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26

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师范校园文化

现今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传感器、控制器、互联网等技术形成了物联网,这也成为新的承载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载体,且形式日益丰富。为了将学校的学习环境、生活服务平台进行深度优化,也为了使学校管理者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可视化的管理,物联网可以说是最为适用的。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其重心不再注重于文字和数据从简单的计算机处理发展到与声像、通讯等技术相结合,而是在于人与物之间的交互体验,人与物的相融合,这即对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承载方式做出了丰富和新,又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需的新环境和创新发展做出了大幅的改善和提升。

1智慧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1师范院校校园文化

不同的文化特征对应着不同的群体,而校园文化特征却对应的不仅是在校学生,还涉及教师和管理者这几类群体。所以此类院校中的群体文化也是不同于普通院校。因此,我们可以分为这几点:第一,“师范性”:此特点探其根源不外乎是教学方法的体现、师德的树立以及提高学生的质量。第二,创造性:创造性是发展师范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设想一下如果缺少了创造性,那么校园文化就无法被继承和发展。如何继承和发展校园文化,是需要把学校推陈出新的教书育人的理念以及与时代相符合的传播手段相结合,才能在校园中积累和沉淀下来优秀的文化。

1.2智慧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依据大数据平台整合全体教职工、师生的信息,并且通过网络,把数据信息迅速上传到学校数据库,优化全体在校人员的教学工作与生活,从而形成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因此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智慧校园文化的核心:第一,计算机信息技术渗透到师范院校的各个领域和服务平台,突出在校人员的个性化;第二,打破校园与校园之间的壁垒,学科与学科的交叉、环境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国内外信息的有效互换;第三,依托庞大数据库,为广大在校人员提供智能化、综合化的服务平台。那么结合智慧校园的特点与师范校园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智慧师范校园文化的定义归为:通过智能智慧化的信息处理手段,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泛信息化环境,并且培养优秀师资、树立和宣传师德具有重要意义。

2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存的问题以及原因

师范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师范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物质基础设施、人文思想精神、学校规章制度。“创造性”既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充要条件,所以该特点应从培养出的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体现出来。但现如今,似乎“为人师表”,“尊师重教”的观念越来越淡薄,教师综合整体素质不高,我认为,针对当下现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诸多“品牌”院校不得不向综合类大学转型,这样一来使得学校的办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要以综合类大学为标准。与此同时,学校性质的改变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发生了转变,学生在课余时间虽然可以参加的活动种类变多,但是这些活动多为时尚、娱乐型,而师范性、学术性、思想性的活动越来越少;另外,想要打破师范教育封闭的体系走向多元化,这其中需要更多的创新力来推动,但是当下校园内“跟风”现象较为严重,使得校园文化在从表面上看轰轰烈烈,但无任何内涵;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包括院校领导、教职工、在校学生,但是当今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只有一部分学生,而任课教师、各部门职工等人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高,很少参与,也只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参观和评价。学校中各部门不积极的相互配合直接限制了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今,校园文化传播之所以没有成为影响广泛的一项活动,是因为专业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师资力量分配的不平衡所阻碍了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探索、创新和继承。

3依托于物联网智慧师范校园文化的理性分析

现今,我们所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世界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物联网构成的世界,以传感器、数据库等多种技术手段将人与物联系在一起。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具有共享性、互动性、虚拟性、包容性等特点,所以通过物联网营造的这种环境我们可以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物联网营造的环境从不同侧面、不同的角度给师范院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物联网被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物之间的交互”。这说明了新物联网环境赋予所有物体交互性的特征。物联网环境下的校园文化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都是网状模式进行的。由此可见,物联网环境打破了时空上的局限性,使受众不再居于被动的地位了,极大地提升了参与的积极性。一位著名传媒学家曾说过“在网络空间冲浪的人没有停泊的锚,没有固定的位置,没有透视点”。物联网环境建立的师范校园环境打破了真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严格界限,可以很快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方面得到运用,许多师范校园内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弥补人文方面的不足,建设校园环境。

4结语

对于当前师范院校建设校园文化而言,突破传统校园文化界限,利用物联网建立一套新的智慧师范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非常利于在当下学校转型中“师范品牌”等诸多文化的建立,这种改革的思路和角度无疑很有意义。总之,利用物联网的理念,以其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为依托,均有效地解决了在校人员生活、学习、工作上的需求。在这段理论投入于实践这段时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我认为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范院校可以采取试运行的方法,在试运行期间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完善整个由新媒体建立的系统。

参考文献:

[1]黄怀荣.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D].北京师范大学.

[2]陈明选.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和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

[3]吴F瑜.“互联网+”高校:搞笑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

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设计研究

智慧校园的提出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智慧校园建设是以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为基础的。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服务在校园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面对这样一个发展契机,人们对智慧校园的建设也有了更多的关注。

一、智慧校园

1.1智慧校园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智慧校园的实现成为可能,智慧校园的建设以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为载体,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构建教学、管理、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环境系统。智慧校园的提出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应用上的重大进步,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模式的革新。

1.2智慧校园的特点

智慧校园作为教育领域一种新的革新,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智能化的设备监控与管理。智慧校园的建设一般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平台,设备监控更具智能化,每一个设备就如同感知器,将所接受到的各项数据信息及时反馈给监控管理终端,让校园内部涵盖的所有数据信息置于严密的监控之下。(2)数据统计更具灵活性。校园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这一系统内包含着大量统计数据,因此构建一个高效数据统计系统对于智慧校园的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有效地获取数据分析的结果辅导决策。(3)信息服务无盲区。智慧校园是在一个全面、灵活的网络环境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它能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可靠、更高性能的网络服务,并且校园内的每个角落也都置于网络服务之下,便于师生随时随地使用网络进行工作和学习。(4)信息的主动服务。新兴智慧校园的信息服务具有主动服务的特点,智慧应用能够根据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内容、方式、界面等多方面进行信息的主动推送,提供主动服务。

二、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设计

2.1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信息的进步使得网络应用于校园教学、管理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校园置于整个网络服务之中。目前我国部分校园网络主要依靠移动、联通、电信等供应商,提供全面、高效的网络服务,并采用wLan无线网络技术进行补充,将校园网延伸到校园内的公共区域,从而扩大网络服务的覆盖范围,实现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

2.2数据基础

(1)基础数据库。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以统一的基础数据库为支撑的,教师、学生的信息都储存在基础数据库中,在信息查询时就能做到更加便捷,更高效地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2)资源与业务数据库。智慧校园的建设与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和生活管理等应用系统是统一的,这类运行系统传送的业务数据不仅是一个记录结果,同时记录了业务办理流程。校园资源数据库含量是不断增加的,包括教学案例及各类科研成就等,是校园建设的重要共享资源之一。(3)数据仓库。数据仓库积累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并不是杂乱的、无规律的,数据仓库中的信息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比如可采用etL技术对信息进行初步的提取,再对信息进行格式编码,最后将整合过的信息载入数据仓库中,提供数据基础。

2.3以服务总线为核心的服务支撑平台

统一用户身份认证信息管理是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的前提,目前统一身份认证服务是以LDap为基础的,并利用分布式目录信息树结构有效地进行管理。LDap具有安全、保密的特点,对身份认证的安全要求是极为有利的。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广泛地应用于数据的采集和监控服务之中,特别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对基础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将信息传送到智慧应用平台之上,以便于统一管理和协调。

2.4存储虚拟化平台

利用虚拟化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的对废弃资源进行整合,改善it设备的资源浪费现象,这同时也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主机服务器都有自己的虚拟交换机,通过交换机与外部网络实现连接管理,能够真正发挥虚拟化平台在资源整合和共享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智慧校园的建设始终是以信息化运行平台为支撑的,智慧应用与服务也是目前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要求。本文对智慧校园的建设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对现代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49-53

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发展现状;建设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纲要》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步骤之一。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属中专学历。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三类:(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2)技工学校(简称“技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3)职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职高”)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3年为主。培养目标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中等职业学校从传统校园到建设并建成数字化校园,已经经过了多个阶段及多个层面的研究,在代替了传统校园的纸笔和电教后,数字化校园也完成了计算机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建设。随着传感技术、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已掀起一股浪潮,改变以往人们传统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改善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智慧校园的发展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也已成为一种共识。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这些建设均投人了极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虽然有的学校硬件平台与相应的软件平台已经搭建完成,系统已经投入运行,但与预期效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建设都集中在平台的投入上而没有让广大师生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便利,系统没有与用户很好地结合。随着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之上又发展起来了智慧校园。可以说“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阶段。“智慧校园”的基石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就意味着,“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存在着硬件与软件投入、系统建设与系统使用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领导与决策者的看法与决心。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重点要放在实践应用上。只有充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的各项优势。

一、数字校园的缘起及概念解析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计划。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教授凯尼期・格林(KennethGreen)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CampusComputing(theproject)”大型科研项目(黄荣怀2009)。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陈丽,2007)。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各种与之相关的概念不断涌现,数字校园逐步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创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与现实校园并行的“虚拟化电子校园”,并依托各种技术工具和手段来推动高校的全方位改革,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赵国栋,2012)。数字校园是一个伴随技术应用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概念,人们理解的层次和内涵不尽相同,目前存在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平台”观。万新恒(2000)较早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化校园以高速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基本创新与传播中枢。陈丽(2007)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

(2)“空间”观。沈培华等(2002)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蒋笃运(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这既是一个实用概念,也是一项工程和标准,更是一种文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张虹波等,2009)。

(3)“环境”观。黄荣怀(2009)认为,数字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的数字化资源丰富的、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的、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其宗旨是拓展学校的校园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并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4)“过程”观。蔡苏等(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一种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平台,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支撑,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赵国栋(2012)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工具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校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最终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科研之目标。

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描述了数字校园的特点。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校园的必然结果,其具备五方面的特征:重点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服务教育教学作为数字校园的建设的基本理念;支持学与教的资源比较丰富;多种应用系统有机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并丰富校园文化。

数字校园建设强调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与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与社会信息化的步伐相匹配的。但要应对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学习方式变革的诉求,单纯的网络基础设施装备、学与教数字化资源建设、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难以有效支撑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和拓展相对封闭的时空维度。只有跟上甚至引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积极构建“智慧型”校园环境才能真正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二、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2008年,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对这一理念给予积极回应。“智慧地球”的概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张永民,2010)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宗平等,2010;郭惠丽等,201l严大虎等,2011;张永波,2011),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的建设,智慧校园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鲁东明,2011)。例如,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吴颖骏,2010)。南京邮电大学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智慧校园规划(朱洪波,2011),且认为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2009)从数字校园的建设进程角度提出数字校园的“四代”建设观,他认为第四代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程、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如沈洁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设备、环境、资源以及社会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简单说,就是更智能的学校;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李春若(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物联网在学校教学管理、公共安全、后勤保障中的具体应用,为学校构建了智能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是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如陈翠珠等(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监测、分析、融合、智能响应的方式,综合学校各职能部门,融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质量更高的教学、更好的服务,构建绿色的环境、和谐的校园,以保证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也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那只是感知部分,应更多考虑技术的特点,突出应用和服务。(宓泳,2011)

综合以上观点和黄荣怀等(2012)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我们认为,智慧校园(SmartCampus)应具有以下特征:

(1)环境全面感知。智慧校园中的全面感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二是对学习者个体特征(学习偏好、认知特征、注意状态、学习风格等)和学习情景(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等)的感知、捕获和传递。

(2)网络无缝互通。基于网络和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慧校园支持所有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信息感知后可迅速、实时的传递,这是所有用户按照全新的方式协作学习、协同工作的基础。

(3)海量数据支撑。依据数据挖掘和建模技术,智慧校园可以在“海量”校园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对新到的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展望和预测;同时智慧校园可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更多地体现智能、聪慧的特点。

(4)开放学习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园面临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诉求。智慧校园支持拓展资源环境,让学生冲破教科书的限制;支持拓展时间环境,让学习从课上拓展到课下;支持拓展空间环境,让有效学习在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能得以发生。

(5)师生个。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均以个为理念,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目的,并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提速、完善,建设高水平网络平台,完善ipv6网络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现高速优质有线网和无线网全覆盖,构建10000兆骨干的网络系统,逐步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云计算平台,实施虚拟服务器系统,完善有效服务不同学科的共享高性能计算环境;建设基础应用支撑平台,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推广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信息门户和中心数据库;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构建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环境开发整合校内各种资源的数字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建设覆盖学校所有领域的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建立提升管理效率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一体化业务应用系统,支撑学校核心战略发展;建设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的科研信息平台,支持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建设信息化校园服务平台,完善虚拟社区功能,建立涉及各类服务项目的“一站式”服务申报、受理信息系统;建设物联网应用及移动互联平台,探索智能感知、识别控制等技术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应用。

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严密的安全体系和规范的校园服务体系,保障数字校园的效益的最大发挥。以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为重要保障举措。经过两个阶段的努力,将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建立省内示范性智慧校园,支撑与推动学校整体战略发展。

特色创新:智慧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物力有限,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切合实际应用的结合点,既能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财力物力构建一定规模的智慧校园实践项目,又能将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因此本项目准备以本校数字化校园中已部分建成的智能办公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探索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的实践之路。

参考文献:

[1]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06:123-125.

[2]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6:122-125.

[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04:12-17.

[4]陈明选.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篇4

一、立足时代背景,极具现实性和实用性

教育是经济繁荣、政治进步、文化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教育成果作为支撑点,国家和社会便会缺少相应的建设人才,进而难以取得社会建设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事业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持续增长,并坚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关于重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讲话,可见教育事业已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智慧校园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现代化校园,其诞生和发展需要以先进技术、社会环境和产业基础作为支撑。关于智慧校园的构建,国外已有所实践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国智慧校园的构建和实施却依然处在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在理论模型的构建,抑或实际举措的实施均需要不断进行信息融合和反馈。然而,国内尚未有完善统一的技术指导和系统架构。本书中作者以马来西亚、韩国为案例,分析了这些国家在构建智慧校园方面提出的战略举措,并结合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例如广东省佛山市的“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等),深刻论述了构建智慧校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我国其他地区构建智慧校园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极具现实性和实用性。

二、结合互联网特征,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若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共享性和信息的时效性、多样性等优点,便可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服务于人类社会。经研究发现,依靠互联网发展建构的智慧校园充分展现了鲜明的互联网特征:信息化、全面化、快捷化、智能化、自由化。首先,智能校园的建设需要大学校园里覆盖有线网、无线网、局域网和视频监控网等多种类型的网络相互融合;其次,智能校园需要能将校园内的新闻、通知等信息以最短时间传递到校园网的各个责任主体以及每位学生、老师等,这便体现了互联网的时效性和快捷性;再次,智慧校园需要强有力的幕后执行和监督团队,不仅要科学架构,更要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要求,这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最后,智慧校园需要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这也是构建智慧校园的关键所在。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完善校园信息交流、共享、反馈平台,从而学生、教师的资源共享更为便捷。因此,智慧校园可以看做是一个缩小版的、单纯面向校园的互联网集,方便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进行教学、科研、教务工作等信息的快速查询、处理、上情下达等工作。基于智慧校园的这些特征,作者在书中系统进行了智慧校园的规划,通过对智慧校园建设进行需求分析、必要性分析来制定相应的建设目标,从而有的放矢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逻辑严谨,内容全面而深刻。

三、研究范围全面,技术分析到位

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篇5

【关键字】智慧校园物联网信息化移动互联

一、引言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发起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大多数高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并按照数字校园架构初步建立了公共支撑系统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应用系统,但仍然存在着网络出口紧张,数据中心容量不足、业务系统缺乏整合、资源共享机制不畅、信息孤岛等突出问题。

二、智慧校园的内涵

智慧校园[1]作为一种全新的校园信息化形态,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笔者更加赞同智慧校园是指集成各类应用服务系统,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把校园中分散的信息化系统和各种软硬件资源整合为具有高度智能化、协同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有机整体,以实现校园环境全面感知、网络互通、学习环境开放及师生个性化服务,提高各应用系统的交互响应速度、灵活性以及准确性,使人们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新模式。

三、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在建设智慧校园时应该将现有的基础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共享的虚拟资源池,把逻辑资源按实际需求同时提供给多个应用。虚拟化集群的建立,可以有效减少服务器数量的增加速度,简化了服务器管理,降低了运行维护复杂度和成本,同时也会明显提高校园服务器利用率、网络灵活性和可靠性。

四、智慧校园建设内容

智慧校园本身具备开放性和共享性,因此可以为高校提供安全的数掘存储中心,解决存储资源不足问题。把内存、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使资源利用率提高,并运用原软硬件资源实现大规模计算与存储,从而实现超级计算机的性能,通过校园网为师生提供服务,实现海量计算、大规模数据处理等功能。

1.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理想模式就是无需人工服务,使图书馆管理更加完善。将所有图书由条形标签换为RFiD,可实现实时监控馆藏图书,及时更新数据,掌握馆藏分布与数量。与此同时也方便将馆藏资源数字化。借助智慧校园系统全面对接图书管理系统,将用户借阅信息读入手机卡中,轻松实现阁书的借阅、归还,还可通过短信完成查询、预约、到期提醒、续借等增值服务。

2.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系统应用到实验室中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和智能插座等。如实验过程管理可利用帮助学生方便地获取实验步骤、操作要点、使用帮助等信息,并在实验过程中仪器设备使用不当时,自动警告并中断实验过程,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实验数据可以被实时采集并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实验者,实现实验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

3.智慧门禁。智慧校园的建设可以方便高校实现门禁,充分利用学生门禁信息实现失联告警系统,保证学生安全。师生进出校门实现自动检查登记,系统自动阅读到校园卡信息,通过屏幕显示通过人员信息、照片,自动放行。系统存储出入记录,学生管理部门通过系统可以直观即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以及进出校园的时间。

4.智能教室。智能教室包括智能照明、智能温控、智能光照度控制、智能通风控制、噪声控制等。利用无线传感器技术,使教室内环境因素及每一盏灯都能遥测和遥控,并定时反馈状态信息,根据环境参数及光强度实现动态控制,实现低碳环保节约能源。

5.智慧设备。校园中的各种公共设施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系统连接在一起,若有设施出现异常,便会及时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向维修人员发送警告信息,告知出现异常设施的位置及异常情况,以便及时维修。

6.智慧宿舍。智能宿舍空间[2]的感知模块,包括数据信息集、数据智能分析和智能反馈信息服务,其数据应服务于其他智能空间。其服务涉及面比较广,包含住宿(如学生信息、住宿状态、床位数量及状态)、水电、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度、纪律卫生、设备资产的报修与管理、人员出入及夜晚查寝、分区广播呼叫等。

7.智慧操场。学生体育锻炼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活动。使用RFiD技术,在操场体育器材上安装RFiD读卡器,结合学生一卡通,使用RFiD读卡器读取学生进操场时间、参加的各种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及离开操场时间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学生日常锻炼相关信息,以便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监管。

结束语:高校信息化日益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潮流。然后建设高校智慧校园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们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从应用出发,更好更加有效的推进智慧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智慧校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8-0017-04

【作者简介】谢传兵,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13)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

为全面深入地推进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o、管理与应用水平,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于2016年年初,在全国首次以政府部门文件的方式提出推进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主题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该文件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全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并从内涵解释的角度给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发展要求:在特征状态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育人效果方面,要提高职业学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在事业发展方面,要以智慧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这样的一个文件给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和系列要求,至于智慧校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建设实践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依然需要具体研究和落实。本文试就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几个本质问题进行探讨。

一、智慧校园建设的概念分析

(一)概念的提出

在国内,第一个提出“智慧校园”这一概念的是浙江大学。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要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值得赞誉的是,这一概念在提出之初,就从技术服务的角度提出了智慧校园与传统物理校园和数字校园在功能与服务效果上的不同,这个概念的内涵既界定了作为特殊状态的“校园”本质,也界定了技术学视野下“智慧”的基本特征。其“整合”的特征,既包含了“智慧校园”必须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化特征,也明确了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智慧化的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其后,从2011年至今,有很多高校也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在内涵解释与现象描述上,更多地侧重于从技术角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智慧”的性质

对于智慧校园的“智慧”,学者及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多有不同的理解,最终导致对“智慧校园”的多重理解。黄荣怀等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具有较高的共识性,认为智慧校园(SmartCampus)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

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的转变过程中,很多人都从SmartCampus或者从intelligentCampus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其本质特征是一种“智能化”,基于这种理解的智慧校园建设行动,更多地侧重于技术本身的发展,从而忽视学校发展中的人的核心地位和思想理念的变革,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定位为对技术系统的升级与应用。对智慧校园的这种理解本身并没有错误,但这肯定只是一个侧面,没有对智慧校园进行更为宏观的、整体的理解。

也有人认为,智慧校园应该更加强调wisdom(智慧性),认为“SmartCampus”过于侧重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和网络的发展,因为最早这个概念就是从网络发展提出来的,而“wisdomCampus”比较侧重于校园建设更深层次的、更长远的Smart,更加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思考、规划和相关的举措。这种理解对于放眼未来而言极具方向与引领意义,但对于当下的建设推进来说,系统性要求更高,执行难度更大。

(三)“智慧”的意义

基于这个时代的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必然内在地包含着:在宗旨上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核心;在目标上以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在技术上以多种信息技术为支撑,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在功能上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从数字校园发展到智慧校园,不仅仅是概念与形态的变化,更是一种基本性质的转变。相对而言,智慧校园更加强调多种校园服务的融合与创新。所以我们对智慧校园应该有新的认识,不能把它等同于数字校园,也不能硬给普通数字校园贴上智慧校园的标签。讨论智慧校园的概念问题,是智慧校园建设初期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通过概念的讨论,来明晰在这个时代提出职业学校智慧校园的意义和内涵所在,讨论概念及其背后的意义与内涵,是通过复杂的思考来引导简单的行动。把智慧校园的要求说得太低了,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把智慧校园的要求设计太高太远了,更容易让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误导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如果偏离了职业学校现状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有可能导致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使智慧校园发展误入歧途,走进一个“沉没资本”的陷阱。

二、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任务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应该是革命性的,这在相关文件中早有论述。但这种影响,不应该是单向的,而是互动、交互和生成的。其中职业教育自身的革命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互动性,将会成为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一种显性特征。因为强调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思路与路径的变革,所以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融合、创新,将会是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难点。

从通常的理解出发,智慧校园(其实在此处理解为“智慧学校”也许更有启发意义)包括很多相互关联的功能模块或者说由很多具体的功能模块组成,例如智慧教室(课堂)、智慧(虚拟)实训室、智慧校企通、智慧节能等。对于现阶段的职业学校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智慧校园建设改革师生关系、校企关系、产学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要从根本上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整合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设的重点就是要研究和尝试怎么构建无缝学习平台(如“人人通”等),本质上是将单一的物理学习空间转变为物理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并存,使教师、学生能基于“学习网络”开展学习。把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等顺畅地连接起来,用一些成熟的、稳定的、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技术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同时空之间的充分互动,真正形成学习的网络。“学习网络”一方面是使用网络来支持学习,另一方面是建立学习中的网络。连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创建连接和发展网络,知识存在于这个网状结构中,设计合理的网络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正式、非正式学习环境一方面支持学习者基于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支持学习者建立网络连接,通过不断优化内外网络,促进个体学习发展。

在校企关系上,就是要立足产教融合的理念,改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效果。基于网络平台重新设计校企合作的途径与项目,让校企合作的成本降下来,使得校企合作更为简化、易行,共享学习资源、共建研发与培训项目、共生教育与生产智慧。在职业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中,各个领域和侧面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是最核心的要求,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空间、途径与成效,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学校智慧校园。

在产学关系上,探索有效的途径,基于多角度、多功能的校企合作平台,将生产与学习相互融合起来,这是智慧校园建设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传统的物理环境下,学校无论如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大面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问题。因为各类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学校硬件环境的投入更是有限的,无论哪个方面都无法解决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问题。要利用虚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技术,共同建立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场景、虚拟生产、虚拟岗位等,与物理空间的实训环境共同构成生产与学习的融合环境。

当然,对于不同的职业学校而言,其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各有不同,全面建设智慧校园与形成特色专长以解决学校发展的全面问题与特殊问题一样重要。最为可行的办法是强化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重要项目分步实施。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构建统一的技术系统,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顶层设计,寻求系统整合方案。要确定有限目标,分步骤实施,考虑不同建设项目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特点,制订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

三、智慧校园的技术支持

与过度强调智慧校园的技术方案一样,过度强调学校核心业务发展目标而回避技术支持的系统性也是一种固执己见。因为智慧校园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结合体。

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团队)曾经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化,提炼出智慧校园环境的十大特征:第一,位置感知:感知学习者的物理位置。第二,情境感知:探测学习者在不同场景以及他与谁在什么时间、地点做什么。第三,社会感知:感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第四,互操作性:不同学习资源、服务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第五,无缝连接:在任何设备进行任何连接时,提供持续的服务会话。第六,适应性:根据个人学习偏好和需求推送最合适的学习资源。第七,泛在性:随时随处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得感兴趣的学习资源。第八,全程记录:记录学习历史数据,便于数据挖掘和深入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建议以及推送相应的服务。第九,自然交互:利用多种感官及肢体语言开展人机互动,如语音、姿势、表情识别。第十,深度参与:沉浸于技术丰富环境中开展多向互动,获得平常难以企及的体验。这一提炼,既涵盖了智慧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与生活现象,也内在地包含着一系列整合的技术应用。

这些现象的背后,主要由三层技术架构:第一层是云计算(CloudComputing),其核心是对网络中服务器功能进行虚拟化,实现提升性能、横向扩展、分布结构却能够减少成本和能耗的目标;第二层是雾计算(FogComputing),即把应用终端进行虚拟化,能够真正解决不同终端设计独立的信息格式的交换问题;第三层是群计算(SwarmComputing),与物联传感技术相关,在物理环境中安装很多联网的传感器,运用新颖的求解优化组合问题的模拟进化算法,具有典型的群体智能的特性。从未来(已经到来)的发展趋势看,在网络服务器功能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虚拟化、终端功能通过雾计算技术实现虚拟化的基础上,网络中的交换机、路由器功能也将逐步实现虚拟化,亦即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例如:iCampus。基于以上技g的智慧校园,其技术实现的维度可以归结为:科学的决策系统、实时的控制系统、泛在的互联系统、便捷的服务系统、面向服务的计算系统、透彻的感知系统。

以上的技术问题,并不可能甚至也并不要求在学校层面上去系统解决,但忽视这些问题显然会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产生短视甚至是盲目的行动。智慧校园概念从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而这些技术隐含着高成本、高投入的必然。支持智慧校园形成与运行的技术要求,必然包括网络先进、业务智能和大数据,完全的自我经费投入或技术投入。无论学校的经费如何充足(其实统计数据证明当前职业学校的经费并不充足)都难以满足,何况整体建设难度大、建设周期较长、成熟案例非常少、建设与成效显现的风险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技术支持的问题更为必要,至少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进程中,必须规划设计与系统解决好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与重点,强调基于基本应用与特色创新,强调技术选择的成本与收益,强调技术共享与边际效益,在建设进程中不断立足新技术来强化应用与实用,提高智慧校园建设的功能性、可控性、持续性与成功率。

四、智慧校园建设的特色要求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适应需求、产教融合是最根本的育人特征,人才培养的不同决定了智慧校园建设必须有自己的定位。服务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特别是适应“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就必须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实践变革。新的产业发展是建立于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融合、3D数字制造技术、能源互联网、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虚拟化生活等组合的基础之上的,这种需求不仅给中国也给全球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因为这种产业与技术发展到最后,实际上是一场“人的革命”,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分享、和谐,更重要的是要求具备驾驭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的人才,以及能研发或者应用更加智能的、生命的、个性的新材料、新设备等的创新与应用型人才。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将面临更多非传统领域的挑战。智慧校园在发展的生成过程中就已经先后以网络教育、游戏化学习、虚拟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等新型教育模式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的培养时间和空间概念,实现了超时空的学习和超时空的互动。随着职业教育需求与目标的发展,其建设必须以更远更高的视野来考量:打破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元化格局,构建起互联网平台上的学校、家庭、企业、社会一体的交互式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而这将成为引领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特色甚至是本质要求。

这一本质要求包含着加快学校观念的转变:从“学校”到“社会”(在特殊的背景下也可狭义定义为企业)。职业教育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连同其他类型的学校时常被隐喻成“工厂”。回到根本上看或者说站在教育的理想中看,学校的本质是每一个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和空间,最本质的取向是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共同体。正如杰里米・里夫金所说:“虽然专业技能和技术对于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过渡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技术和技能,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改变,那就本末倒置。”教育学正在发生“由教向不教”的覆性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更包含着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教”到“学”的转变。

就教育和学习本身而言,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和学习行为上,也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和学习的基本制度与结构上,而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理解。或者说,构建一种新的学习文化将成为学校乃至于整个社会的重要任务。不管是哪一类哪一级的教育或学习,都不再是你花了12年左右的时间勉强忍受,然后在18或22岁时欣慰结束的那种枯燥乏味的活动。在21世纪,学习是人类的根本。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那么这个世纪将会被称为“学习的世纪”。

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篇7

关键词:知识循环模型;高职院校;智慧校园

引言

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完善智慧校园建设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过程之一。智慧校园建设不仅仅是高职院校跟上时展潮流的标志之一,更重要的是能够积极推动校园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活跃校园内部文化氛围。而正规的智慧校园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建设模型作为理论指导基础。因此,本文选用了知识循环模型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理论指导,并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

1知识循环模型概述

信息传播离不开信息载体的支持,同理,知识的循环也离不开知识载体的支撑。在现代社会实践中,人类对于新知识的吸收需要经过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必要时可能会出现形式上的转变或载体的变化继而发挥更具体的时间创造作用。这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就被称为“知识循环”。而所谓的知识循环模型就是将“知识循环”这一模糊的知识原理具体化为构架清晰的物理模型,使其被利用价值发挥到最大。

2智慧校园的含义

人们通常将“智慧校园”理解为创新传统校园工作,合理分配资源并对传统校园资源进行再利用,对校园进行现代化综合管理的方式。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于校园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为满足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校园生活多样化的要求,学校需要积极转变传统校园形式,推动校园现代化建设。

3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3.1数字化落实不到位。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对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然而在实际应用方面却降低了对数字化支撑的利用度,导致数字化建设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出现。大部分院校在前期规划以及智慧校园建设中都强调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教学管理、科学研究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实际应用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明显表现为在课堂资料、教学课件、课后作业等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有效的将其产生的资料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导致了教学信息、知识的分散性。

3.2业务规划缺乏整体性。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较为关注智慧校园业务应用系统的构建,然而在此过程中,他们大多数都忽略了对应用系统的整体规划和对业务标准的建设。因此,在智慧校园实际应用过程中,校园各部门都实现了业务应用系统的完善,然而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校园本身属于一个整体,如果放任校园管理部门各自为营,将很有可能导致校园内部信息不对称、交流不到位等多种问题的出现,从而违背了智慧校园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初衷。

3.3缺乏业务逻辑的集成与交换。智慧校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数据的有效整合,然而人们往往会忽视信息在集成、交换过程中的业务逻辑表达。信息数据的整合主要靠业务数据交换共享实现,但是以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情况看来,我们极少将信息数据资源纳入综合应用的层面进行全面考虑,因此,很难将数字校园的信息整合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同时,单个信息数据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在集成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复杂性,导致智慧校园用户在实际应用中接触到过多过繁的信息数据,无法达成一定的业务逻辑性。

3.4缺乏教育属性的认识。重视技术属性的应用,缺少对教育属性的认识。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智慧校园建设的技术应用,虽然智慧校园建设大部分是技术的应用,但是服务于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才是其最终目的。因此,转换研究视角,从智慧校园的教育属性出发,探讨其在优化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学生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才是今后智慧校园的重点发展方向。

4基于知识循环模型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探究

4.1保留原有资源,结合新型技术

虽然“智慧校园”这一新型发展模式出现时间晚、应用时间短,但是多年以来各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学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备一定的数字化基础。本着“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理念,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清理旧有的不适用的技术设备,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更大的空间。同时,建设者还可以对仍然具有利用价值的设备进行改造再利用,对已经成熟了的数字技术进行整合再成熟。

4.2做好顶层设计,强调分段实施

知识循环模型强调利用知识本身具备的循环性,而将其应用于智慧校园建设中则会表现为信息数据的循环特点。这对于源头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需要保障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再进一步的分段实施中体现出其优势。在建设初期,高职院校应该出于对校园实际情况的考虑,归纳整合出一个符合学校实际发展要求及资源现状的改造设计方案。

4.3确定主题方向,形成完善组织

知识循环模型作为一种客观的物理建设模型,能够被运用于多种科学建设中,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对该循环模型的利用目的,并据此做出明确的主题规划,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组织。智慧校园建设的目的在于推动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须明确各个高职院校所强调的校园个性建设目标,并据此做出特色化建设方案投入实施。由于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极为庞大繁琐的过程,涉及到多个不同部门的利益得失以及校内人员调动问题。所以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得到来自学校管理高层如校长、主任等具有决定权层次的协助,同时需要积极听取民意,保障实际应用人群的利益与便捷。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相关技术人员需要积极提供技术支撑,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性,结合本校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对学校的实际了解发挥出客观技术的主观能动性。

4.4强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而具有智慧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知识的记忆功能,因此在实际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发挥“人”的作用。智慧校园建设主体包括建设领导队伍以及信息技术人员小组,而实际服务主体则扩展为全校范围内的广大师生。因此,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发挥建设主体的作用,更要强化服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至今,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了智慧校园服务主体的巨大作用,积极开展了多项国家培训计划,极大地提高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真正做到了信息智慧化。同时,高职院校自身也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化教育,将智慧校园引用到课堂中来,推动智慧校园质量的提高和真正全面的落实。

5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校园的建设既符合时展要求,更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所以,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应该主动沿用各式新型技术手法如:物联网、云计算、多媒体等多种先进技术。不断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管理问题进行及时更新探讨,保证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智慧校园建设更加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倪曼蒂,谢立靖,向猛.米切模型观照下的高职智慧校园建设[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3:157-160.

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篇8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058-02

thinkingonConstructionofwisdomCampusinHealthVoca-

tionalCollegeunderBackgroundofBigData:inHealthVoca-tionalCollegeasanexample//LinJinna

abstractinthispaper,ahealthclas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s

anexample,introducethesituationoftheconstructionofuniversitydigitalcampus,andthen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andfinallybasedontheforefrontoftheschoolfocusesonthecurrentsituationofseveralsuccessfulcasesforreference.

Keywordsbigdata;highervocationalcolleges;wisdomcampus

1引言

大数据时代北京下,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知识增长速度加快,教育逐步由原有的班级授课模式化向网络化、分散化的个性化教育转变,教育的环境、学习渠道和方式等也发生巨大变化。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中指出,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到2030年,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监测、预测将全面实现。高职高专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大数据时代的浪潮中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原有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向智慧校园发展,成为现在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2数字校园的必然趋势是智慧校园

近年来,我国研究智慧校园的学者逐年增多,关于智慧校园的概念也有很多。清华大学蒋东兴教授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呼唤Cio体系》一文中对于智慧校园的概念阐述得最为全面:“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它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社交网络、数据挖掘、知识管理、虚拟化等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在网络空间建立校园虚拟映像,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通过在网络空间的计算掌握校园运行规律并反馈、控制物理空间,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实现学校智慧运行,支撑学校开展智慧教育。”[1]

3该卫生类高职院校建设现状

截至2016年10月,该校建成双万兆上行、千兆桌面、有线无线全覆盖的校园骨干网,完成了服务器云计算环境建设,开设数字化校园用服务器23台并投入使用,建成了功能完备的一卡通系统,可实现借阅、消费、洗浴,_通了一卡通手机端、自助终端充值,自助现金充值。

数字化校园软件平台建设已经完成四大平台建设,完成数字迎新、招生系统、学工系统、宿舍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电子离校系统、财务系统、一卡通系统建设,并完成了财务系统、一卡通、图书借阅及教务系统数字化校园方面的系统对接,基本上实现了学生管理、电子办公信息化,为全院师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网络环境,为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及软件支撑。

该校建有98间多媒体教室、6间计算机教室、1个高清录播教室,购置了网站群建设软件,已建设成集宣传、教学、艺术与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技术网站,建设有部分处室(系部)二级网站。

4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该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资源平台建设和深层应用推进困难。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时建设了很多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网络平台,由于该校数字化校园仍处于初级阶段,各个系统仍不够完善,还有许多应用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再进行调试更改,使得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减退,因此,应用系统使用率低,资源平台点击率低。

2)很多师生认为,将原有的工作模式改为使用oa系统、教务系统、学工系统等需要重新学习,增加了工作量,因此对于新系统热情不够高。

5关于卫生类高职院校智慧校园未来建设的思考

该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数字化校园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如表1所示[1],集成阶段、信息化程度不够高,还没能做到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借鉴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成功案例,提出以下几种平台和应用,以促进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智慧校园的发展。

教学质量监控大数据平台该平台扩大原有的数据源,将数据源分为: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管理人员评价;运行状态数据源,包括一卡通刷卡考勤、录像数据。数据源的扩大,使得数据更加准确、可靠。此平台实现以下三点转变:

1)原有的教学质量监控方式模糊宏观,应用该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量化精准;

2)由原有的每学期一评制转为常态持续,学生可以在本学期任何适合时间进行评教,数据是实时动态的;

3)由原有的随机抽取的部分学生进行评教,转变为全面覆盖,每位学生均进行评教。

教师综合档案平台该平台可以解决数据分散存储与管理的碎片化问题,是教师职业生涯数据全程记录,提供各类报表自动填报,实现及时准确的数据分析统计,为学校领导、学院发展、行政部门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智慧教室智慧教室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具有情景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2]。

智慧实验室智能实验室作为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物联网、传感器、射频识别、云技术等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为师生提供一个智能化实验环境和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打造一个泛在互联、互动协作、高度开放、信息共享、智能化、可视化、低碳化、安全化的智能应用平台[3]。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由RFiD标签、RFiD读卡器和配套软件组成,设备、仪器、耗材、药剂上带有RFiD标签,实验室门口安装有超高频RFiD读卡器,对设备等采购、出入库、实用操作、维修进行统一管理。

基于图书借阅记录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数据在心理学方面应用优势明显,具有代表性、客观性、收集简便、时效性。由学生日常行为数据挖掘心理状态,被动式服务转化为主动式排查,建立心理状态平台。借阅记录放映学生心理需求。

其他应用如智能电子书、在线学习(mooC)、翻转课堂、失联告警系y、智能助困系统、学生画像系统、学生个性化学业引导研究等。

6小结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卫生类高职院校培养与医学、护理、药学等相关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专业性、技术性更强。高职院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果,也为学院的管理、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离智慧校园还有很大差距,本文提出几种成功的前沿案例供各高职院校借鉴。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刘臻.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呼唤Cio体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7):1-5.

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篇9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24-05

1背景介绍

物联网的兴起2009年8月,温家宝同志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由此,物联网受到全社会极大的关注。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也被称为webof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单从字面上不难理解,物联网是一个将“物与物”连接起来的巨大网络,它在互联网将“人与人”在虚拟的世界中连接起来的基础上,延伸至将“人与物”相连,甚至将“物与物”相连,将虚拟世界中的人与现实世界中的物结合,恰当地解决了互联网虚拟性的缺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现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大高校的建设规模也在日益增长,传统的学校生活与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信息膨胀现状下学生的需求。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建设智慧校园已经成了学校建设的必然要求。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全面建设智慧校园,服务师生。本文以无锡市江南大学为例,进行应用现状介绍。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校园生活和教学管理这两大方面。

1)校园生活。在校园生活方面,江南大学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智慧校园进行建设。

①“校园一卡通”应用。基于RFiD技术,学校将饭卡、浴室卡、打水卡、晨跑卡、借书卡、门禁卡等集合于一体,真正实现了一卡吃饭、洗浴、打水、出入宿舍等强大的功能,为学生生活提供“一卡走校园”的便利。

②智慧节能校园应用。在利用物联网进行节能型校园建设方面,学校研发了智能化照明系统、水电监测系统、能耗额定管理、漏水监测、用气监测、预付费管理等节能应用系统,并投入使用,实现了“低碳校园”“绿色校园”的目标。

③数字图书馆的应用。针对图书馆拥有繁杂信息量的特点,学校建设了数字图书馆网站。一方面,可以连接至CnKi等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图书文献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查找自己需要的书籍在图书馆的位置,便于寻找。

2)教学管理。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通过对教务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平台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教务信息、教学资源等,也为学生与教师不同时间、空间内的交流提供平台。

针对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的建设,江南大学还对校内平台“e-江南”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利用。e-江南平台为江大学子提供从学习到生活的全方位查询与服务,如优质视频资源、学分学费查询、智能卡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图书管理等,很好地将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与实际的校园生活联系起来,是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

但是,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也慢慢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学生对智慧校园认识不足,从而使智慧校园的应用推广受到阻碍;某些物联网技术不纯熟就投入使用,使学生对智慧校园建设失望。本次研究就针对物联网下的智慧校园在学生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充分分析学生对智慧校园建设的看法,从而为智慧校园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2调查问卷编写

本次调研的问卷一共分三部分:基本信息调查;智慧校园设施使用及满意度调查;智慧校园发展建议调查。为了能在数据分析时全面了解学生对智慧校园设施的使用度及满意度,同时对智慧校园发展建议做调查,本课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略)。

3数据分析

智慧校园设施使用及满意度调查

1)对图书馆、教务网、教学平台等网络平台的使用情况见图1、图2、图3。

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校内资源使用不一致,因此在数据分析时按照年级不同进行分类分析。本次调研所调查的对象仅限于大二和大三两个年级,具有局限性。通过数据对比,不难发现如下问题。

在对数字图书馆使用方面,大多数人都处于偶尔使用的状态,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有数字图书馆的存在。大三学生也比大二学生使用较多。从学生方面出发,这可能与现代人读书较少,本科生对学术研究较少、对文献需求较少等因素有关;从学校方面,可能与数字图书馆的宣传过少有关。

在对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方面,大部分人处于偶尔使用状态,大多数学生都反映,在使用高峰期(选课、查成绩等)经常出现系统无法登录或非常卡的情况。这就需要注意平台的建设。

在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面,大三学生中经常使用的人数较少,说明教学平台使用率不高;大二学生中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和很少使用的人数相当。由于教学平台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这可能与不同年级教师对平台的使用程度不同有关。

综合上面的比较分析,在网络平台资源的利用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各种平台的宣传,平台的开发仅仅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首要步骤,能否真正在学生与教师中投入使用,能否为学生与教师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才是智慧校园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准。

2)对“校园一卡通”的使用情况(图4)。首先,几乎所有学生都肯定了将饭卡、门禁卡、洗澡卡、热水卡等校园用卡绑定到一起的做法,让学生的生活得到便利。

江南大学澡堂一卡通存储柜是近一个月刚安装的设施。采用一卡通刷卡,就可以打开空柜子,存储衣物,在沐浴完毕后再通过刷卡打开属于自己的柜子。可是这个技术并不是非常成熟,学生反映经常出现柜子打不开的情况,造成极大的不便。这一点也可以从图5的数据中看出,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女生,认为使用非常不便。

跑操采用“一卡通”打卡的方式进行也是江南大学本学期初开始实施的方式。通过在跑步的起点刷一次卡、终点刷一次卡,纪录学生的跑步时间以及所用时间。这种“一卡通”的运用,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将科学技术恰当使用的方式,但是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技术支持下的制度有待商榷,如图6所示。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校园一卡通”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光有技术仍不行,必须要有合适的制度,让技术的应用更有价值,跑操制度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时,所有基于物联网的技术必须在纯熟后才能投入使用,否则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便利师生的效果,还会给校园生活带来麻烦。

3)节能校园建设。江南大学在节能校园建设方面做了极大的努力,先后实现了智能化照明控制、水电监测系统、能耗额定管理、漏水监测、用气监测、预付费管理等系统,成为高校校园节能的范例。但学生对这些系统的了解情况却是差强人意。如图7所示,可以看到,学生对自己切身感受到的节能系统如智能化照明系统等的使用情况了解较多,但对于漏水监测、用气监测等与自身生活无明显关系的设施了解甚少。

学生作为学校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应该对学校各方面的建设有一定的了解,并为学校的建设做贡献。针对学生对节能智慧校园了解少的问题,江南大学后勤部门已经面向学生开展了学校节能智慧校园建设的成果汇报讲座,让广大学子切身感受节能型智慧校园的建设,并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相信在进一步的推广中,会让更多学生了解学校的建设,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

4)对“e-江南”平台的使用。e-江南是江南大学为学生开发的集学习、生活于一体的网络平台。随着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江南大学对e-江南平台进行进一步改进。如今,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查询有关自身学业方面的课表、成绩等内容,还可以进行宿舍设施损坏报修、智能卡管理等生活服务,是智慧校园应用的一大体现。但如此贴近生活的一个平台,学生对它的使用率却不高。

如图8所示,从数据中不难发现,大部分人对e-江南的使用频率都是相当低的,并表示对其强大的功能不了解。其中,大三学生的使用比大二学生更少,这可能与不同年级人群对网络的使用频率不同、人群中对平台的宣传力度不同等因素有关。

其次,如图9所示,在对“e-江南”不同功能的使用方面,学生在教务、学分学费、网络教学平台等与学业有关的入口登录较多。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对e-江南的认识可能仅局限于教学领域的应用,还未很好地延伸至生活领域,如后勤服务系统当中的失物招领、网上报修等便民功能(如图10所示)。

如此贴近生活的e-江南平台还需在学生中加大推广,让学生、教师真正使用好这个平台,发挥其价值。

智慧校园发展建议调查

首先,笔者对在校学生对“智慧校园”的了解程度进行调查。如图11所示,调查显示,表示接触过“智慧校园”概念的人比没接触过“智慧校园”概念的人稍多。但由于调查对象都为教技专业的学生,这与专业学习内容有关,在此仅对接触过和没接触过“智慧校园”概念的学生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建议进行分析。

在这个移动学习、移动生活的时代,学生对“使校园生活更便捷”的智慧校园建设的措施,普遍偏爱制作校园app,通过推送通知的方式了解校园各项信息。在这点上,浙江工业大学制作的校园app――微校并投入使用,学生普遍反映非常便捷。可见,智慧校园的建设也需要往可移动方向发展,使其更便捷。

其次,从图12中可以看出,没接触过“智慧校园”概念的学生仍偏爱于将所有信息以短信方式发至手机的传统方式发送通知,并没有充分利用技术为校园生活服务。这就需要在今后对学生多加宣传“智慧校园”的建设,加强学生的了解。

另外,对于“移动智慧校园”的建设,学生希望有图13所示功能。学生在移动智慧校园建设中,对学习、生活各个领域都有需求,其中的首要需求还是学业方面的。因此,在建设移动智慧校园时首先要实现解决移动学业端的功能,再进一步延伸至生活端。

最后,学生对“智慧校园”建设最普遍的意见是:教室的多媒体设施维修需及时。这就表明在“智慧校园”建设之前,需要让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在保障例如教室多媒体设施等与师生校园生活密切联系的设施的基础上,开展“智慧校园”的建设,相信效果会更好!

4结论

江南大学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的建设在各大高校中走在前列,但在设施的实际使用方面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注意。

首先,“智慧校园”的平台、设施等需要通过宣传进行推广,让在校师生了解、使用,并体验到使用后带来的便捷,才能真正实现“智慧校园”技术的价值。

其次,学生对“智慧校园”的概念了解不足,这是导致使用“智慧校园”设施较少的直接原因。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开展如讲座、汇报会等方面的宣传;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实际使用,在使用中体会“智慧校园”。

同时,“智慧校园”建设的开展必须以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前提。校园基础设施尤其是教室多媒体设备需要保证正常使用,才能进一步开展“智慧校园”的建设。

另外,现代技术必须要在发展纯熟后才可以投入使用,为师生生活带来便利。若技术不成熟就大规模投入使用,如澡堂一卡通存储柜,不仅不能达成便民的目的,反而会为学习、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篇10

关键词:教育变革;海淀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1-0005-07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别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海淀区是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新近又被列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辖区面积4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48.4万人,相对首都其他核心城区,地广人多的特点比较突出。同时,海淀区辖区内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汇集,中小学校200余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优势明显,这成为海淀的教育文化与科技优势。但另一方面,海淀区人员结构复杂,山前山后经济文化发展差距较为明显,外来务工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如何借助教育信息技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使海淀丰富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区域内常住人口、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所共享,是摆在海淀区教育发展面前的重要任务。

围绕着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目标,海淀区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乃至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实地调研、统筹规划、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由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由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教育变革之路。

二、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乃至教育发展所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对海淀教育公平、均衡、高质发展的需求与教育信息化尚未能确保教育满足以上需求的矛盾,而解决这一根本矛盾的基本出路在于遵循“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理念,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海淀教育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跃迁及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为此,要实现一系列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转换。

1.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与跃迁

通过调研,我们对海淀区校园教育信息化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校园教育信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从而提出了智慧教育成熟度模型,见图1。

如上图所示,校园教育信息化有一个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逐步过渡的过程,而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呈现一种质的飞跃。数字校园的基本特征是:(1)进行了各种交互性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了“校校通”;(2)初步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3)在管理方式上是按照计划机制进行建设并开展相关技能性培训;(4)教学方式以授导式教学为主;(5)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初级培训与考核;(6)学生仅具有基本的信息搜索、获取、加工的技能。智慧校园的基本特征是:(1)各种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完善;(2)不仅高标准实现了“班班通”还高标准实现了教师空间、学生空间“人人通”;(3)在管理方式上以恰当的评价与适当的监控为主;(4)教学方式采取移动学习、社区内学习、大规模协同学习等形式;(5)制订智慧教育教师标准,对教师进行国际高质量认证等;(6)重视学生的信息加工、创造等技能以及信息道德与伦理的培养。通过调研发现,海淀区学校大多正处在上图中的第二、第三个层次上,亟须实现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跃迁与发展。

2.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与跃迁,同时也昭示了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所谓数字教育,即数字化的教育,就是将数字信息技术用于教育领域,力图使教育的某个组成部分及某一运行环节数字化的教育形态。按照通常的理解,只要教育的某个组成部分或某一运行环节进行了数字化,就可以称之为数字教育。基于这个层面的认识,即使教育的整个组成部分或全部运行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从本质上来讲仍是将传统教育改头换面而己。因此,数字教育属于较低层次的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需要转型和升级。所谓智慧教育,即智慧化的教育,就是主要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旨在打造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按照这一全新认识,智慧教育强调最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适当而全面的应用,强调整个教育组成部分或全部教育环节有机化、智慧化的内在协调与统一。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形态,是数字教育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必将对传统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和改变。

结合海淀区教育实践,将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相比较,可以看出,智慧教育呈现出一些更为突出的新特征,具体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面向未来教育的主要理念,是新世纪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的必然境界,是教育信息化从量变到质变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技术革新的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作为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的建设者与参与者,海淀区的教育管理者、广大教师、广大学生及广大市民需要实现一系列理念与模式的转换。

(1)在教育理念上,主要是确立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思路。要通过智慧校园、智慧教育建设促进实现教育均衡、高质发展,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使优质教育资源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服务,从而促进学习型社区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实现。

(2)在智慧教育建设理念上,主要是实现从传统办学思想到现代办学思想的转变。要把智慧教育建设放到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地位进行统筹、谋划、布局和落实,以智慧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的整体提升;要致力于全面实现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与教育的智能无缝连接,以促生未来新型学习形态与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树立全社会办教育的思想,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智慧教育建设中来。

(3)在教学模式上,主要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智慧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在智慧教育背景下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习模式上,主要是实现学习模式“根本性、多向度、全方位”的变革。在数字教育阶段,学习者通过网络去寻找学习资源,而在智慧教育阶段,位于“云”和“端”等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会通过学习分析技术自动智能地推送给学习者,实现信息找人。海淀区未来的学习将是开放的、泛在的、协作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多向度、全方位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协作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探究发现学习、变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基于云的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三、技术推动教育变革——技术路径的选择

在全面把握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基于“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理念,海淀区对全区智慧教育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统筹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的落实,这主要体现在智慧教育的建设框架及其实施上。海淀区智慧教育的建设框架可以概括为:建设三类智慧环境、提升为四类人群的智慧服务、建立五个保障体系、实施六大板块工程。如图2所示:

1.建设三类智慧环境

为打造适应信息时展、适合2l世纪数字原著民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态环境,海淀区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语义网、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和完善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学习资源与便利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结果的三类智慧教育环境,分别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智慧云(教研)中心,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和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如图3所示。

智慧云(教研)中心主要是整合现有各类软件系统,促进应用系统贯通与集成,建成基于统一数据环境的集成化、智能化的海淀区智慧教育公共云平台,为全区师生提供“人人通”空间等基础支持服务,实现全区通用教育业务的集中化管理和信息资源的按需分配。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主要是研制智慧校园能力成熟度模型(如图1所示),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设备,体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均衡配置,高标准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和“师师通”。支持终身教育的智慧型学习社区主要是积极推进支持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智慧型学习社区建设,为海淀区师生及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服务,进而创建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相融合的学习型城区。

2.提升四类对象的智慧服务

为体现智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对象服务的理念,海淀区智慧教育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师资培训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全力做好面向学生、教师、管理者与公众四类对象的服务,持续推进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教研和智慧服务等四大应用(如图4所示),从而促进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服务、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五个现代化的实现。

推进智慧学习主要是广泛推广信息化的学习方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融合达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大幅度提升。推进智慧教研主要是创设良好的网上教学教研环境,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师协同教研平台,使得优质学校教师的智慧能够向薄弱学校、社区、社会辐射,形成具有海淀鲜明特色的区域性网络教育体系。智慧管理主要是在“教育管理基础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决策”方面推动深层次应用,实现教育的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以及构建一体化智能运维体系等。推进智慧服务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智能沟通服务、即时教育信息服务、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意见建议反馈服务等。

3.实施六大板块任务

为实现打造三类环境的宏伟目标,切实做好面向四类对象的智慧服务,结合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现状,初步规划并逐步完成六个板块的任务,分别是: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板块、智慧校园建设板块、智慧型学习城区建设板块、智慧教研素质提升板块、智慧学习应用推进板块、一体化智能运维板块等。这六大板块的总体逻辑架构如图5所示。

通过以上六大工程板块的任务完成,结合探索教育云平台与智能终端在学生学习、教师工作、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场所的无处不在学习(泛在学习)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最终为各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最需要、最适合、最准确、最便捷的智慧教育服务。

4.建立五个保障体系

为确保以上各大工程板块的顺利实施以及智慧教育总体目标的达成,海淀区智慧教育着重持续加强理念、组织、资金、制度、标准等五个方面的保障体系。

(1)理念保障。主要是从智慧教育建设的高度,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为核心理念,及时实现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不断破解海淀区教育所面临的教育难题,不断提升海淀区教育质量水平。

(2)组织保障。主要是在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完善并充实海淀区智慧教育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成员库,完善学校等教育机构智慧教育小组及其运行机制,贯彻“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做到职能明晰、责任落实、协调统一,从而形成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的合力。

(3)资金保障。主要是本着“财政驱动、社会参与、多方开源”的原则,以海淀区智慧教育财政资金为主要投入来源,在妥善利用并主动争取国家、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项转移财政资金的同时,充分发挥海淀区智慧教育财政资金的杠杆与导向作用,引导并撬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促使形成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多方投资、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有利局面。

(4)制度保障。主要是以国家、北京市相关规范性文件为指导,制定《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并不断完善海淀区智慧教育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智慧教育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规范操作,提高效率。同时以创新的精神科学设定、不断完善各方工作机制,为技术推进海淀区智慧教育发展添动力。

(5)标准保障。主要是加强智慧教育标准采纳、建设与应用,在积极采纳教育部、北京市制订的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同时,建立海淀与国家和北京市教育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相衔接的区域性智慧教育技术类、管理类标准、环境配置规范和应用绩效评估规范。

四、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