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知识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6:16

品质管理知识培训篇1

1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

1.1熟练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二维产品图纸。

1.2根据图纸对试制样品尺寸进行测量,完成产品检验报告.。

1.3熟悉三维软件并运用三维软件,根据二维图纸抄画成三维数据和三维数据转二维图纸。

2产品材料和工艺

2.1熟悉产品注塑成形过程和成形工艺。

2.2熟悉塑料工程材料以及材料性能。

2.3熟悉线束产品的生产过程。

2.4熟悉线束产品用电线等标准件的相关性能。

3产品缺陷分析和整改

3.1了解产品常规缺陷和产品产生缺陷的原因。

公司产品设计师(一级)资格标准

1.知识:

1.1专业知识:国家机械制图标准,autoCaD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测量工具,三维软件

1.2企业知识:产品设计业务流程,产品鉴定业务流程,企业产品特性

2.技能:

2.1专业技能:autoCaD软件运用,三维软件运用,办公软件运用,测量工具运用,掌握各种测量方法

2.2通用技能: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经验:3个月以上车间现场实习,独立完成5个以上产品二维图纸绘制、三维数据抄画和三维/二维图纸转换。

公司产品设计师(一级)培训要点

1培训要点:aUtoCaD软件,三维造型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产品设计业务流程,产品鉴定业务流程,企业产品特性。

2培训方式:企业内训、在职培

公司产品设计师(二级)行为标准

1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

1.1熟练运用二维/三维软件,根据产品总成整体设计方案,对零部件进行详细造型设计。

1.2了解模具结构知识。

1.3了解产品结构,产品功能和车灯产品的特殊特性。

1.4对客户提供的数据与图纸进行核对,并初步分析产品结构和功能。

1.5对一级工程师进行业务指导。

2产品材料和工艺

2.1包装工艺,装配工艺等

3产品缺陷分析和整改

3.1对产品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4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4.1了解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内容,依据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编写控制计划。

5项目管理

5.1了解项目管理知识。

公司产品设计师(二级)资格标准

1知识:

1.1专业知识:二维/三维软件,模具结构知识,各汽车主机厂车灯标准和线束标准

1.2企业知识:质量体系,产品设计业务流程,产品鉴定业务流程,企业产品特性

2技能:

2.1专业技能:二维/三维软件运用,产品质量先期策划运用

2.2通用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

1经验:产品开发从业2年及以上经验,或独立开发(从产品设计到产品批量生产整个开发过程)5个以上产品经验。

公司产品设计师(二级)培训要点

1培训要点:项目管理,过程Fmea,模具知识,生产过程,试验方法

2培训方式:委外培训、内部培训、在职培训

公司产品设计师(三级)行为标准

1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

1.1精通二维/三维软件,根据产品结构和功能要求,进行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

1.2掌握模具结构知识并能指导产品结构设计。

1.3熟悉产品结构,产品功能和车灯产品的特殊特性。

1.4对客户提供的数据与图纸进行评审,并分析产品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1.5收集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信息。

1.6了解汽车车灯配光知识、标准。

1.7对二级工程师进行业务指导。

2产品材料和工艺

2.1对自行开发的产品,根据产品要求,确定产品零部件使用材料。

2.2了解产品试验规程,根据要求制定产品试验大纲。

3产品缺陷分析和整改

3.1对二级设计师就产品缺陷提出的整改方案的审核,并对其进行指导和深层次的分析。

3.2与客户沟通,共同解决产品的结构和装配问题。

4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4.1对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根据车灯特殊特性和安全性,进行过程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分析,并审核控制计划。

5项目管理

5.1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熟练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对产品开发进行策划、管理。

公司产品设计师(三级)资格标准

1知识:

1.1专业知识:项目管理知识,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汽车车灯的结构和功能,汽车车灯的特殊特性

1.2企业知识:质量体系、产品开发业务流程,企业产品特性,相关部门业务流程

2技能:

2.1专业技能:掌握设计Fmea和过程Fmea的运用,模具结构知识,试验方法,三维软件运用,项目管理

2.2通用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

3经验:产品开发从业三年及以上经验,或独立开发(从产品设计到产品批量生产整个开发过程)10套以上产品经验。

公司产品设计师(三级)培训要点

1培训要点:项目管理,Fmea过程控制,模具知识,生产过程,试验方法

2培训方式:委外培训、内部培训、在职培训

公司产品设计师(四级)行为标准

1.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

1.1熟悉国家汽车车灯标准,并根据汽车整车要求,能独立完成车灯总成件总体方案设计。

1.2精通产品结构,产品功能和车灯产品的特殊特性(安全性等)

1.2了解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并能用于新产品开发。

1.3熟悉汽车车灯配光知识和标准,并掌握车灯配光的试验,检测方法。

1.4根据公司设计的车灯产品进行总结,编写产品车灯产品的设计规范。

1.5对三级工程师进行业务指导。

2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2.1对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根据车灯特殊特性和安全性,进行设计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分析。

3项目管理

3.1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熟练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对产品开发进行策划、管理。

公司产品设计师(四级)资格标准

1.知识:

1.1专业知识:汽车车灯国家标准,设计Fmea,三维软件,项目管理知识,模具结构知识

1.2企业知识:同三级

2技能:

2.1专业技能:车灯配光试验设备运用、车灯配光软件运用、车灯配光设备的操作,三维软件运用

2.2通用技能:同三级

3经验:6年以上工作经历,由3套以上汽车车灯设计经验。

公司产品设计师(四级)培训要点

1培训要点:Catia软件运用,汽车车灯国家/国际标准

2培训方式:委外培训,专家培训,内部培训

公司产品设计师(五级)行为标准

1.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

1.1根据汽车车灯国家/国际标准,熟练运用三维软件,对车灯配光曲面进行设计设计。

1.2了解整车线束的工作原理,用于指导配合线束的设计。

1.3对三级、四级工程师进行业务指导。

2产品缺陷分析和问题整改

2.1对车灯配光曲面的不合格产品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整改方案。

公司产品设计师(五级)资格标准

1知识:

1.1专业知识:汽车车灯国家/国际标准,车灯工作光学原理,设计Fmea,三维软件,项目管理知识,模具结构知识

1.2企业知识:同四级

2技能:

2.3专业技能:三维软件运用,车灯配光试验设备运用、车灯配光软件运用、车灯配光设备的操作

2.4通用技能:同四级

3经验: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对光学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熟悉车灯的工作原理和配光原理,有车灯配光曲面设计经验。

公司产品设计师(五级)培训要点

1培训要点:Catia软件运用,汽车车灯国家/国际标准

品质管理知识培训篇2

关键词药品质量培训管理

中图分类号:D272.92文献标识码:a

1培训通则

培训不是一次,所有员工必须定期接受再培训。定期培训周期及内容由各部分负责人确定。每位员工应建立个人培训档案,所参加的培训内容均应记录在内。Gmp受控人员中,基层员工每年接受培训不得少于20课时,中层管理人员不得低于8课时,高层人员不得少于3课时。一个课时的时长为45分钟。不论培训的形式如何,均应及时、适当地记录。组织培训的部门应在培训时记录此次培训的相关内容,记录的形式包括培训记录及员工岗位培训记录、员工基础知识培训记录。培训记录、员工岗位培训记录及员工基础知识培训记录由Qa统一分发,Qa应建立培训记录的分发台账。培训完成后,应及时将培训记录交至Qa处。

2培训类型

2.1新员工入职培训

2.1.1岗位培训

岗位培训分为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两部分。新员工理论培训,根据培训文件的所属部门,由各部门指定本部门培训师对其进行培训。理论培训的完成日期根据所需培训文件的多少而定,不经过某项工作的文件培训,不能进行此项工作的操作。对于岗位培训文件清单中需要其他部门培训师进行的培训内容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陆续进行,培训之前到Qa处调出自己的岗位培训文件清单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人员转岗,应接受新岗位所需的岗位培训并通过考核,基础知识培训无需再次进行,考核结果记录在员工考核表中。新员工岗位培训、转岗人员培训的考核形式中必须包括笔试,但不限于笔试。岗位培训的试卷包括本部门对该岗位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的考核试卷、各部门培训师培训后的考核试卷。

2.1.2基础知识培训

(1)概况、文化及发展;(2)人力资源管理;(3)行政规章制度;(4)财务管理;(5)微生物知识;(6)安全管理;(7)Gmp知识&药品管理法。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新员工基础知识培训并对培训结果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并评分,分数记录在员工考核表中。

2.2内部培训

内部培训方式灵活,可以以自学、讲座、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进行,主要包括集中培训和单独培训等。

培训内容: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将Gmp人员分为三类:基层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指各部门负责人)。

2.3外部培训

参加外部公开课、交流研讨会、或请外部讲师对我公司相关人员单独进行授课。

培训内容:涉及专业技术知识、企业战略性、发展性等内容。参加外部培训的员工,应取得相应的证书,证书原件归个人,复印件作为培训记录纳入个人培训档案中。

3年度培训计划

3.1年度培训计划的编写

在每一年的11月25日至12月1日之间,Qa向各部门发出制定下一年度公司培训计划的通知,各部门负责人在12月20日前应制定出下一年度本部门的培训计划并提交给质量管理部Qa。Qa应于12月31日前根据各部门汇总的部门培训计划编写公司级的年度培训计划。

3.2年度培训计划的审核与批准

年度培训计划应由Qa经理审核,质量总监批准。质量总监批准后立即生效。

3.3年度培训计划的执行

公司级培训计划经质量总监批准后由Qa分发到各相关部门,原件由Qa保管。部门培训计划中的培训项目应全部具备培训材料及考核试卷。培训试卷由本部门自行安排人员进行评阅,批阅后的培训试卷经部门内部学习后交由Qa归档于员工培训档案中。各部门每年进行至少两次的全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Gmp知识学习,也可根据部门性质与职责制定与本部门工作密切相关的培训内容,如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微生物基础知识,环保及安全教育,药品法律法规等。公司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的全员培训,主要包括对Gmp实施指南相关内容的学习等。

3.4年度培训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

Qa每月月末对各部门进行培训计划完成情况的跟踪。对未完成的计划各部门须作出合理解释,对于推迟进行或取消的培训需要进行变更。

4培训资源

培训材料可包括现行药品监管法规、外部的工作指引、现行有效版本的文件。培训材料由负责进行培训的部或培训师准备。培训材料电子版及纸质版归档于Qa。基层人员的培训通常由部门负责人或其指定的合格人员进行。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聘请外部培训师进行培训。

人力资源部应建立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作为新员工入司必须接受的培训内容,内容包括Gmp基础知识、iCH基础知识、安全和环境保护、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品质管理知识培训篇3

[关键词]公共食品安全;从业人员的体检

[中图分类号]R1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65-01

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体检、培训关系着公共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国家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不断爆发以后,重新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细则等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必须每年进行体检,并经过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

株洲市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负责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体检工作。同时,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工作,也多由各级食品药品监督局和卫生执法监督所委托进行,为体检合格者发放健康体检、卫生培训合格证。在现实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体检及培训工作方面有待规范解决的问题,现简要剖析如下:

1现状

1.1体检机构准入标准不完善健康体检行为是一种医疗行为,体检机构需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按照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规定,目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有管理标准,而唯独体检机构没有,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管理规范、质控标准等,致使各级各类体检机构软、硬件存在较大差距,体检质量良莠不齐。

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体检属于法定体检,是政府部门对待特定群体以法定形式规定的特定医学检查项目和特定周期必须进行的专业性体检。我市各区(县)从事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的医疗机构,都从属于各区(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部分偏远地区也有委托卫生院代检的。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预防为主,因此,不管是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设备配置、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方面都有待规范和健全。具体表现为:

1.1.1专业人员不匹配许多体检机构诊疗科目中没有体检科目,使体检科人员无法定编定岗,体检专业队伍不稳定。有的临时聘用退休人员,有的则聘用部队转业或大、中专毕业生,不少医务人员所学专业与健康体检不相匹配,人员未经上岗或转岗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均影响健康体检质量。

1.1.2体检机构人员资质问题很多尤其是县(区)一级,超范围执业现象比较普遍。如诊疗科目中没有皮肤科的做皮肤科体检;没有艾滋病实验室开展艾滋病检测。医务人员流动性大,异地执业;资格证书及执业证书不齐全;护士代替医师出具体检结论等等。尽管卫生行政部门有监管职责,但由于做得不细,情况并不令人满意。

1.2体检服务质量控制不规范健康体检服务项目中,规范操作普遍存在问题,缺乏质量控制管理,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1.2.1体检项目检查不全特别是2010年12月卫生部下发文件关于在体检项目中取消乙型肝炎测定,预防性健康检查增加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检查,而体检收费未调整,在体检成本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有的区(县)将五项检查简化成3项,只收费不体检现象也时有发生。

1.2.2冒名体检经常发现少数从业人员或因以往检查有职业禁忌,或因生意太忙、或因怕麻烦而请人代检,加之检查时医务人员对受检者不认识,体检表上又未按要求粘贴照片,致受检者蒙混过关。

1.2.3个别检查流于形式比如肠道致病菌检查,常简化成受检者自己采样等等,使受检者对健康检查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从而对监督机构失去信任,极大地影响了监督机构的形象和威信。

1.2.4紧急发证被迫进行由于上级部门检查的压力,常常出现应急发证现象。职业禁忌成为只能在档案调离人员,使预防性健康检查体检失去意义。

1.3卫生知识培训考核难到位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操作行为,是影响食品、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最为重要的因素。统计显示,80%以上的食物中毒是由于食品从业人员不良的操作行为所致[1]。而对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则是形成规范操作行为的基础。

1.3.1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卫生意识差服务行业竞争性强,工作辛苦,高文化素质人员少,特别是食品摊贩,绝大多数是农民进城,文化程度低,卫生意识差[2]。近几年对我市城区内从业人员培训发现,食品从业人员中,高中生占25%,初中生占35%,小学生占45%。给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带来了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1.3.2行业种类多,难以统一培训食品行业分为餐饮业、加工业、销售业,公共场所分又分为旅店、商场、游乐场等7大类28种。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卫生岗位卫生知识要求不一。岗位要求不一,难以用同样的方法和内容培训。

1.3.3从业人员更换频繁,难以岗前培训[3]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食品行业发展迅猛,竞争激烈,人员变更频繁,经营者出于降低成本的意识,缺乏守法的自觉性,致使从业人员无培训上岗的现象时有发生。

1.3.4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卫生知识掌握不牢大多数经营单位上岗培训走过场,只发从业人员试卷,相互抄一下,卫生知识掌握不牢。我们日常督查中发现70%以上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答不准确。经营单位虽然按要求配备了消毒设施,但不能准确掌握消毒剂正确的配比方法和有效浓度,使消毒流于形式[4]。

1.3.5培训手段落后,培训资料缺乏教学单调,电气化教学跟不上,激不起文化素质原本就不高的从业人员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苦涩乏味,学习效果无从保障。

2对策

2.1规范体检医疗机构的管理因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体检属于法定体检,所以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法定体检医疗机构的规范。对医疗机构的人员配备、硬件配置、技术质量、服务质量、服务项目和范围、收费标准乃至资质认定和监管力度等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并明确规定法定体检医疗机构除完成辖区内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体检外,还要承担相应的公共卫生职责,如法定传染病的传报等,并逐步开展健康管理探索和实践。

2.2建立健全体检程序的质控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健康证管理,在政策上是有明确规定和操作细则的。因此,开展质量控制管理,加强专业人员业务技能、法制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恪守医德,秉公办事,廉洁自律,对受检者及广大消费者负责,严格把关,按照规定的体检程序操作是关键。认真做好体检工作,提高体检质量,杜绝走过场、“人情”体检。同时核对基本情况,看是否与受检者相符,杜绝代检现象发生,以弥补程序上的漏洞。

2.3落实卫生知识培训的管理对从业人员培训,目的是为了按照卫生标准,规范服务工作。因此,应注意一下几点:

2.3.1根据本地从业人员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培训内容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培训重、难点明确,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教材的培训方式,为保证培训质量打好基础。

2.3.2对从业人员培训应争取集中与分散、经常与突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应重视以后再教育,在经常性卫生监督时有针对性地辅导强化、讲解,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指导。

2.3.3结合实际,围绕本地当前的卫生防病工作情况,自编教材进行培训根据不同的对象,加以选择性的讲解,比如对于部门负责人应侧重于法规知识,而从业人员以卫生知识为主。在培训中要求讲授者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

2.3.4培训应侧重于操作性,比如消毒方法等等结合实际操作示范,可以避免培训内容空洞、枯燥,有利于增强从业人员学习兴趣。有条件的配合声像等辅导手段,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3.5考核与评价,是检验培训效果的主要手段,客观上起到促进从业人员认真学习的目的考核试卷应包括卫生知识、卫生操作、卫生管理、个人卫生、卫生法规、卫生标准等等内容。题型应为容易回答的填空题、判断是非题、选择题,应尽量避免问答题、综合论述题。笔试为主,对于文化程度极低者也可以采取口试方式。培训不应该走过场,考核不合格者应再培训再考核,直到合格为止。对考核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应该在经常性卫生监督中有针对性地对从业人员进行指导。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从业人员没有在思想上真正树立卫生观念,则他们的服务始终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是不可能的。因此,卫生监督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行为规范率进行考核评估,促进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和卫生状况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皇甫萍.食品从业人员培训启动今后须培训上岗[n].新民晚报,东方网(省略).

[2]左学权.上海静安区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卫生法规及卫生知识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3,(4).

品质管理知识培训篇4

一、宣传主题

规范生产,依法经营,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及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违法行为和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保障源头农产品食品安全。

二、主要内容

1、开展农产品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结合《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开展普法宣传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知识普及宣传。特别是针对当前生产主体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状,重点宣传不同的责任主体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法律后果,突出强调农产品生产主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以增强法律的震慑力。

2、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宣传和培训。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结合农产品品种和农时季节,举办各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强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宣传和技术指导,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避免农产品中药残超量而危害生命健康。

3、开展打击生产经营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违禁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非法添加违法行为专题宣传。努力提高生产经营者遵纪守法意识,督促其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对生产者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增强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和假劣农资识别能力,及时组织开展业务工作培训和快速检测技术培训等。

4、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以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为主题,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科学合理使用农资和识假辩假农资知识,送法律下乡进村,送科技入户到地。查处并曝光一批假劣农资产品和违规违法行动。积极推介一批诚信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和放心农资产品,正确引导广大农民合理选购农资,科学使用农资,安全从事农业生产。

三、宣传培训途径或方式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科技下乡、生产技术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资经营人员培训、印发宣传资料等机会和方式大力开展农产品食品安全宣传与培训。

四、工作要求及其他事项

1、依照法律法规宣传。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布时,要按照《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通过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平台信息。

品质管理知识培训篇5

【关键词】品质管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

(一)品质管理类专业基本分析

1.品质管理专业人才结构。经济高速发展,各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质量成本,急需一大批具有较高层次、既懂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给品质管理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就业道路。目前,长沙各大企业对品质管理人才需求旺盛,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相关课题调研资料显示,如果以产值500万及以上的企业设置一名质量管理人员计算,该类人才我国至少缺口约32万。如果还考虑中小企业,则质量管理人员将缺口100万以上。

2.品质管理专业基层员工薪资。据今年年初上海信息产业人才招聘会的信息,“从岗位需求量来看,前5位分别是软件工程师、电子工程师、市场营销人员、质量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民营、股份制和国有企业提供的岗位月薪在3000元至8000元之间的占50%,其中高级管理人员、质量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职位的月薪较高。”

3.未来三年品质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目前,我国质量管理人员仅50万,其中真正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操作技艺、较强的分析能力的从业人员更加稀缺,难以满足企业质量管理发展的需要。在专业素质及能力方面,与国际质量管理专业水平也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据统计,现阶段我国质量管理市场需要从业人员1000多万,需要既懂专业、又会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约300万以上,而且需求量每年以15%~20%的速度递增。由此来看,质量管理师的就业前景很广阔。

(二)品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建议和启示

鉴于我国品质管理专业,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有必要对当前质量管理专业进行深入的了解,肯定成绩,发现问题,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品质管理专业健康发展。

1.我国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现状

(1)质量管理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质量管理培训

以山东省质量管理奖获得者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的质量专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所学专业不一,有学机械设计、冶金工程、工艺铸造的,还有从中文、统计等专业转行来的。这些人员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有的掌握了专业技术,有的具有行政管理经验,但是普遍缺乏现代质量管理的知识,利用各种数理统计技术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不足。

(2)企业的质量培训形式多样,但系统性较差

由于质量专业人员所学专业背景不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所以重视质量工作的企业都开展质量培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一项调查显示,85%的企业有较正规的质量管理培训计划,大型企业有正规培训计划的占98%,60%的企业质量管理人员中已有30%以上的人员培训过或具有统计质量控制方面知识,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海尔是近几年国内发展较快的企业之一,它是以质量创名牌,使企业走上腾飞之路的。据了解,海尔十分重视对质量专业人员的培训,并有一套正规的质量培训计划。企业每周组织质量专业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内容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iS09000系列等方面的知识共2—3学时,针对市场上反馈回来的信息,每月还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并聘请专家结合有关质量理论讲课。

2.品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建议

(1)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对品质管理方向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突破大学专科层次的层次定位,立足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不少学生以大学生自居,盲目追求“白领”生涯而鄙视基层工作、基础工作,而企业所需的品质管理方向人才多为基层质量管理人员、质量工程师,最高也有质量总监的高层管理者。因此,要解决培养定位过高的问题,确立与人才的目标岗位(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品质管理方向基层管理者与中层管理者,鼓励与教育学生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不断进步。

(2)针对学生的目标岗位(群),突出能力本位与个性发展。素质(能力)是品质管理专业的重要取向,质量管理人才的目标岗位集中于企业一线的质理管理人员,因此,必须立足于质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由“知识本位”向“素质(能力)本位”转变,突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实现由继承型人才培养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突出个性发展和应变创新能力,确立创新教育观念。从而真正突出本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特征,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要求。

(3)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品质管理方向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与存在的问题,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实现培养模式创新,即突出能力本位,整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为主要途径强化专业实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4)强化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实施“双证书”制度。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要建立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学生所学内容与市场接轨,体现应用性。

“双证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辅之以“双证书制度”,学生不仅要取得学历证书,还必须获取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外语等级证书”等)和职业资格证书(“iSo9000内审证”、“质量工程师证”)

参考文献:

[1](美)洛丝特著,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毛春元.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

品质管理知识培训篇6

上半年的工作

一、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基础管理

车间刚刚组建就及时组织人员制定了车间的各项管理制度,以“三标一体”标准体系的建立工作为契机,依照厂级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对车间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进一步完善,制定了个车间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协助人事劳资科完成了车间的定员、定岗工作,编制了各岗位《工作标准》,明确了各岗位的要求、职责,健全了各级管理组织体系以及各项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健全科学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使车间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车间的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上半年,车间在全新的组织架构下开展工作,对车间的安全教育、业务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车间按照要求,制订了车间的年度培训计划,涵盖了车间质量管理、安全生产、设备保养、消防知识、体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结合车间实际,按照车间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了车间培训工作。

1、消防知识、安全生产培训

月份,车间组织全体职工在进行了安全知识培训,整个培训过程轻松有序,培训内容通俗易懂。通过此次培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机组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消防知识。消防宣传挂图的张贴悬挂工作是提高职工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车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宣传挂图贴在了车间一进门最为醒目的地方。通过组织培训和挂图宣传的形式,使车间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意识,为今后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内退返岗职工的培训

今年有新员工职工分配至车间工作,车间领导高度重视,采取了由班组长牵头,机长具体负责的方式,对新员工的工作业务技能、安全生产知识等进行实际岗位操作培训。在XX年月日起至月日期间的试用期内,新员工对待工作积极负责,认真向学习上岗操作技能,通过两个月的岗位实际操作,已经能胜任车间安排的岗位工作,得到了同事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3、设备保养知识培训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使生产的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让车间机台人员更好地了解改造后的设备,对生产设备进行切实有效的维护保养,在生产任务较为繁重的情况下,车间依然组织专人编写了相关培训材料,分班组、分时段由各班组长带领本班人员进行培训,为车间按计划顺利完成各品牌的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质量知识培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车间自成立之日起便将产品质量作为车间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来抓。为了使机组人员的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保证车间产品质量,车间组织生产管理员、修理工和电工等在开展了“质量体系”文件培训。通过车间的几次质量事故,结合体系[本文来源于我的学习网gzu521.com)文件的要求,向参会人员阐明了体系文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车间全体员工,特别是机台人员要严格按照车间制定的质量方面的文件要求和质控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使车间的质量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5、标准化知识培训

为了跟上工厂“三标一体”标准化体系管理工作的进度,在车间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组织人员完成了车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体系文件的建立工作。因此,车间各班组根据本班上班时间,组织本班员工在活动分别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深入学习,就有关三标一体理论知识及相关体系文件要求等,向参会人员做了深刻详细的讲解,并针对在线产品的质量控制、安全和设备保养三方面围绕车间实际,对与车间生产息息相关的重要体系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三、加强车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品牌生产质量

为确保工厂改革顺利进行、车间正常运行,确保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计划,车间确定了一切工作围绕“提质、降耗、增效”的工作方针,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做了:

1、车间制定了质量管理和质控方法方面的规定和制度,并对品牌质量标准做了宣贯。

2、产品质量只有依靠全员质量管理才能得到有效保证,车间通过强制管理制度和组织学习加强全员在线产品质量控制,促进“人人都是质检员”得以逐步落实。

3、本着“设备是基础”的原则,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在用设备完好,以高效的设备保障在线产品质量。

4、实行质量缺陷分析整改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通过对质量缺陷的分析不断查找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有效促进了全员质量管理。

品质管理知识培训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问题;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方法。承德市2014至2106年食品检验合格情况统计。食品抽样方法依据《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1号)进行样品批次抽样检查。按着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严格遵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应当采用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1.2人员培训和问卷调查。2014-2016年对食品安全执法人员采取年度培训制度,由食品药品监督稽查局组织每年举办承德市食品卫生监督员培训班1期,对监督员进行全面培训;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在从业人员办理从业人员健康证时,利用视频资料、发放宣传手册,食品安全标准知识手册,现场答题合格者发从业人员健康证等方式进行培训;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调查问卷,对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人员和从业人进行问卷调查,35个选题,考评100分制,了解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标准知晓率。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014-2016年承德市食品安全样检验结果

2.13年间食品抽检样品合格情况。3年间承德市共抽检样品合计为5397份,合格率为91.6%,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调查发现检测过程中存在检验报告结果年底没有出来,出来时已经跨年度;有些不合格产品如果公告,对企业会造成不良影响等问题。2.22014-2016年食品安全法相关知识培训效果。3年间食品监管员对食品安全法相关知识培训效果,经过培训的食品监督执法人员调查问卷得分合格率为98.0%,未培训人员合格率为2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接受培训的食品安全法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问卷得分合格率78.8%,未接受培训的接受培训的合格率为12.0%,经过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3.1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机制建设。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检测的基础文件,而监管部门则是这一职能实现的载体,两者缺一不可。加强人员、设施、经费的投入是落实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3年间食品安全抽检信息表明,食品达标率基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承德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投入不足,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食品检验需求;食品安全检测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检验机构建设,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快速检验设施。监管部门要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机制。3.2加强宣传培训。食品安全标准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明,培训是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知识知晓率的有效途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该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与培训工作,要组织监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和考核,培训考试成绩与人员奖惩挂钩;要采取媒体宣传、社会宣传、专业宣传等多种形式组织食品生产企业的工作者、质量检查人员等进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与培训。使企业可以更好的掌握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准确理解以后可以有效使用。3.3加强食品监督抽检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准确适用标准,当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与企业标准发生冲突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选择适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来判断这一食品是否合格。食品安全标准具有技术性法规的属性,是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和技术保障,将食品检验信息纳入信息库统一管理,可以节省资源,发挥其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重要的作用。

作者:高艳海辛明霞赵丽霞封燚单位:河北省承德市食品药品稽查局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营养科

参考文献

[1]杜敏.食品卫生标准在卫生监督管理应用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1):22-24.

品质管理知识培训篇8

1国内研究现状

1.1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状况研究

许多研究认为,我国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状况不佳。食品从业人员的整体卫生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3],对文化程度较低和从业时间较短的人员,要提高他们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规范他们的卫生行为[2];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的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的知识、态度、行为均不够理想,对他们进行卫生培训很有必要[4]。

1.2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大部分研究认为,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是影响其食品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改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的重要手段。开展食品卫生法知识培训,对食品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具有较大的影响;食品企业管理人员的守法知识(K)、意识(C)、行为(p)对守法观念的形成,具有较大的能动作用;食品企业管理人员守法KCp水平与企业的食品卫生状况达标率有关[5]。健康教育是提高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水平,树立良好卫生行为的有效措施[6]。有研究表明,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的人群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行为形成状况明显提高,提高有关知识知晓水平是改变不良行为的基础[7]。根据健康教育的Kap模型,知识是基础,行为是目标,态度是动力,要实现知识-态度-行为的转变,首先应该进行卫生知识培训[3]。

1.3培训教育和日常监督的关系研究

预防食物中毒是食品卫生工作的核心之一,要杜绝食物中毒,一靠健康教育,二靠监督监测,前者是先导,后者是保障。目前在监督监测上所做较多,在健康教育上所做较少,而要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必须使健康教育的先导作用与监督监测的保障作用并重[7]。健康教育和卫生监督应相互促进[6],要把询问从业人员掌握基本卫生知识、法律法规情况,实地查看从业人员具体操作情况列入日常监督内容中去,使培训工作在加大卫生监督力度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和提高[8]。

1.4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

多项研究认为,目前在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中存在一定问题,包括:①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领导和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知识培训重视不够[9~11];②学用脱节,考试形式比较单一[9];③无法根据受培训人员工作种类的不同传授不同岗位的专业知识[12];④受训者年龄、工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差别较大[12];⑤培训方式主要采取课堂授课、观看录像等,内容枯燥、形式单一[12];⑥为降低成本,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愿意雇佣农民和临时人员,这些人员流动性大,受教育程度低,卫生知识缺乏,卫生意识淡漠,多数食品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11];⑦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数量成倍增长,基层食品卫生监督监测任务也成倍增长,为完成这些任务,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就排不上应有位置,使工作不深不实,只图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11];⑧师资缺乏、教材不足并且未能补充进新的内容[10]。

提出的有关对策有:①卫生监督执法机关在日常性监督中,应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自身卫生管理和卫生知识培训工作情况[11];②培训机构资质认定是依法开展培训工作的组织保证[11];③设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建立公共卫生基础知识培训中心[10];④针对各行业的不同特点,侧重选择与本行业密切相关的培训内容[13];⑤培训工作要做到程序化和规范化[8]。

1.5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技术研究

对于开展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技术的研究包括:①因地制宜地利用可行的培训方法,如培训班、讲座、录像、小组讨论、参观等[13];②培训应强调效果,不流于形式,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8,14];③建立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知应会考试题库[11];④将讲授教材法和声像材料法有机结合起来,是最受欢迎的预防食物中毒教育的有效干预模式[7];⑤健康教育干预贯穿于卫生监督的全过程,健康教育工作无论运用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方式,都应确保其科学性与正确性,避免形式单一[14];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开展教育[8];⑦健康行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反复性,需要多次培训干预以加强和巩固效果[7]。

2国外研究现状

2.1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和知识关系研究

对于培训在改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作用方面,国外研究较多。有研究发现,食品安全培训对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有研究认为,即使从业人员具有很高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他们也不都是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的[15]。仅取得培训证书并不能保证从业人员良好地执行和保持食品安全行为,没有良好管理的从业人员在培训、知识和行为之间并没有简单的联系[16]。除了知识和培训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同样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确认和理解这些因素[15]。

2.2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传统的食品卫生培训是运用Kap模式来开展,假设提供教育和知识会刺激行为的改变[17,18],但有研究认为这一理论在改变食品安全行为方面是过时的[18]。研究表明,在培训以后一些至关紧要的食品安全行为(诸如交叉污染)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几乎没有证据证明培训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总体情况会带来任何影响。对于食品卫生规范积极的反应和良好的知识,并不会直接转换为积极的行为[17]。在一些研究中,食品企业认为缺乏时间、人员流动频繁、加工场所条件、费用、学习困难、培训的组织、太多的信息等都能影响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16,19]。

2.3运用行为改变理论改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行为研究

食品卫生培训只有在运用行为改变理论,并考虑从业人员行为的动机以及其他资源和约束环境时,才有可能使从业人员的行为得以改变[18]。通过应用行为改变理论,食品安全教育的效果可得以提高,存在问题的食品安全行为可得到矫正,并可使食品安全达到持续改进。可以运用的理论包括健康信念理论、消费者信息处理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20]。

应采用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对食品安全影响的方法[18]。如果设定一个经过需求评估的、可被理解的、明确的目标行为,保证食品安全的规范程序则就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其重点在于提供适当的食品操作方法。行为改变理论提供了关于个体行为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和怎样发生,以及行为个体对于食品操作行为考虑因素的指南[20]。

仅有培训不会导致行为的改变,只有给予充分的资源和适当的管理文化,食品安全规范才能得以较好地执行。食品安全培训需要将食品安全“风险”的概念具体化,以便向食品从业人员(尤其是那些管理人员)强调与他们企业有关的风险水平。培训计划的有效与否有赖于管理者的态度和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文化[19]。文化是由贯穿于企业的传统、价值、政策、信念和态度等所形成的[21]。

食品卫生培训不是为制造证书而进行的孤立行为,而是整个有效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基础的一部分。要达到行为改变的目标,至关重要的是企业应把培训作为食品安全控制策略的一部分,并基于HaCCp系统的原则[17]。

2.4食品企业培训状况研究

研究表明,大多数的管理者都对培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同时他们也表示出对培训的费用、时间等方面的考虑[17]。许多餐饮单位认识到了食物中毒发生的危险,并对食品安全法规显示出积极和守法的态度[22]。但大多数的餐饮企业都缺乏食品卫生管理体系,缺乏卫生操作程序文件,对于培训内容更新很少,相当部分管理者本身未经过师资培训,甚至是基本的卫生要素也未经培训[21]。

发展培训方法来改变工作场所的行为,被证明与传授知识同样重要。培训必须确保质量,不正确的培训给食品安全带来的危害甚至比不培训更甚[17]。管理者的态度对于培训的实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良好的加工环境和便利条件以及合适的文化,有利于从业人员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行为[22]。

wHo收集了大量各国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研究结果,对此作出总结:①知识十分重要,但有时仅有知识是不够的;②健康教育经常建立在“知识能导致正确的态度,然后产生安全健康的行为”这一假设的基础上,但很不幸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③要改变行为,理解行为后面的原因及其社会文化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23]。

品质管理知识培训篇9

所谓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品格、学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特性的总和。

首先,从品格方面看,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个人品格魅力。有全局观、不谋私利和良好的民主作风的品质以及很强的亲和力、强烈的事业心及不断开拓和创新的性格。现代物流追求的是供应链上的利益共赢,也就是说现代物流施行“1+1>2”的模式。供应链上各角色之间的物流经营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处于一个系统上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因此,一个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必须有很好的品格素质,才能较为妥善地处理在商品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业务合作伙伴利益上的矛盾。物流管理人员的品格必须是可以让人信任的,也就是说,物流管理人员个人的品格魅力直接影响供应链上其他组织角色对于该物流管理人员所代表公司的尊敬和信赖,进而影响整体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同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及不断开拓创新的性格是一个物流管理人才能够在物流行业成长的必备性格,是在物流行业立足和前进的动力所在。

其次,从学识方面看,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所谓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涉及到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的专业知识;涉及到满足物流个性化服务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仓储管理专业知识;涉及到境外采购结算和通关的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涉及到各种费用发生原因和数量以及各种成本分析的财务成本和经济管理知识;涉及到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处理的安全管理知识;涉及到物流服务供需双方各种物流服务合同合法性的法律知识;涉及到物流经营过程中各种主要元素和衔接环节控制的管理知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保证境内外物流业务的顺利开展而应具备的外语知识;为保证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及信息平台应用于物流活动中而所需的计算机知识。

再次,从能力方面看,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专业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管理能力包括:前瞻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划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管理能力、专业指导能力、异常事故处理能力、物流实践能力以及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以上能力有与前两个方面交叉的地方,但又从不同角度规定了物流管理人才的必备能力。具体来讲,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是: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适应物流行业的工作节奏,不需要过长的实习过渡期;能够很快地熟悉整个企业的物流运行状况,能够发现其中的物流运营问题,给予建设性意见,能够带领基层物流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流程优化;在工作过程中,熟悉物流的基本运营程序,能够知晓各种物流机械最前沿的应用,能够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优化本企业的物流营运。

最后,从体质方面看,物流管理的工作性质对管理人员的身心素质都提出了特殊要求。作为物流管理人员,首先,面对任何事情都要有积极的心态、宽宏的度量;面对极具竞争力的对手时,要表现出很强的自信,从而激励身边的人,赢得业务合作伙伴的尊重和信赖。其次,物流行业是一个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作为物流管理者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经营运作。

二、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物流管理人才的学校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模式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状态。目前,我国物流高等学校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及工学)、硕士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工学及专业硕士)、博士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各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尤其本、专、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确立。物流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陈旧、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缺少创新。

(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不良。伴随着我国经济及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格局对物流管理人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物流人才的培养虽然在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但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教育体制还没有健全起来。物流人才培养院校缺少与各用人单位合作培养的良好机制,不能彻底解决供需接轨不良的问题。

(三)物流培训市场及企业物流培训不健全。我国目前现有的职业培训主要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的国家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布的“物流师”资格认证,还有其他类似于国际物流职业资格认证(iLt)的培训项目。但目前这些认证在物流企业的认可率并不高,这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及培训体系还不能与高校相比有关,另外也存在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有偏差的情况。

三、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一)完善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各培养层次。从总体上讲,目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主流仍是高等院校,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全面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将成为向社会提供物流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因此,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不同层次的符合要求的人才。不断尝试教学方式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内实训室、实验室的作用,增大教学环节中实验课、实习环节的比重,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二)产学研联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可考虑本专科教育“3+1”或者“3+2”的模式,即本专科教育三年加企业培训一至二年。事实证明,企业急需吸纳按照自身要求培养的人才,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可直接输送到企业,解决了人才供需矛盾。或者企业出资建立培训中心甚至是学校,与高校合作办学,培养进入该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待就业人才。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可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同时做研发。产学研联动的需求及动力已经较为明朗,但存在合作模式问题,即出资、风险共担及利益分配问题不易解决。在企业自身规模较大、对物流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由企业主导构建产学研联动模式才是可行的。

品质管理知识培训篇10

为了切实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深入开展,根据市农委要求,结合我市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实际,制订下半年执法培训工作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加强对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人员综合法律,业务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全面增强农业综合执法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作风过硬、廉洁自律、精通法律法规知识的行政执法队伍。

二、培训内容

1、综合法律知识。

《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纳要》等相关法律法规。

2、专业法律知识。

《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的特别规定》、《农药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肥料管理办法》、《海南省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

《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海南省农业行政复议、听证制度》、《海南省农业行政执法责任考核、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农业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海南省农业行政处罚回避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4、邀请省植保、种子、土肥站专家到我市讲授农药、种子、肥料产品包装、标签标识管理办法及农资产品识假辩假知识。

5、部、省今年下半年有举办执法培训班的,争取选派执法人员参加;在条件具备时,选派执法骨干到先进省市考察学习。

三、培训时间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