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24

经典文学的好处篇1

对小学生进行中华国学经典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古韵悠长,口才文采从诵读开始,素质气质自经典升华。实施经典诵读工程,让学生反复品味唐诗宋词经典文化的韵味,悉心聆听古代先哲的教诲,让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重新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诵读中华经典文化,天天咏唱千古名句,让学生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将诵读千古名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通过这一教育活动形式,同是让学生养成“重读书、重积累”的学习习惯。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并提出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如何把传统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工作,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传统中华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感的健康一代,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我校于2010年开始尝试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提出“与圣贤对话,与经典同行”的国学经典教育理念。以诵读国学经典为主要形式,以课堂教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民族精神和情感的全面渗透为主要目的,号召广大师生积极投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1学校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我校坚持以德治校的方向,把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教育整合,培养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养,创造经典人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校把国学经典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立了学校国学经典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任组长,组员由教科处、德育处、教师代表组成。为国学经典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统一安排,统一布置。同时学校加大宣传力度,从正面引导全社会和广大的家长支持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形成全校师生共学经典、共诵经典的氛围,具体工作由教科处和德育处施行常规管理,制定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分别由各班语文科任教师负责指导诵读。

2编写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的实施,提高经典文化实施与育人的实际功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在不加重小学生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乐学,学校从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取舍,确定相对易懂、寓意深刻、朗朗上口的内容为教学重点,做到“三不”即鸿篇巨制不读、晦涩难懂不读、含义偏颇不读,和“三有”即有声、有色、有形。在容量、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一年级《百家姓》,二年级《千字文》,三年级《三字经》,四年级《弟子规》,五年级《论语》节选,六年级《古诗词》。各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诵读内容。为学管理,学校安排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取得了较好效果。

学校把国学经典教育与语文课教学相结合,每周安排两节课作为国学经典教育课,由各班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文句的精神实质进行适当的点拔,让学生诵读原文,使国学思想播撒在孩子的心田。课堂教学让学生触摸到了国学的精彩,提高了学生识字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熟读、诵读、简单讲解,学生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为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利用中午(1:00-1:20)时段播放国学经典名曲。

3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本着“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的诵读理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校园内布置文化墙,在楼梯间、教室黑板报张贴经典诵读图片、名人警句等,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观看,力求多方位营造国学经典学习氛围,让学校无处不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师生耳闻眼见,处处感知传统文化精神。

4学习经典,汲取精华,将传统经典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学校将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和各学科有效地进行整合。语文课教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渗透国学经典教学内容;美术课教学对学生进行作品赏析;音乐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古典音乐赏析;体育课教学把传统活动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把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和良好习惯的熏陶融合。孩子们吟唱、诵读《三字经》,使他们从小熟悉自己民族的语言,从而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提升爱国情感。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牢记祖先口口相传的基本的伦理道德,牢记尊敬长者、孝顺父母、懂得感恩是中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族传统。学生在诵读经典、熟记名句、提高中文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懂得了中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学校通过班队会讲古代经典故事、让学生们与圣贤对话,明确做人的道理;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中融入经典故事、古代名言;在“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争当文明好少年”、“感恩教育报告会”等活动中渗透特色文化,将传统的文化和精神播撒在学生心灵深处,渗透于学生日常行为之中。

5以活动为契机,多种方式寓“学”于乐

为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中小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要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方式。比如“经典诵读书法、绘画展”“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把优秀作品制成展板在全校展览,对优秀作者奖励经典诵读古诗词书籍。再比如文艺汇演,各班排练经典古诗词朗诵、古典音乐集体舞、古诗词大合唱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便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6建立考评机制

经典文学的好处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主要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71-1

经典诵读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经典进行朗读、熟读、背诵以及吟诵,进而达到民族文化传承,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开发潜能,提升素质等目的一种教学方式。儿童时期是中华文化璀璨经典诵读的黄金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对经典诵读认识不足,出现认知偏差

由于“经典”、“诵读”本身涵盖范围广,加之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目的理解不足,因而容易导致教师出现认知上的偏差。据调查,大多数教师认为经典诵读就是对古诗词、古文、古典小说、国外名著的诵读。在实际教学过程,多数教师往往容易将经典诵读教学与古诗文教学混同起来,认为经典诵读教学中选择的经典内容应以那些简单易理解的古诗文为主,这与经典诵读教学所强调的充分利用少年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大量背诵古代最有价值的经典作品相矛盾,这意味着教师未能将经典诵读教学与古诗文教学的不同区分开来,没有真正理解到经典诵读教学的内在涵义。

2.诵读时间分散不固定,诵读途径单一

目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所点时间较少,而且相对分散不固定,这样必然会影响经典诵读教学在教师及学生心中的地位,致使经典诵读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难以真正将经典诵读推广到实处。同时,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途径较为单一,完全依靠教师自己挤出诵读时间,因而难以使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持续性、连贯性、系统性得到有力的保障。经典诵读教学强调学生在不断的朗读、熟读、背诵以及吟诵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语言领悟力。因此,在教学中固定诵读时间,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诵读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

3.学生背诵经典困难,背诵效果不佳

由于经典本身所具有的难度,使得小学生的背诵常常建立在半懂不懂或完全不懂的状态下,这样久而久之,容易削弱学生背诵的积极性,降低学生诵读热情。多数人认为背诵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背诵是死记硬背,这完全违背了小学生发展的认知规律,然而事实上,小学生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弱,而理解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因此,儿童时期是中华文化璀璨经典诵读的黄金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记忆潜能的开发,深化诵读效果。

二、提高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1.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诵读认识

目前,多数教师对经典的理解往往集中在古诗文上,认为经典诵读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可理解的内容,而那些难以理解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不适合小学生学习。可见,教师尚未真正把握小学语文实施经典诵读教学的本质,对经典诵读含义的理解不够清晰。在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除了会“教”、会“背”外,还应拥有足够的涵养、更多的知识储备来保证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的认识。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开展专题讲座,讲解经典诵读教学的心得体会,传授如何有效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假期进行集中学习,或派遣相关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深化教师的经典诵读意识,树立正确的经典诵读教学观,进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2.注重诵读途径的多样化,延伸诵读时间

经典诵读教学除了依靠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借助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这种内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在浓厚的书香中茁壮成长,塑造人格、陶冶情操。首先学校要努力创设良好的经典诵读氛围,可在教室、走廊中张贴图文并茂的古诗、成语故事的图画以及名人名作、经典名言名句等,让步入校园的孩子时时处处感受到经典文化的气息。或利用学校的有声资源,在学生入校、课间休息或放学时间适时地广播经典诗文,成语典故、古代传说等,让学生在经典的韵律下学习、游戏,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其次,家长要努力为孩子们创建一个家庭经典诵读的平台,引导孩子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感受世界,进而获得美的熏陶。如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专门放置经典诗文、成语故事等诵读资料的小书架,以便于他们随时阅读与温习,可以每天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陪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玩古诗文接龙游戏,讲述成语故事等,帮助孩子养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

经典文学的好处篇3

一、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经典古诗文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本教科书,它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诵读经典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功底,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能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加深认识,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在诵读经典中探寻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价值取向。如《离骚》让人感受到伟大的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感。《岳阳楼记》表达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再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些经典语句都教育学生要关心祖国、民族的命运,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健全学生的人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富裕了,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随之产生,诸多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诵读经典能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

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激励学生要有坚强的意志,经受住磨难的考验。李白的诗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蔑视权贵的精神及追求自由的个性,也激励着学生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也是在与历史文化名人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三、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传承美德,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我国经典诗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文明习惯,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经典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些经典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对待父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影响学生的重要人物。

传统经典古诗文强调择友需慎重,“子曰无友不如已,益损三友正如斯,端人正士当结纲,阿谀迎奉应远之,酒肉之交难长友,忤逆为朋人笑痴,汪博痞徒宜戒拒,风雨急难见心机”要远离那些阿谀奉承、酒肉朋友,正直高尚、能够共患难的人才是我们择友的对象。

四、诵读经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传承民族

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而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无数先辈用他们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奋斗和高度智慧经过岁月的千锤百炼的升华凝聚而成的。它在历史的演进中以各种形式代代相传,因不断积累发展而丰富。而诵读经典正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典文学的好处篇4

文学经典是人类智慧和各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缩影,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热情逐渐褪去。通过对我院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英文经典阅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处理,对英语专业学生英文经典阅读的情况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根据236名在校大三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有21.19%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读过英文经典著作。这说明英语文学经典阅读作为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对我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正逐渐失去吸引力,但事实上,在探索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的道路上,英语文学原著经典阅读依然散发着不老的生机和活力,而不应被遗弃。选择在校期间粗略读过一本以上文学经典著作的学生占59.75%,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这样一组数据,学生中有63.98%的学生认为阅读文学经典对提高英语专业能力有很大帮助。这说明,从认识上来讲,大部分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十分认可,而且很大一部分人也尝试通过英语文学经典阅读提升英语专业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文学经典原著阅读成了走马观花,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经典阅读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众多。问卷调查显示,69.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文学经典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极少数的同学会花费超过两小时的时间来阅读文学经典,这组数据显示了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最基本的阅读时间无法保证,这也恰恰是经典阅读在传统教学中稳固地位遭到质疑的最重要原因。从学生自我查找问题的情况来看,55.09%的学生认为经典著作难以读懂,而没有耐性,但真正能够融入其中的学生会感到,英语文学原著经典承受了漫长时间的考验,散发着独特的语言魅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在阅读能力和英语基础知识积累上的薄弱造成学生在面对经典著作时阅读困难。35.59%的学生认为上课时间紧张,没有时间读经典。通过分析大三英语学生课程不难发现,课程的安排远没有紧张到难以抽出阅读时间,但是这个原因被抛出,归其原因是由于互联网及各类娱乐活动占据着大学生的主要课余时间,文学经典很难获得大学生的青睐,学生主动挤时间阅读的积极性不高。11.44%的学生认为经典著作和考试并无直接关联,这说明应试性教育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于部分学生的思想中,在英语学习中轻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重应试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12.7%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阅读经典的氛围,虽然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很高,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们对于学校层面关注经典阅读的期望。

二、文学经典阅读对英语专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多数学生认为英文经典阅读运用于生活的不多且对提升英语专业能力作用不够明显,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英语文学原著经典中千姿百态的社会画卷,从方方面面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适当地了解这些社会文化知识,适当地感受这些社会文化环境的特色,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增长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文化印记对词汇、语句乃至整篇读物的影响,社会文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语言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这就好比自然环境对其中生物的影响一样与生俱来、不可磨灭。归纳起来文学经典阅读对英语专业能力有着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提升读、写等专业技能文学经典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相对狭窄的知识面,而且对促进学生读、写等专业技能也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发散式的阅读可以推动学生英语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超越自己知识范围的字词、句型和表达。在彻底弄清这些疑惑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便会对这些疑点有一定的掌握,学生会通过查阅工具书熟记一些生字词,通过摘抄等方式掌握一些地道的英文表达。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可以通过阅读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将优美的句型更好地运用于写作中,以此提升写作能力。读与写这些专业技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继而又可以更好地运用于阅读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文学经典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学经典阅读可以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平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著名的文学评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思维存在差异性。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对相同的情节提出不同的看法。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因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正因如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通过对文中细节的标注和思考、读后感的撰写,学生对文学经典独特的理解能够更好地体现其创造性思维。

(三)拓宽学生视野,加强文化差异概念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原著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社会文化体验,感受纷繁世事,领略异国风情,从而增强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感性认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能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应该对运用这门语言的国度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经典的过程,根据文章中所描写的独特行为方式对英语国家会有更深的了解。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与自己在母语中已获得的知识也会产生相应的比较,这会加强对文化差异这一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三、提升文学经典阅读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是一个开放结构,只是一种意义的可能性,读者的参与才意味着意义的生成及作品的最终完成。要求学生阅读原著,不仅是理解经典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需要。真诚地尊重经典,静心地阅读经典,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不仅培养读者的人格,而且提高其语言文字素养。这才是英语文学课程开设的真正目的。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质量,学生与老师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为此付出努力。

(一)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从分析调查问卷结果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英语经典文学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不能够保持经常阅读的良好习惯、认为所读名著对英语专业能力提升不够明显、感觉从阅读所获得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不多等等。“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不难发现,学生对英文文学经典阅读缺乏兴趣是导致英语学习现状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尽量选择可读性、趣味性较强的书籍,使学生读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同时应该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程度的专业能力来引荐不同难度的书籍,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学经典。此外,学生也要设立详尽的阅读目标,规划好阅读书目、阅读数量和阅读时间等。在确立好目标之后要付诸实践,克服种种困难,努力落实计划,使阅读英文文学经典真正成为一种兴趣爱好。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在英语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当学生对阅读文学经典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一定要辅以良好的习惯才能将兴趣真正融入文学经典阅读之中。调查问卷显示,24.58%的学生阅读英美文学经典的时候只是单纯地看书,少数同学会做一些摘抄或者在书中进行批注,只有不到20%的同学会在阅读之后写一些读后感。这些数据显示学生在进行文学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误区。不难发现,学生从文学经典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大方面取决于阅读的习惯,如此泛泛而读,必然造成阅读文学经典对英语专业能力提升不够明显的结果。因此,英语教师要在帮助提升学生阅读习惯方面做好领路人,帮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在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阅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在书中进行批注,将有疑问之处着重标记,或者遇到有感而发之处可随笔标注一下自己的观点。在读完之后,教师应告诫学生切勿将书本立即抛之脑后,应及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以此加深对书本的理解。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阅读。学生可以标注自己不甚了解之处,多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来加强理解,也可与其他同学或者老师一起探讨书中精彩之处,集思广益,以此来体会书本的深刻含义。

经典文学的好处篇5

   “戏仿”的对象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因此文学经典的“戏仿”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红楼梦之谜案》小说是对文学经典之作《红楼梦》的戏仿。以薛蟠出游途中发生的事情为开头。对于《红楼梦》的戏仿,诙谐的喜剧效果正达到了对于那些不着边际的所谓红学的嘲讽的效果。另外对于《西游记》的戏仿作品近年来也有许多。以下是电影《大话西游》其中的经典对话的片段:唐僧:你怎么可以这样跟观音姐姐讲话呢,悟空?悟空:不要吵!唐僧:你怎么又吓我!唐僧:喂!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你怎么又…你看我还没说完你又把棍子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他扔掉会污染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这段对话是对原作《西游记》的一大挑战,不仅言语犀利,而且用了“观音姐姐”、“调皮”这样新潮的字眼,使得电影更加具有喜剧诙谐的效果。巴赫金认为“戏拟”乃是文学的狂欢化的一种表现,因此把戏仿称之为“戏拟”。其所展现是日常生活中各种话语与文学艺术汇总的各种话语美。换言之,这“游戏”之所以令人开心,就因为它是对虔诚、严肃、永恒、稳固、绝对、不可变更等神圣性的“降格”,从而在解脱羁绊和粉碎禁锢中获得自由的欢快。而这所谓“降格”,就是将神圣的东西与“物质-肉体”联系起来,就像“一股强大的向下、向地球深处、向人体深处的运动从始至终贯穿了整个拉伯雷的世界。他的所有形象,所有主要情节,所有隐喻和所有比较,都被这股向下运动所包容。整个拉伯雷世界,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都急速向下,集中到地球和人体的下部去了。”

   (二)文学经典的商业化

   在消费化文化背景下,文学经典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出现商业化的倾向,包括文学经典的影视化和红色经典的改编。近些年来,新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回味经典掀起了新的浪潮。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时间,《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在忠于原着的基础上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登上了荧幕。大家对文学经典的影视化态度褒贬不一,对于文学经典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这种趋势,确实可以使得大众更加了解文学经典带来益处。例如,钱钟书的《围城》改编成电视剧,观众普遍反映良好。文学经典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一直受到数字影视传媒人士的青睐。就《四大名捕》而言,既有媒介化改编与呈现的优秀案例,当然也不乏偏颇之作。无论改编对原着的忠实与偏离,呈现形式的单向与多元,都因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和不可比拟性,而取得了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上的收获。另一方面,电影和电视行业是红色经典重组热潮流的出现。之前红色经典的改编有《沙家浜》、《闪闪红星》、《林海雪原》等。改编红色经典也成为影视剧创作的很好的题材。二十世纪九十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红色经典改编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红色经典有着潜在的商业价值和教育意义。其次,红色经典本承载受众们集体的历史的记忆,它教育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告诫世人要珍惜当今美好生活。因此对红色经典的改编其实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集结号》这部影片向受众展示了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因此让观众记忆深刻。如果影片中,给受众展示的是“谷子地”这群人面对死亡时的毫不畏惧,恐怕这部影片的就会虚假很多,甚至不会给受众带来深刻的记忆。恰恰是面对死亡,他们怕得“尿裤子”,观者才会觉得影片的真实。面对死亡,他们是害怕的,也是战斗的。真实的小人物表现出真实的行为让受众切实地感受到面对死亡即使畏惧也要挺住的两难心情。红色经典的改编只要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我们大众也是可以接受的。在消费文化背景下,文学经典已经完全走进整个社会的消费系统。文学经典,不可避免地成为大众竞相消费的对象,因此,不能逃脱由于市场规则而经典转为的商品到处随处可见。例如有孔乙己而取名的“孔乙己黄酒”,“咸亨连锁酒店”等蕴藏着巨大的轰动效应。

经典文学的好处篇6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文学经典化发展策略

一、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

当下国内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优秀的作品仍占少数,更多的是缺乏文学水平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当下有很多文学作品洋洋洒洒几十、几百万字,有着浩瀚的篇幅,但是从其具体的创作态度上来看,实在是和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相差甚远。作者在创作水平和态度上,由于没有传统的编辑审查制度,从某种角度来看,网络文学作品有着诸多硬伤,网络作品数量虽多,但是成熟、经典之作实在少数。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个现状问题是,网络文学的发展仍在一个起步阶段,我们不能完全以苛责的眼光去审视这些作品,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网络文学作品。其实网络文学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一些杂乱无章的文学作品实则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文学发展的标杆。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传播和交互体验,这就使得网民的写作欲望也逐渐加大,民众通过网络、博客和发帖的形式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坛,通过这种方式的写作,让文体不拘泥于某个形式当中,不被某个思想所禁锢,更具有自由性、开拓性,思维的灵动与跳跃更是层出不穷。

二、经典文学的定义

经典文学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我们可以分别从经典和文学两个方面去理解。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经典的理解是“具有权威性的著作。”那么对于文学的定义,其中解释为“以文字语言为工具形象地反应客观现实的艺术。”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一个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需要在语言形式、结构组织方面有高出一般作品的价值,同时,在思想内容等方面,也要有过人之处。这个过人之处体现在,文字要超脱其表达的意境,往往蕴含着更为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历史的变迁,它仍然可以具有鲜活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在经典文学中,它的文字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超越民族、地域,它以作者所处时代为具体的文化背景,在褪去了文字的包装之后,其本质存在的精神往往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根本在于对人类美好世界的向往,反应出对暴力、战争以及不公平等负能量的抵制。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不难总结,经典文学作品的特征在于,具有权威性和具有时代性。只有被世人都承认的作品,才能够叫做经典文学。而经典文学往往能够经得住时代的考研,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经过层层筛选之后保留下来的文学精华。所以,经典文学可以总结为具有时代意义、且被公认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从这个内涵出发,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分析网络文学的经典化道路了。

三、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出路分析

(一)树立文学标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经典,当下大众选择了网络,以它作为传播媒介,用独特的文字样式呈现出这个时代文学特有的内容。网络文学有一套属于它自己的评价体系。在20年前,有一本叫《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本书十分风靡,但是当下应该不会有人愿意去重读,说道网络文学,最重要的是去研究它的起源。所以是否具有独创性就很重要。例如穿越类的《馆青丝》、小白文《何以笙箫默》在很多网络书单中都会有这样几部作品,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学作品经不起推敲,但是这也是一种具有开辟性意义的小说,就好比胡适的《尝试集》,虽然没有太过值得深究的语言内容,但是也是白话诗歌创作迈出的第一步。

(二)实现对媒介的利用

网络文学和影视、动画以及周边的文化产业相对接,当下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泛娱乐化的状态之中,网络文学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也是成就经典的重要一步。当下,网络技术层面的文字引发了多种抗衡势力后,网络文学如何发挥其先进性,又不能摒弃文字性的独特呢?重点在于扩展网络形式,当下的网络小说被分为玄幻、仙侠、都市、言情等多种类型,整体来看发展完备,但是难以避免重复性这个问题。网文作者要想超越十分困难,长期复制也容易造成读者的疲乏感。所以,网络文学可以进一步加强创作的开发,例如周小平的《你的中国你的党》等等文章,也都是一种创新的体现,网络上的鸡汤文章、励志故事虽然在组织形式上不固定,但是文字却都有着一定的道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繁荣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经典文学的好处篇7

【关键词】传统国学经典;初中生;德行;心理;性格

初中学生的品性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的难题,一方面学生从身体到心理在慢慢成长,向“小大人”的方向发展,有其相当独立的思考与见解;另一方面学生处在第二性征发育期的青春叛逆期,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教条化秩序有很强的排斥心理。但学生这个时期又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初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培养学生良好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落实新课改理念,为每个学生发展负责。传统国学经典既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又是初中生品性教育的精神食粮,是助力初中生形成优秀品德与性格的不二法宝,初中教师只要善于运用,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学生身心发展、知识学习与解决思想困惑三方面,来探析传统国学经典对初中生品性教育的帮助。

一、针对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吸收传统国学经典的丰富养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性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且都在2000年以后出生。在物质条件相对宽裕的条件下,其成长一般来说也比较顺利,挫折承受能力也比较弱。因此,其在青春期往往会表现出攀比、冲动、叛逆、走极端等所谓个性张扬的行为,其性格中往往有自私、不包容、不体谅等,这些性格作为集体特征在“二胎”放开后就有很明显的体现――从媒体报道的数据来看,大部分初中生不同意父母生二胎。针对初中生的这种现状及心理发展特点,传统国学经典就提供很丰富的养分,不管是《三字经》中孔融让梨、黄香温席,还是《弟子规》中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都可以成为学生品性教育的材料,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

以初中生的叛逆性格的心理特点为例,由于这一特点的行为往往表现为不听长辈的话,喜欢跟长辈对着干。要培养学生的孝顺、包容品性,就可以从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很多的案例来进行引导。首先,从心理学和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理顺学生叛逆行为的逻辑,帮助学生找到认识的误区,如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学生认识到叛逆性格的不合理性。其次,从感恩与孝顺的心理引领学生理解师长的苦心与经验,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来培养感恩心态,用“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的例子来说明孝顺的重要性。最后,用传统国学经典来加强对学生品性形成的巩固,用“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思想来推动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

二、结合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积极推动传统国学经典教育进入课堂,潜移默化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初中生品性发展

传统国学经典越来越受到很多学校和教育界的重视,是因为经典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初中教育中,既可以通过传统国学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专项活动来推动,还可以在传统人文教育学科的学习中来进行,利用好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也能对学生进行很好传统国学经典教育。因此,积极推动传统国学经典进入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传统国学经典,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传统国学经典的改造与熏陶,达到品性教育的目标。

以语文教学的《论语》为例,在《学而》篇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怨,不亦君子乎”,作为初一的学生,其理解内容不会太难。通过教学探究,这句话包含了学习、交友、处世三个层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要培养兴趣从而使自己学习起来身心愉悦;交友要志同道合,树立共同远大的理想;处世要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具有君子风范。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自觉接受了儒家优秀思想的熏陶。

三、密切联系初中生学习生活实际,通过传统国学经典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成长中面对的烦恼排忧解难

传统国学经典要落到实处,就要密切联系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让传统国学经典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人生、理想、信念等三观内容成为了其成长的烦恼。由于社会的形形的现象和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其学习生活必然遇到不同的困惑。不管是读书无用论的冲击,还是金钱至上论的影响,都可以用四书五经、传统文化、优秀文学作品等传统国学经典中找到良药,用儒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走出青春期的困惑,更从容地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因此,用传统国学经典来化解社会带给学生心灵的负面影响,并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辨别能力,有助于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三观。

总之,初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成长特点、学习生活实际、学科学习需要等,吸收传统国学经典中有非常丰富的养分,引导初中学生自觉接受传统国学经典的熏陶,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走出青春叛逆期,形成做优良的品德、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三观等,为初中生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国学经典要与时代感恩教育、大爱教育结合起来,要契合发展需要,取其精华而用之。

【参考文献】

[1]孙鹏飞,王井.用国学经典成就教育的大美与丰盈[J].辽宁教育,2015(14)

经典文学的好处篇8

总理谈到,“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想塑造好我们的下一代,首先教师要把自身的灵魂塑造好。教师的素养需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观需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水平需要提高,经典是最好的良方。在经典教育中,教师一边教学一边深刻领悟其精髓,提高自身正确认识,同时对照自己的行为找到差距,纠正教师自身已经形成的弱点、不正确观念,净化教师心灵,使自身变得更完美。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上帝,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起到引领、师范、导向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教一年级孩子学弟子规时,字字句句都与我自身对照,找到差距自诊自治,形成自觉。教学经典的过程是在与圣人交谈、听圣人教诲的过程。有些教师的观念还很陈旧,认为学经典有什么用,耽误时间,增加学生负担,影响学习成绩,学习好了,成绩的优秀了,今后能考上大学就行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种教育思想是偏激的、不全面的,忽略了孩子的思想教育,这是很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弟子规中第一节就告诉了我们先做人后成才。如: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因此,教师在经典教育中,可净化心灵,转变观念,提高素养,提高教育水平。

二、经典是规范学生行为的绝好良药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等等是学生成长路上的航标灯,为孩子们前进指明了方向。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而每一个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接受家庭教育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思想道德准则可以是相同的。经典是行为准则的化身,孩子们在诵读熟记的过程中,在教师的适时讲解中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并在集体环境下进行规范、强化,进而形成习惯。弟子规在孩子们刚入学时起,就可以与人类公认的思想巨匠生活在一起,从小就在一个最原创性的经典文化熏陶中成长,从经典著作中受到启发。从人生的起步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在生活中体会、消化,加以自我运用、创新,给经典著作富于时代的价值,古为中用。《弟子规》具体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首先,我想学生能做到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那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三、运用传统文化,应考虑时代特征

经典文学的好处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经典;渗透;初中语文教学

目前,我们的初中语文教育越来越倾向片面追求分数。为了把分数提上去,讲课变得目的性很强,不管学生对文章诗歌理解的怎样,记住并能按出题者的思路答上来,拿到应得的分数,就是最重要,至于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对于文中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是无暇顾及的,久而久之,初中语文教学就忽略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学生整天学的很累,但却一天又一天的在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远离传统文化的濡养。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我们的语文教学,并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让经典回归初中语文课堂

让经典回归课堂,这要克服很重的功利心。因为经典,不是必考内容,不是那种立竿见影的得分法宝,让他们在课堂上占一定的时间,在有些教师眼里,无异于浪费时间。还不如拿时间用来让学生背背课下注解、必考诗歌篇目、必考课文呢。当务之急,还是做些立竿见影的事吧,于是,传统文化经典离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远,就算是有,也是应应景,应付一下上面的检查,检查过后,一切照旧。其实,我们的初中语文教育,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在偏离靠近传统文化的方向。越是对学生的性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越重要的做法,就越是看似可做可不做,因为考试不硬性要求,这不是衡量师生的硬性指标,但如果我们清醒一点,从学生从民族从文化传承上去看,让经典回归课堂,是多么的迫在眉睫呀。

2.选择恰当的经典。让学生知书达理

那么如何让传统经典回归课堂呢?首先要选择适合初中生又易于接受的经典。我选择的是《三字经》,这一经典,对学生的性格修养知书达理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部经典也涉及一些基本的古文知识,教师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将字面意思疏通讲解,让学生学习一些和课本相关的古文言知识,一方面,通过这部经典中丰富的典故、历史故事等潜移默化的给学生很好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一种引领,一种濡养。学生一边学,一边背诵,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变化,待人接物显得就懂事多了。例如:"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是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育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伤心。这几句经典为什么被我作为重点教给学生呢?是因为现在的初中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娇生惯养,久而久之,就变得很不懂道理,父母不能批评,若父母说几句,他们要比父母还横,胡搅蛮缠,甚至绝食相抗。到了学校,对老师的批评也是不肯接受,这就是我们在小时就背离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一味的西化,追求个性的解放,最后把我们最珍贵的传统文化都抛弃了。我为了避免生硬的说教,每四句经典,就结合一个古代的经典故事。我给他们讲了《孟母断机》的故事。孟子学习厌倦了,要半途而废,孟母就把自己织布的梭子折断后扔到地上。孟子一看母亲发火了,就问缘由,孟母就告诉他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孟子听到母亲的教诲,没有任性,恍然大悟之后,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代圣贤。

又如"出则弟"这一节中的"弟",就是初中古文知识中的一个通假字,应该是"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这一节是讲兄弟姐妹要友爱恭敬,和睦相处,就是对父母的孝顺了。其实这也适合班级内同学间相处。因为独生子女很自我,在他们的成长中,没有亲生的兄弟姐妹,这不得不说是他们人生路上的一种缺失,但作为老师,我就将经典中的名句教给他们,让他们懂得怎样和自己身边的同学相处。互相谦让,互相尊重,互相照顾,像兄弟姐妹一样,自然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举止变得很有礼貌。对老师对同学,不再莽撞冲突,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变得温暖融洽。这些好的品质的养成,胜过拿语文考试的高分一百倍。

3.让学生们在语文实践中欣赏美,在诗文中感受爱

经典文学的好处篇10

“诵读经典”就是诵读中华文化传统的经典著作。其实早些年就有很多家长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让未曾识字的孩子强行背诵《唐诗三百首》,那时,这样的做法不为人所提倡,认为这种在不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些年所提倡的“诵读经典”其实是源于台湾的积极从事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于1994年在台湾发起的教育运动,倡导利用13岁以前的人生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以夯实文化基础,健全儿童的人格、道德和智慧,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作出贡献。那么“诵读经典”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去“诵读经典”呢?

首先,“诵读”的这些“经典”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先人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它凝聚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与智慧。以《论语》为例,这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的内容涉及治国从政、为人处世、学习态度方法等方方面面,学生通过诵读《论语》,可以大大拓宽视野,学习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能对古代的政治经济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再如《庄子》《老子》,已经涉及许多哲学内容,有一定的辩证法在里面,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初步对辩证思维有一个感性认识。当然,对于中学生来说,更直接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学好语文。在诵读这些经典之后,他们可以将之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中去,让文章增彩不少。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的识字量显著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阅读能浸润学生的心灵。在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写作和言语表达引经据典提供了丰富的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经典诵读除了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大量的引经据典的丰富内容之外,还可以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程度。从“经典”本身来看,它的确会对学生有不少好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鼓励孩子去读呢?

其次,我们的“经典诵读”区别于过去的让孩子死记硬背式的背诵,而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来达到记忆的目的。这与一般的背诵又有什么区别呢?一般的背诵是运用各种方法有目的地将材料识记下来的方法,背诵要求明确,要求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所以,思维也容易疲劳,一次性背诵记忆的材料量也有限。而诵读则不然,它是通过对材料的反复诵读中达到的自然而然的记忆。这种方法每天所需要的时间并不多,可能只花上十分钟就够了,也不需要大脑高度紧张,对于反复诵读的内容,不管量有多少,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以背诵七首绝句为例,如果用诵读的方式每天诵读十分钟,一个星期后可以达到背诵的目的;如果用传统背诵的方法,每天背一首,一个星期也能全背出来。不过,实际效果却是用诵读的方式背诵的诗歌更流畅,而背诵的方式却可能已把第一天的诗歌忘得差不多了。“诵读”是一种全新的背诵方式,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背诵出了不少经典名篇,收获颇丰。

再次,在诵读实践中,可以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一方面它能增强记忆力。科学家研究表明:正常人一出生,大脑就有1000亿个脑细胞或称神经元,它们彼此孤立。当受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刺激时,每根神经元会形成发达的神经网络,大脑的功能就越强,记忆能力越强,智力就越高。经典教育能够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快速的阶段,接受大量优秀的强而多的信息刺激,使孩子大脑每根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网络,也就使孩子大脑的沟壑就越多,大大提高儿童的记忆力。同时,在反复强化诵读的基础上,学生有意识增强专注程度,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摸索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创造力。经典教育看似简单落后,却是科学、高效、扎实而又易行的教育方法。他可以迅速开发右脑,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知觉、灵感、创造力,乃至真正地打开智慧的大门。在青少年时期,通过经典教育,接受大量优秀的强而多的信息刺激,学生大脑的沟壑就越多,脑力就越发达,智力就越高,这就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