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十篇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十篇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31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篇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武术运动的得到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武术训练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武术工作者重新思考“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

关键词“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武术高校

一、“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全军开展的大练兵运动中,贯彻“练为战”的思想十分明确。1962年11月,为郭兴福教学法总结出了“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多练几手”的经验。1964年,首次明确提出“从实战要求出发,从难、从严进行训练”作为连队训练的基本原则。新中国竞技体育非常重视体育与军事的结合,注重军事的原则和方法运用于运动实践。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在大松博文教练带领下迅速崛起,在世界排坛表现出很强的实力,在1960年之后的连续118场国际比赛中,以仅负9局的骄人战绩获得全胜,震惊了世界排坛,被誉为“东洋魔女”,为此也引起了周恩总理的关注。总理在亲临现场观看了大松博文率领日本女排进行的比赛和训练后,要求我国教练员学松那种严格的精神,他说:“他那种严格的精神是和我们提出的‘三从’是一致的,‘三从’实质就是练为战,所以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1964年底,国家体委在上海召开全国训练工作现场会,一边参观学松博文的训练,一边找差距研究中国排球训练的新路子。这次现场会正式提出了进一步步贯彻“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二、新时期“三从一大”训练原则贯彻实施

当前,“三从一大”的“从难”主要是克服一切困难和敢于突破难点,“从严”主要表现在高标准训练和高标准管理,“从实战出发”就是以比赛为中心,“一大”指科学地进行大负荷训练。[1]钟秉枢,李少丹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随着人们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深刻的理解,讲究训练质量和效益将是训练工作追求的目标,注重细节的高标准训练管理将是训练成败的关键,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训练将是取得成效的根本,围绕竞赛有针对性训练将是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优化调整负荷结构统筹考虑训练过程各要素的合力将是提高成绩的保证。[2]柏江的《建立以人为本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讨论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现代竞技体育观念转变的总体趋势,“以人为本”将会成为新世纪竞技体育的主旋律,成为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3]。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深入理解其内涵。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科学进行大负荷训练这4个因素从整体上来看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是高度统一的整体建构。因此,在贯彻“三从一大”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这种创新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训练方法、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战术、器材设备等。其次竞技体育中体现的人本观念可以理解为坚持一切从运动员出发,以调动和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达到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观念。

三、当前高校竞技武术训练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思考

武术套路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高、难、美、新型运动项目,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动作韵律和技术技击含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具有其他体育运动无法比拟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套路运动不同项目具有不同的运动特点和风格,例如长拳动作舒展大方,剑术轻快敏捷等,不同项目,风格各异。因此,高校武术套路运动员要有突出的专项身体素质、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富于演练表现的能力,在新规则的制订与实施以后,在技术动作上更加体现武术的高、难、美、新等特点。

(一)“从难”在高校竞技武术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新时期“从难”主要是体现在克服一切困难和敢于突破难点。武术基本功练习有腰腿柔韧性,基本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同时也有跳跃、平衡和跌扑翻滚各种难度动作,武术套路要达到高、难、美、新,就必须具备较高的专项素质与专项技能才能完成动作的组合和衔接;另外,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要连贯、协调、快速、灵活要求两个难度不高的动作通过组合产生衔接的难度,通过不同动作之间的巧妙、新颖的衔接,组成的难度不高,但有新意、创意的新颖的难度组合,更能体现竞技武术运动内在和外型。普通高校武术队员(除部分单招学生)没有武术基础,动作规范性较差,而且自我鉴别动作能力较弱,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上要克服各种困难,突破已有的能力,注重武术基本功的训练。加强一般训练和基本功、基本动作训练,改进和提高基本技术,而不应急于搞全面的技术训练,以使运动员从身体素质到专项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都为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训练中可以人为的加大难度或设置障碍,如练习武术基本功提高腰腿柔韧性,对此要求要踢到头的高度,平时训练绝不能满足于这一点。还要练劈叉、搬腿。提高平时训练的标准,难度动作是整套动作的亮点,因此在平时训练时,要注意技术创新,加大技术难度系数,难度应该要等于或大于比赛的难度,如在做旋风脚720时我们不能够只满足于720,在训练的时候要高于此难度,同时培养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只有这样严格训练,比较稳定发挥,保证比赛时难度动作能顺利的完成,这就是“从难”的具体体现。

(二)“从严”在高校竞技武术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从严”主要表现在高标准训练和高标准管理,对高校竞技武术训练的从严不仅要体现在理念上,还要体现在每个练习的细节上以及武术自身的特点上。一是严格技术,要求运动员在符合技术原理与基本规格的基础上形成个人风格。竞技武术套路内容庞杂,技术要求较高,不仅要强调“手、眼、身法、步”和“心、神、意、气、力”协调配合,而且还要求高、难、美动作的不断创新。二是严格执行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训练任务。从而达到基本动作训练、难度动作训练和成套技术训练的有机统一。三是严格地进行武术风格训练,武术追求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用意识来引导外形的训练是武术套路训练的特点。高校运动员由于多半是半路出家,之前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武术训练,培养“武术意识”必须从形、神两方面入手,严于眼法动作意识的培养,以形表神韵,以神带形美,使精神、气、力、功在手、眼、身法、步中充分体现出来,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效果。四是严格地管理,极少部分是武术特招录取的,而这批普通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运动训练与比赛只是业余活动,即使是体育专业的学生从前也很少有接触过武术训练,所以要求运动员遵守纪律与作息制度,注意营养卫生,合理安排利用时间。

(三)“从实战出发”在高校竞技武术运动中的体现

当前高校竞技武术运动中“从实战出发”就是以比赛为中心。实践证明,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的前提应该是首先弄清运动项目的实质、训练规律及比赛的实际,否则,我们的训练工作就是无的放矢,最终只能无功而返[4]。从实际出发并不意味着只进行比赛形式的模仿或追求比赛过程的再现,而是在确立了明确目标之后,在整体训练工作中按个体阶段的主要训练任务有步骤地分级实施,专项训练要符合技术结构和比赛的实际[5]。提高套路演练的艺术水平是促进套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中华武术独特魅力之所在。当然,我们强调提高套路的艺术水平,并非背离武术的特点,武术的套路仍有攻防意识的要求,仍要保持武术的技击特点,这是武术固有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武术比赛的前期我们抓基本动的训练;在中期的时候进行组合和体能的补充;在后期进行完整套路的拉练和定型。在演练套路的过程中动作姿势、方向、功力等方面完成的质量要高标准,做到动作规范、方法准确、造型优美、发力到位。训练时严格要求,这样选手在比赛时就能更好的展现自我。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该从实际条件考虑,从提高自身的素养,了解国内高校竞技武术的发展动态,了解竞赛规则等多方面着手,创编一套适合自己的竞技武术套路,训练中可以模拟比赛场景或接近比赛场景的训练,多进行成套技术动作的训练,提高一次完成动作的成功率。所以,在准备期的后期或比赛期的训练,要大量进行完整动作或整套动作的反复演练,每一次训练都按正式比赛的要求进行,提高每一次完成动作的成功率。

(四)高校竞技武术运动中的大运动量

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实践证明,尽管大运动量是运动训练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但绝不是越大越好[6]。在训练时要注意科学地进行大负荷训练。科学的大运动负荷的根本含义就是要根据个人差异,挖掘人体的心理和生理的极限。“大运动量”主要“大”在强度上,对于武术套路的训练,在一定练习量的基础上,主要放在符合专项强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练习上,主要“大”在一次性爆发力和单个动作的稳定性以及套路完整有效练习的训练上,具体来讲即侧重于技术的反复性训练,即“大”在每次练习的准确率上,主要是指“苦练基本功”,侧重于单个技术动作和完整技术动作的反复性训练,“大”在每次完成动作的质量上,与实战的训练的内容相一致。此外武术套路大强度训练手段的安排应与营养恢复等体能保障措施相结合,才能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承受能力,大强度训练手段的设计与实施,必须考虑营养品的补充困素。同时在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并不是无情的枷锁,在进行严格的大运动量训练时,也要对运动员进行人文的关怀,以调动和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

四、总结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从实战出发是“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核心,从难、从严、大运动量训练的效果如何,最终都要在比赛中得到检验。“高、难、美、新”是对武术套路技术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在高校武术套路训练中同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是高度统一的整体建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作为一个系统性、思想性很强的指导原则,对高校竞技武术的整个训练实践过程的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文红为.再议"三从一大"训练原则[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45-49.

[2]钟秉枢,李少丹.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

[3]柏江.建立以人为本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J].大科技.2010.2.

[4]高中村,黄勇.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速滑运动员训练中运用的新认识[J].冰雪运动.2009.31(4):6-8.

[5]王卫星.再谈"三从一大"[R].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研究.北京:国家体育总局十部培训中心.2004:67.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篇2

关键词:“三从一大”难点应用启示

1.“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理解

竞技运动训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训练量与强度和各种方法手段的组合运用等,都存在着很多的变数。“从难”,即难在个体极限负荷强度的开发程度。运动训练的核心任务,是针对专项运动技术,对运动员具有的发展潜能予以最大的挖掘和开发;“从严”即严格遵循运动员的机体发育规律,严格按照既定技术动作进行训练。从实战需要出发的严,最根本的就是要突出“专项”训练,这是现代运动训练的核心。

2.“三从一大”训练原则贯彻的难点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作为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性原则,在对这一训练原则的深刻理解的同时,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贯彻这一原则也存在以下难点。

2.1训练方法、手段、负荷等设计和应用与项目的切入点的把握

在训练中,主要针对的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等的训练。而要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那么针对一般身体素质的训练的方法、手段等就要和专项项目有一个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就是在对专项项目的特点了解掌握的同时,使运动训练的方法、手段等针对专项项目设计并实施。其次,在训练中针对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和技术难点的训练与训练手段、方法、负荷等的切入点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2.2运动员个体特点差异性的把握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训练的对象是人,作为不同个体的人,由于每个人遗传因素、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心理特质和身体素质的差异。在训练中这些必然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产生影响,要更好地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就要针对每个运动员的身体心理特质和身体素质特点,采取合理的训练方法、手段、负荷等,乃至语言交流方式,以人本主义的关怀来激励和鼓励运动员克服一切困难,发挥每个运动员的特点,才能达到训练目的,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3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运动训练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今天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更加具有科学的内涵。体育科技可划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软件主要指理论、思想和方法等;硬件则指器材、设备、仪器等。软件方面,先进而科学的训练理论与方法是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基础,它能加速运动训练的发展,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教练员的科技意识是提高科学训练的前提。教练员是科学训练的实践者,本身的科技意识和消化能力对科研成果的运用至关重要。因此,加强教练员自身科技意识的培养,以及与科研人员的强强合作,是不可缺少的。

3.“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应用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含义阐述和在实际运动训练贯彻的难点的分析,清楚地理解“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理论内涵,宏观地把握“三从一大”原则的指导思想。但是,要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针对运动项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方式,并在实际的运动训练中更好贯彻,更具体地把“三从一大”训练原则落实到各个项目,更要注重运动员日常训练的细节,具体地要处理好以下几个训练过程中的关系。

3.1运动项目特点与运动训练关系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各个项群训练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每个项目都有本身的特点,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个运动项目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其特点,以更好地在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项目特点的把握,王保成教授在谈到对项目的特点认识时,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项目的特性认识:1)决定专项运动成绩的训练学因素;2)专项运动中的能量供应的特点;3)专项运动中的肌肉工作的特点与专项技术特征。运动训练过程的每一要素都会在项目比赛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训练效果的力乃至影响比赛成绩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诸要素之间的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

3.2运动项目特点与运动员自身特点

要在运动项目特点的把握基础上,加强对运动员自身特点的掌握和分析,并在运动训练中针对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提出正确的训练要求,包括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衡量标准的把握,使训练手段与训练的顺序符合项目的特点并依据运动项目特征和规律,以及运动员的个体特点进行实战性训练。

3.3运动项目特点与项目竞赛特点关系

要使平时的训练达到比赛的标准和要求,首先要严格按照比赛规则的要求进行训练,其次训练环境和训练条件的安排要符合比赛的要求。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求运动员在间歇很短,没有充分恢复的情况下加大负荷进行下一次试举,这样使运动员更好地适应比赛情况的要求,有助于在比赛过程中取得好成绩。

3.4运动训练要求与运动项目特点关系

在各个运动项目训练中,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教练员会有设计或运用各种训练手段和方式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以便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篇3

【关键词】核心力量技能主导难美性健美操训练

近年来,在健美操尤其是竞技健美操运动中的技术动作、身体素质和综合体能素质的训练愈来愈多地开始关注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人们逐步意识到核心力量对运动员保持身体姿态、完成技术动作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支持、降低能耗、增强力量传递速度和预防运动损伤等作用。本文结合健美操运动的特点总结核心力量在健美操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健美操专项运动特点提出相应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1健美操专项运动特点

健美操是一项集音乐、舞蹈、体操、美学于一体的新型体育项目。是一项以表现协调、柔美为基础,以力度、准度、力量为核心,以身体素质为基本保障的表现难美性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运动员要在规定的时间以内展示出连续、复杂、高难度和高强度动作的能力。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美操专项运动核心力量素质构成主要有四肢力量、腰腹肌力量、背部力量、躯干力量等,分为动力性力量和静力性力量两种。

2核心力量训练在健美操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2.1增强力量

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有效地训练大肌群的力量和小肌群的稳定性。促使大肌群储存力量并及时传递力量,使小肌群稳定机体控制的力量增加。核心力量训练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同时训练核心区域的大小肌群,达到十分明显的效果。核心力量训练不仅使身体核心区力量增加,也使得躯干越来越稳固,能量传递速度增快,提高了肌肉工作的效率。

2.2提高机体控制力和平衡性

健美操运动的基本动作全是以脊柱、骨盆和腰髋为中枢进行,以不同的步伐、手型、难度组合和过渡为基础形成的复杂运动过程。各个关节肌肉的收缩力量被整合起来,通过协调的发力顺序为四肢肌肉的做功创建有效地支点,并控制全身动作的稳定性和正确性。普遍认为技术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和控制力与核心力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核心肌群的力量,对竖脊肌的稳定作用十分重要。这对运动员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强化平衡能力和本体肌肉感知有着重要的影响。

2.3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增加动作难度

健美操运动过程中对不同肌肉之间的协作力要求特别高,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肌肉协作力,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总体力量的输出,让不同环节的全身力量都可以有序的协调运动。因此,核心力量可以使得机体技术动作的链接、协调更加完美,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增加,表现力也相应增加,对提高动作的完成质量和难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4增加肢体协调效率,降低能耗

因为肌体核心肌肉群的力量经过训练后趋于稳固。所以使得运动过程中四肢的应力作用减小,同时肢体和躯干就可以进行更加轻松的协调技术动作,加快能量的传递速度,体能消耗得到合理分配。可以从整体上提高运动效率,降低能量消耗,避免运动中出现速度减缓,力度减小、难度降低或者动作幅度不到位等现象。

2.5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

健美操运动过程中对身体尤其是四肢的冲击力十分大。例如一些腾空落地类动作,更容易对身体造成硬力冲撞性损伤。核心力量训练能使核心区域的小肌肉群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强劲、及时的收缩,可以有效地缓冲较大的外力对内脏以及各关节的强劲冲击。

3健美操运动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3.1健美操静力性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该训练方法是健美操运动员,以克服自身肢体、躯干重量为主的静力性徒手训练。常见的训练方法有俯卧撑、仰卧撑和侧卧撑、仰卧屈腿收腹、侧卧举腿、倒立等。也可以借助相应的器械进行辅训练,例如仰卧屈腿夹球起转髋、侧卧夹瑞士球起、仰卧夹瑞士球举腿等等。

3.2健美操动力性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动力性核心力量训练中运用不稳定器械练习的方法。主要依靠悬吊绳、瑞士球、平衡球、阻力带等辅助器械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如俯卧瑞士球转腰、两腿压球单腿支撑、仰卧单腿撑球左右侧摆腿、平衡球下蹲、阻力带分腿等等。

动力性负重训练的方法(实心球、瑞士求、杠铃、哑铃、阻力带)。此种方法是核心力量训练的高难度训练,练习动作复杂,练习负荷较大。练习者必须经过之前的基础训练后才可以进行。否则容易在训练过程中极易造成运动损伤。如仰卧瑞士球体直臂持重转体、健腹轮支撑、瑞士球仰撑顶髋练习、坐立球体侧上拉、阻力带冲刺跑、瑞士球上杠铃片转腰等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这项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机体的肌肉力量,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平衡、协调和控制力,同时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增加动作难度、降低能量消耗和预防运动损伤。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应遵循健美操运动的特点,合理安排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负荷以及训练的时间能够有效地对健美操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2建议

首先,练习者必须掌握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理论知识,遵循认识到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以及规律。不能一味夸大其作用而忽视其他体能训练的尊严。

其次,在安排核心力量训练计划时,建议先进行训练前身体的检测,使得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更加有针对性。还应适时加入核心平衡性、稳定性的训练,以此来提高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

再次,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也可能由于运动员对核心力量训练了解不够深入、训练方法不够完善,训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意外损伤,所以训练过程中要做好热身活动和安全防护措施。

最后,核心力量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训练动作和难度逐级提高,训练的负荷量逐步增加,切不可急于求成。训练过程中应因材施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核心区域肌群。

参考文献:

[1]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Vol.30(8):1119-1121.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陈小平.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8(4).

[4]陈小平.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前沿动态.

[5]王洪.健美操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篇4

关键词:乒乓球;新赛制;多球训练;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8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431-03

乒乓球多球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多球训练用不同的旋转、力量、速度、落点、弧线及其不同技术组合等手段,连续不断的供球方法可以弥补单球训练中来回少、间隙多等弱点,提高了练习效率,便于掌握和强化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其次,多球训练这种连续不断地供球方法,可以有效地加大训练的密度和强度,不仅加强了对技战术、专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和提高,还对锻炼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起到一定的效果。随着国际乒联推出的一系列改革,对乒乓球训练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多球训练作为训练的一个重点也应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训练,更大程度的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什刹海体校、北京队、中国国家队教练员和现役主力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综述法参阅近几年国内乒乓球队教练员、运动员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对新规则、新赛制下多球训练法的研究观点。

1.2.2调查访问法对各个水平阶段(业余体校初学者,省市队,国家队)的部分乒乓球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访谈。

1.2.3比较分析法2000年国际乒联进行了3次重大的改革:40mm球、无遮挡发球、11分制。由于新规则的出现,使乒乓球的训练都发生了一些的改变,针对乒乓球训练中的多球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乒乓球多球训练法的作用

2.1.1有利于动作定型和改正动作技术从运动心理学角度而言,运动技术训练就是在大脑皮层建立起合理的动作定型,是有意识地使动作获得自动化的过程。心理学、生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强度越大,则越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且多球训练的密度比单球训练高,强度大,在一定的时间内练习次数多,再加上教练的提示,所以在改正动作上要比单球练习更适用于运动员。

2.1.2有利于提高步法的移动众所周知步法在乒乓球训练和比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球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提高步法移动能力的训练手段。由于多球训练的连续性比较好,受训者可以连续跑动,例如:练习全台上旋球一边一个的计划时,受训者可以连续跑到30个球左右。这是单球训练很难达到的,因为双方的失误较多,失误多了训练的连续性就达不到练习步法的要求。另一点,多球训练时,可以练到各种各样的步法,包括前后步法,左右移动的步法,还有一些结合步法。而且还可以根据每个队员不同步法上的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练习。

2.1.3有利于提高组合球技术现在高水平的运动员越来越注重组合球的练习,而且组合球在比赛中起的作用也非常重要,用多球训练的方法练习组合技术可以多练板数,可以练到在单球训练中出现比较少的球。而且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反应能力。通过供球的不同落点、不同速度的球,对提高组合球技术有着很大的好处。

2.1.4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人为了实现确定的目的,而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在行动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在多球训练中,例如:在练习“推侧扑”时,一组要求连续打100~120球,这对运动员的生理负荷可以达到极限强度。

多球训练与单球训练,在难度上也有差别;如在练习前后步法移动时,难点是接短球;在练习推挡―侧身攻―扑正手时,难点是扑正手。在相同的十五分钟的练习中,多球训练可练到150~250次;而单球训练的二人分别对练,只练到80~120次。

2.2乒乓球多球训练的供球方法多球练习中首先要供球,供球质量对练习效果具有关键性作用。经常采用的供球方式有:直接供球、入台后供球及混合供球三种。

1)在形成单个动力定型的阶段,以采用定点、定性的喂球方法最为适宜,可反复体验手法、步法的配合,体验击球点、拍形(指球拍运动轨迹及拍面之角度)、发力方向、路线的精确性,使本体感觉更细腻。

2)在练习成套动作,建立成套动力定型阶段,以采用不定点,不定性,逐渐提高供球难度的供球为主,结合采用定点、定线的供球,以利于建立同类动力定型和成套动力定型,并可提高单个动力定型迅速转换的能力。

3)增加三人一组的多球练习,供球者第一板固定位置供球,第二人回击固定供球,主练者回击第三板球,以弥补二人一组的不足。

4)增加不同性能球拍的供球,创造与比赛对手相似的条件刺激。

2.2.1多球练习的组织形式多球练习的组织形式有单人多球、两人多球、三人多球、多球单练以及以提高体能为主的练习等多种方式。

2.2.2攻球选手常用的多球训练1)对拉弧圈、左中右三点拉、侧身拉,也可以直接扑正手。

2)长短结合的训练,包括一短一长、一短两长,配合旋转变化和左右角度的变化,从定点到不定点

3)反手技术的训练,对直板选手是推挡结合直板横打,对横板选手来说要强调平衡正反手实力,要掌握较全面的反手技术,如快撕,快拉,弹打,台内拉,发力打,顶重板。

4)定点摆速练习,目的在于提高相持球的能力,一般在此8―10个球1组正反手不定点左右两角、拉打互换,加上一点长短球。

5)防守练习,主要有两种练习方法:一是接全台不点的弧圈球,要求在防守的同时有机会反拉或反打。二是专门练习反拉和反打,是由供球方发出旋转较强但速度较慢的球,让主练方进行反拉练习。

6)练习结合球技术,就是在供球时,供球者要结合上下旋,线路的长短,弧线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供球,练习这个计划,横板选手要着重练习相持球的能力,而直板运动则要着重正手大范围的跑动、结合直拍横打技术和精练台内的摆、撇,挑,晃搓等技术。

2.2.3削球选手常用的多球训练1)中路让位和两大角跑动练习,包括连续中路和中路结合两大角,主要是练习队员的步法移动能力。

2)反攻的练习,主要加强削中反攻的能力,包括反拉,快带等,和自己主动进攻的能力。

3)长短球的练习,除加强前后步法外,上台搓时要特别注意落点的意识和抢攻的意识。

4)连续削接弧圈球或顶重板球,但是供球者要注意供球的节奏,落点的控制。

在多球训练时,教练员要按照练习者训练目的、训练水平的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初学者要以固定动作为主,省市队的队员要以提高击球质量和步法移动为主,高水平运动员要以练习组合球技术为主。所以对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应选用适宜方式组织实施。

2.3乒乓球多球训练供球的缺陷训练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是否能创造出与比赛相同或相似的各种制约刺激,并多次给予强化,使运动员训练时形成的动力定型与比赛中需要的动力定型相吻合。在这一方面,多球训练尚显不足。

因为多球训练是刺激―反应,人工供球是刺激,这一刺激,在下列几点与比赛情况不符,这一制约刺激被简化了、割裂了,如供球的站位是固定的,比赛的站位是变动的;供球的击球动作和球性(球的旋转、速度、弧线、落点)是相对稳定的,比赛却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对方的来球的性质,包涵了本方攻过去球的影响,对方来球的刺激,出现在本方攻球之后。多球训练对建立单个动作的动力定型有如此不完全相符的一面,而对成套动作的动力定型的建立,则更容易产生这种负面影响,如多球训练做推挡―侧身―扑正手进攻练习,喂球者喂出球线路、球性一般都是相对固定的。由于这些可变因素的固定,使制约刺激简化了,运动员不必用大脑去分析、结合推挡―侧身攻后对方的回球路线和性质,而是推完就可以侧身,攻完之后又可以扑正手,照此长期练下去,即使这成套的动力定型达到了自动化,比赛中一旦有变化,则较难从容应变。

2.4多球训练时间和运动量安排如何合理的安排多球训练与单球训练的比例,也是当今乒乓球教练员们一直探索的问题。多球训练有利也有弊,与单球训练相比,多球训练也存在着诸多的缺点如:练多球总是缺乏一种实战的感觉,感觉不到来自对手的刺激。

2.4.1多球训练时间安排目前,在世界乒坛上,多球训练法已经广泛流行。在几个强队的训练中,多球训练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国家乒乓球队的训练中,多球训练的时间大约要占全部训练时间的1/3。像国家队队员1d的训练时间,大约有5~6h,上午都是单球训练,完成团队和个人计划;下午有多球训练,完成个人计划的多项任务。

通常业余体校中每天练2~3h,其中1h可以用于多球训练。专业队全天训练可以安排1次多球训练,每次1.5h左右,所以通过下表可以得出多球训练的时间应该占总训练时间的30%左右。

2.4.2多球训练运动量安排多球训练与单球训练相比较,训练的强度大于单球训练。训练的密度和难度,大于单球训练。所以多球训练的运动负荷应该是较强的,所以对运动员的体力有着很高的要求。由于多球训练的单组训练时间较长,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击球次数多。所以与多球训练相比单球训练的运动量更大,单位时间内,训练的强度大于单球训练。

2.5新规则、赛制对多球训练要求

自从2000年国际乒联进行了三次重大的改革:40mm球、无遮挡发球、11分制。由于这些新规则的出现,使乒乓球的训练都发生了一些的改变,多球训练是乒乓球训练的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所以在多球训练中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一些改变。

2.5.1重视多球训练中接发球练习发球、接发球一直是乒乓球训练的重中之重。在有遮挡发球和小球的时代,由于发球的旋转较强,隐避性强,发球好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总是可以占得先机。但在开始无遮挡发球和改大球后发球的威胁明显减弱,这就给了接发球方很好进攻的机会。所以在现在的多球训练中应高度认识到发球、接发球的训练,由于发球的旋转变化没有以前的明显,所以练发球时要体现一个“变”字,要以落点变化,发球手段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为主。在练习接发球时丰富接发球的手段,而且要练习全台的起板的能力,特别是台内上手的能力,像我们经常可以在世界比赛中看到王浩,马林等一些优秀运动员接发球使用的反手拉侧旋或是侧下旋,这都是近一年才创造出的新技术,这都说明规则改革后发球的质量降低,给接发球方提供了更好的主动上手的机会。所以在练习接发球的时不能像以前的要求一样,先控制住,然后才是主动上手。现在的要求是要做到全台抢攻无死角。这种训练的要求才符合当今乒乓球发展的潮流。还要把发球抢攻的1、3板和接发球的2、4板要充分体现在训练中,例如:受训者发球,陪练根据其发球的性质供球来模拟接发球,受训者再回接;一方反手发球,另一方用反手拨、拉起来,再转防守。

2.5.2多球训练间隙时间的调整在21分赛制的时候,多球训练组与组之间训练时间较长,强度一般,而且中间的休息时间较长。在实行11分赛制的后,根据它需要进入状态快、偶然性大等特点,多球训练的量要进行一定的调整。要符合进入状态快,强度大,间歇时间短等特点。例如在练习全台一边一个上旋连续拉,在练习这个计划的时候可以要求运动员30个球一组,休息20s再打一组,可以进行3~4小组为1大组,这样可以有助与运动员迅速进入状态,以及快速调整身体机能的能力。而且根据11分的每一分球都是关键球的特点,在多球训练时不能只要求数量的多少,而且要注意的练习者的击球的质量和命中率。

2.5.3需要增加主动发力的练习在大球时代,击球的速度和力量比小球有所降低,这就意味着在比赛中来回球增多。所以在多球训练的时应该多增加来回球的练习。例如以前练一短一长时,是两个球一组,而在现在的练习中这两个球的基础上再加上几板上旋球,这就增加相持球的练习。另外还要加强发力球的练习,在小球时代打借力球比较多,但改了大球以后主要是要靠自己主动发力得分。所以谁的力量大,谁的相持球技术在比赛中就会占得优势谁就会在比赛中占得主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通过实验和多年的训练经验,多球训练在改动作、练习步法、练习组合球技术和锻炼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多球训练是乒乓球训练不可或缺的一种训练方法。

2)在多球训练时,要能合理的安排训练计划,对不同水平、不同打法类型的运动员要能够制定出适合他们的训练计划。

3)要正确分配多球训练与单球训练比例,多球训练的时间应该占总训练课时30%左右。

4)在国际乒联的“三大改革”后,多球训练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应增加发球,接发球的多球训练的时间、训练量的安排上的调整以及训练计划上的一些调整。这些调整和改变对运动员适应新赛制、新规则带来的变化有很大的帮助。

3.2建议

1)在多球训练中要提高供球的质量,在落点、旋转、力量、弧线等方面尽可能与单球训练接近。应根据不同水平的运动员的安排不同的多球训练的计划,从而提高队员们的个人技战术能力。

2)多球训练对提高步法移动能力、改正错误动作、提高组合球技术以及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有着明显作用。所以在运动员出现以上问题时,建议多使用多球训练的方法来解决。

3)在多球训练前,要让运动员做好充足的身体和精神的准备,让他们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来对待多球训练。

4)随着新规则、新赛制多球训练的手段、方法和训练重点都有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发球、接发球更是重中之重,而且在接发球上提高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在多球训练中一定要重视发球、接发球的练习。

参考文献:

[1]张惠中,周平.乒乓球多球训练的特点[J].沈阳体育学报,1997(3).

[2]唐鑫森.多球训练经验谈[J].乒乓世界,2002(4).

[3]黄国坚.关于多球训练方法的探论[J].体育科技,1999(1).

[4]乒乓球.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6.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篇5

一、纠正教材随意性,建立教材科学性

据了解,目前,造成高师学生生源素质低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二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三是考生急功近利,临阵磨枪。因而,因材施教是建立科学教材体系的前提,建立高师基本功训练的内容、教法,是教材建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当前“照搬”、“沿袭”精英教学教材的问题非常普遍和流行。这样即使给学生囫囵塞进去,学生也消化不了。而“移植”教材的危害性更大。比如:编教材有根据舞蹈教师能力制定的,有依据自己学校教学条件、设施的简繁制定的,也有根据学生素质制定的,培养目标模糊,随意性很大。这些现象如若长此以往,将危及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成才,更为严重的是将阻碍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科发展。为适应新的教育模式,教育部制定了我国高等院校师范类本科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够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各方面日益社会化、现代化的需要,学历学位高,综合素质高,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小学舞蹈教师。这个目标降低了专业标准,提高了学生掌握综合能力要求,给高师舞蹈学生的培养定了位。因此,在沿用专业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相对专业院团教材有着明显差异。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再继续“照搬”、“沿袭”、“移植”教材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如果教材不稳定,方法不稳定,就失去了检验的标准。高师舞蹈基本功教材建设应围绕目标定位,根据传授的特殊对象,设定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知识领域中驾轻就熟,在“经过漫长的训练,对自己的和别人的身体由从最初感觉上升到知觉的过程”,这种知觉过程可以看成是对学生的舞蹈“启蒙”教育过程,它是掀开舞蹈大门,进入舞蹈世界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条件。在编写教材时,将师范生的知识结构、生理特点与科学的教法、系统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在形式上多样化、内容上综合化、知识上广博化,突出“一专多能”的师范特点,达到纠正教材随意性为目的,建立起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改正单一表演性,确立师范表教性

在教育观念上立足高师培养目标,把培养中小学合格教师的指导思想渗透到基本功课程的各个环节。就是说,通过培养人的舞蹈素质,而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舞蹈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类是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体制注重专业技能;另一类是普及型舞蹈教育体制强调综合能力。前者培养的是专业表演人才,后者培养中小学教师职业素质的“表教”人才。然而在教学中后者继续沿用着专业院团基本功教材内容,侧重舞蹈高精尖技能,偏重舞蹈的表演性,而忽略了师范性,使学生的能力上不去,他们可能因“达不到”、“做不了”而不堪重负,教材内容偏难、偏深,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阻碍。因此,高师舞蹈基本功教学应该在表教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高师学生分析快、理解快和记忆快的特点,加强对每一个动作的步骤、作用和动作内涵的讲解,以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为目的,而技术性动作要求不一定非要到位,但求方法正确,淡化局部、优化整体;要求学生在组织实践训练中能够用流畅的语言叙述动作名称、要领、方法和步骤,以此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传授知识的能力。以“控制”训练教学为例:腿90以上高度的控制,动作中它需要软度、力度以及腰、腹和相关肌肉群等身体各个环节的配合方能完成的高难技术动作,一般的高师学生都无法完成,这就需要在教材上补充要求教师介绍此动作训练目的、方法和完成的要领。再如单一的“点翻身”、“平转”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到在动作中运动轨迹,了解该重心位,在步伐均匀基础上双臂在固定角度上划圆的要求,即使他们完不成或动作不准确,但掌握训练方法、要领这点很重要。现在很多舞蹈教师在专业教材的引领下训练学生像匠人一样只注重学生的摹仿能力的培养,很少对基本功训练项目的作用、目的进行讲解,学生对怎样做、为什么做了解甚少。再如:扶把训练中增加对“plie”(蹲)动作的技术支撑五大关节的外开、腿部肌肉伸张等要领的讲解、示范,并通过“plie”(蹲)动作的训练认识到:1.可以增加腿部的灵活性、柔韧性;2.可以提高舞蹈动作的稳定性;3.可以参与空中技巧的变化与造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作用这些细节,即使一些动作不规范,但能够做到起码的示范、能正确分析和讲解,使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再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将表演和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形式,才是师范舞蹈专业教材必需的、重要的内涵。

三、改变单纯技能性,高扬技能理论综合性

1.重视基本功教材中启蒙教学内容。舞蹈基本功是需要从小培养,年龄小其身体的软开度容易练,18岁以后骨骼变硬,训练就会产生相应的难度。因此,成人舞蹈训练不可“拔苗助长”。基本功技能训练仍需要以软开度训练为先,因为舞蹈不仅只是“高难技术”,更主要的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压腿、耗腿、搬腿、吊腿、踢腿、控腿、落叉、下腰、甩腰、压肩、髋、胯等训练;在此基础上配合肌肉能力的训练,如:多种形式的踢腿、控腿、腹、背、腰、臀肌的训练,这些“启蒙式”训练内容,可以使学生动作姿态逐步实现协调与灵活,舞姿达到规范以及对动作范围大小的掌控,使被训者产生对肢体的控制,姿态的挺拔,飘逸的动作表现力。对待“成人”学舞教材,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专业对话与交流和观摩以及示范鉴赏等课堂设计,以掌握课堂训练方法为目的。

2.添加教材中训练环节说明。在基本功的训练中如何凸现个体与整体功用,怎样将理论与技能并重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是教材要涉及到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把上训练是中间动作的准备,中间训练是把上动作的提高。这是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基本程序(或规律),初学舞蹈的学生一般对把上的训练作用不能明确认识。所以,就需要教师通过把教材中规定动作的环节要求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把上训练过程中,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能真正统一的掌握。《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程》大都将动作要求、训练目的和练习的作用意义忽略,仅对动作的节奏、方位做了严格要求。对于经过了长期舞蹈专业训练的对象而言,这种教材没有问题,但对于仅处于舞蹈“启蒙阶段”的对象而言,这种教材就显得过深、过难。高师舞蹈基本功教材应该具有综合性质,并要有详细分析动作属性以及身体各部分运用的做法和说明,特别是师范学生他们肩负着舞蹈知识的传授任务,如果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很难达到“传道”、“解惑”的作用。因此,高师舞蹈基本功教材应该添加训练环节说明。

3.教材要结合学生实际选择训练的内容。在训练中培养学生传授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往的教学告诉我们,训练课的内容难度过大,学生难以掌握,就会失去信心,严重者还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材要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方法。根据舞蹈师范生特点,教材内容的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掌握部分:就是在通过一段时间训练能够使学生身体、肢体能承受完成的动作或组合。如:头、眼、面部表情训练,腿、脚灵巧训练,身躯律动组合,身体素质能力训练,单一的跳、转、翻动作以及舞姿组合结合节奏的训练组合等。二是了解部分: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完成质量差或个别学生无法完成的动作,它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部分或者掌握其动作特点和做法的动作和组合。如:用腿控制一定高度的单一技巧――踹雁、朝天蹬,高难技巧――双飞燕、倒踢紫金冠、旁腿转、探海转、串翻身以及旋子360度转体等。这些动作或组合,高师学生约有部分的人能够做出来,但质量不高。如何引导学生把从“做不到”的提高到“想得到”“讲得出”,把从“想得到”“讲得出”的,转化为理论教学中“做得到”的,是教材要强调的又一个内容。三是介绍部分:就是高师学生通过四年学习都完成不了的动作和组合。如:复合跳、转、翻组合以及舞蹈中常见的毯技课动作――单蛮子、前后软翻、踺子等。这些训练内容虽然学生掌握不了,教材不能因为学生做不到而不选择,忽略对该动作做法的示范与介绍,相反要在该部分中增加教师示范内容,强化理论教学知识,渗透教学方法、步骤、要领,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与介绍中,能想得到,讲得出、直至“做得到”。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获取传授要旨。

四、突破种类狭隘性,重视全面系统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体会到训练高师学生远比训练专业学生更难,难就难在这些学生基础甚为薄弱,如何训练,采用那种方法入手训练更科学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师,于是乎“沿用”、“照搬”、“自编”等教材层出不穷,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将古典舞蹈基本功进行到底,有的照搬芭蕾基本功训练到毕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单打一”,只会跳所学舞种,而不会跳其它类型的舞蹈,不会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从侧面反映了教材不规范、不系统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对师范教育不负责任的态度。笔者认为,根据高师学生特点,突破种类狭隘制定具备全面、系统的高师舞蹈基本功教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舞蹈艺术技能训练内容,是由不同舞种的基本功训练、舞蹈动作组合训练以及各种舞蹈的训练教学组成”。这句话对高师舞蹈基本功教材编制指明了方向,非常准确。它体现了集百家之长,克己家之短的特点。由于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别于专业院团,因此,教材不能将中国古典舞基训与其它舞种的基训对立起来或相互排斥,相反更应该扩大了解掌握舞蹈种类范围。所以,在教材的编制上,如果将芭蕾、古典、现代等舞蹈基本功训练精华集于一体进行分阶段组合教学,并突出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在理论上形成相互结合、融会贯通。这样结合,既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舞蹈创造性思维,又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打破舞蹈种类界限,既区别于专业院团,又避免教材编写和选用的随意性。所以,高师舞蹈基本功教材必须根据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出发点进行编写和修订,这是新形势下高校舞蹈基本功教育需要突破的难点。运用多元舞蹈知识,使技术与技巧教学、实践与创作能力教学、技能与理论教学做到互为所用、互为补充,达到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和培养整体素质的目的,使学生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高师舞蹈基本功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应根据时展的需要,紧密围绕该门课程的建设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2]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6。

[3]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篇6

思想衍生观念,观念决定方案,方案导致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认真研究“思考・练习”,就会发现“思考・练习”的设置中十分注重朗读和阅读的训练,并且突出了读的目标和任务,指明了读的层次和侧重点,如:快速浏览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背诵课文等。因此,教师应该树立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观念,确立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的思想。在语文课堂上,应当听到琅琅书声,不要教师唱独角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所会于心。同时除了抓好课堂教学中读的训练,还应该抓好课外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思考与练习”在安排上还十分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强调,训练的层次性,从理解到积累再到运用难度逐渐增大;其次,注意训练的广泛性,凭借字、词、句、段、篇、章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特别是将读写听说与思考、观察、想象、感悟等有机结合,探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再次,注意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既循序又渐进。

二、“思考与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求知欲,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形成

语文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主要任务,语文教育的过程既是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思考与练习”大都是站在学生练的角度来设计的,而且具体,可操作性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语文奥妙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语文版八年级)课后共设有四道思考与练习题。每一道思考练习的设置都是围绕“以人为本,以学任教”的观念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复述课文情节,讲述与课文相似情节或主题的故事等;体会文章重点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这些思考题的设置都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即加强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思考・练习”可以作为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参照和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与学的过程起着导向、激励等作用。教学重点是基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就是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难点是之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和不容易掌握的技巧技能等。“思考与练习”体现语文训练的意图,包含了课文的一些基本教学要求,也对重难点进行了反复训练,因此我们可以把“思考与练习”作为制定教学目标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重点和难点。

四、“思考与练习”能够指导教学方法,指导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注意优化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使教学过程的设计更能发挥作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而“思考与练习”包含课文的教学要求教学训练的重难点等,我们可以在认真研究后,结合思考练习来设计教学环节,如:

1、利用“思考与练习”导入新课。既能紧扣课文快速导入新课,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思考与练习”重新排列组合,把它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能强化课堂的训练,又能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3、利用“思考与练习”进行小结和结束语的设置。既能达到总结全课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

4、“思考・练习”中的开放性试题可以作为教学中课外延伸的训练。既能较好的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利用“思考与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篇7

一、从实际情况出发,区别对待的原则

武术教学与训练应根据学生、运动员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在教学与训练中因人施教。如少年儿童神经系统兴奋与灵活性高,以提高动作、速度、发展速度性技能为主,以速度弥补力量的不足,重点促进速度力量的增长,还要精讲多练,内容以动为主,对静止动作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对青年人可多启发他们思考,体会动作,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女学生要强调用劲,避免松懈。对领会动作快的学生,要防止学习得不到满足时所出现的消极情绪,要提高对动作的质量和细节的要求,精益求精。对掌握慢的学生,要耐心示范,多给以辅导的机会。对身体较矮,但速度、力量等素质较好,做到刚劲猛烈的学生,就以刀、棍等较能表现快速有力的套路作为训练重点。对身体较高,柔韧协调性较好的学生,则以剑、枪等较易表达出飘洒风格的套路作为训练重点,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个人优势,创造出好的成绩。

二、从严、从难、从实践出发和大运动量训练原则

该原则要求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意志品质、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三从一大”的训练。

从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思想作风、品质道德纪律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注重平时培养。二是在教学与训练中对技术规格的任务完成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按计划完成。

从难,首先要讲究训练手段实效性。如基本训练中的“搬腿”“下桥”是很艰苦的,但效果明显。所以再难再苦也要练,只有经过艰苦的训练,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在改变各种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从难训练。如增加器械的重量,长度等进行严格训练。还要根据技术的发展和竞赛规划的需要,进行高难、新动作的训练。

从实践出发,首先要以大强度为主,加强套路技术的严格训练,以适应比赛和表演的需要;其次,改变训练环境、形式、时间等,如有时改变在晚上训练,或采用测验、比赛来进行训练以适应比赛和表演的需要。

大运动量训练,要以加大强度和密度为主,但应注意大运动量的综合安排和运动量的节奏。在训练中要把拼搏精神和科学态度密切结合起来,具体分析,因人施教,注意预防伤病的出现。

三、长期性、周期性练养结合的原则

拳谚讲“练功一天三遍,一遍三回,一次不练,前功尽弃”,充分说明了在传统武术训练中长期练习的重要性。“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求在酷热的三伏天和寒冷的三九天也不间断,成年累月地进行训练。这种长期性训练,不仅使技术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为了不断提高运动水平,必须在多年训练的基础上划分周期性、系统性训练。一般以年度为多年训练的基本周期,全年又分为准备、基本、过渡三个时期。各时期的任务、内容运动量的安排和训练方法也不一样。每年都有明确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这样逐步实现多年的系统性训练。

练养结合,每一阶段中的训练负荷,又以每月、每周总运动量不同,以每次训练课运动量大中小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状。这种安排的依据是现代运动的生理学。在一定的限度内,消耗越大,恢复也越大,获得的提高也随之增大。如果训练者持续不断地运动,长期处于消耗占优势阶段,能源物质得不到必要的恢复,就会出现病理性的“训练过度症”,损害身体健康,消耗阶段与恢复阶段交替的训练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四、积极性原则

要善于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勤学苦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坚持时间第一的观点,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与训练中遇到的困难,根据武术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在安排学习内容和运用练习方法时,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任务的需要,尽量做到系统性、多样化。例如,在学习基本功、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安排些器械套路的练习;在单练的基础上,安排一些对练和攻防技术的练习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自觉地去研究新内容、新技术。

五、稳固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在学习与训练中,首先要巩固已学会的动作和套路,使动作、技术规格形成动力定型,然后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拳谚讲“拳打千遍,身法自然”,练习是巩固技术,提高运动水平的重要手段。能够把动作的节奏、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配合运用到套路中去,是巩固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提高过程。武术的技术水平一是提高套路的难度;二是提高套路的水平。这两种提高,又都是以巩固为基础的。

六、全面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全面训练与专项训练是相辅相成的,互相补充,不应脱节。如果只进行身体全面训练而忽视了基本动作和套路的专项训练,即使身体素质提高了,但动作和套路的动力定型却会逐渐消退;如果只进行专项技术训练而忽视了身体素质训练,往往因素质不能适应技术的需要而达不到提高运动水平的要求。因此,在不同训练时期根据需要,二者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

七、系统性原则

训练步骤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基本动作到跳跃和平衡动作,再到套路训练,当拳术有一定的基础再练器械套路和对练套路。初步了解武术的发生、发展和内容、特点等,再进一步讲解武术动作的规格、技术特点,最后讲武术的教学、训练、竞赛和裁判,编创武术套路等知识,这种层层衔接,一环套一环的教学与训练方法,表现了武术教学与训练的系统性。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篇8

任职教育期间的军事基础考核是生长干部学员体能军事基础能力情况的客观反映。2015年,为了对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毕业学员进行全面检查,原总参军训部颁布了《组织院校学员毕业联合考核》的通知,原总装司令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总装院学员毕业联合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对生长干部学员进行军事基础科目毕业联合考核,提高生长干部作战体能素质。生长干部学员军事基础科目毕业联考,成为检验任职学员军事基础训练的重要手段;成为检查军事基础训练是否合理有效的重要方式,为促进组训人员进一步改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军事基础科目训练联考的重要性

(一)是制定军事人才培养方案的迫切需要

生长干部学员的培养目标,是针对部队第一线具体岗位或者技术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确定的,为部队培养需要的人才。军事基础科目联考,是全军军事专家共同制定的考试科目;是全军军事专家为军事院校适应部队需要共同确立的学员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避免了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的脱节,是军事院校主动适应部队需要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二)是军事人才综合素质养成的迫切需要

生长干部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为部队培养具有较强武器装备操作能力和较高军事素质的人才,军事素质的获得需要对生长干部学员的教学进行整体优化。军事基础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军事基础能力的形成需要反复训练和实践。学员需要在真实环境中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学员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合作意识、团结精神、耐挫性、抗压能力等需要在反复的军事基础训练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强调现实军事基础操练和部队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考核,符合军事人才综合素质的养成需要,是提高军事院校人才培养实战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军事基础科目训练存在的不足

(一)训练模式不科学,训练效果受影响

1.未尊重驻地气候特点,训练模式过于僵硬

军事基础科目组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与训练效益的最大化。军事基础科目训练模式不能充分考虑驻地气候因素,不尊重气候特点,往往影响训练效果。比如7月份是学员入学阶段,在夏季安排大强度的室外体能训练,容易使学员中暑,甚至面临生命危险。在寒冷的冬季,学员进行100米跑、400米障碍,并不能提高学员的耐氧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员的竞技能力。合理的训练模式要充分尊重驻地气候特点,既确保能达到相应的训练强度,又确保能被学员所接受,真正做到科学计划,严格施训。

2.突击训练,训练效果打折扣

军事基础科目考核训练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的突击训练的现象,考什么内容,就在考核前一段时间,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一方面,学员往往由于身体负荷过度,产生训练伤病;另一方面,短期大量训练,学员思想压力过重,士气低下,落得“过犹不及”的下场。所以,训练工作越是后期,越要按部就班、稳步提高,坚决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不能随意加大训练量和训练难度。

3.训练重“量”,轻“质”训练,训练动作不规范

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有些学员为了在规定时间完成考核科目动作,存在抢时间的急躁心理,只要求训练数量,不注意动作标准规范。在体能考核中,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只有达到要求的动作才予以计数。这种错误的重训练数量,轻视训练质量的训练模式成为影响考核成绩障碍所在。

4.参训学员“一锅煮”,针对性差

训练过程中,由于组训教员未能及时摸清学员体能基础,不能及时探索有效的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难以根据人员的基础素质和年龄层次及时进行分级训练,难以制定因人而异、分组施训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制定个性化、具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方案。这种“一锅煮”的体能训练模式,很容易导致训练尖子“吃不饱”、体能困难户“跟不上”。

(二)运动损伤难规避

军事基础训练科目训练需要大量的运动为基础,很容易产生军事体能运动损伤。军事基础科目训练过程中出现的运动损伤具有如下特点:

1.突发性损伤发病率高

许多军事体能训练项目,结合部队军事行动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模拟训练形式,具有动作应变性大、防护装备条件差等特点,比如射击、投弹、驾驶、兵器操作等所需要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都依赖体能训练获得。走、跑、跳、攀、爬等基本能力,都必须通过体能训练增强。因此,在训练中经常发生摔、碰、磕、撞等引起的裂伤、刺伤、切伤、擦伤等急性开放性损伤。

2.突发性运动疾病来势快

当下执行的5000米、400障碍、5公里武装越野,引体向上等军人体能训练项目,在运动时间、运动量、运动强度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如果不科学合理安排的训练计划,一味的追求运动量、强度和成绩,很容易引发运动疾病。比如5000米跑和5公里武装越野,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及被动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造成肾脏血循环障碍,引起暂时性肾脏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肾静脉压力增高、自由基含量增高,致使尿中出现尿蛋白。当运动量降低,强度减小,适当的调正后,上述运动性疾病会自然痊愈。

3.运动性疲劳发生几率大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生理现象。官兵在军事体能训练中,运动性疲劳发生几率很大。有的产生会肌肉的疲劳,有的会产生骨骼疲劳,在训练和比赛中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骨折;有的产生内脏器官疲劳,也有的会产生中枢神经性疲劳,形成条件反射,看到训练场地或想到训练时就会呕吐、厌烦、不思饮食。

(三)“心理疲劳”时有发生

“心理疲劳”是指参训学员在训练过程中,由于神经紧张或者长时间从事单调、乏味的体能训练引起的心理疲惫和情绪波动,导致生长干部学员的身体器官活动效率低下,新陈代谢减弱,影响训练质量和效果,身心健康受损。军事基础科目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疲劳主要归因如下:

1.训练内容单一

在组训过程中,个别单位为了提高单科成绩,往往采取单科突击训练的模式,提高学员目标科目的熟练程度,训练内容出现单一现象,趣味性不高,参训学员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出现训练心理疲劳。

2.训练难度过高

在特定考核机制下,组织者为了提高集体成绩,有时出现盲目加大训练量的问题,参训学员容易出现训练疲劳,另外,那些训练难度大、危险性高、训练强度大的科目,对学员的组织器官具有强烈的刺激,如果休息不够,容易出现训练伤害。

3.训练强度过大

训练初期,受训者成绩会迅速提高,但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有些生长干部学员生理已经达到极限,成绩提高幅度减慢。但组织者为了继续提高成绩,不注意关注学员的生理规律,而是加重训练负荷,提高训练密度和强度。时间紧,要求高,生长干部学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出现心情抑郁、心情烦闷、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引发头疼、头晕、记忆力下降、失眠等生理症状,必然降低训练效率,影响训练进度。

三、今后军事基础科目训练建议

(一)优化教学模式,突出训练阶段性

提高军事基础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最大化训练效能收益。在长期体能训练实践中发现,系统的“四季、三段”教学模式有利于学员基础科目训练成绩的提高。

1.四季教学训练模式

大量基础训练科目训练实践结果表明,依据季节特点,尊重学员身心发展规律的“四季”教学模式对于提升训练效果,有重要意义。

(1)“夏季适应性训练”正当时

7月份,炎炎夏日,学员初入学校,要避免一味安排强度大的体能训练项目,以防发生中暑。把学员的柔韧性、灵敏素质、有氧耐力的项目作为训练重点,比如立体位前屈、单双杠、3000米跑项目是比较合理的室内室外训练相结合的项目组合,又能照顾到学员上肢训练与下肢训练的结合,有利于突出训练的补差性。

(2)“秋冬强化训练”需重视

秋天是人体竞技状态的黄金时期。冬天最适合训练有氧耐力的时期。通过训练与考核、竞赛相结合的3000米、5公里等耐力项目训练,积极组织学员的强化训练和巩固性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3)“春季比武训练”最需要

春暖花开季,万物复苏时,人体也具有朝气蓬勃的势态。400米障碍、5公里越野跑等综合体能项目恰好结合了无氧耐力素质和综合体能训练的特点。通过组织春季运动会,调动学员的训练热情,有利于促进学员综合体能素质的全面提升。

2.三段训练模式

军事基础训练成绩的提高,需要依赖于符合运动训练学理论的训练适应练习。军事基础训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适应训练阶段、提高训练阶段、综合训练阶段。按照科学运动量安排原则,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由小到大-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训练过程。

(1)适应训练阶段

7~9月为学员入学适应时间,需要进行包括准备训练、调整训练、渐进训练、强化训练、检测训练等力量和基本耐力训练。这3个月是一个基础、系统和全面体能素质训练的过程,为学员进行军事专业学习打牢体能基础。

(2)提高训练阶段

10~12月为学员掌握军事基础训练基本技巧、初步具备实战化体能素质的阶段。这个时期主要进行定向训练、提高训练和检测训练。

(3)综合训练阶段

3~5月主要围绕强度训练、综合能力训练、补差训练和联合考核训练进行。主要训练内容包括战术综合演练、春季运动会、毕业联合考核等重大军事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员体能实战运用能力。

(二)科学训练,有效规避运动损伤

1.严格执行训练要求

每个军事基础项目都有其各自的技术动作要领,在熟练掌握其技术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实施训练。在没有形成动作定型或者不熟练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不合理的训练,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在训练的过程中,受训者必须严格执行教员的讲解的示范动作要求,针对每个项目熟练掌握核心运动技术要领,扎实训练。

2.受训者要保持良好的运动心理状态

受训者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成绩,必须打破原有的平衡,体能训练的量和强度就必须超过以前的量和强度,受训者容易出现急躁冒进心理。但是,这种心理状态下的运动训练,很容易造成机体疲劳,肌肉、关节的力量、动作准确性、协调能力、反应能力等都会下降,训练效果反而下降。军事体能训练的某些科目比如5公里武装越野跑相对比较枯燥,训练者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畏难情绪,精力不集中、兴奋性不高,导致损伤发生频发。因此,受训者需要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保持良好的运动心态,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自我激励,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及时进行运动心理调节,稳步提高运动效果。

3.加强复杂天气条件下的训练力度

作为组训者,在军事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应考虑复杂天气条件下的训练因素。在高温、湿热的天气,或者在寒冷等恶劣气候下进行训练,都可能会给训练者带来损伤。在高温下训练时应注意多补充水分,或者根据天气情况适当的调整训练计划。

(三)合理组训,防止训练心理疲劳

1.采用多样形式激发训练动机

兴趣是参训学员最现实、最活跃的参训成分。学员一旦对训练产生兴趣,就会渴望投入训练,刻苦操练,创造性完成训练任务。因此,激发参训学员的训练动机,培养其持久浓厚的训练兴趣,提高训练心理意向,是推动学员进行军事基础训练活动的内在推手和重要手段。

2.采取多样方式营造训练氛围

团体动力对于保持良好的练兵气氛,创建严明的训练纪律、形成坚强拼搏、团结凝聚、比学赶帮超的训练气氛具有重要作用。采取多样的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训练气氛,有利于学员克服心理训练疲劳,提高训练绩效。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篇9

[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从中年级开始,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的,形成“训练组”。一个“训练组”就是一次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整体,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整体。这样,一册教材,一个年级的教材,一个年级段的教材,由一组组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训练组”组成,从而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整体和纵横交错的训练网络,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训练组”的教学,主要是以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贯穿“训练组”内各部分的内容,彼此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大”的教学过程,各部分内容又相对独立地形成一个“斜的教学过程,“大”的教学过程制约“斜的教学过程,“斜的教学过程要服从于“大”的教学过程,以实现整组教学训练的整体性。

1、坚持整体性,注意突出训练重点每个“训练组”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形成了相对独立又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并以“读写例话”的形式具体讲述知识要点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教学时,要联系本组课文反复体会,务求甚解,切莫只限于对“读写例话”中几个要点的简单记忆。切实抓住重点训练项目,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训练组”教学的全部内容。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发展和听说读写训练方面“成龙配套”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敢于取舍,突出重点,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使重点训练项目渗透到各类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在点上导读、导练,学生在面上自读、自练,并将导读过程中学到的技能,迁移运用于自读中。这样将“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和“知识块”,实现教学上档次,增效益的目标。

2、坚持综合性,处理好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就一个“训练组”的教学来说,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各自显示其教学独立性的基础上,则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我们在训练过程中,既要坚持综合性,又要处理好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训练组”的教学,无论以哪方面的训练为重点,都不可能是孤立地进行的。要努力体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综合性,始终以“训练组”为基础,以课例为突破口,抓住训练点,揭示其内在联系。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出训练重点的同时,全面的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注意每课突出一项或读或写的能力训练,同时兼顾一两项或听或说的能力训练,力求“一课一练”,“一课一得”。例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着重进行指导写人的训练,在精读描写少年闰土外貌一段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怎样抓住人物特点写,然后写一位老师或同学的外貌、形态、穿着的片断,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这样先读后写,先说后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3、坚持系统性,要加强纵横联系一个“训练组”的各部分教学内容互为整体,又相互联系。“训练组”教材的组合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具有内在的联系,教学时要注意给每个“训练组”定位。即每个“训练组”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来的,又是向着什么方向发展的,使本“训练组”成为整个训练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从而使一册书、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段互为整体,从而实现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连贯性的统一。“训练组”中的每篇课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我们要抓住训练重点,找出每部分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弄清知识的联系点,加强纵向横向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训练组”这个“教学块”中零星、分散的知识,连成一体,成为系统而全面的知识。

4、坚持完整性,注重体现训练过程从一组教材的“导读”开始到“基础训练”的作文结束,要作为“一个教学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体现完整的训练过程,具体地讲为:

①“导读”——感知发现,明确任务。根据“训练组”的“导读”及课文课型特点的共性,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读“导读”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本组学习的重点、本组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训练项目。目的是使教学双方对整组教材有个大体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②“课例”——领悟、实践,培养技能。“讲读课例”教学要根据课型特点和学生实际,主要采劝扶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有关读、写的方法。阅读课文主要采劝引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迁移自学,疑难处,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对于《自读课本》主要采劝放读”方法,让学生自读,教师适当指导。重点课文可采用“读”、“思”、“导”、“练”的步骤进行教学。篇幅较长的课文采劝中间切入法”,重点突破;有的可采取由果到因的“逆推式”教学法训练学生的立体思维;有的采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跳跃法”,从学生的疑点、难点入手,以点带面;有的采劝纵横交错法”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篇章结构等。通过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体能训练的重点和难点篇10

论文关键词:运动员;竞技健美操;运动损伤

一、大学生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损伤的因素

(一)竞技健美操项目的特点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快节奏、动作变化多的新型比赛项目,其内容丰富,动作新颖独特,难度高,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是由技巧的规定动作创编动作和跑跳结合的单人、双人、三人、六人的徒手操。它是一项以柔韧、协调为基础,以力度、力量为核心,以耐力为保证的表现难美性非周期性的技能运动项目。它要求运动员在三维空间交替中进行难度较大的动力性和静力性动作,高频率、大幅度地完成复杂的动作组合,流畅地完成各种托举、支撑配合等动作,因此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身体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一旦这种压力作用于身体某一薄弱环节,在快速变化中完成的动作时稍有疏忽就易导致损伤。通过对62名大学生健美操运动员及损伤种类和受伤部位构成比的调查,从事健美操运动员都发生过运动损伤。损伤部位大多属于急性损伤,慢性损伤,造成运动员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突击难度动作和准备活动的不充分,如常见的运动损伤有肌肉拉伤,踝关节韧带损伤等,由此可见健美操运动项目是一个易发生损伤的运动项目之一。

(二)国际竞技健美操规则的变化国际竞赛健美操规则演变很快,难度动作的系数越来越大,就2005年版的竞赛规则来说,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规则中对4类难度动作做了相应的改变。a类:俯卧撑、旋腿与分切、开普和直升飞机;B类:支撑与水平;C类:跳与跃;D类:平衡与柔韧。其中,a、B类的动作主要是以手臂支撑动作为主;C类的动作多以跳跃成俯撑或转体成俯撑为主,运动员手腕部位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腕关节受损伤的机会加大;D类难度的纵劈腿、横劈腿必须达到180,垂直劈腿、依柳辛等柔韧类难度必须达到170°的开度,否则将被视为动作未完成,因而就失去了得分的机会。研究发现:a、C、D类难度动作引起的损伤在种类上多为韧带拉伤,在调查中发现小腿和大腿中韧带拉伤中各占6.34%、8.29%的,在损伤病程上多为急性损伤,所以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为了在比赛之中得到较高的难度得分,在平时必须进行强化训练,但是高难度、高强度的专项训练很容易引起肌肉和韧带的损伤。

B类难度动作引起的损伤多为腱鞘炎,在损伤病程上多为慢性损伤。2001年以前的规则之中从来没出现过单个难度动作为1.0的分值,2005年版新规则中则出现了8个单个难度动作分值为1.0的难度动作,并且首次出现了联合难度动作,对于圆满完成的难度动作可以给予0.1的加分,这也直接刺激了运动员选择更高难的难度动作,高难动作的完成需要运动员具有超强的身体素质,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运动员来说在完成高难动作时导致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就会加大,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竞技健美操不象竞技体操的发展那么成熟,包括训练经验、恢复保障手段等,导致了竞技健美操的训练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所以,竞技健美操规则的导向对运动员的损伤存在着潜在的影响。

二、桂林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损伤的直接因素

(一)运动疲劳

竞技健美操要求运动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大幅度、高频率、高强度、精确地完成每一个动作,由于大学生健美操运动员训练时间有限,因此体能储备不足,使得运动员在完成后半套动作时体力不支,完成动作的质量下降,失误率增多,从而导致损伤的发生。大学生健美操运动员具有双重身份,担负着学业和训练的双重任务,训练时间不足,由于训练时间短,又有获得好的成绩渴望,所以赛前多次重复练习某些不易掌握的动作,势必会造成身体某些部位的局部负担过重,使身体的局部部位产生疲劳,肌肉的机能下降,力量减弱,协调性降低,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损伤;调查得知有19.51%的运动员认为疲劳是导致损伤的原因,占损伤因素的第一位。

(二)技术因素

竞技健美操还是一个年轻的竞技项目,训练方法和手段还不够完善,技术动作还不够规范的现象突出,尤其是在高校。根据调查由于技术原因而导致损伤的占大学生运动员受伤率的15.61%。一名优秀运动员应当具备较强的身体控制能力和精确地完成成套动作的能力,这种身体的控制能力使得运动员的身体稳固性增强了,同时也减少了运动员受伤的机率,因此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是减少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场地因素

竞技健美操运动动作内容比较丰富,多以各种跳、转、支撑等动作为主,因此训练和比赛中场地过滑、过硬等,都会影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从而造成损伤,例如在过硬的场地做以俯撑姿态落地的动作,在衔接不好的场地上做大跳等等。据调查有16.1%的大学生健美操运动员认为场地不适是引起损伤的因素。

(四)准备活动不充分

充分的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神经系统和其它运动器官的功能还没有做好准备或还没有达到适宜的状态,就进系状态,这样,肌肉、韧带的力量及伸展性都不够,身体的协调性差,就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五)其它原因

由调查可知由其它原因造成运动员引起的损伤约占0.92%左右。造成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力不集中:运动员思想上的大意轻敌,在练习时精力不够集中,急于求成,而引起各种性质的急性损伤,如挫伤、脱位、骨折、脑震荡等;2、违反规则:在教学训练中相互逗闹,动作粗野或动作幅度过大,都会造成自己或其他运动员的损伤。

三、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身体素质训练要全面,注意加强易受伤部位的能力训练

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于人体机能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增强,重视身体素质全面训练,提高运动能力,注意加强易受伤部位的能力训练也是预防损伤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只有高度发展的身体运动素质和机体的工作能力,才能保证运动员更好地掌握复杂的运动技术,承受超负荷的训练并能防止运动损伤。依据竞技健美操的特点,应重点发展下肢爆发力、耐力、柔韧性,上肢支撑力量及腰、腹力量。此外,还应加强易受伤部位和薄弱环节的能力训练,有目的地增强有关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和韧带弹性,从而加强关节的稳定性和坚固性,以提高机体抗损伤的能力。

(二)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增加运动员专项训练时间

普通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损伤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订训练计划、训练目标和运动员专项训练时间长短。对于制订训练计划、训练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要根据本队的具体情况。对动作的选择、套路的编排,不要过于求难、求高,音乐的速度不要过于求快,一定要从队员的实际水平出发,不能好高鹜远。对于专项训练时间长短也有合理的安排,在时间训练上短期的强化训练虽有一定成效,但极易因操之过急而造成运动员损伤。因此,制订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增加运动员专项训练时间,坚持平时训练,是预防运动员损伤的重要措施。

(三)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及负荷,注重难度动作的技术分析和研究

竞技健美操在普通高校开展的时间不长,其教学和训练的方法、手段还处在探索阶段,训练内容及负荷的安排,应符合训练者的实际能力和接受能力、注意循序渐进。内容和量的安排要有针对性且目的明确。要特别重视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受伤部位的准备活动应该要更加充分。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要防止局部负担过重,特别注意在疲劳状态下不要多做高强度、大负荷的动作,因为此时运动能力下降、防护应变能力减弱、注意力分散,超量的大负荷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在一些新的难度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当技术要领不清楚、动作不对、出现错误、违反身体结构与机能特点及运动力学原理时,就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及负荷,深入研究动作的技术特点与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训练方法与手段,不仅能提高动作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损伤的发生。

(四)加强医务监督,注意消除疲劳、加强营养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竞技性的运动项目,训运动量大、负荷重、能量消耗高,因此要特别注意疲劳的消除和能量的补充。每次训练以后不可忽视放松运动,要注意休息,改善膳食,加强营养,这样不仅可以预防损伤,而且可以为后面的训练提供保障。

(五)改善训练的场地与设施,提高保护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竞技健美操具有高速度、大强度的特点,在训练中稍有闪失就易发生损伤,训练场地不平整、地面过硬、训练着装不符合要求、训练时懒散等一系列因素都是造成损伤的原因,消除这些隐患是降低运动损伤、保证运动训练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所以运动员应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注意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保护水平,在训练中做好自我监督,注意自己的主观感觉,当有不良反应时,应做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这样既可以降低损伤的概率,又能使运动员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完成动作提高动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