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9:31

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合作问题方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49-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小组合作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意识。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组合作方式的内涵没有被充分发掘,严重影响到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发展。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新时期初中历史学科优质合作教学的合理开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正视目前历史学科合作教学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更是如此。然而目前合作教学存在许多亟待结局的问题,严重影响合作学习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为此,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总结一些问题,希望广大教师能够重视。比如,很多教师重视合作,却不重视分组。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组员分工往往模糊。这样的分组通常会造成这样的情况,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的小组在合作讨论时沉默不语,心不在焉;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的小组积极发言,教学效果明显;成绩差距较大的小组则常见到成绩好的学生通常挑大梁,而成绩差的学生干脆搭便车等。究其根源,不科学的分组、不明确的分工是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所在。不仅如此,教师自我素质不高,对于教学任务分配不合理。学习历史知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合作学习来解决的。教学实践中,有的问题学生自己动脑就可以解决,而有的问题则需要学生们进行合作探究才能透彻地理解。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要清楚地认识到哪些任务需要小组讨论,哪些任务不需合作解决,然后仅对需要协作解决的问题分配给学生解决,这样才能避免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流于形式、浪费时间。有的教师经验不足也影响着合作学习的开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存在误区,致使小组合作教学显得形式化、表面化。比如说,小组合作教学在历史学科教学的应用上,往往不能深入到学科内部,只是就历史知识的表面进行学习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通常处在表面的形式上,这往往造成其对初中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不甚明显,其合作效率并不能令人满意。其实,造成小组合作不理想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为此,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我们要正视目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

2小组合作学习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策略

对于历史学科小组合作教学,首先应该重视分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小组是开展学习的前提。小组规模一般为6人左右,在充分了解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成绩、态度、能力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平衡小组。保证组内成员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并根据小组的整体表现及时进行调整,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同时在小组内明确分工,培养能力强、工作热情、有责任感的人担任组长,并明确各自的责任与权利。从而促进小组合作开展。其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落实具体的学习目标。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教师要精心设计,明确任务保证教学的流畅性,并突出知识的循序渐进性和环环相扣的特点,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交往目标。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备课时精心考虑和设计分组活动。最后,合理选择恰当讨论时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合作过程中,切记不要为了讨论而进行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从而促进合作教学的合理开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认识,从而促进优质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发展。

3重视教学评价

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篇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基础性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历史学科是学生第一次全面系统学习历史知识,主要是学习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对中国或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因为初中历史学科和初中其他学科具有相似性,即基础性,这在2011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分别用了16个“初步”、12个“基本”、7个“基础”来叙述。具体有:

第一部分“前言”。学习初中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课程性质:初中历史的教学针对初中生(一般年龄在11周岁至16周岁之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高中学习历史打下基础。课程基本理念:基础是为普及历史常识,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课程设计思路: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学习内容的编制方面,选取最基本的史实,反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在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也为高中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初中历史是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激发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具有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与勇气,使学生在质疑状态下记忆最基本的知识内容,为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初步学会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解释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初中历史教学

1.教师要精讲历史知识点

基于初中生阶段的思想特点和课程标准,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克服繁、难、偏、旧弊端,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课程开卷考试的参考资料,老师应通过对相应教参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知道、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但限于课时要求,不可过多赘述。

例如,在讲授川教版九年级上册13课《英国的新生》时,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教材精简地叙述了“议会斗争”“两次内战”“查理一世被处死”“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到“光荣革命”“通过《权利法案》”,最终建立“君主立宪制”,教师讲授时应分析事件因果关系,归纳主要过程,体现课标“英国的新生”,对于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如何形成及责任内阁制、代议制的发展等复杂历史,初中生难以理解,课程标准不做要求的内容,教学时就不必详细展开。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同时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在非关键之处。简而言之,教师应注意取舍、详略有当,把要讲的讲清楚、透彻,不要讲的可以不讲,体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时有节余,可以拓展课程学习内容,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迫于外在压力,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基本历史技能,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基本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制作课件展示给学生,新课内容讲授后,出一个历史问题。前510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按照公元纪年法,推算这一年属于世纪(初或末)。面对这道选择题,有的学生很快就回答出公元前6世纪,对于是公元前6世纪初还是公元前6世纪末有不同答案。我先叫一个学生回答,他说是前6世纪初,因为年份较小。然后再叫一个学生回答,他说是前6世纪末,因为是前510年距前500年只有9年,前6世纪快结束了。我表扬后面回答问题的学生,今后出现公元纪年法换算问题,学生出错的几率低多了。

3.教师要注意挖掘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

通过历史学习,培育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融入历史社会发展中。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学习世界近代史,使学生明白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必然的,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

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篇3

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系统、理论学习历史的开端,因此,在初中阶段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加入情感教育,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起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就来谈一谈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情感教育开展历史教学的意义

所谓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中,深入情感,通过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当前有许多教学科目都采用过这种教学方法。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生学习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许多知识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到的,历史记录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是人们对于过去所发生事情的反思,初中生的思想认识还比较浅薄,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许多学生感觉到史学习枯燥无味,觉得历史上发生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和现在的生活无关,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在教学时,引入情感教育,使初中生在情感上认同历史,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历史教学的内涵。

二、情感教育,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激励学生学习历史

情感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情感教育。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第一要义就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历史是一门与思想认识相关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历史知识时,只有认识到了历史学习的意义,学生才会积极学习。

在历史课本上具有高尚道德观的著名历史人物,多如过江之鲫。例如,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令学生用心感受丝绸之路的来之不易,感受张骞为了国家无私无畏奉献的故事。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讲解同时期的一些历史名人故事,如苏武牧羊、霍去病抗击匈奴的故事。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对于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正式建立的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健全学生的道德观,而且这些小故事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学会借助历史学科的特点,运用情感教育,优化历史教学。

2.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展现历史教学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像人们展示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历史,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最多、最全的历史知识,在考试的时候取得高分,这是历史教学的结果,并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在初中阶段中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判断是非的重任,这一任务也是历史教学思想的体现。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热衷于尝试新鲜事物,自制力差,对许多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历史这门课程,虽然不如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实用性大,但是在引导学生正确的判断是非上,还是具有较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运用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经常会涉及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是非功过的评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受价值观、思想认识的影响,在评价他们的时候,往往较为片面偏激,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用客观的视角对待这些历史人物,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是非标准是正确的,以此优化历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历史审美能力,欣赏历史之美

历史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在历史教材中学生不但能够学到丰富的历史人物故事,还能欣赏到由前人创造的文明古迹和文化。例如,古代的丝绸、瓷器等一直到今天依然享誉世界,蜚声中外。

在历史教学中,关于中国文化之美的典故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时运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历史教学的内容得以延伸,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这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总之,情感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升华历史教学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视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优化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篇4

关键词:图式教学法初中历史应用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接受历史教育的起步阶段,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至关重要,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恰当的教育方法努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正确恰当地运用图式教学法对学生构建良好历史学习理念[1]、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全面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时可将历史人物、时间节点、划分地域等繁杂的知识信息以图表形式直观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中,继而可使课堂教学具备一定灵活性、层次性、条理性[2]。在多种特性影响下会使学生感觉历史学习难度大大降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由此有效调动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全局意识。由于初中历史课程中包含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样化的历史知识点,因此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具备纵观全局的历史学习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图式教学法时可将各类知识点做成结构图式,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图式指示进行知识点梳理。并可通过梳理整合的知识模块更为明确地把握历史知识内在关联性,继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全局学习意识,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探究知识关联性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强化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记背大量事件、人物、地域等历史知识点,所以提高学生知识记背能力是尤为关键的教学开展目标。图式教学法可明确揭示历史知识关联性,继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历史学习规律性。并在记背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知识规律准确联想相关历史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记忆效率。并可在此学习意识影响下逐渐强化对知识关联性的寻找能力,以此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图式讲解历史课程,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图式教学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直观呈现相应课程知识重点,继而使学生快速了解所学知识内容,并能更为直接、清晰地理解知识重点。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利用图式教学法可直接明示课程学习重点,以此有效完成课程讲解。并通过明确历史发展脉络的图式保证学生迅速了解课程学习内容,还可通过多种颜色、多种图式的板书方式有效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以此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主观意识基础。

例如,在《三国鼎立》这一课程教学中,由于涉及国家及相关战役的历史知识较多,因此学生学习时多会感觉课程内容较为复杂。继而极有可能难以理清知识脉络,无法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因此,教师应灵活应用图式教学法进行知识讲解,其中可采用比较图表形式分别罗列三国时期的战役结果,如图1所示。以此可令学生直接了解课程重点内容,并迅速理清三国战役发生时间、名称、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知识重点,令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并以此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质量。

2.利用图式构建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明确历史规律。由于历史课程中包含多方面历史知识,且知识之间均存在较强的逻辑关联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知识意识,使其学会探究历史知识中蕴含的历史规律[3]。继而有效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此令学生真正形成探究历史发展关联性的学习意识。并可使学生在历史关联性的指示下更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历史,由此真正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并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章节内容为例,教师完成课程教学时可利用结构图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延安革命根据地建立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学会从整体历史背景看待革命发展规律。其中可罗列工人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长征这一发展进程,并在讲解其发展过程中详细解析红军选择道路的背景影响。学生在此过程中直接以红军发展历程为主线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知识学习,继而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了解历史背景、事件、时间等历史发展关联影响性。以此有效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历史学习质量。

3.鼓励学生自主绘制图式,锻炼学生知识概括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图式教学法时,教师应重视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因此,应用图式教学法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结构自主绘制图式。以此不仅可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还能令学生在绘制图式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知识概括能力。且可以此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有效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

例如,教学《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程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模仿三国时期图式教学的对比图表进行知识要点概括。学生在此过程中多数会以蒙古统一与元朝统一进行对比,继而以此总结出其利于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把握历史学习重点,深化历史知识印象。还让学生对比三国时期的图表时直接对比两个时代历史发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此间接促进学生发现历史发展的关联性,真正发挥提高历史整体学习质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备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局知识意识、锻炼学生知识概括能力等优点。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应重视深入探究其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策略,充分发挥应用优势,以此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历史学习基础提供学法范例。

参考文献:

[1]丁世珍.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62.

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09-01

在新课改的进行发展下,教育界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另外,初中历史阶段的学生历史观和知识体系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具有固定思维的成人来讲,初中生的思维空间较为活跃,具有很好的想象力。因此,从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角度上看,在历史教学中实现情境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和可行性。

1.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的重点在于对情和景的展现,情境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情景来展示一定的境界和意境。历史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课本、历史博物馆等深刻蕴含情境的内容,在生动语言的叙述、真实可感实物的触摸下,主观创建的一种具有历史特点的生动画面。

2.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和意义

2.1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近几年,历史学习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初中历史作为和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在新课改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历史逐渐关注的背景下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是受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改革发展效果不理想。一方面,初中学生的课业紧张,大多数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语数外,没有过多时间充分学习历史。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庞大,很多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较差,无法实现历史知识和生活情境的结合,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上存在困难。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实现对情境教学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2.2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意义

2.2.1知识经济时展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的挑战。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地位被重新确立,教育发展的目的变成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能够加强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

2.2.2新课程改革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下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对知识的获得,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情感的熏陶,实现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

3.初中历史课堂情节教学的具体策略

3.1创建生动逼真的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初中历史知识讲授时,要尽可能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历史情境进行再现,从而在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同时,拉近学生和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历史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这种情境拉近的方式能够逐渐将其更好地代入历史学习中,不断提升历史学习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师在讲授秦统一货币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人们为什么将钱称作孔方兄,称贪财的人是钻进钱眼中呢?"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出示圆形的铜币,向学生具体讲解铜币的源流。再比如学习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历史书本上的农耕图,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在古今对比中发现生活的相似之处,拉近学生和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

3.2利用游戏创设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讲,通过游戏情境进行教学能够打开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结。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添入适当的游戏环节,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分为中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感悟。比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并结合具体的背景对不同历史背景的历史内容进行阐述。通过游戏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情冷暖。

3.3积极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加强学生对重难点历史知识的把握。历史是对过去进行总结思考的学科,学习的目的是知史而明智,有效对当下的问题进行解决。但是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对于所学习的很多历史知识理解不够,不能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需要教师积极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加强基础薄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的把握。比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一课时,学习的重难点是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为此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假设我们面前有四种人,分别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残余、法国的大资产阶级、法国普通人民和被占领地区的广大人民。之后向学生提问:"这四种人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纷纷讨论回答之后,教师指出这种不同的态度正是体现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将复杂的历史问题变得简单化,加强了学生历史学习由感情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上升。

3.4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问题情境。随着科技的发挥在那以及网络的普及,多媒体被引入了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促进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能够将声音、画面等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历史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减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陌生感,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鸦片战争的视频,利用特色的炮火声和视频中的的灰色人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同时,加强对鸦片战争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深刻体验都政府的无能以及英国殖民侵略者的侵略,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总结:综上所述,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不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获得更好地学习效果,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融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段秀云.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167.

[2]朱秋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3,22:209.

[3]建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42.

[4]《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总目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1:120-142.

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篇6

1.不够重视历史活动课的开展。中考的压力、师资力量良荞不齐等问题,使得初中历史活动课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如火如茶的开展起来。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并没有给予活动课以足够的重视,多数学校也没有意识到开展活动课的真正意义以及长远发展,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2.不科学的历史活动课教学。根据笔者经验总结,对于初中历史活动课的课程安排缺乏科学的规划,有些教师直接把活动课作为作业布置下去,有些教师对于活动课的态度很随意,只限于走形式的教学。长此以往,活动课会完全变成摆设,起不到真正作用。就四川省来说,各个中学对于历史活动课的意见并没有统一,各个学校所实施的历史教学方式五花八门,这样不科学的规划管理会使得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很难尽快走上正轨,更不用谈更长远的发展了。

3.医乏的历史活动教材。大部分教师能够清晰认知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抱有一定的决心,但是苦于缺乏合适的活动课教材,只能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缺乏历史活动教材,也是限制历史活动课良好发展的一大阻碍。现阶段,关于历史教学活动课的相关资料较为稀缺且缺乏实用性,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尽快得到解决和完善。另一方面,历史活动课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决定了教材的内容不能制约课程的教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材编纂的难度。

二、开展历史活动课的作用

1.使教学趣味化。中国历史文明博大精深,同时涉及范围广学习难度大,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失去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历史活动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动性和

创造性,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历史教学形式和内容,使得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接受以及更好地吸收历史知识。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学习能力较强的时期,科学开展历史活动课能够针对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化学习,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

2.使师资力量提高。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历史活动课,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活动课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很强的专业教育水平,还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占据主动地位,自主创造地去学习。这同时考验了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与学生情感沟通能力。

三、实施历史活动课的有效措施

1.选择合适的历史活动课主题。好的开始能够促进事情更顺利地进展,那么,选择合适的历史活动课主题就是一个重要的开头。首先,要选择可以吸引和感召学生的主题,使学生对历史活动课充满遐想与期待。其次,该主题还要与历史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让学生从活动课中切实了解到了历史知识,学到了深刻的历史意义。

2.多样化形式教学。

(l)表演性活动课。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该群体一般具有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有独特想法等特点,因此,以表演形式开展活动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热情。

(2)操作性活动课。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所强调内容之一。同时,引导学生实际操作,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时过境迁,虽然原有的历史环境以及事物早己物毁人亡消失殆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以及影片的方式再现历史场景,进而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历史画面。尽管操作性活动要完整、全面、真实的重现历史场景较为困难,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正是因为教学素材的不完整,为学生的思维发散与想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该颇具优势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探究性活动课。历史的意义在于明智,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枯燥乏味的历史事件,教材只是媒介而不是目的。学习历史需要深入思考、挖掘事情本质,而探究性学习正好符合这一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主动寻找答案,在不断地探索中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3.经常总结,串联历史事件初中历史由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组成,并且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了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等,历史事件零散且众多,需要不断总结和串联各方面相关知识,这样系统化地学习才能更完美地掌握历史知识。

四、结语

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篇7

当今世界??际竞争日趋激烈,不管是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还是军事领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今后的综合国力。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民族振兴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石作用。作为基础教育,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意志品质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探索采用历史教育培养初中生意志品质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意义分析

1.保证学生更好的认识历史,学习历史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制能力较为薄弱,学习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能够形成较好的意志品质,就会很好的去约束自己,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内容繁杂,跨度大,知识含量多,这就给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必须具备不怕困难的精神,坚持学习下去,这就需要初中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学习成绩、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能够保证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下去。初中阶段,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具有坚强意志的学生能够驾驭自己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融入到历史知识中。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需要培养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勇于面对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做出正确选择,提高学习效果。

2.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初中生了解中国国情,继承、发扬、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刻融入到我国历史文化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要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初步树立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并形成远大理想,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通过学习历史,保证学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确立激进向上的人生态度,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培养初中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利用历史任务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初中生的心灵,保证出初中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对策分析

1.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有关意志品质的素材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在历史课本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有关意志品质的素材,从个人实践到集体实践都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是在历史进程中人类通过自己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的种种难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我国近现代史中有关意志品质的历史素材枚不胜举,初中历史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将教材和意志品质培养进行有效结合,不断提升初中生的意志品质。例如内战时期,中国红军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西北部胜利会师。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再如中国共产党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尽管革命道路上充满艰辛,但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经住了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凭借永不放弃,顽强奋斗的意志品质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采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篇8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40-01

"故事",在词典中的解释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即虚拟叙述或者述说,即所谓的"虚应故事"。但究其本义,"故事"原意为"过去的事情",与历史正好同义,这从今日汉语中仍大量使用的"故旧"、"故人"、"故乡"乃至"故纸堆"的构词法中即可窥其消息,史学与文学间虚与实的界限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

1.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历史故事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故事主要通过文字以及语言的形式进行传播,而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更加可以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学生也可以置身于具体的发展情节中。同时,历史故事也可以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初中v史课程中讲解历史故事,学生可以了解每个朝代的背景,也可以在趣味性的讲解中集中注意力,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初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更易接受新鲜事物,而过于单板的历史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以致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在课程中引入历史故事,则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趣味性的讲解也可以增加历史事件的主动性,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1]。

2.历史故事选取的原则

首先是真实性,这也是选取历史故事的首要原则,如果教师一味注重课堂的趣味性而故意歪曲历史,选择虚假的历史故事,则会获得相反的教学效果,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还会降低历史课堂的严谨性,影响整体的教学效率。为此,历史教师应选择真实的历史故事,切不可脱离实际的历史背景,唯有此,才可以不违背引入历史故事的初始目的,也为此后的故事性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趣味性,历史课堂中,教师引入历史故事的根本原因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历史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可以喜爱历史知识。为此,教师应遵循趣味性原则,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讲解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是针对性,在引入历史故事时,教师切不可遵照自己想法选择历史故事,应根据课本内容针对性的选择历史故事,在课堂中导入有意义、有价值的历史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史学思维,使学生可以在历史学习中真正受益。

3.初中历史课程中应用历史故事的方法

3.1人物及事件的历史故事。按照故事内容可将历史故事分为以人物为中心与以事件为中心两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通过人物言行以及性格特征对故事展开描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对于人物性的历史故事,教师应注重描述人物的性格与特点,而并非描述人物所做事情,只有学生真正了解人物的品质,才可以深刻认识其所做事件。比如在《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一课中,讲到汉武帝刘彻在16岁成为皇帝后,经常带领随从游玩,捕捉民间的鸡狗,也踩塌了民间的庄稼,当地官府根本不敢管。某日他们到一户人家要水喝,主人认为他们不像好人,便想把他们都捉拿起来,而这家的女主人认为刘彻气宇轩航,气度不凡,便放了他们,还好好款待了这群年轻的客人。由这段历史故事可以看出,汉武帝具备刚强勇武与好大喜功的性格,进而可以理解此后他颁布的治国策略[2]。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应注重描述细节,教师应生动详细的描述历史事件的细节及发生过程,以便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情感体验。

3.2史实、文学创作及传说故事。根据历史事实与故事之间的联系,可以将历史故事分为史实故事、文学创作以及传说故事三种。对于真实存在的史实故事,其具备真实的史书记载,故事中的人物及事件在相关的历史史书中都存在真实资料进行查证。比如在讲解荆轲刺秦时,教师应注重真实的历史背景,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修改。文学创作中也存在很多历史故事,比如"夜郎自大"、"问鼎中原"等成语故事,以及《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等,他们都是在真实的史实上进行加工的,反映了当时真实的历史背景。但引用故事时也应尊重历史史实,切不可被文学作品误导,比如在学习曹操相关知识时,应还原史实,不可一味信赖《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传说故事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而流传至今,比如神农尝百草、禅让等历史故事,他们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体现出了人们当时真实的文化生活水平。但"孟姜女哭长城"等故事则属于完全虚构,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注意历史背景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不可盲目信赖[3]。

4.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真实性、趣味性以及针对性的原则,将历史故事引入至课堂中,充分挖掘历史故事的作用。教学实践说明,在历史课堂中引入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可以增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所以,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应在此后的教学中加以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成发.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先出版)[J].中国校外教育,2016(09).

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策略

引言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同样重要。只有这两者结合,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历史,读懂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背景下,历史学科被划分为小科目,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其不够重视。此外,由于历史学科知识是对过去的总结,不可能再现,与学生生活相脱离,导致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对历史的情感,从而使初中历史教学质量获得提高。

1.存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1.1学生对历史认知具有片面性,抓不住本质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接触到与历史有关的知识。这种由影视作品、历史栏目等获取来的历史知识虽然方便快捷,但由于它经过了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往往具有片面性。它使学生容易被表面现象吸引,对历史真实的前因后果反而不感兴趣,影响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建立,误导学生判断。

1.2学生勤于背诵历史知识,缺乏深入理解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既要努力学习,也要通过思考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然而,据调查,许多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仅仅为了考试过关,以致他们只是勤于背诵,对历史缺乏真正的理解。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重要,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2.1做好情境导入,提高学生参与度

2.1.1运用故事导入

受自身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程度的影响,运用故事导入授课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初中历史老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寻找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进行课程导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开篇《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可以运用神话故事“开天辟地”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兴趣,使学生自发地跟着老师的讲课寻找答案。

2.1.2运用诗词导入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是丰富的历史资源。它们反映着历史背景,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可以根据所讲朝代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诗词进行课程导入,透过诗词去了解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可以运用诗歌《示儿》进行导入,通过感悟一位父亲的爱国情怀,引发学生对该诗歌创作背景的好奇,从而使学生积极学习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知识点。

2.1.3运用歌谣导入

历史具有不可重现的学科特点,这使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容易融入历史情境。歌谣生动活泼,反映着历史背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歌谣进行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可以通过大家齐唱《七子之歌・香港》、《七子之歌・澳门》进行导入,让学生边唱边感受两岸分离的不舍,从而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铭记香港、澳门的回归。

2.2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

2.2.1运用好教材插图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一章都配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插图,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图像联结,方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记忆。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积极利用这些插图,使它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2.2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普遍运用到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图片、影像资料等融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音乐视频,让学生听、看,然后说出红军长征经历过的困难以及自身感悟,讨论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意义等,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尊重学生主体性,进行探究式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的积累,他们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意义重大,它能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真正地去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然而,初中历史教学不尽如人意。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通过做好情境导入,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和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85-86

[2]李晓宁.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13):56

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现状课外知识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63

时间如同湍流不息的长河匆匆流逝,而历史就是时间长河的积淀,蕴积着浓厚的沉与思。学习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反思过去,也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工作等给予积极指导。历史学科的正式教学从初中便已经开始,但是初中历史的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初中历史的教学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客观问题

(一)青年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缺乏创新性

初中历史教师多为资深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地指导初中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学习重点,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老教师因为长期使用传统模式教学,很难在教学上进行创新。历史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案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青年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却是教学的新鲜血液,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有积极性与创造性,可以充分发挥自我的才智与机智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设计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案,有助于教学。但由于青年师资力量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创新。

(二)教学内容局限化,教学不全面

历史的教学多围绕课本进行,历史教学内容局限化,教学上缺乏课外知识扩充。初中历史课本中多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归纳,初中生在学习历史时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意义等了解得不多,也就缺乏个人的理解与思考。教师在这里应该发挥自己的独有优势,对一些必要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课本知识补充,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甚至能够从现在的角度、个人的角度等来看待这些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三)教学活动不丰富,缺乏教学活力

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单向性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对于初中生来说,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就是寓教于乐的愉快的教学方式,初中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喜闻乐见的,并且愿意参与其中。准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是历史教师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但现在大多数的历史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很少对教学活动进行革新,也忽略了学生对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这势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观问题

(一)教学的态度不积极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是相较于语数外等学科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很多学生总是在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没有对历史学科给予应有的重视。学校家长等方面也多认为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其他学科上,尤其是家长,认为历史的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叮嘱学生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语数外上。另外,历史科相较于语数外学科在课堂数量上也是不占优势的,并且有时甚至会取消应有的历史课。

初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态度也不积极。初中生多认为历史是一门副科,考试之前翻翻课本就行,不用下太多功夫学习历史,在历史课上也经常开小差,或者做其他科目的作业,即使在考试中得不到理想的成绩对部分学生来说也是无所谓的事情。初中生对历史消极敷衍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学习进步。

(二)学习历史的方法不正确

初中生学习历史时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只背诵不记忆,并且缺乏个人的理解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这样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意义的。甚至有些学生在考试之前才临时抱佛脚,对考点进行狂轰滥炸式的背诵,这样的背诵记忆方式很容易混淆记忆,而且忘得也快。

另外,历史学科的课后习题并不是很多,而且只要稍微翻阅一下课本就能找到正确答案,这就为学生抄答案提供了方便,学生动脑思考的机会也就更少了。熟能生巧,但如果连一定的习题练习量都达不到,那么又怎么能熟练呢?

由上可知,初中历史教学在主客观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究底都是由于不重视的态度而引起的。历史的学习不容小觑,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不能听之任之。那么,该如何解决初中历史教学的种种问题呢?

第一,强调历史教学的重要性,端正教学态度。

没有好的教学态度,就势必不会有好的教学成果。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甚至是学校、教师,都应该反思自己对待历史教学的态度。学校应该调整自身纠正错误观念,并且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为历史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家长与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因此,家长与教师应该做好正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的学习。

第二,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

单一的教学活动是枯燥乏味的。历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自我的引导作用,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学习与娱乐联系在一起,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与历史学科进行亲密互动,促进学习进步。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讲同学们听的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做小老师,自己收集整理资料上台讲课,解答同学们的疑问,让学生从教学的接受者变为教学的主导者,既加深他们学习的印象,也可以拓展他们的课外知识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拓展课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