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十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十篇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5:25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篇1

论文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发展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它是一切商品生产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征。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手段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姓“社”姓“资”的制度属性的区别。由于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与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实现提,因而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而独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制度之下并同该社会基础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要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

三十多年前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以及后来的实践,是重要的历史性尝试。在这之前,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单一的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单一的市场经济。虽然列宁很早就提出过搞混合经济的设想,但没有来的及实施。而邓小平不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的设想,还在我国进行了长期全面的实践,这不仅给我国带来了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还为认识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宝贵经验。同大多数新生事物一样,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是不完善的,有些实践也是盲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讲,是摸着石头过河。许多问题,如怎样将国企推向市场,国企要不要搞股份制、要不要搞破产、三农问题如何解决、金融体制如何改革,等等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它本身没有姓“社”姓“资”之分。但是,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本配置方面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或经济运行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性,即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根本区别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转贴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之点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基础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与之并存的必然是非公有经济的各种形式,它们将与公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也提出了改革传统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任务。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及不同公有制形式共同出资的股份制等。传统的国有制形式与市场经济尚不完全适应,经过改革,在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及国家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将会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益,在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方面发挥出特有的优势。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篇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越来越关注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思路,当代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左翼学派提出的新思潮。这样,在现今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新思潮中,对低潮中的社会主义新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效果,并且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当然,现阶段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中,应当注重其模式构建形式以及理论的新形态等相关进行相关的探讨,从而做出更好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新展望

现阶段,我国众多学者已经深入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调查,努力挖掘可供社会主义市场借鉴的相关思想材料,当然为了更好的从总体上对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应当从其中的诸如:新模式的构建以及分类、理论的新形态以及新特征、其本身的地位以及作用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以及共同点。并且有效的进行深入的研究。

1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构建以及分类

当代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新方向主要表现在其模式以及理论的有效构建以及分类上,他们设计了种种有效的新型模式。

1.1新模式的构建

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进步发展,同样,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曾经出现过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构建出来的社会主义模式,但是其本身大多是纯粹“幻想”型社会主义模式。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模式构建中,时常出现各种脱离现实的情况出现,但是社会主义本身是为现实而存在的工具,社会主义者应当不断的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从而构建出更加合理科学的社会主义模式。

在这样的现实中,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更加坚定了有效科学的构建社会主义新思路的信心以及勇气,当代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普遍已经得到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尽管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了,但是只有他们构建的市场社会主义才是真正能将自有经济以及社会道德有效结合的最终产物。除此之外,他们并不是一定要构建出一种乌托邦式的完美的观点,但是,他们认为他们提出的是一种社会蓝图,这是一个没有剥削,高效的社会主义社会。

综上所述,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已经明显的表现出了社会主义以及市场经济相有效的结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能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新模式。同时,在这样的条件下,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将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当代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思想以及新进程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同样,更加重要的是,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迪推动意义。

1.2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新分类

为了更好的深入准确的掌握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特征以及相关的理论,因此,需要有效的对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相关模式进行有效的分类,当然,市场社会主义者已经对这种相关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分类,诸如:大致分为了两类,其一是强调公平以及平等的模式,另一类是主要强调民主的模式。

总的来说,当代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共同特征大致都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以企业为治理形式的,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关的联姻问题、所有制问题、和平以及公平等相关问题等进行具体的论证以及相关的设计,并且,这样的模式下的理论都是以代替资本主义而逐渐向社会主义进行过渡的形式出现的,同样,尽管是这种形式的每一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缺陷性,甚至所有的这种所谓的模式都缺乏严密的实践以及论证,但是其本身还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以及相关的价值。

2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形态

从过去的经验中可知,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失败,其本身是不能证明市场社会主义本身是不可行的,这正是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专注于研讨新思路以及新理论,当然,在探讨中不断的提出各种各样的新的市场社会主义新模式理论,同时,也标志着市场社会主义新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1理论新形势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最为突出的便在在于批判原有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即集权型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及东欧市场社会主义提出的理论,相应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提出了新的理论形态,诸如:市场中性论以及市场主导论等相关的新型理论形式。

其一是,所谓市场中性论,提出这样一种新型理论形式的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完全脱离市场是几乎不可能的一件事,但是让市场彻底脱离资本主义,却是相对比较可能的,市场连同资本主义之间,没有一定的必须的内在联系,同时市场的内在实质,并不会完全的妨碍社会主义有效的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其二是,所谓市场机制主导论,提出这样一种新型理论形式的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市场是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中的主导机制以及交易机制等相关的主要主导形式,其在资源配置上发挥着一定的具有核心意义以及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同样,在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中,大多数的模式都是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为重要的前提,但是,在现实实践中,市场机制往往仅仅是市场经济中的附属,这样就是没有完整完全一样上的市场经济。而当代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中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肯定了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一定完全的主导意义以及作用,其有效的指出,现今的市场经济是可以从资本市场中有效的分离出来的,同样,市场经济连同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向结合的,并有效的在体现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的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基础作用以及主导作用。当然,在某种形式的公有制基础中,应当有效的创设相关的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新型的市场经济有效的制度。

2.2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新特征

当代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同苏联以及东欧的市场社会主义相比,变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新特征。其一,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应当明确的提出应当把社会主义的目的以及手段进行有效的分开,反对国有制以及社会主义相对等,主张寻求相关的不同于传统国有制并且又不同于私有制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形式。其二,以代替资本主义以及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

综上所述,当代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应当从其中的诸如:新模式的构建以及分类、理论的新形态以及新特征等方面进行探究。当代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中存在许多的新型理论以及观点,这些理论对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买洪涛,徐建平,张伟新.论市场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借鉴[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2]姚芳,孙来斌.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天府新论.2010(05)

[3]余文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想前史[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04)

[4]吕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研究综述[J].当代社科视野.2009(03)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中国市场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26-0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并以此来指导中国新形势下的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实践。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内容到形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探索,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方法。从内容上来研究,主要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框架是否已经形成?是否已经产生了具有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派?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另一文中已经作了的专门研究。在本文中笔者肯定: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已经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派,其内容就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学的产生具有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和特色性等特点。根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者有必要对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模式(外在形式)作必要的研究。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对危机的挑战,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奇迹、中国模式(张宇,2008)已经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模式,即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以下简称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和特征将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那么,中国市场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具有哪些特征呢?

中国市场模式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模式产生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30年的市场化改革实践。

一、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中国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逐步摆脱了计划与市场不相容的传统观念,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理论探索过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精辟论断,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主张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要建立的新的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就标志着中国市场模式的建立。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中国市场模式的内容概括为六个方面,在《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书中,将中国市场模式的六个方面内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就是:第一,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第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第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那么,中国市场模式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二、中国市场模式形成的基本特征

第一,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发展的认识过程,就是说,中国市场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新的理论成果。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也具有科学性,因而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也具有科学性。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产生和形成的。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下,中国市场模式也是在改革原有的计划模式中形成的。这是一件崭新的事业。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来访时对邓小平说“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改革是任何人都没有尝试过的,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尝试过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你们的尝试是一个全新的实验。如果你们成功了,就将从哲学上同时向计划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提出问题。”当前是中国向世界提问题的时候了,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才能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呢?对这个问题最有说服力的回答就是中国进行了30年的自我改革实践。在这30年的实践中,中国完成了经济体制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就这个意义来说,中国的市场模式具有革命性。

第二,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基本原则,所以走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之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出路。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不变的前提下,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允许部分私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的补充,开放市场,引进自由竞争机制。打破地区平衡,在公有制以外发展私有制。如,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地区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据统计,在1994年的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为30.26%,非国有经济为69.74%,在非国有经济中,集体经济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72%,个体经济占12.28%,股份制经济占5.84%,外商和我国港澳台经济占17.9%,这种30%和70%的比重说明,在东南沿海地区,非国有经济已占主体地位。于是,当有人担心非公有制经济的过快发展会影响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时,邓小平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思想。他说:“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是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正是这个原则体现了中国建立的市场模式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

第三,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具有开创性和特色性。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的难题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相容的问题,也就是计划和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能否实现“结合”的问题。按照传统的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突破认识上的“姓社”、“姓资”的思想,找准西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点,如指出的那样:“西方市场经济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一般规律的东西,毫无疑问,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这是共同点;但西方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的,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的,这是不同点,而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可见,找到西方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点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就这个意义而言,中国市场模式找到了二者的共同点,因而其形成具有创造性的特征。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邓小平以政治家的胆识和勇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改革和创新。他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尽量避免走极端,以中庸之道为圭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使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快速增长。这种“不走极端,走中庸”的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的原理,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在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过程中,总书记又提出了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可见,中华民族的包容、求同,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对市场经济的包容、求同的品格,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尤其是西方搞市场经济的国家是绝对不会包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只有中华民族才能做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独立的民族风格的模式。对此,邓小平早就肯定到了这一点。他说:“中华民族不是低能的民族,这一点是肯定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

第四,中国市场模式具有宏观调控的主导性和有效性。中国建立的市场模式,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就是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当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的调控会及时和有效。目前,世界上在搞市场经济的国家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受政府干预和调控的。“自从凯恩斯主义产生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西方市场经济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也有国家干预的成分。在中国市场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之所以及时和有效,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一开始,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是可控的、易控的、能控的,因而具有政府主导性的特点,这种调控在国家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和经济危机时,效果是明显有效的,因而具有有效性。

如,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时,中国提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出口转内销,扩大内需,保持人民币不贬值,成功应对了东南亚经济危机,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秩序;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当时的中国政府面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难,在抗震救灾的三年中,通过宏观调控这一主要经济手段,提出了十大经济政策。这十大经济刺激政策和4万亿的投资调控,使中国沉着应对了这次金融危机并且给世界树立了中国信心。可见,中国市场模式具有宏观调控的主导性和有效性。

第五,中国市场模式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从内容上来看,中国市场模式包括国家投资在内的混合所有制模式、多种分配模式、宏观调控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因而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个别性的中国市场模式包含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市场模式的普遍性、共性之中,如中国市场模式中既包含了英美模式中的竞争机制,又包含了莱茵模式中的社会调节机制,还包含了私有制下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以及市场失灵状态下的资本主义国家干预机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中国的市场模式含有上述市场模式的因素,但绝不是简单地“拿来”和组合。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我们认为,中国市场模式包含在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模式之中,是世界普遍性之中的特殊性,因而,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的特征。当前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当各个国家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却沉着应对了危机,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显示出了中国市场模式对世界的普遍性,因而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这就是说,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市场经济都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适合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而不能全盘照搬中国市场模式的经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市场模式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本文系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球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aKS002,w11243100。]

参考文献:

1.李晓西著.当代中国经济学家文库,时代变迁中的求索与呐喊改革开放30年回顾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幼文,黄仁伟.2010中国国际地位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林凌著.中国经济区域发展[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侯水平主编,孙成民,杨先农副主编.邓小平理论史(第二卷)[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出版社,2004

5.贾松青主编,孙成民,李声禄副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6.(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李杨,任文科,郑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7.张宇主编.中国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3.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蒋南平.马克思经济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J].江汉论坛,2009(4)

15.蒋南平.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问题.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1(1)

16.曾德祥主编,汤子琼副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篇4

【关键词】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会计改革

在深化会计改革中,如何辩证地看待会计国家化和国际化的矛盾,会计界已有了共识,即在坚持深化会计改革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大前提下,始终保持中国特色,使会计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是,如何运用根据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恰当地把握会计国家化的度,保持深化会计改革的中国特色,以便既有利于发挥其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功能,又能贴近我国的现实,发挥其作为经济管理手段的重要作用,则是当前深化会计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对会计的影响

根据科学发展观,可以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及特征概括表述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国家所有;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防止两级分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分步走,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发展生产力是首要任务,是硬道理,是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衡量一切是非的根本标准。

根据科学发展观阐述的社会主义本质及其特征,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总纲。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得力工具,深化会计改革必须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具体地说:第一,会计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为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这是衡量会计改革的标准。在现阶段,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当好参谋。第二,发挥会计合理分配收入的作用,始终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握好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份额,严防两极分化。第三,在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进程中,应注意阶段特色,与整体的改革步伐保持协调。第四,我国的会计管理模式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劳动者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第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先富起来的地区有责任和义务帮助落后地区共同发展,这就要求社会制度为企业的利润分配和资金投向朝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方向倾斜。

二、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征对会计的影响

一个国家长期积累形成的传统文化道德素养对公民的行为发挥着明显的规范作用。笔者运用国际会计学家霍斯蒂德(hofstede)提出的文化模式来研究我国的文化特征对会计的影响。

霍斯蒂德的文化模式确定了4个被认为足以反映一个国家文化特色的方面:一是崇尚个人主义还是崇尚集体主义;二是人们对权力分配的接受程度;三是对不明朗因素反应之强弱;四是阳刚相对阴柔。通过对这4个方面的具体分析,可以简要归纳出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会计的深远影响。

(一)中国是一个崇尚集体化主义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对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强化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英美等国崇尚个人主义,反对政府干涉,在会计上只制定会计准则供原则性指导,会计人员依照职业判断选择适合的会计方法,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反映在会计上有统一的会计法律和会计规范,并以国家立法形式或财政部门以政令方式强制实行。我国的会计法制、规范建设,更表现为崇尚集体、团队精神。

(二)我国是一个权距较大的国度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实行由财政部制定会计制度,管理会计事务。近几年来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在我国这样一个权距较大的社会里,推行会计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必须采用法制模式并维护会计主管部门的权威。这是保证中国会计信息真实可信、提高会计职业的地位,使深化会计改革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根本保障。

(三)我国是一个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强的社会

这种社会文化特征表现为:人们希望社会机构能够维系社会一般应遵循的惯例,对观念和行为有一套特定的看法。这种文化特征和前述的权距较大的特征一脉相承,导致人们缺乏创新精神。它对会计的影响表现为:不注重个人的职业判断,凡事皆希望有章可循。对具体的会计处理过程中遇到的新交易或事项,缺乏应有的灵敏和果断处理的能力。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的会计法律、会计规则的制订必须详细、周全。

(四)我国属于阴柔社会

其文化特征表现为:人们重视人际关系,关怀和同情弱者。反映在会计上表现为采取比较保守和稳健的原则。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市场发育程度及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对会计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遵循一般市场规则的基础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逐步实行共同富裕,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保证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我们强调行为规范,塑造文明的市场行为主体,使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在地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反映在会计上,就是必须正确地反映和维护国有权益,并使之在经营中不断壮大,同时,维护法人、私人和外资的合法权益。企业对税后利润的分配,公积金必须保持较高的比例,并切实保证其用于职工的集体福利支出。会计体系的设计、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等除了要满足内部管理、外部有关利益主体的需要外,同时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保持微观会计对国家宏观管理的协调一致。把社会责任会计引入企业,为改善生态环境作贡献。

(二)市场发育程度对会计的影响

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各种改革措施不断出台,主要包括:一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二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的责任机制和风险控制;三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四是理顺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实行税利分流,规范企业财经行为;五是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理顺产权关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六是建立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建立生产资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七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八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九是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实行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外市场衔接。上述这些措施的不断到位,对深化会计改革形成强有力的冲击: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行业之间在会计处理上的差别将会迅速缩小,最终形成统一的、规范的企业会计准则。

2.随着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的加快,国家对财政预算经费将实行严格的监控。

3.随着多元资本市场的建立,财会合一的模式将逐步革除,实行会计和财务分设。

4.会计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管理。会计核算将主要由电子计算机完成,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将放在会计分析和提供有用信息上。管理会计的种种方法、技术将被广泛应用。

5.随着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不断建立,企业规模日益向大型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企业的财务会计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增强集团成员及其基层单位的独立核算能力;二是完善合并报表体系;三是加强集团内审工作。

6.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作用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将越来越明显,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和运用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7.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家庭会计成了现实需要。

(三)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目前,构成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因素带有明显的阶段特色,对深化会计改革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1.法律制度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目前,法学界一般把法律制度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普通法制度;一类是法典罗马法制度。前者起源于英国,其特点是成文法量少,法院拥有对成文法的解释权,并据此颁布许多条例作为成文法的补充。后者的成文法量大且详尽。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阶段,大量的经济法规有待建立、完善。根据我国法制建设的做法,即由人大颁布法律,行业主管部门颁布配套的详细实施细则。在这种模式下,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会计的影响是巨大而细致的,对会计事务的发展起到绝对性作用。

2.我国独特的资本构成将直接影响会计的发展。我国坚持走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路,会计必须反映和保护国有资本金的利益。

3.税法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由于企业的税前会计收益与纳税申报表中计算的纳税收益往往不一致,存在着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必须对会计收益按税法的要求进行调整,形成独特的税务会计。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对会计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将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中国会计必须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但必须保持中国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常勋.国际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

[2]张英.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1.

[3]黄志斌.绿色和谐管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篇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特征

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总体趋势的一个人组成部分,并受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使得欧洲国家与亚非美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出现,这成为全球化的开端。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对外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对外的扩张,使亚非拉美许多国家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附庸。也使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掀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投资场所。其特征是资本、商品、货币和人员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使世界生产力飞速发展,这必然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消除贸易壁垒,规范市场规则。二战后,大量国家摆脱殖民奴役,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经济全球化步伐已然加快,步入了一个新阶段。新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使生产质量提高、速度加快,交流与合作更广,贸易、投资、金融、销售、消费越来越超越国界。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得到认可和接受。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发展和完善,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各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国政府为了能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占据有利地位,主动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必要的体制改革,完善国内立法体制,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目前,跨国公司制定经营战略均从全球着眼,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以攫取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为目的,产品主要返销母国或出口的经营模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一)市场全球化

市场全球化意味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成一体,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全球市场经济体制,通行的是价值规律和竞争原则。

较少的贸易壁垒和市场力的解放,使得货物、资本、技术、信息、服务及人员的跨越边界的流动成为可能,这种流动已不可逆转,并且得到空前发展。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由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打开国门,汇入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之中。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最落后的国家,势必都将被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席卷。

(二)生产和消费全球化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化经济活动的主体。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贸易会议)于2002年9月17日的《世界投资报告》,到2001年,全球共有65万家跨国公司,而其在海外就有85万家分公司,年销售额达到世界出口贸易额的一倍多,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3。

2002年,全世界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占全球跨国公司总量不到0.2%,却占全世界范围内国外分公司销售额的14%、资产的12%和雇员的13%。在全球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包括军事技术)以及文化中,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跨国公司的跨国生产和提供的服务活动,促进了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以及消费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渗透性和高度的互补性

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渗透,使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特征,资本、知识、资源等也将在全球市场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这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本、知识、资源等方面的互补,从而有助于全球性问题的缓解以及全球性行动的协调,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篇6

一、新型集体经济的内涵

新型集体经济是对传统集体经济的突破,产权明晰,包括多种新的实现形式,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为主,融合合作制与公司制管理模式,凭借劳动和资本分享企业收益。劳动者为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的一种组织形式”。一些传统的集体企业通过改革改制,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展现出新的活力。

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特征

1、企业是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体

企业全部或多数职工既持有本企业股份,又在企业内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强调以职工持股为主体,其持股比例为本企业全部资本或占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地位。一些企业采用股份的形式引入企业外部出资入做股东,这种企业产权主体的设置,改变了原有企业资金制度单一内生性,拓宽了企业吸引外部资本途径。在组织形式上,自愿组合,自筹资金,民主管理,自主经营,集体积累,按劳分配,入股分红。在联合的基础上确立了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实行个人所有,集体占有。

2、劳动者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本企业具有控制权

劳动者资本之和在企业产权结构中占有相对控股以上地位。在产权制度上,逐步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管理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通过控股和企业章程规定取得对企业控制权,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大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架,按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决定企业经营投资计划、选举高管人员,审批财务预决算等重大事项。

3、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形式主要体现在支付给劳动者工资和奖励、按劳分红上,依据劳动贡献决定。按资分配体现在各方股东按其股份分得红利,也有一些企业把劳动技术等要素折成股份的,这部分名义上按股分红,实质上仍是按劳分配。职工具有股东与雇员的双重身份。在取得工资性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取得劳动分红、股金分红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益。建立了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的新型劳动关系。

4、与其它所有制企业区

主要在资本结构上加以区别。新型集体经济出资入主体是本企业劳动者,劳动者对本企业有经营控制权,而国有企业出资人是国家,国家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授权,任用经营者,企业盈亏是国家的事,职工不具有控制权。而在私营企业中,不允许劳动者入股,或投资者不一定是劳动者。这些与集体经济主要由大多数劳动者共同出资共同劳动。企业不是少数人所有,而是多数劳动者所有的特征有根本不同。

5、与传统集体企业区别

所有权形式,由单一共同共有变为明晰到人,按份共有;人事及决策权由上级任免决定变为职工以股东身份决策;分配上由按劳分配变为按劳与按资分配并存的多种分配制度。企业治理结构由单一集体制度变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多种实现形式;企业地位由政府管理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三、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新型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有: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要特征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以集体共有和按份所有相结合,集体共有为主的集体企业;由职工股控股或相对控股的有限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由集体资本控股或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劳动者个人资本为基础的合作制企业;其它具有新型集体经济特征的各类企业。

新型集体经济的产生始于传统集体企业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初期大都以股份合作制改造为主,并在股份合作基础上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逐步过渡到有集体资本参加的有限责任制、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公司制企业。这些企业吸纳社会资本,与国内外企业合资合作,发展成为多元投资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各类新集体经济大量涌现。

四、新型集体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适应的

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符合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方式。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它作为市场经济,要以市场作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由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新型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而这种公有制经济有明晰的产权,产权结构趋于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化,机制市场化,同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是竞争的关系。因而有追求资源配置合理性和资源利用充分性的内在机制,容易与市场经济融合。

1、新型集体经济本质特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新型集体经济实行“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相结合”及“个人所有,集体占有”的产权制度,其财产在价值形态上可以量化到劳动者个人。但在实物形态上不由个人支配,而由集体占有和支配,在共同占有基础上,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将企业共同共有与劳动者按份共有结合起来。这样的产权制度使所有者真正到位,解决了传统集体企业终极产权不到位的问题。

新型集体经济是“民有民营民享”的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它的资本主要来源于劳动群众,是一定范围内劳动群众民有民营民享的公有制经济。新型集体经济确立“民本经济”的观念,不同于传统集体经济经营活动由政府决定,经营者由政府调配,企业用工由政府安排,排斥个人所有权的二国营模式。

新型集体经济突出了集体经济民本位的特点。首先,在产权上以投资的劳动者为主体,实行民有,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其次,在经营形式上实行民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确定经营者的产生方式,自主决定企业的用工制度,自主开展经营活动。第三,在内部管理上实行民主,劳动者通过股东会参与企业管理,通过直接持股和间接持股等形式。行使股东权利及其它民利,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第四,在经济利益上实行民享。职工在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工资性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对企业的投资享有收益。第五,在经营风险上实行共担。

这种新型的集体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体现了公有制经济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2、新型集体经济符合我国生产力现状及发展要求

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要求。生产的社会化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这种变化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新型集体经济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把单个的资源(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既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体现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又在生产关系变化上体现了公有制的特点,一方面,集体资本参股控股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共同共有财产具有直接的公有性质;另一方面,在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劳动者个人投入的资金转换成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以法入主体形式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转变是向联合生产方式的转化,符合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是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化方向相一致。

当前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是我国的重要国情。新型集体企业是自发形成的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容纳不同层次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它的企业规模可大可小,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容纳手工劳动和半机械化的生产力,也可容纳机械化和自动化、专业化的社会大生产。新型集体经济具有兼容性。能在各种行业中发展。同时独立自主性强,既有主动联结现代产业链,进行协作配套的能力,又有适时调整产品结构的机制。由于集体经济量大面广,遍及城乡各个行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宪法》中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新型集体经济的长期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有经济分布过广,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随着国家对国有经济的调整,国有经济将集中力量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骨干企业,对一般性行业将逐步退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下降。只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积极向各方面渗透,大量进入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才能增强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填补国有经济退出份额,才能保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否则公有制经济就失去在国民经济中主体地位。

4、新型集体经济与我国促进就业。共同致富的基本国情相符合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只有实现了就业(创业),才能摆脱贫困,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多种经济成份、多种资本的融合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能提高创造社会财富的效率,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新型集体经济实际上也是一种集体资本控股或劳动群众有控制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新型集体经济具有把劳动群众的个人资本融合为公有资本的功能。劳动者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共享收益,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真正为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

5、新型集体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对微观参与主体的要求

经过改革,新型集体企业不再是政府附属,摆脱了二国营模式,产权清晰,通过资产量化,经济补偿金转为股份。鼓励职工投资人股,吸收社会人人股,对外合资合作等措施,实现出资人到位,产权结构也逐步多元化。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依职责规范行使各自权利。随之配套产生新的用工制度、内部分配制度、管理和决策制度、对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各项岗位考核制度等,都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运行,企业作为法入主体,在市场中有竞争发展的动力。经营行为完全由自己决定,盈利自身受益,亏损自行负担,与其它性质类型的企业是平等竞争关系。

6、国内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证实了其与市场经济是相适应的

一大批传统集体企业、国有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变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较好。例如,白山喜丰公司原为集体企业。2003年企业进行改革,把净资5584万元量化折股,法定代表人占公司总股本13%,公司高管人员占9%,公司一般管理人员占13%。职工占12%,退休职工公益股占10%,职工平均每人量化2万元,其余为吸收社会自然人人股。随后,公司又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现在职工是企业持股主体,既是股东,又是劳动者,重大决策由职工占大多数的股东大会决定,公司实行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后,还按股分红利。公司2004年销售4亿。产量3万吨,利润3千万元,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当前数量庞大的厂办集体企业和国有中小企业正在进行改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要量化现有资产,吸收职工入股,变为新型集体经济。

7、国外具有新型集体经济特征各类企业得到了广泛发展

资料显示,集体性质的经济在国外也有较好发展。如西班牙蒙德拉贡、英国工业共有权运动、美国职工持股计划、加拿大合作社、日本农协等,目前,合作性质经济已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类合作社的社员数亿人。在农业、工业、流通、金融、保险以及各种服务业都出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合作社,西欧、北美许多国家80%以上的农场主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丹麦的奶制品90%由合作社经销,荷兰合作社销售的花卉、水果、蔬菜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实践说明,在发达国家,集体经济也是有发展空间的。它适应市场制度与生产力发展。

综合上述,新型集体经济在产权和治理结构上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又保持了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实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新型集体经济的存在是促进就业,共同致富的需要,是保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需要。新型集体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对企业法人主体、竞争主体的要求。大量改革改制发展起来的新型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市场环境下具有旺盛生命力。现在我国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适合改革成为新型集体经济。将来还要有一部分中小个体私营企业在面临生存危机或无法扩大生产时,发展成为新型集体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篇7

怎样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预期目标,使课堂教学有效。需要教师组织适合教材、学生的课堂教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实录

[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的手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数字图片(多媒体播放)感受其中的变化。

师:这十年来,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我们一同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展开新课:

师:什么是市场经济?

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市场经济?

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情境一

小王是我校江海晚报记者团成员,他了解到《财富》2012年世界500强中国部分内地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

问题:(1)这些上榜企业有哪些共同特点?(从企业的性质和涉及的行业分析)

(2)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征?

生:(1)这些上榜企业都是国有或国家控股企业,从所有制来看,都是公有制企业。这些上榜企业涉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情境二

背景:全国启动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已实施1627个项目,投资153亿。

我市与新疆伊宁县结对合作:选派援疆干部,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智力支援。

(多媒体播放小王采访我校援疆干部某校长的视频)

问题:(1)结合背景材料和视频,分析伊宁地区经济社会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2)我国为什么能够展开如此巨大的对口援疆?

(3)通过结对合作支援新疆地区的发展,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哪些特征?

生:(1)伊宁地区经济社会发生变化离不开国家的共同富裕政策的支持。

(2)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发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先富)和长远利益(共富)、局部利益(新疆)和整体利益(全国)结合起来。因此,我国能够展开如此巨大的对口援疆。

(3)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基本特征。

问题:近几年,房价持续上涨。国家及时进行调控,为什么?

生1: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不调节势必影响百姓的生活,

生2:如果房价疯狂上涨,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建房材料、装修材料、人工费等)费用的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师:看来,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也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师:小王还想知道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该运用哪些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呢?

多媒体展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问题:你能从中概括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吗?

生: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师:小王还收集到国家部分调控房价的政策措施。让我们结合这些政策措施一同体会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情境三

国家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统一按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央行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

问题:(1)这些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

(2)国家是如何利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1)经济手段。

(2)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国家运用经济计划,调整经济利益,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

情境四

为了规范房地产行业,我国已制定了《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律,相关执法部门依据法律,加强执法检查力度。

问题:上述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国家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法律手段。即国家通过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来调节经济活动。

情境五

政府对房价过高城市实施“限购令”;对于情节严重的捂盘惜售等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问题:以上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国家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行政手段。即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师:记者团的其他成员在了解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情境六

记者甲:政府只要实施合理经济政策就可以管好房价。

记者乙:我觉得调控房价法律手段最重要。

记者丙:只需要用限购令来调控房价。

问题: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小组合作探究。

生1:记者甲只强调了运用经济手段中的经济政策来调节房价。是片面的。

生2:记者乙只强调了法律手段在调控房价中的重要性,也是片面的。

生3:记者丙只看到了行政手段的直接、迅速。但是,忽视了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容易导致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生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各手段不能单独使用,应该使用“组合拳”,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师:让我们一起帮小王总结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

生:本课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加强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三是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针对宏观调控,课本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加以阐释。

二、教后点评

(一)适合教材、学生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本课中关于宏观调控的手段这一处教学内容,教者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选取了能够为教学服务的“国家调控房价的部分政策措施”来说明。由于经济手段强调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来调节经济活动,因此,教者采用了“国家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统一按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央行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三个政策来说明。三个政策中既涵盖了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又把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突显出来。可见,在研究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情境才是有效情境。

本课中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二个基本特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一知识点,教者开发利用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教者首先介绍了我们南通市与新疆伊宁县结对合作:选派援疆干部,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智力支援这样的大背景。其次结合我校援疆干部某校长的亲生经历,将学生采访援疆干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耳聆听国家先富帮助后富的举措。这样的情境来自于学生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可以理解的身边的东西,自然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适合学生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篇8

摘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问题也作了深入的探讨,总体上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或四个阶段。同时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特征中,最重要的是全球化的速度和程度大大加快。垄断已经成为高度集中的国际垄断,垄断组织的载体主要是跨国公司;金融寡头和金融垄断资本在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资本输出的速度和范围不断增大。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都曾有过重要论述。资本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研究涉及的方面较多,这里主要介绍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呈现出的新特征。

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主流观点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古典或者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社会关系,部分涉及了垄断资本主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布哈林的《帝国主义与世界经济》和希法亭的《金融资本》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列宁关注的不是单个资本主义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他以资本主义19世纪末期的主要数据和事实为基础,分析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使用金融资本的概念分析了帝国主义阶段。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比较粗糙的。

规范学派和社会积累结构学者们主要以宇野、米切尔等为代表,提出了资本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帝国主义。重商主义阶段主要以纺织工业为代表,以英国初期的商业资本为主。自由主义阶段主要是19世纪中期之前的世界经济体系,当时仍然以英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帝国主义阶段主要是指美、英、德等国家的金融资本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时期。

当前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方面主导的划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的英国产业革命,为期约300年;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第三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四阶段是二战后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绝大多数学者在时间划分上持有这种观点。

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些学者对上述划分进行了补充。

Robert(1987)对资本主义阶段进行了划分。1.自由主义国际经济来临(大致从1789年到1873年);2.帝国主义竞争时代(1873-1945);3.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第三个发展阶段,有两个发展进程,即生产的国际化和国家的国际化。在每个世界秩序中都有新的国家形式、新的历史集团和生产关系新的组织方式出现。

Scott和John(1987)从组织化和非组织化角度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第一阶段(大致1875年之前),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所有的企业都是小型企业,企业的诞生和死亡都很高。第二阶段(大致1875-1970年左右),组织化资本主义阶段,三种企业得以发展:不可能转变为更大企业的小企业;进行跨国扩张的区域性的国内公司;以单一中心进行扩的,母公司对国外分公司和分支机构保持严格控制的跨国公司。第三个阶段,非组织化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一些企业发展了“多中心”的结构,它们的分公司更独立的经营和一个多部门组织类型的出现,当多中心跨国公司兼并本身跨国经营的其他企业时,这些企业通常生产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工艺流程。众多多中心跨国企业已经发展为至关重要的全球公司。

勃朗科(2001)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依据通常的三阶段,商业、工业和后工业资本主义进行了细分。他将资本主义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特点是小商品生产,时期为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中期;第二阶段是第一个受管制的阶段,主要是商业资本主义,时期到18世纪中期;第三个阶段是自由放任阶段到二十世纪30年代,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主要资本主义市场是竞争性的,之后垄断占据了主要地位;第四个阶段为第二个受管制阶段,时间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特征是凯恩斯主义国家管理经济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目前是后工业化时代,新自由主义开始回归。勃朗科认为在最后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晰。

alainLipietz(2001)按照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的分法。他认为福特主义社会主要有三个特点;泰勒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导致了从20世纪初开始劳动生产率持续和快速提高,同时也是建立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对立的基础;宏观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收益向所有社会阶级重新分配,特别是向全体工人的再分配,结果是购买力提高;福特主义的调节模式导致了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收益进行重新分配的僵化的管理体制,并通过集体谈判、社会立法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法来维持这个制度的稳定。但是20世纪70年代,福特主义陷入了危机,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市场和生产网络国际化,缺少相对应的资本劳动妥协的国际协调机制,另一方面,泰勒主义的劳动组织方法耗尽了劳动的合理性内容。

John和thomas(2001)采用坐标轴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坐标原点代表“纯粹的资本主义”,即理想的使用价值空间,可以完全商品化,适合于资本主义的控制,经济生活在资本的逻辑下得到了完全整合。原点以外的所有点代表那些不能够完全被资本控制,因此具有外部的使用价值空间。越靠近原点的点,越容易被商品化,越容易被资本控制。通过资本主义社会距离远点的位置,他们确定了三种形式的社会,重商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帝国主义。通过划分基础,又研究了“后资本主义的转型”。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中,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阶段结束了,被社会民主所取代,但是这仅仅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不是真正的历史社会形态。与资本主义第二阶段不同,现在的社会不再是以生产为中心了,具有后福特主义特征的经济衰退和社会民主制度倒退。目前的经济萧条不能够再按照提高资本的市场效率的老办法来重组经济。

Giovanni和Jason(2001)认为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从初始形成到不断的扩张,可以分为四个相互部分重叠的积累周期,每个积累周期都由物质资本扩张阶段和金融资本扩张阶段构成。四个阶段分别是:热那亚——伊比利亚周期,从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荷兰周期,16世纪晚期到18世纪晚期;英国周期,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美国周期,从19世纪起到目前的金融扩张阶段。每个周期都是以特定国家的政府和商业部门,在领导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首先采取物质资本扩张后向金融资本的扩张的转化为特征。

转贴于Robert(2001)认为应当分四个阶段来划分资本主义,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帝国主义和消费主义。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资本积累最成功的“黄金时期”。重商主义的黄金时期,主要表现在1700-1750年之间的英国,自由主义的黄金时期以英国的1840-1870年为典型,帝国主义阶段的特征以1890-1914年期间的德国和美国表现明显,消费主义阶段以1950-1970年的美国为代表。在每个阶段,资本积累总是主要涉及资本的特殊组织,特殊劳资关系以及推动资本扩张的特殊部门。

G6rard和iavy(2001)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他们认为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尽管有马克思所指新轨迹的影响,资本主义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利润水平;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经济仍然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之下,但利润率已经开始下降;之后是新自由主义发展和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明和广泛应用阶段。

萨米尔(2003)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时期:1500年开始,欧洲殖民强国征服全球,导致资本主义和现代两极分化的同时诞生;1800年开始,重商主义过渡时期结束,工业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完全形成,法国大革命爆发;1880年开始,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1990年之后,战后时代结束,波斯坦时代来临,苏联时代终结,世界一体化的新阶段开始。

伊藤诚(2006)认为资本主义的历史进化过程,与其说是由于构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的商品、货币、资本等形式本身所产生的进化,不如说更主要是由于经济组织内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具体发展、作为其补充的政治军事秩序和经济政策的特征,以及各种共同体性人际关系的特征及作用的历史性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进化就是在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三、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呈现的新特征

战后资本主义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全球化的速度和程度大大加快。总体而言,资本主义的新特征仍然是原有矛盾发展延续的表现:垄断已经发展成高度集中的国际垄断,垄断组织的载体主要是跨国公司;金融寡头和金融垄断资本在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资本输出的速度和范围不断增大。针对当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呈现出的新特征,国外马克思学者作了较为深入地研究。

Seott和John(1987)从组织化和非组织化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他们认为三个因素决定了资本主义组织化的时间选择和程度:国家开始工业化的历史时间;资本主义前组织在资本主义时期保存下来的范围;国家的大小。二战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非组织化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工业、银行和商业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来的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一国市场中被该国的本国公司控制的部分减少;白领工人数量和服务阶级的持续增加是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结果,也是现代资本主义非组织化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工业生产能力被削弱时,制造业中的体力劳动者的绝对人数和相对人数都减少;劳资关系中集体议价过程重要性和效果下降,企业层面议价增长与从泰勒制到工作组织灵活性方面重要转变共同出现;摆脱了单一民族国家直接控制后,大型垄断组织的独立性不断增长;工资议价、计划等形式出现使国家规定大部分破坏,国家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增长;资本主义在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扩散导致了冶炼、制造等基础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部分第一世界无产阶级的工作被转移到国外,反过来使第一世界经济的工业和职业结构向服务型产业转移;对现代资本主义组织而言,随着冶炼和制造业雇佣人数绝对和相对下降,这些部门的重要性下降。

william(1997)从资本主义近几十年的经济变化角度来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在过去的25-30年中,世界5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增加了6倍。然而,这些跨国公司的就业状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却几乎一直保持不变,大约为2600万人左右。全球化的基本机制,公司在外国投资、购买现存的资产或者新建工厂,在过去的15年中呈现爆炸式的增长。金融资产,股票、债券和货币的交易以及衍生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民族国家政府在整体上失去了基础,部分原因是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不再行使对商业和金融的控制权。在发达国家,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销售者,积极促进本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为保持所有者不致负债提供一种基础性繁荣。结果是大多数政府正受到不断上升的经常性预算赤字和不断积累的债务威胁。自己缺乏跨国公司的发展中国家将会成为新的殖民地,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只能扮演附属性的角色。这些国家在不断上升的工业化进程中,也会分享繁荣,但是他们的经济主权仍然被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支配。

Samir(1997)指出当前世界体系有两大新的特征:中心民族国家衰退,在生产和积累之间的关系消失,仍然完全受自我中心的民族国家边界影响的政治社会控制也在弱化;鸿沟已经开始弱化,在实现了工业化的中心国家和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之间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

Samir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新特征表现在:资产阶级民族国家构成了世界体系的核心,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政治和社会管理框架,彼此处于侵略性的竞争之中;中心地区的工业化和地区的工业匮乏之间形成几乎绝对的发展。第三世界的工业化不会结束现存世界资本主义内在的两极分化,而是把这种机制和形式推向被金融、技术、文化、军事垄断所控制的其他领域,中心国家能够从这些垄断中获益。并且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的相互渗透侵蚀民族国家和建立在国家实体之上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体系的持久存在之间存在矛盾。苏联体制崩溃已经扩大了资本主义扩张领域。

Samir分析了全球化过程中两极分化的新形态。两极分化是由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高速增长引发的,这一时期塑造了不同于以往的世界体系。这就需要根据各国社会劳动力和产业后备军之间的比重来对众多国家进行分类。心脏地带(即中心国家)的大量劳动力到参加到现役劳动力大军中。在拉丁美洲、东亚和苏联这些已经工业化的国家中,存在着在岗的劳动力大军,并且还可能推进上岗的过程。但是,它不可能进一步吸纳来自农村和非正规经济中的后备劳动力。一方面因为现在的全球竞争所需要的是生产技术,生产技术的使用不可能吸纳大量的后备劳动力;另一方面因为针对大量的移民涌现缺乏有效的安全阀。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进程并不能结束现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所固有的两极分化趋势,相反两极分化的趋势和机制将会被推广到其他地区。中心区国家的金融、技术和文化以及军事垄断权将控制这些形式和机制,使全球化价值规律的新形式产生新的两极分化。

Keesvan(2001)认为资本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以商品形式出现的资本流通的国际化,通过贸易的方式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货币流动的国际化,联系形式是外国投资;生产本身的国际化过程,通过厂商的跨国性劳动社会化。资本秩序具有世界同步的特征,与其他因素一起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

David(2001)讨论全球化问题中指出,20世纪末的全球化重要特征表现在国际贸易扩大、短期投资性资本流动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扩大。短期投资资本流动的急剧增加给国际资本主义体系增加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全球化的另一个结果是资本主义的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大公司之间的竞争。全球化妨碍了在资本快速积累时期重构国家的可能性。结构方面体现在全球的相互依赖增加,限制了单个国家调节资本的能力。全球化把大公司由国家干预的支持者改变为反对者。这主要是因为跨国公司与所在国的商品和劳动市场只具有有限联系。

Robert(2001)认为走出消费主义的转换阶段,劳动的商品化并不预示着一个新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而是通过全球化推行金融高压政策的结果。这种趋势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财富将从劳动人民手中再分配给资本家,从穷国再分配给富国,从借债人再分配给债权人,从消费者分配给资本家,从小资本家再分配给大资本家,从纳税人再分配给资本家,最后从非金融资本再分配给金融资本。

Bob(2001)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得出全球化的结果。他认为全球化的谜团、福利增加的童话是建立在薄弱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缺乏实证论据的支持。全球化并不能提高劳动者和贫穷国家人民的福利水平,全球化只不过是加剧了全球之间资本主义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两极分化,最终获益的只是资本主义中心国家和中心国家的少数资产阶级。

makoto(2001)在研究资本主义全球化中指出现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以五种方式限制自由竞争市场,螺旋式的倒退到一个世纪前的情况。1、在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公司将为电子自动系统引入工厂和办公室,以更少的投资获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凭借信息技术,资本主义企业通过重新设定生产和销售提高了灵活性,也强化了跨国的全球竞争,金融市场也实现了全球化,增强了不同金融区域和部门之间的竞争。2、由于信息技术在工厂、办公室和商店中的普及,企业可以减少大部分熟练工人和经验丰富的工人,可以雇佣大量的妇女、非熟练工人和临时职工。3、国家的经济作用已经大大削弱,这主要是凯恩斯主义在解决持续滞胀和国家累积性财政危机方面失败的结果。4、伴随着这些变化,市场经济在全球发展加快,资本主义国家似乎正在恢复活力,并试图要渡过经济危机。5、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主要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和新政策,却无法进行经济重组。

alainLipietz(2001)指出全球化和金融化是后福特主义时代的主要特征。金融化同时是后福特经济社会的结果和加速器。国民收入中没有自动消费部分所占的越来越多的比例被用作金融资产积累起来。金融资产带来的红利和利息,增加了最富裕阶层仅用于储蓄的收入。这些金融资产不断追逐股票债券,导致虚拟资产价格快速上升。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加剧了金融化的进程,资本在寻找生产对象的时候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企业之间甚至不同国家政府之间的争斗。

萨米尔(2003)指出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呈现出新的特征。在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政治及社会框架后,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也孕育而生,并在各国之间展开积累的竞争。资本主义世界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两极分化状况更加严重,并反映为中心地区的工业化和边缘地区的非工业化之间的绝对对立。赢得政治独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边缘地区开始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但是发展极不均衡。随着资本在所有资本主义中心国家间的渗透,国家生产体系宣告解体,各国之间重新组合资本,每个国家的生产都成世界生产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第三世界的工业化发展并没有结束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经济本质所固有的。在发达国家中,资本在国际间的相互渗透削弱了国家内部生产效率,政治制度和思想制度的持久性正是建立在民族的基础之上,资本渗透的必然结果就与制度的持久性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能解决。

罗格(2004)指出资本主义上个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国家与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化的信号越来越多,而且在一国内部出现了许多不安宁的征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破坏了劳动力的国际分工,由此产生了一个规律,竞争使财富减少,对立加剧。新资本主义向特权的回归并引发了保持特权存在的冷酷斗争,效率原则被废止,财富在20世纪末比在以前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趋于集中。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的丑陋外观,其中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它是一场强者对弱者,金钱对效率,总体经济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战争。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篇9

一、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一)理论维度

从历史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存在了几百年,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市场经济,即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的存在时间甚至更长,其中最普遍、最典型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是可以搞市场经济的。1990年12月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1](364)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373)。

(二)实践维度

首先,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而且发展并且完善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学理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和高效作用,而且也更好地规避了市场经济的弊端和不足。其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成就。1979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不到182美元,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是一个上中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明显提高。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428美元,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国。2012年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2](35)。

(三)时间维度

诚如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由于罗斯福出台并实施了大量计划经济的政策,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产,以至于美国舆论界一致认为罗斯福是一位共产主义者,而这位共产主义者要把美国引向共产主义。然而时光如梭,白云苍狗,时间昭示人们,罗斯福只是一个资本主义的政治家,计划经济也是一种调节经济发展的手段,罗斯福用它挽救了资本主义。一个新事物从产生发展到为人们所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总免不了受到旧事物的破坏,遭到险恶用心的敌对势力的阻挠。但是,青山遮不住,新事物反映了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最终总是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市场经济的弊端

如前所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基础和最高效的方式。然而,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的情况,市场经济如果不加管束,任由其演绎发展,将会导致严重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倾向,从而引起两极分化、生产过剩、周期性经济危机等现象;也会推动利己主义、物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个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牺牲集体的利益,甚至牺牲人类的道德。总结起来,市场原教旨主义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的影响。在显性意义上,市场原教旨主义主要带来了教育、医疗、住房和食品安全这四个方面的民生问题。首先,教育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偏远和落后地区的孩子上学比较困难;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使贫困的农村孩子上学难。在中国,2006年全国普通中学、小学校舍危房总面积分别为12,311,474平方米和29,166,166平方米,其中农村校舍危房面积分别占到总面积的60.3%和85.1%,而城市仅占到总面积的3.68%和2.21%。其次,医疗问题。市场化之下,普通群众在大医院“一号难求”,看病难;贫困家庭“看病倾家荡产”,看病贵;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还存在着医疗技能水平低下、医疗设备落后的现象。再次,住房问题。在市场自发调节下,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热衷投机,房价飞涨,普通的年轻人买不起房,买得起房的年轻人沦为房奴,这样的社会现象不得不促使我们反思。同时,由于盲目开发,很多地区出现了无人居住的“鬼楼”。最后,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从不恶意评断市场经济的不足,但它所带来的问题却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料。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商贩铤而走险,在我们日常的食品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甚至还添加工业原料,如此罪恶的行径层出不穷,对我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在隐性意义上,市场原教旨主义导致了三重关系的异化。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曾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161),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人爱护自然就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自然界为人的全面的丰富的本质提供了舞台。“我们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身体,损害自己的身体包括无机身体,则无异于自杀行为。”[4](69)然而,事实却正朝着我们所担心的方向发展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之下,人类自私贪婪的欲望无限增长着,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的能力急剧扩大着,“征服自然”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不断地加大;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严重分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等等,一时间这些由于人与自然的矛盾所导致的问题不胜枚举。第二,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统一的。他人即社会,个体的存在以社会为前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奋斗和努力。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受利益的驱使,人们每天只想着如何赚钱,如何获得更大的利润:资本家想要获得更大剩余价值,工人想赚到更多的生活资料;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工人越来越贫困;资本家的富有是工人贫困的原因,工人贫困是资本家富有的原因;资本家压迫工人,有产者压迫无产者,资产阶级压迫工人阶级。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不和谐的,是敌对的。第三,个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异化。市场原教旨主义主导下的社会,犬儒主义异常盛行。人们在认识和理论上很清楚其行为的害处,但在实践上却放纵自己,玩世不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举个例子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使得工人畸形发展,成为机器的附属品,然而工人却不得不继续维持这样的畸形发展,否则,工人就无法获得生活资料,甚至不能维持生计。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工人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经济模式,它带来的问题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如何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制约并克服它所带来的问题和弊端呢?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凸显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和高效作用,还可以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可以很好制约并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和弊端。

三、把市场关进社会主义的笼子

(一)技术层面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防止和制约市场原教旨主义。首先,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公有制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特征。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1](149)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可以使社会经济发展保持更高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率,又可以合理布局、节约资源,矫正经济运行中的失误,引导社会经济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又一个重要特征。邓小平说:“正因为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的另一个原则是我们的政策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做到既注重效率,又注重公平,真正做到调节社会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协调地区发展,消除社会贫困。再次,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不同于完全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法规、计划和行政管理等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安全运行。

(二)理念层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创造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态[5](109)。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消费主义存在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自由、全面的人的存在方式的发展。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创造出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在理论上,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西方文化、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对接,把马克思所指引的方向———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西方文化所指引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中华文化所形成的社会和谐理念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三)价值层面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篇1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设一项重要任务是力图将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毫无疑问,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应该而且必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特征。在当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特征,存在的困难有:其一,承认不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阶级性;其二,如何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其三,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所谓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直接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由于人们处于不同的阶级地位,因而所持阶级立场不同,对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所持的看法和所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社会中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承认经济学是一门有阶级性的科学。凯恩斯就直言:“如果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的那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出发,对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所持的看法。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问题,需要对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进行科学判断。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已经明确:“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邓小平也告诫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夸大,两者都要犯严重的错误。”2000年,江泽民进一步强调:“我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了。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种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鈅匙。”当前,对于淡化政治、淡化意识形态、从而淡化马克思主义,宣扬一些超阶级的思想文化,鼓吹“私有化”、“西方化”和“美国化”,必须提高警惕。可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存在着阶级斗争。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一种理论信仰和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阶级性的认识,应该把握两个方面:第一,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属性与我国当前阶级斗争的状况结合起来,既不能用所谓超阶级的观点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不能用所谓外在直接对抗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方式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更多地体现在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的诉求。

   对于广大人民的理解,在社会阶层急剧分化的现实面前,尽管社会各阶层都属于人民的范畴,但工人和农民应该是人民范畴的基础。把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贯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中,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的最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性,是指该理论通过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并得出真理性的认识。当然,所谓真理性的认识,属于相对真理的范畴,是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的具体的、历史的正确认识。我们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理由在于:第一,体现在它能够借鉴、吸收人类历史上关于市场经济理论及其他理论中优秀的文化遗产,特别是继承、吸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创新。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坚持科学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认识世界,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分析、研究,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和发展规律。第三,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坚持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其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性的有效发挥,必须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从应然层面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必须符合相容性和系统性原则,所谓相容性,就是该理论的逻辑范畴必须前后一贯,符合矛盾的同一律;所谓系统性,就是该理论能够运用系统、环境、要素等范畴,使其具有条理性,这样既符合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又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具体地说,科学性是阶级性的前提,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真正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阶级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真正站在广大人人民的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问题,才能得出符合真理性的科学结论。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进而达到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要求理论工作者准确地把握阶级性和科学性的内涵及其二者的内在关系。在当前,如何既用科学的理论批判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的各种所谓经济学是普遍适用的超阶级论主张,又对解决社会分配中存在的两极分化等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或资源配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