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32

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篇1

作者简介:张榕欣(1967―),女,汉族,河南堰城人,本科,讲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就职于: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食品科学。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检测监管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6-0000-00

1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是目前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民以食为天,食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趋向是好的,但有个别生产经营者受利益驱使,诚信缺失,致使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多起用病死猪肉生产香肠、腊肉事件;用地沟油冒充合格油进入餐桌餐馆;过期食品回炉或更换包装或篡改日期,如广州“甜心客”面包、蒙牛牛奶;肯德鸡用豆浆粉调制醇豆浆等等。许多食品名称不体现真实属性,还带有功效宣传,如用可食用花卉拼配而成的代用茶其名称为“减肥汤,窈窕汤”(形态为固态);使用转基因原料加工食品不标识;用辐照不向消费者明示等等。此外,来自生物的污染,化学的污染、物理的污染及新兴食品工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潜在危害也是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2食品安全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农药残留

对于农药残留,国家质检部、卫生部等相关部门都给出了一系列的检验手段。国家卫生部门具体制定了约140多种农药残留限量、提供了100多种农药残留检验手段(像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等)。质检部门也专门给出了进、出口商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手段,具体涉及到有机磷检测、有机氯检测、拟除虫菊酯检测、氨基甲酸酯检测等百余种检测技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由单一化合物到百余种化合物检测手段的转变,在监测的准确性、可靠性上也有了质的飞跃。

我国加大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迫在眉睫。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时通常要用到的试剂是乙酰胆碱酯酶,该试剂以前大多是依靠从国外进口来的获得,成本十分高昂。后来,我国相关研究人员从家蝇头部提取出一种十分敏感的酶源物质,最后得到了乙酰胆碱酯酶,从而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试纸,实现了对有机磷等农药的精准、高效地检测,可靠性超过了90%,大大提高了检测物质的效率性和准确性

2.2化学污染、微生物污染严重

目前导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污染、兽药残留以及升华污染等几项。环境污染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加重,我国的一些湖泊、河流、近海域的水产品中通产含有大量的有毒、致癌物质,一些湖泊由于富营养化以及长期的有机物污染使得水生物体内的重金属、有机物不断富集,在食用后就会转移到一体内,从而对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另外,各类兽药、激素饲料等被大量用于牲畜、家禽的饲养当中,导致肉类、蛋类、奶类产品也潜在食品安全问题。一些微生物本身携带及代谢的毒素是导致食品源性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向沙门菌、大肠杆菌等等。

2.3加工过程未严格按照相关要求

一些食品加工部门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为严格按照工艺标准以及国家食品安全要求进行,像未将微生物全部消灭、杀菌剂等药物超标使用、肆意使用工业色素、食品添加剂过量等。一些转基因、辐照、保健等食品等也越来越让人们担忧。另外,还存在大量的违法生产、弄虚作假等问题,忽视食品卫生、无证生产等问题。

2.4宣传不足、管理不力

虽然现在消费者越来重视食品安全,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安全食品的辨别能力却很低。像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消费者抽查资料显示,高达半数的人并不了解哪些真正是安全食品,近四分之三的人对食品安全标识没有概念。此外,面对当前诚信度低、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的消费环境,宣传不足、管理不力对此现象的出现必然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3提高食品安全对策

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篇2

近些日子,媒体曝光了一起又一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公众倍感恐慌,不仅来自对这些问题食品的恐慌,更多的是对未知食品的安全产生了质疑。

欧陆分析——国际领先的独立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我们将满足您所有的食品安全检测需求,我们的服务为您的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关于欧陆分析

创建于1987年法国南特的欧陆集团,在食品、药品、环境等检测领域具有国际领先地位,是欧洲检测领域的顶级测试机构。欧陆集团广泛分布于全球33个国家,170多个地区,拥有超过12500名员工,其年营业额可达10亿美金。早在2005年,欧陆集团就在中国苏州开始投资建立食品和药品测试实验室——欧陆分析技术服务(苏州)有限公司。

短短几年之间,欧陆分析技术服务(苏州)有限公司已获得CnaS认可,Cma认证及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资质。此外,欧陆分析苏州还成功获得了德国认可机构DakkS(原名DaCH)对实验室的认可,认可范围涉及残留物检测、微生物检测、重金属检测及三聚氰胺检测等等。欧陆集团在中国业务的迅猛发展,国际资质日趋完备,客户认可度不断提高,迅速奠定了欧陆集团在中国独立第三方检验检测行业中的国际检测地位。

欧陆分析实验室的重点业务

欧陆分析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检测仪器与设备,以资深技术团队及经验丰富的食品安全管理专家为后盾,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食品检测项目,并结合客户的各种需求,量身定制食品安全的检测包裹和解决方案。其中包括食品的农药残留检测、动物食品的兽药残留检测、转基因检测、微生物检测、添加剂检测、重金属及微量元素检测、营养标签测定、二恶英及类二恶英多氯联苯检测、苯并芘检测、谷物及谷物产品的真菌毒素检测、红酒果汁真实性检测等检测项目。通过不断的研究、开发以及授权和收购,欧陆分析集团已经在生物检测技术和分析科学领域确立了最新的发展方向,将为客户提供独一无二的检测服务。

除了以上提到的食品相关的检测项目,欧陆分析还可以提供专业的取样、验货和工厂审核服务。现如今,大多数企业都已经认识到,审核可以帮助企业达到各类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但是仍然很少人知道,审核还是一项帮助企业提升经营水平的有力工具。通过审核,企业可以获取从产品质量到商业安全等更多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欧陆分析借助其强大的网络站点和经验丰富的食品领域专家团队,确保提供规范的取样、验货服务,保证最终交付的产品满足相关标准和要求,降低风险提升产品品牌。

欧陆分析遵循“科学、公正、准确、高效”的质量方针,遵循国家准则及各国国家法律法规,在严格的程序下开展检测工作,对所有委托方均持科学、公正、严谨、保密的态度。

欧陆分析实验室的送检流程

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S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95-0081-02

0引言

食品检测与分析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大,既包括各种食品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检测与分析,也包括各种食品添加剂、食品佐料、辅料的检测和分析,食品所具有的特点是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因此对不同食品进行检测的目的与要求也不完全一样,本文将对目前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做综合性论述,希望对读者会有所帮助。

1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分类

目前,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大体有以下几种:

1)仪器检测法;

2)化学分析检测法;

3)免疫分析检测法;

4)定性、定量、在线监测检测法。

本文主要对仪器检测与免疫分析检测法做简单介绍。

2仪器法检测流程及细则

下图1为仪器方法的检测流程:

仪器检测法中,最为核心的步骤就是样品的采集,所谓样品采集就是在大量的需要检测的食品中,有针对性的选取特定量的具有代表意义的食品作为分析检测的样品,进行检测。

在进行样品采集时,要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时性,同时,样品采集应遵守以下几点细则:

1)采集的样品要均匀、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

2)采样方法要与分析目的一致;

3)采样过程必须要保证样品自身具有的理化指标,防止样品水分、气味等组成成分的消散;

4)防止带入杂质或污染;

5)采样方法要尽量简单,处理装置尺寸适当。

3仪器检测技术类别

1)色谱检测技术;包括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

2)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包括气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串联质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毛细管电泳—质谱;

3)痕量无机物定量检测技术;包括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4)无机元素形态分析检测技术;包括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

3.1气相色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目前气相色谱检测技术被主要应用于:

1)反式脂肪酸的检测;

2)苯,氯苯,氯酚类的检测;

3)有机氯农药的检测;

4)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5)食品添加剂的检测;

6)食品包装物中挥发物的检测;

7)食品中香精、香料的检测。

3.2气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分析

气相色谱分离与质谱定性定量结合可进行如下分析:

1)对食品中残留物尤其是农药残余进行分析;

2)对未知物分析;准确测定未知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

3.3高效液相色谱仪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可分离热不稳定和非挥发性的、离解的和非离解的以及各种分子量范围的物质,其可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苏丹红、三聚氰胺、合成色素、生物毒素、敌敌畏、双酚a等物质及其所含量。

3.4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分析

1)适用于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和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分析检测;

2)适用于复杂基质样品,特别是食品、生物样品中的农兽药残留的定性定量分析检测;

3)适用于多组分分析检测。

3.5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检测技术

电泳技术和现代微柱分离相结合的分析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高分辨率,高速度,样品用量少,成本低;

2)非常适合水溶性或醇溶性成分的多组分分离分析。

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检测技术目前在食品功能成分的分析和添加剂的检测上有广泛的应用。

3.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技术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当时建立了第一台将等离子体与四级质谱仪相连接的分析检测仪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有:

1)灵敏度高,一般检出限可达ppb级;2)线性范围宽,一般浓度范围跨越五个数量级;3)选择性高,元素之间测定相互干扰少;4)操作快速,并能进行多元素分析;5)有同位素信息;6)在一定质量数范围内,仪器能提供稳定均匀的响应。

3.7快速检测技术

快速检测技术也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中的一种,免疫检测是快速检测技术中最主要的方式,目前免疫检测已经是食品安全监管中主要应用的技术,在未来,便携式、高集成度的快速检测装备是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发的重中之重,以芯片技术为代表的新型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并将会引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

3.8免疫分析检测技术

免疫分析检测技术的特点是:

1)特异性强、灵敏度高;2)方便快捷、分析容量大、检测成本低;3)可提供系列化的产品以及技术,产品可以商业化;4)选择性及抗干扰能力强、响应快;5)实时监测到表面的抗原、抗体反应。

疫分析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

1)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2)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3)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4)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4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食品质量问题的逐渐突出,人们越来越关心食品的安全问题,社会相关检测与管理部门也日渐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各种安全检测设备与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与更新,先进,精确的仪器设备也极大的提高了食品安全检测的效率,是人们百姓受益匪浅,至少可以放心的食用通过检测的安全的食品。目前,大部分食品农药残留的检测都是通过选择性的检测器,如电子俘获检测器、氮磷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等,在未来,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免疫学技术、蛋白质技术、农药残存检测技术等各种技术将会得到越来越深入的发展与运用。

5结论

食品安全关系到民计民生,牵涉着黎民百姓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国政府已把食品安全问题的地位等同于国家安全的地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的重任,必须要给予大力的研究与发展,以确保国家与人们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董亚萍.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5).

[2]张素霞.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5).

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篇4

[关键词]仪器分析法食品检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244-01

仪器分析法有很多种,每一种检测的方向都不同,对检测环境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某些仪器分析法还属于新兴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随着广大科学工作者研究的深入,仪器分析法在食品检测中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检测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一、仪器分析方法在食品检测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食品安全现已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吃上健康的食品,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检测非常重视。随着食品检测重要性的提升,检测方法的选择也随之变得非常重要。传统检测方法主要有感官法、化学分析法。感官法最简单,而且几乎不需要花费成本,但是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却有待研究,即便能够检测出食品的确存在质量问题,但却无法量化。化学分析法应用较为频繁,检测结果比较准确,但是却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相比较上述两种常规方法,仪器分析方法在食品检测分析中应用价值更高,不仅检测结果可以保证,检测方法也非常多,几乎可以应用在任何食品的检测中,而且检测时间不长,比单纯的手工操作检测更规范更科学。可以说,应用仪器分析方法进行食品检测分析,被检测的食品质量会更有保障。

二、仪器分析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电化学分析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仪器分析法中有很多种类,电化学分析法就是其中之一。现阶段,电化学分析法主要应用在食品生产安全控制方面。但是因为电极主要是低价离子的应用,所以在食品检测中应用范围并不广。再加之,电极电位值对试验条件要求非常高,一旦实验条件发生变化,检测结果可能就会发生变化,与标准曲线相比,不够稳定。现如今,电化学分析法主要应用在食品氰化物检测中,检测效果非常好。同时,电势溶出对含混合金属的食品检测效果比较好,可以用来检测酱油、醋中的砷比重,不需要消化,也不需要预先处理。电化学分析法虽然有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某些方面却十分先进,值得在食品检测中广泛应用。

2、光谱分析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目前食品检测中,光谱分析法应用最为广泛最为频繁。主要有如下几种:

首先,可见分光光度法,也可以称之为紫外法。每种食品物质的电磁辐射不同,得到的可见吸收光谱也有很大的差异。此种方法通常用来对食品中的铅、铁等金属离子进行测定;其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此种光谱分析法应用时间比较长,在上世纪60、70年代得以普及,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应用比较广泛。该方法主要用来测定食品中的痕量矿物质的含量,正是由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广泛应用,我国的食品分析、食品毒理学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再次,荧光分光光度法,此种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典型的痕量分析法,应用时间并不长,主要是用来测定食品中的铅、硒,对其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最后,近红外光谱分析法。该光谱分析法也可以算作是新兴技术,该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非常明显,不仅能够精确的检测出食品中所添加的防腐剂具体成分,同时还能够对粮食中的纤维素、脂肪等进行有效检测,还能够对谷物加工质量进行相应的测定。目前此种方法已经成为国外某些国家检测大豆、小麦中蛋白质含量的标准方法。

3、色谱分析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3.1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是20世纪50~60年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快速分析方法。在食品分析检测中,凡在气相色谱仪操作许可的温度下,能直接或间接气化的有机物质,均可采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测定,如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糖类、脂肪酸、残留农药等。

3.2液相及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常所说的主层析、薄层层析或纸层析就是经典的液相色谱,特别是在食品组分分析(如维生素分析等)及部分外来物分析中,有着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近年来很多新型专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不断问世,如氨基酸分析仪、糖分析仪等,分别在检测食品中的污染物、营养成分、添加剂、毒素等方面得以充分应用。

3.3离子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是1975年Small等人首次提出并建立的,在食品分析检测中应用日益广泛,所分析的样品几乎涉及食品工业分析的各个领域,如水、啤酒、奶制品、肉制品等。

4、质谱分析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质谱仪是用一束电子流轰击被研究的物质,把形成的正离子碎片的图谱定量地记录下来,这种记录就是质谱图。在食品分析中能够定性或定量地检测出食品中挥发性成分、糖类组成、氨基酸(蛋白质)、香味成分及有毒有害物质等成分。

5、核磁共振分析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在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中,核磁共振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这项技术能够提供分子中不同类型氢原子的信息。在食品行业中可以对油脂、水分以及利用体系中不同质子的驰豫时间不同来研究淀粉的糊化、回生或玻璃化转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其分析粉状食品结块的机理,研究食品的结块与玻璃态转变温度、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为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提供理论基础。

6、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微量分析技术。基本技术包括方阵构建、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和结果检测。这项技术在食品微生物领域、食品卫生检测领域、食品毒理学、营养学、转基因产品检测中均有应用。其主要分类有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以及特别适用于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基因芯片。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或Dna微阵列,通常采用原位合成与合成点样法制作,能以其高信息量、高通量,同时检测、分析大量的Dna/Rna。此项技术是将大量的探针分子固定在支持物上,与标记的样品分子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杂交信号的强度,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可以获取样品分子的序列和数量信息,判断该样品是否含有转基因的成分,鉴定该食品是天然的还是转基因的,是否在安全的限度内。利用该技术可检测食用成品和鲜活的动植物材料,灵敏性强、假阳性低、简便快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食品检测事关食品安全,为了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品,食品检测必不可少。仪器分析法作为食品检测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方法,优势明显,不仅保证了食品安全,同时也为我国食品毒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曾武捷,舒翔.食品检测仪器设备的应用及展望分析[J].福建农业.2015(01).

[2]关海宁,徐桂花,刀小琴.仪器分析方法在食品检测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06).

[3]吴素蕊,刘春芬,阚建全.质谱技术在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4(01).

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篇5

关键词:食品感官检验物理分析化学分析综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19-02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群体对食品质量检测部门的认可度。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以及2013年中秋前夕煌上煌“鸭脖蛆虫”事件给中国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加大食品的分析与检验工作力度已经迫在眉睫。食品分析与检验主要是对食品中出现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保证食品在流入市场后不会对公众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农兽药、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安全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检测监督体系,提升食品分析与检验部门的工作质量。

1食品质量感官检验法

感官检验是对食品进行安全分析与检验的基本手段,不需要依赖专业的检验分析设备,多用于一些无法依靠仪器进行检测的食品,主要包括了水果的味道、食品的风味、烟酒与茶叶的气味等。感官检验针对不同的食品特性,有着不同的检验方法。例如水果一般采用味觉检验与视觉检验,烟酒则采用嗅觉检验。部分特殊的食品,还需要进行触觉检验与听觉检验。感官检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检验人员主观方面的影响较多。感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食品质量特性均有差别,检验的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感官检验更多的受到检验人员性格、心理情况、健康情况、生活习惯的影响,无法较为准确的确定食品的质量优劣。

2食品质量物理检验法

食品质量物理检验法是对食品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与分析,主要包括食品的温度、沸点、透明度、折射率、密度等一系列指标。这样可以较为准确的确定食品中某种成分的实际含量,然后对照相关指标范围,分析食品中该成分含量是否在规定范围之内。

物理检验法也是目前食品安全分析与检验主要使用的手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通过分析食品成分的密度,可以测定糖液中的含糖量,也能准确的分析牛奶是否掺水、是否经过脱脂处理等;分析食品的折光率,能够测定果汁、蜂蜜、糖浆等食品中的固体物质含量,也能较为准确的测定牛乳中的乳糖成分;通过旋光法能够测定饮品中淀粉含量与蔗糖含量等。

3食品质量化学检验法

食品质量化学检验法主要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定量分析,针对新型食品的流入才会采用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对食品进行测重,确定食品中水分、脂肪、纤维、果胶、灰分等一系列固体成分的质量,并对其中关键成分的质量进行分析,观察其是否在食品安全标准范围内。然后依靠酸碱滴定与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对食品的酸度、蛋白质、还原糖、维生素D等一系列指标进行测定。

化学检验法通过检验仪器能够精确的确定食品中水分、脂肪、纤维、果胶、蛋白质、维生素D等一系列成分的含量,是食品安全检验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检验动植物油脂品质的时候,一般采用常规单位体积质量的测定方法,在特定温度下测定比重瓶中单位体积的液体脂肪重量。在测量过程中,采用Jaulmes比重瓶与Gay-lussac比重瓶进行分别测量,然后对比两次测量的结果,其中误差不能超过5%。

4食品质量物理化学综合检验法

食品质量物理化学综合检验法主要依靠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手段,测量食品的光学性质与电化学性质,得出食品相关成分的质量或含量。

光学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食品中的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食品添加剂等成分的含量;电化学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糖类食品中糖分的含量与食品添加剂成分;质谱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食品中维生素、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成分的含量;色谱分析法是我国近年来研发的新型食品质量检测与分析技术,能够对食品中的氨基酸、维生素、糖分、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成分进行精确的测量。

例如在维生素D的含量的确定中,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该制剂项下制备的供试品溶液a,净化用色谱柱系统分离维生素D项下的方法处理,至“用氮气流迅速吹干”后,加入异辛烷2ml溶解,通氮排除空气后,密塞,置90℃水浴中,加热1.5小时后,立即通氮在2分钟内吹干,迅速精密加入正己烷2ml,溶解后,即为供试品溶液C。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溶液适量,加异辛烷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维生素D50单位,精密量取2ml置具塞圆底烧瓶中,照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的方法,自“通氮排除空气后”起,依法操作,得对照品溶液。含量测定在上述第一法的色谱条件下,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C,交替精密进样200μl,量取维生素D的峰值,按外标法计算含量。

5结语

食品分析与检验工作的质量关乎社会公众群体的饮食健康安全。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现状,需要加大食品分析与检验工作的力度,才能有效保障社会公众群体的饮食健康安全。笔者通过分析上述四种食品分析与检验的方法,以供食品安全检验人员归纳与总结,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郏征伟,毛秀红,陆继伟,等.食品分析水平测试计划农药残留能力验证中分析方法的选择及其结果评价[J].农药学学报,2011(03).

[2]安红梅,尹建军,张晓磊,等.同时蒸馏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12).

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研究

所谓的食品安全是对食品处理、加工、贮藏过程中预防食源性疾病进行描述的学科。食品安全问题切实的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人们将关注的热点逐渐转移到食品安全上来。这就要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检测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从而提高食品安全性,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一、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状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食品生产和生活水平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导致食品由家庭烹饪逐渐向专业企业加工生产为主转变,在提高了食品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即食品安全隐患增加。食品安全问题已逐渐呈现出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食品安全问题列为重要民生项目。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损害经济利益,而且有损国际形象。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疾病控制中心报告[1]显示,在美国,每年有76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并且有5000万人死亡。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水源污染以及非法添加激素、药物等方面。不仅如此,兽药的非法使用也导致了严重的急性中毒事件发生,严重的威胁和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

二、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技术检测体系

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我国政府建立了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使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拥有了219项实验检测方法,而且极大的丰富了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为食品安全的检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检测方法,使食品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这一体系中的兽药多残留检测方法能够检测的兽药品种可高达122种,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的农药品种更是有150种之多。不仅如此,这一体系中针对H5、H7、H9等类型的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的成功研制,为我国禽肉进出口贸易安全提供了重要检测基础。[2]

三、我国现阶段普遍使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3.1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一种无损的快速检测技术,分析成本低,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运用较为广泛。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物质发射或吸收电磁辐射以及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荧光光谱、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

3.1.1荧光光谱

荧光光谱被广泛运用在食品检测研究方面,它具有快速、敏感、无损的分析技术,并且能够在几秒内提供物质的特征图谱。人们曾运用前表面荧光光谱技术对蜂蜜品种的真假进行了分析。

3.1.2拉曼光谱

拉曼光谱用于在食品安全检测分析过程中,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分析,还可以对食品成分中含量的多少进行检测。拉曼光谱技术是在键的延伸和弯曲的震动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对光的散射强度和拉曼移位作图来获取信息。它可以将受污染的小麦粉、玉米蛋白和豆粕混合物中的三聚氰胺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3.1.3色谱、质谱技术

色谱技术运用的是当两相做相对运动时,由于不同的物质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用过不断分配,从而达到各物质被分离的目的。这是一种物理化学分离方法。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色谱技术日臻成熟,不仅具有样品用量少、检出限低分离效能高、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和使用方便等优点,而且早已被广泛的运用于食品工业的安全检测中。

气相色谱法能够准确灵敏地进行快速定性与定量分析,在食品检测中广泛的应用于天然毒素、农药、食品添加剂、兽药等的检测。[3]不仅如此,王会峰等人利用色相色谱法建立了香菇中40种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拥有仪器操作简单方便、应用广泛但灵敏度不高等特点的薄层色谱法被普遍应用于农药、毒素、食品添加剂等方面。梁洪军等采用的具有操作简单、便捷、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的薄层扫描发被广泛用于食品视频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定量检测中。

质谱是一种理想的色谱检测器,它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将色谱、质谱联用,不仅能够将二者的优点相结合,而且成为了分析化学的研究热点。对于有机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普遍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对于急性较大,热稳定性强、难挥发的样品普遍运用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分析。

3.1.4高光谱图像技术

高光谱图像技术是一种集图像信息与光谱信息于一身的新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农畜产品及食品品质和安全性检测方面。Kim等人曾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高光谱图像系统对食品的品质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其原理在于利用多光谱成像系统通过最佳条带的检测来对食品的加工过程进行控制,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2生物检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检测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食品安全的检查中来。生物检测技术是利用生物材料与食品中化学物质的反应,来达到检测的目的。其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结果精准、灵敏、选择性高等相当多的优势。现阶段应用于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芯片技术中。

3.2.1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反应速度快以及成本低廉的优点的一种将生物识别元素同目标物质相结合的物理传感器,它扮演着食品检测活动中的主要角色。它能够有效的检测出食物中所存在的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致病菌以及抗生素等。例如食品中的亚硝酸盐成分、有机磷酸酯和氨基甲酸盐成分等。

3.2.2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一种能够将分析过程集成在芯片上完成,实现样品检测连续化、集成化、微型化和信息化的一项综合分子生物技术、微加工技术、免疫学、计算机等技术的全新微量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它能够对食源性微生物、药物、真菌、转基因食品以及病毒进行检测和分析。

总结:

随着日益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对此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为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祖国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人员加大了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行了不断地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鉴别阶段向现代分析技术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种类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的出现,使我们可以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监控,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吃到安全、健康的食物。

面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我们要致力于建立快速、准确的食品检测方法的探索,以满足越来越高的检测需要。

参考文献:

[1]宣伟.王军.汪秀月.张淮.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2011.(09)47-51.

[2]吴园园.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0.17.

[3]王雷.乔晓艳.董有尔.等.高光谱图像技术在农产品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应用光学.2009.30.(4):639-645.

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篇7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缺陷标识

中图分类号:tS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35-01

文章主要对转基因的原料作物以及转基因成分进行分析检测,消费者需要了解到插入的外源基因的信息以及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否对人体以及环境有害,这就需要很高的转基因食品的分析检测技术。分析检测技术的基础为标识制度,标识制度有自愿标识制度和强制标识制度,尽管各国之间标识制度不同,但食品进出口时仍需对标识制度进行参照。转基因食品的分析检测技术主要有组学分析技术、光谱学分析技术、D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策略、分子特征分析检测技术、转基因快速检测技术、转基因定量检测技术等。

1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超过50个国家对转基因食品采取了标识制度。这类制度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标识,另一类是自愿型标识。其中,有着非常严格和预防性的法律制度以及对需要标识的阈值进行规定的国家为中国和欧盟等;另外,采取自愿标识通常在只有食品中存在明显差别如过敏原的情况下才进行标识。尽管各国采用不同的标识制度,但是除却政治因素,各国考虑更多的是实际检测能力。经过批准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全都具备相应标识制度,所以说,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是转基因食品的重要组成。

2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

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转基因分析检测技术也不断进行发展。转基因食品的非期望效应的评价依赖于组学分析技术,而数字pCR技术的出现和好的弥补了普通pCR技术在转基因检测方面的缺陷[1]。在精确定量方面基因拷贝数的绝对定量通过一定的技术也能够实现,另外,等温扩增技术和试纸显色原理在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能够帮助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快速检测。

2.1组学分析技术

组学分析技术含有蛋白组学、转录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技,是对一类个体系统集合的分析技术。蛋白组学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对一个细胞中全部蛋白质表达进行研究的技术。蛋白组学主要研究某一细胞或者生物在一定的病理及生理情况,其蛋白质的特点、数量、功能等[2]。转录组学主要研究细胞在表达某一功能其基因的和,其研究成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信息和外源基因进入受体中所表达的状况。代谢组学主要是对细胞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全部的小分子代谢物质进行研究。

2.2光谱学分析技术

近红外光谱检测是转基因光谱学技术的主要技术。近红外光谱检测的优点在于其穿透性很强,因此不需要对其检测物质进行基因组提取或者预处理。尽管还不能确定转基因光谱学检测的准确性,但是光谱学检测的优势在于简单迅速和无损检测。因为消费者格外关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因此,光谱学和组学分析的关注方面都在转基因食品的非期望效应上。

2.3D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策略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分析检测技术的的主要研究方面是在蛋白质和核酸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以Dna作为检测基础的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其检测的灵敏度较高并具有特异性[3]。聚合酶链式反应也是被广泛使用的转基因分析技术之一。另外,较为常用的还有酶联免疫吸附法。pCR技术是Dna水平检测较为常用的技术,因其导入受体的外源基因的位置和大小无法确定,所以,在检测过程的实现需要筛选技术的辅助。其中,使植物体能够稳定表达的低拷贝基因内标基因和标准物质是pCR检测中常用的物质。

2.4分子特征分析检测技术

将转基因作物或食品中受体所插入的外源基因的所有信息称为分子特征,主要有外源基因的特异序列、插入位点及数量、外源基因两侧的侧翼序列等。这些信息是整个分析检测技术的基础,能够辅助转基因作物或食品分类、评价等。分子特征既是转基因分析对象的同时,又是转基因的检测对象,在快速检测和精准定量检测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在组学分析技术中也有着重要影响。

2.5转基因快速检测技术

完善的转基因食品分子特征信息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信息筛选库。但是在地方食药监局和港口出入境检疫局的工作人员对精准、高效的检测未知样品的技术重视程度更高。转基因分析检测在实际中的应用应该是没有进行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也能够利用技术手段来进行检测。其中pCR技术需要在变温的条件下进行多步骤的操作,显然不符合高效的原则,因此,有必要进行开发恒温下的检测技术。转基因快速检测技术有等温扩增检测技术、试纸检测技术等。

2.6转基因定量检测技术

制定标识的基础为分子特征,而利用定量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标识阈值的确定。一方面,定量检测技术能够在科研工作中进行样品转基因相对含量以及外源基因拷贝数的确定;另一方面,定量检测技术还可以在田间对样品的含量进行确定,并依据其阈值提供处理措施。作为贯穿整个转基因分析检测工作的技术手段,定量检测技术为标识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有传统的定量检测技术、数字pCR检测技术、新材料辅助的定量检测技术等。

3结语

自世界上首例转基因作物耐草甘膦品系转基因大豆问世以来,转基因作物开始飞速发展,传统农业受到很大的冲击。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流入市场,转基因食品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人们开始注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来预防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安全问题,在1922年,世界各国倒成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来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规范。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和监管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成分分析检测,因此,转基因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技术也属于全球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技术,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曹福成.试论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与企业,2013,(9):338.

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篇8

【关键词】 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措施

食品安全是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食品检验检测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判断食品卫生、质量合格与否的主要手段,并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市场监管和产品贸易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技术支撑责任,对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提高食品生产水平也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一个国家的食品检验检测水平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同时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社会稳定。在当今食品安全新形势下,我国应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的要求,以此为契机整合社会资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有益经验,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1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对食品检测方式不合理、企业自我检测意识不强、检测监管重结果不重过程等现象。在食品检测方式,我国目前对食品安全监测的投入十分有限,食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不健全,传统式、突击式和运动式抽查较多,监管监测工作不能全程化、日常化、系统化,导致有害食品生产销售依然普遍。同时,现有的检测机构的能力与社会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等安全类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均不能满足我国目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

1.2食品检验检测机构重复设置 质监、食药监、工商、卫生、农业、检验检疫等部门都有自己的检验检测机构,但检验检测机构设置没有统一规划,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甚至一些机构只是低水平的复制。单从地方检验检测机构来看,单位之间硬件基本一样,检验检测同质化倾向明显,开展的主要是常规项目的检测,但对于花样不断翻新的假劣食品却力不从心。检验检测机构重复设置造成了检测资源的浪费,并严重影响了我国检验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

1.3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食品检测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检测方法不够全面和不够完善,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成熟,现有的一些快检法存在灵敏度不高或者特异性不强等,还存在“快速不准确,准确不快速”的问题;各行业各领域检测技术水平更是参差不齐,检测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偏低。

1.4检测信息透明度不高 我国目前与食品安全有关信息的公开情况很不理想,食品检验检测结果几乎从未公布。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只有少数食品生产企业公开了其信用信息,部分政府网站食品安全信息长时间不更新。

1.5企业违规惩罚力度不足 惩处力度不够是一些食品企业和监管人员以身试法的重要原因。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双倍赔偿”的条款,《食品安全法》中也有“十倍赔偿”的规定,但对企业和商家来说,这些只是伤及皮毛。

2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措施

2.1创新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机制 我国政府对于食源性危害、食品生产以及食品流通等问题的管理,要在原来计划经济和西方发达经济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位。因此,要结合我国国情,将我国现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运作模式更新为“以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的管理模式,达到各部门分工与责任明确的效果。同时,改革标准管理体制,增强制定标准过程的科学性,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的相关制度建设,包括“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制度、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及食品安全预警制度等。

2.2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的协调机制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是由多个部门同时进行的,但由于各部门相应的协调机制差,多头进行,缺乏相互沟通,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统一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2010年新成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初步形成跨部门的统一收集分析体系,统一机构协调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通报、预报和处置。

2.3加强实验室的装备和认证管理 加强实验室的装备是适应不断发展的食品质量分析要求的基本措施,没有相应的技术设备进行各类监测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具备从前处理一直到仪器检测所需配套先进仪器,才能保证分析质量。

2.4增强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 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整合和交流平台。将分布在各监管部门和地方的食品检验检测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分析,形成由点到面的信息网络,保证信息数据的及时性、全面性、可靠性、统一性。食品安全的统一信息平台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府内部的信息平台,使监管食品安全不同环节的管理部门实现信息“无缝对接”;二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和平台,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科学、权威的信息。

2.5积极参加国际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有关食品安全监测活动,加大对外交流力度,特别是参加国际组织的各种技术培训和咨询,培养一流的监测人员和数据管理人员。通过交流和了解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的不足,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利于我国在食品安全监测方面快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总之,我国要以保障食品安全、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并重的思路,做好创新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机制,避免检测机构的重复建设,提高食品检验技术,增强信息透明度,加大惩罚力度,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尽快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林晶.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10,(12).

[2]周健.进一步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J].监督与选择,2007(1):24-25.

[3]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2):14-20.

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色谱技术;应用

所谓的食品安全就是按照食品的用途来进行相应的制作,使得消费者在食用之后不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目前,我国的食品种类繁多,身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进而增加了加工、贮藏、运输等工作环节。食品安全包含的范围也相对较广,主要以食品卫生,食品质量以及食品的包装等为主。而且,影响食品安全中的不安全因素也表较多,其中各种形式的污染是主要原因。为了改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将色谱法运用到食品检测中,进而保证食品的安全问题。

1.色谱技术的原理和发展

1.1原理

所谓的色谱法就是一种物理化学分析和分离的方法。分离就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吸附能力的差异性为依据,使得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系数存在明显的不同,然后在两组间进行多次分配,达到分离的效果。对于色谱法来说,分类方法较为常见,主要是以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纸色谱依据薄层色谱为主。

1.2色谱技术的发展

色谱是一门学科,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源自于俄国,著名的学者创造了经典的色谱法,但是这种色谱方法分离速度较慢、效率较低,所以很长时间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不同的色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在各个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接下来,笔者就对不同的色谱技术进行深入地介绍。

第一,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气相色谱技术是英国的著名科学家创立的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分离方法,是现如今所用的色谱技术的基础和前提,这种技术本身具有高效能、高选择性以及高分辨率的特点,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用于沸点低以及挥发性大的成分中,对其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种可以检测到食品农药残留的新型气相色谱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就是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和普通的分析方法相比,这种技术的分离度相对较高,而且效果较为明显。

气相色谱技术的单独应用也不能有效地达到检测的效果,因此,可以考虑和其他的技术进行配合,其中较为常见的技术就是iR、mS,使得这种方式成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依据。气象色谱法在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技术的制约,其中温度是一项重要的因素。由于最高温度要控制在350-500℃,因此,对于高沸点的化合物来说,就无法采用气象色谱技术。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进行高沸点成分的分离和分析工作就成为了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

第二,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液相色谱技术也是以经典的色谱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在现如今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上来看,减少了一些液体流动相,因为,这些流动相的主要特点就是价格较为昂贵,而且对于环境的污染程度也相对较大。由于液相色谱法的操作较为简单,因此,、在进行食品的安全检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第三,质谱联用技术。所谓的质谱法就是运用电子撞击气态分子的方式,将已经分解出的相应离子加入到质量分析器中,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比例来进行记录和收集工作,进而得到一定的质谱图。然后根据质谱图中的相应数据来对一些定量进行分析。将这种技术应用到食品检测中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但是,这种技术主要是和上文中介绍的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联合使用才能达到一定的检测效果。

2.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在微生物分析鉴定方面的应用

微生物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一种生物,其结构较为复杂,因此,利用色谱技术对其进行检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目前的色谱检测技术来说,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微生物鉴定主要是通过分析微生物代谢产物、利用裂解气相色谱法分析微生物本身成分和利用微生物对底物降解产物的分析来鉴定微生物。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及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HpLC应用于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细菌细胞的化学成分分析可直接测定细菌Dna的碱基组成和细菌的化学组分,为细菌的分类鉴定提供有利的证据。

2.2在食品中环境污染物测定的应用

食品中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有两种,一类是无机污染物,如汞、铜、铅等重金属。以往在测定这些重金属元素时多采用光谱仪器,如原子吸收仪。但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有研究者采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分析了食品中的有机砷和无机砷。另一类污染物是有机污染物,如二恶英、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采用高分辨色谱一高分辨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食品中的痕量有机污染物是目前常用的手段。

2.3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的分析

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导致害虫抗药性的增强,这又使人们加大农药的用量,并采用多种农药交替使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样的恶性循环,对食品安全性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为预防和治疗家畜、家禽、鱼类等的疾病,促进生长,大量投入抗生素、磺胺类和激素等药物,造成了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

2.4在食品中天然毒素的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对化学物质引起的食品安全性问题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却忽视了食品本身具有的天然毒素,这些化学物质有的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如氰昔、红细胞凝集素、河豚毒素等,被人类或动物摄人后能引起毒性反应。

河豚毒素、调味品中的氯丙醇等,都已有采用色谱的方法用于检测。通过对天然毒素的分析,提醒人们纯天然的食品也并不是一定安全的。

2.5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分析

食品营养物质的不均衡也能给人类健康带来损害,“毒”奶粉事件就是严重的营养失衡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采用色谱技术可以分析食品中的多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等等。

2.6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分析

一些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化学变化,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肉制品经高温加工会产生多环芳烃、杂环胺等,淀粉制品在油炸时会产生丙烯酞胺。采用色谱和色谱联用的方法是目前分析这类物质最有效的方法。

3.总结

在我国,色谱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较迟,如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检测方法中,许多食品安全的检测项目还采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在检测的重现性和定性的准确性上离现代食品安全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采用现代色谱的技术来解决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出现新要求将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武莹.气相色谱分析法的技术原理及其系统组成探讨[J].青年科学,2010(02).

食品安全检测分析篇10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食品安全;教师沙龙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51-02

研究生教育居于高等教育的顶端,旨在为社会提供各类高层次科研人才,基于现代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积极开展并努力深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相应于21世纪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不断充实完善国内研究生课程内容,是落实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途径。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新开“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通过对国内外食品安全课程相关情况的系统了解,并在教学理念、讲授内容、施教方式、效果评估等方面积极采取一系列创新性的调整优化举措,初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效,较好实现了食品安全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目的,“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课程也已成为国内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较为成功的课程案例之一。

一、了解国际态势,找准课程定位

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我国的食品安全也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实施食品安全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国内外食品安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趋势。如美国康奈尔大学依托其全球有名的兽医学院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成立了数个食品安全相关的跨学科研究小组,并协同承担食品安全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与研究生培养任务;在欧洲,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在全球率先设立食品安全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并邀请相关系科知名教授为研究生开设食品安全课程,全面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受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一些重点大学也陆续开始了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实践与探索。如北京大学专门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和工学院,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领域与化学院等系所合作开课,系统培养具有多学科视野的高层次研究生;中国农业大学,其从事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的研究生广泛分布在食品科学、动物医学、植物保护以及资源和环境等多个学院,可接受多个学院和不同方向导师的跨学科培养;香港理工大学还专门成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上述学校食品安全相关研究生的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科技论文和专利技术产出数目逐年增长,不仅增进了各自学校食品学科的社会影响力,也大幅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及时了解食品安全领域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国际态势,为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的精准定位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研究科技发展,更新教学理念

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是以学科交叉和科技融合为鲜明特点的。现代食品安全广泛涉及生命、化学、材料、机电、信息等诸多学科,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此外,现代食品安全科技也已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从海量的知识信息中,提取出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所良好适用的资料,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此,传统的针对单一学科和有限方向开展教学的研究生教学理念,迫切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现代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教育实践的需要。北京化工大学在开设“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时,努力坚持以食品安全前沿科技为先导的教学理念,及时引进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丰富分析测试经验和突出科研能力的师资,紧密结合国内外食品安全分析检测的最新科技成果编撰特色研究生教学课件,同时,借助具体食品安全案例的细致讲授及课堂上师生间的适时互动,阐释抽象的分析理论,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拓展学术研究视野。譬如,在不确定度与误差章节的具体讲授过程中,通过对三聚氰胺奶粉食品安全事件这一典型案例的详细介绍,以及课堂上相关主题问答,使研究生对不确定度与误差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二者的联系和区别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较好克服了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知识单向传授例常的枯燥和不足。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学术素养,对理解并实施成功的教学理念非常重要。因此,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应积极“充电”并努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时补充完善教学资料,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三、融合科技前沿,充实讲授内容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相关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讲授内容大多参考流行的分析化学专著,技术知识主要偏于经典的色谱和分子检测方法,而缺乏对生物传感、快速检测和高通量、多靶标检测等先进技术的整体介绍,一些重要的内容如食品安全采样制样、分析检测的质量控制、食品真伪鉴别和溯源,以及新兴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和设备的应用等,也未系统纳入,因此,所述课程对交叉学科知识的涉猎显著不足,与现代科技前沿的融合也十分不够,难以良好适应食品安全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要求。为此,相应于现代食品安全与检测学科的发展需求,北京化工大学在开设“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时,不仅将生物传感分析、现场快速和高通量、多靶标检测、不确定度评估、食品真伪鉴别和溯源、分析检测的质量控制以及新兴检测技术等知识及时引入课程讲授内容,并额外介绍了现代食品安全分析检测相关检测器材及仪器设备信息,良好体现了研究生课程的先进性和创新特质。譬如,课程在讲授传统的免疫检测技术过程中,也进一步介绍了近些年来国际上时兴的核酸适配体技术,通过对抗体和适配体分别用于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优缺点的详细比较,结合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研究室在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课程讲授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充实和完善,也显著提高了研究生教学质量。

四、注重课程效果,改革施教方式

为落实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精神,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也创新性地定期举办“交叉学科教师沙龙”,主要邀请校内生命科学、化学、材料、机电、信息等相关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就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课程所涉及的一些多学科问题,共同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通过相互切磋,不仅进一步活跃了学术思想,而且经教学思路的交流碰撞,也可以发现在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彼此的可供借鉴之处。譬如,在生物传感一章的讲授过程中,授课教师通过交叉学科教师沙龙了解了表面等离子体谐振传感这一重要的分子识别手段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中的应用原理,以及这种技术可通过光纤波导和半导体激光器实现现场检测设备的小型化,其后邀机电学院的老师在研究生课堂上作为检测案例介绍,研究生们非常感兴趣,较好克服了传统的一人授课施教方式的局限和不足。

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关于研究生实践活动的规定,以及相关学位论文的课题研究要求,也是影响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为协调这些因素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间的关系,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在注重内容质量的同时,也努力实现专业课程与研究生的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互相结合促进。因为,课堂教学需要走出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发展,研究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及实际能力的培养无疑也需产学研一体化机会的支持。近两年来,北京化工大学食品安全研究方向的专业硕士都被统一安排在中食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食品安全领域内知名企业参与食品中目标危害物的分析检测和试纸条等快检产品的研发等实践活动,而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研究方法也均是基于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课程所系统介绍的各类前沿技术,相关工作良好体现了专业课程与研究生的实践活动以及课题研究的互相结合,课程质量不仅得到良好保障,专业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研究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所开“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研究生课程,三年来业已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效,对我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及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具有较为良好的参考价值。通过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可进一步完善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拓宽相关专业研究生的科技知识视野,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高等学校优势学科的良好影响力,带动高校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进步,深入生命科学与化学、材料、机电、信息等诸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高校由单纯的研究型向综合型的成功转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进而为高校的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