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体能训练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09

简述体能训练的概念篇1

作者:吴明斌

摘要:

小学生语言表达还不丰富,学生思维受到具体直觉表象的限制,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符号表达能力还未能获得设想抽象和整体概括的意义,严重缺乏逻辑思维转换的能力。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让学生学会正确、合理地使用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学当中一项基本而又重要的任务。

正文:

在日常数学教学当中,大多数的数学教师比较容易忽视数学语言教学和训练,很大一部分数学教师甚至认为语言训练在数学教学当中无关重要,那是语文教师的事。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不是。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语言的准确性、工具性和逻辑性尤为重要。如在计算教学、应用题教学、概念教学等日常教学当中,当学生能清楚、准确、简练地用语言将相关概念、定义表述出来,才能反映出学生所理解的、所学的知识。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由简单至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计划、分阶段的进行语言训练。具体来说,我将语言训练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低年级(一、二年级)复述阶段。

低年级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学生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严重缺乏逻辑能力。“复述”是能够使学生正确地、清楚地对知识进行简单的或者机械的重复讲述。“复述”是一项综合性语言训练,它能把记忆内容、思考过程、表达能力三者有机糅合在一起。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来加强语言训练。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感受教师数学语言的精炼、严密。如“题目中已知条件是什么?用了哪些字词、数字和符号?”等等,可以让学生模仿说,复述多了,既能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培养良好审题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模仿课本上的说法、读法以及写法。如让学生读读图意、讲讲算理、说说思维过程、写写符号和算式等。这些简单的模仿复述看起来无大作用,但对于数学语言不丰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在应用题教学当中,如“小明买了7盆黄花,又买了同样多的红花,两种花共多少盆?”即使教师用数学的分析方法去描述,但让学生复述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仍然是逐个字逐个字地读一遍,所以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帮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做好示范引领,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语言模式。

二、中年级(三、四年级)描述阶段

中年级小学生在经过复述阶段的训练之后,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具备简单的设想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复述阶段之后,要注重学生的描述。“描述”主要是对事物的整体概括或者是操作流程或者是演示活动过程的描述。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外部的具体操作转化为内部的思想活动,再借助数学语言,把思维的过程清楚地、准确地表达出来。

比如除法式子:35÷7,简单一步算式,学生可以用以下几种描述:1、被除数是35,除数是7,商是多少?2、35里面有几个7?3、把35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4、35是7的几倍?5、已知一个数的7倍是35,这个数是多少?通过不同的描述,得以将这些数学语言抽象成数学式子。

又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将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将一个正方形对折再对折,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可以让学生深入观察和思考,最后通过语言描述,令学生对“几分之一”有更深的了解,为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数学语言训练,精心设计数学语言,再通过让学生将“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最后抽象成“数学算式”或“数学概念”,通过一系列的语言训练,使学生的知识构建更为丰富、巩固,思维过程更加明确、深刻。

三、高年级(五、六年级)表述阶段

简述体能训练的概念篇2

一、让学生有想说欲望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来自于教师,教师长期任这个班的课,学生不听话,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必须要凶点,再加上低差生、调皮生让老师难免有情绪,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孩子怕老师。

2、来自学生本身,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害羞,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

3、来自于其他学生,当一些学生说错了时,会受到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嘲笑,使学生没有勇气说话。

在我的课堂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共同参加学习;学生感到安全,他能和同学、教师说自己想说的话,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就真正成为交流的平台。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培养,同时树立起在课堂上大胆表达的自信。

二、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

1、课堂上为什么一般的学生都不愿意说,就是怕自己说错,原因在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就是当堂课该掌握的没有掌握,有懒惰,这样日积月累知识没有形成清晰的脉络,总是捡了芝麻忘了西瓜。再加上孩子的遗忘能力强,有没有回顾复习的方法,所以在一个新的教学点时很茫然。

2、体验语言表达的愉悦,激励想说的兴趣。学生只有在不断得到鼓励时,他们的语言表达才能完全与流畅的思绪一致,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愉??,也才有畅所欲言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课堂中,要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各显其才的机会,坚持面向全体,紧抓少数的原则,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向不同水平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来回答。

三、教会语言表达的技巧,让学生“能”说

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教给学生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思考的策略,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以语言促思维,让学生能说会说。

1、计算教学,算理表述要有条有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计算教学的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他是否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

2、概念教学,语言表述要准确严谨。在概念教学中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是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学生在对某个概念抽象概括时,将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非本质性剔除,抓住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并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述。学生语言表达是否严密,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程度。

3、图形教学,推导过程要连续完整。公式、法则等的教学,要展开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提供大量所需的感性材料,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思维方法。

4、应用题教学,思路表述要简明精炼。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练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即不能用语言精炼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是要从语言训练入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常像这样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精炼的词语表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按一定的逻辑、一定的规律来表述,可使他们日积月累地学会有条理地说,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学生有条理分析应用题的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就会把这个分析过程用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以后教学应用题时,仍然坚持让学生口述分析过程,逐步就会流利地表达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

四、进行规范语言训练,让学生“善”说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其实对学生进行规范数学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只有通过规范的语言表述的训练,学生才能做到善想善说。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外,还要求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训练不但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发现学生在整个表达过程中的语言是否规范,用词是否精练,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只有重视对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的训练,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对学生数学语言精确、规范化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简述体能训练的概念篇3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学就是传播数学语言,要确立数学语言培养的观念,要把数学当做一种特殊的语言来研究,努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通过感知、理解、抽象、运用几个环节完成的,这几个环节的进行都离不开数学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是凭借语言来完成的,所以掌握数学语言对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语言;语言培养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从认真阅读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运用不同形式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四、通过表达训练让学会说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得到发展的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语言表达的策略。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因此,在教学时,相应的教学内容要与形象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五、通过规范化训练说准数学语言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外,还要求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训练不但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同时有利于发现学生在整个表达过程中的语言是否规范。用词是否精练。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只有重视对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的训练,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对学生数学语言精确、规范化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字无百日功。言需千日熟”,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把“言”的训练贯穿于每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下工夫,加强学生“说”的训练。让学生经历了敢想敢说、肯想愿说、能说会说、善想善说的过程,让学生用准确、精练、清晰、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述操作过程、计算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说”,练出口才、练出胆量,更练出智慧、练出本领来;让学生“言”得有理,“言”得连贯,“言”得完整,进而使学生“言”出智慧,“言”出精彩。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教难掌握。在平时的测验、考试中错误率比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教者让学生通过同桌互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试说,并归纳出最简练的语言。这样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学生自然对所学概念就会有充分地认识,在实际练习中就会避免死套公式的情况。由于学科特点,数学教学通过抓数学术语、句、篇,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着重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内部言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循循善诱,导之以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周国瑞,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J].成才之路,2009,(22).

简述体能训练的概念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评价;概念;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11-02

高职教育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广度与深度上不断推进,各高职院校依据自身实际不断明确办学定位、凝练特色,各专业依据职业岗位需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相关课程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其中,课程的重构与设计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通过对工学结合改革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探索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基本要求,有效地对改革成果进行评价,以更好地指导课程改革。

主要实施环节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尽管在教学内容上因专业差异而不同,但在主要实施环节上有共同的规律。一般而言,课程开发应包括两个方面: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设计。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管理信息、基本信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学习进度、考核方案、教材等,其中,课程目标、内容与训练项目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关系如图1。其出发点应是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也是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后,在典型工作任务到职业行动领域再到学习领域的分析中确定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以一个教学单元(1次课)为基础,包括教案设计、教学设计两个部分。教案部分应明确本次课的标题、授课班级、上课时间地点、教学目标、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相关参考资料等。教学设计部分应规划本次课的每一个教学步骤及其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活动情况及课内时间分配等。

课程开发中应明确的几个概念

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中,教师既要从原有的课程架构出发,又要与原有的课程有所区分,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要有根本性的变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有着全新的设计基础与建构过程,因此,理解新体系下的几个基本概念是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对学习领域的定义是: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表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由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将学习领域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后,为便于理解,可将学习领域类比为课程,一些院校直接用“学习领域课程”来描述。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是课程方案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化。也就是说,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中的主题学习单元,在概念范畴上可类比为原有课程下的章节。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关于能力的定义没有一个可以普遍接受的答案,主要有三种论述:遗传说认为,能力是人生来具有的潜能,是由遗传得到的;技能说认为,能力是熟练和技巧的综合,是执行某种行动的技巧;知识说认为,能力本身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一般地,可将人的能力归纳为五个方面: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特种技术的能力。一门课程的能力目标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即技能。知识可理解为经验的固化,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只能靠训练。在高职教育中,应首先注重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更不是知识体系。

单项能力与整体能力在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中,可设计若干个单项能力目标,单项能力目标应相对简单,实现每一单项能力目标对学生要求的起点不高,训练单项能力所需的时间较短。而整体能力目标是指在单项能力目标的基础上融入综合分析、提炼优化等能力。

项目与案例项目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时间、限定资源)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案例是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个问题、一项工作、一个事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在课程中,项目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要完成的训练任务,而案例是一个已经发生过的事例,让学生在对典型事例的分析中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课程评价的关键要素分析

(一)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设计

首先,应完成能力目标的设计,再据此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设计是依据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即通过对专业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的描述,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中梳理出职业能力需求。结合本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明确本课程(学习领域)是由哪些行动领域转化而来的,对应了哪些典型工作任务,其中的能力目标有哪些。图2是某专业从职业岗位到能力要求的分析过程。

其次,应设计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依据行动领域及能力要求,以够用为原则,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实现能力目标的训练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为标准。

在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过程发中,要避免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相混淆,特别是要避免将知识目标误认为能力目标。如在《3D网络游戏开发实践》这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将一项能力目标描述为“使学生深入了解游戏引擎的使用,熟练掌握使用游戏引擎及脚本语言进行游戏开发必需的知识”,这里的了解什么、熟悉什么、掌握什么的表述都是对学生知识目标的描述。

(二)整体能力目标与单项能力目标的设计

整体能力目标是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来确定的,是本门课程应达到的整体目标,它可以分解出若干个单项能力目标。整体能力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各单项能力目标完成,但简单地完成单项能力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综合项目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从而最终实现整体能力目标。有些工学结合改革课程往往缺少综合能力训练项目,从而造成实现整体能力目标的障碍。

单项能力目标是非常具体化、易实现的目标,它必须以具体训练项目为载体,只有设计出合理的训练项目,才能有效地实现单项能力目标。这里的单项能力训练项目要设计合理有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进度,从简单能力训练开始,不断提高、积累与突破。

(三)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实现能力训练目标的基本载体。项目设计既要考虑能力目标训练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既要考虑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实际,又要考虑教学组织的具体情况;既要考虑课程教学的总要求,也要考虑差异化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别。

项目一般应具备真实性、实用性、综合性、典型性、覆盖性、趣味性、挑战性。项目必须是具体的,且必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和技术资料。

在项目设计时,要做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师作为项目的设计者,要努力成为企业中下达工作任务的岗位角色;而学生作为项目的实施者,要成为企业中的岗位操作者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项目设计中面向工作过程。

在实际课程改革中,项目设计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种问题:(1)设计的项目仅仅是一个学习步骤或工作生产环节。如在《网络程序设计与开发》课程中,将“VC++平台使用实践”作为一个能力训练项目,就是对项目的理解错误。这项内容只是学习中的一个步骤而不是项目,在这门课程中,其他的训练项目,如“聊天室程序开发”、“ie浏览器开发”、“Ftp客户端开发”、“端口扫描工具开发”等则是能力训练项目。(2)项目不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而是一类工作的总名称。如《3D网络游戏开发实践》课程,能力训练项目中出现了“场景丰富的游戏”、“有声效的游戏”、“界面友好的游戏”等,这些都不是具体的训练项目,应该有具体的游戏项目名称,如该课程中的“荒原夺宝网络游戏”则是一个具体的项目。(3)项目中只有单项能力的训练,缺少综合能力训练项目。(4)项目名称不合适,项目描述不详细。(5)项目中缺少具体情境,过于单一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实际项目中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包括出错时的处理程序。

(四)案例与项目的区分

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一项事例整个过程的详细描述,是实际发生过的,重在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尽管事情发生过程中有各种可能的选择,但最终为什么是案例中的结果,这些都是训练的内容。项目是让学生具体去实施工作任务,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切身体验训练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中,案例与项目的合理运用,要根据能力训练的要求来确定。

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端正观念,要另起炉灶,力度要大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相对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是巨大的转变。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切实改变观念,认真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改革的理念,领会优秀改革课程的设计思路,要把着眼点放在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中,而不是知识体系的要求中。

要准确理解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要有全局视野教师一定要有专业观念,要站在专业的角度思考职业岗位的需求,要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而不能仅仅从本门课程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理解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清楚专业的实训条件。

要有素材、案例的收集与调研环节,防止闭门造车教师要深入到生产现场中去,广泛开展调研,了解本专业所针对的工作岗位的需求,大量收集工作岗位中的案例、素材,掌握生产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与岗位技能要求,设计的教学内容、训练项目要能与生产现场“零距离”对接。

防止在学习情境的标题下简单地组合排列知识点在工作过程导向改革中,有些课程仅是完成形式上的转换,将原来的学习章节进行简单地排列组合,并冠以“学习情境”、“案例教学”等名字,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从笔者所在院校开展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实践来看,尽管不同课程对改革的理解程度深浅不一,课程内容重构的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但从整体上看,改革后的课程有着巨大的变化,表现在课程内容与生产现场工作岗位结合得更为紧密,以案例与项目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更贴近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教学目标更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简述体能训练的概念篇5

【关键词】审题障碍审题意识审题方法审题习惯

大家知道,审题是解题的开始,也是解题的关键,审题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和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出发分析审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一、强化审题意识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前提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审题能力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审题情感。

1.让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通过设计专项审题训练、对比实验,潜移默化有机渗透让学生自觉体验到题目中每句话都隐藏着重要的数学信息,体验到审题的重要性,并经常教育学生养成审题的好意识,认真审题。

2.专注是认真审题的关键。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教育学生专注听题,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坚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口到);练习课时还可设计“限时作业”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3.合适的惩罚与激励并行。当学生出现马马乎乎、还未看清题就草草完成了事导致错误的,或重重扣分或罚抄该题两遍或画一个,以加深学生审题错误的体验反思,强化其一丝不苟的态度,增强审题意识,养成认真读题、谨慎作业的习惯。

二、掌握审题方法是培养审题能力的核心

基于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各年级从教学内容上均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四大板块,呈螺旋式上升,其中计算和解决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叙述方便,下面分为计算、解决问题、操作、概念四块内容分年级简述如下:

1.计算。学会“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审题方法是培养计算审题能力的核心。“一看”指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克服粗心大意,避免思维定势;“二想”指想清楚计算顺序、是否估算验算,强化规律法则,合理选择算法;“三算”培养严谨学风,养成专注仔细的计算习惯;“四查”提倡反思计算,强化认真检查习惯。

2.解决问题。学会“一读、二敲、三述”的审题方法是培养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的核心。一读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初步了解题意,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全面、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快速准确收集、提取数学信息。二敲就是对数学术语及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句仔细推敲,让学生边读边圈画题中关键字词,提醒自己注意,化解细小障碍,正确理解题意。三述,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并提炼题意,抓主干缩句,把题目骨架用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题。

3.操作。学会“审清操作要求、明确操作常规、仔细检查”的审题方法是培养操作审题能力的核心。操作之前先认真读题后圈点出关于“要求”的关键词,弄清操作要求,联想操作图形的形状和特征,明确操作工具步骤,避免操作误区。操作完后要认真仔细检查,看是否符合题意规范作图。

4.概念。学会“阅读理解、应用建构”的审题方法是培养概念审题能力的核心。概念阅读在于理解,学会抓重点字词理解概念的含义,推敲概念结论成立的条件,领悟概念中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养成审题习惯是培养审题能力的保证

在审题实践中不断积累,在专项练习中不断反思,自觉养成正确的审题习惯。

1.计算。加强运算符号数字审题马虎、书写不规范等典型错例的辨析纠错是巩固提高计算审题能力的助推器,通过这类练习及时订正,规范书写,避免重复的审题错误。

2.解决问题。加强专项练习单位陷阱、隐藏条件、多余条件等审题易忽略点是巩固提高解决问题审题能力的助推器,通过这类练习让学生在失误中吸取教训,养成认真仔细的审题习惯,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审题能力。

3.操作。在操作实践中积累,在专项练习间接条件、漏标数字、作图规范等操作易忽略点中反思是强化审题习惯的保证,通过这类训练让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在操作过程中改掉不细致的毛病,进一步提高操作审题能力。

4.概念。加强专项练习关键词变换、漏掉、逆向叙述等概念易混淆点是巩固概念审题能力的关键,通过这类练习让学生在辨析、质疑中进一步提高概念审题能力。

简述体能训练的概念篇6

这节课共安排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情境创设,教师指着讲桌上凌乱的几本书、几本本子、几支笔,说:“谁能帮助老师把讲桌整理一下?”在两个学生按不同方式摞放好后,教师接着问:“哪种方法比较科学,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类”概念。第二环节是游戏引入。教师给八位同学每人分发一张纸片,正面是形状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有圆、椭圆、四边形、三角形等;反面是不同的代数式,有-5n、6xy、8n、-7a2b、-xy、2a2b、0.2x2y3、-3y3x2。游戏规则是请拿着纸片的同学分别根据正反面的内容找朋友。第三环节是概念归纳。结合游戏中的几对代数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得出同类项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第四环节是法则生成。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之和,类比分配律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作例题巩固。

概括是指人们感知事物获得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抽象、综合,将其本质、非本质属性归结为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概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它包含再认再现、阅读理解、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抽象等学科能力。下面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培养概括能力的基本方法。

1.运用类比法,培养概括的敏感性。为了提高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敏感度,教师首先设计了一个分类的情境,让学生给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进行分类,使他们懂得相同用途的物品可以分为一类,初步感知“同类”的概念。然后通过游戏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类化的方法,再引导学生把课本、本子、笔、几何图形等具体物体的名称(这些非本质属性)去掉,把四对代数式共同的本质属性“字母和字母指数”抽象出来,再通过“三个相同”把本质属性明确下来,于是就形成了“同类项”的概念,即“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几个单项式”。

2.运用整合法,培养概括的完整(系统)性。为了让学生概括准确完整,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两组习题,即含有字母的代数式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通过训练先后得出两个结论,即“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几个常数也是同类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几个常数也是同类项”这个结论整合到同类项概念中,从而使概念要点全面,顺序合理,内涵完整。

3.运用问题法,培养概括的条理(逻辑)性。数学概念和原理是严谨且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和顺序的。要使概括出的概念和原理准确、合乎逻辑,就得有正确合理的问题作指引,引导学生避开思维盲点,找到准确的概括角度和明晰的概括线索,避免概括出一些片断的、零散的或者想当然的结论。例如,本节课教师就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6xy的“朋友”是-xy,为什么?(2)0.2x2y3与-3y3x2是不是“朋友”?(3)-125和3是不是同类项?三个问题指向明确,能够启发学生弄清归纳推理的思路,使零散分布的素材从无序变为有序,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4.运用填词法,培养概括的简洁(针对)性。填词法是数学概括的基本方法,也是数学概括的典型形式。数学语言是数学概括的体现。数学概念要表述流畅,叙述的语言就必须精练恰当。为培养概括的准确性,在引导学生概括时,通常采用填关键词的方式。例如,推导合并同类项法则时,教师提问:观察上述计算过程,你能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吗?学生讨论以后,屏显:合并同类项法则,把______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______,______不变。这样做,既使概念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又突出运算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法则的领悟。

简述体能训练的概念篇7

大修订“新”教材中,原来课文后面的“读读写写”被删除,“基础训练”中的字词练习内容被现在的“积累·运用”中的“读一读背一背”取代。可以说,单从教材呈现形式来看,几乎看不到原来字词练习的影子。对使用惯了“老”教材的一些教师来说,字词练习内容的“取消”似乎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情:“小学语文,字词的学习是基础,取消字词练习,语文还教什么呢?”

这的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大的一种改变。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忽视字词教学的现象,抑或是教师家长在课本以外,四处寻找用于字词练习的材料,对教材做补充处理。

一种矛盾现象这里所说的字词练习,主要指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的辨析,同义词、反义词的辨析,以及组词、选词填空等练习形式。作为练习形式,上述几种类型有其存在的理由。那么,为什么要删减这些内容?问题出在哪里呢?请看下面的现象:

1.为了考试的需要,师生投入大量精力、时间去做这样的字词练习。老师、学生甚至家长一般都认为,只要练习到位,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机会比较大。

2.在习作或口语交际中,不注意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习作中,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对篇章结构等“写法”的教学方面,对字词应用这个基础环节反而忽视。这种现象的集中表现是不纠正习作中的错别字及运用不恰当的词语。

仅从上述两种表现,可以看出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单在认知领域,我们极为重视字词教学;另一方面,在综合的应用领域,对字词的准确应用却又很不重视。这也许是语文考试重认知、轻能力轻应用的倾向对教学工作起到不良导向作用的结果。

矛盾的背后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字词学习进行心理学的简要分析,从中透视其矛盾所在。我们可以把字词的学习粗略地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个类型是对字词的知觉学习。即在视觉与听觉上,对字词做出辨别。反映在练习上,有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的辨析。第二个类型是概念的学习。对(字)词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辨别。反映在练习上,有选词填空、组词、近义词或反义词辨析等练习形式。

第三个类型是应用的学习。如原理的学习: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运用;问题解决学习:人类的所有文字都是概念,所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语言符号的参与。

这个分类虽然十分简单,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它,来判断目前所存在的字词教学问题:

1.从学习测试(如考试)的实际情况看,前两种学习类型的测试多且标准明确,后一种学习类型的测试少,有些标准无法量化。如在习作中,词语运用得是否恰当,往往难有确切答案。由于缺少统一标准,对词语实际应用的检验受到忽.视。

2.试图以知觉与概念的学习来代替应用性的学习。这种倾向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地对字词进行知觉辨认与概念辨析,学生就能获得对字词的充分把握。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学生最终把握字词,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的环节,知觉辨认与概念辨析,只是字词掌握的一个方面。

3.误把考试题型当成了训练类型。目前字词练习的许多形式(如本文前面列出的一些形式),是一种检测题型,它们是用于测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程度的,是用于测验的,严格说来,它们不是主要的练习形式。从学习迁移的角度来说,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学习的可迁移程度很小,所以,似不应把检测题型当成主要的训练形式来使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字词练习,只是字词教学的一个方面,并且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如果为了适应考试的题型,把大量的精力用于这些练习,在教学的精力分配上是不合算的。

解开字词教学的疙瘩

我们认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大修订教材的处理,其本意并不是要削弱字词教学,相反,它力图摆脱为了应试而进行的低效率训练,使字词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要适应字词教学的这种变化,其基本途径应是以应用促认知,把应用和认知结合起来。具体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建议关注以下方法:1.加强习作评改中的字词纠错。习作是对字词的具体应用,忽视习作中的字词纠错,等于放弃了对字词应用的检验。重视“认”“辨”,忽视“用”,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2.在阅读教学中,多做成段的听写、多做笔头复述。成段听写与笔头复述,是发现学生字词掌握真实情况的十分简洁的做法,通过这两种手段,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字形,是否真正理解了词的意思。其简洁之处在于,听写之后,学生可以自己对照课文找出问题;既使在创造性的笔头复述中,课文原文也给学生的遣词造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在新授内容中,不可忽视学过的字词的复现。字词的掌握是习得性的,它需要在不断的反复、重现中才能巩固并被充分掌握。因而,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仅就目前人教版大修订教材而言,虽然字词练习的传统做法被减掉,但通体看课后练习的要求,我们觉得,它的重点仍放在词语教学方面。词语教学,是完成新教材许多教学任务必经的路径,其词语教学这个重点,反而被经常化、被突出出来。4.重视字词教学的多种形式。例如词的教学,其重要的任务是通过词去把握概念与事物的联系,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掌握词语,其心理加工过程,更近于原型加工的方式。如“家具”,学生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床”这个具体的实物,而不是“家具”的定义;“鸟”,学生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麻雀”,而不是“鸡”这个非典型的“鸟”。儿童常常是通过成人指出的最好的例子,或从原型中学习真实世界的概念的,所以,从学生对词的心理加工的真实过程来看,使用原型进行加工,似乎要先于或优于词语之间抽象的比较分析。另外,也可以通过假设检验的方法,对词给予充分的认识。例如:“椅子”这个词,列出哪些现象(如椅子是用来坐的,不同的椅子可能是不同身份的象征,不同的椅子适应于不同的工作,等等)能够把这个词所代表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形形的椅子联系起来;或者反过来,假设一些现象,让学生去发现一个与这些现象相适合的概念,能够满足这个概念的词都有哪些。

简述体能训练的概念篇8

关键词: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abstract:thephilosophyisthespeculativeknowledge,butisonethinkingmode.thestudyphilosophy’sprocessmustbetrainsthepowerofthoughttheprocess,letsthephilosophyliberatefromthebooksneutralclassroom,becomesinthestudentbrainstrulytheunderstandingtool,raisesandtrainsstudent’spowerofthoughtgradually.

Keywords:powerofthought;abstractthinkingability;dialecticalpowerofthought

哲学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洞察人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作为真正的人走向社会。[1]可见,哲学老师应当把哲学作为思维方式来学习,让哲学从书本中和课堂上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生头脑里的认识工具,发挥它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巨大作用。

我们的教材、不论是对基本事实的分析,还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阐释,都贯穿着一种或几种思维方式,都很注意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中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1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学习任何学科,都可以提高抽象概括能力。但是,由于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学习哲学的过程就是以广泛知识为基础进行最高层次的抽象概括过程,因而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习哲学概念,主要训练学生抓住事物本质属性,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个性中找到共性的能力。我们所给出的材料越是具有差异,所抽象出的共性层次就越高,对学生的训练就越有益。例如,关于意识概念的讲述,教材就列举了三组具有显著差异的情形(每一组中又包含若干差异),通过分析进行概括,最后才指出:“人们的意识有许多表现形式,意识活动也有很大差异,但任何意识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因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充分利用教材的叙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学习哲学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例如,教材先讲述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以此为基础进而概括出“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观点。又如,讲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个观点,主要就是从各个领域列举出事例,然后概括出来的。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逻辑过程,就可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2运用归纳演绎的推理能力

哲学理论体系是在具体科学基础上,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统一、分析与综合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从抽象规定到思维具体的思维方法,建构起来的。

前面说到要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就包含有归纳能力在内。通常认为,归纳是从个别走向一般,但个别是无穷无尽的,因而要从“所有事物”中进行归纳显然是办不到的。所以建构哲学理论不能简单地依靠归纳方法,理解哲学理论也不能简单地依靠归纳能力。但是,对中学生学习哲学来说,把培养归纳能力作为一项教学要求,还是应当的。事实上,教材在许多叙述中就渗透了归纳方法,例如,讲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个观点,就对科学所揭示的大量矛盾有了一定的归纳。

演绎的方法在各课均有较多的体现,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下列表述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绎推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因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教学中把这些道理讲透了,无疑是对学生演绎能力的培养。

3注重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与综合是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为此,教材专门列一框题讲述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在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作为支撑,也就不会有哲学理论的说明。因而,教材所使用的思维方法,不是以“归纳与演绎”为主,而是以“分析与综合”为主。

教材中提出规律概念定义的过程,是讲述基本概念方面,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教材逐步分析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固有的联系、不是主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是事物必然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最后进行综合说明。在分析中有综合,在综合中有分析。

4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习哲学概念和观点更需要如此。

从大的方面说,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比较,有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比较,有各种价值观的比较,有各种人生观的比较。通过比较,不仅学懂了理论知识,还可以体会到许多比较的方法。

从对概念内涵和观点内容的具体把握来说,比较几乎是随处可见。例如,规律与规则的比较,变化与发展的比较,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比较,意识的能性与主观能动性的比较,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的比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比较……。

我们应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对教学程度的要求,研究其中比较的方法,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

5克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学习辩证的思维方式

在培养以上所说的能力过程中,都要贯穿一种能力,就是辩证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就必须克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条原则是最基本的。一是坚持客观性,分析任何问题都要以科学事实为依据;二是坚持辩证性,分析任何问题都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我们常说,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和原理,都应当既唯物又辩证地去理解,这就是坚持了客观性和辩证性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学习“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还是学习“历史唯物论”,“价值观”、“人生观”,都应当坚持在客观性的基础上加强辩证思维的训练。

由于“辩证法”部分的内容给人以强烈的辩证思维的印象,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在其他部分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这是需要特别提醒的。那么在唯物论部分的内容都需要用辩证思维来理解。如,一方面说“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另一方面又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讲到从实际出发,特别指出要从全面的事实出发,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等等。

中学生考虑问题,“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我们强调要学习辩证的思维方式,直接针对的就是他们习以为常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有许多表现,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克服错误的思维方式过程中,逐步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上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研究教材,有意识、有侧重地进行思维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哲学教学应当做到既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又提高思辩能力,使年轻学生的思维不处于惰性状态。[2]

参考文献

简述体能训练的概念篇9

一、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数学中的定义、公式、定理、命题等,是解题的依据,对于这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教师教学时不应忽视,并能熟练地将不仅要讲解来龙去脉,还要指导学生透过表面抓住本质,其应用.

例1已知,,的位置如图1,化简:.

解答时,先根据数轴上的大小关系确定绝对值符号内代数式的正负情况知:,,,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去掉绝对值符号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就可以求解出来了.此题考查了数轴、绝对值的基本概念及定义以及有理数加法.

通过上述题目以及分析看出,对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是提高做题能力的必须.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中学概念的大量增加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定义,概念.在上课,要反复回顾这节课的概念、定义;下课后,布置关于基本概念的习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应用学过的概念去做题,通过不断的训练,来加强基本概念的记忆与理解.

二、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

七年级学生解数学题时,普遍存在着见题就解的习惯.当遇见条件明显的题时,这种现象尤为显著.这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一大障碍.为改正这种不良习惯,教师需要通过详细分析题意,找出简捷易懂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仔细审题的优越之处,逐步形成分析题目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七年级学生的一次测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

例2求解的结果.

发现有个别同学在拿到题目后就开始老老实实的计算,即,,然后得出计算结果为,然而有更多的同学是通过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后,选用另一种方法解题的,即

原式.

通过比较,显然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在运算量上要小的多.

另外在解数学应用题时,要做到三点:“一读、二画、三复述”.

读题是审题教学的第一步.指导学生用默读方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以后要求学生连贯地读,关键词语要加重语气读.

然而会读题并不等于理解题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可以指导学生画画点点,画上各种符号.一般用双竖线“||”把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分开,用横线“―”把已知条件断开,用着重点“”表示关键词.

复述题意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懂题目的意思.对学生复述题意的训练,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解和记忆能力.然而审题能力的培养在应用题教学中表现得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解答不出应用题,主要的困难在于对题意不理解.“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但是学生往往对审题拘于形式,拿到题目就把题中数字进行简单组合,导致错误.应用题的难度是在找出问题中所蕴涵的数学关系.所以首先要加强学生“说”的培养,理解题意.对于有些叙述较为抽象、冗长的应用题,可引导学生将题目的叙述进行简化,即说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其次要加强关键词句的观察,理解题意.有时候仅一字之差,题目的数量关系就发生变化了,进而解法也有很大的差异.

三、通过变式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学生的做题技巧是基本计算之上才会有的,所以要把基本计算练好.但是大量的基本计算训练容易僵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科学地运用变式来提高解题能力,通过变式来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找出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能够使学生把握题中不变的东西,熟悉做题的技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联想、转化、归纳、推理、探索的思维能力.其中变式训练包括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数学问题发现、思考、规律的揭示,及结论的推广等过程都体现着某种数学思想,并受某种数学思维的指导.在教学中忽视这个过程就意味着失去了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因此,我们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而非填鸭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处理数学问题中循序善导.五.加强学生数学解题的规范性的教学

讲解例题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学生做题过程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讲授每节课时,一定要充分发挥例题的重要作用,仔细地研究分析相关例题的解题规范与注意要点.讲解例题、作业、习题、试题时板书的规范的格式,这样学生就有参照,自然上行下效.对于学生的作业,应该要求解题过程有理有据,每一步都有出处,有条件.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较少,解几何题时的要求比较低,而中学阶段解几何题时要求用几何语言表达.不同阶段的要求不同,解题的规范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一定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以及语言表达,强化解题规范意识,使学生的规范解题成为习惯.

六、不断归纳总结,增强解题功效

简述体能训练的概念篇10

一、老师示范中学习数学语言

学生口头表述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模仿、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课堂用语的精炼、严密,特别是有关数学概念的表述,数学问题的阐述,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仿有“范例”。在课堂上,我会经常说:“请你跟我这样说。”比如9加几,学生思考后,出现算法多样化。我会让学生认真听老师复述某个同学的回答:“9+2,我是这样想:9加1凑成10,10加1得11。”然后,让其他同学完整地说9+3、9+4、9+5,从而感悟凑十法。再如,理解和、差、积、商、质数、梯形等概念。对学生语言上的缺陷,不能有半点疏忽。如:“什么叫梯形?”有的学生答:“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于是教师问:“这个四边形的另一组对边有两种可能:平行或不平行,当另一组对边也平行时,是梯形吗?”学生立即意识到自己错了,应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对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语言叙述,也应注意形式多样。如根据“某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5”这一条件,可启发学生说:①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5;②女生人数是男生的5/4;③女生人数是全班5/(4+5),等等。

另外,教学中应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但并不反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恰恰相反,现代课堂更要求学生能“侃”,会“侃”,以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按自己的思路去读书、查资料、充实思想。因此,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要保证他们对基本运算技能的数学语言学习、训练和巩固,该背的概念要落实背,该层次化训练的思考过程要落实训练。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很有帮助。

二、形式多样中发展数学语言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听的能力,说的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安排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课堂小结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有说话的机会,都有参与讨论、评价的机会,从而扩大参与的“面”与“量”,提高训练的效果,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10以内数认识时,安排同桌进行对口令、找朋友、抢答、登山、夺冠军、接龙赛等游戏,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宽松的游戏氛围中,通过对话、对答得以锻炼,并在游戏中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

三、重视训练过程中规范数学语言

小学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数学概念中的每个“字”“词”都有特定的内涵,都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如教学“分数的意义”,老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分数?除了教材上的表述,能否换个简单、通俗的说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说就说。在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创作的3/4时,他们的语言表述很准确。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主动使用单位“1”这个新名称来表述自己平均分的图形或图案。我努力引导,很多同学从不习惯到习惯这么说。最后,关于分数意义的归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切实做到了淡化概念,注重实质,使学生建构的过程得以凸显,内化的知识得到外显。小学生语言表达不完整,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偶尔可作提示,有时要用简洁的话概括学生的主要意思,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尽量使用完整话交流。每接手一个班级,从第一节数学课开始,我都会教给学生对话的几种模式,让学生仿造模式进行多样化地回答。

四、动手操作中优化数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