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58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篇1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习风格意义培养方法

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个体的人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上,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有感知、记忆、和思维三个要素,优良的学习风格会促进学生发展其特长,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其优良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优良学习风格的培养。

一、感知风格培养的方法

感知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过程,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特性和外部联系。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感性材料,才能根据这些材料得出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而上升到理性,感知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源泉和基础。感知风格可分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两种:①场独立性。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能独立自觉地学习。在感知时,很少兼顾背景因素,而是就事论事,倾向于以自己独立的标准来觉察、判断地理事物。善于区分、辨别相似的、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偏爱自然地理,对某些具体的地理事物、规律、成因理解、记忆较深,但往往把握不住地理事物的整体性。②场依存性。这类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受外在动机支配,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在感知时,充分考虑背景因素,注重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对地理事物间的层次、相互关联把握得较好,但对地理事物的具体内容、细节分析得不够清楚。不擅于从纷繁复杂的地理情境中区分地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偏爱人文地理。

独立性者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对相似的地理概念能进行辨别分化,能找出概念各自的关键内涵和概念间的区别,因而学起来比较轻松、准确。而且这种方法还能使场独立性者形成概念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意识,从而训练这类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分散辨析时,先将这些概念分散到教材中,逐步出现,让场依存性者依赖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及已知知识逐个理解,掌握概念。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对细节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教学时,对这类学生还要经常给予结果反馈,评价激励。

二、记忆风格的培养方法

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没有记忆力,地理教材中大量的地名、分布、规律、原理就不能被掌握。因此记忆对地理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地理成绩的好坏,与能否精确记忆有密切的关系。学生的记忆力有强有弱,记忆方式也各不相同。

记忆风格有两类:①趋异型。这类学生记忆时往往关注两个事物的相异处。他们能精确地知觉新的地理信息,能清晰地把握新旧地理材料间的细微差别,对新旧学习材料能进行精确的分化,并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识记,从而能准确地回忆。这类学生往往是记忆能力较强的学生,容易检索并使用已有信息。②趋同型:这类学生记忆时较多的关注两个事物间的相同点。他们不善于对新旧地理材料进行精确分化,倾向于迅速将新的地理信息同化于原有的知识、经验之中,并不加严格区分地混杂在一起,囫囵吞枣,笼统记忆。这类学生往往是记忆能力较弱的学生,由于识记不详,在脑中保持较为模糊的印象,从而无法精确回忆。

为增强记忆效果,在教学中可以培养以下记忆法:①分部学习法。即将难度较大,需较多记忆的整块地理学习材料分解为若干部分,各部分的学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提高记忆效果。②多媒体学习法。目前,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为利用多种“联系通道”提供了可能和保证。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表现时空跨度大的地理事件时,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们展现的地理事物直观形象,生动鲜明,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给予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学起来格外轻松、愉快,且容易理解,记忆深刻。③重点突破法。即通过不同的颜色、符号或其他各种方法突出重点或所要记忆的部分,使新知识与旧知识的不同点明晰地区分开来,有利于学生的初次识记准确无误,也有利于学生趋异记忆。此法对于地名、物产等方面的教学更富有现实意义。

三、思维风格的培养方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在学习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是理解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心理因素。思维的过程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其中分析和综合是学习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思维过程。学习者的思维主要有:①分析型,这类学生的思维风格往往与感知风格中的场独立性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他们对分析性的地理学习材料较感兴趣,善于在脑中把认识的概念、观念或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特征或方面,综合思考,分析能力较强。②综合型。这类学生的思维风格往往与感知风格中的场依存性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较多地采用整体性认知,对需要整体把握的地理学习材料较感兴趣,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就容易囫囵吞枣。

分析型和综合型风格的学生,各有所长。但分析和综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只分析,不综合,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反之,只综合,不分析,就会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注意分析和综合的有效结合: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篇2

语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是构成外语教学的两大理论基础。语言理论研究的是语言形成机制的相关问题.而学习理论所关注的是学习在过程中特有的规律。由于人们对这两大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现代学习理论大致可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文主义学习理论。本文主要讨论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法产生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包括桑代克(e.thorndike)的试误一联结说.巴甫洛夫(i.p.pavlov)与华生(j.b.watson)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他们都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代表。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小的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低错误率,自定步调。

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提倡分析语法并进行翻译教学的“语法翻译法”(thegrammar—translationmethod);主张以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作为参照。www.lw881.com强调完全用目的语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问题一回答的操练来习得口头交际技巧的“直接法”(thedirectmethod);主张听说领先的“听说法”(theaudio—lingualmethod)和学习者在设定的情景里操练所呈现的语言结构的“情景法”(thesituationallanguageteaching)。这些教学法的实施都与行为塑造学习理论的原则一致,可归属于刺激一反应类学习,其练习形式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的重复和替换练习。外语学习的实质就是~个机械的行为形成的过程.因而.在外语教学中应有错必纠。通过记忆对话和进行句型操练使犯错的几率降到最低。语言就是言语行为——对话语的自动产生和理解.这种行为可通过引导学生模仿而习得。在此观点指导下的教学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是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由于这些教学法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虑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因此,教学刻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小步子原则容易使学生厌倦。在对行为主义理论的批评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应运而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分传统的认知主义和以此发展而成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传统认知主义主要流派有格式塔的完形理论、托尔曼的符号理论、布鲁纳(j.b.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d.ausube1)的同化学习理论它们都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有机体通过组织作用形成新情境的完形的过程;托尔曼认为.学习是有机体通过对行为的目标与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的认知,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认知操作活动(主要是概念化或类型化的思维活动).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奥苏贝尔则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同化活动将学习材料纳入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传统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虽然对知识加工过程与结果的看法不同,但是.它们都认为学习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掌握该知识必须进行的信息加工活动.获得统一的认识,并形成大致相同的知识结构。然而,2o世纪八九十年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条件等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认知主义的观点。在学习结果方面,传统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它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是按照概括水平高低层次排列的。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结果虽然也包括形成层级的知识,但这只是初级学习的结果.高级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围绕着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视角出发;学习者不是统一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受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认知法(thecognitiveapproach)反对在教学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操作练习。它主张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学习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在学习声音时,同时学习文字,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从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训练,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它认为语言错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主张系统地学习口述和适当地矫正错误。它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视听教具使外语教学情景化和交际化。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还体现在从20世纪60年代末逐渐开始形成的交际语言教学法中(thecommunicativelanguagteaching,clt)。clt认为语言的功能和结构同样重要,真实的交际活动能促进学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包容错误.根据学生具体需要选择应学的意念一功能项目,再据此选学相应的语言形式。它反对传统的机械操练和模仿.提倡有意义的、模拟式的和真实的交际活动,以此扩大学生可理解的输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三种当今最为流行的教学方法一是“任务教学法”(task—basedapproach)。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从而训练学生学会某个语言项目。第二种教学法是“活动数学法”(activitiesapproach)。此教学法以有意义的话题为中心.由学生参与针对真实情景或模拟似交际操练活动。教师咨询、察看、提供个别指导。对学生第三种教学法是“平衡教学法”(balancedapproach)。这种教学法要求多个方面的平衡。如输入与输出,练习和交际.刺激与认知.学习与习得,粗调输入与微调输入等等之间的平衡。此教学法的操作仍是以活动为基础.主张从非交际活动逐步过渡到交际活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3.随机通达式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lon)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我们可以看出:受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影响,外语教学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意义学习取代了机械重复的学习;模拟或真实的交际活动取代了模仿和替换练习。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

四、人文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法结构;语言内容;平衡

一、汉语语法的结构形式与内容意义的定义

结构形式指的是构成某物的构造,它区别于物质的材料。汉语作为一门语言是有多种结构形式构成的,即为构成要素,主要有语音、词汇、语法。在每一构成要素中又分为其自身的结构形式,即为语音结构形式,词汇结构形式、语法结构形式。并且每一构成要素都有自己的热菀庖濉V斓挛踉谟锓ù鹞手刑峒坝锓ㄑ芯浚他认为:“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是语法研究中的根本问题。”因此,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把握好语法的结构形式与内容意义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目前市面上的许多语法书籍都将语法的结构形式与语法的内容意义混为一谈,认为语法的意义就是语法的形式,并且语法形式也体现了语法意义。针对这一问题,许多汉语语言学家也都在自己的作品中阐述过自己的观点。沈开木认为在自然语言情境中,语言形式可以直观的概括为三种情形:1.词形变化形式,包括词尾变化,词根和词缀的变化等表现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即为语法形式。2.辅助词形式,即指通过带有辅作用的词来帮助表现语法形式。3.词和词组的组合形式,也就是通过词和词组的组合形式表示语法意义。除此之外,语气词和语调相结合也可以影响句子的意义,这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语法形式。范晓先生将三个平面理论运用到对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分析中,将语法意义分为三个层次:1.表层意义,即各个语法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比如说宾语和中心词搭配就表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2.深层意义,也就是侧与之间内在的意义,比如形容词和名词之间有修饰等的意义。3.语用意义,即词汇或语法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的意义。

二、在不同教学方法中语法结构形式与内容意义所占比重

在对外汉语课堂语法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历年的差异的核心之一就体现在对于形式和内容孰轻孰重问题的看法上。在语法教学中,同样对语法结构形式教学和语法内容意义的教学侧重不同。例如:在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方法中,由于依赖学习者母语和翻译的方法,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使学习者理解语句的内容,因此,对语法的内容意义方面的教学所占的比重偏大;听说法,是强调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以培养学习者的口语听说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对语法结构形式教学的比重较大,反复对某一句型结构进行练习,也就是为了向学习者教授某一固定句型,并通过不断的操练以期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在以认知法为主的语法教学方法中,由于认知法是从心理学角度思考教学的,认为学习是一个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过程,并不是机械模仿和重复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认知法的语法教学主要注重语法的内容意义,强调了对语法内容的正确理解才能有助于记忆,从而学会对语法的运用;情景法,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因此,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语法教学,对语法结构形式侧重较大,由于要提供给学习者恰当的有意义的情景,以便于学习者更好的练习目的语的基本结构,所以,情景的创设是为了结构形式的练习。因此,在这一教学方法中语言的结构形式所占的比重较大。

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结构形式与内容的平衡

传统的观点认为语言教学,尤其是语法教学应以结构形式为中心。由于语言是一个系统,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就是学习该语言的词汇和结构系统。并且,认为掌握目的语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对于目的语结构形式的知识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同理,认为在语法的学习过程中语法的结构形式也比其所体现出来的内容意义重要。但是,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脱离语境、脱离交际而单纯地教学语言形式,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少了内容意义的结构形式,使语言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更有碍于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很难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还有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学习,尤其是语法的学习,应该以表达内容为中心,从而可以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语法的结构形式。学习第二语言和学习第一语言一样,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语言来进行交际活动。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在交际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从而不断的摸索出潜藏于内容意义中的固有的结构形式。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中语法的学习不应该受结构形式的禁锢。通过自然的、基于对语法所表达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的基础上的学习,更能帮助学习者发展其“内在大纲”,而不是强加给他们一个外在的大纲。然而,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第二语言习得跟第一语言习得在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上有很大的不同,重视内容意义的理解学习并不能保证第二语言的成功习得。最近几十年的语言习得研究表明,第二语言教学,尤其是对承认的第二语言语法教学,针对语法的形式方面的有意识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讨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结构形式和内容意义的平衡问题,可以总结两个问题:1.在语言的语法结构形式的讲练中,如何尽可能地结合内容;2.在以内容为中心的语法教学中,如何适度地关注形式。

下面是在语法教学中的两个例子:1.日本在中国的东面。2.日本在中国的西面。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篇4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习理论发展变化的影响,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后,出现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其借助,快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该理论同样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教学问题的视角,基于该理论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同样给对外汉语教学诸多启示,如何有意识地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值得对外汉语教师思考的课题。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与最初的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加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内部的动态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作与会话,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通过其自主学习获得的,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情境的创设必须尽量真实,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系统和认知策略的改造或重组。

此外,学习必须处在有利于新信息建构的情景中,这种情景不是简单抽象的,而是真实世界的情景;学习的目的不是使学习者懂得一些知识,而是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性学习还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学习者要通过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测等活动,以判断自己在学习中的目标、进展、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采用哪些有利于学习的策略等,也就是说,学习者要具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原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同时,认为教师是帮助学生建构意义的主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有效地组织、引导协作学习,使学生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与第二语言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是知识意义的被动接受者和单纯地、机械地去模仿教师;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景,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再是简单的、消极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师充分利用媒体的手段、方法创设情境,让学习者有效地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人们之间的很多协作是通过语言沟通完成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的四大要素与第二语言教学学习环境非常吻合,在一定的情景中,教师有效地组织学习者通过协作、会话,利用所学的词汇、句型、语法知识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彼此相互作用成为一个高效、有机的整体,使第二语言教学活动进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至今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和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三种主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本文分别就这几种教学模式如何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相结合进行初步探讨。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句子是语言中能够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最小单位。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人们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将一个个词组合起来造出句子进行交际。词汇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使用这种语言的社团的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一种语言的词汇越丰富越发达,语言本身也就越丰富越发达,表现力也越强。现代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首先是因为它的词汇非常丰富。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越大,他的表达能力,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也就越强,他的语言水平也越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必然体现在汉语言的词汇中,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困难。长期以来词汇学习,特别是中高级阶段的词汇学习,一直是制约外国人汉语水平从低向高飞跃发展的瓶颈,下面笔者将从理论、实践两方面探讨如何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相结合。

建构主义的学习主要建立在原有经验系统和认知策略上,而对外汉语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学习者除了要学习目的语外,还需了解与目的语相关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通常情况下,汉语学习者起初对汉语一无所知,不具备汉语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因此可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完全适合对外汉语的初级阶段教学,更适合中高级阶段的教学。

1.支架式教学与词汇教学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篇5

【关键词】心理学;英语教学法;建构主义;人本主义

一、前言

英语教学法每一次创新,都离不开心理学的每一次变革。我们认为,从官能心理学、联结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到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对英语教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英语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心理学的发展与英语教学法

(一)官能心理学(Facultypsychology)

官能心理学(Facultypsychology)起于西方古代的希腊,盛行于十八世纪。认为,人类的心系由许多官能所组成,诸如意识、感情、知觉、想象、记忆、推理、意志、注意等,均属人心中的重要官能;各种官能本来是分立的,如经训练,数种官能彼此配合即产生各种心理活动。

基于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method),属传统语言学派。舒白梅、向宗平[1](p10)认为,“语法翻译法的发展历程并不能完全记录下来。然足以证明,自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世界之人想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时就把语法分析和翻译作为主要的外语学习方法。该方法注重语法规则、词汇和各种搭配记忆、文本翻译以及写作训练。”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

运用翻译法的优势是,通过母语的形式和意义来引入目标语的形式和意义,即用母语来学习外语。劣势是,学生所接触的不是口语语法,而是书面语法,所以和学习的内容关系不大,而且通常可以引起误导,从教学法的角度讲是站不住脚的;另一个缺点是,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通常是单个的句子,没有语境和交际的目标,而可以根据语境有许多可以对应的答案,而老师只要求一种答案,所以有误导的作用[2]。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psychology)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包括以J.B.watson为代表的经典行为主义、以B.F.Skinner为代表的形形的新行为主义和以e.thorndike的联结主义。Skinner[3]认为,操作行为的出现离不开学习中三个重要因素:引发操作行为的刺激;受刺激触动的反应;对刺激反应不断的强化物。

1.基于联结主义心理学(Connectionismpsychology)的自然法(naturalmethod)

联结主义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e.L.thorndike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4]。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盲目尝试错误的过程,在反复的尝试中,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得以形成[5]。联结主义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强调语言同客体的直接联结,强调语言同周围环境中的人的直接联结。

基于联结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自然法(naturalmethod),又称直接法(Directmethod),属传统语言学派。自然法于19世纪末期逐渐形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主要由Sauveru,Gouin和Berlitz在法国和德国发展起来的,是出于在工业、国际贸易和旅游中更好学习语言并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而出现的。直接法的基本前提是二语应更像母语一样学习,需要较多的口语交流、语言的自发运用,不需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以及很少分析语法规则[1]。

直接法比起古典语法翻译法是教学法史上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完全是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也具有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未曾注意到或没有充分估计到;在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忽略人的自觉性和文学的修养。

Krashen和terrel于1983年提出了他们的“自然法”(thenaturalapproach),与早先的“自然法”既有渊源,又有重要的区别。他们的“自然法”强调学生应该多接触目的语而不是操练,强调学习情绪的最优化,强调开口前延长听的时间,强调用书面和其他材料作为可理解的输入,强调理解在该方法中的中心地位[6]。我们认为其理论基础具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烙印。

2.听说法(audio-lingualmethod)

据舒白梅、向中平[1](p12-13)认为,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听说法属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的主要媒介是口语:口语即语言。

舒白梅认为听说法强调与目的语的大量接触和实践,强调语法结构的操练;外语学习基本上是机械的习惯形成的过程;外语分为听、说、读、写,强调听、说的学习,弱化读、写;对话形式是口语教学的主要手段;重视一定的技巧训练,如模仿、记忆和句型练习;不提倡课程用母语教学;利用语音实训室。

可以看出该法过分强调机械操练,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注重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过分强调听说,忽视读写,语、文分家。学生缺少学习的后劲。然而该法发展了一整套形成语言习惯的操练体系,并把语言技能分成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使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仍是一个影响巨大,使用范围很广的教学法体系。

3.情景语言教学法(SituationalLanguageteaching)

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情景语言教学法,属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该教学法是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20世纪30-60年展起来的,认为:口语是语言的根据,结构是口语能力的中心;强调教学要将大量的情景放在文法句型练习中;语言学习是习惯的养成;发音、文法正确,避免错误;基本结构和文法的掌握是读写技巧的基本条件,这都由口语练习来达成[1]。

由于SLt非常强调口语、文法和句型,对于许多实际主导课堂的教师而言,这样的教学法顺应了他们对教学的直觉看法,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仍然很受欢迎。

(三)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

我们认同冯维[5]的关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划分的观点,认为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它产生于德国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继而受到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J.Bruner、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R.Gagne等。Bruner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Gagne以信息加工认知观为基础,创见性地提出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条件,一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刺激-反应”格局。

以认知心理学(或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认知法(Cognitiveapproach),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n.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

认知法企图用认知-符号学习理论代替听说法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法主张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习惯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反对语言是“结构模式”的理论,反对在教学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操作练习。主张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从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训练;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主张系统地学习口述和适当地矫正错误;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

认知法把当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认知心理学理论运用到语言教学中来,创立了对学习者的研究,较适合教本国人学语言,不太适合教他国人学语言,因此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充实。

(四)建构主义心理学(Constructionismpsychology)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Cognitivism)以后的进一步发展[6]。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其思想源于科学哲学家t.Kuhn、i.Lakatos和p.Feyerabend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J.piaget的发生认知论、L.Vygotsky的语言习得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美国心理学家G.a.Kelly的个人建构理论等[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树立学生中心观和教师辅助观;强调教学情景的丰富性和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合作,协作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人交往能力,增强每个协作成员的成就感,培养正当竞争意识[5](p90-91)。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1.随机通达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

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的情境方面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而这将会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这种教学避免抽象地谈概念一般地如何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变式),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而且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到其它概念。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地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种教学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境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7]

2.情境性教学(Situatedoranchoredinstruction)

建构主义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地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教学。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authentictask),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种概念原理相关,所以,他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其次,这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testintegrated),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的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context-drivenevaluation)。[7]

3.支架性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

建构主义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强调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是以L.Vygotsky的“辅助学习”(assistedLearning)为基础的。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的心理机能,如对于注意的调节以及符号思维等,在最初往往爱外在文化的调节,而后才逐渐内化为学习者头脑中的心理工具。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7]

4.任务型教学(task-basedmethod)

任务型教学的提出可追溯到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泊拉胡指导的印度班加罗尔交际教学实验。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心理语言学继而语习得相关理论的发展,任务型教学的发展、演化、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任务型教学法是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强调在互动中完成任务,并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价任务的执行情况。任务型教学是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任务的选择、设计、组织力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他们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从发展认知、培养能力的角度看,以任务为本的学习是一种“做中学”。完成任务要求学习者设法用所学语言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这是一个各方通过相互合作、意义协商等策略达到相互理解,争取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7]

5.语类教学法(Genericinstruction)

语类教学法,也称读写循环教学法。张德禄([2]认为读写循环教学法,是根据J.R.martin的观点发展起来的写作教学法。该教学法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主要观点:完整的写作教学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建立场知识、建立语篇模式、合作创造语篇和独立创作语篇;它将教学实践与教学计划、教学评估结合起来。读写循环教学法为教学任务的安排提供了分析框架;以主题和语类为起点,教师在每一个教学阶段中都开展相应的口头、笔头活动,以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在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角色要不得进行预定的动态转换;教学阶段的过渡必须基于老师对学生进行目标、进展等方面的分析和诊断;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评估教学活动的效果来决定是否调整教学任务、重复教学活动的必要。

6.互惠式教学(Reciprocalinstruction)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teaching)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广为采用。[7]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mpsychology)

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50、6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maslow、Rogers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只关注人的可测量外部行为,而不顾人的内心世界[10]。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了人的整体性,其宗旨之一是“要关心和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而且要对每一个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产生兴趣”[11](p18)。“基于完美人格,为了完美人格、在完美人格之中”是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8]。

1.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

交际语言教学法又称交际法、功能法和功能意念法,其产生于三大理论根源,分别是语言学根源:Halliday[12][13]的语言的意义系统和功能理论;社会学根源:Hymes[14]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理论;哲学根源:austin[15]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2]。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

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Davidnunan(1991)认为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1]。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交际法还认为,学习者在言语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学习者所追求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交际,而只能是有缺陷的但有效的交际,因此,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不应苛求。

交际法的提出大大促进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以往从未受到重视的对语言交际功能的研究,促使人们把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和教学。但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意念项目,有待进一步探讨;以功能意念为线索组织教学大纲,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编排的体系性。

2.人本教学法(Humanisticapproach)

人本教学法(Humanisticapproach)是沉默法、社团学习法和暗示法的统称。

沉默法(theSilentway)的创始人是美国教育家兼心理学家Gattegnoo。该教学法的要点是使用彩色图表和彩色棒等直观教具作为信号,并以此发展起师生之间的内部规约,使教师尽量少说话,学生多活动。社团学习法(CommunityLanguageLearning,CLL)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教授Currano,CLL吸取了心理咨询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方法,所以它又被称为咨询法(Counseling-Learning)。CLL的要点是:学生是由其同学和教师组成的社团中的一员,课堂上学生围坐成一圈,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交流学习外语,教师则站在圈外为他们提供咨询。暗示法(Suggestopedia)是由保加利亚心理分析教育学家Lozanov首创的。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强调教室的布置、音乐的使用以及教师的威信,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无意识活动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11]

分析认为,人本主义教学法重视语言学习者自主人格的培养以及强调过程教学。戴俊霞[11]认为,人本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带有古典人文主义(ClassicalHumanism)的注重思想教化的成分,而在教学实践中,既有重建主义(Reconstructionism)的意义教学又有渐进主义(progressivism)的任务教学的特点;共时地看,人本教学法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情感因素等主张也与功能意念主义和监控模式有着共同或互补之处。当然,也不能简单套用人本主义教学法的模式,毕竟该教学法主要围绕学习者个人兴趣、经验等人格发展为中心,其课堂组织形式大多是非正式的语言,对语场、语式和语旨都有一定的限制,仍需认真探讨其适用型。

三、总结

心理学已逐渐并已经走入认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阶段,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深深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促进了与其紧密相连的语言教学法的变革。教学设计模式也逐渐由行为取向转向认知取向和人格取向[6]。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可尝试采用以建构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法,或者由此设计出适合各自地区、学校(或大学)、学习程度的英语适用型教学法(appliableenglishpedagogy)。

参考文献

[1]舒白梅,向宗平.英语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德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Skinner,BurrhusFrederick.VerbalBehavior[m].acton,ma:CopleypublishingGroup,1957.

[4]冯维.高等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5]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6]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陈艳琳.英语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纵览[J].华章,2008(8):98.

[8]戴俊霞.人本主义教学法综述[J].国外外语教学,2001(2):17-21.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篇6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理论语言形式语言意义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32-02

外语教学领域的教学方法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初由以教师主导,突出语言形式的主流教学方法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语言交际意义的教学方法转变。然而在实践中教育者发现偏重交际意义的教学模式难以成就学习者语言可持续发展,因为一个语言正确但不流利的学习者,如果有更多机会和操英语者接触,会逐渐趋向流利;但一个语言貌似流利可错误很多的学习者靠他自己的习得很难往正确方向发展。外语教学当前的趋势是交际教学法正向交际—语法教学法过渡。在教学探索进程中,任务型教学法理论颇受外语教育界关注。学界对任务型教学法理论形式与意义兼顾展开了讨论。本文讨论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理论的大学英语语言形式与意义共构教学。

一、任务型教学法理论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内涵

任务型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即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知识。任务型教学法沿着“建构主义”学习者知识自主建构的思想脉络,提出一套实现学习者知识自主建构的教学方法,即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学习,展现学习成果,架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倡导在执行任务的三个阶段(前任务—任务环—聚焦任务),任务设计应遵循形式与意义相结合。任务型教学法认为语言学习的各项“任务”都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如阅读文章、进行讨论和对话、写作和演讲等。而语言有其自身结构形式,它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表达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不可失衡。教学时,任务的设计和执行都要注重语言形式与意义相结合,通过任务,学习者进行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学习用语言表达意义、传递信息、发表观点和意见、沟通感情,在建构任务意义的同时,学好语言形式,实现以任务“意义”为载体,完成语言“形式”的建构。

二、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理论的大学英语语言形式与意义共构教学

(一)在语法教学中实现语言形式与意义共构教学。语法就是使用语言的规律。其内部是相互制约的,受到一定的规则支配。认知语言学、心里语言学认为,“注意”是语言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要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形式,这样“注意”的结果才会逐渐内化为信手拈来、为我所用的运用能力。语法课程关注的就是语言形式。为此,教师的教学设计既要有意识地“注意”语言形式,也要充分考虑设计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语境里通过真实熟悉的话语感悟、体会语法规则的存在,在感悟、体会语法规则存在的同时,真正掌握语言形式表达的意义。以虚拟语气(与过去事实相反时)的教学为例:

1.前任务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Lastmonthileftmyhousewiththedoorunlocked.Let'ssupposewhatwouldhappen.(上个月我没锁房门就出去了。我们一起来假设一下会发生什么)。

a.mylaptopcomputerwasstolen.

b.myneighborcalledmeback.

c.myplacewassmashedup.

d.icouldhaveawonderfultimewithmyfriends.

2.任务环

(1)将虚拟语气作为必要工具植入交际情景中。要求学生进行假设,如果我锁好了房门,情况就会是(教师导入):

a.ifihadlockedmydoor,mylaptopcomputerwouldnothavebeenstolen.

b.ifihadlockedmydoor,myneighborwouldnothavecalledmeback.

c.ifihadlockedmydoor,myplacewouldnothavebeensmashedup.

d.ifihadlockedmydoor,icouldhavehadawonderfultimewithmyfriends

(2)根据画线的部分,学生自己归纳虚拟语气用于与过去事实相反的从句和主句中的语法规律并呈现结果:

a.虚拟语气用于与过去事实相反的从句和主句中的谓语结构见表1。

b.不同的情态动词意思不同。Could/would/

might/should的意思分别是能够/会/也许会/应该。

3.聚焦任务

语法的规则是有限的,但具体的句子是无限的。要求学生自设情景感悟体会语法规则,在情景中真正学会语言形式,正确地表达意义。

(二)在B级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实现语言形式与意义共构教学。B级应用文写作是高等学校对学生英语应用写作水平的测试,目的是考核学生基本的应用写作能力及对常用应用文体的掌握。考核内容包括信函、通知、便条、简历、海报、传真、备忘录、日程安排和电子邮件等。在各类文体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表意清楚、内容充实、层次分明,又要要求学生掌握信函的写作格式,词句基本正确,句子结构完整。以应用文求职信写作教学为例,笔者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1.前任务

提供语言材料,引入任务(2010年12月B级全真试题):

December

10th,2010

DearSirormadam,

i'vejustlearnedinChinaDailythatasecretaryiswantedbytheaBCCompany.i'mthereforewritingtoapplyforthisposition.

i'magirlof22yearsold.mynameiswangLin.andi'vejustgraduatedfromtheBusinessadministrationDepartmentofDongfangCollegewithmanydifferentkindsofskillcertificates.i'vesomeworkingexperienceintheDDFCompanyduringmysparetime.i'mfamiliarwiththeofficeworkandicanoperatethecomputerquitewell.

i'mveryinterestedinthejob.ificantaketheposition,i'llbethankfultoyouforyourkindness.iencloseabriefresumeasyourequired.

i'mexpectingyourearlyreply.

Yours,

wangLin

2.任务环

(1)学习以上材料,理解求职信文本意义并关注语言形式。讨论求职信书写的要义;求职信一般由几个部分组成;求职信的书写格式;求职信常用的套语;以任务“意义”为载体,建构语言“形式”。

(2)学生代表报告任务并板书。求职信的要义包括自己的详细情况,如所学的专业、毕业院校、获奖证书、工作履历等;自己所求取的工作;表达希望被录用的愿望;随信附上有关的求职、应聘材料,如个人简历、证书和学习成绩单等。求职信书写格式是信函格式,一般由日期、称呼、正文、结尾和署名五个部分组成,通常带有附件。求职信常用的套语有iamwriting;i'vejustlearned;graduatefrom;applyforthisposition;encloseabriefresume;i'mexpectingyourearlyreply等。

3.聚焦任务

模仿书写求职信函,模仿句型或套语聚焦任务。如:igraduatedfromGuangxiUniversity.iamwritingininterestofthevacancyinyourcompanyforasecurityguard.

求职信的语言形式是有限的,学生可以用有限的语言形式生发出无限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互动式练习,学生将会逐渐掌握求职信的写作形式,同时也完成了求职信写作任务要义的知识建构。

任务型教学法倡导完成语言任务“意义”与操练语言“形式”相结合,这一教学观摆脱了机械孤立的语言形式学习模式,在任务“意义”中感悟并学会语言形式,建构语言形式便能灵动、正确地表达意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形式”与“意义”的共构。这样既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形式,还能推动学生大胆运用语言形式进行意义建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篇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是60年代到70年代盛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

1.1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1.2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2.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2.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2.3师生角色的定位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具体教学工作中怎样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将零乱的物理概念、规律、观念、方法有机组构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活化呢?

3.1要帮助学生打造好物理认知结构的基石

要帮助学生建构完整、有序的物理认知结构,先要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观念、方法。

怎样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观念、方法呢?这项工作必须通过实验或现象分析、数学推理,揭示物理现象、物理量之间定性或定量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归纳出物理概念、规律。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体会和认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转贴于

例如:密度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较抽象,用传授式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教师要通过以学生动手、体验为主,师生互动为辅的策略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按小组通过实验测出不同体积的铜、铁的质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如下表格中。

铁铜序号

体积(立方厘米)

质 量

(克)1立方厘米的质量(克)

序号

体积(立方厘米)

质 量(克)1立方厘米的质量(克)

1

4

222

555

3

6

然后通过设问“体积相同的铜块与铁块质量是否相同?体积不同的铜块(或铁块),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初步感知质量不但跟体积有关,还和物质种类有关。进一步设问:“对铜块(或铁块)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质量与体积之比又有什么特点?铜、铁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否相同,它表明了什么?”通过学生对表格中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讨论,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对同种物质来说,质量/体积的值不变,与质量、体积无关,而不同的物质,质量/体积的值一般不同;说明质量/体积的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进了密度这一物理量。

通过这种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一开始就物理概念、规律有了较好的理解或掌握,对物理概念、规律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如控制变量法、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等)也有较深的领悟。

3.2要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物理认知结构

3.2.1让学生弄清并画出每一单元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

每一单元内容学习完后,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头脑中这一单元的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图,学生画出的图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对他们加以引导,学生有能力使自己画出的图更接近客观的逻辑体系图。

下面是某同学归纳的光学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图:

光速

光的直线传播

光源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凸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

光的折射

凹透镜

3.2.2帮助学生将物理观念、方法和上述逻辑体系有机组合

在弄清并画出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该逻辑体系与物理观念、方法有机联系起来,去了解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跃上较高的层次。同样,通过引导,学生能画出较完整的某单元或几个单元有机联系的认知结构图。

例:学生将密度、压强、浮力几个单元的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图分别画出后,引导学生将物理观念、方法有机融合到这几个体系中去,使学生找到这些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用控制变量法可将密度、压强、液体压强等概念联系起来,因为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都用到了这一探究方法;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方法可将压力和浮力概念,密度、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有机联系起来。如下图:

总之,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寻找同一或不同体系中概念、规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的建构,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物理认知结构会逐渐变得纵横交错、变得稳固起来,逐渐变得灵动起来,也就逐渐建构起学生自己的具有个性化的认知结构。3.2.3构建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情景的引入、实验课的教学、以及物理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一些物理情景、物理实验以及一些物理模型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大脑里面,这样比死记一些概念、规律效果应该好得多,而且学生这样学习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也许终身都不会忘记。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几个例子:(1)在学习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上)光现象的时候就要让学生把p40的图2.2-5和2.2-6深深地印在大脑里,这样光的反射规律就记得很牢固,而且也很容易理解反射规律的内涵;(2)在学习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上)物态变化时,就要明确告诉学生一定要把当时做实验的过程深深印在自己的大脑里面,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各种物态变化的真正含义,比如,我们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在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我们始终在对水进行加热,反过来说明液体沸腾前和沸腾时都要吸收热量,沸腾又是我们汽化的一种方式,也就说明汽化要吸热;而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所以液化就要放热。当然,要让学生学得有兴趣,需要老师们多加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自动建构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

结论

本文主要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究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要培养学生的建构物理认知结构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师生们长期的共同努力、协作方能见效。

参考文献

[1]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彭前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m]成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学出版社.2002.2

[6]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初中物理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

社.2001(3-5)

[7]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8]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篇8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观点影响大学英语教学

1.引言

在外语教学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束定芳、庄智象,2001)。英语语言学家marton曾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o’malley,1990)。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英语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过程。在诸多外语学习理论中,我认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如何实施外语的自主学习有很好的教学指导意义。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创始人为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于教育领域中的学习研究和看法,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风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根本看法是认为学习应是从学习者本身的立场和意义出发,而不是以任何观察者的立场来描述学习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的生成(becoming)。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点是让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的形成,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关系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材料。“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施良方,1992)。因此,与众不同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强烈而久远的影响。

3.应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创建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来讲,人的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胜任某项任务的身心条件,他既包括一个人的现实能力,也包括一个人的潜在能力。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予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品质,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进入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会随着学习的进展得到不断的增强。对教师而言,我们要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学生是自觉能动性的人。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和各种传统教学法的影响,教师往往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产生“居高临下”的态度,认为学生是一些被动地有待于喂以知识的学习者,就会用几乎是单向传递的方式,把需要学什么和应当怎么学的标准强加给学生,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容易看到学生的潜能和主动精神,有意或无意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科学地论证了人有学习语言的先天机制,对鼓舞和推动外语教学起了巨大的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五层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已为许多教师所重视。教师的关心和期待,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模式之后,教师在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承担着更为重大的作用。根据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应营造出全英语的人文教学环境。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同时必须帮助他们具备理解他人的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互助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必要条件。他指出,“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们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自己。教师作为助学者,只有与学习者建立互信互尊的个人关系,才能起到助学作用”(Rogers,1969)。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消极心理:惧怕、对抗、应付、依赖等,建立健康的自我观念,接纳自己、肯定自己,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切合实际制定英语学习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

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是每个学生都明白的,但语言这东西不是轻易能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当向学生宣布英语的教学目的要求和阶段要求,让学生胸中有数,共同奋斗,教师还应指出各个阶段的要求和侧重点,以及学生应采取的行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指点学习策略,让学生逐步做到主动学习。引导加信任,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也就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者潜能在语言学习中的实际运用。

学习一门新语言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特别是在非目的语情况下学习,缺乏实践环境,要真正学好英语,要花费不知多少倍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把英语学习的沉重负担变为乐趣,这是现代社会对教学法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要使课堂生机盎然,就得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师生的全方位互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看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才能引人入胜,别开生面。

4.结语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可以说是在学习领域内发生的一个重大的中心转移。但正是其对学生自学、自我发展能力的信任,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而进行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更符合学习的真正意义和教学的真谛。学生在学校中并不是一块任意由学校加工的原木,他的自我意识的成长、潜能的发挥才是真正的学习和教学的意义所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把学习仅看作掌握知识的一种方式或工具,而是把学习理解为一个人的潜能自动地在同人类文化客体互动过程中的人生。可以说,在这个意义上学习已不再是教育领域中的学习,而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注重情感、尊重学生、捍卫生命尊严、反对灌输和加重学生负担,解除精神压力,自然博得世人的青睐。更因其合理的内核确实指向了崭新的未来教育的方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又能体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定将为中国英语教学改革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marton,w.methodsinenglishLanguageteaching[m].prenticeHall,1987.

[2]o’malley.LearningStrateg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3]Rogers,CarlR.FreedomtoLearn:aViewofwhateducationmightBecome.Columbus,ohio:C.e.,merrillpub.Co.,1969.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篇9

【关键词】建构主义;文化教学;教学方法

近些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文化等方面的拓展,中西方的接触往来日益增加。在频繁的交往中,不同文化习俗价值观的碰撞带来的矛盾摩擦冲突日显突出。因此,了解不同文化民族历史习俗凸显重要。

一、意义

在工科高校中很少开设西方文化公共选修课。即使开设,相比四六级班,对此课感兴趣的学生屈指可数。大学生重语言知识忽视文化的现象在工科院校尤为突出。缺乏对异国历史文化习俗知识了解对学生未来在跨文化环境下工作必然会产生摩擦冲突埋下了隐患。要使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和外国朋友接触交往中,减少由于文化习俗差异带来的误解和摩擦,变得“善解人意”,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普及异国历史文化习俗知识。笔者认为近年来西方较为流行也为中国教育界广为接受和推广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和教学方法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现状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到异国历史文化习俗的内容,教师一般采取“视而不见”忽略去除或“大包大揽”单方面提供资料和信息两种极端的方法。其后果就是学生受教师影响不重视和漠视文化在学习语言中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种极端的文化教学效果甚微。学生一旦接触到跨文化习俗,就会显得茫然无所适从。由于对异国文化知识的缺失,还可产生及其严重的后果,如:有些人表现为一厢情愿的以我独尊把中国文化习俗强加给对方,妄自尊大;有些人就表现为奴颜婢膝地崇洋,全盘否认中国的文化习俗,妄自菲薄。学生和异国朋友交往的“水土不服”或发生由此而带来的文化冲突,不能不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反思一下我们传统的文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寻求更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事实证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文化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教师要帮助学生未雨绸缪,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掌握异国文化历史知识,在跨文化环境下,能“入乡随俗”“善解人意”。通过尝试探索,笔者认为文化教学可以借鉴近些年为中国教育界认可并广泛实践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和方法。

三、教学理念和角色的转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在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时候,最困难的莫过于颠覆自己的固有的传统观念,摒弃传统的以我独尊绝对主角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传统文化教学方法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阻碍了国际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违背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笔者认为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观符合培养创新型国际型人才的培养,顺应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为认知的主体,取得高效的学习成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方法运用必须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观中,教师的任务是把知识移花接木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被动地接受,理解记忆反复背诵复习。在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放下绝对权威的架子与学生进行民主协作交流,达到具体学习的最佳效果。

四、文化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提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境”“协作”“会话”方法过程,最后达到“意义构建”,“意义构建”是终极目标和核心。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素材手段创设一种文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促进学生进行协作交流的兴趣达到主动构建文化知识意义的目的。教师不是枯燥地口述异国历史文化而是提供给学生活灵活现的生动素材。

在设计情景教学的时候,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而且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利用多媒体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供与更接近现实的情景。图画,光盘,录像带等都可以成为情景的一部分。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和目的,而不能只顾虑学生单方面感受,只为取悦于学生。好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寓教于乐中,“情景交融”。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放权于他们。除教师广开思路多渠道获取资料外,教师要发动学生多途径收集整理分析文化资料,合作是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的特征。课堂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采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协作共享的热情,把高分给予收集资料最全,陈述逻辑性最强,分析脉络最清晰准确,画面做得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小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文化思考做出回答,学生得出的结论做出评价,对提出的合理新颖的论点予以肯定和鼓励。

五、结束语

在国家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不要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建构意义中真正掌握异国历史文化历史知识,而不是靠死记硬背,使学生在多重文化中能够成为交际的成功者,有效地避免文化差异的撞击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篇10

关键字:英语;词汇学;二语学得;外语教学

引言

多年来,外语学习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人们都十分关注外语的学习,尤其是最通用的英语。随着学习者们的需求,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班,对于英语学习的技巧,更是层出不穷。本文作者在多年的英语各学科教学中,总结出词汇学方面的内容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起到辅助语言学习,使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说明词汇学在语言学习及教学中的作用。

1、二语学得与外语教学工作

二语习得和二语学得及其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说到二语学得(secondlanguagelearning),就必然要提及二语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这两个概念是由Krashen区分出来的。二者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学习环境的不同,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自然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无意识的运用语言的隐性知识,例如在英美国家学习英语。二语学得是指在本国语言的环境中,通过语言规则的学习,有意识的发展语言的显性知识,例如在中国通过课本学习英语。本文提到的外语教学工作主要是发生在二语学得过程中的工作。明确了二语学得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后,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改善不利因素,改进外语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在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上和创造适宜的客观环境上下功夫,把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尽力改变一直以来的“我讲你听”的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最大的语言环境刺激,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有所提高。

2、英语词汇学重要内容简述

词汇学是语言学习中重要的一门,英语词汇学一般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课程,需要有一定的词汇量和英语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的学习英语词汇学。而通过学习英语词汇学,又能够使英语的学习更加有效,二者的学习相辅相成。

英语词汇学的主要内容有单词的结构、构词法、单词的意义及词义关系、英语词汇的构成、词义的历史演变、成语及词典知识。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比较系统的掌握英语词汇的知识,比较深入的了解英语词汇的发展现状和历史演变过程,能够对现代英语词汇发展的趋势和各种现象做出分析,从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词汇学中的重点在于其构词法、词义变化和英语成语。构词法包括派生法、复合法、转化法、缩略法、逆生法和拟声法。教师掌握好构词方法,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明确的讲解词汇的构词特征,学生也能够根据所学的构词知识更加轻松的理解和记忆单词。词义变化是指词义的扩大和缩小,升格和降格。例如,“place”由特指“广场”到泛指的任何“地方”;“starve”由原来的“死去”缩小为“饿死”;“earl”由“人、侍从”发展为“伯爵”;“villain”由“村名”到现在的“坏人”。对于词义变化的学习也就是对于词义发展的学习,了解了词汇意义的变化,我们在阅读一些不同时期的作品时就能够理解同一单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对于词义升格和降格的变化还能够帮助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选择更合适的词汇,以免由于词汇误用而产生误会。英语成语也是词汇学的重要一项,更是英语学习中很有用的内容,英语学习者都知道,尽管我们尽力的学习英语、掌握英语词汇,但是即使再大的词汇量,也不能弥补我们在惯用语理解方面的缺陷。当你的外国朋友说“i’mundertheweather”(不舒服,不高兴),如果你把它理解成“我在天气之下”,那你们的交流将无法继续下去。如果有人“biteyourheadoff”(呵斥你、训斥你),你非但不理解,还回应“thankyou”(谢谢),那你将被“laughone’sheadoff”(大笑不已)。如果你想“takesomebody’sscalp”,你不是要“取某人的人头或杀了他”,而是要“战胜他”,要“战胜他”,你就需要“beuptotheeyebrowsin”,当然,你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而不是要你整天“皱着眉头”。可见,英语成语的学习对于合理的理解和文化的了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也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学习兴趣,因此,对英语成语的适当讲解在外语教学中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手段。下面我们来从各个方面分析词汇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3、词汇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3.1构词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派生法(derivation)是派生词缀和词根结合,或者粘着词根和粘着词根结合构成单词的方法,这是英语词汇学中最基本的构词法。这种构词法主要包括前缀构词法和后缀构词法,一些构词能力很强的词缀是我们平时比较常见的,典型的前缀“re-”(重新、回复、反对),例如,cycle-recycle(重新利用),appear-reappear(复现),act-react(反应),“pre-”(在……之前),例如,history-prehistory(史前),pay-repay(预付),natal-prenatal(出生前的),“post-”(在……之后)例如,war-postwar(战后),“de-”(消除),例如,pollute-depollute(消除污染),“un-(in-,ir-,il-,im)”(不,表达反义),例如,able-unable(不能的,不会的),correct-incorrect(错误的,不正确的),regular-irregular(不规则),legal-illegal(不合法的),proper-improper(不合适的);典型的后缀“-er/-or”(……的人、施动者),例如,accuse-accuser(指控者),act-actor(演员),“-ness”(名词后缀),例如,happy-happyness,“-able”(形容词后缀),例如,move(v.移动)-movable(a.可移动的),“-ish”(形容词后缀),例如,book(n.书)-bookish(a.书的,与书有关的,书生气的),“-ise/-ize”(动词后缀),例如,computer(电脑)-computerize(电脑化),analysis(n.分析)-analyze(v.分析),“-ify”(动词后缀),例如,simple(简明的,简单的)-simplify(使简化)等等。如果能够较好的掌握这些词缀的性质和意义,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尤其是词汇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还能运用词缀的技巧来进行有效的词义猜测,从而提高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构词法是复合法,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结合在一起构成新词的方法,这是英语词汇学中最常见的构词法。复合词不同于一般的词组,而是作为一个词看待,在句中充当一个成分,只能够在词尾有变化,词中间不能有变化,例如,“finearts”(美术)中的修饰成分没有比较级或最高级,不可以出现“*finerarts”或“*finestarts”。复合词的词义不是构成它的单词的词义简单相加,而是从中引出新的词义。例如,“indianpaper”的意思是“字典纸”,而不是从字面得到的含义“印度纸”。“dogdays”(暑天)如果被按照字面意思解释出来会闹出笑话。复合名词的复数一般在后一个成分上表示,这也是区分复合词和词组的重要标准,例如,flowerpots(花盆),eggshells(蛋壳)。复合词的书写方式有两种,可以连写也可以用连字符或直接分开写,在区分复合词和短语时,根据书写方式,我们可以断定连写的和用连字符的肯定是复合词。只有了解了这些复合词的构词规则,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

转化法是指不改变词形,只是通过词类的变化而使一个词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的方法。这个方法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主要词性之间的转化。“dog”由名词转化成动词,意为“尾随、追踪”,“tutor”经过同样的转化成为“辅导,当……的教师”,“man”变成动词意思为“配备人员”;“dry”由形容词转化成动词,意为“使……变干”,“brave”同法变为“冒着……,敢于……”,形容词“poor/rich”转化成名词加上“the”便可以用来指“这一类的人”,“thehavesandhave-nots”(有钱人和没钱人),“prosandcons”(赞成者和反对者),“amust”(必须做的事)。还有些转化为形容词的,例如,“off-and-on”(断断续续的),“cradle-to-grave”(自始至终的)。有了这些词汇转化的常识,我们不仅能在阅读和理解中节省时间,还能够掌握词汇的多种用法,丰富词汇量,从而可以更好的运用。另外三种辅助的构词法比较简单,构词比例不大,此处不再详述。

3.2词义变化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词义扩大是指词的意义从特定的意义扩大为普遍的意义,或者从“种”的概念扩大到“类”的概念,结果是新义大于旧义。例如,现在常用的“lady”一词,最初的意义是“女主人”,随着词义的渐渐扩大,它被赋予了“贵族太太”、“有教养的妇女”等意义,而现在它可以用于指(下转277页)

(上接276页)任何“女人”,是一种礼貌的用法。词义扩大主要有三种形式:从特指到泛指,例如,butcher(宰羊的人-屠夫);从具体到抽象,例如,thing(集会,集会上讨论的问题-所有东西);从术语或专有名词到一般词语或普通名词,例如,allergic(对……过敏-对……不喜欢、厌恶),watt(人名瓦特-计量单位瓦特),newton(人名牛顿-计量单位牛顿)。

词义的缩小与扩大是相反的概念。此处简单举例说明,“hound”一词原义可以任何一种“狗”,经过词义缩小的变化,现在多用来专指“猎犬”,“room”原指“空间、地方”,现在指具体的空间“房间”。

词义的升格和降格指的是词义朝着褒义和贬义方向发展的过程。例如,“marshal”一词原义是“喂马的人”,不过是个“弼马温”,而现在它被赋予了“元帅”的新义。

“minister”也由原来的“仆人”升格为“部长、大臣”。“silly”一词更是经历了有趣的降格变化,由最初古英语中的“幸福的”,发展到中古时期的“天真的”,再发展到现代的“愚蠢的”。“sad”由古代的“满足的”意思降格为现在的“悲伤的”。可见,有些词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词义变化的学习也就是对于词义发展的学习,了解了词汇意义的变化,我们在阅读一些不同时期的作品时就能够理解同一单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对于词义升格和降格的变化还能够帮助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选择更合适的词汇,以免由于词汇误用而产生误会。

3.3英语成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如前文所讲,即使再大的词汇量,也不能弥补我们在惯用语理解方面的缺陷。英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惯用的、形式简介、意思精辟的习惯用法或固定词组或短句。作为外语,我们对英语中这类词组或短句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国人见面招呼时用的是“您好!”,而英语用的是“Howdoyoudo?”从表达方式和标点符号上都不相同,而按照中国人的理解,英文的表达法“Howdoyoudo?”的字面意思“你怎样做?”可以说毫无意义。同样的情况,如果把汉语的问候语“您好!”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英语,就是“Youarefine!”,这在说英语的国家里也是无法理解的。另外,当我们要求别人帮忙或受到帮助后,英文会说“thankyou”或“it’sverykindofyou”,而在汉语中,我们要用各种形式的“谢谢”或“劳驾”来表达。如果你看到一个几乎众所周知的英语成语“kickthebucket”(去世)你就去“踢水桶”,那你可就要被“laughone’sheadoff”(大笑不已)了。当你做事处处碰钉子时,你要“rackyourbrain”(绞尽脑汁)或“pullyoursocksup”(加紧努力)的想办法,而不是“biteyournails”(焦躁不安,束手无策)。对英语成语的学习不仅能够使我们对不同的文化做出合理理解,而且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对英语成语的适当讲解在外语教学中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手段。

结论

本文简单叙述了词汇学的重点内容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它们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但仍有很大研究空间,希望能够为广大学者进一步的研究及教学工作提供有用的资料。超级秘书网:

参考书目;

[1]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