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8:55

渔业的发展篇1

1.1渔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先后在盐津、大关、水富等县成功开展彭泽鲫、斑点叉尾鱼回、南方大口鲶等鱼类网箱养殖技术示范;在威信、镇雄、彝良等县开展虹鳟、裂腹鱼等名优品种冷流水养殖技术示范,到2012年全市已发展冷流水养鱼6hm2。积极推广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稻田生态渔业技术,稻田养鱼面积从2002年的506.67hm2发展到2800hm2,建成“100个3.33hm2(50亩)连片‘塘田结合、鱼田两用、稻鱼双赢’养殖示范村”,编写了《稻田养鱼技术手册》,印刷发放13000余册。

1.2渔业安全生产形势良好

切实抓好渔船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等工作,全市未发生一起渔业船舶安全生产事故,确保了渔船生产、渔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开展重大节假日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督查、指导养殖场、养殖户安全用药,切实加强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2012年协助农业部完成对昭通市水产品质量安全四次例行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总体合格率95%。开展渔业污染源普查及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确保渔业水域环境安全及养殖户生产安全。

2渔业发展的优势及潜力

2.1优势

2.1.1区位优势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点,高速公路的大力建设使得昆明、成都、重庆、贵阳位于昭通市水产品运输8h辐射圈内,便捷的交通为鲜活水产品运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1.2市场优势一是国内大宗水产品供求基本平衡,而对名特优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给昭通市名特优鱼类养殖带来了商机。二是省内市场。云南省2012年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4.79kg,比全国平均水平(39kg)低24kg,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缺口有110万t以上。三是昭通市市场。2012年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为3.55kg,要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缺口有6.5万t以上,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缺口有20万t以上。四是周边市场。与昭通市相邻(邻近)的四川、贵州、重庆2012年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分别为14.72kg、3.88kg、18kg,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昭通市发展水产养殖市场空间广阔。

2.1.3资源优势1)气候资源优势。昭通市气候类型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1.4~20.9℃,气温最高的巧家县年平均气温20.9℃,金沙江、横江、白水江、关河、赤水河等流域及海拔1000m以下的低矮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昭阳、鲁甸、镇雄3县区及境内海拔在1500m以上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下,为热带鱼养殖、温水性鱼类养殖、冷水鱼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2)物种资源优势。据调查,金沙江上游自然分布有114种鱼类,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和胭脂鱼,有重要经济鱼类长吻鱼危(江团)、岩原鲤、大口鲇、黄颡鱼、齐口裂腹鱼、中华倒刺鲃等几十个品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开发价值。3)电站库区渔业资源优势。昭通市水能资源富甲云南,电站数量多,到2020年辖区内将形成2.67万hm2左右宜渔水面,其中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座巨型电站水库将分别形成6700hm2、5300hm2、1.13万hm2宜渔水面,横江流域和牛栏江流域规划及在建的中、小型电站水库将形成3300hm2宜渔水面。4)冷流水资源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市0.2m3/s以上的冷水资源合计有100个流量以上,比较适宜开发的有40余处,常年水温12~16℃,水质良好,适宜开展冷流水养殖,可开发建流水养殖池66.67hm2以上。5)稻田渔业资源优势。全市适宜发展稻田养鱼面积1.47万hm2,立体分布明显,气候环境多样,具有发展多品种、名特优水产养殖的条件。6)水库资源优势。到2020年昭通市建成的小Ⅱ型以上水库(不含电站水库)水面面积将达到4400hm2,其中纯灌溉供水水库面积2000hm2。在各县区均有分布,水质良好,适宜发展放牧式生态有机养殖,同时在纯灌溉水库可适度发展网箱养殖。7)休闲渔业资源优势。昭通市境内水库、城郊池塘、丘陵众多。有巨型电站水库3座,小(Ⅱ)型以上水库172座,规划及在建水库45座,城郊山、水、田园风光优美的地点若干处,具有发展集库塘养殖、休闲娱乐、餐饮服务、观摩体验、旅游观光、科普宣传等为一体的休闲渔业的丰富资源条件。

2.2潜力

依托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加快发展、充分挖掘潜力,可使昭通市渔业形成以电站库区、冷流水养殖为主,稻田、池坝塘、水库养殖为辅,大鲵养殖为特色,加工、服务为推动力的发展格局。通过8年的努力,力争到2020年养殖面积达到3.91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8万t,渔业产值达到35.18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4.68亿元,提供就业岗位9万个,使渔业成为振兴昭通市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1养殖潜力1)电站库区渔业。在2.67万hm2电站库区水面开展放牧式生态有机养殖,每年可回捕7200t,产值可达2.9亿元;在库区水面设置网箱66.67hm2,产量可达6万t,产值可达18亿元。2)冷流水养殖。到2020年建成66.67hm2冷流水养殖场,主要养殖虹鳟、鲟、裂腹鱼等名特优鱼类,总产量可达2万t,产值可达8亿元。3)稻田、池坝塘养鱼。目前,已发展稻田养鱼2800hm2,预计到2020年发展到6700hm2,总产量可达5000t,产值可达1亿元;到2020年完成标准化池坝塘改造1333.33hm2,产量达到1.2万t,可实现产值1.8亿元。4)水库养殖。到2020年将形成水库(不含电站水库)水面面积4400hm2,适宜开展放牧式生态有机养殖,产量可达2000t,可实现产值0.4亿元;同时在纯灌溉的2000hm2水库水面可按照1∶1000的比例设置网箱1.93hm2,产量可达1700t,产值可达0.34亿元。5)大鲵养殖。目前,昭通市获得大鲵驯养繁殖证的养殖户(企业)有11家,获得经营利用许可证的有1家。养殖户(企业)现有种苗数量1万尾左右,从2016年开始,每年可生产5~6cm大鲵子二代苗种6万尾,产值2400万元;到2020年可经营利用子二代商品鲵5万尾,产值1.5亿元。6)苗种繁殖。在水富县建设“长江上游特有、名优鱼类繁育基地”13.33hm2。在巧家县改扩建以罗非鱼为主的热带鱼苗种场13.33hm2。在威信县建设以鳟鱼、鲟鱼为主的冷水鱼良种场6.67hm2。全市改造苗种培育池6.67hm2。到2020年年产苗种达到4亿尾,实现产值1亿元。

2.2.2加工潜力1)饲料生产。建成一个中型饲料生产基地,年产常规鱼饲料6万t,名特优鱼饲料2万t,实现产值4.5亿元。2)淡水鱼加工。逐步引进加工企业,到2020年鲜鱼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t,实现产值4亿元。

2.2.3服务、流通潜力1)休闲渔业。到2020年,在三大电站库区建成游览观光型休闲渔业基地4个,实现产值2亿元;在大、中型水库周边建成饮食服务型休闲渔业基地20个,实现产值1亿元;在城郊山、水、田园风光优美的地点建立集餐饮、垂钓、休闲娱乐、水产科普为一体的小型休闲渔庄200家,实现产值1亿元。2)流通。水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率按20%计算,流通环节可形成附加值7亿元。

3存在问题

3.1经费投入及政策扶持不足,装备缺乏,设施条件落后一是扶持政策和投入资金较少,支撑渔业发展的项目少,财政资金对渔业的投入力度不够,渔民用于扩大再生产资金缺乏来源渠道。二是财政每年拨付的人头费非常有限,没有经费投入和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无检疫监测、防疫设备和设施,不能正常开展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及渔政执法等工作。三是设施条件落后,水产技术推广条件建设的投入总体较少,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基本没有专项投入,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3.2机构队伍不健全,技术支撑不足昭通市现行的渔业机构,从市级到县(区)实行的都是一套班子、几块牌子,技术推广人员除承担渔业技术推广外,还承担渔政执法、渔业船舶管理和疫病检疫等工作,政事不分,影响工作效率。全市现有渔业管理机构12个,实有人数75人,其中,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15人,仅占从业人员数的20%,部分县区甚至无水产养殖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力量极其薄弱。

3.3缺乏社会资金参与渔业开发昭通市渔业发展前景好,潜力大,但缺乏政策引导及政策优惠。养殖户对资源开发力度不大,其中,库区网箱养殖开发力度不到1%,冷流水资源95%以上尚待开发利用,资源闲置较多。

3.4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总体上看,能够辐射带动全市水产养殖、水产品销售的龙头企业还未形成,水产品还是原字号经营,渔民还是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往往出现集中上市的情况,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水产养殖小、散、弱的现象十分突出,规模化效益不能体现,渔业占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比较少,水产养殖质量标准意识、行业自律、市场开拓、品牌意识等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

4建议

4.1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建立渔业发展考核机制一是把渔业产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培植成昭通市的骨干产业。二是建议从2013年开始到2020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来扶持渔业产业发展,用于支持渔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渔业科技创新、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等工作,对渔业苗种生产、新品种养殖试验和良种引进给予财政补贴。三是建立渔业发展考核机制,把渔业发展规划、水产品产量、渔业经济总产值、水产品质量安全、渔船安全和招商引资等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4.2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建立健全渔业机构队伍,配强渔业站编制及专业技术力量。建议市渔业管理站及电站库区及冷流水养殖重点县(区)渔业站增加编制;渔业发展重点乡镇,有条件的成立渔业管理站,没有条件的在农业综合服务站设置渔业管理职能,并安排专人负责渔业工作。二是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强化技术服务,积极引进和培养渔业及相关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渔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创新水产科技服务模式,建立一批水产专家大院,确立“专家大院+项目+企业(协会)+基地+养殖户”的服务模式,切实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及文化素养。三是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科技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引进集成、试验示范、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和现代渔业新技术,建立健全水产技术推广、病害防治、水产质量安全和渔业信息服务等渔业综合服务体系,逐步提升昭通市渔业科技水平。

4.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渔业产业结构升级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进入昭通市开发渔业。一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渔业资源开发方式,如一个电站库区由一个企业或业主进行开发,冷流水资源以县区、江河流域或片区为单位打包进行招商引资开发等。二是高度重视,每引进一个企业或项目,要成立专门的推进领导小组,由专人跟踪服务,营造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的投资环境。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将全市渔业资源进行汇总,编辑成图文并茂的宣传册,通过宣传册、互联网、电视、报刊等进行大力宣传。四是将招商引资工作、渔业资源开发与库区移民转产转业结合起来,引导库区移民参与渔业资源开发,对移民开展相关技能培训,鼓励成立渔业专业合作社,切实将移民转为渔民。

4.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根据实际制定出台渔业发展优惠政策。对利用弃水、山泉水、冷流水和水库、电站库区等开发渔业的个人或企业,应大力支持。发改、农业、扶贫、国土、移民等部门在安排“菜篮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国土资源整治、扶贫开发、库区移民安置转产等项目时,要尽量向渔业倾斜。将稻田养鱼、新建渔业基地、池塘标准化改造等纳入国土资源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给予扶持。对新建、扩建水产养殖场用地,享受农业用地政策;对渔业生产用水、用电,按照农业生产标准收费;金融机构加大对渔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涉农信贷投资向渔业倾斜。

渔业的发展篇2

1舒兰市渔业建设基本情况

1.1渔业资源概况

1.1.1水域自然资源

舒兰市总水域面积292445亩,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105座;塘坝323座,总水面积11.2万亩,宜养水面积8.5万亩,已养殖水面6.945万亩。

1.1.2江河水面

市内河流均为松花江水系,其干流(第二松花江)及其较大支流拉林河绕市东西边境北流,第二松花江市内流域面积623.8平方公里,曲长47公里,拉林河及其支流,市内流域面积3993.3平方公里,主河曲长17公里,其较大的支流卡岔河、细鳞河、呼兰河、石头河均发源于本市,这些江河几乎等距梳式排列,平行北流,加之集水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小河流50余条,形成较严密的河网。

1.1.3水库

境内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12座,塘坝323座,水面面积3683公顷,占全市总水面的78%。其中大型水库1座,养殖水面为1400公顷,中型水库5座,水面面积1147公顷;小型水库105座,面积794公顷,其中小Ⅰ型水库12座,小Ⅱ型水库93座。我市水库绝大部分属于半山丘陵型水库,植被良好,营养盐丰富,利于鱼类生长,鱼类品种以鲤、草、鲢、鳙、鲫、鳊花为主,名优新特品种有大口鲶、团头鲂、鱼,丁桂鱼等。

1.1.4池塘

全市塘坝总面积为342公顷,池塘1023公顷,其中标准池塘为998公顷。大部分池塘以精养、半精养为主,池塘鱼产量约占全市总产鱼量的52%。鱼类品种以鲤、鲢、鲫为主,名优新特品种有鳊鱼、团头鲂、镜框鲤、大口鲶、青鱼、泥鳅、鱼、丁桂鱼等。

1.2水文、气候条件

舒兰市属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变化明显。历年平均降水量694.1mm。年最大降水量927.9mm(1980年),年最少降水量491.8mm(1978年)。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0%。无霜期140天。

1.3生物资源状况

舒兰市养鱼历史悠久,现境内有29种鱼类,其中有经济价值的近20多种。鲤、草、鲢、鳙、鲫、青、鳊为主要养殖对象。名优新特品种有虾、蟹、大口鲶、团头鲂等。水生经济植物有芦苇、菱、莲、芡、菰等。2009年全市鱼产量为6911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0公斤。

目前水库、塘鱼类组成以传统四大家鱼为主,鲢、鳙、鲤鱼约占总产量的70%,辅之以鲫鱼、鳊、鲂、鲶、鳜鱼、加州鲈等十多个品种,约占总产量的20%。松花湖鱼类品种较多,其中鲤科鱼类占70%以上。名特优鱼类品种有蟹、大口鲶、团头鲂、鱼、丁桂等。

1.4渔业生产和管理状况

1.4.1渔业生产

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共有从事渔业生产的养鱼户为1988户,兼业渔业户数为1907户。全市商品鱼总产量为6911吨,其中:池塘产量为1023吨,水库产量为3683吨,自然江河湖泊产量为315吨,全市名优鱼产量达到823吨。2009年生产鱼种618吨。鱼种培育池塘275公顷,全年投放鱼种689吨。夏花146万尾,春片549吨,秋片140吨。渔业总产值按现价计算为4977.8万元;水产苗种为514万元。

1.4.2渔业基础设施

由于近年来,受投入资金限制,我市的渔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而由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些企业适应力不强,相继落马,原有重要水产苗种生产企业如沙河水库工厂化鱼苗孵化场早已破产。休闲渔业以群众开展池塘游钓和都市观赏鱼为主,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总体来说,我市渔业基础设施还薄弱,面对市场新形势和渔业发展需要,当前渔业产业在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以水库为重点,以发展大水面“绿色渔业”生产基地为突破点,在各重点渔区培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

2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1指导思想

依托我市独有的资源优势,抓住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工业化思维、市场化运作,推动渔业跨越式发展。既与国际体制接轨,调整生产布局,以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和健康养殖为主体,以渔业基础建设为载体和依托,以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水生生物防疫检疫体系、病害监控体系建设为保证,加强休闲渔业、城市工业化渔业建设,加大名优新特水产品开发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和名牌产品的辐射功能,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从而全面实现渔民致富、水产企业职工增收、渔业经济跨越发展的目标。

2.2发展目标

水产品年产量在“十二五”期间要稳定在7000吨左右,大幅提高名特优产量的比重,要从现在的5%提高到“十二五”末的30%左右,即名特优水产品要达到2000吨左右。国有大水面及重点渔区要全部达到无公害产品的要求,使我市无公害水产品数量达到4000吨,即占全市水产品数量的50%以上。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十二五”末在稳定产量的同时,实现渔业产值翻一翻得目标,大幅度地提高我市渔业经济效益和水产品质量。

2.3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原则;坚持资源优化配置,走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则;坚持以科技为依托,推进科技进步,低成本扩张的原则;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建设活力的原则;坚持完善管理,依法治鱼的原则;坚持健全服务网络,保证重点发展的原则。

2.4总体布局和区域划分

根据目前我市渔业生产现状,渔业资源几乎全部加以利用,但从渔业资源利用质量看,利用率或者说利用效果并不好,因此此次规划重点是将我市的渔业资源作为一个大的整体,既能发挥出各地渔业资源优势,形成自己的特点,又符合产业化发展需要,求整体经济发展。

2.4.1重点渔业工程

水生生物防疫检疫病害防治:要完善我市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的防治检疫功能以及鱼病测报网络体系建设和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名优鱼类养殖:重点发展好沙河水库工厂化育苗和亮甲山名特优水产良种基地的建设。

发展好我市西三乡镇的群众精养,池塘的商品鱼养殖基地的工作,提高服务支持力度。

重点发展好国营大中型水面的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和水平,提升水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2.5保障措施

为实现舒兰市渔业“十二五”规划的渔业资源综合开发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统领工作全局,与时俱进、励精图治、抓好落实。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渔业建设资金的筹措力度。在“十二五”期间的渔业基本建设中,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通过财政、农发等渔业专项资金的投入,筹措资金。要借国家对农业结构大调整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债投入500万元;要积极开展引资、引项工作,争取外来资金1500万元。

二是加快渔业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2010年底,完成舒兰市渔业项目的设立工作,抓住我省发展渔业的机遇,及时向国家及省有关部门申报。

三是加速渔业产业的结构调整。要重点解决我市养殖品种问题,通过布局调整,改善品种结构,形成特色种质、特色品牌、特色经营的区域性结构。变零散型生产为规模型发展、变粗放式营销为集约式经营。

渔业的发展篇3

一、国外休闲渔业发展模式及成功经验

(一)完善的管理机构、管理法规和科学的运行机制

完善的管理机构、管理法规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休闲渔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机构和组织保证。以休闲渔业相对发达的美国为例,在管理机构方面,除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行政管理,还包括专门从事休闲渔业专门事务的行业管理。在管理法规制定上,既考虑到休闲渔业当前的发展,更注重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法规体系包括“游钓许可证制度、渔具总可捕量限制(taC)、休闲渔业配额、特殊鱼类配额和渔获物的规定等”。在运行机制上,形成了包括联邦政府渔业局及五大区域办公室、州政府、海岸防卫队、地方法院四部门在内的执法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完善管理回路,从而在机构设置和组织体系上保证了休闲渔业的健康正常发展。

(二)政府宏观管理和行业微观管理定位明晰,各有重点,互为补充

在休闲渔业的管理方面,不仅充分体现政府的管理职能,同时充分发挥了行业管理和民间管理的最大优势,共同构建了公共治理的完善体系。政府的管理主要集中在政策制定和规划、法规的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管、加强行业管理等政策和制度层面,而行业管理则主要集中于休闲渔业的本身规律性事务以及为休闲渔业行业人群服务等方面。

(三)以科学研究为依据,重视渔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在美国,政府的决策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指导,重视调查研究,并充分发挥行业性组织的民主参与,从而避免政府决策的失误甚至错误,因此,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非常明显。

(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在休闲渔业的开发及管理中,广泛应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科研成果是保证休闲渔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外休闲渔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这些先进管理手段和技术在休闲渔业各个管理过程和环节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休闲渔业的发展和生态协调性。如美国在渔业发展中建立了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准确、有效、及时、全面地提供关于美国渔业的各种数据信息,为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和高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日本的科研人员十分重视休闲渔业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他们开发出的多种污染监测手段、污染治理方法和技术,大大改善了休闲渔业水域方面的环境质量。

二、我国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美、日休闲渔业的成功模式,反观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情况,的确存在诸多问题。

(一)休闲渔业的开发缺乏政府的宏观规划,开发过程处于无序状态

休闲渔业的合理发展需要政府科学而完善的宏观管理。目前我国的休闲渔业是政府没有规划,所以行业介入和开发混乱,在利益驱动下盲目开发,不顾实际、不顾环境等乱开发行为广泛存在,这将为以后的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许多问题;另外,政府的管理缺位,导致休闲渔业的开发者、经营者存在无序竞争、侵害消费者利益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投资渠道和投资主体单一,资金短缺,产业链条很难形成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休闲渔业在没有政府宏观规划和管理的情况下,依据市场自发产生起来,由于作为个体的投资主体资金有限,因而投资规模小;同时金融支持体系尚未形成,休闲渔业的持续发展和规模发展缺少完善而强大的金融支持,再加上前文提到的政府在休闲渔业管理和规划等方面存在缺陷,休闲渔业的基础环境设施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休闲渔业的产业链条形成的条件尚不成熟,更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三)休闲渔业的管理机构交叉,职能重叠,管理法规不完善

休闲渔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对其管理还处于混乱时期。主要表现在管理机构不明确、职能界定交叉重叠、管理法规欠缺等方面,而这些总体上制约了我国休闲渔业的良性发展,助长了休闲渔业投资者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而产业发展更不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行业组织发展缓慢,行业发展滞后

行业发展滞后表现在行业发展数量少、规模人数少、行业标准混乱、管理不规范、行业参与决策和管理层次低等方面。而完善的行业发展是休闲渔业的发展所必需的。

三、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措施

笔者认为,促进我国休闲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合理定位,形成休闲渔业开发发展区域

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合理评估我国适宜休闲渔业发展的区域,并根据该区域休闲渔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的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和发展特色,从源头上避免、纠正、调整休闲渔业盲目发展和盲目开发的状态;在合理定位和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引导和支持个人和组织积极投资和经营,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开发基础。

(二)完善休闲渔业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管理法规,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和机制

管理机构的设置应遵循科学、合理、高效、精简的原则,职能定位应本着清晰、明确的原则,制度的制定应全面科学,并不断完善休闲渔业的管理法规,最终形成事有人管、管理高效,机构运行顺畅的休闲渔业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形成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系,力争形成政策和法规制定、执行、监督和落实的完整管理回路。

(三)重视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在休闲渔业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包括建立高效完善的关于休闲渔业发展信息系统、渔业发展的检测系统和环境的检测等系统,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及时、客观、准确地了解休闲渔业的发展情况和信息,并通过及时地科学地分析,促进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规范,完善行业标准,并积极引导行业自律

渔业的发展篇4

关键词:CDm碳汇渔业;风险;设想

theResearchontheCarbonSinkFisheryBasedonthe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

abstract:Basedonthecarbonsinkfisheryastheresearchobject,combiningthewideprospectandfisherypotentialrisksofthe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theCDmandcarbonsinkfisherywereanalyzedinthispaper.then,itwasexpectedtoproposeasystemicthoughtfor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fisherycarbonmarkets,andprovideanewenforceablepathtodeveloplow-carboneconomyforfisherydevelopment.

Keyword: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carbonsinkfisheries;risk;assumption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入,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二者的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布局、高水平起步打造“十二五”海洋经济,将会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效益。

一、清洁发展机制与碳汇渔业的内在关联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是一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的一种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机制。核心内容是发达国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资金、技术投入,换取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低于本国减排的成本完成减排承诺。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CDm项目获得一定的资金和较先进的技术开展节能减排,一举两得。碳汇渔业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而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效果的生产活动称为碳汇渔业。如果能够与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简称CDm)结合起来,加强碳汇渔业的资本运作,势必会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碳汇渔业的资产属性符合CDm的资本运作要求。《现代经济词典》1的资产定义为:“由企业或个人拥有并具有价值的有形的财产或无形的权利。资产之所以对物主有用,或者是由于它是未来事业的源泉,或者是由于它可以用于取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我们认为资产是一种在未来可预计的能够带来效益,并且可以估计的财产。而CDm的资本运作要求该项目首先应具有资产的属性。碳汇渔业正具备这种资产属性。一方面它的私有资源性符合财产的属性,另一方面被移除的碳量通过计算可以进行交易,带来可预期的收益。因此,通过对碳汇渔业进行资本运营,可以实现其资源性收益,也可以实现获得额外性的资本性收益。

(二)碳汇渔业和CDm的理论基础具有内在一致性。可持续发展理论既是CDm的理论基础又是碳汇渔业的理论基础。CDm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机制。而发展碳汇渔业的目的也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尤其是碳汇渔业实施CDm项目,不但可以帮助发达国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其承诺的温室气体削减或控制目标,而且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中更好的完成节能降耗减排目标。

(三)碳汇渔业的CDm收益潜在价值巨大。实践证明,渔业是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贝类在其生长过程中大量使用海洋碳,大型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溶解在海水中的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浅海贝藻养殖在提供大量优质、健康的蓝色海洋食物同时又降低大量的二氧化碳,是一种双赢的人类生产活动。据有关专家统计,按照现有贝藻产量比例计算,海水养殖每年从水体中移出大约230万吨碳。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将达到2500万吨;到2050年,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预计达到3500万吨,将进一步带动碳汇渔业的增加,海水养殖碳汇总量可达到400多万吨,其中贝类固碳180万吨,藻类固碳235万吨2。按市场年度平均价格10欧元每吨的价格估算,我国碳汇渔业每年减排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减排额度高达2300多万欧元。“十二五”期间将获得1亿欧元的额外经济收益。

(四)CDm项目有利于拓宽渔业利用外资渠道,为渔业积极分子提供资金来源。一方面,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成为考核政府政绩的硬性指标,发展清洁生产的资金投入需求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期,海洋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已经进入重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阶段。而由于渔业经济国有化程度较低,中小渔业企业和渔民对投资依赖性仍然很强,资金缺口较大。同时受融资渠道的限制,规模化经营发展较慢。而CDm项目的实施,既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又可额外获得国外资金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解决发展的融资瓶颈问题。

(五)CDm项目有利于碳汇渔业引进环境友好技术,为渔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CDm的开展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让节能减排技术,特别是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应的技术,已经成为实现温室气

体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能源资源稀缺,能源效率低下,迫切需要先进的能源技术,而通过CDm项目运作,用排放信用可以换来先进的能源设备和技术。我国渔业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企业和广大渔民对先进技术和品种的需求非常迫切,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进一步促进我国渔业经济的科技含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变。因此,CDm带来的高新技术与新品种的应用将极大的增加碳汇。

二、碳汇渔业领域应用CDm的广阔前景和潜在风险

目前,CDm在我国的工业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北京环境交易所的《2010中国碳信用市场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已经稳居最大CDm项目供应国的地位,截至2010年9月8日,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2363个CDm项目中,中国有938个,占比达39.7%。2009年6月,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的《CDm市场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报告中指出,CDm与全球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多边基金”(mLF)和“全球环境基金”(GeF)资金机制相比,引进资金效果显著。自1991年以来,中国获得mLF资助赠款8亿美元;自1991年获得GeF批准首个项目至今,共获得其赠款7.3亿美元。而实施仅3年多的CDm项目,通过CeRs(核证减排量)转让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已超过6.5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注册成功的项目如均能顺利实施,预计每年通过CeRs转让为我国带来的直接收益将超过10亿美元。”3广阔的前景将给渔业碳汇发展带来市场。

但是,我国CDm项目类型分布不均、涉及领域较少,对农业、林业的碳指标开发以及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引进相对滞后,尤

其在拥有巨大减排潜力并对科技进步有突出贡献的节能和提高能效类型上,CDm项目的申请数量较少,减排规模也较小。渔业碳汇作为新生事物的CDm的技术方法、基准线、碳交易机制还不成熟,有些甚至没有建立。因此,科学的实施渔业碳汇,减少运行风险,有效的进行资本运营,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收益的双重目标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实施碳汇渔业CDm的技术与资金风险

开展CDm项目的目的一是节能减排,二是获得额外经济收益。但是,实施渔业碳汇CDm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很多技术、设备都需要进一步攻关、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改造决定了节能减排是否达到国际标准,如果投入技术和资金后,减排效果不明显,没有产生额外性,势必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反而加大了运行成本。所以开展渔业碳汇首先需要一套规范化的技术标准。

2.实施碳汇渔业CDm的交易风险

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满足额外的要求,经历额外的审批程序等,使得CDm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将产生交易成本。渔业碳汇项目开发者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是否开展CDm,与何种类型的买家合作都会对项目最终获得的净收益有一定影响。

3.实施碳汇渔业CDm的额外性评估风险

额外性决定了该项目能否成功进行CDm运作。目前,渔业碳汇对碳汇量的评估方式、方法及机制还不成熟,这将影响开展碳汇渔业的发展,也将影响其CDm的实施。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认可,渔业碳汇将会逐步走向市场化。

三、加强渔业碳汇市场体系建设的设想

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深入实施,渔业经济发展将迈入快车道,碳汇渔业的市场体系建设对发展渔业经济将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一)建立渔业碳汇计量监测中心。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完善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因此,开展碳汇渔业,探索并逐步建立既符合“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国内、国际通行规则,以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碳汇计量监测方法是发展碳汇渔业的首要问题,它有利于培养一支掌握渔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与渔业碳汇管理的专门人才队伍,更有利于发动企业和渔民自愿进行碳汇渔业发展,增加碳汇,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履行社会和公民的责任。

(二)建立市场体系基本框架。随着碳汇渔业的技术发展,成熟的市场交易,透明清晰的市场制度和规则,标准化的交易商品和简明的交易程序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交易风险,提高交易商品的流动性,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创建水平、市场规模和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有力的促进碳汇渔业的发展。渔业碳汇市场的基本架构将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汇信用项目交易市场、渔业资产与碳汇保险市场、渔业碳汇基金、渔业碳汇交易中介服务市场和监管体系等部分组成的立体化的渔业碳汇市场体系。这些内容无疑会促进我国渔业经济高起点、高层次的快速发展。

(三)开展国内省际间碳汇交易试点

建立渔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渔业碳汇交易,敢于创新是关键。考虑目前我国林业的碳汇发展经验,可以创新的在国内省际间实行渔业碳汇项目以及碳汇交易,为国际渔业碳汇的开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和机制基础。

总之,渔业碳汇CDm项目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渔业生态效益价值补偿的一种重要途径,为我国渔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投融资渠道。CDm下的碳汇渔业必将给我国渔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碳汇渔业与海水养殖业--一个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唐启升.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

[2]清洁发展机制[m].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清华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1版.

[3]《林业碳汇计量》[m].李怒云.吕佳译.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第1版.

1《现代经济词典》.D·格林沃尔德主编.商务印书馆.1983

渔业的发展篇5

一、做好“特色”文章,进一步拓展休闲渔业的内涵和外延

休闲渔业是渔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当前尽管存在同质竞争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我们在做好休闲渔业特色方面下大力气,进一步拓展其内涵与外延,尚可以寻求发展的生机。前几年我们许多休闲项目大多由生产性项目改造过来,存在着规模小,功能单一,设施不配套,综合性不强,相关服务跟不上的问题,这相应也为休闲渔业的拓展创新找到了突破口。各地应以彰显当地特色为切入点,以协调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统筹考虑环境建设、生态建设、人文建设和渔区社会发展等因素,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地制定出本地特色休闲渔业发展规划,以指导休闲渔业规范发展和创新发展。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种独具特色的类型中寻求发展方向:一是养殖垂钓型。就是利用池塘、湖泊围栏养殖基地等渔业设施,以养殖鱼类为主,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垂钓业务的休闲渔业。二是休闲垂钓型。就是利用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开展以垂钓为主,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三是生态观光型。就是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集观景、休闲、度假、垂钓于一体的休闲渔业,这是目前休闲渔业各种类型中功能最强、项目最多、范围最广、利润最高的一种。四是观赏娱乐型。就是以观赏鱼的引进、养殖、经营为主的休闲渔业,其市场方兴未艾。五是节庆旅游型。就是利用渔业资源,举办与渔业相关的节日活动而形成特有的休闲渔业类型。

二、做好“绿色”文章,全面提升消费者消费信心和欲望

休闲渔业是从渔业衍生出来的新兴产业,势必与水产品息息相关,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因素是首当其冲的关键因素,消费者最关注的就是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当前,“绿色”、环保是所有农产品的王牌,是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一致选择。勿庸置疑,那些天然、无毒、无污染、无药残的无公害水产品也是最受垂钓者欢迎的垂钓品。垂钓品最终要供食用,当然必须注意食用的安全性,所以,休闲渔业发展必须抓好“绿色“这一大卖点,顺应消费者食用安全这个需求,使自己的经营品种达到无公害化。这就要求经营者再也不能抱有“以低价购进劣质水产品以供垂钓,从而获得暴利”这样一种心态。为此,对属于自养的品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无公害标准进行养殖经营,做到从池塘到餐桌全程监控,全面推行健康养殖;对属于外购暂养的品种,必须选择好进鱼渠道,确保购入的水产品绿色无污染。从目前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呼声不断高涨的大势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绿色”这一卖点是必须紧紧抓在手中的市场制胜法宝。

三、做好“品牌”文章,进一步提高休闲渔业的品位和效益

发展休闲渔业一定要培植品牌,形成品牌效应。一要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形成连锁经营,按国际惯例提供配套服务;二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推介意识,开展广泛宣传;三要实行品牌经营战略,唱响休闲渔业品牌,积极开展资源重组,鼓励资源向品牌企业集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当地渔业品牌,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这里谈到的品牌,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渔业品牌,就是养殖品种的品牌建设。当前,多数休闲渔业场所观赏的品种多以常规鱼为主,名贵的金鱼、色彩斑斓的锦鲤和形状优美的热带鱼却很少;而垂钓多限于鳊、鲫、鲤和草鱼等少数品种,难以满足人们追求新、奇、特等品种的需求。就拿垂钓来说,垂钓品种是垂钓的核心,按照垂钓者的喜好,同一品种,规格越大越受欢迎;不同品种,品种愈优愈讨人喜爱;不同地点,特色独具方可引人入胜。对于垂钓者,除了尽情享受垂钓之乐外,还要将垂钓品食用或送人。当然,食名贵鱼、送名贵鱼与食常规鱼、送常规鱼,其营养、品味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像优质鲫鱼、黄颡鱼、罗非鱼、淡水白鲳、大口鲶等名优水产品和甲鱼、乌龟等特种水产品,不仅体色鲜艳,体形优美,而且营养价值高,易于垂钓,当然会深受垂钓者喜爱。作为经营者来说,只要你放养的品种优良,价格公道,并做好品牌的发展,你的品牌名声就会不胫而走,这样何愁没有消费者,何愁没有市场。所以,休闲渔业经营者应顺应垂钓者需求,抓好“名特优品牌”这一卖点,不断提升自身垂钓品种的品质,逐渐形成品牌优势,从而争取在垂钓行业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二是经营品牌,就是在休闲渔业经营中,结合当地的各项特色品牌资源,发展独具自身特色品牌的休闲渔业。

四、做好“休闲”文章,大力推进休闲渔业的提档升级和创新

像垂钓、旅游、观光等休闲渔业,既可让人们享受休闲的愉悦,又可满足人们运动的需求。如何通过垂钓与游乐的结合,全面提高垂钓业的品位,拓宽垂钓业发展的空间,从而实现垂钓业的提档升级呢?在具体的实践中,各地应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灵活抓好“休闲”游乐这一卖点,带动垂钓业向提档升级方向发展。如:将垂钓业与当地特色旅游业相结合,让游客既可饱览灵山秀水,踏遍古迹名胜,又可移舟把竿,垂钓碧溪,在游览中尽情享受把竿垂钓,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与满足;也可将垂钓业与水上运动相结合,任游客移舟把桨,扬钩于万顷碧波之中,享受休闲垂钓的超凡意境和无限情趣。另外,还可举办各种形式的垂钓比赛,以赛会钓友,以赛促钓业,或开办多种形式的“住渔村、钓渔村”特色旅游项目,以提高与休闲垂钓业相关服务业的效益。如有的水产养殖场利用自身优势兼办钓场;有的地方开办钓鱼旅游饭店;有的地方创办水上钓筏和钓台;有的渔民将渔船改装成游钓船,这些都是休闲渔业开发的典范。总之,要逐渐形成以休闲渔业带各行各业,以各行各业促休闲渔业的综合发展态势。这一切,关键在于要抓住“休闲”卖点,打出游乐特色,方可显露休闲渔业的无限生机。

五、做好“服务”文章,确保休闲渔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渔业的发展篇6

【关键词】产业集聚;渔具产业;市场结构

一、引言

威海渔具产业从1981年起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演化出了一套完整的生产、销售体系,从而使当地逐渐发展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渔具产业集聚区。但我国国内渔具市场的自身缺陷阻遏了该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区域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受到错误的市场信息诱导而扭曲。而区域产业的成长演进机制主要包含:需求集聚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地方化知识积累机制。同时,只有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上这些机制才能充分有效地助推区域产业的演进。因而威海渔具产业同实现理想市场均衡相背离的内部组织结构导致威海渔具产业集聚区无法依靠正常的机制不断进步。本文以上述的演进机制为视角,结合威海渔具产业的实际情况梳理威海渔具产业的弊端,并提出了针对企业和政府的治理意见。

二、威海渔具产业的症结

1.渔具市场的缺陷

我国渔具市场从消费者角度讲,消费容量弹性低,消费群体范围相对固定,层次差异不显著,对产品差异性识别度不高,高端消费阶层少。从市场规划看,各地都拥有本区位企业,全国市场破碎,自主品牌开拓国外市场的举措初步开始,但同美、日、韩著名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劣势。从消费文化上讲,整个垂钓运动的潜在文化价值挖掘力度不充足及垂钓自身局限性使得该运动普及情况不理想,运动潜在吸引力还未展现,从而导致消费者消费理念,习惯的传统性和市场的狭小性。整个渔具市场天生就患有结构不健全的病症。

2.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对集聚区发展机制的影响

(1)威海渔具产业内共有1200多家企业,其中拥有一定规模的则达23家。整个产业以部门单一,结构功能不完整的小型企业为主。在23家正规经营的企业中,这有4家拥有山东名牌称号,1家为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产业内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区域创新的企业主体数量偏少。威海渔具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了产业内在演进动力的发挥。

(2)由于渔具市场容量相对固定且消费者偏好并不明显,威海渔具的经销商利用这一情况,制造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既可以从供应商那里压低购进价,又可以将质量较好的鱼竿抬价售出。这种不规范的产业链条无疑让各小生产商得不到市场的准确信息,又让其集中精力于价格战,极大削弱了各小企业进步壮大的机会。而且,令作为产业集聚的优势之一:需求集聚机制受损。区域产业的扩张吸引力受到遏制,反而使得威海渔具产业的真实应有的规模大小受到干扰,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形成了对威海渔具产业正常演进的阻碍。

(3)企业个体在相互交易时可以部分地充当市场的替代者。而不良的产业链代表了企业间难以存在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基础,这使得整个产业对现有资源的配置往往难以做出正确判断。除此之外,没有良好地协作关系也意味着,企业间社会资本的匮乏。这无疑不利于各个企业间信息传递、合作渠道的建立。诸多企业结构单一,只存在生产为中心的部门,本身的组织结构也限制了整个区域产业集聚发挥地方化知识积累机制的正常运转。同时由于众多企业的目标市场过于重叠,市场档次低,产业链结构不清晰,这些多方的不理因素汇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稳态格局。让威海渔具产业的准入门槛降低。各厂家都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收获大量利润,这样的环境滋生出的机会主义使得企业只要保持相同的生产状况,不轻易冒险采取创新策略。综上所述,产业集聚的诸多机制因较大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而被限制。

3.威海渔具企业的产品销售问题

现在的大多威海渔具生产厂家在产品流通领域的分销这一环节缺乏管理。导致产品在各地的货源及其各层级价格体系混乱。让不同地区间的价格差异不合理,为窜货烂价有了存在的可能。让商可以制造产品的不透明性,规避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性,既可以控制货源、压低进价,又可以抬升售价。这不仅牺牲了生产商品牌影响力,又使得生产、销售两环节间的信息反馈、互动机制难以建立。使在生产领域拥有技术经验积累的厂家无法发挥出自己现在有的一定创新力量。

4.威海渔具企业管理问题

由于渔具销售本身具有季节性。这对于小型生产厂家的影响明显。因为其销售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靠一年一度的渔具展览会来拿到订单和二是借助威海旅游业来扩大自己的销量,而这两条途径都受到时间的影响。繁多的同质小厂家会在销售淡季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固定资产也因此而大为缩减,相反提高流动资本的比率,这样会使各小企业并不乐于去改进自己的生产设备、加工器具等,令渔具产业整体的生产条件日益恶劣。

对于大厂家而言,企业内部部分技术人员由于能及时从公司获取信息与技术并且熟悉渔具市场准入门槛低、机会主义盛行的特点,会择时选择脱离企业,自立门户来谋取更大的利益。这些员工的举动无疑给大企业造成了一定的人力损失和技术创新的风险。而且其在技术方向上的决策相对而言比小企业更加规范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对炭素纤维高端材料的研制、对饵料、钓竿花色、渔轮上的创新之间存在着向后者的侧重。对于生产某一部件的厂家同可独立生产这些部件的厂家之间存在技术创新领域的重叠。这两点现象显示出大公司对仅有的一定科研力量的领域分配、对技术创新的定位上存在管理问题。并且威海渔具生产厂家的技术上创新环境并不理想。建立部级技术研究室是产业处在初级阶段,并不成熟时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式。

三、威海渔具产业治理建议

1.开发高端市场

由于高端市场的开发不完整,且这一新兴市场因国内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性的存在,在地域分布上也具有不均的特点;消费偏好更带有追求卓越的倾向,潜在利润丰厚,忠诚度高这样的特点,能引发全国其他地区龙头企业在这里的全新竞争。通过这种方式,摆脱局限于规定现定规模的竞争,在于全国主要公司的接触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生存力。

这意味着,当政府在扶持本地区的渔具产业时,通过国内平台的建设,加强跨区交流,能有效避开市场内的众多小规模企业的干扰,形成国内各知名渔具企业间高水平竞争的格局,为个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活力。

2.发展区域创新制度

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往往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现下政府的区域创新制度安排是以资金扶持为主,即通过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而让市场发挥技术创新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上述的渔具市场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新的模式:从外部引进专业研究中心,同时让大企业内部扩大研究部门的规模,使其具有相对独立性。政府资金的支持和对信息渠道的建设,为这些研究中心或部门提供技术向产品转换的平台;根据威海渔具企业软实力上的不足,引进相关的设计、营销公司。这样做能让不具有实际生产操作能力的研究主题可以快速让知识产业化,产生利润,形成资金链,缩短研发周期。典型的集群一般有五类机构:成品商、客商、供应商、中介服务组织、规则管理机制,理顺这五类机构间的关系,让产业集群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网络。下图为政府创新主体的作用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共分出以上五个主体,让大型企业的生产、研发两个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其运行机制为,在整个营销体系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研发部、大型企业内的生产部、及外来研发部形成第一个循环作用机制。让外来研发部与企业研发部形成竞争环境,同时两者皆与大型企业生产部相联系作用。在整个过程中,若大型企业研发部不断壮大并达到一定程度,则外来研发部退出这一循环,起到辅助发展作用。这意味着大型企业研发力量进入新的高度,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此时外来研发部完全进入第二个循环,与政府技术平台、其他生产企业组成的另一个循环。在政府的协助下辅助小企业的技术革新,提升产业进入门槛。

参考文献:

[1]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91-318页,第12-21页,第154-166页

渔业的发展篇7

关键词:休闲渔业旅游舟山

休闲渔业最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勒比海沿岸,随后逐步扩散到欧美和亚太一些社会经济和渔业都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国最早出现“休闲渔业”一词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不久后其迅速成为我国其他地区渔业旅游发展的代名词[1]。休闲渔业是基于产业融合和大旅游背景下,渔业与旅游业边界逐渐模糊,继而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它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也代表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

1.休闲渔业的概念及特性

1.1概念界定

“休闲渔业”(leisurefishery)的概念,目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休闲渔业的理解主要是建立在与商业渔业有所区分的基础上[2]。休闲渔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通常是指所有以娱乐或健身为目的的渔业行为,包括内陆江河湖泊或海上运动垂钓、休闲采集、家庭娱乐等,因此,休闲渔业又被称为娱乐渔业(Recreationalfishery)或运动渔业(Sportfishing)[3]。

我国最早且较科学、系统提出休闲渔业概念的是台湾经济学家江荣吉(1992)。他认为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体验、提升旅游品质、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4]的活动。此后,国内学者对休闲渔业的界定基本上都没有脱离这个定义范围。笔者十分赞同江荣吉教授对休闲渔业的定义,它较全面的涵盖了休闲渔业发展所需的方方面面,尤其强调了规划设计对休闲渔业的作用,该定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休闲渔业的旅游休闲功能。

1.2休闲渔业特性分析

休闲渔业作为一种集渔业、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运动和餐饮为一体的新型业态,是旅游业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具有基于传统渔业的旅游活动。

1.2.1资源依托性

旅游产品的开发总是以一定的资源为依托的。休闲渔业的开发也正是基于此,通过开发具有休闲和旅游价值的渔业自然和人文资源、渔业产品、渔业空间、渔业设备、渔业生态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活动,如渔业观光、休闲垂钓、渔家乐等,其都是经过对资源的合理规划设计而发展起来的[3]。

1.2.2休闲体验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我国已经进入了休闲经济和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渴望通过休闲娱乐和旅游体验的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休闲渔业的产生与发展也正是基于此,是现代渔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同时,休闲渔业所提供的渔业观光、休闲垂钓、水上娱乐运动、鱼鲜品尝、渔家乐等产品,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参与性、休闲性和体验性,能够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需要。

1.2.3旅游观光性

休闲渔业作为旅游业与渔业产业融合的结果,其本身就是旅游业的一种新型业态或一种新兴旅游产品,旅游观光这一特性与生俱来。同时,休闲渔业的开发其本质就是对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开发的产品如观光渔业、渔村风光游等都独具旅游观光性。

1.2.4功能综合性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兼具了渔业和旅游业的功能特性,其拓宽了渔业和旅游业的空间。特别是其建立起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餐饮购物与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经营形式,突破了以“渔”为本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既是第一产业(渔业)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向第一产业的转移、渗透、扩展。因此,休闲渔业不再是独立的概念,而是资源(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后形成的集传统生产功能与旅游观光、劳动体验、休闲度假、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3]。

1.2.5地域限制性

休闲渔业的发展是传统渔业和旅游业的延伸,其必将会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休闲渔业的发展总是以一定的资源为依托,而资源是具有地域性的,如果一地区没有休闲渔业发展所必备的资源条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休闲渔业的开发是要求市场前景的,如果一地区远离客源地消费市场,也就无从谈起发展。综合以上两方面,休闲渔业的发展受到资源、市场、经济、交通等等地域性的限制,休闲渔业具有地域限制性。

2.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动因分析

舟山休闲渔业的产生、发展绝非偶然,它是舟山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大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共同推动的。

2.1发展休闲渔业是舟山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近些年来,随着舟山海洋捕捞强度的加大,近海渔业资源不断枯竭;特别是200海里范围的专属经济区的实施,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使得捕捞渔场缩小、渔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渔民收人减少,舟山渔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迫使渔区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5]。而休闲渔业的发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休闲渔业具有投入少、见效快、低资源消耗等特点,能够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实现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发展休闲渔业是适应舟山大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其既是现代渔业的一部分,也是大旅游背景下的直接旅游业。近年来,随着舟山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观念更新、闲暇日增多,人们对休闲旅游、体验旅游的呼声日益增加,开发休闲渔业项目无疑是符合这一旅游市场的开发。同时,舟山由于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宜人的气候环境、独特的渔俗文化以及深厚的旅游底蕴,休闲渔业的开发独具优势。早在2007年编制的《舟山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就指出,渔农村旅游是舟山发展生态型的海岛度假旅游的客观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舟山渔村是舟山本地文化特色的最好载体。因此舟山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要高度重视渔村旅游,把它当成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

2.3发展休闲渔业是带动舟山经济发展的需要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集渔业、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运动和餐饮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具有强烈的产业辐射功能,它的发展不仅限于拓展壮大自身渔业领域和旅游业领域的产业经济,而且容易带动全社会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6]。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作用也同样如此,因其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诸如体育、通讯、交通、餐饮、游艇等各个行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促进全市整个经济的进步,具有良好地发展前景。

2.4发展休闲渔业是舟山社会主义新渔村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伴随着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几近枯竭和环境的破坏,舟山的渔业捕捞也逐渐萎缩,渔民的经济收入逐步下降,许多渔村失去了往日的兴旺景象。为了扭转这一现象,舟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和发展大旅游的背景下,休闲渔业的发展是无疑是其一重要路径选择。发展休闲渔业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渔民的收入,改善渔村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振兴渔村经济。舟山也把发展休闲渔业作为破解“三农”难题、安置渔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增加渔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逐步建立起一批集吃、住、游、娱、购于一体的休闲渔农村和项目点[7]。

3.舟山休闲渔业现状及发展模式

3.1舟山休闲渔业现状

渔业自古以来就是舟山最主要的产业之一,然而舟山的休闲渔业起步却较晚。1999年7月,嵊泗县五龙乡田岙村渔民用改装后的5艘流网船,接待24名上海游客登船出海,亲身体验渔民的海上生活,首次推出了具有浓厚渔村特色的“渔家乐”旅游项目[8],这次活动标志着舟山休闲渔业的诞生。近些年来,舟山依托其秀丽独特的渔港(村)山水风情、浓郁深厚的自然与人文旅游景观,推陈出新,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使得其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呈现良好势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据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信息,截至2010年底,舟山全市共有上规模的休闲渔业基地50余家(其中25家列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年产值15亿元,已经成为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2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模式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有机产物,兼具渔业与旅游业的双重特性,在发展形态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舟山休闲渔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在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也不断形成自身的特色。综观舟山休闲渔业发展项目,舟山休闲渔业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模式。

3.2.1休闲垂钓型

休闲垂钓主要是指以渔业资源为依托,利用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海水养殖网箱、围塘养殖基地及淡水养殖池塘,放养名贵海淡水鱼类,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以垂钓为主,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6]。舟山半岛渔乐园、六横台门港悬山海上人家、朱家尖广远垂钓园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休闲垂钓场所。

3.2.2海洋游钓型

海洋游钓简言之即海钓,是一种不以渔获为主要目的,在海域、岛礁享受自然,体验一种与内陆江河湖泊钓鱼不同的心境、感受与操技的钓鱼过程[9]。根据施钓方法的不同,海钓可以分为岸钓、矶钓、船钓、滩地钓等。目前,在舟山游客参与性体验海洋游钓的钓地分布范围较大,主要有泗礁岛南部沙滩、泗礁岛东部礁石沙滩、衢山岛东部礁石沙滩、秀山岛东南部沙石礁滩、朱家尖岛东南部沙滩、情人岛矶岸、白沙岛环岛、桃花岛东南部沙滩矶岸等。

3.2.3渔业体验型

渔业体验型则主要是以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为主,利用渔区渔船、渔具设备和专业渔民的技能以及渔港、渔业设施和村舍条件,让游客直接参与张网、流网、拖虾、笼捕、海钓等形式的近海传统小型捕捞作业,和渔民一坐渔船、尝海鲜、住渔家,亲身体验渔民生活,领略渔村民俗风情[6]。这种形式的休闲渔业主要是指渔家乐,这也是舟山休闲渔业最早开发的一种形式,分布较广,遍及舟山。

3.2.4渔俗观光型

这种类型主要是指以渔业区和渔村的山水风景、民俗生活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开发对象,利用现有的渔业设备和渔业资源,组织游客进行参观游览,让游客体验不同特色渔业景观、渔村风情和渔俗文化。这一类型的开发在舟山如桃花岛的仿古渔船和环岛旅游等。

3.2.5展览教育型

这一类型主要是指以渔文化为特色,利用一些水族馆及海洋公园以展示海洋鱼类、海洋生物标本、渔船、渔具为主,集科普、观赏、娱乐、教育于一体的让游客释放压力并且可以使游客受到教育的休闲渔业[10]。典型代表如岱山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东港麒麟山的渔业陈列室、广远公司的海洋科普展览馆等。

3.2.6品尝购物型

这一类型主要是以品尝当地海鲜和旅游购物特色,开展的一种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滨海港休闲渔业。这在舟山的典型表现就是舟山沈家门的“夜排档”和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等。

4.舟山休闲渔业发展中的问题

舟山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交叉下的一种新兴产业业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培育了新型旅游产品,带动舟山旅游业的发展。但其在发展中仍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4.1整体规划缺乏,开发竞争无序

就目前而言,虽然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且逐渐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如2007年舟山市政府的《关于加快发展休闲观光渔农业(渔农家乐)的若干意见》。然而,至今为止,舟山全市和各县区仍尚无具体有关休闲渔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同时,舟山在休闲渔业的开发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政,盲目开发,项目无序建设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

4.2投资主体单一,产业规模较小

当前,舟山休闲渔业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以个体渔民为主,缺少有实力的企业公司参与。且由于个体渔民资金的有限,导致其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存在天然的缺陷和不足。同时,又因其开发的项目比较零散,基础设施落后,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很难形成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

4.3宣传促销不足,品牌建设欠缺

舟山休闲渔业的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其在客源上主要是以当地居民以及周边地区游客为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旅游业的带动。且由于长期受制于个体渔民资金匮乏和经营服务意识差的影响,舟山休闲渔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包装、宣传。同时,也忽视了品牌形象的建设。

4.4环境保护不力,资源功能退化

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舟山在发展休闲渔业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同时,也由于缺乏对休闲渔业的发展有效监管,导致了舟山不少休闲渔业区域存在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功能退化的现象。

4.5管理体制混乱,专业人才匮乏

休闲渔业是产业融合的结果,是属于渔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产业,其管理归口很不确定。目前,舟山休闲渔业项目建设和发展管理是由海洋与渔业局、旅游局、海事局、渔农办等部门分别根据各自职能实施的,全市尚无统一的管理部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体制的混乱、不协调。同时,舟山休闲渔业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传统渔民或者转产转业渔民,他们的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缺乏从事服务行业的知识和技能,对旅游服务缺乏必要的认识;游钓渔船多数为个人承包,渔船安全配套设施和救护设备不完善,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与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8]。

5.对策与建议

鉴于舟山休闲渔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为促进其休闲渔业健康、稳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5.1制定整体规划,整合促进发展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的产物,是解决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舟山海洋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客观需要。基于大旅游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背景,舟山应该切合自身休闲渔业发展的实际,不仅仅将休闲渔业纳入旅游或渔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而且应该专门制定具有整体性的、战略性的和更为详尽的发展规划。同时,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小规模和粗放型经营的休闲渔业进行资源重新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提升品质层次;另一方面加强对渔业与旅游业以及其他关联产业之间关系的整合,改善休闲渔业发展的空间环境,通过整合以促进发展。

5.2加大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加盟

休闲渔业是舟山当前的朝阳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发展休闲渔业对促进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作用和意义,采取各种方法,吸引投资商开发休闲渔业,创建休闲渔业项目[11]。如政府在资金政策上对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税收、水电、贷款等优惠政策扶持。在发展政策上,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的加盟,着力打造舟山特色休闲渔业,做大做强休闲渔业这块,使之发挥应有的产业联动效应,为渔业与旅游业产业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础。

5.3树立品牌形象,开展旅游促销

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强有力武器。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品牌形象的旅游产品,能够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舟山休闲渔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如重点打造海洋游钓这一品牌特色。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舟山还需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以期取得旅游者的认可。同时也应据此广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完善促销手段,提高宣传效果,建立科学合理的促销体系。

5.4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资源环境是舟山休闲渔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舟山在休闲渔业项目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严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对于敢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个人或组织给与严重处罚。同时舟山在发展休闲渔业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和立法工作的完善,使休闲渔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5.5健全管理体制,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部门以及政府在各个项目中的明确地位,对于旅游开发来说,是保证旅游开发顺利高效进行的重要因素。鉴于目前舟山在休闲渔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管理多头,缺乏统一协调机制的情况。建议舟山应该在立法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机制,由市里牵头单独成立或组织一个综合协调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做好结合文章。同时,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服务水平,带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方百寿,卢飞,宫红平.国内休闲渔业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20-22.

[2]方百寿,卢飞,宫红平.国外休闲渔业研究述评[J].渔业经济研究,2008(6):26-28.

[3]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4]江荣吉.休闲渔业经营管理[J].中国水产,1992(7):47-52.

[5]虞聪达,商弘.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1):9-12.

[6]鲍建平.舟山市休闲渔业发展与管理模式的若干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145-149.

[7]郭旭,曹敏.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浅析[J].渔业经济研究,2009(2):44-48.

[8]江明方.当前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5(1):52-54.

[9]王依欣.谈我国产业化推进问题[J].舟山渔业,2009(6).

[10]何全超,宋伟华,何杰.浙江舟山休闲渔业发展的研究分析[J].现代渔业信息,2010,25(4):18-23.

[11]沈佳强,何杰.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9(5):31-35.

作者简介:

渔业的发展篇8

[关键词]尚志市;发展生态渔业经济;思考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43(2017)04-0012-02

一、尚志市生态渔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尚志市生态渔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斐然的成绩,2015年,尚志市生态渔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养鱼总水面有54,900亩,水产品总产量达9,400吨,渔业总产值实现10,950万元,渔民人均收入超过16,000元。

(一)生态渔业经济格局得到优化

以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作为突破口,构建了特色生态渔业经济新格局。近年来,以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逐步引进、示范、推广了丁鱼岁、斑点叉尾t、鳜鱼等26个新品种。

(二)树立了节约资源的意识

以渔业养殖与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方式有效衔接,引导渔民应用稻田养鱼、稻田养蟹模式,实现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目的,初步树立了节水、节电、节约资源的意识。

(三)创建了品牌渔业

近几年,以发展生态渔业经济作为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为突破口,积极引导渔民利用资源优势,养殖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和有机水产品。通过加快“三品”认证工作力度,有力的推进了品牌渔业的创建。

(四)综合渔业发展势头强劲

积极引导渔民因地制宜地组建不同模式的人工生态系统,使综合渔业不断呈现生态化、多元化、立体化的新特点。目前,尚志市综合渔业养殖面积达到了54900亩。

(五)生态型休闲渔业呈现亮点

积极开发“渔家乐”式的休闲渔业发展模式。以走进生态、回归自然、体验淳朴为主题,吸引当地及外地游客到此消费。目前,尚志市生态型休闲渔业养殖面积3,500亩。如荷花山p,位于尚志镇301国道北侧,占地面积350亩,经过近十多年陆续投资修建,目前已成为全市一流的观光、娱乐、体验型休闲渔业品牌的好去处。

二、尚志市生B渔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尚志市的生态渔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总体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理念与实际生产结合不够紧密

目前,对于生态渔业经济的概念还未完全渗透到全部渔民的发展观念中,部分渔民的总体科技素质还不够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仍是多数渔民的单一追求目标。

(二)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稳固

尚志市大部分池塘始建于80―90年代,由于修建之初即缺乏资金与技术,存在面积小、塘坝矮薄、淤积严重、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现象。

(三)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格局还不够优化

可养殖水面尚未全部开发利用,未能充分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和水域资源;生产的品种与规格还较为单一,尚不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变化。

(四)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投入还不够充足

渔业科研经费投入较少,科研总体水平与渔业生产先进省市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含量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多为分散单户的小规模生产,难以形成合力,达不到规模化产业发展要求。

(五)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思路还不够开阔

创新意识与动力不足,在尝试市场的立体开拓力度上还较为欠缺,水产品加工业尚属空白,潜在的附加值得不到充分发掘,产业链条得不到进一步延伸。

(六)渔业执法监管队伍力量较为薄弱

随着对渔业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的逐步提高,渔政执法领域不断拓展,执法队伍力量薄弱,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监管力量与监管设备较为薄弱。

三、加强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加固生态渔业经济建设的基石

1.加强对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科学确定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内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生态渔业经济的相关发展规划与方案,坚持原则,分步实施,促进渔业经济加速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增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标准化池塘整理提升工程,对老旧池塘实行标准化整理和全面改造,加快进行渔业生产机械和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生态渔业经济的发展基础。

(二)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全面提高生态渔业经济建设的科技含量

1.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提高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基础地位。建立生态渔业创新科技的研发与应用体系,加强与水产养殖科研院所和农业、水产专业院校等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加大与水产养殖先进地区和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产、学、研能够紧密结合,加快增长方式由量向质的跨越式转变。

2.深入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开展养殖全程技术跟踪服务。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塘,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有效形成专家―技术员―示范户―辐射户的科技传输网络。

(三)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1.加强水产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对市级和乡镇水产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再教育的培训,从而建立一支技能过硬、业务熟练的高素质基层科技推广与科技服务队伍。

2.推进渔民自律组织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渔业行业协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渔业协会、渔业合作社或其它专业中介服务组织,及时为渔民提供服务。

(四)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生态渔业经济不断提档升级

1.优化生态渔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在发展规划上,首先应突出品种特色,重点抓好优势主导品种和地方特色品种的发展。其次应突出多元特色,以一业为主,种养结合,发展渔畜、渔禽、渔粮、渔果、渔菜等复合生态系统,使各业间互惠互利,促进良性循环,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让渔业经济逐步向“生态之路”迈进。

2.开发生态型休闲渔业。重点开发以观光、垂钓、品鲜、游乐、度假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体验型休闲渔业。

(五)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生态渔业经济扩张能力

1.对水产品进行深加工,拓宽生态渔业经济的增值空间。广泛吸引外资、民资建立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打造公司+基地+渔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将生态、安全的优质的水产品制成速冻品、罐头、风干品、鱼糜制品、生物系列制品等休闲食品、即食食品和保健食品,推向国内外市场。2.要发展外向型渔业,积极建立与国外的水产贸易关系。把生态养殖方式作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优势,将国际上受欢迎的品种不断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多渠道的提高水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六)塑造品牌,发展生态渔业经济

1.实施品牌渔业发展战略,建立并积极扶植示范龙头企业。扶持建立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多元化经营示范园区、高产高效示范园区、资源循环利用等功能齐全、风格各异、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科教与示范基地。优化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布局,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乡的辐射效应,使区域性的带动作用得到增强。争取政府对品牌渔业建设的鼎力支持,实施产业带动,加快培育名牌产业和龙头企业。

2.积极扩大宣传,全力打造尚志市生态渔业经济品牌。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专题推介会、产业座谈会和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宣传报道,对生态渔业经济的典型场户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使他们快速提高知名度,由此塑造一系列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优势互补、服务优良的生态渔业精品品牌,促进产业及产品档次的逐步提升。

(七)加强执法监管,走法制化道路

1.加强执法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定期对全市渔业行政执法人员进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提升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

2.对育苗场户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从源头上保障生态健康养殖。对水产苗种生产场户展开清查,对育苗场户进行逐一登记造册,建立档案,不定期对全市水产育苗场进行检查,对是否取得苗种生产许可证、建立养殖生产记录、禁用药物的贮存使用、亲本及苗种质量等情况进行逐项检查。

3.深入推进执法监管工作,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行乃体到餐桌的养殖全程监管,确保质量安全监管到位。

渔业的发展篇9

关键词:保险公估渔业互保互保理赔

中国渔业互保协会自1994年7月成立以来,本着“服务渔业”的宗旨,取得了快速发展。面对巨灾风险、复杂多变的环境,渔业互保亟待保险公估的引入来借助其技术力量弥补自身的不足及发展的需要,促进理赔规范化,提高理赔水平,使互保理赔更趋于公平公正,减少纠纷和争议,真正实现渔业互保的经济补偿功能,增强渔业互保在渔民心目中的影响力,促进渔业互保健康有序的发展。

渔业互保理赔中存在的不足

(一)理赔制度的操作灵活性大于制度的规范性

尽管渔业互保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承保、理赔等方面相对完整的规章制度,但各级理赔部门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对制度执行的灵活性大于严肃性,最终导致理赔制度执行不理想,互保理赔制度执行不严是制约互保事业发展的一个因素,极易产生道德风险。

(二)理赔缺少透明度致使渔民诉求渠道不畅通

目前由于理赔过程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的监督制约,导致理赔管理制度本身存在一定漏洞。从查勘、定损到理算、支付赔款的各个环节均由理赔部门独立负责,缺乏透明性和有效制衡,核价、定损等关键岗位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渔民会员在理赔过程中话语权得不到足够重视,即使对定损赔付的结果不满意,由于顾忌畏惧办事机构的行政职能,渔民无法表达其诉求。

(三)互保理赔中没有专职的理赔队伍

现阶段渔业互保理赔主要依托于渔监、船检体系,权责没有明确的划分,理赔人员多为渔监、船检人员兼职操作,理赔人员的专业水平制约着互保事业的稳定发展。

(四)互保理赔中大案要案缺乏技术支撑

渔业互保中对于重大的、复杂性的案件,基层理赔部门要层层上报渔业协会,对于该类案件的处理,单单依靠协会与部分工作人员的力量,或缺少专业技术手段,或估计不足,往往不能准确定损、理算,理赔缺少足够的技术支撑。

(五)互保理赔地区间赔付率差距大

据调查统计,协会各地区赔付率差距大,相互不平衡,有的地区赔付率一直偏高不下,如同一省份某地一直维持在50%左右,另外一些地区赔付率基本徘徊在20%,相互间差距太大。

渔业互保引入保险公估的必要性

(一)保险公估可以为渔业互保协会提供技术支持

渔业保险是海上保险的一种,是一门海上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理赔人员懂渔业懂保险,而且还要具有相关的海上专业知识,如航海技术、油污、电子设备、海商法等相关专业知识。海损事故发生后,对造成损失的原因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范围以及如何确定损失金额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并非为一般社会大众所能了解和掌握。即使是专门从事互保理赔工作的渔监、船检人员,也难以做到得心应手地处理好每一个损失赔偿案件。尤其对一些涉及到养殖区受损、油污、涉外海损的案件,由于这类案件涉及到的标的额比较大,并且受海况、天气等环境因素的制约,海上证据难以保全,单单依靠互保协会自身理赔人员的力量,很难准确地对损失金额或者出险原因的归属进行定损理算,赔付时可能导致争议。

随着保险公估机构手段、技术的完善和健全,这类业务交由保险公估机构负责处理,能提供相关领域专家的技术支持,给协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保险公估可以缓和渔业互保协会与会员之间的矛盾

目前渔业互保协会的理赔服务程序规范简化,赔付及时快捷,渔民会员总体比较满意。但理赔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各自利益的驱动,在损失赔偿问题上双方常常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渔民会员提出的索赔金额偏高,互保协会认可的赔偿金额偏低,双方对损失数额认识的不统一,造成了矛盾的存在。理赔中个别存在的“以赔促保”、“以赔谋私”、“对簿公堂”等现象,不仅没有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反而在某些方面使矛盾变得更加复杂化。

这些问题交由保险公估机构处理,由于公估机构独立第三方的身份,独立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外,将会使理赔结果更趋于公正透明,容易被渔业互保协会与渔民会员双方所接受,同时也可以给渔民会员提供更多的诉求机会。

(三)保险公估可以促使渔业互保理赔规范化

保险理赔归根结底是保险实现其经济补偿职能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使保险标的的损失得到及时快捷的赔付,渔业互助保险中也是如此。尽管渔业互保协会制定了相对完整的理赔规章制度,但各地执行中存在偏差,理赔方式不一,规范化、公正化程度不高,“惜赔、拒赔”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对理赔人员管理不严,易发生“人情赔付、通融赔付”。这些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渔业互保在渔民会员心目中的公信力。交由公估机构来处理,可使理赔权力得到分散,理赔制度得到完善,促进理赔程序的规范透明。

(四)保险公估可以提高渔业互保协会的公信力

保险公估机制的引入,可以发挥保险公估机构独立、公正的特点,尤其在理赔环节,可以使得渔业互保协会保障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不仅如此,渔业互保协会更为渔民会员树立了公正、公平的形象,增强了渔民会员对渔业互保的信任度,使更多的渔民会员愿意参加互保,有利于渔业互保的良性发展。

渔业互保引入公估机制的环节

(一)展业环节

保险展业是保险活动起点,随着渔业经济的发展,渔业保险险种和保险类别在不断增加,渔船险从全损险互保扩大到综合险互保,并逐步开展了南沙生产涉外责任,港澳流动渔船第三者风险责任互保,水产养殖互保,渔业基础设施、渔用产品质量责任互保等险种,这些保险项目的开展无疑会对渔业互保协会提出更高的挑战。另外,渔业互保中经常会遇到渔民对财产价值估计有误,或对互保险种选择不当,或对设置的保险条款理解有误,保单生效后,一旦出了险,不仅使渔民会员失去了应得的补偿,无形中也使渔业互保协会受到损失。

如果能在互保展业过程中由保险公估机构对渔民保险涉及的财产展开风险意识的调查、评估,并经过科学的分析、研究、计算,对其现时价值作出评估以确定合理的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从而给出指导意见,无疑会给渔业互保协会和渔民会员双方都带来益处。

(二)核保环节

核保中保险公估机构可以对渔业互保承保标的的性质、条件及风险程度、责任范围作出科学的判断,并作出关于渔业以及渔船方面的规定、标准等风险意识的调查、评估,让渔业互保协会及时了解掌握渔业生产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对不安全的因素建议协会和渔民及时消除,并及时控制、化解风险,为渔业互保协会提出好的解决建议和方法,从而正确核保,增进渔业财产安全和减少灾害损失。同时,有效地做好事前预防工作,减少渔业互保理赔案件的发生,从而降低互保理赔款的支付,增强渔业互保的积聚能力。

(三)理赔环节

理赔环节是保险活动的终点,是实现保险社会补偿功能的重要环节。保险公估的引入能正确、合理而且客观地估损,免去一些不合理赔付、冤枉赔付、滥赔、错赔等行为,高效、公正的理赔可以使投保人的损失得到及时有效的弥补,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减少社会摩擦,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保证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渔业互保理赔中保险公估的引入将对协会今后的互保理赔业务产生深远影响,不仅能及时高效的勘验、估损,更能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理赔工作提出公平合理的建议,使渔业互保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

渔业互保引入保险公估的现状分析

(一)渔业互保引入保险公估是发展机遇亦是理赔业务的发展方向

渔业互保协会作为渔民互助保险的社团组织,业务范围受渔业部门管理,同时又涉及保险行业,互保理赔主要依托于渔监、船检体系,权责没有明确的划分,形式上业务存在交叉重合,实质上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渔业互保事业的发展空间是社会,是广阔的海洋渔业资本市场,依托政府固然有优势,但也有极大的局限性,随着制度的完善和保险资金的逐渐积累,渔业互保独立运作、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

保险公估的核心优势在于理赔,渔业互保协会的核心优势在于承保,互保理赔制度的规范化,理赔人员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将来渔业互保独立运作后亟待保险公估引入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承保标的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宜将全部互保理赔业务引入保险公估

渔业互保协会所承保标的的特殊性,决定了渔业海损事故现场时间非常短暂,不易保存,尤其大部分渔业船舶常在异地生产作业,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发生海损事故后,理赔人员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目前,分散在各地的互保协会的基层理赔人员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如果理赔业务全面引入保险公估,不仅会增加理赔环节,更可能造成额外费用,使赔付速度变慢,引起渔民会员不满。

(三)保险公估在互保理赔中只能起辅助、补充作用

渔业互保理赔在现有渔监、船检与协会结合运转的体系下,这几年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互保理赔方面具有商业保险公司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处于蓬勃上升时期。改变现有的理赔框架体系、运转模式时机尚不成熟。这些决定了公估机制在渔业互保理赔中的地位只能起辅助、补充作用。引入保险公估并非对现有理赔制度的颠覆,是在现有理赔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理赔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四)委托申请程序决定了对保险公估的引入需要理性对待

保险公估机构与互保协会、渔民会员双方是等距离的关系,对委托事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其生命线。由于保险公估费用的收取本着“谁委托谁承担费用”的原则,所以公估机构收取哪方的费用很可能会倾向于那一方,从而影响保险公估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实际理赔中保险公估由谁来委托申请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如果由渔业互保协会单方面决定,本来渔民会员就反映互保协会在理赔中已经处于强势地位,没有诉求的机会。如果保险公估仅由协会单方面决定,可能会使协会变得更加强势,甚至某种程度可以演变成协会用来削减赔付的一种手段,将会引起渔民会员的更多不满。其次,如果由渔民会员单方面决定,引入保险公估确实能让会员在对赔付结果不满意的时候寻求诉求的途径,但如果渔民会员每次碰到不满就去申请公估,可能造成保险公估的滥用以及公估费用的增加。再者,由互保协会和渔民会员双方协商一致申请,看似比较完美,但由于双方各自利益的驱动不可能达成真正的一致,或者一方故意不愿达成一致,这种情况下保险公估如同虚设。

(五)保险公估在渔业互保中的发展需要稳步进行

经市场调研发现,现在保险公估市场上专门从事海洋渔业的保险公估机构和公估人员匮乏,许多涉水的保险公估机构虽然涉及到对船舶的公估,但大部分是货船,涉及渔业船舶与渔业养殖类的专门保险公估机构很少。渔业互保引入保险公估机制,只能循序渐进,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互保理赔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宇航,王斌,王宇红.正确引导我国保险公估业理性发展[J].商业时代,2007(8)

2.吴书爱.渔业互保引入公估机制的探索[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2(3)

3.陈红玲.我国保险公估业的困境与对策[J].北方经济,2007(7)

4.孟祥波.山东省海洋渔业风险保障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渔业的发展篇10

论文摘要:人工放流、移植驯化、繁殖保护是我国内陆水域增殖渔业资源的主要方法。本文对我国江河、湖泊、水库采取的增殖和利用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渔业资源增殖具有增加种群数量、恢复已衰败种群和重建渔业的作用(刘海映等,2000)。我国内陆水域的增殖渔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即从“四大家鱼”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大量苗种成功获得而发展起来的(邓景耀,1995)。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江河、湖泊的不合理利用或过度开发,普遍带来了水域污染、环境恶化、物种濒危、渔业资源衰退等一系列问题(杨秋玲和刘其哲,1992;陈文祥等,2002),亟待对水生生物资源采取增殖和保护措施。本文概述了增殖渔业资源的主要方法,并拟对内陆水域增殖渔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1增殖渔业资源的主要方法 

 

1.1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是在对野生的鱼、虾、蟹、贝类等进行人工繁育种苗或捕捞天然苗种后,将其释放到自然水体中进行增殖,同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再进行合理捕捞的渔业方式。人工放流是世界各国增殖渔业资源的普遍方法,也是恢复和重建濒危物种的重要手段(张缉,2006),还可以为养殖提供优质的天然种苗(姜浪波,2005)。70年代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采取人工放流、有计划的增加和补充鱼类种群数量,可以有效地增殖我国大水面的鱼类资源。进入80年代,许多大中型湖泊、水库采取人工培育的苗种放流到水体,以充分利用天然饵料生产大型经济鱼类,放流苗种获得的产量已经成为大水面渔业产量的主体。 

1.2移植驯化 

移植驯化是将其它水域中优良的,又适于在这一水域繁殖生长的种类移植进来,经过驯化后使其在新的水域中繁衍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自然种群。将物种从一个国家引进到另一个国家则称为引种。我国已引进了百余种经济品种,最具代表性的有淡水的罗非鱼和海水的扇贝、牡蛎,极大丰富了我国的水产资源(胡晓龙,2006)。国内地区之间移植较为成功的例子有团头鲂、银鱼、池沼公鱼、鲴、鲤、鲫等优良品种。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自开展鱼类的移植驯化以来,由于理论基础研究滞后、缺乏科学引导和有效管理,频繁地进行鱼类的人工繁殖、近亲交配,导致多种鱼类的经济性状退化、遗传多样性丧失、爆发性疾病频发;或由于引种不当导致外来种入侵,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威胁土著种类。典型的例子是:云南一些水域的原有土著鱼类中,有30%难觅踪迹,有34.7%由常见种变为偶见种,余下的1/3也面临着衰退的趋势(郑王亚明和曹文宣,2006)。

1.3繁殖保护 

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是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陈大庆2003),其后果是:为了延续后代,鱼类进行自我调节,性成熟提前以增加补充量,导致种群结构趋于个体小型化和低龄化,渔产品的经济价值大大降低(李明德,2001)。我国自70年代便开始重视水产资源的保护问题,1986年《渔业法》的实施使得我国的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繁殖保护、渔业水域环境和渔业管理都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制定各种鱼类的最小起捕规格、杜绝有害渔具渔法、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捕捞限额制度等一系列控制捕捞的措施,对鱼类资源起到了直接的保护作用。对鱼类实施繁殖保护还可以通过人为地保护和改良水体中经济鱼类的栖息条件和环境来实现。如:闸坝修建过鱼设施,保证江河洄游性鱼类的繁衍;调整水库调度方式,在鱼类繁殖季节通过人造洪峰刺激鱼类集群繁殖;鱼类产卵场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通过模拟天然繁殖的某些条件,建立半人工或全人工的鱼类产卵场;实行关键栖息地保护,如已设立的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就是对天然繁殖场的保护。针对我国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面临资源衰竭的状况,有专家呼吁在赤水河或特有鱼类大多栖息、繁殖的支流上建立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并对一些濒危鱼类实施迁地保护(曹文宣,2000)。 

 

2我国内陆水域增殖渔业的发展现状 

 

2.1江河增殖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切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阻碍了溯河产卵的洄游和半洄游性鱼类的繁殖产卵。欧美国家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在大坝建造鱼道、鱼梯、升鱼机等过鱼设施。然而,我国拥有独特的鱼类区系组成,且洄游性鱼类不多,曹文宣院士强调:修建鱼道不是我国长江流域鱼类保护的有效手段。在沿江或坝下建立孵化场繁殖鱼苗,在主要江河设立经济鱼类放流站,进行人工放流是恢复江河渔业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如,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目前,我国江河流域的放流品种有四大家鱼等鲤科经济鱼类和鳜、中华绒毛蟹、中华鲟、胭脂鱼、罗非鱼、大麻哈鱼等名贵珍稀种类。一些特有鱼类如黑尾近红鲌、厚颌鲂、岩原鲤、华鲮等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和相继攻破,对珍稀鱼类的保护和养殖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我国长江流域渔业资源令人堪忧的状况,刘建康和曹文宣(1992)提出,应针对长江不同江段制定相应的资源保护措施。如:上游江段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特有种为主,有必要建立鱼类自然保护区;中游应保证主要经济鱼类的自然繁殖条件,加强珍稀鱼类的人工繁殖放流工作;下游应注意保持江水质量,控制水体污染;河口江段应规定幼鲟保护期,保护幼鲟资源。基于河口区主要渔业资源(凤鲚、、刀鲚、蟹苗、鳗苗、幼鲟)锐减的趋势,陈渊泉等(1999)指出应大幅度削减渔船数量,实施新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措施。陈大庆(2003)提出应加强长江流域的渔政管理、保护渔业环境、建立更多长江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站。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科研部门开展了持续的增殖放流活动和长期的渔业资源监测和增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湖泊增殖 

通江湖泊对维持长江中下游鱼类的种群丰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常剑波和曹文宣,1999),江湖之间建闸阻隔了江河中的鱼类进入湖泊肥育,直接影响了湖泊的鱼类资源。湖泊围垦使得湖泊面积日益缩小,环境容纳量减少势必会影响鱼类的资源量。70年代中期,针对江湖阻隔导致湖泊鱼类组成简单的问题,灌江纳苗作为补救措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胡德高和潘隐和,1979;李恒德和王勇,1987)。常剑波等(1995)总结了灌江纳苗的生态效益,并提出应将灌江纳苗作为恢复长江江湖洄游性鱼类资源的措施之一。湖泊采取人工放流可促进定居性鱼类的资源增殖。60年代中期在长江下游湖泊人工放流河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得几乎绝迹的河蟹资源得以恢复。70年展了以四大家鱼放养为主的渔业模式,获得了很高的产量。进入80年代,太湖新银鱼的成功移植是湖泊资源增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典范,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移植银鱼的热潮。 

物种保护的最佳途径是保护原有环境,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就鱼类资源而言,其核心是保护水域环境及资源持续利用(戴解林和李亚白,2003)。湖泊可采取建立繁殖保护制度,坚持湖区增殖与科学捕捞相结合;湖区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水草群落结构;运用生物操纵、生态调控防治富营养化;采取退田还湖、污水截流、生态清淤等措施来改良水体环境。 

2.3水库增殖 

我国现有各类水库8600余座,总体上呈现分布不均、发展不衡,库区鱼类组成简单、自然资源量偏少的情况(范明生,2002)。一些水库的渔业利用不合理,渔产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使得我国的水库渔业尚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马波和熊邦喜,2002)。为了提高鱼产量、改善品种结构,水库鱼类的增殖显得尤为重要。

水库一般以放养滤食性的鲢、鳙为主,通过移植碎屑食性的鲴类和杂食性的鲤、鲫等经济鱼类,可使饵料资源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又能改善水库鱼类的品种结构。对于凶猛鱼类,以往都作为敌害和清除的对象。而现研究表明,利用凶猛鱼类控制非经济鱼类的种群数量,一方面有利于经济鱼类的增殖,实现从低值鱼向高值鱼发展;另一方面可通过营养级的联动效应来调控水库生态系统。如:鳡鱼种群强烈的生态作用与种群数量的快速操控性能,在具适宜自然环境的大型水库可用作维护良性水库生态系统的有效操控手段;大型水库适度增殖鳜鱼,抑制底层及沿岸杂食性鱼类种群数量,对延缓水库富营养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梁旭方,2006)。90年代以来,依据水库类型和生态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增殖途径:小型水库通过施肥以提高初级生产力,投饵精养为主;大中型水库以资源保护与人工放流相结合,同时采用水面分室利用的生产对策,发展围栏、流水、网箱养殖;开发新品种的驯养,移植驯化优质的短食物链种类,如公鱼、银鱼、匙吻鲟等(乐佩琦,1994)。胡传林等(2005)指出,水库渔业今后应朝着与生态系统多功能协调的方向发展:即依据水库的功能定位,选择合适的水库渔业发展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水体生物资源,又保护水质,同时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和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近年来,我国内陆水域增殖渔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发展中带来的问题和后果应当引起重视。其一,不合理的增殖或盲目移植驯化导致天然水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渔业资源逐渐衰退;其二,一些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必须借助于人工增殖放流的手段来恢复和重建,但有关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手段滞后,使得渔业资源的增殖现状与资源恢复的需要还有所差距;其三,管理机构分散、体制不健全等因素使得一些开放或半开放的水域得不到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其四,过度养殖和水环境的恶化普遍导致了水体渔业功能和产量的退化,保护环境与发展增养殖之间的矛盾日趋显著。 

3.2建议 

3.2.1加强科学研究 合理增殖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的增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前期调查、对象选择、增殖技术、效果评价、配套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涉及到科学技术问题。科研单位应继续深入增殖放流的科学性研究,在苗种优选、放流跟踪评估、种群遗传资源保护、种质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建议生产单位和科研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有利于进行科学地引导和示范;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帮助渔民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实践;加强天然水域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动态变化的监测,以便管理部门及时制定和调整资源利用和增殖保护对策,更科学有效地增殖渔业资源。 

3.2.2完善科学管理 促进增殖渔业发展 

科学的渔政管理应该保证种群的再生能力,合理利用天然饵料资源获得优质高产的渔获物,保证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稳定性。我国出台了《渔业法》等法规和政策,但执法不严、管理困难的问题使得渔政混乱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渔民素质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一方面,要遵循生态学原理,深入基础理论研究,制定和完善科学的渔政管理对策;另一方面,各地各级有关部门应尽快明确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明确职责,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创新管理,严格执法;此外,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使基层渔民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