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十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十篇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5:57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信息网络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14-01

一、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秩序混乱。由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涉及到商务部、发改委、供销社、物资行业办等多个单位,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造成监管乏力,回收秩序混乱。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受利益驱使,许多可回收利用的品种,如废玻璃、废布等由于利润不高没有得到有效回收。

3.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不健全。由于国家优惠政策不到位,多数企业处于微利或无利状态,没有条件和能力引进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资金投入少,技术开发能力弱,导致废旧物资加工处理工艺落后,技术及装备水平较低,一些与再生资源加工处理相伴的环境污染未能妥善处理,导致二次污染现象严重。

5.回收网络层次太多。目前各再生资源的回收主要由各废旧物质收购点回收后,再运往各回收站,各回收站简单分类后再运往各专业集散市场。

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构建

1.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的建设。建设以回收站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基地为目的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可减少回收网络层次,有效降低回收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1)回收站的建设。回收站以环保、便民为原则,设置在规划定点范围内;其中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站主要设立在居民社区和高等学校校园内,生产类再生资源回收站主要设立在工业园区内。回收站将回收的再生资源简单分类后安排专用车辆进行运送到各集散市场。(2)集散市场的建设。集散市场应选择交通便利的荒地、废弃厂房、仓库等建设用地进行新建或改造。市场布局中服务区、经营区、加工区严格分离,具备与各自功能相符合的设施。集散市场将各类再生资源进行分拣后根据需要配送到各专业的加工基地。(3)加工基地的建设。加工基地将再生资源拆解后进行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加工基地以现有的基地为主进行设立,对于二次污染和视觉污染较严重的再生资源产业,重点培育中端环节的企业,进行再生资源的深加工处理。

2.再生资源回收信息网络的建设。建设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服务平台为核心,以居民和生产企业、回收站点、集散配送中心、加工处理企业为服务终端的再生资源回收信息网络。应用国家再生资源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和调控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各省的再生资源回收信息服务网站,该网站应具备再生资源在线交易和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对再生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相关数据准确、及时的统计分析及产业发展潜力、趋势的预测、评估、导向,为实施税收、价格、投资、技术开发、市场投放等宏观调控提供有力依据,以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

3.再生资源回收长效发展机制的建设。为保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长期稳定的运行,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行业自律、政府支持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作为保障措施的四位一体的长效发展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强调规范管理,设立“七统一、一规范”,即: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管理、经营规范;行业自律主要强调行业协会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中的作用,避免企业间恶性竞争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欧阳强.长沙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分析与建议[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4).

[2]黄由衡,王娟.城市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9).

[3]章和杰.构建浙江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J].中国环保产业,2008,(12).

[4]苗建青.日本再生资源回收政策及其绩效评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4).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市场环境;市场经济;产业规模化;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52-02

一、再生资源行业现状及市场环境

1.再生资源行业现状。众所周知,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大致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类,而再生资源就是可再生资源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的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我国现阶段再生资源企业的主营项目主要是对包括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家电、废汽车、废塑料在内的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加工和再利用,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的就是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我国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由于当时物资匮乏,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就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之后,再生资源行业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变化和市场化经济的推进也历经着沉浮,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2016年的今天,我想我们应稍稍停下脚步,精心观察一下再生资源行业的现状,对我们接下来更好地发展再生资源行业是有利无害的。在分析行业现状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自2013年起,中国经济回落,GDp“破八”失败,直到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GDp增速总体持续回落,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在疲软中孕育着生机。而再生资源行业过去几年在没有政策支持的形势下,努力适应国家大的发展方向,兼并重组现象加剧,根据2014年中国再生资源行业百强企业榜单分析得知,2014年百强企业经营额占商务部的十大类再生资源经营总额的26.23%,回收量占十大类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的14.1%,百强前10名经营额占百强的65.1%,回收量占百强的47.63%,百强企业经营额增幅达两位数以上的连续两年超半数(摘自2014年中国再生资源行业百强企业榜单分析)。这说明,再生资源行业正朝集中化方向发展,少数大企业控制市场主要份额的格局逐步开始形成。

2.新型市场环境的特点。政策方面,政府的供给侧改革为再生资源行业规模化提供了机遇。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也就是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新形势下,再生资源行业也应该努力提升竞争力,搭上供给侧改革的列车,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从市场经济方面来看,市场经济发展逐渐成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形成了崭新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各类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欣欣向荣。经营方式方面,“互联网+”思维日益渗透。近年来,互联网逐渐成为话题,其资源共享、信息公开等优势吸引人们纷纷利用互联网进行产业升级转型。无论是电商,还是政府门户网站,都通过互联网增强了透明度,减少了产业中间环节,促进了信息沟通。因而,联合互联网的企业经营模式必是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创新的出路。

二、再生资源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十分严峻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非规模经营对产业集中化发展的极大阻碍上,包括:①行业经营呈现出“小、乱、散”,即规模小、管理混乱、经营分散的特点;②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③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单个所创造的收益低;④回收企业“贪大”的做法,重点回收利润高的废金属,而其他利润较低的废弃物则无人问津。尤其是“小、散、乱”这一问题,进一步制约了资金、技术、管理的发展,阻碍了我国再生资源行业的健康、规模化发展,是非规模经营的根本性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三、再生资源行业与规模化经营的意义

1.规模化经营与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而规模化经营就是使企业生产经营要素及其产品实行集中化,达到理想经济效益的界限产量的过程,即实现规模经济的过程。也就是说,当企业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即实行规模化经营时,产品的产量会扩大,效益会提高,规模经济开始在行业内实现。

2.“小、散、乱”问题对产业规模化的阻碍。由上述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再生资源行业的规模化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行业现在具有的“小、乱、散”的特点已经成为再生资源产业规模化路上的巨大的绊脚石,制约了包括技术、产业结构等在内的许多因素的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行业的“小、乱、散”的特点是再生资源行业难以快速发展的根本的制约因素。现在,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行业的这个特点对行业发展的各个要素的制约。首先,对资金的制约。无论对什么行业来说,资金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一家企业之所以能建立起来首先必须要有初始资金的支持,资金的多寡会对一家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这里并不是说资金多的企业一定会发展得好,而是说一家企业要发展得好,资金是必不可少的。资本是势利的,财富总是会向财富集中,所以,经营规模小,管理混乱的大量“家庭式”经营的再生资源公司无法引进资金。其次,对技术水平的制约。一个产业的技术水平会限制该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影响到产品的成本与收益,尤其是对于再生资源产业这种技术指向型的产业来说,技术要素对产品的生产成本总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第一点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小、乱、散”对资金的制约,而资金的缺乏就会限制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的引入,从而使得技术水平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再加上资金同样也会限制先进设备的使用,这进一步制约了再生资源行业的技术水平。最后,对管理水平的制约。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率的决定性因素,高水平的企业管理将带领企业找到获取最大效益的路径。而众所周知,大量存在于再生资源行业的“家庭式”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的管理水平是极其低下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公司根本谈不上管理,而且更糟糕的是这种小作坊式的公司并没有优秀管理经验成长的土壤,导致再生资源行业的管理水平一直裹足不前。

上述原因都使得再生资源行业就像是被许多朝向各个不同方向的“家庭式”经营的企业拉着,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艰难地前行着。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再生资源行业,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行业的规模经济也难以实现。于是,我国的再生资源行业就一直难以进入到高端产业的行列中去。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再生资源行业要想实现质的飞跃,那么实现产业规模化势在必行。

四、促进再生资源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建议

1.鼓励小企业合并,扩大企业规模。实现再生资源行业规模化的首要手段就是扩大企业规模,建立产业集中园区,对大企业进行财政补贴扶持,促进大企业发展垄断,资金、技术条件的充足将进一步吸引企业兼并、组合,形成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促进市场竞争。以中国再生资源开发公司为例,它旗下的五个产业园区,广东清远华清循环经济园、常州再生资源产业基地、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山东临沂再生资源基地及洛阳再生资源基地,合理集中地对各地区的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处理,形成了集中科学的运营模式。随着行业规模的逐渐发展,产业园区将成为再生资源行业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形态,然而现在产业园区仍较少,知名的仅有25个,着重加快建设产业园区将是此行业目前的发展方向。

2.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回收网络体系。我国再生资源行业的业务主要侧重在非金属的回收上,对于利润较低的其他废品的回收率非常低,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合理配置资源在不同废品回收上的比例,努力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健全完善回收网络体系,实现整体技术发展和产品资源的聚集,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对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我们通过查询资料发现,日本早在2007年,废塑料、废橡胶的回收率已达90%,生活废弃物的回收率达25%至30%,并已建立比较成熟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和交易市场。废纸、易拉罐、空调、电视、建筑废弃物等各方面的循环利用率已经很高。而中国主要回收废旧钢铁、有色金属等,对生活废弃品的回收利用率较低,相应的企业发展也不景气。我国不仅要完善回收网络体系,改变回收散、乱的状况,还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大力扶植这类企业。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篇3

(一)规划依据。

1、《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商务部年8号令)

2、商务厅《关于印发贯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琼商务建429号)。

(二)规划原则。

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设置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便于交售和运输、节能环保”的原则,万城镇按每1000—1500户设置一个回收站点,其他镇和国营农场可按照每1500—2000户设置一个回收站点;收运中转站的设置:每镇设置1个,经济较发达的镇最多不超过3个;集散交易市场设置1个。

(三)规划对象。

全市12个镇及4个国营(华侨)农场的再生市场。

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框架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即社区回收(固定、流动)、中转站和集散交易中心。

(一)社区回收由社区便民回收站和流动回收组成。

社区便民回收站结合物业管理、小区管理、社区管理和垃圾分类投放管理等形式,采取回收员上门回收的模式提供回收生活性废旧物资的服务;在达不到设置便民回收站条件的区域设置流动回收;为方便管理,各大型工厂、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的再生资源由龙头试点企业上门回收;在欠发达的农村也应采用流动回收的形式。由社区便民回收站和各种形式的流动回收构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第一级,加强第一级管理有利于从源头规范再生资源行业。

(二)中转站集中每天社区回收站和流动回收员收购的再生资源,将再生资源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以便企业利用或进入集散交易中心。中转站是再生资源回收的第二级。

(三)集散交易中心主要接收各个中转站以及各大型工厂、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等的再生资源,同时按照再生资源分类标准、品质状况进行分拣整理和加工,通过市场运作,实现再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进场采购,促进资源有序流动,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必须由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条件、领取营业执照的正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

(二)回收生产性废旧金属的企业必须是龙头试点企业,并应经过公安机关备案;回收非生产性废旧金属的经营者应经过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

(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必须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四)所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必须按照“七统一”(即统一规划、标识、着装、价格、衡器、车辆、管理)的要求规范经营,并接受商务部门的管理。

四、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管理标准

从业人员管理要求:

(一)对从业人员实行“七统一”,并规范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标准,规范服务用语,规范服务区域。

(二)从业人员应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诚信经营,熟悉业务知识。

(三)从业人员应经过相应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并统一编号。

(四)再生资源管理部门应建立从业人员档案,如实登记从业人员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并向公安部门和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五)一线回收员应在规定区域内收购,所收购的废旧物资要求全部交售到其挂靠的中转站,不能私自存放。

五、设置规划和设置条件

(一)再生资源回收的现状。

目前,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工作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普遍存在网点数量过多,布局不合理,乱搭乱建,严重存在消防隐患等诸多问题,加上由于没有按规定设立中转站和物资回收集散分拣中心,造成临时废旧物品回收渠道不顺畅,没有做到日收日清,对环境卫生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有部分回收站点无证照或证照不全,有些甚至沦为环境卫生的脏乱点,盗窃销脏的黑窝点,因而造成再生资源回收经营秩序混乱无序。

(二)回收网点设置规划和设置条件。

为做好我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设置规划工作,使回收网点布局合理,回收顺畅,规范经营,根据我市的实际,应在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工作中按临时回收站、分拣中心和集散中心进行三级设置规划。

1、临时回收站主要负责城市社区及各镇废旧物资回收工作,采取定时上门和定点交售,固定设点与流动回收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回收。临时回收站包括城市社区临时回收站和镇临时回收站,城市社区临时回收站将当日回收的废旧物品转运到润鑫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回收的废旧物品做到日收日清,保证周围环境卫生、整洁。

2、临时回收站按照“七统一”的要求进行建设。外观简洁、大方,整体建筑设计及装饰装修与周围环境相符;所有回收站标注统一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标志,便于居民识别。

3、集散交易中心主要负责收集社区临时回收站和乡镇收运的再生资源,并进行分拣整理和简单加工。集散交易中心场地分为交易区、分拣区、物流区、污染控制区、贮存区和办公区;各功能区均铺设硬质地面,各区有明显的界限和标志。

(三)建设内容及方案。

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便于交售、保护环境”的原则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的建设,其内容包括如下:

1、按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设置规划的要求在主城区建设13个临时回收站。由市政府负责协调居委会等相关部门解决建设用地和选址问题。

2、为完善回收网络建设,在临时回收站辐射不到的区域招募流动回收员开展流动回收服务,建立流动回收服务网络。流动回收规模由商务部门根据需要统一规划,其设备及管理要求参照临时回收站。

3、根据再生资源交售现状,为做到社区临时回收网点的再生资源日收日清,集中分拣分类储存,减少环境污染,并通过市场运作,确实实现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便于再生资源集中采购和流通。集散交易中心在上述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规划方案

(一)万城镇市区街道情况分析。

1、所属街道。

万城市区由人民路、红专路两条主干道和建设路、光明路、文明路、其他小路组成。

2、街道和居委会情况分析及规划建议。

根据万城镇城区具体情况分析,我市城市人口约为70808人,拥有住户16242户,依据《贯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城市社区可按每1000到1500户设置一个再生资源临时回收站点”以及结合物业管理、小区管理、社区管理和垃圾分类投放管理等形式设置原则,拟在万城镇城区设立回收站点13个:

(二)镇和国营(华侨)农场临时回收站设置规划。

区域分布。

依据《贯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镇及国营农场可按照每1500-2000户设置一个临时回收站”的设置原则,除了万城镇的其他11镇和3个国营农场及1个华侨农场共应设置临时回收站68个。

(三)收运中转站设置条件。

收运中转站。

依据《贯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收运中转站的设置,城市按总量调控、合理布局和方便回收原则进行规划,镇一般设置2个回收网点,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设点最多不宜超过3个”的设置原则全市共设置20个收运中转站。

(四)集散中心设置规划和设置条件。

1、集散中心。

负责收集城市社区临时回收站和乡镇收运中转站的再生资源回收,集中分类储存,使社区临时回收站的再生资源日收日清,镇收运中转站的再生资源及时运离站点,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对收集的再生资源进行分拣整理打包和加工,通过市场运做,实现再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进场采购,促进再生资源有序流动。

2、集散中心设置规划。

依据《贯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集散市场要从严控制数量,一般每个市县设置1个集散市场,最多不宜超过2个的设置原则,根据万宁市的实际现状,为利于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全市共设置一个集散中心。鉴于大茂镇为万宁市再生资源大型收购站点较集中的集散地,且与万城镇紧临,交通十分便利,在大茂镇择地建集散交易市场1个。

3、集散中心设置条件。

(1)要远离东线高速公路、轻轨铁路、城市主干路、水源保护区,避免环境污染、扰民、社会安全等问题,并采取美化措施,把集散中心建设成为分类储存规范、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的再生资源集散地。

(2)要有固定的经营场地,其环境建设、投资规模、装修档次、配套服务和消防安全等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和相关标准。

(3)经营场地应为封闭式建筑或四周筑有围墙。场地内应设有相应的办公区、收购区、分拣区、分类存放区等。

(4)要根据经营面积、经营品种、环境的需要,按消防放火技术规范配齐配足灭火器、消防水带、消防水枪、消防斧等消防器材。经营场地内设置照明设施或其他电器设备、电器线路和用电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电气设计、安装规范的要求。

(5)经营场地应有导水沟渠,配有污水处理、排放设施,以及废气、噪声防治设施等。

(6)要配备专门的运输车辆,定时到社区各临时回收站和乡镇各收运中转站收集再生资源。

(7)要有专门的回收设备和专业回收技术人员,对再生资源按分类标准、品质状况进行分拣整理和简单加工,方便再生资源利用和企业进行采购。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对策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相关政策的扶持,促使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崛起,大量的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然而新能源废旧动力蓄电池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电解液,如果不加以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造成资源的浪费。本文就新能源汽车用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分析及对策研究作以浅析。

1加强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处理的意义与现状

1.1节约资源,缓解能源危机

新能源汽车对于电池性能的要求较高,只有保证动力蓄电池的电量在80%以上,新能源汽车才可以正常运行,否则将不能满足动力要求,导致车辆的行驶性能以及行程里数大大降低。但是在一般交通领域下的应用层面,对于动力蓄电池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比如电动自行车、游览车、场地用车等。但是大量的外出与工作,同样会造成电池电量的迅速衰减,为了能够改善这一问题。可以在城市地方设置一些充换电站、移动基站、家庭电能调节等,以便有效延长新能源汽车与其他蓄电池性能要求不是太高的一些交通工具的使用寿命,进而促成动力蓄电池的梯级利用,避免资源的低效率,充分利用剩余能源,可降低新生电池的资源能源消耗。另外,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动力蓄电池通常被使用于一些高要求下的新能源汽车中。因此,蓄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锂、钴、石墨等重金属,一些稀土元素等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含有电解液。这些资源的原材料都是源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被大量使用,资源供给日益紧张。废旧电池的回收价值很高,其中贵金属的含有量比普通金属矿高,所以展开废旧蓄电池的综合利用,不但可以节约宝贵的自然资源,更能够成为资源循环使用中的新增长点,进而开启循环经济发展的新领域。

1.2降低新能源汽车价位、促进市场消费

分析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组成,不难看出电池驱动系统占据了整个成本的一半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也就是说在整个新能源的产业中,动力蓄电池耗费的人力、物力、资金等都是在新能源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而动力电池又占据了电池驱动系统的74-84%。动力蓄电池的综合利用能够合理改善新能源汽车与动力蓄电池生产之间的关系,通过技术手段,对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拆卸、检测、分类,然后按照不同的性质再加以循环利用,实现电池资源的梯级再利用,这一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新能源的生产成本,大幅度地降低新能源生产结构中电池生产所消耗的资金。积极采用先进的再生处理技术,也就是“绿色环保再生铅技术”,利用这一科学手段,将新能源废旧动力蓄电池进行切割后分类重组,将金属类的构件组织与非金属类的组成部分合理分开,一些塑料、隔板等没有经过破坏的组成部分可以直接拿来再次利用,对于电池的极板片可以通过分离与分级的手段,妥善处理极板,经过化学元素的渲染再次投入使用。对于板栅和膏泥要分别处理,投入低温炉中熔铸,以便对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各个零部构件全面综合利用,实现再次利用,有效减少电池在新能源发展中所占的成本比重,从而促进市场的消费,带动社会经济效益。

1.3回收利用在环保层面存在的问题

从技术层面分析来看,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能够完全合理地处理废旧动力蓄电池,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难点,主要的问题就是在整个回收体系中如何高效做到保护环境和废物的二次利用,以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减少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目前,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用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回收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并不完善,在整个回收过程中共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回收渠道不规范、回收流程不严格、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再生率低等诸多问题。一些废旧酸电池的回收工作仍然局限于o序状态,没有一个很好的电池回收专门机构。一些私人企业以及再生铅企业通过不合理的手段回收这些废旧电池,然后没有通过严格的处理,就再次加以利用或者是熔铸,这就导致了一些配备这些废旧电池的设备性能低劣,而且直接熔铸会浪费掉大量的资源,不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这一流程不能够降低新能源的生产成本,反而会进一步增加废旧电池的处理成本,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尽管一些再生铅企业的规模较私人企业大,但是在工艺设备以及资源再生率上表现都不是很突出,技术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甚至一些小型的再生铅企业依靠经营手段的“灵活”与大企业展开了不公平的竞争,扰乱了废旧电池的回收市场。

2提高新能源汽车用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2.1健全废旧电池回收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废旧动力蓄电池的综合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工作:首先,政府要分析市场行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企业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其发展道路上必须要有良好的政策法律来支持其发展并加以科学引导。相关政策的提出要从新能源废旧综合利用的研究方向、成果应用和标准化管理三个方面着手给予规范,促使废旧电池回收行业进入法制化轨道,保证各中小再生铅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打造一个良性的废旧电池回收市场。出台一系列鼓励和制约政策,督促新能源用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市场进入一个安全、规范、标准的时代。同时,还要加强对资源的科学管理,要分析当地的经济与环境特点,合理引进行新能源汽车,针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合适的相关政策规划,稳步健全废旧电池回收的相关法律法规。此外,新能源生产企业也要加强新型设备的投入,以提高动力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并注重科研结果向现实可行技术的转化以及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提高科技在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中的贡献率。

2.2建立完善的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

蓄电池拆解后分离为电解液、塑料板和极板。废极板为铅锑合金及铅膏,分离清洗后的铅锑合金、铅膏和塑料板直接以初级产品形式出售给合作单位,以实现回收利用。而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具有较大危害的废电解液和酸性物质,经中心物化废水处理车间处理处置后回用。对于无法出售的混合废塑料,经中心高温车间高温焚烧给予安全处理。对于废铅泥,必须要先进行物理化学处理,然后进行稳定化、固化,当固化体浸出毒性达到“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废物入场标准”后进入安全填埋场,长眠于地下而不对周围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威胁。另外,回收来的废弃充电电池,必须经过人手分拣,挑出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电池,然后分别装入结实的塑料包装桶,密封后放到防雨、防晒、防火、防盗的专门仓库中妥善保管。目前的处理对策是到卫生填满场进行集中而无害的填埋,待技术成熟后,再取出回收。与此同时,政府还要鼓励投资建设加工处理5万吨以上废旧铅酸蓄电池、采用或引进无污染再生铅加工技术和设备,扶持选址合理的再生铅加工企业。这些企业经政府审批,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减免所得税,以增强规模化先进企业的示范作用,促进再生铅加工业的集中化进程,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用废旧动力蓄电池的综合利用效率。

3结束语

目前,新能源汽车正处于成长初期,动力蓄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核心零构件,相关部门必须要从电池的生产工艺、使用规范以及使用后的回收体系中,不断改进、优化涉及到的各个动力蓄电池的内容,从保护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下,实现该行业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存在问题与对策技术分析

引言

城市垃圾就是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失去原有利用价值而被抛弃的物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垃圾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我国传统垃圾处理方式早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因此必须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技术。

1.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还未得到广泛普及

虽然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在很早就被提出来,但在我国真正落实垃圾分类处理的城市还不多。目前真正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城市主要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其他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基本还未落实。虽然一些城市都对垃圾分类进行了初步尝试,但之后不了了之,垃圾分类回收最终成为一种摆设。一些城市对于垃圾的分类回收只是简单的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并没有对城市垃圾进行细分,这种分类无法充分利用城市垃圾中的有效资源。

1.2垃圾分类标准不统一

由于目前我国并没有对垃圾分类回收标准进行统一,因此各个城市的分类标注各不相同,这将使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技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上海城市垃圾细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等,而国内大部分城市仅将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国内各城市垃圾分类标准的不统一,将影响垃圾分类的规范化,从而增加之后在分类处理时的困难。

1.3垃圾分类体系不完善

城市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处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处理和利用垃圾。一些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不完善,导致分类处理工作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我国大部分中小型城市对于垃圾的处理方式只有进行简单填埋,并没有设立垃圾焚烧厂等其他处理方式。由于垃圾中一些有害物质无法得到特殊处理,很容易使城市垃圾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1]。

2.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技术对策

2.1分区进行垃圾分类回收

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工程。可以先选择一些具备条件的城市或城市内的小区设为试点,在这些地方积累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经验之后,在逐步在全市、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2.2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

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主要是依靠政府领导,由环卫部门负责,这种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方式,不但不能够主动利用垃圾中的有效资源,增加垃圾分类回收难度,还会使垃圾分类回收和分类处理工作无法贯通,无能有效利用新技术对垃圾进行处理。国外一些垃圾处理工作做得较好的国家,都采用了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垃圾产业化进行。对于具有利用价值的有效垃圾,企业利用一定价格进行回收,市民不仅可以通过垃圾分类回收获得资金,企业也能够通过利用再利用有效垃圾获取经济效益[2]。

2.3加大垃圾分类回收和利用率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分类缺乏目的性,多数城市只是简单的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填埋,真正对一些有用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的企业十分少。因此我国应当加大对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力度,鼓励企业从事垃圾市场化运作,加大对自身产品使用后的回收再利用工作,这样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回收原料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降低产品使用成为垃圾后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3.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分析

3.1堆肥技术

采用堆肥技术对垃圾进行处理主要是有计划有控制的利用细菌等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变成为腐殖质。堆肥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城市垃圾中不可再生垃圾和生活垃圾等。一方面,利用堆肥技术处理城市垃圾,不仅安全可靠,而且占地面积不会太大,但要注意在选择处理位置时应当尽量远离居民区以防止处理过程中散发出的气味影响居民生活。另一方面,城市垃圾中可降解有机物一般会超过百分之十,肥效也大大超过了百分之四十,采用堆肥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最终垃圾量。根据研究数据表明,采用堆肥技术处理城市垃圾后的垃圾量只有最初的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左右[3]。此外,在处理过程中,生产产品量和城市垃圾中可再利用资源比例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使用堆肥技术对城市垃圾进行处理时,能够大大减少对水资源、自然环境的污染。但如果城市垃圾中含有重金属,使用堆肥技术对垃圾进行处理,不仅会影响堆肥产品的质量,还会直接对地下水产生污染。是以,在使用堆肥技术对城市垃圾进行处理时,垃圾的分类回收环节十分重要,需要耐心和细心仔细进行。

3.2焚烧技术

利用焚烧技术对垃圾进行处理主要是将垃圾中的可燃物质与空气进行充分接触并进行燃烧反应,该方法操作起来安全可靠,在处理位置的选择上最好选择近郊地区,这样能够为垃圾的运输提供很大便利条件。采用焚烧技术处理垃圾,不仅产生的残渣十分少,能有效防止处理城市垃圾时对水资源产生的污染,并且其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能还可进行工业利用。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焚烧技术处理城市垃圾消毒彻底,处理效果好,其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微量剧毒物,应当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3.3卫生填埋技术

卫生填埋技术在处理过程中对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将整个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降到最低,这与传统填埋技术有着很大差别。目前,卫生填埋技术早已成为处理城市垃圾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方式,主要对堆肥技术和焚烧技术处理城市垃圾后产生的残渣进行处理。卫生填埋技术安全可靠,但在利用该技术进行垃圾处理时应当注意防火,并且由于其占地面积较大,因此在选择处理位置时应当注意远离城区[4]。使用卫生填埋技术时产生的甲烷可以再次进行工业利用进行发电、生火等。

4.结语

对城市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再处理,不仅能够实现垃圾资源化、产业化,也能使垃圾得到减量化效果并有效节约开支,增加收入。我国应当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并统一垃圾分类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对我国城市垃圾进行减量化处理和资源最大化利用,全面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沐生,刘学英,吕爱清等.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2(1):37-40.

[2]陈春云.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案[J].农机化研究.2011(4):89-93.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篇6

   1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采用的是传统设计方法,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效益低,对环境污染严重,是一种高投人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也在向着高质量、多功能、低能耗和低成本等方向发展。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机产品报废,采用节能环保设计后可使构成农机产品的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耗最小,减轻甚至消除农机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压力,·使废弃物、垃圾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不仅给社会提供了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而且还可以带动企业或整个农机行业的振兴与全面发展,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竞争力,有效地占领国内市场并扩大出口。节能环保设计已成为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

   2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趋势

   2.1农业机械的清洁性

   常用农业机械动力为内燃机提供,内燃机环境性指标主要存在问题有:消耗一次性能源石油;噪声、废气污染;热排放和漏油污染。废气排放和漏油污染对环保农业影响很大,废气中noX,HC化合物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动力环保选型设计应优先选择电力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太阳能、氢气、植物油、天然气发动机。同时加速发动机环保化学设计的研究,采用包括汽油无铅化与汽油抗磨性,柴油低硫化与柴油润滑性,生态燃料与生态摩擦学,汽油机沉积物与汽油清净剂,柴油机颗粒与消烟助燃剂,润滑油和添加剂与排放催化转化,润滑剂生物降解性与生物降解润滑剂,催化助燃/补燃,发动机机械与化学材料制造等措施。减少石油消耗、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热排放和漏油污染。采取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控制发动机噪声。

   2.2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可回收性设计是在产品设计初期充分考虑其零件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大小、回收处理方法以及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达到零件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最低的一种设计。例如,在农业机械中常用的联接件(螺栓、螺母等)的回收与再利用。

   2.3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

   设计人员要使所设计的结构易于拆卸与维护。在设计阶段,可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即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产品,满足不同需求。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解决产品品种规格、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又可为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有利于回收和重用,以达到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2.4环保产品的成本分析

   由于在产品的设计初期就考虑了产品的回收与再利用等性能,因此成本分析时就要考虑到污染物的处理成本、产品拆卸和重复利用成本。

   2.5材料选择

   环保材料是指应来源丰富,便于利用,便于回收再利用且对环境影响小的材料。材料选择是环保设计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也是产品开发设计早期的主要的决策之一。材料选择应尽量减少材料种类,少用有毒、有害材料和贵重稀缺材料,尽量做好材料分类管理和废弃及边角料的回收利用。借助于环保材料的合理选择可实现产品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最小化。当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有:环保设计对材料要求的确定;环保材料的选择原则;材料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新功能(指环保型)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回收物资再资源化的应用等。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篇7

关键词:资源再生产业;产业集群;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0-0001-04

CauseanalysisofScrapRecyclingindustrialCluster

GUoting-zheng1,LiBo-yang2,DUanning1,JianGLin-hua1,DanZhi-gang1

(1.Chinese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Beijing100012;Chineseelectronicinformationindustry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Beijing100846)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dscraprecyclingindustrialcluster(SRiC)fromthreeperspectivesofindustrialclusterformationconditions,externalitytheoryandglobalvaluechains.ResultshowsthatSRiCcompletelymeetthefourformationconditionsoftheindustrialcluster:necessary,sufficient,requirementandsocialhistoricalconditions.asacompoundwithmultipleexternalitiesforSRiC,itisaneffectivewaytosolvetheenvironmentalexternalityandsecondarypollutionofSRiunderthemarketingmechanismthroughclusteringmodel.Fromtheviewofglobalvaluechains,SRiCoccurredindevelopingcountriesaretheinevitableresultswhichjustlikewaterflowsdownwards.DevelopingcountriesintegrateintotheglobalrecyclingisthenecessarytrendandclusteringdevelopmentmodelistheonlywaytothedevelopmentofSRi.

Keywords:scraprecyclingindustry;industrialcluster;causeanalysis

1引言

产业集群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具有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竞争与创新以及带来外部经济性等优势,已成为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诸多国家发展区域经济时所倚重的重要政策工具[1]。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遍及诸多产业,比较典型的如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等,研究角度也分布各异,研究基础比较丰富。然而,在产业集群被广泛研究的同时,一个基本的研究问题被提出:是不是所有产业都适合以集群的方式存在?

循环经济是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的解决资源和环境危机的有效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再生产业是循环经济物质代谢形成闭环循环的唯一逆向物流产业,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成功推进循环经济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对该产业是否适合集群发展模式还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本文尝试从集群形成条件、外部性和全球价值链三个视角深入剖析,对资源再生产业走集群化发展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判定。

2集群形成条件视角下的成因分析

德国学者CluasStenile和HolgerSehiele在Researchpolicy上发表《产业集群何时产生?》一文中指出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如图1所示。这为分析集群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框架[2]。但该框架并不完全,我国学者符正平指出,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与社会历史条件,如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等[3]。结合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四个方面分析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2.1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分析

根据资源再生产业特征,借鉴图1所示的分析框架,分析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如图2所示。

(1)必要条件分析。

生产过程可分性是分工与专业化的前提,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第一必要条件。对于资源再生产业来说,各种再生资源分散在社会经济系统的各个角落,必须经过多个流通环节才将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分类、集中并运送到各个再生加工企业,而这些流通环节本身是并行可分的;而同样再生加工企业也并非“万能再生企业”,根据不同的再生资源种类,只对某种或某类再生资源进行加工制造。以一台报废汽车为例,当其进入拆解企业后将会被分解为大大小小数百种再生资源,而后根据相应的状态进入不同的再生企业进行再生加工,比如被拆解下的发动机、总成等零件有的可能会进入再制造企业,有的可能会流入二手市场,而废铅蓄电池等危险固体废弃物将会进入定点企业,其他废五金、废塑料、废玻璃、废轮胎等等将会物尽其用地分流到相应的再生加工企业,同时在加上回收、流通、物流、交易市场等各辅助支撑企业,这些企业随着产业的发展成熟,其分工会不断细化。

产品的可运输性强调产品运输半径,如果产品运输半径过短,导致空间交易成本过高,集中生产不经济,也就无法实现企业的集聚。由于再生资源分散赋存于社会经济系统中,需要经过逐级的回收并集中运输到再生加工企业,尽管有观点认为再生资源运输半径很短,不适宜长距离运输,但是由于再生资源数量庞大,可以发挥规模效应,扩大其运输半径。而且,随着现代物流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大大提高了各种商品的运输半径。事实上,发达国家大量的再生资源被运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再生加工的事实,已经很好地证明了再生资源的可运输性。

(2)充分条件分析。产业价值链越长,技术上进行工序分解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专业化程度就越深,产业的竞争力就越依赖于各专业分工的协调合作,才有可能吸引众多企业集聚到一起。不可否认,从当前资源再生产业的现状来看,尚未表现出像电子信息产业、汽车行业等典型产业集群那样具有较长的价值链,但由于资源再生产业具有技术弹性大的特征,蕴含着非常大的价值链延伸空间。并且通过集群促进再生技术的创新扩散,提高再生加工环节的柔性,优化再生资源的再生利用的梯度,拓展再生资源的用途,资源再生产业价值链实现延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比如我国嵊州领带产业集群和意大利的服装产业集群,产业本身价值链并非很长,但通过集群化发展,不断细化了产业分工,实现了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众多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如果没有足够的产品差异化空间,这些企业彼此之间将陷入恶性价格竞争。差异化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差别需求,吸引更多消费者,扩大市场规模,反过来更大的市场规模又促进产业集群。资源再生产业一方面所需的原材料——再生资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经过拆解企业的分解,其结构和种类更加放大;另一方面,其生产的产品具有再生梯度的选择,大大丰富了产品的差异空间,完全可实现多元化产品。

竞争环境的动态多变性,要求企业对市场的变动响应迅速,为了及时进行协调、沟通以及信息反馈,企业的生产组织必须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接近。资源再生产业具有市场波动性大的特征[4],这一特征恰恰反映了企业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灵活应变能力,最好将自身规模控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并且通过集结成群,来共同分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资源再生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征,再生加工过程的技术创新空间大,需要各企业、科研机构甚至政府的参与,共同组织和研发,形成产业创新网络平台,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技术环境。资源再生产业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可以通过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把众多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实现创新功能的集体内部化。

2.2需求条件分析

波特在其著名的钻石模型中指出,本地需求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区域对资源再生产业具有双重需求:一方面,区域内产生的大量再生资源需要资源再生产业扮演“分解者”角色;另一方面,再生资源通过再生加工可以重新作为区域发展所必须的各种原材料,此时资源再生产业又扮演着“供给者”角色。因此,从地区需求角度看,对资源再生产业产生了“前拉后推”的双重效应,尤其是对于一个再生资源禀赋高、自然资源匮乏,但对资源需求又非常大的区域,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形成的需求作用更加明显。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是最典型的例子:首先,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尤其是随着近十几年的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的再生资源禀赋大大提高,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从2001年的5238万吨增加到2010年1.49亿吨[5];其次,我国本身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中国人口占世界21%,45种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全国400多处主要矿区也都进入晚期[6]。

2.3社会历史条件

从社会历史条件来看,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解决资源枯竭危机和环境生态问题的有效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它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了闭环循环的代谢模式,极大程度上模仿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代谢模式,资源再生产业在循环经济系统中扮演重要的“分解者”角色,是唯一逆向物流产业。对资源再生产业的认识已经从过去的“破烂王”转变为“朝阳产业”、“第四产业”,一些政策歧视和约束限制已经逐渐被打开,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议题。

综上分析,资源再生产业完全满足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3外部性理论视角下的成因分析

从外部性角度看,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是多重外部性的集合体。

首先,资源再生产业本身具有双向环境外部性。一方面,资源再生产业的环境正外部性表现在对于获取同样原材料,使用再生资源比原生资源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以废钢为例,据测算使用1吨废钢可以节约成品铁矿石2~3吨,节约焦炭1吨,综合节能0.1吨标煤,大幅度减少废渣、废水、废气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其工业生产活动伴生的环境负外部性。虽然在政府的支持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下,我国资源再生产业近几年有所起色,但是客观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市场制度缺位和供给不足导致企业经营行为具有较强负外部效应[7],具体表现为:一是工艺落后,产品层次低,资源回收、再生过程中发生的资源“二次流失”严重;二是污染治理配套设施差,行业“环境二次污染”严重;三是行业发展给从业人员与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其次,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马歇尔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论述了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外部规模经济,表现在:一是专用性的劳动力市场共享,二是生产专业化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共享,三是技术外溢所产生的知识和信息的共享。这种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降低企业成本。除此之外,集群内企业还可以利用集群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集群,进一步强化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促使集群逐步升级,这种自组织的循环累积效应,将放大集群的正外部性,对集群内企业产生更大的成本降低,企业会因为这种好处而形成集群[8]。

根据外部性理论可以判断,由于资源再生产业的环境正外部性,会造成市场机制的失灵,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政府的调控与干预[8]。但是对于资源再生产业这么庞大的市场来说,补贴和优惠等政府干预政策只能是短期的辅助促进手段,如何形成长期持续的发展机制,最大程度释放出资源再生产业的环境正外部性,还必须回归市场解决的途径。而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是在完全市场作用下,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经济性,因此,依托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态,发挥产业集群所具有的正外部性的优势,把对资源再生产业环境正外部性的内化,通过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形式转移给企业,直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收益,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市场解决途径。

当然,这个外部性内化的过程还需要由政府加以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信息平台,提供共享的市场信息;通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政策优惠,为资源再生产业提供共享的辅资源;通过国家或地方资源再生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打造产业集群的品牌;通过对资源再生产业清洁生产技术国家的研发投入,或通过示范工程向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植入清洁生产技术,辅助以相应的补贴政策,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在集群内的扩散。

综上分析,从外部性理论视角看,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是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资源再生产业环境正外部性的根本途径,也是对其环境负外部性治理的有效方式。

4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成因分析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重构,价值结构从平面链状结构演化为立体网状结构,组织模块与地理模块的交互渗透驱动了全球产业的整合,并由此出现了全球性的产业集群,实现了资源全球化的优化配置[10,11]。正是各个价值环节的地理集聚特性使得很多地方产业集群成了全球价值链条中的一个从属部分,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实际上也是全球价值链作用下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再生资源既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源供给另一重要资源渠道,其全球性优化配置也是必然的趋势。

根据资源再生产业各主要环节,构建价值链简化模型,如图3所示。

[pS,Bp#]

设赋存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再生资源价格为p0,将资源再生产业链简化为三个环节,各环节产出的产品价格分为pr、pd、pm,并设每个环节内的价值增加由两部分构成,生产成本(Ci)和企业利润(Ri),则各环节的价格构成可以表示为式(1)~式(3)。

pr=p0+Cr+Rr(1)

pd=pr+Cd+Rd=p0+Cr+Cd+Rd(2)

pm=pd+Cm+Rm=p0+Cr+Rr+Cd+Rd+Cm+Rm(3)

为了易于分析整个价值链构成,假设再生加工制造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为社会经济系统所需的初级原材料,如粗钢、再生铝、再生铜等,这样就可以用原材料市场的价格p来近似等于再生加工制造企业的产品价格pm,因此,对式(3)进一步整理,可以得到资源再生产业产品的价格构成,如式(4)所示:

p=pm=p0+Ci+Ri(4)

对于资源再生产业来说,由于原材料市场的价格p很大程度上由原材料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而且这个价格越来越国际化,比如主要金属原料价格,都以伦敦或纽约金属期货交易所的成交价格为依据,尽管再生资源作为原材料的供给途径之一,但再生资源市场的变动对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影响比较小[4]。因此,p对资源再生产业是个外生变量,在分析资源再生产业价值链时,将其作为一个固定值。而价值链优化的目标是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价值链优化策略有二:一是寻找低价格的再生资源p0;二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Ci。

由于再生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其价格机制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发达国家采取的消费者支付处置费的模式,即消费者需要向回收企业支付处置费用,此时的再生资源价格为负值,记为p*0;另一种是发展中国家采用的再生资源商品交易模式,即消费者把再生资源当作一种有价商品,回收企业需要向消费者支付一定费用来购买,此时的再生资源价格为正值,记为p′0。显然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价格更具有比较优势,似乎资源再生产业应该在发达国家形成集群发展。但是由于资源再生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劳动力成本成为其生产成本的关键影响因素,加之发达国家对资源再生产业的环境管制严格,技术门槛较高,这也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成本掩盖了发达国家再生资源的价格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尽管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其再生资源价格又相对较高,市场机制最终的博弈结果,则使得发达国家出口其再生资源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再生加工,成为资源再生产业价值链优化的最佳选择。所以说,资源再生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形成集群,是基于全球产业链下市场机制自然选择的结果。

事实表明,发达国家大量的再生资源被运往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例,2011年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1.3亿吨,而出口量达到4400万吨,出口到中国、加拿大、印度、墨西哥、韩国、土耳其、台湾等158个国家和地区,为其创汇290亿美元[12]。

相比之下,我国2010年国内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1.49亿吨,仅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报废船舶进口就达到4261万吨,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资源再生产业的集群现象[13]。但由于对资源再生产业环境管理机制不到位,使得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采用简单原始的再生加工工艺,导致了非常严重的二次污染问题,因此一些环保主义者对来势汹汹的“进口洋垃圾”持谨慎否定的态度,认为应该关紧大门,堵住这些“洋垃圾”的侵入。但实际上,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在本地化和全球化的张力之间重新审视集群的发展道路[14]:资源再生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集群是“水往低处流”的必然结果。

5结论

本文结合资源再生产业特征,从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外部性理论和全球价值链三个不同视角,对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证明了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完全满足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是多重外部性的集合体,集群化发展模式是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资源再生产业环境正外部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对资源再生产业二次污染问题的有效管理方式;而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看,资源再生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集群是“水往低处流”的必然结果,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大循环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集群化发展模式是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光采取“堵”的方式有悖市场基本规律,因势利导,疏堵并举方为上策。

[Ht10.H]参考文献:

[1]王缉慈.解开集群概念的困惑——谈谈我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J].经济经纬,2006(2):65-71.

[2]ClausSteinle,HolgerSehiele.whendoindustriesCluster?aproposalonhowtoassessanindustry’spropensitytoConcentrateataSingleRegionornation[J],Researchpolicy,2002(31):849-858.

[3]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56-65.

[4]郭庭政,段宁,武春友.循环经济视角下原生、再生资源消费的动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169-174.

[5]中商情报网.2011~2012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概况.[R/oL].北京,中商情报网.2011.[2011-10-20].http:///freereports/2011/10/201604226566.shtml.

[6]钱俊生,刘向群.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中国资源战略的一场革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6-11.

[7]李昆,魏晓平.基于“SCp”理论范式的静脉产业负外部效应成因研究[J].生态经济,2007(6):104-107.

[8][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9]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胡晓鹏.模块时代的产业结构:基于SCp范式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4):63-71.

[11]陆伟刚.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危机及实践含义:基于企业网络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78-86.

[12]instituteofScrapRecyclingindustry,inc.ScrapRecyclingindustryfacts[R/oL].washingtonDC.instituteofScrapRecyclingindustry,inc.,2011.[2012-02-21].

http:///am/template.cfm?Section=industry_Facts&template=/Cm/ContentDisplay.cfm&ContentiD=16096.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 环保节能设计 趋势 

1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采用的是传统设计方法,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效益低,对环境污染严重,是一种高投人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也在向着高质量、多功能、低能耗和低成本等方向发展。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机产品报废,采用节能环保设计后可使构成农机产品的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耗最小,减轻甚至消除农机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压力,·使废弃物、垃圾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不仅给社会提供了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而且还可以带动企业或整个农机行业的振兴与全面发展,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竞争力,有效地占领国内市场并扩大出口。节能环保设计已成为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 

2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趋势 

2.1农业机械的清洁性 

  常用农业机械动力为内燃机提供,内燃机环境性指标主要存在问题有:消耗一次性能源石油;噪声、废气污染;热排放和漏油污染。废气排放和漏油污染对环保农业影响很大,废气中noX,HC化合物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动力环保选型设计应优先选择电力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太阳能、氢气、植物油、天然气发动机。同时加速发动机环保化学设计的研究,采用包括汽油无铅化与汽油抗磨性,柴油低硫化与柴油润滑性,生态燃料与生态摩擦学,汽油机沉积物与汽油清净剂,柴油机颗粒与消烟助燃剂,润滑油和添加剂与排放催化转化,润滑剂生物降解性与生物降解润滑剂,催化助燃/补燃,发动机机械与化学材料制造等措施。减少石油消耗、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热排放和漏油污染。采取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控制发动机噪声。 

2.2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可回收性设计是在产品设计初期充分考虑其零件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大小、回收处理方法以及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达到零件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最低的一种设计。例如,在农业机械中常用的联接件(螺栓、螺母等)的回收与再利用。 

2.3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 

  设计人员要使所设计的结构易于拆卸与维护。在设计阶段,可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即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产品,满足不同需求。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解决产品品种规格、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又可为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有利于回收和重用,以达到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2.4环保产品的成本分析 

  由于在产品的设计初期就考虑了产品的回收与再利用等性能,因此成本分析时就要考虑到污染物的处理成本、产品拆卸和重复利用成本。 

2.5材料选择 

  环保材料是指应来源丰富,便于利用,便于回收再利用且对环境影响小的材料。材料选择是环保设计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也是产品开发设计早期的主要的决策之一。材料选择应尽量减少材料种类,少用有毒、有害材料和贵重稀缺材料,尽量做好材料分类管理和废弃及边角料的回收利用。借助于环保材料的合理选择可实现产品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最小化。当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有:环保设计对材料要求的确定;环保材料的选择原则;材料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新功能(指环保型)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回收物资再资源化的应用等。 

3环保设计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环保设计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在不影响产品的寿命、功能、质量等指标下,依靠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以达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为目的的一种先进设计方法。从经济学的意义层分析,环保技术是一种资源节约型有坏配置的相对增值的技术,即在运用等量资源、能源的前提下,环保设计技术是力图比传统设计方法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产品、使生产过程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先进设计技术。中国加人wto以后,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竞争将会日趋激烈,环保设计技术则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1] [2]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篇9

关键词: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趋势

1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采用的是传统设计方法,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效益低,对环境污染严重,是一种高投人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也在向着高质量、多功能、低能耗和低成本等方向发展。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机产品报废,采用节能环保设计后可使构成农机产品的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耗最小,减轻甚至消除农机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压力,•使废弃物、垃圾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不仅给社会提供了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而且还可以带动企业或整个农机行业的振兴与全面发展,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竞争力,有效地占领国内市场并扩大出口。节能环保设计已成为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

2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趋势

2.1农业机械的清洁性

常用农业机械动力为内燃机提供,内燃机环境性指标主要存在问题有:消耗一次性能源石油;噪声、废气污染;热排放和漏油污染。废气排放和漏油污染对环保农业影响很大,废气中noX,HC化合物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动力环保选型设计应优先选择电力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太阳能、氢气、植物油、天然气发动机。同时加速发动机环保化学设计的研究,采用包括汽油无铅化与汽油抗磨性,柴油低硫化与柴油性,生态燃料与生态摩擦学,汽油机沉积物与汽油清净剂,柴油机颗粒与消烟助燃剂,油和添加剂与排放催化转化,剂生物降解性与生物降解剂,催化助燃/补燃,发动机机械与化学材料制造等措施。减少石油消耗、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热排放和漏油污染。采取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控制发动机噪声。

2.2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可回收性设计是在产品设计初期充分考虑其零件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大小、回收处理方法以及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达到零件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最低的一种设计。例如,在农业机械中常用的联接件(螺栓、螺母等)的回收与再利用。

2.3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

设计人员要使所设计的结构易于拆卸与维护。在设计阶段,可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即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产品,满足不同需求。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解决产品品种规格、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又可为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有利于回收和重用,以达到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2.4环保产品的成本分析

由于在产品的设计初期就考虑了产品的回收与再利用等性能,因此成本分析时就要考虑到污染物的处理成本、产品拆卸和重复利用成本。

2.5材料选择

环保材料是指应来源丰富,便于利用,便于回收再利用且对环境影响小的材料。材料选择是环保设计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也是产品开发设计早期的主要的决策之一。材料选择应尽量减少材料种类,少用有毒、有害材料和贵重稀缺材料,尽量做好材料分类管理和废弃及边角料的回收利用。借助于环保材料的合理选择可实现产品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最小化。当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有:环保设计对材料要求的确定;环保材料的选择原则;材料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新功能(指环保型)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回收物资再资源化的应用等。

3环保设计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 环保节能设计 趋势 

1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采用的是传统设计方法,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效益低,对环境污染严重,是一种高投人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也在向着高质量、多功能、低能耗和低成本等方向发展。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机产品报废,采用节能环保设计后可使构成农机产品的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耗最小,减轻甚至消除农机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压力,·使废弃物、垃圾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不仅给社会提供了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而且还可以带动企业或整个农机行业的振兴与全面发展,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竞争力,有效地占领国内市场并扩大出口。节能环保设计已成为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 

2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趋势 

2.1农业机械的清洁性 

  常用农业机械动力为内燃机提供,内燃机环境性指标主要存在问题有:消耗一次性能源石油;噪声、废气污染;热排放和漏油污染。废气排放和漏油污染对环保农业影响很大,废气中noX,HC化合物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动力环保选型设计应优先选择电力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太阳能、氢气、植物油、天然气发动机。同时加速发动机环保化学设计的研究,采用包括汽油无铅化与汽油抗磨性,柴油低硫化与柴油润滑性,生态燃料与生态摩擦学,汽油机沉积物与汽油清净剂,柴油机颗粒与消烟助燃剂,润滑油和添加剂与排放催化转化,润滑剂生物降解性与生物降解润滑剂,催化助燃/补燃,发动机机械与化学材料制造等措施。减少石油消耗、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热排放和漏油污染。采取自适应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控制发动机噪声。 

2.2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可回收性设计是在产品设计初期充分考虑其零件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大小、回收处理方法以及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达到零件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最低的一种设计。例如,在农业机械中常用的联接件(螺栓、螺母等)的回收与再利用。 

2.3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 

  设计人员要使所设计的结构易于拆卸与维护。在设计阶段,可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即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在此基础上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产品,满足不同需求。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解决产品品种规格、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矛盾,又可为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有利于回收和重用,以达到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2.4环保产品的成本分析 

  由于在产品的设计初期就考虑了产品的回收与再利用等性能,因此成本分析时就要考虑到污染物的处理成本、产品拆卸和重复利用成本。 

2.5材料选择 

  环保材料是指应来源丰富,便于利用,便于回收再利用且对环境影响小的材料。材料选择是环保设计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也是产品开发设计早期的主要的决策之一。材料选择应尽量减少材料种类,少用有毒、有害材料和贵重稀缺材料,尽量做好材料分类管理和废弃及边角料的回收利用。借助于环保材料的合理选择可实现产品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最小化。当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有:环保设计对材料要求的确定;环保材料的选择原则;材料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新功能(指环保型)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回收物资再资源化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