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16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篇1

关键词:职高生计算机应用技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08-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提高,其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已经密不可分。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都会对应聘者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出一定的要求,所以,培养职高生计算机应用技巧已经刻不容缓,这是就业的需要,也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1]

1职高生计算机应用技巧培养的任务和目标

1.1任务

就当前职高生而言,其计算机应用技巧的培养任务主要包括下列两点:(1)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培养;(2)相关计算机软件(辅助专业学习或者将来实际工作的软件)应用技巧的培养。所以,在培养职高生计算机应用技巧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适度原则,一方面要避免流于表面;另一方面要避免过于计算机化。

1.2目标

当前,大多数职高学校较为重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管理以及计算机一级的通过率,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仍有诸多不足的存在,如课程设置不当,又或者教学计划没有落实到位。所以,职高学校在确定学生计算机应用技巧培养目标时,应从以下两点入手:(1)明确培养目标的重点;(2)强调理论和应用的高度统一,从而帮助不同专业学生去解决各自将要面对的问题。

2职高生计算机应用技巧培养的途径

2.1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高生计算机应用技巧的培养

若想将计算机应用技巧的培养落到实处,首先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将其和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最终帮助职高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去处理学习中的问题或者工作中的问题。所以,职高学校、教师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计算机应用技巧的培养,并做好以下两点:(1)科学调整课程安排,合理部署教学管理;(2)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形成合力,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2.2从理论的角度加深技巧认知

职高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巧的过程中,首先接触的是相关理论知识。职高生只有打下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得心应手。教师在制订计算机课程教学计划环节,应该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情况列为重点,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相关专家认为,计算机教师在开展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有凭有据”的原则,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展开针对性的措施。如:讲解《五笔字型录入》时,应将五笔字法的理论操作技法向学生做一个系统的介绍,使他们对五笔字法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后再展开实践教学,安排他们上机操作;讲解Flash时,应先介绍常用工具的理论操作,然后再利用模拟演示使学生对操作流程有一个深入的认知;讲解excel时,应先向学生介绍其基本操作(单元格行高/列宽设置、单元格的插入/删除、窗格冻结等),函数与公式,数据透视表,图表和图形等,从理论的角度提高职高生对技巧的认知。理论是所有实践的基础和依据,没有理论的支撑,培养职高生计算机应用技巧便犹如空中楼阁一般,是无法实现的。职高学校在制订及落实计算机应用技巧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如此,才能在后续的计算机应用技巧培训课程或者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必要组成部分与前提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不断积累理论知识的良好习惯,为他们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4]

2.3从实践的角度强化技巧应用

对于职高生计算机应用技巧培养而言,学以致用才是根本目的,换而言之,职高生应该能够利用计算机知识和技巧去解决具体的问题。所以,在培养职高生计算机应用技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如上机操作或者企业实践。综合性强是相关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突出特点,该类课程不但有浩如烟海的理论知识,而且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实践内容。在计算机器应用安全中,病毒是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学生解决一般病毒的能力,这不失为一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开展计算机实训课程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练兵场”,积极引导学生做好病毒的正确处理,从而排除计算机相关故障。如:向学生介绍360、卡巴斯基以及瑞星等市场上较为常用的杀毒软件,并要求他们各自独立完成从下载到安装再到杀毒的一系列操作,相信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和体会,学生处理计算机病毒方面的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又如:在进行powerpoint教学时,要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让他们尝试着独立进行单张幻灯片的制作(包括标题、表格以及组织结构图等基础内容),然后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布置一个相同的项目设计,并做组际评比,以实现共同提高。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践,能够极大提高职高生的计算机应用技巧。让学生拥有实际岗位所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是职高学校的一贯教学目的。受限于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以及生源的实际状况,不可以采用一套固定的课程体系进行所有学生的教育,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并做适时的调整。只有如此,才能从实践的角度强化职高生的计算机应用技巧。[5]

3结语

职高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为社会输送一批实践型、专业型技能人才,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与足够的人力保证。所以,职高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需要;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的实际需要,从而做好计算机应用技巧的培养,保证学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成江荣,李华.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23-25.

[2]王颖,李晓花.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2-3.

[3]陈晶晶.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学周刊,2012(1):12-14.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篇2

【关键词】定积分;二重积分;对称性;几何意义;换元法

0前言

如何解题对于学好高等数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定积分与二重积分的计算是高等数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而许多学生见到稍难一点的题目就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思考,这样就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定积分作为积分学的基础,在二重积分的计算中起着重要作用,掌握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本文总结出了一些定积分二重积分共有的计算技巧,可以让学生在学好定积分的基础上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技巧,通过类比与推广,达到巧妙解决一般的定积分与二重积分的计算问题。

1利用几何意义计算积分值

2利用对称性计算积分值

3利用换元法简化计算

3.1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给定积分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它完全依赖于求被积函数的原函数,但有时原函数是很难直接求出来的,此时可采用定积分的换元法。

3.2二重积分计算的一般方法是将其化为两次单积分,但当积分区域难于确定定积分限或者被积函数比较复杂时,可以考虑应用换元法。

4建议

定积分的通常计算方法是得到原函数,再利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进行计算;二重积分的一般计算步骤是:①画出积分域;②选择坐标系,选择时要遵循i域边界应尽量多为坐标线ii被积函数关于坐标变量易分离;③确定积分序,需注意i积分域分块要少ii累次积分好算为妙;④写出积分限,方法有图示法和不等式法。在计算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它们的几何意义,对称性以及换元法来简化计算。二重积分的计算是以定积分的计算为基础,只有会熟练的计算定积分,并把定积分的基本计算技巧熟练地推广到二重积分才能更好的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通过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能大大简化定积分和二重积分的计算。总之,只要方法选得适当,都能从容的应对它们的计算。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3-253.

[2]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9-156.

[3]裴礼文.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95-708.

[4]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44-224.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篇3

关键词:解题技巧学习体会知识点数形结合

如果说初中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那么高中阶段便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谓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黄金时期。在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应该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相关知识点来解题,即基于数学问题的内在原因,将“数”与“形”两个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从直观、形象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如此可以简化习题中复杂的数量关系与抽象的数学要素,更简单地解决数学问题,以揭示其代数意义与几何直观意义。

一、以形转数的解题技巧

例题1:见图1,假若(X-1)2

解题思路分析:假设f1(x)=(X-1)2,f2(x)=logaX,若要实现(X-1)21的时候,若要确保(X-1)2

总结:图形虽然比数值更加直观形象,但是在推理逻辑性与计算正确性上却有明显的缺陷,对于需要求得具体数值的问题,如果只用图形解题将有可能出现错误,这时便需要借助“以形转数”的解题技巧来将图形转化为代数语言,从另一条道路上探究问题解决方法。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告知学生全面思考的重要性,不要遗漏任何已知条件,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完整且正确的计算结果。

二、以数转形的解题技巧

例题2:>0,为此不等式求解。

解题思路分析:这个不等式带有根号,直接求解需要经历复杂的计算过程,其中需要运用到的计算技巧并不是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知识点,因此可以将不等式与函数图像联合起来进行求解。首先,可以将无理式两边配以平方,使其化为整式,随后为其取不等式的交集。通过教师的计算可以发现,若=0这一等式,将是没有解的,但是可以将其转化为y1=,y2=,如此便可以在坐标轴中画出图2中的函数图像,最K取结果的交集,即x≥3。

体会:从例题2的解题过程可以发现,不等式解题若直接进行计算,学生难免受思维不全面所限而难以给出全面的结果,并且复杂的复习和计算过程也会浪费学生的计算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将“数”转变为“形”来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以数转形的解题技巧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简便的得出答案,更有助于学生培养发散思维。

三、其他数形结合的解题实例

例题3:已知一条直线与一条曲线,分别为y=k(x-2)+4与y=1+,它们相交于2个不同的点,求k的具体取值范围。

解题思路分析:为曲线y=1+配以平方,得出(y-1)2+x2=

4,已知y介于1~3之间,绘出图形(图3),曲线所形成的圆形有圆心点a(0,1),半径为2,鉴于y的值域大于1,因此解题所涉及的图形是上半圆。因直线为y=k(x-2)+4穿过点B(2,4),将直线围绕点B进行顺时针旋转,可使圆形、直线相切,即直线和圆的交点只需要在弧线mt之上便可以满足题意。由于交点m也在直线y=1之上,因此可得出点m坐标为(-2,1),而直线Bm经过点斜式法进行计算可得KBm=3/4,也就是说点m与点a两点之间的距离即为半径,因此可以列出等式|1+2k-4|-4||,最终计算可得KBR=5/12,即k∈(5/12,3/4)。

体会:高中阶段的圆类问题通常与其他几何图形交叉存在,题目多给出直线或圆形的标准方式,若仅进行抽象计算不仅会提高错误出现几率,也不利于快速得出正确答案。以例题3为例,若要解决圆与直线位置关系问题,可以借助直角坐标系进行圆与直线空间位置的直观观察,通过计算直线与圆心之间的距离来判断二者是相切、相交、相离。经过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得知,直线与圆心距离小于半径即为相切、直线与圆心距离等于半径即为相交、直线与圆心距离大于半径即为相离,再结合图形,便可以计算出相应点的位置(取值范围)。

四、结语

数形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学生尝试从不同于题目叙述角度的另一个方面进行解题,其实际上是对学生知识储备信息的重新组合,是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设想与发现。从学习角度来说,数形结合技巧可以使学生奠定更加扎实牢固的知识基础,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便捷有效的解题技巧,无论是对日常学习还是对高考,都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尝试分析“以数转形”、“以形转数”等数形结合解题技巧,结合例题进行展示与分析,总结了相应的学习体会,旨在更清晰地指明数形结合的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张艺璇.关于高中数学几何解题技巧之“数”“形”结合策略[J].亚太教育,2015,(34).

[2]江士彦.浅析高中数学数形结合的解题技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篇4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有理数加减运算技巧研究

对于中学阶段的有理数加法而言,它与算术加法意义相同,即“求和”、“累加”以及“共”;而有理数减法即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个加数,然后依次为基础求出另-个加数,实际上有理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实践中,有理数加法运算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即同号相加,取同号,然后再将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等异号相加过程中,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符号,较大数绝对值减去绝对值较小的数,如果两数互为相反数,则二者相加之和为0;任何数与0相加,仍为该数。对于有理数减法而言,其基本法则为减去-个数,即加上其相反数,-a=+(-a)。在具体的运算过程中,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有理数加减运算时,可采取如下技巧。

1、正负数分别相加

比如,求解6+(-2)+8+(-4)+15+(-10)+(-3)解。解:如果从左至右,依次逐项相加,则显得非常的复杂,既要进行正数相加又要进行负数相加。然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分别相加时,则解题过程就会变得非常的简单,如下:

原式=(6+8+15)+[(-2)+(-4)+(-10)+(-3)]=29+(-19)=10.

2、整数、小数和分数分别相加

比如,求解7.1146-(-9)+(-)-4-+2.8854。解:如果从左至右依次相加,则有分数、小数和整数,计算起来就会非常的复杂;然而,运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把计算式中的整数、小数以及分数分别相加,就可以使问题变得更加的简单,学生可以用口语计算出来,即为。

3、编顺口溜法

根据计算式,我们可以编顺口溜,即同号加、异号减,符号跟着大数走。即在中学数学有理数加减运算过程中,如果有理数的符号相同,则可以用加法进行运算;如果有理数符号各异,则用减法进行运算,其最终的数值符号与较大数字符号-致。在此过程中,无论加法运算,还是减法运算,都是利用正数进行加减(即-化、二定、三加减)。通过以下例子,可以体会到顺口溜运算技巧的应用有点。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课后习题,将我们编的顺口溜与上述例子对比分析,以此来加深理解,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有理数加减法运算问题,不慌张、有章可循,才能在做有理数加减运算题目时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4、先添数、先拆数或者先并数法

在计算一些无理数运算题时,可以通过先添数、先拆数或者先并数的方法对原式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彼此相加,得出最终的结果。

(1)先将接近某个数的数拆开、变形,然后计算出结果。比如,

(2)先将可变数进行拆分,然后进行相加

比如,在计算时,此题为带分数相加的计算式,我们可以先将每一个数进行拆分,使其成为一个整数和-个分数,然后分别对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最终求和。

(3)先添加一个数,然后再对其进行相加计算

比如,在计算时,虽然本题可先通分,然后相加即可取得结果,但是该计算式的运算量非常的大。相反,我们可以添加一个合适的数,然后再进行相加,这样会变得非常的简单。通过添加一个数,不需进行通分,因此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

5、打破常规,对计算式进行分解

实际计算过程中,采用倒序相加、或者错位相减方法进行计算。

(1)采用倒序相加法

比如,

通过分析可知,先把上述题中每一个括号内的算式计算出来,然后再对其进行相加,这样就会非常的困难,计算也比较复杂。如果采用倒序相加法对其进行计算,则计算就非常的简单。

解:设,把每一个括号中的算式颠倒过来,则构成如下形式。

将上述两个公式进行相加,可得2S=1+2+3+4…+49=1225,原式最终结果为612.5。

(2)错位相减法

已知m=,求1―m的倒数为多少?

观察已知等式右边的算式,不难发现前-个数是后-个数的2倍.如果利用错位相减的方法将已知等式的两边都乘2,再与原式两边相减,就会使计算简便很多。

解有理数计算题的关键是根据具体题目的结构来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有理数加紧运算过程中,有很多的解题技巧,但无论采用哪种解题方法和技巧,都应当先结合计算式的具体特点,本着化整为零、化繁为简以及化难为易的原则,才能提高有理数加减运算速度、准确度。

参考文献

[1]强世飞.关于-次函数教学的几点策略探究[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4(04)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运算能力提高

对于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计算的准确性――基本要求;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较高要求;计算的技巧性、灵活性――高标准要求。但要同时达到这这三层,却非易事。下面结合三角恒等变换的学习谈谈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思路、途径或方法。

三角恒等变换的学习以代数变换与同角三角函数式的变换的学习为基础,和其他数学变换一样,它包括变换的对象,变换的目标,以及变换的依据和方法等要素。在内容安排上有两条“线”:一条“明线”是建立公式,学习变换;一条“暗线”则是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在高考试题中,对三角函数的考查主要出现在第17题,按理说难度不大,应该算作保分题,一般是先通过三角函数式的恒等变换,把一个复杂的三角函数式转化为y=asin(ωx+φ)+k型函数,再研究其性质,这种考查方式历来都是高考的热点,每年必考。但常常出现运算不到位的情况,而让不少学生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一、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许多问题中运算能考证一个人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基础知识是算理的依据,对运算具有指导意义,基础知识混淆、模糊,基础知识不过硬,往往是引起运算错误的根本原因,所以加强和落实双基教学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具体要求学生做到:

1.熟记某些重要数据公式和法则

因为准确无误是运算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记忆公式和法则是运算准确的前提。

2.正确理解概念,并能掌握公式的推导

只有理解某些概念与公式的推导,才能做到公式的正用、反用和活用,从而提高运算能力。

3.建立错题集

让学生把自己在平时中经常做错的题整理到错题上,自己在平日里可以经常看看自己哪些题老容易出错,在以后的做题中改正。

二、加强推理训练,提高运算的简捷性

运算能力差往往是思维能力弱造成的,教学中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推理训练,平时练习就要求做到步步有根据、有充足的理由,并注意运算的顺序性。另外教学要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条件,提高运算的简捷性,如灵活运用概念、公式,灵活选择运算途径等。教学中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推理训练,平时练习就要求做到步步有根据、理由,并注意运算的顺序,在教学时既要使学生了解“怎样运算”,而且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运算”,这样就能保证运算的正确性。掌握数学运算的技巧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常规方法与技巧解法的关系。让学生通过练习,有意识地去发现,归纳一些技巧技能,这对于做到运算迅速是十分必要的。

三、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

三角学中,有关求值、化简、证明以及解三角方程与解几何问题等,都经常涉及到运用三角变换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而三角变换主要为三角恒等变换。三角恒等变换在整个初等数学中涉及面广,是常用的解题工具,而且由于三角公式众多,方法灵活多变,若能熟练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技巧,不但能加深对三角公式的记忆与内在联系的理解,而且对发展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都大有益处。

1.变换函数名

对于含同角的三角函数式,通常利用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式及诱导公式,通过“切化弦”、“正余互化”等途径来减少或统一所需变换的式子中函数的种类,这就是变换函数名法。它实质上是“归一”思想,通过同一和化归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或发现解题途径。

2.变换角的形式

对于含不同角的三角函数式,通常利用各种角之间的数值关系,将它们互相表示,改变原角的形式,从而运用有关的公式进行变形,这种方法主要是角的拆变。它应用广泛,方式灵活,如α可变为(α+β)-β;2α可变为(α+β)+(α-β);2α-β可变为(α-β)+α;α/2可看作α/4的倍角;(45°+α)可看成(90°+2α)的半角等。

3.以式代值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篇6

关键词:分式;通分技巧;化繁为简;拓展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09-02

分式的运算往往要用到通分,根据题目特点,应选择不同的方法以避免计算量过大,且容易造成错误。在运算时,应找出题目结构特征,运用灵巧的方法,则可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在熟练掌握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掌握分式运算,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通分又是分式运算中的基本功。有些同学认为,通分的方法教材中已给出了,没多少技巧,先找公分母,然后利用分式基本性质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成公分母即可。其实,有时一开始就求公分母的做法往往给以后的运算带来许多不便,运算量增多,难度增大,还容易出错,所以在进行通分时,要讲究技巧。首先要注意各分式的特点,再寻求更简便灵巧的方法,以减少计算量和做题难度,节省时间,同时也可减少差错。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通分技巧,同时也编排了部分拓展练习,供同学们参考,以便同学们掌握和提高。

一、分段逐步通分

先仔细观察分式,不采用整体性通分,而改为小步子逐步通分,化繁为简。

例1:■+■+■+■

分析:本题中有四个分式相加减,如果采用直接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公分母比较复杂,其运算难度较大,不过我们注意到,若把前两个分式相加,其结果却是非常简单的,观察可知各分母有一种递推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逐项相加,分段逐步通分的方法。

解:原式=■+■+■=■+■

=■

本例小结:如果本题一开始就求公分母的做法往往给以后的运算带来许多不便,运算量增多,难度增大,还容易出错。

拓展练习1:(答案在文尾,做后再看答案会更有效,一定要仔细哟!)

(1)■+■+■(提示:先将一、二两式进行逐步通分,让得到的分式再与第三项进行通分计算)

(2)■+■-■-■(提示:先将第一、四两式进行通分,让得到的分式再与第三项进行通分,最后再与第二项进行逐步通分计算)

二、分组逐步通分

先仔细观察,找出题目中分式的结构特征,把式中各分式进行适当分组,先让各组分式分别通分,然后把所得的结果再通分计算即可完成。

例2:计算■-■-■+■

分析:如果先整体通分,那么每个分式中的分子要进行三个一次式的乘法运算,这样运算量太大,所以先采用分组通分,式中第一、二项,第三、四项分别组合通分比较容易,这样不但可以降低通分的难度,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减少整体通分的计算量。

解:原式=■-■

=■

本例小结:如果本题一开始就进行整体通分,每个分子要进行三个一次式的乘法运算,运算量太大,难度增大,还容易出错。

拓展练习2:(答案在文尾,做后再看答案会更有效,一定要仔细哟!)

(1)■-■+■-■(提示:先将第一、三,第二、四两式分别进行分组通分,让得到的两个分式进行通分计算)

(2)■+■-■-■(提示:先将第一、四和第二、三两式分别进行分组通分,再让得到的两组分式再进行通分计算)

三、先化简再通分

要注意各分式的特点,各分式中分子、分母如果能约简尽可能先约简后再通分。

例3:计算■+■-■

分析:前两个式子中分母可先应运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与分子的式子进行约简,再将前两个式子进行通分,不但减少了计算量和做题难度以及节省了时间,同时也可减少差错。

解:原式=■+■-■

=■-■

=■

=■

本例小结:如果一开始就求公分母的做法往往给以后的运算带来许多不便,运算量增多,难度增大,容易出错,甚至还不一定能将通分继续进行下去。

拓展练习3:(答案在文尾,做后再看答案会更有效,一定要仔细哟!)

(1)■-■-■(提示:先将第一、二两式的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与分子进行约简,让得到的两组分式进行通分,最后再与第三项进行通分计算,可参考例2中的步骤)

(2)■+■-■-■(提示:先将各分式中的分子、分母分别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进行约分化简,再进行通分计算)

四、先降次再通分

仔细观察各式子中的分子,分母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通过先降低分子中字母的次数,将假分式分化为真分式,然后再进行通分计算。

例4:计算■-■-■+■

分析:分式中各分子的x的指数与分母式子中的x指数相同,可分别将各分子中的式子写成(x+1)+1,(x+2)+1,(x-3)-1,(x-4)-1,这样可先将分子中的的次数降低为0次,、然后再进行分组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解:原式=(1+■)-(1+■)-(1-■)+(1-■)=■-■=■

本例小结:如果一开始就用求公分母或分组的做法就会使运算量增多,难度增大,而且容易出错。

拓展练习4:(答案在文尾,做后再看答案会更有效,一定要仔细哟!)

(1)■-■-■+■(提示:先分别将各分式中的分子改写为(x+1)+1、(x+3)+1、(x+5)+1、(x+7)+1,再进行分组通分,进行通分计算)

(2)■+■-■-■(提示:先分别将各分式中的分子改写为3(x-3)-1,4(x-1)-1,3(2x-5)-2,4(2x-3)-2,与分式中的分母进行约简后再进行分组通分计算)

拓展练习答案(答案在文尾,做后再看答案会更有效,一定要仔细哟!):

拓展练习1(1)■;

拓展练习2(1)■;

拓展练习3(1)0

拓展练习4(1)■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篇7

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巧妙地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计算机操作方法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在运用此种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明确所学课程的阶段任务、单元任务以及课时任务,并从理论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点拨,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计算机的预习与学习;教师在明确任务时,应当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既符合当前教学的要求,又要引起学生的重视,这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对课本中“老化的知识点”或“学生无法理解的学习案例”进行优化,运用当前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重视吸取时代的新产物,以保证所讲解的知识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任务驱动法教学重在完成教学任务,但有的学生在面对教学任务时,可能会出现“畏惧、退缩”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做好鼓励与引导工作,培养学生勇于克服苦难,知难而上的精神。例如,在讲解数据库的建设以及使用时,多数学生对数据库了解不多,教师应以教材中的案例为“诱饵”,从实际生活中列举数据库的创建与使用技巧,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库的真正作用。

二、巧用比喻,优化学生理解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照中涉及众多专业术语,像网络协议、ip地址、二进制、网址等,由于自身知识少、生活经验缺乏,导致学生在理解这些专业术语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运用比喻的手法,对其进行巧妙解释,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计算机中的域名与ip地址时,教师可将其与“名字”“身份证号码”进行比较:“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字,这如同每台计算机也都有自身的代号———域名,但会出现同名的现象,妨碍我们对每位学生的全方位认识,于是便有了唯一能够识别班里学生身份的方式———身份证号码,这就相当于计算机ip地址,由于ip地址相对较为复杂,平时教学时我们便用域名区分计算机。”通过这样的讲述,降低了信息技术专业术语的理解难度,将其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优化示范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计算机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各种操作,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例如,运用文字编辑软件完成文字处理工作、借助电子表格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与计算、处理拍摄的视频等,这些对学生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先讲解理论知识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操作流程,像如何创建电子表格、录入数据、运用公式进行统计等,然后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自行完成操作,应在学生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师完成教材中的示范案例后,应提问学生在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操作,如果学生回答有,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重复教材中的操作,以加深学生对具体操作流程的理解。当学生操作完成以后,教师应提问全班同学其操作是否合理,然后改变其中的一些操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口头操作”,以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篇8

摘要:网络教学是internet应用的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领域。网络教学中的教与学和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有很大的差别,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有不同的要求。本文详细讨论了学生的基本素养如学会学习、网上交往能力、参与学习、遵守礼仪、掌握计算机文化等;教师的基本素养如交互和参与、反馈、工作量、调适与帮助、有效性、教师协作、学生评价等。

关键词:网络教学,基本素养,学会学习,反馈。

internet迅速发展,网络教学是internet应用的一个热门话题。网络教学中的教与学都和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有很大的差别,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有不同的要求。

网络教学中学生的基本素养

1.学会学习

与课堂教学环境下相比,网络学习中学生的最大的不同是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他可以选择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来学习。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生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伴随着这种自主性的是责任感,学生必须具有动机和自律来完成学习,缺少这两种素质的学生往往很难适应网络课程的学习模式。网络学习曾只应用于具有良好学习技巧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但是随着网络教学扩展到教育培训的整个领域,而许多学生没能掌握相应的学习技巧,结果,网络教学经常面临成绩下降,失学率上升的困扰,并难以推广和扩展。

基本的写作和通讯技巧也是进行网络学习的学生必需具备的,尤其是在小组交互学习中。如果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有障碍,他们就不会习惯用电子邮件,参与讨论等。而且,网络学习能提供大量写作、通讯交流的机会。教师在实践中发现,积累了大量网络学习经验的学生学习技巧有明显提高。

要在网络学习中成功的学生必须善于学会学习。当今世界教育的最大难题是信息变化太快,大多数学科领域有大量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方式经常变化,网络教学的性质也经常变化。学生必须善于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来适应这些变化。

2.网上交往能力

网络学习不仅仅是人机对话,而且是人与人之间跨时空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尤其是参与协作式学习,交往的能力与技巧是很重要的。网络学习中的人际环境与实际的人际交往的环境不一样,需要新的交往技巧和行为方式。

人们参与网上讨论和会议的程度是不同的,一些人经常参加,另一些人只是阅读别人的信息而很少参与讨论。参与程度是以下因素作用的结果:(1)个人的拘谨或开放程度。(2)对话题的感兴趣程度。(3)对所使用网络软件的适应程度。(4)与系统连接的方便程度。(5)他们的多媒体写作与网上交流能力。(6)参与的动机程度。这些因素的影响决定着学生是否会参与网上讨论。

文化背景也是网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网络课程班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实际上,网络教学的一个优势就是世界参与性。然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社会风格,与其他的文化会有冲突,更不用提宗教和政治的分歧了。学生和教师必须对这些差异很敏感,与他人交往时也要考虑这点。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的方法是鼓励学生在课程早期细致地讨论这些问题。

总之,异步交互方式(电子邮件和在线讨论)对交往能力的要求比需要即时响应的会议要求低。由于需要时间阅读、起草,异步方式允许学习者一定时间后再答复,这会使拘谨、有限的通讯技巧、不熟悉使用软件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异步方式还允许对信息加以思考,这样会使得讨论深思熟虑。

3.参与能力

近几年已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学习模式。尽管这些理论在某些方面与网络学习有关,但很少是专门为网络学习提出的,只有参与理论是个例外。

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意义任务,以便学习。也就说,他们必须进行设计、制定计划、解决问题、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参与讨论。参与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协作性、基于问题、真实性。协作性意味着学生、教师、课程专家之间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平台、会议进行交互。基于问题意味着学生活动包括完成作业或项目,而不是参加考试、测验。真实性意味着所有的课程材料和活动是现实的,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

4.网上礼仪

在网上与他人交往需要一些特别的通讯方式――可被称作网络礼仪,以下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些常用“通用规则”:

(1)尽量发短消息。人们不喜欢阅读长的电子邮件或讨论板上的信息。如果有很多内容要讲,把它分成几个短消息。

(2)不要用大写字母,尤其在短消息中。大写字母在网络相当于大声喧哗,就象在通常的讨论中大声喧哗一样被视为不礼貌。

只有当你想强调某点的时候再用大写。

(3)当你回电子邮件或会议通知时最好是开头第一句就给出你的主要观点或结论,这样表达信息不仅醒目,而且简明扼要。

(4)当你提到一个网址时,要给出它的URL地址,以便别人可以用到。最好是用可执行方式给出URL地址。

(5)在网上讨论时切忌使用偏激的或粗俗的话语。

5.计算机文化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必须掌握计算机文化与操作使用以便在学习中有效学习。实际上,这对于年长一些的学生(大学生和成人)来说比对于儿童是一个更严峻的挑战,因为后者是在技术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似乎很容易接受计算机文化。

显然,学生的计算机熟练程度决定了他们在网络学习中能否成功。应当考虑网络教学中应该花费多少时间来教计算机技巧。许多中学、大学、组织在课程培训中花大量时间来教计算机文化。然而大多数人是通过自学来获得计算机知识的,因此,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对网络文化的理解、适应程度在进行网络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总之,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网络学习者,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学会学习的技巧、网上交往能力、参与学习活动、遵守礼仪、掌握计算机文化等。

总之,网络教学中的教师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现今所有教育机构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如何培养适合网络教学的教师。一个方法是教师必须作为网络学习者来接受培训,以便正确地理解网络教学。因此,急需网络培训教师的课程。网络教学的特点是受所用的网络和软件影响的,而这些又是经常变化的,因此,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网络教学的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教学技巧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计算机科学快速发展后出现的新的学科,其具有包涵科学种类丰富、技术能力要求强、应用范围广、实践环节多等特点,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信息技术已成为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和社会技能的重要学科之一。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起步及推广较晚,所以,对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研究便成为现阶段推进计算机技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稳健快速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的自身优势资源,培养起符合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教学先进教学理念,使信息技术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拥有更加成熟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之所在。[1]

一、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随之发展并推广开来,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各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所以,在各级学校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主流,就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来看,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已初步构建起以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阶段――大中专教育阶段为整体框架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针对小学及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学生;普通高中阶段则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大中专阶段则主要针对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的学生,其覆盖面积以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每一环节。

2.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结构已建立起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结构体系。该体系中,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认识信息技术中的主要设备,能够熟悉操作设备;普通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则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的办公软件和其它应用软件;大中专的信息技术教育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程序编辑等复杂的信息技术。

3.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已初步构建起来一套针对不同阶段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纵观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来看,我国信息技术已初步构建起来一套符合我国教育体系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其包含了信息技术理论教育和信息技术上机操作教育两方面,保证了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学习。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呈现良性发展、健康发展的势头,总体上看,信息技术教育已形成了符合我国教育体系的教育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在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组成上,已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的知识体系组成,但是由于我国复杂的教育教学空间组成,各地区较大的教育教学资源组成,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仍存在有较多问题。[2]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实践教学技巧应用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开放性、技术应用实践性、科学技术复杂性等特点,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创新相关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中相关教学技巧的运用,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以更加实用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实践教学技巧,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信息计算方面的实践能力,所以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采用实践教学技巧尤为重要。

1.课堂理论课讲授中,融入计算机实践操作讲解,便于学生直观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由于计算机理论的科学性较强,所依在传统理论课中,单纯讲解理论知识往往较为枯燥,而适度在理论讲解中加入实践操作讲解,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能够直观感受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及后期效果,使理论课中理论讲授变得简便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绘画板使用理论讲授一节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终端,在结合课本知识讲解的同时,在投影仪操作演示中,多绘画板下每一窗口、工具进行逐一操作,之后可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便于理论知识学习。[3]

这样的教授方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教学技巧,增加了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适当加入互动教学环节,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信息技术理论可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改变了传统理论讲授往往只依据课本作为唯一的教授工具,使传统沉闷的“填鸭”式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上机课中,通过主机控制终端,教师先就上机操作内容进行演示,之后学生根据教师演示流程自主操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针对问题予以解决。由于计算机上机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较多,操作困难,导致上机课难以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而教师在上机课中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技巧,通过教师实际演示,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操作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计算机办公软件使用上机操作一节中,教师在上机过程中,通过主机控制终端,通过实践教学技巧,亲自演示办公软件的打开,操作,调节行间距,调节字体颜色、首行缩进等知识点,之后让学生自主实践。

这样的讲授方式,改变了传统上机课,教师只负责管理计算机房设备的管理员角色,使教师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计算机操作中去,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全新的学科,由于其科学性、复杂性、时代性等特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技巧能够在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其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周小颖.信息技术中的教学策略[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04):21~23

化学计算方法与技巧篇10

1问题的提出

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运算能力是空间想象、逻辑推理、数形结合等能力的基础,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然而,部分学生运算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数学运算能力的低下严重影响其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强化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2.1提高对数学运算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加强新课程标准与高考考试说明的研究,提高自身以及学生对运算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新课程标准与高考考试说明对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提出明确要求;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值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方法,避免失分,逐步培养学生数学解题与数学学习的自信。

2.2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为提高运算能力打好基础:教师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把握运算的依据、方法与步骤,认真学习算法,以避免概念模糊、公式与法则的遗忘、混淆以及运用呆板结果的低级错误,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忆、运用公式、法则,并在应用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运算能力。

2.3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运算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教师可通过课内外的数学练习来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算技能训练,逐步发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运算训练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教师应能把握数学运算技能训练的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运算技能的训练,做到循序渐进。在模仿练习阶段,强化新授课的例题示范教学,设计布置难度不高、变化不大习题,要求学生按照习得的步骤和法则进行运算,以保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变式练习阶段,习题难度适当提高,习题形式有变化,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算,并在求得正确答案之后,对运算的过程、依据、方法进行总结与概括,提高运算技巧。综合练习阶段,可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训练学生确定运算方向、灵活运用法则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运算步骤的简缩、跳跃,使之达到运算技能的自动化程度。

(2)准确把握运算训练的时间,阶段的训练量必须适中:学生的运算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会出现停顿现象,即“高原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总体水平以及运算的难度,准确把握每一阶段运算训练的时间,保证适中的训练量,在完成一阶段的练习后及时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避免重复率过高的练习,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计算负担,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影响练习效果。

(3)加强运算过程的及时评价、反馈、纠错,提高训练效果: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运算过程的及时评价、反馈、纠错,提高训练效果。可及时反馈学生每次练习得分,练习过程中予以鼓励、督促、分析错误,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活动,及时纠错,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取得更好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

2.4引导学生重视算法内容的学习:算法是解题步骤、方法的精确描述,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算法内容,学会按照算法规则进行某个具体问题的运算以获得正确结果,并分析算理,在此基础上构造、设计、选择合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算法,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转换为条理化、精确化与逻辑化的分析算理、设计算法的过程,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

2.5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强化运算过程中思维灵活性的训练: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强化运算过程中思维灵活性的训练。应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正向思维定势,迅速求得正确答案,及时“简缩”、“跳步”,适时简化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与技能。运算方法的盲目使用、运算过程的呆板、机械,不利于运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教学中,要克服、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运算的灵活性。

(1)引导学生掌握通性通法,进行适当的技巧性训练:教师应在学生掌握通性通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技巧性训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根据题目的特点,改变考虑问题的角度,掌握特定的简洁巧妙的解题方法,有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巧法一般适用于特定问题,通法则可迁移到其它场合。因此,应以通法为主,巧法为辅,在学生已掌握具有迁移作用的通法基础上,适当适时介绍一些巧法,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注重学生运算过程中的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是从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分析问题,逆向使用定义、定理、公式或反向思考问题。高中许多互逆的运算或变形常常是同一公式正向或逆向运用的结果,为运算过程中正、逆向思维的迅速转换的训练提供了极好的素材,教师应加以应用,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某种运算技能之后,进行类似的正、逆向思维转换的训练,培养学生心理运算转换的能力。

2.6合理安排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加强与初高中数学相关内容衔接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细心、快速计算的能力:学生运算能力差的方面主要体现在数与式的运算上,高中教学中的许多内容都涉及数与式的运算,严重影响学生高中数学成绩的提高。数与式的运算主要集中在初中阶段,高初中对这方面的要求不同,如方程的内容,初中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韦达定理要求很低,含有参变量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在初中都不作要求,而在高中的解析几何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有很高的要求,这部分内容又是高考的重点。在函数的内容上,初中只要知道解析式,二次函数只要求简单的解析式和图象、对称轴方程及顶点坐标,而高考中函数思想方法,建立在二次函数基础之上的内容既深又广,学生很难适应。因此笔者建议在高一就进行运算训练,加强学生的心算、口算、速算能力,在学完函数的内容后,加强学生运算技巧的训练,在讲解数列内容后,针对数列的问题初步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以后的运算中培养学生准确,细心,快速计算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能力。

3结束语

教师应严格限制学生运算过程中的计算器的使用,培养学生心算、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在运算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数感,促进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能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大致范围,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把数感的建立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与符号感的建立与初步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章士藻.章士藻数学教育文集[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