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9:13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篇1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环境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B845.6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4-261-1

当前,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无法逆转的问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老年人的比例不断上升,而作为劳动能力差、疾病发生率高的群体,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制约。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已经不再是社会与家庭的主角,会有一定的寂寞感与空虚感,对于居住环境也有更高的要求,如人性化、温馨等,这正是促进老龄化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1老年人居住环境分析

环境主要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生存的空间,或者是对该群生物体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切是事物的总和。所谓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人类来说,居住环境主要是指室内条件或者居住区周围的景观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及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由此使得其生活质量难以实现质的提高。老年人的工作及生活压力虽然有所减轻,但正是由于压力减小而难以融入社会,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并逐渐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隐患,难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主要是指其居住区域的环境设施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如老年人使用的家用设施,或者室外活动的公共设施等,总的来说,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核心是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及设施。当前,就我国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调查研究发现,居住楼层在2楼以上的占99%,与老年人共同居住的住户仅占10%,大多是年轻的三口之家,家庭设施中不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家具占95%,社区周围设施能够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的仅占5%。上述这些数据都是对老年人居住不利的因素,要想优化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就必须采取更科学的设计方法,保证居住环境更加适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

2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策略

2.1居住空间设计

2.1.1客厅环境

通常情况下,老年人在室内呆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对于室内的环境设计要求也比较高,如休息、聊天、看电视、喝茶等大都需要在室内进行。对于室内的设计,首先要保证采光充足,室内外通风,户外环境优美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家具及用品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习惯进行摆放,尽量保持安逸、自由,以满足老年人的喜好。

2.1.2卧室环境

老年人的卧室应当具备床头柜、衣柜、床等基本家具,以满足基本需求,卧室面积应当适宜,并设计大小合适的窗户,以供通风及采光使用,也可以避免封闭感。卧室中的家具选择要注意尺寸适宜,并尽量避免棱角尖锐的家具设施,以免造成老年人磕伤,家具的选择应尽量保持色调沉稳,以符合老年人的年龄特点。此外,还应当在卧室内设计电话系统,床头设计紧急呼救按钮,以保证老年人出现事故后能够及时被发现,并进行有效抢救,其余电器开关的设计则要尽量靠近床头,以减少老年人走动,方便使用。

2.1.3卫生间环境

卫生间是老年人经常进入的空间之一,不仅要保证必须的设施设计,还应当人性化设计符合老年人需要的设施,如安全扶手与老年人的身高适宜,保持通风采光,安置休息或洗澡用的凳子,地面放置防滑垫,设置紧急呼叫器等,以将安全设施做到位。此外,卫生间内还应当设计电灯及明显的操作开关,以方便老年人使用,对于室内的上下楼梯也应当设置防滑垫,以避免滑倒事件的发生。

2.2公共空间设计

2.2.1户外运动环境

老年人由于年龄限制,其机体免疫力下降,需要勤加锻炼,而工作压力小、生活无忧等因素的影响也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时间,由此对于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设施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应当保留足够的面积,以保证老年人能够根据自身活动能力的强弱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表演、打球、跳舞等,同时保证活动空间的周围具有良好的空气及光线,并在运动场地周围设置休息设施,如长廊、座椅、亭子等,以方便其他老年人观看或者休息。

2.2.2公共走道环境

公共走道环境主要是指老年人进出房间、乘坐电梯等空间环境,这不仅是老年人的交通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密切的交往空间,可以增进各个住户之间的交流,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交往空间,建立更多的和睦关系。对于公共走道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如开辟专门乘坐轮椅的走道,并保证走道通畅,同时保证充足的采光,以使老年人在上下楼梯时能够保持视线清晰,避免发生危险。对于宽敞的公共走道,还可以设置休息座椅及连续的扶手,以供体力不支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行走使用。

2.2.3娱乐环境

对于老年人来说,没有工作的烦扰,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娱乐活动,以排遣孤独和寂寞,因此,对于老年人娱乐环境的设计应当人性化、实用化、丰富化。首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联谊厅,开展集体活动,如节日庆典、交友聚餐、大型游戏等,联谊厅要配置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并遵循简单、智能的原则,以促进各位老年人之间的交流,获得更多的朋友。其次是阅读室,对于学历较高的老年人来说,阅读室的设置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同时还能够成为一种有效的文化娱乐,与其他老年人讨论古今更是惬意无比。老年人与当前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于书籍的选择也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如历史政治、生活实用、医疗保健、经济法律等。

3结束语

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对于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力求达到人性化、实用化和智能化,以为老年人提供温馨、舒适的居住场所,并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高丽君.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的"现实与理想"--以天津市老年人为例[J].知识经济.2011(23).

[2]李斌.分化与特色:中国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对692位老人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0(02).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篇2

【关键词】乡愁城市化居住环境设计

在当今社会,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渗透生活、改变生活。当下我国老龄化问题严峻,亟需设计参与解决一系列问题。除了对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基本功能性设计以外,设计还应体现出对于老年人情感的关怀。

一、“乡愁”语境之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意义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首次在正式的文件中用文学修辞对城镇化建设提出要求。“现代的‘乡愁’概念来自于情感和理性的疏离。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所谓‘乡愁’已经不仅仅是空间距离造成的思乡病,而是代表了一种在浩大的城市化浪潮中,乡土世界全面失守,那些从乡土世界流浪出来的人们注定无法安置自我情感的悲剧体验。”①这个定义虽有些悲剧色彩,但是反映了问题所在。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等明显的发展趋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结构,使老龄化问题异常严峻。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②面对这一趋势,老年人如何在其生存空间中安享晚年,是社会问题,也是设计师应思考的问题。室内设计师与景观设计师应发挥聪明才智,从大的环境规划到小的细节装修,探索出一套适应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居住环境。

城市化进程使乡村文明渐渐失去植根土地的特征,城市文明的忽然而至使得老年人的“乡愁”情结浓郁,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享受生活的记忆与乐趣,缓解与年轻人的隔阂,这些因素促使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应该探索适应老年人心理需求的设计方案,使老年人在满足其“乡愁”情结的环境中安享晚年。因此,用充满人性化的设计为老年人打造“乡愁”的解决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二、室内居住空间中的“乡愁”主题设计

(一)室内空间布局设计的“六何分析法”

“六何分析法”是指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用6个英文单词: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m(谁)、when(何时)、where(在哪儿)、How(怎么做)来促使设计师发问,并关注细节设计。这6个追问可以使设计师触摸到设计的本质,找到设计的规律。其中what指的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特点,以及设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如老年人卫浴的设计,应该考虑怎样达成便捷、省力,以满足老年人在尺度和造型方面特殊的要求。

why指的是在设计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时候,应仔细分析安全问题,即为什么这么做,从而避免老年人因操作不当而引发危险。一句话:用优良的设计规避问题的发生。whom是指设计所要针对的对象,在本文中主要指老年人。老年人也应细分为不同的群体,如有“乡愁”情结浓郁的,也有生活在城市里没有“乡愁”的,他们的生理状况、潜在需求都会有所不同。when指的是时间因素,如地区采光时段等时间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老年人的作息规律等。where指的是整体环境设计,以“乡愁”为主题的空间设计和功能区的划分是一个整体布局,要具有前瞻性和规划性。How主要是设计的分析和实现,通过对“六何分析法”的运用,将“乡愁”元素加入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设计中。

(二)无障碍设计的达成与“乡愁”的渗透

无障碍设计是对老年人家居设计的整体要求,也是针对老年人的身体和年龄特点提出的统筹安排,“无障碍设计的宗旨是对物质环境和设施建造前的规划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因伤残或正常活动能力不足的人群的使用需求,营造一个充满关怀且平等的现代生活环境。”③无障碍设计主要偏重人体工程学与老年人设计数据的调控,如造型尺度的适宜性、辅助功能的方便性,以及安全保护措施等,其中又以厨房和卫生间的空间设计最为重要。如何在这些功能化的设计中加入“乡愁”的元素,需要设计师充分发挥智慧。如厨房是老年人制作饮食的地方,而饮食便是“乡愁”的一个载体,根据老年人的饮食习惯辅助室内设计,既能满足老年人饮食的生理需求,也能唤起其内心的稳定安乐,这些设计应贯穿整个室内环境之中。

(三)非物质化的室内“乡愁”载体构建

室内软装的布置是表达“乡愁”的重要方式。在家居装饰上应该尊重老年人意见,如果是隔代同住,老年人的卧室需要特别设计;根据老年人的“乡愁”记忆,墙壁装饰和陈设品的布置可以突出“乡愁”的主题,如一张老年人童年时的照片、一个老年人年轻时用过的工具、一个记录过去重要经历的物件等。另外,需要注意装饰中整体色彩的运用,老年人的视力水平下降,在色彩运用上既要注意突出色彩,又要使色彩布局不会破坏整体氛围而导致“乡愁”的消解。

另一方面要注意对于老年人精神休闲方式的尊重。老年人有着充足的时间,如何健康并有意义地度过这些时光显得特别重要,一种是精神休闲,一种是娱乐方式。笔者曾见过一个农村老人,有神佛的信仰,到都市生活后,儿子为他设置了一个小型念佛空间,使老人得到了精神归属感。从本质上看这也属于“乡愁”的范畴,在娱乐方式上,音乐、书法、戏曲等都是寄托“乡愁”的载体,需要在室内装修中合理设置空间。

三、城市规划与景观中的“乡愁”主题设计

(一)大空间与小空间中的“乡愁”设计

这里所说的大空间指的是整个城市(镇)尤其是新兴城市的规划布局,能够让人们看到、了解、记住、回味“乡愁”,通过具有顶层设计性质的规划,注入“乡愁”的内涵;小空间指的是小区的建设与建筑风格的确立,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以建筑、房屋设计的视觉感留住“乡愁”。

在大空间的布置规划中,首先是整个城市功能区的划分,除了基本的商业区、居住区、教育区、高新区、绿化区等之外,应该独辟一块安放“乡愁”记忆的地方。如在城市的规划中可以把古村落或老建筑的实景进行复原,或者直接把建筑构件整体挪移,在城市中安放一个具有历史价值、民俗价值、乡村文明的“城中村”。这个“城中村”既是乡村文明的保存,又能让老年人有地方凭吊、守望“乡愁”;或者在水系的规划上把过去曾有的小河注入城镇,让小河变成城市的脉络,“小河潺潺,杨柳依依”,从而缓解钢筋水泥森林对老年人的压抑。

小空间的设计是指在老年人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内,通过小区与基本的建筑风格,让老年人看到“乡愁”。在小区建设之初不管是其风格、户型设计,甚至小区的命名,都应该考虑到老年人的想法,如“西班牙小镇”的名字无法照顾到老年人的“乡愁”情结;再者,地方民居可以在城镇化的建设中保留民居的风貌,在不影响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和而不同”。这些元素的运用都可以让老年人重拾记忆,留住“乡愁”。

(二)以城市标志物突出“乡愁”

城市的标志物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标志,在标志物中加入“乡愁”的基本元素,既能破解“千城一面”的困境,也能体现乡村文明建设。有谚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讲的就是“乡愁”的差异性,在城镇化建设中把这些差异性载体化,就是留住“乡愁”最好的办法。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如在景观小品中设置垂钓空间,在水系中加入鹅鸭戏水的内容;在广场的设计中加入“农场”的景物,使之接地气;在城市雕塑中,可以以乡村名人、道德模范为主题,既能够让同乡人追慕祖先,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上,建立乡村谱系文化博物馆等。这些都是“乡愁”载体的建设,具有实践操作性,而且能够在城市规划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结语

本文从室内居住空间与室外环境设计两方面规划了老年人“乡愁”关怀的居住环境设计。当人步入老年,身体与心态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其居住环境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功能,更应关注精神上的需求。基于“乡愁”语意的设计满足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并使乡土情结不会因为城镇化进程等环境的变化而遗失。

(注:本文为驻马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课题成果,课题名称:“河南省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建设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1808)

注释:

①张帅.“乡愁中国”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J].民俗研究,2014(2):156.

②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eB/oL]http///link?url=FYfwvnyCe0xB-Udtbi1uZlF67mhQ1nD9sK11lLezuo_ZblUtnewdh34xcqb6woDnXbaJpxC0aalpKpFo1gJsK_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篇3

探讨影响社区老年居住环境的几大因素:社区资源配置、社区步行环境系统、社区信号和信息系统、社区服务设施系统和老年居住单元等五个部分,提出针对老年社区的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并指出评价老年社区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

关键词:社区养老,生活质量,社区照料,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如果想营造真正意义的社区感,我们就必须认真地关注居住地点、工作地点、购物场所以及娱乐场所之间相互的时空关系。我们的城市和社区应该有良好的空间结构,提供更多的机会以便于不同类型的人相互交流,从而通过明确和关注大家的共性,加深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所以说,‘社区感’是‘归属感’,是‘共同的目标感’”(杰拉尔德·a·波特菲尔德,肯尼斯·B·霍尔·Jr,2003)。

老年人社区环境营造之前需要了解社区中不同类型老年人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目标。在空间方面,提供能满足各种物流、人流、信息流需要的工具,尽量满足住户交流的机会。因此,社区中的老年人居住环境营造的目标是,形成一种有助于社区健康发展并且便于操作各类因素的方法。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支持可分为人类支持,器具、和家具支持和自然环境支持。其中人类支持的建立依托社区中社会关系的成熟,社区中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不仅来源于家庭,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分,社区照料服务人员对于老年人的照料成为重要的趋势。

老年人居住环境中的自然环境要素,老年人较年轻人来说更需要自然环境要素。社区环境开发中自然环境的获取在环境规划阶段就应有所控制,在国内所操行的控制性规划中对此虽然有所控制,但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操作,自然环境要素在开发商意识中虽然认为是普遍提高居住环境的一项必行要素,但往往在开发模式上缺乏有效的经营效益,所以社区中自然环境要素的获取缺乏有效的执行力。美国在关于社区自然环境要素获取上自六十年代以来有着几十年的经营,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住宅单元规划开发(简称pUD条例和条款),其中对于自然环境要素的控制相对成熟。pUD条例和条款中住户、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共同决定开放空间的自然环境要素。对于开发商来说,可经营性的开放空间除了自然环境要素的获取外,所获得的资金将作为开发商进行自然环境要素提供的补偿。这种经营性项目的开发对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开发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适用于自然环境要素的开发,而且对于服务设施开发也有一定的意义。

从老年人对社区的环境需求角度,又可以将老年人居住环境分为分为步行环境,信号和信息系统,器具的操作系统,社区服务系统和老年人居住单元。其中由于老年人对社区照料、护理和医疗服务的特殊需求,社区服务系统在老年人居住环境系统中被提出来,其建设前提是在社区居住环境中服务网络配置的成熟。

从社区的空间构成来看,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地标是其中关键的五个空间要素。如何组织这些要素创造理想的社区?设计师需要结合老年人活动特殊需求和设计师手中的工具进行有效的设计,除以上工具外还有轴线设计、层次组织、过渡性要素、控制性特征和围合感(杰拉尔德·a·波特菲尔德,肯尼斯·B·霍尔·Jr,2003)。老年人居住环境中的空间导向性和不同层次的自然环境、活动场所和社区服务网络,环境转化的过渡性要素的设计和活动场所中围合感的建立都是设计师创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工具和出发点。

基于综上所述的影响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诸多要素,需要建立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不同的老年社区进行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评价,从而对今后的老年社区规划及设计起到指导规范作用。

在进行社区老年居住环境评价中,社区环境资源配置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周边环境资源的提出要求,将形成社区老年居住环境整体控制框架。社区老年居住环境系统从系统性设计角度来说,老年居住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在系统的基础上,评价体系对社区环境资源配置和居住环境系统中的步行环境系统、信号和信息系统及服务设施系统等子系统的评价标准的建立便于形成对社区环境的整体控制。

在对社区中老年人居住环境评价之前,老年人特殊需求和活动特征的分析给环境营造提出了重要的条件要素。在社区老年居住环境建立和评价过程中,将整个居住环境系统分为步行环境系统,信号和信息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和居住单元环境系统分别论述和评价。而在居住单元环境论述过程中将整个系统分为各系统要素和构成模式进行分析。在复杂环境模式下形成灵活的评价标准。

评价体系中,评价项的提出和建立具有灵活性;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评价有着一定的等级性,将不同居住环境的质量区别对待。另外,为能够切实地提供老年人良好的居住环境,在评价项设定过程中考虑到环境要素的“存在”和质量评价。对于最终体现出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为验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需对实际项目进行分项评价,从其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适应老龄化带来的社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提供有意义的方向。所发现的问题的解决将为设计师、开发商和政府三者的共同努力提供依据,对提高老年人居住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未来二十年是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和完善养老体系的关键二十年,老年人相关领域的研究正在积极地展开;同时社区范围的养老有着长远的意义。对于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建设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老年人对于居住条件的满意度,对于居住环境的归属感体验,则是评价老年社区的最根本要素。国家颁布的相关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法规和规范还不完善,并对于老年人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缺乏控制。提出老年人居住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清楚地认识到老年人居住环境开发和改善的标准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卫、杜夏.中国高龄老人养老与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Vol.6:49-55

[2]桂世勋.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研究.中国人口科学·增刊(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专辑),2001:107-111

[3]邬沧萍.提高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人口研究,2002,Vol.5:

[4]羌苑.国外老年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Szu-Yutzeng,Ling-Fangwang.astudyontheusingbehaviorpatternandterritoryinsanitaryspace----bythecaseoftheelderlyinthreenursinghomes.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eBRa2002编委会主编.都市的文化、空间与品质.香港:华夏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613-620

[6].cn/index.php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篇4

关键词:老年公寓;居住环境;设计

一、国内老年公寓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在不断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现中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远远超过2亿,今后40年期间将以年平均3.23%的速度递增。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进程,现阶段的老年人将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据统计分析,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仍然居住在老旧楼房,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正常生活要求,如何充分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住宿需求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焦点问题。老年公寓作为老人群居符合老年人身心特征的专用住宅,具备相应配套的餐饮、清洁、保健、文娱等服务体系,其最大特征是在集居化的空间层次中,老年人仍然保有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但是,由于我国投入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导致老年产业的起步缓慢,成为了一种较为稀缺的公共资源,而在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仍远远满足不了养老人口的需求,其配套设施、服务体系、室内外无障碍设计等等都仍然处于低端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未来大力提高老年公寓中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改善老年公寓居住环境,是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满足老年人居住空间需求的重要方式。

二、老年公寓环境空间设计的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对于当前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现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那么在实际居住环境设计中设计者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换句话说,老年公寓在设计中应该满足老年人的哪些需求呢?接下来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1.安全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整个居住空间中,对安全的考虑是老年人居住中首要担心的因素,因而,在老年公寓的设计中,要完善相应的安全设施的配置,包括智能化的室内防火设施、防盗设施、报警设施等;同时在空间的配置上要有适度的围合感,加强无障碍设计,在家具的配置上,要注意高低、软硬适宜,选材要环保轻便,减轻老年人的劳累,同时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选有带扶手的家具,可以降低摔倒的风险,给予老年人心理上的舒适感。2.认同感由于老年人渴望融入到群体和社会的特殊心理需求,因而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设计供老年人与子女的交流互动空间,适当的增加老年人与社会交流空间,例如在设计供老年人面向室外的空间中,着重公共空间或者阳台空间的通透性和方便性,让老年人能看到外界的社会活动,使室内外形成一个可以对外交流互动的空间,增加老年人的社会认同感。3.舒适感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老年人群体对于居住空间环境舒适感的需求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所以在居住环境设计方面,既要考虑到室内外环境带来的影响,例如注意室内外空气对流,又要把握好室内空间的尺度,方便老年人在室内活动,创造相对适宜的私密空间,满足老年人对于舒适感的需求。

(二)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1.视觉需求基于老年人由于视觉生理变化引起的视力趋弱的问题,在居住环境设计中应首先改善或提高室内的照明,尤其是在厨卫空间。同时,要注意提高环境光的照度水平,例如使用明亮的颜色作为公寓墙面、天花板的贴面,来提高老年人对于颜色的辨识度,避免由于光照对眼睛产生的刺激。此外,加入一些LeD辅助发光设备到过渡空间中,来增加光照对比,能使老年人能更好地适应光照环境的变化。2.听觉需求老年人的听觉通常表现为迟缓或敏感两方面,针对这种特殊情况,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居住环境中声音交互性问题,在隔音的处理上,要采用隔音效果较好的材料,例如在饰面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墙纸、隔音板等隔音效果较好的材料;在住宅房间门的处理上使用液压合页降低噪音;选用噪音较低的马桶洁具来减少冲水声的影响等等。而在室内外的交互方面,可以采用一些简单室内外交互电子设备,既适合老年人使用,又能协调室内外的交互方式。3.触觉需求因为老年人体能健康的衰退,所以在空间布局上,以简单为宜,家具靠墙摆放,以开辟出顺畅的动线;在装饰建材的选择上,采用无毒、无污染的环保建材,例如地面材料可以采用耐磨防滑的木地板、地毯等。选用吸湿气保暖的墙面和顶面材料,在墙面或家具的尖角部分,使用圆角或者软包材料;同时在细节处理上,要根据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优化,各项设施的设置应以方便老年人的使用为基本原则,例如避免在阳台、厕所等频繁的出入口处出现高差;卫生间墙面适当位置要设置方便起身的扶手;安装安全警报装置等等。

三、人性化设计在老年公寓居住环境中的应用

设计师在针对老年人居住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中,要从生理特征,如老年人的运动、感知等机能;心理特征,如社会民俗、历史文化等对老年人产生的影响;行为特征,如老年人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三方面作为人性化设计的依据。现阶段国内老年公寓设计对老年人的生理及其心理特征的考虑远远不够,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养老需求。因此,在人性化的设计中,要根据老年人的日常行为模式,针对不同的需求提出不同的方案,来创造出灵活、多变舒适的空间,以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例如过渡空间中要考虑到设计入户门时,预留出轮椅老人的活动空间,为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增设扶手等;在起居室空间中注意控制地面高差,开关位置放在适宜的高度,家具要做相应的圆角处理等;在卧室空间中确保顺畅的通行路线,地面要选用具备一定弹性的降噪材质等;在厨卫空间中要考虑到减少高柜、吊柜,方便老年人拿取物品,在选用卫生洁具、管道配件或电气设施等材料方面,要严格选用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材料等等。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上升,老年人对老年公寓居住空间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因而,设计师在设计老年公寓的居住空间过程中,要将人性化设计作为设计中主旨,始终把老年人的需求作为设计中的重点,使人性化理念贯穿到整个设计之中,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居住空间的安全、便捷、舒适性的需求,提高老年人在老年生活中的幸福感。

作者:邢志鹏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东卫,秦姗,张婧.老龄护理社会化的新型老年公寓建设与设计研究的思考[J].住区,2013(03).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篇5

关键词:老年社区;居住环境;配套设施

我国自上世纪末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以达到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根据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过程的预测,我国已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第二阶段,即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阶段。2010~2040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我国即将面临的严重问题,因此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迫在眉睫。

一、老年居住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模式除少部分选择传统的养老院等福利设施外,大部分老人的居住模式可归为以下几种:(1)合居模式,即传统的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几代合居的养老模式已经逐渐在减少。(2)独居模式。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由于种种原因常独自居住。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老人独居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3)毗邻模式,即老人和子女毗邻而居,既保持了各自的独立生活,又能方便照顾老人。

在这几种养老的居住模式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以下问题:家庭住房面积不足,导致老年人居住条件无法改善,不利于老有所养;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藉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环境设计和建筑的细部节点中缺乏对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的考虑等。有资料表明有54%的老年人对小区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区表示了不满;有45%的老年人对小区或街道上没有设立医疗机构表示不满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日益严重,现有的社区居住环境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从上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里除了政府兴办的福利院外,陆续出现了商业化的专门的养老设施,如托老院、老年公寓等。这些设施提供老人的住宿、医疗、卫生、娱乐等众多生活的方便。他们从建筑模式上可分为: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

各种养老设施作为新兴事物,存在着一下一些问题:

a.布局不尽合理。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没有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目前存在着一些老年公寓虽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好,但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各级政府所办的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有些虽然设在社区附近,但相对来讲占地小、活动场地有限,环境较差。这也是许多老年人不愿入住的缘故。

b.价格对老年人收入水平来说相对较高。这也是许多老人不选择这些养老设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c.空间单调、缺乏人性化设计。犹如筒子楼的设计,缺乏交往空间,老人的生活空间很小,生活面也很窄,导致了许多老人不愿入住。

笔者在对朝阳区的不同档次的老年服务设施进行了考察,从大的环境看,他们老年公寓所处的位置都处在或邻近社区中心,但相对封闭、独立,自成一体。高墙大院、铁门紧闭,给人以与世隔离的孤僻感,整体气氛压抑。

二、国外老人居住环境的发展

国外的老龄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老年住宅的发展也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发展比较成熟。逐渐从对老年人单纯的生理扶助转向生理、心理的并重。现在国外老人居住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养老设施在居住模式上多样化发展,根据老人的独自生活能力和健康状况以及经济能力有多种居住模式选择: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疗养院等。同时在规模上趋向小型化、社区化,以利于住户间的相互认识和护理者的照顾。

第二,以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为目的进行合理规划,灵活布置各种设施。如日本发展了混住型老年公寓。根据混住的状态不同又可分为横向布置、纵向布置和混合布置三种。这种住宅型式又可分为横向布置型、竖向布置型和混合布置型。横向布置型是指在公寓中至少布置一层老年人住宅,通常布置在一般住宅的下面。这种布置方法使老年人住户与其它住户混住在同一栋住宅之内。竖向布置型是指在楼内某一端沿竖向至少布置一列老年住宅,使各层都有至少一户老年人住户,一般考虑布置于临近电梯的位置。这种布置方法将老年人住户分散在各层中,稍好于横向布置型,但有的老年住户所居楼层偏高。混合布置型:在公寓适当位置布置老年人住宅,使之被全包围或半包围在一般住户之间,并临近电梯。这种类型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住户与一般住户之间的混住化的位置关系的问题,避免产生“孤立化”。另外,本着老年服务设施支持老人在社会中的自立为目的,在规划设计中将其置于老年社区与外部结合处,将其向周围社区开放,使周边社区的人有机会利用他们,从而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或使老人设施于其它公共设施相连或接近,或者将社区的公共设施与老人居住设施穿插布置。

第三,重视老年室内居住环境的功能和细部设计。除建筑功能和指标满足老年人需要外,在细部处理上更是依照老年人的特点进行特殊设计,如墙地面、门窗等材料及处理;家具和厨卫设施的尺度及安全设施借助轮椅等设施的便捷性;室内灯光、色彩等的运用都考虑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第四,提倡个性化服务和个性空间。社区机构既可对年龄和身体状况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老人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调整接受服务的项目。尊重老年人的个性,营造家的亲切感觉。在空间设计上为自立的生活行为提供必要的空间。

第五,尊重家庭观念的习俗,设计适宜国情的老人住所。像日本的两代居、新加坡的多代同堂组屋计划,都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改善居住环境的范例。

三、着眼于中国国情,促进我国老年居住环境的发展

我国有着优良的尊老敬老的传统,传统的亲情观念导致的居家养老仍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然而,老年人口的基数大,政府的投资有限,旧的管理体制等导致了老年设施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促进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发展应立足我国国情,充分考虑到我国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体现养老社会化、居住亲情化,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优良的综合养老环境。

首先应树立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意识,使老年居住模式呈多样化发展。从中国老年家庭的实际出发,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可以有两种途径:第一,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改善现有居住条件和环境;第二,依据不同需要,在新开发的居住区内建设老年住宅。就设计角度而言,应切实从我国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使不同收入,不同阶层的老人家庭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租”或“买”等方式来选择理想的养老居住环境。

a.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发展通用住宅。也就是注重住宅潜在的可变性设计,在设计和建造时就把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在使用中实现,从而满足家庭和人生年龄变化对居住环境可变性的要求。据日本估计全部考虑这些要求所增的投资不会超过房屋造价的10%④。针对我国人均收人较低(老年人尤其如此),政府补贴不足,建设用地紧张,人口基数巨大,以及传统的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模式等现实问题,我们应把这种通用住宅作为现在住宅设计重点,如室内空间考虑轮椅通行的需求,楼梯间考虑安装升降椅的可能性等。

b.发展和探索新的合居型住宅。我国传统的亲情和家庭伦理观念,使多数人选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父母毗邻而居。

这种毗邻而居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子女和老人在就近的小区内居住,如新加坡的乐龄公寓就是在成熟社区中兴建的老人公寓以供社区老人使用。政府应当鼓励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设置一定数量的老人住宅。可单独设置几栋,使其位于小区自然环境相对好的位置,可毗邻幼儿园设置使老年人不致被孤立。这样,老年人能和小辈住在一个小区,既互相照应方便,又相互不干扰。另外也可设置混住的住宅,即在一栋一般的住宅中,拿出几个单元来作老龄住宅,同时在住宅楼内设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并可向附近的老龄住宅提供服务。这种居住形式,可增加老年人住户与其他一般住户之间的交往。

另外就是考虑到两代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在户型设计和配比上采用适宜的配比,设计老少居的户型模式,即一套相对大面积的普通住宅和一套面积相对小的住宅,可捆绑作为一套住宅,也可分为两套住宅。这是一种具有传统大家庭模式的现代家族型住宅。这样老年人和子女能真正毗邻而居,生活上互不影响,又可方便的相互照应。一家人隔而不离,共享天伦。

c.注重老年设施的产业化发展。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老龄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房地发展的一大商机,在一些大城市纷纷开始出现老年住区。这些老年社区通常选址在郊区,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有较完备的医疗服务、文化娱乐设施,同时,社区的服务更加全面细致。如位于北京小汤山温泉疗养区内的太阳城,是集住宅、医疗、购物、酒店、休闲和艺术于一体的大型的老年生活社区。在这里各种不同消费阶层的老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住宅。它位于潮白河畔,占地234hm2,基地原为河滩林地,植被良好,规划后的绿化率高达80%,在社区中心配备了综合服务设施——社区中心,其中有农贸市场、超市、餐厅、多功能厅、图书室、各类活动室等,另外还有健身中心、社区医院、零售中心、银行邮局等服务设施。同时在各小区内还配备了小型的服务中心。完备的服务设施是老年人放心、愉悦的生活的前提,在此养老的老人可以享受较好的环境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必要的医疗服务。如它的老年大学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同时健康状况允许、具有一定专长的居民还可在此任教,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优势,从而真正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目的。

这种大型的老年社区在规划设计上应更加注重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适当缩小服务半径,增加标志性节点设计、注重空间的多样化设计、采用无障碍设计等。在户型配比上也应更为多样化,以从自理型到完全护理型住宅单元,各式住宅公寓、别墅、花园洋房等均应合理配比,以满足不同身体状态、不同阶层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老年社区的服务设施应全面,或者临近附近的公共设施,以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另外应处理好老年社区与其他普通社区的关系,在确保老年社区的安静、安全的前提下,加强老年人与其他人群的交流。比如通过老年设施的开放、或将老年设施与其他公用设施穿插布置,或将老年社区、老年设置布置在其它公用设施附近,达到促进交流的作用。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一侧的绿地21城·孝贤坊作为绿地21城中的一个尊老社区,它和其他的度假社区、国际社区、商务社区等,共同组成了绿地21城这个人文新镇。在孝贤坊社区的周边与其它社区相邻处设置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增加代际间的交流,使老年人能感受到社会的各项活动,不致产生孤立感。

d.继续完善老年福利设施并利用网络扩展其服务对象,发展社会养老网络体系。老年公寓、养老院或护理院等不同老年福利设施应依据老人生理特点,各有侧重,改变现在单一的集中式管理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方式,让更多的老年人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在设计中应遵循尊重老人的自主、个性和隐私,营造家庭氛围的公寓和养老院的原则,以延迟老人需扶助的时间。

针对老人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和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提倡养老设施社区化。也就是在小区内设立养老点,结合就近的公共养老福利设施,将其便利周到的医疗、家政服务通过设在小区的养老设施点、网络系统扩大到整个社区。小区的养老点可以采用灵活的形式,如全天托养、半天托养、临时托养、上门服务等形式,并结合老年活动中心、医疗保健室等形成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注重老年整体居住环境的营造和配套设施的完善。这包括了社区整体及住宅内部的设计,也包括了社区周边或内部有关老年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创造灵活、多样并富有层次的室外活动空间。老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室外活动,空间的多层次和过度空间如人际交往、娱乐活动、体育健身和户外休闲等。过度空间、小型化的社交场所。在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安全性是规划设计的首要因素,提倡人车分流的模式,以保证小区内居民活动的安全和安静。在道路系统设计中,针对老年人对散步的偏好,应在设计中应加强步行系统的设计,使其满足老年人健身、锻炼的需求。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室外空间的设计上应采用无障碍设计。其次针对老人生理机能的下降如记忆力减退、方向辨别力减弱等,在总体规划上要加强各空间的识别性、加强节点空间标志性的设计。再者,注重室外空间的功能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室外空间的设计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对于健康的低龄老人他的活动类型以自我为中心的休闲、娱乐、社交健身为主,而随着年龄增高,活动也由动为主逐渐转向以集体或护理员为中心、以静为主的社交、健身、治疗等。因此户外空间的设计要有所针对,应能提供多种户外活动的空间,且在尺度上要有所变化,既有大的开放空间也有小的角落,并应提供可进行单独和团体活动及业余爱好的各种设施。如在社区中结合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等设置足够的室外健身、休闲娱乐、邻里交往场地和设施,并注意场地应具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动静区分离,良好便捷的联系和保持视线的通透。在有条件的社区还应辟出园艺场所,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爱好,既可锻炼身体也可以享受劳动的乐趣和满足感。如东方太阳城辟出一块农庄,供业主认领种植。提供丰富的业余活动和学习机会,一方面促进了老年人的交流、同时也可以发挥老人的优势,继续为社会服务。提升老年人居住环境的重要部分还应重视建筑的细节设计。首先应增加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强化室内外过度空间、走道、入口、电梯厅、过厅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促进老年人因偶然相遇而产生的交往。其次增加阳台、露台、连廊等空间设计,将阳光、绿化、人的活动引入到建筑内,提供更为丰富的交流、活动场所,并注重视线的交流,以此来引发老年人参与其中的愿望。注重细部设计,遵循《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注重室内光线、过道扶手、地板、色彩等细部设计。

四、鉴于老年人的衰老变化是个较长的时期,住宅设计应考虑到这一变化,做合理的隐蔽设计、便于增添设备、设施改造等工程,及时为老人提供协助,延缓其衰老过程

要不断健全管理体制,使开发体系逐渐成熟。政府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老年居住环境建设标准的法规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可建立老年居住环境指标评价体系,纳入居住区的重要部分和评价标准。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开发部门关于老年居住建筑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注重开发的质量和水平,避免盲目和不规范。在法律指导下,使老年居住环境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总之,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设施陈旧的现状,面对滚滚而来的银潮,我们一方面应当不断发展完善老年福利设施,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改造原有的老年设施,加强软件、硬件的建设,努力改变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同时兴建多样化的老年设施以满足大量性需求。另外利用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充分发挥老年福利设施优点,由点向面辐射其作用力,使它的服务能波及普通社区老人,提高其服务效率。其次针对老龄化严重的小区应当努力改造。同时,也要积极倡导、促进老年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探索产业化养老的道路。

参考文献: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篇6

关键词:居住区;空间环境;影响因素;创新设计

1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

1.1人的需求因素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空间环境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环境的规划设计。为此,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需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进行设计,满足居住者的不同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还要强调人文关怀,不仅要方便居民出行、户外活动、邻里交往,而且还要照顾老弱病残,提供安全保障措施。

1.2环境可持续发展因素

可持续发展是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重要原则。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保护建设地段原有的自然人文环境,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在环境设计中减少能耗、节约能源,使用环保型材料,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从而促进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加舒适、环保、生态。

1.3精神文化因素

居住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遵循地方传统特征和区域文化内涵,理解当地民众的心态特征,用环境设计手法表现地方文化内涵,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在环境设计中还可以通过融入地方人文、历史、文化特色来突出居住区的风格特点,提升居住区空间环境的文化品味,从而确保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文化系统相契合。

1.4老龄化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完善社区老年文化教育、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设施,使环境设计能够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如,户外休闲活动空间的设计要有利于避开强风、日晒,尽量减少陡斜的坡道、步道设计,在地面上做好相应的防滑处理;由于老年人的体质较差,在室外活动时不能久站,所以要合理设计庭院中的座椅等等。

1.5物业管理因素

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处理好与物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结合物流管理公司的规模确定居住管理片区的划分,便于物流管理公司开展分区管理。道路交通是物业管理的重点,所以在居住区环境设计时要体现道路的交通特性和辅助功能,组织好垃圾运送路线、消防安全疏散通道等,为规范开展物流管理提供便利条件。此外,居住区环境设计还要根据物业管理公司提出的设施配备要求确定公共设施布局设计,根据居住空间领域的层次性进行居住区绿化布置设计,以便于日后物业管理活动有序开展。为此,在居住区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要与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协商,结合物业管理需求进行设计。

2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创新

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包含的内容较多,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除了需要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之外,还必须体现出设计的创新之处,鉴于此,下面本文从空间结构布局、建筑结构、交通绿地、公共设施、景观小品等几个方面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进行论述。

2.1居住区空间结构布局的创新设计空间群是由多个空间组合而成的完整空间序列,在对居住区进行空间结构布局时,可将其视作为一个空间群,利用其中各个空间的内在联系,既能使空间在对比中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又能借助空间彼此的相互渗透,来增强空间本身的层次感,这是空间布局的一大创新之处。

2.1.1前导空间。对于居住区而言,其室外的空间层次划分较为明确,这为空间序列的完整性设计提供了条件,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将居住区的入口作为前导空间,并在各个主要入口处设置小区标志,同时将地面空间布置成为停车场或是小型广场,由此可以引导居民进入到小区当中。在前导空间结构布局中,应对入口对景的设置加以注意,既可将中心绿地作为对象,也可将公共建筑作为对景,借助周围绿化,并采用虚拟现实对比的手法,使居住区入口这一前导空间的构图更加完整、景观更加丰富。由此能够让从入口进入小区的居民感觉到亲切。

2.1.2公共空间。由居住区入口的前导空间进入后,便到了空间序列的中心,即居住区公共空间,它是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的精华之所在,空间结构布局时,可在该位置处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如托儿所、中老年活动站、健身中心等等。在建筑造型的设计上,应当以色彩明快为主,注重室内外环境的结合与过渡,使这个公共空间成为居住区居民交往、休闲、观赏、活动的中心地带。

2.2建筑结构的创新设计

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是重中之重,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环节。常用的住宅群空间组合形式如表1所示。表1中给出的这几种空间组合形式各具优缺点,在具体设计中,应对每种形式的优点加以合理利用,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妥善处理,以多样化的住宅群体组合形式为主,通过空间形状、布置形式、平面外形等方面的变化,体现建筑结构形式设计的创新。住宅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上:

2.2.1协调性。想要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居住区空间环境,就必须着眼于整体性设计,从单体设计到群体规划要尽可能做到连贯一致,同时,居住区内的建筑风格应当与城市总体格调相协调。因此建筑设计除了要充分考虑功能和卫生要求之外,还要体现出建筑本身的个性特点,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使建筑结构有周围大环境相协调。

2.2.2组合变化。在对居住区内的建筑群体进行设计时,应当本着造型新颖、风格协调、布局合理且富有变化的原则,同时在建筑平面和空间组合设计上,可以按照建筑的使用功能、环境特点以及结构布设的可能性,对建筑空间进行适当处理,使整个空间组合体现出主次分明、布局均衡的特点。具体设计中,可以采用长-短、点-条、拼接等手法,并在低层建筑群中适当设置一、两栋高层建筑,由此不但能够使建筑群体更加富有变化,而且还能形成不同的院落空间格局。在建筑结构外部型体的处理上,应对装修、色彩、阳台等形式的选择予以重视,尽可能使住宅的入口富有一定的变化,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居住空间,这有助于增强居民之间的安全感和亲切感。

2.2.3景观渗透。可在住宅建筑的不同方位上设计入口,借助建筑上的特殊部位,如底层、转角等,创造室内外空间环境。同时,可适当增加一些辅助功能,如利用建筑底层架空层作绿化或是停车场等;屋顶可以采用坡屋面设计,由此不但能够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而且还能防止屋面积水渗漏等问题的发生。

2.3交通绿地的创新设计

2.3.1街路的空间比例。在居住区中,街路属于线形空间,设计时,可以按照街路所处的不同空间位置,将之归入到相应的空间层次当中,同时,要对街路空间的比例予以重视,设计要点如下:顺而不穿、通而不畅;要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布局;不得影响到居住区外的城市交通;要明确分级;做到多功能协调统一。

2.3.2公共绿地。在对居住区公共绿地进行设计时,可以选用规则式、自然式或是混合式。规则式具有庄严、雄伟的特点,但从其整体形式上看,缺少活泼和自然的因素;自然式是以模仿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不刻意追求庄严和对称,国内绝大部分居住区采用的都是这种布设形式,它可以结合地形条件,并采用相应的园艺手法,在有限的地面空间中,创造出理想的绿色效果;混合式是上述两种形式的结合,兼具它们的优点。

2.4公共设施的创新设计

公共服务设施是居住区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包括教育、医疗、文体、商业服务、金融、市政公用以及行政管理等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应当以居住区内的人口数量作为主要依据,同时,还应与居住区的功能特点和空间结构布局紧密联系到一起,与住宅和街路绿化同步建设,借此来满足居民多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增设一些新的内容,使其能够满足老年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需要。

2.5景观小品的创新设计

以使用性质为分类依据,将居住区环境小品分为以下几类,如表2所示。

2.5.1围墙

围墙的设计要保证围墙具备防止外人闯入和屏障视线、风沙和噪声的功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美观性。在围墙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视觉效果,使材料与细部构造产生的线条、图案能够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2.5.2雕塑

雕塑应设计在居住区空间内的花坛、入口、草地等处,根据周边的环境确定雕塑的形式、体量、造型、色彩,确保雕塑与环境相协调。在雕塑类型的选择上,可选择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雕塑,彰显居住区的现代感,并且还能够引起人们的遐想,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2.5.3水体景观

在居住区环境中,可灵活设计喷泉、泳池、人工湖等水体景观,利用水体的流动性营造安静宜人、回归自然的氛围。在庭院环境设计中,可围绕建筑物设计成一线弯弯的水面,通过水体的流动起到导向作用,构建多层次的庭院景色。在居住区环境小品设计时,要突出小品的使用功能,以及与环境的协调性,紧密结合绿化系统、建筑群体和道路交通,对小品进行合理布局,使环境小品具备实用性、艺术性和时代感。

3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作为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其空间环境设计尤为重要,在具体设计中,除了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之外,还应当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要,从而使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功能性、观赏性、生态性达到协调统一,为居民构建起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晓明.居住区景观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8):59-61.

[2]林耕,张天宇.老龄化社会中的居住区步行空间环境设计[J].工业建筑,2013(6):85-87.

[3]李伟星,冯柯.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93-94.

[4]张灿.城镇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5):49-50.

[5]朱新捷.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建筑物理环境评价的尝试[J].上海城市规划,2013(6):89-91.

[6]徐跃铭.基于人性化的居住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中国建材科技,2015(6):25-27.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篇7

关键词居家养老住宅

1背景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从人口结构上看,我国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北京赛阳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总建筑师赵晓征在“2013适老研究与设计座谈会”上提出“欧洲和美国已经从最初的机构养老,发展到社区养老,这种改变就是为了避免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感、封闭感。而英、美、日本等国的老人日间照料,把日常护理、家庭护理和医疗保健结合起来,让老年人能够在白天得到需要的帮助和照料,晚上回到自己家中尽享天伦之乐。现在很多国家大力提倡老人回到社区中去,既可以使老人在自己习惯的环境生活下去,有归属感、亲切感,又可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与其他发达国家建立在“先富后老”基础上的老龄化进程不同,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呈现如下特点: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老龄化增速快;高龄老人群体庞大;多数老人未富先老;地区分布不均等特点。通过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特点和老年人意愿的综合考虑,我国政府确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居住政策,同时提出了“9073”的养老居住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在我国老龄化的特点以及政策之下,住宅建设领域面临一个新课题――适合“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开发和设计。

当步入老年以后,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生与青壮年完全不同的情况,只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的变化,才能设计出满足老年人需要、适合“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

2适合“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室外环境设计

老年人对室外环境设施的使用频率比要上班上学的年轻人高得多。首先,由于退休后,老年人闲暇时间较多,使得他们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其次,由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及退休后人际网络的变化,容易产生孤独感,他们比年轻人更希望能与人交往,户外活动是老年人与其同龄人交往的最佳途径;再次,在各种宣传的倡议下,这也使得老年人对于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也非常关注,并意识到户外活动对自身身体健康是有利的。

老年人活动主要以步行为主,因此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无障碍绿色步行系统。我国私人拥有汽车逐渐增多,如果缺乏相应完善交通环境管理措施,不然对老年人的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故此,人车分流应在总平面设计时考虑。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感官、运动等机能发生衰退,室外环境必须考虑无障碍设计,措施包括:充分考虑消除高差、采取坡道的形式,在起坐、爬坡等位置增设扶手等。

另外,由于住宅外观类同,景观手法大同小异,老人有时会发生迷路的情况,设计时应依据不同功能要求体现不同特征和不同性格的空间品质,划分出活动场地的空间层次。利用道路形式、材料、质感、色彩等细部处理,结合各种特征符号、手法,来强化环境的可识别性性。

3适合“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

首先,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消除地面所有的高差,使老人能自由地在住宅内步行或者使用轮椅移动;另外,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特别是卧室和卫生间空间,应比普通住宅适当加大尺度,保证老人活动需要尺寸和协助老人时所需的空间。

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长,所以特别要考虑到主要用房的朝向,保证日照、通风、采光和换气,让卧室和起居室等主要套内空间能直通阳光,使老人有舒适的室内环境;也要保持老人的居室、厕所、浴室、厨房容易清扫的方便条件。

家具、器具和设备要配置在便于老人操作的位置,采用简单的动作就能使用的操作方法。同时,在坐便器、淋浴喷头等容易发生意外位置旁边设置扶手。

4小结

虽然老年人属于“夕阳人群”,但老龄事业、产业发展空间相当大,是个“朝阳产业”。适合“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是该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品,必须充分了解老年人生理心理的变化,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才能更好推动适合“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居、老有所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住宅发展趋势及居家养老――2013适老研究与设计座谈会.建筑学报2013(3):86-91

[2]周燕珉.老年住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周燕珉,王富青.“居家养老为主”模式下的老年住宅设计.现代城市研究.2011(10):68-74

[4]开彦.开彦观点.2011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篇8

调研基本情况说明

1.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人口流动的加快,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北京市随迁老人能否适应随迁生活?北京随迁老人在居住区中的参与度怎样?如何从设计角度缓解随迁老人的寂寞感?笔者对以上问题做了深入调查研究,希望能从中找到合理的答案。

2.调研目的及意义

论文从北京市居住区内随迁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角度进行研究,发放调查问卷,以期寻找出随迁老人面临的心理问题为北京市老年工作提出指导建议,并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角度提出适于随迁老人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居住区老年户外活动场地的设计。

3.相关概念

此次调研对象为北京市海淀区居住区内老年人,随迁区域包括北京市内不同区域随迁老人、农村向城市随迁老人、外省向北京随迁老人。

4.调研范围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学习及工作的限制,老年人已经日渐成为居住区的长时间使用者,因此,对居住区内的人员较集中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调研以北京市海淀区的芙蓉里小区、上地西里、上地东里以及怡美家园等四个居住区为调研地点,采取随机问卷调查,选取上午7时-10时,老年人外出较多的时间段,人流量较大,确保了调研的普遍性。

调研与分析

1.文献资料调查

居住区内随迁老人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是急需重视,其生活质量有待提高。拥有十四区两县的我国首都北京自2010年以来常住人口达到1961万人,2009年末北京市的外来及流动人口人口已经超过1.47亿人,其中老年人口已增至202.4万人占总人口的16.9%。北京市随迁老人占全国随迁老人总人数的46.3%,可见对北京市随迁老人的心理需求调查可以帮助这一边缘群体得到充分的精神支持和情感慰藉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住区规划在兼顾不同年龄层对住宅需要的同时,如何适应老龄社会,从老年人自身特殊的生理、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出发,创造一个多向适应而又充满活力和人情味的住区环境,是当前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实地考察

课题确定后,笔者对上地西里居住区进行了一次试调查;得出初步结论后,及时调整调研计划,扩大调研区域,并进行细致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居住区老年户外活动空间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空间通透感差,缺乏安全性设计:因随迁老人从熟悉的地方搬迁至陌生的环境,与邻里缺乏沟通,常产生陌生感。一旦迷失方向,随迁老人便难以寻找求助机会,因此加强空间组织安排有利于增加随迁老人的安全感。

地域联系不强,可识别性差:因地域的变化,随迁老人比常住老人的记忆力和辨别力下降更显著。标志性设计的缺失会给随迁老人空间方位的辨别能力带来一定障碍。上地西里及芙蓉里小区均存在此类问题。

居住区交流空间少:随迁老人的孤独感需要交流来消除和宣泄。被调查的居住区中上地西里、上地东里的交流空间均设置较少,座椅设置缺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随迁老人的社会交流机会,缺少对随迁老人的关注设计。

在对实地的调研与分析中可看出,目前众多的居住区户外设计都疏于对老年人尤其是随迁老人的心理特殊需求的关注,将来也许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针对越来越突出的城市养老问题,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应尊重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从老年人的角度考虑,多方位设计结合,为北京市随迁老人创造一个舒适、优美、整洁的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

3.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分别从随迁老人心理需求及对所在居住区户外空间设计参与度与需求度来探讨适于随迁老人新生活的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

本次调查中北京市随迁老人对其所在居住区内的活动场所使用情况多集中于宅间活动场所,占总人数的56.7%、中心广场24.5%、体育活动区10.0%、绿化区域8.8%;在户外空间中,随迁老人多注重交往便利设计、安全无障碍设计,其次是休闲娱乐设计;在所希望的可以增加的居住区户外空间中增加的设计元素为:健康散步道(9.5%)、休闲广场(20.5%)、休闲亭廊(19.8%)、停留座椅(6.4%)、标识系统(3.8%)、紧急呼叫系统(5.9%)、花草绿茵(30.5%)、观赏水景(0.5%)、健身运动场(3.1%)。

从调查中可知随迁老人对居住区户外空间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时段性。那么与其他年龄群体共同使用一个面积较大功能多样的广场可以有效的缓解随迁老人的交流压力,增加随迁老人有规律地参加社区活动的机会,还能强健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从生理和心理需求方面提高随迁老人对居住区户外空间的使用率。

结语

居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设计可以站在老年人角度考虑空间的设计问题,从而积极引导随迁老人参与户外活动,满足随迁老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充实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北京随迁老人是北京市的边缘人群,是大城市环境下的与居住区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生活环境是随迁老人生命的重要依托,他们比任何人更需要一个安全、方便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我们应尊重城市随迁老人的特殊需求,建立利于老年人身心、身体健康及生活、起居的舒适的居住区生活,相信关注随迁老人就是在关注我们自己!

(第一作者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二作者单位:福建三松集团第三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

作者简介:

邹仁君单位名称: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职位:主任工程师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篇9

在现代建筑居住环境中,景观园林对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景观园林会给现代建筑居住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景观园林在现代建筑居住设计中运用的时候应当遵循这么几项原则。首先,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世界范围内景观园林在现代建筑居住中运用状况就可以了解到,日本在建筑居住设计的时候,可以将科技水平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可以说日本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已经获得一定的成就[1]。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将原领馆设计应用到现代建筑居住中,可以将日本的设计作为发展的模板。日本园林体现出清纯、自然的特点,在设计中以期能够引发观赏人员对人生的领悟。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现代建筑居住环境,正是我国目前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其次,与城市发展相互结合。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不同的水平。但是无论城市化建设的程度如何,建筑设计始终坚持坚持山水交融的建设理念,将城市本身具有的文化元素与历史积淀融入到建筑居住环境的设计中。从这就可以充分了解到,景观园林设计应用到现代建筑居住中,需要根据城市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城市的有利因素在现代建筑居住环境中体现出来,促使现代建筑居住环境能够与自然环境达到相互融合的目的,促使生活在城市内的居民能够感受到自然气息。

2在现代建筑居住中的价值与影响

现代建筑的发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仅仅体现该领域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其他因素在共同作用下,有效促进现代建筑居住更符合人们的居住要求。在此过程中不得不承认景观园林在现代建筑剧中的价值与影响非常巨大的。

2.1美化环境,促进两性社会的建设

在我国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在此种发展背景下,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发展突进促使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共赢的局面。在发展形势良好的情况下,景观园林是环境与人类有好的体现。现如今,各大中小城市在边缘的郊区大量设计景观园林,促使其可以达到美化城市生活的目的。并且在景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积极配合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进一步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景观园林是城市生活中自然形态的一种展现,同时也可以说是自然生命延伸的一种基础设施建设[2]。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景观园林对城市生态、美化城市景观、优化居住环境、预防城市灾害、提升城市品位和改善城市生态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化的进程能够为人们创造和积累功多的财富,但是在此过程中应当注重自然空间的发展,可以将自然资源在现代建筑中德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促使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现代建筑居住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景观园林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发展空间,促使现代建筑居住更能够符合人们的要求。

2.2促进尝试生活的健康发展

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与社会状况就可以知道,我国仍旧处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与自然生长低的现代社会形态,这样一种社会形体其实就是说明我国处于老龄化的阶段[2]。但是从某种含义上来说,老年人又属于社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还需要不断加强关于空巢老人的管理。针对这种形式,在现代建筑居住设计与布局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身体情况。关注老年人不应仅仅停留于形式、停留于表面,还应当在科学化的建设中注意关注老年人的健康,促使老年人在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到自然环境的和谐。景观园林设计的时候,针对现代居住环境的状况,将老年人的生活因素充分考虑在内,促使现代建筑居住能够从根本上体现出对城市生活的健康发展,关注城市生活的各个群体都能够在生态环境中更好地生活。

3结束语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篇10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福利机构,行为心理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当前,我国已经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居住生活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和思考的内容。而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对于老年人以建立养老院、敬老院、医疗医院等方式的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养老居住的主流。甚至相当多的老年公寓以简陋的旧房进行改造,设施不齐全,未设置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部分特殊需求。因此,关于“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成为建构老年居住环境中的重要努力方向。

传统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基本上是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经济支撑的家庭环境。在这种传统生活中,经常是以祖孙三代和睦生活为主的家庭式居住形式为主。在当时的传统生活观念中,老年人老有所依,且存在于居家生活环境中,少有孤独和寂寞。时代变迁,现今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大,且城市中独生子女老人在健康状况允许的条件下,会选择同独生子女分开居住。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希望得到子女亲情慰藉和照顾的意愿会逐渐增强。人在年轻时由于竞争环境和迫于生计,终年奔波于城市中间,渴望回到自然却又无法自主,退休后如释重负,在选择居住环境时,常常迫切的需要回归自然,与山水园林亲密接触,过“桃花源”式的田园生活,颐养天年。因此,“空巢”老人或脱离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在选择老年居住场所时,更多的会考虑居家养老的形式生活。

2.现今老年疗养院现状

2.1体系缺乏层次

现今老年公寓卫生服务不完善,网络上下级缺乏统筹管理,联系不够紧密,存在缺位和断节现象。

2.2功能设施条件不完备

老年人具备自身的环境特殊性,在疗养场所应以老年人方便、健康使用为主,且应体现出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关怀。门诊医疗服务、慢性病医疗服务、老年人保健场所、卫生服务较为欠缺。

2.3用地规模不足,活动场所短缺,心理认同感较差。

老年公寓现有用地规模不足,很少进行长期认真规划,几乎无预留发展空间。而外部空间较少,老年人散步晨练空间短缺。且在老年公寓经常忽略老年人场所认同感知,未能达到心理需求的“老有所依、老有所靠”的心理满足感。

3.居家养老活动场所关系营造

3.1博跃养颐园的环境风貌

博跃养颐园地块周边有山地、丘陵、水域及辽阔的田野,建筑周围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合老人颐养天年。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使老年人心情舒畅,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行为需求。周边道路畅通,水、电、暖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出入交通规划考虑设置公交线路,以满足老年人探亲访友,出入便捷的需要。

3.2居家养老的发展模式和环境氛围中回归感的营造

选择需要生活于老年公寓的老年人自身就带有很强的弱势群体聚居性和失落感,如果再居住于缺乏环境生活氛围的居住环境中,可能这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就会更加的明显。居家养老的发展模式,是在集中、冰冷的集中养老的前提下以居住形式来完善整体老年活动空间的形式,即开发式养老格局。通过养老居住组团来安排形成居家式的养老空间格局,通过组团式的居住空间,共享的入口花园,来为社区的邻里关系创造交流场所,使得整个开放式养老的空间格局形成更多的起承转合,形成合理的交往空间。在提供私密的家庭生活空间的同时,将更多的交流空间集中于组团空间的小环境中,使得开放式养老空间充满活力。的交通环线形成通畅的交通环线,支状的小路,结合人工的造物和自然风景元素分别在居住空间的内外分布,使得传统的内敛文化通过居住聚落关系的转换性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

传统空间在帝王建筑中“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是塑造一种传统空间格局的方式,但不一定是要在形式上做到红墙碧瓦,彰显帝王气概的大屋顶立面空间。特别是在老年居住场所建筑呈传统朴素的民居风格,反而能够带给怀乡恋旧的感情回忆,带给居住着回忆般得生活格局。

设计“养颐园”的环境过程是一处愉悦的体验空间:从兰州七里河驱车前行,由山林由远及近,一条曲折的山道将人们引入“养颐园”的入口位置。在山顶修建此处养老居住区,应在山体的平台处设计防风林带。通过一排排的新疆杨的防护植物作用下,在树木花草映衬下则是开放的居住场所。建筑形态造型选用甘肃民居的建筑风格,建筑立面在砖与玻璃之间获得了微妙的平衡,稳重的建筑造型赋以古朴青灰文化砖及温暖的木质窗框,使得居住建筑显得自信而不张扬的与其周围环境静静相处。开放式养老组团结构以围合型的居住空间,为老人提供家的活动空间,同时考虑子女可陪伴老人常住的私密性家庭空间考虑,形成有情感归属地的居住环境空间。

3.3集中式的养老模式与开放式的养老模式相结合

生态养老院为适应集中式养老和开放式养老两种需求,实行生活料理、情感陪护等亲情式的专业护理服务,满足老人们的情感需求,化解了老人心中的郁闷和烦恼。经过职业培训的专业护工每天陪伴在老人们身边,为老人打扫、整理房间,定期为老人更换衣被,给房间消毒,保持老人居住的房间内卫生清洁。在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中,闲暇之余护理人员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围坐在老人身旁,与老人们聊天谈心,倾听老人的意见和要求,了解老人的思想动态和身体健康状况。夜间,老人们有事只需通过呼叫系统,轻轻一按,护理人员便会马上来到老人房间,为老人解决困难。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根据老人的疾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医疗康复及行为指导,有效保证老人的身体健康。

园区的环境应为老人提供优美、安全、方便的娱乐交往场所。老年人,特别是60~70岁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因离职、退休,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了身心、环境等多方面的不适应,对户外活动有着强烈的渴望。主要的活动有:叙谈、饮茶、赏鸟、下棋、散步、健身、钓鱼、看书、作画、书法等,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活动能力的老年人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需要。

整个社区的景观规划总体上应该是典雅、欢快、童趣和积极向上的,使其充满生活情趣,这样可以激发老年人热爱生活的欲望,有助于改善其身体机能,促进健康长寿。

步行是老年人主要空间转移方式,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也是老年人日常重要活动。完善的步行系统可结合园区交通与景观路线,将居民日常生活出行置于步行区域之中,人流与车流近而不扰;应沿河(沿湖、环山)设置蛇行健康步行道,供老人清晨跑步或者散步;道路要进行无障碍设计,修建休憩坐椅,方便老人休息。道路设计应有清晰道路脉络系统和特色的空间意象设计,老年人可以通过道路脉络找到自己熟悉的感觉,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消除孤独和自闭症。

4.小结

随着老年化的进一步加深,老年居住场所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重点从交通、环境、生活空间营造的整体与局部,组团到单体,多层次,多样化的空间体系来为营造居家养老,亲情感应的老年居住模式,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刘美霞.老年住宅开发和经营模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张智卿,浅谈老龄人群体生活居住环境[J].山西建筑,2010(1).

[3]程望杰,潘宜.美国老年住宅发展经验研究及借鉴[J].城市建筑,2011(1).

[4]邹广天,日本老年公寓的规划与设计[J].世界建筑,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