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盲的治疗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7:13

色盲的治疗方案篇1

【关键词】社交障碍盲童游戏治疗

良好的社会交往可减少孤独、寂寞、恐惧、痛苦,可以宣泄愤怒及压抑。因此,社会交往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而很多盲童会因为视力问题、家庭问题、生活经历问题而导致社交障碍。

一、治疗前的准备工作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个案家中连爷爷奶奶共七口人,他有一姐姐十岁,一弟弟一岁。个案出生时是顺产,但产后因为吸氧过多而致盲,右眼有点光感,医院最终诊断结论:视网膜萎缩。父母无固定工作,靠打工维持生活,所以孩子出生后一岁多,父母就外出打工,将他留给奶奶带。个案经常一个人呆着,身边连个玩具都没有,也没有人陪他说话。

(二)问题表现

孩子刚到学校时有些紧张,还伴有抠眼睛、不停摇晃身体等盲态;不与同学交往;老师叫他的名字,无任何反应;对外人没有太多的信任,即使是认识的人在熟悉的环境下拉他,他也会毫不犹豫地甩开别人,别的孩子拿到玩具,会欣喜地去触摸、摆弄,而他的表现只是不停的拍打桌子或地板;对自己完成不了的事情,从不用语言求助。

(三)对个案问题的评估、分析、讨论

通过对收集到的个案资料,通过问卷社会调查、直接观察、俄尔冈量表、社会能力量表等对个案的依恋关系、同伴关系、社会技能和社会能力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后发现个案在社交方面有障碍。

因为个案家庭教养的缺失和三次手术带来的“创伤”,形成了一种自卑、封闭的心理,从而造成了他的胆小害怕,对环境缺乏安全感,也不敢、不会与人正常的交往,长时间的压抑情绪使得个案形成了社交障碍。

游戏治疗的长期目标是让盲童能够回归学前班,和其他儿童正常交往。

短期目标有:

1.在安全的游戏环境中学会宣泄不良情绪。

2.正确面对害怕,正视病痛。

3.学会在困难的时候寻求帮助。

4.在集体游戏中学会简单的对话。

5.通过集体游戏发展自我,找到自我的价值。

二、游戏治疗的实施过程

通过多次随班观察,在与个案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治疗师制定治疗方案并开始对个案实施游戏治疗。

(一)在游戏中宣泄愤怒

在治疗的最初阶段,治疗师考虑到儿童的视力障碍,玩具尽量安排在儿童的活动范围之内,并告知个案这里的玩具可以随便玩,玩什么由个案自己做主,几次治疗,治疗师发现个案只对能发出声音的玩具感兴趣,并且喜欢拍打玩具或把玩具扔到地上,治疗师利用这个机会不厌其烦地把地上的玩具捡起再次放入个案手中,个案对治疗师没有过多地敌意,并且把这个当成是互动游戏了。在游戏中,个案不断地宣泄自己郁积的不满和愤怒,多次表达“你不听话,就把你扔到厕所里”,“把你关到监狱里”等。

(二)在游戏中坦言害怕

游戏治疗中,有一次个案将娃娃扔到地上,娃娃的腿被摔断了,个案摸到断了腿的娃娃,表情严肃,不再继续游戏,可能个案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治疗师适时安排了给娃娃看病的游戏。拿出玩具听诊器、小针筒……

师:“你愿意给娃娃看病吗?”

生:“娃娃会死的”(表现出害怕、怜悯)

师:“不会的,你可以试试给他把腿接上”……

治疗师帮助个案完成修复,个案再次触摸完整的娃娃,显得如释重负。“你摸摸他的腿可以走吗?”个案摆弄着娃娃,很开心地告诉治疗师娃娃好了。以后的几次游戏,都会安排一些医生和病人或者小白兔遇到大灰狼的游戏,让个案表现出应该有的害怕,但不能一味的隐忍,引导他去想办法解决。

(三)在游戏中发展自我

个案家长对待视力障碍儿童束手无策,只能给予他们“怜爱”,什么事都代为完成,结果孩子什么事也不会做,也不愿意去做,无法体会到由成功带来的愉悦,长此以往孩子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游戏中期对个案提出了要求,每次游戏结束,必须把玩具放回原位,并且增加一些和生活相关的游戏。如“做饭”、“打扫屋子”等,在游戏结束后,治疗师给了个案一个肯定的反馈,类似于“原来你这么厉害,还会做很多家务活呀!”这类游戏让个案找回自信,体现自我价值。

(四)在集体游戏中学会交往、合作

游戏治疗的后期,治疗师安排了个案选择伙伴共同参与游戏,因为人数的增多,集体游戏一般安排角色游戏、音乐游戏等,侧重于角色的扮演、交往、合作、目的是增强个案的自信和交往能力。

个案选择伙伴参与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如何被同伴接受、互相协作,学会分享、谦让,从而提高交往技能。游戏治疗已经从封闭的治疗室转到了班级里。游戏活动有“开饭馆”、“开超市”等等。

半年的游戏治疗让个案能够面对三次手术带来的病痛,从对别人的不理不睬、不和同伴交往到能和同伴游戏,甚至还主动邀请同伴游戏,共同商量游戏规则,个案已经适应了学前班的集体生活。

三、讨论与小结

在游戏治疗开始初期,和盲童建立信任关系很重要。盲童的内心更惧怕陌生人,更惧怕陌生环境。治疗师要做的是完全无条件地接纳盲童,为他们创造安全的环境。治疗师要将玩具安置在他们的活动能力范围内。对于沉默不语的盲童,播放一些他们喜欢的音乐,缓解他们的恐惧。

干预过程本应该是一个长期,有计划的过程。但遇到农忙或家中有事,学校放假等很多客观原因,治疗未必能按时进行,也难免会出现时好时坏的反复现象。但对此,治疗师要本着坚持不解的态度,耐心的指导个案,直到目标达成。

游戏治疗在国内盲校应用较少,没有物理治疗、音乐治疗等应用广泛。但游戏是儿童最好的表达媒介,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者,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的活动、是无副作用的,所以,游戏治疗适合对盲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并将会成为治疗主流。

参考文献

[1]梁培勇等.游戏治疗实务指南[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

色盲的治疗方案篇2

记者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全国“两会”上见到何伟委员了。这次一见面,他便提及了我国“光明事业”中最要害的防盲治盲问题。

加快农村地区防盲治盲体系建设

在采访中,何伟委员说,他今年“两会”上的“第一号提案”,就是《关于加快农村防盲治盲体系建设的提案》。对此他说:近年来,我国政府将减少白内障盲作为防盲治盲工作重点,尤其在2009年开展了“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等一系列项目,但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

对此,何伟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后认为,其原因一是农村基层眼科医疗资源严重匮乏;二是眼科专业人才依然稀缺;三是防盲治盲医疗体系尚不健全,初级眼保健人才匮乏;四是群众缺少接受常见眼病等科普知识教育的机会。

鉴于上述原因,何伟委员建议,首先,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将防盲治盲工作纳入国家、省级卫生工作和残疾人工作规划,进一步加大防盲治盲事业经济投入,协调社会各方医疗资源,积极参与推动县、乡、村上下联动的农村三级防盲治盲医疗网络建设。其次,还要大力加强县、乡区域的眼科综合服务能力,尤其是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三级医院眼科、眼科专科医院要与县级综合医院眼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方式,使县级综合医院眼科具备常见眼病诊治和急诊处理能力,落实双向转诊。以筛查救治为主要内容,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基地为依托,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完善农村眼病医疗救助制度,构建县、乡、村三级最基层的眼保健网络,建立基层眼科交流平台。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鼓励民营眼科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全防盲三级网络工作,鼓励有实力的眼科医疗机构成立远程医疗中心。”何伟委员认为,国家要进一步优化政策,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鼓励非营利民营眼科医疗机构充分发挥防盲致盲网络建设作用。同时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可以让基本眼病在基层就得到解决,复杂眼病转诊到中心医院,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价值。

此外,何伟还建议成立部级、省级防盲治盲培训专家队伍,制定防盲治盲管理人员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大纲和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部级或区域培训中心。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对各省省级防盲治盲管理人员开展规范化培训,各省(区、市)对市、县以及基层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提高各级防盲治盲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加强对县级综合医院眼科医师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使其能够掌握适宜技术预防、治疗常见眼病。除了上述措施,加强对普通百姓的宣传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要争取绝大多数眼科患者能够得到早防早治,减少视力残疾人口,提高眼病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能力。

倡议国家设立“中国眼角膜捐献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何伟委员还呼吁国家设立“中国眼角膜捐献日”,以唤起公众的公益意识,推动“光明事业”的发展。

谈及此话题时,何伟委员介绍说:“搞专业的都知道,角膜盲最佳治疗方法是眼角膜移植,但受到角膜来源限制,全国每年眼角膜移植数量仅为5000例左右。”何伟委员剖析说,“影响角膜来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于眼角膜捐献的公众社会教育乏力,导致公众对眼角膜捐献的认识不足;二是缺乏鼓励眼角膜捐献的政策保障,导致公众眼角膜志愿捐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三是尚未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眼角膜劝捐员队伍,缺乏专业化的眼角膜捐献工作规范和心理辅导;四是我国药监部门没有进口眼角膜审批流程,按药品审批则周期长,导致进口眼角膜进入国内医疗机构渠道不畅。”

何伟委员详细阐述说,以设立“中国眼角膜捐献日”为契机,可以加大眼角膜捐献宣教力度,积极开展眼角膜捐献社会教育,共同营造人人关心角膜捐赠、为失明者重返光明世界的社会支持环境。

同时,国家立法机构还要研究出台包括眼角膜捐献在内的人体器官捐赠的国家行政法规,确保眼角膜捐赠工作规范化。我们可以在全面总结深圳、上海、重庆等地对包括眼角膜捐献在内的遗体捐赠的地方法规及操作实务经验基础上,在国家层面研究出台眼角膜捐献行政法规。坚决维护眼角膜移植的正常秩序,严防眼角膜“黑市交易”,有效保障眼角膜捐献者的合法利益。此外,还要依托眼角膜移植示范医院和规范化眼库,建立专业化的角膜职业劝捐员队伍。同时,为推进角膜劝捐工作职业化和常态化,角膜移植实施医院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角膜劝捐规范化培训,建立健全眼角膜捐献工作标准规范体系,重点实施临终关怀医务社会工作项目,有效促进眼角膜捐献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我们还要规范眼库角膜管理,建立进口角膜绿色通道。”何伟建议,要通过政府审批的规范眼库进行总体角膜质量的控制,给予进口角膜的绿色通道,提供质量合格的角膜供体,并进行随访跟踪。

应将眼视光师尚列入

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就防盲治盲的“光明事业”而言,预防层面的“防盲”,无疑是更为重要的。而在“防盲”领域中,人才队伍建设,又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何伟委员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议,要重视加强我国眼视光师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

对此话题,何伟博士解析说:“近年来,我国眼科疾病中与视觉、视功能相关眼保健问题日益增多,人民群众对眼保健服务需求日益强烈。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报告显示,全球2.85亿的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的患者中,约有8000万人集中在中国,为全球拥有视力残疾患者最多的国家。我国眼保健领域突出矛盾在于人民群众眼科医疗保健需求与眼保健服务专业人才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

何伟委员认为:“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着眼于我国防盲治盲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由眼科医生和眼视光师有效衔接、协同配合的眼保健专业队伍,以满足人民群众眼健康优质服务需求,更好地完成眼保健三级防盲网络建设及视觉2020目标的实现。然而,眼视光师尚未列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在眼科医疗体系中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定位,导致眼视光师展业人才流失严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这严重制约我国眼视光行业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何伟委员建议:“首先要提请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研究将眼视光师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管理目录,建立眼视光师医疗职业资格制度,加快推进我国眼视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其次,还要规范眼视光师的考核标准及资格认证工作。具有眼视光学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根据工作年限及业绩考取不同级别的眼视光师职称――眼视光助理医师,眼视光医师,眼视光主任医师等,明确各级职称的岗位职责,并在制度上提高眼视光师的相关待遇。”

“在硬件建设方面,医院还要明确眼视光师的工作场所。”何伟博士接着说,“医院需设置对视功能进行检查和诊疗的视能部门,为眼视光师提供独立的工作场所;完善眼镜商店功能,使其成为视光诊所;鼓励眼视光学专业的毕业生考取眼视光师职称,自主开设眼视光诊所。另外,我还建议成立部级视光学学术组织――‘中国眼视光师协会’,以便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眼视光专业交流与合作;并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眼保健的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力度,大力提升眼视光师职业的社会影响力……”

消除单眼失明者

“驾车权利”的法规“盲点”

近年来,我国单眼视障者合法考取机动车驾驶执照的民生诉求越来越强烈,引起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因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何伟博士还将履行委员职责的“触角”伸向了社会法规领域,提出了“关于调整单眼视障者考取机动车驾驶执照视力标准的提案”。

色盲的治疗方案篇3

关键词:双盲法;痰涂片;质量控制;效果

结核分枝杆菌痰涂片显微镜检查是诊断传染性肺结核的关键,是发现传染性肺结核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发现传染源、诊断、选择化疗方案、疗效评估及防治效果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结核病防治规划中,痰涂片镜检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是关键。为更好地提高结核病实验室痰涂片镜检质量,市结核病防治所每年均采用双盲法复检痰涂片对各结核病实验室进行质控考核,现将北辰疾控中心2012-2014连续3年的第2次痰涂片镜检盲法复检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总结。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北辰区2012-2014年的第2次痰涂片镜检盲法复检结果反馈单。1.2方法由市结核病防治所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1]要求应用“双盲法复检”,定期安排区县级实验室的集中上报痰涂片,统一进行编号,依据随机分配交叉派发的原则将痰涂片分发到区县实验室作为第一复检者,进行痰片质量和镜下两方面评判。痰片质量包括肉眼观察痰膜的薄厚、面积、染色及脱落情况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比实验室作为第二复检者对复检后上交的痰涂片和结果进行再次判定,最终以原痰片结果为基础,以县级实验室复验痰片结果为参考,进行痰检质控判断。与原痰片结果完全符合者不再复验,最终复验痰片结果以终级痰检为准,总结反馈内容包括参与单位上交痰涂片的质控结果及作为第一复检者质控结果。

2结果

本中心2012-2014年第2次痰涂片镜检盲法复检结果反馈结果汇总,见表1、表2。

3讨论

本中心3年质控结果分析显示,依据卫生部结核病痰涂片质控要求符合率要达到96.00%,本中心总符合率为100.00%,同时在涂片质量上,痰细胞、厚薄、涂布面积、染色及痰膜脱落情况等合格率在95.00%以上,均达到卫生部90.00%要求[2]。表明本单位结核病痰检质量比较满意,显示痰检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规范的工作程序。痰涂片检查是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同时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3]。从痰标本的采集到制片、染色、镜检以及人员的职业素养等都对痰检质量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4]。特别是在基层实验室开展有效的质量控制对执行好结核病控制项目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质控结果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某一机构的实际痰检情况和水平,通过基层实验室间复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比实验室质控效果分析通报,有利于各基层实验室横向交流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痰检符合率,提升痰检质量。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17.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5-18.

[3]洪建军,路丽苹,郭晓芹.从诊治和科研角度谈结核病人查痰的重要意义[J].上海预防医学,2016,28(3):174.

色盲的治疗方案篇4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中职健盲班;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85-01

中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育部提出要积极推行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行动导向法源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以往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状态,使每一位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当前实际问题理解,运用共用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课堂有效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和先决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我校中专班是典型的健盲合班,教学方法上具有其特殊性,让健盲互助式合作完成任务,互动式学习,是我们教学课堂的亮点。

1.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专业特点,做到目中有人

1.1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中职健盲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有的被迫于家长要求,有的盲人被迫无奈,有的茫无目的,当然也有立志学医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帮助引导学生明确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觉悟,使学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自我意识,而教师引导培养自主学习,有利于中职生获得成就感,能自主自发自动的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点,从而增强学习临床专业知识的自信。

1.2充分了解专业特点。《推拿妇科》在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中专生的第三学期学习,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教师联系基础知识,引导临床专业思维,很有必要。《推拿妇科》的学习,重点内容有辨证诊断及推拿手法的治疗方法和实训。笔者认为,辨证由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自行可做知识辨析,而推拿临床治疗手法方案,是在辨证正确的方向引领下,做推拿手法、归经,穴位的组合拳。

1.3充分启用职教新理念。教学环节中布置预习作业,课堂讨论,思考病案,推出一套最佳手法治疗方案。以上四步的应用,符合职教新理念,课堂模拟情景,角色扮演,"做中学"、"学中做",通过一步步的任务驱动,最后,学生自体参与活动而学习和掌握知识。

1.4基于行动导向法的教学五部教学的运用。预学、论学、助学、展学、获学五部教学法,充分运用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在师生,在健盲互助的双边活动中,不断的通过一个一个的行动任务,实现主动认识知识,主动探究知识,主动运用知识,从而收获知识,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将学生分层次教学,课堂教学始终以行动导向贯穿与五部教学法。

2.行动导向法在教学五步法中的应用,做到胸中有书

2.1预设目标,布置预学导案作业。预学导案作业可以有很多种内容,如课前请同学们针对新的章节,分别找出三道考试题或者自己最感兴趣或最喜欢最关注的三个问题,并作出答案,这个方法也适用于期中期末《请大家来出题》,教师筛选后出题,优点在于通过被动完成作业,提前对了解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针对内容教师下发知识串联的填空题型,让学生根据出题,使用书本或手机,或不耻下问,最终顺藤模瓜找出知识点,推动自主学习能力,做到学习前胸中有书。

2.2教师整理作业,学生课堂讨论。教师在作业批阅中可以挑拣出有亮点的问题,有思想的作业,也可将大部分同学的知识做以了解,便于课堂的点评。以作业为线索,串讲内容,对于有创新的作业和大部分重复的问题,将成为教学重点内容了,作为课堂讨论点,来辅助教学完成。课堂内容源自课本,又源自学生,最终回归于学生。或者将预学导案作业进行小组讨论研究。这也是小组论学内容的部分。

2.3思考病案。在第二阶段的预习作业中,已经掌握基础知识后,每次给出两道病案分析题,请学生写出诊断、辨证、辨证分析。通过基础知识的资料为线索,运用中医诊断学的辨证工具,将辨证一一作出分析,推理出辨证结果,使知识温故知新而熟练应用。对于临床妇科,多接触病案,有利于理论结合实际,为临床做桥梁的铺垫。在课堂中,可由明盲生搭配组成小组模拟表演,口述病案情景再现,并进行讨论,同时也使学生在笑声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在学生展学内容的展示过程中,各组聆听评判对错,教师参与引导,在各组讨论时,教师不时关注明盲生的小组互助,薄弱小组进行指导助推。

2.4整理得出最佳手法治疗方案。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教师根据课堂具体知识的掌握情况,拓展延伸临床知识,结合掌握的知识,各组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各小组进行评比,对于优胜小组教师可以给予奖励品,如针灸针,盲文纸等,鼓励学生的学习行动的结果。每一小组以两个三互小组六人为一组,组长记录每组学生完成行动任务的情况,这将成为教师最后的成绩以及评价记录,这也是教学五步法的获学部分。

3.行动导向法实施收获

学生树立了不拘泥书本方案,可根据知识的掌握,抓住病案的线索,进行保留思考,另立方案。同时不被课本中的方案成为先入之见而约束思考。运用基本手法,经络归经,穴位治疗等知识,做一套组合方案,但教师必须要求对做出理论依据的分析。在课堂上发表意见时,重在过程的思考,教师的引导,正确认识临床的多变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中医诊断知识。手法治疗方案,在实训操作中统一进行练习,但保留个人治疗方案的思想火花。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使用基础知识时,跳出课本,灵活运用,做到心中有据,心中无书的效果。在作业中教师的检查,将有代表性的、全面性的将治疗诊断知识和治疗方案,呈现于有限的课堂上。鼓励自创治疗方案,切不可无依据,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思考,运用基础知识的方法武装大脑,从而树立临床诊断思维,加大临床诊断的信心。最终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组合出一套最佳的治疗方案,不批判不同的思想。

在《推拿妇科》中应用教学五步法,效果明显,结果可喜,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有无知变自信,由无从下手到思路清晰。教师给任务,学生主体完成任务,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同时调动了全体,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百家争鸣。学生中有发现书本的不足,加以补充的,且依据充分可信。手法治疗方案除了书本外,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开拓创新思维,出现了很多可喜可贺的新治疗方案,即同一种病不同的方案,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如,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可有针灸、刮痧、推拿、足疗等不同治疗方法,也可组合在一起。课堂做分组讨论,由教师做出评价引导,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尽可能全体参与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成立过程中,课堂俨然学生的"一个学术思想争鸣会","思考着倾听会",不愧是"百家争鸣,奇花开放"!

参考文献:

[1]成为品.《按摩学基础》.中国盲文出版社第一版2007年9月22-23

色盲的治疗方案篇5

1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同质性

1.1同质性较差是中医循证评价的核心问题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临床试验的同质性。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同质性较差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现阶段的循证系统评价中,一类组方相似的中药复方常常被认为相似的干预措施。严格意义上来说,中药复方可随证加减,即使方名是同一个,但某一味药不同便不是同一个方子,按循证医学的理念不能进行严格的系统评价。事实上,不同中药复方的疗效差异可能很大,即使药物组成一样的方剂,如果剂量有差异,疗效亦不尽相同。如何在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中体现中药复方组方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中医药临床试验中的辨证分型异质性问题更为普遍。如纳入标准同为气虚血瘀证,不同的研究者对症状、舌、脉等中医辨证要素的选择有所差异,甚至差异很大,将这些研究纳入系统评价而得出结论的普适性有待商榷,这也是定量的系统评价在中医研究中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此外,中药的疗效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如中药产地、种植方式、提取工艺、炮制方法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循证医学的系统分析之前,纳入临床试验中这些因素的一致性至关重要。故临床试验顶层设计方案应对有关中药产地、种植方式、提取工艺、炮制方法等方面作出规范,使得临床疗效的评价以及系统评价的结论具有更好的可信度。

1.2从经方入手进行中医临床试验现阶段中医临床试验中所选用的绝大部分为辨证论治的时方,对时方的系统评价势必存在异质性大的问题。经方在中医临床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在继承古代医家医籍精华的前提下,经过其本人大量临证实践,将辨证论治与方证理论融为一体,完成当时中医临床最佳证据的生成、实践与评价,可以说《伤寒杂病论》成书过程具有循证理念,是古代循证研究的真实案例。为提高中医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科学性与可信性,最大程度减少同一系统评价临床试验间的异质性,中医临床试验的选方用药,可否从药味较少的“经方”入手,对一组“症候群”进行循证研究?比如《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胸痹心痛的经典方瓜蒌薤白白酒汤主“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中医临床试验是否可以从这个“症候群”入手进行患者的纳入和干预研究,将瓜蒌薤白白酒汤作为改善症候群的基本方药,多个高度相似的临床试验在同一个系统评价中有着良好的同质性,则结论的证据级别必然有所提高。

2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方法学问题

随机对照试验越来越被流行病学家和统计学家所认可,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其设计本身的特点决定其有很多优势:内在真实性较高、能够证明因果关系以及提供未来研究方向。随机临床试验特别是双盲、安慰剂对照,是评价临床疗效的“金标准”,是中医药被全球广泛接受的重要方法学之一。

2.1随机方法以及方案隐藏国内大部分中医药临床试验未对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方案的隐藏进行描述,如只有“采用随机分组”字样,随机方法不明确,大有“随波逐流”之嫌,一些随机方式可能为“随意”分组。或者随机分配方案没有隐藏或隐藏不完善,使得研究人员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破坏随机性,导致夸大治疗效果,从而导致在循证随机风险评价时多数研究所存在的风险是不确定的,增加了结果偏倚风险。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需要全程控制偏倚,随机化是重要控制措施。简单随机或区组随机等随机方式应该十分具体,以便衡量临床疗效的可靠性;随机方案的隐藏措施应该具体明确;设立随机方案的专属信封,随机系统单独管理并设立权限等。运用这些综合措施最大程度避免偏倚,以期得到最接近真实的结论。

2.2盲法盲法是体现RCt临床试验科学性的又一有力依据,也是循证医学的有力支撑。盲法要求申办方、临床监查员、医生和患者以及数据统计人员等临床试验的各方面人员对临床试验随机分组方案均不知晓。当前临床试验多以临床医生为研究主体,这些医生绝大多数工作在临床一线。繁重的医疗工作以外又从事临床试验研究,很容易造成一名临床试验研究者身兼数职,如既是方案设计者、主要研究者,又担当数据统计人员等。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盲法难以实施,造成研究者有意无意地选择性偏倚,如将病情较轻的病人纳入试验组,造成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的夸大效应。另外,中医的很多干预措施很难做到盲法对照,比如一些关于针灸的临床试验的假针灸组较为牵强。盲法的质量控制对于临床试验的质量至关重要,盲法的低使用率,必然导致选择性偏倚乃至安慰剂效应的产生。

2.3对照循证医学的另外一个核心理念是对照。中药临床试验和西药中的化学药物临床试验相比有其特殊性,即大多数的研究者或申办方力求得到中药的非劣效性或与阳性药物的等效性的结论。对照试验如果在非劣效性或等效性试验中采用随机且盲法的阳性对照药物,研究者可能将疗效处于临界状态的特殊病例归于有效病例,造成结果偏倚,使得非劣效性或等效的可能性大大增大。安慰剂是临床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9]。临床试验的安慰剂对照具有良好的说服力,然而设立安慰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伦理学方面:一些疾病具有临床有效药物治疗,安慰剂对照有可能导致疾病难以治疗或危及生命,选用安慰剂对照显然存在伦理问题。另外,安慰剂的制作工艺有待提高,许多患者得知有可能服用安慰剂后,采用“望、闻、嚼”等手段,试图分清阳性药物和安慰剂。患者考虑到安慰剂可能使病情恶化而中途退出临床试验,导致依从性较差,这对安慰剂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些双盲试验应使试验药物及对照药在剂型、外观以及色、香、味等感官指标方面尽量一致。

2.4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其他问题由于中医药自身特点,中医药研究中有很多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临床个案。循证医学中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循证的临床试验证据并不只有RCt。国内中医药临床试验存在一些低质量随机对照研究,甚至假RCt,这些临床试验可信度低,论证强度弱,此时交叉试验设计、nof1(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等临床试验方案是一个替代选择,是实力较弱和资金较少的单位节约样本和资金可以考虑的一些设计方法。逐步探索和挖掘对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将为中医药的循证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3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统计学问题

3.1样本量问题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样本数大部分在100例患者以下,这与国际多中心合作的临床试验的样本数有较大差距。循证医学尤其是系统评价的意义在于合并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循证评价结论基于大样本人群的研究更有说服力,而目前中医药研究除了国家科研经费所支持的重点和重大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行业专项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其他科学研究的样本含量均偏少或过少。

3.2结论统计分析纵向数据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以及Logistic模型、多层线性模型都是可以用于临床疗效评价的统计方法。而统计学分析的基础---数据集合往往是结论科学与否的关键因素。严格意义上RCt试验有全数据(FaS数据)、意向性治疗数据(itt分析数据)和“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简称pp)数据集合。为了提高临床试验结论的可靠性,应充分利用临床试验的所有数据信息,许多国内外学者主张在所有临床试验在统计分析时应采用itt意向性分析和pp分析两种方法,最大程度避免偏倚。许多中医药临床试验未介绍样本失访或干扰以及退出病例,仅仅将“有效病例”或“可评价病例”纳入统计结果,几乎均未提及全数据集。虽然有效病例的受试者对方案更有依从性,但是脱落或失访的受试对象往往可能是试验效果不理想或存在不良事件的证据之一。忽略了脱落或失访病例的信息,不进行itt分析会导致偏倚甚至严重偏倚,破坏原始随机性以及由随机分配而形成的基线一致性,甚至可能高估试验效应,低估不良事件,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对临床试验的目标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时,统计者应同时对itt数据和pp数据进行分析。当itt和pp数据两种分析结论高度一致时,该临床试验受失访、退出影响的偏倚较小,其结论较为可靠;当itt和pp两种集合结论不相符时,可认为该临床试验可能存在偏倚。

4临床试验的其他问题

现阶段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均局限于短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鲜有疗效的长期评价,这是因为循证系统评价的基础---中医药临床试验忽略了长期疗效的顶层设计,同时安全性评价也成为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短板。

4.1临床试验的周期和长期随访中医药在慢性病的干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大部分临床试验的观察时间较短,远期疗效不得而知。长期随访在中医药临床试验中鲜有设计,患者的长期预后结论值得商榷,这也是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质疑原因之一。

4.2安全性评价自古以来,中医药以动植物等天然药物为主,疗效肯定且副作用较小。随着医学研究水平的发展,近些年中药的毒副作用引起医药学家的广泛重视。中医内治法或外治法并非无不良反应,相反有些中药的肝毒性、肾毒性日益受到重视,一些中药长期应用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对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应作为常规观察指标。

4.3中医循证医学的姓“中”与姓“西”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多数局限于症状、理化指标等,而对中医辨证论治、证的要素、证的演变等中医药相关特点的关键问题却鲜有评价。现阶段应该根据中医药临床自身的特点,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框架,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来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的最终意义在于:医学文献的海洋之中有庞大的医学信息,对同一问题许多研究结论却并不一致,甚至相反,以致于研究者不知采信哪种结论。因此,需将针对同一类问题的研究综合在一起,进行客观分析得出结论,并随新的临床试验结果的出现而随时更新,最终为临床治疗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前中医循证医学正在面临多重机遇和挑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医现代化与循证医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西医思维方式与诊疗体系不同,中医认为同病可以异治,异病同样可以同治,不同疾病可以出现同一证型,同一疾病也可以出现不同证型,这种与现代医学迥异的思维方式给中医循证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中医药临床试验在试验的同质性、随机对照方法学、整体质量控制、统计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中医药临床试验和循证研究应该扎根于中医药理论框架。

色盲的治疗方案篇6

作者:何东亮,莫喜英,彭金燕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柴胡疏肝散;辅助疗法;

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发生在<7岁儿童中,春季及冬季为高发时期,属于病毒性感染疾病。该疾病相关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部疼痛、发热、咳嗽、呕吐等,少数伴随便秘或腹泻。目前该疾病治疗在西医中多以常规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无统一治疗方案,虽然可暂时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是长期效果不理想,容易复发。作者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柴胡疏肝散的临床效果显着,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柴胡疏肝散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效果,以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肠系膜淋巴结炎相关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中医诊断参考汪受传主编的《中医儿科学》[2].排除标准:伴随急性阑尾炎、急性肠胃炎及其他急症患儿;严重心肝肾疾病患儿;患儿家属不同意治疗方案,随访脱落患儿;对本次治疗药物过敏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5.0±1.6)岁,病程2d~5个月,平均病程(2.2±1.3)个月。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5±1.7)岁,病程4d~4.5个月,平均病程(1.8±1.0)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治疗方法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所有患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可探及≥1个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结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均匀的结节状低回声,并且与周围边界区分清晰,部分结节融合,纵、横直径最大24mm×11mm,纵、横直径最小4mm×5mm.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抗感染和解痉治疗,治疗7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柴胡疏肝散组方:陈皮、芍药、枳壳各6g,柴胡10g,川芎、香附各9g,甘草3g;腹痛明显则加入元胡及郁金各10g,用水煎服1剂/d,取汁150~200ml,分早晚服用,治疗7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患儿治疗1个疗程后根据腹痛及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大小确定治疗效果,治愈:腹部疼痛等相关症状消失,超声检查未探及肿大淋巴结;显效:腹痛明显减轻,肠系膜淋巴结明显比治疗前减小;有效:腹痛症状比治疗前轻,肠系膜淋巴结比治疗前稍小;无效:治疗前后疼痛等相关症状无明显差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无差异[3].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评价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得分越低说明疗效越好。(3)比较两组治疗后腹痛复发情况,两组患儿均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其腹痛复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均明显低与治疗前,且观察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后腹痛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3例复发腹痛,复发率为15.0%(3/20);对照组9例复发腹痛,复发率为45.0%(9/20);观察组腹痛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5

表3两组治疗后腹痛复发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肠系膜为腹膜的一部分,可以分为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以及直肠系膜,肠系膜为淋巴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回肠末端及回盲肠最为丰富。由于回盲肠瓣存在,使得小肠内容物快速回流至盲肠,但是可以阻止盲肠内容物流至回肠。因此,小肠的内容物在回盲末端停留,使得肠内的病毒、细菌及毒素等在该处被吸收进入回盲肠淋巴结,造成肠系膜淋巴结炎[6].

色盲的治疗方案篇7

【摘要】

目的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检索到的100篇有关中药治疗pmo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偱证医学对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从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随机、对照、双盲、统计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00篇相关文献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占44%;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占4%;采用随机双盲者占9.1%,随机单盲者占18.2%,说明组间基线可比的占31.8%,有诊断标准的占90.9%,有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占86.4%,说明统计方法的占52.4%,有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占90.9%,说明药物不良反应的占9.1%。结论中药治疗pmo的疗效证据有限,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该方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但随机对照试验比例偏低,研究设计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中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循证医学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高、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1]。依据wHo标准[2,3]西方国家有7500万患者,包括绝大多数老年人及1/3绝经后妇女[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pmo)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目前治疗pmo的主要药物是雌激素,而雌激素替代疗法引起的副作用和并发症一直是研究者和患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医药治疗pmo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和报道日益增多,但目前尚无结论。因此有必要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质量的评价为中药治疗pmo的系统评价提供线索和信息,为规范中药治疗pmo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pmo的临床试验文献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有力的证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研究材料主要来自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Vip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关键词为中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共检索出文献资料两百余篇,精心筛选,凡符合标准,质量较好的文献均被纳入,约100篇。

1.2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经确诊的所有pmo病人,真正随机分配,并且用有效(临床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等级资料的人数作为判断指标。含有“随机”“半随机”“对照”“安慰剂”“单盲/双盲”字样的临床治疗试验。

1.3排除标准凡没有经过随机分配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非单纯西药对照的,有严重肝肾和心脏疾病,合并有糖尿病、甲状腺囊肿、甲亢、风湿病、卵巢摘除等影响骨代谢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均被排除。

1.4评价内容按照临床治疗试验循证医学设计的原则对检索到的临床治疗试验文献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含量、随机化方法、盲法、对照、统计学方法、疗效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2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100篇相关的临床治疗文献。其中RCt文献44篇,占44%,刊登在21种中西医学杂志上,其中登载文献量最多的是《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和《中医正骨》占40%;CCt文献4篇,占4%;非对照性试验文献52篇,占52%。RCt文献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这些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与评价,发现文献的质量和类型都存在较大问题,SR文献极少,CCt文献偏少,质量也不满意,RCt文献、叙述性研究文献偏多。这些文章的质量和设计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3讨论

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临床医学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从以经验为基础的临床医学模式转变为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模式,即循证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应尽量以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临床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是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从科研设计论证强度来看,RCt论文属于一级论证方案,其结果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可靠依据。本次研究表明,中药治疗pmo的RCt研究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反映了RCt论文越来越受到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也为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试验研究依据。但RCt论文在所有研究论文中的比例不高,只有44篇,占44%,研究论文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1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为随机、对照、盲法

3.1.1随机随机化分组是使每个研究对象均有同等的机会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以平衡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已知和未知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使研究结论更加可靠。因此在总结实验结果时,随机法要交代清楚,不能仅凭简单的采用随机对照一句话或几个字为依据,而要说明采用的是什么种类的方法,例如是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密封抽签法、密封信封法、抛币法或中心计算机数据控制法的随机统一分组法等:检查组间的主要临床特点和基线是否可比。在本次纳入研究的相关文献中,有44篇说明了按随机化分组,占44%,但只有2篇文献说明了具体的随机化方法,对随机分组后各研究组间基线可比性作统计学检验并报告相应p值的文献则较少(表明基线具有可比性的14篇,占31.8%,报告相应p值的12篇,占27.3%),使试验结果的可信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3.1.2对照在实验研究中,要正确评价干预措施的效应,必须采用严密的、合理的对照设计来控制抽样误差和消除人为的偏倚,使研究者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并检查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例数是否相等或相近,彼此间差异有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有40篇(占90.9%)采用有效对照,4篇(占9.1%)采用安慰剂对照,但均没有说明安慰剂的外形、颜色、大小、味道等是否与试验药物一致。

3.1.3盲法临床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一项治疗措施的疗效,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在试验中,若研究对象知道自己的治疗情况,或研究者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则会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信息偏倚,采用盲法可有效地避免这种偏倚。在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采用盲法的研究比较少,采用单盲的有8篇(占18.2%),采用双盲的只有4篇(9.1%),12篇采用盲法的文献都没有具体交待盲法的执行情况。

3.2样本含量为保证实验质量,在设计时就应对研究所需样本含量进行适当的估计,因为样本量过小会降低实验研究的把握度,影响到实验结果向总体推断的精度;样本量过大,不仅导致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而且给实验的质量控制带来更多的困难。在本次研究中,90%文献均没有对研究所需样本含量进行具体的计算。

3.3研究对象的确定和评定指标的标准化研究对象的明确限定是防治性临床研究结果能否被正确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诊断标准应力求准确无误,最好有客观指标。通常是根据wHo或全国统一的诊断标准。疗效的评价除了尽可能地采用客观数据或实验室方法外,对临床的检查和询问也应尽量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应有客观的标准。在本研究的RCt文献中,38篇(占90.9%)规定了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但只有2篇文献(占4.6%)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有40篇文献(占90.9%)使用了评价pmo疗效的客观指标骨密度作为研究指标。但仍有20篇文献(45.5%)采用了尚未统一的疗效和肾虚证积分作为评定指标,使临床研究结果在向外推广和横向比较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3.4防治结果及研究结果的报告对于药物治疗试验,应清楚描述给药途径、剂型、疗程、药量的增减条件,相关的配套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以及中止试验的条件等,以便重复验证。在本次研究中,44篇RCt文献均交待了给药途径、剂型、疗程等资料,但只有4篇文献(占9.1%)描述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大部分文献疗程结束后立即进行疗效评价,以后未再随访,只有2篇文献(占4.6%)报道了1~5年追踪随访的远期效应。

3.5统计学方法临床治疗试验结果的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是用以帮助判断具有临床意义的可靠程度,即观察到的组间差异是否来自防治措施本身的作用,有多大的可能性是来自单纯机遇的影响。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只有24篇(占54.6%)交待了所使用的具体统计学方法,从而影响了试验论文的质量。

3.6本评价的局限性由于很多研究的随机方法均不充分或不正确、未使用分配隐藏,不实施盲法,因此,均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可能导致夸大研究结果,且有的研究未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

另外所纳入的研究仅为中文文献、未发现其他国家和其他语种的研究、各治疗方案和各测量指标中所纳入研究的数量太少,多数方剂仅纳入1个研究,未收集到阴性结果由此可能造成发表性偏倚。

4结论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指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地、明智地、深思熟虑地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信息来诊治病人。eBm是最好证据与医师的临床实践和病人价值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最好的证据来自医学基础学科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促进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制定医疗决策时遵循科学的研究依据,规范其临床实践行为,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满足社会对医学发展的需要。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有关中药治疗pmo的RCt临床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但规范的临床研究离要求的标准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临床试验未能严格按照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由于中医学过去的临床决策很大程度上依靠于经验或有限的信息,在临床研究领域仍以非随机化研究为主,在方法学上有其不足之处。因此,今后在临床试验设计时,应通过采用真正的随机分组方法来避免人为的选择性偏倚,建议在临床试验中小样本量的情况下,采用分层随机法。即选择对影响疗效的某些重要因素如年龄、病情的程度等作为分层因素。然后将分层以后的研究对象作随机分组,从而维持这些重要的影响疗效的因素在组间的平衡,以增强基线的可比性,并尽量使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例数相等或相近,分配隐藏、双盲的研究设计,制定并采用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和计量单位;阴性结果的研究也应进行总结发表。从而使研究成为真正的RCt,提高论文的质量及证据的水平。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临床研究也有较大进展,纵观临床研究资料发现:非常缺少具有统一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统一观察指标、随访时间,大样本、随机双盲和进行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试验的临床研究。没有这样的一种研究就没有充分有力的证据提供临床决策。如何提高骨质疏松的诊疗水平使我国开展骨质疏松的循证医学实践得以有效实现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有其独特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完善临床科研设计和观察,相信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Consensusdevelopmentconference:diagnosis,prophylaxis,andtreatmentofosteoporosis[J].amJmed,1993,94:646.

[2]KanisJa,meltonLJi,ChristiansenC,JohnstonCC,Khaltaevn.thediagnosisofosteoporosis[J].JBoneminerRe,1994;9:1137.

[3]assessmentoffractureriskanditsapplicationtoscreeningfor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reportofawHo[R].StudyGroup.Geneva:wHo;1994.tech.rep.series.

色盲的治疗方案篇8

(博白县三滩镇中心卫生院广西玉林537635)【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疗效,找寻其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6月收治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50例,运用回顾分析法,对比、分析本院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治疗疗效。结果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切口感染1例,尿瘘1例,尿路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早期肠梗阻1例,总体感染率为10%[1]。结论及时、恰当的治疗方法和综合护理,能有效提高急性阑尾炎的治愈率,较少切口感染和化脓。【关键词】化脓性阑尾炎;治疗方法;治疗疗效;切口感染;综合护理;尿路感染【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40-01阑尾炎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其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有:基础治疗、抗菌治疗、针刺治疗和中药治疗,化脓性阑尾炎多采取难阑尾切除手术治疗,一些乡镇医疗卫生单位基础治疗设备不齐全,如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专业医生和设备都配备不够,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状况,再加上急性化脓期阑尾炎发病急、病情多变,手术治疗时多会引发并发症,因此,急性化脓期阑尾炎的治疗要及时、有效,本课题中采取的手术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显著,获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先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患者共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为8―70岁,平均年龄为39岁,发病时间<5h6例、<12h36例、<24h6例、>48h3例。临床症状:均有腹痛、恶心、腹泻、下腹压痛等体征特点。

辅助诊断: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8018例;细胞计数>10×109/L12例;体温正常30例,体温>38°20例,均鉴别于溃疡病急性穿孔、卵巢囊肿扭转、局限性回肠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附件炎等急腹症。术前诊断和术中诊断均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2治疗方法:准备工作: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麻醉,本院采取的是硬脊膜外麻醉。1)切口的选择。切口选择患者腹部压痛最明显的部位,本院50例患者均采取右下腹斜切口和右下腹横斜切口。斜切口可以顺着皮纹和纤维的方向切开,不易发生切口疝,血管或切口周围组织受损较小,较有利于切口的愈合。但是这种切口也不利于探查腹腔或脏器,因此,对于一些实现诊断不明的腹部疾病建议选用合适大小的直肌旁切口。2)阑尾的寻找。利用纱布垫将小肠往内侧推直至找到盲肠,沿三条结肠带追踪盲肠顶端,即能找到阑尾[2]。若不能找到,应考虑盲肠后位阑尾的可能,剪开侧后腹膜,内翻盲肠寻找阑尾。找到后用钳夹住阑尾,将止血钳夹住阑尾系膜,将阑尾提到切口外切除。如不能直接提出,也要在保护好切口各层组织后,切除阑尾。3)阑尾系膜的处理。阑尾动脉处于阑尾系膜的游离缘,感染炎症时,系膜脆弱较易钳断,故尽可能在阑尾根部切断结扎阑尾动脉。系膜宽厚的,将系膜逐段依次切断结扎。4)阑尾根部的处理。离盲肠0.5cm处的阑尾根部轻轻钳夹后用丝线结扎之,在扎线远处切断阑尾,切断后的残端可用碘酒消毒处理后,荷包缝合包埋入盲肠壁内。荷包缝合不宜过大,防止残留肠壁内死腔[3]。最后,用阑尾系膜或邻近脂肪结缔组织覆盖加固。2.结果2.1实验结果: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1期阑尾切除术后治疗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见表一、表二。

5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治疗疗效统计表(表一)

所有甲级和乙级痊愈患者在一年后随访中自认无复发。

5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治疗并发症请款统计表(表二)3.讨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病因学上认为是以下三各方面引起的:1)阑尾管腔阻塞。阑尾管腔细窄,开口狭小,壁内有丰富淋巴组织,系膜短使阑尾卷曲成弧形等,这些都是导致管腔易于阻塞的因素。此外,食物残渣、粪石、异物、蛔虫、肿瘤等也常造成管腔阻塞。管腔阻塞后,阑尾粘膜分泌粘液积聚,腔内压力上升,血运发生障碍,使阑尾炎症加剧。2)胃肠道疾病影响。胃肠道的一些疾病如急性肠炎、血吸虫病等,都可直接蔓延至阑尾。3)细菌入侵。阑尾发生梗阻和炎症后,粘膜溃疡,上皮损害,管腔内细菌不能排出而伺机繁殖生长,侵入管壁,使感染加剧。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中三大重要步骤为:阑尾的寻找、阑尾根部的处理以及阑尾系膜的处理,本次实验手术治疗除上文介绍外,还对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作出了分析。特殊情况下的阑尾切除术:阑尾在腹膜后且粘连固定,不能按常规方法勉强切除,而宜行逆行切除方法,即先在根部切断阑尾,残端包埋后再分段切断阑尾系膜,切除整个阑尾;盲肠壁炎性水肿严重,不能按常规将阑尾残端埋入荷包缝内,可在阑尾根部切断阑尾,用间断丝线浆肌层内翻缝合方法埋入阑尾残端。如仍无法埋入时,则用阑尾系膜或附近的脂肪结缔组织覆盖残端;阑尾炎性水肿很重,脆弱易于撕碎,根部又无法钳夹结扎时,可用盲肠壁的荷包缝合,将未能结扎的阑尾残端内翻埋入盲肠腔内,外加间断丝线浆肌层内翻缝合[4]。表一中看到,本次实验50例患者在本院阑尾切除术治疗后,均在1期得到痊愈,其中甲级痊愈达到了92%,总体痊愈率为100%,追踪随访一年后,未有再复发的案例,实验成功,结果证明了结论。表二中我们看到,50例患者中仍有一小部分有手术并发症,如粪瘘、尿路感染、切口感染等,这与阑尾切除术多发并发症的事实是相符合的,究其发生的原因,急性阑尾炎的术中、术后综合护理干预工作做得不够到位,这与本院医疗设备欠缺是相关的,有数据显示,腹腔镜下手术的较之常规切除术治疗效果更佳,但是本院暂时没有设备上的支持。这次实验笔者得到的体会如下:为防止系膜感染炎症,首先要对系膜进行止血,再切断。在切除阑尾之前,要确保阑尾已经游离至根部,否则就会做个“不完全的阑尾切除手术”,大大增加其手术治疗的复发率。本次实验50例患者中有1例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阑尾已经全部坏死,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取出了其阑尾。还有1例阑尾有较大坏死穿孔处,我们在其阑尾周围发现了粪石并作出了处理。术中发现有阑尾未被完全切除、阑尾残端处理难度大、手术渗血较多的患者共6例,我们对其进行了腹腔引流,配合抗生素清洗腹腔[5]。为了配合手术治疗的疗效,本院对50例患者均给予了综合护理方法,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如伤口外敷、常规止血抗炎症治疗,护理人员密切观察切口及其周围皮肤的红肿情况,定期测量患者体温、脉搏,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腹痛、腹胀、切口渗血的情况,面色苍白的患者给予补液,出院后,指导患者保证注意切口的洁净,避免沐浴和剧烈活动,根据患者临床恢复情况给予镇痛药物,叮嘱其一旦发现不良反应或反常症状要及时入院检查,接受治疗[6]。参考文献[1]刘海生,敖永健.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380例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05)[2]李玉新.10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2)[3]刘盛谋,黄洁,陈水昌,廖桂生,游敏仪.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临床路径的应用体会[J].现代医院.2011(05)[4]彭利,王竞宇,文强,罗雪,慕安庆,张恩荣.高低频探头联合使用在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01)[5]芦志刚.急性阑尾炎及其术后彩超检查分析(附266例病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1(34)[6]刘海生,敖永健.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380例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05)

色盲的治疗方案篇9

一、发病情况

我镇晋余村十二组陈某,饲养海兰蛋鸡350羽,育雏结束后围养在房后的竹林里自由放养。竹林面积约300平米,平时也不太关心鸡的生长和健康情况。52日龄畜主在投料时发现有几只鸡神呆,抡食不凶,便进入竹林中查看,发现有少量咖啡色粪便,并死鸡3只。当时并没有十分重视,只在饮水中加了青霉素进行所谓的预防和治疗。其后连续5d发病和死亡数量攀升,共死亡鸡76只,仅58日龄一天就死亡23只,一半以上的鸡发病。立即请本人去出诊。

二、临床症状

病鸡神呆毛乱,缩颈闭眼,鸡冠和可视黏膜苍白,食欲减退或废绝,喜饮怕动,两翅下垂,毛无光泽,身材蜷缩畏寒。地上随处可见红色胡萝卜样或咖啡色粪便,也有数量不多的血粪。

三、剖检病变

羽病死鸡的剖检变化如下:

1.肝脏肿大,表面散布数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矩的坏死灶,中间稍凹陷,边沿整齐或呈锯齿状而隆起,大小如绿豆至豌豆大(5/8)。

2.盲肠肿大,内充塞有干燥坚硬的栓样塞物质(4/8)。

3.小肠显著肿胀,黏膜布满粟粒大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肠腔内充满混有血液的内容物(6/8)。4.全身肌肉苍白。

四、诊断

取小肠内容物涂片镜检,发现球虫卵囊。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镜检结果,诊断为球虫病和盲肠肝炎混合感染。

五、治疗方案

1.30%磺胺氯吡嗪钠(三字球虫粉)按每升水0.3g混饮3d。

2.甲硝唑按每升水0.5g混饮7d。

3.饮水中加入维生素K止血,在饲料中加入复合维生素以增加抵抗力。

4.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料中营养水平。

5.治疗中凡不饮水的鸡只逐一灌服。

6.鸡群基本恢复后用左旋咪唑驱虫。

7.清理环境。先将鸡赶出竹林,彻底清理竹林中的粪便、杂草和竹叶等污染物,然后进行多次严格消毒。待自然净化一段时间后,再把鸡放入。

四天后,病情得到控制;一周后,鸡群恢复正常。

六、体会

1.必须重视养鸡,不能放入竹林中不管。

色盲的治疗方案篇10

关键词:回盲部肿瘤;急性阑尾炎;诊治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回盲部肿瘤是阑尾炎的诱因之一,而回盲部肿瘤患者早期症状多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延误诊治。临床上急性阑尾手术中发现回盲部肿瘤较多见[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例阑尾炎合并回盲部肿瘤患者均为2013年1月前笔者收治例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15~74岁,平均(52±6.7)岁;病程2d~6个月。

1.2临床表现6例患者均有右下腹固定压痛,转移性右下腹痛1例,右下腹痛2例,行阑尾切除术后出现右下腹肿块3例,大便习惯改变2例,呕吐1例,发热3例(38.5℃~39.6℃)。X线腹透均未见明显异常。术前或术后B型超声检查发现右下腹有不均质暗区者3例。4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10~16)×109/L,2例血红蛋白低于110g/L。术后细追问病史,大便习惯改变者3例,有粘液血便者1例,乏力、消瘦者2例。

1.3确诊情况及预后本组患者均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治疗,术中见阑尾增粗、充血水肿,1例阑尾根部坏疽,回盲壁增厚;术中发现回盲部肿物2例,阑尾切除术后再次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肿物已浸润邻近组织器官,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1例,行回盲部切除术1例,放弃治疗2例。3例行阑尾切除术后右下腹疼痛未减轻,考虑肠粘连,予于保护治疗1~4个月效果不佳,2例右下腹可触及包块,2例均再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回盲部肿物,行右半结肠切除1例,回盲部切除手术1例。术后腹腔感染1例,切口感染2例。随访,1年内无死亡病例,2~3年内死亡1例,存活3年以上5例。

1.4病理结果本组病理回盲部高中分化腺癌3例,回盲部间质瘤1例,低分化腺癌1例,粘液腺癌1例;本组6例均伴有阑尾炎症。

2讨论

阑尾炎合并回盲部肿瘤,国内外均有报道。本组6例患者起初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中和术后再次手术探查发现回盲部肿瘤,同时阑尾有明显炎性改变,说明二者有明显内在联系。国内报道有11.1%~54%右半结肠癌在早期因结肠癌引起的症状而切除阑尾[2]。

2.1导致回盲部肿瘤合并急性阑尾炎的因素①肿瘤紧靠阑尾基底部生长时造成阑尾腔的机械性梗阻,或癌组织直接浸润造成阑尾基底部梗阻;②盲肠的肿块增大,直接压迫阑尾根部,引起血运、淋巴回流受阻,阑尾腔压力增高;③肿瘤组织坏死合并感染,直接波及阑尾;④免疫力低下,引起肠道菌群改变,导致阑尾炎症。

2.2早期误诊原因①急性阑尾炎临床症状体征突出,而肿瘤的表现不典型,阑尾炎的临床表现掩盖了回盲部肿瘤的表现,常诊断为阑尾炎,漏诊回盲部肿瘤;②多数患者以阑尾炎为首发表现入院,起病急,需急诊手术,术前准备时间短,询问病史遗漏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临床信息;③对回盲部肿瘤并存阑尾炎机理认识不清,回盲部肿瘤导致阑尾引流不畅,而继发感染;④老年人对疼痛反应迟钝,加上心脑血管疾病常可掩盖回盲部病变[3]。

2.3早期诊断与治疗回盲部肿瘤由于生理解剖学特点,加上回盲部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一旦出现右下腹部肿块贫血、消瘦等多为中晚期,根治切除率低,效果差。

2.4早期诊断及处理方法[4]

2.4.1术前应该详细询问病史,结肠癌多发生在40岁以上,早期无明显症状,继而可出现腹部不适,脐周右中下腹部隐痛或类似阑尾炎症,但多不剧烈且病史长,家族史明显。粪便隐血实验在肠道肿瘤诊断中有重要临床意义,怀疑回盲部肿瘤应行常规检查。

2.4.2在诊断阑尾炎时要考虑结肠癌存在的可能,尤其是40岁以上患者注意如贫血、腹胀、大便不规律及排便习惯性改变。对回盲部肿瘤纤维结肠镜的正确诊断率>94%,纤维结肠镜检查作为中老年患者的术前常规检查。Ct检查不仅清楚显示肿瘤大小,浸润范围还能准确判断肿瘤与周围脏器组织的关系,在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B超诊断阑尾炎的准确率高达90%~96%,可以准确诊断不同类型的阑尾炎,尤其是回盲部实质性肿瘤方面漏诊率极低,应列为常规检查。

2.4.3术中做好探查是提高早期诊断的重要措施,不论阑尾病变轻重与否,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术中都要探查阑尾周围组织,其中包括回盲部升结肠近端回肠末端及其附近系膜,应特别注意肠管壁的色泽形态质地周围淋巴结有无肿大。术中不应仅满足发现阑尾的炎性改变,应全面仔细检查,争取在手术中明确诊断,及时更改手术治疗方案。

2.4.4发现阑尾炎症状与术中的体征不符合,应扩大切口仔细探查结肠,如发现阑尾炎合并回盲部肿瘤的患者,应关闭原切口,改标准结肠癌根治切口。阑尾炎术后右下腹痛缓解,而腹胀消瘦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仍存在;术后常见并发症切口感染掩盖了回盲部癌变腹壁转移早期改变;术后患者症状仍存在或逐渐加重,右下腹出现肿块不应单独考虑肠黏连或炎性肿块,应考虑并存回盲部肿瘤的可能尽早尽快检查确诊,及早手术。

总之,规范细致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提高对回盲部肿瘤与阑尾炎的鉴别诊断重要性认识,加强综合分析治疗的选择:手术切除是回盲部肿瘤重要治疗手段,术中发现肿块与周围组织黏连,大多属炎性黏连并非不能切除,仔细分离后往往可以提高切除率。

在阑尾炎手术中一旦发现回盲部肿瘤,如局部条件允许,应尽量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如系高龄、重度贫血、电解质严重紊乱、低蛋白血症及其他严重合并症患者,可先切除阑尾,结束手术,术后积极治疗,争取短期内二期手术。

参考文献:

[1]黄洁夫.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34.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87.