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十篇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十篇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23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篇1

   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本科专业涉及的硬件教学课程主要有“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在新形势下部分课程内容设置显得不够合理,部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动手能力培养,更无法有效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目前,作为计算机教学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的“数字逻辑”,要求学生掌握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分立元件、通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及基本的可编程器件等,介绍的方法也以传统方法为主,已无法适应目前应用的需要;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主要内容是讨论计算机的结构、各功能部件原理及设计方法,同时介绍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目的是让同学们熟悉计算机的结构,为以后应用和设计计算机系统打下基础。目前大家普遍采用的教材在部件设计中讨论的方法主要是硬布线逻辑或微程序设计方法:硬布线逻辑运行速度高,但缺乏灵活性;微程序设计方法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资源占用多,运行速度慢。尽管这两种方法对于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但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更是无从谈起。“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存在类似尴尬,讨论以16位个人计算机为背景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知识,适合入门和了解基本原理,但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一样,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背景,教学目标无法完全实现。随着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系统编程(iSp)、片上系统(SoC)等技术的发展,32位个人计算机的应用已很成熟,多核64位计算机应用也将逐步成为主流。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较强的软硬件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大相关新技术的比例,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国外许多知名高校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作了适时调整,如麻省理工学院非常注重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为此专门开设了“计算机系统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自主设计aLU、单指令周期CpU、多指令周期CpU乃至流水线32位mipsCpU和Cache;斯坦福大学也有相似的课程和实验环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杨百翰大学在基于可编程逻辑的超级计算机研制方面也有大量成果。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目标是解决学生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以提高应用能力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具有综合性、交互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多种特征,它的使用大大缩短了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鉴于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特点,教学中尤其适合案例式教学。目前在国内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案例教学比例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案例数量不足,质量欠缺;许多高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对滞后;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等。

   2以iSp技术为主线改革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计算机本科专业涉及的硬件教学课程按合理教学顺序一般为“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一些课程可以在时间上重叠,如“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由于iSp、eDa技术可以灵活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产品,是目前工程实践领域和芯片设计领域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相关技术列为重要内容,即以iSp、SoC技术为主线,使相关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数字逻辑”课程中,应大幅增加可编程逻辑技术的比重,重点讨论用eDa方法,利用iSp技术、SoC技术设计ip核的方法,使学生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增加计算机设计原理和实践的内容,也可考虑再单独增加一门计算机设计课程以替代目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在该课程中重点讨论如何采用eDa方法,利用iSp技术、SoC技术设计计算机各部件如CpU、Cache等,通过实际应用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可以考虑以16位计算机应用知识入门,以讨论32位计算机的应用为重点。相应的,作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先行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应把相应的内容整体提升到32位,考虑到学习过程的先易后难,可以先介绍16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知识作为入门,再对32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相关内容展开。单片机系统本质上也是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是针对应用或用户定制的完整、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较强的操作系统原理、应用程序设计和硬件设计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其中特别是硬件系统设计能力可以通过以上几门硬件课程的系统学习逐步培养,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意衔接,同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面向实际应用,以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为目的。针对实践教学,目前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实验项目及内容固定,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步骤程式化,许多同学按教学实验计划做完实验,仍然无法充分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无法真正拥有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理应不断地适应这种要求,相关的实验教学应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思路是利用iSp、SoC技术开发出一种内容可定制的硬件课程教学实验平台,由于作为控制对象的电路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设计为通用模块,而实验平台控制部分则可以利用可编程逻辑改变,以适应不同的课程。如控制部分设计为基本CpU即可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相关实验;控制部分设计为单片机即可做“单片机”课程的相关实验;甚至控制部分可以设计为个人计算机CpU,配合有关的接口电路,即可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相关实验等。在我院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相关硬件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已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院“数字逻辑”教学大纲已在近年作过相应调整,eDa技术、可编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原来的20%增加到60%以上,经过多年的建设,“数字逻辑”课程在今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引入利用iSp技术设计CpU软核等教学和实践内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也增加了32位计算机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讨论,新的实验设备可以进行32位的相关实验等,这些安排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明显提高了。

   3采用案例教学法作为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事先精选的典型的、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可以为同学们模拟实际应用的场景,获得近似于实战的经验。为完成设计目标,同学们自然会自己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学会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通过用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这样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把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握上,而不需要过分在知识细节上消耗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首先必须有代表性和实时性,必须是实践中的典型应用实例。在实践中应用的几率高,具有普遍意义,这样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值得花费精力讨论和设计,才是有意义的。同样重要的是案例需具有实际工程背景,学生可以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和特定的环境,有针对性地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进行设计,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还应该形成相对固定的案例集,并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应定期对案例集进行评估,剔除一些过时的案例,增加一些新的典型应用实例。这样就保证了案例的典型性、实时性及工程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案例教学法作为主要方法,并把案例分为4类:一是问题评论型,给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二是分析实现型,不给出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讨论分析以提出方案;三是实际模拟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实践活动;四是发展开放型,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讨论相关理论的发展趋势。我院在相关课堂教学中采用的部分案例如表1所示。在“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的重点章节教学中,我们通过采用上述案例法,调动学生成为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听众,在案例学习和讨论中,鼓励学生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发表意见和争论的气氛。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显着增强。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篇2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方案;改革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普遍适用我国的生活以及各行业的生产、发展中,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愈大,同时也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怀着对计算机技术无限的好奇心和满满的热情投入到了计算机技术学习的行列中,这对我国的实力更迅速更有力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这对我国各高校的相关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近些年对我国各高校相关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的教学方案及实施的具体情况分析,我国高校对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的规划和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技术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较为深奥、枯燥,而且计算机技术教学方案的制定需包含多层次的教学内容,而这种种原因都给各高校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增添了不少困难。本研究将针对我国各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案在实际实践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为我国各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教学方案的改革提供可靠的参考,为我国各行各业的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2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方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案理论部分不系统,课时划分不合理

计算机技术在实际应用时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工作量,而且其具体操作极其简单,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实现了迅速且广泛的普及。但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却是完全相反的,它实际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极其枯燥、深奥,而且一个理论中又涉及许多专有名词,这给学习的同学无论是背诵还是理解都带来了很大困难。而在我国各高校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教学方案制定时理论部分不够系统,实际的课时划分不合理,而且我国各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理论知识学习的课堂多有50-100人组成,学生数量的庞大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实际的听课质量,而另一方面也给老师加重了负担,老师不能够充分照顾到每一位学习的同学,而又由于课时的影响,老师有时对相关理论知识还未进行详细地讲解就进行了下一章节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更是囫囵吞枣。

2.2实践及技术教学实践有限

我国各高校在制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教学方案时就充分考虑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二者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实践应用中却并没有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及时的技术实践能够充分巩固和进一步加深对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在我国各高校中由于相关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同学过多或相对仪器设备较少,导致同学技术实践的机会太有限,而且相关实验课程的制定也存在一定问题,大部分的实验课程的实验目的就只是简单应用一部分的理论知识,而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也只是盲目跟着老师的操作,而并未充分明白各具体操作的实际意义[1],实践后相关报告也是潦草应付,这样的技术实践课程也只是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同学部分操作的熟练程度,而对于加深同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鼓励同学们进行一定的创新等方面却没有任何的帮助作用。

3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方案的改革

3.1把握好第一课堂的节奏

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方案的制定一般就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具体计划,第一课堂就是对同学们进行基础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计算机技术实际应用中具体操作虽然简单,但它的原理等理论知识却几位艰深晦涩,而且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等发展情况的不同,同学们对计算机的应用熟练程度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制定第一课堂的教学方案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可以采取早期教学大课堂教学模式,到后面理论知识学习难度加大的时候根据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合理划分学习班级,制定不同的学习进度方案。在有效解决个人因素对理论知识接受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后,相关任课教师也应该在实际教学时合理把握好教学节奏,可以先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初步判断不同章节所需要的课时,而在实际授课时结合同学们的接受情况进行简单的调整,从而充分保证学生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更高的教学质量。

3.2重视第二课堂并与专项实训有机结合

对于现如今的社会,我们都能够肯定的表示,这个社会需要的有较高专业技术的人才,因此我国高校在制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教学方案时不应该再奢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两手抓,我们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实际技术的学习与运用中。我们通过国外的相关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经验中可以看到,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实务为重点的教学方案下培养的人才更适合这个社会的发展,但是这也并不能完全否定理论知识教学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第二课堂。这是我国各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教学方案改革的重点,之前我国高校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中技术实践占的比例太小,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技术实践的课程时间并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技术实践课程[2],并有机结合相关的专项实训,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技术实践课程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作用,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对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的热情。

4结语

从我们对收集到的各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方案的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各高校固然充分考虑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需有效结合,但由于我国相关类似的教学经验不多,导致设定的教学方案与实际情况有很多出入,如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第一课堂早期设定的不系统,课时的划分也不够合理,导致学生没充分利用第一课堂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而第二课堂由于相关教师的不重视和技术实践的机会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实际技术也不够熟练。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该首先从思想上走出误区,理论和技术两手抓在实际情况中并不现实,我国各高校在制定相关教学方案时必须认清着重点,合理划分理论知识的课时,把握好第一课堂的节奏,同时也要重视起第二课堂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学习的辅助作用,充分保障学生实际技术的熟练程度。通过一对一的解决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方案实践的具体问题,有力实现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教学方案的改革,为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礼强,荆浩,徐家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6):130~132.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篇3

摘要:针对机械类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基于案例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核心案例,分层次地引入相关技术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有机结合,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新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专业的兴趣。

关键词:案例教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80-03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是机械大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特点是基本概念多、理论抽象、实践性强、工程应用突出。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法是基于课程知识体系,根据课程内容章节的知识点,先从概念入手,然后介绍理论知识和原理,最后给出应用实例来说明知识原理的应用;这样往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的场景或案例,通过案例讨论等方式开展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特殊教学方式。它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行为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医学、管理等学科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在工程学科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二、基于案例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和机械类专业应用需求的特点,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规划组织与设计,基于“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模块结构”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组织与设计,构建了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相交织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划分为“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设计”4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是某一方面的研究主题,可以按照几个项目(或章)来组织教学内容。每一章通过“案例”给出“问题原由”,即“案例原由”,它又是本章教学内容的背景,通过案例引入教学内容的知识要点;“教学重点”既是本章的知识要点,也是本章的教学任务;“能力要求”则是本章教学对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本章的教学目标(任务)。

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结合机械专业应用背景,列举一些计算机网络在制造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环节至关重要,除了课程教学中列举大量的实例和应用案例之外,针对每章设计相应的实训环节,重点章节设计综合训练环节,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建立课程的技术与技能体系,以融“教、学、做”于一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合专业背景的核心案例o计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制造自动化、数字化与网络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计算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日趋重要。因此,针对机械类专业的背景,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制造中的应用,引入制造工程中网络应用的实际案例,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

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若干核心案例,如在“局域网技术”的教学中,引入“构建制造车间局域网”的案例;在“internet技术应用”教学中,引入网络化制造的应用案例。由专业应用需求分层次地引出基本技术问题、扩展技术问题和探索性技术问题,并归纳总结引出相关知识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了解和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背景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的网络理论和技术知识,激发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其中,基本技术问题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来讨论回答;扩展技术问题则是本章要学习和解答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探索性问题是课程教学之外的深度探讨性问题,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来解答,以3―5人为一小组,分工协作,各小组之间可以展开交流与讨论,课堂中派代表讲解,老师给予点评。

例如,在“局域网技术”这一章的教学一开始,首先引入“构建车间局域网”的案例,给出一般制造车间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根据案例应用需求,层次性地引出相关技术问题,并进一步给出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

构建车间局域网的目的:将车间加工设备联网并接入企业局域网,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控制管理,诸如通过服务器:(1)集中管理nC加工程序,并通过网络传输到加工设备;(2)实现生产计划的调度与管理;(3)监控加工设备的状态及生产流程等。

根据车间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图,引出其中的基本技术问题:(1)车间网络扑结构的类型是什么?(2)车间局域网由哪些部分构成?构建车间网络所用的传输介质有哪些?等等。

进而引出车间网络涉及的扩展技术问题:(1)车间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什么?(2)车间网络构建的布线规范标准是什么?(3)所有网络设备有哪些?等等。通过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随后,提出一些深度的探索性问题:(1)车间设备是否都可以直接连接到车间网络?如不行,需要采用什么技术手段来实现联网?(图中RS232和RJ45的含义是什么)(2)车间设备联网后,还需要一个基于网络的生产管控系统平台才能实现对设备的管理控制,那么,实现这一管控系统需要用到哪些相关技术支持?(3)图中CaD、Cam/pDm、mRpii/eRp、meS等的含义是什么?(4)如何将车间网络并入到企业网乃至internet,以实现基于internet的网络制造?通过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四、结束语

将案例教学应用于机械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利用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特点的案例教学,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工程应用实际,有利于具有工程背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军,朱永伟,孙玉利.基于案例教学的课程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3):33-34.

[2]赵航.基于“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的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5,(3):284-290.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篇4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前言

现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高速发展,作为一种交叉性学科,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具有覆盖内容广、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密切等特点,同时在学科中还不断出现新的方法、技术、概念等等。因此,为了提升学生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符合未来发展需求,还需要教师及时完善该课程教学方式。

1教学内容设计的规范

1.1内容组织原则

内容组织原则,也就是有机结合扩展性、创造性、以及基础性。当今时期,我国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改革,推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堂教学中,需要及时进行转变,教师不能仅仅传授课本知识,更为关键的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因此,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充分按照扩展性、创造性、以及基础性等原则,教学活动以教科书作为基础性内容,合理结合和运用网络资源,同时注重对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以此来拓展受教育者的知识视野,弥补课堂知识过于狭窄的不足,从而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1.2内容组织方法

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求,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从而制定成不同的模块,让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均能够获得知识,同时还可以将课程有机结合、知识点有机结合,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块。详细来讲就是指,实际教学活动基于教学单元、或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展开,将教学内容合理分成不同的、具有独立性质的模块。通过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一方面可以更加体现出教学重点,使教学结构更加具有逻辑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3内容表现形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中,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多媒体手段,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运用媒体表现形式,可以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相比较传统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声音、动画、文本等等多方面手段,展示出教学内容,以不同的角度刺激受教育者的感官,有利于提升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受教育者学习注意力。

2提升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2.1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用教材

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中,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必须充分结合不同的受教育者,明确教学目标,挑选最合适的、有利于提升受教育者能力的教材。“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的教材,可以选择部级的规划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其教材目标在于培养满足新世纪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计算机专用应用人才。该教材主要分为下面几项内容:第一、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以及网络体系机构进行了详细讲解,属于学习的基础性内容;第二、数据通信基本原理,同时基于oSi体系机构,通过类比法的形式,对应分析广域网、局域网、以及互联网的主要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第三、对计算机网络协议进行了介绍,同时重点讲解了tCp/ip协议核心内容,并且对ipv6的基本内容着重坛洛;第四、对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及接入技术、以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还介绍了internet技术及其应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方案设计、网络连接设备与技术等内容。前三点内容属于基础性内容,叙述比较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为学生的后面知识掌握奠定基础;第四点内容属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技术等内容着重讲解,同时融入了一些实际案例,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2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相结合

在以往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底下听,或者是学生拷贝教师的ppt课件来应付考试。此种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升,可以说会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计算机挽留过与通信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发展较快,在课本以及课堂的教师讲解中,都没有覆盖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但是此项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又比较重要。比如说现如今发展较快的高速无线网络,具体有4G和5G网络技术;还有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个人网络服务、网络安全技术、以及三网融合技术等等内容。上述种种内容,考虑到如今的教材课程很少涉及到,又是学生为适应时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而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现如今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可以合理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或者是传统和网络课堂的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多传授一些新的技术知识、以及未来发展动态等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能够主动运用网络,去了解其他学习内容来补充自己,同时在学习之后,可以通过研讨或者报告的方式,同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共享。可以说,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计算机技能。

2.3案例教学法

相比较而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属于应用型较强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也就是指,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过程中,通过结合案例的方式,可以更加充分的释义、说理以及解疑,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和论证,从而深刻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法能够将教材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和简单化,同时可以有效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帮助。比如说在讲解局域网知识点时,教师便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首先给学生设置一个具体的场景,要求学生独立设计校园局域网,在学生思考和分析,设计出具体的方案之后,教师再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再结合案例展开知识具体用法的讲解。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更加容易的理解知识。

3总结

总而言之,考虑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必须挑选正确的教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开展丰富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随着知识的更新而出现问题,因此,对于学生如何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理解知识,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研究,再接再励。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篇5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

ResearchonVocationalCollegeComputermajoreducationReform

LiRu-ping

(anhuiBusinessVocationalCollege,DepartmentofelectronicandinformationHefeianhui231100)

abstract:thereisabiggapbetweenthecomputermajorgraduatesobtainemploymentandsocialneeds,whichisacommonproblemofcomputermajoratpresent.wecanexplorehowtorunthecomputermajorfeaturesbymethodsasfollows,suchas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characteristicsandgoal,reformoftheexistingcurriculum,improvingteachingmethodsandassessmentmethods.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computer;major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作出了重要贡献。计算机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中招生较多的专业,但由于信息技术变化日新月异,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习出现就业难现象,与此同时it行业又出现一些岗位招不到需要的学生,面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和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差距,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人才模式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二、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各高校发展的重点专业。目前,高职院校几乎都有计算机专业,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率很高,都是95%以上,但专业对口率却很不尽人意。这说明现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非常尴尬,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的是与计算机专业不相关的职业。这与十多年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就业情况形成了强烈的的反差。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我们计算机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挑战,难道计算机专业学生已经供过于求了吗?难道高职开设计算机专业不合适吗?然而,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调查,情况却截然相反。据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和新安人才网等招聘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排在热门招聘行业前列的依次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快速消费品、通信(设备/运营/增值服务)、/医疗/保险/美容/卫生服务、房地产开发/建筑与工程、贸易、电子技术、教育/培训/研发/院校、批发/零售。其中,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招聘岗位在整个2010年,一直居十大热门招聘岗位前列,招聘职位数量始终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许多公司为找不到合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苦恼。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打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也要不断更新,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相对滞后,与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有较大程度脱节。目前高职学生在校实际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左右,一些学校又盲目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出现了在校学习时间减少的情况一课程没有相应减少,这就导致许多高职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本操作不够熟练,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进入工作单位后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入职培训,要在工作岗位上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较长,高职院校本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优势无法体现出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一是有部分院样校虽然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改革,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沿袭着中专或照搬其他本、专科学校的办学模式,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二是高职学校的任课教师普遍缺少企业实践,还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在企业实践及新技术应用上不断变化的要求;三是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相对目前企业实际的技术应用情况,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过于陈旧,与市场需求有较大的脱节;四是计算机专业办学经费紧张,实习、实训条件较差,学生在校期间实习和实训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由于近年来高考生源有下降的趋势,面高校招生数量仍然在继续增长,同时学生高考后又有了许多其他的选择,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生源质量总体偏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热情和刻苦钻研精神很难看到,面对新的技术、新的软件,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会让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适应能力不强、后劲不足的印象。针对上面所述的一些问题,高职计算机专业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三、明确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培养面向服务和管理、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目前计算机类岗位对人才的要、需求变化很快,我们需要对计算机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实时动态的研究。

计算机职业岗位群是指计算机行业和应用计算机作为工具的相关职业群组。由于计算机操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性,且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计算机专业岗位分得越来越多,计算机职业岗位群范围越来越大,各职业岗位具体要求也越来越清晰。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及人才招聘会进行调研,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比较对口的专业岗位需要的从业人员包括以下以下几类:一是计算机操作人员,应掌握对计算机组成设备及机器的配置以及计算机的安装、维护及相关设备及软件的应用,计算机常用软件的环境配置、安装、卸载、应用,简单软件产品的开发等;二是网络管理员,应掌握网络的组建、管理及维护、以及简单网络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等;三是计算机设计人员,能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适合社会和企业及个人需要的产品;四是电脑销售人员,具有对电脑销售、组装维护,网络安装、配置、搭建,软件的安装与维护等以及计算机产品的营销和服务能力。

计算机专业岗位能力有些什么要求呢?

职业岗位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个体能力,如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社会能力等。根据计算机专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进行分析(如表l所示)。上述岗位能力是对计算机专业实施教学改革的依据,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用人单位都期望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综合能力强、进入工作状态快,而且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并有较大培养空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因此,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上述岗位能力要求为最终目标。

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协作、职业道德、法律知识、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职业能力关键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工作能力

专业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网络组建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拓展能力网络营销、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培养结合各校具体实际师资情况,可以采用创新四层“双师型”混编的培养模式,教师团队中80%以上的教师应具备“双师”资格,教学能力强、学识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过硬,能够适应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同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又快又好发展。在师资建设上采用以老带新,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相关岗位进行实践锻炼的方法,从而形成教学质量更高、素质更强的师资梯队。

创新四层“双师型”混编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成四层阶梯状(图1),自下而上分别是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知识课教师、校企共建校内科研团队和企业工程技术员,在师资构成上包括校内专任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确保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基础理论课教师:主要讲授一些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具备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职业素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知识课教师:讲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技术所必须掌握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后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

校企共建校内科研团队:计算机专业采用与企业全方位合作的教育模式,发挥企业在实践经验和技术手段上的优势,共同合作开展校内的校企科研团队,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和实际教学效果,实现“双赢”的合作模式。

企业工程技术员:三年的培养过程中定期邀请企业一线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介绍目前物联网应用技术最新发展,通过工程实践项目的讲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树立自信,敢于挑战,对未来充满憧憬。

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实践性人才

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新模式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1、校企合作: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16号文件中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每个计算机专业根据专业办学规模的需要,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2个以上,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学校和企业根据企业目前技术应用情况,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2、专业教学: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基本上讲授课上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知识为主,并做适当的教学示范,上机课学生做布置好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根据计算机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靠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强化,学生需要大量的操作才能达到掌握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强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以做为主”的教学方法,将课程中的知识分解成不同的任务、案例和操作技巧融入教学内容,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使课程内容紧贴生产实践和技术前沿,如条件许可,可在校内建设仿真工厂或实验室,让学生参与项目模拟开发工作,。

3、顶岗实习: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高职院校可安排学生在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入企业的项目开发团队,学校也可派出指导老师加入到企业的项目团队,以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教学任务与目标,以项目开发人员、教师和学生为教学小组,以项目各阶段为学习单元,以工程项目各阶段的任务书、实施计划,实施方案,报告书、项目完成情况等为考核内容,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项目开发能力。

4、职业技能培养

根据省级和部级技能大赛项目的要求以及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快速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同时积极参加省级和部级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每学期在学校举行多种计算机职业技能方面的竞赛,通过校内的技能比赛,促进教师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参加省级和部级技能大赛做好前期的人才选拔和准备工作。

六、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改革与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造就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大力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将一些理论较多,而学生难以理解的课程逐渐减少,开设一些一些企业中广泛使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另外根据一些新的课程的变化情况,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年青教师编写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法的新教材,积极申报部级、省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计算机专业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考试的要求,以及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习顺序,科学合理地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一些具体模块并根据课程情况提出学生能达到技能水平以及相应的评估标准以及课程和课程模块的教学方案及评估标准。

2、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电子教案、学习指导、实验实训指导、项目应用案例、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技能测试库等资源建设,力争实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建设精品课程的力度,进而建设成为计算机专业网站和网络教学共享平台。计算机专业将从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入手,根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要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领年青教师进行教学项目开发,并将项目开发的过程融入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去。

3、课程质量标准建设

制定核心课程的质量标准,构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群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的基本规范,为课程模块能力考核体系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奠定基础。通过课程质量标准的建设,促进教师能及时学习计算机专业先进的技术知识,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

七、积极主动做好产学研工作,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到计算机专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上来,积极申报院级、省级及部级科研项目,并将科研活动与当前我国家在力发展的计算机服务外包产业结合起来,同时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和社会服务的工作体系。主要内容和具体计划如下:

1、积极申报院级、省级和部级科研项目,努力做好科研工作

积极关注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我国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政策,申报院级、省级和部级科研项目,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跟上软件应用技术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进而进行一定的科研创新。组织年青教师要对专业知识不断追求,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

2、加强与企业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将目前计算机技术领域最新的知识学习回来,补充到教学环节中来,带动课堂的教学工作,从而使学生能学到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更好的参加到社会工作中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组织年轻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去,参加企业实践工作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和实践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提高教师、学生的专业水平,在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服务。

八、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全面的质量监控管理,才能有力的促进和保证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立体化闭环控制质量监控体系。

立体化闭环控制质量监控体系结构体系主要从教学质量监控和人才培养方案两方面出发全面系统监控专业的培养质量。在教学质量上对教育教学中的师资力量、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标准建设、教材的选择、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考核方式试卷内容等进行监控。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合格率、各项技能大赛获奖率、具备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毕业率、就业率和就业层次进行综合监控,同时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和企业一线用人单位的评价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高质量和与时更新。

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上采用教学信息监控,通过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教师教学能力检查,系部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运用教学督导监控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使用专项评估监控,通过校内新建专业评估、优秀课程评估、教材评估、实验室评估、试卷评估等,借助目标监控辅助过程监控,利用评估的诊断功能,促进有关方面提高工作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由学院、系部和教研室构成三级监控体系,各部门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学院的监督机构主要是学院督导办、教务处、专家委员会等机构,是监控执行的中心,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系部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专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九、结语

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将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为已任,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计划、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用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周洪斌.许礼捷.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3:28

[2]袁锋,张洪军.基于岗位群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设计[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5(1):106-107.

[3]于敏,王芳.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J].科技广场,2008,1:174-176.

[4]王敏,张文娟。探究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J].科技信息,2008,16:264.

[5]张南宾,刘小平.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2008,6:13.

[6]向冬临.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3-25.

[7]王顺利,梁政,张云云.“按类教学,分段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127-130

[8]吕生荣,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4:169-170.

[9]陈豫,黄冬梅,陈庆海,王爱继,杨东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8:148-149.

[10]李占波,李学相,欧研,姬莉霞,卓伟.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6,11:27-29.

[11]龚涛.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91-93.

[12]郑燕华,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63-64.

[13]唐建华,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教育质量监控体系[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7,1

[14]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16]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eB/oL].[2009-05-10]create.niit.省略/news.asp?dtitleid=7.省略,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篇6

1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档案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各项管理工作及教学、教研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查考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涉及面广,包括综合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招生、学籍管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毕业生工作、教学研究、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文字材料和声像载体。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历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它既是一个中等职业学校长期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又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在今后工作中扬长避短继续前进的重要条件。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可以全面掌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延革和演变情况,更好地总结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的得失、成? m?时,中等职业学校档案汇集了中职学校现有的各种先进事迹,形成特色的教育教学总结,是中等职业学校成长和奋斗的沉淀和记录,能有效地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形象价值观的发展。

2计算机管理档案势在必行

计算机管理档案具有比较长的历史,自从微机在我国大面积使用推广后,计算机应用管理就已经开始在各行业试行,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也成为必然趋势。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二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案目录及其原件;三是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各种数据或情况进行登记与统计。

3当前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问题

3.1档案意识淡薄、档案材料不全

在普通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上至学校领导下至一线教师,“重教学、轻档案”的意识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档案工作可有可无,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学校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由于对档案重视程度不够,归案意识不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率不高。中职学校档案应为学校的发生、发展生动的轨迹,应该客观完整记录下学校的各项工作。但目前在很多中职学校普通存在两种现:一是投有综合档案室,学校各科室按照传统惯有敝法,只负责把自己科室自认为有用的材料加以整理汇总,档案保管各自为政;二是学校各部与档案室协调工作严重脱节,档案工作人员没有深备科全面收集档案资料,各科室教职工贪图一时之便,也没有主动移交手中的档案资源。加之没有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又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档案的错放、随意归档、缺失散失现象相当严重。

3.2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硬件设施不达标

中职学校档案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更是一种信息资源。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是关键。目前的学校档案管理多是进行基本的收集、整理与保管,以便有效地提供利用,操作也都是传统的、低效率的手工方式,工作上也只是依查我调,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状态,这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及利用价值。电子信息化管理,使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室不仅是管理部门,更是一个信息供应中心。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篇7

【关键词】中职会计电算化实验实践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算化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在会计业务核算与会计实务管理工作中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实验性的模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相关会计问题的独立处理能力。

一、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现状及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将会计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学融合于一体的新学科。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总的目标是,既懂会计业务又懂计机知识,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使用、维护的能力;应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各种分析模型进行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的能力。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使财会工作者切实体会到会计领域重大变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会计学科形成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及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目前,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到工作单位后适应不了工作需求,原因就是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学习和考核中,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加强实践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模拟社会、企业的需要,成为应用型人才,非常有必要。

二、当前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材不规范,师资力量不足。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缺乏系统、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大多是以学习编写会计核算程序为主要目标,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件不容易和不切实际的事,不符合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另外,目前从事会计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会计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自然无法熟练应用这个现代工具进行教学与研究。

其次,实验及实践课程设计不合理。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脸、实训课时不足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特别是中职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要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践裸时。最后,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中职院校多数会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缺少会计实践工作经历。他们有着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他们从学校毕业后没有亲身参加过会计工作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对于出现在理论课中未涉及到的一些现实的具体问题就很难把握,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更不用说熟练运用操作技能解决处理问题了。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实验与实践教学对策

1.科学制定教学方案、实现教学计划的合理化和灵活性。在教学文件的制定中,要一改往日模式化、程式化做法,代之以非线性、灵活开放的方法。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可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明确每一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能力、相应的职业行为及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单元融专业知识学习和实验、实训、实习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整个课程设置不苛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适时”原则,即根据各教学模块单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及时安排教学实践环节。另外,培养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另一因素,就是教学计划。合理而又灵活的教学计划,将有力地促进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在学完《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经济法》、《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后,再开设《会计电算化(应用型)》课程,且对中职学生来说应以会一种应用型会计软件的操作为主。

2.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来提高自身实际操作技能:教师要认真备好实验、实训课,教师要备好实践课,首先,自身不能脱离实践,针对实践内容,上机反复实践,实践过程中随时记录有关问题;然后,在教案上安排上机内容、流程、目标等内容;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教师要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专业进修。与会计软件开发业的迅速发展相比,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因此,专业教师应该深入企业实际,考察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3.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会计电算化案例可以大量地应用在会计模拟实验中,这样可以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案例教学也可以采用小组学习、辩论、公开演示课等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

4.加强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将教学活动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实验应围绕前述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平时的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毕业实习则应在把握和分析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和专门化的强化训练模拟实训。另外,要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建设,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基地。当然,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及提高职业能力。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从软、硬件系统、数据系统到运作过程,都全真模拟企业,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职能岗位,一定会非常有利于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全息林.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篇8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设计艺术类;实训教学;设计软件;实战案例分析法

1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模式

《计算机设计软件》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属于专业课。应用技术型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创新机制,拔尖创新人才,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重技术、轻实训,重视“基本功”而忽视认知过程和实训过程的设计教育模式存在于多数院校。

普通院校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应以“理论教学直观,实践教学模拟”的教学模式来为设计艺术类专业培养设计与技术并存的复合型人才。即坚持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要重点进行实践教学的模拟性,最大化缩短普通院校与民办高校教育存在的距离。

2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革新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及开创性的工作。应用技术型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正以社会需求为目的,从设计实践出发进行人才培养。社会转型背景下应用技术型人才占主导地位,这正为高校设计软件课程教育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1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思想的改革

存在于许多院校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应用技术型高校对于设计软件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视。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首先应不断进行教学思想转变及教学思维的转换,其次应调整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设计软件课程设置,如增加《设计软件课程设计》或《设计软件测试周》等课程。最后实现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以适应社会转型背景下设计人才的培养。

根据以上分析,作者对教学思想的改革途径有两点建议:首先,要求学生做到自由操纵电脑,不断研究电脑和软件的新功能及其应用扩展,以适应不断探索创新的设计要求。其次,明确电脑设计作品,不能参考、借鉴和模仿,要突出设计创意。这就要培养学生直觉、发散和聚合等艺术设计思维,才能在构思和设计表现上突出个性。

2.2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教学内容革新

自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即为中国设计教育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第一,课程内容应增加计算机图形学和软件工具的内在逻辑性结构。如在《photoshop》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解计算机位图和矢量图的定义方法、RGB、CmYK色彩模式、通道和路径的概念;在《autoCaD》教学中阐释人机交互技术和数据库系统及管理方法;在《3DmaX》教学中对三维空间建模等基础进行重点教学。

第二,内容上由简到繁,选取针对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讲解设计软件中常用命令键,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个别代表性的问题,可以重点分析。

第三,认清设计的核心是创作,这就需要教学内容安排上不能仅局限于掌握软件,更要增加综合知识运用。因此,教学大纲应增设诸如色彩与图案关系,构图发展与色彩理论、美学修养及Bim实训等内容,突出现代艺术设计中创意、构思和意念等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审美和应用实践水平。

2.3设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实践性非常强,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要灵活将操作技能应用于实践。通过分析和讲解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整套设计方案制作流程,激l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作者结合设计艺术类专业发展现状和自身教学经验,认为可采取实战案例分析的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以课内教学和课外作业紧密结合的方式。教师首先制定整个教学进度和课程内容的教学大纲,并针对每节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课后作业,最好能在实例教学和知识讲解后,安排一个综合性任务。例如,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在完成对套索、路径、图层和色彩调整功能的基础讲解后,安排一个照片合成任务,随后组织并指导学生作品参加设计类比赛;在《autoCaD》教学中,可以在讲解三维图形的绘制和编辑命令等功能后,安排绘制一个建筑物三维立体图的任务。

第二,提倡学生自己创作素材,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设计本身是一种理性的创作活动,学生通过手绘稿或是自己拍摄的素材再经过软件调整设计,不仅可以利用设计软件来创造视觉上的感官刺激,还可以突出设计作品的原创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对全局的把握能力。

第三,结合设计艺术类专业,引入实战案例分析的创新教学方法。如在《设计软件课程设计》中采用Bim实训系统,使学生通过对具体实际工程案例的模拟,在经过分析、辩论、演绎和推断等认知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学生对整体设计过程的了解。学生运用《3DmaX》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训练则需要与实际社会工程案例接轨,按照实际工程定性法则要求,去规范化设计要求与作图要求,使设计在现行社会法则中具有可行性。

3结语

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应该着力于设计实例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从而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当代社会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动手能力。教师提高自身艺术和人文素养的同时,要形成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构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东西方审美理念融合的科学教育体系,以培养符合应用技术型发展趋势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侯力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篇9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软件案例资源库;知识点

0引言

用人单位“招人难”和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在计算机行业尤为突出[1-2]。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类大学生求职状况的调查和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分析,我们发现造成“两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学毕业生缺乏用人单位所需的“工作经验”,因此我们认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用人单位所需的“工作经验”是应对“两难”问题的突破口。研究表明,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在模拟环境下进行实战训练,从而获得软件开发经验和应用层面的知识[3-5]。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案例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①案例教学仅在部分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只能反映软件开发的局部过程;②案例的业务内容及所采用的技术缺乏代表性,不能代表当前的主流业务和技术;③教学案例不够系统和规范,与产品级的软件存在较大的差距。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改变计算机教学中缺乏规范性、代表性的系统案例及案例教学仅面向软件项目局部过程的现状,我们对案例资源建设及案例使用方法进行研究,探索以规范案例驱动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希望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对计算机人才市场的“两难”问题。

1软件人才的需求分析

虽然人才市场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招聘条件不全相同,但各个企业却有很多类似的招聘条件,我们对200多家it企业的招聘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1)计算机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2)1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3)熟悉(精通)C#、VC++、Java等语言编程及调试,熟练使用相关工具;(4)熟悉SQLServer、oracle等大型数据库,能熟练利用SQL对数据库进行操作;(5)熟悉.net、J2ee、andriod等平台的软件开发;(6)热爱软件开发,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刚从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上面的6个条件中,第1个条件是所有大学毕业生都能具备的;第2个条件多数同学都很难具备;第3、4、5个条件可通过调整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改革来实现;第6个条件很难量化,大多数同学都具备基本职业道德要求的素质,较强的学习能力是企业很看重的条件,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来培养。教学改革和教学资源的建设理应围绕就业这一主题,在教学改革中将企业的人才需求放在首要位置。笔者曾在软件人力派遣公司工作多年,人力派遣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公司根据接到的项目人力需求清单,推荐本公司员工参加项目应聘,应聘通过者根据公司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进入项目。参与项目的面试与就职面试不完全相同,但在技术要求方面有很多共同点。笔者曾参与了10多项项目的研发工作,深感工作经验和学习能力是让自己顺利进入不同的项目开发组并能成功完成项目任务的重要条件。首先,有相关项目的工作经验就获得了进入项目组的优先权,但由于软件行业发展迅速,不可能每个项目应聘者都具备相应的工作经验,如果拥有学习资源且具备学习能力,便可以在项目面试前通过自学把握项目关联的技术要点,顺利通过面试获得进入项目的机会。就个人体会来说,进入项目组后,只要项目管理较为合理,大学本科毕业生90%以上是能胜任软件项目的开发工作的。由此可见,“学习资源+学习能力”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利器,因此构建良好的学习资源是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大中型软件企业通常都有一个资源服务器,服务器上存放了两类资源,分别是技术资料库和本企业已完成的各种项目成果库。企业员工利用技术资料库学习新知识,借助成果库快速实现类似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借鉴于企业的这一学习资源,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建设一个适用于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库,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较为可行的教学改革途径。

2案例资源库的建设

参照企业资源库,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类似的成果资源库,称之为案例资源库,然后在后续研究中再收集各类技术资料建立技术资料库。为对应企业招聘条件中的熟悉某平台和某语言的系统开发,我们针对目前流行的设计模式和主流技术,结合教学内容组建案例资源库。

2.1案例的选择

为顺应技能型软件人才培养,近年来,各出版社推出了大量的项目开发书籍,其中配有电子光盘,提供了书籍中介绍的所有系统的源代码供大家学习使用。这些系统只需简单配置便能正常运行,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面对如此多的学习资源,难以确定选哪个系统来学习比较合适。(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问同学或者老师都难于快速解决,因为解答者必须熟悉整个系统,花费时间多,而受益的只有极少数学生。(3)学生很难将这些系统与教学课程学到的知识关联起来。如果教师通过企业调研选择适当的案例,并全方位把握案例,就能很好地解决学生选择案例的迷惑,此外,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也能得到教师及时指点。同时,同学们采用相同的案例进行学习,同学之间也能互相解决问题,这样能使案例充分发挥其作用。根据目前流行的开发语言及开发平台,我们将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分为3部分来组建,分别由不同的教师完成对应部分案例资源库的遴选,这3部分为.net平台案例、Java平台案例、手机平台案例[6]。我们选择案例的标准是:案例中包含的业务具有代表性;案例中采用的技术(设计和实现)能代表目前的主流技术。在案例资源库建设初期,针对以上3个平台,我们选择了表1中的案例系统来建设案例资源库。

2.2案例的完善

将筛选出的案例直接应用于教学,还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设计不合理。体现在可操作性和功能的完善性欠佳。(2)与产品级软件差距较远。体现在编程不规范、文档不健全。(3)助学功能不明显。体现在学习者难于在案例中捕获课程的知识点。对于问题(1),我们在遴选案例时通过基本测试可以过滤掉一部分,对剩余案例中存在的可操作性和功能问题,我们采取两方面的对策:第一,对案例进行改进;第二,将此作为设计课程的设计缺陷案例使用。对于问题(2),我们针对所有案例的编码,按照各语言或平台的通用规范进行全面规范化建设,由于各类文档的健全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我们先从各系统的部分模块入手,逐步健全完善。对于问题(3),我们将在案例资源中融入课程知识点,在案例的代码中以注释方式标注相关代码涉及的课程及知识点,为此,在案例资源库建设中,我们将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建立知识点清单,将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案例资源库中。

3案例资源库的使用

案例资源库最终是面向教学应用的,我们将在以下几个环节应用案例资源,目标是让案例能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和自学能力。

3.1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

一个软件系统案例通常涉及几门课程知识,由于课程进度和学时的限制,要将一个案例系统在一门课的教学中讲透彻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采用打通教学法来使用案例,所谓打通教学法即在几门(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相同(一个或多个)的案例,这样将多门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连贯性地掌握知识,还能节省对案例业务理解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目前,我们在教学中选择了如下相关课程组成课程链进行教学:①可视化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②JSp程序设计+oracle数据库;③手持设备软件开发+Java程序设计。每一组课程均安排在同一个学期,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分别采用图书馆管理系统、网上书城和手机智慧校园作为教学案例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完整地掌握一个经典的案例系统,为学期末的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2课程设计中使用案例

课程设计通常会提供多个选题,虽然很多系统在设计方面大同小异,但由于面向的用户不同,在设计上还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我们结合学生的选题推荐相应的案例。课程设计中案例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企业项目开发的模式。具备一定资源积累的软件企业,接到客户订单,完成需求分析后,通常会在企业现有的软件资源中找一个类似的系统来完成后续的设计和开发工作,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设计模式甚至源代码,加快项目进度,节约开发成本。在课程设计中模仿这一模式,既能让学生体会企业实战模式又能让学生有的放矢,成功地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3.3自学中使用案例

“具备项目经验”是本科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竞争的软肋,仅仅通过案例教学和课程设计让学生积累经验是很有限的。借助于案例资源库,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更多地去接触项目,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这一教学计划的实施也得益于武昌理工学院素质学分制的教学改革,学校允许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学分,学生可以选择自学课程,然后利用寒暑假自学并参加考试获得学分。结合这一学分制度,我们开设了实例系统读解、实例软件文档编写等课程,放假前我们提供给学生自学案例,并给出学习要点及学习中要弄清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或书写文档,并要求学生模拟实现系统中的部分功能或完善实例文档(实例软件文档编写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现今很多项目开发时间仓促,在项目完成后才补齐文档的现实而设置的课程),然后,我们组织考试和面试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

4结语

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是为了改善计算机软件类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加强实战能力,积累更多的项目经验,为就业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计算机行业发展速度之快也决定了案例资源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积累、不断完善。目前我们利用学院的软件工程实验室,主要围绕案例资源的完善在进行建设和试用,所建立的案例资源库采用微软的软件配置工具VSS进行管理和试用。运用中,我们赋予参与建设的教师和部分学生“签入”和“签出”的权限,赋予利用案例学习的学生“签出”的权限,资源的利用目前只能在实验室的局域网使用。在后续工作中,我们还将开发对应的案例资源库网络版应用软件,便于学生通过internet网进行资源搜索和下载,让校内外计算机软件类学生都能受益。

参考文献:

[1]奚春雁,张玥.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办学试点”项目成果总结(三)[J].计算机教育,2011(5):1-2.

[2]季玉茹,王德忠.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5):10.

[3]毛燕琴.软件工程专业案例启发式教学实践框架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22-24.

[4]辛明,周清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5(5):47.

[5]葛继科.案例教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70.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教案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所以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的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跟普通高校对比来说,民办本科院校有着很明显的侧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特点。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设符合自身人才培养要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一、民办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经调查,目前民办本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如下:

1.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较大

由于各地市县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环境尚有很大欠缺,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大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不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2.新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够重视

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取的是传统的集中大班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统一、泛泛,新生对课程的重要程度理解不上去。

3.企业对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有较高需求

经调查发现,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在就业单位还要进行计算机操作的训练!

4.学习的知识还无法满足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

国家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基本要求是计算机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加上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或者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而目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数仅包含前者,如果没有后续的程序设计语言或数据库的学习,学生们想要通过自学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非常困难的。

二、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下面以哈尔滨华德学院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所给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议方案为例,哈尔滨华德学院按照专业划分,共分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六个分院。为了满足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作用,在充分调研、深入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能力结构、知识体系、实验体系、课程体系,认真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提出针对六个分院分别制订的课程体系建议方案。

由于不同专业的需求和学时所限,建议各分院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必修和选修课程。

1.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等。

2.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3.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等。

4.艺术与传媒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5.经济管理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应有较强的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6.通识教育学院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多媒体处理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专业软件应用”等。

三、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更好的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以上是哈尔滨华德学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希望能为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些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羊裔高,张伟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块化教学模式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