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4:15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篇1

教育是浸泡在时间里发展的,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推动着人对自身教育观念的革新和教育行为的转变,以及对我们所采取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到底我们心目中的教育是什么?我们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工作者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这是形成我们对教育基本认识的前提条件。传统的认识里,我们一般会把教育仅仅认为是学校教育,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教育出现了问题,就应该从学校找寻原因和解决的对策,这只能说是一种狭义上的理解,或者甚至认为教育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实践理论,“早期的教育学是为指导教育者的教育实践而建立起来的,它主要包含两种成分:从实践哲学和历史学角度对教育目的进行分析的理论知识;探讨教学艺术以帮助教师从事实际工作的实践知识。”[1]在传统的狭义认识里,教育或许就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阶段性的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然我们的认识也不会局限于先前的狭义认识。因为教育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不再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别人的事情。任何认识只能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刷新,对原有认识的发展,教育同样是这样。教育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思考自身,思考与之相关的各种因素,同样社会的发展出现问题,人们同样会反过来思考教育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发展是必然的了。其中,在人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都一直在思考教育如何在我们认识中给其自身一个恰当的角色,在当今学科如此细化和交叉分支学科的极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学是否面临着改革。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传递着人们的生存技能和社会经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被一种生活、生产经验的传递活动所代替着,或者在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之后,尤其是在学校产生之后,教育就被一种单纯的教学活动所代替着,这时的教育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模糊的,但一些教育思想却散见于一些长者、教师或学者的语录和文献资料的中,可能称不上教育理论,但为以后人们对教育的研究起到了借鉴和启迪的作用。在近代,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和经济的极大发展,促使着人们对知识的极度渴求,因为在此之前人们一直生活在崇拜自然的观念里,认识的解放,推动着人们对自然的探求,通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对自然改造和利用的目的,进而促进自身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在此过程中,知识是我们掌握自然密码的关键,它推动着我们揭开未知,而知识的掌握是离不开教育的,进而把教育推向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急先锋的位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带给了教育极大的社会压力,人作为一个个鲜活的发展因子,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在社会这个大的机体上。

2由“教育”概念引发的教育学反思

我们此时,需要反思一下,教育学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发挥作用,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支,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都把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来认识了,既然教育学可以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我们就有必要证实这种教育科学理论可以科学地解决教育的相关问题。但问题在于,教育科学本身是客观的,不具有任何归属倾向,但形成了理论就应该需要讨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才应该是科学的。自从赫尔巴特给“教学”作出“教育性”的规定以后,便逐渐形成涵盖教育与教学的“教育”概念。[2]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篇2

一、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我在教学中,常常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有爱心。有爱心在做任何事时都非常重要,一个对学生、对教学充满爱的老师,是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小学生更是如此。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以情感人,以心育人。良好的师生关系,容易产生信任感,才能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喜欢数学,不是因为数学知识的力量,而是实施教育的老师,老师的形象、老师授课的方法、与学生的互动以及课堂教学是否充满情感等诸多因素,都是学生喜欢数学的原因。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喜欢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那位老师时就喜欢上他所教的课,在课堂上就感到老师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就会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从而自觉主动的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2.要有趣味性。趣味吸引人,使人愉快,趣味也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正是他们没能很好地领悟和体会数学中的趣味性。很多学生一提起数学,常常会联想到:困难的思索、繁难的演算、复杂的逻辑推理。再加之一些老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认为数学学科是枯燥无味的。其实数学本身存在着许多趣味因素,只要教师善于挖掘,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就能学得轻松愉快、主动热情,越学越有兴致。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就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止的东西动态化,以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把数学本身的趣味因素表现出来。

3.要有新鲜感。由于小学生好玩的天性,对新事物的接受力是很强的。单调、机械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的课堂讲解,必然带来沉闷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学习,本来有兴趣的学生也会变得没兴趣了,本来就没兴趣的学生会逐渐发展到厌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出一些新颖奇特的问题,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如以讲故事的方式拉开学习新数学知识的帷幕:一个农村老奶奶为了给孙子攒钱上大学,想了个养兔致富的办法,先买一对种兔,它们能够每个月生一对兔子,而一对小兔子长到两个月时又可以再生一对小兔子。大家算算,经过一年,老奶奶就能养多少对兔子?”由于问题中有情节,有意境,新颖奇特,所以紧紧地吸引着同学们,他们互相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二、展望生存需求,培养生存技能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生存需求,把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永恒目标。鉴于这样的认识,数学教学就不应仅仅着眼于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发现、选择判断、交流合作等一系列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素质,为学生终身的主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课时,出示屋顶的房架图,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房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是因为三角形美观;有的说是三角形省料,还有的说是三角形便于雨天流水。

对此,教师都一一肯定,并引导:“那么,究竟为什么将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下面,让我们自己通过实践来进行研究,好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实践:

①小组合作,利用预先准备的7根木条和螺丝、螺帽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②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制作图形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学生的分工协作意识、实践研究意识、探究发现意识、信息处理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由于被动接受而带来的学习负担,更为学生这一生命主体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数学知识,渗透生命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一直是我们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多次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左与右”这节课时,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是“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走路靠右走”。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篇3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概念;意义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概念

对于“教学质量”概念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教学质量的概念,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教学质量就是教学结果质量,即学生质量;(2)教学质量包括教学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3)教学质量包括为教学所提供的人与物的资源质量(投入),教学实践的质量(过程),成果的质量(产出或结果)。

首先,结合体育教学领域,尽管教学的前期投入、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场地设施条件等对体育教学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围绕学生变化与发展而进行的;其次,从“教学质量”的词意角度分析,教学质量应包括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质量,但体育课程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教师的“教”最终还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体育教学质量应直接指向体育教学之后的学生身心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二、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一)形成成熟、积极的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拥有一颗较为敏感的心,而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会对学生未来的心理发展影响巨大。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性体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积极的心理所不可或缺的方式。

(二)促进多元化的卓越,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

体育课堂的进行“让所有同学都能发现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将“卓越”定位在纯粹的文化课成绩上。精彩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为这种多元化的卓越提供了可能。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尝试及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并在该项目上取得好成绩。

(三)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在体育比赛项目中,绝大多数属于团队项目,包括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等。团队体育项目教学是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素养及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每个学生的努力,获得相应的成绩,在运动过程中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协作的优良品质。

(四)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一个体育社团往往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坐标;与此同时,整个团体又在一起为一个目标做出奋斗。如此的场景设置很符合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规律。这样的环境可以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后所面对的人际交往产生模拟,帮助他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

三、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

要树立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科学锻炼以及合理营养并重的观念,既要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理念,保证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观念、把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考核的质量观,最后是面向全体学生、打好扎实基础、培养发展能力、形成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观。

(二)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方案

对于体育教学而言,拥有一个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更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吗,从而不会使课堂训练变的混论,没有秩序。如果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合理将对影响到学生的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教师也就无法调动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明确教学任务的目的,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在训练学生原地跳远的时候,教师要在教学前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如何让学生规范的完成原地跳远,并让学生对原地跳远产生兴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主的训练,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

(三)合理布置场地、科学使用器材,做到真正为教学服务

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布置场地和器材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激起学生的练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在场地的设计布置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挖掘“小场地多用途”和“一物多用”的优势,根据教材的需要、练习方式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设计不同形式的场地,力求做到合理、艺术、新颖、实用、安全。在器材的使用上要科学多效,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如何使用器材,保证使用安全,提高器材的使用率,做到真正为教学服务。

(四)以游戏为切入点提高中小学体育课趣味性

学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性,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对于学生不易掌握、容易出错的教学动作,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简单、生动、可爱的游戏视频课件,配上一些学生喜欢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练习。二是针对教学内容,适当插游戏节目或者体育比赛。比如,为了掌握投掷球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手持纸飞机、降落伞、小沙包等轻物进行各种游戏练习,掌握用力方法之后,让学生手持小垒球练习,重点感受一些基本动作的用力,最后指导学生使用实心球,利用单、双臂学习前后抛的方法。

(五)师资队伍大力建设

只有建设起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勤奋实干、懂得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才能深化对体育教学体制改革,必须把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上。体育老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了解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督促体育教师提高工作水平。通过对在职教师培训计划活动以及教师资格年度考核与评比等方式来加强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在各种交流、培训以及活动当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总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这样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篇4

最早对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是国外学者乔依斯?穴B.joyce?雪和韦尔?穴m.welly?雪,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以设法考察一系列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模型。”国内教育理论界对于教学模式的界定有十多种,其中《教育大辞典》定义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的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教学论新编》则曰“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而稳定的一组策略和方法。”曲宗湖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理论体系指导下,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设计或教学方法组合。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教学模式都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②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③教学模式都有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或过程。④教学模式都具备相应的教学方法或策略。⑤教学模式是可以借鉴以供选择的一种范型或模型。为此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及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组合的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型或模型。

国内学者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也有许多,大多从教学模式的概念演绎而来。主要有:①毛振明在《体育教学论》中将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②曲宗湖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一教学理论指导下,以完成主要体育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型或特定的教学策略组合。③张婷将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按着一定的体育教学原理和指导思想而设计的一种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活动系统工程模式,包含以下要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师生组合。从概念的引用情况来看,毛振明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的界定,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笔者本人也比较赞同这一观点,但认为加了“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这句话的限制,使教学模式本身的发展受到限制,,似乎将一些教学模式排除在外,如目前被许多高校学者所认同的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分段型体育教学模式、超市型体育教学模式、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等。所以,笔者运用演绎法将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在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特定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及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组合的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型或模型。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乔依斯和韦尔为代表的学者研究了八十多种理论、学派和研究计划,抽出了15个模式进行了分类研究。他们将教学模式按可实现的目标和可取得的效果分为四大类:①信息处理教学模式②人际关系教学模式;③社会互动教学模式;④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在我国,曲宗湖根据不同教学模式所要达到的目标,依据不同的教学原理,进行分类:①依据儿童的认识发展规律,以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为目的?熏可以将教学模式分为:发现式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累积学习模式和有意义言语接受学习模式等。②依据社会学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发展学生社会适应性为目的,可以将教学模式分为?押小组研究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和社会调查教学模式。③依据心理学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发展学生个性。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篇5

[论文摘 要] 本文在布列钦卡先生对“教育”,“教育目的”,“教育需求”三个概念进行分析并精确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简要评述了布列钦卡先生的观点,并认为教育科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仍然任重道远。 

 

w·布列钦卡用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教育学研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和实践教育学三个研究领域,并尝试用演绎的方法对教育科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影响。 

本书中,布列钦卡提出并试图澄清教育科学的三个基本概念即“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需求”。围绕着这三个概念,布列钦卡用诠释的方法为我们深入解析了教育科学基本概念的复杂性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分析了概念应该具有的科学内涵,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一、关于教育的概念的精确化问题 

在对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时,作者以六国之例来说明了教育概念的混乱状况。作者在文中分别列举了德国、法国、美国、荷兰、英国和苏联六个国家关于教育这一概念的代表性观点。由苏联教育科学院编撰的名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普通基础”的学术专著中,教育首先被定义为“对发展的控制及其对发展的影响。然后它又区分了作为客观影响的教育,亦即不依赖于教育学观点而存在的各种现象,以及作为专门组织化影响的教育。”其他的例子我们在此不再一一例举。对于作者在本书中对其所作的精辟分析和为使概念的精确化而做出的工作和努力,我们深表佩服和感激。这里,我们来看看作者所提出的“教育”的概念,作者在一番精辟而复杂的分析之后提出:“教育就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为。”作者随后接着提出了一个比较简洁的定义:“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 

就前述两个定义,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前一个定义提出的是对心理素质结构的改良,而后一个定义则是对人格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人格是属于心理素质结构的一部分,但显然不能说人格就是心理素质结构本身,这二者明显是不同的。若人格是心理素质结构的部分内容,那么再看这两个定义就会发现,后者显然是将前者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而这种程度就指的是心理素质结构和人格二者的关系。 

二、关于教育目的概念的精确化问题 

在本书中,布列钦卡先生为我们例举了十种可以混同于“教育目的”这一概念的词汇,如“培养目的”、“培养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学目的”、“教育的目标”、“教育任务”、“培养任务”、“教育学任务”、“教育意图”和“学习目的”并给出了一些典型例子,如作者在“教育理想”这一同义概念中提到的是纽文惠斯的观点,纽文惠斯将其视为“‘必须给教育指明一个特定的方向的一种思想或观念上的理想’,它区别于那种‘一般被认为是可以不断实现或已经实现的’、‘具体的’教育目的”,如此等等。布列钦卡提出,教育目的是一种规范,它描述了一种作为理想而为受教育者所设定的心理素质(或一种素质结构),并且要求教育者应该如此行动,使得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实现该理想的能力。这种全面发展如果放在布列钦卡先生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就是这种预设的心理素质结构吧。当然,你也许会问,这种全面发展和心理素质结构本身有什么关系呢?不错,这正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请你试想,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如何体现,如何衡量呢?我们都知道,我们通常是以人的各方面能力的最大限度提升来判断这种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提升是和心理素质相关的,我们说某个人某方面能力的提高则必然会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相关心理素质的改善。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通常来说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外显,而一个人的行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则反映了这个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当我们说一个人能歌善舞,很显然,我们不只在说这个人外显行为能力的突出,我们同样预说了这个人内在心理素质的改善,而这种改善本身无法直接呈现,它需要借助人的行为活动能力来体现,从这点上说,布列钦卡先生确实是深挖了教育的根。然而,如果这样来说,教育活动只是为实现一种一切都是预设了的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它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一种实现目的的工具,它要的是参与活动的主体按照预设行动而以求最大限度的实现目标,而这个目标尽管是外显的行为能力却先在的是内设的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心理素质或素质结构”。这显然是一种很自私的想法,至少对于教育主体来说,这是很自私的。教育目的本身应该是目的,是一个不受任何外在预设或约束的主动的行动者,这个行动者指向的是教育主体,或者可以说教育主体本身就是目的,除此之外别无目的。 

三、关于教育需求的概念的精确化问题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布列钦卡先生对“教育需求”概念的精确化分析。布列钦卡先生为对这一概念进行科学化解释所做的大量的、细致的工作,这里将不再班门弄斧,亦如我们在上面所作的那样,我们还是来看看先生精确化后的概念,布列钦卡先生研究发现,“教育需求”这一概念本身对于科学教育理论的建构没有多大价值,但它却仍是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先生在最后提出,个体的教育需求概念使用的两个条件即“只有当某一特定的心理素质结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应该被某人所获得时;只有当人们确定教育者的某种被归纳到教育概念之下的行动是获得上述心理素质结构的一种必要条件时。”也就是说只有受教育者需求教育和教育者提供的正是受教育者所需求的这种教育时个体的教育需求这一概念才能成立。不错,先生对这一概念运用的条件限定,就这一概念本身来说正是十分精致的,但是,在这种精致过程中,区分出的受动者和主动者难免让人生疑。毕竟,教育显然不是一个主动,一个受动就能真正达成理想目标的行动。这方面,现实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画面,我们今天的教育正是这样的局面,而这也显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情景即教育活动中,一个主动者的主动和一个受动者的被动。很显然,这其中主动者和受动者都是主体,他们都是在主动的建构这种心理素质结构,而并非是主动——被动建构的过程。对教育活动中的两个主体而言,双向的主动活动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可以认为才是真正的教育,那种主动——被动的建构模式显然不应该是教育的真正内涵。 

对于布列钦卡先生为教育概念的科学化所做的工作,我们深表钦佩。尽管,布列钦卡先生做了如此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些概念仍然有些问题。我们在此对这些概念提出的非议,只是聚焦于问题本身,期望能够就教于方家。如能对思考同样问题的研究者们有些启发,实则幸事。从以上我们的简单分析来看,教育概念的科学化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继续为之努力探索。千百年来,历代大贤为了教育的明天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今天教育,就连其概念都仍然是歧义颇多,其任务之沉重亦可想而知,我辈亦应竭诚努力以探索出教育的大道矣。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篇6

【关键词】函数极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71-01

高等数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函数,而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是极限,极限的概念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那些从初等数学进入高等数学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不论从知识结构方面,还是从思维方式上来讲,都要有一个本质的转变。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转变,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要教的知识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分析思维,抽象,概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路。

一、讲解实例,使学生获得有关极限概念的感性认识。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极限的概念,我们先从以下2个例子来讲解。

例1:如何求圆的面积?

解题思路:用圆内接正n边形的面积去逼近圆的面积。

设有一圆,其面积记为s,做它的正四边形,正八边形……正n边形,记做s4,s8……sn,当圆内的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它的面积就越近似于圆的面积,即当n∞时,sns。

这个例题是非常有名的“刘徽割圆术”,虽然当时没有严格的极限定义,但是他的这种思想正是体现了极限的概念。

例2: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

对这个实例应着重弄清两个问题:第一,要求瞬时速度,为什么要先考虑平均速度?第二,为什么要规定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在瞬时速度的概念提出之前,已经有了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引出平均速度只要是将非匀速直线运动转化为迅速运动来处理,从而求出瞬时速度的近似值。

(s―位置的改变量;t―时间的改变量)

表示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它随t的变化而变

化,当时间改变量t越来越小时,位置的改变量s也越来越小,

而平均速度越来越接近一定值,即平均速度作为瞬时速度的

近似值,其近似程度越小越好,但不管t多么小,所求得的平均速度还不是t时刻的速度,而只是它的一个近似值。要把这个近似值转化为精确值,即求出了t时刻的速度,只有缩小t,当t0时,v(t)v平均,也就是说t越变越小,v平均与v(t)就越接近,有近似值而飞跃到了精确值。

重点讲清这个事例后,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研究非均匀变化的变化问题确实是世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这类问题的解决都归纳为求极限的问题。

二、根据实例给出函数极限的定义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将它们看作是一个函数。如果给定一个函数y=f(x),其函数值y会随着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若当自变量无限接近于某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任意一个确定的常数x0,也可以是+∞或-∞。此时,函数值y无限接近于一个确定的常数a,则称函数f(x)以a为极限,下面就以例题并结合它的数值表充分说明函数的极限。

例3:考察当x3时,函数的变化。

解:函数在(-∞,+∞)有定义。

设x从3的左、右侧无限接近于3,即x的取值及对应的函数表如下:

x…2.92.992.999…3…3.0013.013.1…

f(x)…2.972.9972.9997…3…3.0033.033.3…

数值表给出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从静态的有限量来刻画动态的无限量,通过直观的数据让学生看到,当x越来越接近于

3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个目标,函数值的值就

无限接近于3,体现了我们最后用近似值代替精确值的思想。那么,由这个例题,教师可以给出极限的定义。

定义:设函数f(x)在点x0的某一空心领域内有定义,如果当自变量x无限接近于x0时,相应的函数值无限接近于常数a,则称a为xx0时,函数f(x)的极限,记作:或

f(x)a(xx0)。

极限的定义给出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极限的定义写出

例三的极限,即。

这时,有些同学可以看到,的极限值与f(3)的函

数值相等,这是怎么回事?它会给同学们一个错误的概念,求极限就是在求函数值,虽然在后面我们会讲到某些函数求极限是靠函数值求出来的,但是这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例如,求,如图所

示,当x=1,无意义,所

以函数值是不存在的,而当x1时,从图象上可以看出

,所以说,极限是否存在与这点有没有函数值没有

任何关系。

参考文献

1侯风波.高等数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篇7

趣,为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其一就是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电流”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本身较为抽象,但是,如果我们使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学生看见之前原本看不见的电流是怎样变成动态的,这样学生对于“电流”这一概念知识不仅会有更好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进而就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

在对初中生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知识变得生活化、具体化,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拥夭斡氲礁拍钛习中。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弹性势能”这一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还是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依然会觉得很枯燥无趣,从而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小球碰撞弹簧片的形变不易观察这一现象,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到动画上,而教师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碰撞过程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本身就有着较为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知识变得具体化,这样就能较为直观生动地将教学中所存在的概念难点突破,进而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主要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学生感官认识,以此来引入物理

概念

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其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来加强学生感官认识,通过这一点来让学生

“看、听、闻”等感官得到加强,然后引出相应的物理概念。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响度、音调落色”这一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技术来播放录音,以此加强学生的“听”这一感官,然后在学生“听”录音的过程中,引入相关概念,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又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扩散”这一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闻”香水,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知识的兴趣,从而就能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切实地将其作用和价值发挥出来,可以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所存在的多媒体技术,以此来加强学生感官认

识,然后对学生进行物理概念教学,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验中掌握物理

概念

物理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针对这一

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此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物理概念,这样也能有效地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大气压强”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仿真实验室,让学生做“易拉罐”实验,让学生在仿真实验室中将少量酒精放入空易拉罐中,然后将其放置在酒精灯上进行加热,以此来将易拉罐中的空气排走,之后再使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使其冷却,最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在仿真实验室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实验的效果,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再加上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容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从而就能有效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掌握。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时候,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概念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此来作为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篇8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情绪调节;体育教学;身体自我概念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9-0078-05

theexperimentalstudyoftheeffectsonthephysicalself-perceptionsand

stateanxietyamongfemalehighschoolstudentsafter

emotionalmodulationphysicaleducationtreatment

YinJian-chun,BaiJian-qing

(Depatmentofphysicaleducation,HuaiyinnormalUniversity,Huaian223001,China)

abstract:toexploretheeffectsofparticipationinaphysicaleducationprogrammebasedonthebasictheoryofemotionalmodulationonstateanxietyandphysicalself-conceptoffemalejuniorhighschoolstudents.40female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volunteeredtoparticipateinthisstudyandwererandomlyassignedtoexperimental(n=20)orcontrol(n=20).theexperimentalgroupparticipatedinaphysicaleducationprogrammebasedonthebasictheoryofemotionalmodulationthreetimesperweekfortenweeks.Duringthisperiod,thecontrolgroupdidnotparticipateinanyregularphysicalactivityprogramme.theState-traitanxietyScale(Stai)andphysicalSelf-DescriptionQuestionnaire(pSDQ)wereadministeredtoparticipantsbefore,inthemiddle,andafterthetenweektreatment.participantsintheexperimentalgroupimprovedmoreinphysicalactivity,coordination,sportcompetenceandflexibilitysubscalesofphysicalself-conceptthanthecontrolgroup.inaddition,therewasasignificantreductionintraitanxietyscoresofparticipantsintheexperimentalgroupincomparisontothecontrolgroup.aten-weekphysicaleducationprogrammebasedonemotionalmodulationwaseffectiveinreducingstateanxietyandstrengtheningthephysicalself-perceptionsoffemalejuniorschoolstudents.

Keywords:exercisepsychology;emotionalmodulation;physicaleducationteaching;physicalconcept

2000年12月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无论是从体育教学理念、目标还是教学领域,均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弊端不断暴露,建立符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求的新方向。以此为契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便逐步发展起来并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比较成熟的形式有:快乐体育模式、发现式模式、小群体模式、合作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发展为教学实践提供了选择应用的广阔空间,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后认为,已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以下不足: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简单的理论介绍,缺乏纳入课程的实验研究;已有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富于建设性的体育教学情绪调节方法仍然只是“星星之火”;已有的教学模式中鲜见针对初中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及状态焦虑的研究。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以情绪调节模式的体育教学为干预策略,探讨其对初中女生身体自我概念及状态焦虑的影响,旨在探讨这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实验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及分组

以淮安市清河中学初中三年级女生为实验对象,为了符合实验要求在选取实验对象前对其进行结构性访谈,选取出自愿参与本实验、先前无运动经历并习惯于久坐行为的健康女生40人,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0人(平均年龄(13.35±0.88)岁;平均身高(157.76±4.86)cm;平均体重(46.45±5.93)kg和对照组20人平均年龄(13.20±1.67)岁;平均身高(156.47±4.30)cm;平均体重(45.54±9.43)kg。

1.2实验工具

1)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hysicalSelf-DescriptionQuestionnaire,pSDQ)。由澳大利亚marsh教授1994年编制,该问卷分为:身体健康、身体力量、身体灵活、整体身体、身体自尊、身体耐力、身体外表、运动能力、身体肥胖、身体协调、身体活动11个维度,共70道题目,由国内学者杨剑引进,并进行了国内适应性和效度检验,各维度内部一致性在0.61~0.81;重测信度在0.54~0.80,符合研究要求,该量表适合测量12岁以上的成人,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2]。

2)状态焦虑量表(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Stai)。采用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第1~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S-ai),用于评定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境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按l~4级评分。分为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2种问题,凡正性情绪项目均为反序计分。计算S-ai的累加分,最小值20分,最大值80分,反映状态焦虑的程度,1995年李文利等[3]使用该量表修订了中国学生常模。

1.3实验设计

1)培训教师。教学的实施者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实施“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前”首先要对教学实施教师进行辅导和培训,初步实践和总结经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备课。

2)实施教学干预。实验组:实施“情绪调节模式”的体育教学,每次课堂教学分3个阶段:第1阶段是“诱奇引趣”阶段,该阶段充分利用创新的民间传统游戏(如双人拔河、左肢花样跳绳、弓箭步手脚石头剪刀布、欢跳橡皮筋、双人对踢毽子、三五龙头抓凤尾、客串橄榄球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大约20min)。第2阶段是“调乐调焦”,主体探究阶段,有效运用心理诱导及调节,如语言诱导(启发、设问、提问、鼓励、表扬等肯定性评价);动作暗示(表情、手势、眼神、语气、声调、组织及参与学习等);教具刺激(幻灯、录音机、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心理调节(呼吸调节法、表情调节法、注意调节法、按摩调节法、活动调节法);变换课堂互动教学形式等(调整运动负荷及重新组合练习方式),以调控学生的积极情绪及适宜的焦虑水平,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大约30min)。第3阶段是师生互评,分享成功阶段,将他评与自评结合,既关心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又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尤其关注评价学生的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情感(大约耗时10min)。每次课总时间约为60min,每周3次(分别为周一、三、五),为期10周。上课时间:下午4:30,上课地点:清河中学体育馆。实验组心率控制采用遥测心率仪调控,课中平均心率为130~150次/min,最大心率≤180次/min。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主要是考虑3个方面:一是紧紧围绕新课标水平的学习目标及本实验学校基于实际制定的年度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教学内容;二是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选择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情绪调节、心理健康的主要运动项目。在此期间,研究者每次都听实验教师的课,课后与教师进行讨论与点评,以便改进下一阶段的教学。

对照组:在实验前,教师宣传告知其不允许参加任何和身体活动有关的体育训练,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学生由经过培训的老师组织安排进行体育知识、体育文化的讲座,并观看各种体育录像片,讲座和观看录像的时间与实验组一致。

3)指标测试。在实验前1d、实验中(实验后第4周的周六)、实验后(实验后第10周周六)采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和“状态焦虑量表”在同一时间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施测,用以检验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和状态焦虑的变化。

4)数据处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1.0软件分析处理,对状态焦虑的测量采用重复测量的2×3(组别×时间)一元方差分析;对身体自我概念的测量采用2×3(组别×时间)多元方差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p≤0.01为非常显著性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情绪调节体育教学对初中女生状态焦虑的影响

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实验前状态焦虑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时间主效应对状态焦虑有显著影响(p0.05),但时间和情绪调节体育教学的交互作用显示出实验组状态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情绪调节体育教学对初中女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表1显示:情绪调节体育教学组身体自我概念得分在实验前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情绪调节体育教学因素对身体自我概念各分量表有显著影响(p

情绪调节体育教学主效应对该量表中的“身体活动”(p

3讨论

依据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以往研究者对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实验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构建“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结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含义。教师在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好奇、兴趣、愉快、焦虑)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感性教学模式。(2)指导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及积极的情感,通过诱发和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形成最佳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乐学、好学,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教学目标。通过恰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使学生“会学、乐学、盼学”,从而不断改进学生的情绪及合作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4)实现条件。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方法。(5)操作程序。通过一定手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梯度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满足学习欲望,产生积极情感体验,而后师生互评,分享成功。(6)教学评价。方法(观察记录、问答、问卷、相互评价)、内容(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要求而展开。有研究指出,年龄和性别对身体锻炼与自我概念有调节功能,青少年的身体吸引力可以用性别、年龄、锻炼程度进行预测[4]。本研究选取青春发育期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好研究效度。

从研究结果来看,“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能有效降低初中女生的状态焦虑水平(见表1)。该结果基本符合本研究假设,根据Cross的观点,情绪调节可分为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两类,原因调节是指对引起情绪的原因的加工和调整,如情景的选择、情景的修正、注意的分配等。而体育练习方式只是一种反应调节,它不能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必须和其他的情绪调节方式共同发挥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相同的运动处方,如情境不同,对情绪调节的作用就不同,因此,这就强调了运动情境的重要作用。所以,本研究着力激发初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因素,如对自我能力的感知、体育信念、态度的建立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等,通过创新的民间传统游戏、积极的心理诱导及调节变换课堂互动教学形式等多种途径,创设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才能适度降低学生的消极情绪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Berege等[5]认为,情绪积极变化取决于体育练习的参加者、练习形式和练习条件3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对以上3个因素之间的整合,制定出能获得最大化情绪效益方法模型,认为经常参加中等强度、持续时间至少20~30min、每周至少3次快乐性体育活动,将获得最大的情绪效益。本实验正是以此为特点科学地进行教学。

但从身体自我概念的研究结果来看只有4个分量表得分得到改善,该结果只是部分支持本研究假设,即情绪调节体育教学能全面提高身体自我概念水平。从结果来看,情绪调节体育教学组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身体协调和身体灵活4项得分显著提高,尤其是身体活动水平得分最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无运动经历并有久坐习惯的初中女生。而身体协调和身体灵活方面的得分的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本体育教学模式中采用的身体活动方式多为充分利用创新的民间传统游戏(如双人拔河、左肢花样跳绳、弓箭步手脚石头剪刀布、欢跳橡皮筋、双人对踢毽子、三五龙头抓凤尾、客串橄榄球赛等),这些活动形式需要较高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学生通过参与这种创新型的民间游戏可以增加对身体各部分肌肉灵活性和协调性的锻炼机会。除此而外,运动能力的得分也显著增加,可能源于本研究中的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和运动量,课中的平均心率保持在130~150次/min,这一运动负荷是运动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6]。

本研究结果中身体力量、身体外表、身体肥胖、身体耐力、整体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自尊的分量表得分未发现得到显著改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该结果和前人的研究有一定差异。王小云[7]通过8周的有氧锻炼,高中女生在身体自我概念中的“整体身体”、“身体自尊”、“身体外表”和“力量”方面都有所改善,身体自我描述良好,生活满意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钟伯光等[8]采用身体描述问卷对56名大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体育锻炼,每周2次,每次40min,结果显示女性组在协调性分量表上的得分较参加锻炼之前显著提高;在身体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自我概念、外貌、力量、耐力/体能、整体自尊7个分量表上的得分较锻炼前有非常显著性的提高;而在健康、身体肥胖、柔韧性3个分量表上锻炼前后的测试结果之间差异不显著。产生这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的解释无外乎采用的运动方式的不同,方法学的差异以及试验程序差异等。研究者们多采用有氧锻炼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健身操等锻炼方式,而采用本研究中民间游戏的运动方式的研究不多。另一个原因是采用的运动强度不同,根据Berege的研究观点,运动强度是能否产生身体心理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研究中的运动强度显然有着一定的差异。另外运动持续的时间也是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体育教学干预时间用了10周,前人的研究中的干预时间从4周到半年不等。Rostad和Long[9]研究认为,为获得较好的心理效益,运动持续的时间应长于8周。当然本研究同样可能存在一些方法学缺陷,如未考虑学生的期望效应,未设立安慰剂组等,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吴履平.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杨剑.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的介绍与修订[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1):83-86.

[3]李文利,钱铭怡.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国大学生常模修订[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1(1):108-115.

[4]邱达明,殷晓旺.年龄和性别对身体锻炼与自我观念关系的调节功能[J].体育学刊,2009,16(1):35-38.

[5]BergerBG.exerciseandmood:aselectivereviewandsynthesisofresearchemployingtheprofileofmoodstates[J].JapplSportpsychology,2000(12):69-92.

[6]marshHw,RichardsGe,JohnsonS,etal.physicalself-descriptionquestionnaire:psychometricpropertiesandmultitrait-multimethodanalysisofrelationstoexistinginstruments[J].JournalofSportandexercisepsychology,1994(16):270-30.

[7]王小云,于建宏.8周有氧锻炼对高中女生身体自我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C]//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集.南京: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篇9

黑格尔认为,人们通常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和这类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托。通常的人当他可以为所欲为时就信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他的不自由恰好就在这任性之中,即某一个人当他任性时,恰好表明他是不自由的[1]。

一、抽象的自由:任性

1.任性是否定的自由

任性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中。任性只是对我们来说是自由的,或者一般地说,这是存在于自己概念中的意志,即任性是在它的自在形态或在它的概念中来把握,那表明我们还没有得到它“真的东西”——自在地存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是直接的,只是自然的。

黑格尔还认为,“否定的自由或理智所了解的自由是片面的,任性把片面的自由上升为唯一最高的规定。否定的自由所想望的其本身不外是抽象的观念,至于使这种观念实现的只能是破坏性的怒涛。人只有在对自身的纯思维中才有力量给自己以普遍性,也就是摆脱一切规定性”[1]。因此,任性是否定的自由。

2.任性是特殊的、主观偶然性的意志

“需要作为冲动、情欲或倾向在经验中的表现,就是个人的任性,任性就是矛盾,这一矛盾性是作为各种冲动和倾向的辩证法而显现出来的,它们彼此阻挠,其中一个的满足必然要求另一个的满足服从于它,或者要求另一个牺牲其满足,如此等等”[1]。“由于冲动除了它的规定性外没有其他方向,从而它自身没有尺度,使一个满足服从或牺牲只能是出于任性的偶然决断”[1]。

任性是主观的偶然性,自由思维不死抱住现成的东西,不管这种现成的东西是得到国家或公意这类外部实证的权威的支持,或是得到内心情感的权威以及精神直接赞同的证言的支持都好。相反地,这种自由思维是从其自身出发的,具有主观的偶然性,即任性。

3.任性是作为矛盾的意志

任性并不是合乎真理的意志,本文由收集整理而是作为矛盾的意志。科学应该建立在思想和概念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直接知觉和偶然想象上,这只能表明其私见和任性的主观偶然性。真理是以自在自为的方式存在的,是凌驾于感情主观形式之上的。任性是作为意志表现出来的偶然性。任性作为特殊意志与作为自在自为的意志即普遍意志之间存在距离、存在矛盾。

对自由最普遍的看法是任性的看法——这是在单单由自然冲动所规定的意志和绝对自由的意志之间经过反思选择的中间物。“既然只有自由的自我规定中的形式要素才是内在于任性的,而另一要素是给予任性的,那么,被认为是自由的那任性,的确可以叫做一种幻觉”[1]。

二、任性的内容:通过偶然性而不是通过“我”的意志本性

何谓任性的自由?黑格尔认为,“在任性中包含着从一切中抽象出来的自由的反思以及对自内或自外所给予的内容和素材的依赖这两个因素”[1]。因为这个自在地作为目的的必然内容,同时在那种反思面前被规定为可能的,所以任性是作为意志表现出来的偶然性。

1.自我与自我选择

黑格尔指出,“自我通过一个他物,即事情而获得确定性,而事情同样又通过一个他物而具有确定性”[1]。詹姆斯(james)认为,“自我是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与外界事物处于不断的交互作用中,也必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中,在各自一方中留下对方的作用和影响,在对方中得到自身的表现”[2]。米德(mead)指出,“自我只有在与其他自我的明确关系中才能存在”[3]。

自我,即从无差别的无规定性过渡到区分、规定和设定一个规定性作为一种内容和对象。自我是把自己规定为多种可能性,作为无规定性的东西,它不受这个或那个内容的束缚,这种内容对自我在自身中的反思来说是一种可能性的内容,可能是我的,也可能不是我的。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由是“可能这样或那样地来规定自己,也就是说,我既然可以选择,我就具有任性,即人们通常所称的自由,而我之所以选择是根据意志的普遍性,因为我可以把这个或那个变成我的东西,这个东西被我的内容所规定,具有我的精神的痕迹,即选择是根据自我的无规定性和某一内容的规定性”[1]。

“人是能思维的,他要在思维中寻求他的自由,即在他的概念中寻求,但是这种抽象法无论怎样崇高、怎样神圣,如果他仅仅把这个(意见)当做思维,且这种思维只有背离公认而有效的东西并且能够发明某种特殊物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那么这种法反而变成不法,变成任性”[1]。人们的主观任性会随着自我的封闭而堕落腐化,变得愈来愈固定和僵化。但是,健康需要躯体的统一,如果一切部分各自变成僵硬,那就是死亡。

2.自我选择的有限性与自我的无限性的矛盾

就自在地自由的意志来说,它的目的或者说内容,就是冲动、情欲、倾向,冲动和情欲的满足,面临着对象和方法上的无规定性(可能性)。当意志在种种可能性中做出决定时,就是扬弃无规定性,这就是现实的意志。唯有人作为全无规定的东西,才能凌驾于冲动之上,并且能把它规定和设定为他自己的东西。

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选择,不做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具有这种性情的人知道,如果做出规定,自我就会与有限性结缘,就给自己设定了界限而放弃了无限性。任性的此种内心酝酿使他把一切保持在可能性的状态中。

3.主观内部的意志与客观外部的行为之间的紧张与距离

主观意识是存在于真空中的,因为它只有在现在中才是现实的、定在的,即在客观性的外部行为中,所以它本身是完全空虚的。“只有主观的道德意志的表现才算是真正的行为”[1]。而任性作为意志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我”的特殊意志的表达。因此,主观内部的意志与客观外部的行为之间就存在着不间断的紧张状态和一定的距离。黑格尔特别强调主观内部的意志与客观外部的行为的统一。他说:“主体就等于它的一连串的行为,如果这些行为是一连串无价值的作品,那么他的意志的主观性也同样是无价值的;反之,如果他的一连串的行为是具有实体性质的,那么个人的内部意志也是具有实体性质的。”[

转贴于

三、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1.教育应引导人们追求合理的自由、真正的自由、自在自为的自由

“合理性一般是指普遍性和单一性相互渗透的统一。合理性按其内容来说,是指客观自由(即普遍的实体性意志)与主观自由(即个人知识和他追求特殊目的的意志)两者的统一”。合理性按其形式来说,就是根据被思考的即普遍的规律和原则而规定自己的行为。

任性是抽象的自由,抽象的自由是自由的反面,自由是主体按照道德律而行动的一种高度自律,是他律与自律相互融合的产物。自由不是主观任性,自由是孔子笔下所写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自为的状态。“从心所欲”是出于内在意愿,当然,出于内在意愿不同于任性,任性是完全的抽象的自由,是由人的本能和自然情感所驱动的,而这恰恰说明是不自由的,是否定的意志,是主观的偶然性。任性往往具有消极的破坏性的趋势。“矩”指一般的规范、规则。“不逾矩”指与一般的规范相符合,其中包含着反思的作用。因此,判断某种意志“不逾矩”,意味着具有“肯定的”或“善”的性质。当“从心所欲”与“不逾矩”两者达到了内在的和谐时,就实现了内在的统一,达到了自在自为的自由。

2.建构理想人格和自我同一性

黑格尔指出,“人格的要义在于,‘我’作为这个人,在一切方面(在内部任性、冲动和情欲方面以及在直接外部的定在方面)都完全是被规定了的和有限的”。理想人格是“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人间最高贵的事就是成为人”。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任性是伪善,有向恶的方面转化的可能性。任性作为只在形式上保持在它本身的无限的自我,它只是在形式上是无限的,所以在它的本性和外部现实的种种规定方面,它是要受到内容的束缚的。黑格尔把良心分为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两种。他认为,“良心如果仅仅是形式的主观性,那简直就是处于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的东西,道德和恶两者都在独立存在以及独自知道和决定的自我确信中有其共同的根源”。任性指的是“内容不是通过我的意志的本性而是通过偶然性被规定成为我的”[1],因此,任性是否定的自由、抽象的自由,是主观的偶然性。任性是伪善,是善的假象。为此我们要建立性善认同理念,实现由伪善向善的转化,实现由恶的可能性向善的转化,构建和谐自我和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始终保持自我内在的和谐与一致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认为自我是一种有责任的存在,人是自我固定的存在。自觉地把责任看做自己的使命。恰斯赫尔姆曾指出,“人的自由的形而上问题也许可以概括为人是一种责任的主体”。第二,认为自我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第三,认为自我是一种自觉和智慧。三者的和谐使自我形成了相对稳定性和内在一致性。

3.从“任性”到“德性”行为的合理转化

德性行为是出于义务的行为。它既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具有拘束力的义务。黑格尔曾经在《法哲学原理》中深刻地指出,“在义务中个人毋宁说是获得了解放,义务所限制的并不是自由,而只是自由的抽象,即不自由”。一方面他既摆脱了对赤裸裸的自然冲动的依附状态,在关于应做什么、可做什么这种道德反思中,又摆脱了他作为主观特殊性所陷入的困境;另一方面,他摆脱了没有规定性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没有达到定在,也没有达到行为的客观规定性,而仍然停留在自己内部,并缺少现实性。所以说,义务在这一环节中,摆脱了主观任性,通过了对道德的反思,但仍然停留在自己内部,存在于自己的主观意志中,达到主观性的善。主观性的善缺少定在,缺乏客观现实性。“义务仅仅限制主观性的任性,并且仅仅冲击主观性所死抱住的抽象的善”,任性是抽象的自由,而“义务就是达到本质、获得肯定的自由”。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篇10

1.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

课前教师通过视频的制作,能够更合理更全面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上课时遗漏的知识点,以及课堂语言不够精练等缺憾。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和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比赛视频等,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更好的示范动作

随着体育教师的年龄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和限制,有些技术动作不能做到完全规范,而视频的动作大都要优于教师的示范动作,并且可反复观看和观察,使学生更快地形成动作的表象。在一些球类战术的教学上,教师一个人根本不能全方位地进行演示,有了视频就不一样了,学生可以更直观、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战术。

3.更多地获得运动时间

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锻炼,满足学生对运动的渴望。一节体育课总共只有40分钟,在常规体育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课堂常规等就要用去一半以上的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翻转模式下的体育课堂就不一样了,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运动学习的时间,同时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一样可以模仿视频进行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更便利的自我纠正

课后,学生可以查看教师上传的自己上课时的技术动作视频或者图像,并可以将自己的视频或图像和标准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这样的自我剖析能更容易发现问题。还可以查看教师对自己技术动作的评价和给予的改进建议,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自查和自我纠正能力。

5.学习更方便

教师录制的视频或者课件一直都在服务器上,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正确掌握翻转课堂模式下的体育课的基本流程

1.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即指出每一节体育课中具体的要求和规范,指导学生有目标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分析学习者特征

针对不同的体育学习者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等情况进行充分细致的考虑,运用个性化教学,激发出每一位学生的体育特长。

3.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

在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之后,确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别,就可以选定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体育教学资源,运用合适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通过详细设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出适合不同学生的翻转课堂教学视频。

4.课前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在学生对课前的视频学习之后,教师可提供一些练习,要求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并在上课时初步验证学生的学习成果,再对其成果进行评价与判断,了解学生对相关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教师就能在课上更好地了解学生遇到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课堂探究情境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重点,制定相关课程内容,设计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供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对相关的内容与技巧进行实际操作。将课堂探究情境引入到翻转课堂模式下的体育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由不会到掌握一项动作或者技术要领,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6.学习成果交流展示设计

就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与讨论,不同学生得到的启发不同,实现了思想的升华,也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训练内容和运动技巧。另外,还可通过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可培养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全面了解翻转课堂模式下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翻转课堂中,教学过程颠倒,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在翻转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出的课程可供学生进行自主消化,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的进程和重点,构建出适合自身的学习体系。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帮助不同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取不同程度的内容。

2.课堂互动交流有效性原则

在课外获取相关知识后,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针对性解答,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进行有效的教学。

3.授人以渔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