学写作的特色形式,即“意境”,最高境界是虚幻的形态和意境之美。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评判作品价值和对作者艺术风格、写作进行衡量的标准。这种意境的表达,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创作上,穷词追意地以其简练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写作形式在中国古代唐宋时期达到巅峰,也是文言文发展到极致的表现。随着后来白话文逐渐普及,但对文章神韵和意境的描写表现成为中国文学表现的特点。

在西方社会,文学启蒙也是以诗歌、俚语开始,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类文化起源的共性。但与中国诗歌发展不同的是,西方世界对诗歌的创作往往采用长篇来表述,而中国的诗歌更加注重言辞精炼和神韵体现。西方文学史上,长篇叙事长诗、史诗和小说戏剧更加多见。在西方世界的文学表现中,更加重视对所要表达事物的实际描绘,而轻视其意图表现。不论是莎士比亚还是雨果等作家的作品,都以这种方式呈现其文学艺术特色,对真实的客观事物描述要远远大于其意义的描述。因此,西方文学逐渐形成真实描述直达主题的艺术特点。这种文学形式是要求作家、诗人能用自己的文笔语言,像肖像画家那样,能够绘出人物原貌,并能够表达得比原物更美。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不论史诗、小说、戏剧文学,大都采用鸿篇巨制的写实手法来表现。

二、中西方表述形式在文学中的体现

从文学内在因素层面来对比,中国文学更加注重悲欢离合与精神境界的结合,在传统思想下收放适度。而西方文学在这里却突出悲欢离合、灵与肉的分离,经常出现大喜大悲、情绪极度反常的现象。这使得西方文学中悲情结局更加浓重,这也是西方悲剧小说创作众多的特点之一。在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关雎》是最早的一部作品,孔子曾高度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里的淫不是荒淫,而是对作品内容掌控得当。作者对人物感情和故事情节描绘具体生动,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体现出中庸之道的特点。这种文学理论的形成是深受传统儒家理论的影响,成为传统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西方文学表现则恰恰相反,传统西方文学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很多成分是演绎神话英雄故事和历史传奇。在故事演绎过程中多数作品十分理性严肃,逐渐演变成作品的悲情成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曾专门探讨古希腊悲剧特色,在悲剧世界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会引起读者的同情心,在他看来,古希腊悲剧的人物命运以及故事结局的安排,就是希望能够引起读者了解世界的变幻和命运的无常。在感受命运无常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和心灵得到的净化。为了突出悲剧效果,古希腊悲剧中的故事冲突往往事发突然而且无可挽回,这让故事主人公经常深陷险境,被命运打压到极限。随着主人公顽强的毅力与命运不断抗争搏斗,观众读者都会体验到主人公与命运抗争的残酷。这让读者在感叹命运不公的同时,更能够审视现实命运。

三、文学审美形态的差异

传统中国文学讲究工整对仗,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相对和谐统一。这使得中国文学更多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特性。而外国文学讲究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分离。外国文学的这种特性,从古希腊神话时代就已经开启。古希腊神话中酒神与日神的严重对立,神话作者所选用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的善恶美丑,以相对明显的对比进行呈现,这使得西方文学中感性与理论、恶魔与天使的对立表现经常出现在作品中。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剧情开始之时,罗密欧还对爱慕的女孩产生幸福的幻想,可到了第二幕,朱丽叶的出现,使罗密欧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两个人相互爱慕很快就秘密结婚。在罗密欧误杀朱丽叶表兄,为两个人的结合设置了又一道障碍,在罗密欧被逼出走,朱丽叶被父亲强迫嫁人这一系列的感情挫折遭遇后,两个恋人的感情之途蒙上浓重的阴影,故事矛盾冲突已达巅峰。这种情感和现实的强烈反差,符合西方人的审美特点。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两位主角,朝夕相处长达三年,时间的长久,感情的积淀让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也让彼此对对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种感情的积淀和升华,让读者有水到渠成之感。

中国文学侧重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性,这与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伦理有直接关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结果,正是体现了这种现实意义。一对恋人的爱情是建立在深厚感情基础之上的,两个人的双双离去是现实社会制度所造成的。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悲剧成因与中国人的思维有很大反差,更加偏重理想主义倾向。如果不是送信人送错了信,这一对恋人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罗密欧不服毒自尽,他们也会幸福牵手,但故事情节在这里的起伏剧烈,体现出中外文学对情感处理的不同表现,从中也可以看出其审美意识形态的不同之处。

结语

中国文学中语言的精练、意境的深远、含蓄的表达处理,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展露无遗,如古诗词中寥寥数语,就将叙述事件以及深远含义、映射都涵盖其中,读之令人回味悠长。这种文学艺术表现,曾令其他民族文化叹为观止,这种艺术特色也成为中国文学独有的艺术特征。西方文学艺术表达方式与中国文学艺术有明显的区别,其文学理念的构成也使得西方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注重实际和直白表述,这也成为西方文学表述场面细腻,对事物,以及人物形象特点勾勒更注重写实风格的体现。这种文学艺术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使文学艺术产生不同的风格与特色。语

参考文献

[1]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37.

[2]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0.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4

关键词:思维;文化;中英语言差异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不同语言的研究与理解非常的重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会存在不同的思想与文化,有些国家幅员辽阔,甚至会出现一个国家内有好多种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文化的不同都会导致语言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国与国之间表现的更加明显。中英语言作为当今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两门语言受到了中西方许多学者的重视,通过对一个国家思维、文化差异的研究,对中英文语言的学习更加有利,反之对于中英语言差异的分析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语言使用国不同的思维与文化。

1.思维、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文化和语言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特点从而慢慢的产生出属于自身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文化的各种要素在不同方面的发展,这也是出现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思维、文化的差异则推动着不同的语言的形成,而通过不同的语言,体现着各地区的思维与文化的精髓。

2.中英思维、文化差异对其语言差异产生的影响

2.1思维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

2.1.1思维差异在中英语言差异上的体现

通过一定的语言研究发现,中国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趋向于曲线式,在很多场合中说话表达并不直接,而对于国外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恰好相反,偏向于直线式,很多想法直接通过语句表达出来。同时在语句之间的衔接以及逻辑表达上,中文偏向于意合,即要表达的意义通过一定语句或分句蕴含的意义来表达,而不是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手段来连接这些词汇或者句子,英文则刚好相反,偏向于形合,这些直接造成了中英文在连贯以及通篇文章的表达存在显著的差异。

2.1.2思维差异对中英Z言差异的影响

思维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感性与理性思维、综合和分析思维、形象和抽象思维三个方面。

在感性与理性思维上,中文在感性思维的体现上特别明显,古诗词的抒情达意,文章能分为抒情文,记叙文等都是很好的证明,强调了将五官感受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而英文在这方面则更加偏向于理性的表达,由于英文属于表音文字,大部分文字都是用来直接说明事物本身,很少有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的词汇。这就形成了中英语言的一个差异。

在综合和分析思维上,中文在表达上倾向于综合思维,即对于一个事物整体,通过对不同部分的属性分析来分别进行语言上的表达,而英文则更注重通过分析和细节综合成整体,最终导致中文在表达上有时候会出现歧义,导致表达不准确,而英文则注重强调形式分析以及规则上的遵守。

在形象和抽象思维上,中文在表现形式上会将抽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可描述的形象表述出来,而英语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用同类事物的整体词汇来表达特点事物的形象。这种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中英语言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如:中文表达有时候可以没有主语,直接表达为“花了半小时走到那里”,但是英语在表达上必须跟上主语,而且句子中常见的主语都是抽象名词,当没有主语时,也必须加上非人称代词,如“it”。如果是英文表达上面的句子就是“ittakesanhourtogetthereoffoot.”。

2.2文化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

对于中英语言差异,思维差异是影响的一方面,文化差异又是另一方面,虽然三者在关系上不能够直接割裂,但是仍然存在两两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文化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的主要体现在整体与个体、悟性与理性上。

在整体与个体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百家争鸣”、“大一统”等的文化影响始终贯穿在整个中华的文化长河,而儒、道、法、佛等思想的相互冲击,相互交融也给中国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中国以前的分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是大一统的社会要求,都需要思想、法律等层面的同步而儒家思想恰好完美的契合了这些要求,因此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注重从大局观出发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如“从大局出发”、“立足整体”等语言词汇都可以充分表现。

但是和中国“大一统”的传统文化不同,西方的文化无论是形式还是思维等方面都呈现出繁杂、各自为政等特点,当中的个体色彩非常的明显,再加上数百年的“海洋文化”、“殖民活动”等的影响,语言文化涵盖的范围、内容更加的广泛,因此相对于中文来说,在语言表达的次序上会有较多的形态,即一句话同一个意思,但是却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例如汉语中“很多大学生现在在这个又大又漂亮图书馆里读书”,中文只有这一句表达形式,

但是用英文,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多种表达的形式,如“alotof

studentsarereadinginthislibrarywhichisbigandbright.”、“thisbigandbrightlibraryseatalotofstudentswhoarereadingnow.”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悟性与理性上,中文深受儒道佛三大哲学的影响,不仅是语言,连思维以及文化也是如此,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子曰:“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而语言中的重顿悟、讲含蓄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是与汉语,特别是文言文中体现出的模糊性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有些词语在单独时可以看成是形容词,一旦组合在一起又会有动词的作用,如“清”、淡”单用是可作为形容词,变成成语“风轻云淡”后则起到了动词的作用。

但就像中文会受到国内哲学影响一样,英文也会受到相应的哲学影响,而西方的哲学侧重在形式逻辑上,力图用逻辑的表现形式来描述客观存在的世界,更注重对于事实的严格求证,从矛盾的普遍性中找到特殊性,如培根的归纳推理,也因此使得英文在句子的表达上更注重形式的完备,通过各种限定动词来衔接语句,表达语句的侧重,如and、but、unless等连接词,what、when、where等关系词。

结束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仅是中英文的学习研究,还有其他语言的学习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思维、文化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中英文的差异就是很好的体现,通过对中西方思维、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学习中英语言,并且加深对其的印象。希望通过本文对思维、文化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的一些分析,能够为以后更好的进行中英语言的学习、交流与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燕萍.思维、文化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浅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94-96.

[2]张惠宁.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英语语言认知[J].河池学院学报,2011,03:40-44.

[3]左景丽.例谈中英语言结构、思维和文化差异[J].成人教育,2012,07:113-114.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5

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规定、描写和评价。规定性翻译研究关注“怎么译”的问题:将翻译定义为“用一种语言中对等的文本材料来代替另一种语言中的文本材料”[1],“把原语信息用接受语中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传递出来”[2],强调译文和原文“对等”或“等值”的文本关系。由于规定性翻译研究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只是关注了语言层面上的现象,而忽视了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翻译研究渐渐地走向了描写性研究。

描写性翻译研究关注“为什么译”的问题。其研究学者认为与其制定对翻译实践缺乏指导意义的规定,不如对以往的实践进行描写性研究。但是,描写性研究的结果表明: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社会和文化,而且被译者、赞助人以及诗学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影响,这种影响稍有不慎便会使翻译行为走向不同的极端。于是,这就涉及到了伦理的问题。

评价性翻译研究便是这样一种关注伦理的研究,它主要探讨“谁译”的人文价值。翻译中无时无处不存在差异,包括语言文字的差异、诗学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时间的差异、地域国别的差异、性别的差异、作者与译者的差异、读者的差异、赞助人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权力操纵的差异等等。对待这些差异,当前国内外学者们的态度比较明确,就是尊重差异,关注差异。[3]下面将主要讨论差异伦理与文学翻译中的异化。

二、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形式复杂,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此使得文学翻译就不同于其它文本形式的翻译。

茅盾给文学翻译下的定义是: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4]苏联文艺学派代表人物加切奇拉泽的定义是: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在这里它同原作要表现生活现实这一功能相似。译者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反映自己选择的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地还原原作中的艺术真实。[4]

由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在谈到文学翻译时,更多的都是强调文学翻译的艺术审美。笔者认为,文学翻译除了要传达语言层面上的思想内容外,还要传达语言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下面将主要从“尊重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传递语言背后的文化。

三、差异伦理

伦理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与行为的秩序规范,伦理构成了一个民族或文明所蕴含的文化传统。翻译不是个人行为,不仅仅是从原文到译文之间的文句流通,它涉及各种主体间的交往,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翻译需要伦理规范来指导译者协调处理各种主体间的关系。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翻译家、哲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Berman)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提出了“翻译伦理”概念。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开放、对话、杂交繁育、非中心化,它使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发生交往关系”,“翻译的任务是要产生协同增效作用,使语言得到丰富和发展,使错综复杂的文化空间得以拓展”[5]。翻译本质决定翻译伦理观,因此安托瓦纳·贝尔曼主张的翻译伦理观就是在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中“把‘他者’当作‘他者’来承认和接受”,尊重原作,也尊重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意大利裔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认为翻译的伦理就是差异的伦理。他引用贝尔曼(Berman)的话说:“异化的翻译是道德的,因为异化是对文化他者的尊重,归化的翻译是不道德的,因为归化掩盖了原作的异质特征[6]。”

差异伦理就是要“尊重差异,关注差异”。所谓求异,也就是尊重他人文本中所描写的世界的完整性,尊重他人文本自身的价值。而实现这种伦理的翻译策略就是“异化”。下面仅从几个文学翻译的实例来说明如何通过“异化”的翻译策略来实现差异伦理的目标。

四、差异伦理与文学翻译的异化

语言和文化始终是翻译研究的两个重点。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异质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我们需要语言来体现文化的这种异质性。

文学作品最能集中体现各个民族的自有文化。它就像一部大百科全书,体现了文学作品背景下的科学、哲理、伦理、政治、法律、制度、民俗、教育、艺术、宗教。要真实地把原作展现给译语读者,就需要我们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下面仅从几个例子来探讨这个问题。

1.文化的真实重现

例1.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

译文:itwastowardtheendofJuly,equivalenttothe“san-fu”periodofthelunarcalendar-thehottestday.

上面这个例子是小说《围城》开篇对天气情况的描述,译者采用异化的方法,把“三伏”音译成了“San-fu”。对于这样的译法,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译者翻译水平不高,或者是翻译时偷懒,所以就直接音译了。其实不然,把“三伏”音译成“San-fu”,一方面,丰富了英语的词汇,英语中有很多是外来语,经过日积月累,便渐渐地成为了英语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在英语中找到许多音译的汉语词语,比如“toufu”“Gongfu”和“taiChi”等;另一方面,在文化上,“San-fu”这个陌生的词,会引起译语读者关注中国的地理文化。

例2.她以后每天早晨在菩萨面前点香的时候,替我默祈幸福。

译文:everymorningafterwardswhenmrs.SulitincenseinfrontoftheBodhisattva,shemadeasilentprayerformyhappiness.

这个例子同样来自于《围城》。译者用异化的方法把“菩萨”译作了“Bodhisattva”,而不是译作“God”。这样,可以使译语读者了解《围城》创作时大部分人的;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即使过了一个世纪,当人们看到译本时,也还能了解到当时大部分中国人的信仰是佛教,有助于历史的考证。

2.语言表达风格的重现

例3.宝玉便拉他的手笑道:“好姐姐,你也理我理儿呢。”

译文1:Baoyutookherhand.“Dobenicetome,Sister!”hebegged.

译文2:Bao-yuseizedherhand:“Come,mydear!Youmusttakenoticeofmeifispeaktoyou!”

译文1是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的译本。这个译文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在英文环境里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人们日常谈话的口气。译文2是霍克斯的译本,他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把这种中国式的谈话用地道的英文翻译了出来。这两个译本采用了完全对立的翻译方法,对比两个译本,我们可以发现,从传达原文意义这个方面来说,二者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从语言风格上,杨的译本能让译语读者感受到强烈的中国语言味,而霍克斯的译本对于时时处在英语环境的读者来说,他们丝毫感觉不到这种异域语言的氛围了。

例4.呀,小姐,你连累我也!哥儿,你先去,我便来也。

许译:Rosesays:alas!myyoungmistress,youhavecompromisedme.Goahead,myyoungmaster,andiwillcomeimmediately.

奚译:Crimsonspeaks:missy,you’vedraggedmeintoitnow.Brother,goonahead;i’llbethereshortly.

这段文字出自于《西厢记》。译文1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本,译文2是美国汉学家奚如谷(StephenH.west)与荷兰籍汉学家伊维德(wiltL.idema)的译本。对比两个译本,译文1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这样就将剧本的场景设置在了英语国家的环境里;而译文2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重现了原文的语境。毫无疑问,译文2更能使读者感受到译语语境的风采。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6

[关键词]情景喜剧言语幽默跨文化差异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65-02

王新新(1970-),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以特定语言为载体的言语幽默将会反映其语言背后的文化现实。情景喜剧已经成为当今媒体时代的一种主要喜剧形式,其言语幽默效果的传达将会由于跨文化差异的存在而受到制约和影响。

一、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

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情景喜剧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喜剧形式,国外的情景喜剧尤其是美国的情景喜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情景喜剧的定义

西方学者mintzLarry(1985)对于情景喜剧所下的定义一直被沿用:“这是一种半个小时长度以情节为主的电视系列剧,剧中人物一成不变。情景喜剧一般在现场观众面前拍摄完成。它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循环式的叙事,出现矛盾,压力、变化的威胁,但是最后矛盾解决,压力消失,一切又恢复到开始时的状态”。中国学者吕晓志(2008)认为:“夸张的罐装笑声、滑稽幽默的角色表演、一成不变的场景设置、简单的故事情节,这一切几乎成了情景喜剧的代名词”。

情景喜剧的幽默主要体现在其个性化的对白和旁白上面。由于情景喜剧密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因此对白多采用生活化的语言,例如流行语、俚语、歇后语以及方言,等等。

(二)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

情景喜剧是以电视为主要载体的轻喜剧,与幽默文学作品相比,其幽默手段更加多样化。我国学者杨斌认为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手段指的是语言符号系统内的幽默手段:包括有声语言、方言和字幕。

言语幽默(verbalhumor)指借助、利用语言而形成的幽默,或同语言有关的幽默。西方学者Raphaelsonwest(1989)将言语幽默分为三种类型:语言类幽默、文化类幽默和普遍意义上的幽默。国内学者董海雅将情景喜剧的言语幽默分为:(1)独立于语言特性之外、具有文化共性的情景或概念类幽默;(2)文字游戏类幽默;(3)文化专属类幽默。

无论哪种分类,各种幽默类型都不是完全独立的,有时也会相互渗透和补充。例如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主要以文字游戏类幽默为主,并辅以美国大众文化中各种节日、文艺作品及知名人士等文化专属类幽默。

二、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的跨文化差异

在幽默研究领域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就是“幽默不旅行”,从中可以看出跨文化差异对于幽默的传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制约。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当中,作者将选取以下与言语幽默关系较大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言语幽默的语言体系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对于言语幽默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不同语言体系当中,即使是统一语言体系内部也会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影响。例如,以东北方言为主的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未必能引起广东人的笑声;而以微妙和尖锐的讽刺为主的英国情景喜剧也不一定符合美国人的口味。

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就是利用语言各要素,比如说语音、文字、词汇以及句式的变异使用而产生的。这种变异使用必须突破语音学、词汇学以及语法等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创造出超出常规的话语。例如,在《老友记》中菲比开玩笑时说的“frienaissance”(友谊复兴)就是根据“renaissance”(文艺复兴)自己创造出来的。

这种利用英语语音和词形的变异来表现言语幽默的方式与英语语言的特性紧密相关。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体系无论是在书写方式,还是在发音以及语法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此类属于英语文字游戏类的言语幽默很难被中国人所接受。

(二)言语幽默的文化认知差异

幽默大多数是建立在共同熟悉的话题或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要求接受者具备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的认知能力。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包括专业性的知识,还包括理解幽默所必备的生活常识性知识。

情景喜剧中取材于大众流行文化的人物、话语和事件等言语幽默体现了各个文化的特质,但是并不一定为其他国家的观众所了解,因此不易存在于其他文化语境当中。这种文化共享知识方面的不对等造成了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在传递中的困难。例如,在《宋飞正传》中,杰瑞在派对上为了结束无聊的对话,跟伊莲对暗号,不停地拍自己的头。对方问他怎么了,杰瑞回答说:“it’sanervoustic.i’monL-Dopa.”这句话中所要表达的幽默就是左旋多巴是治疗老年帕金森病的药物,如果没有关于左旋多巴的文化共享知识,那么这句话的言语幽默就无法传递。因此,无论是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还是认知层面,国内外观众在文化共享知识方面的不对等是造成言语幽默传递困难的重要因素。

(三)言语幽默的幽默主题差异

由于跨文化差异的影响,世界各国的幽默主题和传统也呈现一定的差异,从而间接影响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的传播和接受。

在西方的情景喜剧中,以性、政治以及种族为主题的笑话比较常见,但是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情景喜剧中,则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友情、爱情和亲情为主题。例如,在著名的美国情景喜剧《三人行》《老友记》和《威尔和格蕾丝》当中就有相当多以性为主题的玩笑;而在中国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和《炊事班的故事》之中则很少出现这样的玩笑,即使偶尔涉及这样的主题,也表现得比较含蓄。因此说,在性这个主题方面,西方表达直率、暴露;而东方则含蓄、回避。这种幽默主题的差异则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性观念,性话题一直是中国文化阵地禁忌,在公共场合很少被人提及;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的性观念较为前卫,因此这类幽默主题可以被接受和欣赏。

三、克服跨文化差异因素对言语幽默译制的影响

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必定会对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的译制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译者应该充当文化之间的协调者,努力克服意义转化过程中不相容的阻碍性因素。

在跨文化差异因素中,语言体系对于情景喜剧的配音译制影响较大,尤其是在方言和外语的翻译方面受到较大的制约。

如采用字幕译制的方式可以保留原音,使观众体会到这种语音变体的效果,因此字幕译制更容易传递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但是,单纯的字幕翻译并不能反映跨文化差异中的各种因素,因此在字幕翻译时应该适当进行简短的注释,使观众对于源文化能够有所了解。

总之,情景喜剧中言语幽默的传递过程也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这个转换过程必然会受到跨文化差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充分研究并了解跨文化差异对于言语幽默在传递中的各种制约因素,才能在译制过程中保留其喜剧效果,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中发挥同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arry,mintz.SituationComedy[a].inB.GRose(ed.)tVGenres:aHandbookandReferenceGuide[C].westport:Routledge,1985.

[2]Raphaelsonwest,DebraS.ontheFeasibilityandStrategiesoftranslatingHumor[J].meta,1989.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7

关键词:文化与习语动物习语文化差异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它所承载的文化。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比其它语言成分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国内外学者对习语作了多方面的研究。陈文伯(1982)在《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一书中,探讨了英汉成语设喻的异同,英汉成语的变异形式、英汉成语的对应问题以及英汉成语的实义与虚义等问题。平洪,张国扬(2000)在《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一书中,从语言与文化、习语与语言的视角分析了英语习语与英语民族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文学艺术等几个主要文化侧面的关系。包惠南(2001)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分析了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澳大利亚麦夸里大学英语、语言学与传播学院的高级讲师C·费南多(ChitraFernando)根据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和英语语料库中的大量资料,对习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在其专著《习语与习语特征》一书中,作者把习语置于语言环境中,注重习语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简洁有效的语言形式在人们语言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从单纯的表达意义的功能,到反映对话者之间关系的交际功能,直至使文章通顺、流畅、连贯的联系功能。但以往的研究,或关注习语的结构和语用功能,或关注习语的英汉互译,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则研究不多。本文从文化与习语的关系入手,探讨英汉动物习语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审美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文化层面上的差异,来明确动物习语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2.文化与习语

关于文化,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胡文仲(1989:136)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科技和哲学等,……狭义的文化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包括如何生活,如何组织社会,家庭成员、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人们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风俗习惯,以致吃什么,如何吃法,各种禁忌等,……”辜正坤(2002:226)认为文化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由此可见,文化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语言作为人们社会交往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语言运用的方方面面。而“习语是某一语言的使用中确立起来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对其自身来说是独特的,无论是在语法结构上还是在具有这样的一种含义上,即这种含义不能从其成分的相连接的意思上整个引出来”(王同亿,1990:3696)。综上所述,习语是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存在于地理、历史、以及生活习俗的各个领域。它们通常能表达非常特殊的意义并与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态度紧密相连。习语在结构上与意义上都有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是许多民族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英汉习语与各自文化相连,传递文化特征和信息,反映自身文化。英汉动物习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色彩。本文所说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idiomaticexpression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俚语(slang)、歇后语(enigmaticfolk)等等。

3.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习惯养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陈颖,2007:123)。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习语正好是反映这种文化差异的一种方式。动物习语作为语言中的一种独特的设喻方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大量地使用。这类习语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动物喻体,在人们的脑海中唤起直接、生动的意象,赋予语言以无比的生机与活力。但不同民族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审美价值观及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使得同一动物形象在不同人群中负载着不同的意义,也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文化联想。

4.结论

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习语,揭示了英汉动物习语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审美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文化层面上的巨大差异。说明在学习英语时,要不时考虑文化的异同,这样才能对语言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有一个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

参考文献:

[1]Fernando,C.2000.idiomandidiomaticity[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2]包惠南.2001.《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柳杨.2006.“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5):82.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8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差异形成原因关联

1.前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承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翻译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或交际活动,即communication,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是一个涉及信源、信宿、信号、信道、噪音等要素,以及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其原则是在过程中保持信息的内容和功能不变。美国一名著名翻译理论家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译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及政策法规,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很难找到准确对等的词汇、源语文化内涵的缺失或译文含义完全背道而驰的冲突等不完全对等的现象。这就需要翻译者博采众多翻译原则之长,阅读多国文化、生活、风俗及法规的不同之处,科学、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翻译出更多符合译文读者国家社会习惯的作品。

2.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英汉这两种文化各具特色,是大相径庭的两种语言,其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着一定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而汉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因此英语中的习语常常涉及水和船,而汉语习语却离不开土。如形容花钱大手大脚,英语表达为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如水),汉语则为“挥金如土”。在方面也有差异,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国人信仰菩萨、“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因此中国人说“菩萨保佑”、“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西方人则说Goodblessyou.(上帝保佑你)。因生存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差异,如在汉语中的“开门见山”和英语中的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写),allatsea(不知所措),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等。

3.文化差异的表现与英汉互译

由于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因此语言的使用须遵循文化规则。原文的形象意义在译入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的或者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如politician(“政客”,贬义)和statesman(“政治家”,褒义),但其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存在较大差异,这时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

3.1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因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历史典故,以及带有很深文化底蕴的文化信息,译者翻译时必须深刻了解这些典故及文化信息,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更好地传递文化信息的真正含义。以下是几个汉译英的例子:

(1)amongtheblind,theone-eyedmanisking.

a: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B:盲人国中,独眼为王。

译文a是典型的意译,地道的汉语表达读起来通俗易懂,甚至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在读翻译作品。但译文B同样可以顺畅地传达这层意思,同时由于它属于一种较为新鲜的表达方式,因此读者会在耳目一新的同时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在惊鸿一瞥中领略到异域文化的某些风格特色。

3.2心理思维文化差异与翻译

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万年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必然深刻地影响与思维方式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中西方所倡导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汉英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而且影响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从而影响英汉翻译实践活动。

由于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注重抽象思维,这使得在英语当中抽象表达法的使用相当普遍。而汉民族缺乏英语抽象表达的手段,词语也没有形态变化,这样就使得英语中的大量抽象名词找不到对应的汉语来翻译。相反,汉语中许多表示具体的词也难以在英文中得以体现。如果生拉硬套地翻译,将抽象概念直译出来,译文效果将会不尽人意。下面的句子:

Forexample,greateffortsaremadebytheamericantobaccoindustrytosellcigarettesinthemiddleeastandnorthafricawhereU.S.tobaccoexportsincreasedbymorethan27percentin1974.

在该句中,最难处理的词汇之一就是effort一词,若把greatefforts直译为“巨大的努力”,那么译文应为“例如,美国烟草工业为在中东和北非推销香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样处理虽然也行得通,但给人冗长累赘之感,如果把“greatefforts”转译为动词“力图”,译文就通顺多了。因此,比较理想的译文应为:“例如,美国烟草工业就力图在中东和北非推销香烟,在这些地区,美国烟草的出口量在1974年增加了27%以上。”

英汉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还导致了英汉语言习语表达上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而语言当中的习语又常常跟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所处的地域和固有的生活习俗联系在一起。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上相距遥远,人们的生活经历、物质环境及社会渊源相差甚远,这就必然导致国家间或民族间的个性差异。因此,这种个性差异使得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更具有丰富、浓厚的民族特色。比如,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pieceofcake(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这种意义中,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者轻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pieceof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而在中国,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现人们的生活中的,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但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正是由于这种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汉英习语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才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翻译过程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思维方式的转换过程。

3.3文化差异与词汇意义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成分,是语言系统赖于存在的支柱。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

汉语中的表亲关系径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别甚严,既要道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cousin一词笼而统之。同样,英语中的uncle和aunt在汉语中亦无外延相同的对应词。此外,汉语中有人称代词“你”的尊称形式“您”,而英语中却无“你”的尊称形式。这些谦词是汉民族“满招损、谦受益”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词汇上的反映。

文化差异造成的这种词汇空缺现象十分普遍。但是,词汇空缺只是文化的一滴水,更能反映文化差异的是不胜枚举的词汇意义。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总是存在着词汇对应关系,双语词典的编辑和跨文化交流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条件之上。但是,对应并非就是“对等”。即使概念意义或认识意义相同,但由于文化不同,包括生活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其包含的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和联想意义也会有极大差异。

首先,英语中有些词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对应词则无该种意义。例如,propaganda常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宣传”则无此意义;英语中的gay一词的本意为“cheerful,merry,happy”,但在今天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gay会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而汉语的“开心、快乐”就不会使人产生这种联想。

其次,有时汉语词汇具有某种文化意义,而英语的对应词则没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如“松”在汉文化中象征“长寿”、“骨气”、“气节”,而英语pine则不带这种含义,它只表示一种树木而已。

另外,有时英汉对应词各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如英语中的dragon的文化意义为“怪物、魔鬼、凶残”等,它是一种令人憎恶的怪兽,是恶魔的象征、邪恶的代表。《圣经》中撒旦就被称为dragon。在西方国家中,凶暴的女人被称为dragon,而汉语的“龙”字的隐含意义则恰恰相反,“龙”在汉民族文化中历来都是“神圣、高贵、珍异、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我国古代,“龙”是传说中的“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自喻为龙。可见,英汉民族对于同一事物“龙”所赋予的感彩截然相反。因此,“望子成龙”就须译成hopethathissonwillbecomesomebody。如果忽视英语文化差异,机械地将其译成hopethathissonwillbeomeadragon,那就变得不可思议了。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带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也是截然不同的。

4.结语

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系统,而且需要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的渊源与发展,最大程度地了解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使得“完全对等的等值翻译”不可能完全实现。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译入语和源语最大限度的等值,不仅能忠实地表达原文语言层面的含义,而且能够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疏通交际渠道,增进文化交流与沟通,了解中西方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把握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针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译文读者的理解水平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避免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缺失,力求实现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邓炎昌等.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杨磊.论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9.

[5]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teachingpress,1993.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9

一、文化与翻译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之间具有复杂且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与语言风格。虽然社会大众都有对语言做出应用并利用语言开展交际的能力,然而在不同的地区,受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社会大众所掌握的文化与语言也会体现出明显差别。由此可见,文化的不同会导致语言的差异,而这也体现出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从中西方商务交流来看,语言的交流是文化交流乃至商务信息交流和谈判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商务英语翻译,则商务交流双方也难以进行文化交流,并难以掌握对方所表达的信息。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到,语言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民族文化信息能够得到很好的传达。王秉钦先生在自己的论著《文化翻译学》中提到:“文化具有想象征,语言是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系统。”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如果没有语言,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等文化信息在内的民族文化都难以得到传承,而人与人之间所开展的交流也会面临重重障碍[1]。总之,语言是人类进行表达的主要工具,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也能够用语言的变化过程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语言能够传播文化,但是语言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由此可见,文化与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2.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不同的民族以及国家之间所具有的文化和语言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商务交际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与理解对方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则在语言交际中会出现很多语言理解错误,而为了避免这些语言理解错误的产生,使具有文化差异的商务交际双方能够开展良好的交流,翻译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语言中介与文化中介。在对商务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本身的结构做出重点考虑,如语言的词汇、语音、修辞与语法等,并且文化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交流主体开展交际的工具,在翻译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语言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中西文化下的语言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并且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特点的文化习惯与语言习惯。而翻译者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合理地选择词语来传达出对等的信息。这一过程要求翻译者能够了解商务英语原语中想要传达的内容,并力求语言等值来将这些内容忠实地进行翻译。同时,翻译者需要掌握两种语言并精通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克服文化差异为翻译工作带来的障碍。如若不然,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导致语言受到文化冲突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对不同文化层面中的语言意义做出掌握,是商务英语翻译者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及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是否能够让商务交际双方实现有效的沟通,不仅由翻译者能否对语言本身做出良好的掌握所决定,同时也由翻译者是否能够对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做出了解所决定。只有在对中西文化差异做出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确保翻译工作者能够跨越文化鸿沟,从而确保翻译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难题迎刃而解。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反映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与各个领域,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价值观差异以及风俗习惯差异等[2]。

1.地理环境差异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所具有的地理环境也各不相同,并且地理环境的差异也能够对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英国为例,作为岛国的英国土地资源有限,渔业与航海业发达,因此,英国具有着一段海外扩张的历史,英国人民对海洋的热爱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英国语言中可以发现,英语中的许多习语都与航海业有关,并且这些词汇在中文中很少能够找到完全对等的内容。如togowiththestream(随波逐流),plainsailing(一帆风顺),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等。另外,一个受到地理文化而产生语言习惯差异的典型为inhotwater,这一短语按照字面意思可以直接翻译为“在热水中”,但是事实上却是指遇到了很多麻烦。Living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则可以翻译为生活如果没有目标就如同航海失去罗盘。由此可见,英国很多语言都与岛屿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作为陆地国家的中国,在对这些语言做出翻译的过程中则面临着很大的理解障碍。

2.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民族之间的发展历史并不相同,因此所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也具有着差异。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历史文化的不同经常会给译者带来很多的难题。以历史典故为例,历史典故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能够对历史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做出反映。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对历史典故做出准确翻译,就要求译者能够对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汉语中的历史典故颇多,名落孙山、东施效颦等历史典故都与历史事件有关,但是西方人未必了解这些历史典故,因此,在这些信息的传递中,需要理解典故的内涵,并对内涵进行传达,即要求译者实现意译与直译的结合。西方典故多来源于《圣经》,其中“Loveisblind”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这一短语是古希腊爱神eros的别称,与汉语中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相对应,两个短语都各自包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在对这种短语做出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二者之间的差异做出认知并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否则将会让对方产生莫名其妙之感[3]。

3.宗教文化差异

对不同民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特定的宗教环境下,一些词汇具有着特定的内涵。如果在商务翻译中不了解对方的,不仅容易造成翻译难以理解,而且容易涉及到对方的禁忌。因此,在对这些词汇做出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对文化的等值抱有过度追求的倾向,因为要实现良好的沟通,产生一定的文化亏损也是在所难免的。在此方面,有一个经常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即“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体现出了我国所崇尚的佛教文化,但是在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的人们会对和尚这一词汇产生陌生感,并且对于这一谚语背后的故事,西方人也不一定了解,因此,在对这一谚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形意的一致很难实现兼顾,为了更好地传达语言内涵,则可以选取”oneboyisboy;twoboysarehalfaboy;threeboysarenoboy”这一英文中现有的谚语来进行翻译。总之,宗教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十分深远,了解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有助于在翻译中准确地传达出对方希望表达的内涵。

三、克服中西文化差异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探析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等差异都会导致不同民族的观念、心理与文化产生差异,并且这些差异能够通过语言表达体现出来,而这种体现,则直接造成了商务英语翻译中所面临的文化障碍。为了跨越这些文化障碍,译者可以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意译、音译、直译、借用、套用等多种翻译策略,同时也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和信息传达的需求来对这些翻译策略进行结合使用。

1.意译

意译这种翻译策略表现出了对信息原意的忠诚,这种翻译策略注重对信息内涵的表达与翻译,并且在选取这种翻译策略的过程中,事实上,汉语中已经没有十分合适的词汇来对英语某些词汇进行表达,因此,需要译者在理解英语词汇和句子内涵的基础上,将这种理解表达出来。另外,当直译下获得的翻译效果让读者产生理解困难时,也有必要使用意译来进行补充。如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可以把“asthickasthieves”译成“亲密无间”,也可以把“holdawolfbyears”译成“骑虎难下”。由此可见,意译翻译策略可以忽略语言的细节,并以语言含义的传达和译文的流畅作为重要的出发点[4]。

2.音译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音译一般会用作人名的翻译和地名的翻译,但是除此之外,一些概念性词汇也会使用到音译策略,如汉语中的武术、人参和气功对应英语中wushu、ginseng、qigong等;英语中的sofa、clone、salon对应中文中的沙发、克隆、沙龙等。另外,巧克力———chocolate、维他命———vitamin等外来事物也会进行音译。音译策略的选择是因为汉语中已经没有对应的词汇,这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缺失所造成的。而面对这种词汇的翻译,则可以直接采用音译的策略来将信息进行完整的传达。

3.直译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直译策略并不会对语言的意义原则、表现形式做出过多的调整,这种翻译策略体现出了对原语文化的尊重和还原,同时强调表现文化差异和异域风情。如Striketheironwhileitishot———趁热打铁、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浓于水等。直译的前提是,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找到与原语信息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汇与短语,并按照原语的结构和意义进行翻译,从而保持原语形式与内容的本真。也正因为如此,直译策略能够体现出浓厚的异国文化色彩,同时也能够让对方了解语言中的内涵。相对于意译而言,直译体现出了对原文形式的忠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直译并非是对语言的机械转换,在翻译过程中同样需要译者尊重受众语言的特征,从而确保受众能够对翻译结果做出理解。

4.套用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许多英语习语承载的信息和文化特色都与汉语习语承载的信息和文化特色具有很大差异。针对同样一个词汇,在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人们会联想到不同的事物。这就要求商务英语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字面翻译,而应当注重词汇联想意义对语言信息的传达。在此过程中,商务英语翻译者可以套用一些现成的谚语来对对方所表达的意思进行呈现。如“Carekilledacat”指的是忧虑伤身,如果采用直译策略的话则是忧虑杀死猫,直译过来之后的内容并不容易理解。在西方文化中,猫被认为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因此忧虑能够杀死猫,自然杀死人也不在话下,因此,这一短语主要是表达忧虑所具有的危害性。由此可以看出,商务英语翻译应当关注同一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联想,并利用套用的翻译策略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5.借用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影响;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过语言的各种形式被传承、记载、表达出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要想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懂得该语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

一、文化差异与中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而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新教材和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介绍,能够使学生对文化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所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

听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了解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我们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或通过媒体或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母语一样,听力也能使我们扩展知识和信息,愉悦身心和陶冶情操。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诸多差异,使其成为影响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听力材料的文化色彩越浓,理解起来难度越大。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听力过程中,虽能听到每个词句,但对整个听力信息的理解仍然有困难。如下列一段对话:a:CanyouspeakGerman?B:oh,no.it’sallGreektome.“it’sGreektome”出自莎士比亚。据说他只懂一点拉丁文,而对希腊文全然不懂。在口语中,用来表示“我全然不懂;我全然不知”。由于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知识,在听的过程中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是会有困难的。

因此,学习英语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价值信仰。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必要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注重语言形式的同时关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以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的影响

口语能正确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种表达能够促进交流,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形象、学识、气质和修养,得体的口语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相应地在语言的表达内容和表示形式上有着跨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打招呼、委婉语、感谢与赞美等。因此英语教学既是一门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接触与传播。所以,我们平时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注意跨文化因素,即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许多英语学习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即使掌握了足够多的词汇、相当多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对所阅读的材料仍然难以理解。这种理解上的障碍大多源于跨文化因素。一个语言学习者,如果对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不够了解,那么在阅读该语言文章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学生的文化知识越丰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也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理解中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意图。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中西方在语言应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具有很大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具体表现。随着英语综合运用水平的提高,由非语言因素,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篇结构、语言风格、篇章主题等问题则突显出来,成为影响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潜在因素。因此,在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就应从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掌握汉英在词法、句法、语篇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增加西方文化知识教学内容,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增加写作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每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只有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也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融入“文化教学”,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地起来,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缩短学习周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英语教学真正成为“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以交流为目的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