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制度十篇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制度十篇

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7:07

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公司;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公司的涵义

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节能服务公司是一种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作的、以赢利为直接目的的专业化公司。节能服务公司运用节能投资这种节能模式,与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用户的节能项目进行自由竞争或融资,向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项目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监测、培训、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与用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赢利和滚动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国家发展现状。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以来,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并不理想,主要是一些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在销售产品上打节能投资的旗号,实则是一种变相的分期付款,并没有做到专业节能服务公司那种综合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真正的节能投资在中国开始发展是本世纪以后,随着国家对节能领域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等促进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以及措施;2010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2010]25号)等法律法规以及意见的颁布和实施加快节能投资的发展,对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意见;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增多,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如中节能,山东耀通节能投资有限公司,国能新源等。截至2009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达502家,完成总产值580多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350万吨标准煤,对推动节能改造、减少能源消耗、增加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国家共完成了三批1283家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审核工作。预计到2012年,国家将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壮大,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节能投资这种节能机制和模式也会在今后中国节能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自治区发展现状。“十一五”末期,自治区结合国家文件精神,开始加强合同能源管理宣传力度,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工作。2009年12月,新疆常昊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新疆金特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改造合同,由新疆常昊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对新疆金特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各供水系统进行融资、技术投入和技术改造。改造后的供水系统平均节电率达到55%以上,节电3200万余度,折合标煤12000多吨,是目前我区一项卓有成效的实施合同能能源管理的项目。

为规范和加快节能服务公司发展,鼓励和扶持社会节能服务力量开展节能服务,促进我区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根据《财政部国家成长改革委关于印发“协议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告》(财建[2010]249号)、《财政部办公厅国家发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协议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需求及节能服务企业审核备案有关事项的公告》(财办建[2010]60号)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0]25号)等文件精神,2010年8月至2011年8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组织开展了3批地方上报节能服务企业开展了评审,经过自治区初审并先后上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通过审核备案的共有17家。

第一批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审核备案的自治区3家节能服务公司(国家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年第22号公告)是:中新疆和仁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新疆常昊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安耐洁节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家对公布的节能服务公司名单将实行审核备案、动态管理制度,公布名单内的节能服务公司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合同能有管理项目。第二批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审核备案的自治区7家节能服务公司(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财政部2011年第3号公告)是:新疆蓝宇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新疆华孟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疆天福元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国建高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喜马力节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克拉玛依地威诺节能有限责任公司、克拉玛依市博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节能服务公司(第二批)已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审核备案,并以国家。以上通过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2011年1月1日以后签订合同并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可以申请国家财政奖励资金。第三批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审核备案的自治区7家节能服务公司(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财政部2011年第19号公告)是:新疆沃特科菱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中金科瑞新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康斯佳冷暖设备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灯塔年华节能服务有限公司、新疆孚德节能工程有限公司、新疆盛中兴新能源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安控电器设备有限公司7家公司。通过国家审核备案并具备实施能源合同管理项目并申请国家财政奖励资金的准入资格。

3.存在的问题。(1)目前合同能源管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节能服务产业还存在财税扶持政策少、融资困难以及规模偏小、发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难以适应节能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2)能源合同管理服务在新疆尚属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节能服务公司对能源合同管理理解不到位,采用能源合同管理作为项目节能措施的用户(企业)为数不多等问题。(3)部分企业提供的上报审核备案材料编制质量较差,尚未完全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进行编制和准备。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国家和自治区应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信贷产品,拓宽担保品范围,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积极利用国外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

2.加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税收政策支持。国家应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应尽快制订和出台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前提下,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采取适当的税收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二是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四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办理上述资产的权属转移时,也不再另行计入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

3.尽快完善合同能源管理会计制度。各级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如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够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的,应当分别予以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处理;如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的,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用能单位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作为赠与处理。

4.将年节能率作为费用拨付单位的考核指标。国家和自治区应鼓励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参与公共设施的能源管理问题。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对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符合相关规定的,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要求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据此,我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对支持范围、标准、方式等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细化,印发了《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0]249号),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按年节能量和规定标准对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年节能量在10000吨标准煤以下、100吨标准煤以上(其中工业项目在500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以及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资金与节能量挂钩,多节能、多奖励,将年节能率作为费用拨付单位考核指标依据。

5.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工作开展。加强全社会对节能服务公司及能源合同管理的宣传力度,尤其对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耗能企业要强制执行。通过向国内能源合同管理比较先进示范企业参观学习、参观调研等多种形式来推进此项节能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员工管理;薪酬激励;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针对员工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以郑州m家政公司为例

收录日期:2015年7月30日

近几年,是家政行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家政行业作为一个低污染,高环保的行业,已经渐渐地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政府鼓励家政行业进入社区,系统全面的整合资源,为家政行业提供网络支持。同时,家政行业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简单的服务行业,对学历要求很低,极大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郑州家政市场没有任何一家能够实现知识技能型高端家政服务模式。对于家政人员大多都是通过中介公司去找,一般都是农民工或城市下岗女职工。通过分析郑州m家政公司的一线员工管理问题:员工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职业素养偏低;收入较低、工作积极性较差导致员工流失现象严重;受保障程度低,员工没有较强的归属感;员工没有很大的晋职空间。对此针对员工管理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健全培训体制,提高员工技能。家政服务公司应当端正态度,使用产业化经营思路,运用市场管理办法,让公司的发展更加产业化,规范化。员工刚刚入职的时候,公司要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培训周期适当的要延长,培训内容要深化丰富。培训内容不应只有工作技能上的培训,还应包括基本礼仪和公司理念的培训。培训与考核都要严格的进行,通过严格合理的程序,让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学到能够真正用到工作上的东西和有价值的经验。这样在客户家里服务时,出现了突况可以及时自行处理,客户也会感觉到自己雇用的家政服务人员是专业的,也更能体现出公司的水平。

公司可以扩展自己的服务范围,例如月嫂、育儿师等。这就需要公司适当的倾向于招收高学历人才,这些人员最好具备大专或以上学历,她们更易于接受复杂高级的工作培训。这些人员的工作重点不再是简单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初级的家政工作,而应当重点满足客户对厨嫂、月嫂、育儿师的需求。

通过上述内容,员工不仅仅拥有简单的工作技能,还学会了与客户之间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技巧。经过了全方面培训过的员工,不单单可以为客户提供基本的保洁等服务,还可以帮客户进行养鱼养花、摄影等工作。公司不但扩充了服务项目,还丰富了员工的技能,提高了公司在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准。当然,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公司应当每个月定期的举行一些技能考核和专业性讲座,对工作技能进行回顾,员工之间也可以互相分享心得经验,在讲座上开展一些关于实际操作、技能理论、管理制度、职业道德、合同履行、服务礼仪还有案例分析等系统培训。

(二)落实员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公司要多多引导员工与公司签订正规合同,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员工接受统一管理,还能让公司的运作更有秩序。客户需要订购家政服务时,不用亲自到家政公司的接待大厅,可通过电话直接联系到公司,注册填写用户登记表,公司派工根据用户的时间安排和内容需要,推荐合适的员工,经过客户的同意,三方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要求用工公司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为员工办理全面的社会保险,切实保障家政服务工作人员的基本权益。

将家政服务人员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第一,进行员工制的家政服务公司,按照相关规定,要积极向本地社会保险办理机构申请办理员工保险登记,从而为家政服务工作人员在劳动过程中的因劳动安全或者在入会期间产生的医疗费用提供基本保障;第二,家政服务人员可以个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还有医疗疾病等保险,保险金可采取由客户和家政服务人员个人按一定的比例分摊的形式缴纳。

(三)鼓励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公司应当将一线员工的职位进行细分,划分工作岗位的内容与等级,员工对工作职位的晋升有所期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公司推行职业化管理,这是规范家政服务行业、降低员工离职率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对该公司和同行业另一个公司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员工都把家政服务员这份工作当作临时工作来对待,先在家政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养家糊口,将家政工作作为一个跳板,或者临时生活的一个所在,一旦遇到更好的工作,他们会马上选择放弃家政公司,大部分员工都没有把家政服务员当作一份正式工作来对待。缺乏职业认同感,员工离职率高对公司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鼓励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员工就能踏实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员工为自己确立了短期的或长期的工作目标,前进就能有所方向,在目标完成之前一般不会离职。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离职率。

(四)提高员工薪酬,减少人员流失。薪酬是员工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在m家政公司,员工劳动付出很多,但是得到的工资却往往不能如愿所偿。为了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还有工作积极性,建议m公司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将要制定员工的薪酬制度的时候,先要对员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对郑州本地的薪酬水平进行科学的调查,了解员工对什么样的工资制度是满意的,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体系;第二,增加人事部门的财务支出,聘请高级的人事资源管理师专门对薪酬体系进行管理,提高公司薪酬制度体系的管理水平;第三,无论是薪酬制度的设计还是实行,管理者不能只考虑公司内部的影响因素,也要联系郑州整个大环境下的影响因素;第四,在执行新的薪酬制度时,要从细微之处入眼观察,结合企业实际,深入了解薪酬对员工的消极影响所在的点,对症下药,逐个击破。

激励制度也是提高员工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m家政公司,激励制度没有很好的被运用起来,建议公司改善现有的激励制度,并且能够公平、有效、大张旗鼓的进行。首先,公司制定激励制度要将公司的业绩与员工的想法紧密结合起来,透明公开的征求意见,加强公司领导层与员工的沟通,想员工所想,真正了解员工需要什么。这样制定出来的激励制度才能更好地被大家认同接受,执行起来也就很容易,效果会很好;其次,分析公司外部环境,将公司内部的制度同本行业其他公司作比较,通过激励制度的实行让员工认识到本公司的薪资待遇要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然后,建立健全的业绩考核系统,员工个人的业绩与自己的薪资奖励成正比,贡献多的人收获也会多。使员工认识到在各个工作岗位和不同工作内容的差异,体现激励制度的公平性。除此之外,公司还可以考虑实行非物质奖励,实行长期有效的激励体制。众所周知,人的潜能是巨大的,需要不断挖掘,往往表现出来的只是30%而已,还有70%需要各级管理者来激发。

薪酬激励制度是现代企业普遍使用的激励员工的手段,完善的薪酬制度能从多方面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使用合理的薪酬制度,对员工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到最大限度,让员工成为公司在对外竞争工作中的主要力量,推动公司大力向前发展。m家政公司要想更加长远稳健的发展,必须认识到薪酬制度和激励体系对员工的影响并且要高度重视,缩小同行业的收入差距,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这关系到企业发现人才、留用人才的问题。

目前,我国家庭服务业不论是服务水平还是市场潜力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类似于m家政这样的公司要积极地打出品牌,做大做强。政府要充分发挥媒介作用,把工作重心下移到社区,在社区建立相应服务体系、设备和设施,加强家政服务员培训和技能鉴定。

主要参考文献:

[1]沈强.关于推进我国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思考.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63.

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四位意识;管理作用

行政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管理工作通常看来是千头万绪、事无巨细、错综繁杂,然而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建设中的神经中枢,肩负着为上级领导决策服务、为同级部门服务、为基层服务的“三服务”职责,发挥着综合协调、参谋助手、监督落实、服务保障的重要作用,科学、规范、高效的行政管理将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管理价值。

作为一家民机制造企业,中国商飞公司肩负着研制国产飞机的重要使命,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意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2014年5月23日,考察中国商飞公司时指出:“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总书记的嘱托表达了国家和人民对大飞机事业的肯定和期盼,的重要讲话为公司全体干部职工鼓足干劲,激发斗志。在型号研制和公司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行政管理体系作为中国商飞公司ComaC管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如何发挥神经中枢的重要作用,为型号研制保驾护航、为公司发展建设添砖加瓦,是一项值得探索创新的课题。

一、强化四位意识,明确行政管理工作定位

1、强化思想站位。

坚定政治立场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点,行政管理人员要将加强政治修养作为必修课,常抓不懈。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涉及层级高、涉及影响力较大,政治敏感性强,做行政管理工作要思想上保持坚定不移,坚持对党忠诚,对公司忠诚,对所从事的大飞机事业忠诚。在型号研制和公司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行政管理人员更要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带头学习、带头贯彻、带头落实。把握好思想站位,要站在领导的高度、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观大势、谋大局,紧跟全球民机产业发展趋势和中国民机产业发展特点,着眼前瞻性、长远性问题思考问题,通过文稿、信息、调研等各种方式深入一线了解情况,洞察实情,为公司科学发展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要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保持高度警觉,敢于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敢想、敢干、敢闯。

2、强化业务到位。

行政管理工作业务涉及面广,也比较琐碎繁杂,可以说是“天天短平快、年年马拉松”,越是这样,越是要锤炼专业化、职业化的业务能力,保障业务能力全面到位。在接待办会、重大活动、机要文档、保密、信息调研、撰写文稿、外事活动、秘书工作等各方面加强业务能力研究。一是建章立制,规范标准,建立一套专业流程体系,制定精细到点、明确到岗的标准化流程,确保标准化操作,避免不必要的漏项。二是要合理运用现代化的先进管理工具,例如建立信息化办公平台,将业务流程审批、文件拟稿审批、信息报送、后勤服务等固定化、格式化的业务流程利用网上系统实现公开、高效流转,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规范了管理流程。三是注重细节关注,很多细节来自于实际操作中的总结和反思,行政管理工作更是处处考验细节,例如桌签的摆放、文件的格式、公文的标点、会场布置等等,细节的完美处理真正体现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强化情感换位。

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公司的第一管理部门,统筹资源、协调各方,与人打交道必不可少,加强情感的交流是促进沟通协调的一大利器。从自身角度出发有时候会忽略别人的感受和想法,作为综合协调的总抓手,行政管理人员要学会站在不同角度上用心、用情去感受。加强外部关系维护和内部关系管理,加强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与上级单位之间、与同级部门之间、与下级单位或部门之间,加强情感疏通和理解,更好促进相互间的合作,增强协同力和执行力。同时,行政管理人员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宽广的胸怀。

4、强化信息定位。

行政管理部门是公司的信息总枢纽,公司的重要信息、重要文件、重大决策等信息都来源于行政管理部门。在如今信息爆发时代,要充分把握信息这一重要资源,做好信息收集、整合、处理、辨析、等工作,善于做好公司领导的“千里眼”“顺风耳”,充分挖掘亮点、难点、焦点、重点、时间点。加强以文辅政力度,善于在信息时代中搜集到对公司发展建设有意义的重要信息,建立畅通有效的信息搜集渠道,建设一支具有信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能力的专业人员队伍。在各种思潮、观点、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全方位、无漏洞的为公司领导提供及时、准确、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二、发挥管理作用,为公司发展建设作出贡献

1、发挥参谋辅政作用。

用高站位、宽视野、新思维谋划工作,围绕贯彻落实公司经营发展目标和总体工作计划,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针对性提出建设性、具有参考意义的意见和建议。在综合文稿撰写中充分体现一线调研成果、展现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在文稿中既能体现领导思路、又能体现一线具体情况,提出更多有针对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建议,切实发挥以谋资政、以策资政的特殊作用。

2、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着眼于提高统筹协调的倍增效益,加强公共关系管理,理清与公司发展建设有关的关系网络,深入剖析公司各方公共关系,建立顶层格局,理清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建立更加科学完备的协调协作机制,为沟通各方、调配资源、统筹协调打好基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协调机制,加强对上级联系、主动争取上级单位支持和资源。与有关利益相关单位及部门定期开展沟通协调联络活动,加强公共关系维护。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树立“客户至上”理念,培育良好的客户关系,有助于建立公司良好形象。同时加强公司内部资源统筹,在办会、办文、办事中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作用。

3、发挥督办落实作用。

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公司领导层决策落实,必须进一步加强督办检查工作,建立“上级、平级、下级”三级督办体系,加大督办力度。行政管理部门做好督办检查的后期反馈和激励机制建设,将督办检查结果与绩效激励机制挂钩,并带头抓落实。督办人员要敢督敢查、善督会查、真督实查,将重要文件精神、重要会议精神、重要决策部署、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在实处,体现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4、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制度篇4

(一)金融政策和市场不完善

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的出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结果,其整个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的金融政策也深刻影响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的金融相关政策和市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在财务公司资金管理方面的政策中也做了许多调整,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进行资金管理时,也必须以国家政策为基准。但是现在我国的许多金融相关政策仍然很不完善,财务公司进行资本运营时又必须在这种金融市场中进行,加上当今货币交易中许多主体规模都不大等问题,都影响了财务公司资金管理的正常运行。

(二)企业融资渠道非常有限

现在的许多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资产负债状况都十分不合理,由于集团负债是企业集团大部分来源,只有很少一部分真正来自于投资者。而企业集团负债中大部分又来源于集团下属企业的存款等资产,大多数是流动负债,这种负债结构是十分不合理的,急需调整。企业集团的融资主要是来自于子企业的存款,也就是常说的内源性融资。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财务公司短期内负债过多,长期情况下十分缺乏使用资金。企业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也直接导致了财务公司没有很强的偿还能力,这也成为我国现阶段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管理的重点问题。国际的最佳财务公司流动比率是200%左右,但是我国实际的财务公司流动比率大多还都不足100%,说明我国财务公司短期偿债能力非常差。同时我国许多财务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相比正常值也偏高,甚至高达90%,这个数据说明了我国财务公司长期偿债能力也非常差。另外,现在的财务公司经营范围也都非常狭窄,大多局限于企业集团的内部,如集团下属企业的存款贷款业务等,缺乏多样化的业务方式来提高财务公司的竞争能力,阻碍了财务公司更深入的发展。

(三)资金风险管理水平偏低

随着我国近年来金融机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业务在不断拓展,因此财务公司现在随时面临着混合经营下很大的资金经营管理风险。对于这些风险,有些管理者采取漠视的态度,这主要是由于财务公司的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注重短期的利益,不惜进行各种违规操作,无视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另外一些管理者面对风险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将规避风险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样虽然保证了资金的安全,但同时也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两种应对风险的态度都是财务公司资金风险管理水平低的表现。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管理改进策略

(一)完善金融政策和市场环境

改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管理现状,首先需要对当前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相应机制进行完善。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对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工作进行大力支持,鼓励多种金融工具如债券、股票等融入到金融体系中。在颁布相应金融政策的同时,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金融监督体制,主要是信息披露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保证信用体系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健全相应的金融监管制度,在制定相应制度时,需要将国民经济放在重要位置,提供与国有经济均等的机会,对于国有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的经济管理不应当过多干涉,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保证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工作更加顺利。财务公司进行资金管理还需要增强市场化运作的意识,改善传统的服务方式。财务公司相比商业类银行,在专家技术、相关政策等方面都不占优势,客户群只限于集团内部的各企业成员,数量十分有限。但财务公司可以利用这一的特点,优化相关服务,提供商业银行不能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因此,财务公司需要认真研究自己负责企业的具体金融服务需求,尽量满足每个客户的需求,从而赢得客户的信任,最终牢牢绑定所有成员企业。

(二)改进财务公司的融资模式

除了完善相应的金融政策和市场环境,财务公司现有的融资模式也应当得到及时的改进。只有构建全新的融资管理模式,才能够完善资金管理活动。财务公司应当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企业内部融资方式,通过并购其他金融机构等多种方式获得运营资金。发行债券和股票是我国财务公司长期融资的方式,由于目前我国财务公司还没有上市融资的许可,债券发行就成为财务公司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另外财务公司也可以通过商业票据、债券交易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财务公司必须保证盈利,才能够保证整个公司的发展。可以对营运资金的管理进行优化,财务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对资金进行投放和收回,保证其利润的稳定,从而保证财务公司的偿债能力。财务公司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的管理和零营运资金的管理。资产负债的管理主要指通过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最终实现总量的平衡,保证资金的安全和盈利。零营运资金的管理主要指降低流动资金的比例,重点考虑资金的盈利情况。在实际情况中应当充分运用好这两种思路,在最低的风险下保证资金的最大利用率。

(三)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营风险,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构建财务公司资金管理体系。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员工的防范风险意识。另外,公司本身内部也应当加强监控力度,有利于防范化解风险。对于资金结算中心也应当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制度,在操作和信用方面都尽量降低风险。运用多种手段如外部审计、岗位牵制等,使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在风险识别、评估个监控等环节加强风险识别,最大限度地分散或规避风险。同时,财务企业可以搭建全新的资金管理平台,配备相应的技术支持,将互联网技术充分运用到金融管理过程中,高效管理财务公司的资金。财务公司可以将现代网络技术作为基础,建立起全新的资金管理平台,利用网上银行向客户提供更全面快捷的服务。网络银行相比传统银行,具有许多方面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帮助我国财务公司更好地发展。财务公司应当冲破传统的与银行竞争关系,在保证双方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应当充分抓住网上银行飞速发展的时机,发展相应的网上业务。为所负责的集团所属企业提供网上贷款、网上支付、财务管理咨询和网上资金委托等多方面网上服务。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对客户信息进行搜集和掌握,深入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为企业成员提供合适的服务。财务公司还应当创建全新的资金集中管理形式,保证资金管理的高效率,集中管理集团的账户、票据和资金。

三、结束语

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制度篇5

一、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式

(一)合同能源管理及其基本运作机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项目投资机制“合同能源管理”(emC)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而基于合同能源管理这种节能投资新机制运作的专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eSC)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美国、欧洲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合同能源管理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的节能产业。

合同能源管理是新型的市场化节能的商业运行模式,是指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eSCo)与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按照合同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全新的服务机制来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其基本运作机制是: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能源系统诊断、节能项目可行性分析、节能项目设计,帮助项目融资,选择并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进行项目管理、培训操作人员、合同期内系统设备维护、节能量监测等“一条龙”服务,然后与客户共同验证项目的节能效果、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后,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回收项目的投资和获得应有的利润。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节能改造的全部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由此,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来实现企业的技术和设备升级,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合同能源管理作为节能服务业的运作模式,其特殊性在于它销售的不仅仅是产品或技术,更重要的是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节能服务,具体包括“能源审计、节能改造方案设计、施工设计、项目融资、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安装及调试、维护与运营、节能效益保证和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九个方面。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模式

综合国内外实践,合同能源管理主要包括五种运作模式,即“节能量保证支付型、节能效益分享型、能源费用托管型、改造工程施工型和能源管理服务型”。目前,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仍是主流,节能量保证型项目增长迅速,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近几年开始纷纷涌现。在行业分布上,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主要应用于建筑领域,节能量保证型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而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主要出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宾馆饭店和商业卖场等公共场所。在时间上,节能效益分享型项目的分享期限有延长的趋势,平均超过4.5年,最长超过10年;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的托管期普遍较长,平均超过10年,最长为15年。随着国内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运营管理的不断成熟,逐渐出现了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节能量保证型相结合、节能效益分享型与能源费用托管型相结合以及租赁业务与合同能源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商务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产业中典型的创新模式,也是目前节能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式。合同能源管理作为节能设备生产企业和用能单位之间的一种节能效果契约,它的精华之处在于从理论上解决了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动力不足的问题,创造了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促进了节能设备产业和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节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引入始于1998年。为履行对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承诺,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wB)和全球环境基金(GeF)合作,于1998年12月开始实施“wB/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引进、示范、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立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项目的执行分为两个阶段:一期支持成立3个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建立部级的节能信息传播中心,为项目提供技术援助;二期在一期示范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更多的、各种类型的节能服务公司,并为他们的组建、运营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培训服务和贷款担保援助,促使中国节能产业的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从业人员日益增加,市场机制逐步完善。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到1250.26亿元,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公司数量将近3900家,其中备案节能服务企业1719家,实施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1472家,具体情况如下。

(一)节能服务产业队伍迅速壮大

“十一五”期末,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7.5万人,比“十五”期末的1.6万人增幅提高近10倍。节能服务产业队伍发展壮大主要归因于大批节能设备生产制造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传统的设备销售走向全面节能服务,纷纷成立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如广州智光集团斥资2.5亿元成立广州智光节能有限公司,山东胜动集团成立山东胜动燃气综合利用有限责任公司等。此外,节能减排的压力和节能服务市场的巨大商机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知名公司的积极参入,如神华集团成立了北京神华中机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军节能服务领域,新奥集团成立新奥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这些类型的公司从宏观上为合同能源管理上台阶、为节能服务产业上规模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二)合同能源管理生机蓬勃

“十一五”期间,我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累计达683.95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2242.68万吨标煤,年减排二氧化碳6106.7万吨,与“十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总量相比净增15倍。从市场分布来看,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占总投资的71.7%,建筑和交通领域分别占总投资的26.3%和1.8%;从商务模式看,节能量保证型融资模式处于主导地位,占57%,节能效益分享型占32%,能源费用托管型占8%。随着国家出台相关财税激励政策的贯彻落实,节能效益分享型在工业领域将迎来较快的发展。

(三)“节能超市”成为节能服务业领域的重大模式创新

“节能超市”是北京理想伟业节能投资有限公司在借鉴国外节能服务业成功运作模式的基础上,2010年,在全国率先提出的全新经营模式,即建立像超市一样的节能服务综合平台,整合供应商与客户资源,推广节能产品和服务。节能服务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同的客户有着不同的服务需求,而市场并没有一个可靠的信息中介,因此相应的节能服务提供商往往不能捕捉到这些商业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行业的发展。“节能超市”模式正是针对当前“一对一”传统服务模式弊端的重大制度创新。在这一模式下,企业通过整合国内节能服务产业的优质资源,包括上游的厂家和中游的服务商,结成广泛合作联盟,打造出一个节能服务综合平台,为客户提供节能产品、技术、项目、资金、人才、服务等,满足节能的不同需求,从而弥补了我国节能服务业功能缺口,也是未来全方位整合我国节能服务产业链的重要模式。

(四)节能领域科技研发实力不断增强

近些年来,国内一批节能服务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入,截止到2010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成立节能技术研究院、所、中心87个;取得国家专利1582项,其中发明专利317项;建立产业园区及规模化产业基地153座,形成年生产能力接近300亿元,其中获得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奖励资金5.2亿元,财政贴息资金11.8亿元。

总体看来,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正处于高速扩张阶段,但节能服务产业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节能服务公司目前主要以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为主。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逐步深入,民营在节能服务市场“一枝独秀”的状况将发生显著变化,多头竞争的局面开始显现。一方面,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节能服务市场,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开始涉足节能领域。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加入,改变了节能服务公司长期以来民营成分为主的特征,加剧了节能服务产业内部竞争的同时,也将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和新的投资,有益于提高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的总体水平。

三、我国节能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与障碍

(一)技术障碍:缺乏能够进行科学、客观度量节能效果的评价标准

当前,节能服务领域主要的技术障碍就是在节能效果的度量以及节能效益的分享上很难与用能单位达成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节能效果上的技术问题及扯皮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节能效果的衡量存在一定困难,缺乏评价项目实施后节能收益的评价体系成为制约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存在专业化不强的缺陷。一些节能公司节能技术不成熟或是对节能技术缺乏了解,使得用能企业对节能项目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以及会不会影响企业正常运作产生怀疑,也是目前我国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政策障碍: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相关法律保障不够健全完善

1、缺乏有力的激励政策,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节能产业领域激励政策不到位的关键是没有与节能的环保效益挂钩,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或行为没有明显的惩罚措施。除部分高耗能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对节能有一定认识外,大多数企业因为能源占产品成本不是太高,没有节能的积极性。

2、现行财务管理制度不利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

现行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却存在着政策阻碍。一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的单位没有支付节能服务收益的对应科目,节能服务公司开具的节能服务发票也不能视同能源费用入账抵扣,使得节能服务公司即使为政府机关、公用事业单位实施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也难以取得服务收益。另一方面,我国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政府机关、公用事业单位,每年的水电等能源费用都有固定预算,如果能耗开支今年降低很多,那么下一个财政年度该项拨款就可能被减少,因而大大降低了用能单位引入能源服务的积极性。

3、缺乏一整套完善的财税支持政策,制约了节能产业化进程

发达国家政府为了推动节能产业的发展,在财税政策的制订上给予了节能服务公司很大的优惠,例如,合同能源管理的资金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政府贴息的节能专项贷款、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基金等,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节能服务领域。但是我国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公司还缺乏一整套完整的财税支持政策,导致节能服务公司自我积累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受到了严重影响,制约了我国节能产业化发展进程。

4、相关法律保障的缺失,无法为合同能源管理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激励和管理

我国在1998年曾颁布《节能法》,虽强调了国家各部委和各级政府在节能工作中的监督管理职能,但对节能产业的推进形式和规范化却缺乏明确的表述,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也不强。例如,并未明确规定合同能源管理招投标必须的流程以及合同能源管理需采用的测试和验证标准,对于如何解决合同能源管理还款风险等问题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

(三)资金障碍:融资手段单一,信用担保机制薄弱

1、项目开发周期长,融资渠道单一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发周期较长,一般要在3年以上,要求节能服务公司有大量的资金用于周转,从而导致其近期获利能力较差。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来说,除了接受世界银行的专项资金支持外,很多还只是依靠自有资金或者申请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而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这与发达国家节能融资渠道和手段多样化形成反差。

2、缺乏信用评价机制,中小民营节能企业融资困难

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公司获得贷款担保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向中投保申请使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担保基金为其担保,但要获得该担保却并不容易。据统计,2008年底,在全国300多家从事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公司中,只有41家获得了贷款担保,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依然处在融资乏力的困境中。由于我国中小节能服务企业多为民营企业,支撑非国有经济外源融资机制的是一种横向信用体系,主要根植于社会成员的自律与相互约束,而这与现行的以国家信用为依托的纵向信用体系并不相容,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对民营节能企业的排斥。

四、促进我国节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激励机制,有效促进节能市场竞争

1、完善财政补贴政策

加大对节能服务企业的补贴,其补贴方式主要包括援补贴和奖励性补贴。援补贴是指在emC项目实施前,政府可以通过评估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助,建议通常情况下达到项目改造投资的15%—30%。这样一方面显示了政府对节能改造项目的鼓励和对节能服务公司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鼓励节能的氛围,带动更多的实体参与emC项目,另一方面能有效的缓解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公司资金缺乏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emC项目的融资问题。奖励性补贴主要针对实施后取得成功的emC项目给予的奖励,补贴的数额可以按emC项目节能量的一定百分比来确定。

2、加大税收优惠政策

继续加大节能服务公司、生产和制造节能节电设备及产品企业的优惠政策,比如给予一定的企业所得税间接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节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这些节能产品及服务。

3、将节能改造费用列入公共机构的预算和采购

针对我国公立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给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带来的壁垒,建议有关部门出台规定,将节能改造费用视同能源费用列入公共机构的预算和采购,或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公立机构的能源费用实行固定额度预算制度,允许公共机构在不增加能源费用的前提下,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节约的能源费用与节能服务公司分享。这样既解决了现行财务管理制度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政策壁垒,又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用户的节能积极性。

(二)拓展融资渠道,完善综合性的节能融资服务体系

1、鼓励金融机构向节能服务企业贷款

为缓解我国节能服务公司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央行应强化“窗口指导”力度,并通过制定区域性货币信贷工作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环保领域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应尽快研究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节能服务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支持各类型金融机构不断开发创新出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的专项金融产品。

2、设立节能服务产业专项发展基金

以促进产业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政府和市场化投资机构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聚合、引导和平台的作用,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债券融资和节能服务公司股权融资两方面入手,打造兼具孵化、扶持甚至担保基金、风险分担基金等功能的产业专项基金。

3、设立专业化的节能项目担保基金

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分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国家财政出资,主要负责大型emC节能项目的担保,同时作为地方一级节能担保基金的强大后盾。地方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出资,主要支持本地区的emC项目,培育地方节能服务市场。

(三)建立节能行业标准,设立评估体系

建立权威认证机构,形成认证指标体系、资质等级和考核评级程序,形成认证制度;出台相关监管条例,明确合同能源管理运营规范;建立各领域节能服务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包括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节能技术标准、能源审计标准等。在行业标准缺失时,鼓励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发挥独立、公正、权威的评价作用。

(四)政府主导建立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机制

建议由政府牵头,设立服务于银行、公共建筑业主、节能服务公司、节能设备供应商、民众以及相关参与方的节能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数据库,包括公共建筑物数据库、节能服务公司信息数据库和节能技术数据库。公共信息数据库方便节能服务公司、公共建筑业主及emC其他相关单位查询有关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为emC项目的投资决策、项目管理、实施过程提供参考。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各个参与方的搜索成本,而且可以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增加的交易成本,同时普及节能知识,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参与者各方利益

有法可依是基于市场化要求的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基础。以立法的形式把合同能源管理确定为节能降耗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并保证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能够使能源用户、能源企业等各方都积极的参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法律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法律手段保证节能服务公司投入的资金能够有效地回收;二是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和节能产业的激励。例如,通过出台更多强制性的环保标准,让公共建筑业主或用能单位有更大的节能压力和动力,以保障节能产业的发展。

(六)鼓励经营模式创新,培育节能服务龙头企业

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制度篇6

世界经济史表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经济的增长,一国的产业结构将依次提升,逐步由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再发展到服务经济。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np在300~2500美元时,产业结构处于工业经济的发展阶段。目前,多数发达国家人均gnp在1万美元左右,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高的达75%。在过去的5年中,印度服务业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8.6%,而在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服务业只占了40.1%。《2004年度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当前跨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转向服务业。在2005年《财富》全球500强中,全球最大的50家公司共涉及51个行业,从事服务业的跨国公司有281家,超过半数;而且在其他500强制造业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其服务业的收入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制造业业务的收入。当前服务业已经取代制造业,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

   我国政府在进入新世纪后将鼓励企业“走出去”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并且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同时印度企业在服务领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投资业绩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投资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我国的产业发展走的是工业化国家走过的传统道路,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发展,在发展制造业中走出口导向型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的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仍然是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形态。然而印度的发展却并未经历从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发展这样的一个过程,而是提前进入到服务经济社会形态。中国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同时代价也是有目共睹的,即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些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挑战.

   [49]服务业具有显著的低资源消耗、高环境质量和较低且平稳的发展速度的特点。同时,一个国家的企业将其竞争领域集中在一个产业的某个部分,就可能在其中取得竞争优势,而且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可以发挥更有效的调节和指导功能。中国在面临资源与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应当将发展服务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某些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达到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同时,在对外投资鼓励政策上应向现代服务产业倾斜,培养新的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国际竞争力增长点,优化我国对外投资的结构.

   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对外扩张已在全球范围展开,并且走出形式多样化,特别是9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放松了对历来限制甚严的电信、金融等服务部门的管制,这成为服务业迅速向海外扩张的契机。服务业已不再单纯尾随在制造业企业之后走向海外,企业跨国化形成的国际竞争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寻求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分支网络,渗入世界主要市场谋取利润。在现阶段,我国在服务业“走出去”方面尚缺乏整体规划,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服务业“走出去”,推进中国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经营,政府要进一步扩大中央财政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成立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险;鼓励培育国内服务企业走规模经营的发展道路.

   1.2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发展海外投资

印度的民营企业已经在世界市场的惊涛骇浪中不断成熟壮大,逐渐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并不是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是集中在可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先进信息技术领域。印度排名前十位的跨国公司全部都是私营企业,印度企业跨国兼并与收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取新技术与专利,以此在全球市场上建立强大的地位。例如,米塔尔钢铁集团(mittalsteelgroup)斥资320亿美元合并了欧洲安塞尔(arcelor)钢铁公司,是2006年度世界上最大的跨国界m&as交易。同年,印度塔塔(tata)集团以110亿美元收购了英国钢铁生产商corusgroupplc。米塔尔与塔塔集团都是印度国内极其著名的私人财团,现已成长为在国际市场上令西方发达国家不容小觑的跨国公司。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对外投资的自由化措施,如放宽投资限额、取消金融部门海外投资公司最低净值等,从而推动了印度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

   反观中国,国有企业在中国海外投资的主体中占据着绝对地位,这些国有跨国公司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优势大都来自于国内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且由于国有企业本身存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并未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且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政策阻碍中国国有企业跨国并购,例如2002年12月,俄国家杜马通过决议反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参与俄罗斯拉夫石油公司的竞标活动,其理由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国有公司,有悖于国有资产私有化的初衷。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美国的并购案也遇到同样的问题,许多美国议员指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美国的雪佛龙公司争夺优尼科公司并非一场公平竞争,他们认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国有企业,背后得到政府的支持,而雪佛龙公司则是在自由市场经营。这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美国并购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重视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制定更多的支持民营企业跨国行为的政策,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积极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

   而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生命力极强,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市场洞察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我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晚,但是已经有一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如作为中国一流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2007年10月参股为五角大楼和美国陆军提供入侵检测设备的3com公司,致使五角大楼的高官忐忑不安。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去”,一方面,可以避免国外因为我国海外投资的国有性质而设置的障碍,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和机制灵活的特点。但囿于融资困难、信息匮乏、风险顾虑等问题,中国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虽然具有海外投资的能力和潜力,但是仍对走出国门踟蹰不前。为此,中国政府应借鉴印度投资自由化改革的经验性做法,加快制定、完善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放宽企业投资领域、融资信贷方面的限制,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服务等,从而鼓励国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拓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1.3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要以获得先进技术、整合全球资源、优化自身结构为根本动机

从印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来看,近年来,印度企业积极推进海外并购,在相当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先进技术,整合全球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意图以全球作为舞台进行战略布局。它们选择海外收购目标时不单从价格因素考虑,而是选择那些价格具有吸引力、同时对自身低成本的工程设计和生产模式能形成互补的企业。以塔塔钢铁公司收购科鲁斯为例,后者的前身是英国国家钢铁公司,被誉为钢铁业“王冠上的明珠”,具有先进的技术和欧洲市场的丰富经验.

   “吞并”科鲁斯后的塔塔不但跻身世界第五大钢铁公司,更重要的是能生产出更精密的产品,占领高端市场,同时获得了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且该项目对塔塔集团正在全力推进的汽车项目也将起到战略支持的作用,是一项“布局高远”的交易。另外,印度企业海外并购时大多从自身特点和业务拓展需要出发,采取“以我为主”的全球资源整合策略,特别注重通过收购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结构。以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十几年时间里通过138次收购整合资源,把自己打造成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同时还通过收购,掌控了自己生产所需的60%的铁矿石。此外,印度企业海外并购时还特别注重目标公司的品牌、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和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认为吸纳这些无形资产对提升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印度爱萨集团2007年收购加拿大阿尔戈马钢铁公司后就保留了原公司的管理层和供应商.

   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无论从主体选择上还是对外投资的区域与产业,都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获得战略性资源为主要动机。特别是今年来,中国采掘业掀起的海外并购热潮。2月12日,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的大锣刚刚敲响;2月16日,五矿集团17亿美元现金收购澳洲矿业公司的鼓声又起;2月17日,谈判桌上鏖战5个月的中俄25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签订,这都将预示着,2009年中国海外收购已经在矿业、能源等资源领域全面展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资源的约束问题突显出来,有必要进一步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来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从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来看,以获取战略性资源为主的宏观投资动机是十分有必要的;但若从企业发展fdi的微观动机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当向印度企业学习,对外直接投资要以要以获得先进技术、整合全球资源、优化自身结构为根本动机.

   目前,中国国内企业大都存在研发能力不足、管理落后、长远发展目标模糊的局面,这些都难以继续推进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中国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需要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来整合全球资源,需要借海外投资之举来优化自身的发展结构。目前,通过外资引进的技术我们没有知识产权,受到发达国家对本国先进技术外流的严格限制,也不能完全适合国内市场和产业的需要。因此应该直接到科技资源密集的地方投资设立研发机构和兴办高科技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或在发达国家拥有当地先进技术的企业合资或直接收购当地高科技企业,以便及时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国内企业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国际顶尖级企业,而并购海外具有技术、管理优势的企业则成为了短时间内达到目标的最好办法。而当前,此次金融危机在为全球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导致了企业并购成本的大幅降低,为中国企业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中国的企业要大胆的“走出去”,通过参股国外先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与其形成紧密的股权合作关系以达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4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发挥政府支持和服务的功能

印度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出色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印度政府为印度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印度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本国公司的相关海外融资限制,发生了从“限制”海外投资到“积极引导甚至鼓励”的重要转变,大力支持本国公司在国外设立合资、独资公司,以及进行海外兼并活动。印度央行也逐步简化了印度公司的海外投资手续,并大幅放宽了投资限额,目前,印度公司每年海外投资资金上限为公司资产净值的200%,这对于具备海外投资实力的印度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鼓励.

   目前中国还处于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初始阶段,企业“走出去”不仅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承担很大的风险,而且需要配套政策、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如果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走出去,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有限。因此,政府需要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整合各种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的监管,形成推动企业走出去的强大合力.

   首先,要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我国已出台的有关对外投资法规看,多是针对企业出国前的审批管理等,而没有完整的对出国后行为管理的对外投资法规,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缺乏一部纲领性、权威性的法案,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难以适应当前境外投资发展的要求,并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健康有序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并健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法案,以法律性文件取代政策性文件的主导地位,把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纳入法治化轨道,使我国的对外投资有法可依,规范、健康的发展。对外投资法规和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将有效鼓励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其他跨国经营活动,保障他们的权益.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财政金融政策。扩大中央财政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以支持企业对新行业领域市场的开拓并提供公共服务.

   对“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建立对外投资基金,或者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对投资海外的企业实行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如对返销产品特别是运回的资源产品,应免征进口税,对作为投资带动出口的设备产品应免征出口关税,同时完善进一步国际税收制度,维护对外投资者的利益。另外,尤其要重视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掘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巨大潜力,从而使民营企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可以适度放宽外汇管理政策,在目前人民币经常性收支项目自由兑换的既定前提下,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出入.

   再者,要完善对外投资的服务体系。政府要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信息和各种服务,使企业海外投资更加便利,从而更有效率的开展对外投资。在信息时代,谁掌握的信息多和快,谁就能抢先攻占国际市场,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目前我国感受国际信息冲击的时间普遍比西方国家晚3-6个月,使我国企业一直处于追赶状态,难以开拓自己的领先领域。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强信息服务,及时为国内企业提供各国和各地区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状况和企业资信等投资信息.

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制度篇7

传统上讲,供水作为城市公用事业一直被欧洲各国视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大量的供水企业由国家和各州以及基层政府直接兴办,国家财政投资一直是其主要资金来源。

在公有公营的体制下,供水服务领域普遍存在官僚作风严重、效率低下、竞争不足或者监管不力等弊端。为此,欧洲各国都先后推动了供水体制的市场化改革。

目前,英国模式和法国模式是欧盟大多数国家供水体制的代表。英国主要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其供水服务体系被称为专营。英国1989年通过的新《水法》将供水服务的市政性质,上升为国家公共服务,通俗地讲,英国是按照中国目前电力、电信的原则来管理水务服务的。

英国专营体制的公司,法定获得一定区域、没有时间限制的经营权,拥有设施的产权,是产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地方城市政府不对供水服务质量和价格进行监管,没有准入环节,但是,英国成立了世界上最健全的过程监管体系。

法国是市政服务体系的代表,这种体系是世界水务服务的主导,通过特许经营来引入市场机制,绝大部分国家采取这种模式。特许经营的本质,是政府拥有资产(或者最终资金),经营权开放。经营者通过竞争获得一定时间、一定区域的经营权。竞争设定的关键是市场准入竞争,一定要求专业公司的参与。法国也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城市政府直接经营(供水35%,污水65%),主要针对服务要求较低的服务内容。

总的看来,改革后,欧洲供水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改善,监管体制也逐渐完善。不过,各国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并非齐头并进,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本刊此次特意摘选了欧洲三大巨头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部分案例。

英国:一个有点变味的成功故事

在城市供水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上,英国是改革比较早而且处于前列的发达国家。

1989年,英国对原公有的水务公司进行民营化改革,将其中主要的水务公司转变成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实现了政府资本的退出。包括泰晤士公用水务事业有限公司在内的水务企业实行了私有化,获得了25年的特许经营权。

私有化导致了该部门需要更加强有力的管制,因而英国建立了三个监管机构:水务办公室、饮用水监察署和国家河流管理局。在整个管理框架中,核心制度为定期的价格调整审查制度。

在接下来的10年里,泰晤士水务以及其他9家水务企业的税前利润上升了一倍多,水价上涨了约30%,高层经理人员的薪水也明显上升,这是遭到公众强烈指责的地方。

在私有化后的10年中,水务领域的就业率下降了近20%,最后产生了产业集中度问题。10年中,包括泰晤士水务在内的10个水务公司中的5个已经被跨国公司所接管,而这一过程还在继续。

人们普遍认为私有化后投资不够,监管部门意识到没有能力来强迫水务公司进行足够的投资以确保长期供水安全(包括减少渗漏)。但这未必能够成为反对私有化的一个理由。尽管有一些大项目非常成功(特别是一个主要围绕伦敦的新的大环线),但是普遍承认私有化前的数10年里重大投资一直不足,特别是在更换伦敦过旧的水管网络上。

1999年工党政府上任后,这类投资大大加快,特别是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为了回应公众和媒体对缺水、高渗漏和高成本的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召集了“水务最高级会议”。可以这样认为,监管机构、公司和政府三者分离使得问题更加透明,并更能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也使得普雷斯科特比对付国营公司更加容易对付私营公司。

而泰晤士水务的经理们则抱怨,这种政治上的干预表明还是没有足够的独立性或者真正的分离,他们尤其反感普雷斯科特为了回应情绪化外行的公众压力而要求水务办公室制定减少水管渗漏的目标,而不是设定一个供水安全的总体目标,他们认为供水安全的总体目标可以通过扩大供水来达到,而且成本节约得多。

但是,仍可以将这看作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即民主政治程序还是可以迫使私营的公用事业公司出于较明显的政策因素而做点什么,尽管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对公司并不是最有利的。

泰晤士水务的经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有关私营公用事业公司、政府机构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有趣问题。

90年代后期,泰晤士水务进行的调查显示其大多数消费者愿意稍微多支付一点水费以改善环境。但是这遭到了水务办公室的否决,其理由是水务办公室代表的是消费者的利益,而消费者的利益在于让水价能够降下来。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就意味着监管者执行的是比消费者自身意愿更为狭隘、自私和短视的消费者利益观念。

另一个招致更多埋怨的例子是,水务公司被夹在了饮用水监察署、环境管理局和水务办公室之间。饮用水监察署想要提高饮用水纯净度,却既不顾及日益减少的收益,也不顾及风险率;环境管理局想要保护地下蓄水层,也不顾及任何明显的后果;而水务办公室则总是想要把水价压下来。他们谁也不愿考虑其他人的目标。

法国:格勒诺布尔的一场“滑铁卢”

通常,供水服务都由法国市政当局自己负责。现在,有半数的供水服务由市政府所属的形式上独立于市议会的专务公司提供。另外半数服务着约80%的人口,将供水服务委托给了私营水务公司。

在法国,格勒诺布尔作为供水私有化的“滑铁卢”而闻名远近。这个故事的主角有当地政治家、一批市民团体、当地绿党以及全球第二大水务服务公司苏伊士水务公司(Suez)。

格勒诺布尔是位于法国东南部的一个城市,2003年的人口约有15万。一个世纪以来,市议会有效管理着水务服务,以低价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用水,从财务上看,尽管价格低廉,但是供水服务还能够盈利,并能定期贡献给市政预算。

但是到了1983年,当时的格勒诺布尔市市长、国家环境部副部长a1ainCarignon颁布了一项有利于私营者参与所有公用服务的政策。尽管遭到了来自消费者、市民团体、工会和当地绿党的强烈反对,格勒诺布尔市议会还是表决同意授予Suez的子公司――法国东南水务管理公司一份25年的供水及污水排放服务合同。

“滑铁卢”开始于1993年,在一些市民团体和当地绿党的压力之下,许多公共服务特许权腐败事件被司法调查员们公开曝光。调查员们的结论是作为私有化的交换条件,Suez所给的酬金是资助Carignon竞选,并赠送所有主要政党其他礼物,总计约300万欧元。

Carignon和Suez的一个主要经理随即被宣判为行贿受贿。1996年,他们分别被判处4年和1年监禁。

法院同时还裁定法国东南水务管理公司合同损害了市政当局和消费者的利益。该公司为了涨价而使用了许多伎俩,包括做假账和操纵指数。据地区审计事务所1995年估计,在25年合同期内,这些行为给格勒诺布尔市民所造成的总损失约为1.8亿欧元。

事情并没有结束。之后当选的格勒诺布尔市议会苦于缺乏足够知识来处理与Suez的合同,但又不得不思考解决办法,当地绿党以及一些市民团体也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法律抗争。

在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论证之后,市议会于2000年最终表决通过供水服务重新划归市有,由形式上独立于市议会的市政府所属专务公司提供。重归市有有助于重建更高的透明度,并杜绝腐败和漫天索价的风气。水价稳定了,同时市政当局有能力负担更多的安装投资。

格勒诺布尔市的案例决不是孤立的。部分全国委员会认为法国在授权供水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着大范围的营私舞弊、收受回扣和漫天索价现象。国家审计署和公共服务高级委员会的其他一些报告指出,私营和市有供水服务公司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价格。其结果是,法国又有一些私营的供水服务重归市有。

水务服务私有化在成本效率方面未见有任何提高,但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消费价格却提高了,而且私有化在一个高度腐败的环境下发生,更进一步加深了民主控制日渐萎缩情况下的非法操作。格勒诺布尔市的“滑铁卢”表明即使在法国,在将其水务服务授权给私营企业经营时,地方政府还是缺乏足够知识来制定合适的管制方法。

德国:罗斯托克的成功管理

罗斯托克是前民主德国的主要港口城市,历史上一切可能的公共服务都掌握在政府手中,不过服务业经营不善,技术上也不够先进。

德国统一后,罗斯托克的市政当局决定将地区水务外包,租赁给了eurawasser,该公司是昂帝欧的合资企业之一,掌控着当地废水处理以及将水配送到消费者的业务管理权。

1993年后,eurawasser在罗斯托克投资了2.25亿欧元,大部分是为了符合德国和欧洲的标准,包括欧盟的饮用水指令。约5500万欧元用于将水升级到饮用水标准并进行配送,另有1.7亿欧元投在了几近完工的废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翻新和现代化。可以说,供水和废水处理两个系统按世界标准来看都达到了最优质量。

eurawasser承担了保质保量供水的风险,并负担全部资本成本和日常运营的成本,价格方面保证除了做通货膨胀调整外,保持25年不变。25年后,租赁协议可以续签,但市政府也有权重新由自己来进行管理。

在租赁期内,罗斯托克当地政府及其邻近市镇保留控制、业绩监督以及要求私营者因法律变化而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利。公司采取的一切有关价格、投资和其他方面的变动都必须重新获得许可。合同的遵守情况由一个人数相等的私营代表和公共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负责监督。

罗斯托克的水务租赁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而广为公众和媒体所知,甚至民主社会主义党也对该地区最大和最有经济活力的城市的水务管理系统的质量引以为豪。

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家政企业服务升级

家政服务业有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有着众多的潜在就业人群,可许多家政企业的发展却一直是举步维艰,走入了一个“家庭服务需求量逐年增大,效益却越来越低”的怪圈,商家、消费者、员工都在抱怨,他们各有自己的苦衷,三者利益一直都难以得到平衡。其实家政行业发展处于如此尴尬的局面,有其深层的原因:

一是社会偏见的原因。家政服务业是从传统“保姆”行业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对于那些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人们仍然把她们的工作视为“侍候人”、“低人一等”的低贱工作,家政服务的从业人员很难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这就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家政这个行业,特别是在家政一线工作的人员,她们很多是实在找不到其他谋生手段,才勉为其难地从事这个行业,有的虽然从事了这个行业,但只要一找到别的工作,立马就会转向,离开家政行业,导致从业人员极不稳定。

二是从业人员的原因。从目前从事家政服务人员状况来看,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技术水平差。笔者对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中型专业家政服务公司的457名员工(包括13名管理人员)作了统计,40岁以下人员占45.7%,40岁以上人员占54.3%,初中以下学历人员占90.3%,高中学历占6.9%,中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2.8%,从事家政行业4年以上的人员仅占3.1%。

三是家政企业的原因。一方面家政服务业准入门槛低,很多家政公司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部电话、一个人就开始营业。这种中介式的家政企业占目前家政企业的90%以上,是家政行业主力军。这类企业管理上无章可循,管理者水平差,公司经营极度不规范,运作混乱,缺乏后续服务,在介绍人员质量和保证家庭安全方面均无保证,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家政服务公司或机构目前仍然处于利薄风险大的经营状态,是一个社会效益较好,经济的效益欠佳的行业。

四是家政服务行业培训的原因。对于现代家政服务中的清洁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婴幼儿看护、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养老服务、病人看护、护理孕妇和产妇、家务管理等服务种类,专业技术性强,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顺利上岗,满足雇主要求。但目前此类家政培训现状令人担忧。

1.家政教育培训机构不规范

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应教材,加上师资欠缺,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再次培训、持续培训、分类培训开展不足。

2.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没跟上

许多培训机构的家政技能培训结业考试只是走形式,甚至是骗取政府培训补贴的一种方式,致使培训出来的家政服务人员质量良莠不齐,客户对家政服务人员提出的素质要求难以实现。

3.企业及员工培训意识不强

很多企业不愿投入太多的财力物力在人员培训工作上,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员工对培训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积极性不高。

要解决家政行业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家政企业的发展。家政企业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才能破解家政行业僵局,使家政行业形成“员工愿干、企业敢办、顾主敢用”的良好发展局面,走上蓬勃发展之路。

一、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层次。

一是管理人员培养。管理人员的水平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家政公司从事的是一种较特殊的服务行业,它以农村劳力、下岗工人为主要劳力来源,她们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又要把服务输入到千家万户的都市家庭之中,如何管理好家政服务员,使她们有良好的服务心态,为雇主提供优质服务,这需要十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高超的管理技巧。所以,家政公司的管理人员既要有企业管理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与低层工作人员沟通的技巧及耐心。家政企业管理人员应视服务人员为姐妹,在日常管理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关心体谅、理解为主,以说服教育、引导为本,充分尊重她们的人格,维护她们的权誉,才能为公司也为自己,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现代家政服务已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保姆和佣人,而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高技能的服务工作,所以对家政服务员的培训已成为家政服务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家政服务员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技能的必由之路。家政服务员的培训,其实既是对家政服务技能的培训,又是对从事家政服务意识的宣传,既是对现代家政服务行业理念的宣传,又是对家政服务企业品牌的一种宣传。

一个想长远发展的家政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员工培训体系,建立自己的“造血”系统:

1.要有实用有效的教材

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一套简单、有效、直接面向家政服务员的专业教材,并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更新其内容。它是家政服务人员的工作手册,既有理论深度,更有操作实效。

2.要有经验丰富的教师

家政培训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更要有实践经验,不仅讲到位,更要做到位,要针对自己传授的内容经常和一线服务的人员沟通,使传授的内容贴近实际。

3.严格的职业考核

要制定一套真正能检测出学员对技能掌握程度的科学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并按规定严格执行,以保证每个领到职业资格证的学员,在理论与操作上都能达到一个合格家政服务员的标准。

4.要建立循环培训机制

企业员工的培训要自觉化、经常化,保证技能的熟练程度。

二、规范管理制度,增强工作效率。

1.建立规章制度

一个优秀的家政公司,应该做到用规章制度规范各种公司行为,从服务流程、收费标准、工作人员职责等,要有完备规范的细则规定、企业与客户书面合同签订制度、人事聘用制度、职工教育培训制度、考评和奖惩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风险防控制度等,一切都要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执行顺畅。

2.建立员工制

员工制公司更规范、更具有发展潜力,可现实是员工制公司屈指可数,中介式公司才是家政市场的主流,症结就在“社保”和“风险”问题上。根据现实情况,目前,家政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制度并行,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区别对待,即中介式与员工制同时存在,高端市场员工利润高,可按员工制管理,低端市场可按中介式管理,由中介式逐渐向员工制转化。

三、建立企业文化,打造服务品牌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生命,没有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没有灵魂和生命。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打造家政服务品牌的重要途径,我们不少家政企业经营不好、业绩不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患了企业文化贫乏症。因此家政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建立一种能被用户欢迎的服务精神和经营理念。打造企业文化,提升品牌形象,是增加企业无形资产的捷径。

四、强化服务,推进网络经营化管理

网络能让客户及时便捷地了解家政企业及其服务内容,也能为家政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品牌宣传平台,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市场调研环境。网站内容要从丰富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入手进行整理丰富,让网民从网站上就能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公司管理,员工培训,服务项目,服务内容,项目价格等方面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还要加强网民与公司之间的互动,给网民顾客塑造一个精神的家园,培养顾客品牌认知度,培养更多的潜在顾客。

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制度篇9

一、××县物业管理的难点表现

(一)观念落后,意识淡薄,物业管理运作的大环境尚未形成实行物业管理是住房制度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任何新生事物起步都需要广泛宣传引导,人们正确地去认识。目前,对物业管理宣传的力度不够,人们对物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内涵、性质、原则、作用知之甚少,甚至产生种种误解和错误认识。人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福利型的管理模式,不能接受物业管理提供的有偿服务。

(二)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健康有序的物业管理局面尚未形成目前我县物业管理的类型有三类:专门成立的物业公司(xx县物业中心)、开发企业派生的物业公司(如:兴隆物业公司、常顺物业公司、昌盛物业公司、华瑞物业公司、华能物业公司龟龙林物业公司等)、各单位自行管理的队伍(如县水利局、国税局、发改委、兴隆山管理局家属楼的管理等),显然,还没有形成开放式的物业管理竞争机制,直接影响了物业管理的质量和健康有序物业市场的发展。

(三)地方性政策不配套,使物业管理难以步入正轨随着《物业管理条例》、《××省物业管理条例》和《××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的出台,我县只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意见,从实际情况而言,政府、职能部门、物业公司、业主之间的责、权、利不清,物业企业与业主之间常常出现矛盾和纠纷。同时政府缺乏对物业管理发展的扶持政策,使我县物业管理一开始就陷入困境,影响了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四)建管分离,物业管理启动资金难以落实由于建管脱节,给新建住宅小区开发物业管理埋下了许多隐患。开发商只考虑建设,很少考虑日后的物业管理,物业管理启动资金以及维护,管理资金无法落实。根据物业管理条例规定,新开发小区应提留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小区物业管理的启动资金,但在我县缺乏相应配套政策和力度而无法落实。旧住宅小区包括安居工程住宅小区,配套及设施不全,房屋设备超期服役,维修任务相当繁重,恰好这类住宅小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建设单位和开发单位无这项费用预留,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物业管理更是难上加难。按照《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凡商品住房和公有住房出售后都应当建立住户公用部位、公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其缴纳比例为:住宅为售房款的3%,非住宅为售房款的6%,公有住房出售后的维修基金按多层住宅不低于售房款的20%,高层住宅不低于售房款30%的比例提取。目前全县共有住宅楼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其中县物业中心托管面积约17万平方米,各开发公司下属物业公司托管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其余约50多万平方米的房产属于自管或没人管理状态,都没有按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提取相应的维修基金,致使建成后十年以上的房屋屋面出现渗漏、下水管道阻塞、破裂等现象无资金维修,也没有物业公司接收托管。

(五)收费低,收费难使物业管理举步维艰

《××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规定批准的收费标准,仅达到小区公共卫生、绿化,保安等项目基本管理服务所需的费用标准,维护维修资金无着落,作为企业化的物业企业要自负盈亏,势必影响其服务质量和水平,对业主提出的一些服务需求特别是诸如屋面修复、下水疏通、化粪池清理等问题想满足也力不从心,无非将增加两者之间的矛盾。受住户观念、经济发展特别是居民收入低下等因素的影响,收取物业管理费十分困难,成为困扰物业管理企业实现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最大障碍。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物业管理费的收缴率仅在6o%左右。

二、要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

物业管理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受委托、按合同、有偿服务’’。但这十个字,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因为它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只有理顺这些关系,才能使物业管理有序推行。

(一)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的关系

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都是物业管理关系中的主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业主委员会对小区物业有终身管理权,物业公司具有终身服务权,双方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在业主自治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中,共同管理着同一物业,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是有一定的法律和经济关系。两者之间是平等的,其权利和义务由法律、合同约定。相互之间是一种提供服务与购买服务的关系,而且还是一种相互选择、自愿成交的关系。物业公司要履行业主委员会赋予的管理责任,提供统一专业化的周到服务;业主委员会要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管理,监督管理,决策管理。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物业管理的新体制、新关系,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的一大特点。

在物业管理实际运作中,物业公司应当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处理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一是对业主的各类服务需求,应当尽职尽责,热情周到地为业主排忧解难,真正树立起“业主需要,我要做好”服务观念;二是对个别业主违规违章行为,则应依据法规、合同、公约等的约定,大胆地认真地管理,以维护全体业主的利益和公共设备设施的完好无损;使业主的物业得到保值增值。

(二)业主与业主的关系

“远亲不如近邻”这一古训,突出了在邻里关系户中统一大于对立的一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毗连物业引发的邻里纠纷,又表现出矛盾大于统一的一面。

成百上千个家庭同住一个小区,共同使用许多公用设施设备,如道路、外墙、屋顶、绿化、环境等,但相互间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又疏于直接交往,这就需要物业公司去组织协调,要帮助所有业主形成一个共同遵守的业主公约,还要组织业主参加多种联谊活动,促进睦邻关系的形成,生活小事相互照应,管理大事共同决策。这样,“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训就会大放祥光,和睦融洽、相互关心、欢快舒畅的邻里关系就会形成。这种“详和”的邻里关系,必须由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来为其创造。

(三)有关部门与物业公司的关系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住宅小区是各相关部门综合服务的对象,应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如房屋建筑质量方面的业务,应由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房屋产权方面的业务,属房地产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服务项目收费和收费标准方面的业务,属物价部门的管理职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业务,属辖区派出所的管理职能;水电暖方面的业务,属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这些部门都是服务性的,都应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按规定入户抄表,计量收费,不应将滴、冒、跑、漏等的损耗,都分摊到业主的身上,这种分摊是违背国家政策的,业主应该抵制,不应把怨言和责任转嫁到物业公司,而应与物业公司配合起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扼制垄断行业的违法行为。水电暖等相关部门,如要让物业公司为其代收费用,须出具国家规定的委托书,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否则物业公司无权为其服务。

(四)物业管理主管部门与物业公司的关系

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物业管理主管部门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政府对物业管理的职能就是依法行政,就是立法、监督、协调、检查、指导。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只能做裁判员,对小区的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要按其双方签订的合同吹哨子,谁犯规罚谁。这样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才可以提高,业主的观念才可能转变,物业管理市场才可能形成,进而发展产业,增加效益,政府和企业也都将同时受益。××县物业管理所作为房地产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应依据国家、省、市物业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定全县物业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全面负责本县区域内各物业公司的审查、备案并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施行业监督管理;依法归集并合理使用房屋维修基金;以为业主服务为宗旨,委托物业管理公司按照住宅主管部门的标准和委托管理合同对住宅区实施物业管理;依据委托管理合同和有关规定收取管理费用,负责业主对物业公司创造质量投诉的调解处理;政企分离,脱开与县物业中心上下级关系,对物业中心的体制进行改制,使其自主经营,自主发展。

三、××县物业管理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

鉴于我县物业管理的现状和诸多问题,如何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目前已成为从政府到居民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究竟如何引导物业管理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尽快完善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用法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从深圳、xx、大连等城市的经验来看,自建设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出台后,这些城市结合实际先后出台物业管理的一系列地方性配套法规,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物业管理的发展。

××市在2002年出台了《××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但作为县区地域,借鉴实施毕竟不太切合我县实际,因此,应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省物业管理条例》、《××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县物业管理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同时,从体制上给予理顺,从政策上给予支持,特别是对未提留维修基金和未纳入物业管理的已售公有住房,政府应以宏观调控手段加以调控,对新建商品房维修基金的归集,应在办理《规划许可证》时一次性按比例缴纳,对不按规定缴纳者,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不予办理《规划许可证》和《开工施工许可证》,使我县物业管理工作逐步纳入轨道。

(二)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观念转变

物业管理在我县做为新兴行业,目前人们对其了解甚少,能够正确地理解、认识和支持的更少。这同舆论宣传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人民群众对物业管理的接受和支持,是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应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和居民广泛地宣传物业管理,介绍国内外物业管理的先进经验,报道物业管理的进展,使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关心物业管理,参与和推进物业管理。房管部门和物业公司要深入小区,面向住户,利用挂横幅、发传单、树宣传牌、设立咨询点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广大居民认识到物业管理是为广大居民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居住区的环境和各种配套设施保持完好,使房屋保值、增值。引导住户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偿服务的旧观念,树立起花钱买服务的新观念,养成自觉交费的习惯,共建管理有序、和睦文明、环境幽雅的住宅小区。

(三)理顺管理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政府应出台办法和措施,理顺小区物业管理企业与公安、交通、市政、环卫等职能部门和产权单位、居委会的关系,使物业管理真正实现对住宅小区的综合性、专业化统一管理,克服服务多头管理,互相扯皮的弊端,加快物业管理企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进程。完善物业管理监督约束机制。业主和物业企业应双向选择,平等协商,双方应根据服务内容和质量以签订合同的方式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这样,才能使物业管理企业的行为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发挥业主委员会对小区住户的宣传、解释、协调作用,才能要求业主遵守规章,履行义务,才能切实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物业管理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管理质量,既是党和政府一再强调和要求的,也是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物业管理是一种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型的管理,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使管理上档次、上水平。首先,物业管理人员要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物业工作事无巨细,服务时间不分昼夜,服务空间不受限制,物业员工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住户服务的思想,恪守“住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以优良的服务,满足住户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让住户体会到花钱买服务所带来的方便和实惠。其次,健全小区的管理制度。包括报修制度、承诺服务制度、物业人员的考核奖罚制度、文明优质服务制度等,用制度规范物业人员的行为,用服务调查来监督物业人员的表现,用奖惩实施调动物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加强业务技能学习和培养。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专业队伍,以此赢得住户和社会的认可。

(五)拓宽经费渠道,培育造血机能

家政服务公司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司法行政;社会管理;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

中图分类号:D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1-0000-00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工作的重大主题之一。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主题,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命题。司法行政工作具有浓厚的社会性,深入研究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性和司法行政社会工作创新,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性

社会性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本质属性。司法行政机关除了为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提供保障和服务外,还承担了大量面向社会的公共法律事务。在政法工作体系中,司法行政工作是社会性非常鲜明的一种法律工作,这种浓厚的社会性决定了司法行政工作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社会管理法治化与法治建设社会化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具有内在的契合点。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管理需要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样,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倡导“小政府、大社会”的背景下,法治建设也需要走社会化的道路。司法行政工作就是社会管理法治化与法治建设社会化有机融合的重要领域。

司法行政工作既是一项法律工作,也是一项社会事业。行政权本身就是一种直面社会、直接与社会打交道并且具有一定社会参与性的权力,公民从摇篮到坟墓都要与行政权打交道,司法行政权也不例外。司法行政权是行政权中既具有法律性又具有社会性的一种复合型权力,司法行政工作本身就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行政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具有浓厚的社会性,很多工作都是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涉及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比如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都是以提供法律服务为内容的社会事业。”[1]通俗讲,司法行政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的,就是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从社会性的角度看司法行政工作可以发现,长期以来一直颇为低调甚至默默无闻的司法行政工作,其实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广阔的用武天地和深远的发展前景。“对司法行政概念的理解要从司法拓展到社会法治化的大背景,社会法治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司法行政提供多元化的法治服务。”[1]随着社会法治化程度的提升和司法功能的拓展,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都面临日益增加的许多法律事务。司法行政起初主要为司法审判提供司法保障,逐渐发展为为社会提供各类公共法律服务为内容的法律制度。

具体而言,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性主要体现为社会服务性、社会参与性、社会动员性、社会治理性、社会控制性和社会引导性。

(一)社会服务性

社会服务性是司法行政工作社会性的核心属性,体现为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司法行政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型的行政权力,这种服务除了表现在为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提供服务外,还大量表现在为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法律服务上。不少司法行政工作都具有直接面向社会的窗口式服务特点,司法行政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都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更应大力彰显司法行政的社会服务属性。

为社会服务是司法行政社会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司法行政服务性的重要内涵。为社会提供公共法律服务,是由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司法行政机关为社会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主要是通过培育、发展和规范各类法律服务事业,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的法律需求。律师的刑事辩护和民事、法律援助以及公证员的公证、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等都具有明显的服务社会效应,可以满足社会法律消费群体的服务需求;普法工作也是一种直接服务社会大众的政府推进型公益服务。

司法行政机关通过指导和监管法律服务业,既有利于保障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及时获得法律救济,维护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正当利益,又可以有效实现对社会的法律调控,提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二)社会参与性

社会参与性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特性。司法行政是一项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事业。甚至可以说,离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司法行政工作将寸步难行。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很多工作都不是司法行政机关唱独角戏可以做好的,都需要社会力量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参与,司法行政机关只是起组织、协调、指导的作用。

以社区矫正为例。社区矫正就是以社会资源的整合为基础、以社会环境为背景、以社会干预为手段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尽可能多地利用社会力量,包括广泛利用社会人力、组织和设施、技术和资金等资源,是社区矫正区别于监禁矫正的重要特点。社区矫正的社会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

除了社区矫正,社会参与性还广泛体现在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等几乎所有司法行政工作中。

(三)社会动员性

作为一项需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事业,司法行政工作具有浓厚的社会动员性。所谓社会动员,是指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社会动员的目的是让受众对未来产生一定的期望值和憧憬,提高人们的期望值和参与意识,并为之奋斗。在一个国家中,适度的社会动员能充分调动社会大众投身于社会各项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当然,政府要把握好社会动员的尺度,保持司法领域社会动员的适度性,动员过度或动员不足都不利于司法行政工作的科学发展。

社会动员性是与社会参与性相互匹配、相辅相成的。全民普法、法治城市创建、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社会参与性强的工作,都是检验司法行政机关社会动员能力高低的考卷。全民普法是司法行政领域社会动员性最为浓厚的工作,全民普法需要全民总动员。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也需要广泛动员社区、公益组织、志愿者等民间力量。

(四)社会治理性

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是国家对社会的有效治理,而社会治理性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社会性的重要体现。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社会建设需要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工作,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结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日渐明晰。而面向未来,欲实现社会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和谐,当有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结构,政府当由社会的直接管理者逐步转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治理方式当由人治转向法治,由施压转向合作。”[2]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需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在社会转型进程中,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崛起、社会自治能力的提升是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基层民主自治的不断推进,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在我国迅速崛起,尤其明显的是志愿者已成为我国民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志愿者、社工组织和政府共同组成的社会治理结构逐渐形成。作为新的组织形态,公民社会在其成长和壮大过程中如何规范并促进其健康发展,也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作为政府部门,应该认真履行管理职责,规范社会组织本身的生活,与社会组织一起共同管理社会事务,为公民社会的自治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

在社会治理领域,作为政府的司法行政部门,要注意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等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合作,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从社会治理的配角向主角转变。

现代政府正在由大而全的政府向小而善的政府的转变,必须恪守社会治理的善治理念。所谓善治,就是良好的治理,是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对社会的良性合作管理。司法行政工作本身具有有效治理社会的作用,不少司法行政基层组织如遍布城乡的人民调解组织犹如社会的触角,直接面对基层一线群众,直接应对矛盾纠纷,熟悉了解社情民意,堪称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力军。

就司法行政而言,要充分发挥社会领域的司法行政政策在调控和指导社会治理方面的善治作用,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尤其是普法依法治理、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在促进社区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

(五)社会控制性

司法行政具有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控制性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内在属性。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与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其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

当代中国社会控制模式正在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依附型向自主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人治型向法治型、从强调稳定型向强调和谐型转变。法律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司法行政工作是社会控制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实施社会控制的重要力量。司法行政的社会控制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调解纠纷和法律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进而实现社会控制。纠纷意味着无序,是社会反常行为和对既定社会秩序的破坏,而纠纷的调解解决就是对这种破坏的补救,恢复社会秩序的常态,从而实现社会控制的目的。监狱、劳教、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形成了司法行政维护和保障社会稳定的“硬件”体系。以人民调解为重心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则形成了司法行政保障社会稳定的“软件”体系。“以人为本”的法律援助通过实施社会关怀促进和谐社会的社会控制。另外,通过法制宣传养成法治观念,使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逐渐由“硬件”控制向“软件”控制转化,即社会成员通过自我行动,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合于法律的要求而达到社会控制[3]。简言之,司法行政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控制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六)社会引导性

社会引导性是司法行政工作社会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司法行政工作软实力的体现。

司法行政工作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的社会性突出体现为司法行政的社会引导功能,亦即司法行政工作可以发挥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引导作用,引导人们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引导功能突出体现在法制宣传上,法制宣传通过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引导和教育全体社会成员遵纪守法、学法用法、依法维权,引导公民合法表达利益诉求。

除了法制宣传,社区矫正和违法行为矫治也都具有明显的社会引导功能。司法行政工作对违法犯罪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具有引导的功能。违法行为矫治工作通过科学的教育、引导和挽救,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教育挽救严重违法和轻微犯罪人员,特别是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引导违法行为矫治对象走上正路。社区矫正则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导和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引导和帮助矫正对象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

社会管理创新与司法行政社会工作创新

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主题,也是法治建设领域的重大命题和司法行政领域的重大课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司法行政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目的。新形势下的司法行政工作必须从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出发,从社会性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司法行政的功能作用,准确把握司法行政工作的规律,高度重视整合司法行政各项职能、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司法行政社会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公众和社会组织对司法行政工作的参与度,努力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有更大的作为。

(一)充分认识司法行政工作社会性的意义

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4]。其中,“维系社会秩序”是社会管理的核心内涵。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管理规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理念,运用社会管理新方法,构建社会管理新机制,使社会形成良好秩序,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和谐因素,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的活动。大力彰显司法行政工作社会性,对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落实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司法行政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需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组织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群体共同参与,统筹动员社会力量,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落实。只有大力彰显司法行政的社会性,人民调解、法制宣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的期待和需求,司法行政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法治建设角度讲,要把司法行政工作放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推进,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落实中的作用;从社会建设角度讲,要把司法行政工作放在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促进,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第二,有利于重新认识司法行政职能,重新定位司法行政职能,重新激活司法行政职能,进一步重视司法行政的社会职能。在“小政府、大社会”的背景下有效释放司法行政服务社会建设的能量,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独特作用。司法行政职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高在上的管理甚至管制职能,而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职能,是“大社会”背景下的“小政府”的公仆角色。一言以蔽之,社会职能是司法行政职能的本色,几乎所有司法行政工作都是社会职能的展现或延伸。

第三,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合力,为司法行政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作为政法领域的一项社会事业,司法行政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需要广泛动员和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点多、线长、面广的司法行政工作,可以拧成一股绳整合在社会工作的平台上,形成司法行政工作的合力。

第四,有利于提升司法行政工作在全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扩大司法行政工作在全社会的知晓度和美誉度。多年来,司法行政工作总是不为社会所知晓、所熟悉、所重视,甚至依然有不少党政领导干部不了解当地司法厅局是个干什么事情的部门。究其原因,除了司法行政工作自身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外,与司法行政工作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参与度不足、社会整合能力不强、社会管理创新不够等等有着内在的关联。

第五,有利于创新司法行政管理理念和模式,促进社会和谐,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从一定意义讲,司法行政工作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代表了司法行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水平高低。创新社会管理对新形势下的司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司法行政工作要挖掘潜力、鼓足动力、形成合力。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创新司法行政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注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服务理念。

(二)提升法律服务的社会化水平

法律服务是为社会公众、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法律事务性帮助和提供具有法律意义服务的一种公共服务活动。社会各个阶层几乎都对法律服务有着多样化的需求,广大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是法律服务的重要对象。本文的法律服务主要指包括律师制度、公证制度、基层法律服务等公共法律服务活动。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的定位不同、服务领域有别,分别以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不同的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事项提供法律服务,帮助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利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其中律师业已经成为我国法律服务的中坚力量。遍布城乡的基层法律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制度,在我国法律服务队伍中队伍庞大、数量最多,主要服务阵地是广大农村,其次是城市的基层社区群众。

律师服务的社会化要求进一步健全律师行业准入制度,建立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诚信评价体系,实行法律服务承诺制,规范发展律师服务机构,促进律师行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律师在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方面依然大有可为。例如,为企业提供“法律体检”,帮助企业防范经营风险,为重大建设项目提供组团式法律服务,为重点行业提供导入式法律服务等。倘若说出于中立性和独立性的考虑,裁判角色的法官必须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的话,那么服务角色的律师则恰恰相反,应当与社会零距离,主动送法上门,主动融入社会。

公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预防性法律制度,在引导和规范民事法律行为、证明和确认权利义务关系,保全和增强证据法律效力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在预防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不可替代。公证服务的社会化要求充分发挥公证制度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独特作用,公证制度在解决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热点难点领域的矛盾纠纷上能发挥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独特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证的职能作用正在越来越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公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舞台也将越来越广阔。

基层法律服务是由乡镇和城市街道设立的基层法律服务组织向广大群众和基层社会提供一定范围的法律服务,与律师服务和公证服务等共同构成我国法律服务的基本体系。基层法律服务的门槛低、起点低、服务好,服务具有及时、便捷、低廉和拾遗补缺的特点,可以基本满足基层群众对一般法律服务的“请得起、请得到、服务好”的需要。基层法律服务的低收费可以满足城乡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需求。

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我们运用法律服务手段调节经济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管理由伦理型向契约型转变、由德治型向法治型转变。大力发展和繁荣包括法律服务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有必要将法律服务业纳入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规划、努力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将法律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法律服务体系,促进法律服务资源的城乡共享,使城乡群众共享均衡的法律服务。

大力发展社区法律服务,积极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在律师服务的竞争压力下,城市基层法律服务所可以向社区法律服务领域转型,以城市社区为阵地,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改造成为社区公益性法律服务组织。律师可作为志愿者参加社区法律服务活动,提倡律师事务所与社区结对子的形式提供相对稳定的社区法律服务。司法行政机关可以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社区购买法律服务。高等法律院校的师生也可以志愿者的名义成为社区法律服务的生力军。

大力加强农村法律服务,积极推进“法律服务进乡村”,改变法律服务供给城乡不均衡现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法律服务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农村小城镇建设、农业订单、农村土地流转、外出务工农民工等法律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农村法律服务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突出表现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不够充分,渠道不够畅通,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乡镇法律服务所队伍萎缩,与司法所工作交叉,人员素质偏低。大力推进“法律服务进乡村”活动,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法律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可以考虑将乡镇基层法律服务所改造成为服务更加灵活便捷的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站,通过工作站这个枢纽整合涉及农村的各项法律服务事宜,激活农村法律服务市场。

大力发展和积极倡导公益法律服务。公益法律服务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彰显公益色彩的公共法律服务活动。包括公益法律服务在内的公益服务是现代公民社会的重要特质,公民社会发展越成熟则公益服务越繁荣。公益法律服务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为社会弱势群体维权提供公益法律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法律服务,为环保等公益事业提供公益法律服务等。公益法律服务本质上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律师、志愿者、公益法律服务团体等诸多社会力量的充分参与。公益法律服务亦可以政府购买公益法律服务的形式运作。

(三)提升普法和依法治理的社会化水平

法制宣传是指在全体公民中开展以普及法律知识为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尊重法律权威,提升全民法律素质,通常简称为“普法”。法制宣传是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社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社会建设的角度讲,法制宣传是一项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旨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公益性社会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普法工作要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加大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构建全社会总动员的“大普法”工作格局。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形成普法主管部门宏观指导、各部门各行业组织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普法的格局。充分发挥普法志愿者的作用。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大力扶持民间公益性普法组织。近年来,非政府组织(nGo)、媒体、高校、社区乃至个人组建的民间普法热线、普法工作室、免费法律咨询热线和法律服务网、普法志愿队等等公益性普法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同时,民间公益性法制宣传大多面临资金短缺、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等诸多现实问题。在“小政府、大社会”的背景下,纯粹的政府包办型普法模式是行不通的,民间公益性普法组织大有可为。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提供必要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

普法工作要尽量与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司法行政效能的最大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普法工作可以和几乎每一项具体的司法行政工作对接,融入每一项具体的司法行政工作,这是普法工作的优势和特色。我们要消除普法工作的部门本位色彩和普法与其他司法行政工作两张皮的观念,树立“大普法”的观念,进一步推进普法工作要尽量与其他司法行政工作的融合,形成大普法的合力。

依法治理是指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地方、行业和基层事务,以实现公共管理法制化的活动。依法治理是在全民普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法制宣传活动的深化和实践。通常将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合称为普法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是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是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到地方、行业、基层管理中去。依法治理包括地方依法治理、行业依法治理和基层依法治理等三大工程。

就当前依法治理的创新而言,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出台法治城市创建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治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努力提高城市法治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推进法治新农村创建活动,扭转法治建设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现状。此外,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要深入开展多层次的依法治理,积极探索依法治理的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指标化评估、品牌化推广的模式。

(四)提升人民调解的社会化水平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依照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道德规范,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说服劝解,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化解矛盾纠纷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人民调解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工作方式也具有浓郁的社会工作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完整地规定了人民调解的性质任务和工作原则、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调解程序、调解协议等内容,从法律上全面确立了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为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民调解法的突出特点是进一步巩固和坚持了人民调解的群众性、自治性、民间性,强调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手段。人民调解法的实施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民调解是化解和应对社会矛盾纠纷的主渠道。近年来,社会矛盾纠纷已经有了新变化和新特点,由家庭、邻里、婚姻等传统纠纷扩展到物业管理、征地拆迁、劳资、医患、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新型纠纷。为积极应对行业性、专业性矛盾数量激增的趋势,有必要大力加强行业性、区域性调委会建设,大力吸收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和专业人才参与人民调解工作,借助社会组织、社会力量来化解矛盾纠纷。人民调解融预防、化解、教育于一体,在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凸显期可以有效发挥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主渠道作用。我们要善于运用人民调解特有的柔性手段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管理由堵控型向疏导型转变。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熟人社会的解体,社区关系陌生化对传统人民调解制度提出了挑战。在传统的熟人社区中,社区秩序的维系机制是“礼俗”而非规范性的法律。陌生人社会使得传统的权威、人情、面子等传统机制的作用明显式微,这对于利用地方资源,包括人际关系、公共道德、习惯和乡规民约等规则,以及特定的人际关系等条件促成和解的传统人民调解的工作创新无疑颇具挑战性。如何优化人民调解队伍素质,创新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提高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水平,有效构建多方面协调合作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课题。

(五)提升法律援助的社会化水平

法律援助是在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并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救济制度,是广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援助在保障民生和服务群众上有独特的作用,尤其在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法律援助直接服务社会的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如城乡贫困人群、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下岗职工、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彰显法律援助的社会性,拓宽法律服务的覆盖面,将就医、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权益保护事项,尽量纳入法律援助范围。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的门槛,让法律援助惠及更多的困难群众。重点做好农民工、零就业家庭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法律援助。要尽可能将法律援助纳入地方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民心工程。

(六)提升社区矫正的社会化水平

社区矫正就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是以社会资源的整合为基础、以社会环境为背景、以社会干预为手段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是社区矫正区别于监禁矫正的重要特点,其预期目的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社会力量,包括广泛利用社会人力、组织和设施、技术和资金等资源。

社区矫正立法可考虑增设“社区服务刑”刑种。社区服务刑是指法院判决罪犯为社区从事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的一种刑罚方法。社区服务是20世纪70年代起在西方一些国家兴起的刑罚方法,实践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预防犯罪和教育矫正的效果。增设社区服务刑有利于教育改造罪犯,可以使罪犯避免监狱的烙印,避免监禁刑的交叉感染,消除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增强罪犯的自尊心和责任感,有利于罪犯的悔过自新。同时,社区服务刑也是吸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改造罪犯的有效途径。此外。被判处社区服务刑的罪犯不仅可以节省监禁改造费用,还可以为社区提供无偿劳动,为社区建设作贡献。

社区矫正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社区矫正官)、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建立一支以专职社工和兼职志愿者为主的社区矫正辅助工作队伍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广泛参与,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将自愿的帮教活动与强制性的执法活动有机结合,可以充分体现社区矫正刚柔相济的特点。

社区矫正工作要多渠道、多层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注重发挥志愿者和社区服刑人员家庭、亲属的作用,提高社区矫正效果。志愿者也是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中坚力量,可以包括专家、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社区居委会成员、高等院校学生,广泛吸收热爱矫正事业又具有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社会人士。随着社区矫正的全面试行,我国应建立一套征聘、培训、使用民间志愿者的制度,充分发挥民间志愿者在社区矫正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建议政府用出资购买民间社团服务的方式,壮大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矫正对象的家友亦可成为志愿者,注意调动矫正对象家属、朋友、邻居等力量,利用亲情、友情、邻情感化矫正对象。志愿者也可以从表现良好、沟通能力较强的刑满释放人员中选拔,具有相同人生挫折或体验的人的现身说法,往往更具有说服力。

(七)提升安置帮教的社会化水平

安置帮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实行帮扶救助的工作。安置帮教的对象主要是刑满释放五年或者解除劳教三年之内,没有生活出路和有重新犯罪倾向的人员。对出狱人提供必要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助,是不少国家的司法惯例。安置帮教制度为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是预防重新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

安置帮教体现了对特殊人群的社会管理由管控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确保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是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对于落实中央关于把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对那些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生活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要给予在就业、就医、食宿、养老等方面必要的扶持、帮助,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怀。司法行政机关在安置帮教工作中主要起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

安置帮教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单靠司法行政机关是不可能做好的。“安置帮教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由党委政府包打天下,一揽到底,必须充分激发、调动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协同配合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可以说,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力度和深度,是衡量安置帮教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5]各级党委、政府要靠前指挥,统筹谋划;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加强组织协调,集中力量解决安置帮教工作的重点问题;司法行政机关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改造、衔接、管理、帮扶各环节全方位履行好职责任务;综治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督促和考核、究责等工作,为安置帮教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公安部门要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对重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控措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财政、税务、银行部门要营造政策条件,融通帮扶资源,做好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鼓励、引导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共青团、妇联要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帮助解决刑释解教人员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

(八)提升戒毒管理的社会化水平

戒毒管理是《禁毒法》明确赋予司法行政系统的一项工作职责。国务院批准的司法部“三定”方案也确定司法部劳教局(戒毒管理局)监督管理司法行政系统戒毒工作。戒毒管理也是社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司法行政系统的戒毒管理工作将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的戒毒管理理念开始由以往强调劳教的强制性向强制隔离戒毒的强制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转变,戒毒模式由劳教戒毒向更具科学性、专业性的强制隔离戒毒模式转变,执行方式也由以往以管理、教育为主向管理、教育、矫治、治疗、康复训练并重转变。

戒毒管理要努力构建强制戒除与自愿戒治相结合、戒毒机构与社区家庭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全民参与相结合的中国特色戒毒新模式。从社会管理角度讲,戒毒管理机关不能仅满足于在场所内把吸毒人员教育好、矫治好、治疗好,而应当积极主动地将工作向场所外延伸,发挥戒毒人员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要实施回归指导和戒治质量跟踪调查,为他们提供就业谋生、抵御诱惑等指导服务,促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戒毒工作中要统筹所内资源与社会力量、教育矫治与安置帮教的关系,与其他有关部门、社会机构、社区家庭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戒毒人员的出所衔接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复吸及重新违法犯罪率。

参考文献:

[1]刘武俊.司法行政基本概念新论[J].中国司法,2007,(12).

[2]许小丹.在巨大矛盾张力下求索和谐新智慧――60载,让历史启示未来之社会治理[J].半月谈,2009,(33).

[3]梁兴国.简论社会控制与司法行政的社会作用[J].中国司法,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