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十篇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十篇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7:06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篇1

经典阅读一直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典阅读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对其实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要“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可见,阅读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更是学生建立和完善独立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书海浩瀚无边,而高中生由于课程安排较紧,在数、理、生、化等学科的重压之下,他们根本无暇去全方位涉猎经典书籍,开展课外经典阅读几乎成了纸上谈兵。

一、高中生的阅读现状

目前的高中生课外阅读普遍存在一种审美的“近距离”和功利色彩十分鲜明的“近阅读”现象,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当前文本、同龄人创作的作品。许多同学课外阅读的指向性比较明确,为了高考升学。因为高考中经典阅读和文化名著这块有16分。从总体上看,当前高中生阅读现状有如下特点:

(一)阅读内容庸俗化

高中生的阅读内容从类型上可分为几类。

(1)快餐式阅读。有许多同学选择的是武侠、时文、休闲娱乐类,他们喜欢快餐式文化、娱乐式文化,许多人经常看《故事会》《读者》《传奇故事》《中学生博览》《意林》及介绍影星歌星类的杂志。他们之所以选取这一类,主要是满足自己的享受心理,消遣、休闲、娱乐是他们的阅读目的,是他们的审美追求。

(2)同龄式阅读。许多学生非常喜欢80、90后作品,如韩寒、郭敬明的作品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些作品的叙述语言符合现代中学生的表达习惯。这些作家的思想认识也符合当前高中生对社会、人生的感知体验。这些作品反映的生活也与当前高中生十分贴近,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3)补偿式阅读。一些学生喜欢武侠类、故事类、情感类作品,可能是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是现在高中学生没有体验过的,但他们又想尝试。阅读这类作品可使他们精神上得到补偿,心理上得到满足。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本该是属于他们的生活,因高考的强大压力总是得不到完整的体验,他们只能在这样的阅读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

(二)经典阅读无奈化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阅读涉及经典文学著作的少之又少。在笔者的两个教学班中,学生读得少的占20%,62%的学生读不懂,甚至有近18%的人未读过文学名著,即使是了解一些诸如“四大名著”之类的经典文学作品,大多数同学也是通过影视剧这种浅层次的阅读方式获得的。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普遍冷漠,代之以“快餐式阅读”,且已成为一种时尚。为了高考中的6分,我们的学生,有少数的会挤时间看看一两本名著,有的会利用早读的时间读读《论语》《孟子》,而大多数只能选择《经典名著导读》,就里面的故事梗概有个了解,涉及的题目做一做,有的也只是生搬硬套的背诵。可以说,经典阅读已是无奈化!究其原因,笔者觉得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高考强大的压力,高中学生无法真正静下心来读经典。其次,经典名著阅读要大块时间,而不少老师、家长认为学好功课考上大学才是“正事”,经典文学名著之类的课外阅读应留到大学毕业或参加工作后再谈,这实际上左右着学生读书价值的取向。再次,许多学生觉得经典著作难懂。这也是实际状况。但高考又要考经典名著,怎么办?采用“快餐式阅读”,《经典名著导读》代替原著,就成了学生高考压力面前的无奈之策。

二、倡导经典阅读的做法

1.教师先行阅读。对于经典名著,爱读是前提,会读是基础,读懂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样一个社会日趋多元化、思维日趋个性化的时代,不仅是学生读不懂,许多教师也读不懂,关键是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因此教师必须先行研读。自己先读过两遍,认真研究其中的疑点和难点,并研读相关的研究著作,加深自己对此名著的理解,精心设计好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课题。不但要读懂读通,而且要读出新意,改变阅读教学中的专制与独裁,改变以往贴标签式的课堂阅读教学,才能与学生游刃有余地展开交流。

2.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阅读是提升人格境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给智慧塑造心灵,帮助人构建完美的人生体验。“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诗可以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培根的经典话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阅读的价值。让他们明白,读书能改变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只有读书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同别人交谈、写作时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人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让他们明白,读书能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他们明白,读书不仅增加知识,还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让他们明白读书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人生,从而实现自己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升华。总之,要告诉学生阅读的价值体系。让学生从人生、从生命的视角来思考阅读的重要性,确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是一个促使生命成长、人格完善、精神提升的过程。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我们应对原作进行深刻地还原、清醒地批判、有选择地吸收、积极地争鸣、科学地同构,进而对原作进行独特地再创造。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篇2

关键词: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自我实现

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途径,是陶冶道德情操的选择,是认识人生、丰富情感、形成健全人格的方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中,我们能够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能够汲取先人的伟大智慧成果,能够形成前所未有的民族自傲感和民族自信心,所以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在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显得至关重要。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不仅仅是一个自修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传承文化的途径。

一、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应对文学经典充满兴趣,本应通过对文学经典的阅读来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大学生在文学经典的阅读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学经典阅读的观念淡薄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文学经典阅读的观念呈现出日趋淡薄的势头,这种情况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主动选择非经典作品来阅读,而忽略那些经得起历史和时代考验的经典作品。除了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会选择文学经典来阅读,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更倾向于阅读通俗作品,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盗墓小说、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等,这些通俗作品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一波三折、充斥着血腥、暴力、色情,这充分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吸引了他们的眼球,成为他们的阅读首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通俗作品的阅读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在各大书店中通俗类作品的销量往往要远胜过文学经典作品的销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文学经典阅读的观念淡薄的问题。

(二)文学经典阅读的避繁就简、避难择易

事实上,为数不多的阅读文学经典的大学生在选择文学经典来阅读时往往会避繁就简、避难择易,试图走一条捷径,他们往往会选择篇幅相对短一些的,钟情内容相对简单一些的,偏爱思想性相对弱一些的,而对于那些大部头的、长篇巨制的文学经典作品往往会“投机取巧”――翻翻目录、看看简介,或者干脆不予涉猎。最显著的例子当属当代大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作为一个中国当代的大学生,如果连四大名著都没读过,恐怕会让外国人笑话的,但实际上,大部分中国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原版四大名著的较长篇幅及晦涩难懂的半文半白语言时常常望而却步,转而选择通俗直白的白话文简读本来阅读,更有甚者仅仅翻看一下四大名著的目录,或者百度一下四大名著的故事梗概。另外一些大学生在阅读文学经典时会刻意避开其中难理解的篇目,只看容易理解、故事性强的篇目,例如就文学经典的体裁而言,大部分大学生更钟情于小说,而规避诗歌、散文、戏剧。所以说大学生在文学经典阅读中存在着避繁就简、避难择易的问题。

(三)文学经典阅读的功利化倾向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阅读文学经典时是带着很强的功利性目的的,并不是单纯从审美的角度来阅读文学经典。目前大学生的这种阅读的功利化倾向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它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理工科的大学生,他们对文学经典的阅读是为了应付大学语文课的期末考试,不挂科是部分大学生的终极追求,所以他们不得不随便翻翻那些文学经典,充其量只是囫囵吞枣。另一种情况是文科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完成老师课上布置的作业,或者自己在写作中需要用到某部文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来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这部分大学生中也有少数科班出身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阅读文学经典是为了给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基础,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喜爱,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并不是出于怡情养性,体会文学经典的美感、深刻性和思想性,而是呈现出文学经典阅读的功利化倾向。

二、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在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文学经典阅读在大学生中广泛展开,反而会严重阻碍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追根溯源,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读图时代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冲击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读图时代(也叫新媒体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文学传播的媒介不再单一化,而是变得多样化,如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等新媒介的产生都严重冲击着传统的书面文字媒介。读图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语言文字的吸引力遭到弱化,以图像方式呈现的视觉材料的观赏性得到强化,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不需要通过阅读文本的语言来营造的一个头脑的世界。大学生似乎在视觉娱乐中见证了真实的历史和现实,不再需要通过阅读文学经典这种传统的形式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状。如今在大街、公交车、餐厅等公共场所中,随处可见的是大学生们手里拿着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而却很少看见大学生在这些公共场所中手捧着一文章学经典在津津有味地读,大学生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往往是韩国欧巴、英美大长腿,而不是中国文人、民族英雄,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读图时代的到来对文学经典阅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快节奏的生活对文学经典阅读的阻碍

当今时代是一个注重速度、追求快节奏的时代,任何人都不想落在别人后面,更不想被时代所淘汰,每个人都呈现出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状态,普遍信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更是紧跟时代的步伐,紧抓时代的脉搏,其一切行为都追求一个“快”字。他们拼命奔跑,在他们的周围充斥着快餐式文化、快餐式消费,也正是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让如今的大学生们无法静下心来去细细品读文学经典,更不必说去思考人生、体味人生。阅读文学经典本应是一个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传承文化的过程,但在部分大学生看来,阅读文学经典却是一个既费时间又费精力的过程,一个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过程,一个与时代节奏不符甚至是与时代节奏相抵牾的行为。我们暂且不论他们的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快节奏的生活的的确确让部分大学生们无暇阅读文学经典,毋庸置疑,快节奏的生活对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展开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阻碍。

(三)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对文学经典阅读的阻挠

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大学生们似乎是许多人所羡慕的群体,在常人看来,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俨然天之骄子、时代宠儿,但实际上,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大学生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让人窒息的压力。众所周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在数量上远远少于21世纪的大学生,当时仅仅读一个普通大学,毕业后也往往有几份合适的工作等着他们去挑选。相比较而言,21世纪,除去那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数普通院校的大学生面临的是“毕业即失业”,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哪有心情去阅读文学经典?他们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考各种证书,培养各种技能,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上,力求这些在毕业后能成为面试时取胜的筹码,他们认为阅读文学经典并不能为他们的职场加分。事实上,表面光鲜亮丽的大学生有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父母施加的压力、老师施加的压力、社会施加的压力,这些压力让他们紧张得喘不过气来。阅读文学经典应该是在一种身心放松、自由自在的状态下进行的,试问在重重压力下,在一种紧张得几乎喘不过气来的状态下,大学生们怎么能无所顾忌、自由自在地撷一文章学经典,静静品读呢?由此可见,大学生面临的多重压力严重阻挠了他们对文学经典的阅读。

三、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

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文学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文学经典阅读无疑会陶冶其情操,丰富其情感,塑造大其健全人格,所以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应该引起国家、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关注。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呢?本人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教育部门将文学经典阅读纳入大学生毕业考核体系

文学经典阅读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势在必行。教育部门掌握着教育的命脉,能引导教育的合理展开,因此在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上教育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部门应该将文学经典阅读纳入到大学生毕业考核体系中,也就是说任何大学、任何专业的大学生如果想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都必须通过文学经典阅读这项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背诵文学经典中的重要篇目或名言警句;例如背诵《论语》十则、背诵《孟子》中的经典篇目等。这种考核形式适用于文学经典中的诗歌,不仅可以复习高中时所学的一些诗歌,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为今后走向社会与别人沟通提供良好的语言素材。2.写关于某部文学经典的读后感;这种考核形式适用于文学经典中的小说,写读后感是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可以透漏出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以及阅读某部文学经典给自己带来的启迪。3.听中文专业的文学经典阅读课,并作听课笔记;这种形式适合于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的文学素养相对弱一些,听课可以让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记笔记可以强化他们对文学经典的记忆。

(二)大学开设文学经典阅读课程

我国的一些大学开设了“文学经典阅读”这门课程,但大多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将其他专业的学生忽略了,不得不说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应该在中国的所有大学开设文学经典阅读课程,当然针对的群体应是所有中国在校大学生,不分专业,不分年级。当然,文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开设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文学经典阅读课程所选讲的文学经典不宜太难。我们都知道一些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文学素养相对弱些,太难的文学经典篇目他们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授课教师要选择相对简单的、易于他们接受的篇目;2.文学经典阅读课的趣味性要加强;部分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对文学经典课会有一些排斥,所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事倍功半,因此授课教师要注意提升此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媒体加强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宣传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也可称其为“新媒体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对文学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为文学经典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媒介,所以,要利用好媒体这把双刃剑。媒体对文学经典阅读的推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文学经典的影视化。依据文学经典的本来面目拍摄电视剧或电影。现在的大学生被网络化,沉浸在“读图”中,他们在闲暇时更愿意看一集电视剧、一部电影,把文学经典拍摄成电影势必会吸引他们的眼球,观看影视作品也会激起他们对原著的阅读兴趣,但媒体一定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实事求是,不能把文学经典改得面目全非。2.多开设文学经典阅读节目。现在的电视节目五花八门,但大多是本着娱乐大众的目的,缺少有深度、有思想的内容,在电视上开设文学经典阅读的节目可以提升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百家讲坛,其中会有一些名家绘声绘色地讲解文学经典,这一节目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其他频道也可以开设类似的节目,在节目中介绍文学经典,引导大学生正确进行文学经典阅读。试想如果全国各个省级和地方电视台都有专门介绍文学经典的节目,势必会对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起到显著作用。3.明星代言文学经典阅读。现今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追星情结,明星代言的东西在他们看来肯定是好的,所以他们会争着抢着购买。如果让明星来代言文学经典阅读,那么一定会引起大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视及对文学经典阅读的“消费”。当然,这并不是将文学经典作为商品,而只是利用媒体和明星效应来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

(四)丰富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形式

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源泉,对待文学经典我们应该怀有虔诚的态度。但文学经典阅读的展开不一定非要是每个大学生都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在艰难地读着,文学经典阅读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举办辩论赛。辩论赛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比赛,以文学经典内容为主题的辩论赛,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而且可以促使大学生对文学经典深入思考。2.举办有奖文学经典知识问答比赛。大学生喜欢刺激、有挑战性的东西,不喜欢呆板、常规的东西,知识问答比赛有挑战性、竞技感,势必会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奖品的设置也是吸引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采用这种有奖文学经典知识问答比赛的形式,势必会收到很好的效果。3.开设文学经典阅读的大型讲座。讲座是接受学术熏陶的良好形式,也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播知识文化的形式。可以邀请名人名家进行大型讲座,宣讲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在讲座上还可以免费赠送一些文学经典给大学生,书中可以写一些名家勉励大学生读书的名言警句,这种形式有利于文学经典阅读在大学生中的普及。

四、结语

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文人的智慧成果,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源泉。从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中,我们看清自身的渺小,宇宙的浩瀚;从字字珠玑的文学经典中,我们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民族精神的自强不息;从灿若星辰的文学经典中,我们体味历朝历代的兴衰,时代进步的精髓。每一次翻看文学经典都是与智者对话的过程,与历史共兴衰的过程,与民族同甘苦共患难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应该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更应该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阅读文学经典,在阅读文学经典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和健全的人格,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重大使命。总理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今的我们不仅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更要为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而读书。

参考文献:

[1]孟繁华,张学东.重读经典与重返传统的意义――与孟繁华先生对谈[J].朔方,2009,(11).

[2]丁桂香.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3]莫小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状况初探――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J].剑南文学,2013,(8).

[4]杨棣.关于大学生文化经典阅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5]许军峨.论文学经典与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构[J].理论学刊,2008,(6).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篇3

文学经典是人类智慧和各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缩影,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热情逐渐褪去。通过对我院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英文经典阅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处理,对英语专业学生英文经典阅读的情况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根据236名在校大三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有21.19%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读过英文经典著作。这说明英语文学经典阅读作为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对我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正逐渐失去吸引力,但事实上,在探索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的道路上,英语文学原著经典阅读依然散发着不老的生机和活力,而不应被遗弃。选择在校期间粗略读过一本以上文学经典著作的学生占59.75%,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这样一组数据,学生中有63.98%的学生认为阅读文学经典对提高英语专业能力有很大帮助。这说明,从认识上来讲,大部分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十分认可,而且很大一部分人也尝试通过英语文学经典阅读提升英语专业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文学经典原著阅读成了走马观花,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经典阅读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众多。问卷调查显示,69.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文学经典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极少数的同学会花费超过两小时的时间来阅读文学经典,这组数据显示了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最基本的阅读时间无法保证,这也恰恰是经典阅读在传统教学中稳固地位遭到质疑的最重要原因。从学生自我查找问题的情况来看,55.09%的学生认为经典著作难以读懂,而没有耐性,但真正能够融入其中的学生会感到,英语文学原著经典承受了漫长时间的考验,散发着独特的语言魅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在阅读能力和英语基础知识积累上的薄弱造成学生在面对经典著作时阅读困难。35.59%的学生认为上课时间紧张,没有时间读经典。通过分析大三英语学生课程不难发现,课程的安排远没有紧张到难以抽出阅读时间,但是这个原因被抛出,归其原因是由于互联网及各类娱乐活动占据着大学生的主要课余时间,文学经典很难获得大学生的青睐,学生主动挤时间阅读的积极性不高。11.44%的学生认为经典著作和考试并无直接关联,这说明应试性教育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于部分学生的思想中,在英语学习中轻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重应试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12.7%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阅读经典的氛围,虽然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很高,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们对于学校层面关注经典阅读的期望。

二、文学经典阅读对英语专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多数学生认为英文经典阅读运用于生活的不多且对提升英语专业能力作用不够明显,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英语文学原著经典中千姿百态的社会画卷,从方方面面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适当地了解这些社会文化知识,适当地感受这些社会文化环境的特色,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增长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文化印记对词汇、语句乃至整篇读物的影响,社会文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语言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这就好比自然环境对其中生物的影响一样与生俱来、不可磨灭。归纳起来文学经典阅读对英语专业能力有着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提升读、写等专业技能文学经典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相对狭窄的知识面,而且对促进学生读、写等专业技能也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发散式的阅读可以推动学生英语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超越自己知识范围的字词、句型和表达。在彻底弄清这些疑惑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便会对这些疑点有一定的掌握,学生会通过查阅工具书熟记一些生字词,通过摘抄等方式掌握一些地道的英文表达。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可以通过阅读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将优美的句型更好地运用于写作中,以此提升写作能力。读与写这些专业技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继而又可以更好地运用于阅读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文学经典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学经典阅读可以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平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著名的文学评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思维存在差异性。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对相同的情节提出不同的看法。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因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正因如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通过对文中细节的标注和思考、读后感的撰写,学生对文学经典独特的理解能够更好地体现其创造性思维。

(三)拓宽学生视野,加强文化差异概念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原著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社会文化体验,感受纷繁世事,领略异国风情,从而增强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感性认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能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应该对运用这门语言的国度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经典的过程,根据文章中所描写的独特行为方式对英语国家会有更深的了解。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与自己在母语中已获得的知识也会产生相应的比较,这会加强对文化差异这一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三、提升文学经典阅读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是一个开放结构,只是一种意义的可能性,读者的参与才意味着意义的生成及作品的最终完成。要求学生阅读原著,不仅是理解经典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需要。真诚地尊重经典,静心地阅读经典,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不仅培养读者的人格,而且提高其语言文字素养。这才是英语文学课程开设的真正目的。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质量,学生与老师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为此付出努力。

(一)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从分析调查问卷结果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英语经典文学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不能够保持经常阅读的良好习惯、认为所读名著对英语专业能力提升不够明显、感觉从阅读所获得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不多等等。“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不难发现,学生对英文文学经典阅读缺乏兴趣是导致英语学习现状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尽量选择可读性、趣味性较强的书籍,使学生读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同时应该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程度的专业能力来引荐不同难度的书籍,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学经典。此外,学生也要设立详尽的阅读目标,规划好阅读书目、阅读数量和阅读时间等。在确立好目标之后要付诸实践,克服种种困难,努力落实计划,使阅读英文文学经典真正成为一种兴趣爱好。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在英语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当学生对阅读文学经典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一定要辅以良好的习惯才能将兴趣真正融入文学经典阅读之中。调查问卷显示,24.58%的学生阅读英美文学经典的时候只是单纯地看书,少数同学会做一些摘抄或者在书中进行批注,只有不到20%的同学会在阅读之后写一些读后感。这些数据显示学生在进行文学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误区。不难发现,学生从文学经典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大方面取决于阅读的习惯,如此泛泛而读,必然造成阅读文学经典对英语专业能力提升不够明显的结果。因此,英语教师要在帮助提升学生阅读习惯方面做好领路人,帮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在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阅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在书中进行批注,将有疑问之处着重标记,或者遇到有感而发之处可随笔标注一下自己的观点。在读完之后,教师应告诫学生切勿将书本立即抛之脑后,应及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以此加深对书本的理解。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阅读。学生可以标注自己不甚了解之处,多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来加强理解,也可与其他同学或者老师一起探讨书中精彩之处,集思广益,以此来体会书本的深刻含义。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篇4

那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经典阅读的现状如何?开展经典阅读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主要方法有哪些?实践成果又如何呢?本文将一一进行分析论述。

一、经典阅读的概念及内涵

笔者认为,经典阅读,即指对历史及国学著作等先贤著作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它区别于庞杂、广泛的课外阅读,其客体读本的层次、内容、思想价值更高,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更积极的影响。经典阅读,是注重积累的,有目的的引导式阅读。

经典作品,注重对经典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摹与刻画;对人生智慧、行为准则的解读和剖析。阅读这类作品,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求个性化的解读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经典阅读是一种增效工具,它既能够丰富阅读者的知识,又能够使得阅读者的行为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二、聋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分析

1.聋生经典阅读的现状

笔者设定随机问卷调查,了解本校普高一年级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分析如下:92.1%的学生,在是否有阅读习惯的选项中选择了“是”;在阅读数量统计栏目,在阅读兴趣选项中,65.7%的学生选择了枯燥,只有16.9%的学生选择感兴趣,而17.4%的学生选择一般;在笔者专门列出的15本经典书籍中,只有13.8%的学生选择的阅读数量超过5本;在阅读程度选项中,63.4%的学生选择了“翻翻而已”,14.6%的学生选择“完整读过”,12.8%的学生选择“读过超过一遍”,9.2%的学生选择“认真读过并做笔记”;在阅读方式上,84.3%的学生选择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阅读书籍,只有15.7%的学生选择到学校阅览室定期借阅书籍。

2.经典阅读现状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造成聋生经典阅读水平普遍不高的原因很多,概括来讲,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主观方面,兴趣缺失是主因。聋生因为听力缺失,对平面化的文字读本没有真切的体验,而对动态信息媒介的接受程度却比较高,很多聋生将课业外时间都交给了ipaD、手机,他们观看的内容多以影音作品为主。另外,现代社会,外界的诱惑很多,电子游戏,各种交友软件已经让聋生们乐此不疲,对阅读经典书籍已经提不起太大兴趣。其次,对经典书籍的内容缺乏了解,对其价值了解不透,也是经典读物被忽略的重要原因。经典书目有的因为年代久远,有的因为和聋生的生活较远,再加上聋生自身的知识储备远远不能达到读懂经典的程度,很多聋生对阅读经典读物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排斥。第三,聋生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缺陷,由于缺乏健听人的系统教育,其学习偏重聋人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几乎只是一笔带过或者仅仅作为课外读物,往往被聋校师生忽略。

客观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无外乎阅读设施、课业计划两个方面的原因。目前,聋校虽然设有阅览室或小型图书馆,但其规模和书目数量及种类远不及专业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数量有限。另外一方面,图书馆在选择图书种类上更偏重于特殊教育专业的书籍,而其他方面的书籍则相对较少,经典著作在图书馆藏书总量中的比例也偏低。此外,课堂教学方面,教师缺乏对阅读经典著作的引导,除正常的专业技能教学和基础学科知识教学外,阅读课程的比例较低,相应聋生在课堂中获得的阅读机会较少。

针对主客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聋校语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开展积极有效的经典阅读教育和普及工作。

三、开展聋生经典阅读的建议和办法

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使得聋生不能像健听人一样通过声音、视频的方式接收信息,这对他们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及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只有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才能帮助他们克服障碍,进而推进经典阅读的普及工作。

1.班级增设国学经典图书书架,动员家长做好经典阅读的养成教育

在班级中,要增设专门的书架,摆放国学经典书籍。在班级中设置“经典图书管理员”,负责登记学生取阅的情况,教师通过登记掌握整个班级经典阅读的情况,并及时加以跟踪讲评,利用晨间谈话或下午第一节课课前5分钟,让学生汇报前一天或当天阅读的内容,在班级中形成阅读的风气。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根据班级的任务和孩子的兴趣购买相应的经典读物。当然,如果能做通家长的工作,请家长抽出时间陪同孩子阅读,这不但对于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经典读物的习惯有很大帮助,还能提高阅读的效率。

2.校内开展“经典阅读pK”

在校内,校方还要组织有针对性的经典阅读普及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规定一定数量的必读经典书目,如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文化苦旅》《心有欢喜过生活》《平凡的世界》,定期组织经典阅读竞赛,并设立相应的奖励,鼓励聋生参与。如“经典阅读读后感大赛”“经典书本内容我知道”“经典书本中的人物”“经典书籍故事”等,树立聋生的荣誉感,激发其阅读兴趣。荣誉感的树立,也是激发聋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并能够在聋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彼此带动,共同提升。

3.教师夯实经典阅读功底,开设名家名作的专题阅读课

作为聋校语文教师,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知识储备,主动阅读和钻研经典国学、历史著作,对著作要做到深入的了解和领会,并形成独到的见解,不仅要读过,还要读好、读精、读透。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与学生共同阅读,并与学生交流、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有了教师的参与,对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大的帮助。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组织专门的名家名著阅读课,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出色的想法予以表扬和鼓励,更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量化考核,建设专门机构,形成经典阅读长效监控机制

笔者认为,开展经典阅读,不仅需要物质精神层面的激励,还需要一定的监管机制辅助和相应校内组织机构的搭建。

主要包括:第一、阅读书目和阅读量监控(各个学年段的阅读要做一定的区分,考虑到普高阶段的课业量和升学、就业等事宜,阅读量和阅读书目都要有所区别);阅读水平要计入成绩考核评估(校方要就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量等计入月、期中、期末的成绩考核之中,以计分的形式反馈到学生的成绩中);第二、经典阅读管理及研发组织的建立(校方组织优秀教师成立调研组或研究组,进行实时调研,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专门的调研问卷,并根据不同期、不同届学生的综合素质,拟定相应的阅读发展规划和办法,并组织在校内的实施工作);第三、经典阅读发展组织的筹建(在班级的基础上组织以学生为核心成员,以班主任、语文教师和当地知名作家、残联等为顾问的阅读组织。阅读协会会长由学生担当,定期开展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活动,交流阅读心得。可由顾问牵头,在校内外组织相应的讲座,分享大师名家对经典著作的心得体会并邀请家长参加)。

通过对阅读书目和阅读量的科学监控,加之专门的阅读管理和研发组织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组织的建立,可以形成激励阅读的长效机制,激励与管控并存,研发与实践相辅相成,整体经典阅读的推广工作势必水到渠成。

四、聋生高中阶段开展经典阅读的效果

以笔者所在聋人学校为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经典阅读普及工作之后,名家名著阅读课已经成为除活动课之外,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在本市举办的“品味书香,阅读经典”竞赛中,已有多名学生的作品获奖。整体来看,开展经典阅读所带来的效果比较明显,很多聋生都已经成为班级书架区的常客,约20%的学生月均阅读量达到了5本以上,对阅读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也从先前的16.9%提升到42.2%。在阅读程度选项中,只有15.5%的学生选择了“翻翻而已”,36.8%的学生选择“完整读过”,30.6%的学生选择“读过超过一遍”,17.1%的学生选择“认真读过并做笔记”。

对比前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仅仅半学期,班级内部阅读氛围和整体阅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其他方面则表现为学生知识饱和度的提升,很多聋生通过阅读找到了解决自身问题的途径,在同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也表现得更加知礼。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篇5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指导;方向;指导;经典阅读;广泛涉猎;择书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事实上是语言认读水平、语言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领悟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站在学生阅读能力真正提高的高度,审视中学生阅读教与学的现状,研究适合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策略。

每个人在中学阶段读到的东西,会溶进生命,化入血液,成为最基础的组成,而到了大学、成年以后阅读的,却往往只能作为知识而存在。所以说,中学阶段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我们中学生的阅读流于贫乏,精神流于空虚,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沉于消极,而这怎么可能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呢?

然而,当前中学生阅读的现状令人忧虑。

一、中学生阅读与教师阅读教学现状

1、不少学生讨厌读书,讨厌阅读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有了学习压力,这种学习乃至阅读是在外在压力下才进行的,不是自发的、主动的,所以毫无兴趣可言。学生群体中很少有那种广泛涉猎、求知若渴的追求,甚至,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会讨厌读书。

2、中学生阅读普遍存在数量少、阅读面窄、质差的问题

有人曾经对不同层次几个学校的初中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过调查,统计的结果是:读过《水浒传》的占12%,读过《三国演义》约占10%,读过《西游记》的占20%,读过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微乎其微。相反,部分学生对魔幻、仙侠、言情小说却非常痴迷,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沉湎于含有色情、凶杀等内容的非法出版物无法自拔。还有,语文课本中的阅读内容欠缺,只有少得可怜的几篇经典名著阅读,而且还是在教师说教式的引导下强迫学生学完,何谈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能提高?

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初中语文的学习,主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魅力的感受领悟才能真正汲取语言艺术的营养,从而充分认识到文本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而教师的阅读教学情况一样让人忧虑

首先,语文教师害怕阅读教学。因为阅读教学覆盖的面大,古今中外,各种流派,迥乎不同,教学时往往难以把握;同时,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是多种能力长期融合的过程,学生阅读能力短期内即使再多的训练也难以看到显著效果,让人无法树立信心;另外,学生也害怕阅读,对阅读无法产生兴趣,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更差,教师就更害怕阅读教学了。因此,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未真正调动起来,学生的兴趣又从何而来,阅读教学自然无法开展。

阅读教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一些考试试题的误导,有些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育过程完全以升学考试为目的,阅读教学只着眼于那百来篇课文,进行急功近利式的训练。

二、中学生阅读方向指导

教师应该确立大语文观,以课本为依托,从经典名著经典入手,有计划地引进课外篇目,课内课外完美结合,拓展阅读量,科学有序地把阅读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以课本为基础,从经典经典名著的阅读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要能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经典名著。”而且,还提出:“培养中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要求是明确和具体的。一是有数量的规定。初中阶段要读不少于260万字,分散到每学期要读两三部作品;高中阶段要读不少于150万字,五个学期每学期要读两部作品。二是教科书中均是把经典名著阅读列为必学内容。

多读经典名著,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学经典名著中对人物各方面的刻画、对景物、事物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对每一个中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中学生年纪小,接触文学的时间太短,阅读积累非常有限,阅读经典名著则是中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最直接、最容易掌握的方式。

经典名著是当时社会现实的浓缩,通过阅读名著,我们可以形象地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这个于中学生来说还不熟悉的社会。通过阅读经典名著、鉴赏经典名著,我们可以看到形形的人物,他们来自于现实生活,又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他们或许吝啬或许慷慨,或者善良或者丑恶,或美丽可爱或丑陋阴险,或勤奋朴素或挥金如土,或聪明高洁或荒诞不稽,或……人间的百态、世事的炎凉,可以说尽融在经典名著中了。

经典名著往往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或奋斗历程等形式向读者介绍做人的道理、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思考人生。当我们站在人生的高度上去阅读经典名著,那么经典名著对我们而言,也就绝对不仅仅是涉猎和积累了,更深层些说,甚至可以称得上人生的导师,生活的真谛,或许已经融于其中了。

2、加强课外阅读,广泛涉猎之后学会选择,课内外完美结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可以说,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拓展。课内只是学方法,而课外才能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而课外却可以是无限的。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学习效果,又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或许更重要。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奇人异事,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实现跨国界跨时空对话。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读会写,更要会思考、能表现、善交流。这些素质是语文教育必须实现的效果,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学生才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靠课堂教学很有限,更大程度上还得靠课外阅读来实现。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课外的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资料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

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的事。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上,引导学生激发起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读物,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有价值的评估,对读书成效显著的学生进行鼓励,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不良书刊的侵入等等。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发挥好这些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才能充分发挥具有着正能量的、积极的作用。否则,学生就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活动可能就根本无法开展,学生的精神生活也可能会日渐贫乏,精神世界就会极度单调无味,生活也就失去了乐趣。

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虽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教师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从课外阅读而言,语文教师也许在文学阅读上有一定优势,但在其他阅读如文化阅读、科技阅读、理科阅读方面就可能没有优势,这就需要班主任、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师互相密切配合,一起为学生营造课外阅读的良好环境,助力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

从客观方面说,课内阅读时间有安排,可以保障,但是课外阅读需要时间,而中学生面临中考,学科学习时间尚且紧张,何况课外阅读方面的时间呢?这很矛盾。但我们同时应看到,如果我们各学科老师有正确的指导,学生有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这个矛盾也会得到妥善的处理。更何况,学生不光学会科学、有效安排学习,还能够读到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书中杰出人物的光辉思想肯定会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学生会更加发奋学习、刻苦钻研,这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课内学习,反而会促进学习。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甚至可以这样说,凡是语文学得轻松的,作文写得游刃有余好的同学,基本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爱看书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积累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写作的方法,可以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作文自然容易写好,分析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语文学起来自然就轻松了。

三、提高阅读效果的技巧

实践早已证明,“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读书获得实效的重要经验和方法,是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涵养性情的好方法。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动笔,是阅读获益的重要策略。

批注的方法。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早已成为历史佳话,这些评点文字早已成为研究经典名著本身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有必要启发学生在读书时随时拿着笔,在字里行间随时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

笔记的方法。经典名著中经典的场景,精彩的比喻,富于启发性的议论性语句,如果能够进行摘抄或制作成卡片,既代表着阅读的收获,也是很有意义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中学生正处人生最关键的心理发展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知识特感兴趣,但往往兴趣不稳定,缺少科学方法,选择与判断能力较弱。放任自流的课外阅读有可能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古人云:“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举凡能成为某一方面专家学者的,大都是能够“学而不厌”“研而不厌”“思而不厌”的人,积极主动,不懈努力,必能有所成就。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应该反思传统阅读教学观念的弊端缺点,广泛涉猎,博采百家之长,才能集大成一家。我们语文老师更要探索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能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阅读教学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阅读指导,让中学生在我们的引领下,乐于阅读、乐于思索、乐于写作,从而成为未来世界的领航者、主宰者。

【参考文献】

[1]梁有昌.对农村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文教资料,2014.

[2]刘茂平.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国校外教育,2015.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篇6

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许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学校教育所承担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终生的读书人。身为教师的我们,理应自己先读起书,再自然而然地带着我们的学生们读书——读经典的书,将人类文明珍贵的“货物”经由书本,运送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在对学生推进阅读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且歌且行,享受着经典阅读带来的快乐。

1经典的内涵

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现代人眼中的经典:一方面是历史上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金科玉律的典故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在生活中时常看到或者想起的一些人一些事,甚至能够广泛的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也叫经典;同时,对于个人而言,只要是能够感动到自己,并深藏在心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的也可称之为经典。

我们分年段为学生推荐了大量的经典书目,我们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作为各年段学生必须背诵的经典书目。我们还把大量的国外经典绘本推荐给学生。绘本阅读在西方的许多国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这些绘本都是由国外一些著名的作家创作、著名的画家绘制而成,绘本中的故事,不仅仅是用文字来讲述,更多的是依靠图画和文字的融合来共同表达完成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主题。

过去,我们给孩子讲故事,都是给孩子讲一个道理、一个教训或者一个哲理,如《狼来了》告诉孩子骗人的坏蛋会被狼吃掉,《三只小猪》告诉孩子懒惰的家伙会倒霉……有的道理很明确,有的道理却很深奥!再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我们小时候看的时候,只觉得皇帝很好笑,光着屁股在大街上跑。等慢慢大了,人生的阅历多了,终于明白了故事的真正内涵!可是,这是不是就是阅读的本质呢?像《野兽出没的地方》绘本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也没有告诉孩子要乖乖听妈妈的话,它讲的就是一个孩子发脾气,然后到平静的过程。

不妨拿一个例子来说明孩子阅读的本质:几个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为什么当老鹰的小孩总是感觉到很累呢?玩一样的动作,玩一样的时间,为什么效果会不同呢?是因为一个是在玩,一个是在做!阅读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种游戏,一种娱乐!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快乐、感动、发泄……不一定要有深奥的道理在里面。

部落格说,少年也有愁上头!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积累各种情绪,不安的、害怕的、压力的、快乐的、烦躁的……我们不一定能够找到他们的真正原因或者来源,但是,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一种排泄、抒发的渠道。部落格认为,这就是阅读的本质,它可以让孩子找到快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读经典的原因

简单的道理,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即经典。阅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学生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3读经典的策略

3.1日有所诵

在我们看来,最好也是最持久的方法,就是向儿童揭示语文的美丽——听见封存在文字里的好听的声音。

除了课本上的文章,我们还专门为学生选定了一些朗朗上口,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的儿童诗和精美的短文让学生诵读。它们的特点是:

经典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是韵文,有儿歌、童谣、童诗、现代诗歌、古诗词曲、晨读对韵等等一些最经典的文本。同时,也诵读《中华古诗文读本》中的《论语》《孟子》《老子》等易于记诵的选段诵读。

序列化:有序地安排了一年到六年级的诵读内容,比如一个学期背诵古诗25首,一年五十首,六年小学毕业背诵300首。再加上每年每学期的现代儿童诗,共100首,会讲故事60个等内容及要求。

趣味性:在选文时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情趣,多选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作品。同时,将各作品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天,让孩子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3.2加强引导

持之以恒:天天坚持,才能使“习惯成自然”,才能使孩子不觉得诵读是额外的负担。我们要求教师在每天的语文课伊始,带领学生日有所诵,其主要内容就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晨读时带领学生诵读,其主要内容是韵文、儿歌、童谣、童诗、现代诗歌、古诗词曲等。

熟读成诵:用各种形式的读来加强孩子的记忆,同时培养孩子的语言感受能力,以便水到渠成、熟读成诵。

适当指导:我们要求教师和家长参照读本中的赏析和注释,为孩子提供一些指导。每周三中午,由语文老师跟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交流分享,以提高阅读质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3师生共读

学生阅读的书目,教师首先要阅读;学生要求背诵的,教师也能背诵。教师还要阅读更多的书目,从中筛选经典,推荐给学生。另外,我们还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出发,为教师推荐了经典阅读书目。

3.4家校共读

我们要求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阅读工程”中来,家长要为孩子买书,同时要和孩子一起阅读。家长不仅是孩子阅读的督促者,更是孩子阅读的伙伴,对一些必读书目,家长要和孩子交流彼此阅读的感受或体会。让浓浓的书香不仅溢满校园,而且延伸到每个学生家庭。

3.5开展活动

要使学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热情的时间很短,因此,组织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

3.6设立课外阅读基地,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学校图书馆每周向各班学生开放一次外,我校一至六年级各班还设立了班级“图书角”,号召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并定期进行更新。确定专人保管图书,对借阅情况进行登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作为期末评优的一个条件。

3.7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篇7

经典阅读,是一种朝向自我、理解自我、产生自我、形成和塑造自我的连续过程。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说: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然而目前农村中学的学生经典阅读情况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忧。

其中的原因如下:

1.农村孩子无缘经典

虽然我们在极力缩短城乡差别,国家也在这方面作了诸多努力,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而且在某些方面特别明显,经典阅读就是很好的例子。

很多农村家庭在孩子的阅读方面所做的努力远远不如城市做得更好,因为他们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及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做法。农村家庭拥有的书很少很少,别提什么经典了。农村家庭的经济基本上用来解决温饱了,勉强供学生上学,有的甚至上学都是问题,而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读几本经典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另外,农村现在许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重视的是给晚辈一个满意的交代:那就是小孩子的平安。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明显缺少读书意识,很难有良好的读书氛围。

这些客观的原因让农村孩子丢失了经典。

2.教师指导忽视经典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农村中学经典阅读缺失教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让学生阅读经典。

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压缩了经典阅读的时间,尤其是临近考试时,多数班级都取消了阅读计划,虽然现在也在极力弥补,但是我们所做的努力并不够。由于教师的做法,学生也就看轻了经典阅读,不那么重视了。另外,教师本人对经典一知半解的理解,也不能精辟而透彻生动地为学生讲解其中的细节,教师宁愿选择不讲,因为每谈及这些,学生会生出许多新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些尴尬,所以就有了上述做法。

近几年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他们读了很多好书,满载着理想也愿意给学生讲一讲,但是一碰到繁琐的教学任务,也只好作罢。

3.缺乏兴趣慢待经典

经典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生活,可以缔造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实践自己的人生哲学。然而农村孩子在家里,他们没书读,没好书读;在学校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静静地读一本经典。种种因素都使得学生慢慢失去了对经典的兴趣。兴趣的缺失使他们慢待了经典。

经典阅读强化对策。

1.借助多方力量,重拾经典

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条件的确艰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可阅读的书极其有限。但是,为了孩子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借助多方力量,让他们重拾经典阅。

首先国家必须做出努力,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投入,发展地方经济,因为迫于生计的需要,许多父母都需要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如果在家乡他们有一定的工作来源和稳定的经济收入,我想谁也不会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的。

在《何灌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因为国家要招募弓箭手,所以何灌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我们可以看出,想要留住农民,必须发展地方经济,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这样就方便了我们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注意到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注意到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让他们有给孩子买书的这种意识。

其次,学校也要购买一定数量的经典书籍放在图书室。学生的钱并不是很多,我们不是经常说“穷学生,穷学生。”嘛,而且也不一定所有的经典名著都需要买下来。如果图书馆准备了,就可以方便学生了,也能增加经典阅读面。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对提高他们的经典素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规范教师指导,重视经典

教师是学生的心灵导师,教师所能代表的不只是他们自己,更重要的还有他们的学生。所以说,要想让学生重视经典阅读,教师自己必须做出表率。读书确实是一件大事,是的,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忘却了如何来浸润身心,而经典阅读可以使我们改变这种可悲的状况,当教师对经典有了自己的认识并能在课堂上自由发挥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影响学生。

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怎样读书。教师可以给他们规定相篇目,并且要求阅读时一定要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久而久之,就会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教师还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以便可以更好地咀嚼经典文化。

3.激发阅读兴趣,亲近经典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自己学经典的兴趣才是最好的办法。由于阅读经典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而且见效也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所以必须让学生首先有对它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高中课本有《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联系电视剧进行学习,因为电视的画面感很强,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读完之后可以以小组形式再做一些交流和谈论,比如对人物形象、性格等的分析。可以以“宝玉、黛玉、妙玉”和“宝钗、袭人”的对比分析为例,学生在交流中可以展示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实现自我的价值,提高阅读兴趣。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篇8

关键词:经典阅读;小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8-0021-02

经典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在很多地方都在强调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对经典阅读作出了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落实好对课标经典阅读的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用经典阅读激发阅读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不喜欢经典阅读,觉得经典阅读枯燥无味,学起来也非常费力。如何做好经典,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经典作品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例如《诗经》的“思无邪”、汉赋的铺陈典雅、唐诗的气势恢宏、宋词的气象万千、元曲的裱丽婉转、歌谣的清浅如话,以其特有的优美语言、动人旋律、蕴藉意境、想象丰富的质地和属性,成为学生阅读手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幽眇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明媚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清新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整个大河流域芳草萋萋,落英缤纷,万物峥嵘,风景无边的经典词句,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应该利用这些经典引导学生去更好地阅读。

学生都是非常有个性的生命个体,尤其是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烈,要是能给学生有兴趣的东西相信他们会非常快速进入状态,热情饱满。比如教师在教《蝉》这篇课文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小学生所喜欢的有关蝉的动画片,激起他们的兴趣,然后通过动画片再导入要讲解的内容,激发学生进一步听的欲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利用学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将阅读内容情景化,变成有对白的文章,让他们通过协商讨论进行角色扮演,把阅读内容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解读阅读内容,能让学生觉得更有趣,而且印象更加深刻,学习热情大大提高。

二、给经典阅读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约翰・密尔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火花的”。好的氛围能带给人好的状态,让人更有激情地去做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也许他们可能无法看懂,但是却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有趣的故事。四大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鲁宾逊漂流记》等文学作品都是具有很好阅读价值的经典作品,在朗读涵泳沉浸的历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文学的价值。所以,老师可以利用每天的晨读给学生朗读,学生听懂之后大家再一起朗读。通过营造这种朗读的氛围来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能力更能提高他们的激情。我们还可以在班级内设立语文经典阅读图书角,各个班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打造不同风格的图书角,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带一本书经典阅读的书籍放在图书角,方便学生阅读,更好地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阅读氛围。

三、用经典阅读强化阅读信心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篇9

关键词:教师;经典阅读素养;构成;培育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6-0058-04

教师的经典阅读素养,是指教师阅读经典的态度、动机、能力、收获以及运用其收获等能力的综合体。良好的经典阅读素养主要体现在积极阅读经典的态度,发展自我与优化工作的阅读动机,读懂、读深、读细、读新的阅读能力,独特的体验、感悟与创生,在教书育人中积极运用读书所得的意识与技能等。阅读经典是教师走向优秀的必然,只有在经典中吸取精华,并将其转化为自我发展与优化工作的力量,才能促进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古德蒙兹多蒂尔和舒尔曼的研究显示:“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最显著的一个差异是,前者具有更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使得他能够从多角度看到大局,因此在选择适合主题的教学方法时更加灵活。”[1]40教育经典不但富含学科知识,而且揭示了学生成长与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人生智慧、科学智慧或教育智慧等的集合体。有较高经典阅读素养的老师,能从高处鸟瞰学科知识,游刃有余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如果没有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就只能永远是在低处爬行的“教书匠”,教育的境界和教学活动的艺术性将难以提升。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大力提升经典阅读素养;但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经典阅读素养,需要在弄清其构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运用策略,才能有效培育和提升。

一、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主要构成

教师的经典阅读素养,兼具了“教师阅读”、“经典阅读”和“阅读素养”多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它是以“阅读”为核心要素,以“经典”为主要对象,以“教师”为专业特征,以“素养”为发展目的的综合性能力。主要由心理机制与主体意志、积累厚度与视野广度、思考深度与实践技能三个方面构成。

(一)心理机制与主体意志: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情感倾向

在当代西方阅读理论中,关于阅读心理的理论主要有四种:一是姚斯提出的认同论,这种认同在文学阅读活动中主要体现为读者的某种情感介入,分为联想式、倾慕式、同情式、净化式和反讽式;二是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完型论,经典文本与具有独特经历、意识的读者个人心灵之间的交会,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三是保罗・利科的同化论,这一理论指读者在文本面前,在语境和作品面前理解他自己,从文本中接受一个扩大了的自我或重塑的自我;四是诺曼・n・霍兰德的内摄论,认为文学作品可以渗过读者的自我防御,按照读者特有的欲望满足方式发生象征变形并复制自身。[2]从这四种阅读心理机制看,教师的经典素养在情感倾向上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对经典阅读充满兴趣、好奇、渴求、想象的心理机制;二是能动地认识自我、敞开自我、超越自我的主体意志,要提高经典阅读素养,必须首先在心理机制和主体意志上下功夫,才能培育积极的经典阅读动机与态度。

(二)积累厚度与视野广度: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能力基础

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阅读经典的能力,影响经典阅读能力的基本要素是积累的厚度与视野的广度。厚度和广度是影响教师提高经典阅读素养的关键要素,是教师提高经典阅读素养的能力基础。没有一定的厚度,教师在经典面前只能浅尝辄止;没有一定的广度,教师难以将经典内容与自我、学生、教育活动等联系起来,容易降低阅读经典的效益。因此,要提高经典阅读素养,需要教师在积累中增加厚度,在视野中拓宽广度。“积累,是指阅读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记忆了多少、默写了多少,其核心是阅读和记诵量。视野,是阅读了多少不同风格的作品,了解了多少不同流派的作家,阅读了多少不同时代的作品,对不同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特点了解多少等,其核心是阅读面。”[3]教师要形成阅读经典的能力,不仅要在理解、感悟、记忆、默诵的基础上增加阅读量,而且要围绕所读经典,不断丰富经典类型,拓宽经典的时空覆盖与种类,在大时空和多种类的经典阅读中增加视野广度。因为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开拓者,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经典知识积累,加深阅读、理解和感悟量,为具备厚实的经典知识打下基础;也要积极扩展自己的视野广度,拓宽阅读面,在宽视野中提升自己的经典阅读素养。

(三)思考深度与实践技能: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智慧表征

经典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体察他人的经验,在有限的时空内拓展自己的人生阅历,涵养自己的教育与发展智慧。阅读经典的最大价值,是在深度理解经典内核的基础上,对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操作策略等有效地加以运用,实现经典与实践的有效互动,这种有效互动的智慧,就是阅读经典的智慧。要养成这种智慧,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加大思考的力度,穿过语言表层体察其深层内涵,用思维和智慧阅读经典,才能在经典中收获真正的智慧,才能运用经典智慧指导实践变革。因此,阅读经典时的思考深度与阅读经典后的有效实践,是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智慧表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到:“教师的职业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要实现这一角色转变,需要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不断发展学习能力与成长智慧。事实上,只有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吸收中外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教育要义,才能批判性地汲取经典中的主张和智慧,多元化地审视经典对自我与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才能将自己的感悟与收获用于日常教育工作,把思考感悟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教育智慧和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力。因此,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智慧表征,应是思考深度与实践技能的有效融合,教师要提高阅读经典的智慧,需要促进思考深度与实践技能的整体发展。

二、教师经典阅读素养的培育策略

从经典阅读素养的主要构成看,教师要提高经典阅读素养,需要在情感倾向、能力基础和智慧表征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消解心理障碍,培育经典阅读的积极情感倾向

经典阅读素养的基础构成是情感倾向,只有乐读、愿读,才能把经典融入自己的内心,产生不可多得的教育智慧。情感倾向制约着教师阅读经典的内部动机,要提高经典阅读素养,需要提高经典阅读的喜爱度、投入度、意志力、勤奋度、专注度等心理品质,才能培育良好的经典阅读的心理机制与主体意志。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消解经典阅读的心理障碍。

1.消解经典阅读时间难调配的心理障碍

经典需要慢读,只有通过长时期的浸泡,经典中的养料才能进入读者的思想。因此,经典阅读首先需要时间做保障。有些教师认为时间调配问题很伤脑筋,上课不能迟到、早退,课后还要备课、改作业,如果是班主任,事情就更多,更何况还有家庭负担和业余生活,很少甚至没有时间阅读经典。事实上,提高教师的经典阅读素养,是帮助教师提高思考力与改革力,在实践中收获“事倍功半”的有效途径。“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4]只有与经典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才能在繁杂的琐碎的事务中寻找规律,发现捷径,使用巧劲,节约出时间阅读更多经典,形成工作、生活与阅读的良性循环。同时,教师在阅读经典作品时,还能感受到先贤的时间管理智慧,从而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时间。不难看出,不是时间调配难度大,而是没有在经典阅读中收获“事半功倍”的意识与能力。要提高经典阅读素养,必须消解阅读时间难调配的心理障碍,并掌握经典阅读与优化实践的时间调配技巧。

2.消解经典内容太深奥的心理障碍

不少教师知道阅读经典关乎教育规律、高尚心灵、优雅气质,有利于人文素养和教育思想的形成;但也有不少老师认为经典内容深奥难懂,阅读费时费力,难以“拿来就用”,没有勇气跨出阅读经典的第一步。要提高经典阅读素养,必须克服阅读的畏难情绪,打破经典的神秘感。经典是无数思考的凝聚,是大量事实的升华,是具体事实的高度概括,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把作品与生活、把事实与自我、把观点与现象联系起来,就能在抽象中链接具体,在别人的事实中联系自我,把过去的人事投射到今天,逐步消除经典深奥、抽象、久远等印象,进而读出无穷的乐趣与况味。

3.消解经典阅读多余的心理障碍

一些教师认为自己拥有一定的专业洞察力,能够精准地传授学科知识,能应付教学中的各种场面,没有阅读经典的必要。一些老师认为可以读读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经典,如一些数学老师认为自己只要阅读罗素的《数学原则》就可以了,至于卢梭、杜威、陶行知等普适性的教育经典不必去读,《孟子》、《理想国》、《人性论》、《人类理解论》等思想著作更是多余,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人间喜剧》等经典作品纯属浪费时间。事实上,教育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引,教育境界的提升离不开多种经典的滋养。因此,要提升自己的经典阅读素养,必须破除这种心理倾向,既要阅读经典,也要不断拓展经典的阅读面,才能不断发展积累的厚度与视野的广度,避免把自己蜕变为单调乏味的体力劳动者的危险。

(二)积累拓展,夯实经典阅读的能力基础

经典阅读的积累和拓展,是教师提高经典阅读素养的能力基础。要夯实这一能力基础,需要学会制定适合自己的经典阅读目标、甄别经典阅读内容、活用经典阅读方法。

1.认知自我,确立经典阅读目标

阅读经典需要确立恰当的个人目标。李海林认为教师成长有三个阶段[1]307,处在不同阶段的教师应确立不同的经典阅读目标,才能在恰当的积累与拓展中夯实能力基础。对于新教师来说,经典阅读的目标应围绕“如何在课堂上利用经典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来制定;对于处在职业倦怠期也就是高原期的教师来说,经典阅读的目标应以“怎样阅读经典才能促进自己的第二次成长”为主;对于专家型教师来说,应以“追求更加幸福快乐的工作及教育教学风格与思想”为中心制定经典阅读目标。总的来说,我们要善于认知自我,明白自己所处的状态,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以此确立适合自己的经典阅读目标,才能切实提高经典阅读素养。

2.善找书籍,甄别经典阅读内容

根据“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开放性认知模型”[1]32分类,可以将教师最基本的经典阅读内容确定为学科专业经典、国学经典和教育心理学经典三类。例如一个英语教师不仅需要阅读索绪尔的《语言学教程》,还需要阅读《大学》、《学记》、《论语》等国学经典,也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文集》等教育经典。这三类经典应以学科专业经典为基础,教育经典为核心,国学或文学等经典为拓展。在书目的选择上以“专”、“精”、“博”为准则,“专”意在把握自己的学科思想,“精”重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有价值教育思想,“博”意在拓宽自己的视野。

3.用好方法,提高经典阅读效益

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深厚的知识、思想与诸多信息,能够常读常新。“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遍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5]此外,也可按照朱熹所说的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读经典:“读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6]另外,还有选篇或选句法、熟读法、专一法、退步法、参读法、阙疑法、讲述法、圈点标记法、“四到法”……对任何一部经典作品,这些方法都是可用的,关键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提高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深度实践,培育经典运用智慧

真正的经典不仅隐藏着各个领域的智慧源头,还蕴含着丰厚的教育思想、哲学思维、人伦常识、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深度实践,是指教师在实践中抓住经典内核,有效运用从经典阅读中获得的思想、知识、体验、情感、技巧等,在与学生、学校、社会、自然的交互过程中,能动性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自我发展能力。

1.在经典阅读中改善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课程、教学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不再是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的机械执行者,而是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决策者,这种角色定位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利用自己阅读经典的体验与收获,能动地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中来,将自己在经典阅读中学到的理论知识、领悟到的教学思想等与课堂实践不断磨合,内化为自己的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创生出新的教育思想,开发出更好的教学策略,实现经典阅读的深度实践。

2.在经典阅读中群体共生

阅读经典,强化交流,在交流中收获更多信息,思考更多问题,共同反思阅读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此发现经典的深层内涵,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要提高经典阅读素养,学校一方面要赋予教师更多经典阅读自,丰富图书馆中的各类经典;还要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师交流分享、深度思考的经典阅读评价制度,鼓励教师群体创造性地合作交流,促进经典阅读的群体共生,才能在经典阅读中大范围内推动实践变革。

3.在研究创新中发挥经典的常态促进功能

在经典阅读中研究创新,才能在深度思考中把经典智慧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发挥经典的常态促进功能。优秀教师善于将自己在经典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生产力,正如赵谦翔所说:“反思心路历程,我只走了三步路:敬业、创业、乐业。”[7]他所说的“绿化语文”之“业”,就是在广泛阅读经典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再如李吉林、魏书生、吴正宪、徐长青、钱金铎、沈雪春、姚敬华等,尽管所教学科不同,但他们都在研究创新中发挥了经典的实践改善功能,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与思想。由此可见,在阅读经典中研究创新,是形成经典阅读智慧、发挥经典常态促进功能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石在中.当代西方文学阅读理论的多向展开[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2):130-131.

[3]张伟.语文学业成就有效测评技能训练[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135.

[4]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

[5]朱光潜.谈读书[a].//胡适等.怎样读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91.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篇10

关键词:图书馆

经典阅读

阅读推广

体系架构

功能设计

分类号G252

Doi

10.16603/j.issn1002-1027.2016.06.011

1.引言

经典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沉淀而成的文化精粹。经典阅读则是民族文化及智慧代代相传的基本途径。随着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源泉,近年来国家及政府层面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对于文化及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民族阅读问题的关注。200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等11家部委联合倡议全民阅读;2011年,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十报告倡导“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当前,《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进入立法日程。国家主席也在多种场合表达了对于文化及阅读的重视,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国家及政府层面越来越关注文化在国家竞争力、内涵发展、民族个性保持及发展方面作用的情况下,经典阅读推广无疑已成为一个亟需研究的时代话题。

与经典阅读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经典阅读”及“图书馆阅读推广”两个主题领域。据检索中国知网(CnKi),早在1956年即有研究者开始关注经典阅读问题,自2005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就此主题,至2008年,相关研究文献呈井喷之势,迅速增长至110篇;到2014年,相关文献达到279篇。相关研究主要分布于教育、文学、图书情报与出版、哲学等学科领域;研究主题主要涉及经典阅读对于民族文化传承、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精神建构、生命关怀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对特殊群体(如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党员等)开展经典阅读的策略与方法,经典阅读状况调研,经典推荐书目,新媒体、新技术与经典阅读,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推广的案例研究等。图书馆阅读推广领域的研究状况与政府层面的各种倡导也亦步亦趋。2006年始有文献以图书馆阅读推广为题开展研究,2011年增长至54篇,2013年由2012年的89篇激增至210篇,2014年增至356篇,涨势迅猛。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不同类型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模式、海外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的总结借鉴、面向特殊群体的阅读推广方法、品牌阅读推广项目、阅读推广案例、全民阅读推广机制、阅读推广实施状况调研、新技术环境下的阅读推广方式、阅读推广理论等。从研究现状来看,虽然相关文献甚多,但是并未有文献从系统、全局的角度对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体系设计进行研究。

从经典阅读推广实践来看,多数图书馆处于e办经典阅读推广相关活动的阶段,有少数图书馆创建了以经典及经典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为推广对象的专门实体空间,如同济大学图书馆创建了“闻学堂”,并举办了系列化、品牌化的活动,深圳市图书馆创建“南书房”,作为经典阅读推广的阵地与实体空间,并面向社会推出《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种)》。这些实践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并未结合当前读者的阅读心理及行为习惯,推出适宜其便捷获取并开展社交化经典阅读的平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典阅读的社会推广。有鉴于此,本文拟基于共享空间、第三空间、流空间等新型空间体系设计理念,从实体空间设计、移动平台建设、立体多元活动设计等维度来研究三维一体的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体系框架与功能设计,以供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战略部署与实施参考。

2.设计思想

新型文化服务体系的设计思想与理念需站在一定高度,具备系统性、全面性、适用性、前瞻性等特点,以确保既能解决当前问题,亦能面向未来发展。基于此,适应图书馆发展且有相当多成功实施案例的共享空间(Commons)理念,对图书馆发展定位颇具影响的第三空间理念,以及强调超越传统空间、通过远程同步与实时交互来延展空间视域的流空间理念,均可以成为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体系设计思想的源泉。

在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冲击下,共享空间理念被认为是近年来对图书馆空间体系设计影响最大最广泛的一个概念。最早的图书馆共享空间实体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创建的“信息拱廊”(informationar-cade)和南加州大学于1994年创建于利维(Leavey)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为原型。随着图书馆对新型学习方式及知识创新的支持的深化,学习共享空间(LearnCommons)、创新空间(CreativeCommons,CC)的概念相继出现。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及实践的奠基人唐纳德・毕格(Don―aldBeagle)认为信息共享空间包含实体、虚拟及文化三个相互依存的维度。实体共享空间指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既可以是图书馆的一层或数层特定楼层,也可以是独立的专用建筑,包含用于支持师生学习的技术、资源及工具;虚拟共享空间是作为电子资源和服务门户的在线环境;文化共享空间是数字时代言论自由、共享知识与创造性表达的整体社会文化场所。可以说,唐纳德・毕格提出的信息共享空间概念框架,既为图书馆的场所空间设计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指南,也为数字时代图书馆相关服务体系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在设计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时,既需要考虑物理空间、设施等实体性资源的配置,也需要进行虚拟平台与空间的架构设计。同时,还需要进行整体的文化定位与设计,并使之融合、具化及体现在实体空间与虚拟平台的设计之中。如前所述的同济大学图书馆的“闻学堂”、深圳市图书馆的“南书房”,在实体空间、纸本经典图书资源、阅读设施的配置及阅读推广活动举办方面均较具前瞻性,但遗憾的是未建有与之相对应的虚拟平台及空间,没有充分发挥社交阅读在经典阅读推广中的作用。

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Rayoldenburg)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指出:第一空间指家庭居所,第二空间为工作场所,二者之外的公共空间,如酒吧、咖啡店、图书馆、公园等为第三空间。在《期望的概念》一书中,一位叫克里斯蒂娜・米昆达的作者,指出第三空间是“充满情感,这种情感人们可以在此取得而带走”的“家外之家”;并认为一个城市应当有“仅仅是美丽的空间,一种人们可以时时到此从容地呼吸,对灵魂深度有重要意义”的场所。从这些阐述来看,“第三空间”对于图书馆的战略功能定位具有理论支撑作用。从中,图书馆可以找寻到重塑文化空间及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的思想支点。杭州图书馆对于第三空间理念的演绎是这方面的一个绝佳例证。

流空间(Spaceofflows)是空间、时间及其与数字社会动态交互的抽象的文化概念,由社会学家及控制论文化理论家卡斯泰尔(manuelCastells)在《信息化城市:信息技术,经济结构重构及城市区域进程》。一书中提出,用于界定新技术范式下空间安排的新形式,是一种融合远程同步与实时交互的新型空间。吴建中先生认为场所空间(Spaceofplace)的交流是有限的,由虚拟与实体相互影响融合形成的新空间形态――流空间,“打破了固定空间的局限性,激励人们借用开放且无限延展的网络的力量,将人、活动、空间及其关系放到一个广域或全球环境下加以考察”。流空间概念强调实体基础设施、虚拟空间以及信息通讯技术致使的空间拓展和远程实时动态交互三者不可或缺。藉之,在设计特定图书馆服务体系时,除了实体资源的配置,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设计虚拟空间与激发动态交互的机制,以充分发挥虚拟空间的延伸拓展效应。

这些理念在思考视角和包含要素方面对于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体系之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具体可分述为:(1)须设定明确的文化理念与宗旨。从第三空间理念及图书馆的机构属性等方面来看,图书馆具有很强的文化教育休闲属性及功能。立意高则格局大。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体系设计应以传承文化、提升民族素质为出发点和宗旨,这样方能保证发展主线和激发建设热情。(2)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促进。无论是共享空间理念还是流空间理念,均讲求实体与虚拟两个空间维度的建设,并强调由虚拟世界延展出的空间与视域。(3)线上线下活动的互现及共振效应。

3.体系架构

基于上述相关空间体系架构的理念,笔者认为一个理想的、适应当前读者阅读心理与习惯且行之有效的经典阅读推广体系需融合三个维度的内容:(1)经典阅读推广实体空间;(2)符合数字时代读者阅读心理及行为习惯的数字经典阅读推广平台系统;(3)贯通线上线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及交互的常规化经典阅读推广项目。这三方面的构建均以传承文化、提升素质为指引。具体到每一维度的设计,亦涉及多方面的要素与机制。

3.1实体空间

当前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有的依托于读者服务相关部门,有的成立专门的阅读推广部,少数较为高瞻远瞩的图书馆则从组织机构、专门的阅读推广空间设计两方面来确保阅读推广工作系统、全面地推进。从阅读推广兴起的时代背景及实质来看,经典阅读推广可被视为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内核。因此,设置专门的经典阅读推广实体空间既是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最佳体现,也是有效的实践基地。长期致力于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的历史文献学家王余光先生早在2008年即呼吁图书馆设立经典阅览室,认为经典阅读是对传统的继承,应该成为一种基本文化需求。他于2014年12月2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在哪儿阅读经典》一文指出:经典阅览室的设立,一方面可推动大学生经典阅读,另一方面可促进大学开展通识教育,而阅读经典文本是通识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结合杜定友先生的图书馆要素说及当前对图书馆空间设计布局影响最大的共享空间理念,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实体空间设计涉及功能区域设置、经典资源的选择与摆放、阅读辅助设施的配置、队伍建设等方面。从功能空间来看,需配置经典的摆放展示空间、阅览空间、特色传统文化角、研讨空间、报告空间、多媒体阅览空间。经典摆放空间与阅览空间是构成专门的经典阅览空间的基础,展览、研讨、报告空间及多媒体阅览空间等可与图书馆设置的此类空间共用。特色传统文化角对整体经典阅读推广空间氛围的营造具有很好的烘托标识作用,同时也可以成为特色文化活动举办的基地。关于经典资源的挑选,则可依据名家或较权威的推荐书目来选取,如《中国读者理想藏书》。该书是在统计分析80个中外推荐书目的基础上得出的一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经典名著推荐书目,对于经典的选取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经典资源的陈列展示方式对于读者选书颇具影响,因此可以引入新颖的、适应读者根据自己的问题和需求找书的方式来集中相关经典并进行陈列。在阅读辅助设施方面,可引入造型新型、予人较强私密感的现代阅览设施,彰显经典阅读推广空间的人性关怀与现代感。经典阅读推广团队需由馆员和专家顾问团构成。馆员须具备良好的古典文献知识基础、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组织策划能力,以及热忱于经典阅读推广等素质。专家顾问团由文史专家、书评家等构成,一方面可以作为报告嘉宾、沙龙嘉宾,另一方面也能够指导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

际上,一些有远见、有条件的图书馆已经在经典阅读推广空间创建方面有所创举,并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济大学图书馆创设的“闻学堂”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闻学堂整体采用中式古典风格设计,精选四千余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陈列于古典风格的书架上;设有书画作品、古代机械、茶艺等特色传统文化展示和交流区域,还设有宜于开展中小型文化沙龙讲座的研讨区域,并与该馆古籍与特藏文献研究室比邻,融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区域;基于该空间,该馆先后开辟了“闻学讲堂”、“闻学展堂”、“闻学课堂”、“闻学知行堂”、“闻学雅集堂”等活动项目,通过举办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展览,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内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举办国学研讨讲座、沙龙等,来立体展现及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3.2智慧移动数字平台

构建适应当下读者群体阅读心理及习惯的数字平台是经典阅读推广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固然需要推动读者多读纸本图书,但更需要用读者青睐的方式来推动其便捷地阅读到经典作品的内容。当前社会的经典阅读状况不理想,并非是因为缺少优秀的阅读内容,也不是因为缺少推荐书目,更重要的原因是缺少适应读者阅读心理与行为习惯的、便捷而全面的智慧型移动数字平台。

根据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口引:截至2015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适应这一形势,各类相关机构已涉足移动阅读市场,开发研制出相应的阅读平台。目前,移动阅读平台主要由三类主体创建:电信运营商平台(如中国移动手机阅读、中国电信天翼手机阅读、中国联通手机沃阅读)、电商平台(如当当、京东、淘宝)和内容商平台(如云中书城、九月网、大佳网)。这些移动阅读市场占领者在用户数量、平台适应性等方面颇具优势,但是从内容来看,消遣类大众读物为主体,并不利于推动优秀文化传承及读者的精神成长与人格之养成;且该类平台提供的是收费阅读服务。

鉴于目前的数字化阅读趋势,有些图书馆、书商也在此方面付出了努力。上海图书馆应对数字化阅读浪潮,研制了基于元数据整合的“市民数字阅读”平台。该平台的架构分为三层:底层负责管理图书馆的数字阅读资源;中间层由平台的功能模块组成,包括元数据整合、全文检索、版本控制、数据统计、接口管理;前端主要用于电子书的展示,并适用于不同的展示媒体,如网站、app与微站ez03。平台主要提供面向大众阅读的通俗类资源,包括30余万种电子图书、1500余种电子期刊、500余种电子报纸及10000种网络文学。该平台提供了简单的检索功能和分类浏览功能,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利用移动设施免费阅读合乎版权要求的书刊,但是个性化功能、交互功能均有待提升。超星公司面向高校推出电子书app,读者扫描安装该app后,即可在移动终端浏览(热门图书浏览、分类浏览、书友上传图书浏览)、搜索该机构提供的电子书,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展示在首页,阅读过程中可添加书签,也可以上传自己愿意分享的图书。这两个平台的内容侧重于大众数字阅读,智能型推荐及社交化阅读功能均有待加强。2016年4月23日,中华书局推出了“中华经典古籍库”微信平台,内容覆盖了中华书局历年出版的经典古籍的点校本,会员可进行阅读全文、做笔记、分享页面、检索、查阅联机字典、换算纪年等操作。该微信平台可谓是古籍与移动平台结合的有益尝试,对图书馆创建公益的、具备智能推荐及更丰富的社交阅读功能的经典阅读推广平台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综合已有的阅读平台的情况,无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精神成长及人格养成的角度,或是从公益的、智慧型平台创建的角度,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在数字阅读推广方面还需要开展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以文化传承、人格精神养成为旨归,适应当下数字化生存一代的阅读特点,研制具备异构经典资源整合机制、多维分类浏览机制、问题导向式的搜索机制、个性化智能推荐机制、灵活便捷的交互机制、兼容多种移动设施的公益性经典阅读推广平台,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有力举措。从推广经典、用户使用的角度,平台的体系架构、展示内容、功能机制、显示界面可作如下设计。

3.2.1体系架构

经典阅读推广平台的体系架构(见图1),可以设计为三层:底层为经典资源管理层,汇集、管理来自于电子图书数据库、网络及图书馆数字化的经典图书;中间层由元数据整合、版权管理、数据统计分析、接口管理、用户身份管理、虚拟交互社区、浏览模块、检索模块、推荐模块等功能支撑模块构成;上层为适应于网站、app、微媒体等的应用展示层。

3.2.2内容选取与描述

平台的内容构成须遵从推广经典阅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精神的建设宗旨。因此,平台展现的内容必须是经历时间检验、历史文化价值已得到公认,且对于民众人格及精神成长能产生正向影响的经典图书与相关的导读评论性读物。王余光先生认为经典“需要具备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三个因素”,所^影响力体现的是作品内容的吸引力,历史性指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久而不衰,广泛性指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基于此,平台内容的遴选可以遵循两种路径:①搜集整理历史文献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等研制的推荐书目,运用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来精选一批对于文化传承及人格养成具有重要价值的经典;②对图书馆的经典馆藏借阅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产生一批经典书目。

经典推广书单确定后,一方面需要基于信息技术来获取全文资源和解读、注释性资源,以及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揭示、浏览检索、推荐、交互机制,以方便读者找到及阅读所需的经典。为整合异构来源的经典资源,并实现多维展示与浏览,需创建适宜平台功能的经典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

3.2.3功能机制

经典阅读推广平台的功能,主要着力于帮助读者发现所需的经典资源,并提供交互机制,以便其理解经典所承载的思想与精神。从经典发现的角度,平台需提供浏览、检索及个性化智能推荐机制;从交互的角度,平台需支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摘抄、评价、写书评或读后感、与人讨论等需求。

经典资源的浏览,需支持下述方式:①基于统计排行的浏览,包括基于推荐排行的浏览、基于借阅统计排行的浏览,以及基于评论次数统计排行的浏览;②基于分级阅读目录的浏览,亦即根据分级阅读目录,为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推荐适合的经典图书;③基于年代的浏览,即按经典写成的年代来分类浏览的方式;④基于学科主题的浏览,即根据经典所归属的主题范畴来浏览。

经典资源的检索,除设计常规的作者、题名、出版社等常规检索途径外,还需要实现“一站式”发现功能,使读者能检出含经典著作、解释性作品、评论文章等全面的检索结果,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经典。

个性化智能推荐功能是智慧制型系统的典型特征。因此,智能化的个性化推荐机制设计是构建新型阅读推广平台的关键。新型的阅读推荐机制应结合文献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多重设计:

(1)基于统计的推荐。①大师荐书,指基于推荐书目或名师荐书的统计,进行排行推荐;②借阅排行,即基于经典借阅记录的统计来推荐;③热评经典,指基于有效评价次数的统计来推荐。

(2)基于读者身份信息、信息行为习惯的推荐。①根据读者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等为其推荐适读经典;②根据读者浏览、检索、借阅、评论等记录进行推荐;

(3)基于虚拟阅读社区书人关系的推荐。①读此书的人同时也在读的书的推荐,也即为读者展示读他正在读的某部经典的人也在读的其他经典;②好友在读书的推荐,展示读者选择的阅友正在读的经典图书;③相同兴趣者在读书推荐,展示与读者兴趣爱好相同者在读的经典著作;④基于读者添加标签的主题标签云展示推荐;

(4)基于分级阅读推荐书目的推荐。即依据教育学和文献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推荐适应不同年龄阶段阅读的经典图书;

(5)基于心理及精神成长需求的问题导向式的推荐。即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文本挖掘、聚类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针对读者成长过程中经常遭遇的心灵困惑问题,推荐相应的经典图书或多媒体资料。

同时,系统会基于借阅数据以及经典、推荐人、借阅人之间关系的聚类分析,来改进推荐算法,不断优化智能推荐效果。

在平台的交互机制方面,根据阅读过程的相关情景,如借阅、写笔记或摘录、发起或参与讨论组、写读后感或评论、查阅相关评论并评价、加标签、分享到社交网络、看哪家图书馆有纸本馆藏、看购书信息等,来设计经典阅读社区的交互机制。平台的人书交互功能机制见图2。

3.2.4界面设计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平台最基础的界面为用户进入界面和经典资源展示界面。

(1)读者经过简捷的身份认证及兴趣主题选择后进人平台,显示界面包括工具栏和展示界面。工具栏包括搜索框、分类浏览、分级浏览、活动与简讯、阅读圈(好友、讨论小组)、我的空间(包括个人设置、阅读笔记、书评等)。展示界面显示:①我喜爱的经典;②大师荐读;③热读经典;④疗心经典;⑤你可能感兴趣的经典;⑥好友在读;⑦热点讨论组;⑧热点书评。

(2)在具体经典图书展示界面,要展示的内容为:①书封;②出版信息,包括题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代、丛书项等;③内容简介;④读者添加的标签;⑤该经典著作的解读、注释性作品;⑥讲解该经典的多媒体资料,如名师讲授的多媒体资料、相关影视作品等;⑦喜爱的经典、星级、标签、书评、评论、分享,以及读者对于书评及评论信息的评价;⑧在读/已读人数;⑨相关讨论组;⑩图书馆/书商链接;⑥喜欢读此经典的人在读经典的展示、推荐。

3.3活动设计

范并思教授认为阅读推广现已发展成为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推广经典阅读,一方面需要专门的场所来营造阅读环境与氛围,另一方面需要适应当下移动化阅读的趋势,创建智能移动经典阅读平台。另外,还需要设计常规的互现互彰式的线上线下主题活动,来持续拓展及深化社会经典阅读。伴随着阅读推广遍地开花的发展形势,展览、竞赛、阅读研讨沙龙、多媒体赏析、论坛报告等已成为成熟的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各图书馆在举办读书月等活动时,往往会围绕特定主题,立体化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其中的佼佼者,无疑是那些经过深思熟虑进行顶层设计,得到有效执行,并进行品牌化运作的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创建以“闻学堂”为名的传统文化推广空间,并创建“闻学讲堂”、“闻学展堂”、“闻学课堂”、“闻学知行堂”、“闻学雅集堂”等系列品牌活动项目,持续常态地举办立体型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从既有案例来看,制度化、品牌化地规划及实施经典阅读推广活动,是经典阅读推广体系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

经典阅读推广活动的设计、实施流程包括:①主题策划;②制订活动方案,包括明确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及日程、宣传途径、成员分工等;③活动实施;④成效评估与总结。活动的主题要紧紧围绕经典阅读推广的精神内涵来确定,同时也需要与特定的文化节日、社会文化现象等关联起来。活动内容则可充分挖掘馆藏优势与读者数据,以及馆员的能动性,来策划有充足数据及资源支撑的特色活动。根据读者对经典平台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展开相关的评选活动,如根据借阅、摘抄/书评数据来评选经典阅读之星,根据用户对书评的评价数据来评选优秀的经典书评人,根据发起讨论组数量及发言活跃情况来评选经典讨论意见领袖等。典推广馆员则需要充分发挥智慧与创意,与学院合作开设经典阅读课程,组织策划主题展览、经典影视资料展播、读书会、论坛、真人图书馆、书评竞赛、图书漂流等形式立体的经典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