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策的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9:34

科学决策的原理篇1

abstract:theyhaveexpectedtosurviveanddevelop.ithasdirectlyimpactedonleadershipandmanagementperformance.Decision-makingisessentialactivitiesandfunctionsofleadership.inordertomakemorescientificleadershipdecision-making,wemustadeeplyunderstandandfollowtheprinciplesofleadershiptheory.withthedevelopmentofleadershipdecision-makingpractices,itwillbeincreasinglydeepeningleadershipdecisionsonthebasisofscientificresearchmethodology.howtoachievethescientificdecision-makinginleadershipof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

关键词:科学化决策领导决策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方法论基础

Keywords:scientificdecision-makingleadershipdecision-makingscientificanddemocraticdecision-makingbasedonmethodology

作者简介:郭彦(1980.8―),河南省周口市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政府与信息管理、绩效管理。

决策是行动的导向,也就是说领导决策最终是要付诸社会实践的,并会对现实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现代领导将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使领导决策的科学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使领导决策更科学化、更具有前瞻性?同时如何才能使领导决策更具有创新性?在新形势、新任务下这些就成了新时代的领导决策者首要面对和迫切思考的问题。领导决策是领导的开始,也是领导权力运作和领导责任发生的开始。领导的决策科学化程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决策本身的效率和成败,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领导主体的得失成败,也直接关系到整个领导客体的切身利益和现实命运,并且影响深远而重大。

一、科学化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

(一)究竟什么是决策

时至今日,对决策概念的界定不下上百种,决策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不可能有统一的看法,诸多界定归纳起来,决策基本有以下三种理解:一是把决策作为系统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确立目标、设计和选择方案的过程。二是把决策看作是从备选的行动方案中作出最终抉择,是决策者的拍板定案。三是认为决策是对不确定条件下发生的偶发事件所做的处理决定。所谓决策,就是为未来的行为制定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决定采用某种方案的过程。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为实现某一目标,就需要拟定行动方案,并选择决策者认为是最佳的方案执行。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1]。

综上所述,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或实现某目标,在掌握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科学的方法,依据现实的客观条件,从提出的若干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完美而科学的方案所进行的分析、判断、研究和抉择的过程。

(二)领导决策的实质和意义

1.什么是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就是通常讲的领导“拍板”[2],即提出问题、拟定方向、制定计划、分配任务、解决出路和对策,作为最重要行为是领导主题履行职责的。领导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程度的高低,更取决于决策的科学水平。

2.领导决策的意义

拍板是领导决策的关键环节。从分析问题或进取愿望开始到制定并分析各种可行方案为止的一系列前期活动的必然结果,又是选择活动的艺术性的体现。

拍板选择的是未来实践行动的方向、目标以及策略、方法和技巧,所以它是至关重要的一瞬间。虽经过拍板前周密的分析,许多备选方案的优劣在数值上或在决策者的观念上却仍是相近的,没有决定性的优胜劣汰,此时导致最大后悔的可能性也最大。另一种使拍板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拍板本身受到决策者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且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决策的艺术性本身就包含着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内容。[3]

(三)领导决策一定要科学化、民主化

1、科学化决策的重要性

既然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各级领导干部就要高度重视决策的科学化,力求减少和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万里同志说:“决策失误最大的失误。避免决策失误,就要做到科学决策。”[4]

所谓科学决策,就是在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指导下,经过科学的方法最终所做出的有客观依据的、经过择选的并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首要是科学的决策的理论原则和程序必须严格执行,其次是依靠专业人才,运用先进和科学的决策技术和方法,最终领导者用科学的思维依据科学的方法最终作出决断。

2.民主化决策的重要性

领导决策的科学化绝对离不开领导决策的民主化。没有民主化,就没有科学化,这是我们多年的实践所证明了的。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强调必须把决策建立在民主与科学的基础之上。早在1980年,陈云同志就指出:“一切引进项目,都必须有专家参加,必须是领导干部和专家共同商量。”[5]。1986年7月31日,万里同志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政治体制上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领导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制度不健全。决策失误己经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比如。他严肃批评说:“我们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没有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咨询系统,评价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决策的科学性无从检验,决策的失误难以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直到今天,领导人凭经验拍脑袋的做法仍然司空见惯,畅通无阻。决策出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纠正,只有等到出现了大问题,才来事后堵漏洞,或者拨乱反正,而这时己经悔之晚矣。这种盲目拍板、轻率决策的情况,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6]

3.正确把握领导决策中民主化科学化的关系

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事实上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表明,现在比较流行的“科学决策”就是建立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之上的理论和方法,其整个决策程序都依托于民主并贯穿着一根民主的红线。这使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趋于一致,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或错误,确保决策的正确和成功。[7]

二、稳操胜算的深层理念――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方法论基础

(一)实事犹须求是

1.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最基本出发点:从实际出发。

领导决策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于大量信息的获取。其第一步就是在收集大量信息情报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比较,发现问题,提出决策,并制定目标。其次,对领导决策主体状况的估计也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再者,在决策的方案选择上也要遵循实事求是,并对多方案进行综合的实事求是的决断。最后,要对最终模型做可行性研究和评价反馈,利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来最终论证目标和模型是否科学和实际可行。

2.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化领导决策的方法原则

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化领导决策必须遵循的方法原则:高质量的情报是科学决策的依据;决策必须切实可行,决策不符合实际,不可行,就毫无价值;决策具有时代性;可调节性是决策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实际所反馈的信息对初始的决策做出相应的调整;科学化的决策应以提高效益为中心,讲究实效,重视效率,符合又快又省的要求;群众性原则,科学化的决策同时应该是民主化的决策。在决策活动中,应集中群众的智慧,发挥群体决策的作用。决策程序的科学化需要决策方法的民主化来保证。[8]

(二)决策全方位理念:系统思维

1.系统思维的含义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个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构成系统必备的条件:一,凡是系统必定是个整体;二,凡是系统都有两个以上的组成要素;三,凡是系统都有一定的边界;四,凡是系统都有一定的结构;第五,凡是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9]历史和现实都反复告诉我们:任何决策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因素,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用系统方法进行科学的领导决策。

2.用系统方法进行领导决策

现代系统方法把对象放在系统的联系和结构中加以研究和处理,将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要素、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考察研究对象,从而使目标从整体上获得最优的方案。[10]从而系统方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三)植牢坚定性这块基石,勿做“刻舟求剑”般的愚事

1.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是一项斗争艺术

任何一个有作为的领导,为了实现其领导目的,保持正常的领导秩序,总是要确定一系列原则。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不可能忽视必要的策略的灵活性。早在1938年5月,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提出了战术运用上的灵活性问题。他说:“灵活性就是具体地表现主动性的东西。”[11]“灵活地使用兵力,是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12]

2、原则性和灵活性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但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一方面,灵活性要有原则性作指导。如果离开原则性讲灵活性,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另一方面,原则一定要灵活执行。因为原则是长期起作用的,并带有方向性的东西,如果不能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条件采取符合原则的灵活的策略和方法,原则就会僵死;离开环境和条件,机械地搬用原则,必然导致事业的失败。

(四)总揽全局抓好局部的协调

1.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保证:总揽全局抓好局部的协调

领导者需要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完善决策,落实决策,并在落实决策的过程中酝酿新的决策。做好协调工作,提高协调水平,探求协调规律,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进程、领导的声望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新形势对领导决策提出的迫切要求。

2.协调在领导决策中的重要地位

“协调是一种领导艺术与公共关系密切结合的综合行为”[13],就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原则性就是把握根本点,灵活性就是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坚持原则立场是任何协调的必备前提。一个明智、冷静的领导者,无论何时,何地,面临怎样的复杂情况,都绝对不能偏离原则立场。[14协调必须遵循其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说,作为领导首要确定的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有的协调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只能是致力于维护人民的总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对合格领导最理性的检验。

三.总结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决策贯穿于一切领导和管理工作的始终,并直接影响着领导和管理的绩效。决策是领导的基本活动和职能。只有深刻的理解并遵循领导决策的理论及原则,才能使领导决策科学化。随着领导决策实践的发展,对领导决策科学化的方法论基础的研究也将日益深化。只有坚持了正确的领导决策科学化的方法论基础,我们就有了稳操胜算的深层理念,这样领导决策科学化才有了保证。

参考文献:

[1]赵丽芬,管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7]邱霈恩,《领导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尤远文,领导决策方法论[J],中共中央党校,2002

[4][6]《万里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

[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8]贺善侃,《解读和谐社会领导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10]张秀华,栾树森,姜秀英,张海波《领导与决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1]《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

[12]《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

科学决策的原理篇2

论文关键词政府决策决策科学化科学决策

政府决策是国家决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有重要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推进国家决策科学化,必须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科学发展观战略需要各级政府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政府决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政府其它管理环节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决策为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提供目标、方向和价值判断标准,是影响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核心要素。决策的失误是管理中损失最大的失误,科学化水平低是产生政府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现实政府决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决策与政府决策科学化

政府决策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构为了履行行政职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针对各种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制定政策、对策和方案,并通过执行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

政府决策不同于私人决策,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决策的制定主体是具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以政府机关为主,但不限于狭义的政府概念。(2)政府决策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包括各种公共决策问题。(3)政府决策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法律,不论是政府决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还是监督过程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4)政府决策目标不仅是为了履行行政职能,最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种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5)政府决策一旦做出,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6)政府决策还有责任性,即政府决策出现决策失误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因主观失职而出现的决策失误,应追究相应决策者的责任。

决策的科学化是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程序,通过科学的论证,为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和其它各相关决策主体按照科学的决策理论、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使决策过程符合实际规律、决策结果有效解决决策问题。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决策,需要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因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政府科学决策具有以下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政府决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旧的政府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改革浪潮不断兴起,服务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正在取代管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成为政府管理现代化的趋势。服务型政府强调运用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精神来改革政府;强调顾客至上,顾客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和社会团体,并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与和谐相处。要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转变,政府必须深入了解公众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决策、政策、法规,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要求和愿望。大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深入了解公众的多层次需求、制定符合现实的决策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政府决策科学化能使政府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决策本身的要求

政府决策的发展趋势和如何减少决策失误的现实需要政府决策科学化。政府决策是政府运用公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协调和配置,政府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是经济的巨大损失、大范围的社会负面影响、政府公信力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预防和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减少因为决策不科学所带来的决策失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政府决策的内容、范围、难度也在不断变化,社会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使得政府决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社会问题的高度复杂性、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得政府决策的难度不断增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政府决策的现代趋势要求政府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不断拓展科学的决策方法。

(三)政府决策科学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规则和制度体系,需要政府的微观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管理。宏观地间接管理需要政府制定具有导向性、规划性的规则和制度,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决策制度和机制,否则宏观决策失误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伴随的是多重利益主体的存在,平衡和协调各种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诉求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内容,这也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来处理市场中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博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同国际市场接轨,以分享国际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资优势,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决策科学化。

(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应对科技发展的有效前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经验决策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步伐。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组织结构由线性向网状结构转变、管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团队式和同心圆式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决策模式需要向电子政务式的决策模式转变。要想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带来的复杂局面,就需要政府决策实现科学化,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

三、我国政府决策中需要加强科学化的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决策科学化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观念有待提高

政府决策相关主体既包括政府决策者,也包括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相关利益公众。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决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遵循科学的程序、规则、制度。部分政府决策者的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制度意识淡薄,决策过程中不遵循已有的程序和制度,依靠个人主观愿望决策。在决策方法上,定量决策运用不够,定性决策以个人经验为主,决策技术也不能跟随社会现实的变化调整。政府决策的相关公众的科学意识有待加强,在个人利益面前,经常忽视合理、科学的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政府决策科学化。

(二)政府决策体制存在缺陷

现代政府决策体制是一个包括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和决策监督系统等既分工合作又密切配合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我国当代政府决策实践中,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刚起步,调查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待改进;决策咨询系统中存在着咨询组织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决策中枢系统中存在着决策权力、职责划分不明确、决策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方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决策执行系统存在着因执行职能受制于决策中枢系统而执行不力和执行低效的现象;决策监督系统存在着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的问题;且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紧密、分工合作的效率有待提高。

(三)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我国政府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建立了许多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但与西方国家成熟的政府决策程序相比还有不足,如调查研究的程序不规范导致政府决策信息系统的信息能力低,专家咨询论证的程序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咨询系统的利用程度低,集体选择的程序不完善导致部分决策中枢系统决策失误多,决策评估程序的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监督系统的不完善等。

(四)政府决策的制度化不健全

政府决策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低容易造成政府决策缺少约束和监督,主观随意性大,易出现决策失误。当代我国政府决策中有许多相关的决策制度,但制度的执行力需要加强,决策实践中缺少一个系统的制度组合,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制度、决策公示制度、决策听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之间的联系性有待加强。

四、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对策

鉴于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

(一)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

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行动的前提,政府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是政府决策行为的前提,政府决策科学化必须有合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政府决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现实国情。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始终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历史位置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政府决策坚持科学的原则就是要用科学的精神贯穿于政府决策过程中,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点与全面的关系等。

(二)提高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素养

政府决策者特别是行政领导是政府决策的核心主体,其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能力方面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战略预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要提高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等。政府决策者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要运用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所谓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是决策的系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在具备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的决策境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决策视野,抢抓先机、果断定锤的决策魅力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性决策思维、全面性决策思维、准确性决策思维、效能性决策思维、创新性决策思维和惠民性决策思维。”对于政府决策利益相关的社会公众,也应该提高科学合理参与政府决策的观念,对于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应该事先了解其流程和相关知识,以提高决策参与的有效性。

(三)提高政府决策体制的科学性

政府决策体制是规范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执行主体、决策评估和监督主体的制度规定。完善政府决策体制需要处理好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决策监督系统之间的关系,使这五大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政府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方面,既要按照行政权力运作的规律,处理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明确政府的决策权限和范围。对于市场能自行运行好和政府不该管的领域,政府的决策权力应该撤出,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加大决策力度。决策执行可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规律,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运转有效的政府决策执行机制。决策监督方面,既要完善政府决策的权力监督,也要加强权利对政府决策的监督。

(四)健全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

从决策过程上讲,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政府决策程序包括发现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调查研究、制定备选方案、科学评估论证和预测、确定最后方案、实施备选方案、决策反馈与完善等决策阶段中的程序。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要求政府决策程序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比如在具体操作流程上要明确规定决策议题的提出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和报告、开会集体讨论的过程、专家咨询论证的报告、集体表决的方式、决策试行的标准等。

(五)健全相关决策制度

“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政府决策过程中有许多相关制度,如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论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公开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决策监督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完善这些制度都可以在结果上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下面论述的制度是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增加政府决策过程科学化的相关制度。

(六)调查研究制度

调查研究是政府决策的必经程序。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决策实际情况的认识、了解、分析程度,这取决于调查研究的力度和质量。没有调查研究不仅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今天,政府决策者如果不认真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趋势,就不能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政府决策过程中的调查研究需要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并不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对于调查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要有明确规定,对于不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应谨慎表决。

(七)决策咨询论证制度

目前,我国各级党政机关都成立了政策研究室、政策研究中心、政策调研室等咨询机构,但是这类咨询机构大多是体制内机构,其人事和财政都受制于政府相关部门,导致现实中存在着研究主体不独立、研究结果不客观、研究成果利用率低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政府就必须完善政府决策咨询论证制度。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研究部门的独立性,并聘请社会各界专家担任政府决策顾问,让其切实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间咨询机构,促进决策咨询的独立化、客观化和高效化。

(八)决策评估制度

完善的决策评估制度是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决策评估制度不仅要评估政府决策结果的有效性,也要评估政府决策本身的科学性,还要评估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决策方法的科学性,为提高以后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经验和教训。完善决策评估制度要提高决策评估人员的专业性,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决策评估指标体系,以促进决策评估的科学性。对于决策评估的结果要充分利用,并同决策目标相比较,以提高决策评估的有效性。

(九)有效利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

政府决策科学化既需要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方式,也需要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科学的政府决策理论有完全理性决策理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渐进决策理论和综合扫描决策理论等。科学的决策方法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细分到决策过程中有决策问题构建与规划方法、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决策备选方案的制定方法和预测方法、备选方案的选择方法、决策实施的评估方法等。科学的技术和手段包括政府决策中运用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其配套的现代化设备。其中,完善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有关政府决策的信息,有利于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电子政务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新渠道,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诉求,使政府决策者可以更多地了解实际情况,做到从实际出发,增加决策结果的科学性。政府相关部门应有效利用电子政务给政府决策的带来许多科学的技术、方法、手段和工具,比如通过视频会议、网络决策专栏等形式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科学决策的原理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决策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多,对社会大众带来的福利也逐渐增多。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决策管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转化的成'功与否,要做好决策管理工作,就要对其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进行研究,构建科学的决策系统,确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顺利进行。

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决策管理的作用

科技创新成果是科技研究取得进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完善的标志。获得科技创新成果后的下一步工作就是对其进行转化处理,将其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以发挥其最大效用。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决策管理是重要一项内容,决策管理的优劣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因此,就必须要加强对决策管理的重视,依据不同的决策类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在科技创新成果实现转化的过程中,决策管理就是对整个转化过程和不同转化阶段的方向、目标以及方法等发挥决定作用,并对转化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甚至是整个过程的顺利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决策管理中,决策人员通过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和状况的分析,来实现对潜在风险的分析和预测,之后制定相关防范措施,使风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二、决策的具体划分

科技创新成果在实现转化的过程中,它的决策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决策管理的性质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两种类型。首先,战略性决策主要指的是在转化过程中,对于不同阶段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方案所作出的决策,具体明显的总体性和方向性特征,纵览全局;其次,对于战术性决策来说,它指的是对不同阶段中为了完成转化工作而制定的具体方式、方法以及步骤等所作出的决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主要包含有四个阶段,分别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项目攻关所获得的初期成果、成果中试和技术改进以及规模化生产和持续创新提高。在这四个阶段中,相邻两个阶段的衔接点就是战略决策点,每一个阶段中不同方法、步骤的起始点就是战术决策点。

三、决策管理实行的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市场在整个决策管理中属于是关键性影响因素,市场的需求大小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以及最后的转化规模大小,只有需求得到了确保市场才会有保障,才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就要对科技创新成果所涉及到的市场进行详细认真分析,做好科学预测,依据转化后产品市场的推广、潜在市场的预发现以及未来市场的预测,形成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目标和决策方案,发挥指导作用。2.以效益为中心原则决策管理需要第一依据的原则就是效益,要将^益作为决策管理的目标。在不考虑出于特殊目的的公益性项目外,对于科技创新成果来说,对它转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要确保在可以为社会大众谋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可以从中获利,对此,最终效益获得的多少以及效益获得的持续时间长短,就成为了决策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3.可行性原则所谓的可行性原则就是要保证科技创新成果可以顺利的实现转化,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它是决策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中,会遇到包括内外部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会对转化的各个阶段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常见的有政策、法规、经济、技术、组织以及环境等等因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转化中进行决策管理,还需要在满足可行性条件的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

四、决策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分析

科学决策的原理篇4

【关键词】易经;现代决策原理;对接研究

决策是现代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个人或企业、组织管理未来变化的重要手段,贯穿于现代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个人行动或企业、组织未来行动的有效无效、有利无利、成败得失直接于决策的正确与否相关。该文就是研究如何通过现代管理这一决策平台,以充分运用易经的伟大智慧,正确、有效、科学地支持个人或企业、组织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决策。

一、现代易经决策的概念、任务

现代易经决策指在个人、企业或其它组织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未来目标,依据易经智慧和现代管理理论,充分发挥易学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智囊作用,利用现代易学与现代管理科学的各自优势,设计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在若干个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或合理可行的方案,以实现正确、科学、有效的决策。

现代易经决策主要用于对个人、企业或其它组织的规划、计划、管理等问题进行以咨询、策划、顾问等为主要方式的决策。决策支持以哲学的、文化的、道德的法则、策略为主,现代易经决策的基本任务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针对未来决策需求,以现代易经决策原理为依据,结合现代管理理论,规范、系统、科学的描述未来变化状态、变化趋势、应变原理和策略,更有效的支持现代管理解决方案,实施合理、可行、最优的决策,最大程度减少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二、现代易经决策的特点

现代易经决策相对于现代管理决策具有12个方面的特点:

(1)存在着一个或多个决策目标;(2)存在实施愿望;(3)决策者寻求最优或合理、可行的方案;(4)存在若干个可行的备选方案;(5)体现智能性。即由管理专家、易学专家、工程师等组成“智囊团”,对预测获得的信息结合决策对象的现状、问题,依据现代管理方法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提出可供决策者选择的多个方案;(6)体现服务性。决策问题是依据客户需求而确立的,是直接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对决策的评价主要是满足客户要求的程度;(7)体现创造性。要立足现实,因时因地,识变应变,不能默守成规戒律,必须高瞻远瞩,用系统方法提出运用于未来变化的决策选择方案;(8)体现科学性。现代决策对象越来越复杂,尤其是战略决策,涉及面广,需要收集、分析、整理、加工大量信息,必须综合利用现代易经、现代管理等科学化手段,才能解决好决策问题;(9)接近性决策。即决策只能不断接近未来变化状态,即决策过程体现模拟性,近似性、可能性、估计性,决策有时还体现为随机性、模糊性、灰色性、甚至黑色性;(10)对立统一性。现代易经决策与现代管理决策是殊途而同归,相互参照、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用适时适宜的正确行动和方法,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收益和成功;(11)差异性。现代易经决策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变化信息、变化趋势、应变原理、应变策略及重要提示和建议等,而现代重大决策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背景及必然性、现状、条件、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重点及对策措施等;(12)互补性。现代易经决策是一种综合的、宏观的、定性为主的、前兆的、或然的、突发的、大体的、无形的、全时空的、理性的、经验的、无具体约束的、模拟的、策略的、抽象的、发散的、观念的、道德的、法则的、策略的、决策过程,而现代管理决策是专门的、定量为主的、因果的、必然的、计划的、精确的、有形的、多目标的、科学的、实践的、有具体约束的、分析的、对策的、具体的、集约的、技术的、经济的、原则的、对策的决策过程。

三、现代易经决策的要素

现代易经决策的要素主要包括:(1)决策目标。指决策方案作用于决策对象系统后所期望达到的新状态或新境地;(2)决策者。指作出决策的人、群众或组织;(3)各种方案。指为实现决策目标而制定的思路、法则、目标、重点方法和策略措施等内容构成的多种行动计划形式;(4)客观存在的不能被决策者改变的自然状态。指决策对象过去的历史特征、当前的存在状态已成实事,不可改变;(5)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指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p(a)满足o≤p(a)≤1;(6)各种方案的结果。指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不同方案的结果对比;(7)方案选择的标准。指判断方案优劣、可行与否的观念、法则、原则、标准、指标等。

四、现代易经决策分类

现代易经决策有很多分类。主要包括:(1)依据与现代管理科学的结合程度高低而分成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2)依据目标的多少而分成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3)依据决策信息数量表达的确切性可分成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4)依据决策目标的时间和决策作用的期限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5)依据决策结果的确定性程度可分为确定性决策和非确定性决策;(6)依据决策问题是否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7)依据决策参数随时间的变化程度可分为静态决策、动态决策;(8)依据约束条件的性质可分为线性决策、非线性决策;(9)依据决策领域的不同可分为个人决策、企业决策和其它组织决策、个人决策可分为学习决策、发展决策、理财决策、出行决策、合伙决策、健康决策、争讼决策等,企业决策可分为投资决策、财务决策、市场营销决策、产品组合决策、新产品开发决策、定价决策、分销决策、广告决策、设备更新决策、工艺改造决策、人事决策等;(10)其它决策类型。如,专家决策、科研决策、最优决策、可拓决策、辩论决策、满意决策、柔性决策、协商决策、风险型决策、随机决策、竞争型决策、灰色决策、模糊决策、集成决策、冲突决策、序贯决策、主观概率决策、追踪决策、信息不全型决策、效用函数决策等。

五、现代易经决策原则

现代易经决策原则主要有:(1)最优化原则。即制定、选择决策方案时要选择最优化或合理、可行的方案;(2)理想化原则。即确定理想目标,选取离理想目标最接近的可行方案;(3)满意化原则。即选取客户满意的方案;(4)系统原则。即把决策对象看成一个系统,把系统论方法作为决策者必须遵守的思维原则;(5)方法论原则。即必须遵循现代哲学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以此为所有决策的最高理念、方法加以遵守。(6)文化价值原则。即必须遵循现代社会已经形成并为绝大多数人提倡和遵守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价值准则、生活信念、道德规范,以约束任何决策行为;(8)时位原则。即必须按照未来变化的时位特征,合理采取各种策略实现决策目标;(9)法理原则。即必须遵守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应变法则(原理)来进行决策;(10)目标原则。即必须确定目标,才能制定决策方案,而确定的目标要达到客户满意的要求;(11)发展原则。即决策对象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决策者的认识也随之变化,为此,决策方案必须具有预测和远见,留有余地,善于捕着机遇,提出应变对策;(12)创新原则。即科学的决策方案必须从现实出发,既要善于改变现实,又要与时俱进,适应未来;(13)集体原则。即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面意见之后提出多个决策选择方案;(14)行为原则。即要求决策方案要具有现实性、可行性,经过决策后能立即付诸行动;(15)反馈原则。即要求决策方案执行后,能够适时追踪反馈实施中的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节、控制。

六、现代易经决策程序

现代易经决策程序指依据易经智慧,结合现代管理方法实现科学决策的全过程所遵循的先后次序和步骤。具体见图1所示。主要步骤过程:(1)获得信息和阐明问题。首先,通过预测获得易经提供的未来变化信息,变化趋势、应变原理和应变策略,其次,利用电话、网络、信逐实地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获取决策所需要第一手信息,做到资料收集全面、系统、重点突出、然后整理、分析、加工各类信息,分析、现状问题,有利条件、不利条件等;(2)预测并明确目标。在整合、分析、利用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易经预测原理进行预测,以获得未来变化的趋势信息,同时,并根据易经预测结果和决策者要求,进一步明确要实现的目标;(3)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时,首先利用易经智慧和现代管理理论,寻求实现目标的各种哲理的、文化的、管理的、科学的对策,然后从总体上加以利弊权衡,消除排折性,集中优势表、观念方针、法理原则、重点和管理对策等方面提出实用性、可操作性兼备的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4)验证和评价方案。对各种可能方案以实事求是科学态度进行系统分析、实验判断、模型判断;(5)选择最优方案。对各方案作出综合评价,区分优劣,从中选取最佳方案;(6)组织实施即用决策方案指导个人或企业、其它组织的未来行动;(7)反馈。即反馈决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偏差,并进行及时控制处理,以上程序可符化为:确定目标拟定备选方案选定方案执行方案跟踪反馈和调控。

七、现代易经决策方法

现代易经决策方法指由软技术方法和硬技术方法构成的决策方法体系,具体祥见图2所示。软技术方法主要以现代易学理论为主,依靠易学专家、管理专家、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因素,它间接方便,省力、反应迅速,是决策方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对硬技术的重要补充,特别是现代易经决策更长于利用软技术方法进行决策支持。硬技术方法主要以现代管理方法为主,以现代易学理论为辅,以相关科学理论为支持手段,通过双向结合,主次协调,求同存异,集中易学、管理学各自优势共同解决决策问题。硬技术方法系统直接科学实用,是现代决策方法最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在现代易经实际决策活动中,必须坚持软技术与硬技术相结合,双向并用的原则。现代易经决策体系主要包括:

1、确定型决策。指每一个方案只有一种自然状态,只对应一种确定的后果的决策。这类方法包括:(1)变化位序法。指用易经某个时期(卦)、某个阶段(爻)的变化位序进行决策的方法;(2)变化密码法。指用易经某个时期(卦)、某个阶段(爻)的变化密码进行决策的方法;(3)变化结构法。指用易经某个时期(卦)、某个阶段(爻)的变化结构进行决策的方法;(4)变数法。指用易经某个时期(卦)、某个阶段(爻)的变数进行决策的方法;(5)变化幅度法。指用易经某个时期(卦)、某个阶段(爻)的变化幅度进行决策的方法;(6)简单法。指决策的因素很简明,无需复杂计算,靠直觉或简单计算就可确定最优方案的方法;(7)线性规划法。指在约束条件下使一个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化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如,产品产量、原材料控制、行动计划安排、项目布局、物资调运等决策问题;(8)网络分析法。指寻求最优化指标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有网络最小树法,主要解决交通、通信线路布局、城镇项目布局等决策问题;网络最短路法,主要解决最短输送路线,厂区合理布置、设备更新等决策问题;网络最小费用最大流法,主要解决一个具有两个最优性指标的决策问题等;(9)盈利平衡分析法。指根据盈利与亏损的临界点分析计算,选择最佳“量―本―利”方案的方法。该法可用于风险评价最佳方案选择等;(10)存储分析法。指在各种不同需求与供货条件下,货物最经济的存储数量、生产(订货)间隔期与生产(订货)批量的方法。该法主要解决最高库存量、最低保险库存量、最低存储费用等决策问题。

2、非确定型决策。指决策备选方案已知,自然状态已知,备选方案的后果已知,但自然状态概率未知,即各个状态出现的可能性一无所知的一种决策问题,这类方法主要包括:(1)变化模式法(周期法)。指易经某个时期(卦)的变化模式即变化周期特点进行决策的方法;(2)图形法。指用易经某个时期(卦)的变化趋势图进行决策的方法;(3)变化环境法。指用易经某个时期(卦)或某个阶段(爻)的变化环境进行决策的方法;(4)变化速度法。指用易经某个时期(卦)、某个阶段(爻)的变化速度进行决策的方法;(5)变化能力法。指用易经某个时期(卦)、某个阶段(爻)的变化能力进行决策的方法;(6)变化期名法。指用易经某个时期(卦)、某个阶段(爻)的时期(阶段)名称进行决策的方法;(7)变化方向法。指用易经某个时期(卦)、某个阶段(爻)的变化方向进行决策的方法;(8)变化符号法。指用易经某个时期(卦)、某个阶段(爻)的变化符号进行决策的方法;(9)变化性质法。指用易经某个时期(卦)、某个阶段(爻)的变化性质进行决策的方法;(10)大中求大准则(乐观准则)。指如果采取任何一个行动,都是收益最大的状态发生,则比较各行动的结果,收益最大的行动就是最优行动。该方法是从最好情况着眼的带有冒险性的一种决策方法,适用于出现最好状态的可能性甚大,且即使出现最坏状态,损失也不十分严重的场合;(11)小中求大准则(悲观准则)指如果采取任何行动,都是损失值最大的状态发生,则比较各行动结果,具有最小损失值的行动为最优行动;(12)大中求小准则。指如果采取每一个行动,都是收益最小的状态发生,则比较各行动的结果,收益最大的行动就是最优行动,这是从最坏处着眼的带有保守性质的一种决策方法。适用于企业规划、资金薄弱,经不起大的市场冲击,或最坏状态发生的可能性甚大,对好状态缺乏信心的决策,或为了避免重大损失的决策等;(13)等概率法。指假定各状态发生的概率彼此相等,然后求各行动收益的期望值,选择具有最大收益期望值的行动,就是等概率原则下的最优行动。(14)逻辑推理准则。指根据等概原则,计算损益期望值,以损益期望值作为评选标准;(15)后悔值准则。指在计算出各方案在各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以后,从中选择每一方案最大后悔值,然后从最大后悔值中选其最小者以作为中选方案。

3、风险型决策。指根据状态参数出现的概率,确定备选方案的决策。风险型决策能够克服不确定型决策的各种方法的缺点,把状态参数视为随机变量并且赋予它一定的客观或主观的概率分布。这类方法主要包括:(1)变化概率法。根据易经某个时期(卦)、某个阶段(爻)的变化概率进行决策的方法。(2)期望值法。指根据参数的概率分布,计算出每个行动的收益期望值,然后比较其大小,具有最大收益期望值的行动便是期望值原则下的最优行动方案。这种方法逻辑上合理且具备多种优点,在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中经常被采用。(3)最可能状态法。从所有可能的状态中,选择出可能性最大的概率,并选择使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行动方案,这个行动就是最可能状态下的最优行动。(4)渴望水平法。指已知收益的一个渴望水平,对每一个行动,都求出其收益达到渴望水平的概率,使这个概率最大的行动,就是渴望水平原则下的最优行动,当收益的多少没有必要细致区分或细估每个行动方案的结果比较困难时,可用此法。(5)表解法。指通过决策损益表选择风险型决策方案的方法。决策损益表主要包括决策方案所面临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和各方案在各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等。(6)树解法。指应用期望值法进行多级决策的方法。决策树由节点和分枝组成。(7)灵敏度方法。指研究系统的最优解对系统内外条件变化所作出的反应,若内外条件发生一定变化,使则决策者选择灵敏度低(稳定性强)的方案。(8)效用曲线法。指以损益值为横座标,以效用值为纵坐标的曲线,并以效用值为标准选优决策。(9)马尔克夫法。指对多阶段、多状态问题进行的一种决策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市场占有率方面的决策。

4、其它决策方法。这类决策方法主要包括:(1)模糊决策法。指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来处理一些复杂的决策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具有大系统特征,系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存在不能准确赋值的变量,这些变量属于模糊因素,涉及到一定的主观因素,使得子系统之间、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清晰,从而必须借助排序、模糊评判等方法来进行处理;(2)灰色决策法。指用灰色系统理论,就灰色系统(信息部分明确,部分不明确的系统)中决策问题进行决策;(3)层次分析法。指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然后根据某些判断准则就每一层次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赋予定量化的度量,并依据数学方法推算出各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权值和排序,最后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与调查的决策;(4)柔性决策法。指通过可调整性,反馈与超前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而增强柔性、应变性和有效性的决策;(5)集成决策法。指采用知识集成、方法集成等集成式的综合性方法的决策;(6)群众决策。指多个决策者在一定规则下协同作出决策的过程;(7)冲突决策法。指在冲突条件下所进行的决策。

八、现代易经决策方案

现代易经决策方案可分为个人决策方案、企业决策方案等个人决策方案可分为谋事方案、理财方案、学习方案、出行方案、经营方案、情感方案、健康方案等,企业决策方案可分为投资方案、财务方案、市场营销方案、产品组合方案、新产品开发方案、定价方案、分销方案、广告方案、物流方案、设备方案、人事方案等。

现代易经决策方案按工作深度可分为机会研究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方案

(1)机会研究方案即初步可行性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行动必要性和依据;现状情况、存在问题(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的初步分析;结合易经的变化信息、变化趋势初步选择目标;结合易经的应变原理初步确定面向未来的基本思路、方针、原则、重点、进度;结合易经的应变策略初步提出策略及对策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结论。

(2)可行性研究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决策背景、行动的必要性和意义分析;需求预测;现状问题、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分析;结合易经的变化信息、变化趋势进目标确定;设计方案,即结合易经的应变原理设计未来行动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任务、重点;结合易经的应变策略提出对策、措施;可行性分析(定性与定量结合);评价结论。

九、现代易经决策效果评价

现代易经决策效果评价指对决策方案实施后的效果或结局进行评价,以吸取经验教训,更好的利用易经智慧和现代管理理论支持个人、企业或组织进行科学决策,具体祥见图3所示。具体讲,现代易经决策效果评价主要包括:(1)决策顺序分析。主要分析决策的方向、重点和突破点是否正确,是否抓住了主要问题、主要矛盾;(2)决策程序分析。主要指决策过程是否符合程序要求,是否依据易经的智慧和现代管理理论进行决策;(3)决策技术分析。主要分析决策方法选择是否得当,是否坚持了软、硬决策技术相结合,双向并用的原则;(4)决策现状分析。指在决策中,是否对决策问题进行了全面、客观、深入分析;(5)决策思路、方针、原则、目标、重点分析,主要结合易经的应变原理判断决策思路、方针、原则是否符合易经义理和现代管理观念的要求,是否吸取了经验、教训,是否结合变化信息、变化趋势进行了目标设定,达到实际、符合实际、可行、适中的要求,判断是否抓住了影响未来变化的根本环节;(6)决策措施分析。主要结合易经的应变策略判断决策的谋略、对策、措施是否符合实际、合理、可行,应付危机、控制偏差的措施是否具有预见性、主动性、可操作性,通过以上对照易经智慧和现代管理理论,对决策各环节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决策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执行的方案是否最佳或最满意作出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董福忠.现代管理技术经济大辞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王在华.王在华现代易学研究文集[Z].世界易经学会,国际易学研究院,涪陵易经学会,甘出准016字总0214号(2009)074号.

[3]王在华.现代易学概论[J].兰州交大学报,2006(5).

[4]王在华.王氏易学[Z].世界易经学会,国际易学研究院,涪陵易经学会,甘出准016字总0216(2010)003号.

[5]王在华.易经新传[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社,2006.

科学决策的原理篇5

关键词:领导者经济管理科学决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98-01

1在经济管理中进行科学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

决策是综合考虑多项因素来权衡未来目标和实施手段的一项举措。过去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企业的活动决策往往都是根据经验来决定,而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下已经不能再采用这种方式了。科学决策和城市发展以及市场经济需求具有直接联系。社会化的大生产让社会的生产力空前的强大,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激烈的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这种现实的情况让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者的决策变得至关重要。决策的正确与否和企业的命脉紧紧联系在一起,正确的决策可以给企业带来机遇和发展,错误的决策会让企业的实力受到影响甚至是倒闭,这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企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极大,企业的经济失衡会导致社会的经济失衡,影响社会的稳定,对于城市的发展也会造成负面影响,这些损失不是一个单位的损失而是一个国家的损失。

要想经济决策正确必须要依靠科学的决策来保证。什么是科学的决策呢?就是决策是符合经济规律的需要的,也是能够体现出当前境况的。所以领导者在制定经济决策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战略战术还需结合经济布局来考虑,从宏观到微观,从全面到细微,将经济价值和社会效果都考虑进去,进行辨证的讨论。科学决策要能够有科学的程序、原则,能够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才能够使决策具有科学性。

2领导者在经济管理中怎样进行科学决策

领导者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进行科学决策时必须掌握科学决策的原则,按照决策的科学程序方法进行。决策的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2.1信息准全原则

信息是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只有获得大量的准确真实信息,决策的方向才会正确,这些信息收集过来往往都是粗糙的,其中有真有假,需要经过处理之后才能够使用,所以信息的归纳、整理和选择都非常的重要,需要经过深度加工才能够体现出其价值,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信息的准确性对经济决策具有直接影响,信息的真实性越高准确度越高,其科学性越高。

2.2可行性原则

经济决策最终都是需要付诸行动的,因此决策是否可行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决策必须是可实施的,需要经过严密的审查和论证,对可行性进行评估,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2.3对比选优原则

科学决策应该是从多种方案中挑选出来的,是通过对比优选而得出的。如果方案仅有一个,那么就无法进行对比,所以一个项目一个决策应该要有多个选择,去权衡优劣,进行挑选。

3在经济管理中科学决策的制定

科学决策是事前的调查、事中的研究分析、事后的积极调整,科学的制定决策要有一个过程,一个程序,才能保证方法的正确。按其客观进程,经济决策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3.1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通过对有待决策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和提问,从起点开始寻找问题的根源。问题的发现和寻找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且确定也很严肃,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现代手段的支撑来完成,保证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实际为准则,实事求是的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确认经济活动的内外条件和环境。

3.2系统分析,确定目标

领导者在发现问题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以能够保证经济决策目标的明确性和准确性。目标的选择失误是错误决策的开始,所以目标对于经济决策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用正确的目标来引领正确的发展,才能够有正确的方向去寻找资料和资源,建立方案,一步一步的向目标实现,这是科学决策的根本方式。

3.3收集资料,科学预测

信息系统是决策正确与否的依据,需要建设完整完善的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利用。不管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重要的经济活动都需要科学决策来支撑,而信息则是为科学决策提供的最好支撑,科学决策要立足于国家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之上,通过对自身情况和国家的情况的了解来进行生产能力、技术设备、人员构成等等的确定。这些都需要信息系统来帮助其完成,利用科学的手段对经济决策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预测。

3.4拟定方案,全面评估

解决问题要有步骤有计划,对问题的解决途径可以提供多种方案,从中进行筛选。方案应该要以节省、创新、满足现实情况为基准,每一个方案都不是粗制滥造,要能够切实执行,能够获得方案执行后的预测结果和数据,并且详细标明其优点和缺点。这样保证每一个方案都做到直观、有效,供领导者进行斟酌。方案的评估是对方案的优劣进行分析和权衡的体现,对企业、国家和社会等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后,来挑选最有方案,保证方案执行后的各方利益最大化。

3.5综合评价,方案选优

对方案的最终决策把握于决策者的思考,通过对方案的优劣利弊综合考虑后进行的最终确定,领导所需要做的就是对各方案的综合思考和筛选,要能够从众多方案中选中最优方案。

4科学决策的实施

决策的最终确定还需要最终的执行,这个需要决策者有信心和勇气去完成。

4.1拟定实施计划

通过对目标期望的研究来寻找最优方案,然后将方案所涉及的细节实施进行确定。要对各部门所要负责的工作进行确定,建立起责任制度。将人员、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都明确清楚,对整个方案的流程进行规划,制定各阶段的完成时间和安排计划,保证计划的每一步都能够实现,出现的每一个错误都能够有人负责,这样的计划才是完善的,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4.2建立组织,落实责任

决策的执行过程要有相应的组织来完成,通过对方案的选择和要求来确定组织的人选,将重要的人物放到重要的岗位上,分工明确,责任清晰。

4.3信息反馈,追踪决策

科学决策的原理篇6

(一)中道思维蕴含的决策思想

“中道”在东方文化中有明确记载和论述,有适度、合理、和谐的意思。中道强调考察矛盾的两个极端,倡导凡事要适可而止,努力追求整个系统的协调均衡、机动灵活和统一一致,强调要在坚守中正协同之道时注重权变,亦即要“执经达权”,采用灵活多变但又有延续性的策略,使之实行最新的形式变化。受中道思想的影响,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会以其作为决策的原则和标准。因此,可以在战略决策和方案选择的过程中得到较好体现。技术创新及其管理模式得到高层管理的关注,这正是本文以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的主要原因。中道思维是东方文化中个人与他人在互动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隐含了个人的自我感受,也隐含了他人所给予的外在要求,最重要的是此思维特质还包括了人际互动的情境网络。[1]准确的说,它是在动态复杂的情境中,个体通过挖掘自身和外部需求,综合内外部环境各项因素(如相关利益者的感受等),力求找到措施方法来调和内外部落差,追求协调平衡状态的思维过程。中道思维以“保合太和”作为决策的终极目标,以“权变管理、人为为人、刚柔相济”为决策原则。大陆学者水和台湾学者曾仕强对中道思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其引入管理学领域。本文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中道思维定义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的战略决策过程中,为达到“保合太和”的目标,依据“权变管理、人为为人、刚柔相济”的原则,整合企业所在的外在条件与其内在的各项需求,所采取的适当行为和方案的思维方式。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技术能力演化轨迹模式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该模式从本质上阐明了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基本过程。在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选择上,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高层管理者决策思考思维的影响。中道思维的提出,不仅充实了决策理论,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基于中道思维的技术创新管理决策是一种以技能为基础的决策模式,是基于经验及心理活动规律与认知的结果。在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研究上,揭筱纹和徐彬通过对全国各地农业科技企业的研究,结合地域、行业及企业特征,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了三个维度:外源协同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勾勒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三种组合(弱能力组合、类型能力组合及综合能力组合),结合农业科技企业的特征和运作机制,提出了基础型、类能力组合型、战略规划型三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弱能力组合对应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类型能力组合对应类能力组合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而综合能力组合对应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企业内部重点考虑制定相关的制度,以制度为指导,规范完成企业的各项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企业外部依靠政府的正确引导,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服务体系,使中介服务机构参与提供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撑。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外源协同能力弱,成果转化能力弱。技术突破型管理模式:本身的技术能力强,需要借助其他的企业来合作开拓市场。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外源协同能力弱,成果转化能力强。市场引导型管理模式:借助外源科研院所和大学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与资源的高效利用。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外源协同能力强,成果转化能力强。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产品技术逐步进入成熟化,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以相同或相似的资源技术优势逐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以战略调整、战略的重新定位作为实施管理的主导方向。该模式的特征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外源协同强,成果转化强。

二、中道思维下的决策模式分析

2004年,lisaSayegh,williamp.anthonyandpamelaL,perrwe在《危机下管理决策:情感在知觉决策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受制于可供决策时间及信息量的多收,决策者在这类资源相对稀少的情况下,更加倾向于依靠个人经验与习惯思维进行思考决断,而不是依靠传统的理性决策。[3]本文借鉴其理论研究成果,提炼了中道思维下的管理决策模型(如图2所示),并对其中的决策过程进行延伸,分析了其决策过程。中道思维通过作用于决策者的经验(包括二手经验和直接经验),改变了其显性知识及认知模式,并影响决策效力和情感记忆能力,进而通过隐性知识作用信息收集与决策过程,情感反馈作用决策过程,显性知识与决策环境一起作用于信息收集的方式影响决策结果的达成。系统科学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一)建立决策框架

建立相对系统的决策框架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有利于全面完整的把握决策方向并管控实施,进而实现既定目标;制订科学的决策框架,对于避免上述弊端也不可或缺。根据西蒙的现代决策理论,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决策团队其认识和能力对于所面对的决策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有限性。

(二)采集与分析信息

采集、分析与应用新兴的能力是现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决策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这一步骤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选择信息的采集渠道与方式、获取并核实信息、对信息进行预处理、分析与检验信息。信息的充分、准确和实时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前提与保证。其中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与此相关的专门人才和技术处理系统的匹配与应用是这一步骤的关键要素。

(三)拟定并选择方案

可供选择方案的数量及方案的设计质量往往决定了决策方案的最优化程度。因而如何最大化的获取较多数目且质量较高的方案是高层管理者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如充分交流和激发成员的创造性思维,依据某种评估准则从其可行性、可接受性与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筛选。

(四)反馈与改进

一般情况下,高层管理者的决策通常是一次性的。但对方案的实施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验收评估,可以极大地促进决策过程的优化,进而提升决策质量。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繁琐复杂的问题,通常要采取渐进式决策方式(“反馈-改进-反馈”的过程),从而形成更加有效和满意的最终方案。[4]

三、中道思维对管理者决策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决策框架

通过对中道思维的决策模型及程序等研究总结,在对现有决策模式和战略决策过程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对基于中道思维的战略决策过程和模式进行提炼,提出了中道思维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中的选择框架。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主要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以对决策结果与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划分的。第一个层次是模式的基本决策过程,即图4中的最下一层。这个层次是中道思维决策的基础,象征“地”。第二个层次是高层领导团队,处于中间位置,是模式的核心和关键,对整个决策过程起关键作用。高层领导团队的决策是以第一层次的决策过程为基础,并受到更高层次的制约,象征“人”。第三个层次是保合太和,是中道思维决策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决策目标,象征“天”。根据中道思想,农业科技企业要实现决策的最高目标“保合太和”,必须充分发挥“人”顶天立地的作用,通过人的不断努力,来确保战略决策过程的顺利进行。“保合太和”是一个理想目标,它的实现需要人的不断努力,一方面,决策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决策素质,另一方面应该遵循科学决策程序的基本规律。同时,与图1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框架图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决策过程是一个主观反映客观的动态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互相影响着,并时常产生反馈。[5]因此,在上述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中,决策过程的每一步骤都是相互联系、交错重叠的,在决策的时候,不能将决策的各个步骤截然分开,而且每一步都不可缺少。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的决策过程,依旧沿用传统的决策程序,因此其决策过程与传统的战略决策模式没有很大区别。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中道思维的管理内涵做为战略决策的原则并以保合太和做为最高决策原则和最高管理目标,将中道思维的管理精髓运用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管理之中,即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三个过程以中道思维的管理内涵为决策原则。归根结底,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是从人性角度完善了传统的科学决策程序,将人性因素加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之中,因此其决策不单纯是理性和知识性的,也是智慧性和整体性的。

(二)决策程序

虽然众多学者对决策程序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然而这些不同的观点背后也有相似的地方。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框架保留了传统决策模式的决策流程,吸收其简洁、易于决策主体理解和使用的优点,也肯定了原决策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中道思维下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要做到准确、及时、有效,同样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主客观矛盾的外在表现,决策问题是人们能清楚表达的问题。决策者素质的高低、决策思维的内容及其遵循的决策原则直接决定了能否及时准确的发现客观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理解认识、表达梳理。首先表现在对问题的认识上,同样的问题,决策素质高的人会发现,决策素质低的可能不会发现。同样,不同的决策思维方式也会造成对同一问题不同的认知结果。发现、分析、归纳、研究问题,开发出问题的实质,把它变为明确清晰能够表达的决策问题。在决策问题提出以后,还需提炼概括问题的本质,按照决策原则来制定决策目标。

第二阶段:综合研究,拟定方案。首先,评估可行性,即通过对人力、物力、资金、技术水平等因素的评估,全面深入的分析决策目标的约束因素,以此来判定检查目标是否现实、合理并能够实现。其次,评估必要性,亦即依据目标论证和评估有无拟定方案的必要性,明确可供选择的方案数目(两个及两个以上)。在方案能够达成目标的前提下,还需继续考证其是否具有替代条件,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与企业是否相宜,与环境是否协调,是否还具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再次,进行方案设计,对于相对简单的决策,方案设计通过大脑想象或经验判断即可当场做出决策;对于繁琐复杂的决策,则要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逐步完成决策。最后,择优改进,亦即要对最优方案中的各项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实现方案的内部优化,使该方案在约束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有效达成既定目标。应该说明的是,对基于中道思维的战略决策方案形成,首先,保合太和是需要考虑的核心约束条件;其次,要以保合太和为核心,在企业信息、高层领导团队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集成优化,以制定符合中道思维要求的战略决策方案。

第三阶段:审校方案,择优执行。中道思维下,决策者对方案的审校和择优就成了关键的步骤。它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要点一,严格检验已有方案是否符合科学和谐的准则,有无客观依据以及依据是否充分合理,筛选剔除不合科学原理和客观实际的方案。要点二,重新审定方案设计时的决策原则,再次检查确认,以免出现源头的错误,并为择优提供依据。要点三,重新审定目标,明确既定目标的可行性、现实性和必要性,并将其纳入方案抉择的考虑要素。要点四,综合考虑各项方案,比较利弊,做出决策决定。如有必要,还要进一步进行方案的小样本试验实证。但是,在考虑社会绩效、人性因素后,决策目标和决策的原则都有了新的变化,方案择优是相当复杂的,仅仅依靠现有的现代决策技术和决策理论是难以实现的,它还依赖于决策者的综合素质,对客观条件和组织条件的准确把握,有时还需要强调决策者的非理性因素。第四阶段:实施反馈,修正决策。当方案一旦被决策,就进入了执行实施阶段。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及时科学的进行考评管控,并根据最新的信息,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修正决策,尽可能的预先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新的问题超出了应变措施的范围,则要进入新一轮决策,或者为重新决策,或者为追踪决策。

科学决策的原理篇7

【论文摘要】21世纪是以数字技术、基因技术为基础,以信息革命和生物革命为标志的新经济时代.与时俱进,实现技术、产品、管理、组织、文化的创新,特别是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不少中国民营企业至今对此认识不足,而迷信个人作用,搞个人决策,这正是造成其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入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决策个人化的危害和根源,有利于实现从个人决策向决策科学化的转型.

今天,中国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民营企业的整体质量事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效能,事关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目前,社会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已不再怀疑,但民营企业本身也存在种种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一做不大、二做不长。一做大就出问题,一做大就跨台。如同人一样,凡企业都有生命周期。

但中国民营企业寿命特别短。有位经济学家曾作过统计,全球500家企业每l0年大概有3成要从地球上消失,中国民营企业的沉浮远高于这个比例。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经济舞台上曾出现过不少颇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呼风唤雨、叱咤风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业绩。然而,他们之中少有久经沙场、屡战屡胜、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级大企业家的,张瑞敏可以算一个特例,但更多的犹如空中流星,转瞬即逝。中国民营企业缘何如此短命?进入2l世纪的今天,中国民营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试从中国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分析决策个人化的危害性和根源,进而阐明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家决策个人化已经没有多少优势可言。从决策个人化向科学决策转型是中国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跨越的台阶。

一、决策个人化是中国民营企业的致命障碍

所谓决策,即是为实现一定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择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依据各种不同的标准,决策可以分成不同类型。如根据决策的重要程度,决策可以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决策可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按预先对决策环境条件确知程度(知或不知)及其概率状况为标志可以分为稳定条件下决策、风险条件下决策和不稳定条件下决策等。事实上,上述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任何一项决策可能同时具备几个特征,或者说是相互交叉的。

如高层管理者主要决策任务属于战略决策,但也不排斥某些必要的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同时不论何种层次的决策都存在一个环境条件问题。本文所说的决策指的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特别是主要领导者所承担的决策任务,即战略决策。实践证明:一个企业的寿命长短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营方向问题,或者说战略问题;二是企业素质问题。经营方向问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指路明灯,一旦方向有误,则企业行为无异于南辕北辙,只能加速其灭亡。而企业素质问题(主要指整合生产力诸要素的能力,尤其是默会知识和核心能力的培育等)则决定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反映了企业方向是否对头、该不该做的问题,后者反映了企业能不能把事做好的问题。二者综合决定了企业的寿命问题。

大部分中国民营企业的短命可归咎于高层决策者的失误。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2002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谈及中国民营企业失败的原因时说:70%80%源于决策失败。对于这一点飞龙集团总裁姜伟则直言不讳,他将飞龙集团的溃败归结为20大失误,其中前三条是:决策的浪漫化、决策的模糊性、决策的急躁化。中国民营企业决策失误构成了中国民营企业致命的障碍,而这类决策失误可归之于中国民营企业当家人在重大经营决策问题上的过于简单化、以至个人化的做法。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是要回答企业“该不该做”,或者说“上不上”的问题。按照经济学原理,企业任何重大决策都必须考虑市场供求平衡的原则,诸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以企业目标追求的实现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强化为轴心和基础的,换句话说,企业不但要回答“该不该做”,还要论证“能不能把事做好”。

从投资经济学角度来说,重大决策是可行性研究过程的终结,它需要将某个项目的决策置于内外环境之下,对两个以上的遴选方案进行政治的、组织的、经济的、技术的、财务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该不该做”,“上不上”的结论。显然,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严格的决策程序和要求,也是一种组织行为。

然而,在不少民营企业家那里,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不是组织行为,而是个人行为,是决策程序简单化和个人化行为,因此,其决策是无需严格按程序办的,无需作充分准备和对备选方案进行多角度比较论证的,其结果难免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和危险性。大凡短命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当家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决策大都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决策个人化成了其致命的障碍,而他们个人也像其短命的企业一样,成了经济舞台上昙花一现的人物。

二、决策个人化的根源

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决策个人化现象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原因在于,一方面,这种决策方式有一定的优点,主要是:①应急性。科学决策需要有充分时间进行准备,搜集资料,设计方案,分析比较,沟通和讨论,在情况紧急时难以作出果断的决策,而个人决策往往不需要那么多繁文缛节,非常适宜于在决策紧迫度非常高刚采用。②成本低。这里讲的是直接成本。科学决策需要耗费时间和一定的费用,如果委托社会咨询机构做前期准备工作还易泄漏商业秘密,而个人决策就不存在这些缺陷。③责任明确。科学决策往往采取分层和集体决策的方式,虽然,参与者愿意分析情况,出谋献策,但易造成责任分散,由于大家不愿意承担选择的责任,甚至会滥用表决方式,将责任推给大家,以至于出现人人决策、无人负责的现象。而个人决策则不会发生上述情况,责任明确。正是这些优点,决策个人化才为不少企业家尤其是中国民营企业家所青睐。

另一方面,决策个人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根源。中国封建社会历史长久,个人崇拜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我国本是一个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小生产者无力保护自己,于是要求皇天权威赐给他们阳光雨露。人们总是盼望出现“救星”,一个i‘‘救星”陨落了,又盼望出现新的“救星”。从奉为神明的周文王到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上下数千年,其间出现过许多造神运动,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遗憾的是,这类糟粕文化也像传染病一样传给了不少民营企业家。本来,他们是很有经济头脑的,对市场很敏感,敢于、善于捕捉市场商机,也很刻苦,很有魄力、胆略,这些都是企业家必须具备的。他们凭借这些素质曾经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了成功。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未能摆脱传统企业的局限性,目光短浅、视野狭隘、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不多,甚至浑身充满着泥土味,草根气十足;成功使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往往将自己同企业划上等号,看成是职工的“救星”;他们唯我独尊、大权独揽,忘乎所以,决策权全然一人控制,想怎么决策,就怎么决策,想怎么拍板,就怎么拍板。

从另一个角度看,决策个人化的形成与企业内部不正常生活或者说文化氛围有关。企业家创办企业和经营上的重大成功,使他们历史地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大哥大”地位,被职工奉若神明、企业的化身、智慧的像征、就业吃饭的靠山,于是小人近之,君子远之,言路闭塞,信息失真。企业内部个人崇拜的风气,僵硬死板的企业文化氛围又强化了企业家唯我独尊的作用,大权独揽、刚愎自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不需要约束,别人也约束不了他,“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反正“我即企业”,胜了是我的,败了也是我的,与你何干?这可以说是他们的普遍心态。这样的心态自然不需要科学决策,不需要将企业决策纳入程序化、规范化轨道。任何重大经营决策事先无须作可行性研究,无须作多种方案的遴选比较,事后也无须总结教训。若成功,则一片庆贺声;若失败,则鸦雀无声,没有人敢出来批评。过去,封建王朝的皇帝说话办事尚有御史指谪议论,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在我们一些民营企业那里竞鲜有人敢对企业当家人言不是,两相联系对比,令人感慨系之。

三、决策个人化向科学化转型是21世纪管理创新的必然

所谓决策科学化,是指企业决策者按照科学程式和科学理论、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决策。2l世纪是以数字技术、基因技术为基础,以信息革命和生物革命为标志的新经济时代,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时代。新经济的经济特征和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已对中国民营企业管理转型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作为积极回应,当务之急是,应迅速从决策个人化向决策科学化转型,这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迈上的台阶。

1.从决策个人化向决策科学化转型是21世纪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

2l世纪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年代,传统企业普遍有一个企业管理创新的任务,这对广大民营企业而言更具紧迫性和必要性。2l世纪的管理是与现代企业相适应、以实现知识创新为目标、以对隐性为特征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智力整合的全新的管理范式。企业凭借这种管理范式,就能确保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对照这一新管理范式,不难发现,中国民营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在组织方式上,偏重有形资产及其增长,以此为基础构建职能机构和科层组织,其动力是所谓的“权威”,其结果,这种组织方式难免对外界反应表现迟缓;在管理模式上,见物不见人,以线性和封闭为特征构成基本管理观念,其激励是非常有限的,其结果难以形成劳资和谐、凝聚心智、共刨企业美好未来的氛围;在企业经营策略上,往往注重产业的长期赢利能力和决定产业内相对竞争地位的因素,这一“以守为攻”的策略,忽略了可模仿性的预防和未来产业领先的努力,其结果难免为人仿效、跟风、市场饱满而败北。显然,面对21世纪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中国民营企业,实现管理创新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管理不创新,企业就没有出路,就不能做大做强,就不能走向世界。而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决策创新,决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第一要务,是灵魂、核心。赫伯·西蒙曾经说过:“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就是决策”。科学管理的确立要以科学决策为基础、前提;相反,没有科学管理,就难以确保科学决策的实施。中国民营企业现有的、不合时宜的管理,包括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专项管理等要不要改,往哪个方向改,怎么改,都属于重大问题,企业最高管理层应把它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问题。

2.从决策个人化向决策科学化转型决定于经营决策的特点

不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其重大经营决策及其实施绝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组织行为,是企业组织能力的体现。作为企业当家人,企业家应当在重大经营决策中起核心作用,但这不等于无限止地扩大个人作用。个人再聪明、能干,也是有限的。企业家的核心作用在于将群体的力量和个人力量结合起来,凝聚心智,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包括重大决策问题,达到无为而治。

3.从决策个人化向决策科学化转型决定于新经济时代的决策环境

新经济时代的决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决策个人化已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决策个人化本质上是一种经验决策,固然有其一定的优点,这在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生产不发达,科技比较落后,融人全球经济程度不高的条件下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毕竟具有直观知感性、认知片面性、表面化和分析方法的非定量化的局限性,兼之企业家个人情绪常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在社会环境变化快捷,涉及问题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决策个人化必然难以凸现其合理性,进而导致失误。

4.从决策个人化向决策科学化转型决定于新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

新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决策个人化难以成为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支撑。当前社会经济正在产生和发展一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网络技术支撑的大规模智能化定制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完全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爱好来定制产品,以信息、交易、生产融为一体为平台,以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生产方式决定企业管理方式。在新经济时代,作为企业管理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经营决策方式,必须体现相应的生产方式的特点和要求,其本质要求将生产经营决策建立在智能化的基础上,将智能化贯串于生产经营决策的全过程。显然,产生于短缺经济时代的,与小工业、小作坊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决策个人化是不可能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生产经营决策的支撑的。因为它不可能在经济信息万变、供求关系错综复杂、竞争异常激烈的新经济时代,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使复杂的决策问题科学化、简单化使不可预测因素清晰化、隐性因素显性化。

四、决策个人化向科学化转变的途径

国际上有学者经过研究后撰文指出,70%的家族企业在第一次换代时就会消失,剩下的在第一次换代时只有三分之一幸存。家族、财产和企业是支撑家族企业的三大支柱,只有在这三方面减少风险,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而其中的关键是企业当家人必须避免、克服决策个人化现象,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纳入科学、规范、制度化轨道。这里涉及两个根本问题,即企业家自身素质和制度建设问题。

1.良好的企业家自身素质是决策科学化的关键

决策个人化还是科学化,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家的自身素质问题。马克思曾经说过:“官僚精神纯粹是一种耶稣会精神、神学的精神”。一些民营企业家之所以偏爱决策个人化,其重要原因是身上多了一点耶稣会精神、神学的精神。相信个人与相信神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质上说,是因为本人底气不足而借神壮胆,既愚弄自己,又愚弄别人。在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起义都要抬出一个神灵。现在看来,这些都是非常可笑的。然而,今天不少民营企业家则全盘加以继承。他们相信占卜算卦,在决定一项事情之前,如企业选址、出行、签订合同、人事安排等都要请风水先生算一算,或占上一卦,以测吉凶、安危、胜算多少等等。事情就是这样,唯心的东西多了,唯物的东西就少了。所以,民营企业家要减少、避免重大经营决策失误,将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具备企业家精神。企业要持续发展,说到底是要靠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内生的,是企业的知识、技能、实力等长期的累积,它需要

在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当家人的倡导、协调和主持下才能形成。就决策角度而言,企业家精神的基本特征是,善于将创造性和风险偏好精神最大限度地建立在个人才干和企业组织力量结合的基础之上,善于通过依靠群体力量、集体智慧和科学制度来解决企业重大的经营管理问题。企业家从理智上必须清醒地确立依靠群体力量实行科学决策的观念,尽可能地避免决策个人化的现象。

善于将企业家个人智慧和群体智慧有效地整合,是企业家必须具备和的能力,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这种能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种能力来源于企业家自身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业务和道德等)的刻苦修炼、来源于远大的志向、吃苦耐劳的精神、虚怀若谷的胸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自觉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民营企业的生命力是由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垫底的;企业家自身综合素质有多高,企业永续力便有多强。商人有普通商人、奸商(包括官商,以下同)和儒商之分。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奸商者,其企业大多是短命的,而儒商者;其企业大多是长寿的。究其原因固然极为复杂,但是,两者各自在综合素质上的天壤之别则是重要原因之一。奸商者素质低下,心理肮脏、贪婪成性,不惜一切手段,恨不得变天下财产为己有,结果以损人害己而告终;儒商者志高心远,注重品德素养、讲究遵纪守法、注重诚信,自觉地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如通过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来展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结果使企业的有形资产顺利地转化为无形资产,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增进了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了自主创新,增强了人气,为企业永续发展夯实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反过来,这些无形资产又会转化为企业的有形资产。这样,两者互动,循环反复,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注入了永续发展的动力,永葆企业青春。因此,有志于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家,必须加强自身修炼,提升综合素质,进入儒商境界。然而这也并不一概排斥个人决策。一事当前,是采用个人决策还是集体决策,关键要在决策质量、决策成本、决策的执行顺序和决策的果断性等多方面找到一个合理的组合。在这方面,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弗罗姆(vroom)和耶顿(yetton)两位教授提出了弗罗姆一耶顿模型,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方法,据说效果不错。

2.加强制度建设是决策科学化的保证

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由决策个人化向科学化转变,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重点是要建立产权制度、法人治理机制等。其核心是要对民营企业的组织和机制按现代企业要求再造,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

(1)按多元化和股份化原则重塑企业产权制度。这是形成科学决策机制的基础。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专家管理企业成为可能;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执行高效化有了保证;监督权独立,防止了决策权和执行权的滥用,使其可以在既定的轨道上行使,并可以使失误的决策得到及时修正。民营企业家之所以能够独断专行,其根本原因在于产权高度集中。而产权高度集中的企业是难以产生现代企业制度的,这正是民营企业家独断专行实行个人决策的制度性原因。因此,要根治民营企业决策个人化的弊端,根本出路在于按现代企业要求对企业组织和运行机制进行再造,使过于集中的产权进行适度的分散,不仅企业核心成员要有定的产权,而且要尽可能地使广大员工都有一定的产权,以使企业职工都来关心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

科学决策的原理篇8

关键词:企业经营决策;因素;决策

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企业经营者对于经济信息的掌握程度、经营目标的准确性、决策者水平和其他一些外界因素。企业要提高决策的效率,必须满足一些要求。因此,本文将详细分析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哪些,探讨企业如何进行科学地经营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因素

1.决策者水平。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主要在于决策者,看决策者是否有着丰富的决策经验,在面对经营决策时是否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决策时,是否具有灵敏的感觉,考虑问题是否全面,能否进行客观地分析,有没有敢于冒险的勇气。只有决策者具备了以上条件,才能够灵活地、及时地做出决策。只有决策者具备了以上条件,最终做出的经营决策在生产上才更加具有可行性,在技术上才更加具有先进性,在经济上才更加合理。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者要管理现代企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化企业管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并且掌握一些现代化管理工具。其次,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时间观念、市场观念、信息观念、系统观念、发展观念、风险观念、用户观念和效益观念,这些都是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体现。最后,企业经营者还应该学会用优化分析和定量分析技术,掌握系统分析方法,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定性分析。

2.经营目标准确度。经营目标就是指将生产任务具体化,一个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得看它有没有确定可行的生产任务目标,如果其确定的生产任务目标符合客观的实际,那么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正确的。因此,经营目标准确度问题是做经营决策的中心问题。

3.经济信息掌握程度。企业只有及时掌握准确、完整的经济信息,才能够对事情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才可能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在企业经营者做出决策之时,他必须搜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济信息,对经济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加工,从而制定准确的经营目标。因此,科学的经营决策依赖于准确、使用、及时、充分的经济信息。

4.其他因素。除了以上三种影响因素之外,企业的经营决策还受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业务技术人员素质、企业管理和组织的效率、物质资源的丰富程度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决策者的决策水平。

二、企业经营决策要求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出科学、正确的经营决策。从企业来讲,要做出令人满意的经营决策,就必须具备四点要求:

1.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程序。在企业进行经营决策之前,首先,必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调查企业的内外条件,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问题;其次,必须确定决策的标准,在找准了需要注意的问题之后,企业的决策者应该确定好决策的标准;再次,对每一个标准,进行权衡,按照重要程度将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再拟定多个可行的方案,再进行设想、分析和初选;再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权重每一个方案,从而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最后是实施方案,用具体的方法和措施落实方案的实施,然后进行信息反馈和调整,当发现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时,应该及时纠正和调整。科学的决策方法是指计量决策法和主观决定法,后者是主要的决策方法,它是指决策者凭借自己的判断力和经验做出决策的方法。前者是指利用数学工具的方法,用在重复性比较强的程序性决策。所以当经营决策的难度比较大时,那么就要使用到计量决策法。企业具体该用哪种方法,得看当时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同时用几种方法。

2.遵循科学原则。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第一是整体发展原则,就是说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必须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第二是实事求是原则,就是说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符合实际的需要,并且有实际的可能性。第三是信息的准确、完整原则,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跟掌握的经济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企业一定要广泛搜集各类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第四是对比选优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做经营决策时,应该集思广益,从多种具有可能性的方案中选择最好的方案。第五是减少副作用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执行方案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所以企业必须在之前正确地估计决策方案的副作用,从而将副作用降到最低程度。第六是坚持民主的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在制定经营决策时,一定要集思广益,听取各位专业的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建议,从而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3.提高决策者素质。决策者素质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他们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决策者必须具备很强的风险预见性,能够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情。其次,决策者还应该具有灵活的头脑和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看到市场的细微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灵活的决策。最后,决策者应该敢于开拓创新,为企业开创新局面。

4.全面了解企业环境。企业的环境包括企业的外部所处环境和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背景、国内外政治条件、经济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等等。企业主要要掌握国外的市场行情和国内的政策,比如说通货膨胀、市场利率、证券市场指数、购买力、潜在需求、购买动机、风俗习惯和可支配收入变动等。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它包括人、财、物。它的重点是产品、市场和财务。企业只有全面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三、总结

经营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决策者的水平、经济信息掌握程度和经营目标准确性等。企业在做出决策时,就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提高决策者素质,遵循科学的决策原则和程序等等,才能够做出科学、正确的经营决策。

参考文献:

科学决策的原理篇9

有人说,目前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最大的失误是决策失误,而最大的决策失误就是投资决策失误。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策性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腐败还要严重得多。这些决策失误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并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在我们反思现行政府决策机制,着手建立领导决策失误终身追究制的同时,还必须从根本上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入手,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一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避免失职失责轻率决策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到决策水平和工作成效。责任意识体现在工作上,就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一种对事业不懈的追求,要有敢于担当的人格品质,更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工作精神。党的领导干部的责任感来自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以及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从思想上强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以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时代负责的态度对待决策。决策正确、科学,能造福一方,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根本利益,必将得到人民的拥护;决策失误或失当,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影响到党的形象。决策者必须在乎这种可能的损失。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强化自身的道德约束,树立决策的公共利益取向,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必须要负起一个地区发展、一个部门履职的责任,时刻意识到自己决策的分量和决策的后果,审慎决策而绝不草率行事。

二要坚持决策的民主性,避免家长意志武断决策

众所周知,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新特点,即使再有能力的领导干部,仅凭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视野、素质构成和能力水平,都不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而实行民主决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坚持决策的民主性,就是指要坚持党委集体决策,坚持重大决策征求各方意见,坚持专家咨询和辅助决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决策团队,善于发挥集体力量和智慧,特别是事关地方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决策,必须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必要时还须以社会参与的方式广泛征求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尤其要关注不同意见的反馈。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说:“决策的第一条原则是:没有反对意见,不能进行决策。”可见,在决策中如果只有一种意见,就很难透彻地分析所要决策问题的利弊,就难以避免决策的片面性。总之,只有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弥补领导者知识、才能、智慧和经验的不足;只有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去伪存真,吸收有益的东西,才能作出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决策,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领导决策的失误。

三要坚持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经验主义盲目决策

提高领导干部决策的科学性,就是在决策中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作出正确决策。领导者决策能力的高低也可以说决定于能否创造性利用客观规律和发挥客观规律的程度。

提高领导决策科学化的水平,一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决策理念,即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和方法进行决策的理念,着力做好重大问题的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二是营造良好的决策环境,形成一个以决策为核心,以信息、咨询和监督等为支撑的决策系统;三是必须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如信息原则、预测原则、程序原则、可行性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等;四是实现决策过程的程序化和决策方式的现代化,决策过程应从问题界定开始,经过作出决策、执行决策、过程监控、结果评估与反馈,实现决策由经验型向科学化转变。

四要坚持决策的法制性,避免以权代法“人治”决策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必须依法决策。所谓依法决策,就是指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决策。法规制度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依法决策本身就是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决策。首先,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必须建立健全机制。否则,“徒法不足以自行”。一是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的讨论、协调、决定机制;二是完善会议审议重大事项报告的工作机制;三是完善审议意见反馈和决议、决定及审议意见督办机制。要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努力从机制上保证法规的顺利贯彻执行。地方领导决策,还要充分发挥地方人大、政协、各派和人民团体参政议政的作用,在全面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抉择,使决策通过法制的程序来实现。其次,领导干部要坚持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必循,坚决防止和克服言重于法、权高于法、情大于法等错误倾向,避免以“人治”的思维方式决策,确保决策依法进行。

五要坚持决策程序的规范性,避免自以为是随意决策

严格按照程序决策,能够使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可以避免领导决策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降低决策失误率。只有确保决策过程的规范性,才能以规范求质量,以规范求效率,以规范求实效,以规范保证科学决策。

决策目标必须清晰明确,不仅包含着定量的标准,也包含着定性的质的规定。决策目标拟定后,必须研究和拟定实现目标的办法和途径,即提出决策方案。在确定决策方案的过程中,应有至少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为最后比较、鉴别、定夺和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决策的制定要做到前瞻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并充分考虑对社会、效益、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要加强监督,点面推广。通过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制定和坚持经常性的测评、检查、审计、监控等制度,以规范权力运行过程。同时还要公开决策结果,使公众能了解监督决策的全过程。对于某些重大决策、一时无法作出准确判断的决策,必须进行局部试点,因地制宜,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全面推开。应对决策的效果进行跟踪,广泛搜集对该决策的社会评价,并根据决策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适时进行修正完善。

科学决策的原理篇10

关键词:工会科学决策制度建设简析

决策通常是指人们在采取某项行动之前,对行动目标、方案、步骤、方法进行谋划、选择和决断的实践活动。工会科学决策就是在决策科学理论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选择和决定未来工会行动方案的活动,它好比一幅目标明确、线路清晰的指路标,如果该路标各个环节都有相应制度来规范、制约的话,就可以大大降低工会系统运行的内耗,尽可能以低代价来提升工会建设与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工会科学决策制度,就是为了保证工会工作的群众化、民主化、社会化和科学化(简称“四化”)、不断提升工会的适应力、亲和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简称“四力”),而建立的要求决策制定者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同志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将这句话用在指导我国工会当今与未来建设、发展上,同样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目前在当今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年月,面对决策的领域越来越宽和决策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研究探讨与工会科学决策相适应的制度(简称工会科学决策制度)问题,对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后发优势、推动工会工作发展、保障特色工运事业顺利向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会科学决策必须由制度保证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学决策是工会管理者的基本职能,贯穿于工会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决定工运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工会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但是,目前在工会建设与管理中,因忽视科学决策造成工作的被动和巨大损失的事例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皆与工会决策缺乏科学的制度作保证有着很大关系。试举种种现象说明之。

利欲熏心,。有些工会决策有悖于党和国家以及工会的方针政策,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错位,名曰灵活性地组织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则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策目标互相冲突、互相抵消。这些人好大喜功、沽名钓誉、急功近利。决策不从本单位的实际和长远利益出发,不为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着想,而是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抓面子工程、图一时的轰动效应。他们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倚仗手中的权利主观武断,一意孤行,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于领导班子和他人之上,使集体研究决定重大问题的规定流于形式。

能力有限,方法不当。决策者不按照决策方法、步骤行事,凭借个人的知识、经验、智慧等进行“拍脑袋”决策,实施决策过程中也不组织必要的调查研究、追踪检查和目标修正,决策目标势必残缺,难以操作。尤其一些新任领导走马上任时,不是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是进行科学的理性思考,而是急于踢“头三脚”、烧“三把火”、过“三道关”,盲目拍板定舵;或是全盘否定前任、前几任的工作,刻意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追求所谓的“新思维、新逻辑、新正绩”。

信息不灵,自以为是。有些决策者无视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对新生事物知之不多或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故步自封,决策时总是抱着老经验、老做法不放,一切跟着感觉走。有些决策不从实际出发,不以维护本单位广大职工切身利益为目标,盲目迎合上级意图,既听不得群众的刺耳声音和不同意见,也听不得有关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呼声;或是采取折衷、妥协的方式迁迁就就应付、浑浑噩噩度日、模模糊糊行政。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立完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的重要意义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立完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有利于决策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我国在实施工会改革创新过程中,由于要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变革,必然会遇到触及各方利益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建立完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客观上要求依据法律、法规来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以便从根本上规范各项决策活动;主观上应紧密结合实际建章立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程保障科学决策的顺利实施。再从宏观上分析,工会科学决策涉及到会费分配使用管理、保障保险政策与标准制定、机构编制体制调整、新型工会组建运行、工会干部的培养使用、工会企事业的市场化运作、有关重大建设任务规划与工程项目审批等,这些决策如果没有规章制度作支撑,必然给我国工会建设与管理造成混乱不堪的局面。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立完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有利于决策者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众所周知,决策失误是最大失误,决策失误往往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这句话从反面道出了有制度作保证的决策的重要性。还有一句话说,明智的决策是工会建设与管理成功的关键,这从正面说明了依靠规章制度进行决策的必要性。从工会建设与管理的过程分析,虽然不同领域、层次均有相似的决策职能。但在不同领域、层次上,不同决策所占据的地位是不同的。在宏观和中观上,有规章制度支持的决策地位尤为重要。大量实践证明,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就没有最优的决策,也就无所谓最优的建设与管理;没有最优的建设与管理,则无所谓取得最佳效益。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立完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有利于决策者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当前我国正处在新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决策工作既面临决策领域越来越宽的实际,也面对决策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既面临长远建设决策的超前谋划、设计,也面对眼前改革决策的复杂筹划、实施。对此,工会决策者必须紧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坚持谋之有据、断之有理、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自始至终都要端正态度,不急于拍板定舵,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工程,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切切实实决断。只有这样,工会决策者才能抓住当今各行各业协调发展的历史契机,按照立足改革搞法律援助、搞保险支持和搞信息保障、搞文化育人、搞生活保障的基本要求,指导工会对传统的“社会型”、“松散型”结构进行彻底变革,真正实现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大跃升。最近几年,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新的工作条例的颁发,对科学决策的原则、内容、职权、程序等不断赋予了新的内涵、做出了新的规范,这实际上为新形势下工会决策者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确立正确的政绩观,提供了全方位的培训和要求。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建立完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必须遵循六大原则

一是系统化原则。工会科学决策是从工会整体和长远出发来研究决定工会建设与管理的重大问题,整个决策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工会与党委政府和企事业经营者管理者的协调、服务保障方式的转变、广大职工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就业再就业和安置再安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系统化特征,急迫地要求决策者要始终用系统决策的眼光,站在更高的层次建立完善相应制度,并以这些有效的制度推进决策的组织实施。另外,考虑到我们工会科学决策是我国工会内部矛盾变化的需求和外部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决策目的是谋求国家、地区、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内部改革与外部改革的整体最优,进行决策必定受自身建设、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种种影响,因此各项工会决策都不是一个个孤立存在,只有把它放在大工会系统及党委与政府、国家与地方、企业与事业、城市与农村的大系统来建立完善相应制度,才能充分体现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环境、决策方法和决策效果的“五位一体”及“整体最优”。

二是科学化原则。建立完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不仅要有良好的愿望和有力的措施,还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使工会科学决策真正能够成为指导中国特色工会实践的强有力武器。坚持科学化原则,其目的是使工会决策者尽可能地减少做出错误决策。如何做到这一点,除了对每个决策者要加强教育训练、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能力外,原始资料准备的越充分、统计数据越准确、决策方法越科学,工会决策者做出错误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小。在具体决策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夯实其应该具有的勤奋(勤能补拙,勤能生巧)、实在(建立完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不能空对空,要切实解决职工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严谨(实施决策必须严谨,不能有片面性或有错误)等基本功;另一方面对建立完善的每项工会科学决策制度,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细化落实措施,严格责任考评制,明确规划、任务、目标,同时要在教育、考核、监督、管理和信息采集、加工、升华、处理、反馈诸环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形成连锁互控、可行的落实机制。

三是民主化原则。所谓民主,决不仅仅表现为少数服从多数。少数服从多数只不过是民主的表层含义,真正的民主是工会决策者在确保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对相应制度的使用、管理,使有关各方的利益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我们知道,利益是决策行为规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所追求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工会科学决策行为更是一项受利益观驱动的实践活动,只不过人们在作决策时追求利益的目标取向不同而已,或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或整体利益、或眼前利益、或长远利益。工会科学决策大多与财和物的分配使用有关,其所涉及的利益关系范围不仅包括工会系统的不同单位和不同部门,还可能涉及到党的各部门、政府的各部门、国内国外的企事业,有些重大决策还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相关。扩大各单位民主、保证广大职工群众直接行使民利、依法管理国家和自己事务,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工会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大力促进“三个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国家持续协调发展的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好事。因此,在工会科学决策中必须正视各方面利益关系对决策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必须从建立完善相应制度上保证各方利益能得到公正公平对待,并以此来确保整体利益的实现。

四是分类化原则。工会科学决策制度由不同层次、不同门类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共同组成。建立完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应当按照工会不同层次、不同门类决策的权限规定,做到既要相互协调配套,又要职责清楚、界限明确,内容要求不能相互矛盾,使工会科学决策制度在党中央、国务院--省、自治区--地区、地级市--县、县级市--街道、乡镇--党中央、国务院这一整体的、循环的范围上保持和谐一致。一般而言,从工会实际工作出发,工会决策可做如下分类:按决策的目标性质划分,有方案化和非方案化决策;按决策的条件和后果划分,有确定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决策;按决策的范围划分,有总体决策、局部决策和个别决策;按决策的层次划分,有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按不同认识形式划分,有经验决策、理性决策和感性决策,等等。总之,工会决策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分门别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五是效率化原则。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率,工会决策更是如此,因为它是联结党政和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建立完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应该是最讲究效率的一种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个决策者都必须弄清什么是有效的决策?什么是正确的抉择?其判断标准是什么?在当前国家各行各业调整改革创新的大气候下,应该始终围绕“经济要振兴、社会要发展、技术要创新、效率要提高”这一主流来考虑决策的一系列问题。不然,决策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就会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因此,当前建立完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就必须按照提高效率的原则,通过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做到“六要”,即要审查各项决策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审查评估各项决策的价值准则是否适当有效,要关注对经济技术、自然社会环境的评估,要充分考虑客观条件和系统内部条件是否允许,要切实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注意时间的紧迫性和空间的合理性,确保工会决策目标取向正确有效。

六是法制化原则。建立完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必须坚持法制化原则,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依法制定决策、依法管理决策这一重要目标,全面提高决策者决策水平。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看工会决策制度,仍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不规范、不先进之处,比如在学习教育培训、职工劳动保障保险救济、外企组建工会、农民工权益等许多方面还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社会团体之一的我国工会必须适应党执政理念的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的转变,参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寻求法制保护,保证广大职工相关利益。但规范化、法制化并不仅是制度的单纯制定,还包括制度的灵活性、制度的执行监督评估等,这也是需要提高对法制化认识的重要方面。通过灵活监督,对提高决策者的法治意识,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另外,在建立完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过程中,强化树立规范意识和法律观念,也是巩固工会科学决策已有成果,避免负面效应和决策失误,并保证工会科学决策的相对稳定和跨越发展的需要。因为工会科学决策涉及到军队各种利益和内外关系的调整与确认,只有相应建立完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走依法制定决策、依法管理决策的道路,才能保证工会科学决策顺利进行。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工会科学决策制度的五个类型

第一,决策组织制度。邓小平关于“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论述,抓住了现行制度中的要害问题。目前,党、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制度改革,工会也开始了有特色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北京市总工会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建立了与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相对应的组织体系。工会科学决策是工会建设、管理与发展的龙头,是广大职工劳动服务保障调控体系的核心。实现工会科学决策,应当从整顿组织入手,建立健全一系列新的决策组织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工会各级党委(组)的组织领导和议事决策制度,牢固树立依靠组织制度科学决策的思想,用组织制度约束自己的领导行为,真正实现决策的组织化。其次,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工会决策者职责,以制度形式明确各级工会决策者的地位和权限,为其行使科学决策提供制度推动和制度保证。再次,要进一步建立事业管理部门、组织计划部门、财务审计部门、论证评估部门、上下级和有关平行部门参与工会重大决策的制度,以便把计划、预算、评估、审监、决策等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防止工会决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将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严谨、求实、有序、可靠的基础之上,保证各级工会决策工作不失职、不越位、不违法。

第二,民主集中制度。工会科学决策所要处理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在民主的基础上实施集中控制的问题。而民主集中制度即集中决策和民主协商相结合的制度,则是建立良好的控制机制并实施有力控制的关键。工会决策作为决策者的意志反映,由少数人进行,意见最容易统一;如要得到顺利实施,就需要较多人参与,充分反映各方面人士的意见,把不同看法、意见、分歧解决在决策过程中。因此,在组织建立新的决策体系时,应该注意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集体的积极性,把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密切结合起来,以顺利实现决策的目标。当前,坚持民主集中制度,加大对工会科学决策研究、制定和控制的力度,加快工会标准制度体系建设步伐,必须注意把握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按照决策的特点规律办事的制度建设,阻断决策失误产生的根源;二是专家学者和职工群众联合议事的制度建设,工会工作的大事,尤其是与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都应该及时请专家学者召开联席会、组织职工代表召开职代会,参与讨论、分析和研究,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三是集体决策的制度建设,凡是关系工会建设、管理与发展的重大决策活动,都应该实行集体领导,个人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但必须服从和执行集体的决定,商不能把集体领导当陪衬、把集体讨论当形式,或者遇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第三,外脑辅助制度。研究借鉴党政在解决类似决策问题时的做法,可能是寻找科学决策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这样的借用,常常能使决策者想到某些可供选择的方案,而这些方案光靠过去的经验可能是想不到的。但是,我们所应做的决策是汲取别人成功经验下的合理思想,而不能单凭其先进就冒急于效法的危险。从决策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依靠自己过去的经验和仿效他人的做法都是有局限性的,真正值得倡导和重视的是抓住新问题的本质,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工会决策是决策者主观意志对客观事物发展的反映,决策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人的能力密切相关,尽管有些情况下,决策者个人的知识、经验、胆略和意志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个人的能力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个人的价值观正确与否、处理问题的习惯、对事物把握的程度等都是影响个人决策的重要因素。为此,一要发挥智囊技术的作用,利用“外脑”广泛探索实现决策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二要在决策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不要定调子、设框框,否则会因为领导权威和“先入为主”的引导作用,影响和制约参谋咨询人员的创造力,难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决策方案。三要注意把握每个科学决策的本质特征,不要抓住一些细节问题不放,或是在一些不够完善的措施上纠缠不休。四要倡导创造性思维,打破常规,积极思考,敢于涉猎前人没有想过、没有讲过、没有干过的事。

第四,科学程序制度。决策程序是人们从大量决策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供以指导决策的过程、步骤。科学的决策程序将决策的客观过程要求与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主观与客观在决策活动中的有机统一。现实工作中,有很多决策是在直观和习惯的基础上制定的,并没有严格的决策程序而言,因为这类问题大多是例行性的,可行的解决方案明确而屈指可数,方案实施的结果也很容易预见且差别不大。但真正需要决策者倾注大量精力解决的,恰恰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例外问题。而且越往高层,这类问题越多,越重要,也越复杂。就工会宏观决策而言,这类问题可能涉及到工会建设管理发展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全国性会费使用管理和收缴标准的修订、工会改革创新项目制定等。很显然,这类决策不可能像上述决策那样依赖于直观判断和简单比较来制定。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越是宏观决策,越需要科学与理智。一般来讲,根据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决策过程中的工作重心,我们将工会科学决策程序划分为论断问题、寻找可行的备选方案、分析和比较备选方案、方案抉择四个基本阶段。

第五,责任评估制度。在工会决策过程中建立责任评估制度,目的是规范决策者的决策行为,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拍屁股走人”现象的发生,减少决策中的失误,提高决策效益。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责任评估的指标体系,如决策效益指标、决策可行性指标、决策质量指标和决策风险指标等,以便对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决策、政策、法规、标准等实施出台前的责任评估。二是决策的奖惩追究制度,对好的决策、有较大贡献的决策者要实施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对决策失误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要有惩罚措施,追究相关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政的监督、上级机关的监督、部门监督、专职监督、群众监督和自我监督等多层次的监督作用,从决策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不同阶段,对决策目标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反馈和修正,确保工会决策的科学可行。

成稿时间:2006年10月20日

参考文献:

1.林秀国、李宏强、林孝诚主编:《后勤管理决策法》,

海潮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