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本市场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5:56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篇1

关键词:全球金融周期;资产价格;货币政策独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日益深入地融合进全球经济当中,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形成了以市场为主体、多元化的现代金融体系。值得肯定的是,在渐进主义模式的引导下,中国金融市场成功避免了全局性的金融动荡。然而,当前中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正在走向深化,许多重要的措施正在酝酿实施。我们迫切地希望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经营综合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等重大改革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在立足中国实际的同时,要从金融全球化的大格局中考量中国金融发展,尤其不能忽视对全球金融周期的考察。那么,当前全球金融周期的特征是什么?其决定因素有哪些?中国资产价格对全球金融周期的敏感程度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关系中国金融稳定的重要方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研判全球金融发展形势,也能够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和货币政策选择等方面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指导。

1全球金融周期的形成与波动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金融领域加速融合,金融活动规则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统一,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体成为金融中心,主导全球经济金融走势,巨额资本在各国加速运转,金融衍生品不断丰富,金融周期性特征愈加明显,金融危机的蔓延速度与广度也随之增强。

1.1国际资本流动与全球金融周期

金融全球化的三大重要特征是: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跨境资本流动、不断加快的资本流动速度、各国不断提高的金融自由化程度。在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上,过去20年间,国际证券、债务、辛迪加贷款等表内金融工具,及资产证券化发展出的各种金融衍生品等表外金融工具都得到迅猛发展。在资本流动速度方面,全球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额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2000亿美元,2014年已超4.1万亿美元;全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以及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机构投资人市场特别是对冲基金,活跃程度均大幅超越从前。在金融自由化程度方面,全球大部分国家现已实现不同程度的金融管制松绑。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美、日、欧成为了金融创新及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主导着全球金融规则及市场惯例的形成,金融实力相对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多为金融全球化的被动接受者。在金融全球化为各国带来改变的同时,全球金融周期性特征不断显现。各国资本流、资产价格和信贷增长存在着周期性同步波动的现象,有学者将这种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的周期波动定义为全球金融周期。全球金融周期可以带来大规模、大范围的资金流冲击,可能促进一国资产市场温和繁荣,也可能造成其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或者信用创造过剩,严重的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为了更好的验证全球金融周期的存在,本文选取北美、拉美、中东欧、西欧、亚洲五大市场共20个主要国家①的金融账户,分析外国直接投资、在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及其他投资项目的基本情况,测算出各大市场各类型资本流入或流出之间的相关性,借此粗略描述全球资本流动情况。时间跨度选取1990年1季度至2013年1季度,数据来源为中经网数据库。资本流入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北美、拉美、中东欧、西欧、亚洲五大市场,三大资本流类型——FDi、证券投资(负债项目)、其他投资(负债项目),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除了亚洲市场FDi与中东欧、西欧、亚洲市场证券投资;北美市场FDi与中东欧市场证券投资;亚洲市场其他投资与西欧FDi、亚洲证券投资及中东欧市场其他投资之间呈现微弱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以证明主要市场及金融国家的资本流入之间具有较广泛的正相关性,全球资本流入具有协动特征。资本流出的相关性结果同资本流入类似,北美、拉美、中东欧、西欧、亚洲五大市场,三大资本流类型——FDi、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拉美和亚洲市场的资本流出与其他市场的资本流出呈现了较弱的负相关性。这可能与亚洲和拉美市场金融开放程度相对较弱有关。该结果也证明了主要市场的资本流出之间具有较广泛的正相关性,全球资本流出具有协动特征。相关性检验证明了全球大多数市场的资本流动之间呈某种正相关关系,体现了全球资本流的协动特征。这种协动关系是否形成了某种周期性特征?为了更好地刻画这一协动关系,凸显全球金融的周期性表现,本文选取ViX作为全球金融周期的变量。ViX指数是芝加哥期权期货交易所(CBot)使用的市场波动性指数,表示市场对未来30天波动性的预期,显示出市场风险厌恶程度及不确定性,被广泛用作全球金融周期的变量。以资本流入为例,从图1可以看出,除某些时间外,全球资本流入均与ViX基本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说明,当ViX走低时,套利资本流动趋于增加,而当ViX升高时,跨境套利资本流动减少。

1.2美国货币政策对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

对于全球金融周期的决定,美国等中心国家的货币政策起了主要作用。由于美元的全球中心货币地位,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国家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货币政策的变化可通过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变化等渠道传导至各个市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为全球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往往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比如两次石油危机期间,拉美市场吸收了大量跨境资金;2000年以后,国际资本的流入又推动了金砖国家的快速发展;次贷危机后美国连续多次量化宽松政策也是新兴市场过去几年流动性膨胀、信贷扩张、杠杆率高企的直接原因。相反,美国货币政策的突然收紧已经为新兴市场带来了几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如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危机及之后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等等,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收紧有关。美国由于其金融中心地位,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国家的金融环境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主导全球资本流动的变化,而在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中,资本流的周期性冲击引发了各国金融环境的动荡。由于全球金融周期的重要特征是全球资本流的协动性,因此美国的货币政策可以视为全球金融周期的首要决定因子。

1.3全球金融周期与一国资产价格的关联机制

价格受供求影响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资产价格的决定呈现出新的特征。miran-da-agrippino和ReyHelene(2012)用五大洲858项风险资产的面板模型证明,资产风险回报的25%价格波动可以由一个“全球因子”解释,他同时证明,“全球因子”和ViX相关性非常高,如果考虑到资产的异质性与规模差异,这个结果非常令人震惊,即资产价格在全球金融融合背景下,不再像过去一样,由特定的国家宏观状况、行业状况、公司状况决定,而是受到全球金融周期的冲击。全球金融周期导致国际资本周期性流动,而资本流的变化会显著影响一国短期利率水平及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影响国内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对于银行间市场资金池来说,两个最重要的输血管分别是新增贷款和外汇占款,如果一国信贷规模受到政策控制,那么外汇占款的变化则成为影响国内资本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以中国为例,受到2010年4月中旬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入的规模一个月内从月均2500亿元人民币下降到月均1200亿人民币,缩水超过50%,同期的a股市场也出现明显的调整;而美联储在2010年10月宣布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后,当月中国国际资本流入就超过5000亿人民币,相比正常月份扩大了近一倍,a股市场也相应地在资金和乐观情绪的推动下两个月内累积最大涨幅超过20%。资本的跨境流动能够影响一国利率水平及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资产价格。早期有大量理论阐释了金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供应量对股市和房地产的影响过程,比如戈登模型就是利率影响资产价格的简化模型。这些理论通常认为金融市场利率及货币供应量可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盈利能力及投资者预期,继而影响资产市场。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中心国家货币政策决定全球金融周期,进而影响外国国家资产价格的清晰路径,揭示了全球金融周期冲击一国资产市场的内部机制。具体来说,美国的货币政策通过全球金融周期影响全球资本流动,资本流动作用于一国的银行间市场,体现为短期利率的变化,这一变化又通过对企业融资成本、盈利能力及投资者预期等因素的影响来影响资产市场的价格。

2中国资产价格对全球金融周期的敏感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金融运行机制市场化和金融业开放两大核心内容,中国坚持实行渐进主义的金融自由化改革,至今没有发生因放松管制而引发的严重金融危机。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市场化与自由化的逐渐推进,大量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尤其表现为主要资产价格波动幅度日益增大。资产价格在全球金融融合背景下,不再像过去一样,由特定的国家宏观状况、行业状况、公司状况决定,而是受到全球金融周期的冲击。这一结论对于中国是否适用?本文选择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通过脉冲响应分析考察全球金融周期对中国资产价格的影响。在变量选取方面,本文选取ViX指数作为全球金融周期的变量,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代表中国主要资产价格。对于ViX指数而言,数值高表明市场风险情绪高,暗示资产市场处于狂热或衰退中,不确定性大;ViX数值低,表明市场情绪稳定,暗示资产市场处于温和状态。历次金融危机时期,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高科技泡沫破灭、2008年次贷危机,都经历了ViX高速增长。在股票市场价格的选择方面,上海证券市场是中国内地第一大市场,上市公司数、上市股票数、流通市值、成交总额等均居首位,上证综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综合,对于中国内地股票市场有较高的代表性;恒生指数代表了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12个月平均市值涵盖率的70%,能良好反映香港股市价格,因此本文选取上证综指(SHCi)和恒生指数(HS)分别代表中国内地及香港股票市场的表现情况。在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选择方面,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RS)以景气循环理论为基础,剔除了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采用增长率循环方法编制,可以代表中国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本文选取1991年1月至2014年3月的月度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及滞后期选择,构建了VaR(3)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探究全球金融周期如何冲击中国内地和香港股票市场及房地产市场。图2分别反映了全球金融周期(ViX)对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上证指数)、香港股票市场(恒生股市)、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指数)的冲击。图2SHCi、HS、RS对ViX指数变动的脉冲响应图结果表明:(1)SHCi对ViX的冲击呈现负向反应,但并不十分稳定。初期,ViX对SHCi的影响为负,这一负向影响持续2月左右,之后转为正向,3个月左右达到正向最大,之后正向影响程度降低,并最终转为负向影响,在5个月左右落至负向最大。最终影响会在35个月左右的时间消退为零水平。ViX增加意味着风险水平增大,表明中国市场投资者对于金融周期冲击感到恐慌,导致上证指数下降。在指数走低后的反弹预期下,股市价格略有上升,但股市基本面,特别是流动性方面,由于实实在在地受到了全球流动性收紧等导致全球金融周期下行、市场恐慌性增加的直接因素的影响,因此股市再度下跌,且负向影响逐渐加大,到5个月左右达到最大,随后逐渐消褪。上证指数的变化体现出国内投资者首先对全球金融周期的负向冲击(ViX上升)产生警觉并出现恐慌,之后冲击转变为对股市流动性等基本面的实际影响,导致股市受创,全球金融周期表现为从市场情绪和金融环境两个方面对中国内地股市市场产生影响。(2)HS面对ViX冲击的反应与上证指数的表现基本一致。ViX的上升表明市场情绪不稳定性增加,导致恒生股指下跌,随着时间推移,影响逐渐消褪,后受反弹期望影响上升,但由于股市基本面受创,最终表现为指数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恒生指数对ViX冲击的反应大于上证指数的反应,首期反应大概是后者的两倍,其主要原因在于香港资本开放程度较高,港元和美元直接挂钩,因此香港对美国货币政策变化的反映直接迅速且强烈。而由于美国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周期的决定性因素,所以香港股市受全球金融周期的冲击也更大。(3)ViX对RS的影响表现为负向,到10期左右至负向最大水平,接着这种负向影响慢慢消褪,在35期左右消退至零水平。这一结果表明,随着全球金融周期的下行,投资者担忧海外投资及资金流动的状况,使得房地产市场景气指数加速下降,并在一定时间达到极值。中国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指数从1993年开始繁荣,最高达118.99,之后的几次下降均与全球或区域性的金融危机相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指数滑落低谷88.79,之后在区间波动,2009年因次贷危机再次受到重创,之后虽然有所恢复,但近几年随着泡沫累积风险增大,加上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下降,房地产市场又临困境。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实表现均验证了房地产价格不仅受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

3结论及启示

本文系统考察了全球金融周期的形成原因以及其与一国资产价格的关联机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当前各国资本流、资产价格和信贷增长变化步调大体一致,并且与ViX协同变动,全球金融周期已经形成。(2)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心国家货币政策是影响全球金融周期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全球金融周期影响全球资本流动,进而影响国资产市场的价格。(3)以股票市场价格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为代表的中国资产价格对于全球金融周期存在较为敏感的反应。当全球金融周期处于下行阶段,全球流动性收紧,市场波动性上升时(ViX上升),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会由于市场情绪和金融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出现下降趋势。通过上述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得到两点重要启示:第一,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球金融周期对中国资产价格乃至金融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提高金融决策的有效性,未来在进行金融形势研判时必须明确全球金融周期的所处阶段和特征,明确全球金融周期变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只有充分考量全球金融周期的金融决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第二,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背景下,中心国家的货币政策决定全球金融周期,全球金融周期又对国家金融市场产生强烈的冲击,以致国自身的货币政策失效,这一冲击路径无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还是固定汇率制度下均有效。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三元悖论,即认为“资本自由流动时,采用浮动汇率会保证自身货币政策有效”的观点恐怕受到挑战,“只要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效”的二元悖论也许更适合当下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中心国家货币政策收紧使得国资金恐慌性外逃爆发危机;反过来,中心国家货币政策放宽引发国流动性的过剩注入,虽然可以为国带来经济繁荣的福利,但又可能创造大量泡沫,埋下危机隐患。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执行宏观审慎政策或适度资本管制,通过限制信贷增长来切断全球性周期的传导渠道,以及结构性地切断金融机构过度顺周期的能力,对于非中心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非常必要。

作者:顾宁余孟阳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tobiasa,ShinHS.procyclicalLeverageandValue-at-Risk[J].FederalReserveofnewYorkStaffReport,2012,(338).

[2]Brunnermeierm,DeGregorio,etal.BanksandCross-BroaderCapitalFlows:policyChallengesandRegulatoryResponses[J].CommitteeoninternationaleconomicpolicyandReform,2012.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篇2

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新的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不但没有克服,而且在马恩所论述的三大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有了新表现,并呈现出进一步激化的趋势。

关键词: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新变化

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引领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断增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上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主题和潮流。资本主义也逐渐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狭隘的生产方式在全世界内不断扩张,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散到世界范围,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全新的背景下,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依旧没有改变。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均出现了存在领域的扩展化、转嫁方式的隐蔽化、影响范围的全球化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叶就运用唯物史观深刻的分析过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他们得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阶段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等三个方面。资本主义本身是无法克服和消除其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而这一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马恩对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的表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三大表现超出了一国范围,在全球领域进一步深化和演化。在世界范围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立矛盾、个别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矛盾和全球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等,这突出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进一步深化的趋向。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

上世纪中后期发生的新科技革命迅猛推动生产力的增速,资本主义逐渐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且基本矛盾不断的深化,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之间的对立矛盾是基本矛盾深化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市场上更加自由地流动,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这一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的贸易,从那里攫取高额利润。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仅通过投资、外债和不平等的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年剥削量就达到2500—30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得1/10[1]。而且发达国家具有科学技术优势,仅从知识产权领域来看,发达国家约占有世界专利的99%,而发展中国家所占有的专利还不到1%。每年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费、知识产权销售等方面获得巨大的利润。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国家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差距持续拉大,两极分化日益明显。198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GDp总值在世界GDp总值中所占比重为67%,20世纪90年代初上升到73.2%,到1999年更是达到了86%,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GDp总值在世界GDp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相应地为19.3%、17.7%和14%,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1980年,发达国家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为66%,到80年代末所占份额达到70%以上,1999年更是上升到了82%;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则相应地为25%、20%和18%[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各个领域中的分化可见一斑。发达国家还利用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同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的交易。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主要出口技术密集型工业品,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原材料和农产品。近年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剪刀差不断加速扩大,发达国家对国内产品实行高补贴的办法又把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拒之门外。由于这类不公正、不平等的贸易行为,使发展中国家仅在2000年就损失了7000亿美元。显然,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财富越来越积累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愈益明显,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发达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剥削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从而不断激起发展中国家狭隘的民粹主义等思想,使一些痛苦潦倒、失去一切的人欲通过自杀性袭击或“国际恐怖主义”进行反抗和报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二、个别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数百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显示,采取自由放任的原始市场经济时期,几乎每隔十年爆发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矛盾。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极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导致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倒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大危机迫使资本主义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出现了“凯恩斯革命”。危机过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不再是“守夜人”、更夫,而是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奉行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和调控国内经济运行,实现对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利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单个国家内部有效地执行了宏观调控,基本上实现了一个国家及企业内部管理的高度组织化和生产的高度计划性。从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在发展中演化为资本主义单个国家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计划性,国内生产基本上不再存在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特征了。国家干预不过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缓解了一国经济运行的无序状况,却克服不了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经济这一顽疾的恶化。随着国际垄断资本的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发展为个别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矛盾。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显现出国际化、全球化大生产的趋势。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成为了国际化、全球化大生产的领导者,其经济活动主要运行在个别国家或组织无法单独实施宏观调控的国际间的全球市场上。因此,即使单个国家及跨国公司凭借手中强大的资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在其内部实现缜密的组织计划性,也无法改变全球社会生产处于无序的状态和国际经济运行的无序特征,无法弥补国际市场上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特点。由于国际市场上激烈竞争的压力和资本家无限追求利欲的驱使下,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凭借自身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迅猛抢占市场,极力的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过剩、生产过剩,引发全球经济震荡,威胁民主社会的根基。加剧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与整个世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正如多斯桑托斯所说:“资本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形成一种国际经济体系,但这种体系所依靠的私人企业和各民族国家基地同生产力发展的世界性趋势是矛盾的”,这“必将导致产生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新的无政府状态”[3]。

三、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崛起、深化和发展,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的各要素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社会化生产突破了一国范围,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化大生产。这对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面对国际市场上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资本增值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资本主义国家及跨国公司凭借着自身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新兴市场,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在全球范围迅猛扩张。有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已达6万多家,其子公司也有50多万家,跨国公司的年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年生产总值的40%以上,贸易额占全世界贸易总额的60%,并且每年还在高速度递增,比较成功的企业都会跨国生产和经营,这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对抗性的分配关系,全球性的社会化生产的成果归资本家私人所有,使全球消费市场中占最大比重的劳动群体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并且,随着时代变迁和全球经济的普遍发展,劳动群体的雇佣的命运和劳动条件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反而入不敷出的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还不断的下降,全球劳动群体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出现水涨船高的现象,这进一步限制了劳动群体的消费能力,压缩了世界市场的容量。与此同时,全球性的劳资矛盾再次呈现出激化的趋势。在新科技革命的冲击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型到知识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转型到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必然引起就业岗位要求的急剧变化,冲击未掌握新科学技术的工人阶级,导致工资下降,甚至失去工作岗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1995年底经济合作组织的25个成员国的失业人数从1990年的2400万增加到3300万,平均失业率高达8%,1997年欧盟的失业率甚至达到过10.6%,并且这一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失业人数的居高不下,更是无法促进全球性的消费,使世界市场的容量不断的缩小。一边是全球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全球消费市场的需求,全年增加的经济生产能力有40%是过剩的[4]。另一边是全球范围内的实际消费能力的严重不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以往的一个国家内部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发展成世界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与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当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势必引发局部性乃至全球性的经济动荡。随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与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展而不断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资本的积累是为了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这是由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而另一方面,资本的积累是建立在剥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基础上,所以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陷入相对或者绝对贫困状态,使贫富差距更加严重,从而导致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有效需求和能够实际支付的消费日益萎缩。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得高额利润,借助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的扩大生产,以便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其结果必然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过剩,资本主义扭曲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动荡或者危机。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的发展远远超过社会有效需求时,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与市场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便进一步加深。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且更加激化。相比早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均已出现了明显的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更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的新变化意味着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矛盾都不同程度的呈现出激化的趋势,并出现了存在领域的扩展化、转嫁方式的隐蔽化、影响范围的全球化等一系列新的特点。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终究会发展到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无法调节的程度,从而冲破资本主义体制。

参考文献:

〔1〕韦定广,孙勇.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变化[J].社会主义研究,2003,(4):22.

〔2〕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74.

〔3〕多斯桑托斯(巴西).帝国主义与依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11.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篇3

摘要通过对芜湖市八所高校的部分领导、网球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芜湖市高校的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网球选修课开展情况、学生对网球运动认知状况和学习动机与校内(际)网球比赛开展情况这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芜湖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场地不足、师资力量匮乏、学生网球知识缺乏、运动氛围较差、竞赛制度不完善等,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举措,以期对推动芜湖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网球运动现状对策芜湖

一、前言

网球运动目前是世界第二大运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而大学生则是主要的网球运动人群。网球运动正在席卷芜湖市高校,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在全国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状况与各个省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状况与对策的研究比较多,关于芜湖市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状况与对策尚属空白区域。本文旨在通过调查芜湖市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状况,从芜湖市高校网球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网球选修课开展情况、学生对网球运动认知状况和学习动机与校内(际)网球比赛开展情况来分析芜湖市高校网球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举措,以期对推动芜湖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芜湖市八所高校的部分领导,网球教师和学生。

(二)调查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高校体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及普通高校网球运动方面的学术论文,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2.专家访谈法

对芜湖市八所高校的部分网球老师及领导进行了走访,对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咨询。

3.问卷调查法

对芜湖市八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6份,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98%,符合社会调查研究需要。

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芜湖市高校网球场地设施

场地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网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调查显示:芜湖市高校网球场场地材质只有安徽师范大学有三片橡胶场地,是由原来的排球场改建而成,剩下的均为塑胶场地。由于都是近年所建,场地的质量都较好。而且安徽工程科技大学四片网球场地均安装了灯光设施,夜晚也能使用场地,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调查中发现在本科级高校中只有安徽师范大学这种规模大,学生人数多的省重点高校,网球场数量达到了八片以上,虽然如此,场地数量与学生人数的比例还是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网球在本校的普及与发展。而安徽工程科技大学与皖南医学院网球场地数量分别只有四片和三片,场地数量偏少。在大专级高校中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国家重点专科院校只拥有两片网球场地,场地数量偏少。安徽中医药高专有两片网球场地,但是从来没有使用过,造成资源的浪费,严重阻碍网球运动在本校的普及与发展。而安徽商贸,芜湖机电学院,芜湖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根本没有网球场地,更加制约了网球运动在这些学校的发展与普及。

(二)芜湖市高校网球师资力量

根据表2所示,芜湖市只有四所高校拥有网球教师,分别是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大学、皖南医学院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据图2所示四所高校的师生比例偏高,说明芜湖市高校网球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芜湖市高校网球专职教师,即通过网球专业专选课的学习或是两年以上网球运动专业训练球获得的网球专业技能,只占了50%;而非专职网球教师,即通过自学或临时培训等其他途径获得的网球专业技能,占了50%。专职网球教师,受到完整的网球专业技能训练,在教学中能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更好融和,能够很好的区分教学重点与难点,可以让选修网球选修课的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球技能,为以后运动技能的巩固提高打下基础。所以选修课学生掌握网球的技术水平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专职网球教师的缺乏与我国体育院校网球专业研究生过少有很大关系。

(三)芜湖市高校网球选修课开展情况

根据表3所示,芜湖市高校只有四所院校开设网球选修课,包括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大学、皖南医学院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占50%。而通过走访发现,其余四所院校的学生对网球运动有极大的兴趣,希望学校能开设网球选修课学习网球运动技能。而开设网球选修课的学校,很多学生表示开设的班数过少,选课选不上的情况。这四所高校中只有安徽师范大学提供网球运动器材,其余三所高校都是自备运动器材。由于网球拍,网球,网球运动服等价格相对其他运动昂贵许多。很多学生表示如果学校不提供运动器材,由于运动器材价格太过昂贵,则只好放弃选修网球课。

(四)芜湖市高校学生对网球运动认知状况和学习动机

根据表4所示,在最喜欢的球类项目中,网球只占了3.6%,而羽毛球和篮球这两种对场地,运动技能和运动器材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分别占了42.9%和29.6%,说明网球运动在芜湖市高校中普及率太低。在最时髦的运动项目中,网球只占了19.9%,而高尔夫球占了49.0%。这一方面说明网球运动发展迅速,网球运动在大学校园中已经形成一定氛围,另一方面说明高尔夫球以优雅,高贵的气质,被选为最时髦的运动项目,但是由于更加昂贵的场地设施使得在高校中很难普及。由于现在网络,报纸,电视媒体对网球运动的关注,所以很多大学生从网络,报纸和电视媒体中了解了网球运动,所以对网球运动有一般了解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59.2%。大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强身健体作为首要动因,占了调查总数的35.2%。说明网球运动作为一种运动项目成为一种健身方式流行于现在的大学校园。可见,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的健身价值还是给与很大肯定的,通过网球运动促进身心健康。网球运动作为一种流行于世界的运动,在调查中发现有29.1%的学生是因为时尚运动而喜欢网球运动。走访中也发现,现代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目的不仅是强身健体,还有想通过网球运动展示自己与时尚同行,展示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与对新兴事物较强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芜湖市高校校内(际)网球比赛开展情况

校内(际)网球比赛是推动网球运动在高校发展与普及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运动训练效果与运动技能提升的重要方法。调查显示,芜湖市高校中只有安徽师范大学举办过三次校际比赛,其余高校从未举行过任何形式的网球比赛。安徽师范大学拥有安徽省实力最强的体育学院为依托,并设置了网球专业选修课,所以网球比赛开展次数较多,规模较大,参与学生人数较多,其中包括安徽省内一些地方院校的学生。但是安徽师范大学全校性的网球比赛也从未开展过,这与学校学生组织对这种参与人数较少的运动项目给予很少关注有很大关系。而其余高校由于场地不足,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氛围较差,没有任何网球协会组织,没有赞助商愿意赞助比赛等从来没有开展过任何形式的网球比赛。这对网球运动在这些高校中的发展与普及是很不利的。

四、提高芜湖市高校网球发展水平的对策

(一)学校加强对网球场地资金的投入,扩大网球场地的规模

网球场地严重不足限制着网球运动在芜湖市高校中的发展与普及。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网球场地数量偏少成了鲜明的对比。无网球场地的学校应该看到学生对网球运动参与的需求,拨款修建一定的网球运动场地。体育经费有限的学校,可以修建简易的网球墙或者简易的网球场地,缓解网球场地紧张的现状。寻求有投资网球运动意向的企业合作,修建网球场地,并在课余时间进行收费经营,达到互利的原则。

(二)提高网球教师的教学水平,引进更多的网球专业人才

网球教师匮乏是芜湖市高校网球师资力量的现状。解决方法一可以让现有的网球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到专业的网球培训机构进行网球技能与教学的专业培训;二加强校际网球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互补互进,共同提高;三引进更多的网球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解决学校网球教师缺乏的问题。

(三)提供网球运动器材,增加网球选修课班级数目

网球运动器材过于昂贵,导致很多学生对网球运动望而止步。通过学校提供网球运动器材,可以促进网球运动的发展与普及。选修课开课班级数过少导致很多大学生有很浓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选修人数过多导致没有机会选修网球课程。增加网球选修课班级,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掌握网球运动的基本技能,为以后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用校园论坛和校园广播宣传和普及网球运动,充分发挥现代传播媒介的作用

据调查,芜湖市大学生还是有一部分大学生不了解网球运动。通过在校园论坛建立专门的网球运动版块,介绍网球运动明星与网球运动技能,还可以插播网球教学视频与网球大奖赛的视频,提高大学生对网球运动兴趣,增加大学生网球运动知识的增加。同时在校园广播中播放网球运动基础知识与网球赛事的动态,促进网球运动在学校的发展与普及。

(五)建立网球协会或俱乐部,定期举办网球知识讲座与运动技能学习,定期组织校内(际)网球比赛

芜湖市高校至今为止没有一所高校拥有网球协会或俱乐部。各高校学生组织应组织建立网球协会或俱乐部,让更多对网球运动有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定期举办网球知识讲座与运动技能学习,促进网球运动在高校中的发展与普及。同时,应定期举办校内网球比赛,可以提高更多的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的关注。在各学校网球协会或俱乐部协商好的前提下,可以举办校际网球比赛,有利于高校间的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网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同时可以选拔优秀的网球运动人才,参加全国及地区的网球比赛,与大学生网球联赛接轨。使网球比赛成为一种制度,促进网球运动在芜湖市高校的发展与普及。

参考文献:

[1]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高守东,丁卫红.安徽省高校网球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9(3):138-140.

[3]宫晓丽,等.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5):89-91.

[4]胡万亮,陶干臣.井岗山大学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和对策[J].井岗山学院学报.2008.29(8):54-55.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羽毛球运动现状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人对长春市十所高职高专院校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长春市十所高职高专院校(长春汽车工业专科学校、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部分大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长春市十所高职高专院校的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该校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问卷调查时间:2011年6月-2012年6月。

问卷回收率:共发问卷500份学生问卷回收480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460份,有效率为92%。并请这10所学校45名羽毛球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全部有效。

(2)专家访谈法

本人对长春市体育界知名专家、学者及从事多年大学生体育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对长春市高职高专院校羽毛球开展现状、羽毛球运动的改革方向及发展规划进行访谈,以获取相关的建议。

2长春市高职高专院校羽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

2.1长春市高职高专院校羽毛球场地设施的现状

在羽毛球场地现状方面:拥有4块场地以下的占50%,拥有4~8块场地的院校占40%,拥有8块场地以上的院校仅占10%;从拥有羽毛球场地数量与学生数量的比例来看,达到1:2850,这远远低于教育部关于羽毛球场地的配备要求,场地数与学生数之比为1:1000。在所有的羽毛球场地中85%是室内场地,15%是室外场地。80%的学生表示对已有场地满意和比较满意。可以看出,目前我省高职高专院校羽毛球场地的配备还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而且严重不足,这就要求各个高职高专院校能够加快羽毛球的场地建设。在羽毛球场地用途方面:羽毛球场地主要是以学校羽毛球教学为主,其次是课余时间对俱乐部学生开放,最后是休息时间对校园外界开放,将对外开放盈利得到的资金运用到羽毛球场地的维护上,做到以场养场,既减轻了学校的负担又对群众体育做出一定的贡献。

2.2长春市高职高专院校羽毛球师资队伍现状

在师生比例方面:长春市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羽毛球课的院校,羽毛球教师和学生平均比例是1:2850,师生比例严重偏低。在所调查的10所高职高专院校45名羽毛球教师中,9位是从体育院系羽毛球专业毕业的,6位是羽毛球运动员退役下来的,其余的基本是从其它项目转过来的,这些教师的羽毛球理论和实践水平参差不齐,对羽毛球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在羽毛球教师羽毛球教龄和年龄方面:1-3年教龄的占28.5%;4-6年教龄的占42.5%;7-10年教龄的占20%;11年以上教龄的占9%;从年龄上来看,30岁以下的教师占总体的26.5%,虽然年轻教师的体力好,但是教学经验不够丰富。31―40 岁的教师占30.5%;41~50岁的羽毛球教师占30%,30-50岁年龄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所以这个年龄段的教师的比重应该增加。

2.3长春市高职高专院校羽毛球运动开课率现状

本人对这十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选择的体育选项课的项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占前几位的是传统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等运动项目,这与85%的大学生喜欢羽毛球运动的调查相矛盾。选择上羽毛球选项课的学生数量较少,主要受学校羽毛球场地、器材和羽毛球师资紧缺等条件制约,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的选课愿望。

2.4长春市高职高专院校羽毛球课教学时数现状

在调查的长春市10所高职高专院校中,羽毛球课的开课时间平均教学时数为14学时。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二学期,约占65%;其中在第三、四学期开课的约占35%;实践部分和理论部分比例约为7:1;可以看出长春市高职高专院校羽毛球总的教学时数较少,有的学校羽毛球课只有一个学期,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另外教学时间短势必降低了课的娱乐性。

2.5长春市高职高专院校羽毛球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状

据调查有92%的学生对羽毛球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比较满意,认为比较丰富和科学。只有8%的学生认为羽毛球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有待改善。在羽毛球教学考核方面,在调查的10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全部采用教师评分制的方法;40%的学生认为不应该仅考核单个技术,应该结合步伐、判断、意识进行考核。另外,个人先天素质不一样,有的同学先天身体素质稍差一些,可能提高的慢,但是平时课堂和课下的表现不能被忽略,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在成绩上就应该给予照顾,只有实现人性化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6 长春市高职高专校园内羽毛球俱乐部现状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篇5

[论文摘要]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的全球流动使得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关键是如何实施有效监管,以达到避害趋利之目的。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金融资本全球化加深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脆弱性

1.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加深

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有效地削弱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成本,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导致金融机构规模日益庞大,这反而使债权人很难及时了解其经营状况,也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有效筛选和监督债务人的困难,结果使原本弱化的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重新显现出来,从而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首先,金融资本全球化之前,金融机构一般是区域性的并且规模不大,债权人的数目相对有限并且比较集中,他们比较容易了解本地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所以金融机构和债权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并不很严重;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使金融机构债权人的数量大大增加,并分散在全球各地,他们要了解一家跨国金融机构的经营和风险状况是非常困难的,这加大金融机构和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根据经典的“囚徒困境”理论,如果某个意外冲击使存款的提现速度加快,那么每个理性的储户都会赶紧加入挤兑的行列。即使银行的经营是稳健的,即使所有的储户都能够认识到如果他们不进行挤兑更有利于整体的利益,挤兑行为仍然会发生。因此全融资本全球化加大了债权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金融机构脆弱性。

其次,在金融资本全球化之前,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规模不大,债务人的数量相对有限也比较集中,金融机构对债务人的筛选和监督的效率比较高,这样金融机构和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金融机构的规模全球化,债务人的数量全球化,这使得金融机构对这些债务人的筛选和监督成本急剧上升,结果导致金融机构和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突出。

2.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加深

金融机构的产生本来可以降低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却反而使金融机构隐藏了巨大的道德风险。

首先,在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条件下,规模巨大的跨国金融机构的破产可能对一国乃至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因此金融机构经营者认为如果单个银行出现困难,政府可能听之任之,如果大规模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政府就不得不进行拯救;再加上竞争压力也迫使它们继续其进行冒险性的决策。这将导致道德风险加剧。

其次,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经营者可能面临的奖励和处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性。经营者的某种风险性决策一旦成功,他将获得极大的奖励;如果失败其最坏结果也不过是下岗而已,所有者从错误决策中招致的损失只不过是其自有资本,所以金融机构管理者的理性行为总是倾向于作一些风险较高的决策。一旦失败,那么金融机构就面临巨大的灾难。巴林银行就是如此。

最后,由于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全球金融机构之间的往来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个别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极有可能扩散到整个金融系统。

3.发展中国家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加剧

(1)发展中国家汇率的波动性加剧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超速增长,货币当局在面临强大的贬值或升值压力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投机资金时往往无能为力,即使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其结果也必是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其波动将更加剧烈。

(2)发展中国家股价的波动性加剧

历史上的金融危机甚至经济萧条均与股市的剧烈波动相关,而金融资本全球化更是加剧了股市的波动性,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股市的波动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股市的波动。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间的联系紧密。当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发生波动时,即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常,其证券市场也会相应地出现波动。另外,实体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会影响股市的波动,因此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也会加剧全球股市的波动,进而加剧发展中国家股市的波动。

第二,市场投机与操纵。随着金融资产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一些大型机构投资者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和信息优势操纵股票市场,创造虚假交易,制造交投繁荣景象,推动股价持续上涨。因此,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股市的波动更加频繁和剧烈。

第三,外国投资突发性的大规模撤资,往往会造成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困难。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的规模十分有限,外国投资往往占有较大比例。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突发性的外国撤资几乎没有任何障碍,此时,不仅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会遭受冲击,而且往往伴随货币大幅度贬值,进而导致证券市场流动性大幅萎缩。

(3)发展中国家金融资产风险的传染性加剧

由于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比以前更加复杂,因此金融资产风险的传染性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一旦某个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以至于其不能保证正常的流动性头寸,那么局部的金融困难就会迅速、剧烈地传播到其他金融机构,甚至演变成整体性的金融动荡。

二、发展中国家对金融资本全球流动的有效监管

1.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

发展中国家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不仅要遵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一系列协议所管提供的最低标准,还应该就本国有关对外国金融机构的专门管制或更严厉的审慎管制进行监督,综合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方法,检查外国金融机构经营的合规性,以作为经营性监督的补充。

第一,加强对外资金融活动监管的立法准备。通过金融立法,制定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业运行规则,并完善金融执法体系,保证规则得到执行,以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构筑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安全网。

第二,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监管。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在考虑是否批准国外银行进入时,除了执行巴塞尔协议规定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对国内银行业将会带来何种影响;二是本国经济对其提供的金融服务的需求程度;三是其注册资本数量和劳动质量;四是该机构母国是否有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另外,中央银行还应把握好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速度与布局。

第三,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资银行的业务管理与对本国银行基本相同,即所谓“国民待遇”。但发展中国家还应该对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经营地域等适当进行限制,对不同的外资银行采取不同的政策。如对离岸商业银行,只应允许其开展境外业务;对限制性外资商业银行,可以允许其经营境外业务及部分境内业务。转贴于

第四,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异常动向的监管。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一要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及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跟踪监测能力,通过对外资机构业务过程的监督、测定、计量、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国际游资的动向;二要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异动的应急处理能力。中央银行应通过立法,保留在非常时期对外资金融机构特别处置的权力。

第五,加强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努力搞好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的交往与协作,提高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在进一步扩大和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确保本国民族金融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对长期外债实行规模控制

发展中国家要想把握住资本自由流动的机遇,把国际债务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保障本国在负债经营中能够量力而行,借好债,用好债,还好债,既促进经济发展,又防止发生债务危机,政府应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国情况的较为完整科学的外债监测指标体系,并以此来对外债进行分析和考评,发挥其指导和监督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发展中国家可以采用包括偿债率、借债率、负债率、流动外汇持有额、外债增长率、短期债务率、外资依存率等指标对外债进行监测,以保证外债的适度规模。

3.对短期游资实施有效监管

鉴于游资的不稳定性和破坏性,发展中国家应该对游资实施有效监管,以减少巨额游资兴风作浪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对游资的有效监管应该根据本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资本流动规模和结构,尤其是流动渠道(即短期借款、证券投资还是经常项目渗入)来决定是采取征收货币交易税、数量控制等直接控制手段,还是采取财政政策调整、浮动汇率等间接手段进行调控。

第一,对短期境外借款的有效监管。监管短期境外借款可以采取三种针对性措施:一是期限管理,如规定借款合同的最短期限,鼓励长期贷款;二是限制其流入本国股票市场、外汇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以根绝短期资本获取暴利的可能性;三是业务限制,比如限制甚至禁止外资金融机构从事本币业务特别是本币借贷业务等。

第二,对证券投资的有效监管。短期游资进入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渠道多种多样,对其有效监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对非居民投资本国证券市场施加外汇约束;规定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对境外投资者不同的开放度;提供给居民和非居民以不同的投资工具,如a股和B股,或者规定外资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规定非居民持有的股份限额;限制非居民投资本国未上市股份;对游资侵入本国证券市场的中间机构进行限制。在本币部分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无论境外资本是投资于东道国本币证券还是外币证券,无论境外资本是直接进入还是通过在岸、离岸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都必须通过证券经纪公司。

第三,对通过经常项目渗入的游资的有效监管。对于通过贸易与非贸易渠道进入东道国的游资,可以通过完善外汇管制制度来加以控制,强调外汇买卖和资金进出必须建立在真实交易基础之上,并要求以真实单据作为外汇交易的依据。

此外,税收措施对各种游资都具有较强的监管作用。例如交易税或印花税,对投资所得依据来源地原则征收所得税,对资本利得征收所得税。

参考文献

[1]夏振坤李建军:经济全球化的面面观[J].江汉论坛,2001

[2]郭根龙:wto框架下的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吴兴南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杨冬雪: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范爱军: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篇6

全球市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碗,资金就像是水龙头里的水;全球储蓄源源不断流入这个碗中,中央银行控制着水龙头;全球的投资者从不同的侧面推动这个碗沿。市场乃至整个经济总是在周期性地波动,投资者资产组合也将随之调整和涨跌

投资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要了解宏观经济环境对市场的影响,因为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着每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

金融市场不仅受到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影响,外部和国内经济状况、政府政策和监管对其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香港著名的金融市场分析师marcFaber生动地解释了宏观经济、货币与金融市场关系。

全球市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碗,资金就像是水龙头里的水;全球储蓄源源不断流入这个碗中,中央银行控制着水龙头;全球的投资者从不同的侧面推动这个碗沿。如果这个碗向某一侧倾斜,那么流泻出来的水所到之处,资产价格就会上涨;但在其他没有水流出来的地方仍然是干涸的,资产价格会下跌。如果流到某个地方的水太多,就会出现泡沫。一旦某一天,投资者将碗推向另外一侧,别的市场就开始上涨,原来的泡沫就会因为缺乏流动性而崩溃。

因此,我们既要盯着碗中的水位(流动性),也要关注中央银行和其他投资者的行动。如果碗中的水刚好倾泻到我们所选择的市场,投资决策就是成功的,选错则会亏钱。

不同投资者的偏好是不同的,他们的买卖决策直接影响了水碗的倾斜方向。为了维持水碗的稳定(也就是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就是控制水碗的水位。如果中央银行滥发钞票,碗中的水就将全面溢出,全球的通货膨胀就会出现,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

我们可以看到,宏观经济状况受到市场上不同参与者的影响,也受到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天气、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以及恐怖主义和战争等风险,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环境。

在评估宏观经济状况时,有些价格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第一个是消费者物价指数,这是包括食品、衣着、医疗保健、交通、租房和其他消耗品等一篮子日常消费品的价格;第二个是利率,这就是货币的价格;第三个是汇率,这就是国内货币的外币价格;第四个是股票市场价格,通常我们使用一种市场指数来衡量;第五个是房地产价格。

由于任何资产都是用货币价格度量,一国的货币就成为对资产进行估值的基准。一个投资者即使投资国外,他也是使用本币来定价,这样在进行全球市场投资时,汇率指标就尤为重要。同样地,利率指标也非常重要,它反映了持有资产的时间成本。

大多数人习惯按照资产的名义价格来估值,其实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分析资产的实际价格,即扣除通胀率后的价格。通胀率上升,简单说就是有太多的钱追逐有限的实际资产。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钱呢?政府、银行都会创造新增货币,或者一国居民如果储蓄太多、消费太少,这样也会潜在增加货币供给。货币是投资者的金融资产,同时也是政府或银行的负债。如果政府开支出现赤字,其债务就等于增发钞票。同样,当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也在创造新货币。最后,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其货币供给也会增加,因为这会造成经常项目顺差,央行持有外国的负债如美元和其他外汇储备会相应增加。

通常,如果本国货币增长数量快于实体资产的增长(通常用实际GDp来衡量),通货膨胀就会发生。比方说,一年实际GDp增长11%,货币供应增长15%,就有4%的通胀率。当然,关系不会如此稳定不变,比如食品供大于求,消费者物价指数可能就不会上升4%。

投资者一定不要被名义回报率所迷惑。只有当我们的投资回报率超过通胀率时,才真正实现了资产增值,否则,我们相当于在支付通胀税。如果利息率低于通胀率,我们就应该将资金投到收益率更高的资产上而不是存款。将一部分现金投放到存款之外的资产上以防止通胀带来的损失,是资产配置的基本策略之一。当然,出于维持日常开支和应付不时之需的考虑,我们手头还是应该持有一些现金以保持流动性。

市场乃至整个经济总是在周期性地波动,我们的资产组合也将随之调整和涨跌。这就是我们为何要了解通胀率、利率、货币政策、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状况和政府政策的原因所在。这些因素中任何一个的变动都不仅会影响我们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也将影响我们投资时机的选择。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篇7

【关键词】网球场地可持续发展市场化

近年来,如今网球项目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在我国的网球项目发展中天津市的网球项目发展处于前列,但是根据调查得知天津市网球馆场地的运用与经营管理处于落后状态,尤其是天津市高等教育学校网球馆的建设与经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在校大学生以及校外消费者的需求。本研究通过对天津市天津网球中心、和平网球馆、天津大学网球场、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网球场、天津南开大学网球场、等7个具有经营性质的网球场馆等场地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社会师生的需求情况、天津体育学院网球场地本身的现状等三方面进行对比、整理、分析,从中了解到体育学院网球场地经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从而提供解决方案,加快完善和促进我校的网球场地经营模式市场化的目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论文主要以部分具有经营性质的网球场馆及部分高校网球场地经营方式为研究对象。以天津网球中心、天津体育学院网球场、和平网球馆、天津大学网球场、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网球场、天津南开大学网球场、等7个具有经营性质的网球场馆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天津部分网球场馆及高校网球场地的基本情况

2.1.1天津市网球场馆及高校网球场地资源利用情况

根据实地访谈得知,研究的几所高校网球场地基本都是在课外时间进行对外有偿开放,有灯光设施的高校,晚上开放到22:00。法定节假日、双休日及高校寒暑假,调查的几所高校基本都对外有偿开放。

2.1.2天津市网球场馆及高校网球场地的消费分类

实地访谈得知的数据与网球收费标准对比,网球场馆费用都高于网球标准费用。而几所高校对外有偿开放,基本属于中档偏低的档次内。从中还得知,各高校网球场收费标准低于天津市网球场。

2.1.3天津市网球场馆及高校网球场地经营形式及管理方式

天津各高校因开放任务不一样,网球场馆的经营形式也不一样,主要存在混合制、会员制和非会员制三种经营形式。

2.2天津部分网球场馆及高校网球场地管理人员状况

根据实地访谈得知,高校网球场地的管理人员基本受过相关培训和学习,也不是管理专业,对管理方面有所欠缺。

2.2.1天津部分网球场馆及高校网球场地的教练员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各高校基本没有固定教练员,只有自发性质的课外网球教练。

2.3天津部分网球场馆及高校网球场地群体结构

在市场经济推动下,体育消费支出是人们参与体育项目的前提条件,也是体育经营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保证,还是体育市场得以开拓和发展壮大的基础。

2.3.1网球消费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发现,网球消费者以青年和壮年人占多数,符合网球运动的特点。由此也说明了网球运动对年龄的要求。

2.3.2网球消费者的收入情况

通过对天津市网球消费者的调查统计,参加网球运动的消费者按职业来看,占总人数最多的是企事业单位和学生,总比例的85.5%,从消费者的学历结构看出,高中和大学(大专)的占总人数的77%。

2.3.3网球消费者参与网球运动的目的

根据调查可知消费者参与网球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休闲娱乐、丰富生活,其次是促进心理健康,缓解精神压力和疲劳、增进与他人交往。

2.3.4制约网球消费者参与网球运动的因素

根据调查发现,制约消费者参与网球运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时间、场地偏远、经济条件不允许三大外在因素。但实地访谈的时候还得知其他因素:没有教练指导,服务设施不齐全,网球场地设施陈旧而不能满足网球消费者的需求。

2.4天津市体育学院网球场地的基本情况

2.4.1天津市体育学院网球场地

通过实地访谈得知,天津市体育学院共有10片网球场地,均为塑胶场地,其中八片为普通场地,有些场地出现裂缝现象,另外两片设为Vip场地。基本设施有裁判椅、休息椅、垃圾筒、休息室、浴室、储藏室以及网球场地办公室。

2.4.2天津市体育学院场地经营管理的模式

体院网球场地是院校委托系部来管理,主要以混合制、会员制来运营管理。但体院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也没有管理制度,缺少专业的网球教陪练。

3建议

3.1整合现有资源并重新规划,增加场馆的功能增加场馆功能,加深体育产业链之间的联系,形成贯穿顾客体验始终的一系列服务项目。

3.2加强硬件设施的配备,配备完善的网球设备,科学的整体的运动氛围装修,以节能环保为主旨的场馆材料使用。

3.3软件方面,围绕网球消费者培养和设置专业的教练员、管理员以及场馆服务人员。

3.4与时代俱进的市场化、时代化、商业化运作,如Bot模式场馆运作、网球比赛的运营、围绕会员制的顾客运动体验等。

3.5增加网球场馆附加产品的销售

【参考文献】

[1]季敦山,徐杏玲.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03)

[2]李勇妹,骆积强.福建省高校网球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7(06)

[3]李勇妹.福州、厦门经营性网球场的经营现状[J].体育科学研究.2008(04)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篇8

关键词:廊坊;休闲健身;产业;现状;定位

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的提高。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经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来的“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状况,对物质以外的其他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休闲体育健身活动作为一种能满足人们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文化生活现象,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休闲健身体育产业成为当今发展较为快速的产业之一。廊坊市作为一个中小城市,在休闲健身产业发展方面,与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廊坊市地处京津两大直辖市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比其它中小城市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应利用这一优越条件,逐步缩小与京津之间的差距,合理借力京津二市的经济优势,逐步加快本市的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步伐,为本市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进而促进本市经济的发展。

一、廊坊市休闲健身产业现状

1.廊坊市休闲健身产业市场地理环境现状

廊坊市于1989年建市,下设大厂、香河、文安、大城、永清、固安六县和三河、霸州两个县级市。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廊坊处于京津之间,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距北京市中心只有40公里,距天津市中心也只有60公里,在半小时内就可到达两大直辖市的中心城区,而且未来建成的首都第二国际机场,更有三分之一在廊坊境内,与其它国内中小城市比,有很大的地理优势。中国在上个世纪缔造了“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另一个经济圈将在这片土地上诞生。未来的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普遍被经济专家所看好,这里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北京和天津的经济发展一直处在国内的前列,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观念也很先进,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提高文化生活质量,所以休闲健身活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因此北京和天津的休闲健身娱乐市场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而廊坊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将来在环京津冀经济圈的带动下,经济必然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必然会提高,居民的生活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居民消费观念也会受北京和天津两地居民的带动,必然会向京津两地居民的消费观念看齐。因此廊坊市未来的休闲健身产业市场前景光明,发展的潜力巨大。

2.廊坊市休闲健身产业市场政策与监管环境现状

在河北省只有唐山和邯郸两个地级市的人大常委会具有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授权制定本地规章权限。所以,到目前为止,廊坊市还没有制定体育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只能依照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进行。从1989年建市至今,廊坊市总共出台了两项政策:一是2005年政府下发的《关于引进优秀运动员和优秀教练员奖励办法》;另一项是2006年,中共廊坊市委、廊坊市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廊坊市休闲健身产业市场还没有建立健全的结构,休闲健身产业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主要还是政府没有充分意识到休闲健身产业市场的发展潜力,忽略了休闲健身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制定出完整的发展规划线路。其次,管理上比较混乱,交叉管理和无人管理的情况严重,如在办理审批手续时,出现多部门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管理,审批手续复杂。另外,一些方面存在无人监管的情况,造成一些不法商人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因此,政府应当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制定出有利于休闲健身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政策,尽快组织建立休闲健身产业行业协会,把本市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3.廊坊市休闲健身产业管理现状

2004年廊坊市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廊坊市共有体育场地总数3185块,这些场地设施主要依靠政府或单位投资建设,像大部分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都属于教育、体育和企事业单位,这些场地基本是单位自用,不对外出租;还有少部分是民间资本,像高尔夫球场、网球场和游泳馆等设施,这些体育设施大部分都是营业性质的。廊坊市体育局统计材料显示,到2007年有各类健身场所186家,其中健身中心健身房71家,篮球场馆5家,游泳场馆9家,网球场馆7家,羽毛球场馆10家,乒乓球场馆14家,台球厅、保龄球馆、跆拳道、武术馆共10家,轮滑场3家,高尔夫球场5家,其它经营娱乐性场所21家。虽然近几年,休闲健身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京津两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

4.廊坊市休闲健身产业市场消费现状

廊坊市休闲健身市场如果按居民消费水平来划分,可分为高端休闲健身市场和中低端休闲健身市场。高层次的消费群体主要包括国有和私营企业的高管,即“白领阶层”,他们主要活动的项目有高尔夫球、网球、保龄球、游泳、健身器械等。而中低端消费市场的主要活动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游泳、健身等。

目前,廊坊市休闲健身市场由于受到京津两地的辐射与带动,在中低端和高端两个市场的发展都比较迅猛。据廊坊市2006年的初步统计,全市大约有170万的体育人口,这样一个庞大的体育锻炼人群,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必然带动廊坊市休闲健身产业的向前发展。如果按每人平均每年200元人民币的消费水平计算,廊坊市一年将有大约3.4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以廊坊市体育馆为例,在2006年,该馆接待健身人数总计约2.5万人,实现60万元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0%。据统计廊坊市在“十五”期间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收入达2亿元。在高端休闲健身消费市场,过去商业精英们在洽谈商业业务时,都是请人吃饭、喝酒,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成为彼此的共识,在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能相互合作,而且增进了感情。近年来,廊坊市相继建成了一批高档次的高尔夫球场和网球场等体育健身设施,给本市休闲健身市场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仅高尔夫一项运动在2006年的收入就达1.5亿元。

二、廊坊市休闲健身产业发展对策

1.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正确引导合理布局

上个世纪,我国由于受经济体制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几乎是空白,与体育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无从谈起,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出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法规。到了90年代,休闲健身产业才有了初步的发展,完全没有发展经验可谈,而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而像廊坊市这样的地级城市,完全没有制定体育产业法规的权限,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企业只能边发展边积累经验。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正确引导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方向,调整和优化廊坊市的休闲健身产业结构,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制约作用。

2.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拓展体育消费市场,加强对体育消费市场从业单位的资质认定,对要求进入体育市场从事体育经济活动的各种体育中介机构与组织,必须要求其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体育经济资格证书方可进入体育消费市场从事体育中介活动。要尽快建立、培训、创办廊坊市的专业化体育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要严厉打击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法经营者,加快制定体育消费市场服务的规范与标准;对从事体育消费服务的行业,在用地、税收、贷款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其发展壮大;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积极引导本市居民的休闲健身消费活动,逐步建立完善的体育健身消费体系。

3.加强体育市场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当前,廊坊市经济建设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佳时期,全市体育市场正急需一批专业化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来参与我市的体育市场的拓展和完善工作。所以,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引入体育市场专业化人才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本市原有体育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尽快弥补本市体育市场经营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

4.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休闲健身产业建设

要打破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主导投资并经营管理的模式,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休闲健身产业的建设,并为其创造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投资方自主经营与管理,政府不要过多地进行干预,政府要做的更多的是为企业提供信息指导,并加强监管。这样企业才有自主发展的空间,能极大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廊坊市未来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样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体育政策法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发展机遇,相信在不久以后,廊坊市的体育休闲健身产业会面貌一新,在打造“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的进程中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刘术.廊坊市体育产业结构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

学,2007.

[2]朱汉义.从我国体育消费看体育产业结构的现实选择

[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

[3]王怡平.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

[4]贾文彤,郝军龙,杨磊.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5).

[5]王岳州.我国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

[6]钟天朗.上海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3).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篇9

[关键词]足球产业化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职业化联赛,构成了足球产业的框架,当年的联赛就吸引了大批资金的进入,投入达到数千万元人民币,极大地促进了足球理念的传播。后,世界各顶级俱乐部和国家队相继来华,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球市。商业赞助、电视转播、足球产品的开发等等使足球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1993年国家体委提出“以产业化为方向,增强体育自我发展能力”和“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化、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需要,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13年来,我国的足球事业经历了深刻的改革和探索过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足球开始实施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并初步构建起足球产业的基本框架。但与早已实现足球产业化的国家相比,我国足球运动产业化尚存在不少问题,足球产业化该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我国足球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足球产业的主要运作方式是投资主体以竞赛为手段、以赢利为目的而进行的商业活动。就总体而言,中国足球产业市场框架已经基本成型,职业足球联赛和足协杯赛已初具规模,职业和业余俱乐部日益多样化,足球广告和赞助群体相对稳定,足球用品和标识产品市场日趋繁荣;足球产业的相关领域正不断拓展。足球产业已形成了一个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集资体系。但是,由于中国目前尚处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和转轨的过程中,我国足球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造血”功能还不完善,经济实力有限、市场不规范,法制法规不健全,故不可能一步到位实现全方位发展。因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我国足球产业存在着虚假繁荣

中国足球产业从运动员的技术、战术水平到产业运作效能,从科技水平在足球产业中应用状况到足球产业所带来的附加值以及足球产业劳动的服务业所要达到的生产资料规模、效能,都远远未达到一个成功产业所要达到的标准。而我国每个甲a、甲B足球俱乐部的年平均消耗在3000万~4000万人民币,相当于一个2万人大型企业一年的工资;球员的年平均收入为50多万人民币,高出普通老百姓50~100倍,甚至高出像韩国这样的“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强国,这是明显的价值量与价格不符。这种足球产业与经济格格不入引发的经济现象就是“虚假繁荣”。这种现象是经不起时间考验和经济大潮考验的。

2.忽视无形资产的开发

当今世界足球产业的重要方式,是通过观赏高水平足球竞赛和表演吸引更多观众,以此增加门票收入和吸引更多更好的广告赞助商,从而达到赢利的目的。目前,我国只有足球的观赏消费市场有较大的潜力,但仍然没有达到足球产业消费市场所应该达到的期望值。足球广告是宣传普及和号召人民积极参与足球的最佳方式。因此,我们要重视有关足球知识的书刊杂志、足球邮票、足球健身的录像带的出版和发行,只有充分开发足球的无形资产,才能推动足球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更好地向前发展。同国外足球产业市场相比,我们处于非常稚嫩的时期。这与直接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先进的、灵活多样的、现代化管理经营策略方式有密切关系。

3.经纪人制度规范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足球产业化处于初级阶段,足球市场不规范、不完善,出现了许多经营范围不含足球经纪的公司频频涉足足球产业担当起“足球经纪人”的角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市场开发部直接介入体育经纪活动中来,因此形成了目前这种都想分切足球市场的局面。也许这些行为在较短时期会促进足球产业的发展,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这样是不利于足球市场的健康发展的。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足球经纪人管理”之类的条例,缺乏规范的经纪市场的管理制度,因此,造成经纪行为不规范,譬如合同、佣金无人审查,经纪人只注重短期利益,不讲信誉,想尽手段进行暗箱操作等,从而抑制了足球经纪人的发展。

4.目前我国足球产业经营不完善,缺乏竞争力

政府在足球职业化的初期阶段都直接或间接地投资职业足球,许多职业足球俱乐部依靠政府的投入,忽视足球产业人经营开发,自身不具备造血功能,无法形成良性循环,进而造成各职业足球俱乐部在市场面前缺乏竞争力,出现管理经营上的困境。另外,足球俱乐部对市场的开发投入较少,依赖性较强,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没有真正投入人力、物力、精力去从事经营开发,使经营开发陷入困境。同时,俱乐部自身品牌的意识不强,对此没有长远规划,俱乐部频繁易帜,不利于足球产业的品牌树立。

二、我国足球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1.健全足球产业规范,抑制虚假繁荣

首先,足球产业产生虚假繁荣现象,与足球法制不健全、法治意识不强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要加大法治力度,加强足球产业的法制建设,防止过度的投资,防止财政、金融犯罪,保证足球产业朝着良性经济方向发展。其次,供给主体不顾市场效益、产业的业绩、产品的质量,无限制地输入资金是导致中国足球产业“泡沫经济现象”的主要根源。因此,中国足球管理层应该对赞助商的赞助资金采取限制政策,并根据实际每年比赛消耗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估,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赞助资金额度。再次,足球产业中的工资、资金缺乏强有力的征税办法,而导致了工资膨胀、球员腰缠万贯、球技进步不大、产业经营效益低下等现象。要遏制这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就必须采取加大税收的政策来限制赞助商的资金流入。

2.合理规范、开发市场

发展足球产业首先要培育足球市场,培育足球市场要靠引导足球消费,而足球消费源于人们的体育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足球需求就没有足球消费,没有足球消费就形成不了足球市场,没有足球市场就发展不了足球产业。因此要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研究、激发人们的足球需求,引导足球消费,开拓足球市场,才能发展足球产业。足球产业是第三产业龙头,足球产业的繁荣,不仅推动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还会推动群众性足球娱乐活动的发展,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进而带动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另外,足球产业的发展,对传媒、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3.规范我国足球经纪市场

要规范足球经纪市场,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法规,为经纪活动和足球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性运行机制,消除目前足球经纪人及经纪活动场所无人管的局面。我国还应尽快根据足球行业特点及具体情况制定出全国统一的足球经纪人及经纪市场的管理法规,从而推动我国足球产业化、职业化发展。根据我国情况,足球行业的经纪人和经纪活动应由国家体育总局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同时在条件成熟时可成立足球行业经纪人协会协助管理。

4.加强政府宏观调空机能,扶持足球产业化的发展

全球资本市场现状篇10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点一般有两层含义:人类不断打破地域、民族、制度、文化障碍  进行交往的进程;各国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机整体的进程与趋势。国内有学者认  为,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拓展了世界市场,揭开了全球化进程的序幕”,全球化进  程应与资本主义进程“属于同一过程”,因为两者有着“时间上的契合性与历史的同步  性”。(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  学》2001年第6期。)

经济全球化进程究竟在何时启动,争论不少。其实,这应依据客观的历史与经济全球  化基本特征的出现而定。如果我们从世界文明史的进展及以上经济全球化的第一层定义  出发,那么很容易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不与资本主义进程同步。因为在世界文  明史的进程中,各民族打破地域、民族、制度、文化障碍,进行交往,并不是始自15世  纪的地理大发现。早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不同民族之间就采取各种方式相互交往。不  同民族之间相互交往,既包括和平方式,例如,不同民族间的产品贸易、外交和文化交  往;也包括战争方式,如掠夺、侵略和征服。马克思曾指出,“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  的交往形式”,应“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

如果从以上经济全球化的第二层定义出发,以各国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机整体  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启动标志,那么同样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与资本主义进程不  同步的结论。因为各国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全球有机整体,只有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  成时才有可能。而统一的商品、劳动力、资本的世界市场,直到工业革命进入高潮之时  的19世纪中叶才形成。既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直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时各国经济才  初步形成全球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才有可能启动,那么,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揭开  了全球化进程的序幕”的论点,就难以自圆其说。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内容十分丰富,贯穿在众多的专著中。但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代表性著作中有较集中的论  述。如果我们完整阅读这些文献,就会发现,马克思主要是在论及大工业的历史作用时  ,提出其“世界历史”观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论及机器大工业的伟  大历史作用时强调,是它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促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从  而把一切民族与国家联成一体,是“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一个文明国家  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  然经济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这段话的主语“  它”,应是机器大工业!但是,国内有的学者却认为,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可  得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的结论,因此,“世界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进  程相同,也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等同。(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这种理解与以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引文的意思以及全文内容的原意并不相符,因  为资本主义进程,并不能与机器大工业等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机器大工业发生前  ,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不是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  界历史”,而是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启动了“世界历史”。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工业  革命进入高潮时,“世界历史”发展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才启动  。可见,马克思关于由机器大工业启动的“世界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进程以及全球化  进程并不重合。总之,应依据世界文明史,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为指导,理顺资  本主义进程、“世界历史”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全球化问题的讨  论夯实基础。

就全球经济的联系与制度安排而言,经济全球化进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中期,工业化进入高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全球化开始启动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西方少数工业化国家完全  依赖世界市场,大多数非工业化国家并不完全依赖世界市场,不少国家仍处于自给自足  的经济状态之中。因此,这一阶段的经济全球化程度较低。

第二阶段。二战以后,新科技革命将工业化进程引向新高潮,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生  产力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提高,不但制度安排基本完成,包括国  际金融及国际贸易机构与体制建立并完善,而且经济全球化的物质载体已具备,跨国公  司大量涌现。但是东西方冷战与“两个平行市场”的存在,使这一阶段的经济全球化进  程严重受阻,因此,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出现,充其量只出现了经济“半球  化”现象。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新科技革命进入信息革命时代,工业化社会向后  工业化社会转型。出现了全球的制度创新与扩散,以及跨国公司的更大规模的渗透,企  业经营国际化程度普遍提高,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资本的国际流动借助因特网而速度  空前、规模巨大,经济全球化程度空前提高。由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及亚洲一些  国家仍处在经济全球化的“边缘状态”,因此,至今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仍没有实  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仍然很漫长。

二、经济全球化、“世界历史”与社会主义运动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运动,是全球化讨论中的一个热点。有的国内学者认为,“‘  世界历史’或全球化”,“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历史根据”,(注:宋  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  期。)“是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与实践展开的条件”,“其发展趋势在根本上与社会主义  的趋势完全一致”,“并包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其基本论据是:

(1)世界历史形成,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2)资本主义的“负面效应”与“世界历史的进步性”,将落后国家推向社会主义;

(3)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内在的矛盾与危机必将导  致无产阶级革命。经济全球化没有消解这些矛盾,也不能改变其灭亡的命运,但是资本  主义可以“在全球化中转移自身矛盾,由此延缓它的存在。”而“社会主义则将以其历  史逻辑的力量,最终取得全球的胜利”。(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4)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与世界市场将把各国无产阶级联在一起,使无产阶级革命“具  有全球性性质”。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它是  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因此,由马克思“世界历  史”观,可得出社会主义必胜的结论。

以上的观点与推论是否站得住脚,值得逐一推敲;同时有必要认真核对一下,其中引  用的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是否准确,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否准确无误。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固然离不开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但是  ,20世纪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主导着世界体系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多数落后国  家尽管深受资本主义剥削与压迫之苦,但在二战后还是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

历史昭示,落后国家要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中选择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往  往需要某些相应的国际条件和一定的国内社会条件。当国际资本主义处于空前危机而国  内社会处于历史转折时,例如,帝国主义陷入两次世界大战时,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  道路,才有可能取得重大成功或突破的机会。一战中,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二战后,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通常状况下,仅仅依靠资本主义的“  负面效应”与“世界历史的进步性”,并不可能将落后国家推向社会主义。在21世纪更  是如此。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很多,其中,一些落后国家在一定的内外历  史条件下,尽管跨越了“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普遍忽视了对资本主  义文明的扬弃与利用,过度强调与资本主义制度及意识形态划清界限,排斥市场经济,  完全否认了对现存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果付出沉重的代价。苏东剧  变的惨痛教训令人深思。

其次,资本主义既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转移内部矛盾,延缓生存期,那么如何理  解全球化是“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历史根据”的结论?如何推导出全球化  “发展趋势在根本上与社会主义的趋势完全一致”(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的论点?显然这一推论  过于简单牵强。

第三,仅仅用社会主义自身的“历史逻辑的力量”这一抽象的概念,得出社会主义“  最终取得全球的胜利”的结论,尚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注:宋士昌、李荣海《全球  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社会主义自身的“历史逻辑的力量”是什么?必须加以明确的阐述。国内有的学者,引  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它是世界性的  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的论点,以证明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  和社会主义胜利的结论,其实并不恰当。因为这两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与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而这段论述的基本论点,却是恩格斯晚年郑重声明放  弃的过时论点。

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在回答单个国家能否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时,说  :“不能”,“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  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共产主义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  上其他国家,会完全改变并大大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  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有同样含义的话:机器大工业与世界市场会扩大交  往,“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  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  的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篇文章都是马恩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写的。当时  他们设想,机器大工业与世界市场已将所有“文明国家”的经济联成一体,同时造就了  相同的社会阶级状况: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世界市场已把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  联合起来,并消灭了他们的地域性特征,一旦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就可能使所  有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同时行动起来,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爆发世界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世界共产主义革命的目标。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曾与此论点  相关。但是,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后的事实却与马恩的这一判断并不一样。1895  年恩格斯临终前,根据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情况,在《<法兰西阶级斗争>  一书导言》中郑重宣布,放弃半个世纪前的“所有‘文明国家’同时爆发革命”的论点  。他认为,“历史清楚的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大工业”在1848年还是有很大的扩展能力”,因  此“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22年后,俄国“  十月革命”的胜利,用事实证明了1848年前马恩关于发达工业国无产阶级“同时革命”  的判断有误,恩格斯晚年的纠正是明智的。

今天,当人们在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时,如果不能全面  理解该理论的内涵,仅仅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某些论据,甚至是被马恩晚年纠正的论  点,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有失偏颇,并且可能有违马恩相关论述的基本立场。

三、全面客观地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

对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人们已达成共识。它既使全球经济的要素配置更合  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使南北差距日益扩大。应该承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这是历史造成的客观现实。但是,  无法回避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否仅眷顾发达国家,给它们带去的都是机遇,却将挑战都  留给了发展中国家?国内有些学者对此似乎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  中占据优势的发达国家能借助经济全球化“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注:宋士昌、李荣  海《全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而处  于劣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安全不但遭到“一定的威胁”,而且“如果听任  经济自由化的摆布,就会深受其害”。(注:夏兆龙《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载于2002年1月24日《社会科学报》。)事实究竟如何?如果我们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  球化的双重效应,那么就应承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机遇和挑战并  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遭到削弱,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安全也遭到跨国公司、资  本和劳动力全球流通的“一定的威胁”。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处置不当,发展中国家会  遭灾,发达国家也“会深受其害”。就具体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全球化的“双刃剑”  效应,应理解为对任何参与者在带来挑战的同时给以机会,在给以机会的同时伴随风险  。能否趋利避害,驾驭这种双重效应,取决于各国政府的应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