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9:30

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12-02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Z言知识、情感态度、语言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英语阅读是一个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获取有用信息的量。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兴趣培养,激发学生求知欲

阅读材料是呈现在学生面前最直观的学习资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精选符合他们的英语实际水平的阅读材料。我认为故事是最好的选择。如低年段的学生,可以选择有配图的故事、绕口令等。而高年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可以选择难易适中的对话,给予小学生启发的小故事等。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英语学生的兴趣变得浓厚、阅读速度和准确度、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另外教师可以设计故事阅读的相关练习。如:图片与句子正确配对;根据图文内容出现时间排序等。如在一节五年级下册module4travel的复习课上,为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就根据教材内容改编女警官Judy喜欢旅游的故事来进行教学,在lead-in部分引入Judy介绍家人的情况复习交通工具进行穿插,我设计了图文配对等相关练习。

二、任务教学,加强学法的指导

1.阅读前,激活图式,提供语言准备

(1)教师可以借助阅读的封面、标题、插图等,通过提问或讨论大胆预测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预测阅读内容,明确阅读任务,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2)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关系密切,只有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适合于学习新知的观念时,有效的认知活动才能产生。教师首先应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可以就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储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查阅或通过上网等方式搜索,并在班级内进行互动交流,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并能帮助阅读的有效开展。例如在教Festival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搜索并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前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同学介绍中西方节日、社会习俗等。

2.阅读中,创设问题,开拓思维,培养阅读策略

(1)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扫读Scanning,略读Skimming,细节阅读Detailedreading,猜测词义Guess等方法进行阅读,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如在教travel一课时,我就创设问题,让学生通过略读Skimming,完成标题“atravellingplanto_________”。

(2)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探究性学习

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一举两得。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引导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学生能更好地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进行有效地阅读,同时获得独立阅读能力。

3.阅读后,拓展延伸,学会运用知识

(1)复述文本。阅读后进行复述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可以个人进行或小组合作完成,另外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情况,给出不同程度的提示。通过复述,学生内化了文本的主要词汇和内容。

(2)角色扮演,改编、表演故事。学生阅读故事,理解了故事内容,还只是停留在语言信息输入阶段,还没有经过内化输出,学生还不能真正运用语言,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创设语言环境,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写作练笔。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布置改写、续写等练习。通过与文本的灵活结合,运用阅读材料的重难点,将起到很好的效果。正确的阅读策略有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提高阅读技能,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

总之,在组织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训练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们只有不断地探索、求真,制定切实有效的阅读方法去引导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英语阅读教学真正快乐起来!

参考文献:

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有效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汲取知识。阅读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反映了教师、文本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过程。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虽然耗费了较多精力,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获得较大提高。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所关注的重点。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学习的前提是拥有较浓厚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探索阅读中的乐趣。因此,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特征,采取多种措施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设计阅读导入环节。为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阅读前,教师可利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故事、谜语或歌曲做铺垫,在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后,再自然地导入阅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快速投入到阅读情境中。

(2)创设阅读教学情境。针对小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阅读能力,创设形式新颖且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所长。通过营造和谐、宽松的阅读氛围,学生能更自信地阅读,进而提高阅读兴趣。

(3)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让阅读内容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视频、图画、音频等载体,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感官体验,将学生更好地引入阅读情境中,并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其阅读兴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颐和园》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美丽风景,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通过视频或图片所看到、感受到的颐和园的美,再对比文中内容,以此让阅读教学过程变得更有趣。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根据阅读主题,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手抄报展评、读书笔记展评等,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灵活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教学效果,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确保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与方法,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需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与技巧的传授,纠正学生存在的不良阅读习惯。

(1)引导学生阅读中的勤动笔、善思考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巧妙提问,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阅读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形成的疑问或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配备相关纸、笔,用于阅读要点摘抄及重点标注。通过这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勤动笔、善思考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结合学生的阅读现状,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并鼓励小学生尝试自主预习、自主利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难题。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可根据学生阅读能力,传授学生字典、词典等工具的应用技巧。

(3)传授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的文章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不同。对此,教师可利用不同文章体裁的差异,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层层递进地传授学生朗读、默读、复述等多种阅读方法,待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精读、略读,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其中,精读法作为阅读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对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有着较大帮助。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其具备一定阅读经验及知识量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精读法,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并同时要求其做好阅读批注、笔记等。

3.以语文教材课文为基础,课内外结合拓展课外阅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局限于课堂阅读教学,还可通过课外阅读,积累阅读经验。因此,教师可将课文作为学生阅读培养的基础,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并采取有效方法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融合,达到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良性阅读效果。其中,教师可将语文教材作为学生阅读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本文章都是相关教育学者精心挑选、编排的文章,语句优美、情感真挚、内容充实,符合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学习发展特征。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以课文阅读为主,结合课文主题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此更好地积累语文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小学生存在的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是非辨别能力弱等特征,教师应主动为学生挑选最合适的读物,如在学习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后,教师可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又如在完成《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学习后,教师也可推荐学生阅读儿童版的《三国演义》。此外,教师还要着重提高小学生的自我分辨能力,学会自主选择学习价值较高的读物,避免沉迷于庸俗、低级趣味的书籍或刊物。鼓励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并肯定其阅读成果,更好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荀艳敏.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

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篇3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朗读指导策略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避免“虚情假意”,达到“情真意切”呢?怎样落实有效朗读的指导训练呢?本文试进行探讨。

1.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朗读过程中朗读者遵循语言艺术的创作规律,运用形象思维规律,借助丰富的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内心活起来,使自己进入到作品的特定情境场景中去,仿佛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感受到时间的移动,空间的翻转,事物的变化,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情感潜流。在此基础上,朗读者再充分运用外部表达技巧再现此情此景,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的具体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课文、教师自身条件有异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但大体上可以如下操作:

1.1充分自读自悟,渐入佳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体现了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有感情朗读”应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教师可在学生读“流利”了之后,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活图导,触景生情,由感生情,在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以后,教师又适当进行朗读的指点。如提醒学生: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应有感情地读?

1.2交流朗读体会,相互启发。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要交流朗读体会,学生个体自读时难以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有时找不对读的感觉是难免的。而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个体的体会会立刻感染群体,使大家豁然开朗,教师应及时点评,以点带面进行指导,要有重点地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1.3入境感知形象,移情体验。移情是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朗读指导需要通过课文言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声音、有色彩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特别是写人物的课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进而才能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灵魂人格。

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更有效,老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类似的生活经验,甚至再切身体验一下,从而在朗读中自然流露真情。

2.恰当选择指导形式,提高有效性。

2.1根据年级,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形式。各学段的朗读要求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第一学段的朗读教学重在打好朗读基础,感悟基本的朗读技巧,培养语感。而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重在将朗读作为一种手段,通过朗读去理解,感悟文本内容,积累语言和表达情感。另外,教师要明确每次读的目的,体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依据这两点,教师才能恰当地选择指导朗读的形式,真正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要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略读、浏览能力。尤其是精读课文时,默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静下心来感悟和揣摩,读出个性化的体会。教学篇幅较长的课文,选择默读形式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而略读,浏览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教学,对略读课文和拓展性阅读内容的教学是极为有效、极为必要的。而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语感差,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轻重、快慢、节奏、语气等),而这些技巧不能靠简单的传授和机械的要求而获得。在学生通过练习、琢磨朗读的效果仍然不佳时,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明确朗读的目的性,体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根据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选择恰当的指导形式。

指导初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可采用自由地小声读(或默读);指导精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理解、想象、质疑等;指导默读:在读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后,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赏读:要求学生入情入境,或分角色朗读,有的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以演助读,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常用的指导方式有:

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篇4

关键词:简约型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简约型教学就是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高度概括性和科学性。所谓概括性,是指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等进行的有效取舍,所谓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等符合科学本身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基本认知规律。在简约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华丽的多媒体课件,没有刻意的“作秀”,更没有那些加上过多背离教育真谛的表层的技巧性的东西,有的是删繁就简,回归本质。

一.寻找最有价值的信息点

所谓信息点,就是学生根据阅读的基本目的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捕捉并筛选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确定信息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准确把握文本要点的能力,并试图以此构建学生阅读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1.总结复述策略。在阅读一个文章片段后,能够比较全面地回忆出这一片段的要点和重要细节。这是正确理解的第一步,对于不熟练的读者尤其重要。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完一个文章片段后经常自我反问: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些什么?有哪些细节至关重要?然后一一复述。如果能够顺利复述,就说明对文段的理解准确可靠。反之,则应注意补救。

2.精制策略。读者能够利用图示、列表、提要等方式处理所阅读的材料,以此来检验自己的阅读理解程度。如果更进一步,还可以通过阅读者先前的知识与现在要理解的信息的相互作用来检查自己理解的程度。例如,针对文中提及的一般内容举出相关实例,提出与文中提到的内容相似或相反的对象、情形和情境等。

二.寻找兴趣的鉴赏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并将产生兴趣的原因上升为理性的思考,或可进而提升为鉴赏点。这一训练充分关注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复杂性与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不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兴趣点多有差异,这是可贵的个性差异,阅读的魅力也大多基于此。这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并充分利用。

例如,学生在阅读《王选的选择》—文时,对王选人生道路上的七次重大选择发生了兴趣,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有同学最欣赏王选的第一次选择,认为这一次专业的选择决定了他一生的方向,所以至关重要,并由此得出结论:人生道路上的关键选择往往发生在人生的前期,起步对,人生大方向就不会有偏差。

有学生对王选的第六次选择颇感兴趣,认为他放手让年轻人挑重担,选择年轻人作为自己事业的主力军,证明了他不仅有科学家的智慧,还有政治家的眼光、改革家的魄力。这是他人生中最智慧的一次选择,也是确保他成功的基石。

三.寻找值得深思的质疑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到困惑、怀疑的乃至不能认同的问题,这既是阅读中的常态,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

质疑,是阅读的深化,是阅读质量提升的契机。教师通过对“质疑点”的强调、引导和研究,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既可以补充完善“信息点”又可触发新的“鉴赏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提倡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行解决“质疑点”中提出的问题,应该成为这一教学环节的主要目标。

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篇5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方法;有效策略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B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

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大家都知道,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方面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夯实基础,是提升能力的主渠道。而阅读教学又是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主要学习与交流的方式,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保障。鉴于此,积极利用新课改教学理念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进而来优化初中英语教学显得必不可少,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面的实践活动展开论述,为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增砖添瓦。

一、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推行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在求知与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要甚于学生最后对知识的掌握。基于对这一教学理念的分析,我觉得其中包含着强烈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所谓个体差异,就是要切实明晰学生的性格特点,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成长环境,具体朋友,家庭成员,父母工作,经济状况等,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关注和运用,指导自己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有了这样的了解基础,我们还要在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关注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在小学阶段已经开设了英语课程,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在听说读写方面各有差异,我们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英语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根据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来适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必要的时候可以开设小组调整授课内容,就是说把水平相近的几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给予他们具体的内容与方法指导,对于特殊学生要特殊对待,个别考虑。另外一个方面,在关注学生差异中的教学策略方面要充分联系学生的性格特点,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如对于过于腼腆,不善交际的学生要更多地调动其参加课堂表演与课外活动的兴趣与动力;而对待那些过于活跃,往往动不动就忘乎所以的学生就更要通过默读,书法练习等方式来使其沉静,使其更加细心地面对初中阶段各门学科的知识学习。

二、抓好课堂教学,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果有心的话,你会发现,同样的课时,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生源,不同教师经过三年的教学活动之后,教学成绩与学生的阅读能力会产生出极大的差异,我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首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目标方面不够清晰,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过于盲目。当学生走进初中校园的那一刻,当学生踏上初中阶段的第一节英语课堂时,我们就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构建一个初中三年总的教学目标,并要把这个教学目标明晰细化到具体每一个学期,每个知识版块,乃至每个课时里去,这样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才知道我们这节课到底是要干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要达到怎样的程度等等。或许表面过程中不同的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与过程大相径庭,但有无明晰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授课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认为,要抓好课堂教学,首先就要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有效开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次我主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汲取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前沿教法与先进理念,因为这些理论是建立在诸多专家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和学生心理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切不可浅尝辄止,随意回归到自己原有的教法中去固步自封,那样只能使我们在落后的基础上更加落后。最后一点我想要和大家交流的就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塑造与培养,毕竟,学习成绩与能力素养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基本的健全品行之上。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在英语课堂上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上全面考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从而也为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基。

三、注重课外阅读指导,延伸课堂教学

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篇7

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我们希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2.1 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2 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是听完他的朗读后我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老师对学生进行的真诚评价。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4.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语文阅读;培养习惯;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5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就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们府谷县哈镇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们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简单谈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

一、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

在语文阅读教学首要的是要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内外结合打开通道。以往的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的预习,但预习往往是局限于课本内的,而且局限于上课前的,这样做是不够的。可以让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关于与课文有关的各种资料,鼓励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打开学生学习的信息通道。而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体会课文内容。这样,教学中对文本既有阐释,又有质疑,课内外信息互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强化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以往师生简单的信息交流,增加了生生互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习活动的亲切感。在教学中,不管是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对某个重点段落的朗读,都可以进行小组方式讨论,交流。这样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二、指导科学灵活的阅读学习方法

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因此,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有泛读、精读、跳跃式阅读、比较式阅读和研究性阅读等。资料性质、记叙性质的文字一般宜泛读;对于有必要把握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的文字,可采用精读法,精读关键是要掌握所读对象的框架和精髓;筛选主要信息的宜用跳跃式阅读;文章的内容、艺术表达技巧方面有相似的宜用比较式阅读。研究性阅渎是最高层次的阅读,往往针对文章的主旨、立意及表达技巧或含蓄深刻的语句进行鉴赏评价,是形成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时,可根据阅读对象、要求及自己学习的实际,灵活地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还可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从而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阅读习惯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画出重要的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在书上记下来。

四、阅读训练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我们不论训练什么,都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阅读训练的主人。

五、具备良好健康的阅读学习心态

阅读是一种从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渎学习心态与阅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阅读心态越好,阅读也就越有效。初中生阅读中存在不良心态,我们有必要进行引导,予以矫正。克服的方法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使学生明白阅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懂得阅读对提高个人素养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激发强烈的内心需求。其次,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及心理,对他们循循善诱,具体指导,逐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趣味,从而克服不良的阅读心态。

六、遵循“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

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们在素质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以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出发点,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这种“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只有使学生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会产生真正的思想共鸣,才会得到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

七、实施及时有效的阅读教学调控

阅渎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阅读有着不同的反应。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要对阅读教学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阅读信息,抓住信息中的有效成分,引领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

1、指导并检查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类型很多:可以摘抄阅读材料中精彩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在阅读中,各类读书笔记可以综合起来做。通过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纠正,对较好的做法及时表扬,以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篇9

一、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明确的要求,其不仅要求学生要通过阅读学习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并且通过阅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有具体的体现。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将情感教育注入于教学过程当中,借助师生彼此的情感与信息交互,提升语文教学效度。特别是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为学生划定阅读素材中心思想的常规做法,因为这样的做法尽管可以使学生获得明确的阅读指引,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乐趣,故而教师必须让学生不受影响地实现对阅读素材的自主研读,并从中获得独立的见解,唯有这般,方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真谛所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

由于教学目标、学情等各方面的不同,小学语文具有自身的特性,而只有在对其基本特点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其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发展。

首先,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结合。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知识情感上的变化是教学中关注的焦点。主体性就是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基本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而主导性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保证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人文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除了要?炼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外,还要促进小学生的自我成长,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正是人文性的突出表现。而审美性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让小学生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景及情感,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和正确人生态度的形成。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忽视了语文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仅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也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而从目前的调查研究来看,在我国各地方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没有很好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将更多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工具性上,过分注重字、词、句、篇章的基本技能训练,而忽视了通过阅读教学来帮助小学生体味课文中的人文思想。阅读教学中的这种倾向性的失误,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感受课文的魅力,自身的人文情怀也得不到启发。其次,不能有效地把握阅读教学目标。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是教学的必要前提,同时,也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之下,才能保证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一部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只根据自身的内化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忽视了课标的要求、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导致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实际脱离,不能很好地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践行路径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兴趣

如若学生对待阅读素材毫无兴致,则在此种心态与情绪的影响之下,本该妙趣横生的阅读活动对其却成为了一种负担和煎熬,其不但不会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精神满足感,更亦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生成抵触情绪。考虑到前述缘由,语文教师必须寻找正确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持久的阅读兴趣。笔者认为,唯有教师将阅读兴趣培养贯穿于语文整体课上教学活动的始终,方才可以达成目标。具体而言,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素材阅读之前,应当为学生设置悬疑问题,让其产生为获取答案而一窥阅读素材内容的冲动。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就会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在学生阅读完成之后,语文教师必须趁热打铁,结合阅读素材的内容,为学生适度地进行知识面拓展。如此,便可以实现对学生阅读兴趣的系统性培养。

2.强化联系,逐步加深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如:分段阅读、线索阅读、细节阅读等;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赏析能力,并可以融入文章情境中来,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还未健全,所经历的事物与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情感本身就相对复杂,这一阶段的学生还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此外,教师还需要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图片和视频的兴趣度较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丰富的视频与图片内容,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为学生讲述《咏鹅》这一诗词时,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天鹅的活力,笔者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了真实的天鹅图片,同时也提前准备了录制好的诗词朗诵,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更好地接收与理解阅读的内容。阅读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并且鼓励学生将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3.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阅读自觉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将自己作为课堂主体,机械地进行教学。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课文的解读,根本没有真正感悟与理解课文。对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更新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变课堂控制者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并及时点拨、启发、激励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品味、感悟课文。

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00-01

1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最好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他们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激趣的方发多种多样:

(1)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如教学《画家乡》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然后出示家乡美景图,学生在听觉、视觉上产生了美的愉悦,从而产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2)故事、谜语引入法。如教学《影子》时,教师先出示一则有关影子的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调动起来了。(3)游戏法。如学习《比尾巴》时,教师先和学生做一个游戏:我说你做。(摸摸鼻子,摸摸眼睛,摸摸耳朵,摸摸嘴巴,摸摸尾巴。)最后,学生大笑:“老师,没有尾巴!”老师话锋一转,什么才有尾巴呢?学生回答道:“小动物。”老师顺势导入:“那今天,我们就去动物园比一比小动物们的尾巴。”自然而然,学生的兴趣上来了。(4)问题法。如学习《金色的草地》时,老师先让学生描述平时看到的草地,接着问道:“谁看到过金色的草地吗?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呢?”以两个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阅读期待。

2精讲多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加强朗读和诵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读。具体我是这样做的:(1)抓点睛之笔。如学习《长城》时,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让学生围绕专题,自主探究。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自选方法,自读自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深入理解其内容,激发其自豪之情。(2)抓矛盾处。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问道:“能容一只小船进出的的洞怎么能说成是‘孔隙’首先呢?说‘孔隙’正确吗?”教师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用比较对照的方法去探究。(3)组织讨论。“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辩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学生学习的主体也就能够真正地确立起来。

3指导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一方面是大量的阅读,另一方面学生的时间相对有限,怎样处理好这对矛盾,一方面提倡少做题,另一方面还要教给学生高效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平时我是这样做的:(1)注重积累,形成语感。叶圣陶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可见语感能力是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语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养成。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让学生的读书成果进行展示,为自主读书推波助澜。(2)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等;高年级摘录时注明出处,写读后感。(3)平时上课在精讲与点拨中教会学生各种文体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如状物写景类文章先抓住作者的写作顺序,其次理解怎样表现出景物特点的,最后体悟作者饱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4)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精读就是逐词逐句地读和品味,反复地读,不理解和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思考、请教,直到弄懂再读;略读就是快速地读,直至了解文章大意;浏览的速度更快,主要用来看报,搜集信息资料等等。

4读写结合

教材上的文章因为文质兼美所以入选,堪称典范。阅读教学不仅要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品味其语言,更要学习好的写作技巧、方法。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让“读”与“写”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内化语言,迁移运用,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可以这样做:(1)低段可以让学生仿写句子;中段运用其结构模仿写同类文章。如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可学习其总分总结构。(2)模仿教材段落里的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把进行小练笔把句子写生动形象。高段可以让学生续写、缩写、改写、扩写等等。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具有极强艺术性的学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