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电工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1:38

初级电工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维修电工培训教材技能鉴定问题建议

维修电工是从事机械设备和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修理的通用性技术工种。该职业分布于各行各业,具有覆盖面广、技术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安全要求高、工作责任重大等特点,是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首批实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工种之一。诚然,维修电工也是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人数相对较多的工种之一,它遍及采矿、选矿、冶炼,铜材压力加工等各个生产单位。由于维修电工的工作质量及其操作的安全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关系到产品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财产和员工的生命安全,因此,公司对维修电工的职业培训十分重视。自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的十多年里,对该工种的培训与技能鉴定就从未间断过。其间,笔者作为一名考评员多次亲历了维修电工的初、中、高级培训与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在实践中,不仅对维修电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日趋规范有着切身体会,同时也感觉到培训教材及技能考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现提出来与同行商榷。

一、维修电工的培训与技能鉴定日趋规范和完善

由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是一个集采、选、冶、加等于一体的特大型有色企业,技术工种和技术工人都较多,因此,原江西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于1998年就在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2002年又升格为职业技能鉴定所,其技能鉴定对象主要是本公司技术工人和技校学生,十多年来,仅参与各等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的就有上千人次。通过技能鉴定,大大地激发了员工崇尚科学和自觉钻研技术的积极性,这对于保证公司的正常生产,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促进公司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技能鉴定站(所)是一个服务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的机构,因此,多年来一直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并得到各厂矿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服务于江铜”的性质,从而形成了其技能鉴定站(所)“坚持标准,从严把关,不粗不滥”,以公司利益至上,以“鉴定质量”为根本的特质。这一特质,使得鉴定所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有一支思想素质较高、专业水平过硬的考评员队伍,还要有一套比较科学、规范的培训与技能考核体系。例如,维修电工的技能鉴定就很复杂,不同岗位的维修电工虽然在理论和技能方面有不少共性,但由于不同的生产单位、不同的生产机械其电路功能、电器的种类及技术内涵千差万别,个性十分鲜明,如采矿设备的电路与选矿设备的电路就大相径庭,能娴熟地维修选矿设备故障的电工要去维修采矿设备可能会一时无法应对。因此如何做到比较科学、客观、公正地评判不同岗位维修电工的技术水准的确比较困难。尤其是在起步阶段,由于没有形成权威的职业标准和培训考核体系,使得职业培训与鉴定的组织实施困难重重。回顾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所走过的路程,其实是一个在艰难中前行且日趋规范和完善的过程。虽然1993年国家就颁布了《职业技能鉴定规定》,但维修电工的技能鉴定真正开始步入正轨应是2002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之后。有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才有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在2003年组织统编的《维修电工培训教程》,才有了后来与之配套的《维修电工考核题库》。标准、教材、题库三位一体,真正为技能鉴定走向规范,成为以社会化服务为基本特征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铺平了道路。

二、维修电工的培训与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维修电工的培训与技能鉴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已步入了规范化的轨道,其体系也在日趋完善,这为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总会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再说事物总是发展的,也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无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还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存在问题是必然的,然而只有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才能使事物趋向完美。

1.关于培训教材的问题与建议

纵览《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其特色是十分明显的,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突出了职业培训特色。二是在具体技能内容的选择上有着突出的通用性与典型性特色。三是具有明显的不同等级对应不同水平的差异性特色。然而,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教程》也存在以下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知识体系与等级模块的关系处理上有失偏颇。由于《教程》是对应《标准》编写的,每一条标准都有教材内容与之对应,如果把《标准》看成是画的圈,则《教程》便是圈内的充填物,这样的充填实际上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分解与组合。由于这种分解与组合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学习者的学习思维与认知特点,从而增加了学习上的困难。有些地方因分解过细,不免给人以“碎、散、乱”的感觉。例如,基础知识篇是初、中、高三个等级的必备知识,从等级间知识的兼容性看,高一级应兼容低一级的知识,也就是说,初级的所有知识中、高级都是应当具备的。因此,初级技能篇中的有些相关知识应尽量合到基础知识篇中去,如初级技能的配线与安装相关知识中的“电子电路基本原理及应用知识”与其对应的操作技能并无关联,完全可以放在基础知识篇的第一章第八节,这样还可以避免一些重复。又如整流电路,基础知识篇里有,初、中、高三级的技能篇中也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侧重点不一样,但这样的分解未免显得过于零碎。再如,中级工的读图与分析中有晶闸管直流调速电路,可相关知识又不讲晶闸管变流技术,而是放到电气故障检修和配线与安装的相关知识里,其实电气故障检修和配线与安装的技能操作内容又与晶闸管变流技术无关。诸如此类问题还有一些,因此建议基础知识篇与技能篇中的相关知识作些调整,在以技能为核心的前提下,还应尽可能顾及到理论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亦即分解成的模块尽可能大一些,不要太零碎。

二是知识与技能不够匹配,知识相对弱化。由于电路中的电磁物理量的隐形性特点,使得维修电工在电路读图、故障分析与调试等技能上需要足够的理论支撑。然而《教程》中,编入的基础知识未免显得过于简单。例如分压分流公式、基尔霍夫定律、相量、三相负载的联结及相、线电压电流关系等很基本、很重要的知识都未编入。在技能篇中编入的相关知识有不少是以结论性的语言编写的,显得过于精炼,可以说如果没有经历过技校或高职等电工电子知识系统学习的人很难学懂,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教程》缺乏可读性。所以建议强化基础知识,相关知识也要适当细腻一些,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三是《教程》中有些内容编排不尽合理。例如钳形电流表、数字式万用表以及电阻、电容的型号标志等笔者认为初级工就应该掌握,而无需等到中级甚至高级工阶段才学习弄懂。因此建议对于此类问题作相应调整。

2.技能考核问题与建议

自2007年以来,由于技能鉴定考核实行了《标准》《教程》《题库》三位一体,技能考核主要有以下两大特色:一是考核范围比较确定。由于试题均源自于培训教材,而教材的各等级内容泾渭分明,不再有一种漫无边际的感觉,这有利于应试者学习和把握。二是考核形式相对简单。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两个方面,其中理论知识试卷全部采用客观题(单项选择题与判断题)。技能操作题也只需备好一般工量具和相关器材,借助条件较好的实验室便可完成,而无需到生产现场进行,大大减轻了考核的经济负担。

然而,在技能鉴定的实践中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有待完善。一是理论考试题基本上是死记硬背的概念或数据,很少有分析计算,几乎没有主观发挥的空间,难以体现理论水准。因此建议理论试题要含有一定的分析计算题或作图题,以更好地体现其相应地理论水准。二是题目内容完全拘泥于教材,使得一些与电路有关的试题也没有电路图,应试者只有完整地记住了该电路(包括文字符号的下标)才有可能答对。例如:高级工的选择题:(1)锯齿波的形成则主要靠晶体管V12、电容C2、电阻R5、电位器Rp组成的()电路;(2)积分电路C1接在V5的集电极,它是()锯齿波发生器;(3)KC41的输出端10~15是按后相给前相补脉冲的规律,经V1~V6放大,可输出驱动电流为()的双窄脉冲列。因此建议:出题要完整,所需电路图不能省略,以免增加不必要的难度。

总之,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经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有了规矩,成了方圆,但还须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对培训教材中的不足进行改进,使之既能体现以技能为核心,又能顾及到了理论知识体系;同时有利于更为科学地加强鉴定题库建设,使培训与鉴定工作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S].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初级电工理论知识篇2

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的理解能力,就要加强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因此,提高学生对于初中物理概念的初级理解能力,就要加强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的预习以及复习.例如,在讲“温度”时,学生首先要了解温度的概念.在上课前,学生要对温度的内容进行预习,以便在上课时更好地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然后要了解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在上课前,学生可以拿家里的温度计预先了解一下,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以及构成.在课后,学生要加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复习,主动完成课本练习,在练习时巩固所学物理内容.通过对物理知识的预习以及复习,学生可以掌握大部分的物理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初级理解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要开展探究教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测和假想,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分析结果,通过理解得出结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多样性.加强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初级理解后,就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的中级理解能力.例如,在讲“分子热运动”时,所谓的中级理解就是指学生要了解分子是怎样运动的.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所谓的中级理解就是指了解当中的原理以及法则.加强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原理以及法则的了解,不能靠死记硬背,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比较容易加强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电路”时,教师可以选择在实验室上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串联和并联的电路.在串联和并联的电路中都分别加入一个开关,当关上开关时,串联和并联的电灯都可以亮,然而当打开开关时,只有并联中的电灯会亮,学生可以理解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区别.当串联电路中的任意一处断开,整个串联电路是没有电流通过的,因此,当打开开关时,串联电路中的电灯是不会亮的.而并联电路中的电灯是亮的.也就是说,当断开并联电路中的其中一个支路时,另外一个支路不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最大区别.通过自己动手搭建电路的过程,学生可以理解不同电路的搭建原理,也通过在支路中加入开关的设置,直观地了解不同电路的区别.

3、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最高级的理解能力是指,知道该事物演变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已经了解到所学的物理现象出现的原因时,那么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的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了高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部分的生活情境.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引进生活中所见到的浮力的情境.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把一颗比较重的石头投入湖中和将一个比较轻的纸团投入湖中所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石头会沉入湖底,并发出“咚”的声音,而纸团不会发出“咚”的声音,且浮在水面.石头之所以沉入湖中,是因为石头的重力比水对石头的浮力要大,而纸团浮在水面是因为纸团的重力要小于水对纸团的浮力.通过对浮力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为什么较重的石头会沉入湖底,而较轻的纸团会浮在水面.在实际的教学中融人生活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对初中物理的高级理解能力.并不是所有的初中物理知识都要一步步地提高理解能力,有些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知识可以直接加强中级理解能力.

初级电工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电工专业pLC教学教学方法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应通用公司技术要求最先研制成功的,用它取代汽车生产线传统的继电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具有高集成度、通用灵活、易学易用、占地面积小、使用寿命长、维护简单等优点,也在我国工业生产领域中得到了大面积应用。

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控制系统,和传统的继电控制系统区别很大。然而企业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老一代的高级技工和岗位熟练员工相继退休或临近退休,技术骨干严重流失,在岗员工中青年员工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远远满足不了岗位要求和生产需要。根据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以及学校培训资源现状,笔者所在学校在机电一体化、维修电工等专业中增开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这门课程。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作为新开课程,和电工专业传统课程电工基础、电工测量、电工工艺等课程的理论联系不紧,对数字技术、微机原理、自动控制等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的依赖却较大。而技工院校招收的初中毕业生数理知识、逻辑思维能力普遍匮乏,很难学习、理解数字技术、微机原理、自动控制等课程知识。在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的基础上,如何讲好并让学生学好可编程序控制器,使之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熟练运用,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技工院校如何教好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进行了探索。

一、吃透教材,按照实际情况适当增删教学内容

笔者所在学校采用的教材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pLC应用技术(三菱)》。这本教材的内容以技能训练课题为主线,相关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课题展开,整本教材内容分为可编程序控制器、软硬件知识、基本指令编程及pLC的应用基础、步进控制程序指令应用、高级功能指令应用几大部分。教材采用以图代文的编写方式,较好地处理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

但由于该教材编写侧重于实践训练,理论知识部分较为简单,知识衔接松散,在实际教学中给教师授课、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增加了微型计算机原理部分知识,主要包括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基本逻辑运算知识、内部寄存器存储单元的地址及内容,使学生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程序编制中1和0两个二进制数字代表的高低电平状态,对可编程序控制器中各种寄存器线圈得电失电有了明确的认识。对微机原理中总线及总线标准知识的补充,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软硬件知识;微机原理中时钟周期、总线周期等知识的补充,对学生理解pLC教学中讲授的扫描周期、定时器等知识有极大的帮助。

教师只有适当补充这些教材中省略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硬件及工作原理。而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学习后面的步进顺序控制指令及高级功能指令有极大的帮助。

二、教学中尽量借用电力拖动继电器电路

笔者采用控制图的分析方法,进行对照式教学。下面两图是分别采用传统继电控制系统和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完成的交流异步电机直接启动控制功能,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

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指令教学应以梯形图为主要教学方向,这样可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pLC基本指令编程的基础。作为替代继电控制系统的新型工业控制方法,pLC的梯形图所使用的图形符号与继电器电路中的符号十分相似。在最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pLC中参与逻辑组合的原件看成和继电器一样的原件,具有常开、常闭触点及线圈,且线圈的得电及失电将导致触点的相应动作;再用母线代替电源线,用能量流概念来代替继电器电路中的电流概念,用与绘制继电器电路图类似的思路绘出梯形图。这样就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指令学习变成了学生天天练习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电力拖动实训线路。有了实际线路的启示,学生就能较顺利地理解以前他们畏之如虎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指令。

三、在理论授课中灵活运用可编程序控制器仿真软件,与技能实训相配合

可编程序控制器工作原理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算法进行输入输出变换,并把这个变换用物理的方式予以实现,应用于工业现场。pLC采用了典型的计算机结构,其所涉及的知识较深奥,学习高级功能指令时,传送、移位、运算等指令往往让学生晕头转向,难以掌握。这时教师若还是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教授的方法,效果往往不佳。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仿真软件辅助教学,将每一个功能指令所能完成的效果实时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往往能很快地理解知识。笔者在理论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现场理解,每节课均留出时间引导学生利用仿真软件,及时利用所学知识,灵活架构各种控制系统,再利用仿真软件查错纠偏,待系统正确无误后,笔者再指导学生在实训车间进行设备实操。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实训效率,设备损坏率也大幅降低。

目前,随着生产工艺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编程序控制器作为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控制装置之一,已被广泛运用到各种机械设备、家庭自动化设备中,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近年来,在中职技能考核中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内容所占的比重已近四分之一。可编程序控制器是电工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架构几个简单的控制系统,能使用基本指令编写简单程序,因为这样的学生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教师应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使其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成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宁,孔红.S7-300pLC和mm440变频器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翟彩萍.pLC应用技术(三菱)[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初级电工理论知识篇4

工作

21世纪,是计算机的时代。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度高等无以复加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改变了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计算机被运用到会计实务中时,财会电算化便应运而产生,掀开了会计业发展的新篇章。

财务电算化故名思义,曰: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与会计实务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电算化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它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不仅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更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财务电算化的运用,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令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它推动了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是会计发展的需要,更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硬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会计人员应有所准备,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在大中型企业中,一般管理岗位的员工都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考核,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最好能够达到财政局认可的会计电算化中级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会计电算化的一系列问题。会计电算化中级考试中就包括了有关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熟练使用、一般办公软件的应用、财务软件的实际运用等知识,尤其是微软办公软件中的eXCeL内容对会计工作帮助很大,很多日常会计核算中的辅助工作以及财务数据分析等方面都要用到。单位里还要准备财会电算化的计算机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显示器、u盘、硬盘等基础工作。

二、软件方面的基础工作

无论是通用的商品软件还是针对本单位定点开发的,亦或是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的会计软件,都具备处理数字信息快捷、准确的特点,这也是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所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在初始化之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确定准备使用的软件后,便要在符合会计政策、会计原则的前提下,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然后将期初数据录入,这个过程就如同我们选购新房后,在不改变房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个人需求、喜好进行内部装修,布局计划,一切就绪后才搬入家具正式入住。在建账之初,会计人员要遵循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选择好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及核算体系。另一方面会计科目设置时,除了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和代码设置一级总账科目外,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业务,设置二级科目甚至三级、四级科目,做到名称简洁,编码遵循软件要求,尽可能在初始阶段考虑周全,因为建账以后,有了数据的科目将不能再修改名称和编码。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会计软件的功能,如新的会计科目代码很长,一级总账科目即有四位编码,每增加一级又增加两位编码,不易记忆。但软件本身提供了“助记码”功能,可以将常用的会计科目用简便易记的数字代替,这样就能加快会计凭证的录入速度,对提高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三、人员培训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具体地说一方面是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能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t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以网络为媒介,采用远程教育或兴办教育网站的方式,既可以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及相关知识,又可以解决培训时间、场地不足的问题,官方网站与软件供应商网站还可以优势互补,从政策与实务两方面提供会计电算化培训所需材料。

(三)建立良好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从宏观来看,可改革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上岗证制度,使会计电算化培训成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及后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微观企业来看,可制定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部培训工作,并明确奖惩以激励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组织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环境。(四)培养会计电

算化骨干力量,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几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发现短时间内要普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不很现实的。但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缺乏又会成为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瓶颈。为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应付日常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用,建议实施电算化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财务电算化,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公司和会计人员都应引起足够多的注意,并且为这一潮流做足应对措施。毕竟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谁利用好了这个“聚宝盆”,谁就会遥遥领先。

初级电工理论知识篇5

1会计的职业技能分析

一般而言,会计的职业技能就是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也有人认为会计的职业技能包括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会计的动手操作能力两个方面。本文将采取后者的观点,从两个方面分析会计的职业技能。

2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为会计的实际操作奠定基础的,一般包括了会计学原理基本理论,主要是了解什么是会计,会计的计算方法、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恒等式等方面;会计的职业道德法规;财务管理等知识。另外对于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会计师,还需要掌握相配套的理论知识,有初级经济法和经济法知识,以及实务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对实际操作技能更容易吸收和理解。

3会计实务操作技能

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不仅仅包含了如何动手操作会计实务,还包含如何在工作中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如何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如何组织和管理会计人员的能力等。(1)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为会计报表或是会计信息都已经网络或化和信息化,需要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以及对办公软件,比如word、excel等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更加有利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2)珠算能力。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珠算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其实不然,对于比较简单的计算,用珠算的方法比用计算机结果更为快速,而且计算机在操作上面还存在部分缺陷,比如只要借贷是相等的,不管借方和贷方是否填写正确,计算机是检查不出来错误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采用珠算,比较简便而且效率还高。因此,珠算能力也是会计人员不能忽视的职业技能之一。(3)手工点钞能力。虽然现在都用自动点钞机进行点钞,但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而言,需要有能辨别人民币真伪的能力,并能熟练的运动点钞手法和技术进行点钞,这也是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4)电算化能力。拥有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之一,通过对电算化技能的掌握,可以简化会计手续,缩短了处理会计信息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4)手工做账能力。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使用会计软件来代替手工做账,但是会计人员通过了解手工做账的流程,可以对财务软件的使用更加熟悉并能熟练的操作。此外,对于一般比较小型的公司,其会计从业人员也是采用手工做账为主,因此掌握手工做账能力也是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

4结语

初级电工理论知识篇6

论文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会计工作过程,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企业和国际资本已大量涌入,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会计审计业等服务业迅猛发展,国内企业和民间资本大量崛起,加上每年在岗会计人员的自然更新和结构更新,客观上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会计专业软件的日益完善,各单位对掌握电脑技术的比较高级的会计人员的需求增加很大,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是未来社会最受欢迎的人才群体之一,这也是各高职院校及其他院校开设会计电算化的最主要因素。

就高职院校而言课程设置,该专业主要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在各类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机关、及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资产运营、统计、审计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然而在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之后,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少的院校仍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专业,并没有显示太多的区别。这是不符合电算化及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特征

尽管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在性质功能以及总体框架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教育性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具有本身的一些特征。

(一)课程目标的高职定向性

课程目标最集中和具体地反映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在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会计电算化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要体现其“高、职”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素质较高、就业手段较多会计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必须体现“高、职”方向,使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内容的适应性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会计方面的技能型、实用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内容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应学生个体的需求。当今世界,新的业务层出不穷,会计的职能、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之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必须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来开发课程,不断吸收会计发展的最新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设计的实践性

高职高专不同于普通教育课程设置,也不同于中职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技能,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论文的格式。而工作中所依赖的知识大部分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转化为实践知识后,才能转变为生产力,因而把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成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内在要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要以实践知识为主,实践性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显著特征。

(四)课程实施的个性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按一个标准来设置课程。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通过选修课程,开展分层次教学,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原则

1、以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确立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双线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标准。

新型课程体系设置要求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发展远景,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和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要适时修订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更新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变化的要求。

2、专业理论教学以够用、适度为宜。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

由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财会人员,因而不可能像普通高等教育的会计专业那样,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理论必须讲够、讲透,而渊源性原理以及纯理论研究性的内容可适当删减。这样使理论教学更富有针对性,同时在教学时数上也有了回旋的余地。但如何掌握“必须、够用”的尺度课程设置,则需要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

3、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线操作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环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使实训课程密切联系岗位需要,加强针对性;二是要注意与理论教学同步,做到边教学边实践,教学做一体化。具体到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应包括基础会计技能训练,财务会计能力训练,成本会计能力训练以及会计模拟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时数应占到总课时的50%以上。

4、重视并加强与电算化相关课程的教学,保证学生熟练掌握电算操作技能。

现在不少的学校,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只是在以前会计专业的基础上,加上一二门会计电算化课程就变成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这显然是很肤浅的。应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及数据库知识的掌握。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内容

1、公共必修课

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体育;大学生健康教育;高职英语;计算机基础;经济数学;写作与口才;就业指导;国防教育等。

2、公共选修课

办公自动化等。

3、专业课程包括由核心模块,支撑模块,技能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

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从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专业课程应按照相应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设置,突出其综合性和实践性。

核心模块: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支撑模块:统计;税法;经济法;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基础等。

技能模块:会计基本技能;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财务软件应用,出纳实务;会计手工技能;税务实务。

拓展模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银行会计;房地产企业会计等。

4、专业选修课:内部控制学;投资理财学;资产评估;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税务筹

划等。

融合模块:毕业实习课程设置,毕业论文或设计或汇演论文的格式。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的具体构想

1、重视职业证书的获取,强化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三年内除了领到学历证书以外,还必须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领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争取部分优秀学生在毕业之前通过全国会计初级职称考试,取得初级会计职称。因此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应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对基础会计的理解和运用。在第二学期开设初级会计电算化及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并适当增加课时,以突出对核心课程的教学,保证第一次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在80%以上。

2、强化训练,增加核心课程的课时数。

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成本会计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要突破学科知识体系,按岗位划分和能力要求分单元组织教学。从会计基础核算层出发,将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按岗位分工设置模块,对各模块的教学应注意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互相穿插,每完成一个岗位模块,即实施相应的能力考核,各个模块层层递进,滚动发展。显然,建立健全实践所需教学资料是顺利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

3、强化学生对电算技能的掌握。

在强化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财务软件应用的教学,然后辅之以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教学,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维护能力。

4、强化综合实训。

会计实训包括手工会计实训和电算化会计实训。

手工会计实训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课程之后进行的会计专业综合实训,从填制原始凭证开始,经过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在手工实训之后,再结合相关会计软件进行教学和训练。

电算化会计实训从建立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之后。复杂业务综合实训,是在财务会计课程学完之后,模仿企业的会计环境设立各会计岗位,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复杂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定时轮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北京:教育部,2006

[2]程萍.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06,(15):66.

[3]孙林英.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16-17.

初级电工理论知识篇7

关键词:理论操作实践

初级会计学是在会计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讲述会计业务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职业院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基本以簿记技术为主,通过阐述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职校生学习专业会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有关会计基本概念、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二是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有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内容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三是会计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特点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体现鲜明的职教特点。

1.目标明确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实践型和技能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专业理论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初级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树立明确、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教学目标,即立足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习的需要,体现职业院校培养会计人才的特点,注重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2.内容新颖

一方面由于职校生在校学到三年就进入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短、平、快”。另一方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开始会计制度改革,从理论到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务操作中的新业务、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使会计处理变得更加灵活,会计选择的空间更大。这些都决定了在教授初级会计学时不仅要讲授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也要紧紧围绕我国会计改革现状,讲授财政部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毕业进入用人单位后,第一时间进入角色、投入工作,从而有效地缩短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

3.结构合理

职业院校的初级会计学必须从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出发。以会计要素核算为例,该章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可以与第一章会计对象理论和中级财务会计学教学内容紧密衔接,这样既能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也易于职校生理解和掌握。同时要学练结合,这样能够更客观地检验学习效果。

二、初级会计学的教学现状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以笔者学院为例,虽然学院是以冶金为骨干专业的职业院校,但院领导一直十分重视会计专业建设,不断根据市场与企业的需要完善本院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学生的会计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构建了以初级会计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培养了一支专业教师团队,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在逐年提高,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1.理论与实践脱节

初级会计学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生也许学会了书本上的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遇到会计工作中的实际业务时,却不知如何下手处理,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问题。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

2.教学方法落后

许多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仍然采用的是“填鸭式”满堂灌输,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在这种方法下,课程结束时,学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初级会计学这门课的总体认识。学生对学习初级会计学也缺乏兴趣,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课堂效果不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师资队伍建设不给力

笔者学院讲授初级会计学的教师都是有着丰富理论知识的中青年教师,他们都是大学一毕业就分配进学校的。他们的工作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这就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实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也造成了教学中的重理论,轻实践。同时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加速更新,要求教师不断加强继续教育,但许多学校的领导、教师对此缺乏必要的认识,仍然抱残守缺、墨守成规。

三、初级会计学的教学改革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任何教学都需要教师来组织。教学目标和课程等设置得再好,也要靠教师来完成;新的教学方法再好,也要教师来运用。教学的改革不包括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不实际的。要搞好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一方面鼓励会计专业教师继续再教育,不断“充电”,学习会计新理论、新制度;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深入会计工作的一线,真正做到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与会计工作实践接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应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等方式,获取新的知识,从而达到锻炼实际会计操作能力的目的。同时针对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现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账务处理程序这一章节时,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由学生自己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分析影响账务处理程序选择的因素,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预定的项目;讲授会计错账更正方法时,可采用任务驱动法,由教师先进行操作示范,并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之后教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最后总结要点;讲授通用记账凭证时,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制单员、出纳员、审核员、记账员和会计主管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作用、责任,从而全面认识记账凭证。

3.加强实践教学

会计是一个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职业,同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很高,这和现在几乎是纯知识性的教学存在很大矛盾。为此教师在讲授初级会计学课程时,可以安排4~5周的时间进行实训学习。教学教师也完全可以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中指导部分章节的完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引入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使学生通过实物沙盘的直观模拟,基本了解企业账务处理的各个环节。此外,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模式,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去企业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学生在校理论学习与企业财务实际操作需求的“无缝对接”。

总之,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必须始终以企业、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全面培养职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初级电工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电机实验;教学改进;项目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138-0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属于实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越来越受用人单位青睐,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从培养模式、理念到具体的教学模式的开发应用,高职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高职学生仍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加大这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应重视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任务、目标、流程、方式等环节和细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成效,真正落实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加强实验基本技术训练

我们通过多年观察和调查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和许多学生不敢做、不会做实验的现象。为此,我们在开展实验项目之前增设了“实验基本技术训练”项目,加强实验前的指导,确保实验课的安全、规范与高效。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基础工作做扎实,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机实验是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常要使用大大高于安全电压、电流的旋转电机或变压器设备,如有不慎最容易发生烧毁仪器设备和严重危害学生生命安全的事故。电力行业都一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把安全生产视为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在学生接触强电的初级阶段,建立“安全第一”的基本意识和掌握必要的电力安全技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应借鉴现场标准的作业流程,使学生掌握危险点的分析与预控措施及方法,并在教师指导监督下具体落实到每个实践环节当中。在实验之前,应重点学习电机实验的安全操作流程及规范、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和对实验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通过放录像、示范和引导等方式,使学生熟知实验电源的布局情况,掌握基本设备、仪器、工具、导线的选配使用常识,进行接线及操控方面的基本训练,教会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学习实验方案的编制方法,编写实验报告和实验总结等。

弹性化设计实验项目及任务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职业教育,不管采用什么模式,都应从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起,以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为基础,达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一要按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课程标准。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要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配套,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和理论与实际互相促进,便于项目在学校里实施与开展,以及技术与能力的前后衔接。在技术的选用及质量判定标准上要尽可能遵守国家有关专业技术规范的要求,在职业能力要求上,把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能力要求作为教学和学习目标,以电力行业职业岗位初、中级工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作为培训项目及任务,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并利于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为载体,构建课堂教学情境。

二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基础,合理搭配基础型、设计型实验项目。基础型实验项目的指导要有详细的电路图、设备仪表等组件的选配方案、操作调控步骤、观测记录表、注意事项等,部分内容教师还可以亲自演示或详细说明,引导学生学会做实验。设计型实验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项目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自己查阅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的技术规程,参考类似项目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验室内设备仪表的现状,自己制定实验中执行的实验方案。

三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在项目中设置基本任务和探究性任务。基本任务主要培养在未来职业岗位上用到的基本技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并作为课程终结实操考核的对象,以技能鉴定初级工、中级工技能操作的质量标准要求评分。探究性任务是以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鉴定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为参考对象,来满足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相关理论验证、科学探索的需要。在具体任务执行过程中,可结合实际,提出一些重点问题供学生探讨,也可增加一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的仿真型项目任务供学生自学和研究,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及分析研究能力的同时,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加大标准试验的成分

在实验中,应加大实验中的标准试验成分,增强学生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的学习与运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各类电机或某一大类电机的共性,制定出了一部分通用标准,根据某一系列或某一品种的特殊要求,又制定出了专用标准。各企业或地区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标准实施细则或用于本企业和本地区特有产品的专用标准。在各级标推中,特别是在部级标准中,有强制执行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和指导性标准三大类。国内使用的产品都要执行国家强制标准。任何电气设备从设计、订货、交接验收、运行、检修、试验等都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或技术条件,产品必须与之相符合。标准即是“法”,合“法”则合格,可以放行,可以投运,不合“法”则不合格,要返工修理达到合格,否则就必须报废。

试验技术是为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的某种活动,是通过使用、试用的方式或采用多种合理的方法与手段对事物或社会对象的一种检测性操作,检测正常操作或临界操作的运行过程、运行状况等。试验的根本目的就是判断产品是否合“法”。而产品必须按有关标准或技术条件及要求进行各种必要的试验,才能取得其性能数据。产品是否合格,也要依据标准来判定。

实验是学校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从事的某种活动。通过实践操作证明抽象的知识理论的正确性或者通过实验结果和现象推导出新的结论,是学科化教育的辅助环节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必须淡化实验属性,增加试验成分。学生必须学习一些基本法规和标准方面的知识。在突出实用性、够用为度、现学现用的职业教育原则指导下,标准规范是指导我们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评判工作质量优劣的准则。应结合学校现有的设备技术条件,尽可能地按规程要求的方法和条件进行实验。对于初学者,应以采用基础性、能力训练型的技术与方法为主。

指导学生认真编写

实验方案,规范实验流程

电机实验的性质和学习方式与理论课有本质不同,理论知识源于实践活动中,是对实践活动的归因、总结和升华,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在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中往往包含了实体物件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应用分析,以及根据定律、定理形成脉络清楚、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经过教师的精心组织与讲解,学生才能抓住要点、难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的效率和效果。

实验是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提升技术和理论水平的过程,是一项由学生主导的实践活动。学生只有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制定合理可行的实践方案后,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效果。因此,实验前教师要加强引导与调控,给学生适当的时间预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实验任务书,学习相关的规程及标准,明确实验内容及要求,弄清实验原理和方法,认知实验设备的基本参数及使用方法,合理选配测量仪表,督促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牢记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实验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

对一些重要的实验项目,建议让学生在实验方案中画出模拟实验接线图。主要目的是让初次接触项目实验的学生认知各个实验元件,保证实验接线和操作的正确性,从而提高实验效率,提高实验预习的针对性。从学生实验前画实验模拟接线图的效果看,这样做对提高实验课的成效非常显著,实验中学生的差错率大大降低,效率更高。

合理运用先进技术与

手段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为了更好地提高实验的效果,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实验全过程的监督与考核,制定实验平时成绩的记分办法。在不同的实验环节中,应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录像、网络、仿真技术等。特别是容易引起设备故障或损坏的实验项目任务,应先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再进行实物操作。同时,要注重营造模拟真实的职业技术情境,强调各个环节中团队协作和个人任务角色的转换,并配合任务进程,提出一些具体且有研讨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及彼此间的讨论与实验研究,多渠道、全方位、有节奏、复合化地锻造学生的综合能力。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瞄准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尊重教育教学及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水平,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都满意的人才来。

参考文献:

[1]陈解放,等.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荣怀,等.架设桥梁——高等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部.电气试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4]徐益敏,张玲.电机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5]丁萍,熊正烨.浅谈学生实验预习报告的重要性[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6]夏义全,赵彦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9).

[7]张秀阁.基于工作过程的“异步电动机运行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8]宁宗奇,陆勤.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教学实践探索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9]黄仁胜.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2(3).

初级电工理论知识篇9

关键词:高职电子技术实训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41

过程控制指的通过事先编制的程序方法实现完成。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实训中心的工作经验,以2030功放电路安装为例,论述过程控制方法。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是体现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目前高职实践教学基本上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实施,其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训和毕业(岗位)实训三个方面。电子技术实训是理工类专业课程实训之一,是最重要的基础技能训练,是学生初级阶段的技能训练。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理论分析能力还比较薄弱,针对于这种情况,许多院校的实训中心都在实训内容上下大功夫,电子技术专业理论课面广、可选择的实训内容也多,大家一方面在摸索一条最佳的路径让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学到知识,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选择一个最好的实训内容采用何种方法来保证实训项目正常完成,许多高职院校也下了很多功夫。

电子技术实训是基础实训,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知识,如何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转为实践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要求实训教师来引导和激发。通过多年的实践,对比所有的实训内容,最终选择2030功放电路的安装,更贴近教材,能所学生从多方面锻炼。

1tDa2030功放的原理

tDa2030是德律风根生产的音频功放电路,因学生初步学习电子技术知识,对知识只是停留在识图和原理分析上,因而电路的设计需由指导教师来完成,学生通过本次实训,掌握电路板电路的布局、元件识别、焊接、电路的原理分析、关键点电位的测试及故障的一般性分析及维修。下图为2030的电路原理图。

2实训教学过程的流程设计及过程控制方法

教学过程的合理有效性表现在在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指导教师通过对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设计,使学生掌握好课程教学内容,并服务于其他专业课程,凸显专业发展能力。要做到这一点,还应对过程各阶段、各环节实施有效的控制。本实训项目按原理图,设计相应的实训流程,根据流程设计每一个过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见下图)。

2.1电路原理分析

本实训是电子技术的课程实训,是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入门基础,因而不可能有较强的电路的设计应用能力,指导教师只能预先设计好电路,讲述电路板的设计一般性规则,同时对设计的电路进行理论讲解,让学生认知电路、熟悉电路,以便后续过程的完成。本过程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行检测并给出相应成绩。

2.2实训工具的检查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安装该电路所需工具进行完好性检查,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上班检测工具,下班整理工具。

2.3元件的识别与分类

根据电路所需元件,对所下发元件进行分类测试、参数对应及缺件补足,因学生对元件知识的不足,该环节指导教师需检查通过。

2.4电路的安装与测试

本环节中有三个小部分,电源电路、音乐电路、功放电路,每个部分都需独立完成,安装测试完成一个部分后才能进行下一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需全检,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通过率。

2.5整机调试

安装完成后,指导教师需讲述故障的检修办法,让学生自行测试与维修。

2.6编写实训报告

该环节主要是学生对整个项目的回顾和总节。

3实训人员配置

采用过程控制的实训项目,实训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正确完成,保证通过率,除非配置大量教师,这也是不现实的,一般来说,一个实训项目一般都是2名实训教师指导,如果在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完成上述工作,笔者建议:

①分组合作,不同素质的学生搭配。

②从班级中选择成绩好及责任心强的学生任品管员。

③对品管员进行单独培训相关检测知识。

④将品管员分配在每个小组中。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本项目过程控制的方法是成功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原本无趣的实训变得生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在老师的指导下,连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都变得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个个动手,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后期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①强化了学生对电子元件的识别与判断。

②对整机电路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③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电子产品维修的方法。

④熟悉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

⑤懂得如何将电路原理图转为pCB板图。

⑥强化学生的焊接工艺,对焊接的过程及工具的使用掌握较好。

⑦强化学生对万用表的使用。

⑧通过严格考核,将学生实训的被动性转为主动性。

初级电工理论知识篇10

abstract:thereismoreemphasisonscientificresearchthanteachingincurrentuniversities.infact,teachingandresearchreinforceeachother.thisarticlebrieflyanalyzesthereasonswhymostuniversitiesfocusonscientificresearchandunderestimateteaching.Somemethodsonreinforcingteachingandresearchmutuallyareprovidedbasedonteachingofoptoelectronics-relatedcoursesinHuaihaiinstituteoftechnology.initialteachingresultsshowseveralmethodsonintegratingscientificresearchintoteachingcanimprovethetrainingofthetalentsofthephotoelectricinformationtechnology.meanwhile,theteachingprocesshasbroughtalotofinspirationtotheteachers'scientificresearch.toacertainextent,weobtaintheimprovementonscientificresearchandteachingatthesametime.

关键词:教研相长;方法;例子;光电子类课程

Keywords:reinforcingteachingandresearchmutually;methods;example;optoelectronics-relatedcourses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172-02

0引言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钱伟长院士在谈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层次的关键,二者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但是,当前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教学和科研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过于重视科研。本文首先简单分析造成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然后以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的光电子类课程教学为例初步探讨教研相长的具体实现途径。相应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其他工科专业教师中推广,以帮助他们在教学方面和科研方面都取得好的效果。

1重科研、轻教学原因分析

目前造成大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1与大学教师所处的大环境有关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我国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科研水平低、师资差。包括时下流行各种“高校排行榜”,也多以科研为主要指标”[1],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于学校的综合排名则无足轻重。如,时下流行的“武书连2015中国734所大学教师学术水平排行榜”[2]。那些科研搞得好、综合排名靠前的高校,其知名度也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学校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力争在科研上有所突破。作为高校一分子的大学教师自然也不可能置身世外。

1.2与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有关

目前我国大学教师的职称评审,实际上主要依据的是科研,包括有没有科研论文、论著,有没有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如评讲师、副教授、教授要多少篇论文,什么级别的论文,论著要有多少字,什么级别的立项和成果等。教学在职称评审中虽然也受重视,作了许多规定,但大都显得笼统模糊,而且缺乏可操作性。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对教师职称的评审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1.3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关

有一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几乎很少主持或参与科研工作,这在淮海工学院非常普遍。不参与科研工作则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除了不能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也不利于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3]。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还有一些承担行政工作;同时没有良好的科研团队,形不成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而不能提供有效的科研条件让他们从事科研工作。

上述几种情况造成科研与教学分离,更难做到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自然无法去改变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无法撼动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但从大学教师的自身职责来看,我们不仅需要承担教书育人的工作,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同时做好科研与教学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教学和科研孰重孰轻,如何处理好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把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很好地结合,对于教师自身非常重要。

2教研相长途径初步探索

本节从普通高校教师角度出发,探索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如何把科学研究应用到教学实践,以做到教研相长。下面分别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三个方面,以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光电子类课程教学为例探讨教学相长的方法和途径。

2.1专业建设方面

目前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仅有7年的历史,虽已初具规模,但课程体系与专业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光波为信息载体的检测、控制技术、仪器系统、精密测试等内容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相关专业领域教师的科研基础,本课题组首先对电子工程学院的光电子类课程(光电子技术基础、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实施了教改研究,包括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完善,加深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将教师的科研新成果融入理论和实验教学,并利用教师科研条件进行直观教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如,电子工程学院建有自适应光学实验室,是相关任课教师的科研平台。自适应光学技术是一门可以让光波适应外界变化而被能动控制的技术,也可以理解为光学中的自动化技术,集科学性和工程性为一体。相关专业学生已经学习过自动控制原理,对常规的液位、流量等过程控制非常熟悉,但对“光波”这样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该如何完成控制呢?学生们非常好奇。通过分批次带领相关专业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光电成像校正实验,学生既加深了对光信号传输、光电信息转换及光电检测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又巩固和拓展了以前学习的自动控制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学习到了教材中没有学到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反馈非常好。

对于一些不具备实验条件的重点实验内容,由于实验条件比较苛刻,部分光电现象在实际实验中不明显,难以观察;另外也因为实验仪器有限,学生无法通过实验观察到所有的实验现象。针对这种现状,利用了科研过程中获得的数值仿真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虚拟实验。

2.2人才培养方面

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新形势下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将学有所长的学生引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通过教学改革,重点突出相关专业中的光电检测方法、光电系统研制与工程应用的能力培养,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之成为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除了实践书本知识外,还能在科研小组中学会分工及团队协作,为将来攻读研究生或进入相关企业累积经验。

本课题组已承担和参与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通过光电检测和光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已有相关专业的多名学生主动要求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喜欢编程的学生让他们完成实验平台的软件建设,喜欢摆弄光电子器件的学生让他们完成硬件平台的搭建,爱动脑筋的学生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相关教师一起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它们。通过相关科研项目的训练,将科研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科研素养。

在2013-2015期间,多名相关专业学生有了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经历之后,积极申报各级创新项目。目前,已有多个光电子之创新项目获得校内立项。同时,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已有多名毕业生进入光电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如太原理工大学物电学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开始了他们人生新的篇章。

2.3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方面

教师一方面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关注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又通过教学工作,学习最新研究成果并有意识地积累未知问题、认真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激发科研热情,并帮助了科研选题。

教学内容的主体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但是,课堂教学除了围绕基本理论和概念进行外,还要注重科研成果和科技最新发展动态的渗透。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的概况及其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基础知识不仅仅是概念理论和公式,更是实际应用中的产品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手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抽象的理论知识。

如,教师分别在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举办了激光和光电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或相关专题讲座,既提升了自身的业务能力,又达到了教书育人的效果。开学初的专题讲座有助于引领学生对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兴趣,讲座的内容从围绕人们把光波作为一种载波进行信息传递开始一直到现阶段的激光通信、激光武器等。讲座结束,学生对光电子技术充满了好奇,这为学生学好光电子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期结束时专门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以及近期比较热门的激光3D打印技术从原理到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一次专题讲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又如,基于光电子类课程涵盖知识面广、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特点,针对一些典型知识点,为加深学生理解,设置专题讨论课,鼓励学生课前主动查找相关文献,让学生事先做好研讨准备,写好研讨提纲。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学期过程中,这样的专题讨论课进行了2次,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了相关教师的科研很大的启发。

专题讲座和讨论形式的授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学生评教均在90分以上,学生深受其益。课题组教师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充分认识到要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苦练真功夫,又要通过钻研教学规律来加强组织教学的能力,从而真正做到科学研究和教学育人互相促进。

3结束语

“教研相长”虽是一个老话题,但目前社会大环境中面临的“重研轻教”现象使得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老话题展开新的研究。如何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以使得科研成果能够支持教学改革、并使得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是每一个高校教师的职责。本文以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光电子类课程教改为例,分别从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实现教研相长的一般化途径。改革的结果表明以上为今后存在这方面困惑的青年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志峰,杨婷.“重研轻教”不可取(关注“朱淼华现象”)[n].人民日报,2005-1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