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十篇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十篇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1:38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1

历来,我国非常重视海洋科学研究,通过提高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技术,增加渔业产量;通过渔业资源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维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通过建造装备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多次赴南极和北极考察,实施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我国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逐年提升。目前,我国把海洋高新技术定义为:海洋监测和探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模拟系统技术、海洋深潜技术、大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海洋能源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工程技术十一方面[2]。经过对国家海洋经济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情况的研究和总结得出:目前,我国海上海洋深潜技术、海洋油气田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等均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列出了我国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已取得的成就和将来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3]。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各类高职院校1228所,其中涉海类院校仅为沿海省市的交通、海事、海运、水产类院校,其他院校举办的涉海类专业寥寥无几。另外,通过对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每年核定公布的目录外专业情况研究:我国约有54个涉海专业,占目录内专业总数532个和2011年目录外专业总数452个的5%[4-5]。

2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在我国今年批复的山东、浙江、广东三个沿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验区)的规划中和自1990年起先后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及最近批复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和建设方案中,海洋经济已作为核心发展的要素被不断重视和提升[6-8]。产业与海洋经济的关系。在三个产业中,除第三产业涉及的海洋经济内容我国有比较好的基础外,其他许多产业都是海洋新兴产业,均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而通过对教育部高职高专目录内和目录外专业的研究,目前已开设的涉海专业主要涉及的产业和内容如所示。根据上述研究可知,在海洋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中,目前各高职院校在第一、二产业几乎没有开设涉海类专业,而第三产业中已开设了交通运输大类,其中有水上运输类、港口运输类25个专业;还开设了旅游大类,其中有旅游管理类、餐饮管理与服务类15个专业,但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涉海专业;在其他设置的专业大类中也有少数涉海或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专业,如涉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港口水利、国际贸易等大类的相关专业,但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为空白。由此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涉海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严重滞后,涉海类专业数量少,覆盖面窄,除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和建设相对较齐外,针对第一、第二产业涉海专业几乎没有,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如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生态和远洋渔业基本上为空白。

3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的战略思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我国明确了“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9]。同时,我国各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的规划也明确了相关需要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更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如何培养满足区域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各院校需要认真思考的战略问题。通过上述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和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研究,对如何加强涉海专业建设,需要各院校在下列产业发展中予以认真思考,以加快海洋经济人才的培养,满足海洋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第一产业:现代远洋渔业、现代水产养殖业和渔业增殖业。随着我国沿海海洋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沿海海洋环境的恶化,中日渔业协议、中韩渔业协议的进一步实施,我国沿海和近海渔业作业环境日益减少,国家已开始实施了远洋渔业的发展战略。但由于沿海传统渔业人口的减少,远洋渔船航线设备和捕捞设备等的现代化,再加上需要外语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等,远洋渔船的高级船员数量和素质满足不了不断发展壮大的远洋渔船船队需要。同时,现代化养殖业和海洋牧场的建设需要一批懂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工程和海水养殖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洋牧场管理技术、远洋捕捞技术、远洋渔业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第二产业: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水利用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这些行业主要涉及资源、能源的开发,制造和建筑工程业等,属于工科类。目前,这些行业的相关专业在陆地工程中都有设置,但没有针对海洋的;另外,由于我国这些产业还没有成型,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还仅为高端人才,即研究型本科以上学历。因此,这类专业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原专业的基础上突出海洋开发和应用的内容,改造原专业并突出海洋的特色,如海洋石油勘探、海洋天然气开发、海洋水产品精加工技术、海洋再生能源技术等;二是根据海洋产业发展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水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岸工程防腐技术等专业。第三产业:海洋运输物流业、港航物流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目前,在这些行业已开设了较齐全的相关专业,而且专业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类专业建设主要也有三种方式:一是做精做强,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如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港口机械和业务管理等专业;二是调整专业方向和内容,特别是旅游业,如把酒店管理和烹饪技术等专业转型为滨海酒店、度假村管理、海洋食品烹饪技术、滨海旅游项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三是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设置新的专业,如邮轮管理和服务技术、游艇管理和服务技术、港口物流技术等专业。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2

第四桶金: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类专业

重点大学推荐: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长安大学等。

二本院校推荐:重庆交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

打开谷歌地球。在我国辽阔的版图上依稀可见无数公路、铁路及航海线路的痕迹,它们贯穿于每座城市之间,是连接你我、沟通彼此的桥梁与纽带。“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15年末。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国家高速公路网,完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港口群布局,加快内河航道网、民用机场、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达489万公里,不愧是大手笔。

如果让你列举几种交通运输工具,相信每个人都能毫不费力地说出n多种,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都是信口拈来。确实,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就像坐上了“和谐号”动车组一样――日行千里,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管道五种形式有序结合的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运输业正以“神八”速度向前奔跑着,这也给交通运输类专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金牌专业】交通运输类

谈及交通运输,旗下“艺人”不仅众多,且星光璀璨,不乏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这些每年都炙手可热的“大牌”专业,也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物流工程、飞行技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等深藏不漏的实力派专业。交通运输类专业口径宽、内容涵盖广等。也就是说。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海里游的,统统都在它的麾下。

“大牌”最有范儿,先说“大牌”吧。交通运输专业是一门研究旅客货物运输线路、站港土木建筑及相关技术设备组成,交通运输发生、构成和运动规律的理论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各个学校略有不同,但一般都会开设交通运筹学、交通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路基路面工程、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环境污染与控制、交通运输组织学等主干课程。打住,别嫌累,之所以这么做,为的就是同学们将来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工作时能够游刃有余,挣足面子。

“大牌”固然耀眼,“小牌”也可圈可点。随着我国经济一体化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迅速成为拥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物流工程专业每年的报考热度也跟着水涨船高,该专业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它与交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关系密切。现代物流被企业界称之为“尚未开发的新大陆”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有“第三利润源泉”之说。目前,该类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特别是物流规划咨询、物流外向型国际、物流科研这三种人才在业内最为缺乏。可以预见,随着“十二五”时期物流相关产业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该专业的毕业生们一定会“钱”途远大的。

【金刊提示】

交通运输类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数学、物理成绩要好,处理繁琐的计算、复杂的图纸时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及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等。同学们选择院校时应注意,行业院校如石家庄铁道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主要面向行业内就业,就业很有优势;综合通大学和理工科院校,由于学校的历史背景不同,培养方向和就业定位有一定的行业取向,报考时要注意区分。

第五桶金:能源产业

能源类专业

重点院校推荐: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

二本院校推荐: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商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大连水产学院、辽宁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佳木斯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作为一项约束性指标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表明未来几年国家将更加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定会加大力度。新能源研发之路其修远兮,高校们并没有“袖手旁观”,在今年新增专业中,能源类专业成为一大亮点,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河海大学、重庆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节能”“新能源”等俨然成了时下的“热词”。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横空出世正引领世人进入一个崭新而辉煌的时代,冲破能源枯竭的桎梏,能源动力类、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金光大道已经悄然铺就。

【金牌专业】能源动力类、核工程类

动画片《怪物电力公司》讲述了一个变收集人类世界小孩的惊叫声来为怪物世界提供能源,化解能源危机的有趣故事。事实上,人类也正经历着与怪物世界同样的能源变革,而为这场变革提供人才支撑的正是能源动力类旗下的能源与动力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以及核工程类旗下的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安全工程、工程物理、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等专业。

先侃侃能源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吧,它最早是由动力机械衍生而来的,目前拥有热能工程、流体工程、低温与制冷工程、热动力工程、汽车工程、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大学阶段主要接受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对于这个专业可能有些人存在不少误解,以前有个讽刺的说法是说能源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是烧锅炉的,又脏又累。事实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有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确实是锅炉,但这个方向的真正目的是设计、制造出更加完美的锅炉。这些锅炉主要用于大型炼钢厂炼钢或者作为大型核电站的核燃料发生器。

提起核能,可能很多人谈“核”色变,会立刻联想到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其实,核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般恐怖,人类完全可以安全有效地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当然,前提必须是

“有艺在身”,核工程与核技术就是这样一门由基础学科、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学科,它涵盖的知识面宽、知识密集、技术超前,自动化程度也比较高。选择该专业的同学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物理、数学基础以外,还要有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计算机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门辅工具,也是必须掌握的。大学期间,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核工程、核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工程实践的技能和本领。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几乎16%的电能是由441座核反应堆生产的,而其中有9个国家的40%多的能源生产来自核能。可以说,在当今能源稀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高效能源,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

【金刊提示】

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都属于工学类专业,录取时有的院校会参考考生的物理和数学成绩。

第六桶金:海洋经济

海洋类专业

重点院校推荐: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河海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海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

二本院校推荐:青岛海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淮海工学院、盐城工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占全球总面积的71%,实施海洋战略是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从辽宁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到江苏的沿海开发战略、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再到福建的海西经济区、广西的北部湾经济区,沿海省份虚位以待,它们或借海洋经济实现转型,或发展科技进行产业升级,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共同拼接海洋经济的蓝色版图。

海洋经济因海而生,目前主要包括海洋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造船业、海洋新材料业、海洋石油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与农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产业。中肯地说,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正当时,不断拓展的经济发展空间正日渐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

【金牌专业】海洋工程类、海洋科学类

瓦良格号航母的改造点燃了中国的航母梦,加之,近来愈炒愈热的南海问题,相信很多同学心中都有一个梦,那就是强我国防,壮我国威,而海洋工程类专业,特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将是你实现梦想的阶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侧重于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强调制图和建造。大学期间,要学习物理、数学、力学、船舶及海洋工程原理的知识,掌握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设计及船体制图方法,熟知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建造法规。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大多位于沿海、沿江地区,为学生们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实践机会。

海洋科学类专业主要包括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管理、军事海洋学等专业。这些专业主要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开发利用海洋。研究主要分为对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应用研究。现代海洋科学的研究体系大体可分为基础性学科研究和应用性技术研究两部分。四个基础分支学科有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应用性的学科有海洋工程、海洋水文气象预报、航海海洋学、渔场海洋学、军事海洋学等。近年来,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较好。报考此类专业的同学除了数学、物理基础知识需要较扎实外,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毋庸置疑,海洋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源,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的一个重要命题。海洋经济发展之船已经抛锚起航,唯缺舵手扬帆远航,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愿意成为一名肩负光荣与使命的神圣舵手吗?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3

关键词:蓝色经济;山东半岛;高等学校;科技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01-02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涉海高端人才的参与。目前,山东省虽然是海洋人才聚集地,但涉海高端人才中以理科人才居多,工科人才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快速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加强对涉海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制定规划,加快实施,实现海洋人才大省向海洋人才强省的跨越,已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我省高校要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服务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蓝色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方面应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发挥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培养一支高素质海洋科技人才队伍,成为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在分析我省海洋人才现状及蓝色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我省涉海高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现状,对高校如何在我省蓝色经济区建设及蓝色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期为高校将来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面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一、海洋科技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海洋强省,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拥有省级以上的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海洋科技人员1万多人,其中院士22名(含外聘),具有高级职称的海洋科技工作者近2000人,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处于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的成果。科技在我省海洋产业中的贡献率达50%以上,科技创新成为拉动海洋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强力助推器。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靠的是科技,推动科技发展靠的是人才。尽管我省海洋科技走在全国前列,高级海洋人才数量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但却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科研单位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优势明显,海洋高端人才的专业以水产、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物理和物理海洋等理科居多,海洋工程技术人才明显偏少,在我省的海洋科技队伍中,高端人才从事基础理论性研究的占85%以上,海洋工程技术类人才所占比重不足10%,尤其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相对我省快速发展的海洋事业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对海洋人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人才需求及海洋工程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涉海高等院校应如何应对,值得深思与探讨。

二、山东省涉海高校专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山东省涉海专业分布情况。与海洋相关的专业共有26个本科专业,主要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环境、船舶制造、港口海岸工程、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洋经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地质等。这些专业主要分布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鲁东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7所院校,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有12个专业,其余6所院校的涉海专业主要集中在水上运输、水产养殖和船舶工程等领域。中国海洋大学的涉海专业有海洋经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地质等。高职院校的涉海专业主要是水产养殖、水上运输、港口运输、港口水利工程等,与海洋高端产业相关的专科专业基本上是没有的。

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①涉海学科门类偏少,无法满足蓝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虽然在党和国家对海洋教育事业的关怀下,我国涉海类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明显的成效,也已经初步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由于学科门类偏少、教育基础薄弱、毕业生就业面偏窄,以及目前涉海类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蓝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海洋事业及产业的发展和拓展。②海洋类专业单一,缺乏集群优势。由于海洋类学科专业过于单一,分布点比较少且专业过于集中,没有形成专业集群优势。与海洋高端产业相关的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海洋生态等专业空白点较多,导致了海洋类专业人才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还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③人才培养的层次搭配不合理。虽然我省的高端海洋人才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却主要集中在海洋基础科学和传统涉海专业上,缺乏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药物、船舶设计制造、浅海油气勘探与开发、深海矿产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专业的人才,并且涉海专业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多为本科和研究生,缺少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涉海高职高专院校较少,层次搭配不合理。

三、山东高校发展战略调整的几点建议

1.增设新兴海洋学科门类,培养蓝色经济高端人才。根据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针对海洋高端产业发展需求,增设新兴海洋学学科门类,如海洋能源、海洋装备与制造等学科,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海洋类学科专业体系,为海洋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促使我国的海洋学理论和应用研究逐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有助于为地方海洋产业的调整与优化升级、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2.新建涉海高职高专院校,培养蓝色经济实用型技能人才。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总体要求,新建一批涉海高职高专院校,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上交通运输、海洋药物等类专业,一起与高端海洋人才培养院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3.集中优势资源,建设海洋专业群。我省高校通过增设海洋专业学科门类,增加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海洋生态、远洋渔业等空白专业,根据海洋产业带的功能分布、产业链条、岗位需要以及错位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定位,逐步形成协同发展和相互支撑的专业学科群,形成学科集群优势,以解决蓝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人才结构和供需总量的突出矛盾。

4.开创海洋系统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以科技优势促蓝色经济发展。涉海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为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培养出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根据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涉海高校应该提高涉海科研能力,加强改革创新,努力建设有利于蓝色经济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不断彰显海洋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继续以高校的科技优势促进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5.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学生的培养还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海洋开发利用设计有很多未知领域,涉海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就为海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要求涉海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中,始终以海洋高端产业对人才需求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对教学模式进行大改革与尝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或“定向式”课等几大模块来构建课程体系,以感知海洋、认识海洋和利用海洋为三个层次和阶段,开设海洋类基础和专业课程,“定向式”模块课的设置直接与现代海洋产业对接,以强化学生专门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社会竞争力,专业方向模块课可以实现多种规格人才的培养。

6.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产业认知度。建立海洋科学产学研基地,直接将企业高端人才聘用为兼职教授,通过为学生开设课程、做讲座和报告等形式,强化在校学生与海洋产业的接触,激发学生学习海洋和开发利用海洋的创新热情,以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海洋类高级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蓝色经济大部分是关于海洋高科技及其应用,对专业建设具有较高要求,而当前高校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海洋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存在的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山东高校只有抓好发展战略调整和海洋专业集群建设,才能把握住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促进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诗成.大力构筑蓝色经济高端人才建设工程[J].理论学习,2010,(2):21-24.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教材改革;海洋工程;工文交融

作者简介:刘珍(1982-),女,山东阳谷人,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讲师;嵇春艳(1976-),女,山东青岛人,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江苏镇江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2011年质量工程课题立项建设精品教材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29-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是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为迎接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大发展而新增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该“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德、智、体等诸多方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现代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研究、建造的基本技能和管理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编程及应用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学生应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

尽管20世纪初就开始有工程师从事海洋工程应用工作,但海洋工程学科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出现在一些大学内,所以,海洋工程教育相对来说是很新的领域。探索水下环境、发展近海石油及天然气工业、海岸保护和港口的扩展推动了海洋工程的发展。1947年在美国墨西哥湾建成第一座钢结构平台,从此海洋平台经历了从固定式平台到深海spar平台的演化,而目前所能达到的开采水域也超过了3000m。海洋平台结构复杂、体积庞大、造价昂贵,与陆地结构相比,它所处的环境条件十分复杂且恶劣,承受着多种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随机荷载。海洋平台装备更新发展迅速,目前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深水化、信息化。以往的教材鲜少对深水中的海洋平台设备和系统进行阐述,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海洋工程装备最新进展的需求。为此,学校重点编写了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的核心理论课程的教材――《海洋平台设备与系统》。本教材的编写以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专业学生的学习为目标,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政策的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而且增加了生产实践环节。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为宗旨,紧密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培养人才,注重建设与改革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注重课内教学与开放教学相结合、注重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注重考核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对于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应如何与课程改革结合等问题的研究似乎还缺少深入,导致素质教育实践者在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实践中仍有失偏颇。[2]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学校应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提高解决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和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对于那些基于海洋工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上发展起来的高科学技术和前沿领域,教材着重从基础层面上去寻找和分析它们的根,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基础论的重要性。在高等教育这个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需要做一些相对深入的分析和思考。[3]

一、培养目标的变化

教材旨在满足海洋工程专业的特色培养,以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或制造管理型工程师培养为重点,以工程执业的基本资质为导向,借鉴国外优秀工程师培养的先进经验,探索并形成具有“工文交融”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以“工程教育”为重点,建立“工程”与“管理”、“工程”与“技术”相融通的课程体系,树立“现代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观念。专业建设目标明确,特色显著,要在海洋工程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性能、水动力学性能等方面形成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能力突出,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背景,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卓越工程师;要求学生具备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特色,满足海洋工程领域对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应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工程素养突出、综合素质优秀,掌握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基础理论与海洋工程装备现场制造的专门知识和关键技术。

本科阶段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3+1”模式,3年在学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创设校内学科导师加校外工程导师的“本科双导师”制来配合完成人才培养。实施“双导师”制专业的所有学生均按专业和兴趣组成学生团队,导师为团队建立档案和能力培养计划,通过实践项目来组织实施。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并逐步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政策和结构的调整

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培养学生建立海洋工程的整体知识框架,了解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流程,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形成专业知识复合,逐步形成从平台总体设计、结构设计、生产设计到海上项目运行控制、运营管理整个过程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以及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程第一章综合介绍了海洋工程装备概念及体系,总结了目前为止世界上主要海洋工程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世界海洋工程装备正在向大型化、深水化、多样化和信息化等趋势发展。我国在海洋工程技术方面特别是深海装备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密切跟踪国际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是我国大力发展海洋开发事业必须先期进行的工作。学生必须首先了解国内及国际海洋工程整体发展现状,才能从实际出发攻克国内各项空白的海洋工程关键技术。教材从第二章到第七章详细讲述了包括固定式海洋平台和浮式海洋平台等各种先进工程装备的组成和特点,使学生掌握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工艺和流程的基本原理、方法。最后一章以一个浮动半潜式平台为例,详细介绍了半潜式平台水动力性能试验。半潜式平台是目前世界上深水海洋环境中应用最好的一款平台,是我国海洋事业进军深海的主要发展方向,所以针对该平台的水动力性能测试专门设置了一章试验课,使同学们充分了解模型试验的目标平台、环境条件与数值计算理论,还对目前海洋工程中应用较多的SeSam软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此试验在江苏科技大学实验室进行,学校实验室是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具有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中心”。实验中心拥有大型拖曳水池、风浪流综合试验池、波浪水槽等重型实验设施和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海洋工程专用软件SeSam、anSYS、CaD/Cam等软件系统,完全能够满足本章的软件教学和试验教学任务。

为了配合教材正文,在每章中还插入一定数量的专题,介绍海洋工程前沿的知识和海洋动力学的新成果的短文,同时还列出有价值的参考文献,用于开扩学生的视野,了解当代海洋动力学家的思想。针对目前学生对理论理解能力和对现象的解释能力差这一实际问题,对教材中习题作相应改革,增大了习题量和信息量。习题分a、B、C三大类,其中a类题属于理论分析题,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B类题属于基本训练,题中含有丰富的海洋动力学及海洋工程类知识,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C类题属于综合性应用题,用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让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培养。

三、生产实践环节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变化,还增添了生产实践环节。江苏科技大学与国内知名海洋工程企业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产学研联合办学,拥有多个海洋工程的实习基地,完全能够满足本科教学需要。学校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的合作关系。同时为了拓展合作领域、满足对海洋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与国内知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烟台莱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签订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多个海洋工程方向的实习基地,为海洋工程方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条件。

本专业学生在企业阶段主要学习海洋工程结构物制造技术、海洋工程项目管理与控制、海洋工程技术前沿等结合企业实践的基本知识,接受企业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及平台总体设计、企业海工项目实践及海上项目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具有海洋工程领域企业实践经验,掌握海洋工程装备项目设计、建造流程中的关键技术,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特别是在海洋工程装备规划设计、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具有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能够使用合适的管理体系,形成管理计划和预算,组织人力和资源来确保工作进度,能够胜任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及制造项目中的关键岗位,能够成为具有适应海洋工程领域发展需要的高端性的卓越工程师及精英人才。

四、教材改革的目标

通过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学习,学生具有建立海洋工程装备结构的数学和物理模型的能力,得到海洋工程强度问题分析的训练;具有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形式选型和论证的能力,结合实际工程需求及海洋环境可独立完成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形式选型及论证的全过程工作;具有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及软件解决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及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管理、模拟仿真等;具有可以应用各种手段获取资料、信息,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能够收集、分析、判断及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本课程教材的改革,培养本科生具有不断获取知识,紧密追踪学科与技术发展动态的能力。通过深入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及制造企业工程实践,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分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实际应用问题。初步具备工程应用能力,具有至少1年的工程实践经历,能综合处理工程现场问题。同学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在建立海洋工程装备结构的数学和物理模型、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形式选型和论证、海洋工程装备初步设计、海洋工程装备强度分析与计算、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管理与控制、解决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及制造过程中实际问题等环节中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钟志光.论大学生的培养目标[J].娄底师专学报,1988,(1).

[2]宋素芬.大学生素质结构与工科课程改革[J].嘉兴学院学报,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5

建设“海洋强国”和振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将“一带一路”战略的未来价值清晰呈现。深耕海洋、经略海洋是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题中之义。

10月30日,以“科技引领海上丝绸之路”为论坛主题的2015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在青举行。全球300多位涉海领域的精英人士共同研讨海洋科技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

论坛期间,签约项目丰富。借势海洋,中国海洋科学高地、北方“一带一路”桥头堡青岛迎来最大发展机遇。

部级海洋实验室助力“一带一路”北方桥头堡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曾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构建产业新体系,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等。”

但是,从2000年申报到2013年得到科技部正式批复,再到2015年各项工作正式展开,中国海洋领域唯一部级实验室的诞生用了整整15年时光。

10月30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青正式启用。

自2013年12月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以来,海洋国家实验室由科技部、山东省和青岛市共同建设。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重点通过8个功能实验室的打造,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其定位依托青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

“海洋国家实验室承载了几代海洋人从浅海走向深海的科技梦”,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表示,未来,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在法人机构、平台建设、岗位管理、薪酬制度、经费使用、国际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大胆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国际化创新网络是推动中国海洋科技发展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从国家层面来讲,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实验室要承担起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特别是在国家整个创新体制里面,要啃一个硬骨头,探索摸索出国家实验室能够真正高效运行的机制;同时,为各个领域发展打造一个大的平台,我们国家在海洋的技术和装备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三就是要构建一个国际化的创新网络,国家实验室下一步应该怎样和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从而打造一个全球协同创新的网络,”吴立新说。

据悉,未来三年内,山东省、青岛市将再投入10亿元,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用于仪器设备采购、科研团队建设等,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洪滨表示,将青岛打造成我国北方“一带一路”的桥头堡以及海陆联系的枢纽,更符合青岛的实际,更具有现实性。他同时强调,应深化区域合作,建立青岛、日照、连云港、烟动发展机制,发挥青岛核心城市作用,加强区域布局、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对涉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高层协商。同时,与欧亚大陆桥的主要节点如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积极对接,强化区域合作,搭建企业合作平台和企业投资绿色通道,支持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促进青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区域经济建设新引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我们不但要重视海上丝绸之路枢纽的建设,还要重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要海陆并重。”刘洪滨表示,通过“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共性,发挥青连铁路的通道作用,推动海陆联动开放和东西双向开放相结合,实现沿线不同区位发展优势的整合。紧跟京津冀、珠中江一体化的模式,促进青日连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并深化区域合作平台与机制建设,构建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协调发展格局。

“海洋+”规划拓宽发展优势

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青岛在海洋教育、科研机构、人才队伍、产业发展等方面总体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铺开,与其他沿海城市相比,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在2015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期间,青岛市蓝办现场了《青岛市“海洋+”发展规划(2015-2020年)》。“海洋+”是借鉴和运用“互联网+”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发展路径,厚植发展优势,实现青岛市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同时,为抓抢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机遇,青岛市也将突出“海洋+新模式”、“海洋+新业态”、“海洋+新产业”、“海洋+新技术”、“海洋+新空间”、“海洋+新载体”等六大重点任务。

青岛市蓝办主任任振刚表示,“青岛市必须加速转型,推动新一轮的创新发展。”

作为六大重点任务的首要任务,“海洋+新模式”以模式创新为核心切入点,从宏观上关注青岛的海洋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中指出,青岛将首先推进资源、技术、信息共享,实现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以此催生海洋新兴业态和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青岛将创造出“海洋+互联网”、“海洋+大数据”、“海洋+电子商务”、“海洋+军民融合”四大发展模式。

从市场角度看,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了海洋经济的发展领域。对此,青岛市将以“海洋+新业态”的模式,探索海洋产业新的发展空间,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新体系。同时,青岛市将重点发展海洋高效物流、海洋文化体验、海洋健康体育、海洋特色金融、海洋母港经济五大新兴业态。

在产业方面,青岛市还将以“海洋+新产业”为指导思路,加快产业创新,培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和海洋节能环保等七个产业。

而在科技创新环节,根据《规划》内容显示,青岛市将以技术创新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加快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并大幅提升海洋产业发展水平,巩固和提升我市作为海洋科技城的优势地位。下一步,青岛将以海洋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海洋科技创新的三大关键环节。

在空间区位因素方面,《规划》根据青岛当前“一谷两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海洋+新空间”的发展路径。据介绍,所谓“新空间”,就是以“一谷两区”为主体,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并培育众创空间,最终形成园区集聚、多点支撑的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任振刚表示,蓝色硅谷核心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将分别担任“海洋+”的创新策源地、高端产业集聚区以及新兴产业孵化区,并共同促进海洋特色园区的发展。

“海洋+新载体”则是按照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对青岛的战略定位,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载体、新领域。《规划》指出,青岛将以载体创新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同时开展广泛的海洋国际合作,以此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未来,青岛市将重点规划交通枢纽、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科技人文交流平台和企业“出海”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对韩国的开放合作。

国字号硅谷吸引项目再创新高

依托科研实力,青岛有志于打造世界级海洋产业聚集区。

而要建立起一个世界级创新型海洋产业集群,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沈体雁认为应该以三个方面作为理论依据,即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业公地理论和城市便利理论。“这三大方面要求我们关注技术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协作,提升产业附加值,最后优化城市建设,构建包容性的市民态度和文化。”

以上述三个方面为依托,以蓝色硅谷为样本,青岛市可以着手进行五个方面的探索:其一,依托青岛强大的海洋科研力量,发展以海洋生物医药为主体、高端养殖和高端旅游为两翼的大健康产业。其二,以透明海洋为导向,以深海探测和海水利用装备为支撑,探索海洋产业大数据的发展前景。其三,就是建设海洋产业集群,一方面打造具有本土文化黏性这样一个劳动力池和人才池,一方面通过举办高层论坛、博览会以及供应商联盟,打造青岛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品牌形象。其四,希望青岛建立海洋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管理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明确青岛蓝色硅谷的优势,进行全球的对接和联网。最后,就是成立集群竞争力委员会,推进社会化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

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已经拥有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12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新产业、新机遇――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与金融服务论坛暨青岛蓝谷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现场,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再次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

在此次签约的46个项目中,国际科技与人才合作项目6个,部级科研机构、央企领衔的国字号、中字头项目5个,校地众创合作项目2个,创投平台及创投基金项目8个,上市公司研发中心项目7个,涉海及相关领域科技合作项目18个,涵盖了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文化传媒、北斗信息应用、软件服务外包、互联网能源研发、科研合作与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

签约项目包括英格地效翼船研发中心、美国硅谷科技创新孵化器、国家钾盐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大学博士创客加速器、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预警基地、中国工商银行瑞华国银投资管理中心、山东大学众创空间、天津大学众创空间、“跃龙门・创客赢”创投平台、海科创海洋互联网基金、灵狐科技“互联网+”研究院、五洲智能控制技术研发中心、赛伯乐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以高端产业、高新技术、高层次人才和“海洋+”、“互联网+”为特色的重大项目。

以俄罗斯技术为支撑的英格地效翼船研发中心项目落户是本次签约项目的一大亮点。海南英格地效翼船制造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地效翼船的研发,组建了由20余名俄罗斯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研发生产的地效翼船创造了多个国内、国际第一。本次签约的英格地效翼船研发中心包括试飞基地、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三大部分,总投资将达到15亿元,全部建成后计划年产50艘地效翼船,年产值30亿元。

而美国硅谷科技创新孵化器项目由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与美国硅谷科技创新俱乐部共同投资,建设2万平方米的海外创客孵化器,开展中美科技、人才、项目交流合作活动,引进美国硅谷及周边的高科技项目、海外归国人才创业项目,是对接美国硅谷的重要举措之一。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6

关键词:海洋测绘技术发展现状发展措施

1.我国海洋测绘工作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涉海测绘部门的大力合作,我国海洋测绘工作获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推动了国防和社会经济建设,同时也为我国海洋测绘提供保障。我国海洋测绘人才队伍通过长期发展和积累,逐步形成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全套体系,我国海洋测绘技术发展过程十分迅速,原来技术不成熟只是单一的进行海洋信息的获取,现在则将海洋信息探测与物理、电子科技等学科相融合;原来获取海洋信息的设备主要搭载在轮船上,现在则利用潜艇、航天技术等为深部探测提供良好的信息测量平台。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中国工业进程的推进,我国的海洋探测设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配备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海洋探测信息设备,基本实现了由手工探测到信息自动化的转变。

2.海洋测绘技术发展趋势

2.1水下综合定位与导航相融合

电磁波在大陆定位系统中发挥着极为明显的作用,它传播速度快、定位准确,但是并不适合海洋探测系统,因为电磁波在海水中衰变明显,传播极短的路程能量就会衰减殆尽。与电磁波相对应的是声波比较适合海洋探测,其在海洋中传播的能量损失微乎其微,因此它能很精准地进行海洋定位。为更好地将声学系统进行分类,可以将声基线距离作为分类的指标,根据其距离的大小分为超短基线系统(USBL/SSBL)、长基线系统(LBL)以及短基线系统(SBL)。USBL/SSBL定位较为精准,其精度可达二到三米,其构造为三个以上距离为两厘米的单元组成水听器基阵,通过处理信号传播到单元之间的相位差及斜矩来进行定位。SBL与测量船相结合,将水听器布置在船的下方,通过处理信号在水听器之间传播的时间差来定位,其精度为五米;LBL通过分析安放在海底的声信号源与测量设备的距离来定位,精度可达两米。

2.2海洋遥感信息技术

海洋遥感信息技术是电磁波与信息科技的有机结合,通过人造的特殊传感器接受和分析海洋散发出的电磁波,来进行海洋相关参数的测量,其中传感器可以安设在不同的设备上,如人造卫星、飞机等现代化的设施上。按传感器的工作形式可以分成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主动式的传感器工作较为复杂,它是信息双向传达的过程,首先需要遥感器向海洋发射电磁波,然后由专门的接收系统海洋的反射,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处理来获得海洋相关参数;被动式传递方式是单向的,传感器只是接受海洋辐射和散发的电磁波,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获得海洋的探测数据。传感器是海洋遥感技术的核心,目前广泛采用的是陆地卫星装载多光谱扫描仪tm以及etm,它造价较低、操作方便,同时分辨率也较为理想,可以达到三十米左右。随着海洋探测技术的成熟和相关信息科技的进步,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传感器会被逐步应用到海洋探测行业。

2.3多源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传统的海洋探测经常会采用单波束测深仪,但是其探测的准确性亟待提高,于是经过海洋技术人员的技术革新,将其进行升级和改造,逐渐发展成为目前广泛采用的探测技术――多源多传感器技术。发射阵是多源多传感器的核心构造,其一般安置在测量船的前端。基于声波系统的优越性,多源多传感器技术也采用声波系统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其通过发射阵向海洋发射一系列声波束,然后通过专门安置在船下端的接收系统进行发射声波的接受。再通过分析声波束的变化,来获取海洋信息。多源多传感器系统中可以采用振幅检测法,还可以使用相位检测法,通过相干原理比较换能器的两个接收单元间相位差,来分析波束到达角,为后续计算提供数据。

3.加强测绘工作发展的措施

3.1强化部门沟通与协调

当下我国海洋测绘工作比较复杂且艰苦,各部门的力量都不是很强,在能力达不到标准的状况下,必须要强化每个涉海测绘部门单位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拧成一股绳,把分力变成强大的合力,提升海洋测绘工作效率,进一步为我国国防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工作成果。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改进,明确军地双方的工作职责,将海洋测绘工作内容细致化,为实现各涉海部门的精诚合作铺平道路。与此同时,各部门要清楚各自的职责范围,避免出现职权交叉的情况,根据专业领域和测绘工作任务来开展军地分工和各涉海部门之间的任务分工。在测绘技术创新研究、装备使用、安全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扬长避短,只有如此,方可使我国海洋测绘服务保障发挥最大的优势。

3.2完善海洋测绘规划

国家有关部门要对海洋测绘工作给予更多的重视,军地两方共同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工作。由实际情况来分析研究,进而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海洋测绘发展规划,设置科学恰当的阶段性实现目标,有条理有计划的推动海洋测绘事业的稳定发展。在现在海洋测绘工作面对迫切发展,同时有关部门合作参与行动的情况下,对海洋测绘工作开展统一的规划和布局,相互之间合作协调。有效降低测绘的无用功,提高共享水平。

3.3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若要提高我国海洋测绘技术装备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有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海洋测绘专业方面的。当下我国海洋测绘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少,人才的衔接和培养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这是目前阻碍我国海洋测绘工作顺利开展的最大绊脚石,大连舰艇学院开办的海洋测绘专业是我国海洋测绘工作起步较早的专业,像山东科技大学等地方性高校开设的海洋测绘相关专业时间很短,基本上处于初始研究阶段。武汉大学是专门培训测绘相关专业人才的重点高校,但是其中只是开设海洋测绘内容课程,并没有开设有关测绘的专业。因此,相关重点高校要努力提升海洋测绘学科在教学课程中的地位,适当开设海洋测绘相关专业,建立海洋测绘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这个工作亟待解决。

3.4技术装备的投入力度

增强海洋测绘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加大相关装备的投入,进而推动海洋测绘技术的改进和创新,这是海洋测绘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加快海洋测绘高新技术的发展,改进原来的工作模式和信息采集形式,提高海洋测绘技术的升级、提升相关人员的技术综合素养。从业者和相关的技术部门要紧抓海洋测绘技术的最新进展,加大对遥感信息技术、多源传感器技术等代表国际海洋测绘的前沿科技的投入力度,借助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为海洋测绘技术的革新提供有力的平台。深化卫星遥感和海洋深水测绘等相关技术领域的协调合作。规范测绘技术标准和要求,努力推动海洋测绘的自动化智能化进程,研发先进的海洋测量装备,注重中远海综合测量船的制造。

4.结语

现在我国海洋测绘事业急需要发展创新,测绘技术的基础相对较弱,测绘工作很艰难,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通过深层规范相关管理,统一和完善海洋测绘规划,强化相关海洋测绘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相应技术装备的投入,进而提高海洋测绘工作的服务保障能力,最终实现海洋测绘事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2]李景光,阎季惠.美国国家海洋政策实施计划及其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0):16-20.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海洋大学专业蓝色课程

一、引言

从中国考试网上查询,我国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有69所,其中211大学4所。上述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比较趋同,培养农业或林业或畜牧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方面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全国只有少数海洋大学中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农业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专业代码:120301;主干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主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秉承专业建设面向未来,凝炼特色,打造精品专业的建设理念,深入探索研究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的界定及作用,目的就是明确专业建设方向,深化课程改革,突出蓝色课程地位,发挥蓝色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蓝色课程的建设完善,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专业定位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有竞争力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蓝色课程的界定

界定蓝色课程的目的就是加强其建设,突出其地位和发挥其作用。

在自然界中,颜色是通过人们的眼、脑和其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光的各种现象,如红色、橙色、桃红色、绿色、蓝色,紫色、和黄色等,或使生物、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颜色具有三个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蓝色,光或颜料的三原色之一,这种颜色有很多种,有天蓝、湖蓝、宝蓝、粉蓝、冰蓝、碧蓝等,或蔚蓝、湛蓝、深蓝等等。天蓝色代表宁静、清新、自由,是很多人喜欢的颜色,是安抚色,一看到就让人的心情感到放松;湖蓝色,海的颜色,代表忧郁、深邃、冷淡;宝石蓝,为最深也最亮的蓝色,也叫海军蓝,代表冷静、智慧等。蓝色为极端的冷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

把海洋大学,把海洋大学的某个专业,把海洋大学的某个专业的课程和蓝色联系起来,需要一定理论依据和智慧方法。基于传承和比较借鉴,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的界定,一定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方面考虑。一定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课程特征。

根据海洋大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定位,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大连海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和教学资源,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农、涉渔特色。本专业研究渔业经济与管理,政策分析、水产品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理论与实务。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水产品市场营销与贸易、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管理、公司管理与市场开发、管理咨询、科学研究等工作。

为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共基础知识、农业科学知识、经济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通过课程设置表达为: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设置大学外语、水产专业外语、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农业科学知识部分设置渔业概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等课程;经济科学知识部分设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与税收、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管理科学知识部分设置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渔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创业管理等课程。

从上述设置的课程中,我们从中界定出蓝色课程。即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农村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课程。

三、蓝色课程的作用与功能

1、专业建设发展需要

我国目前只有4所海洋大学,办学目标、办学定位有所不同,各自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在海洋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置蓝色课程,既紧密围绕海洋、渔业、食品三大产业,为行业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也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表达专业价值和特色。

辽宁目前已有的39所本科院校中,海洋类大学只有2所,偏重海洋学、水产学、食品科学人才培养的只有1所。海洋大学自身建设发展需要多学科、多专业齐头并进,有所侧重。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通过蓝色课程突出特色,既是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也是本校办学目标、办学定位需要。

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定与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畜牧大学、其他综合性大学或学院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差别。这种差别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体现。因此,蓝色课程的设置建设既是海洋大学办学的差别优势也是专业特色。

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需要海洋大学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仅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办学资源优化利用,而且增强多学科、多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有助于培养优质复合海洋科技人才,还弥补了以前重自然科学人才培养,轻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足。

2、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重要发展目标,海洋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物资源捕获能力、大洋探测等方面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乃国家当务之急,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自在其中。

3、渔业产业发展需要

从1990年始,我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居世界之首,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渔业大国。从世界渔业大国向世界渔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从传统渔业方式向现代渔业方式发展,需要科技支撑,需要专业人才,需要管理人才。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理所当然的要承担使命和发挥作用。

4、食品工业发展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已有13亿多人口,食物供给保障至关重要,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要解决食物数量问题,还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海洋大学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必然为之需求。

5、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产业一直是沿海省、市的支柱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和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辽宁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沿海有地级市有6个,县级市县、区共19个。社会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海洋大学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四、蓝色课程的设置与调整

1、蓝色课程设置

蓝色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突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定位,使蓝色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合人才。

根据颜色的三个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第1层次,为通识教育课程: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业法与海洋法、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第2层次,为专业基础课:渔政学、农村经济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第3层次,为专业课: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营销学、海洋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

3个层次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关系,共同构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特色,即蓝色专业。

2、蓝色课程调整

蓝色课程调整的目的就是根据已经设置并运行蓝色课程的效果分析,以及其他大学的专业建设经验借鉴,对蓝色课程门类及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使蓝色特色更加鲜明,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合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通常农业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等。

例1,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企业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发展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原理、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技术经济学、农业企业管理学、项目投资与评估、农村合作经济、资源经济学等。

例2,浙江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等、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微积分、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农产品加工概论等。

例3,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

例4,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经济运筹学、市场营销学、农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学、统计学、农村财政金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计算机应用等。

我校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渔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渔业概论等。9门主要课程有4门涉海、涉渔,蓝色鲜明。

调整后的蓝色课程,增加蓝色课程门数和学分,形成蓝色课程群,形成合效,使蓝色课程的设置的布局结构科学合理,内容衔接得当。

强化渔业管理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渔政学、水产品市场营销学、渔业金融学、渔业概论、渔村渔企调查等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反映我国渔业发展的需求。

农业政策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设置,反映我国农业发展需求。

增设海洋资产评估、海洋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课程设置,反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需求。

水产专业外语等课程设置,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满足大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通过蓝色课程的设置与调整,逐步把本专业打造成精品专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结语

海洋是沿海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基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对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矛盾突出。海洋在接替和补充陆地空间及资源不足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

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需要现代科技支持,需要海洋大学的科研成果和专业人才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建设是海洋大学建设的一部分,且任重而道远,永无止境,需要紧密依托海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蓝色课程建设,突出体现海洋大学的蓝色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z】.教高【2011】6号

[2]李桂山.教育国际化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3.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海洋管理专业《海洋调查实习》具体措施

海洋管理专业是淮海工学院2003年新办本科专业,是在切实贯彻落实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区域发展战略,建设“海上”,发展海洋经济,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特别是海洋管理人才的大背景下兴办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把淮海工学院列为江苏海洋人才的培养基地,要求我院重点加强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建设,扩大办学规模,为江苏海洋经济培养更多的人才。

《海洋调查实习》是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海洋管理专业的专业实践课,是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各种具体措施,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制订定海洋调查实纲,安排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

根据海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基本理论和规律,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海洋管理和相关管理部门从事海洋管理、教学和科研的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制订实纲与实习指导书。海洋调查实习的主体实践内容是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及物理海洋学,重点结合海洋监测有关内容进行实习。海洋生物以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为主。通过实习,为学生从事海洋管理工作打下基础,贯彻理论和实践并重,体现上手快后劲足的办学理念。

二、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目的

在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认识实习目的,充分了解实习内容,为什么要实习,如何在实习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和野外实际有机结合,如何加强动手实践能力。海洋调查实习要到海船上去,安全工作非常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旦出事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所以在实习动员会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重点强调,同时准备好足够的安全救生用品,人手一件救生衣。现在许多大学生体质很一般,按照以往的经验,肯定有部分同学要晕船,所以上船前通知大家做好防晕工作,出海前一晚要早休息,因为疲劳也容易导致晕船;带上一些小塑料袋应付呕吐。衣着穿戴要便于在船上调查实习,鞋子要注意防滑,不穿短袖、不穿裙子;带些创口贴、碘汞等医疗防护用品。带上笔记本和海洋调查专业记录表格,如浮游生物样品登记表、大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等,随时做好实习的有关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等的现象记录。

三、做好调查所用专业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

海洋调查实习所需仪器设备较多,是一笔很大的投资,由于海洋管理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这些仪器设备,因此我们充分挖掘共享资源,向兄弟学院借用,如向测绘学院借用海洋物理方面的海流计、风速仪、救生衣、绞车、铅鱼、GpS等;向实习基地的协作单位借用,如向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连云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借用海洋浮游生物网、阿氏拖网、采泥器、水色计、采水计、透明度盘等。

四、精选实习指导老师

船上现场海洋调查实习任务非常艰巨,要求指导老师具有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与身体素质。首先,无论风浪如何,指导老师也不能晕船,同时对调查仪器设备的使用要非常精通和内行;还要在特定的情况下完成海洋调查实习任务。在实习中指导老师既要负责学生纪律和安全,又要实施实习调查的技术性工作,而本专业的教师略显不足,所以我们就聘请了实习基地几位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工程师辅助我们,同时给学生进一步现场讲解,由此很好地保证了实习效果。

五、提高海洋调查实习教学质量的技术保障

为了提高海洋调查实习教学质量,在上船实习前,首先,我们对实习的调查仪器设备进行室内讲解和演示操作,使学生掌握使用方法、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提高了上船调查操作的成功率,降低了仪器设备的损坏率。其次,把学生分组,编排好各组调查内容的次序,在船上各组同时开展调查。如,船到了第一个采样站点,一组做海流、风速等物流海洋方面的调查,二组做海洋化学方面的调查采样,三组做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采样;到了第二个采样站点时,一组做海洋化学方面的调查采样,二组做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采样,三组做物流海洋方面的调查。依次调换完成全部海洋调查实习内容,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海洋调查技术方法得到了全面巩固。再次,预先准备好现场处理浮游生物样品和底栖生物样品的固定剂,如甲醛、鲁哥氏碘液等;盛放浮游生物水样和底栖生物样品的瓶子也事先贴好标签,避免实习现场手忙脚乱。最后精选调查采样站点,我们选择海滨浴场、海水养殖区、河道入海口等进行调查采样,以使调查采样站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六、加强实验室内的工作,完善实验数据的处理

各组对海水及沉积物进行处理,测定各项化学因子,记录数据;对海洋浮游生物样品及底栖生物进行鉴定和计数,按照《海洋调查规范》有关要求完成室内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在浮游生物的室内工作中,通过显微镜、解剖镜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观察鉴定,学生巩固了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提高了海洋浮游生物分类鉴定的技能;通过对海洋底栖生物底拖网样品的分类鉴定,学生熟悉了海洋生物学课程中有关海洋生物各大类的进化分类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熟悉了excel软件的数据统计方法在海洋生态学`中的应用,学会了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的计算方法和涵义。

七、严格海洋调查实习考核管理

海洋实习调查要求学生每天写出实习日记,记录每天的实习情况和收获。另外,实习结束后要上交完整的实习报告,对实习内容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及海洋生物等方面作全面总结。包括海洋化学因子:盐度、pH值、Do、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叶绿素a、氨氮等;海洋物理因子:海流、水色、透明度、潮汐、波浪、水温等:海洋浮游植物种类、数量、海洋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实习成绩按照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出勤情况和纪律表现等综合因素给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等第。

参考文献:

[1]鲍献文,高郭平,郭佩芳等.关于《海洋调查方法》课程的建设[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Z1).

[2]李玉,李谷祺,吴建新.《海洋调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21).

[3]侍茂崇,高郭平,鲍献文.《海洋调查方法》[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9

【关键词】涉海专业海洋经济钦州学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56-03

广西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比较匮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人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减少,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日益严峻。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海洋环境,无疑是广西新时期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基本生产要素,而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可替代的自然物质条件。然而,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另一生产要素海洋人才资源,却十分匮乏,海洋高等教育滞后成为了广西发展海洋经济的“瓶颈”。一直以来,广西没有高校开设海洋学科专业。《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分析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总体上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市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时,指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海洋科研能力薄弱,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几乎是空白”,从而提出要“发展海洋科学研究与教育”,“大力推进具备条件的广西高等院校开设海洋学科专业”。在此情形下,钦州学院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开设、发展涉海学科专业“既是广西高等教育适应广西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广西高等教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在钦州师专的基础上改建钦州学院后,开设涉海学科专业,努力培养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本文试以钦州学院为例,对广西高校开设涉海专业进行研究。具体说来,广西高校开设涉海专业,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强化基础建设,保障涉海专业办学条件

涉海专业是高投入的专业,尤其是航海类专业,其专业的特殊性、成本的高额性、行业管理的法规化和国际化,不是随便可以办成的。它不仅要舍得投入,解决实践教学环节多、实践性强,需要具备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多的问题,还必须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钦州学院虽然具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开设海洋相关学科专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地缘优势,天时、地利、人和等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办学基础薄弱,要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开设涉海学科专业培养海洋人才,必须强化涉海专业基础建设,保障办学条件。为此,钦州学院切实加强涉海学科专业办学软硬件的建设,以保障符合国家的要求和满足专业的教育教学和持续发展需要。

一是建设与涉海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学校把涉海学科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作为首要的任务,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内培外引,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培养涉海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行挂职锻炼制度,强化“双师型”教师成长;实行优厚待遇引进涉海学科人才,加强涉海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如市校结合对引进的教授给予合计45万元的安家费和科研费;对引进的船长给予教授的待遇。开设涉海专业以来,共引进涉海类专业的高学历(博士)、高职称的教师14人,甲类船长3人,甲类大副3人,甲类大管轮2人。

二是建设与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对涉海专业实行重点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和完善涉海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搭建涉海学科专业的公共教学平台。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为实现打造海洋特色学科专业品牌的目标,融合多学科优势,建成了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和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人文研究中心。近几年共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涉海学科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成并不断提高轮机实验实训中心、航海实验实训中心和海洋科学等实验室的现代化水平,保障了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的硬件建设。

三是建立以保障涉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机制。开设航海类专业后,学校认真建立和严格实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顺利了通过国家海事局对船员教育和培训资质许可的现场核验和质量体系审核。以建立船员教育体系为契机,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加强涉海学科专业制度建设,建立了一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改革发展和教学管理的制度。以“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为主体,形成了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

四是建立涉海学科专业发展的科研教学平台。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为实现打造海洋办学特色的目标,以科研促教学,有效服务涉海学科专业发展,融合多学科资源,建成广西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和广西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人文研究中心”;利用意大利政府1000万欧元贷款建设“北部湾海洋研究与教育中心”,购置仪器设备,建立科研和教学的基础实验平台。这些科研教学平台的构建,为涉海学科专业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内涵外延建设并举,努力满足海洋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仅靠一两个学科专业来培养人才,是无法满足广西发展海洋经济需要的。广西要实施“海洋强区”的发展战略,就必须构建为海洋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科专业群和相配套的研究平台。钦州学院为此不懈努力地探索实践着,强化内涵建设与适当扩大外延并举地发展涉海学科专业。

2010年9月钦州学院正式成立广西首个海洋学院。学校以此加快学科专业调整和优化步伐,检查总结原有涉海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办学中的问题,制定完善涉海专业设置、建设的各项管理办法,根据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专业调整优化,创造条件开设新的涉海专业,积极稳妥地在条件较好的专业增设涉海专业方向。经过重点建设与积极发展,从2007年到2012年的几年间,学校根据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了轮机工程、海洋科学、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等一批海洋专业,还积极稳妥地增设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方向,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加“海产品储运与加工方向”,在“物流管理”专业增加“港口物流方向”,在“海洋科学”专业增加“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制药”等方向,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增设了“港口机械方向”等等,使开设的涉海专业(专业方向)达到了11个。初步形成了具有办学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海洋交通运输学科专业群”、“海洋科学学科专业群”。

满足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仅要有相应数量的学科专业,还必须有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钦州学院围绕海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涉海专业的建设,除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师资队伍、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外,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的中期检查、评估验收工作;同时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成立校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事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指导工作,通过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实践、社会调查、学科竞赛活动、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方式,促进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经过努力建设,一批学科专业被列入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建设项目,如“北部湾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科被确定为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海洋科学”被确定为广西紧缺人才专业;“轮机工程”、“物流管理”、“轮机工程”、“港口物流”被确定为广西急需人才专业;“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港口物流”等课程被确定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特色课程;“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被确认为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钦州学院还围绕涉海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让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争取教学质量与海洋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钦州学院开设涉海学科专业以来,与地方相关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先后开展了“钦州湾生态环境本底数据调查及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数学模型及其在钦州湾海洋生态及资源管理的应用”、“大蚝抗癌活性成分分离及其产品的开发”、“海洋星虫活性成分研究”、“北部湾红树林种群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茅尾海近江牡蛎环境效应评价及可持续性发展对策研究”等一批各级涉海类科研项目。据统计,2008年以来,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共承担各级各类涉海科研项目43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0项、其他科研项目23项;共获得科研经费777.85万元;承担省级以上教改课题26项,获得研究经费75.8万元。学校还派遣研究人员参加了意大利国际环境监测中心开展“国际海洋鲸类考察培训研讨”项目活动;参加由意大利驻华使馆、意大利外交部合作发展司、2010上海世博会意大利政府代表团举办的“保护区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的国际研讨会,承担了广西海洋局委托项目《中国海洋文化・广西卷》的撰写工作;承办了“2010年广西船员论坛会议”、“中国航海技术教学指导分委会暨航海教育研究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究会”。学校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涉海学科专业与海洋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在不断增强。

三、校地、校企合作,增强涉海人才培养能力

钦州学院的办学资源尤其是涉海人才培养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学校领导在办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更好地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必须实行校地、校企合作,增强涉海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机制。为了办好涉海学科专业,培养应用型的海洋专业人才,钦州学院加强与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融合,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把海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广西的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同承担项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如为培养广西航海人才,钦州学院与广西海事局签署实施“航海教育和船员发展合作协议”,强化相关涉海专业的建设,共建轮机航海实训中心。钦州学院按照航海学科专业的要求搞好教学硬件建设,组织好教学和船员培训;海事局在航海教育资质许可、建立船员培训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为学校提供咨询指导,推荐和提供教学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开展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提供便利。又如,钦州学院与钦州市海洋局共建海洋科学实验室,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实训活动;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申报广西科技项目,开展“钦州港口集团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等课题研究,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建构项目合作和战略合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至今,钦州学院建成了“船员培训中心”,获得了国家颁发的《船员培训许可证》,成为广西首家培养、培训高级船员的机构;通过校地、校企合作,已建立校外涉海学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8个,提高了涉海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增强了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可以有效促进产业、职业、专业、学业、就业和产业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在组织文化、质量标准和组织形态上的整合,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推进教育方式与生产方式融合,建立良好的载体和平台;使学校和企业在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培养目标,较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工作,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钦州学院下力气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涉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实习实践教学条件,不仅增加了教育资源、增强了人才培养能力,而且为实现学校与社会、专业与职业的良好有效对接铺造了道路。

面对新的形势下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钦州学院坚持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充分发挥区位、地缘优势和先于其他高校开设涉海学科专业的比较优势,通过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优化学科专业群内的资源配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力度,不断推进海洋科技与海洋人文的协调发展;以海洋特色创品牌、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使海洋高等教育在为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同时,获得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建立起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努力在涉海人才培养、海洋学科建设、海洋科学研究、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所作为,彰显海洋办学特色,为广西的海洋科教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家庆,银建军.新形势下广西沿海高校涉海学科专业群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1(8)

[2]黄家庆,黄孙庆.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探索――钦州学院涉海学科专业群构建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陈超英.教育支撑滨学海新区开发开放发展战略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208

[4]林年冬.在创新中促进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重大项目(2011JGZD020)

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篇10

男生吃香的六大专业

1、计算机类

计算机类是以软件和系统开发方向为主的计算机相关学科,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综合特性,它与电子工程、应用物理、机械工程、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学等紧密结合,发展迅速。

2、土建类

土木建筑类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包括城市规划,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学科。主要学习的专业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学、城乡规划等。

3、经管类

经管类要学习的专业有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学、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专业很适合理科类的男生报考。

4、电气电子类

电气电子类是研究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控制技术与设备的工程领域。可以学习的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等。

5、海洋交通类

海洋交通类学习的专业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海技术。

6、机械类

机械类学习的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等。

男生就业的方向有哪些

1、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优秀“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就业方向主要有工程技术方向、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工程检修方向、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毕业后科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与实施、工装设计与实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等工作。

3、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

4、软件工程专业,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