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2:10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篇1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课程的专职教师,在授课过程和与学生交流沟通中深刻的感受到,高职学生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信仰复杂,追求盲目;文化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民族精神,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人文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足,对世界、人生的看法有所偏颇。而作为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养是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是安身立命之本,是从事职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它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管理是高职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企业选择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型,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目前已占有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技术性专门人才,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人文素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的整体人文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切实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管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来看,由于社会的激烈竞争和职场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文素养在高职生就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在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构成及其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中,通过跟踪调查对毕业生以及企业用人现状进行了调查问卷,已经论证了人文素养对就业的影响,人文素养在择业时的作用,以及在人才持续发展中的作用。2004年夏天,一本名为《大学有问题》的书,引起了京沪高校的强烈反响,新浪校园频道与《大学有问题》一书作者熊丙奇先生联合推出“中国大学到底有什么问题”系列访谈,将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教育界人士畅谈目前中国大学现状,其中邀请著名学者、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岱教授为聊天时嘉宾,徐岱教授在谈大学人文素质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时,他说:“人文教育不是让你掌握一个新的技巧,他是人的整体的教育。即便是同样两个理工科的学生,或者两个学电脑的学生,或者两个学物理的学生,如果到一个公司面试的话,我想主管部门他们在面试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感觉,他们需要这个人整体的素质,那就是人文的东西。能够让你的思维变得敏捷,让你的品德变得优秀。”可见人文素养水平较高的人,在工作中适宜性更强,也更有创新能力和灵活性,也比较有发展潜力,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前景。

从高职院校自身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一定时期社会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具体要求而定,是反应一个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将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提到人才培养目标里,对于高职院校提高自身整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的管理可以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增强社会文化软实力,最近随着郭美美炫富闹剧、河南警察摔婴事件、上海法官嫖娼案件、陕西医生贩卖婴儿案件以及社会上各种损害百姓身体健康的有毒食品等一起起有违社会公德和道德人伦的事情的频频曝光,人们的道德底线在一次次受到冲击的同时,也在告戒着世人我们这个社会人文素养的淡薄甚至缺失的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研究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课程管理的问题,可以帮助提高整个社会群体的人文素养认识,利于调节整个社会活动中的矛盾,让社会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利于进一步保障人民利益,推动社会安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篇2

所谓人文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人文精神。将人文教育放到职业教育中来思考,就是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积极的人性教育。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有两大功能,一是“作用于心灵”,一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他强调:“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成为生产线上的一个能手,但是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只教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多次讲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培养学生,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首先是要教会他们做人;要学会做人,一定要有人文文化熏陶。”1998年,他给自己的博士生定下规矩:如果谁不会背《老子》,就不接受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可见人文知识对于一个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数学家苏步青说:“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要进复旦大学,先考语文;语文不及格,免谈。”这些话告诉我们,个人和国家要强大,离不开科学技术,这是生存之本;但是离开了人文知识,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无法立足。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

二、语文课在职业院校中的处境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在迎合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思想使得职业院校逐渐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有的学校虽然宣扬培养“全面、综合性的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只抓职业能力培养,不管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片面的做法。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性格、情绪都呈现出独特的变化,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这一阶段的独特性,并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恰当的人文教育,而职业院校传播中华民族人文知识的重要载体就是语文课。目前,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同,就在于科学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显性的,而人文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隐性的。正如有些人不想种树,却想盖摩天大楼,种树用了资金,耗费了精力,可是得几十年后才看到效果,几十年后没有人会想到这树是他种的。如果不种树,几十年之后才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没有人去追究当年哪个人没有种树。要是盖上摩天大楼,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可以见成效了。

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为学生终生的学习考虑。语文是体现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与其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倒不如说,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懂语文;或者说,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将语文课所蕴含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根本就不知道学习语文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有益的影响,对此我只能这样理解。在职业院校中,在教学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专业课程,所以在教学评价中,有话语权的往往是那些专业课老师,他们对一堂课的评价引领了整个学校的评价标准,在评课的时候往往用专业实操课的标准来评价语文课。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使浪漫的语文课多了一层浓厚的“技巧”色彩,将语文等文化课视为边缘学科,认为可有可无,人文教育更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甚至有的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只学会简单的应用文写作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文学欣赏、挖掘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教育,纯属于无病。

三、语文课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经说:“二十一世纪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站在时代的高度看,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这些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并重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民主与法制,需要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需要人文精神。语文课中经典课文所渗透的人文思想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会对人一生的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底子,一个深刻领会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人会变得聪明、儒雅,同时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试想想,一个不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怎么会领会到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大气磅礴,怎么会理解众多文人对东坡先生的喜爱。苏轼告诉我们,人处逆境当自强;一个只知道屈原的名字,其他的都不懂的人,怎么会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又怎么会明白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景仰与热爱。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领会《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汉赋的恢宏、唐诗的壮丽、宋词的婉约、元曲的犀利、明清小说的现实,而这些特点恰恰是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特征,这些文学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长期吸取,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这门学科,是传播人文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还要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汲取人文精神养料,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职业院校里充分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的关键因素。因为从本质看,学会做人是知识经济的需要,也是一个人能否把握机遇的前提。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如何做出正确抉择,取决于个人的伦理道德水平,要提高这种水平,必须要有人文知识的支持,所以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它所承载的任务就格外艰巨。忽视了人文性,过分地强调工具性,这是片面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根植于语言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通过语文教学除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在国家发展大计中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必须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

四、忽视人文教育的危害

如果在高职教育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科学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使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所在。重视科学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的做法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育。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分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悖于教育理念的初衷,有害于人才的全面发展。由于人文教育的弱化,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素养整体不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质量等方面都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价值取向的认识不足,对于自己的人生目的和社会责任没有认识清楚,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缺乏自尊、自信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能够长远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它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那些专业知识。

五、结语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篇3

人文素质教育一词已被普遍使用,教育本质是人的教育,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不知不觉忽略了最本质的人,下意识的强调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如果撇开了人,严格意义上讲就不成其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中可以看出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对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呼吁人文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呢?“人文”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理性觉识和实践道德规范。它包括对人立身处世的现实道德规范和对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升华,进行人性教育,涵养人文精神。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主要着眼于英语学习的基本功,将英语教学看成是单纯的语言课程,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事实上,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才能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人才”,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培养成“才”。本着这样的思想,英语教学才具有强大生命力。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汇聚了人类文明和智慧,蕴涵了丰富的人文内容。这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善于挖掘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发展认知、丰富情感、完善人格,使外语学习成为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英语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人生当中难忘而美好的经历,通过真挚的沟通,增进师生情感,提高师生人文素质,同时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三、大学英语教学如何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1.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内涵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大学英语》这套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课文中生动感人的故事,体现了人类精神文明中的闪光之处。这种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1)善待老人,宣扬尊老爱幼的美德。《大学英语》第一册“thepresent”一文中记叙了老妇人80寿辰之日,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热切期盼着女儿迈拉的生日礼物,结果等来的却只是一张简单的贺卡和一纸支票,最后老人伤心欲绝撕碎支票。文中没有出现对迈拉批评的话语,却处处在抨击迈拉忽视老母亲的行径。用她获得为老人做事的奖章来讽刺她置生身母亲于不顾却获得奖章;用邻居上到莫里森太太下到六岁的约翰尼向老妇人表示生日的祝福,可她这个唯一在世女儿却无动于衷于老妇人的生日。在教学过程中穿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的教育,突显文章主题:血浓于水,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亲人(特别是年迈的亲人)比其他的人更重要。(2)从悲观失望中走出来,提升人生境界。真正意义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摈弃狭隘的自我,树立起对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责任感,以博大的胸怀悦纳整个世界。“GoingHome”一文中主人公的妻子以宽厚的胸怀包容他曾经的错误,用爱为处于人生迷途中的男主人公照亮回家的路。(3)藐视困难和疾病,坚忍不拔的乐观精神。“SailingRoundtheworld”一文的主人公奇切斯特,在身患肺癌,即将65岁的时候,依然扬帆起航去完成环球航行的梦想,最终获取成功,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他教会我们不要对梦想说不,不管你多少岁,只要有梦想并付诸行动你就会成功。(4)珍爱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自然,能够与他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isthereLifeoneach?”“theVillainintheatmosphere”等课文关注的都是环境的。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肯注重挖掘课文的人文素质材料,那么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就能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2.注重情感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经历。人文主义教学理论强调语言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关心学生的情感发展趋势和情感走向,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要的完整的人来对待,因而在努力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增强学生情绪智力即情商的培养。英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认真钻研教材,体会文章思想内涵,领悟作者写作意图,只有自己先被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打动,才能将深刻的情感共鸣传递给学生,才能将文章中深层次的隐性情感传递给学生。因此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探索新知,大胆设计课堂,深刻挖掘教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声情并茂,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和思考融入教学内容中,以此拨动学生心弦,达到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融会贯通。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鸣共振中,教材所蕴涵的语言点和思想闪光之处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情操。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巧妙地设计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教材,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问思想与情感的双向交流场所。

3.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注重人文关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在于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和引导,注重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来自英语教师课堂上的人文关怀,是教师热爱学生最重要表达方式。交际是英语语言教学中最重要部分,它要求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扮演优秀的交际家角色,与学生进行情感和身心的交流。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五单元ineverwriteRight的教学中,可以就warm-upQuestions部分讨论的问题Haveyougotanydreams?ifso,whatarethey?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完成这个问题之后,英语教师可以接下来提问第二个问题:Howwillyoudotomakeyourdreamcometrue?我们把学生的梦想是什么和第二个问题如何实现梦想衔接起来,学生在口述如何实现理想答案的过程中,教师既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又可以借机鼓励学生要像文中主人公LindaStafford那样坚持梦想,不惜辛劳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进行融洽和谐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参与课堂,在锻炼能力的同时,又树立了为理想而努力地决心,心灵得到升华。此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精神世界要纯洁和高尚。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注重培养自身高尚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教师会享受到教学的乐趣,体会到人生价值实现的欣慰,会以更大的激情和动力投入到教学中去,促进英语教学效果教学水平的提高。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篇4

“人文教育”是1995年以后使用的一个新概念,和当年的人文精神的讨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受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教育学界力图以经典的自然科学为效法的榜样,用“科学”来标志、来框定、来模塑教育,认定教育研究的价值在于对教育事实和“规律”进行精确、客观的评述,在教育研究上,以实证、定量、可控、统计、测量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最佳的研究范式,数据与模型俨然成了衡量教育领域的标准。教育领域由此迅速功利化,科学学科占领了教学内容的主要阵地,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则弱化,“育人”的教育成了单纯的职业教育、分数教育,这个时候,人们提出了“人文教育”的概念,力图用它解决这些问题。

人文教育的本质应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以一贯之,人文学科与人文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掌握人文知识,而是要将其中蕴涵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在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的心灵上烙上民族的印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文观、人性观、价值观、自由观。

1经典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人格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道德经》以自然法则立论,重视人、天、地、道与自然的关系,其指出:“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万物、生态万类,都由道生,然而道的作用必须由德来体现,《道德经》特别教人重视修德,能启迪学生道德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德行。综观《论语》,孔子十分重视自身的个人修为和涵养,重视立德、立言,用自己的言行做表率,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学习《论语》可以使中学生找回已失落了的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仁者爱人”、“舍生取义”的可贵人格。“和”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出现得比较早,一直延续到现在。《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如《国语郑语》、《箨兮》、《伐木》、《鹿鸣》等强调个体对整体依存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习这些有利与学生温柔敦厚品格的形成。学习《易经》能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宽容宽厚的人格,学习屈原、杜甫、韩愈、苏轼的诗文,能增强学生爱国的情感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经典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人格。

2经典有助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经典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不仅凝聚着历代文学大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也蕴含着他们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诗经》以“美”和“刺”作为创作的基本倾向,歌颂诗人所赞同、人文美好的事物,揭露和批判诗人所憎恶和丑恶的事物,审视着人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的精神。《诗经》和《楚辞》它们皆为华夏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其中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求真、求善、求美的艺术追求和崇尚道德的人性智慧,构成了中华文化生动的主题。唐诗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最灿烂、最赋有魅力的篇章,《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最具代表的清新歌唱,李哲厚在《美的历程中》中评价:“这两首诗是一种对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并没有实际、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尽管是口中说感伤但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盛唐之音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代表,王维的《辋川名句》写尽自然之美,优美、明朗、健康。李白诗歌的随意创造却美妙奇异、层出不穷、飘逸瑰丽。还有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等人的作品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一种丰神情韵颇丰满的美的特点。元明戏曲的出现,如《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等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美。清代的《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整个古代经典文学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真、善、美的审美情趣。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从而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3经典有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灿烂而又从未中断过的人类文明奇葩。它具有无穷的魅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经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载体,也是树立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支柱。因此,经典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了古汉语知识,培养了自己的

[1] [2] 

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传承、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组成的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它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学习四书五经可以使中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本民族的精神。从瑰丽的汉赋到唐代清新的山水田园诗歌、雄壮的边塞诗歌,从宋代豪放派词、婉约派词到元散曲、杂剧再到清代的小说,不同时代的经典里传承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浩繁轶卷的文化典籍汇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而这些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了解它,体会它并使他们成为这些人文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09-01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做人的良种。妥善寻找教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滋润"上下功夫,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各环节仔细揣摩,有机的进行人文教育。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人文教育起源于美国,该教育概念的衍生和发展,主要由于当时美国的教育改革导致学生自我发展与知识结构严重失衡,从而形成了物质文明缺失致使美国教育陷入精神危机之中。随着人文教育理念引入我国,在原有西方人文教育概念基础之上融入了我国教育特色,根据我国教育实际制定了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实现自我为主的教学目标,并针对该目标提出了一系列适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法。现阶段,国内人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尊重学生的内心诉求,并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发展。

人文主义教育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风尚。该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为"自我实现",其教育重心在于强调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并主张个人的整体培养,重视其创造性、全面性的发展,尤为重视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学习,致力于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人文教育主张营造轻松、自由和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新型教学理念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伴随着现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及经济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也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充分重视教书育人的价值,若要全面实现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作用,不但要从完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知识面等角度入手,更要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等培养,使之成为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实用性人才。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语文教学中缺乏"人文精神"的原因

2.1院校不重视语文教学。由于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并且其教育定位和教育方向更偏向于职业化。因此,教育基础文化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校的特殊性质以及招生对象主要来自于对学业追求欲望较弱的学生,导致院校学生整体文化基础较差。另外,学校为了实现就业率的大幅度提升,一味加强专业课程的教学,忽视基础文化课程,导致学生知识架构呈现严重倾斜。

2.2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真实诉求。现阶段教学校,大部分教师仅凭自己多年的经验实施教学,从自身角度出发想当然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真实诉求和实际学习情况,导致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的严重脱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2.3语文教学方式存在局限性。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语文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仍较为落后,不能适应现今社会实际需求。同时,由于教育的专业倾向性较强,导致语文教学受到很大的局限。在学校整体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学生逐渐忽视语文学习,将学习重心投放到专业课程学习方面,从而致使语文教学无法有效的开展。

2.4实施人文教育的路径研究。

2.4.1通过导引写作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写作技巧的过程中获得人文精神培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写作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思想活动。学生的文章,往往充分体现了其生活累积、语文素养、对人或事物的情感态度、对事物的看法。从学生的文章中就能够判断其认知水平、情感健康与否、观点是否正确等等。因此,针对写作能力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对应到实际教学中即为:一是要求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充分表达内心真实情感。写作过程主要反映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实质上是内心思想活动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应当从启发学生的思想为切入点,使其不断进行反思,激发其思维拓展,从而能够用正确的心态去感悟万事万物,并且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二是在写作教学中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是非分辨观念,避免出现以偏概全、是非混淆的现象,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其思想实际,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使其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4.2充分挖掘教材人文精神素材。通过直接的教学手段灌输人文思想,语文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教学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相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人文教学内容,在实现基础课文教学的基础之上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譬如,针对《将进酒》的教学,教师可科学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和感悟等方式,将该篇课文中的三大重心准确的挖掘出来,即作者寄情于诗歌中的豪放情怀、开阔境界以及自信的精神。通过诗文朗诵环节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的境界,并对诗文展开思考和探索,使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自我、开拓视野、培养大气、开阔胸襟。又如夏天教学:夏天不像春天那么秀丽、温柔。夏天,是一杯香醇浓烈的美酒,是一棵生机勃发的大树,是一位激情燃烧的青年,更是一种活力四射、蒸蒸日上的情境。拥抱夏天,一份自信、一份成熟、一份收获油然而生;一种景致、一种力量、一种忙碌、一种喜悦悄然演绎。中午散学归来的孩童在池塘边嬉戏,满塘荷花映红清纯稚气的脸。嫩绿肥大的荷叶下面是清澈的池水,几只青蛙双腿一蹬来回游动,一圈圈涟漪亲吻荷花枝干,几颗明亮的水珠从荷叶滚落,一双双明亮的眸子随之扑闪。池塘边的柳树用绵长细软的手臂轻抚着孩子们生龙活虎的身姿,一丝丝清凉沁透了孩子的心。一阵欢声笑语之后,活蹦乱跳的身影奔向远方。杏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杏儿。麦秆顶端冒出籽粒饱满的穗头。金黄的油菜角儿堆成了山。站在高处远眺,一条条灿烂耀眼的丝带,一抹抹绿色渲染。麦浪翻滚、扑打大地,鱼虾跃动、波光粼粼。一位农人肩扛锄头、吼着口号、几滴汗水融入心海,滋养永恒的梦。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为学生提供生动、贴切、具体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使其能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能够感受到教材内容的完整之美。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文教育在教育中发挥了优化整体水平和提升质量的作用,实现了"环境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所以,探索人文教育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意义,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针对此课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断完善和健全教育,提高教育整体教学质量。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篇6

现代社会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要做好素质教育,就必须搞好语文教育工作,就必须重视语文的人文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刘心武在《十首足矣》一文中说道,从唐诗中汲取了营养,培养了人文情怀,那社会就不会出现罪恶事件了。由此看来,语文人文性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通行本的新编成人语文教材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它既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蕴涵现代文化的精华,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这就要求成人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深刻地领悟和把握选文中的人文内涵。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语文的人文性融入进课堂,谈谈的看法和认识。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言,做到求同存异。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所有的学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有创建性观点。教师在分析问题和文本时尽量不要给出标准答案,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对不同的学生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要有所不同,不要同一把尺子来衡量班级学生。尽量多几把尺子,尽量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待有些比较偏激或者不着边际的语言或观点要有宽容之心,要适时加以引导,切忌嘲笑讽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如果做到了尊重关爱学生,学生也能把这种人文精神传递给他人。比如讲授《再别康桥》这首诗,让学生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诗歌的内涵。不给学生答案,让学生自由探讨这首诗歌到底在歌颂什么。有些学生说是歌颂一个康桥这个地方,有的说是歌颂爱情。对这些答案我不作任何表示,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找依据,找佐证,为什么说它是一首歌颂母校的诗歌,为什么说是歌颂爱情的诗歌,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大胆推测假想,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母校的情感来大胆想象来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通过讨论和大家的假设,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康桥一草一木自然风光的美,也能感受到了作者对母校康桥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感恩的心。

(二)在教学的设计中,要注重创设环境和情境。

语文教育活动,是心灵与心灵的撞击,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真挚情感的碰撞。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研究文本,研究学生,在了解双方的情况下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创设环境或者情境。

如教授张抗抗女士的《牡丹的拒绝》。首先让学生看一些牡丹花苞图片,当然有条件的花可以让学生到牡丹园去观察牡丹的花苞。可以在教室外讲授本文,比如选择在种植有牡丹的公园或者校园一个长满各种植物的角落,让大家观察牡丹和各种植物特征,然后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段借物抒怀或者托物言志的文章。写好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交流完毕教师引入这篇文章一起来赏析。创设这样的环境教学,可以把学生引入生动的自然课堂之中,让学生在自然课堂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中华文字较强的表情达意的能力。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学习,身心愉悦,自然而然地领略到自然界植物的美好,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讲授老舍的《我的母亲》时,可以用音乐营造一种氛围。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在多媒体荧幕上出示汶川地震中为了保护孩子牺牲自己的那位伟大母亲的照片。在音乐中营造一种浓浓的伤感情绪,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精神所在,使自身情操得到熏陶。《我的母亲》蕴含了大量积极的人文情操,饱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这些情感如能再现文境,学生的情感就能与作者的情感得以沟通,文中的境界自然进入学生的脑海,学生一边感受一边领悟,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教学内容。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书法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书法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一、书法艺术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现状以及意义

目前我们的高校书法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有些大学开设了书法选修课,但在综合成绩中所占比重甚微,漠视了书法艺术的存在。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写的字像小学生写的一样,与书法相关的诗、书、画、印、美学等更无从无从谈起。书法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乃至整个学校教育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惑!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教育的开展,使得大多学生书写能力退化。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积极补上书法艺术教育这一堂课。对贵州某所高校书法选修课的学生做了初步的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中国书法的认识

1.一种文人的休闲方式;2.属于一种才艺;3.传统文化的一部分;4.短时间难以掌握。

(二)学习书法的目的

1.对于师范类的学生来说多一项技能;2.把字写的规范和漂亮;3.能够欣赏多种书体。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大学生还是期望掌握书法的基本书写技巧并借此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应该能够说明在高校提倡开设书法选修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如何认识书法课程学习的意义

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艺术,讲究结构、用笔和章法的美观。其实这只是浅显的认识,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不应该只是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当具备一定人文素养,书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既是一门艺术,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书法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对人文素养的修炼。在大学开设书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隐藏在书法背后的人文精神,在提升书写水平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生、陶情情操。书法是实用的,也是艺术的,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大学书法教育并不是教大家都成为书法家。学习书法有诸多益处,首先练习书法可以磨练毅志、调节身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带来愉悦和!书法的更多潜在作用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此外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感染力,对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书法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好的人文素质应当拥有自己的理想,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勇于追求真理,培养自己优雅的风度和文人气质等。古人云“神用象通,意与境生”———情感表现的形象化,象征性和意境。《易》曰:“阴阳之不测之谓神”。体用阴阳变幻无穷不可窥视则谓神。右军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对阳气、阴气之特征提出了明确的阐释。他把书家的气质,书作的气韵与书法自身的艺术规律相联系,把书法艺术与宇宙人生相联系,更重视艺术,尤其重视“人”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书品即人品也就是做人之道。书法艺术本身含纳天、地、人的精、气、神,包括着人文精神和人格旨趣。反映人品、人心、人格、人性。例如:颜真卿是忠臣,他的书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的范本,不仅是因为他的书法端庄大方,更因为他的书法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孟子提出要善于“养气”。他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来自个人的道德修养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当中培养热爱传统书法艺术的思想。不仅因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蕴藏着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因素。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他们深深的参与到书法学习与体会当中,才能真正领悟到书法艺术之美与人格魅力的紧密相关。此外,书法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领悟力”和“创造力”。在高校设置书法教育课程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以书法艺术教育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书法对自身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第二,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即能够感受书法的魅力,从而产生延续下去的可能性。第三,在长期艰苦的训练中领悟书法艺术的核心,在不断接近作者本意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力。第四,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慢慢产生情感,可以“物我两忘”,达到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长期熏陶下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且促进知识的记忆与保持。经过书法艺术的训练,以促使学生认识功能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邱振中先生曾经说:“让书写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本能”在长期深入临帖的基础上才能深深进入原帖,并不断与原帖接近,从而学到原帖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即书如其人的境界,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实现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升华。

三、高校素质教育下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回归的可行性

(一)广泛的开放性

尽管书法被人认为是国粹,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但它却不易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因为教育成本和功利目的的催化,大部分学生面对书法感觉很遥远,除了它本身不是主要课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练习,有认识上的错误。但是书法本身所承担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功能已经启示了我们的身体、心理的参与感。因此是一笔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有责任将书法进一步挖掘,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印记的精神财富。因此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应当回归大学校园,作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课程之一。艺术应当是开放的体系,书法也不例外。书法与其他艺术之间,都应该进入高校主流课程,比如中国美术学院不论是否是书法专业的学生,在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上由院长给每位新生发放字帖和毛边纸,让每位学生都能写好书法。因此在高校,书法不应该和其他素质拓展课程割裂开来,应当与其他课程相互穿插并充分利用资源。1.应当将书法课程列入必修课之中。2.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名家书法视频,视频应该包括理论讲授、临帖示范、习作点评等,现身说法,引人入胜,力求教学特色鲜明,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3.在图书馆、教室、走廊悬挂各类书法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4.邀请书法名家到学校开讲座。5.邀请各个高校的学生参加现场书写,最优秀的作者在各个校园参加巡展,提升大学生书法展览带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6.利用校园网络在论坛上留出一个版块专门进行书法交流与互动。

(二)积极的参与性

大学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让书法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更多地参与到书法的创作、欣赏中来,实现书法艺术的大众化、普及化,这才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土壤。书法教育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精英,只有在精英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划时代的大师。现场参与感,即学校可以组织大型书法比赛或者讲座并进行现场参与,使学生在心理参与的基础上引起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学生们理解了、产生了心理参与,才有可能去学习,并且这样的活动应该定期举办。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书法事业的明天更加灿烂。高校在开放性和参与性二者之间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高校拥有学术资源,有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回归书法艺术教育就不是一件难事,只有这样书法艺术课程之路才会越来越宽广,并永久传承。其次,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该广泛而深入的参与书法艺术活动。高校作为教育平台更应该积极提供学习平台,保障书法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要打牢书法的基本功,提高书法的书写水平。在数字时代的今天,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的平台,应当把提高人文素质和普及书法艺术作为一个大前提,便于书法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白瑞荣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金开诚,王岳川.书法与人的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邱振中.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人文精神;现状

一、解析高中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在长时间的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尤为显著的就是高中美术教育中,人们很少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才导致出现一些非常严重的认识误区,这主要体现在:轻视创造、重视模仿,轻视生活、重视实用,轻视价值、重视功利,轻视人性、重视理性等方面。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显著地呈现一种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上

根据当下美术高考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为了考试过关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应试的方式来进行美术学习的。这种情况下的美术学习就变成了为了美术应试教育而进行的固定式的美术强化训练。面对这种带有功利性质的学习方式,只会限制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的主要对象就被固定在了应试考试所需要的技术和技巧之上。这样,学生们就只能对美术的技术和技巧产生很大的依赖性和极大的渴求。在一味追求技巧和技术的情况下,把文化内涵抛到了艺术的边缘,冷落了人文价值的重要性。

2.思想观念和教学两方面的关注度上

面对高考应试的需求,美术学生由于过分的要求技术和技巧,从而产生了思想和观念上的变化,也就削弱了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教育在高中美术的教育中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也就导致教育、学习双方的主体关注度的欠缺,在专业学习、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完全根据市场需要作为教育的目标。把学校看做是培训学生的训练场,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3.教学模式上

就目前的高中美术教育而言,它属于一种固定化、规范化、集体化的教育模式,也就是一种固定的共性教育,但是对于艺术来讲,它要求的是追逐个性的教育模式。现在高中美术教育过程中,老师过多的去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然而却忽略了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形成和积淀人文精神。

4.情感体验上

人类情感被注入美术中是有史以来一直存在的,在情感完善的基础上美术的教育价值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每一个美术作品的背后都有作品绘制者的情感投入。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如果不把作品本身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联系,那么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就很难体会美术作品带来的情感震撼,同样也无法感受美术作品给人的愉悦。对于这样的美术鉴赏课来说,根本就算不上对美的体验和审视,更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5.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上

现在的美术教育课程相对孤立,因为它过分强调美术学科自身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人为地将美术教育独立起来,切断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就严重地浪费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二、高中美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知识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人文精神,这样就能有效地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具有文化素质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和人文知识之间的融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是高中美术教育需要实现的培养目标

提升高中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是高中美术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它能有效地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在美术教育中只有具备美术技能和人文素养才算是完整的教育,两者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使之完整。

2.人文素养是高中学生对作品具有欣赏能力的前提

当欣赏美术作品时,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但是这种感觉只是内心活动的一种表象,当这种感觉无法满足于欣赏者的需求时,这就要求欣赏者要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这就必须依托于强大的人文素养,才能把抽象的作品寓意真实感。

3.人文知识是提升高中美术内涵的重要依据

只有掌握了人文知识才能有效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以及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4.高中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人文知识

高中美术教育要基于人文知识发挥其载体作用,这样才能长期服务于学生成长。

5.人文知识贯穿于美术活动

在人文学习中需要把思维直接或抽象地表达出来,这也是美术作品创作的需要。所以美术教育可以完善人性。

通过对高中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的探讨,我们应该结合有力的文化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和重点地把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会态度进行融合,从而把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掘出来,力求在整个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学思维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学思维的特色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时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客观全面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7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知识、教育、课程本质及功能的认识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一切都要求重新强调教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进一步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终身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原则。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合理的身体素质、优秀的思维品质、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体育学科的特点进行探索。

1 从体育教学目的把握好人文教育。当前,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些误区: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教学的人文性;重视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教学程序,轻灵活变通;重体育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没有把人文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上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材的特色、优势及其价值,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及个性差异,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加强教学过程中人文环境的建设。努力使课堂教学转变到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上去,使体育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合。

2 在体育教学内容上挖掘人文因素。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体育认识与实践中有一种误解,以为人文教育就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毫无疑问,人文学科教育是重要的一面,但不是全部。如果只限于此,那就不仅窄化了人文教育的内容,而且误解了教育本身,是在人的教育中置广大教育工作者于无所作为的地步。致使人文教育的对象缺少必要的滋养成分,也使人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其结果对人文教育的开展极为不利。我们必须在人文教育的实践中扩大教育视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结合学生实际,以提高教育的效果。例如,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开设“中国人的奥运旅途”选修课就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中国体育的崛起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思想养分。当然,还可以集思广益地开展更多关于体育人文的选修课,使教育的人文性在体育学科中得以充分体现。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材较好地反映了体育教育的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其中,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显现的部分,也有许多内容隐含在体育学科知识体系内部。因此,需要充分挖掘体育学科的人文因素,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灵感,尽可能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艺术、审美教育,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的方法。与此同时,通过挖掘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

3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强化人文环境建设。长期以来,“强制”、“灌输”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屈从、自卑的性格。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服务于政治、经济,最重要的是通过陶冶、塑造、展开人天然的独特个性,弘扬人的主体性。最终完成对“人”的教育,从而努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体育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促进个人理性与非理性的发展,以及个性的独立和丰富,在追求善的同时促进个体对真、美的追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辩证思维、抽象思维等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也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意志的锻炼、情感的培养、审美的熏陶,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样,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个性、创造力等才能得到培养和发挥,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才能得以体现。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实行多环节寓教于乐的实践和学习;第二,建立民主、自由、创新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陶冶;第三,建立分层次教学模式,创设人文环境。

4 人文与体育相融,实施于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以育人为本。一是要尊重、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以认真、负责的精神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二是走进学生内心,与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培养友爱、合作和组织能力,在教学中体现教学相长。教师以自己的胸襟孕育学生的胸襟,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自己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人文教育出发,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与主旨,寓德育、美育、心理等素质于教育之中,加强人文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体育课程不仅是技能的学习,还是体育教育与人文素养融会贯通的学习。另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是新《纲要》所提出的要求。“三自主”体育课选课模式,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什么时间上体育课(一周内的单元时间),选择上什么内容的体育课(运动专项),选择上什么程度的体育课(分层次教学的初、中、高级班),选择上哪位教师的课(学生对教师的选择权)。在体育学习上,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变过去被动接受体育教育为自主学习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使兴趣爱好与学习动机得到有效结合。有了学习热情和教师的合理教学,体育教学人文性的实现才能成为现实。

5 指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感悟体育课程的人文内涵。这是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培养人文素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体育学科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实施于在体育教学指导学生理解动作和运用技能的过程之中,同时受到情感熏陶和道德教育,激起爱美情趣。例如,在教学《跨栏》时,我们获得的表征印象只是跨栏动作,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挖掘蕴含在其中的深刻人文内涵。教师可利用录像指导学生观看刘翔夺冠的精彩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帮助学习,让学生从中领悟训练的艰辛,体验民族自豪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绝不仅仅是为增加知识技能、掌握特长而附庸风雅,更不是要成为运动员,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希望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铸就完美人格,提高思想境界。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教师必须树立人文教育的理念;其次,在体育教育中,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强调“重实践、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让学生在接受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领悟人本身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在经验的获取和积累的同时具有生命的体验能力。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要靠学习主体――学生实践感悟获得,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讲解示范。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是必要的,而且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和体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